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美国经济发展

2024-06-17

历史美国经济发展(共8篇)

1.历史美国经济发展 篇一

美国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五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列表、制作示意图,反映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致情况,培养学生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从而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领会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难点: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讲授新课:

把“硅谷”并作简单介绍,以景触情,激发学生学习“美国经济的发展”的兴趣,提问“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由此导入新课。先指导学生看书,制表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时期 表现(特点)原因

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 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90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改革社会经济;

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一、战后的繁荣 原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

原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三、新经济的出现

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

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P50页图片说明的问题:

“互联网”显示了美国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更能说明美国高科技的发达、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强以及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等。

组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或“基本特点”时,注意提示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和现实情况,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做到言之有据地分析说明问题。例如“特点”,从发展过程上看,五六十年代出现繁荣,七八十年代遭遇危机与通货膨胀,90年代稳定发展,21世纪初又发生经济衰退,这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从实力地位上看,尽管发展出现波折,但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从主导产业上看,经过了传统工业到新兴工业再到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要使学生认识:用图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表、数据等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讲授新课:

向学生展示《重建柏林》和《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让学生从图表中直接感觉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步伐,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战后西欧和日本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也可运用教材上有关“欧盟”的几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这个组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它们的建立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后,再导入新课。

一、欧洲的联合

西欧:是指二战后,在国际政治概念上,指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面积360万平方千米,人口3.5亿。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课本采用的是后一概念。

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面临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1.英国战争夺去41万人口,全国1/4财富毁于战火之中,战争期间出口贸易大减,工业技术装备更加陈旧。2.法国在法西斯占领摧残下,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生产处于瘫痪状态。3.德国战争夺去700万人口。

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条件是西欧国家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并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客观条件则是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当然,美国对西欧的援助是为了控制西欧,西欧接受援助则是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外部条件。欧共体的产生:

“欧共体”的背景,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控制西欧和日本,遏制苏联势力向西发展,充当世界霸主。援助西欧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欧共体”。所以说“欧共体”是西欧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经济联合组织,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二、日本的崛起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1、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4、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5、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

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达到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达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激增,其中新中间阶层比例不断增大。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缩小,农民的收入与工人相当。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

战后西欧与日本都乐于也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

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开展讨论:“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匈牙利改革,并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对匈牙利的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相继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到80年代末出现了东欧剧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我们要吸取东欧各国的经验教训,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忍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失败原因、演变过程及剧变原因,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归纳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匈牙利的改革。难点:东欧剧变的原因。

讲授新课:

回顾二战后欧洲哪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出示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结合地图明确东欧各国的地理概念。指出80年代末这些国家风云突变,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提出问题:东欧为何会发生剧变? 引出本课将学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及演变。

一、匈牙利的改革

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作一简要介绍。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明确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阵营壮大。提问:东欧各国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让学生举一例,明确东欧各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重大关系,所以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各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匈牙利的改革是东欧各国改革中较为突出的,也是较早的。(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匈牙利事件”的介绍及本课引言部分,了解匈牙利改革的背景。适当补充相关资料)讨论:这一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匈牙利事件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的改革举措。改革的各项主要措施教(按照课本内容讲解,列表格进行归纳总结。)提问“改革将给匈牙利带来什么影响?”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但是,从70年代中期起改革遇到了挫折。随着改革陷入困境和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长。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都成效不大。(结合课后“自由阅读卡”简单介绍“布拉格之春”,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东欧各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的控制,所以苏联以武力镇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这反映出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这也是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

二、东欧剧变

先介绍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的情况。可提供一些历史照片,反映出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剧变后国家名称发生了变化,更主要是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东欧剧变后,东欧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极为困难的阶段,直至近年来才出现经济复苏。结合一些补充资料,如: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时说: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1、思考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2、启发学生思考:“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3、从东欧剧变,谈谈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影响。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二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但以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讲授新课: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简要介绍本课的导言,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走上独立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以及殖民体系崩溃的概况。

