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法(共8篇)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法 篇一
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 ,结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挖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以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现状 农村经济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农村人力资源总量过于庞大,劳动力过剩的矛盾十分尖锐。
要想开发、配置和利用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必须对现有农村人力资源的生产、开发现状作出相关的分析。据1999年《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农村年劳动力(男16岁~60岁,女16岁~55岁)约有4.6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1%,其中16岁~29岁的劳动力人口占农村劳动力的35%左右,这一方面表明有过多的劳动力人口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就过早的投入到劳动中,使人力资本低水平积累;另一方面也为农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增加了压力。据调查,目前我国估计剩余劳动力在1.2亿左右。
庞大的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固然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一个潜在优势,但潜在的优势并不等于现实的优势,一般的人口并非就是人力资源,只有投入到生产过程,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创造价值的劳动人口才能成为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真正优势。另外,人是物质资源的创造者,又是物质资源的消费者,创造物质资源是有条件的,消费物质是无条件的,庞大的人口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会减少整个社会用于积累的资本量,恶化人力资源投资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人力资源供给量过大与我国农村耕地等自然资源不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国现有1.5亿剩余劳动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力素质整体低下,束缚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从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结果看,全国56147.9万农村从业人员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
有3258.7万人,仅占5.8%;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7867.5万人,占14.01%;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3665.5万人,占42.15%;初中文化程度的有21356.3万人,占38.04%。2000年我国农村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占0.49%,而城镇占到8.899%(见表)。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明显。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1988年小学入学率达100%,1993年高校入学率达46%,中学入学率达91%;而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总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6.66年,刚刚超过小学毕业水平;纯农业户从业人员中,有5366.8万人为文盲,占全部农业从业人员17.23%,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仍占到44.05%,高中以上文化只占10.98%。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加快,城乡户籍制度逐渐松动,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寻找就业岗位。从1994年以来,形成了一年一度居高不下的民工潮,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合理的转移。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净增人口上千万,而这些净增人口又主要来自农村,“十五”期间恰逢是农村劳动力供给高峰,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将相当艰巨。据统计,我国现有3.3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剩余约占50%。而且,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还将出现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此外,由于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以及各种不利于转移的制度壁垒、高转移成本、价值观念、习俗、劳动者自身素质等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极不稳定,近年来,已开始出现民工“回流”现象。据农业部调查,200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出省就业比重有所下降,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12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非常薄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农业劳动力的这种文化程度现状与农业科技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要求相距甚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必须坚持,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实现。而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备条件。
2.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经济改革是我国农村面临的一项伟大的任务。这项改革需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需要农村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只有广大农民具备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农村的改革才能深入下去;农民有了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农村的许多落后和愚昧现象才能逐步消除,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才能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农村经济改革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才有充分发挥作用的载体,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
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千方百计地开拓城乡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宽消费领域,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增加消费支出。但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的经济超常增长、农民收入超常增加的阶段已经过去,加上受传统农业结构的影响,农民的收入增加开始放慢,农村对工业品的有效需求有限。所以,如果仍按老思路去开拓农村市场,以期启动经济,不会有明显的成效。但是,农村和城市一样,农民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和社会的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工农业产品已处于供求平衡或已经形成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教育这一特殊的产品仍然供不应求,仍然是卖方市场。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教育产业,增加农村人口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继续消费教育产品的余地,大力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增加农村人
力资本的积累,那么,教育产业不仅能够成为我国农村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而且能为农村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掌握专门技能的人才,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挖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途径,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现有的教育体制,建立一个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教育体系。首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教育。把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进一步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其次,农科教相结合,构筑农村成人科技教育体系。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要继续把搞好农村成人教育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措施,加强协调管理,把农、科、教有机结合起来。在继续抓好成人扫盲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建立县、乡、村科协网络,系统举办农业广播学校,农业函大辅导站、农业技术夜校以及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成一个开放式、多层次的成人教育体系。同时,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发挥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协的作用,使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农业新技术,强化科技意识,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土地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实现农民富裕,达到全面小康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快农村城镇化。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联系大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多增长。其次,加速乡村工业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溢,需要适当的载体来吸纳。现阶段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是乡镇企业。它既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再次,加大城市化吸纳。要下活农业人口转移这盘棋,一是发展小城镇,二是发展大城市,扩大吸纳。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化。目前,一些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超前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使经济迅速增长。而我国的特点则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不足,并且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大城市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心。但目前许多城市带动不了周围的小城镇与农村,更吸纳不了多少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原因之一就是城市规模过小。这将不利于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发。
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使用,这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人力资源的配置受地域、人们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很大的难度及复杂性。加
强政府宏观调控,培育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一方面可以使农民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接受现代生活的熏陶,使他们在思想意识、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不自觉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后,给滞留在农村的农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带动其周围农民素质的提高。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都存在不平衡,受市场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支配,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会越来越复杂,如果完全依赖市场机制调节,必然会造成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因此加强人力资源流动的宏观调控,全面考虑人力资源配置方向、配置比例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中国农业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2]万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6
