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赏析(精选11篇)
1.百年孤独赏析 篇一
加西亚·马尔克斯地哥伦比亚作家,记者。生于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父亲是个电报报务员兼顺势疗法医生。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长大。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性格善良、倔强,思想比较激进;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作家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百年孤独》发表于1967年,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作者也因此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以虚构市镇马孔多(Macondo)的荣衰作为拉丁美洲百年沧桑的缩影。以奇诡的手法反映了殖民,独裁,斗争和流血的历史,以及遗忘和孤独的主题。
故事讲述一个光怪陆离的布恩迪亚家族在一百年间,六代人因权力与情欲的轮回上演兴衰起落。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经典语录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买下一张永久车票,登上一列永无终点的火车。
只是觉得人的内心苦楚无法言说,人的很多举措无可奈何,百年一参透,百年一孤寂。
钟摆能让任何东西飞起来,却无法使自己腾空。
平庸将你的心灵烘干到没有一丝水分,然后荣光才会拨动你心灵最深处的弦。
不到一百年,就不该有人知道其中的含义。
很多人选择了向虚拟现实的魅力屈服,寄情于自我幻想,这纵然不切实际却更能与人安慰。
死人是不会出现的,只不过我们自己受不了良心上的负担。
原来时间也会失误和出现意外,并因此迸裂,在某个房间里留下永恒的片段。
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盘,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许多年后,面对着行刑队,奥雷连诺上校都会回想起那个下午,他的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
人不是该死的时候死的,而是能死的时候死的。
2.百年孤独赏析 篇二
细读文章, 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孤独, 有人物情感世界的孤独, 人物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人物对未来的恐惧产生的孤独。我发现文中的人物语言少之又少, 被大量地省略了, 我想作者正是用这不多的人物语言彰显了文章主题。
在故事的开端这一情节中, 作者只让小康一人说了一句话, 这句话是在小康远离家乡, 远离学校的途中说出的。这句话是“我不去放鸭, 我要上岸回家。”这是一个孩子突离家乡、突离学校时心灵茫然、恐惧的再现。学校里有与他玩乐的同学, 有培育他的老师, 家乡有让他难忘的同伴, 而今熟悉的一切渐行渐远, 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一一袭来, 使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 环境再优美又怎能安抚一个孩子恐慌的心呢?当这种恐慌积压太多时, 他不再考虑家庭的中落, 所以喷口而出心中所想。而父亲没有回答他的话, 而是将鸭子赶向前方, 他用驱赶鸭子的行动告诉小康:必须前行。
在情节二中安排了父子的一次对话, 那是初到芦荡时, 密不透风的芦苇将孤独笼罩在两人的头顶, 那是一种逃也逃不掉的孤独, 没人与他说话, 他就在这芦苇丛里默默地生活着, 这时的小康只有把孤独埋在心里, 却在梦里喊出“我要回家”的心声, 这就是“梦寐以求”, 因为内心的孤独承受不住了。父亲在此时也感到了最大的敌人是孤独, 他理解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所以抚着孩子的头说:“我要让你读书, 无忧无虑的读书。”从父亲的这句话, 可以看出一个大人都难以承受这样的孤独了, 何况一个孩子呢?他也极力排解着内心的孤独, 而排解的最好方法就是对未来充满向往, 而让孩子读书就是他们此时战胜孤独的美丽向往。
在情节三中设计了父子的又一次对话。面对鸭群失散, 父亲对小康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 我去找。”小康却说:“还是分头去找吧。”语言简单明了, 可是简单明了的话里展现着人物内心的变化, 让人感觉到小康在这个陌生的环境悄悄地成长着, 他已不再恐慌, 已经学会面对这种孤独了, 在风雨交加的夜里, 小康同风雨搏斗着, 他在风雨中长大了, 坚强了, 他战胜了自己, 经历着挫折, 人总要学着长大。
在最后一个情节里, 父子面对白色的鸭蛋, 又进行了一次对话, 小康大叫:“蛋, 爸, 鸭蛋, 鸭下蛋了。”父亲不住地说着:“下蛋了, 下蛋了。”这一对话里, 人物的喜悦之情表露无遗, 这里面包含了许多日子以来的艰辛, 包含着孤独之旅的结束, 包含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读到这里, 我们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我们可以从对话里想象今后生活的变化, 推测小康今后生活的快乐。
3.以孤独为话题作文赏析 篇三
亲情。友情。师生情。
成长路上,你们的陪伴让我不再孤单。
深夜·米汤
夜深人静,桌上的台灯早已疲惫不堪地闪着微光,我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房间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面的“唰唰”声。当我轻叹全家大概又只剩下我一个人没休息时,奶奶却悄然走进我的房间,在书桌旁轻轻地放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米汤。米汤香甜的气息索绕在我的心间,热气模糊了我的双眼,原来亲情陪伴在我身边。深夜,独自学习的我因这碗饱含亲情米汤不再孤单。
跑道·热水
“还有最后一百米,加油!”随着老师的呐喊,同学们健步如飞,纷纷冲过了终点,手拉手谈笑风生地回到教室。长跑本就不是我的强项,等到我跑到终点时,人早已所剩无几。我静静地坐在跑道上休息,突然我的好朋友从我背后跳出递给我一杯热水,催我快喝,见我因成绩不佳神情沮丧,又夸我已经尽力不用遗憾,看见她因跑步而面红耳赤,却仍关心鼓励我的样子,我忍俊不禁。温暖的热水温暖了我的身体,也温暖了我的内心。在独自奔跑的跑道上,这杯热水让我不再孤单。
教室·润喉糖
晚自习,一声咳嗽突然打断了李老师的思绪,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李老师抬头望了我一眼,我有些愧疚,思考着下课要不要自己去找校医。下课后,李老师从办公室里拿来一袋药放在了我的课桌上,上面贴着一个小标签“多喝水,身体最重要”。我打开袋子,里面装了几盒润喉糖,打开放在嘴里一颗,苦涩的润喉糖我却吃出了一丝甘甜。在充满坎坷艰难的学习之路上,李老师的关怀让我在学习中一路披荆斩刺,不再孤单。
成长是一个人的旅程,但因为有了你们的陪伴,我不再孤单。执剑望天涯,感谢你们一路相伴!
4.孤独之源——《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四
独
之
源——《百年孤独》读后感
一百年是怎样的一段时间?百年间,南宋灭亡,蒙古南下,大明再取而代之;百年间,溥仪退位,军阀四起,共产党力挽狂澜;百年间,人才辈出,文化灿烂,最终归于浮躁;一百年,不多不少,却经历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变换;一百年,不长不短,也见证了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
《百年孤独》不得不说,这是本奇特的小说:读时胸中一滩烂泥,读罢脑中却是一片惊雷。看了之后,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引发我思考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更是人性中挥之不去的自私和冷漠。它讲述的绝不仅仅是马孔多,更是南美洲一个世纪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书中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走街串巷的神棍,被逼卖身的妓女,迷信炼金的怪人,争名夺利的市井……如果说《红楼梦》是中国清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那么《百年孤独》在南美洲的地位,和它也是相差无几的。
作者用一系列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一系列影响拉美的大事,却又把他们归于一个小镇。布恩地亚家族延续了一百多年,但是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孤独中,并为之终其一生。这个家族历经七代,从繁华、落魄、鼎盛、萧条中一路走来,自始至终却无人能够逃离孤独的魔咒。每一个灵魂都在孤独中游荡,家族成员没有交流、没有情感,更谈不上理解与沟通。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人,更没有人去关心身外的世界。他们一
生都只在做一件事----自己的事;他们试图以忙碌来麻痹自己,可惜带来的是孤独的永夜。她们在忙碌中体味乃至享受着孤独,最终又在孤独中匆匆谢幕。孤独可能为他们带来过短暂的繁荣,但是更使他们保守、落后、偏激、愚昧。于是,夜尽了,大风带走了这个孤独的家族,一切都归于原点。
亚当斯密说过,人是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有谁不是为自己着想呢?人性的自私是百年孤独的始作俑者,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孤独和隔阂更是延续下来,延续到了现代的社会中,“小悦悦”“不敢扶”不都是这孤独的续写吗?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孤独,可在漠不关心的外表下,谁又不是渴望得到关心认可与帮助呢?
