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星

2024-07-03

孝星(精选12篇)

1.孝星 篇一

“孝星”事迹材料

作为儿媳,她孝顺体贴;作为妻子,她温柔贤惠。她就是伏龙路6号丙1户的王凤羽老人,今年61岁。她也是伏龙社区的老党员,发挥着积极的带头作用。三十余年来,她孝敬老人、疼爱丈夫,用生活中的平凡事、点滴情向家人倾注了无微不至的爱,赢得了街坊邻居、单位同事的一致好评。

王凤羽家中有老妈妈(实为其婆婆,凤羽一直称呼为妈妈),同凤羽及其爱人同住在一起。结婚至今,已有34年,凤羽夫妇始终与妈妈住在一起。一家人度过了幸福、和谐、快乐的美好时光。在这个家里,歌声、笑声总是伴随着他们。

凤羽的妈妈(婆婆),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97岁高龄,是位长寿老人,也是一位慈祥可敬可亲的老人。她有着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据凤羽讲述,“老妈妈为人正直,与邻里友好和睦,能吃苦耐劳,喜欢助人为乐,热爱生活。老妈妈生活非常有质量,也很精彩。她是我们夫妻二人的骄傲,是我们做儿女的永远的榜样。”

凤羽自述,在1999年,老妈妈冠心病复发住进了医院,她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在凤羽和爱人的精心努力照顾陪伴以及呵护下,老人战胜了疾病,至今仍然是康健乐观,幸福的享受晚年的快乐生活。

平时,凤羽总是把妈妈的冷暖放在心上,一旦妈妈得了病或出了什么事,她总是不辞辛劳地贴在身边照顾,等到病情稳定或好转时,她才肯离开做自己的事。凤羽的妈妈每天必做的事:读书、看报、弹钢琴。老妈妈喜欢交朋友,每天家中朋友、客人不断,很是热闹。老人还喜欢运动、注重锻炼身体,还会经常外出走动走动、散散步。在今年七月十三日,凤羽还带着婆婆和爱人一起,游览了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和胶州湾海底隧道,并合影留念。凤羽的妈妈人虽老了,但在凤羽的细心呵护下,生活健康、起居规律,永远以一个年轻的生活着。老人的精神也那么乐观向上。她总是说:“孝敬父母是幸福的。“

作为社区党员、片区党支部书记,她对家人的爱心,也体现到了对社区居民的关心爱护上。她是父母的好女儿,是支部的好领导,同样也是丈夫的好妻子,他们夫妻感情融洽、恩爱有加,是亲戚朋友羡慕的模范夫妻。

平日,凤羽每天定时买菜、做饭,耐心地喂给老人吃,坚持把孝敬老人、照顾父母的事务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家务放在第二位。王凤羽绝对是孝敬老人的好典范。

2.孝星 篇二

周滨是中化社区里的一位退休教师,不论从相貌还是精神上,谁都不相信她已年近70岁了,由于从小受党的教育以及受良好的家庭影响,她对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理解得很透。她86岁的母亲身体健康,生活完全自理,也是一位自强的老人。母亲不愿與儿女们同住,于是周滨和兄弟姐妹轮流去母亲那里看望,陪母亲聊天,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安排得很周全,使母亲能够在一个欢乐、和谐、自由、舒畅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

在社会敬老方面,周老师表现得更为突出。多年来,她一直默默无闻地帮助3位孤寡老^。第—位曾是她家的老邻居,已经82岁了,只身一人住进了养老院,无论大事小情都与周老师商量,并把周当成她的监护人,周滨经常带些老人爱吃的东西去看望她,并帮她料理生活中的杂事、陪她逛公园。去年老人不慎跌倒骨折,不能自理,周滨安排好家事后,带她到处求医,并陪她天天去医院治疗,敬老院的人都认为周滨是这位老人的闺女。在周滨的精心照顾下,老人的身体已康复。

第二位是周滨在工作中认识的一位年过古稀的男老师,无家室儿女,孤身一人,因糖尿病被截掉了一条腿,生活、精神上都受到了严重打击,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周滨得知后,经常去他家帮助做家务,陪他聊天,推他到文化馆(他是那里的文化教师),鼓励他用自己的特长为社会服务,使他走出阴影,点燃了对未来的希望。最近他准备去安装义肢,争取能够重新站到讲台前。

第三位老人是周滨原单位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她是一个独身主义者,也无其他亲人,性格有些怪,不愿与单位任何人联系。周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与她联系,积极地找她谈心,对老太太更是有求必应,最终与之成为好朋友。随着老太太的年纪越来越大,周滨对她更是倍加关照,帮她打理家务、缝缝补补,陪她上医院……十几年来,周老师从不忘记给老太太过生日,老太太已将周滨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了。

周滨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能够给予老人们精神上的关怀,使他们快乐、有尊严、健康、愉快,这是我最欣慰的事。”周老师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王宝英 人人夸的好儿媳

平谷区夏各庄村夏和园小区的张桂发今年83岁,患病后糊里糊涂,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生病是不幸的,可人们都说,“张桂发真好命,遇上个好儿媳妇!”张桂发以前就常夸儿媳妇王宝英孝顺,常为他做可口的饭菜、衣服常洗常换;现在他得病了,儿媳妇对他更是照顾有加,人们经常看到王宝英用轮椅推着公爹在村边遛弯,连公公上厕所她都管。

一天上午天气晴朗,我在村头遇见了张桂发和他的儿媳妇王宝英。老人呆呆地坐在轮椅上,但面色正常,仍不显瘦;王宝英中等身材,面带温柔善相,站在轮椅旁边。我主动向前搭讪,对王宝英说:“那些常遛弯的老人都夸你是个少有的好儿媳妇。”她微微带笑地对我说:“这是应该的,人都有个老,都免不了生病,做儿女的哪能不管呢?我也有儿媳妇,我也有个老,也免不了生病!”

问起她伺候老公爹的事,她说:“老人患小脑萎缩、痴呆症、尿失禁等病,他儿子每天要去上班,伺候老公爹的事主要由我管。老人几乎不能自理,穿衣、喂饭,连上厕所大小便我都得管,有时老人拉一裤子屎,我就得刷、洗、烤,并给他换条干净裤子;每天早晨我给他买老豆腐、油条,中午、晚上另给他包点他爱吃的羊肉馅小饺子;遇上好天气,我就把他推出来晒晒太阳……”

听她的述说,我非常感动,我在想,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好传统?当我问及她的身世时,她说:“我幼年丧母,是邻居一位聋哑人收养了我,我长大后,又为这两位老人养老送了终。”可见她婚前是一个命运坎坷的苦孩子。“别人送我一分暖,我要回报十分热。”这就是她孝顺老人的初心。

我曾在区医院急诊室遇见一个病人由兄弟媳妇带着来看病,病人60岁左右,当大夫问患者尿液的颜色时,弟媳妇说:“我哪知道,我总不能陪他上厕所吧!”按说这也在情理之中。

但张桂发老人的儿媳妇就打破传统观念,对患病的老公公亳不忌讳,连上厕所拉屎撒尿的事都一样护理,更不用说伺候吃饭穿衣的事了!

