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教案

2024-09-17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教案(通用7篇)

1.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教案 篇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教 案 首 页

课程名称 临床医技课 使用教材 临床医技学 讲授内容 神经系统的放射诊断 第五篇第二章(页码180-221)教学时数 2学时 授课时间 2007年1月3日3-4节 授 课 人 龙玉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班种年级

2003级中医专业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颅脑的影像检查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熟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

二、教学分级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的X线及CT检查方法 2.掌握颅脑CT的正常表现

3.熟悉颅脑常见病的CT表现:颅脑外伤与脑血管疾病 4.了解神经系影像常见英语词汇及征象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颅脑外伤之颅内出血的分类及CT表现。2.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

(二)教学难点

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教 案 续 页

一、检查方法(15分钟)

(一)头颅平片:外伤

(二)DSA脑血管造影:肿瘤,血管病变

(三)CT扫描:应用广泛

平扫,增强,CTA,MPR,3D CT脑灌注成像

(四)MRI扫描

SE,水抑制,弥散,灌注为目前常用。

MRS能够提供肿瘤或正常脑组织的代谢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目前在临床应用方面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五)脊髓造影

常规脊髓造影 CTM MRM

二、正常影像解剖(30分钟,CT/MR图片逐层讲解)

(一)颅骨X线正侧位片解剖:颅缝,血管压迹

(二)脑CT/MR解剖:以图片讲解CT/MR常规扫描各层面中大脑、小脑、脑干及脊髓的影像解剖,打好阅片基础。

三、脑血管疾病(以CT/MR病例讲解,30分钟)

(一)脑梗塞(5分钟)1.CT表现

超急性期(最初4~6小时):CT检查脑实质密度多无明显异常。当梗塞面积较大时,可见脑皮质密度稍降低,正常脑灰白质分界模糊、消失,脑沟变浅。

急性期:(2~5天):表现为低密度灶,周围脑沟变浅、消失。

亚急性期(1~2周):组织坏死和水肿逐步达到高峰(发病后3~5天),仍表现占位效应;7~10天水肿逐渐消退,一般于2~3周完全吸收,占位效应消失。

慢性期:脑软化灶,其周围脑沟、脑池和脑室扩大,皮质萎缩。增强扫描:病灶强化多出现在脑皮质和基底节,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表现为脑回状、线状、片状或环状,可出现在病灶边缘和中心。2.MRI表现

强调早期诊断:弥散成像 腔隙性脑梗塞概念:小于1.5CM

(二)脑出血(5分钟)1.CT表现

血肿演化:CT图片展示高密度过度到低密度 2.MRI表现

超急性期(出血后24小时内):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含氧血红蛋白)

急性期(出血后24小时至7天): 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低信号。(脱氧血红蛋白)

亚急性期(出血后1周至1月): T1WI、T2WI均为周边环形高信号、病灶中心低信号。随着时间进展,脑血肿在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游离的正铁血红蛋白)

慢性期(出血后1月至2月末): T1WI可见高信号血肿周围包绕一圈低信号带,T2WI可见高信号血肿周围包绕一层极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2分钟)

CT对早期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应在72h内行CT扫描。CT特征性表现为脑池、脑裂和脑沟内高密度影。有时蛛网膜下腔出血沿大脑镰分布,表现为大脑镰增宽、密度增高。

(四)脑血管畸形(2分钟)

1.CT表现

(1)平扫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混杂密度灶,可见等或高密度的点状影、线状影,可有钙化,有时周围可见低密度的软化灶。

(2)增强扫描可见点状、线状或团状血管强化影,还可见与之相连的引流血管。多无占位效应及脑水肿。

2.MRI表现 T1WI和T2WI典型表现为具有较大供血的动脉及引流静脉呈团状的蜂窝状无或低信号区,为流空效应所致。如破裂发生出血,则血肿表现见脑出血。

四、颅脑外伤(8分钟)

(一)外伤性脑内血肿

1.CT表现:

局限性高密度区(70~90HU),占位效应造成中线结构移位和邻近结构受压。2.MRI表现

外伤性颅内血肿演变规律与非外伤性颅内出血形成的血肿基本相同,血肿不同阶段的MR表现与后者相同。

(二)硬膜下血肿 1.CT表现

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影,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

慢性硬膜下血肿以低密度为主,后期(2月后)血肿呈过渡形低密影,直至吸收。

2.MRI表现

急性期:由于去氧血红蛋白的存在,T1WI为新月形低或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

亚急性期:早期因细胞内高铁血红蛋白的存在T1WI为高信号,多首先出现在血肿周边,T2WI仍为低信号;后期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

慢性期:T1WI呈现等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三)硬膜外血肿 1.CT表现

CT表现为颅内板和脑组织之间的双凸形或梭形的高密影,密度较均匀,边缘锐利清楚,CT值多介于40~80HU之间。血肿多不跨越颅缝。骨窗可见骨折征象.2.MRI表现

MRI血肿信号强度随血肿的演变而不同。急性期,T1WI上血肿信号强度与脑实质相仿,T2WI为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

(四)脑挫裂伤 1.CT表现

典型表现为低密度脑水肿区中出现多发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也可融合。病变范围较大时占位效应明显。

2.MRI表现

非出血性挫伤由于病灶中水量增加,仅表现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出血性挫裂伤则随血肿内成分的变化,信号强度亦不同。急性期 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为高信号,T2WI为等、低信号,以后逐渐变成高信号;慢性期,可见出血灶周边一圈T2WI为低信号带。

(五)硬膜下积液 1.CT表现

CT为诊断硬膜下积液的首选方法。表现为颅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位于受压的脑组织与颅骨之间。近于脑脊液密度,CT值为0~20HU,无或只有轻微占位表现。

2.MRI表现

表现为颅内板下T1WI 为新月形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信号均匀。五.颅内肿瘤(图片展示、讲解6分钟)

(一)星形细胞瘤

1.CT表现

(1)肿瘤形态:多数不规则,与正常脑实质分界不清。

(2)肿瘤密度:呈高、低或混杂密度,可见囊变、坏死、出血和钙化。(3)水肿及占位效应:低度星形细胞瘤水肿及占位效应无或轻微,而高度星形细胞瘤则明显。

(4)增强扫描后,低度星形细胞瘤可无或轻度弥漫性强化,而高度星形细胞瘤呈明显不规则环状强化,与周围水肿分界清楚。

2.MRI表现

(1)肿瘤形态:同CT。

(2)肿瘤信号:呈长T1与长T2信号,部分呈混杂信号。(3)水肿及占位效应:显示水肿和占位效应较CT敏感。

(4)注射造影剂后,低度星形细胞瘤可无或轻度弥漫性强化,而高度星形细胞瘤呈明显不规则环状强化。

(二)脑膜瘤

1.CT表现

(1)肿瘤形态:圆形、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广基底与颅内板、大脑镰或小脑幕相连。

