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说课稿课件

2024-10-15

植物细胞说课稿课件(共10篇)

1.植物细胞说课稿课件 篇一

七年级生物《观察植物细胞》说课稿

均县镇中学

张顺德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记住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4)、练习。(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教师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6)液泡:存在于细胞质里,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画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2.《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 篇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这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作者以简短的篇幅、形象的语言,叙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富有儿童情趣,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旅”“浦”等12个生字。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蒲公英、苍耳和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说教法

结合多媒体资源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优势,我把语文课堂和课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1.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2.利用各种媒体激发兴趣,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新词和课文内容,促进学习。

三、说学法

1.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2.初读课文采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3.在导学第2段后,让课件资源紧随学生步骤,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自主学习3、4段。

四、说教学过程

统筹以上计划我计划教学过程为以下几个步骤:整体感知—自主识字—赏读情趣—拓展延伸。

首先我通过谈话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范读课文后,孩子们已经按捺不住兴奋了起来。这时,我利用课件把本课该掌握的生字和词语展示出来让学生识读并加以讲解。课件的直观和实用性及时满足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情趣,既解决了平时生字教学时枯燥学生不愿听的难题,同时又保护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积极性,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件教学字词的这一优势我也运用于总结课文生字词这一方面,如课文中的出现的多音字和叠词积累。

幻灯片的使用符合学生活泼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主动积极调动视听感官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激发了学生对生字新词学习的热情,学得轻松,学得主动,逐渐养成乐学生字新词的习惯,这真是让学生受益终身。解决了以往课堂识字教学中,教师苦口婆心的比划,学生“自以为是”不听讲,或是不懂得要听讲的现象。使得生字教学与词语积累方面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在赏读情趣这一环节,我打算导学蒲公英传播种子这一小节,苍耳和豌豆两小节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低段学生还不适宜完全让其自学,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示范和指导。

现在的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得少,只有少数学生见过文中提到的植物,如果单凭老师一张嘴说很难与全班同学形成共鸣,于是我用图片的方式把蒲公英、苍耳、豌豆一一展示,把“降落伞”“铠甲”“豆荚”都带进课堂,结合课文诗句,老师分析讲解,同学们的各抒己见,植物生长的特点和大自然的无穷趣味,便从孩子们口中一一说出,从孩子们一张张笑脸上流露出来,达到了情感体验。

正是由于实物图片这一纽带,轻易地把少数人的情感体验变成了全班学生共同的情感体验,由少到多,由点到全,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把教学推向了一个高潮。

有了情感体验还不够,学生虽然知道了蒲公英是借助风婆婆去旅行却还不能深刻明白蒲公英如何借助风力传播种子的,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学生讨论后我给他们展示了蒲公英传播种子的视频。让孩子们随着视频中的蒲公英娃娃一块去旅行。

并伺机解释“微风轻轻一吹蒲公英娃娃就一个接一个向四面八方飘去,这就是课文中说的‘纷纷’。”视频看完,不但懂了蒲公英传播种子方法,还理解了重点词语,真是一举多得。

当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话匣子便打开了,我顺势引导用填空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想象,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说和说自己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再用课件展示有代表性方法传播种子的植物的相关知识。

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在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中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这一要点,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在结合课文用反义词的方法总结发现奥秘的方法,那就是“细心”,做一个用心的孩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网络课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深得学生喜欢,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能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在巩固练习时要增加训练密度,提高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人机互动,做到“讲,练,议”三者完美结合,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可以让语文走进生活,发展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乐趣,只要做有心人就会获得更多知识与乐趣!感谢班班通走进教室,让我们快乐又轻松结束了一堂课。

以上就是班班通资源应用的一点心得,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分享。

谢谢大家!

