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共9篇)
1.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 篇一
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探讨,主要是从该体系的科学内涵、思想表现、时代特征、理论维度和实践转化等几个方面进行的,这些探讨对于提升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综观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问题没有得到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本文在继承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吝赐教,提出“功能视角是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的观点。
一、为什么功能视角是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关键
2.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 篇二
伊迪丝 · 华顿(1862-1937),美国著名女作家,她出生在纽约市上流社会的名门望族,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自1880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到1937年离世,伊迪丝·华顿一共创作了四十余部文学作品 ,“在美国文学史上,华顿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本世纪初最杰出的和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女作家,其小说《天真时代》于1920年获普利策奖,1923年她荣获耶鲁大学颁发的文学博士荣誉学位,1924年又被授予国家艺术与文学学会金质奖章。在美国女作家中,华顿是最早获得这些荣誉的。”(赵慧珍,史菊鸿,151)
《欢乐之家》是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之作,被认为是美国版的黄金剩女心灵史,小说的主人公莉莉·芭特年纪轻轻却家道中落,父母早逝。莉莉从此寄居在古板寡居的姑妈家,依靠姑妈不定时的金钱救济来维持自己上流社会高昂的生活开支,为了继续留在上流社会的“欢乐之家”,摆脱贫穷和寄人篱下的生活,美貌的莉莉从18岁就开始在上流社会寻找自己的金龟婿。然而已经29岁的莉莉仍是孑然一身,欲加入豪门而不得,在她30岁前后的几年中,她急于寻求归宿,先后有四个合适的结婚人选,却因种种原因一再错过机遇,最后莉莉遭人陷害而沦落到社会底层,在贫困和孤独中郁郁而终。
二、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首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当时的美国已经是世界经济强国,科技革命使美国的工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大规模生产,生产的商品在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同时也产生了剩余问题,刺激消费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也为消费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同时,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文化意识形态也是消费主义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消费主义提倡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然生理需要”,而是为了表现自我或自我价值。“‘消费主义’是一种以满足人们超过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欲求’为特征的消费模式,也是随着这种消费模式全面渗透到社会发展各方面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张文伟,104) 消费主义过度强调消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费主义要求人们,不要把消费只看做日常生活的一个必要环节,而要将其当做人生根本意义之所在。人生的根本意义就是消费,消费就是我们‘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卢风,35)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是物质主义的,它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感性欲望的满足对人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本文以消费主义为的研究视角,分别从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关系两方面来分析探讨主人公莉莉 ·芭特人生悲剧的原因,揭示消费主义对人类身心的摧残,警示人们正确对待消费,走出消费主义的误区。
三、消费主义影响下,莉莉与他人的关系的异化
3.1. 消费主义下畸形的爱情与婚姻观
莉莉 · 芭特和塞尔登之间的感情纠葛贯穿整个故事的发展,莉莉无法摆脱物欲和金钱的诱惑。衣服,首饰,地位对于一个女人,尤其是像莉莉这样的女人来说太重要了,直接影响到她的社交生活和地位,进而影响她的婚姻。她在塞尔登的公寓这样说道 :“衣服就是人的背景,人的包装,它不会直接带来成功,却是成功的一部分。谁会喜欢邋遢的女人?社会要求我们,只要还有口气儿在,就得讲究穿戴,打扮得漂亮。要是我们自己撑不起场面了,就一定得找个伴了。”(11) 当时美国社会横行的消费主义对莉莉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塞尔登是一名律师,只是被上流社会接纳却不是上流社会的有钱人,他的条件与莉莉渴望的“金龟婿”相差甚远,于是莉莉和塞尔登一直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二人关系暧昧,让人捉摸不透。
当莉莉·芭特发现自己对塞尔登有好感的时候,她不愿过多地感受这份感情的悸动,而是现实果断地主动斩断自己的情丝,当离开塞尔登居住的公寓,坐上火车遇到格莱斯先生,莉莉马上从短暂的情迷中回到现实,开始抓住这次机遇并一步步地接近葛莱斯,“莉莉对他家的情况了如指掌,因为年轻的葛莱斯先生一朝驾临,纽约的母亲们顿时心胸激荡 ;而若是没有母亲能替自己操心,待嫁的孤女只好自己留意。”
