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与说明方法

2024-11-12

修辞手法与说明方法(共9篇)

1.修辞手法与说明方法 篇一

表达方式与写作手法:

(1)表达方式分为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2)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3)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4)表达方式只有五种,写作手法却有很多种。

写作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乐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借物喻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等。

修辞手法:种类很多: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正面侧面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悬念,联想,想象,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创设意境、用典、讽刺、类比。

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虚实结合、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描写分类:

一、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

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又分为:

1.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二、根据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又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换届的细致描写。论证方法分类: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西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说明方法的作用及意义: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以便读者理解,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

(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析。

(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3)列数据:

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

(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4)作比较:

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注: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

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通过什么图表的展示,使读者对什么的理解更直接、更具体)(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

(给什么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7)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

(8)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9)摹状貌:

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10)引资料:

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引用什么资料,更充实具体地说明了什么)

说明文不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

2.修辞手法与说明方法 篇二

关键词:喻体,寓意,翻译策略

1 引言

比喻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对于比喻修辞手法的研究源远流长, 从未间断, 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汉语修辞学萌芽于先秦时期, 《墨子·小取》:“辟也者, 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比喻的定义, 意思是说比喻就是用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英语修辞学起源于1 6 世纪,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说:掌握比喻是最大的一种艺术。比喻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取代的。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卡西勒尔认为, 比喻是人类语言中最有力的手段, 并且认为没有比喻, 语言的发展就不可想象。西方著名的分析哲学家阿尔斯顿在语言哲学中也强调比喻的重要性。比喻作为修辞的一种, 是一种通过联想, 将两个在本质上根本不同的事物的某种相似性特点直接联系、搭挂于一起的修辞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由于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 使汉英比喻修辞手法在喻体和喻义之间关系上存在多种选择。这就要求读者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时, 要了解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 从跨文化角度来解读这些比喻性习语, 而不是盲目地把一些并不真正对等的用语等价起来。笔者认为英汉两种语言在喻体和喻义之间关系上大致有以下三种对应关系: 完全对应关系, 半对应关系, 非对应关系。

2 喻体与寓意间对应关系

1) 完全对应关系

尽管各国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但从宏观角度来观察, 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认知经验有共同之处, 如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体验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相同之处。基于人类共同的外部环境和认知经验基础之上, 人类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接受心理也有相同之处。即, 比喻修辞手法中喻体与寓意有完全对应关系。如:one-man show (独角戏) ;paper tiger (纸老虎) ;a thorn in the flesh (肉中刺, 眼中钉) ;Head to State (国家元首) ;iron hand (铁腕) 。虽然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巨大, 但这些名词词组的翻译浅显易懂, 给英语和汉语读者传达了相同的寓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同样还存在大量的形容词词组, 喻体和寓意也能完全对应。如:as light as a feather (轻如鸿毛) ;as lazy as a pig (懒得像头猪) ;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样忠诚) ;as stupid as a donkey (像驴一样笨) ;这些比喻词组的翻译在两种不同文化中能做到形似意似, 属于文化重合现象, 然而, 喻体与寓意在两种文化中完全对应的情况毕竟只是少数现象, 更多的是部分对应和非对应关系。