正如几位老人所说:人老了,儿子好,再遇上好儿媳妇,是最幸福的事。

3.校园小孝星 篇三

被推荐人:范高瑞 推荐人: 范高瑞妈妈

推荐理由: 人们常说“女儿要贵养,儿子要贱养”,我很信奉这句话,在当前,很多孩子在家中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往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多数事情都有父母包揽,生活自理能力几乎为零,而我的儿子范高瑞则是一个生活自理能力极强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开始有意识的锻炼他自己的事儿自己做,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不给父母增加负担,现在的他能帮妈妈端菜盛饭,摆碗筷,扫扫地,收拾桌子等。每次进出家门,总是和家人打招呼,回到家里后,能主动给大人开门、拿鞋,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客人到家时,大胆、主动地与客人打招呼,和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小区里见到老人总是爷爷、奶奶地叫个不停。年龄虽小,懂得体贴父母,他会从细小的事情入手,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和热爱,有时是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细微的动作,或者是一句真诚的“谢谢”。今年“三八”节带他出去玩,他给爷爷、奶奶打电话,说我好想你们,你们吃饭没,你们身体好不好……嫣然一副小大人的口吻;当妈妈身体不舒服或者感到劳累的时候,他总会关切地询问:“妈妈,你怎么了?” 有时还会给妈妈揉揉肩,按摩按摩。妈妈生病时他端茶送水,用稚嫩的小手给妈妈按摩额头,眼神里充满关切和忧伤,问:“妈妈好点了吗?”;爸爸开车去上班总能听到他稚嫩的声音响起,爸爸开车要注意安全喽,记得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感觉倒像一个小小男子汉,已经懂得照顾别人了。

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他在学校是一个认真学习、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课前他能认真收集资料做好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认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能抽出时间认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不管何时,他见到老师总能热情礼貌的打招呼。平时与同学团结友爱,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幼儿园组织的献爱心活动,他都踊跃参加,因他的出色表现,每个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小朋友”。

4.孝星事迹材料 篇四

—孝星李洪云事迹材料

在台子镇沙窝村,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个感人故事:一个55岁的妇女照顾着两位年近9旬的老人,一个卧病在床,一个行动不便。这位55岁的妇女叫李洪云,是台子镇沙窝村的一名普通妇女,但她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1955年李洪云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勤劳朴实,善良厚道,为人和蔼,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1977年,22岁的李洪云嫁给了丈夫李秀荣,结婚后自立家业勤俭持家,承担了家庭重担和内外事务。33年来从未与公婆吵过嘴、红过脸,从未让公婆受过半点委屈。在日常生活中,重活累活自己干,好饭好菜公婆吃。丈夫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她独自一人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起居生活的重任。

1993年婆婆患上白内障眼疾,为了给婆婆筹钱治病,李洪云做起了小百货生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筹集资金3000多元,为婆婆在章丘明水医院治疗眼疾,换上当时最先进的眼内膜镜片。

2002年婆婆患上了脑梗塞,她一直在医院守护在婆婆身边近3个多月,端屎端尿,直到婆婆康复,以后的日子她自己为婆婆购买治疗血压、血栓的药物维持,俗话说:“病起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那时治疗脑梗塞尚无良方,只能靠吃吃丹参,充充血管,来延缓脑梗塞病情的蔓延。她就用自行车驮着婆婆,访遍了当地知名的内科专家,请教了许多老中医,请人查阅了许多脑梗塞的资料,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婆婆的病情得以好转。经过大夫的治疗和她的精心护理,婆婆的病情逐渐好转,肢体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又可以在村路口的树荫下看到李

1洪云搀扶婆婆一起散步的身影。在这期间,李洪云胜似亲生女儿,喂老人吃喝,帮她接屎接尿,长达一年之久。

2003年8月的一天傍晚,婆婆由于感冒躺在卫生室床上输

液,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嘴歪眼斜,还拼命地咀嚼自己的舌头。李洪云见状,连忙用毛巾塞进婆婆嘴里,以免她继续咀嚼舌头,造成更大的伤害。但是,又害怕引起窒息,只好抽出毛巾,用手指抠开婆婆牙齿,让呼吸系统保持通畅。婆婆不自主的咀嚼还在继续,李洪云的手指很快就被咬破了,手指上的血和婆婆的血混在一起,染红了枕巾。十指连心,痛彻心扉,可是再痛也抵不过对婆婆的孝心爱意,她坚持着,支撑着,直到“120”救护车呼啸着赶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洪云的精心呵护下,老人竟然又奇迹般的站立起来了。

2006年,丈夫因心脏病去世,一向健康的公公身体每况愈下,痪脑萎缩四处求医无效导致瘫痪,从此照顾公公的饮食起居又落在了李洪云的身上。除了照顾86岁的婆婆,还要照顾85岁的公公。在公公瘫痪的几年来,时常大小便失禁,尾骨患上褥疮,李洪云没有嫌脏臭,每天数次给公公翻身擦洗,按摩、上药等等,晒台上每天都挂满了衣裤、被褥和尿布等。在李洪云的精心照顾下,公公的尾骨褥疮好了,但胃口还很差,她就绞尽脑汁地烧制开胃口的菜肴,糕点、水果常备。劳累使李洪云头上增添了缕缕白发,躺在床上的公公心痛的说:“我这把年纪了,你就马虎一点,多照顾照顾孙女吧。”可李洪云却说:“爹,只要您健康长寿,开开心心,就算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李洪云丈夫的姐妹也经常来看望陪护老人,看着父亲每天都开心,她们都非常感激李洪云,都说:“有您照顾父亲大人我们一百个放心。”

李洪云为调理好公公的身体,每次事先用锅煮好一锅米粥,蒸饭时总在馒头中间放一团白米饭,这是她特意为公公做的。即使自己几月吃不上一顿肉,也要省一点钱,从街上买点肉来给老人补充营养,每次吃饭时炒一点放在公公的碗里,家里实在没肉时也要给公公炸上两个荷包蛋。老人手抖不听使唤,李洪云和儿子便轮换着一口一口的喂老人,从没一句怨言。