(2)肿瘤密度:呈略高密度或等密度,瘤内可见斑点状钙化,坏死少见。(3)水肿及占位效应:脑实质受压,轻至中度脑水肿。临近颅骨受压可增厚、变薄或破坏。

(4)增强CT表现:多数呈明显均匀强化。少数钙化明显者可无强化。2.MRI表现

(1)肿瘤形态: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边界清楚。

(2)肿瘤信号:多数脑膜瘤呈等T1与等T2信号肿块,与灰质信号相似。少数在T2上呈高信号。钙化为无信号斑,小的点状钙化MRI难以显示。

(3)水肿及占位效应:脑膜瘤压迫脑实质,使之皮质凹陷称为皮质扣压征,为特征性MR表现。脑实质水肿显示优于CT。但颅骨改变不如CT。

(4)增强MRI表现

脑膜瘤呈明显均匀强化。如果与瘤体相连的脑膜强化,呈鼠尾状或线状,称脑膜尾征,具有一定特征性。

(三)垂体瘤

1.CT表现

(1)肿瘤形态:垂体微腺瘤表现为垂体高度增加(通常>9mm),向上膨隆或局部上凸,多数表现为圆形低密度灶,垂体漏斗部或垂体柄向一侧偏移。垂体大腺瘤表现为鞍内和鞍上圆形或分叶状肿块。

(2)肿瘤密度:垂体微腺瘤呈局灶性低密度区,边界欠清。垂体大腺瘤呈略高密度或等密度,合并囊变坏死者呈混杂密度。瘤内出血(称为卒中)呈高密度。

(3)临近结构压迫与侵犯:垂体大腺瘤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向上生长者推压视交叉及视神经上抬移位,突入第三脑室可致梗阻性脑积水;向两侧生长则侵入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向下生长可凸向蝶窦。

(4)增强CT表现:垂体微腺瘤早期强化低于正常垂体,呈低密度。垂体大腺瘤强化均匀或不均匀,或呈环状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2.MRI表现

(1)肿瘤形态:同CT。

(2)肿瘤信号:多数垂体微腺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垂体大腺瘤信号多混杂不均。

(3)邻近结构压迫与侵犯:同CT。(4)增强MRI表现

垂体微腺瘤早期强化低于正常垂体。垂体大腺瘤强化均匀或不均匀,或呈环状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四)转移瘤

1.CT表现

(1)肿瘤形态:圆形、类圆形病灶,以皮层下分布为主。(2)肿瘤密度:密度不一,呈低、等或高密度灶。

(3)水肿及占位效应:病灶周围常有明显水肿,占位效应明显。(4)增强CT表现: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大小不一。2.MRI表现

转移瘤T1WI多呈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瘤内出血呈高信号。形态、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表现同CT所见。六.椎管内肿瘤(图片展示、讲解2分钟)

(一)髓内肿瘤 1.CT:

平扫可表现为脊髓不规则膨大,密度低且不均匀,可发生囊变。肿瘤边缘模糊,与正常脊髓分界不清;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轻度强化或不强化。CTM 见蛛网膜下腔均匀性变窄、闭塞、移位。2.MRI:

MRI的矢状断面可清晰地显示脊髓局限性扩大。信号强度在T1WI上低于或等于正常脊髓,在T2WI上信号明显增高。较大的肿瘤易继发囊变、坏死、出血而导致肿瘤信号强度不均匀。

注射Gd-DTPA后,肿瘤实体部分多有明显的强化。

(二)髓外硬膜下肿瘤

这类肿瘤需靠MRI或脊髓造影诊断,表现为硬膜囊内局部充盈缺损或脊髓被推向对侧移位;肿瘤上方或下方同侧蛛网膜下腔增宽;椎间孔和椎管可变大。最多见的是神经鞘瘤,其次是脊膜瘤。少数肿瘤可以穿过硬膜同时生长与硬膜内外,为哑铃形肿瘤。

七、小结与讨论(15分钟)

总结本节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理解。(3分钟)

本班为研究生,针对性展开讨论问题

1.哪些影像学方法可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6分钟)

脑缺氧超出6小时导致不可逆损伤,如何在这段时间内诊断早期脑缺氧及脑梗塞?

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如何发现动脉瘤?

2.哪些影像学技术可用于神经系统课题研究?(6分钟)

影像学如何观察疗效反应在脑部的表现(针灸,药物)?

2.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教案 篇二

1临床资料

1.1张某某,男性,58岁,主因咳嗽,咳痰1周,加重1天入院。发病前有受凉史。查体:血压120/80mmHg体温38.0度,呼吸19次/分,心率94次/分。神志清楚,发热面容,心(-),双肺呼吸音粗,可及大量痰鸣音。腹平,无压痛。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和噬中性粒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胸片示双肺纹理粗重紊乱,左下肺可见片状阴影;心电图未见异常;血气分析未见异常;肝肾功能正常。入院诊断:左下肺炎。治疗: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来立信,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090502)抗炎,0.3克/次,静脉点滴,Bid;盐酸氨溴索化痰,余支持、对症处理。抗生素使用后20小时,患者出现头晕,烦躁,肢体不自主抖动,考虑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嘱多饮水,促进药物清除,症状6小时后逐渐缓解。第二日,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3,静脉点滴,Qd,上述症状未再次出现。治疗7日后,复查胸片明显吸收。

1.2李某某,女性,74岁,主因阵发性腹痛1天,腹泻4次入院。发病前有不洁饮食诱因。查体:血压110/70毫米汞柱,体温38.2度,呼吸18次/分,心率90次/分。神志清楚,表情痛苦,心肺(-),腹平,脐周压痛(+),肠鸣音活跃。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增加;尿常规(-);便常规示白细胞8个/高倍视野;肝肾功能正常。入院诊断: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盐酸洛美沙星(赤峰维康生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090308)0.3克,口服,Qd;口服补液盐1袋冲水500毫升,分次频饮;颠茄片10毫克,口服,必要时;肠胃康颗粒1袋/次,Tid。服药后4小时,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未引起注意。4小时后未遵医嘱自行再次服用洛美沙星0.3克,出现肢体抖动,头部点头样动作,急诊来院。考虑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立即予以吸氧,补液,利尿,肌注异丙嗪镇静处理。3小时后症状无改善,肢体抖动及头部点头样动作发作频繁,神志恍惚。请神经内科会诊,不除外药物过量引发癫痫样发作,采取抗癫痫治疗。地西泮5毫克入壶,持续静滴利多卡因,1毫克/分钟,12小时后症状有所改善,24小时后症状基本消失,继续静滴利多卡因12小时后停药,未再次发生肢体及头部抖动。继续观察48小时后离院。

1.3王某,男性,70岁,主因咳嗽咳痰伴喘息12年,加重3天入院。发病前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明显诱因。查体:血压160/90毫米汞柱,体温36.4度,呼吸28次/分,心率102次/分。神志清楚,表情痛苦,口唇紫绀,三凹征(+),双肺可及哮鸣音及痰鸣音。腹平,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增高;胸片示双肺纹理粗重伴点片状阴影;血气分析示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入院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Ⅱ型呼吸衰竭。治疗:头孢呋辛(珠海经济特区粤康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510210)3.0克,Q8h;左氧氟沙星(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E200904225)0.4克,Od,联合抗炎;多索茶碱(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C091113-02)0.3克,静滴,Od,平喘。余化痰、支持、对症处理。48小时后喘息好转,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下降,但出现躁动,焦虑,头部不自主向一侧扭动,构音轻度障碍。反复追问病史,有服用喹诺酮类药物3日后头部扭动病史,高度怀疑该类药物副作用——锥体外系反应。予补液,保持充足尿量,肌注异丙嗪25毫克镇静。因心率增加,故未使用654-2等药物。8小时后症状消失。调整治疗方案,予左氧氟沙星(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E200904225)0.2克,Q12h,余治疗未更改。观察48小时躁动焦虑,头部扭动症状未再次出现。