3.植物细胞说课稿课件 篇三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第23课的《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的,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第七单元围绕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写了四篇文章,分别是《老人与海鸥》、《跑进家来的松鼠》、《最后一头战象》、《金色的脚印》。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在感受动物的可爱、聪慧、善良的同时,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会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一.说教材

(一)课题、教材内容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课文《最后一头战象》(板书:最后一头战象),这篇文章共用两课时,学过第一课时,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讲述了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gǎ)羧(suō),在生命终结前,再次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的埋葬自己的故事,赞颂了战象嘎羧的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也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课程标准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教学目标为:

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的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总结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能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2、过程与方法:创设良好的语境,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3、情感与价值观:抓住文章重点段落,聆听战象嘎羧的心声,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友情。拓展写话,倾诉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的高尚情怀。

难点:通过阅读,教师讲解,让学生学会抓事件品细节的阅读方法。通过朗读感悟,领略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教法

图文并茂法,讲授法,提问法。

三.学法

在各种形式的阅读后,学生通过交流和品读,有了新的感受,因而需要一个沉淀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批注。写完后让他们相互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在字里行间中体味对噶所的深情,以及细致的描写在刻画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说理论根据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揣摩作者是怎样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课件展示:“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尝试概括嘎羧临死前做了哪几件事这一训练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培养了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概括语言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娓娓道来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继续浸润在情意浓浓的学习环境中。

2、选取句、段,重点导读,揭示规律,理解迁移。

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教师与学生展开谈话:“学习课文就是与文中人物、动物、景物交流、谈话,在这里我们就是同谁交谈呢?(嘎羧)使学生意识到战象嘎羧就是一个有高尚情怀的“人”,它也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适时抛出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快速读文,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一问题,直接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片断,重点词句来感悟战象的高尚品质。教学过程中配合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学生畅所欲言,由感而发,由感而读教师或情感诱导,或方法指导,或鼓励肯定,保证学生的动态生成,对话也就成为一种思维碰撞,心灵共振的过程。

3、运用迁移,积累知识

语文的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的结尾,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如《狼王梦》、《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等优秀作品既全面、深刻的了解动物的内心世界,又培养了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

4、总结全文

学过了《最后一头战象》,师生都有什么体会,相互交流。

六.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的特点,最后一头战象从战争结束之后到生命终结给人们留下不同的印象,我设计了词语式板书,这样的设计突出简练,结构严谨,生动直观又新颖大方的特点。

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暮近黄泉,重披战甲忆当年。

4.杠杆的说课稿课件 篇四

(一) 教材简介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杠杆的分类。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培养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 力臂的概念

教学关键: 学会画力臂的方法,做好探索性实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四) 教具准备

演示用:带密封瓶盖的瓶子、瓶盖起子、教学活动图片。

学生用: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共12组)

二、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依据目标为导向、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2)启发式教学: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课堂教学三为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原则,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观察分析规律让学生从中领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

(3)讨论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主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吸收别人 的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三、说学法指导

本节课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习动机、感知教材

以电脑动画图片展示形式以及学生现场动作展示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的机械,如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剪刀等,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告知学生这些机械的名称叫杠杆。

(二)、讲授新课——实施教学手段,突破重难点培养能力

⒈杠杆的概念:

首先学生通过观看屏幕动画——人用一根硬棒撬石头,让学生感受这种

杆的使用,得出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

转动,这硬棒就叫做杠杆。

⒉进一步认识杠杆

在观看动画过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与杠杆有关的几个名词。分别是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在了解过程中通过看图让学生会找出一根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⒊学习画动力臂和阻力臂

利用电脑模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过程,教会学生作图。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是本节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采用的是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画动力臂和阻力臂。

(三) 动手实验,科学探究,突出重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我们通常使用的杠杆都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的,那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呢?

2、学生猜想与假设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实例进行猜想。他们的想法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一定都认为杠杆平衡会跟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因素有关,对学生的猜想及时予以鼓励。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得到确切地结论,不能只凭猜想,还必须通过实验来研究,这样我们就设计实验讨论如何去测量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教师介绍实验器材。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测得的实验数据(即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填入课本表格中,并计算出F1·L1与F2·L2.