在平时,李洪云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可在孝敬公婆身上,她却非常的大方。公婆经常便秘,要想大便通畅,调节饮食很重要,李洪云就经常去杂粮店购买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的食物,象荞麦、糙米、绿豆、蚕豆、胡萝卜、集市上的芹菜、韭菜、白菜等等,总之她心中总是想着公婆的健康,想着公婆的生活质量,心里就是没有自己。婆婆每当和左邻右舍谈论起儿媳妇的事情时,总是深情地说,“我能有这样一个好儿媳妇,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啊!”。正因为如此她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好评,也因为她的孝心,她们家连续三年获得村“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好媳妇”等光荣称号。受到母亲的熏陶,李洪云的儿子也非常孝顺爷爷奶奶,在单位上班打电话回来,总要问候老人的身体,每次回来,都要给他们带一些营养品和一些零花钱。

5.孝星老爸作文 篇五

在我家,也有一个“五星级”的“孝星”,那就是我老爸。你别看他挺着一个啤酒肚,一副整天无所事事的样子,可是只要爷爷奶奶有谁身体不舒服,他就会立马火急火燎地赶到医院,为他们挂号、买药……等爷爷奶奶康复了,他虽然额头上大汗淋漓,但还是硬说不累。

那天,爷爷的肚子不知为啥,老是疼,吃了好多药都没用,一天中都要拉好几次肚子。这下可急坏了爸爸,他带着爷爷东奔西跑,往梅李医院跑了好几次,为此连上班都没去。可最后还是没治好。没办法,老爸只好带着爷爷去常熟的大医院查,最后好消息传来:爷爷的病治好了,只是爸爸为了这事儿又瘦了10斤,有一天竟没顾得上吃饭,可把他饿坏了。

新年刚过,奶奶就急着到处找工作,她去年工作的那家老板把她辞了。可是,她这么大年纪了,要想找一个轻松一点收入又还算过得去的工作,哪有那么容易?为此,奶奶跑了几天,都没有结果,整天在家愁眉苦脸。爸爸一边经常开导和劝慰她,一边也忙着帮她四处打听工作的事。那天晚上,我听见妈妈在“埋怨”爸爸:“这几天你回家怎么都不搭理我?话也少了?”爸爸笑笑说:“最近,我爸身体还不怎么好,我妈呢,又为找工作的事烦心,我有空就多陪陪他们,和他们多说说话,让他们宽心一点。所以啊,和你说话的时间当然得少了。”听了这话,我反应过来,最近回家爸爸陪我玩的时间正是少了呢,原来是这样。唉,我真是一个粗心的人,看来,我也得学着爸爸,多关心关心爷爷奶奶才对啊!

6.孝星——刘爱玲 篇六

要照顾好6位老人,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每天光是为6位老人做饭就够刘爱玲忙活几个小时,更不用说还有村里的工作,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1983年夏天,刘爱玲做了手术,因惦记老人,便提前出了院。

夏天用水多,她就用车把水推到每位老人家中。每天早上,吱吱呀呀的车轮声,躬身推车的身影以及一路洒下的水珠,成了村中一道固定的风景。一次送水时,刘爱玲跌倒了,头碰在车上,晕了过去。当别人把她送到家中时,小儿子哭道:“妈,咱别干了。”刘爱玲摸着儿子的头说:“傻孩子,妈不干,爷爷奶奶们怎么办?”还有一次,刘爱玲在离村庄5公里的栗林村参加学习班,突然下起了大雪。刘爱玲想起几个老人家中没有草烧,便请了假往回赶。因雪大路滑,她连人带自行车摔到沟里,爬起来一瘸一拐继续推车前行。到家连口热水都没顾上喝,就推上独轮车走了。当把草分到每个老人家中,帮他们烧上火时,天早就黑透了。75岁的隋张氏摸着她冰凉的双手,流下了两行热泪……

1991年,镇里决定成立段泊岚镇中心敬老院。刘爱玲不顾亲友的劝阻,出任了敬老院院长。至今,她已经干了15个年头,共服侍过56位老人,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67岁。

“五保”老人大多孤僻惯了,相处起来难免闹矛盾,这时刘爱玲就成了他们的调解员。一次,74岁的潘江氏因与同屋的刘姓老人闹别扭,吃饭时就借题发挥,冷不丁地将筷子扔在地上。刘爱玲忙上前询问,老人说自己的筷子比刘姓老人的旧,刘爱玲立即给她换了一双新的,并向她道歉。事后,刘爱玲了解了事情的原委,终于使她们和好如初。

伺候老人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耐心。隋某在进敬老院前就有间歇性精神病,为了照顾他,刘爱玲专程到莱阳康复医院请教专家,查阅书籍。在她的照料下,老人的病发作得越来越少。国显华老人白内障手术后,生活不能自理,刘爱玲就一勺饭、一口水地喂。有一次,老人上厕所时将大小便弄了一身,事后又不好意思说,刘爱玲给她喂饭时才发现。她边给老人换衣服边说:“大娘,我的职责就是照顾您,您有事尽管吩咐,这样多难受啊。”从此,刘爱玲给自己定了条规矩,只要老人病了,无论多忙,都时刻陪伴在身边。正是在刘爱玲和其他职工的精心照料下,5位做过手术的老人都康复了,4位瘫痪的老人也都能生活自理了。

在照顾好老人日常生活的同时,刘爱玲还非常尊重老人的意愿。79岁的孙思永和89岁的忄半 江氏情投意合,决定喜结良缘,因亲戚反对一直没能如愿。于是,刘爱玲就跑这家,进那家,终于做通了工作。结婚当日,老人美得嘴都合不拢。

因镇上财力有限,拨来的经费不能满足敬老院正常开支,刘爱玲便带领全院职工建起了蘑菇大棚,每年收入7000多元;为了给老人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养老环境,她找领导支持,找亲友帮忙,两个月办起了劳保手套加工厂,年收入1.5万多元;后来,又办起了福利彩印厂,年收入四五万元,改善了养老院经费紧张的状况。

老人的生活水平随之不断提高,由原来的每顿饭1个菜成了四菜一汤,每周还包两次水饺,一年四季只要有新鲜食品上市,总是先买给老人尝尝。每逢老人过生日,刘爱玲还买来蛋糕,摆下宴席,大家一起祝贺。2001年,瓦戈庄敬老院合并到段泊岚中心敬老院后,又筹集5万余元整理装修房屋。刘爱玲和老人一起在院里栽了40多种花草树木,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敬老院还建起了娱乐室、活动室,购买了电视机、收录机、门球、象棋、扑克、麻将等,成立了秧歌队,经常自编自演节目,逢年过节还上街庆祝。每年春天,刘爱玲组织老人外出旅游。老人们将敬老院当成了自己的家,一致称敬老院为“幸福院”,夸他们的院长是能人。