[3]陈继勇肖德程玉华: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张锡嘏:农村经济问题[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2003
[5]牛靖南:我国农村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贡献[J].中国农村经济,2004.6
[6]曲直.治穷先治“根”———关注农民教育培训[N].人民政协报,2004.4.13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法 篇二
一、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意义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 我们依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贫乏, 而且人力资本存量低, 人才匮乏, 科技相对落后。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增强农民自身“造血”能力, 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
(一)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繁荣农村经济, 实现生产发展, 使农民生活富裕、幸福安康。目前, 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农民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要发展, 人才是关键 。我们必须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步伐, 特别是要尽快培养一批具有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农业劳动力。
(二)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农村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
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的素质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而农民的政治素质是农民素质的核心, 不仅直接决定着农村政治文明和社会管理建设的步伐和成败, 而且间接地决定着农民其他素质的提升和作用的发挥。当前, 我国农民的政治素质普遍偏低, 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发展。必须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有效提升农民的政治素质, 推动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依法进行管理、有序参与政治、有效实现自治和有力进行监督, 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推动农村的社会和谐。
人力资源开发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进行各种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农村要发展, 同样有赖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对我国人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没有农村的发展, 没有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农民素质的提升, 就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只有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用先进文化培育和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将人力资源开发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才能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农村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观念保障, 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 只有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 大力增强市场意识、法律意识, 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 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 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前进。
二、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路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一大批勇于创新、素质优良、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我们要紧紧围绕服务和服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 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加大农村人才培训力度, 优化农村人才队伍结构, 扩大农村人才培养渠道, 加快农村人才开发步伐, 努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根基。
(一) 解放思想, 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起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观念。必须牢固树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理念。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本匮乏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农村人力资本匮乏正是由于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观念还很淡薄, 这势必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此, 我们要加强知识经济发展的宣传与教育, 促使广大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 树立“谁投资、谁受益, 投资早、受益早”、“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等观念, 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铺平道路。 必须牢固树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农民正从传统小农意识中逐渐解放出来, 融入商品经济的浪潮, 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还明显不足,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须推动农村劳动力本身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为此, 我们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理念的宣传,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持和引导, 帮助农民认识到参加教育、培训等都是一种经济投资行为, 通过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二) 统筹城乡人才, 建设全面覆盖农村的生产服务、民生服务和社会保障网络, 促进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高效整合。加强人才要素市场建设, 构建城乡一体、内外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人才交流体系, 着力突破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人才交流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用人制度改革, 将专业人才优先投放到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益服务事业。尤为重要的是, 政府要给城市下乡的人才更多的支持, 包括岗位和薪级的政策倾斜、创业发展的贷款与税收优惠等, 以鼓励更多的人才到最广阔的农村去,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农村要切实增强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农村要有一个清晰的产业发展和人才规划与战略, 对职能分工、人员构成、人才需求有一个理性把握;在农村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激发人才的荣誉感;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主动关心了解并解决人才在工作上、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实际需求, 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做到“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让农村留住人才。
(三)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改革和完善教育培训体制机制, 开发多种教育培训方式, 培育新型实用人才。政府牵头主导, 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力度和投入。如果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 农民的简单劳动就无法有效形成更大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民的市民化也就无从谈起。因而, 必须统筹安排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培训资金, 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 切实整合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资源, 积极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培训工作, 逐步形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合力, 有效推动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同时, 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机制, 创新培训方式, 内容讲求实效, 形式实现多样, 让农民学习有收获, 素质有提高。要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调整教育内容, 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确保农民真正学到所需专业技能, 及时掌握新政策、新技术;要因地制宜, 针对地方资源开发、产业结构等特点, 建立一套覆盖全面的实用技术培训网络;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 针对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 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 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四) 加强与完善领导, 确保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勇前进。各级领导干部, 特别是农村各级领导干部, 要有历史使命感, 要有危机意识, 充分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意义, 理性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 搞好规划, 统筹安排, 常抓不懈, 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本存量保障。在实际工作中, 要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重视农村、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氛围, 营造农村人才成长与创业的适宜环境。真正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 用环境凝聚人才, 用机制激励人才, 用法制保障人才, 使人才充满实现自我抱负的快乐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普遍尊重的荣誉感, 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实现农村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妥善把握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理性原则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既要解决农民自身的问题, 又要做好开发培养部门的工作, 还要发挥好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 必须在把握理性原则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