3.2. 消费主义下冷漠的亲情
莉莉的母亲芭特夫人“以花小钱办大事而著称,在她和她的熟人们看来,人要能过上高于实际财力的阔气生活,那才叫厉害。”(29)在莉莉的记忆中,母亲经常严厉地责问自己的丈夫,而“芭特先生对于妻子要求的拒绝总会沦为无力的声辩,最后只好发电报到巴黎额外订购一两套服装,或者打电话给珠宝商,请对方把芭特夫人早晨看上的绿松宝石手镯送到家里来。”(29)母亲的生活态度对莉莉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莉莉同母亲一样痛恨“猪一样的生活”,母女两人追求奢华的生活,对消费从来不考虑金钱问题,父亲为家庭生计奔波,和家人很少交流,母亲对父亲甚少提及,除了在消费付钱的时候会想到他。父亲破产后,家庭没有经济收入,生活一下子周转不灵,父亲也因常年的工作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对他妻子来说,他已经无足轻重 :从他无法履行挣钱义务的那天起,他就已经是个死人了。她坐在他病榻边的样子就像一个等候晚点火车的旅客,暂时的等待是为了重新的开始。”(32)母亲冷酷无情,对丈夫的病痛视若无睹,莉莉则是惊慌失措,根本不知道怎么用行动表达关怀,只会袖手旁观,俨然是一个缺失爱的教育而可悲的“温室花朵”。“父亲最终撒手人寰,莉莉感到如释重负。”
3.3消费主义下伪善的友情
在莉莉生存的上流社会,唯一一位让她称之为朋友的就是朱蒂·特雷诺。朱蒂是一位已婚的有钱阔太太,她喜欢热闹,尤其热衷于举办各种宴会,她经常会邀请莉莉来参加宴会,为莉莉提供上流社会的交际活动,也让莉莉享有上流社会生活所带来的满足和虚荣。莉莉为了表达谢意会协助她举办宴会,两人在没有金钱利益的冲突下也培养出友谊之情,但是随着莉莉不堪重负的金钱债务逐日剧增,为了维系自己奢侈的物质生活,莉莉无奈之下,在隐瞒朱蒂的情况下,向朱蒂的丈夫格斯求救,希望格斯能帮助她做金融投资买卖,以缓解自己的经济危机。然而这一切后来都被朱蒂知道,她邀请莉莉参加宴会的次数越来越少,最后甚至中断了联系。莉莉知道自己碰触到了朱蒂的底线—金钱,朱蒂虽然不会因为嫉妒莉莉的美貌或是故意利用莉莉,但是朱蒂十分在意金钱,就算她不介意格斯对莉莉的非分之想,“她也会因为丈夫的钱包而吃醋”(235)。莉莉内心看重的友情在金钱面前脆弱不堪,最后和朱蒂的见面只是逢场作戏,朱蒂敷衍的问候让莉莉意识到友谊的终结。
在莉莉被上流社会排挤之后,贫穷又乐观单纯的格尔蒂 ? 法里希成为了莉莉唯一的朋友,但是两人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完全不契合,没有共同的语言,即使最后莉莉努力维持生活而加入工人阶级,她也无法完全融入格尔蒂生活的世界,无法适应女工的生活。格尔蒂为莉莉想办法摆脱困境,和费雪夫人一起去找朱蒂寻求帮忙,结果一无所获,朱蒂反倒因此事大为恼火,费雪夫人心直口快地向莉莉说道 :“我刚请她给你个机会,她就火了,提起你跟格斯借钱的事。我还没有见过她发这么大的火”(291)。莉莉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精神恍惚不定,在残酷的现实中仍然幻想着,期许着华丽的,五光十色,充斥着物质享受的上流社会,对格尔蒂共患难的友谊之情,对塞尔登的关爱之情也总是后知后觉。
四、消费主义影响下,莉莉与自身的关系的异化
莉莉穿梭于上流社会的各种宴会和娱乐活动,享受奢侈的物质生活,而自己也成了上流社会有钱人觊觎的美丽尤物,供男性视觉消费的商品。在消费社会里,一切都成了消费品,在男性为主体的社会里,女人也被异化为男人的消费品,拥有双重消费身份。
罗斯戴尔先生是一个唯利是图的犹太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一直不被上流社会接纳,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可,他主动登门拜访,邀请莉莉小姐光临剧院,坐在他的包厢里看一场歌剧,以展示自己和莉莉之间的非同一般的关系,借此博得世人的关注。起初莉莉迫于无奈答应了罗斯戴尔的请求,可是后来莉莉因为人群瞩目下的虚荣和得意而忘记了罗斯戴尔邀请她的真正意图。“莉莉向来乐于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美貌,今晚更是因为穿上了华贵的新衣服,自觉仪态万千。”(120)莉莉的美貌使她在各种社交场合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不仅让莉莉沉迷其中,享受它给自己带来的各种福利,而且为周围的男性群体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莉莉自身也异化为消费商品被人欣赏评价。在威利 ·布莱夫妇举办的一场大型活动中,莉莉·芭特惊艳的舞台秀让台下所有的人叹为观止,尤其是男性观众,被莉莉的天生丽质和淡雅脱俗的打扮所折服,对她的美貌流连忘返,而在演出结束后,大出风头的莉莉成为有钱人们调侃亵渎的世间尤物,“她敢打扮成这副样子,够胆量!不过,我的天,这真是完美的线条,全身上下!我猜她故意让我们看见”(139)。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被边缘化,女性的尊严被践踏,从而沦为男性金钱物欲控制下的玩物。
五、结语
消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分析解读《欢乐之家》中具体展现的消费主义,及其引发的爱情、亲情、友情和自我关系的异化,对当下的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教育意义。处于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追求更加精致的,舒适的物质生活,消费主义也在国内不断的膨胀和滋长,为了减少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地提倡适度的消费观念,加强勤俭适宜的消费意识,逐渐提高消费者自身的素质。
摘要:《欢乐之家》是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的美国社会,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消费的异化和膨胀的欲望导致了一系列的道德伦理危机,本文旨在从消费主义的视角揭示人与他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异化,分析解读主人公莉莉·芭特的悲剧成因,
3.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 篇三
【关键字】父权制 创造 女性 政治
【正文】