1.4赵某,女性,50岁,主因右侧下牙痛伴右侧颊部疼痛3天入院。发病前无诱因。查体:血压120/80毫米汞柱,体温37.6度,呼吸16次/分,心率88次/分。心肺(-),右侧颊部肿胀,触压痛(+),右下6牙周红肿,触之有脓性分泌物排出。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糖正常。口腔科入院诊断:右下6急性牙周炎伴颊部脓肿。治疗: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来立信,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090502)0.3,Bid;维生素C3.0入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毫升内,静滴,Qd;芬必得0.3,口服止痛(院外已经使用2次无不适)。治疗2日后,牙痛等症状改善,但出现兴奋、多语、头晕、失眠,考虑喹诺酮类药物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调整来立信为0.3,Od,并嘱多饮水,上述症状于24小时后完全消失。抗生素治疗7天,痊愈出院。

1.5王某,女性,68岁,主因左手外伤后2天,服药后肢体抖动伴头后仰3小时入院。发病前有明确外伤史2天,口服洛美沙星0.4后12小时病史。查体:血压130/85毫米汞柱,体温36.5度,呼吸14次/分,心率88次/分。神志清楚,表情痛苦,双手不自主抖动,头后仰。心肺(-),腹平无压痛。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专科检查:左手中指行敷料包扎术后。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增高;血糖轻度增高。入院诊断:左手外伤后感染,2型糖尿病,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治疗:补液1500毫升;地西泮(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090903)10毫克肌肉注射;降糖药物继续服用(原剂量不变);洛芬待因(太极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090401)13毫克,Bid止痛。治疗6小时后双手抖动消失,10小时后头后仰症状消失。

2讨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化学合成抗菌素。其抗菌机制是选择性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导致细菌的DNA不能合成和修复,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支原体、衣原体以及结核分枝杆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或过敏者也适合应用。随着临床广泛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目前已经引起广大临床医药界关注[1]。然而,老年患者应用该类药物,引发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报道在基层医院关注程度尤显不足。

FQNs导致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头晕、头痛、失眠等,少见症状包括烦躁不安、精神错乱、精神病及视力障碍等,常与使用高剂量FQNs有关。黄辉煌[2]曾报道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致癫痫大发作的病例。李志伟[3]也曾报道过口服诺氟沙星导致精神症状。

FQNs类药物CNS不良反应的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1)该类药物不良反应与构效关系。FQNs分子结构不仅决定了其抗菌活性,而且与其ADR密切相关。主要的母核有喹诺酮核和1,8-萘啶酮核二种,在6位上引入氟原子后称FQs,增强了抗菌活性,在其他位置可连接不同的取代基团。7位决定着药物的CNS不良反应,此外,7位也涉及药物与茶碱的相互作用[1]。(2)FQNs与r-氨基丁酸(GABA)受体结合。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与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r-GAGA竞争性结合GABA受体,从而抑制了GAGA的活性,使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加,进而导致惊厥和癫痫发生。此外,药物有一定的脂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抑制中枢神经r-GABA受体的暴露,阻止GABA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CNS的抑制过程减弱,从而变现为兴奋性增强,且抑制呈剂量依赖关系。(3)氟原子导致颅高压。6位上有氟原子,具有一定的脂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若剂量过大或肝肾功能不全,药物清除率下降,血药浓度升高,脑组织液中药物浓度升高,增加细胞内渗透压,使神经细胞水肿,可导致药物性高颅压,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疲倦、失眠等临床症状。(4)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发现茶碱类与FQs药物联合应用时,能增强CNS兴奋性,产生致惊厥、癫痫作用。药物可抑制肝细胞色素酶系统,机制茶碱类在肝脏的代谢,从而显著降低茶碱的肝清除率,使血药浓度增加,引起CNS过度兴奋,从而出现惊厥、癫痫发作。(5)药物导致CNS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年龄,既往史,肝肾功能,用药剂量、途径及合并用药)。

高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减低,药物代谢缓慢,易于蓄积,导致血药浓度升高。此外,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或脑动脉硬化,CNS耐受性差,故发生率较高。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帕金森综合征、脑动脉硬化、脑瘤等病史的老年患者,血脑屏障因病理状态而遭受破坏,进入脑组织液中的药物浓度增加,CNS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肾功能减低患者,药物清除率下降,清除半衰期延长,易致药物蓄积,血药浓度升高,从而引起CNS不良反应。故肾功能不全患者,尤其老年患者应避免应用,必须应用时应根据肾功能受损程度,进行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时间间隔。研究发现用药剂量与CNS不良反应呈正相关;静脉用药比口服用药易导致NS的ADR,可能与静脉用药时药物浓度迅速升高有关;CNS不良反应与合并用药种数增加、用药疗程的延长而相应增加[4,5]。

FQNs类药物CNS不良反应的诊断标准:使用药物后出现神经、精神异常表现,既往无精神症状和家族史,应用药物前无神经、精神症状或类似症状发作,单独使用此类药物后,无需特殊治疗或经对症治疗症状缓解,排除疾病本身及其他可以导致神经精神症状的原因,可判断由FQNs药物引起CNS不良反应[6]。

上述5位患者,发病共同点:(1)高龄。年龄(50~74)岁,平均64岁。(2)既往无癫痫病史,无肝肾功能减低病史。(3)均有口服或静脉滴注氟喹诺酮类药物史,口服药物为盐酸洛美沙星,静滴药物为乳酸左氧氟沙星(来立信)或左氧氟沙星(利复星)。(4)单药物剂量过大。来立信0.3,Bid,静滴;利复星0.4,Qd,静滴;洛美沙星0.3~0.4,Qd~Bid,口服。(5)间隔时间短。静滴来立信时,仅间隔8小时;口服洛美沙星时,仅间隔4小时。均为不遵医嘱导致。(6)CNS不良反应。轻度出现头晕,头痛,失眠;中度出现烦躁不安,肢体不自主抖动,头部向一侧扭动,头部后仰等;重度出现频繁点头样动作,癫痫样发作伴神志不清等。(7)症状经对症处理后改善,未使用特效解毒药物。

3经验

告诫临床医务工作者,虽然FNQs有广大应用前景,但需要严格选择适应症、适宜的应用对象、适宜的药物剂量。告诫中老年,尤其体弱多病患者,谨慎应用FQNs类药物。如果因病情需要应用时,必须严格遵照医嘱,使用正确药物剂量、间隔时间,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告知临床医生,尽快获得诊治。记住下列原则: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反应,无需恐慌,应立即减量,必要时停药,多饮水,一般症状很快改善。如果一般治疗无效,可应用镇静药物(呼吸功能异常的患者尽量避免医用安定类药物,防止加重呼吸抑制。可应用盐酸异丙嗪,既可镇静,又对呼吸无明显抑制作用)以改善症状。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钟国忠.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15(20):2879-2880

[2]黄辉煌.静滴氟喹诺酮类药物致癫痫大发作2例[J].海峡药学,2005;17(1):110-111

[3]李志伟,董化峰,王著军.诺氟沙星致精神症状并肾功能不全[J].临床误诊误冶, 2004;17(1):41-43

[4] Dembry LM,Farrington JM.Andriole VT.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adverse effects and safety profiles[J].Infect Dis Clin Pract,1999;8(1):9-16