5、分析实验数据与验证猜想

各个小组对本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当F1·L1与F2·L2相等或近似相等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这就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6、评估、交流与合作

回忆刚才的实验有什么不妥之处,如杠杆是否在水平位置调节平衡;有没有记录力臂时出现疏忽的现象。若实验数据与实验结论相符,说明我们的实验结论应该是可信的。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并在班上报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与交流。

(四) 归纳总结

结构化的知识才便于应用,并能促进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地小结

a、结合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肯定成绩,提出努力方向。

b、归纳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结论,突出重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六) 布置作业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学生学习新知识以后做适当的练习与作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题目是节后1-3题。

五、说板书设计

5.颐和园说课稿课件 篇五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默读第四、五自然段

1、画一画:把你喜欢的句子用———画出来。

2、标一标:把你的感受标注在句子旁。

3、想一想: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

6.小小的船说课稿课件 篇六

《小小的船》是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 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文中写了—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表现孩子喜悦的心情。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我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并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采用学生自查、生生互查的检测方式,让学生的手、口、脑动起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识字、写字。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的更好,因此,我把这两个教学任务分别放在两个课时,也就是说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识字,而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则是写字,这样学生在每课时的学习中就能做到有所侧重。本课是拼音教学之后接触的第二个单元的课文的教学,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的实际,我认为课文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句子结构、认识自然段……更重要的是巩固复习汉语拼音,让学生由拼读达到直呼,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点点滴滴抓起,不仅教授新的知识,还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复习巩固,特别是教给学生供他们终生受用的学习方法,如:识字方法——加一加、编儿歌、组词……;读文章的方法——先一句一句读,再连起来读等。

三、说教学程序(略)

四、教学反思:

上完《小小的船》一课后,我细细反思,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是整节课我能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此外我注重识字教学。儿歌是快乐的,那么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快乐的。在教学生字环节我通过学生自由拼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再出示词组,句子进行认读,让生字反复与学生见面以达到识记的效果。整个教学由字到词再到句子,逐层升入,循序渐进。

7.6年级英语下册说课稿课件 篇七

各位领导、老师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It’s time to watch a cartoon”.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外研版新标准英语八年级下册Module 5 Cartoons Unit 1 It’s time to watch a cartoon,由于学生对这一话题极感兴趣,我在教学中准备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情景,有效地把单词和句型情景相结合,注重听说训练,使语言点的训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达到灵活运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理解、内化、运用以下生词:cartoon,handsome,smart,fight,cool,hero,

can’t help doing sth, laugh;能够运用所学句子谈论并掌握表达自己最喜欢的卡通故事及人物

2.能力目标:能用本课所学语言讨论有关卡通故事和人物的信息。

3.情感目标:能够就卡通故事或卡通人物进行交流尊重他人的态度,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

通过卡通故事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3.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拼读本课四会单词和句型,能流利地用所学句型进行情景会话。

2.难点:于学校地处农村学生不爱开口说,所以尽可能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树立学生说

英语的信心。需要长期坚持训练,在本课中一如既往的关注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用多种时态来表达行为或状态, 而本模块重点复习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学生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现在完成时,学生学起来可能比较吃力,容易把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话题和练习时要降低难度并循序渐进。但就本模块cartoon这个话题来说,学生很感兴趣, 觉得它很贴近自己的生活。教师要预设一些生活化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使得学生有话可说, 乐于合作分享。这样就有利于他们更好的运用课本知识,达到提高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

三、教法分析

针对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具体应用创设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加强合作。另外采用多媒体呈现PPT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仿真的英语情境中,实现多维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听说课要以听说为主,兼顾读写。我主要采用“听前说——听中说——听读说——学以致用”的听说课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

1、听前说:以cartoon为话题,以free talk 的形式导出本课句型,进行操练。

2、听中说:听力素材是围绕本单元的话题,展开对本单元句型的听说训练的。包含边听边说以及听后总说连个环节。

3、听读说:这是对本课对话素材的处理,也是对本课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听即获取对话素材的基本信息。读即处理对话素材中的基本句型以及重难点。说即整体把握对话,小组形式展示学习效果。