《创造》一文创作于大革命失败后,茅盾曾在《回忆录》写到:“一场大风暴过去了,但引起这场风暴的社会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当然,革命起来了也许还会失败,但最后终归要胜利的。为了辩解,也为了表白我的这种信念,我写了《创造》”。可见茅盾对于政治的看法深刻的影响了作品,因此,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也会打上时代政治的痕迹,他们的冲突也是社会矛盾的缩影。另外,茅盾作品中有系列时代新女性形象,《创造》中的娴娴也是其笔下的时代新女性,因此也具有茅盾笔下时代新女性的特点,尤其是与政治的关系密切相关。
一、父权制与政治
波伏娃在《第二性》写到:“人类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人不就女人的本身来解释女人,而是以他自己为主相对而论女人的,女人不是天然进化发展的一种人类。”可用“父权制”来概括,女性长期以来受到男性乃至整个社会歧视的现象。从理论源头上讲,父权制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用来描述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的权力。在女权主义运动中,父权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指社会中男女地位不平等,且男子居绝对主体地位,女子处于次要客体地位。但实际上它有双重含义,即年老的男性有权支配青年男性,男性有权支配女性。
在《创造》中,君实是娴娴的创造者,他自视对娴娴拥有绝对的占有权,这是君实父权制思想的体现。娴娴从一开始就是他实现理想,用来证明自己的工具。他在过去两年完全统治占领了妻子的思想,他煞费苦心地把娴娴不爱政治、乐天达观、娇羞恬静的性格完全改变,往她脑海里灌进所有自己认为好的、正确的想法,把娴娴创造成留心政治、现实,落落大方的女子。
父权制创造下的娴娴是女儿,是妻子,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所说,“女人是被建构的”是男性在“把本身界定为此者的过程中竖立了他者”的“他者”。娴娴从来不是她自己,也不是和父亲、丈夫或其他男性拥有平等地位的人。在君实眼中,她就是一个被凝视的“他者”。
二、女性和政治
被看的“他者”娴娴,在思想得到解放,投身政治之后,开始渐渐掌握了话语权,从边缘的地位走到自己人生的主体地位上。她“最初不喜欢政治,连报纸也不愿意看......是没有政治头脑的遗传的”,从原本认为政治毫无意义,没有独立意识的女孩,变成了留心各国政治,走上了政治的路的时代新女性。娴娴的政治思想从“中正健全的,合法的”政治观念转变为激进的革命观,对政治的认识比以往更深刻了。经历了思想重组的娴娴,在李小姐的引导下真正走上政治之路,成为了行动派。
被引导上政治的娴娴变成了怎样的形象呢?她刮去有着封建等级色彩的“丈夫”二字,桌上放着《妇女与政治》的杂志,要求强烈的刺激,结交了李小姐参与政治活动,不再愿意听自己是按照理想创造的话,“娴娴的心里已经有一道坚固的壁垒,顽抗他的攻击。并且娴娴心里的新势力又是一天天扩张,驱逼旧有者出来。”曾经温柔服从丈夫的妻子变成了追求平等,思想独立,要求参与政治的新女性。尤其是娴娴最后的离家出走般的宣言,仿佛娴娴已经实现了女性独立。但文中有几次隐喻了娴娴的政治出走和成长也许会遭遇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娴娴身为女性的社会性别,因为社会性别导致了她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如君实所言,“你现在总算是知道几分什么是政治了。但要做实际活动——嘿!主观上能力不够,客观上条件未备。况且李小姐还不是把政治活动当作电影跳舞一样,只是新式少奶奶的时髦玩意罢了。”
女性这个社会身份使得娴娴在《创造》中同样居于权力被剥夺,被统治、支配的客体地位。盖尔·卢宾在《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中说道“社会性别制度并不是脱离历史的、人类幻想出来的东西,它们是人类历史的产物”,社会性别制度就是以男性为核心的,是由社会、历史、文化意识所建构起来的男性统治女性的父权制之上的。
茅盾在《创造》中让女性参与到政治中,又表现出女性投身政治的困境,不禁让人娴娴最后是否能够真正谋求独立,投身革命?此外,文章在表现女性与政治的关系时,巧妙的从君实与娴娴在房中所占空间大小来隐喻。原本家里应该是君实占绝大部分的空间,而现在除了南窗下的书桌,“全房到处是杂乱的痕迹,是娴娴的世界了。”这个世界既是指家庭关系中女性渐占有主动权的世界,同样也指现实社会中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分工的世界。可以说是政治给了娴娴一个出口,让她走入了社会,成为了自己,也成为了社会的一员。而固步自封、脱离实际世界的君实,他的领土在现实面前正在一点点丧失。原本就是因为这个动乱的世界无法为他创造理想的人和世界,他才自己去创造。而如今,现实仍旧逼迫他回到现实。《浮出历史地表》一文中,指出“女性成长的标志之一是女性肉体的醒觉,其二是她们确立了对男性的深刻怀疑。”娴娴被创造的过程也是她慢慢成长的过程。“落落有名士气”的娴娴开始敢于表露自我欲望和正视肉体需求的转变,甚至“青出于蓝”,有时都让君实有些不好意思,这是娴娴成长的表现之一。另外,她对于君实开始产生了怀疑,不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君实的想法和要求,她会反驳,会不愿意听,会摔门而去。娴娴抵抗父权制话语霸权的言行,是她成长的表现之二。
在小说的结尾,茅盾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到底君实与娴娴最后的结局会如何?但显而易见的是,君实改造娴娴的梦想实际上已经破碎。娴娴作为有独立思想的时代新女性,她对于政治革命,对于生活的追求和梦想才刚开始进入正轨。
小结:
4.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 篇四
从过程哲学的视角解读生态纪产生的必然性
作为后现代哲学基础的过程哲学,认为过程是根本的、现实的,存在是创造性的过程.这也是生态纪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过程哲学和中国哲学同样解构了二元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哲学指出了科学产生掠夺自然的原因,同时从过程的视角也可以看到科学本身对自然的真实解读.以过程哲学为基础的生态纪思想,提出走向生态纪元是人类和地球共同体的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的共同体的关系.
作 者:李世雁 王志平LI Shi-yan WANG Zhi-ping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23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年,卷(期):22(6)分类号:N031关键词:过程哲学 科学技术 二元论 生态纪
5.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 篇五
注意:题目顺序和选项顺序会有不同,请注意核对具体选项!