[5] Ftahlmann R,Lode H.Safety overview:toxicity,adverse events and drug interactions//Andriole VT.eds.The Quinolones[M].3rd ed..San Diego:Academic pesss.397-453

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教案 篇三

注意用药期限与剂量

连续服药不得超过14日的药物有异戊巴比妥(阿米妥)、硝基去氯安定、氟硝西泮、氯苯米吲哚、镇痛新、氟安定(氟西泮)、夸西泮(四氟安定)、咪达唑仑、三唑仑、巴比妥、艾司唑仑(舒乐安定)和氯甲西泮等。连续服用不得超过30日的药物有阿普唑仑(佳静安定)、去氧安定、劳拉西泮、氯羟安定等。其他如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硝西泮等,在医生掌握下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单独一次性使用某些抗精神病药的推测致死量,吩噻嗪为15~150毫克/公斤体重;三环类抗抑郁药为35毫克/公斤体重以上;盐酸巴比妥类为1~1.5克;碳酸锂类药物为血中浓度在3.5毫当量/升以上。

严重副作用的早期症状

(1)椎体外路症状:早期出现肌肉痉挛、肌肉无目的活动。发现此现象时要停药,或由医生指导减量使用。

(2)恶性综合征:发热、发汗、肌肉僵直和意识障碍等。如发现应请医生予以补液和调节电解质紊乱、给氧、监控呼吸系统功能和掌握肾功能变化。如出现意识障碍,应请医生及时处理。

(3)横纹肌溶解症:全身疲倦,肌肉疼痛,尿中有肌红蛋白。出现此情况必须停药,请医生处理。

(4)麻痹性肠梗阻:食欲下降、便秘、恶心、呕吐和腹部膨胀。处理原则是停药,经医生给予泛硫乙胺、前列腺素和维生素B1等。

(5)肝功能障碍:疲劳,肝功能检查有异常。应减少用药量或停药,使用保肝药物。

(6)白细胞减少症:发热、恶寒、嗓子疼痛,血液检查白细胞减少。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同时要使用抗生素(包括抗真菌抗生素)以避免感染。

(7)血糖升高:出现口渴、多尿等类似糖尿病症状。经检查血糖升高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输生理盐水和补钾。

4.《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篇四

学科

生物

年级

高一

日期

3月日

课题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体现三 维目标)

1.知识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重点、难点 及突破 方法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学生活动设计

活动形式:课前预习学案活动大约时间:25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内容

学生活动及时间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这属于反射吗? 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

⑸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⑹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 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学生阅读教材P16内容回答之)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探究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过程和现象。电表指针的变化反映了神经表面电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于刺激神经引起的,由此说明刺激会引起神经兴奋。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P18内容。1.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样的?

2.请根据图2-1描述电荷移动与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

3.兴奋区与未兴奋区的电荷发生怎样的移动?

4.请你描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5.总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之,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的动态过程。

完成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那么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是如何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的呢?要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原理,首先得了解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探究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学生阅读教材P19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 2.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的作用是什么?

3.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作用是什么?神经递质以什么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4.突触后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什么结构(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突触小体、突触后膜、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各是什么?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7.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突触传递信息的动态过程,并进行归纳和整理。探究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20相关内容。教师归纳总结之。同时让学生明白,控制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机体能够协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不同的中枢之间分级调节的结果。提问:1.人的高级中枢是什么?低级中枢有哪些?

2.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别?这些例子说明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

3.脊椎动物和人的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结合教材P21插图讲解S、H、W、V区的功能以及这些言语区损伤可能出现的症状。教师总结归纳之。学习与记忆有其生理基础;学习的过程需要各种器官的协调作用;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习中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形成长久的记忆。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反射弧的组成,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过程。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讨论和思考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P18内容。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板书提纲: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2、兴奋的概念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2、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3、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

5、产生电位差的原因:Na+内流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2、突触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过程:兴奋→突触小体→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5.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教案 篇五

2.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新课引入: 阅读下列资料

1.一位老人突患脑血栓。脑血栓是指因脑动脉硬化、血管腔狭窄、血流缓慢而导致血栓形成,致使局部脑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这时,老人的四肢没有任何损伤,却出现了一侧肢体不能活动的症状。

2.一位运动员在跳马比赛中,不幸摔伤腰部,腰部脊髓因此受到了严重损害。尽管及时进行了治疗,并且该运动员的下肢没有任何损伤,却形成了截瘫:下肢丧失运动功能,大小便失禁。

3.一位小伙子在劳动中不慎将腰部扭伤,致使由腰部脊髓通向右下肢的神经——右侧坐骨神经受到了压迫。这位小伙子的右下肢没有任何损伤,却出现了麻木和疼痛等症状。

4.一位妇女脑颅内长了肿瘤。肿瘤压迫大脑,结果造成了这位妇女失明。讨论:

1.读了上述资料,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2.就上述资料提出问题,与同学交流,并尝试通过讨论作出解释。

新课教学: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1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又是由大脑,小脑,脑干组成 2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二、神经系统各部的功能和作用

1,大脑: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 2,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 维持身体平衡

3,脑干: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部位。4,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 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5,脑神经:传导神经冲动,调节头部各器官活动。

6,脊神经:传导神经冲动,联系脑以下的神经中枢,控制低级中枢活动。

三、神经元

1、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3、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4、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

四、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神经系统由许多叫神经元的神经细胞组成;

2、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

①、细胞体含有一个细胞核的细胞质;突起又包括树突和轴突

②、神经纤维有树突(向细胞体传导刺激 和 轴突(从细胞体向外传导刺激 两部分.2、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 巩固练习: 神经元是_______和_______

2看图在方格内填好名称 4选择题

1)下列哪部分受到损伤后会立即引起心跳、呼吸产生严重障碍()。A.小脑 B.脊髓 C.脑干 D.脑神经

2)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在外面的髓鞘,叫()。A.神经 B.神经纤维 C.神经末梢 D.感受器 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神经元是神经细胞

B.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功能 C.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D.神经元的细胞体上的树突就是神经末梢 4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

A.功能的基本单位 B.结构的基本单位 C.功能和结构的基本单位 D.传导结构 人喝醉后,走路摇摆不定、站立不稳,是由于酒精麻醉了()。运动中枢 B.小脑

C.躯体感觉中枢 D.有关平衡的感觉器官 6 脑神经的主要功能是()。A.调节全身器官的活动

B.联系脑以下的神经中枢,控制低级中枢活动 C.调节头部各种器官的活动 D.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 关于小脑功能叙述正确的是()。A小脑位于后方,是脑的一部分 B灰质和白质交织在一起

A.躯体

C使人的运动准确、协调、维持身体平衡 D是神经中枢惟一关键的部位 关于大脑、小脑、脑干依次叙述正确的是()。

①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中枢②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③有调节呼吸、心跳、血压的中枢④传导、联络的功能 ⑤是躯干、内脏联系的通路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 9 被称做生命中枢的部位是()。A.大脑 B.脊髓 C.脑干 D.小脑 10 下列结构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是()。A脑和脊髓 B脑和脑神经

C脊髓和脊神经 D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 11 人的脑由三部分组成,即大脑、小脑和()A.中脑 B.间脑 C.脑干 D.脑桥 12 人体的高级神经位于()。A.大脑皮层中 B.小脑皮层中 C.脑干灰质中 D.脊髓灰质中 13 对脑干叙述错误的是()。A.脑干有与大脑相同的重要功能