4、学以致用:以本节课的话题为依托,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以小组形式运用本节

课的句型自编对话或讲故事。

本教学模式遵循英语学习的科学规律,注重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相结合,全面提高语言技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设计为八个环节。并在每一环节前附上环节学习目标,活动内容与用时,这样不仅让学习目标更具体化,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1.预习情况检查(2分钟)

(1)课前齐读Unit 1 单词,并在小组内进行词汇的拼写检查。

(2)Class Report.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多媒体播放一段灰太狼追赶喜羊羊的动画片段,并向学生提问:Do you like cartoons? What was the big big wolf doing just now? 板书学生答案:He was running after the pleasant goat.

设计说明:

预设情境,导入新知,引起兴趣,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听前说练习(3分钟)

(1)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卡通人物的图片,我会做了如下铺垫:Can you list some popular cartoon characters? Can you guess?在学生完成竞猜之后,展示答案中英文名称,并提问What’s your favorite cartoon?

(2)教师用课件呈现以下句型: A: What’s your favorite cartoon? B: My favorite cartoon is…because it’s very funny. -----. A: What’s your favorite cartoon? C:----- D-----E----

(3)学生5—6人一组进行滚雪球式的操练。

设计说明:由新知导入转入句型操练自然过渡。各种卡通人物的图片的运用将目标语言生活化,激发了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同时在有的放矢的句型操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4.听力训练(Activity1-2)(5分钟)

(1)多媒体课件展示Activity1的三个问题1. What kind of cartoons do you like? 2. Do cartoon always end in a happy way? 3. What cartoons do you think are funny?Listen and check the answer in Activity 2.

(2)教师用ppt呈现听力答案Listen and c

heck the answer in Activity 2.

1.Betty likes ________ cartoons; Tony likes _________ cartoons.

A. funny B. exciting

2.Do cartoon always have happy endings?

A. Yes, they do B. No, they don’t.

3. Tony thinks _________ is funny.

A. Tom and Jerry B. Superman

设计说明: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可以集中注意力,将答案转化成选择题形式,降低听力的难度,既训练了大家的口头说的能力,又巩固了本课重点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扫清障碍,增强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听的兴趣。

5、对话学习(20分钟)

a.读前听(7分钟)

(1)一层听Listen Activity 3 and check √ or ×.

1. Daming and Tony have watched Superman. ( )

2. Tony thinks Superman is better. He’s stronger than Spiderman. ( )

3. They are going to watch Tom and Jerry. ( )

(2)二层听Listen again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

1. Tony thinks Spiderman is more_______ and it’s _________.

2. Daming thinks Superman is _________ than Spiderman and he is a __________.

3. Tom and Jerry are ___________ and very ________.

(3)三层听,回答下列问题

What lesson can Tony learn from Tom and Jerry?

设计说明:

听力活动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听力活动太容易,就失去了挑战性和听力训练的价值,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相反,如果听力活动太难,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信心。由于该听力材料篇幅较长,语速较快,人物、事件复杂,此环节设计在于通过多层听,设置任务的方式训练听说技能,培养学生从听力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能转述内容的的能力。以上三个层次的听力活动呈阶梯式递进,形成了有效的听力任务链。 b.语言知识归纳:(7分钟)

(1)小组内大声朗读对话,找出并写下疑难问题,并画出优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组长带领下,小组内交流解决个人的疑难问题,记下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

(3)组间解决各个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4)教师解决疑难,点拨升华。

设计说明:

如果课堂中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给”知识,而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我生成问题,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因此我要给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的时间以及探究的空间。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语言点,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能发现问题,也能解决问题,并能筛选出具有共性的问题。落实巩固深入,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参与了进来,充分信任学生,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学、交流时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真正地享受课堂,享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c.复述对话(6分钟)

(1)跟读磁带,练习语音,语调。

(2)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人物图片及提示词,让学生复述对话,分组派代表角色扮演。 设计说明:

这是一个由听延伸到读和说的任务,语言学习由输入转为输出,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内化。图片和提示词可以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让学生有话可说。

6、学以致用(5分钟)

活动:ppt展示各种卡通图片,学生以小组采访的形式谈论喜欢的卡通,并制作一个表格

记录采访结果

A: I likebecause it’s . What cartoon do you like?