1.(单选题).(4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提出来的时代的最强音是(C)。A.文明 B.民主 C.富强 D.自强
2.(单选题).(4分)(C)曾经讲过“50年代,广大党员和人民讲理想、讲纪律、讲为人民服务,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不是很好吗?„„我们要恢复和发扬这个传统。” 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同志 D.胡锦涛
3.(单选题).(4分)(D)年,中央提出著名的五讲四美三热爱。A.1979 B.1978 C.1997 D.1981
4.(单选题).(4分)五讲四美三热爱中的所谓四美,是指(D)。A.心灵美、生活美、行为美、仪表美 B.心灵美、生活美、行为美、环境美 C.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 D.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5.(单选题).(4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A)。A.发展 B.自主 C.安全 D.富强
6.(单选题).(4分)我国要求的民主的主体是(D)。A.知识精英 B.企业家 C.职工 D.人民 7.(单选题).(4分)1950年,刘少奇同志的文章(《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专门论证了建国初期(B)要以人民生活的质量为代价的问题。A.国家现代化 B.国家安全 C.国家富强 D.国家工业化
8.(单选题).(4分)50年代初期,我们的领导人做决策主要围绕(C)。A.国家富强 B.经济发展 C.国家安全 D.民族复兴
9.(单选题).(4分)1955年,(D)同志提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而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历史的新时期。A.周恩来 B.叶剑英 C.刘少奇 D.毛泽东
10.(单选题).(4分)(C)在70年代提出完整的、系统的、明确的提出4个现代化。A.华国锋 B.邓小平C.周恩来 D.毛泽东
11.(多选题).(3分)十八大提出我们的制度分为(ABD)。A.具体的制度 B.基本制度 C.民主制度 D.根本制度
12.(多选题).(3分)以下选项中,属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内容的是(ABCD)。A.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B.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自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C.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D.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留下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13.(多选题).(3分)以下选项中,属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出现的具有核心价值观性质的一些职业要求、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的是(ABCD)。A.“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D.“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14.(多选题).(3分)我国从1949年开始艰苦的创业历程,那个时代所产生的精神包括(ABCD)。A.大庆精神 B.攀枝花精神 C.大寨精神 D.红旗渠精神
15.(多选题).(3分)清代末期以来,我们复兴民族的强烈愿望得不到顺利的实现的原因包括(ABC)。
A.国内的制度腐败 B.国外势力的侵略 C.技术原因 D.经济落后
16.(多选题).(3分)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下放了2000万职工,并关闭一些企业,那次调整国民经济进行的比较顺利的原因包括(ABCD)。A.党和政府拥有很高的威信 B.党和群众的关系密切
C.党把困难摆在人民面前,对群众讲道理,做了大量的工作 D.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好
17.(多选题).(3分)以下选项中,属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先进典型的是(ACD)。A.工人代表王进喜 B.党的女儿刘胡兰 C.解放军代表雷锋
D.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18.(多选题).(3分)建国初期,我党维护国家安全,主要依靠的产品包括(ACD)。A.工业产品 B.农副产品 C.“钢铁产品 D.军工产品
19.(多选题).(3分)对于富强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BC)。A.国家强大,人民生活质量不高 B.国家弱人民富
C.国家强大人民富裕,国家贫弱人民受穷 D.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贫穷毫无关联
20.(多选题).(3分)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标准是(ABC)。A.政局稳定 B.人民团结 C.生产力提高 D.经济发展
21.(判断题).(3分)党中央提出,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
22.(判断题).(3分)党中央发出,就总书记提出节约的要求,对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情况进行通报、批评,这正好体现了节约的一种精神。(√)
23.(判断题).(3分)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出现的具有核心价值观性质的基本理念对于传播优良的社会道德,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
24.(判断题).(3分)我们探索符合国情的民主的形式,要恰到好处的来推进我们民主化的进程,但绝不意味着照搬西方。(√)
25.(判断题).(3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追求向上,追求进步,积极向上进步的年代,大家相互学习,以进步为荣。(√)
26.(判断题).(3分)知识分子梁漱溟先生和毛主席所产生的观点冲突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
27.(判断题).(3分)1978年以后,我们全方位的大规模的开放,是定为国策的开放,过去是没有开放的。(√)
28.(判断题).(3分)所谓强就是力量大,有自主性,安全有保障。所谓富,就产品丰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充裕。(√)
29.(判断题).(3分)五讲四美三热爱对于扭转文革之后出现的道德水平滑坡、道德水平下降的局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6.《罗拉快跑》中女权主义的解读 篇六
影片罗拉快跑是德国女权主义维护运动高潮的体现,讲述了罗拉在20分钟内拼命奔跑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解救男友曼尼的命。长久以来,女性一直被作为他者限定在男权的控制之下,她们是男权压抑、控制和救赎的对象。伴随着女性主义作为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的影响的到来,被唤醒的女性主义者们也逐渐开始企图在电影中打破对自我形象的限制,创造属于女性的神话。可电影《罗拉快跑》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印象。电影中塑造一种让女性去除他者身份而实现自我的新女性形象.奔跑一直是女性的禁忌--不仅因为它公开表达了女性不被容许的欲望,而且因为它生产和催发了女性更丰富、更强大、更恣肆的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影片中的罗拉是女性狂奔者的鲜明形象。那个红发如火,身穿背心长裤的女人,疯狂地奔跑着,穿过灰色的街道,穿过面目不清的人群,穿过那些在角落、阴影处、背后和交叉路口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穿过她迎面撞击、或擦肩而过、一无所知的故事。罗拉的身体像一道闪电,划开了灰色都市晦暗乏味的外部,显露出完全不同的内在。她的红色短发,凌乱恣肆,向各个方向张扬着,和她奔跑的身体一样不羁;罗拉的背心T恤、长裤,是隐藏中性化的打扮,但同时又是暴露和强化性别的。罗拉在城市、在街道、在人群中的奔跑有着积极的意义。她暴露于公众的目光之下,她公开展示自己的欲望,以无序的狂奔扰乱这个井井有条的有序社会机制,奔跑这种行为与行为空间形成了尖锐的冲突。罗拉在都市街道上的奔跑穿越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自然、非理性和社会、理性的界限,更重要的是,“妇女有权在街上跑步而不受男人的干涉,这是一种政治权利,是她们可以在公共领域自由运作的权利。城市对女人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新的危险和诱惑,罗拉让我们知道,现在城市完全可以成为女性自由驰骋的空间,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她前进的脚步--父亲也不能罗拉狂奔的终点,正是女性历史的新起点