5.读《百年孤独》 篇五
1985年的暑假,我带着一本《百年孤独》从上海返回中原老家。它奇异的叙述方式一方面引起我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使我昏昏欲睡。在返乡的硬座车厢里,我再一次将它打开,再一次从开头读起。马贡多村边的那条清澈的河流,河心的那些有如史前留下的巨蛋似的卵石,给人一种天地初开的清新之感。用埃利蒂斯的话来说,仿佛有一只鸟,站在时间的开端,用它的红喙散发着它的香甜。但马尔克斯的叙述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有如飓风将尘土吹成天上的云团:他很快就把吉卜赛人带进了村子,各种现代化设施迅疾布满了大街小巷,民族国家的神话与后殖民理论转眼间就展开了一场拉锯战。《裸者与死者》的作者梅勒曾经感叹,他费了几十页的笔墨才让尼罗河拐了一个弯,而马尔克斯只用一段文字就可以写出一个家族的兴衰,并且让它的子嗣长上尾巴。这样一种写法,与《金瓶梅》、《红楼梦》所构筑的中国式的家族小说显然迥然不同。在中国小说中,我们要经过多少回廊才能抵达潘金莲的卧室,要有多少儿女情长的铺垫我们才能看见林黛玉葬花的一幕。当时我并不知道,一场文学上的“寻根革命”因为这本书的启发正在酝酿,并在当年稍晚一些时候蔚成大观。我捧读着《百年孤独》,窗外是细雨霏霏的南方水乡。我再次感到了昏昏欲睡,我被马尔克斯的速度拖垮了,被那些需要换上第二口气才能读完的长句子累倒了。多天以后,当我读到韩少功的《爸爸爸》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它比《百年孤独》还要好看,那是因为韩少功的句子很短,速度很慢,搀杂了东方的智慧。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时有些最激进的批评家甚至认为,《爸爸爸》可以与《百年孤独》比肩,如果稍矮了一头,那也只是因为《爸爸爸》是个中篇小说。我还记得,芝加哥大学的李欧梵先生来华东师大演讲的时候,有些批评家就是这么提问的。李欧梵先生的回答非常干脆,他说,不,它们还不能相提并论。如果《百年孤独》是受《爸爸爸》的影响写出来的,那就可以说《爸爸爸》足以和《百年孤独》比肩。这个回答非常吊诡,我记得台下一片叹息。我的老家济源,常使我想起《百年孤独》开头时提到的场景。济水,曾经是与黄河、长江、淮河并列的四条大河之一,史称“四渎”,即从发源到入海潋滟万里,自成一体。济源就是济水的发源地,但它现在已经干枯,在它的源头只剩下一条窄窄的臭水沟,一丛蒲公英就可以从河的这一岸蔓延到它的另一岸。站在一条已经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当年百舸争流、渔歌唱晚的景象真是比梦幻还要虚幻,一个初学写作者紧蹙的眉头仿佛在表示他有话要说。事实上,在漫长的假期里,我真的雄心勃勃地以《百年孤独》为摹本,写下了几万字的小说。我虚构了一支船队顺河漂流,它穿越时空,从宋朝一直来到20世纪80年代,有如我后来在卡尔维诺的一篇小说《恐龙》中看到的,一只恐龙穿越时空,穿越那么多的平原和山谷,径直来到20世纪的一个小火车站。但这样一篇小说,却因为我祖父的原因有始无终了。假期的一个午后,我的祖父来找我谈心,他手中拿着一本书,那就是《百年孤独》。他把那本书轻轻地放到床头,然后问我这本书是从哪里搞到的。我说是从图书馆借来的。我还告诉他,我正要模仿它写一部小说。我的祖父立即大惊失色。这位延安时期的马列教员,到了老年仍然记得很多英文和俄文单词的老人,此刻脸涨得通红,在房间里不停地踱着步子。他告诉我,他已经看完了这本书,而且看了两遍。我问他写得好不好,他说,写得太好了,这个人好像来过中国,这本书简直就是为中国人写的。但是随后他又告诉我,这个作家幸好是个外国人,他若是生在中国,肯定是个大右派,因为他天生长有反骨,站在组织的对立面;如果他生活在延安,他就要比托派还要托派。“延安”、“托派”、“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反骨”,“组织”,当你把这些词串到一起的时候,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就像芥末一样直呛鼻子了。“把你爸爸叫来。”他对我说。我的父亲来到的时候,我的祖父把他刚才说过的话重新讲了一遍。我父亲将信将疑地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但他拿起来就没有放下,很快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进去。我父亲与知青作家同龄,早年也写过几篇小说,丰富的生活一定使他从中看到了更多的经验,也就是说,在他读那本书的时候,他是身心俱往的,并且像祖父一样目夺神移。而不像我,因为经验的欠缺,注意的只是文学技巧和叙述方式。我的祖父对我父亲的不置一词显然非常恼火。祖父几乎吼了起来,他对我父亲说:“他竟然还要摹仿人家写小说,太吓人了。他要敢写这样一部小说,咱们全家都不得安宁,都要跟着他倒大楣了。”祖父将那本书从我父亲手里没收了,并顺手带走了我刚写下的几页小说。第二天,祖父对我说:“你写的小说我看了,跟人家没法比。不过,这也好,它不会惹是生非。”你可知道,这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对我的小说最为恶劣的评价?两年以后,我的祖父去世了。我记得盖上棺材之前,我父亲把一个黄河牌收音机放在了祖父的耳边。从家里到山间墓地,收音机里一直在播放党的十三大即将召开的消息,农民们挥汗如雨要用秋天的果实向十三大献礼,工人们夜以继日战斗在井架旁边为祖国建设提供新鲜血液。广播员激昂的声音伴随着乐曲穿过棺材在崎岖的山路上播散,与林中乌鸦呱呱乱叫的声音相起伏———这一切,多么像小说里的情景,它甚至使我可耻地忘记了哭泣。但是二十年过去了,关于这些场景,我至今没写过一个字。当各种真实的变革在谎言的掩饰下悄悄进行的时候,我的注意力慢慢集中到另外的方面。但我想,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会写下这一切,将它献给沉睡中的祖父。而墓穴中的祖父,会像马尔克斯曾经描述过的那样,头发和指甲还在生长吗?
6.百年孤独赏析 篇六
关键词:《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孤独,时空
一、引言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大师马尔克斯的一部力作, 它以启示录般的内容给哥伦比亚人乃至整个拉丁美洲人民指出了一条如何摆脱孤独和落后现状的道路。孤独是马尔克斯创作的核心主题, 它不仅表现在作品中, 而且浸透在他的整个人生中, 同时这种孤独情绪还一直通过时空的蔓延渗透到了读者的阅读之中,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马尔克斯———行走在异度空间的孤独者
人们常说一个人童年时代的经历会影响他成年后的发展。让我们回到马尔克斯的童年时光。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在一个小镇医生家庭, 因生活艰难, 马尔克斯自幼被寄养在外祖父家, 周围环境的荒凉和外祖父晚年的孤苦, 加上社会的动荡不安, 在马尔克斯幼年的心灵中烙上了孤独、忧伤和被遗弃的伤痕, 这伤痕一直影响着他的整个创作。同时孤独也使得年幼的他更加关注周围的一切, 这又为他的创作留下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那时他的生活环境是奇异的。外祖父家的陈设、家具都带有魔术家惯有的道具特点, 充满魔幻色彩。他儿时床前的祭坛上供着许多小神像, 每到夜晚时它们就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似乎在向小马尔克斯讲述着古老而奇妙的东西。在这样魔幻的环境里, 一有空, 外祖母———家里的主心骨, 还经常讲神奇鬼怪的故事, 在她的心目中, 人鬼神之间不存在着什么界限。童年生活环境的奇特, 亲人的影响, 对马尔克斯认识现实生活的思想方法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他的思维领域, 虚构与真实之间, 幻想与感知之间, 并不是对立的, 似乎不存在绝对清晰的界限, 他可以自由地在异度空间中切换自己的位置。在《百年孤独》中我们还会发现, 作家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作品中的人物可以随处游移。另外, 外祖母讲的故事, 又令作家深刻地领悟到拉丁美洲的神奇, 因此他挚爱着这片土地, 在十六岁时就萌发了写小说叙述的想法。外祖母的那些故事, 为他日后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她娓娓道来的讲故事的形式, 也影响着马尔克斯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八岁以后, 马尔克斯离开了外祖父母, 开始正式的时空移动旅程。他孤身一人到巴兰基利亚读书, 孤独是他唯一的朋友。毕业后马尔克斯进入波哥大大学读法律, 但偌大的城市令他感到陌生, 漫长的学业令他厌倦。1948年他目睹了哥伦比亚内战, 便辍学开始从事记者工作。1950年他开始小说创作。1955年他因一篇报道被迫远走他国。马尔克斯曾游历了欧洲多国, 如意大利、法国、前苏联。1957年他到达委内瑞拉, 目睹了独裁者败阵。然后来到纽约。1961年他去了墨西哥。这些经历大大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在孤独的漂泊中他感受着、创作着, 创作了中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但他最想写的那部关于他的家族、他的故乡、他的祖国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百年兴衰史小说, 却一直折磨着他, 这是他十六岁为自己订立的目标。