(一) 坚持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 动员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走城乡共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互惠互利的发展路子。要进一步扩大城乡共建的参与面, 组织城市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支援新农村建设, 扶持和引导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要创新城乡文化共建机制, 既重视行政动员, 又重视市场机制, 通过共同开发项目、开展活动, 把共建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 形成共赢局面。积极实施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等工程, 切实改革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政策、法规, 强化政策扶持和投入支撑力度。
(二) 坚持社会开发与自我发展相结合。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须注重社会开发, 积极“引进来”, 充分利用社会现有人力资源为农村服务, 从社会直接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同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须走群众路线, 树立“引进来的是人才, 土生土长的也是人才”的观念, 坚持自我发展, 为引进来的人才和土生土长的人才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条件和各方面的保障, 并把他们放到竞争的同一个平台上,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使农民真正地成长起来, 能够“走出去”, 这才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旨, 才能收到真正的成效。
(三) 坚持精神关怀和物质激励相结合。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必须妥善把握人才的多样性和人才需求的差异性,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不同人才的有差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坚持义利并举, 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给想干事的人提供机会, 给能干事的人提供平台, 给干成事的人提供岗位;要做到思想上重视, 工作上支持, 生活上关心;要做到“用感情留人, 用事业留人, 用合理的待遇留人”, 使各类人才能够扎根农村, 最大限度减少流失, 有效促进农村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
(四) 坚持知识型人才与实用型人才相结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知识型人才, 还需要一批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了解国家政策, 熟悉农村情况, 有一技之长, 留得住、用得上, 能自富、敢带富的“土专家”、“田秀才”。为此, 在农村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过程中, 尤为要注重协调发展知识型人才与实用型人才, 确立正确导向, 扭转片面追求学历和论资排辈的倾向, 把人才置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去考查, 以为农村创造的价值大小去衡量。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各级组织要切实加强宣传引导和组织领导工作, 自上而下形成重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社会氛围;做到从政治上关心、政策上倾斜、经济上帮助、行动上支持。坚信,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 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 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意义, 积极探索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路径, 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妥善把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理性原则, 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服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3.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篇三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农村教育
现代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必须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1.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需要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是通过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而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和非农产业。非农产业收入已逐渐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提高农民收入,需要在土地资源不变、资本投入有限、劳动投入边际报酬递减的背景下,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稳步增加农业家庭经营收入,从而获得更多的非农产业收入。
2.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步伐,需要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潜能
新农村建设需要协调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首要的就是发展经济建设,其目标是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因素,知识和人力资本是促进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决定因素。必须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依靠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乡村环境整治、培育新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综合管理改革等,都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全力投入。培育新型农民,就是通过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潜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4.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需要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存量,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素质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如何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我国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即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充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增量。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标。
二、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大,现有劳动人口约7.4亿,其中,农村劳动力近5亿,剩余劳动力接近2亿。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增长速度快,开发潜力巨大。
1.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4亿左右,其中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我国人口每年大约又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绝大部分在农村。随著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我国加入WTO,今后我国每年还将净增600万~700万或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必将对社会就业、农村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巨大的压力,并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
2.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文化、科技素质不高
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年,在欠发达地区,情况更差。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为11年,目前已达到12年以上。在今后若干年内,如果农民文化程度指数继续以0.16年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才能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到2050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3.农村教育与人力资源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投入不足与社会需求庞大是制约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推进的主要矛盾,也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迅速,但仍滞后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集中反映在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长年徘徊于2.5%~3%,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
三、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对策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1.科学制订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积极稳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步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不断增强城镇化吸纳能力,我国的特点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不足,已经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突破口。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强管理,创新机制,优化服务,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整个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去统筹规划和精心安排。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使农村教育成为公众投资的热门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现代农村教育体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构建以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为基础的现代农村教育体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立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创建农村社区学院,建立学习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农村教育战略规划,创建适合我国特色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产业开发相结合,与农村城镇化相结合,保证农村劳动者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推进制度创新与机制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和人才保证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整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完善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劳动力统一市场,尤其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准入、民主权利保障和有序转移等方面制定法律规范。加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延伸到广大农村,覆盖广大农民,农民仍然依赖于土地保障和传统的子女养老,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是一种巨大的障碍,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科学规划,在调节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积极向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倾斜,建立健全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大社会保险制度,争取用15年~20年的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将全国农村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整体推进,建立与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相配套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浅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篇四