B: Well. I think…

A:I think so too./ No, I think he/she is…

设计说明:老师再现各种卡通人物图片,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愿望。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输出运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7.总结评价(3分钟)

总结本课重难点,相互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我会以抢答的形式让大家快速背出自己喜欢 的优美的句子,巩固今天的学习,并对本课优胜小组进行鼓励,小组成员唱自己的组歌。

8.Homework1、复习巩固:复习今天所学内容,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背诵对话。

2、把自己的采访结果整理出来,请以My friend’s favorite cartoon为题, 写一篇7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借助新学词汇读懂旅行经历,能掌握从文章到表格的信息转移方法,因此我把含有重点短语,句型等信息的表格板书,这样板书不仅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体现了本课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也使学生能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本课的内容,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利于学生记忆。

六、课堂评价

8.《植物的睡眠》说课稿 篇八

《植物的睡眠 》说课稿

学科:语文 年级:三年级 姓名:杨丽

第一、说教材

《植物的睡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植物的睡眠》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整篇课文由一个简明的提问引入介绍。然后,从合欢树这一典型的植物睡眠现象推及到一般植物的睡眠;再转入介绍植物花朵的睡眠。全文语言朴实、亲切,将枯燥的科普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有趣。既能丰富学生的见识,又能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第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 下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写10个生字。

2、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词语,会用“不仅„„而且„„”说一句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录像资料,对文本有初步了解。

2、自读质疑,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

3、以多种形式的读去体会、感悟文本。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植物睡眠是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也是个科学之谜。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观察、收集的习惯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实践中了解植物分别是怎样睡眠的,利用有关资料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欲望。第三、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质疑引探法、先扶后放教等学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运用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第四、说学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不刻意追求知识的传授,而重在学生感悟,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第五、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分四步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首先利用优美的图片,欣赏不同的鲜花,让学生直观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让学生质疑: “在这奇妙的大自然中,植物也需要睡觉,你们相信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探索吧!”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被激发起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随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为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第二步:品读感悟,交流体验

(一)学习第一~三自然段:

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植物叶子的睡眠”段,边读边想,作者描写了哪些植物叶子的睡眠,划出你认为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词句好在哪里,比如“夜幕降临”是夜晚即将来到的意思,这个词准确地表明了合欢树叶子闭合的时间。抓住“无数小羽片就成对地折合关闭„„全部合拢”的语句读懂合欢树睡眠的过程及呈现的特征。通过理解“典型”一词的意思,让学生知道合欢树这个典型例子,清楚地了解植物叶子的睡眠现象。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合欢树的奇妙变化。并让学生动手演示,帮助学生降低理解的难度,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最后课件出示红三叶草、花生、白屈菜、含羞草、羊角豆等植物,引导学生用边读边勾画的方法标注出各种植物的名称和表现它睡眠时样子的词语,帮助学生读懂植物叶子的睡眠现象,并鼓励学生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典型的现象,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适时进行小结。

(二)学习第四~六自然段,并总结主题,升华情感

首先我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理解在这里的作用。我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睡莲、蒲公英、胡萝卜、晚香玉开放、睡眠的对比图片,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研读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词,比如找反义词、用造句法、感悟修辞手法等合作研读、品读,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说出文中列举了哪些“植物花朵的睡眠”,他们睡眠时是什么样子的,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文章的结尾点明了植物的睡眠是一种有趣的现象,也是一个科学之谜,在朗读课文中激发学生的探索自然的兴趣。第三步:巩固学习,拓展延伸