《百年孤独》历经十八年终于诞生了。这期间他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人间闹市非常不协调, 因此他也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者。加之冒险与好奇的个性, 他把观察力引向对隐蔽性后面的魔幻色彩的追求, 于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光怪陆离的小镇, 鬼魂与真人的对话, 鬼魂在异度空间的穿行。如果马尔克斯不是一个异度空间行走者, 他如何能写出这神异的画面, 如何能让魔幻充满作品?同时远离祖国的漫长旅行对于这个满怀政治激情的作家来说, 在孤独中更加有机会深味拉美的苦难和孤独。同一时代, 别的国家都在大踏步地前进, 而祖国和整个拉丁美洲却仍然沉睡在被殖民奴役的时空中, 百年的恶梦使人们习惯于固步自封, 害怕改变, 变得麻木而异化, “每天都在不知不觉地重复着同样的行程, 同样的动作, 并且在同样的时刻几乎说着同样的话”。这对个人来说是可怕的, 对整个拉丁美洲而言则是灾难性的。因此他更加不满灾难深重的拉丁美洲的现实, 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改变现实的重任。正如他在诺贝尔奖上的发言:“正是拉美这种异乎寻常的现实, 而不只是它的文学表现。这一现实不是写在纸上的, 而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它每时每刻都决定着我们每天发生的不可胜数的死亡, 为我们提供一个永不干涸、充满灾难和美好事物的创作源泉。而属于这个源泉的我, 这个流浪在外、怀念故乡的人, 不过是被机运指定的又一个数码。这个非凡现实中的一切人, 都必须尽少地求助于想象, 因为对我们来说, 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使我们的生活过得可以自信而必需的常规财富。这是他们忍受孤独的症结。”他还说, 面对压迫、掠夺和孤单, 只能用生活来回答。也正因如此, 马尔克斯注定会成为异度空间的旅行者, 因为机遇选中了他, 给了他才能, 给了他经历, 目的就是让他穿梭于拉丁美洲的过去、现在、未来, 看清历史的真相, 真实地述说百年拉美的苦难, 从而唤醒更多的人真正的生活。
如此的现实与过去, 童年的经历与成年的遭遇, 十六岁的梦想和历史责任感一起汇合到了《百年孤独》中, “百年孤独”承载着太多的沉甸甸的孤独。这里有个人的孤独, 有当时社会的孤独, 更有对整个拉丁美洲孤独历史的思考和力图揭示并改变的期盼。
三、“孤独”———“百年”时空的自由穿梭者
在《百年孤独》中, 作者用了近三十万的文字, 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 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方瑛在《略论拉丁美洲文学》中这样写道:“马尔克斯举笔描绘这动乱的历史, 但并不拘泥于单纯的反映;他刻画生活在底层的人们, 但并不想平铺直叙地去素描。他要挖掘的是人的精神, 隐藏在封闭的内心世界中的潜意识, 他要探究的是人性丧失和‘自我’沦丧的根源, 以及贫困落后的肇因, 因此他采取了一种独创的手段:以虚幻的情节, 离奇的故事, 来反映一个现实的主题。其荒诞程度堪与西欧和美国的一些现代派相媲美, 而孤独, 则构成了马尔克斯作品的灵魂。”
先从篇名中的“孤独”意味来看。马尔克斯曾说过, 篇名意义深刻。“百年”意味着时间久远, 意味着漫长的历史。之所以这样说, 因为他认为, 在现代性中, 时间具有历史, 这是因为他的时间承载能力在永恒扩张, 即空间 (空间是时间单位允许经过、穿过、覆盖或者占领的东西) 上的延伸, 一旦穿过空间的运动速度 (它不像明显的不容变更的空间, 既不能延长, 又不能缩短) 变成了人类智慧、想象力和应变能力的体现, 时间就获得了历史。而孤独则是一个空间概念, 是一种个体和群体的心灵体验, 具有流动性、传递性、扩张性。当空间加入时间因素, 空间之维即被神奇点化。如果说百年意味着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 那点化的孤独是什么?对此作者没有正面回答, 只是说了这样的话:“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他对自己的民族, 对拉丁美洲的前途并没有悲观主义的哀伤, 相反, 他满怀着希望和信心。他说:“我们有权利认为, 着手建造一个新的乌托邦还为时未晚。这将是一个崭新的、灿烂似锦的、生意盎然的乌托邦, 在那里, 任何人都不会被人决定死亡的方式, 爱情真诚无欺, 幸福得以实现, 而命中注定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最终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无论是孤独还是团结, 都是人的一种分离和聚合, 加入时间的概念, 这“孤独”与团结是意味深刻的, 它寄托着作者对自己、民族、对拉丁美洲的一种期待。如果说作者因其经历成为一个自由的时空旅行者, 那《百年孤独》这部小说则是他的旅行游记, 记录了穿梭在拉丁美洲百年孤独般冰凉铁轨上的一列巨大的列车的痛苦哀鸣, 期待着它轰隆隆地穿过一个个时代后, 必定能开往一个新的境界。时空观在书名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在其中时间、空间互相映衬, 互相流动, 令读者感到“孤独”不仅是一个形容词, 而且是一个拟人化的行走者, 负载着百年的重负。“孤独”不仅存在于意义深刻的篇名中, 它更以时空表现的方式自由地穿梭于内容与表现手法中。
(一) 内容中的时空表现
这部作品时间跨度达一百多年, 涉及面广, 包括了哥伦比亚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 这是它的时间性;作品中一些荒诞不经的情节则是它的空间性。时空如经纬交叉织出的故事则反映着他对拉丁美洲的历史的看法。怎样看待时间, 其实就意味着怎样看待生命, 怎样看待自我与大千世界。马尔克斯意在通过马孔多镇的兴衰和对每一个人物精神的极度空虚和寂寞的描述向人们剖析拉丁美洲贫困落后的原因, 从而希望帮助他们摆脱孤独。
先来看作者笔下的空间———马孔多, 这是一个时空幻象之城, 是用多种写作语言创造出的一个神奇的迷离之城。一方面, 在马孔多这块土地上, 现实是没有界限的, 一切都是可能的。另一方面, 马孔多是一个没有名目的村落, 是一个布满灰尘的地方, 一个被抛弃的地方, 那里的人们麻木、绝望地了此残生。这是一个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地方, 是一个时空交错的光怪奇异的地方。
马孔多的鬼魂世界与人世间是相通的。如那个奇怪的吉普赛人墨尔基亚德, 他留下的羊皮书记载着马孔多的历史未来。这个预言家实际上早已死在亚洲的海滩, 可在马孔多他却活着, 自由地来往于天地冥间。因此生死人鬼完全没有了界限, 时空合而为一。这些是符合拉美人的生命观的。此外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事, 如空中飞毯、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雨等描写。马尔克斯说, 看上去是神奇的虚幻的或魔幻的东西, 事实上是拉丁美洲的基本特征。可以说马尔克斯对周围采取的现实态度是正视、关心, 并且以周围的现实作为创作的源泉。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的根本目的是试图以魔幻的手段表现现实, 而不是把魔幻当作现实表现。在这本书中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消失了, 融化在民间传说和神话中, 在美学上享有充分的自由。
然后看生活在马孔多的人们。马孔多的人们有一种特有的东西, 那就是拥有百年之久的孤独。他们并非与世隔绝, 但这里的人习惯于用因袭的老眼光看待不断出现的新事物, 结果最终陷于可悲的境地:越对新的疑惑不解, 就越依恋旧的观点, 越适应不了新环境, 导致了百年孤独的城镇。马孔多的怪异造就了一代代孤独的传承者和自我的毁灭者。布恩地亚家族的繁衍与马孔多休戚相关。拉丁美洲人有儿子继承父亲姓名的习惯, 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在世世代代重复着同样的名字, 他们过的日子与先辈毫无二致, 同样单调和孤独, 布恩地亚家族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即人人都“裹着一层硬硬的、穿不透的孤独的外壳”。不论他们走到哪里, 别人都能从他们特有的孤独的神情上, 一眼认出他们是布恩地亚家的子孙。最终当最后一个布恩地亚阅读预言命运的羊皮卷时, 等待他的是从世界上永远的消失。小说中对这种孤独的描写因人而异, 贯穿始终。这些描写给人以时空周而复始的强烈效果, 更给人以孤独的窒息感和恐惧感。作品以第一代布恩地亚害怕生下有猪尾巴的孩子开始, 以他们的后代终于生下有猪尾巴的孩子告终, 完成了恶性循环的一环。书中有尾巴的畸形儿是愚昧和耻辱的象征。在马孔多和布恩家族封闭、窒息、落后、保守的环境, 有这样的怪胎是必然的。为马尔克斯作传的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曾写道:“孤独乃是美洲人的特性, 它代表美洲人的深度异化, 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彼此隔绝及美洲人经受的一系列受制约的事实。就是说, 美洲人注定要与现实相离, 而这种相离则使他感到失望, 被人宰割和孤单。”马尔克斯希望用他的笔让人们记住这个悲惨的历史。
(二) 写作手法上的时空运用
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 时空的自由转换也是其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比如:小说中采用了许多源于拉丁美洲的民族文化神话传说。哥伦比亚是各民族大融合的国度, 马尔克斯是在各种文化融合的大摇篮中长大的。他不仅熟悉外祖母的故事, 而且能将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运用自由, 这也是一种异度空间的时空交织, 而这一切都神奇而自然地被连缀在《百年孤独》之中。
在描写顺序上, 他一反依时序进展描写的顺序, 而是以某一将来时间为端点, 从将来回到过去, 同时循环往复。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空合为一体, 交叉往复, 构成一个封闭的圆圈, 构成了马孔多的孤独世界。最后三种时间交汇到小说终点。正如老祖母乌苏拉所说:“时间的确是周而复始的。”孤独也就周而复始地寄生在时间之上。于是启示着人们应当毁灭这种可怕的未来, 避免悲惨的延续。
四、读者———阅读孤独的挑战者