7.小孝星评选方案 篇七

“百善孝为先”,孝心是人类自然的、最美的情感,孝德是一切美德的起始点。为着力打造学校书礼文化教育品牌,培养广大师生崇孝行孝的良好行为习惯,为表彰崇孝行孝典型,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十大小孝星”和“小孝星候选人”评选活动。

一、“小孝星”评选条件

我校提出“小孝星”的基本要求是:在家尽孝心,在外传美德。

(一)在家尽孝心:

1.孝敬父母,不惹父母生气,不顶撞父母,待人接物有礼貌。

2.学会谦让,看电视不独霸频道,就餐让座位,吃菜让佳肴。

3.尊重父母教导,勤奋学习,按时独立完成任务,不让父母过多操心,以优良成绩回报父母。

4.为父母分忧解难,学会分担家务,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不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5.了解父母生日。在自己或家人生日的时候,要为父母做

一、两件实事。如:说一句温暖的话、制作孝心贺卡、洗一次脚、烧一次饭等。

6.体谅父母辛劳,关心父母健康。对生病的父母、长辈要伺汤弄水、送饭喂药、嘘寒问暖,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精神安慰。

(二)在外传美德:

1.尊敬老师,体谅老师的辛苦,主动问候老师。2.关心同学,主动帮助学习、生活方面有困难的同学。3.积极参加读书活动,收集孝心格言,会讲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4.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感恩实践活动。

5.尊重来宾,主动与来宾打招呼,主动让路,主动服务。

6.具有社会公德,爱护公私财物,保护环境,遵守秩序,做文明小市民。

二、评选要求

1.全校学生均可参加“十佳小孝星” 评选,各班推选出4名学生参加“十佳小孝星”评选。参选人员认真整理其事迹材料(事迹材料可图文并茂,不拘形式)。

2.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认真组织此项活动。评选由家长推荐、师生评议、学校审查的流程,每班推荐4名校级小孝星,竞选“十大小孝星”。

3.各班家校联手,以“十佳小孝星”评选为契机,加强对孩子进行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教育,并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实践生活中得到锻炼,真正做到“知感恩、懂礼孝”。4.各班由班主任和班级家委会按评选条件认真组织评选。班级于11月初,将本班符合评选条件的“小孝星”名单及500字以上的事迹材料及体现孝行的生活照片一张送至学校评委会。学校将对推荐人选进行审核,最终确定表彰名单。

5.事迹材料要真实感人,填写学校统一设置的申报表。6.各班推荐出的孝星人选没有入选“十大小孝星”的,将根据其实际情况择优命名为下届“十大小孝星”候选人。

三、活动步骤 1.宣传发动。

各班利用晨会、班队会时间,认真组织评选,召开孝心感恩主题班队会。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大型感恩教育报告活动。

2.评选办法。

各班可由老师、家长或同学推荐,确定孝星人选。事迹材料可由家长、教师帮助整理。各班组织孝星人选讲述孝心感恩事迹,以文章的形式在班内进行交流。

3.表彰奖励。

4.学校将对“十大孝星’进行公开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宣传他们的事迹。

8.“百家孝星”事迹材料 篇八

百善孝先行,孝为德之本。xxx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现年65岁,多少年来悉心照料服侍婆婆,她用执着、善良和勤劳,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美德。家门口,成片的自留地长满了各式蔬菜,小路两旁种满了花草,在她的细心打理下,四周环境整洁,院落卫生干净,家里洁净舒适。

孝道贵在心中孝,贵在持之以恒。Xxx,现年105岁,是xxx的婆婆。xxx用真心、热心和爱心谱写着敬老爱老的赞歌。在每一个平凡的家庭中,自古都是婆媳关系最难处理,作为一个儿媳妇,她更是以真爱之心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对婆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任劳任怨的处事方法,将家庭关系处理的非常和谐。进门40年,从来没有跟婆婆发过脾气,也没有和家人有过较大的争执。一家人非常和睦,连续多年被推选为“五好家庭”,一家人也一直把老人当作“宝”来赡养。以前因为工作,不能时刻陪伴在老人的身边,但在工作闲暇之余,她都常常通过电话嘘寒问暖,了解老人的需求,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自退休后,就一直在家照顾老人,像呵护温室的花朵一样关爱老人,在饮食上尽量配合婆婆,年轻人喜欢吃硬饭,老人喜欢吃软一点的,所以她做饭时就会将一侧多放一点水,一侧多放一点米,为的就是让老人吃上可口的饭。老人虽然没有牙齿了,但胃口还是很好,早上喝一碗粥,吃一个咸蛋,中午和晚上饭菜也能吃一碗,隔三岔五吃点肉,从不挑食。以前婆婆身体硬朗,她每天早晚稍有空闲,都搀着婆婆到门外走走散步、聊天,把看到和听到的日常小事或新闻讲给婆婆听,陪婆婆聊天解闷,以便给婆婆带去健康、快乐的生活。现在虽然婆婆几乎不能出门了,但xxx每天还是和婆婆聊聊天,聊聊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儿子xxx也对老人非常孝顺,只要下班回家,第一件事肯定是冲进婆婆的房间,看婆婆需要什么。几十年如一日,她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默默承担着这份责任和义务。

9.孝星 篇九

父子约定:谁先成功谁请客

在范伟的记忆里,故乡沈阳的冬天格外冷,北风一起,纷纷扬扬的雪花就飘起来了,一夜之间大地银装素裹。童年的范伟戴着大头帽,穿着厚厚的黄布棉袄,走进父亲的房间,怯生生地说:“爸,下大雪了,你带我去堆雪人吧。”正坐在书桌边冥思苦想构思文章的父亲大手一挥:“一边玩去,别妨碍我写文章!”范伟只得嘟着小嘴,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去雪地里玩耍。在他看来,父亲就像冬天一样冷漠。

范伟的父亲叫范承业,在沈阳毛纺织厂工作,母亲是一家商场的营业员,范伟上面还有姐姐范丽娟和哥哥范明。因为酷爱文学,加上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原本在厂质检科当技术员的范承业主动要求调到厂工会当宣传干事,这样每天可以写写画画,总算离文学梦近了一步。

那时候,范承业做梦都想当作家,他的灵魂一天到晚在小说和诗歌的世界里遨游。在家里,他无心做家务,更无心与孩子们交流,面对范伟三姐弟,他要么不苟言笑,要么板着面孔训斥。只有母亲回来,家里才荡漾出几分生气和快乐。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有着东北女人特有的乐观幽默,说话冷不丁会抖个“包袱”出来,把范伟三姐弟乐得哈哈大笑。只有在这时,范伟才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12岁那年,范伟与小朋友捉迷藏时,不小心磕破了膝盖,流了很多血。母亲赶紧对父亲说:“快,快把孩子送到医院去。” 范承业手里的笔“沙沙”地在纸上游走,头也不抬地说:“你没见我正忙着吗?你送他去吧。”父母的对话清晰地传到范伟的耳朵里,对父亲的怨恨与隔阂油然而生,他甚至恨恨地想,自己肯定不是爸爸的亲生儿子,否则他怎么会对自己如此漠不关心?