笪王慧平
目前“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 “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 源,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是最关键和根本 的一环。特别是现在国家积极建设新农村,开发农村人力 资源,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 战略举措。因此,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实现一个历 史性的变化,即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开发,转向 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提高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 贡献率。
凡是人力资源丰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较好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国家,一定与其人力资源质量不高,人力资源开发 利用率低紧密相关。目前我国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不全 面、非均衡的,这主要表现在农村,而农村的低水平、不均 衡,首先表现在农民素质偏低与农村人力资源的低水平、不平衡,这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是农村基础教育和思想方面。中国目前农村人
力资源开发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 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而对职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保健、在职培训、和迁徙等投入很少。但农村职业教育、成 人教育、在职培训等对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产业 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 影响。农民受教育年限短,职业教育普及率低,多数农民 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就会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 持有消极态度,这就大大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此 外,很多农民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传统的小农意识价值 取向。部分农民的思想禁锢、安于现状,对土地的依赖性 较强,不愿离开土地从事其他行业。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 产,市场经济意识仍然淡薄,观念陈旧。不少农民表现出 颓废和封闭的思想观念,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缺乏 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对腐朽落后 的东西认识不到位,甚至沉溺于封建迷信活动。
第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上也有一定的滞后
性。政策是否有效,关系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成败,从现 有情况看,农村人力资源公共政策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 题。现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缺乏系统性,现有农村人 力资源开发政策基本上是作为一种辅助部分散布于其他
“三农”政策之中,缺少专门的政策安排。在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领域,由于其开发对象素质较低、经济条件差、所处 环境相对落后等问题,市场培训机构不愿涉足,一定程度 上被排除在市场之外。政府必须要“主动出击”,制定政 策、使用政策,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己任,以“非市
场”的手段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资本凝聚,最终实现其自 身价值。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仅农村人口就有9亿多人,农
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但总体素质不高,未形成高效优质 浅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个对策
一、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意义
各抒己见12 ■2010■市场研究的人力资本。
农业经济的落后,并不在于自然资源的贫瘠,主要原 因在于人口素质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发 展,不能充分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只好囿于传统生产方 式从事单一的自然经济。结果,无论自然资源如何丰富或 者人们如何辛勤劳动,都无法得到大量产出,反而造成资 源的浪费和低效率转换,甚至由于农牧业的过度开发面 临着严峻的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失衡。反之,如果是一个具 有并精于运用有关土壤、植物、动物、机械和市场营销等 现代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可能得 到丰富的产出,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目前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依 赖于大量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由劳动者数量的增 多转化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 他们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这样才能 带动整个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 的进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社会主义和谐农村,首先要求农村经济繁荣、充满活力,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有较大幅度地提
高。当前,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生态环境恶 化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大难题。城 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必然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从 而出现了城市就业难的问题。“三农”问题给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带来了种种的“不和谐”,给顺利推进和谐社 会进程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他 们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环保意识,全面提高 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才能实现农 村的全面发展。
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大力培养人才,使劳动者成 为善于创造发展条件和运用新生产要素来进行生产的 人,这对于我国的全面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充分整合现有各类资源,利
用现代教育和网络等技术,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
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发掘农村劳动人群的生产力,提高 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提升农村人口的整体科技文化素 质和社会价值,创造农村集体合作精神,实现农村劳动力 在整个社会中的合理分配,促进农村经济及整个社会发 展。
首先,要全面推进农村职业技能教育。依托现有的农
业技术推广系统,来补充农业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目前 农业技术推广系统适合农村紧密相连的政府农业工作机
三、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条对策
各抒己见
趮趨市场研究■2010 ■12
构,直接负责向农民提供必要的农业技术服务,这些人员 非常熟悉农村的情况,了解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能够 为农民提供比较有效的技术咨询,是一只重要的师资力 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高等学校和 相关学校的师资力量积极开展农村的职业教育,对现有 的高校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教师拥有更多 的自主权,以便他们有机会选择完成校外的部分工作。同 时,政府也要制定一些激励性的政策,让这些教师能够开 展有偿服务,从而实现双赢甚至多赢。选派一批适当的高 校毕业生,开展职能服务作为师资力量的补充,目前高校 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面临着 失业的危险,国家可以考虑合适的政策和制度设计,鼓励 部分学生投身到农村职业教育中来,通过这种形式既暂 时缓解了这些学生的就业压力,又为农村带来了新生的 师资力量,有利于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和 改善。此外,还可以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利用公 司所具有的优势提供相应的师资力量,公司加农户的模 式是一个创新,主要为各类涉农企业所采用,特别是和种 植业、养殖业有关的企业应用更多,这种模式保证了公司 拥有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确保了公司的稳定收益,同时 农户也获得了有关的技术,取得了相应的收益。
第二,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 校、文化站建设。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等农民合作组织,要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推动乡村科 普橱窗、宣传栏等建设,开发和充实适应需求、富有特色 的展示教育内容。此外,加强宣传党的先进思想和政策,引导广大的农民建立一种健康而文明的生活方式。第三,推行积极的金融政策,为新农村的人力资源开 发提供资金保障。利用现有的农业开发银行提供资金支 持,现有的农业开发银行主要是面向涉农的龙头企业,为 他们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现有的资金渠道中,设立一 种专门资金,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积极发展各种形
式的农业专业协会,不断的完成资金的自我积累。以支持 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开发,农业专业协会是一种新的准 经济组织形式,介于公司和农户之间,负责对农户进行组 织、协调、管理工作并负责向农户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和 其他服务,通过这种服务形式,协会可以收取一定的费 用,作为服务的报酬。此外,还要大力开展公司加农户的 经营模式,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由这些公 司完成某种形式的融资行为,大型公司进军农业产业是 一个应该鼓励的发展方向,实践中有很多公司取得了良 好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农 民的素质和技能。
第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我国农村的 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但普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限,很难将这些剩余劳动力都转化 为非农业户口,乡镇企业的吸纳能力也极其有限,加之 农村青年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导致其转 移就业受到限制。针对以上情况,除了要提高劳动力本 身的素质外,还要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有待发展 的地区或国外输出。我们要充分利用开发西部、振兴东 北、中部崛起等机遇,将我国剩余人力资源中的优秀部 分向这些地区合理转移,从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 长。同时,要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国外转移,提高 劳务输出总数,减轻就业压力,又可刺激劳动者主动参 加教育和培训,提高对自身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人力资 本积累水平。此外,提高劳动力外出的组织水平,设立统 一的劳务开发管理机构,建立系统的农村劳务开发管理 工作政策和办法。
总的来说,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艰巨的任
务,这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有重 要而深远的影响。笙
参考文献:
[1]岳杰勇.新农村建设中的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 究,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7期
[2]时海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王晓冬,索志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 新农村经济建设,商业研究.2007年第1期
[4]李恺,项朝阳,李崇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 状及对策取向,农村经济.2003年第6期