孤独不是静止的, 是可以流动的。作家将自己感受到的孤独表现在了作品中, 而作品中的孤独又随着时空这条长河流淌在读者的心中。这正是马尔克斯和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在谈《百年孤独》的诸多阅读感受中, 英国文学评论家金·弗朗哥曾说:“阅读此书本身就是一种孤独。”首先, 阅读三十万字的作品, 读懂它需要面对无数的文字符号、无数神奇的事件、复杂的历史, 你必须孤独、静心才能读懂其中的内涵。如此孤独自然产生。其次,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孤独, 而且传递的是拉丁美洲百年的痛苦, 令读者感受到的仍然是孤独。最后, 小说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会让读者迷失在小说的时空中, 迷失在自我的心灵空间。当读者踏入书中的那一刻, 吉普赛人墨尔基亚德那本用梵文写成的预言性质的书, 美洲的神话与神奇的故事, 不断重复闪现在读者面前的重名人物, 百年前、百年后, 活的人、死的魂灵, 时间的寓言, 迷乱的空间, 都会使读者身不由己地卷入一个着魔的世界, 仿佛站在时空隧道中, 完全忘记了现实的存在。读者的眼睛在字里行间饥渴地进行着物理空间的移动, 大脑心理的空间却被魔幻的想象所占据, 甚至会有一种眩晕的感觉, 读着读着会突然停顿下来, 自问:“我是谁, 我在哪里?我究竟是在书中, 还是在现实?”甚至会迷失了自己的空间感, 沉入其中, 不能自拔。
读完掩卷而思, 读者会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 仿佛自己刚刚从远古旅行回来, 疲惫不堪, 但大脑仍在和书中的人物谈话, 有一种诡异的感觉, 就像那个忽有忽无的吉普赛人一样希望预言着什么, 而这种自我反思却无法与人分享, 这便又是一种孤独。同时小说中人物的孤独越发地令人感到一种心灵的恐惧, 会有害怕孤独的自我迷失的担心。再加上作者时空交叉写作手法的运用, 把不同的时间地点发生在不同的人物身上的事件都放在同一画面上描写, 从过去到现在, 从现实到梦幻, 从生前到死后, 作家随意改变摄影镜头的角度, 有意不作任何交代, 迫使读者反复琢磨, 认真思考掌握要领。这何尝不是一种挑战。打个比方, 阅读此书就如同坐在一个飞速运转的过山车上, 读者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扶杆, 否则就会因离心作用而消失。巴尔加斯·略萨就曾说过:“艺术形式的最高境界是读者完全被内容说服, 而全然忘记或者没有感觉到艺术形式的存在。”马尔克斯做到了。当读者在叹服作家思想之深邃, 写作技巧之娴熟时, 马尔克斯却告诉读者:“看上去是神奇的、虚幻的或魔幻的东西, 事实上是拉丁美洲的基本特征。”“在拉丁美洲纷繁的、光怪陆离的、令唯美主义费解的神奇现实面前, 拉丁美洲作家缺乏的常规武器恰恰不是幻想, 而是表现这种近乎幻想的真实的勇气和技能。”所以他说:“现实是最伟大的作家, 我自叹不如。”
在这部作品中马尔克斯完全自如地操纵了时间空间, 为此, 作品中的时间和空间就成为语言的必要成分。他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字, 时间、空间也是他的语言。于是读者必将不自觉地被吸引, 迷失时空, 感受孤独, 忍受孤独, 成为挑战者。
马尔克斯是一位为整个民族未来呐喊的人, 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的孤独的战士。他和鲁迅先生一样, 用自己的作品警醒着沉睡的人们, 撼动着孤独的根基。人们只有读懂“百年孤独”的深长意味, 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写作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赵德明.摆脱孤独.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1.
[2]段若川.安第斯山上的神鹰——诺贝尔奖与魔幻现实主义.武汉出版社, 2004.4.
[3]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编.世界文学的奇葩——拉丁美洲文学研究.旅游教育出版社, 1989.12.
7.百年孤独终结 篇七
《百年孤独》到底在传递着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 布恩迪亚家族重复式的演进又预示着什么呢?如马孔多初建时的荒凉一样,布恩迪亚家族衰落后依旧如此。
读《百年孤独》最让人头疼的大概就是那重复而又相异的名字了,一百年七代人的历史,一脉相成又各具特色,如其名字一样。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就是演化,但这新旧之间又有多大差别呢,马尔克斯试图在用一个家族去演绎历史,那就是历史在重复,如庇拉尔·特尔内拉所说的一样,这个家庭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的磨损,这旋转的车轮将永远滚动下去。从中国古代社会来看,由夏启始,以家族为代表的的国家此起彼浮,夏商发周相互叠加又彼此替代,元明清又是如此,一言而蔽之,历史是在重复的演绎,如果感到了厌倦,新的已经到来,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社会制度便会发生变化。
百年孤独的最重要主人公乌尔苏拉认识到了恩迪亚家族重复起名的恶习但又无可奈何,布恩迪亚家族的传统是多么的稳固。乌尔苏拉无疑是马尔克斯笔下的智者,却注定只能孤独。而太过相似的子孙以至于是在模仿前人而毫无进展,导致了一个毁灭性的结果,那就是家族家族无法适应社会的变迁最终导致灭亡。
但这些似乎不能解释《百年孤独》究竟在些什么,其实自身的题目已经透漏,那就是孤独,不是一个人的孤独,而是几代人的孤独,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马孔多的孤独,拉丁美洲的孤独,整个人类的孤独。这种孤独是发自内心的,源于根骨的,不可改变的,也正是作者所控诉的。马尔克斯是在写书,写内心的书,写人生的书,写历史的书。在他生活的时期,内战频繁,人民痛苦,政客虚伪,文明落后,精神空虚,这一切都使得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隔膜,人民在这个自己围建的空间中生存,孤独中成为了一生最忠诚的把伴侣。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有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孔多镇,事实上也弥漫在拉丁美洲的上空。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百年孤独》更是渗透着魔幻的色彩,从文章伊始,吉卜赛人的神秘,尔基亚德斯的古怪,布恩迪亚家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乌尔苏拉被孩子们当玩具,布恩迪亚上校重复的制作小金鱼,阿玛兰妲一直在制作寿衣,丽贝卡则在空房中孤苦一生,最人让心动的美人蕾梅黛丝却乘飞毯升天...凡此种种,皆因孤独,并且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夸张的加以展现。小说中不时地会显现阿拉伯人的形象,他们镇静自若的惊人似乎外界和他们毫无联系,这大约代表彻底的孤独者,而不是显现的吉卜赛人则截然相反,这大约代表文明的传递着,当然不仅有文明,就像文明自身不是完全是文明一样。那些间断的外来客大约象征着文明的碰撞,他们冲击着马孔多的孤独,却只能带来更大的孤
独。在这样一个孤独的马孔多,有时候,明知路没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他们孤独地开创事业,也曾热闹过,但终究因自身的孤独而孤独终身,他们追求自由,却终究因社会的保守而保守生存,这是一滩绝望的死水,多么激烈的热情,多么喷薄的希望,多么狂热的自由最终臣服,臣服于马孔多以外的更大社会,这是拉丁美洲,也是人类,从被动孤独到习惯孤独,然后一直孤独。
历史,何尝不如此呢,历史的车轮在转动,机械的转动,偶尔有几个人想要试图改变它前进的方向,最终屈服在众人的脚下,历史的车轮不停旋转直到那毫微的磨损为自身所不能承受于是才开始变革,但那种磨损终究要什么时候才能带来改变,没有人能够知道,历史学家把这解释为客观而不可改变,但文学家、哲学家怎么能够满足....,他们多么的希望能够稍微改变前进的速度,那怕改变那一点点前进的方向,他们知道如果很多人都努力它终究会改变,但冥顽不化的文明,有多少沉寂百年的孤独,有多少阿拉伯人,有多少马孔多人,又有多少吉卜赛人呢,或许历史不能改变,但总要去尝试去争取,因为像拉丁美洲这样的民族本来就已落后于世界,自身的步伐已经渺小到无法察觉,自身的方向已经感觉到是在退步,不去改变,行吗?不行的,有哪个民族甘愿永远沉沦,有那个民族不想矗立世界。可这里有孤独,所以要呐喊,去打破这可怕的寂静,去改变一直延续姓名的恶习(此代表止步不前),去争取民族的辉煌。
8.《百年孤独》心得 篇八
我是一只飞蛾。我把翅膀打扮成灰棕色,没有颜色,就像我的心情一样。我以为我可以隐藏我的孤独。
听说白天有一只蝴蝶追求花的美丽和芬芳。但我追求一种光。我不喜欢这一天,因为它没有温度。蝴蝶有五颜六色的翅膀和温柔的舞蹈。人们用最华丽的词藻写出优美的诗篇,并加以赞美。而我注定要独自躲在这寂寞的夜里。但我从不觉得难过,也不自卑。但是,我很孤独。
百年孤独带来一个清醒的夜晚——没有月光的温柔,没有暖风的矜持,只有蛙声,撕裂了一整夜的鲜血。这个夜晚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音符,也是最美的……我终于想追求一个炽热的光,用我的全身。
丝光似乎很遥远。我来不及安抚受伤的翅膀,带着一丝痛苦追赶它们。是的,这是一堆火,一团熊熊的光。我累了,累了。没有丝毫的恐惧和犹豫,我孤独、痛苦、疲惫,毫不犹豫地飞向光明。
一只飞蛾,在经历了百年的孤独之后,终于在烈火中变成了透明的灵魂。
9.百年孤独赏析 篇九
关键词:百年孤独,孤独,爱,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是一部奇书。在中国当代读者群里, 它收获了如此之多的惊叹和追慕。光怪陆离的情节, 不羁而冷静的叙事调子, 漫长的却又始终在原地打转的时间轮回, 给人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然而这所有纷繁芜杂和神秘诡谲, 皆笼罩在一种深刻的孤独之中。马尔克斯在和他的好友门多萨的谈话中直言布恩地亚家族走向孤独是因为爱的缺失:“我个人认为, 是因为他们不懂爱。”但, 在布恩蒂亚家族百年兴衰中, 爱并非像踪迹难寻的。相反, 爱在布恩蒂亚留下烙印。尤其是爱情, 像梅梅的黄蝴蝶一样盘旋在他们每一个人头顶。那么, 他们缺少的“爱的缺失”到底意指何处?