也许是遗传了母亲的幽默风趣,少年时代的范伟表现出不俗的喜剧天赋,能把马三立、马季等相声大师的段子模仿得惟妙惟肖。范伟也梦想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每次学校举行文艺汇演,他自编自演的相声段子,总能把全校师生逗得捧腹大笑。这引起了范承业的注意:孩子说不定是吃这碗饭的料儿呢。

范伟16岁初中毕业后,范承业带着儿子辗转找到市曲艺团著名相声演员陈连仲,恳请对方收范伟为徒。陈连仲让范伟说了一段马三立的经典段子《报菜名》,见他吐字清楚,表情丰富,当即同意收下他。范承业非常高兴,毕恭毕敬地对陈连仲说:“孩子不听话,您尽管打,我绝不怪您。”然后又将范伟拉到一边,板着脸说:“跟老师好好学艺,别老想着回家!” 范伟白了父亲一眼,心里埋怨道:你太冷酷了,天下没见过像你这样做父亲的!

因为惧怕父亲,范伟很少回家。倒是范承业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看望儿子,陈连仲告诉他,范伟是可塑之材,将来会有出息。陈连仲的话让范承业激动不已,那天晚上,他破天荒地把范伟接回家,让范伟的母亲做了菜,兴致不错的范承业还开了一瓶酒。酒酣耳热之际,他激动地对范伟说:“孩子,爸爱写作,你喜欢说相声,咱俩比一比,谁先出成绩谁请客!” 范伟在心里愤愤地想:比就比,谁怕谁,我就不信会输给你!

范伟跟随陈连仲一学就是5年。5年后,他考入沈阳市曲艺团,创作的相声《一个厂长的日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引起轰动,他也因此由一个没有资历的新人成长为团里的骨干。此后几年里,范伟创作、表演的《无事生非》、《自食其果》、《要账》等相声多次荣获全国和辽宁省相声比赛金奖。范伟的名字因此在东北那片黑土地上家喻户晓。

与儿子的风光相比,范承业的创作之路却几乎颗粒无收。尽管相当勤奋,但由于文化底蕴不足,这些年来他没有一篇稿子变成铅字。他第一次在范伟面前放下了架子:“儿子,爸爸输了,还是你了不起。”父亲从来没用这种低姿态的语气和自己说话,这让范伟很是感慨。

不久后的一天,正在外地演出的范伟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父親的语气兴奋而激动:“孩子,我的文章见报了,你要不要看看?” 范伟很为父亲高兴:“您先把报纸留着,等我回来了一定好好看!”

几天后范伟回到家,令他啼笑皆非的是,父亲发表的哪里是什么文章啊,不过是一则100多字的“读者来信”而已,说的是街道的下水管道堵塞了,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管一管。范伟心头涌上一种复杂的情愫:父亲那么执著地写作,却一直难有收获,他为父亲感到遗憾啊!

1993年,范伟在沈阳举行相声专场演出,把家人都请到了现场。演出非常成功,在庆功宴上,范承业紧紧拽住儿子的手,认真地说:“儿啊,虽然爸爸没写出名堂,但你能有今天的成绩,爸爸也满足了。小时候,爸爸对你们几个孩子关心不够,千万不要怪爸爸,好吗?” 范伟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被触动了,已年过30、有了家庭和儿子的他懂得了世事的沧桑,天底下哪有父亲不爱孩子的?只不过父亲的爱严厉而深沉……

倾力撮合:慈父梅开二度合家欢

尽管范伟在东北三省已是名人,但在范承业和妻子心目中,他们一直盼望儿子有朝一日能走向全国,登上春晚的舞台,那才是艺术的最高殿堂啊!

正当范伟为实现父母的愿望而努力时,一个不幸的消息让他痛彻肺腑:母亲被查出患了肺癌,并且已到中期!范伟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以前家里条件不好,母亲过得很苦,现在经济条件有了好转,母亲却被可怕的病魔缠上了!这怎能不令他肝肠寸断?

母亲的病成了范伟心头的痛,只要一有时间,他就赶回沈阳陪伴在母亲身边。他心痛地看到,病魔不仅让母亲生不如死,也将父亲折磨得心力交瘁。他头发花白了大半,双眼红肿,面容憔悴。那天,范伟把妻子杨宝玲熬好的鸡汤送到医院,一踏进病房,眼前的一幕让他心碎不已:母亲的脸因为剧烈疼痛而扭曲变形,她的指甲狠狠地掐着父亲的手背,道道血丝从父亲手上渗透出来……父亲咬紧牙关,一动不动。范伟的眼泪倏地涌了出来,他知道,只要能减轻母亲的痛苦,父亲做什么都愿意啊!

范伟一直虔诚地祈祷,希望精湛的医术和父亲的照顾能让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但令他痛心疾首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父亲告诉范伟,母亲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在走之前,她唯一的愿望就是看到儿子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范伟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心里默默说着:妈,放心吧,儿子不会让您失望的!

1995年春节,范伟终于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他永远也忘不了父亲向他描述的那一幕:当自己与赵本山合作表演小品《牛大叔提干》时,已病入膏肓的母亲挣扎着坐了起来,靠在床头看儿子的表演,脸上终于浮现出欣慰的微笑。10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这一幕,范伟的心就隐隐作痛!

春节过后没多久,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范伟悲痛欲绝,比他更悲痛的,是父亲。仿佛一夜之间,父亲苍老了许多,精神状态大不如从前,常常像雕塑一样靠在角落里一动不动。

父亲如此糟糕的精神状态让范伟和哥哥姐姐很担心,他们知道,人老了,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走了,对另一方的打击是致命的。如果不能摆脱悲伤,活着的一方生命也不会太长久。范伟和哥哥姐姐商量,让父亲快乐活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给父亲找个老伴,让他尽快从丧偶之痛中解脱出来。

1996年,范伟让姐姐给父亲物色合适的老伴。父亲知道后,有些生气:“我都60多岁的人了,还找什么老伴?再说,这样做怎么对得起你妈?” 范伟看得出来,父亲话虽这么说,但他推辞的态度并不坚决。母亲已经走了一年多了,孤独的父亲也想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

范伟和哥哥姐姐一起做父亲的工作:“爸,有个人在身边照顾你,我们心里也踏实。再说,只要你过得好,母亲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的。”儿女们的话,将父亲心头的顾虑彻底打消,他同意再找个老伴。