[5]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北 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6]王德海,张克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及战略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9期
[7]王广利.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农民增收
问题的治本之策,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年12卷 2期
[8]黄秋香,朱倩.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综述,湖南 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28卷11期
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法 篇五
课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状况调查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班级:1201班姓名:柴明辉学号:2012101010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二元化问题也不断突出,而城市化的关键在于:农村城镇化。而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主要靠得是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去支撑农村地区的发展。所以,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充分的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实现农村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城镇化。
关键词:农村地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农村”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从起初的“农民”到“农民工”再到“城乡二元化”问题,农村不断映入眼帘,农村地区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如何实现城乡的双赢发展,如何更好地实现广大农民的小康梦,使我们现阶段应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农村人力资源充足,开发潜力巨大。但现实是:在农村地区,各方面发展与城市相比,落差巨大,各种人才不断流失,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现阶段,无法实现人与物的均衡发展,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岌岌可危。所以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市场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对落后现状,已经远不能适应国情发展的要求。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人力资源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在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或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视远远不够,领导和组织能力低下,人力资源开发仍处在较低水平,与人力资源开发要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法制化、标准化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其次,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但质量低下。我国有13亿多人口,5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潜在资源丰富,但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全国范围内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有90%聚集在农村。农村近5亿的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也都较低。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程度的低下无疑是农村发展的巨大瓶颈,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口对这种先进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农村地区无法开展各种先进教育和实践活动,影响农村地区的发展。
第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比例严重失调,普通劳动力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极端缺乏形成了强烈反差。一方面,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数高达1.5亿左右,而且还在以每年增加近500万的速度递增,出现了人力资源闲置或浪费等多种极端现象。而另一方面,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极为缺乏,因农村地区开发程度不足,大多高素质人才都无法施展自我才华,纷纷流向城市,给本来就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农村火上浇油,引起农村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
另外,农村教育资源投资力度不够,人才培养工作滞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落后都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幼儿阶段,农村的教育资源就与城市相差甚远,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的综合资源相比于城市,更是远远不及。农村教育发展过度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而地方政府财政的匮乏又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投入,从而形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与实际开发能力偏低的反差。使得农村在经济时代更加无法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的主要对策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要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即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而投资的重要形式是教育、培训。鉴于我国农村教育状况比较落后,要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跟上新形势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除了政府部门要增加财政投入外,地方政府(包括乡村)也要积极想方设法,广辟财源,筹集教育和培训经费,改善开办教育、培训的条件,提高教育和培训水平,努力为农村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推进农民知识化进程,提 高广大农 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而加速人力资源开发,就必须坚持教 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今后要逐步构建以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农村成人教育 为基础的农村教育体系,以更高层次地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农村地区人才可持续。
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大力加强农民的道德思想建设,转变农民的旧观念,激发农民务农和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农民的守旧意识、“等、靠、要”的思想,转变为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创新精神,为农村人力资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保持永久的活力。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还要不断改善农村医疗保健设施,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要发展和创新农村基础教育,发挥农村基础教育对于整体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导作用,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开发的机制和网络,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
6.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法 篇六
【摘要】:“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上世纪末,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上书,指出了中国的“三农”问题。但是“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并且有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的趋势。对于“三农”问题,我觉得农民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农村的人力资源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这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推动小康社会的建立,以至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中国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历史。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桑而使秦国在“战国七雄”脱颖而出;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是为“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之后,历朝历代兴衰更迭皆无不与此相关。“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上世纪末,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上书,指出了中国的“三农”问题。上个世纪末提出的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很好的解决。中国快速而伟大的城市化过程,对农业现代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这种推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二是农业的产业布局发生变化,第三个方面是农业参与主体的变化。众所周知,三农问题的核心和焦点是农民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 从根本上讲,解决这一问题最终将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农民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我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有近2.5亿剩余劳动力。此外,我国人口每年大约又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 增长,且绝大部 分在农村。由于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以及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使我国人口以低级劳动力为 主体,并且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再造。有经济学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就是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办法,有效地启动过剩劳动力,变负担为资源,最
后变为社会资本。新农村所探求的“新”,关键就在于资源的再造,在于人口上的“变负担为资源”,在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效用地利用。在发展模式上,依靠最大的内部能动,实现以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与人口协调发展,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减负与人力资源再造的合二为一。这要求对农民强大内生力的再次培植与激发。
发展经济的关键资源不是物,而是人。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果,是决定和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除了政策支持、加大农业投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外,根本性的途径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构建农村人力资本长效投资机制,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是,劳动力资源总量过剩,而劳动力资本存量不足。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相对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据近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状况数据显示,在4.9亿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小学以下的占34%(其中文盲、半文盲占6.9%),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我国农民的这一基本素质现状,影响了农业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建设。