组织学生讨论。如:(1)结合尼赫鲁庆祝印度独立的讲话,谈谈印度历史上遭受的“厄运”,谈谈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艰难历程和不屈的斗争精神。(2)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情况。(3)结合当今国际时政热点谈谈你对印巴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建议。(4)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独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重点理清印度历史发展的以下线索:

(1)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

(2)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3)1950年印度共和国建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并发起不结盟运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4)印巴之争的历史根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曾在南亚次大陆共同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并由此开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

(5)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韩国,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增加一些课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印度经济发展成就。现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飞机、汽车、远洋轮船、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印度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既重视工业也重视农业,在农业生产方面实施“绿色革命”,取得显著效果。2(2)印巴冲突根源分析。第一、英国的“分而治之”伤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强烈的不满并加剧了“分治”双方因“保卫祖国”而滋长的对立情绪与争夺行动。第二、“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该地区的民族与宗教矛盾。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如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宗教之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印巴两国之间的流血冲突和战争。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组织讨论。如:(1)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殖民灾难最早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此后,可恶的欧洲殖民主义强盗从事过哪些令人发指的罪恶活动?(2)苏伊士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3)结合地图概述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4)结合课外阅读,谈谈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贡献。在理清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主要线索的同时,重点介绍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政治军事地位和经济价值:

(1)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2)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于1869年11月17日向国际运输开放,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可昼夜通航,具有极高的交通与战略地位。它的通航,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运输的航程。苏伊士运河位于当今世界的天然油库中东附近,连接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扼欧洲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港口等航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开罗独立广场,面对数万兴高采烈的人民群众庄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军队被迫撤出苏伊士运河区。这一震惊全世界的历史事件,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3)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情况。埃及率先发起了独立运动,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英国支持的法鲁克王朝;1953年6月18日,埃及废除君主制,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挫败英、法、以的联合军事干预。埃及的独立运动将非洲独立浪潮推向高潮,五六十年代,非洲有三十多个国家赢得独立,其中1960年就有17国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殖民统治的最终崩溃。

(4)纳赛尔的主要贡献。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倡导、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展示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情况。

第一,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第二,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等81名革命青年乘坐“格拉玛”号游艇由墨西哥回到古巴,在古巴科罗拉多海滩登陆,展开了反对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革命斗争,受挫后卡斯特罗等人潜入山区,与农民运动结合,进行游击战争。1959年1月,游击队进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打败了巴蒂斯塔反动武装,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第三,古巴革命政权建立后实行国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1961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问 “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

第一,结合地图指出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短5 000~1.4万千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第二,历史上,美国通过与巴拿马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性权利。运河通航后美国一直把持着经营和管理权,后来又将运河周围1 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带划为运河区,形成“国中之国”。第三,近百年来,巴拿马人民为收复运河主权,维护民族尊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1977年9月7日,巴美双方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在1999年12月31日前美国从巴拿马撤出全部驻军并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第四,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结束了美国对这条黄金水道长达85年的殖民统治,使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巴拿马的运河”。

2.历史美国经济发展 篇二

一、美国租赁住房早期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 美国法院逐渐开始将不动产租赁视为提供服务的合同。法院在处理租赁关系时, 运用契约规则获得了现代合同法所具备的灵活性。[1]法院还将租赁住房与商业用租赁房产区分开来, 以家庭居住生活为目的房产为租赁住房。美国立国后, 在政治方面秉着三权分立与“最小政府”理念, 在经济上以斯密的市场经济宗旨, 工商业群体占主导地位, 而且市场与社会的主导作用得到了肯定和维护。在这一文化背景下, 在住房权属上首先重视自有住房和业主或者有产者, 而忽视租赁住房与租户。从美国农业社会时起到1860年以前, 租户被视作缺乏才智之人而不被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力;其次在土地的获得、住房的建造与住房出租活动中, 以市场交换与社会互助为主, 政府则以法治原则, 提供相关的法律服务。[2]