红色,代表了太阳。火把中燃烧的是罗拉炽烈的爱情。另外,一般人要是有困难需要求助,首先想到的都是父母,尤其是关于金钱上的困难,但在影片中,罗拉似乎先想到了其他的朋友,之后父母的脸才慢慢显现出来,直到最后罗拉才确定了身为银行经理的父亲为求助对象。影片画面中,母亲在家里煲电话煲,父亲在银行出轨,也许这也是造成罗拉自立、自救意识的原因之一。罗拉身为一个女性,也可以不依靠其他帮助,仅靠自己的双腿去拯救男友。前两次的奔跑,罗拉都寄全部希望于父亲——男性,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奔跑,罗拉终于靠自己的双手——赌博来赢得了10万元,又是女性意识,让她最后成功。凸显了罗拉的女性意识。前两次的奔跑都以失败告终,而且都有人死亡,而罗拉与曼尼死去时想的东西也很耐人寻味。罗拉死后,她想知道曼尼是不是真的爱她,她固执地认为如果她没有遇到曼尼,那么曼尼身边也会有一个女孩完完全全代替她的存在,最后她说:“我想我得做个决定。”于是,她选择再来一次。而曼尼死后,同样也想到了与罗拉的一次对话。他担心的东西截然不同,他担心他死后罗拉会爱上另外一个男人,然后完全忘记他。他介意的是他死后罗拉的忠诚。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差异:罗拉考虑的是自己一开始存在与否对现状的影响;曼尼考虑的是自己存在后又消失的影响。两人之间截然不同的命运。
枪历来代表着男性的权利,是体现男性权威的一种标志。在电影中,枪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必然会被女性作为攻击的对象。电影中则很好地地消解枪的男性特质权威的。在电影
叙述中,拿过枪的男性有男友曼尼、超市保安,警察,女性有罗拉。对比发现,从表面看拿枪的男性远远多于女性,似乎暗喻着男性掌握着话语权,女性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从效果上来加以分析的话,你会得到完全想反的结论。几乎所有的男性在掌握着权利象征的枪时,几乎没有一次开过枪,唯一一次男性开枪是在罗拉第一次拯救行动中最后被前来抓捕的警察不小心走火打死的情况下发生的。而相对来说,当罗拉掌握着枪时就大不相同了:罗拉利落地从银行警卫下了男人权威的标志---“枪”。然后,罗拉干脆利落地射击。通过对枪在男性与女性手中发挥的不同效用的叙述,可以说,电影达到了降低了男性自大的自我存在的意识,从而很好地完成了对男性权利和威严地位的消解
镜头是优美的同时也极具对比和象征。影片中罗拉三次奔跑。第一次奔跑,罗拉没有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察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却交出了象征男权的手枪,罗拉、曼尼成为富人。三次奔跑,一次比一次激情,一次比一次接近成功,这是女性在逐渐胜利的象征。
7.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 篇七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作家, 其成名作《大街》使他成为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美国作家。《大街》的主人公卡萝尔怀着改造乡镇的梦想嫁给一位乡村医生肯尼科特, 并对小镇乏味的生活进行了反抗, 虽以失败告终, 但她的心中仍充满希望。
《大街》出版后, 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它做了评论:主题、语言、写作风格、社会意义、政治意义等。然而, 本文试图用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分析说明卡萝尔是戈镇唯一一位受过良好教育, 满怀理想并为之奋斗的“新女性”。
二、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探析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其作品《第二性》被奉为女权运动的“圣经”, 最好地诠释了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妇女首先应该争取经济独立;其次, 社会应该给女性提供机会, 以发挥她们的才能和创造力;再次, 两性之间可以建立起“双赢”的关系, “达到完美的平等状态”。最后, 女性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来改造社会, 通过自由选择和自我设计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卡萝尔的“新女性”形象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受工业化和移民影响, 美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的美国妇女得到了比西方女性更现实更广泛的平等与自由。然而, 传统女性主义者争取的权利往往局限于法律上的“男女平等”, 多数妇女仍被禁锢在家务和养育孩子上。因而, “法律上给妇女的政治、经济诸种权利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当然, 这其中也不乏有少数有思想、有理想的新女性渴望走出家庭, 创造自己的生活。《大街》就产生于这样的背景, 卡萝尔就是这样的女性。
卡萝尔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姑娘, “在她反叛的少女身上正附带着一种……被称之为美国中西部这个令人不知所措的地域精神。”这首先表现在她敢于革新枯燥乏味的“妇女读书会”, 尽管这个社团宣称:“可以在那儿听到最好的报告……举行十分有趣的时事讨论会。”可它所谓的文学评论却平庸肤浅, 评论者通常只关注作家的生平, 很少对作品发表看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卡萝尔在会上教大家欣赏文学作品, 反对将诗歌朗诵当作自我炫耀、附庸风雅的一种手段。与此同时, 为了丰富小镇的文化生活, 她组织成立了戈镇戏剧协会, 并指导编排了萧伯纳的戏剧, 期望它会给戈镇的精神生活带来一股清新之气。不幸的是, 它最终还是垮台了, 因为戏剧社所有的成员都自私、差劲, 却自以为是, 还总是对别人的表演评头论足。因此, 协会别无它法, 只能半途而废。
在男性中心社会里, 妇女被认为是“他者”, 必须靠丈夫养活。而作为“新女性”的卡萝尔却不愿成为丈夫的“附属品”, 她在婚前就和图书馆同事说过, 婚后一定要有自己的一笔月钱, 要完全符合现代化标准。可她发现自己的丈夫并不能痛快接受这一点。更令她生气的是, 戈镇的女人对伸手向丈夫要钱而当众出丑竟都习以为常, 而男人们却把这当作最佳笑料来寻开心, 但卡萝尔可不能忍受不顾自尊, 低声下气地向丈夫讨几个钱来支付日常开销。于是, 她郑重其事的对肯尼科特说:“今后你可要记住才行。下一回, 我是不会求你的。我宁可饿着肚子。……我可不能老是当奴隶——”。
卡萝尔崇尚自由, 渴望独立, 希望自己当家作主。她不愿被男人看轻, 被婚姻束缚, 她“要独自一个人呆在自己的天地里……”“……有自己的一间屋子”然而, 正如贝西斯梅尔舅妈所说, “……我要是……说我需要一个自己的房间, 那还像话吗?!”卡萝尔的想法在戈镇是不像话的。然而, 这丝毫不减她在获得自由时的欣喜、骄傲之情。当她领着专程去华盛顿探望她的肯尼科特参观国会大厦时, “她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能在华盛顿立足, 而且又能认识那么多的人, 禁不住感到无比自豪。”可见, 卡萝尔由始至终都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最后, “新女性”还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造, 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卡萝尔的大学同学要么嫁了有钱人;要么当了教师。对她们来说, 结婚生子才是女人的“事业”, 但卡萝尔却不甘于此, 她决定自谋生路, 甚至去“征服世界”。所以, 她委婉地拒绝了斯图尔特的求婚, 并非她不喜欢他, 而是不想让自己的青春消磨在洗碗带孩子中。于是, 怀着改造乡村的夙愿, 她毅然嫁给了乡村医生肯尼科特。然而, 戈镇的丑陋和落后却让她倍感失望。倘若她也是一位传统女性, 又或者她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 她也许就会安于现状了。可事实是, 卡萝尔无法容忍戈镇的生活, 她不断地向那里的陈规旧俗提出挑战, 做出反抗。这种种的努力不正是实现她个人价值的过程么?虽然她最终失败了, 但她的雄心壮志和为之付出的努力却是不可抹杀的。
四、“新女性”对1920年代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920年代, 美国人普遍认为大城市腐败不堪, “……小镇习惯上仍被看作是真正的美国, 看成是合众国中无庸置疑的最好的地方。”然而, 童年的不幸遭遇使生来具有反叛精神的刘易斯也赋予卡萝尔同样的叛逆精神, 让读者透过她的眼睛看到了美国小镇生活的真实面貌, 见证了一个美好神话的破灭。