B.脑干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的基本生活活动的中枢

C.脑干是脑的组成部分 D.脑干下部与脊髓连接 某患者当他看到自己的下肢时,才知道下肢的活动情况,当闭上眼睛时,则不知道下肢的活动情况,其原因是()。

A.下肢的传入神经纤维受到了损伤 B.大脑和脊髓均受到严重的损伤 C.躯体运动中枢受到了损伤 D.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损伤 总结和板书:

脊髓 脑神经 脊神经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练习题 1 神经元是_______和_______的基本单位 2看图在方格内填好名称 选择题 1)下列哪部分受到损伤后会立即引起心跳、呼吸产生严重障碍()。A.小脑 B.脊髓 C.脑干 D.脑神经 2)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在外面的髓鞘,叫()。A.神经 B.神经纤维 C.神经末梢 D.感受器 3 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神经元是神经细胞 B.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功能 C.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D.神经元的细胞体上的树突就是神经末梢 4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A.功能的基本单位 B.结

6.《天然药物化学》教案 篇六

一、总学时数、理论学时数、实验学时数、学分数:

(一)总学时数:108学时

(二)理论学时数:54学时

(三)讨论学时数:6学时

(四)实验学时数:48学时

(五)学分数:6学分

二、承担课程教学的院、系、教研室名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药学院中药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学生在具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光谱解析、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后,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物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源途径、结构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天然药物的化学研究、新药开发和生产的能力,为继承、整理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和全面弘扬、提高祖国药学事业水平奠定基础。

四、所用教材和参考书

(一)所用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吴立军主编,天然药物化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参考书:

1、吴寿金、赵泰、秦永琪主编 《现代中草药成分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徐任生主编 《天然产物化学》科学出版社。

3、Nakanishi K.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第一章 绪 论

一、学时数:6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含义、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2、掌握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一般原理及常用方法;

3、掌握层析分离法的分类及其原理、各种层析分离要素、相关因素及应用技术;

4、掌握天然化合物结构研究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

5、熟悉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与各类二次代谢产物生成的相关性

6、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历史、近代研究成就及发展趋势;

7、了解天然药物化学与药学相关学科的关系;

8、了解天然药物化学在国民经济和药学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性质、任务、提取分离、结构鉴定。

2、难点:提取分离原理。

四、讲授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一)绪论

1、天然药物化学的内涵

2、天然药化的研究对象及其任务

3、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历史

4、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

(二)生物合成

1、生物合成假说的提出

2、植物代谢及其代谢产物

3、“植物亲缘相关性学说”与“植物化学分类学”

4、生物合成途径

5、了解生物合成的意义

(三)提取分离方法

1、概述: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构成特点、提取分离前的文献调研

2、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常用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

3、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异、物质分配系数差异、物质吸附能力差异、物质分子大小差异、物质解离程度差异分离

4、提取与分离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注意事项:光照、酸碱、温度、溶剂、层析的影响

(四)天然化合物结构研究方法

1、化学结构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结构研究步骤与方法:查阅文献、纯度测定、物理常数测定、分子量测定(经典法、MS法)、分子式测定(EA法、HR-MS法、NMR法)

3、不饱度计算

4、分子结构骨架测定:专属反应、植物亲缘相关性、光谱特征、部分合成、化学降解

5、功能团推断:化学法、光谱法

6、光谱分析:UV、IR、NMR、MS

(五)天然化合物结构研究实例

五、英语词汇

1、概念词汇:

Chemistry of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Phytochemistry、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s、Chemistry of Natural Organic Compounds

2、专业及术语词汇: Active Constituents、Active Compounds、Active Extracts、Active Fraction、Inactive Constituents、Biosynthesis、primary metabolites、secondary metabolites、acetate-malonate pathway、mevalonic acid pathway、cinnamic acid – shikimic acid pathway、amino acid pathway、extraction、extracts、isolation、chromatography、CCD、counter current distribution、DCCC、GC、LC、TLC、normal phase、reverse phase、adsorption、adsorbent、partition、fraction、gel filtration、exclusion、Sephadex G、Sephadex LH、mobile-phase、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structural elucidation、spectral analysis

六、复习思考题

1、天然药物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在药学专业中的作用?

2、何谓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和无效成分?他们与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关系如何?

3、天然化合物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有哪些?与主要成分间相关性如何?

4、分离天然化合物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5、不同的层析法分离天然化合物的要素是什么?吸附薄层层析最佳条件的选择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调整?何谓边缘效应?如何规避?

6、天然化合物结构鉴定的一般程序如何?“四大”波谱分别提供化合物分子的何种结构信息?

第二章 糖和苷

一、学时数:6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糖和苷的结构特征、分类及苷类化合物的含义;

2、掌握苷的溶解度与分子结构的内在联系,检识糖、苷类化合物反应机理与应用;

3、掌握苷键的裂解的反应机理及其应用;

4、掌握多糖和苷的提取通法及常用的分离方法。

5、掌握苷类化合物结构鉴定的程序和苷键构型的确定方法;

6、熟悉单糖立体化学及苷类化合物中的几个重要的名词、术语;

7、熟悉单糖结构中各类羟基的不同活性及作用于羟基的化学反应;

8、熟悉糖和苷的旋光性质及对结构研究的贡献;

9、了解糖和苷类化合物研究成就与最新研究进展。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类、检识反应、苷键裂解、提取通法、糖链结构鉴定程序及苷键构型确定。

2、难点:苷键裂解及苷键构型确定原理。

四、讲授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一)单糖的立体化学;

1、单糖的绝对构型

2、单糖的差向异构体

3、单糖的氧环

4、单糖的构象

(二)糖和苷的分类

1、天然界常见的单糖

2、低聚糖

3、多聚糖

4、苷类:定义、分类、(三)糖的理化学性质

1、溶解性

2、氧化反应

3、糠醛形成反应

4、羟基反应

5、羰基反应

(四)苷键的裂解

1、酸催化水解

2、乙酰解

3、碱催化水解和β消除

4、酶催化水解

5、过碘酸裂解反应

(五)糖的核磁共振性质

1、苷类化合物中糖的1H-NMR特征

2、苷类化合物中糖的13C-NMR特征

3、糖的NMR特征在结构鉴定中的意义

(六)糖链的结构鉴定

1、研究糖链结构的顺序:纯度鉴定、分子量测定、单糖种类鉴定、单糖间及糖与苷元间连接位置确定、糖链连接顺序确定、苷键构型的确定

2、糖链结构研究实例

(七)糖和苷的提取分离

1、酶对糖及其苷类提取的影响

2、提取糖及苷类溶剂的选择

3、糖及苷提取分离纯化的方法

五、专业及术语英语词汇

monosaccharides、anomeric-carbon、anomeric-proton、oligosaccharides、polysaccharides、glycosides、aglycone、genin、Cyanogenic、saccharides、Molish reaction、invertase、maltase、emulsin、glycoside shift

六、复习思考题

1、苷类化合物的含义及其结构特征是什么?常见的分类方法及主要类型有哪些?

2、单糖的D、L系和α、β型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判断?

3、何谓原生苷、次生苷、苷元?提取时应注意什么?

4、苷键裂解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酸水解的反应机理如何?

5、如何识别天然药物中可能存在糖和苷类成分?Molish反应阳性说明一定是苷类成分存在吗?

6、简述糖链测定的一般程序,如何应用NMR确定苷键的构型?