年底,在范伟和姐姐的撮合下,父亲与沈阳市一位退休知识分子王阿姨组建了家庭。范伟把父亲的房子重新粉刷了一遍,添置了新的家电和家具。在照顾父亲和继母的问题上,他和哥哥姐姐做了分工:姐姐心细,平时多陪陪两位老人;父亲和继母家的力气活儿,就交给哥哥了;范伟经济条件好些,就负担两位老人的一切生活开支。看着儿女如此孝顺体贴,范承业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让范伟欣慰无比的是,王阿姨贤淑体贴,把父亲照顾得很周到,两位老人相处得非常融洽,父亲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范伟心里对王阿姨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她爱父亲,所以范伟也十分敬重、爱戴这位继母。逢年过节,范伟给父亲买礼物和衣服,也必定给王阿姨买一份。王阿姨心细,会过日子,范伟干脆把生活费直接交给她,让她安排自己与父亲的生活。每年,范伟都要掏钱让父亲和王阿姨出去旅游,国内的景点两位老人基本上走遍了,连东南亚都跑了好几个国家。

每年春节,范伟雷打不动地要陪父亲和继母一起过年。除夕之夜,他一表演完春晚的节目,就带着妻小连夜坐飞机赶回沈阳。大年初一,范伟把哥哥姐姐家里的人召集在一起,还把继母那边的儿女也请过来,两家人其乐融融地一起吃团圆饭。范伟给继母和她的儿女敬酒,与他们有说有笑,饭后和他们一起玩牌,没有一点儿大明星的架子。范伟的平和融洽了继母及其儿女与父亲的关系,这个特殊大家庭温馨和谐的场景,羡煞旁人。

走过劫难:父子情浓共相伴

父亲与王阿姨生活得幸福和睦,彻底解除了范伟的后顾之忧,让他得以全力以赴在事业上打拼。除了表演小品,范伟还涉足影视剧,他主演的《一乡之长》、《刘老根系列》、《马大帅系列》获得广泛好评,并凭借在电影《看车人的七月》中的精彩表演,荣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3年,范伟作为特殊人才被煤矿文工团引进,把家安在了北京。

分隔两地,范伟与父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经常见面了,但父子俩的交流并没有减少,两颗心反而贴得更近了。这时的范承业已经不像年轻时痴迷写作,但依然对文字情有独钟,喜欢剪报,爱好向文摘类报刊荐稿。范伟很支持父亲的这个爱好,他为父亲订了几十种报刊,让父亲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范承业虽已年近7旬,但心态不老,喜欢新生事物。于是范伟给父亲买了台电脑,并安装了宽带,手把手地教他上网。父亲在范伟的指点下,第一次在百度的页面上输入“范伟”两个字,鼠标一点,成千上万关于儿子的新闻全出来了。老人家既惊讶又兴奋:“儿子,你真了不起!”父亲滑稽的样子把范伟逗笑了,他觉得这时的父亲就像老小孩。

学会了上网,范承业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用剪刀加糨糊来收集关于儿子的报道了,只要网上看到关于儿子的各种消息,他就下载下来,存在文件夹里,没事的时候就点开看看,骄傲与满足溢满心间。

别看范伟在舞台上幽默诙谐,其实生活中的他很内向,沉默寡言。举家迁到北京后,因为演出忙,范伟很少过问家事,妻子杨宝玲既要在医院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心情不好的时候,免不了冲范伟发脾气。本希望范伟能哄哄她,安慰几句就没事了,可范伟不爱说话,加上还有点儿东北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他不仅不哄妻子,反而还会顶撞她几句,夫妻俩为此没少拌嘴。

一次,在关于儿子要不要上书法兴趣班的问题上,范伟与杨宝玲产生了分歧,夫妇俩为此闹起了别扭。可能是范伟的话说得有些重,把杨宝玲气哭了,她流着泪给公公范承业打电话,告范伟的“状”。范承业再也坐不住了,第二天就和老伴一起来到北京。老人家先将儿媳安慰了一番,然后批评范伟:“宝玲很不容易,要上班,家里一大摊子事也指望她,作为丈夫,你要多理解、体谅她。她心情不好,不冲你发火冲谁发?”他挨着范伟坐下来,把手放在范伟的膝盖上:“儿子,宝玲很能干,你多听她的,没错!男人怕老婆不丢人,我现在就什么都听你王阿姨的,不是过得挺好的吗?”

听见父亲语重心长的劝导,范伟有些愧疚,自己的儿子都10多岁了,这点儿家庭琐事还要让父亲为他操心,他过意不去啊!从这以后,范伟改变了许多,很少再与妻子闹别扭。

在范承业看来,儿女孝顺,自己与老伴生活和睦,他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老人。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引以为傲的儿子会遭受一场生命劫难。2006年10月11日,范承业突然接到儿媳妇杨宝玲的电话:“爸,范伟出车祸了,正在医院抢救!”

范承业一下子蒙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连行李都来不及收拾,就和老伴往北京赶。在武警总医院,眼前的儿子让范承业几乎昏厥过去:范伟浑身缠满绷带,由于失血过多,他面白如纸……

从杨宝玲那里,范承业知道了儿子出事的经过:3天前,范伟在内蒙古西蒙市多伦县大草原上拍摄电视剧《左伟与杜叶的婚姻生活》时,扮演警察的他为追求真实效果,坚决不用替身。当他驾着摩托车追“匪徒”时,摩托车撞到了路边的大石头,范伟连人带车翻滚在地,几百斤重的摩托车压在了他身上,导致他胸椎压缩性骨折。

医生告诉范承业,范伟如果康复不彻底,有可能造成终身残疾。老人欲哭无泪,紧紧抓住范伟的手:“儿啊,你可要挺住!” 范伟虚弱地睁开眼睛:“爸,您放心,我不会有事的。”

那段时间,范承业寸步不离地守在儿子身边,陪他说话,为他端药递水。范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看着父亲为他忙碌。阳光洒进病房里,父亲拎着热水瓶慢慢往外走,他的头发已经全部花白,身体瘦削,脊背已有几分佝偻。看着父亲苍老的背影,泪水模糊了范伟的双眼,他知道,他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还属于父亲,属于他的家人,為了他们,他一定要康复过来!

两个月后,范伟的身体基本康复,尽管错过了2007年春晚,但他并不遗憾,因为他陪伴父亲度过了除夕之夜,他已经有好多年没有陪父亲守岁了。

走过生命劫难,范伟倍加珍惜与父亲血脉相连的亲情。2007年12月初,范伟一边在天津拍摄电影《南京!南京》,一边筹备春晚的节目,忙里偷闲回到北京,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谈起父亲,这位把欢乐带给亿万观众的笑星忍不住潸然泪下:“人海茫茫,两个男人能成为父子,是前世修来的缘分。作为儿子,我没有理由不善待父亲、孝敬父亲,我愿父亲永远健康、快乐!”