卡萝尔试图改革的仅仅是戈镇, 但刘易斯的抨击是带有普遍性的。这一点, 在《大街》的前言中就已明确指出:“我们故事中的小镇叫明尼苏达州戈弗草原镇。但它的大街却是各地大街的延伸。”广义地说, “这是对整个美国及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生活方式所提起的诉状。”从这个意义上讲, 戈镇就是1920年代存在诸多问题的“美国”, 她急切需要更多像卡萝尔一样的“新女性”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小说结尾, 卡萝尔选择了重返戈镇。这样的结局其实表明了刘易斯的一种矛盾态度, 一种对乡村和都市两个完全冲突的美国价值标准的妥协态度:一方面, 他竭力批判和抨击美国腐败残酷的都市生活方式;另一方面, 他往往又屈服于他所批评的这种生活方式。由此可见, 卡萝尔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20年代美国小镇和都市之间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妥协。
刘易斯创造了《大街》, 创造了卡萝尔, 更创造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神话, 他不愧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美国作家。
参考文献:[1][美]刘易斯著, (樊培绪译) , 《大街》, 译林出版社, 2005;[2]李美华, 《20年代美国的“乡村病毒”》, 外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2期;[3]马群英, 《卡萝尔:小镇中的新女性——从女权主义角度读《大街》》, 厦门大学, 2007;[4]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著, (樊培绪译) , 《大街》, 译林出版社, 2005;
[2]李美华, 《20年代美国的“乡村病毒”》, 外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2期;
[3]马群英, 《卡萝尔:小镇中的新女性——从女权主义角度读《大街》》, 厦门大学, 2007;
8.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 篇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消费;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049-02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实现文化成果全民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强调。一时间文化成为社会上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必然会出现的社会现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更追求精神的享受,更加注重陶冶情操。但文化消费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说休闲时间、消费能力等,文化消费对某些人来说仍只是一种奢侈品。如何让更多的人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解读文化消费
所谓文化消费,顾名思义就是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享受,它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消费文化消费品的过程[1]。它的产生是随着人们物质消费活动的进行而进行的,起初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追求的是生理需要的满足,但人们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也会获得满足感、幸福感等主观感受,也就是说其中也包含了精神享受的成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劳动之余逐渐有了闲暇时间和购买能力来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原本只有少数富人才有能力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逐渐被普通人所接触。由此可见,文化消费是以物质消费为基础和前提的更高层次的消费,如果说物质消费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那么文化消费的宗旨就是满足人类希望更好的生活的享受和发展性需要[2]。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对消费的讨论一般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马克思非常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意义[3]。马克思对“自由时间”、“异化劳动”和“商品拜物教”等与消费有关的概念的深层论述,为后来学者对文化消费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关于自由时间,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论述的,“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4]他说:“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5]节约劳动时间就需要不断发展生产力,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创造出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更多产品,这样人们才有自由时间去消费去享受。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他认为其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二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三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四是人同人相异化。从消费的角度来看,这种异化就表现为劳动者对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他们过度追求商品,被自己生产的商品所奴役。在资本家眼中,“需求与货品之间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连接,都不是自我发展辩证中的一环,而是算计与剥削的产物”[6]。
马克思还全面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社会,在这里,人们进行商品交换表面上看是物与物之间的平等直接交换,实际上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交换,是商品背后所隐藏的不同劳动行为之间的交换。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7]。“商品拜物教”所反映出来的消费文化,意味着消费者个人批判质疑能力的萎缩,他们成了商品的奴隶,抑制了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从马克思在他经典著作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人们要想很好地进行文化消费,不仅需要有一定的自由时间,还需要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这不仅包括经济能力,更包括选择、欣赏、审美能力。对于文化商品,我们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应该让它们真正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而不是成为它们的奴隶,失去作为人的主体地位。
三、我国当前文化消费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更加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文化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文化消费蓬勃发展的局面不仅有助于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更是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得我国的文化消费总体上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细看我国的文化消费,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文化消费水平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文化消费因地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而呈现出消费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首先,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地区,文化消费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其次,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发展不平衡。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像杂志之类的文化消费则很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更为实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但这仅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地区中有所体现;在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和西部山区,文化消费才刚起步,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一种奢侈消费。