9.细胞分化说课稿 篇九

山西省柳林县鑫飞中学 张转梅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二节《细胞分化》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细胞分化》是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细胞的分裂以及生物体的发育过程,生物体发育过程(以人为例)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是由单细胞逐渐的发育成多细胞的生物体,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遗传进化专题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和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细胞分化的过程及原因。

②说出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其原因,并列举全能性的实例。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②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交流信息。3.情感目标

①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②通过了解干细胞的有关知识以及最新进展,增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四、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学生在初中对“细胞分化”的知识已有初步的了解,在学完“细胞的增殖”后学习本节,使学生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下面,为了科学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法

(一)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两课完成,这是第一课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技术,把细胞的形态结构多样、功能多样以感性材料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通过听、看、思考、探究等形式去领悟细胞分化的内涵。

实验法——通过列举科学家经典实验来让学生接受已分化的植物体细胞以及高等动物的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导引”——“探究”——“评价”——“迁移”,“四步骤八环节”的“双效”课堂模式。

六、学法

主要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引导学生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将原 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迁移。

(2)进一步培养观察、分析以及归纳的能力。

(3)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进一步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程序及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1、导入新课:(2—3分钟)

结合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以及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以人类的发育过程为引导,首先,人类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细胞的分裂而转变成得多细胞团,而后再经过某些变化逐渐发育成成型的人体,这个过程是分化过程。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自身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在讲述何谓细胞分化时,可以用人的发育过程为例,最初,人是一个受精卵,到发育成熟时便是有了四肢、五官、五脏的人,这些都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而且在前面已经学到了成熟的红细胞无核结构,所以寿命很短,但是红细胞的数目始终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些都是骨髓中的干细胞分化的结果。白血病病人需要移植骨髓才能治愈,这也是因为骨髓中的干细胞又可以分化红细胞的缘故。

在讲述细胞分化的意义时,也可以用实例来解决,工厂的生产车间里不同的工人干着不同的工作,一件产品的产出需要这些工人才能创造出来,一个生物体就像一个车间一样,不同的细胞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工人的分工是主管调解出来的,而不同细胞的出现就是细胞分化的结果,所以说,细胞的分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

在讲到细胞全能性的时候,要多给学生举些关于细胞全能性的例子,如植物组织培养、克隆技术等等,让学生从实际的例子中真正的悟出细胞全能性的含义。此外,还要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怎样来解释细胞的全能性呢?这主要以讲授法来解释了,细胞全能性的体现需要在组织或器官离体后才能体现出来,每个细胞都包含着生物体的全套遗传基因,通过基因选择性的表达,使离体的组织或器官通过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分化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总结分析能力。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一)细胞分化的定义解释

(二)细胞分化的意义

(三)细胞全能性的定义

(四)对细胞全能性的解释

5、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知识点进行引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

6、布置作业:课堂作业选些经典题作为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八、教学反思

10.《细胞核》说课稿 篇十

您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的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模块――《分子与细胞》中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中的第三节。本节内容是在前面两节: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和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编排的,体现了细胞结构由表及里的顺序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后续的学习作了铺垫,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遗传的基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基础,也使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有进一步认识。

另外,其中的几个经典实验也让学生体验了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稳态与环境》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整体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了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可以看成是初中教材的补充和深入.通过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细胞各部分结构以及他们的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脑子中能呈现出细胞亚显微结构的三维图,加深“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阐明细胞核的功能和结构,寻求探究细胞核功能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一个探究实验的初步理念,分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形成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思想;

②.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了解生物学的模型的构建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领悟细胞核的功能、结构以及功能与结构之间相适应的关系;

②.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基本思想、能通过实验题目分析实验的基本设想,实验目的,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的整体思路,知道实验应注意的内容及方法,最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了解探究实验是生物学科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最求知识的科学严谨、锲而不舍的作风,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和创新的意识;

②.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自立自信的健康心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①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②制作细胞核的三维结构模型。