2) 半对应关系

英、汉比喻修辞手法的半对应关系又可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喻体相同, 寓意不同。在英、汉两种文化中, 人们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物 (如动物、植物、颜色) 的表象认知大致相同, 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这些词语给目的语读者产生不同的联想。因此, 就会出现喻体相同, 寓意不同的情况。dog (狗) 这个单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西方国家, 人们把狗视为忠实的朋友, 甚至当成家庭成员一分子来对待, 因此, 与狗相关的英语习语寓意中透露出喜爱之情。如:“love me , love my dog ” ( 爱屋及乌) , “the top dog” (身居要职的人) , “lucky dog ” (幸运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狗的地位相当卑微, 它是摇尾乞怜, 没有骨气的象征, 与狗相关的寓意大多是不好的, 如, “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屁不通”等都表现出人们对狗的鄙夷之情。 在中国, 龙是帝王的象征, 所以中国的家长都望子成龙, 但如果直接翻译成“I hope that my son would become a dragon”, 西方读者就会感到很费解, 因为在西方人眼中, 龙是邪恶的象征, 是毁灭一切的怪物。西方人对龙的这种观念来源于《圣经》故事, 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常用龙比喻凶恶的人, 悍妇。如:The woman in charge of the sales department is an absolute dragon! (销售部那位女主管是个十足的女夜叉!) 同样, 猫在中西文化中寓意大相径庭, 中国人对猫的喜爱由来已久, 所以常说:“黑猫白猫, 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像小猫一样可爱”。然而, 西方人讨厌猫, 甚至对猫感到恐惧。希伯来《圣经》中, 亚当的妻子是夏娃, 但根据希伯来传说, 莉莉丝才是亚当的原配。莉莉丝因为拒绝顺从丈夫而被逐出伊甸 (也有说她自行离去) , 之后, 她变成了坏女巫及吸血鬼, 生平最爱的消遣便是吸食新生婴孩的鲜血, 而她最爱的伪装则是化身成名El Broosha的大黑猫。因此, 与猫相关的英语谚语表达的是不好的文化内涵。如:“as sick as a cat ” (病得很严重) , “wild cat ” (比喻脾气暴躁的女人) 。 (2) 寓意相同, 喻体不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体现了各自文化的独特性, 在运用修辞手法时会选择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 (杀鸡取蛋) ;spring up like mushroom (雨后春笋) ;as close as an oyster (守口如瓶) ;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马) 。上面四例中英汉寓意一致, 但喻体截然不同, 若as strong as a horse译作“力大如马”, 译文很难被汉语读者接受,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找出汉语读者熟悉的喻体来表达同一寓意。这样既能保持源语的比喻性含义, 又能迎合汉语读者的口味。

3) 非对应关系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迥异, 有些比喻是各自文化中特有的, 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相应的喻体与寓意, 译者在翻译时应慎重考虑, 不能仅从字面上看它的喻义, 否则就会错译, 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错误的文化信息。例如: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向猪投珠”与“对牛弹琴”两种译法只是表层涵义上近似, 但受各自文化特征制约的深层意味却大相径庭, 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钱歌川曾这样解释:你以贵重的珍珠投猪, 它不但不知感激, 反而要来咬你, 等于以怨报德。中国成语说的“对牛弹琴”, 程度轻多了, 原因是牛虽不能欣赏美丽的乐曲, 但它并不会对弹琴的人进攻。同样, 一些“似是而非, 貌合神离”的比喻性词语, 译者稍不留神, 就会弄错。如狗咬狗≠ dog-eat-dog, 救命稻草≠the last straw, 自食其言≠ to eat one's words, 儿戏≠ child 's play, 各唱各的调≠ to blow one's own horn, 抛砖引玉≠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

3 翻译方法

1) 直译

如果喻体与寓意在两种语言中是完全对应关系, 那么最好采用直译方法。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 更是文化的移植过程, 译者同时也成为文化的传播者。直译既能保留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又能再现源语的意义及神韵, 使目的语读者有机会接触到源语的文化特色。如: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tower of ivory (象牙之塔) sour grapes (酸葡萄)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Shakespeare (整个世界是个大舞台。 — 莎士比亚) ;Unemployment, like the Sword of Damocles, was always accompanying the workers. (失业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 随时威胁着工人们。) 上述例句, 译者皆采用了直译法, 有益于读者了解西方文化, 实现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

2) 套用或借用

当喻体与寓意间是半对应关系时, 如果采用直译方法, 字面意思不能传达原文真正含义, 适合采用套用或借用的方法。所谓套用或借用法, 就是在保留原有喻义的前提下, 套用或借用译语比喻来代替源语比喻。如:Keep the good wine until now把好酒留到如今, 寓指晚年最幸福;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鼠 (兔—鼠)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有钱能使鬼推磨 (驴—鬼) 。上文例句中,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读者对源语中喻体与寓意产生的联想不一样, 甚至大相径庭。若对源语的喻体与寓意进行代替, 用目的语读者较为熟悉的喻体或寓意来表达同一涵义, 译文就能融会贯通、形神兼顾。

3) 抽象译法

英、汉比喻性词语来自各自的文化沉淀, 向读者展示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财富, 因此, 喻体具有较强的文化色彩和巨大的文化差异, 译者在翻译此类词语时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等值对应的词汇, 这时只能采用抽象法, 以达到喻体在两种文化中的等值, 向读者传递等值的文化信息。如:“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 (有别的事干)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to rain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 ”。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西方读者不清楚“鸿门宴”的确切涵义, 正如汉语读者也不明白“ a catch-22 situation”的含义, 所有这些比喻修辞手法都与两种文化沉淀息息相关, 采用抽象法有助于读者准确理解喻体负载的文化信息。

4 结语

3.修辞手法与说明方法 篇三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它们的概念。

所谓表现手法,其实也称之为艺术手法,也可以叫做写作特色。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材料,然后精心布局,并运用相关表达方式以及运用自己擅长的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手法。