二,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教育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的教育,现阶段农村的教育事业有没有很好的发展,那是一目了然的事,虽然国家对于教育事业投入了很大精力与资金,但是还是没有落实到每一个地方,还是有很多地方的教育事业很落后。就拿我所在的城市分析,韩城的教育事业在别人看来还是挺好的,那只是在城里面,现在人们追求更好得,农民都知道让孩子用知识去改变命运,想让孩子在更好得环境下去学习,家里有条件的都让孩子去城里上学,没有条件的就得在自己村里的学校,而村里的学校因为学生的大量减少而没有安排有相应能力的老师,学生就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就会早早的对学习失去
信心,从而导致早退学进入社会,有的进入社会不学好干坏事,有的是为家里分担经济负担而外出打工,放弃学业。如果照此下去,农村人的文化程度就很难提高,就很难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文化素质的落后也是导致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根本原因。
第二,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村发展,中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以牺牲农村和农民为代价发展工业,致使中国农村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投入,农业技术落后、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靠有限的土地维持基本生存和延续后代。农民本身生活清贫,更谈不上对农业的投入。
第三,蜂拥而至的进城活动,现在农村的人们都向往城市的生活,都希望可以再城市里生活,大量的人群都抛弃土地进入城市,也不知道在城市里能不能找到工作,或者能不能发展,就蜂拥而至到城市,导致城市人口的膨胀,并且农村有好多土地都在荒废着,这是一种资源浪费啊。
第四,村官是否尽职问题,村官的清廉与否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很大的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财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赢得“三农”发展黄金期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2012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超过6万亿元(2012年数据为年初预算数,下同)。总量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从2144亿元增加到12286.6亿元,翻了两番还要多;速度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年均增长21%,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增长4.5个百分点;比重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3.7%提高到19.2%,达到将近五分之
一。从千亿到万亿,数量级跨越的背后,是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保障机制的逐步形成完善。由此可见中央财政对农村的关注度,但是中央财政所投入的这些资金有没有都合理的利用在“三农”问题的改造中,那就与我们这些一级又一级的官员以及村官的清廉有很大关系。村官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有很大的关联。
还有,思想观念,有些人还老思想老观念,重男轻女,对计划生育的不重视。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三农”的现状必然形成严重的制约和瓶颈。中国农村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必须抓住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这个“牛鼻子”,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这个关键,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三,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对策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以上提出的问题,还有子啊这里没有提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基本对策:
第一,强制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任务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消灭青壮年文盲。国家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作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战略任务来抓,农村要将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作为当前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公民来讲,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
第二,加大力度对农村生产力的开发,引进更多的技术,让农民的工作也技术化,科学化,农村与城镇共同发展。
第三,加强对官员的制约与监督,让农民更好得得到政府对农村的帮助。第四,开放思想,要合理利用农村土地,不要土地资源浪费,要合理利用资源。
还有,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促进优生优育,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 优化人口结构为宗旨的计划生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特别要加强农村 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
7.甘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建议 篇七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内陆, 是传统农业省份, 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素质低、结构失衡、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弱等情况十分突出, 这也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是“三农”的核心, 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将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 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强大的发展动力, 这是一项亟待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强化认识。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看农村经济发展速度, 核心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程度。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政策措施的启动实施, 甘肃的发展又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对甘肃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我们一定要抢抓国家重大政策机遇, 深入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为实现全省转型跨越和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甘肃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㈠乡村人口数量大, 分布不均 1978年~2012年, 甘肃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近年来都趋于稳定, 且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人口发展已经步入低生育率阶段。根据全省六次人口普查情况可知, 甘肃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 老龄化趋势加快, 平均预期寿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 全省年末总人口2582.18万人, 乡村人口1545.95万人, 城镇化率为40.13%, 与全国平均水平53.73%相差13.6个百分点, 在31个省 (区、市) 中排倒数第4。2000年~2013年, 全省城镇化年均增速4.24%, 比全国增速高0.6个百分点。
甘肃省乡村人口地域分布不均衡, 天水、定西、陇南、庆阳、临夏5市 (州) 的乡村人口达932.98万人, 占全省乡村人口总数的60.36%。而酒泉、甘南、金昌、嘉峪关4市 (州) 的乡村人口为122.47万人, 仅占全省乡村人口总数的7.92%。
㈡农村从业人员就业结构失衡 2012年, 全省农村从业人员1122.07万人, 其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697.64万人, 占62.17%, 说明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格局尚未有根本性变化;非农行业从业人员424.43万人, 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37.83%, 其中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乡镇经济组织 (乡务) 管理的共16.96万人, 只占非农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和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51%。
㈢农村劳动力转移、“落地难生根” 2010年,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构成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1.37%, 高中或中专占23.77%, 大专及以上占4.86%;转向东、中、西部的比例分别为29.45%、4.18%和66.37%。2010年3月, 兰州大学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甘肃省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情况调研报告》显示, 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高峰段有两个, 一个是19岁~25岁, 另一个是35岁~45岁。大多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 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属于典型的“候鸟型农民工”。
㈣农民收入水平低, 城乡、区域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2012年, 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06.7元, 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7916.58元的56.93%, 在西部10省 (区、市) 中排名最后。2005年~2012年, 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为12.5%, 低于全国增速近1个百分点, 在西部10省 (区、市) 中排名最后。
资料显示, 2000年~2012年, 甘肃城乡收入差距以11.3%的速度逐年扩大, 并且一直明显高于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嘉峪关、兰州2市农民工资性收入明显高于家庭经营纯收入, 说明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显著, 农民就业途径较多;酒泉、张掖、金昌、武威4市, 总体上已进入农业现代化阶段, 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水平很高;其余8个市 (州) 总体上属于传统农业区。全省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58个县 (市、区) 中, 53个县 (市、区) 分布在这8市 (州) , 特别是陇南和临夏, 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都很低, 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㈤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情况 2013年, 甘肃省新农合参合农民为1930.34万人, 参合率97.53%, 人均筹资标准每人每年400元, 保障病种涵盖重特大疾病27种, 参合农民平均实际补偿比为72%。
2012年, 全省疾病防控和地方病工作顺利推进, 常规免疫五苗接种率均达99%以上,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61.5%、卫生厕所普及率69.5%。全省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8.33%, 婚检率85.63%、农村孕产妇死亡率27.52/‰、婴儿死亡率7.6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09‰。
2012年底, 甘肃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涉及全省2400万城乡非从业居民, 其中农村居民1996万人, 城镇居民404万人, 270万60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能领取每人每月65元的基础养老金。2013年底, 甘肃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35.94万人, 参保率97.01%。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5.1万人, 参保率为98.27%, 13.57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