(2) 教学难点:①领悟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②理解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 说教法:

本节课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的。这是根据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特点来合理选择的。探究性学习是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合作,构建和内化知识的学习过程。

本节教材的内容很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其原因是:细胞的结构虽然在初中学过,学生也依稀记得细胞核跟遗传有关。但是,有关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学生还知之甚少,细胞核为什么能够成为细胞的控制中心?跟细胞核的结构有关系吗?…… 细胞核内还有许多奥秘有待学生通过探究来解决!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由学生来支配,突出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先复习前面所学习的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相关内容,同时使用多媒体、讨论、提问等手段加强教学,是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的接受新知识。把握住“细胞是一个生命系统”,从细胞生命活动的角度来加强细胞内部主要结构之间结构和功能的联系。

(2) 说学法:

课前布置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是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标准的要求,是教学中必须完成的。以小组合作形式课前完成是出于注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课下完成也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另外,利用安全的废旧物品制作细胞模型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通过展示学生尝试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以及交流“问题探讨”中的讨论题,引发学生对细胞核功能的探究兴趣进入本节的学习。之后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探究细胞核的功能,并派代表发言,总结细胞核的功能。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部分的教学中,以给出“思考和讨论”题,学生进行思考和自由讨论、自主探究,教师则适时引导、补充、精言归纳,在探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过程中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由学生来支配,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突出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

六、教学过程: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内各个细胞器的分工合作、共同分析产生分泌蛋白的具体过程;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细胞器可以这样有条不紊的密切合作?他们之间是如何协调形成统一整体?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问题探究:细胞核在细胞中到底起什么作用?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探究细胞核的功能的呢?

首先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及师生共同分析“资料分析”中的第一个实验《美西螈核移植实验》,提问美西螈的皮肤的颜色是由细胞核还是细胞质控制的?然后分析以上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分析说明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细胞核控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举出克隆羊多莉绵羊的实例,来加强对这一结论的理解。提醒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寻求能体现细胞核的功能其他证据,引出第二个实验《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引领学生共同分析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与细胞核的关系,即细胞核控制着细胞分裂和分化,然后让学生提问,总结细胞核的功能,老师继续引导说明科学的严谨性,领读第三个实验《变形虫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细胞核有更多的能力,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为进一步验证结论,再引出第四个证据《伞藻嫁接和核移植》实验,最后学生分析四个实验共同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紧接着再设问:那么细胞核为什么能成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细胞核的结构中寻找答案,结构决定功能。从而引出细胞的结构。分析细胞核功能产生的原因?是哪一部分的结构在其作用。在分析这部分结构时,同时多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细胞核能控制细胞的遗传,说明其应该有什么物质?

(2) 含有DNA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它们的外面都有什么相同的结构?

(3) 细胞核能控制细胞,肯定能与外界联系,如何能办到?

(4) 学习RNA的分布时,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少量还分布在哪里呢?

对于这部分比较抽象的概念,如DNA、染色体、染色质等概念,提出问题:染色质是否等同于DNA呢?染色质与染色体异同点及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其中的关系。这部分可以使用一些图片和动画来加强直观教学。

最后,进行本节的小结和本章的总结,强调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在细胞核的统一调控下,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代谢、遗传等各项生命活动。为了加强理解,安排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并安排时间交流、互评作品,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这部分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结构

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mRNA→外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蛋白质→内

染色质(体):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八、课堂小结:简单总结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作业设计:《红对勾》上本节相应的练习题。

十、课后反思:

教学中采用了课前复习提问,新授课时板书与多媒体并用及师生互动等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加之及时巩固的配套习题,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较好。

成功之处:

(1) 实现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2) 突出了重点,较好地解决了难点;

(3) 教法运用合理恰当,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

(4) 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

(1) 时间安排稍显紧张,最后的随堂练习稍显匆忙;

上一篇:王庙回民小学开学典礼主持词下一篇:会计部门工作职责及分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