在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和个人命运的分析基础上, 我认为, 这种“爱的缺失”深刻体现在布恩迪亚家族成员世代相传的情感封闭导致彼此之间的疏离和爱情的扭曲、沉沦。
一、封闭、疏离的感情
在对整个家族史的阅读中, 一个最为深刻的感受是, 布恩迪亚家族的人, 虽然在他们不同的事务上有着各自的狂热, 却在彼此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种感情的疏离。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与其说是爱的连接, 不如说是利害相关的“同谋”。这种同谋关系往往源自于对自己内心最隐秘的渴望的守护, 对孤独的共享。但孤独是个人的专利, 孤独容纳不了两个人。当秘密无法再维持时, 他们宁愿缩进自己的孤独, 拒绝重建这种亲密。父亲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醉心于科学实验和构想, 对儿子们的不闻不问。哥哥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弟弟奥雷里亚诺却无话不说, 共同构筑了一个供他们躲藏的孤独世界。但维系这个小天地的不是兄弟情谊, 而是由哥哥整夜整夜叙说与庇拉尔·特尔内拉的偷情经历所激起的兴奋与萎靡。后来庇拉尔·特尔内拉怀上了孩子, 阿尔卡蒂奥开始变得狂躁愤世, 这样两兄弟间“往日的推心置腹已经一去不返, 同谋和交流变成敌意和缄默。”长大后, 奥雷里亚诺试图与流浪归来的哥哥重拾少年时代的默契, 但何赛·阿尔卡蒂奥已把这些事忘光了。何赛·阿尔卡蒂奥的儿子阿卡迪奥与父亲和雷蓓卡的关系一度很密切, 因为他与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的幽会只有父亲和雷蓓卡知道, “那时候他们与阿尔卡蒂奥的亲密关系与其说是出于亲情, 倒不如说是源于同谋间的戚戚”。
埃·弗洛姆说:“假定人就是人, 而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 那么, 你就只能用爱来变换爱, 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等等。如果你想要感化别人, 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能实际上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而爱“是隐含在人内心的一种缠绵之情”, “是一种对某一‘对象’的热切肯定”, “是一种积极的追求和内在的结交”, “爱的目的是使其对象获得幸福、发展和自由”。封闭孤独的历史文化形态使马贡多人先天缺乏积极的追求精神和内在的交流欲望, 工商业文明的物质主义又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淡化了人对他人的肯定热情。同谋关系相处就成了他们无奈的唯一选择。而以同谋相处意味着人与人关系的彻底疏离, 孤独也就成为他们唯一的归宿。
二、扭曲、沉沦的爱情
除了亲人间的封闭、疏离, 爱情在这里似乎也找不到驻足的理由。布恩地亚家族中的每一桩婚姻、每一场性爱都涂上了疯狂与荒诞的色彩, 仿佛受到了魔咒的困扰, 沉沦在乱伦情结与感官肉欲的污淖中。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话说, 在他们家“爱情简直成了瘟疫”。
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 父子、手足之间的隔阂, 再遭遇青春期的身体骚动, 布恩迪亚家族的男子往往迷乱在情欲间, 重复着同一可悲命运。对埋头实验冷酷无情的父亲充满怨恨的何塞·阿尔卡蒂奥, 偷偷地疯狂迷恋上弃妇庇拉尔·特尔内拉的味道, 在她的肉体上找到一种沉着的勇气, 使他“甚至开始怀疑, 爱情或许可以是一中比夜晚幽会中疯狂而短暂的快乐更平和深沉的感觉”, 但此时庇拉尔·特尔内拉的怀孕让他对这段地下幽情的恶果产生恐惧和厌恶, 选择了逃离。而从世界另一端归来后, 他成了一个粗野放荡的莽夫, 与妹妹丽贝卡结为了夫妇, 他们的婚姻。他与庇拉尔·特尔内拉的私生子阿尔卡蒂奥又在刚刚成人时, 为庇拉尔·特尔内拉的味道吸引, 甚至妄图占有自己的母亲, 差点重蹈悲剧。小奥雷里亚诺在与他的阿玛兰妲共浴时, 萌发了性意识, 想要娶自己的姑妈, 理所当然地遭到拒绝, 至死也没有伴侣没有子嗣。他们的后代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里亚诺第二这对双胞胎兄弟更是在将近两月的时间里共享着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成为阿尔卡蒂奥最后的归宿。而家族没落的最后一代, 梅梅的私生子奥雷里亚诺被祖母视为耻辱, 在掩藏下长大。天生的孤僻使他埋首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中, 直到他的姑妈, 洋溢着青春快乐气息的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的出现, 使他孤寂的心灵萌生了不可抑制的骚动和渴望。在情欲的冲动之下, 这对姑侄迸发了热烈的爱情, 并种下最终毁灭性的诅咒。
可以说, 布恩迪亚家族的爱情悲剧根植于他们的孤独情节。与生俱来的孤独让他们追逐爱情, 而爱情的扭曲、沉沦, 又使他们陷入更深的孤独。
蒙昧落后的生活方式, 再加上现代物质主义的荼毒, 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既像简单纯朴的儿童, 又像精神萎缩的侏儒。孤独是他们的宿命, 他们企图冲破孤独的多次努力均告失败, 最终陷入更深的孤独之中, 停滞在冷漠、无望的轮回里。
马尔克斯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孤独, 是与外界隔绝, 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团结, 则意味着沟通与交流、理解与信任, 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有同情与悲悯, 即爱。布恩迪亚家族的悲剧是整个拉丁美洲大陆千百年来的苦难历史的折射, 在马尔克斯看来, 消除这片大陆的苦难和孤独, 就在于团结, 包容, 进步。1982年,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 马尔克斯发表了著名的《拉丁美洲的孤独》获奖感言。在这个充满激情的战斗檄文里, 马尔克斯借用他崇拜的精神导师福克纳的名言来阐释自己对世界未来的乐观期待:“我拒绝接受人类世界末日的观点。”同时, 发出了他著名的永恒呼吁:“在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会被仅仅认为是一个乌托邦式的令人畏惧的事实面前, 我们这些传说的创作之人将愿意相信任何事情, 并会感到现在开始去建立一个与现今事实相反的乌托邦还为时未晚。一个崭新的无边界的乌托邦将会诞生。在那里, 没有人可以决定别人怎么去死;爱情将成为现实, 幸福将成为可能。而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将最终并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第二次机会。”
在《百年孤独》中, 作家正是通过马贡多小镇悲剧性的生存状态的描写, 通过布恩地亚家族几代人带有悲喜剧意味的理想追求的叙述, 表现了拉丁美洲人民百年来生活与精神的孤独及其在孤独中的沉沦与挣扎、失败与抗争, 揭示了孤独的真正谜底——爱的缺失, 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人生悲剧, 向世人发出打破孤独、回归人性的呼吁。
参考文献
[1]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南海出版公司, 2011.