三、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 甘肃在控制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总体来看, 取得了以下成绩:一是政府重视政策建设, 为保证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战略和方案的顺利实施, 甘肃省在政策、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甘肃的农民教育立法工作走在了国内前列;二是坚持把发展城乡基础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努力提高城乡人口的基本素质, 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三是把解决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劳务输转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成立了甘肃省贫困地区“两后生”培训集团, 确定了156个“两后生”培训基地, 形成了甘肃最大的劳务品牌;四是把开发人力资源与抓项目建设结合起来, 在实施工业强省和科教兴省战略的过程中增加就业岗位, 扩大城乡就业。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农村人才总量不足, 结构失衡, 整体素质不高 据统计, 截至2009年底, 甘肃省农村实用人才为25.1万人, 仅占当年全省农村人口的1.4%, 在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这一比例更低, 而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中97%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
农村人才结构失衡, 分布不均, 流失严重。就地区而言, 发展越快人才越多, 素质也相对较高, 而越往基层, 越往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越不足, 人才流失情况越严重;就行业而言, 从事种养业人才较多, 而从事农产品精加工及农产品流通人才较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才较多, 而服务性人才较少;就类型而言, 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相对较多, 而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 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 而外向型、开拓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
㈡缺乏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有效教育和培训 面对农民工群体的新变化和新诉求, 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没有充分整合调动起城市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与之相关的教育培训依然延续着以前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 早已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需求, 他们成群结伙地聚集在房租低廉的城中村, 社交、生活局限在农民工这个群体之内, 缺乏向上流动的有效途径和支撑, 形成了新的“二元城市社会”。
㈢教育培训投入不足、成本偏高、效果不明显 甘肃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 使得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 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自身对教育培训的投入都十分有限, 再加上农业的特殊性以及农民居住的分散性和流动性都大大增加了教育培训的成本, 使得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不得不采取“撒胡椒面”的做法, 教育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农村很多项目也是“见物不见人”,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比例严重失衡。
㈣医疗保健投入不足长期的投入不足 导致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整体发展落后, 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匮乏、人才紧缺、设备陈旧, 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由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民又缺乏一定的医疗卫生常识, 不注重对于疾病的预防和自身的保健, 很多小病最终被延误成大病, 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 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五、对策建议
㈠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有效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针对农民的分散性和流动性, 要整合优化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培训中心、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等多种教育资源, 把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结合起来、把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 增加农民教育的持续性和系统性;要注重发挥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 (村委会) 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积极作用, 掌握农民的真实需求, 强化教育宣传引导, 努力培养新农民和新市民, 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㈡健全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机制
1. 完善农村人才市场建设、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建设, 积极拓宽人才市场服务领域, 完善服务功能, 加强市场规范化运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构建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运作框架, 形成以县级人才市场为龙头、乡镇人才市场为网络的城乡一体化农村人才市场运行框架。
2. 发挥劳务中介体系的组织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劳务中介体系在劳务输出中的组织引导作用, 逐步改变自发性的、零散型的输出方式, 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㈢明确目标任务, 不断扩大和强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近年来, 甘肃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认真组织实施乡土人才开发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医疗卫生大学毕业生进农村计划、“甘霖计划”人才培养项目和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等, 取得了显著成效, 确立了围绕各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 依托甘肃西部、中部、东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心和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院校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今后, 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调查清楚各地农村实用人才的基本情况, 建立专业技术档案和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 扩大信息库共享范围。二是明确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强化组织领导, 健全工作机制。三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 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创造留住人才的新环境、新机制。四是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工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杠杆作用, 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科学统一的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体系。五是要以多元化、多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为重要载体, 对农民开展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教育培训, 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六是引入竞争机制, 打造优质培训基地。尝试聘请各界优秀人士到基地授课, 一方面拓宽学员知识面, 另一方面扩大其社交范围。七是统筹实施好“三支一扶”“进村进社计划”等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 不断为农村改革发展输送优秀人才、注入新鲜活力。
㈣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 一是要以基层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支持农村医疗引进先进设备和优秀医疗人才。宣传和普及卫生科学知识, 增强农民自我防护和保健意识。二是要进一步推进新农合的覆盖面, 积极推进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建设。三是面对人口老龄化, 在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 打破土地和子女养老的旧传统, 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四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和临时救助制度, 推进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五是根据农村实际, 逐步建立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 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 力争在医疗、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实现农村与城镇的接轨。
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欧美发达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以及避免农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的重要手段, 乡村旅游在国内也是方兴未艾, 不仅使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极大拓展, 而且为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提供了新途径。甘肃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与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各地的乡土人情和自然人文特色。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 培养农民的职业技能, 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修养, 营造文明美好和谐的村风民风;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对接, 使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㈥突出地方特色, 不断探索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甘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要继续突出地方特色, 围绕全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的“陇东陇中旱作农业”“河西地区和沿黄灌区高效节水农业”“甘南等草原牧区可持续畜牧业”以及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展相关培训, 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技能服务型和农村发展带头人三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努力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人员+农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训主体 (3) +农民”“职业院校+企业+学生”“院校联合办学+青年农民”“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初中毕业生+农民”和“民间组织+专业人才+农民”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8.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法 篇八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开发 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并且大多数劳动力资源都在我国农村。农村人力资源的价值在新农村的建设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诠释,如何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利用好农村人力资源,将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巨大作用。