2.消费动机更多寻求感官满足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在社会压力之外的闲暇时光,人们追求轻松愉快的娱乐生活是理所当然的,领略文化消费中的审美情趣也是人们缓解压力追求生活的重要内容[8]。然而由于人们的文化修养不同,有些人在他们的文化消费中,更多寻求的是一种感官的满足,更加热衷于黄色与暴力等不良消费产品带来的刺激和体验,而不是追求个人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3.文化消费市场亟待规范
目前,在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商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创作出来的,但其中也充斥着部分低俗、暴力、封建迷信等方面的文化产品。为了追求更大的商业利润,文化产品的有些生产者和销售者们已经无暇顾及相关的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他们迎合部分人低俗的审美需求,制造或销售违法的文化产品,扰乱了正常而健康的文化消费市场。
四、建议与对策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来看,文化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个人更好更全面地发展。针对目前我国文化消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文化消费的质量,让人们真正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感受文化之美。
1.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满足居民文化消费需求
根据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的收入越高,则家庭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高层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就会越大。通过一系列政策不断缩小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让人们有经济能力进行文化消费。有针对性地开发面向低收入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在农村,要给农民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有助于改善他们精神生活的文化产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2.倡导科学健康的文化消费观,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
文化产品传递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因此,要通过新闻媒体等途径在全社会倡导科学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引导人们对宣传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文化产品进行消费,对那些鼓吹好逸恶劳、骄奢淫逸不符合道德要求的产品坚决抵制。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鼓励文艺工作者创造出更多有益于丰富群众精神世界的作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
3.完善关于文化消费的法规,为文化市场的监管提供依据
不断完善文化消费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仅有法制的监管还不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文化产品的供应者要有良知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多提供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产品。公民也要有自律精神,对不良的文化产品做到坚决抵制,多欣赏和消费优秀的文化产品。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会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人民将会更好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洪海,薛华.我国文化消费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6,(4):147-148.
[2]车放.新时期我国文化消费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蒋建国.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及其当代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31-3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8-219.
[6]DonSlate.消费文化与现代性[M].林佑圣,叶钦怡,译.北京: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18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8]王艳.文化消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宁夏社会科学,2009,(5):156.
9.教材解读的四种视角 篇九
在一次小学科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有一位青年教师与笔者商量《轮轴的秘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11页)这个课怎么上。看了这位青年教师满满当当的教案,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教材中的几个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轮轴实验你做过了吗?你觉得学生来做这几个实验,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期望学生怎样发展?对于这些问题,这位教师实事求是地说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准备了内容丰富的教案,却厘不清教材中的关键问题。这其中的症结之一,是有些新教师缺乏解读教材的能力,不知如何去研读科学教材。本文笔者即以《转轴的秘密》一课为例,提出一种解读教材的思路,以供大家参考。
一、从文本结构剖析教材
从文本结构来剖析教材是指教师分析教材的层次,找出教材中主干活动的逻辑关系,明确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实验结论的得出过程。通过对重点章节的阅读,了解实验活动的过程、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记录表的设计和使用。这样做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开展指导,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文本结构的角度剖析教材其实就是一个内化教材的过程。
比如《轮轴的秘密》一课,教材分成三个内容:轮轴的概念、探究轮轴的秘密、轮轴在生活中应用,其中的重点是探索轮轴的秘密。在阅读教材时,教师可以就以下问题来深化对教材的认识。
1.在认识轮轴的概念时,教材为何选用阀门式水龙头,而不选用“T”字形水龙头或门把手呢?
通过比较发现,阀门式水龙头的轮是完整的,而“T”字形水龙头或门把手的轮是不完整的,它们只有在运动时留下的轨迹才会形成轮,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环节选用的轮、轴完整并固定在一起的机械,有助于学生建立轮轴的概念。
2.在教材中为何将轮轴的运用放在最后?