二、美国租赁住房中期发展

到了美国城市化中期 (1861-1920) , 住房问题和住房政策取得进一步发展。1861年后, 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以及包括一战在内的对旧大陆的争夺战, 促进了工业经济发展, 国际地位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同时也推动了美国城市化的不断上升。在整个中期城市化阶段, 市场租赁住房的主导格局逐渐突出, 住房供应服务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美国城市住房问题总体还临诸多困难。首先移民和工人的住房自有率较低, 1880年前后60%以上的美国工人以租赁住房为主。[3]再次, 房屋的居住质量较差, 部分以木竹结构为主, 从而形成了大量窝棚镇。[4]最后, 大城市出现住房极其拥挤、住房条件差的现象。1890年, 据统计美国住房平均每套人口为5.45人, 其中辛辛那提、芝加哥和波士顿分别为8.87、8.6和8.52人, 纽约市则高达18.52人。到1900年, 纽约贫民住房的居住者人口已高达150万人, 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3以上。[5]1865年后大量外国和乡村移民涌入城市, 这种歧视现象变得更加突出。[6]与此同时, 中产阶级的慈善与倡导活动得到重视, 以简•亚当斯为主要领导人的“贫民区改良运动”在1910年前得到全美400多个城市的响应。1879年, 纽约市建立了“贫民区法案”, 倡导建设“哑铃式公寓”。到1920年, 其他40多个城市相继制定了类似法律。[7]

三、美国租赁住房晚期发展

到了美国城市化的晚期阶段 (1920~1960年) , 美国经历了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20年至1929年间, 外国人和城乡移民的迁入, 加之城市人口的自身增长, 使城市住房短缺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1929年的大萧条, 不仅是经融方面的危机, 还是严重的住房危机。从1930年开始, 联邦居住和城市发展部门 (HUD) 就利用补助金和贷款补助支持地方政府修建公共住宅, 提供给低收入家庭居住。直到1982年此类公共住宅约占住房总量的1%, 其中联邦居住和城市发展部门拥有130万套。[8]1934至1937年间, 政府通过清理旧住房与购买土地兴建了2.16万套造价低廉且服务完善的低租金补助住房。1949年与1954年的住房法都要求联邦政府以低廉的租金、低成本的住房面向低收入人群, 但执行效果差强人意, 对穷人和黑人的住房建设受到严重抵制。最后白人中产阶级在政府的支持下迁至郊区, 穷人则被限制在市中心, 加剧了郊区和市中心、独立住房与公寓租赁住房、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地域与社会分裂。到1950年, 大部分州的租赁控制权力被取消, 如今美国的大部分租赁住房都已全部市场化, 并没有政府补贴和租赁管制。

20世纪60年代末, 由于美国社会普遍对城市的旧城改造与公租房项目不满, 联邦政府撤销了私营地产企业修建廉租住房的方案做法。通过向开发商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保险与减免税收的方式, 来激起地产开发商的投资热情。1972年, 为了使住宅租赁市场有统一适用的法律规则, 美国统一州法全国委员会颁布了《统一住宅租赁关系法》。至今已有十多个州以此为蓝本制定了本州法律, 其他州也或多或少受到它的影响。在尼克松执政期间, 于1974年出台的《住房法》作了局部调整, 该法案第八条规定, 政府接受提供贫困租户的私营房地产企业和自有住宅的房东资金补贴。[9]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 联邦政府住房补助的重点逐渐从直接用资金新建住房转向直接给符合资助对象的家庭发放房屋租赁券, 同时租房补贴也从以套为单位改为以户为单位。20世纪80、90年代, 《住房法》第八条的租房单证逐渐被租房优惠券取代。到1998年美国国会采取将租房优惠券与租房单证合并为住房选择租赁券, 相关家庭可以租到比政府确定的租赁价格和品质较高的住房, 只需支付市场房租价格与实际房租价格的差额, 此规定扩大了相关家庭租赁住房选择范围。

参考文献

[1]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 (张文显等译)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127

[2]Dreier P.The status of ten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M].1982:02