“三农”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民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丰富的人力资源,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促使农民一部分转变为产业工人,而另外一些就成为新型的农民,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1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
1.1 催生新农村建设发展新面貌
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几个目标,最需要的不是政府以及外界的支持,而是农民自身建设新农村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我们就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他们有高层次的文化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来适应现代化农业;他们通过学习,增强了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使他们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调动一切劳动或者非劳动的人力资源,有力推动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2 和谐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农村人力资源
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整个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力量,只有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才有可能更好的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只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是所有资本中的最重要的资本,凌驾于其他资本之上。通过对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改变他们的陈旧思想,接收新的观念以及新的生产技术,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建设新农村这项工程中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1.3 有效推进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大部分都在农村,要建设和谐农村离不开农民的努力创造,就是要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资源,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并通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虽然建设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已经提出很久,许多地区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仍然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作用,许多闲置的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2 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都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需要从优化人力资源分布结构、健全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完善农民众多权益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各方面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和长足的发展。
2.1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主力军——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
2.1.1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本地化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的开发的对象就是地区的农民,要把他们充分的利用起来,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我们在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需要吸引一些有较高能力的农民留下来建设自己的新农村;另一方面,对能够调动的一切人力资源进行分化,找出他们的能力所在,最大化的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2.1.2 塑造农村人力资源新观念。自古以来,农民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存在一定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如果要通过他们来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先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通过多种渠道慢慢除去他们的传统思想,树立科学的、现代的新观念,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创新建设新农村的思路与方法,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才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人,从而更加积极的去建设。
2.1.3 健全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健全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让培训体系能够更加灵活的面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这个体系可以由农村人力资源培训联合会,培训中介组织,培训学校,教育行政机关等多种教育主体、教育形式组合而成,可分为以下四个类型:①综合文化素质培训:对农民进行思想建设,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念,进一步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②农业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国家建设的农机站,技术工作人员下乡面授指导,让他们在掌握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后,能够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③就业技能培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统一培训,通过多种手段,结合培训对象自身的特长和爱好以及市场的需求,分门别类的培训。④专业农民创业培训:这类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年纪比较轻、有一定的文化底子、敢于创新的新一代骨干农民。
2.2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奠定人力资源开发的智力基础
2.2.1 增加政府经费投入,拓宽办学筹资渠道。可积极探索多元筹资渠道,特别是建立义务教育捐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鼓励社会力量,让更多的人和物投入到农村的义务教育事业中去。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规范化、系统化助学制度体系,鼓励并帮助那些家境贫困的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2.2.2 规范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加强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真正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向外引进高素质人才,逐渐改变教师队伍的低学历、低教学质量的现状;以及在考核教师学历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其教学水平。
2.2.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大力改变传统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新型培养方法,争取做到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正是市场上所急需的。不仅能优化人才资源体系,也减轻了就业带给人们的压力。
2.3 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农民社会权益保障,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各级基层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担负起社会管理职责,为乡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
2.3.1 增强政府就业服务职能,保障农民就业权益。政府应加快完善农民的就业权益,将被闲置的劳动力有效利用起来,整合人力资源,实施“阳光工程”,让农民能得到很好的再教育、再培训,增强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在农民进城务工方面,政府应该积极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阻力,促使农民工顺利就业。
2.3.2 完善农民子女受教育的保障体系。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提升农民子女的人力资本价值,为后继人力资源的开发减轻压力;让下一代农村人力资源能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为树立新思想、新观念做好辅助。不仅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后备军的教育和培养,也减轻了农民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更加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3 推进农民权益保障,为人力资源开发扫除障碍。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应当切实保障农民的政治权益和民主参与权利,维护农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在一个公平竞争的世界里,发挥自己的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这样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更好的发挥自身潜能,促进新农村建设。
3 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我们最终可以有方向性的培育出以下几种新型农民:
3.1 人才型农民
通过注重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极大的壮大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他们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在实现个人增收致富的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其他人,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3.2 市场型农民
通过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经验交流、组织参观等形式,培育出他们具有先进的理念、宽阔的视野、较强的致富能力,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经营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利用经济手段追求高额利润。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相当发达的当代,让农民及时掌握最新市场信息,从而找准致富的路子是关键。
3.3 文明型农民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再教育,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质,把他们从传统思想里解救出来,让他们树立科学文明的新观念,成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可以很好的实现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的乡风文明。为建设和谐社会、稳定社会秩序做出了很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新《义务教育法》在西部农村实施现状的调查——以中江县为例,王传毅,王颖,《硅谷》.2008-05-08,100.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延安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张燕(导师:郭俊华)-《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06-30.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法】推荐阅读: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09-24
浅谈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问题研究08-18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次形成10-12
浅谈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中的作用08-14
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研究07-07
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建设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