[2]加西亚.马尔克斯, 门多萨.番石榴飘香[M].北京:生括.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3]埃.弗洛姆.说爱[M].王建朗, 胡晓春, 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
[4]加西亚.马尔克斯.最充满智慧的诺贝尔获奖演说[M].彭发胜, 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9.
10.百年孤独赏析 篇十
这个故事从一对近亲结婚的夫妇开始,因为害怕“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逃离故土,开拓新的家乡,在这个家族的7代人中,每一个成员都有其不能为人所知的“秘密”,他们或守着自己的秘密,或执着于自己的兴趣,总之都深藏着自己,别人同样不能理解他们荒诞的行为。
故事的结束呼应了开头,第6代的外甥与第5代的姨妈结婚了,最后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出生,这个孩子被蚂蚁吃掉。
感觉这个家族的命运是从第一代的夫妇结婚时就注定的,最终“遭到惩罚”的不是某一对夫妇,而是这个家族。这个家族延续了这个“诅咒”,也延续了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孤独浸润的灵魂】相关文章:
1.为旋律而沉浸的灵魂爱情语句
2.《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
3.《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范文
4.世界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
5.百年孤独读后感400字
6.名著读后感范文:《百年孤独》
7.《百年孤独》读后感
8.百年孤独英文版读后感
11.《百年孤独》读书心得 篇十一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
《百年孤独》这本书是我看得最困难也是最久的一本书,每一代人都用同样的名字命名,这常常让我头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所看过的最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
小说离奇的情节令人叹为观止。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
这是一部描写家族的小说和中国的《红楼梦》有些相似。但这是形似而神不似。《红楼梦》的矛盾来自于家族内部是封建的等级制度毁了大观园;而《百年孤独》的矛盾来自外部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马贡多小镇。开篇的吉普塞人带来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亚发现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本来马贡多是个幸福的村庄至今还没死过人是他们骄傲的宣言。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两党派的斗争都让这个和平的小镇渐渐变质:士兵为非作歹学生向往战场。而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又让小镇得到了虚伪的繁华并且迅速地在这泡沫经济中衰败。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或许会有人说它太过荒诞,或许会有人说他的内容太过偏激,但这偏偏是它的价值所在,它的荒诞造就了它浓厚的现实意义,它丰富的想象力使它成为文坛上不朽的经典。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2
如果不是结尾奥雷里亚诺和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生出了那个有着猪尾巴的兼具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的终结者,这百年孤独还会继续延续地滚动下去,直到下一个世纪的孤独如潮水般不可抗拒地奔赴而来。
孤独的结尾正如孤独的开始一般巧妙,从近亲结婚生出猪尾巴的恐惧开始,从尽情欢愉的不伦之恋生出的猪尾巴结束,尾巴头尾巴尾连成了一个孤独的世纪。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扎根马孔多的孤独,到奥雷里亚诺不胜神话的孤独小金鱼,到阿玛兰坛守望着自己处女之身的孤独缝纫机,继而乌尔苏拉持家有道百年飘摇的孤独,还有老仆人一言不发地收拾到一言不发离开的孤独,还有梅尔基亚德斯的鬼魂守望自己写下的还未被揭示的预言的孤独,还有那些各个角落欢愉或沮丧的孤独身影。孤独千奇百怪,理由万千不同,没有谁的孤独谁更优谁稍劣,只有存在形式的无奈和本质孤独本性的膨胀发展。
感觉读完脑中倍感混乱,理不清任何一条线索能够充当这本书的主线。刚以为这是主要人物的时候他就不合时宜地死了,刚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立刻就要消失的任务却又苟活了百年看尽了无奈享透的孤独,刚以为读懂了这部分的孤独却又有更巧妙形式的孤独人物带着更巧妙的孤独故事窜出。最后,真的走到了百年,孤独也带着诙谐带着奇妙带着荒诞带着沉重的孤独感走向了飓风的终结。
孤独是最难以诠释的感受,也是最笼统、最复杂的体验。唯一与之近似的或许是感情,而排除荷尔蒙因素和基因携带的本能,感情也注定是由孤独所催生。
孤独教会人们生存所需的一切,指引人们阅读、思考、龃龉独行,教会人们适应时间的漫长和短暂,把握着每个人的命运走向。但或许更多的,孤独会为我们带来一种不易察觉的、微妙的快感,正是这种快感使孤独具有了莫大的魔力。
在那些成长的岁月里,孤独是每个人精神的,是一种想要摆脱却无法摆脱的愉悦。孤独会让人痛苦,痛苦催生敏感,对世界与自我存在的敏感。如同用伤口感受冷风的流向,孤独的痛苦能让人在虚幻的一生中感受锋锐如刀的真切。当这种敏感成为习惯,孤独也将不再是痛苦的来源,它是人存在的证明,是存在的形式,是一片澄澈的真实感,妙不可言。
在我看来,人最大的快感不来源于感官,甚至也不来源于精神,它源于“活着”,纯粹而清醒地活着。
活着,是最大的快感,也是孤独的真身。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3
一天,闲来无事,翻开了百年孤独,自此,被深深吸引住了。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马孔多的地方,从荒凉落后到辉煌一时,再到衰败萧条。而在那里,有一个家族一直在那里,守护着那里。一代又一代,他们都用着先人的名字,与先人相似的故事在他们身上发生,不断重复,仿佛一个摆脱不了的诅咒,直到那个终结家族命运的人出生。马孔多的故事,在羊皮卷被全部译出之时,随飓风而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渐渐远去。因为这个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次在大地上出现了。
虽然,这个家族不会再次出现,但至少,他辉煌过,也创造了许多。他们创造了马孔多,迁移到那里,创建那里。开始他们很艰难,却在一个吉普赛老者的帮助下,发现了冰块,还有许多。他们有着无穷的创造力,他们中也有人在战场上拼命杀敌。丽贝卡和阿玛兰旦也曾因爱情互相嫉妒。
当后人,因马孔多的衰败而离去,蚂蚁侵蚀的灾难,他们也从未离去。最终马孔多在圣经所记载的那股飓风中消失,他仿佛也预见了自己永远走不出那个房间,羊皮卷早已预言他会在译出羊皮卷时离去。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4
1927年3月6日,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的小镇阿拉卡塔卡。8岁前,马尔克斯一直居住在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是上校,曾经两次参加哥伦比亚内战,外祖母是一个勤劳的农妇,对拉美传统神话故事非常熟悉。”
——摘自豆瓣
先看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后看《百年孤独》,前者有点像是把后者的一个切片做得充实复杂,两本书都浓的老人味,说话方式以及老人才有的智慧和阅历。
阅读时的愉悦多来自惊愕和服气,脑袋里小剧场不停,充满画面感(据说作者为了保留读者脑中具体而各异的画面一直没有出售电影版权)。《百年孤独》布满神来之笔,各种泪点笑点不断,看完既充盈又轻逸舒畅。从这一部书中读出了许多部书的乐趣,《无人生还》般笼罩着冥冥之中宿命,《聊斋》式魔幻现实随意切换,同《红楼梦》般由一个人精老太串着大家族的几度兴衰,又有《金瓶梅》式世俗情爱和欲望,还似《三体》给读者充满质感的时空流转。读到真是赚到。
读书时印象深刻的除了孤独这一主题(没有人比加西亚更能将本不可言的孤独刻画得如此透彻入骨,有如此深切的理解),还有名字。名字很重要,不同文明按照各自脉络发展出的文明不约而同透露了这一讯息。日本电影《你的名字》和《千与千寻》都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自己是谁。林奈发明了双名法,让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也变得有名有姓。拿拉丁学名或者俗名去呼唤一只飞鸟,它不会答应。但我还是热衷于打听他们的名字,那里可以找到了解他们的线索和钥匙。即便是单纯地知晓名字也好,这样我们就认识了,下回见到可以将它从另外的鸟儿区分出来。
读书的时候会忍不住自制名字谱系,因为布恩迪亚家族使用重复的名字,和《红楼梦》中的“原应叹息”起名字一样藏着作者的巧思——拥有相同名字的人总是有着相似性格,因而也有类似的宿命。即使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沿着不同的路子成长,曾有自己芳华绝代引领世界的时候,但最终却在时间的齿轮里依了宿命。正如原文所说“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轮将永远滚动下去”。好似无论人物如何生活,都逃不脱既定的宿命。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和父辈祖辈相似的时候,是这个人衰老的开始,衰老的后期便活成像个影子,自身和外界都恍惚,分不清幻觉与现实。
刘同有本书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虽未拜读,借此书名送给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们,以及偶尔感到孤独的我们。在属于我们的轮回里努力蹦跶吧。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5
《百年孤独》是一部深思、灵感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但当你读完她,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苦苦在世上挣扎,人们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独的恐惧又无时无刻的侵袭人们的孤独,让人仓皇不安,让人为了逃避恐惧而越来越远。一本《百年孤独》,一个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百年的岁月,如同长江黄河滔滔如流,最终在百年之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到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画着一个圆形的轨迹。
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古都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成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
读这样的小说,感觉就像看作者站在一个高的平台上,去俯视整个布恩地亚家族的命运,听作者讲述一个已然逝去的故事。隔着距离从外看马贡多,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一个孤独的岛屿,而凑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欢离合,便可发现一个个更为悲凉的孤独的灵魂。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认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终以失败告终,如书中乌苏拉在非常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空荡荡的家吧,看看我们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儿女吧,咱们又像当初那样只剩你我两个了。”而霍基?阿卡迪奥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象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奥,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他童年时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恐惧突然消失了,在对人生的回顾中,他终于明白自己是很热爱过去最北他憎恨的人们,面对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怀恋,他似乎时有所觉悟了,或许那种一之折磨他的恐惧便是对孤独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选择,就是选择他的独特生活行动的方式,一直以来他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驱散这种恐惧,但最终未能如愿。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这样的作品现在读来仍有它的意义,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独,事实上,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孔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6