第三章 苯丙素类

一、学时数:2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1、掌握苯丙酸类的结构类型;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2、熟悉香豆素结构类型。

3、了解木脂素的结构特征及结构类型。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结构类型、化学性质、波谱特征。

2、难点:波谱特征。

四、讲授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一)定义及生物合成途径

(二)香豆素类

1、定义

2、结构类型: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其他香豆素、异香豆素、双香豆素

3、生理活性

4、物理化学性质:溶解性、荧光性质、内酯性质和碱水解反应、Labat 反应、Gibb’s 反应、Emerson 反应、异羟肟酸铁反应、酚羟基反应

5、提取分离:系统溶剂法、真空升华或蒸馏法、色谱法、酸碱分离法

6、波谱鉴定:UV法、1H-NMR法

(三)木脂素

1、概述

2、结构与分类:简单木脂素、单环氧木脂素、木脂内酯、环木脂素、环木脂内酯、双环氧木脂素

五、专业及术语英语词汇

Phenylpropanoids、coumarins、lignan、六、复习思考题

1、苯丙素的母核结构特征是什么?常见的香豆素结构类型有哪些?

2、香豆素的内酯性质、Labat 反应、Gibb’s 反应、Emerson 反应、异羟肟酸铁反应在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信息中的意义如何?

3、香豆素的紫外特征是什么?

4、木脂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一、学时数:4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1、掌握醌类衍生物的理化性质及呈色反应。

2、掌握醌类衍生物的结构特征及类型;

3、熟悉蒽醌衍生物提取分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4、熟悉蒽醌衍生物结构测定的化学方法。

5、了解醌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结构类型、理化性质及呈色反应。

2、难点:呈色反应。

四、讲授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一)结构类型

1、苯醌类

2、萘醌类

3、菲醌类

4、蒽醌类:蒽醌衍生物、蒽酚和蒽酮衍生物、二蒽酮类

(二)理化性质及呈色反应

1、物理性质:性状、升华性、挥发性、溶解性、光稳定性

2、化学性质与呈色反应:酸性、颜色反应(Feigl 反应、无色亚甲兰显色试验、Kesting-Craven 反应、Karius 反应、Borntrager’s反应、醋酸镁反应)

(三)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1、一般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有机溶剂提取法、碱提酸沉法、水蒸气蒸馏法,吸附层析分离法

2、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游离蒽醌衍生物的分离、游离蒽衍生物与蒽苷类的分离、蒽醌苷类的分离

(四)结构测定

1、衍生物制备:甲基化反应、乙酰化反应

2、波谱分析:UV、IR

五、专业及术语英语词汇

Quinones、benzoquinones、naphthoquinones、phenanthraquinones、anthraquinones

六、复习思考题

1、醌类化合物的母核结构特征及其分类有哪些?写出丹参酮ⅡA的结构;常见蒽醌的结构类型有哪些?写出大黄酚、大黄酸结构。

2、蒽醌类化合物颜色反应的类型有哪些?它们在蒽醌的检识与结构信息中有何意义?

3、以大黄中蒽醌系列化合物为例,排列PH梯度萃取酚酸性成分时碱的强弱顺序与化合物酸性强弱顺序。

4、蒽醌类化合物的UV、IR特征是什么?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一、学时数:6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1、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理化性质和鉴别反应;UV、NMR、MS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2、熟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基本途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类及其结构类别间的生物合成关系;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原理及主要方法;聚酰胺层析法在黄酮类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

3、了解化学法在黄酮类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理化性质和鉴别反应;UV、NMR、MS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2、难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原理及主要方法

四、讲授基本内容和要点

(一)概述

1、基本结构和分类

2、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基本途径

3、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类及其结构类别间的生物合成关系

4、重要黄酮类药物及生理活性成分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性状

2、溶解度

3、酸碱性

4、显色反应

5、呈色反应与结构的关系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四)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1、提取

2、精制

3、分离

(五)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

1、层析的应用

2、紫外光谱的应用 3、1H-MR谱的应用; 4、13C-NMR谱的应用;

5、MS谱的应用;

6、结构研究实例

五、专业及术语英语词汇

flavone、flavonol、flavanone、flavanonol、chalcone、isoflavone、anthocyanidin、xanthane

六、复习思考题

1、试用电子理论解释为什么黄酮类多显黄色,而二氢黄酮(醇)多无色。

2、黄芩在贮存过程中为什么会变绿?化学成分有何变化?(用化学式表达)

3、就不同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立体结构解释其在水中溶解度规律。

4、应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为什么红花在开花中期为黄色,开花后期或采收干燥过程中颜色渐变为红色或深红色(写出可能的化学反应)?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一、学时数:6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1、掌握萜类成分的结构特征和主要类型;主要类型萜类成分的结构、性质;萜类成分的生源途径;重要的理化性质。

2、了解有重要生物活性的萜类化合物。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主要类型;主要类型中重要代表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2、难点: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检识与结构鉴定

四、讲授基本内容和要点

(一)概述

1、萜类化合物的含义和分类

2、生物活性及分布

3、萜类化合物的生源学说与生物合成途径

(二)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其重要代表化合物

1、单萜

2、环烯醚萜

3、倍半萜

4、二萜

5、二萜半萜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四)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1、萜类的提取

2、萜类的分离

3、提取分离实例

(五)萜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

1、波谱法的应用(UV、IR、MS)

2、结构鉴定实例

(六)挥发油

1、概述(定义、分布、组成和分类、生物活性及应用)

2、挥发油的性质

3、挥发油的提取

4、挥发油的分离

5、挥发油的鉴定

五、专业、术语、重要化合物英语词汇

terpenoids、empirical isoprene rule、monoterpenoids、geraniol、menthol、borneol、camphor、troponoides、iridoids、qinghaosu、artemisinin、a-santonin、azulenoids、diterpenoids、andrographolide、ginkgolides、taxol、curcumol、triptolide、tanshinone ⅡA、stevioside、guanfu base A

六、复习思考题

1、何谓生源异戊二烯法则、挥发油、Girard试剂、萜类化合物、酸值、酯值、皂化值?

2、常见的重要单萜、倍半萜、二萜、二萜半萜的代表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是什么?

3、如何鉴定挥发油?

4、环烯醚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稳定性如何?

第七章 三萜及其苷类

一、学时数:4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显色反应。

2、熟悉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与特征;三萜及其皂苷的提取分离方法。

3、了解三萜皂苷键的裂解反应。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显色反应。

2、难点: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与特征。

四、基本内容

(一)概述

1、三萜的定义

2、三萜的分布

3、三萜的存在形式

4、三萜的研究进展

5、三萜的生物合成

(二)四环三萜

1、羊毛脂烷型

2、达玛烷型

3、甘遂烷型

4、环阿屯型

5、葫芦烷型

6、楝烷型

7、原萜烷型

(三)五环三萜

1、齐墩果烷型

2、乌苏烷型

3、羽扇豆烷型

4、木栓烷型

5、何伯烷型和异何伯烷型

(四)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性状

2、表面活性

3、溶解度

4、溶血作用

5、沉淀反应

6、显色反应

(五)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1、苷元的提取与分离

2、三萜皂苷的提取与分离

(六)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1、常用的化学反应

2、三萜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UV、IR、MS、1H-NMR、13C-NMR)