因此研究其表现手法有何特点,可以从选材到主旨情感去考虑,也可以从结构到主旨去考虑,也可以从语言表达到主旨去考虑,也可以从选材到结构再到主旨去考虑。表现手法具体特点如下:

从选材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对比(人物对比、景物对比等)、详略、象征、典故、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托物言志、借物寓意、借古讽今等。

从结构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点题引题、开门见山、总领下文、设置悬念、伏笔、照应、铺垫、一波三折、前后呼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升华感情等。

从表达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

从语言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生动、平实、凝练、清丽、豪放、婉约等。

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在语文高考卷中每年都出现。例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上善若水》第13题即是: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其分值为6分。其答案为:①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②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③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④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从以上答案看,②③两题就是从“选材”到“主旨”去审视的,①就是从“表达”去考虑的。④就是从描写去定位的。因此对照表现手法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加进很多答案。例如运用生动传神的修辞;运用一些典故;设置悬念;前呼后应;运用对比等等。

再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关于诗歌《咏素蝶诗》第12道题,其诗为: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其中第(2)小题是这样问的: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分值为5分。

其答案为:托物言志。(当然也可以说为借物喻人。)

首先我们看题目及所写的内容,它是一首咏物诗,因此我们肯定它是托物言志诗,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简介中了解。但我们也不能局限于选材角度,我们还可以从表达角度去审视,说是“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也不能算错,或纯粹从描写角度去思考也应该正确的,如运用动作“绕”“隐”“争”“归”“飞”“依”等及其生动传神的写出素蝶的情态。

因此,当我们看到“表现手法”时,应该从“选材”、“结构”“表达”“语言”到“主旨”综合起来审视,这样思考才能全面,以免答题时失之偏颇。

而表达手法,也就是表达方式,是作者在选取材料后,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而采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手法,例如写记叙文,就应该运用记叙为主,适当加上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就应该运用议论为主,适当加上记叙、抒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价值观。说明文,就应该运用说明为主,适当加上记叙来说明事物的特征。而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就应该运用描写为主,适当运用记叙、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而言,要掌握的相关概念,才能区分它们各自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的一种方法。

我们要掌握以下记叙相关特点: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记叙顺序: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线索: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感情的变化;人事景物的特点。

4.人称:第一人称(作用:第一真实,第二可以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人称(作用:便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人称(作用:行文更加自由)

二、描写。描写是把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我们要掌握以下描写相关特点:

1.人物描写。①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②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烘托或反衬正面人物形象);

2.描写景物。①方法:抓住特征;运用顺序(空间、时间);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设问、反问、反复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想象与联想;②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三、抒情。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我们要掌握以下抒情相关特点:

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

四、议论。议论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一种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我们要掌握以下议论相关特点:

①论据:事实论据(史实、科学数据)、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警句);②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③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④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五、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一种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我们要掌握以下说明相关特点:

①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作用:使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②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③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因此,当我们看到“表达手法”时,应该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个角度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思考才能准确无误,以免答题中忙中出错甚至南辕北辙了。

所谓修辞,就是在遣词造句中,运用特色鲜明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它的特点就是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互文、比拟、通感等。

由于我们对修辞比较熟悉,因此我就简要罗列一下常用的几种,并简要说说其特点和作用: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4.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篇四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青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入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拘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9)衬托手法(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1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11)欲扬先抑手法: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 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1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格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5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各个修辞的作用

比喻主要的作用有:

(1)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拟人主要的作用有:

(1)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2)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反问主要的作用有:

(1)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设问主要的作用有:

(1)引起别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2)强烈地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排比主要的作用有:

(1)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夸张主要的作用有:

(1)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的效果。

5.修辞手法与说明方法 篇五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6.修辞手法与说明方法 篇六

1、正确掌握拟人修辞的基本概念、特征及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和赏析拟人修辞手法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和赏析拟人修辞手法的能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1、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去冗繁说成是“减肥”,既贴切,又生动。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二、知识回顾: 拟人;基本概念:拟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就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使事物人格化。

拟人的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三、知识拓展: 中考怎么考?

常见题型:划线句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识。

答题方法:

1、判断修辞手法。

2、有何作用。

3、表达的感情。

四、课堂演练:

1、赏析:“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这一句采用了拟人手法,把“风儿”拟人化,风儿是一位活泼任性的姑娘,她轻快地走路,处处撒下甜美的歌声,这歌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大地上小草发芽,桃李开花,柳枝吐絮,百鸟争鸣,好一派春的景象!