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当学生认识轮轴以后,安排了一个拧开水龙头的体验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省力,再发展到用实验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假如我们将轮轴的运用安排在轮轴概念之后,这会削弱学生认知上的前后联系,造成思维上的断层。同时,在体验之后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轮轴的作用,从轮轴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使用来深化对轮轴的认识。
3.探索轮轴的秘密实验活动安排了两次,这两个活动前后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参与第一个活动“轮轴有什么作用”的过程中,期望学生发现在轮轴的轮上用力会更省力,还期望学生发现在轮上用力是轴上阻力的二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作出猜想,如果轴不变轮增大,轮上用力情况会怎样呢,由此引发学生开展第二个活动“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通过实践发现,轴不变轮增大,轮上用力更省。当然,从学生思维的逆向性思考,教材还可以提出问题,“轮不变轴缩小,轮上用力会怎样?”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轮轴有什么作用是第二个活动的基础,而第二个活动深化了学生对轮轴作用的认识,同时第二个活动中的实验方法受到第一个活动的影响,两个活动可以由扶到放开展。
二、用实验的方法学习教材
教师在上课之前,自己先要准备材料,并操作教材中的实验,这有助于教师达到对科学概念生成的过程体悟,也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使课堂实验教学的成功开展得到保障。
《轮轴的秘密》一课中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和一个游戏活动。为了做好实验,笔者首先是寻找材料。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自然课中简单机械实验盒的套件只有2倍关系,没有3倍关系,最后在初中实验材料中找到相应的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组装轮轴上的绳子时必须在轮和轴上缠绕几圈有助于实验的调控,轮和轴上绳子的缠绕方向相反,绳子的长短会影响两边力的平衡,需要课前作出调试。而教材中提出轮上用多大的力才能将轴上的钩码提起来,这将使作用在轮上的力再增加一个钩码才能提起轴上的钩码。因为在两力平衡的情况下,轮轴保持静止。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平衡的方法来研究轮轴的作用,规定在轮上用多少的力能使轮轴保持平衡。根据自己的实验操作,笔者制定了实验操作指导用语。
实验步骤:先研究轴上阻力是2个垫圈时,轮上挂几个垫圈才能保持平衡?接着研究轴上阻力是4个垫圈、6个垫圈时,轮上挂几个垫圈才能保持平衡?
实验注意点:轮和轴上棉线缠绕方向相反;实验过程中,手要轻轻地拉住棉线,防止轴上垫圈滑落;及时记录,实验后整理好垫圈和铁架台,轻声讨论我们的发现。
三、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
学生会关注教材中的什么内容呢?从笔者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拿到科学书,先会看看里面有哪些活动,是不是有趣,很少有学生会去思考这个活动做了以后我要掌握什么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关注的是活动的表面。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的起始点,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从关注活动本身发展到关注活动本质,从关注活动的表面走向思维的内在探索。因此,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善于找出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本着“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的教学理念,挖掘活动背后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在愉悦的情景中,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和情趣。
在《轮轴的秘密》一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用螺丝刀来比较力气大小。在比较力气大小的活动中,学生会发现这个比赛不公平,因为螺丝刀的柄粗糙容易捏住,而金属杆光滑很难捏住。这实际上是教材中的选材不足问题,螺丝刀增加了另一个变量――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从中可以看出教材中也会存在问题和不足,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教师作出调整和完善。如在教学中选用啤酒瓶就可以尽量避免摩擦力的问题。在开展活动时,教师给每组一个啤酒瓶,要求每个学生操作两次,比较分别握住轮(瓶身)和轴(瓶颈)时的用力情况,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对轮轴省力的最初体验,激起学生定量研究轮轴省力问题的兴趣。
四、从动态的角度生成教材
由于受技术和成本的影响,教材是静态的、平面的呈现,但课堂却是动态的、立体的生成,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是逐一呈现,具有一定的顺序。这就要求教师从动态的角度去预想教材的课堂形态,梳理教材的知识脉络,展示学生科学概念的显性发展和思维价值。
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轮轴的秘密》教材的动态呈现可以这样展开。
1.轮轴的概念。
首先出示一个阀门式水龙头,随后动态呈现“我们拧水龙头上的轮子就能带动轴一起转动,将水龙头打开”的过程,并在图中闪现认识“轮”和“轴”。最后出示“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作轮轴”。
2.轮轴的作用。
(1)取下水龙头上的轮子,一学生直接去拧轴,不易拧开水龙头,推测轮轴的作用。
(2)全体学生体验轮轴的作用。给每组学生两个啤酒瓶,玩比较力气大小游戏,通过在轴上和轮上用力比较,从感性层面上认识轮轴在轮上用力可以省力。
(3)呈现轮轴实验装置,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及注意点,学生开展实验研究轮轴有什么作用,并在记录纸上记录,写出发现。
(4)交流“我们发现了什么?”限于教材的篇幅,这样的提问是很开放的,学生的发言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反而不利于概念的建立。因此可以稍作引导,“①对这组同学的实验数据你有其他意见吗?②两个垫圈表示什么?一个垫圈表示什么?③从这三组力的大小比较中,你知道轮轴有什么作用吗?④推想在轴上的阻力为8个、10个垫圈时,轮上各用几个垫圈的力能达到平衡?”
3.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呈现实验装置,提出问题:把上面轮轴装置中的轮换成一个更大的轮,每次所用的力会有怎样的改变?
(2)推测:轮大了,提起重物会更省力;轮大了,提起重物拉动绳子的距离更长了。
(3)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呈现两张记录表,比较上面两种轮轴提起重物所用的力,说说自己的发现。认识到“轴相同,轮越大越省力”。
4.轮轴的应用。
(1)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们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轮?哪一部分相当于轴?
(2)呈现相关图片,了解生活中应用的轮轴变式。
(3)思考轮轴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从以上环节可以看出,动态呈现教材,是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教材实验的内化、学生心理的预期分析三者的有机综合,以求得教材、教师、学生的三心相通,追求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的有机统一。它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寓教法于其中,力求把握教材的侧重点,化繁就简,以求得真正“活”化教材。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推荐阅读:
女权主义论文07-26
从《玩偶之家》看女性主义解读11-22
女权主义英语演讲稿11-13
从人本主义06-27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谈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11-07
从马克思主义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2-04
从当今世界看恐怖主义07-26
从基督教到古典自由主义论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