3、结构测定实例

(七)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五、专业、术语、重要化合物英语词汇

triterpenes、tetracyclic triterpenoids、Triterpenoid sapogenins、Triterpenoid saponins、ginsenosides、20(S)-protopanaxadiol、oleanane、oleanolic acid、glycyrrhizic acid、Glycyrrhetinic acid、α-amyrane、Ursolic acid、Liebermann-burchard reaction、toosendanin

六、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三萜苷元的提取分离步骤。

2、简述四环三萜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3、三萜皂苷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是什么?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一、学时数:6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甾体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强心苷的理化性质;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

2、熟悉C21甾体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海洋甾体化合物;甾体母核的显色反应及其与三萜的区别;强心苷的结构特征;区分甲、乙型强心苷的方法;甾体皂苷元的结构类型及区分方法。

3、了解强心苷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甾体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强心苷的理化性质;

2、难点: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

四、基本内容

(一)概述

1、甾体的定义

2、研究进展

3、基本结构和分类

4、甾体的立体化学

5、甾体的颜色反应

(二)甾体化合物

1、C21甾体化合物(定义、存在形式、结构特点、结构类型、理化性质)

2、海洋甾体化合物

(三)强心苷类化合物

1、定义

2、生物合成

3、化学结构和分类

4、强心苷的理化性质

5、强心苷的颜色反应

6、强心苷的提取分离

7、强心苷的波谱特征(UV、IR、MS、1H-NMR、13C-NMR)

8、强心苷的生理活性

(四)甾体皂苷

1、概述

2、甾体皂苷的化学结构及分类

3、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4、甾体皂苷元的波谱特征(UV、IR、MS、1H-NMR)

5、甾体皂苷的提取分离

五、专业、术语、重要化合物英语词汇

steroides、C21-steroides、cyclopentano-perhydrophenanthrene、Salkowski reaction、Rosenheim reaction、pregnane、Keller-Kiliani reaction、cardiac glycosides、bufogenins、bufotoxins、digitoxigenin、cardenolide、scillanolide、bufanolide、Legal reaction、Kedde reaction、Raymond reaction、Baljet reaction、xanthydrol reaction、steroidal saponins、spirostane、spirostanols、isospirostanols、furostanols、pseudo-spirostanols

六、复习思考题

1、强心苷的结构特点及分类依据是什么?其强心作用与结构关系如何?

2、强心苷类化合物的鉴别反应有哪些?活性次甲基反应基本原理是什么?

3、甾体皂苷与三萜皂苷如何区别?甾体皂苷元、C21甾与强心苷元结构上有何异同?

第九章 生物碱

一、学时数:8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生物碱的概念、命名规则、分布及存在形式;生物碱呈色、溶解性及碱性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及其影响生物碱碱性的诸因素;生物碱提取分离的原理;

2、了解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生物碱的骨架及结构分类;生物碱常用的检识方法;生物碱的碱性在提制和结构研究上的意义;生物碱提取分离的诸种方法;生物碱结构测定中常用的降解反应机理和对测定结构的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生物碱的定义和分类生物碱的分类和物理性质。

2、难点:生物碱呈色、溶解性及碱性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及其影响生物碱碱性的诸因素。

四、基本内容

(一)概述

1、定义

2、分布

3、积累和储藏

4、生物碱存在形式

(二)生物碱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1、Schiff base的形成2、Mannish reaction

3、酚氧化偶连

4、亚胺盐次级环合反应

(三)生物碱的分类、生源及其分布

1、生物碱分类的主要方法

2、来源于鸟氨酸的生物碱

3、来源于赖氨酸的生物碱

4、来源于苯丙氨酸/酪氨酸的生物碱

5、来源于色氨酸的生物碱

6、来源于萜类的生物碱

7、来源于甾体的生物碱

(四)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1、物理性质

2、生物碱的检识(生物碱的沉淀反应、生物碱的显色反应)

3、生物碱的化学性质(碱性、成盐、C-N键的裂解反应)

(五)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1、总生物碱的提取

2、生物碱的分离

(六)生物碱的结构鉴定

1、波谱法在生物碱的结构鉴定与测定中的应用(UV、IR、MS、1H-NMR、13C-NMR)

2、生物碱类化合物结构鉴定实例

五、专业、术语、重要化合物英语词汇

alkaloid、Schiff base、atropine、morphine、ephedrine、pseudoephedrine、berberine、palmatine、colchicines、reserpine、vinblastine、cinchonine、quinine、verticine、Dragendroff’s reagent、Hofmann degradation、exhaustive methylation、Emde degradation、von Braun ternary amine degradation、Caffeine、Codeine、Cocaine

六、思考题

1、思考生物碱的简单定义与目前较确切的表述的关系。

2、生物碱主要有哪些存在形式?

3、莨菪碱与阿托品的关系如何?如何由莨菪碱变成阿托品?

4、试论影响生物碱碱性的因素。

5、小檗碱有哪几种结构互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6、熟悉有代表性的重要生物碱阿托品、麻黄素、黄连素、吗啡、利血平、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喜树碱、咖啡因、麦角碱、可待因、可卡因、一叶秋碱、延胡索乙素的化学结构。

7、自天然药物提取液中识别生物碱是否存在的主要反应及其试剂有哪些?生物碱沉淀试剂阳性说明一定含有生物碱吗?

第十章 海洋天然药物

一、学时数:2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1、熟悉大环内酯类、聚醚类、肽类、C15乙酸原化合物、前列腺素类似物等海洋天然药物。

2、了解海燕天然药物研究进展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已知海洋天然药物类型及结构特点;海洋天然药物的发展态势。

2、难点:已知海洋天然药物类型的结构特点。

四、基本内容

(一)概述

1、海洋的地理状况

2、海洋生物的特点

3、海洋药物研究的国内外概况

4、海洋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

5、海洋天然产物的化合物类型

(二)大环内酯类

1、特点

2、简单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3、内酯环含有氧环的大环内酯类

4、多聚内酯类

5、其他大环内酯类

(三)聚醚类化合物

1、脂溶性聚醚类

2、水溶性聚醚类

3、聚醚三萜类

(四)肽类化合物

1、组成海洋肽类化合物的氨基酸

2、常见的海洋肽类化合物

(五)C15乙酸原化合物

1、生物合成

2、海洋生物中发现的C15乙酸原化合物

3、结构特点

4、分类

(六)前列腺素类似物

1、生理活性

2、发展概况

(七)海洋天然产物研究实例

五、专业、术语、重要化合物英语词汇

marine natural products、marine compounds、tetrodotoxin、macrolides

六、思考题

1、已知的几类海洋天然产物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海洋药物的发展趋势和主要领域有哪些?

第十一章 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

一、学时数:2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1、熟悉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程序;

2、熟悉天然药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程序。

2、难点: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思路与设计。

四、基本内容

(一)概述

1、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面临的机遇

2、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面临的挑战

3、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中药新药注册分类情况

4、自天然药物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的一般程序

(二)天然药物中开发新药途径

1、经验积累

2、偶然发现

3、药物普筛(生物活性指导下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

4、代谢研究

5、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修饰或结构改造

6、其他

(三)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方法

1、调研

2、天然药物化学成分预试

3、化学成分的分离

五、复习思考题

1、自天然药物研究开发新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2、由天然药物提取分离获得的有效成分研究开发新药,属国家中药注册分类几类?

3、中药新药注册分类中有效部位的含义是什么?由有效部位开发的中药新药属于中药注册分类几类?