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百年孤独这本书是我看得最困难也是最久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当我翻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最后一章,兴奋仅仅只是一瞬间,很像一个孤独的行者,终于走完一段漫长而期待尽头的苦旅,却突然却迷失了方向,瞻望回程的忐忑,让人茫然而陌生,弥漫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夜不能寐。
中主人翁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他与近亲乌苏拉新婚时,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乌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因此遭到邻居阿吉拉尔的耻笑,何塞杀死了阿吉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现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只好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经过了两年多的奔波,来到一片滩地上,由于受到梦的启示决定定居下来。后来又有许多人迁移至此,建立村镇,这就是马贡多。布恩迪亚家族在马贡多的历史由此开始。
许多年之后,面对刑警队,雷奥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小说作者对开头斟酌良久,他只用几十个字完美的将过去现在未连接。在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能够团结在一起。《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马尔克斯称威廉福克纳为导师,显然深受其影响),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二十世纪现代文学中不容错过的精品。
其中莫言评价说:对《百年孤独》有非常真实的、崇敬的感觉。这样的作品会不停地卖,一代一代的人都会读,是畅销书。我没有办法预测如果重新出版的话是否会轰动,当年文学青年几乎人手一本。百年孤独乃是过去五十年来所有语言中最伟大的杰作。《百年孤独》在马尔克斯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达到了顶峰。这部小说整合并且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虚构,从而缔造了一个极其丰饶的双重世界。它穷尽了世界,同时自我穷尽。
这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我想每个人去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在书中我们同时追寻着现实与虚幻的结合。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7
就在最近,我看完了马尔克斯写的《百年孤独》。刚开始选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在其他一些早期歌曲中得到了百年孤独的歌词,所以去书店买了看。
刚开始看《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太深奥,很多地方看不懂,很多东西很可笑。这本书里的名字反复出现,同样的怪事反复发生,只有电视剧里才会发生。
从生活现实来看,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但这些都写在这本书里,这一切都发生在这个家庭的周围。更奇怪的是,在这本书里已经建立了100多年的家族里,男人被称为阿卡迪亚或奥雷连诺,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而家族中的各种怪事,在家族的第一任创始人阿卡迪亚反复发生,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任守护者奥雷连诺。这些都太诡异了,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害怕。虽然以我的阅读水平,我无法向你详细解释什么,但我相信只要我仔细读几遍,我就能读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但我现在真的没有这个能力。
印象比较深的是霍布恩蒂亚二世和奥雷连诺二世这对孪生兄弟。首先,他们的名字不一样,没有其他人那么复杂,都被记住了。然后他们继承了父母的名字,却表现出相反的性格。
霍布恩蒂亚和奥雷连诺上校一样深沉,奥雷连诺和霍布恩蒂亚一样桀骜不驯,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不是从小就互换了名字。这样的怀疑并不离谱,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名字不一定要和性格一样。这是一个深刻的讽刺。但是,最后两兄弟死的时候,他们对坟墓犯了一个错误,好像这里才是该属于的地方,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虽然每一代人的成员都经历了波折,但这个家族却代代相传。只是到了最后,当家里的男人去世的时候,这个百年世家终于没落了。幸运的是,家族最后的守护者奥雷连诺醒悟了,因为他终于发现,这一切都只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命运,是一个永远走不出去的轮回。
即使合上书,情节也会一个接一个浮现在脑海里。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不能忘记它。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8
在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里,浓缩着一个世界,浓缩着世界上的各类人,也浓缩着世上所有的孤独。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所有角色,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虚无比的灵魂。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从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读出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位屡经失败,却又百折不挠的科学家,总是拥有着无尽的幻想和无穷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学先驱者的影子,狂热和冷淡,鲁莽和沉着,探知的欲望和放弃的意念,各类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体现。他试图用磁铁挖掘黄金,试图将望远镜作为武器,试图把水银冶炼成金子。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于朝夕相处的妻子乌尔苏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为。可是当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谜底时,他却被当作疯子,被捆绑在栗树树干上,被迅速地遗忘。昔日的炼金梦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虚无,他只能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在用这个,表达着对所有的开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于乌尔苏拉则是一位任劳任怨的劳动者。在那个时不时闹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远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柱。她从没有唱歌的乐趣,也没有游玩的雅致,各种劳动如同拼图一般拼凑出她那紧凑而又孤独异常的一生。她无处不在。她的身影出现在家具的迷幻倒影中,出现在朴实无华的天地中,出现在糖果小作坊的喧嚣声里。她又虚无缥缈,就像是来到人间通过劳动来赎罪的亡灵。到最后,伴随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丢到了记忆的深渊之中。作者写出她冗长的一生,同时也是对哥伦比亚所有孤独的劳动着的赞歌。
至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这位最为孤独的前行者,一生发动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义,却又为了重归原先的生活毁掉了自己创造的战争成果。他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官至革命军总司令,却只换来了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飓风般浩荡壮烈,又如死水般宁静孤独。就像那些在哥伦比亚为自由而战的人们,不论生时建立了多大的功绩,死后依然被大多数人遗忘。
一个村庄中,有着一个世界的万象。这个孤独的村庄在雨季无尽的雨水中,在旱季无边的干旱中,在漫天飞舞的蝴蝶和遍地横行的蚂蚁中,品尝着人间的各种苦涩和孤寂。
但是,如马尔克斯所说:“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现代化的社会用文明将孤独消除,还给这些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一个崭新的天地。这样,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会忘掉内心的迷茫,赢得充实的人生。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9
孤独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作者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所有角色,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虚无比的灵魂。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从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读出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孤独。
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位屡经失败,却又百折不挠的科学家,总是拥有着无尽的幻想和无穷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学先驱者的影子,狂热和冷淡,鲁莽和沉着,探知的欲望和放弃的意念,各类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体现。他试图用磁铁挖掘黄金,试图将望远镜作为武器,试图把水银冶炼成金子。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于朝夕相处的妻子乌尔苏拉.com也排斥他的所作所为。可是当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谜底时,他却被当作疯子,被捆绑在栗树树干上,被迅速地遗忘。他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在用这个,表达着对所有的开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从第一代的布恩迪亚,直到第七代的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他们祖祖辈辈都在寻求自己的理想,无论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村落、土地、工厂、铁路,还是爱情、亲情、友情,还是战争、权力、金钱,他们在从无到有,从盛至衰的过程中,极度渴望,却又无法沟通,这使他们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甚至挥霍了一生的青春,始终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最终他们都无力地、无奈地陷入到不可救药的孤独中,在无人理解中孤独地老去、死去
我并不喜欢这本书,它很沉重而又深刻,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马尔克斯所说:“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现代化的社会用文明将孤独消除,还给这些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一个崭新的天地。这样,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会忘掉内心的迷茫,赢得充实的人生。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0
看了三遍《百年孤独》,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真的很佩服我,也提醒我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一样的。只要你足够真诚,足够努力,总会有收获的。
《百年孤独》描述了Hosse Arcadia Buendia家族兴衰的一段历史,其脉络是从自闭症到开放,从开放到繁荣;从开放到自闭,从自闭到毁灭,实际上描述了19世纪中期到70年代这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的兴衰。《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一次专访中对孤独的解释很有意义:孤独就是不团结。