(责任编辑/李彦)

10.小孝星事迹材料 篇十

xx,今年10岁,昌乐县育才双语学校六年级学生,她是班级的文娱委员,是父母的好女儿,爷爷奶奶的好孙女……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可是,李子坤却不单单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对家中每一位长辈,或者是来家中作客的每一位朋友,她都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就象寒冬腊月里一件贴身小棉袄,带给身边人阵阵温暖。她的一些举动,甚至让我们这些作父母的都自愧不如……

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逢周末或节假日,她总是主动地打去电话问候。奶奶的耳朵背,电话里经常听不清,她总是不厌其烦的一件事说上两三遍,直至奶奶听清为止。

每年姥姥或姥爷的生日,她总不忘自己制作一张贺卡送去,用稚嫩的话语祝姥姥、姥爷生日快乐。切蛋糕时,她总是先拿给姥姥姥爷、舅舅舅妈、表哥表姐,最后才是自己的。

有件事让我记忆犹新。由于工作原因,我常常下班后肩膀就很酸痛。有一天我觉得肩膀很痛,还有点酸,就自己捏着,李子坤看见了就问:“妈妈,你在干吗?你怎么了?”我说:“我的肩很痛。”她说:“我帮你捏捏吧!”一双小手捏呀捏。我说你这样太轻了,你用手掌或拳头拍吧。她就用手掌拍一会儿,再用拳头敲一会儿,嘴里还数着:1、2、3……100,然后再从1数到100.这样一停不停地拍了600下,我看了心疼,就问她痛不痛?她说:“不痛,只有一点痛。”还问:“妈妈,你好点了没有?”我看了看她的手,两只小手都拍得有些红了。伸手抱起了她:“我们坤坤的小手真能干,拍了那么多次,妈妈现在好多了。”“那我以后放学回来,天天帮你拍,这样你就会完全好了。”此时此刻,从不轻意哭的我眼眶中充满了泪水,一把把女儿紧紧抱在怀里。女儿长大了,懂事了,我从未感觉如此幸福过。

今年的五月,我要去云南出差,一直担心从未离开过我的女儿跟爸爸在家能否适应。从我走的第一天,一直到我回家,整整九天,每晚七点,女儿一定准时给我一个电话,告诉我今天她在校的表现,晚饭爸爸给做了什么好吃的……事无巨细,一一“汇报”,最后总不忘一句,“妈妈,爸爸做的饭很好吃,真的。”我为女儿的细心乖巧所感动,也为女儿的懂事而自豪。

当然,女儿的孝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比如吃饭时她无论多饿,总是等爸爸妈妈坐下后再吃;吃完饭后帮妈妈收拾碗筷,擦桌子;有好吃的东西,她总是一分为三,等爸爸妈妈吃完后自己才吃;经常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象折被子,收拾书柜,自己穿衣服,把玩具分门别类,把门口的鞋挨次放好等等。

11.校园“十大孝星”事迹材料 篇十一

老师都知道他心疼妈妈和爸爸两个孩子去学习很辛苦,所以他早期成熟,独立,坚强的意志。既然他和他姐姐对江汉学校做了充分的关心,让家长们出去工作有信心。在他的心和他的妹妹没有抱怨最轻微的父母,和一些只有理解和关怀。

刘英雄刘(5)班。

小学六(5)班吴x 从童年起,她孝顺,明智,体贴的父母。一旦我的母亲生病了,她一边的茶水,因为她的母亲卷起被子,监护人母亲休息。当我妈妈睡着了,她安静地离开房间,穿上她的母亲通常做围裙,仔细在厨房里忙着...我的母亲醒了,我的父亲刚刚下班,我的兄弟回来了从学校,厨房放在桌子上辣的食物表......吃她做这个代顿美味的食物,父母的心情混合的感觉。

一旦她生病,父母带她去医院。为了不拖延父母的工作,而且花更少的钱,她说服她的父母把药物带回村卫生间进行输液。每次离开家,总是和他的弟弟做家务,提醒他的弟弟从小就帮助父母担心,成为一个好,孝顺,明智的好孩子。

七(7)班八(a)类

初中八(1)班x 她住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去移民工人,家庭只留下老祖母照顾兄弟姐妹。清晰的叶片叶每次离开家,总是帮助我的祖母做任何你可以到家务活,洗碗机,扫除,照顾他的兄弟......祖母身体不好,老高,是学校里的树叶最记得的人。每次假期,她总是对祖母锤子Chuibei亲切,洗脚,揉肩,她的孝道给她的奶奶感到舒适和快乐。

为了不让遥远的父母担心她,不时地给我父亲,我妈妈打电话报告家里和自己的学习情况,也没有忘记注意身体的父母,女儿的关心和周到奔跑在父母的心中温暖的心。

王金涛这是同样的善良 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爱回来。在夏天的炉子一样,祖父每天柴柴做饭,全身湿衣服,他的脸上汗水不断取出。他困扰着他的祖父,为了节省零用钱,偷偷地给他买了一个挂在墙上的迷你风扇。

那时候外面的公病人,住进医院。想想祖母年纪大,所以他承担责任照顾他的祖父。每天到水室把他的热水给他的脚,敦促他的祖父换他的衣服,然后采取清洁。为了提高祖父的生活而不是加奶奶,他学会了买食物,做饭,给祖父送蒸的食物......王1000-高中(6)班。

高中(6)级大王x 记住,病了,奶奶带她回医院跑。到医院,我奶奶出汗,气喘吁吁,沿着白发汗水掉到她的脸上。这个场景深深地刻在她的脑海里。回家后,她来到他的祖母,为她的祖母擦拭毛巾,让她揉捏回来,我的心思考我的奶奶我打破了我的心,多难多难不容易。每个假期回家之后,她救了他的零用钱,给祖母买东西收回;家,帮助她的祖母做家务,聊天。

12.孝星 篇十二

站在慈母的掌心成长

“从小到大,最亲的是妈妈。

妈妈疼爱我,呵护我长大。

每当我过生日,妈妈就把爱心洒。”

2013年11月28日,感恩节。在这个结草衔环,涌泉相报的日子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丹阳本该对母亲倾诉感恩之心,可她却只有潸然而下的眼泪以及刀剜般的痛心。

在这个寒风劲吹,处处萧瑟的日子里,成都,一位老人,在三个女儿的含泪环顾之下,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含笑去了天堂。而这位名叫赖高碧的老人,便是李丹阳的母亲。