2、赏析:“在绿叶的衬托下,桃花显得更加娇艳妩媚”。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桃花美丽动人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欢喜之情以及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五、课后反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2。海楼:海市蜃楼。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请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这两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写故乡水 “万里送行”。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的喜悦之情与离开生活已久的故乡的缱绻之情,又与题目“送别”照应。“仍怜”,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

六、小结:

这一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赏析拟人手法题型的答题技巧:

1、判断修辞手法。

2、有何作用。

3、表达的感情。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答题中要灵活运用。

7.修辞手法与说明方法 篇七

在语文考试中常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具体辨析与作用分析的题目,其实这三者的概念是较难区分的,一是因为这些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专家用语与教育用语之别,二是从来也没有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对这些问题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并辨析过。以下所述也只是个人的理解及一般的说法。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四者之间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表现手法要比写作手法来得宽泛,可以说两者之间是领属关系,因为表现手法可以是戏剧中的表现手法,美术中的绘画笔法等等,而写作手法仅仅是在写作中运用的一些手法。而描写手法也要比修辞手法范围大,不过它们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即描写手法中有许多是借助于修辞手法的,而修辞手法中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描写手法。而至于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应该是前两者中包括了后两者。

然后我们再来分别逐一简要介绍一下这四种手法。

一、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因此表现手法一般可以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这三大类。

二、写作手法: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如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写作方法还因问题不同有所不同: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描写的方法、抒情的方法、修辞手法等。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动静结合、寓景于情、托物言志等。

如果再具体一点细分一下,写作手法那么又可指特定文学样式中的一些技法,如结构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因此写作手法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三、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分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四、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即象征、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和双关、谐音、用典、互文、叠词等。

另外不有一些概念我们也应该注意辨析,如:

一、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或借人物之口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

二、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请看例题: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②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如果我们不理解表达方式这一术语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设问而不是议论,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写。

三、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四、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说明方式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

8.5修辞手法练习 篇八

练习: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4、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5、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6、这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7、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8、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9、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12、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鸟儿在树枝上跳动。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水哗哗地流着。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树叶很绿。夸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考场上静得很。夸张

9.修辞手法 通用 篇九

一、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五)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1.太阳升起来了,像个害羞的新娘,露出了红红的脸蛋。()

2.他像王红一样马马虎虎。()

3.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像这样大的榕树还是第一次看见。()

二、拟人

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把物当作人来写。

(三)拟人的作用

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四)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3)河水唱着欢歌,流进稻田,流进菜园。

三、排比

(一)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四)例句

(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四、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二)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三)夸张的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四)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五、设问

(一)什么是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二)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三)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四)例句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六、反问

(一)什么是反问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二)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三)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意思是:这是伟大的奇观。)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意思是:有应该责备的地方。)

七、对偶

(一)什么是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二)判断要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

(三)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四)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八、借代

(一)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二)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三)典型句子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练习题

1、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

(2)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如果不落在肥地里,落在瓦砾堆里,它决不会悲观,决不会叹气。()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5)卖?今年谁还缺这个?()

(6)„„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2、根据要求修改下面的句子。

(1)改成比喻句。

池塘里的荷叶又大又绿。

(2)改成拟人句。

小鸟在树上欢快的叫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完成下列练习。

(1)一个个小山似的浪头不断地向他扑来。

把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

(2)凤凰树开花了,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把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

(3)“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在这句话中把____________当作人来写,它会________________

(4)“广场上人山人海。”这句话中是对______________进行了夸张,说明___________

(5)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4、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修辞方法运用不当的是()

A、小刚一提起妈妈,眼泪就像自来水一样喷射出来。

B、月光如水般倾泻下来。

C、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

D、这样的服务态度怎能让人忍受呢?

(2)下列句子那句语气最强烈的是()

A、谁说这本书是他的?

B、这本书不是他的。

C、这本书不能不是他的。

D、这本书是他的。

(3)“像”字作用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他长得真像他的妈妈吗?

B、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C、肩上的煤筐来回晃动,像是打秋千。

D、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

5、下面的句段中都使用了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你知道吗?

(1)湖里的睡莲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慢慢地睁开眼睛,欣喜地开放着。()

(2)春天的雨像牛毛,像细丝,像绣花针。()

(3)这种像棉团似的云是什么?哦,原来是积雨云。()

(4)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海边的浪花吗?()

(5)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上一篇:黄湾中心幼儿园家长会总结下一篇:小学生作业用时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