7.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教案 篇七

关键词:颈椎,脊椎型颈椎病,曲安奈得针和VITB1针、VITB12针,神经根封闭术,神经营养药物,早期治疗

背髓型颈椎病作为颈椎病的一种, 好发于40~60岁, 约占颈椎病的10%~15%, 常是多节段病变。为了探讨神经根封闭术配合神经营养药物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治疗的疗效。该文选取2003年12月—2012年5月运用颈段神经根封闭术和神经营养药物早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2例, 在控制脊髓型颈椎病软组织水肿压迫, 消退压迫症状, 减轻患者四肢乏力, 行走、持物不稳方面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共52例, 男性43例, 女性9例, 39~46岁的26例, 47~55岁的20例, 56~62岁的6例, 其中48例患者有明显的四肢乏力, 行走、持物不稳等症状, 另4例兼有头晕、头痛症状, 52例Hoffman`s征均呈阳性。

1.2 基本症状

颈痛不明显, 但四肢乏力, 行走、持物不稳症状明显, 有时感觉四肢麻木, 脚落地似踩棉感, 有的胸或腰部有束带感或负重感, 手动作笨拙, 细小动作失灵, 如穿针写小字不能, 步态不稳、易跌倒, 不能跨越障碍, 检查时可发现上下肢肌腱反射亢进, 查体Hoffman`s征阳性, 重症时Babinsky征可以阳性。

1.3 辅助检查

X线检查多显示患者颈椎唇样增生, 脊髓造影, CT、MRI多能显示颈脊髓受压情况, 脑脊液动力学测定, 核医学检查及生化分析可反映椎管通畅程度。

1.4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于有孔治疗床上, 颈部前屈, 胸部垫枕, 常规皮肤消毒, 带无菌手套, 铺消毒巾, 用2%的利多卡因1 mL, VTIB12针0.5 mg, VTIB1针0.1 mg, 曲安奈得针20 mg, 5 mL细长针筒一支, 在颈C3-4、C4-5、C5-6、C6-7棘突间旁开约1.0~1.5 cm痛点深处分别注射, 1次/周, 每3次为1个疗程, 每疗程之间间隔1个月 (即第1疗程和第2疗程的第1针间间隔1个月, 第2疗程和第3疗程的第1针也同样间隔1个月, 同时每日颈部或臀部肌肉注射VTIB12针0.5 mg、VTIB1针100 mg。

2 结果

该组病例经3个月治疗后, 四肢乏力, 行走、持物不稳者基本痊愈的有39例, 显效者9例, 其余4例虽症状明显改善, 但因伴有其他类型颈椎病、高血压等, 建议多科协诊治疗。

以上结果说明:神经根封闭术配合神经营养药物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治疗疗效显著。

3 讨论

背髓受压的主要原因是颈段脊椎退行性改变致使中央后突之髓核、椎体后缘之骨赘、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及钙化的后纵韧带等对其产生压迫。由于下颈段椎管相对较小 (颈段脊髓的颈膨大处, 颈膨大的左右径约为前后径的1倍;故使椎管变得相对狭窄容易受到外来因素压迫) , 且活动度大, 故退行性改变亦发生得较早、较重, 脊髓受压也易发生在下颈段[1]。脊髓受压早期由于压迫物多来自脊髓前方, 故临床上以侧束椎体束表现突出。此时颈痛不明显, 而以四肢乏力, 下肢发紧, 行走、持物不稳为最先出现的症状。有时感觉四肢麻木, 脚落地似踩棉感, 有的胸或腰部有束带感或负重感, 随病情加重发生自下而上的运动神经变性瘫痪。有时压迫物也可来自侧方 (关节处关节增生) 或后方黄韧带肥厚而出现不同类型的脊髓损害。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无论脊髓被压迫轻重, 早晚, 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成本高, 风险大, 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2]。而该治疗方法优点在于, 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 及时消除颈段脊椎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颈部软组织水肿对颈膨大处的压迫, 尽可能早的恢复神经功能, 治疗成本低, 风险低, 操作简单, 门诊即可进行, 往往能达到事半功百的治疗效果。

脊髓型颈椎病颈痛不明显, 以四肢乏力, 持物、行走不稳症状为主要表现, 病因多为颈段脊柱退行性改变而压迫脊髓中枢神经所致。在病因明确的情况下, 传统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虽然近期效果显著, 但长期效果有待斟酌, 相较于该方法而言成本高、风险大, 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困难的患者而言, 该方法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笔者上述治疗方法主要针对脊髓型颈椎病症状出现较早的患者, 在该病治疗期间因涉及到长效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较多, 故应注意患者并发症的治疗如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精神病、结核病等,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的产生。

应注意神经根封闭术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特别是胖瘦不同、老少差异、应避免意外损伤颈脊髓、血管等。在神经根封闭术的治疗中, 应相应配合神经营养药物的治疗, 特别是VBIT1针和VBIT12针的注射, 尽可能早的恢复神经的传导功能。

因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疗程较长, 患者需要较大的耐心就诊, 因此, 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注意颈部安全的保护, 避免颈脊髓加重损伤。同时在治疗时要安抚患者勿惊勿动。

鉴别诊断:X线片上病变椎间盘变狭窄、椎体增生, 特别后缘增生有重要性。在侧位X线片上可发现椎体后有钙化阴影, 呈点状、条状, 连续型者可自颈2到颈7连成一长条。CT片上此骨片占位在椎体后椎管前壁, 使椎管明显狭窄。脊髓压迫症状常较严重。磁共振MRI检查, 对脊髓、椎间盘组织显示清晰, 椎间盘脱出、脊髓受压等都能看得出, 对诊断治疗均有帮助。

要和椎管内肿瘤、脊髓内肿瘤、脊髓空洞症鉴别。侧索硬化症有时鉴别很困难, 只有依靠CT、磁共振等排除脊髓压迫症原因。还有因为脊髓型颈椎病不一定有颈肩痛, 自觉颈部不适, 故早期很少就诊, 但如果仔细观察患者手动作笨拙, 细小动作失灵, 如穿针、写小字不能。步态不稳易跌倒, 不能跨越障碍, 检查时可发现下肢肌腱反射亢进, Hoffmann征阳性, 髌阵挛踝阵挛可以阳性, 肌张力高, 重症时Babinsky征可以阳性。早期不会感觉障碍, 重症时可以出现痛觉减退, 但不规则, 缺乏区呈片状或条状, 不能按感觉缺失水平定出病变节段, 按感觉运动的缺失临床上可出现:半侧型, 半侧运动障碍重另半侧感觉障碍重;中央型, 上肢损害重下肢损害轻;交叉型, 左上肢右下肢损害重而右上肢左下肢损害轻[3]。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另一个症状是手指握拳速度慢, 10 s内握拳在20次以下者多见。因为颈椎神经根封闭术配合神经营养药物的早期治疗, 颈段脊柱软组织水肿减轻, 对颈脊髓的压迫也自然减轻, 这应该是对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稳的减轻的主要因素, 同时, 每天给予神经营养药物的治疗, 促使神经传导功能的早日恢复, 也是该症状好转的确切因素, 因此, 脊髓型颈椎病如果能够及早行神经根封闭术配合神经营养药物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疗效显著。但如果迁延日久, 脊髓压迫严重, 则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 脊髓受压不可逆转, 最后只能进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贾连顺, 李家顺.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641-1642.

[2]安洪.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82.

上一篇:重新定义学习下一篇:人生符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