李丹阳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变成了循环播放的《妈妈就是我的家》。这首李丹阳原唱,且为母亲量身定做的歌曲,成了祭奠母亲的哀乐。

音乐循环,李丹阳的泪水中浮现出去往岁月里沐浴母爱的历历往事。

二十多年前的成都北郊天回镇东风渠畔,晨昏迷蒙,一个女孩练嗓的“啊”“啊”之声穿过绵薄的雾,在初升的阳光中回绕,气韵盖过了哗哗的流水声。

这个女孩便是李丹阳。而陪着她练嗓的,便是母亲赖高碧。

……

岁月荏苒,李丹阳仍然铭心刻骨地记着自己少女时代的这一幕幕画面。

李丹阳是成都人,自小歌声甜美,高二那年,报名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自此走上音乐之路。1991年,她成为第二炮兵政治部歌舞团的一名独唱演员……

孝心感动众人

幸福总属于艰辛付出且聪明睿智的人。婉转的歌喉,带着李丹阳一路高歌猛进冲向事业的坦途,成绩层层叠叠,如芝麻开花:

自1992年起,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听众喜爱的歌手”称号;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荣获第八届、第九届全军文艺汇演特殊贡献奖;演唱的《穿军装的川妹子》、《军歌声声》、《亲亲的茉莉花》、《红月亮》等歌曲被广为传唱……

事业日上高峰,李丹阳却未忘报恩父母。

1994年7月,李丹阳的父亲李盛在身染重疾,患癌住院,正在准备一台“双拥”晚会演出的李丹阳得知此消息,心急如焚,在请示领导后,立即乘飞机赶回成都。

一进病房,看到昔日挺拔的父亲无助地躺在病床上,李丹阳顿时哭倒在父亲床边。这一次,李丹阳在父亲身边呆了10天,每天为父亲洗澡擦身,端屎端尿,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也许是上天被她感动,老人幸运闯过了这一劫。

李丹阳的孝顺,使得她荣获了2006年中国文艺界“十大孝子”称号。

当然,儿女再孝也不能打动死神。因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2007年,李盛在病情再次危重,而此时李丹阳正在参加第八届全军文艺会演,待她演出完匆匆赶回成都时,父亲已离开人世了。

父亲的去世对李丹阳打击很大。子欲养而亲不在,没有比这更令人断肠的了。

父亲去世后,李丹阳便欲将母亲接到北京跟自己生活,但母亲怕影响她的事业,一再婉拒,直到2008年5月11日,才在李丹阳的再三请求下,去了北京。

李丹阳的孝顺和博爱,使她于2009年2月6日,再次荣获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称号,与潘长江、唐国强、汤镇宗、萨日娜等人共同获此殊荣。

母亲去了天堂

虽然母亲身体看上去还挺健康,但随着母亲越来越老迈,李丹阳还是很担心母亲的身体。特别是2013年,母亲不时说自己胃部不舒服,她对母亲更担心了。

李丹阳把母亲带到医院看病。吃过胃药后,母亲胃部的不舒服有了好转,这让她很开心。

谁知2013年7月,在她带母亲去北京二炮总医院所做的一个全身检查时,医生却告诉她说,母亲得了肝癌,且已到了晚期。

走出医院后,李丹阳神情恍惚。她拿出电话给在成都的大姐李朝霞、二姐李月霞打电话。

三姐妹达成共识,对母亲隐瞒病情且尽最大努力让母亲开心地走完人生。

李丹阳姐妹仨的孝心及努力未能逆转母亲的病情。2013年11月上旬,老人出现不时昏迷的情况,于是她们又把母亲转院到了成都军区总医院救治。

母亲遇到大事小事,只要李丹阳有演出,从来都不拖她的后腿,但这次李丹阳说她11月20日要去广州当中国音乐金钟奖的评委时,母亲却舍不得她走了。

这一刻,李丹阳突然预感母亲去日无多了。

果然,11月26日,当李丹阳从广州参加完中国音乐金钟奖的评选回成都,来到母亲的病床前时,母亲已是弥留之际。

2013年11月28日上午,赖高碧又一次在李丹阳的呼唤声中睁了双眼,李丹阳很高兴,对母亲说:“妈妈,你最喜欢听我唱歌了,我现在给你唱首歌吧!”

于是李丹阳便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见李丹阳唱歌,大姐和二姐也都伸过脑袋来跟李丹阳一起唱。

然而,就在她们姐妹仨唱着《妈妈的吻》之时,赖高碧心脏仪的波纹线一下子成了直线……老人在微微的笑容中,在女儿的歌声中,享尽76岁天年。

母亲遗书,女儿感动一生

母亲去世后,三姐妹在家里搭起了灵堂。选哀乐时,李丹阳建议用母亲最喜欢的、自己演唱的《妈妈就是我的家》做哀乐。李丹阳的建议得到了两位姐姐的支持。

李丹阳想起母亲曾在2010年时写给她们三姐妹的遗书,掏出遗书来,以前从来不敢看,也不愿意看这封遗书,现在母亲过世了,才认真地看起来。母亲到底写了些啥呢?

“我亲爱的女儿们:

……近来我思绪万千,想到了很多事,人的生老病死不可抗拒。我畢竟已是古稀之人,早晚会走完我这平凡的人生之路。现今,在我身体尚健之时,跟你们吐露一下心扉,让你们知道我心中想的是什么,这也是我对你们的关爱和期盼。

……

不论我目前健在,还是在我百年之后,都希望你们姐妹保持“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互理解、宽容、大度、真诚、爱护,像父母在世时那样快乐、和谐,充满幸福。望女儿们理解、牢记。

……

丹阳女你是我们家的老三,你在经济上和生活上,对父母做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为父母考虑得周周到到。尤其是近两年对妈妈的关爱和奉献,我真不知如何感谢你。

丹阳,人们看到的是你耀眼的光环、荣誉和富裕,却少有人知,在这风光耀眼的背后,你的艰辛与坎坷。你爸爸去世后,我来到你的身边才深刻地体会到了你的不易!现在想起来真是悔恨当初,为什么我不提前退职来到你的身边,照顾你的生活起居,减轻你精神和生活上的负担?……

丹阳,妈妈想对你说,你这条音乐人生之路,无论今后发生什么事情,再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像从前一样,坚强地走下去,要无怨无悔地付出,以赢来成功和快乐……”

信没读完,李丹阳却已经读不下去了,眼泪把那封遗书砸得一片狼藉,眼睛也被眼泪模糊得看不清字了…… 责编/昕莉

【孝星】推荐阅读:

上一篇:高三学生高考壮行仪式校长讲话稿下一篇:签字证明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