在我印象中,“不团结”有很多解释。从片面的角度看,是自闭的,可怕的,自省的,被抛弃的。其实职场上也有这样的情况。团结协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事实上,我们往往在自己的工作中尽力而为,忽视了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这也说明道理越明显越难做到。
偶尔吸引了我的.文字来指导我这次的阅读,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读书能带给我们什么?也许有时候,我们在阅读和阅读的时候,会发现是在写自己的故事,其中主人公在读自己,这种感觉会拉着我们继续读下去;有时候,当你发现自己莫名其妙的问题出现在眼前,那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阅读是一种好习惯。既能丰富人的知识,又能培养价值判断。那为什么不取他人之长,逐步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1
有一天,我无事可做,开始孤独了一百年。从此,我被深深吸引。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马孔多的地方,从荒凉落后到辉煌,再到衰落萧条。而那里,有一家人一直在那里,守护着它。一代又一代,他们都用祖先的名字,类似祖先的故事发生在他们身上,像一个无法逃脱的诅咒一样重复着自己,直到结束家庭命运的人诞生。马孔多的故事,在羊皮纸被完全翻译出来的时候,随着飓风而远去,从世界的记忆中淡出。因为这个注定要忍受百年孤独的家庭,不会再出现在地球上。
虽然这个家庭不会再出现,但至少,他已经才华横溢,创造了很多。他们创造了马孔多,搬到那里,在那里创造。起初他们过得很艰难,但在一个吉普赛老人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冰块和更多的东西。他们有无限的创造力,有的在战场上拼命杀敌。丽贝卡和阿玛兰丹为了爱情互相嫉妒。
当后代因为马孔多的衰落和蚂蚁侵蚀的灾难而离开时,他们再也没有离开过。马孔多终于在《圣经》记载的飓风中消失了,他似乎预见到自己永远不会离开房间。羊皮纸已经预言他翻译羊皮纸时会离开。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2
加西亚《百年孤独》。哥伦比亚人马尔克斯是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籍作家。
我想说实话,这本书看的时候好像对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以至于中间没看什么好的。如果非要给自己一个安慰的话,我已经在这几天的安静氛围中陶冶了。看来你得好好想想。除了启发和思考,阅读还有一种无形的影响。
夜里,我猛然惊醒,书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里来回回荡。荷西?Al Cattiau?布恩迪亚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死在了栗子树下,乌苏拉在晚年显示了他的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奥利里亚诺?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蕾梅黛丝升空,还有最后一个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和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时通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解,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形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
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他们倍受心灵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不想与任何人诉说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独,你又喜欢躲在无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3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不同,这可能就是本书特点之一吧。这本书不同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积极气息,有只是孤独和颓废。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往事时不能返回,每一个消逝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坦白地讲,这部30万字《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表情是瞪大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作品。
《百年孤独》,却缺乏这种积极精神,只有偶尔几个积极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乌苏娜,他一直活到十几章(本书一共才20章),那个时候他曾曾孙子都出世。了总来说本书基调还是黑色,结尾那句话遭受百年孤独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理解与书中简介不同,书前面简介说这句话代表是积极,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
我却觉得这句话是为这个悲剧魔幻家族1孤独历史画上句号。并不预示着以后家庭就不孤独,而孤独其实是挥之不去,谁也逃不掉。书中人物都是孤独,但每个人面对方式有所不同。
奥雷连诺上校采取方式是战争,永无休止战争来排遣孤独,但战争只让他更加寂寞。梅梅用是爱情,可惜他爱情不被母亲允许,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随。
看《百年孤独》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这个家族为什么是孤独。我想来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许是因为代沟,或许是与世隔绝,还是说作者根本就不想说原因,只是表达一种状态?都像,又都貌似不对,这个问题仍然在困扰我,希望朋友们看了之后大家讨论讨论。
这本书在我看来真是很不错,其中反映出人生常态和人情世故,以及对人本质研究,作者都可以说是十分透彻,透彻让人感到有一丝害怕感觉,这就是书杀伤了!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4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作品。作者在小说中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而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这本书以马孔多这样一个曾经安静而又单纯的小村落为端点,讲述了生活于其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村落组建人之一阿尔卡蒂亚的儿子。父亲老布恩迪亚曾是一位极富进取心,勇于开拓的有志青年,直到吉卜赛人踏入了这个与世隔绝的村落,并带来了外面的世界不可思议的发明。他与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成为密友,将一腔热忱在磁石、天文、炼金几件事世界奇观上消耗殆尽,这或许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孤独的先兆。此后相同的命运又一次次地在布恩迪亚家族人身上不断重演,他们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命运轮回之中,直到一个世纪后家族最后一个孩子死去,奥雷里亚诺·巴比伦翻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在一百多年前所写的关于家族历史的预言。
看似只是一个设计精密、情节波澜的悬疑神秘故事,实际映射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例如在阿玛兰妲·布恩迪亚的命运之中,毫无理由的恐惧已占据了她全部的内心,全部的生命。她对亲人的怨恨使她丧失了“爱”,缺乏了爱使她不相信任何人,甚至是亲人,也不相信世界上所有的爱,从而使她永远活在在怨恨中,为自己造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牢笼。一个无力去爱的人,又怎么可能被爱?
在这个家庭中,岁月的痕迹已经磨平了所有的回忆,将他们变成废料,垃圾和污物,让这个无数辛劳换来的家庭破碎,堕落。且造且毁,且毁且造,固执于自我,孤独的宿命不断重演。
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的几十次战争,不是为了理想,而只不过是为了他那纯粹的、罪恶的自大。他视高傲为力量,所有的成功或是失败都会让他迷失,他经逼近过权利的极致,为此他放弃了许多东西,而最终,他也像放弃那些一样,坚定的放弃了权利和荣耀,终其一生周而复始的在祖父的炼金房里铸造小金鱼。而最后才发现,战争已经将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永远的夺走了,在临终时,那些无法删除的百年记忆俨然成为了无法避免的折磨,就如同他将会无法避免的死去一样。
还记得马尔克斯上校“悲伤地敲击发报键”说“马孔多在下雨”,他俨然已经认识到了战争摧毁了太多,而换来的只是奥雷里亚诺的冷言冷语“别反混了,八月下雨很正常。”本性忧郁,生来孤独的上校对下雨毫无感触,绝对理性地劝说革命同僚别犯浑。权利、战争已经改变了他,没有“爱”,没有“回忆”。
人心如铁是否真的足以经受这样多的痛苦和折磨?对于命运,我们是否要逆来顺受?怨恨和迷失究竟摧毁了多少的生命?不,我们要有一颗平和慈悲的心,无畏的勇气始终坚定方向。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5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作品。作者在小说中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而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这本书以马孔多这样一个以前安静而又单纯的小村落为端点,讲述了生活于其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村落组建人之一阿尔卡蒂亚的儿子。父亲老布恩迪亚曾是一位极富进取心,勇于开拓的有志青年,直到吉卜赛人踏入了这个与世隔绝的村落,并带来了外面的世界不可思议的发明。他与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成为密友,将一腔热忱在磁石、天文、炼金几件事世界奇观上消耗殆尽,这或许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孤独的先兆。此后相同的命运又一次次地在布恩迪亚家族人身上不断重演,他们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命运轮回之中,直到一个世纪后家族最后一个孩子死去,奥雷里亚诺·巴比伦翻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在一百多年前所写的关于家族历史的预言。
看似只是一个设计精密、情节波澜的悬疑神秘故事,实际映射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例如在阿玛兰妲·布恩迪亚的命运之中,毫无理由的恐惧已占据了她全部的内心,全部的生命。她对亲人的怨恨使她丧失了“爱”,缺乏了爱使她不相信任何人,甚至是亲人,也不相信世界上所有的爱,从而使她永远活在在怨恨中,为自己造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牢笼。一个无力去爱的人,又怎样可能被爱
在这个家庭中,岁月的痕迹已经磨平了所有的回忆,将他们变成废料,垃圾和污物,让这个无数辛劳换来的家庭破碎,堕落。且造且毁,且毁且造,固执于自我,孤独的宿命不断重演。
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的几十次战争,不是为了理想,而只但是是为了他那纯粹的、罪恶的自大。他视高傲为力量,所有的成功或是失败都会让他迷失,他经逼近过权利的极致,为此他放下了许多东西,而最终,他也像放下那些一样,坚定的放下了权利和荣耀,终其一生周而复始的在祖父的炼金房里铸造小金鱼。而最后才发现,战争已经将生命中最完美的部分永远的夺走了,在临终时,那些无法删除的百年记忆俨然成为了无法避免的折磨,就如同他将会无法避免的死去一样。
还记得马尔克斯上校“悲伤地敲击发报键”说“马孔多在下雨”,他俨然已经认识到了战争摧毁了太多,而换来的只是奥雷里亚诺的冷言冷语“别反混了,八月下雨很正常。”本性忧郁,生来孤独的上校对下雨毫无感触,绝对理性地劝说革命同僚别犯浑。权利、战争已经改变了他,没有“爱”,没有“回忆”。
【百年孤独赏析】推荐阅读:
百年孤独名句10-09
百年的孤独08-04
精选百年孤独读后感06-16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500字06-22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400字08-20
经典著作《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000字10-10
百年追梦——《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10-30
感悟百年名师09-21
百年家具经典椅子09-04
战胜孤独作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