[3]李莉.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演变[J].厦门:厦门大学, 2008

[4]Nicolaides B.M.Where the Working Man Is Welcomed:Working-Class Suburbs in Los Angeles-1900-[J].1999 (04)

[5]Riis J.A.Leviatin D How the other half lives[J].2010

[6]Peterson J.A.The birth of cit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1840-1917[J].2003

[7]Mc Kelvey B.The urbanization of America 1860-1915[J].1963

[8]廖俊平, 高堃.我国经济适用房与美国可支付住宅的政策比较[J].北京: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 (1) :138-141

3.美国出版业的发展特征与历史启示 篇三

关键词:美国出版业 发展特征 历史启示

一、美国出版业的发展特征

当前美国出版业仍然面临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商业模式的发展瓶颈、受众阅读习惯的不断革新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当前美国出版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特征:

1.与信息技术充分嫁接

20世纪60—80年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科技被引入各个领域,出版业与信息技术的嫁接优势尤为明显,具体包括出版的数字化、发行的网络化和资源的深层次化等。出版数字化使美国电子出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影响着传统纸质媒介的发展。发行网络化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图书发行和销售,这是提高整个出版业工作效率和增加可能性利润的首要选择。资源的深层次化开发是对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和突破,形成了互动发展的新局面:近些年,对同一传播客体的多媒介开发已经成为美国出版业的一种营销战略。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入和渗透,导致出版方式和文化生活的变革,也促进了传播体系和版权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2.出版业并购的潮涨潮落

并购是出版寡头兼并中小出版企业的现象。并购意味着一种科学高效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的实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美国出版业寡头不断进行兼并、收购活动,兼并规模之大让人瞠目结舌。原美国出版协会主席马丁文说:“以前是大鱼吃小鱼,现在是鲸鱼吃鲸鱼。”出版业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其表现在于美国出版业初级并购已经完成,各类出版业并购进入到了资本大重组阶段。如魁北克公司以27亿美元收买了原来的竞争对手世界彩色印刷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印刷公司;论坛公司出资80亿美元购买时代镜报,成为美国第二号大报纸出版商。并购发展到后来,网络媒体成为其并购热点。如2007年11月,时代华纳花费3.4亿美元收购互联网广告技术公司Quigo,进一步提升在网络广告出版市场的竞争力;Omniture公司花费3.94亿美元收购视觉科学,以提高视频广告为中心的网络客户服务功能。

并购浪潮在2008年出现了急剧的衰减趋势。一方面与2008年的金融风暴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出版业媒介生态的整体优化和重组,即各个市场层次竞争相对稳定,利润平均化,使各大集团处于均势地位。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向纵深发展的小规模的深专业化并购趋势,形成了新的集团化。这种趋势一方面是被高利润的市场需求驱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专业化媒体出版领域具有精细加工的可能。科学出版业和图片出版业的专业集团化特征最明显。例如Reed Elsevier对ChoicePoint的收购,达到41亿美元。

美国出版业通过集团化向海外扩张,使自身规模迅速膨胀。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以17.0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CENT网络出版商。这是因为后者在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市场,有相对健全的业务分部和出版公司。而且中国在近年来是亚太地区经济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通过此收购行为可以轻松进入中国市场。

3.电子版权受到保护

美国出版商协会是美国出版业最重要的组织,其职责在于保护版权免遭一切形式的盗版,保持对教育材料的公共资助等。美国出版商协会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源来防止其会员的知识产权在国内、全球市场和网络空间遭到盗窃。当美国出版业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发展到电子出版以后,出现电子版权保护的新要求。2002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自由撰稿人拥有他们作品的电子版权,出版社出版他们作品的网络版必须经过他们同意。同年,联邦法院也规定传统的图书出版合同不包括数字出版物权。虽然电子版权获得了法律保护,但是由此问题引发的纠纷并没有停止,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要数谷歌公司的图书搜索计划。

谷歌在2006年推出了涉及出版业的图书搜索计划,想通过这一搜索计划把众多大学和公共图书馆的书籍内容收集在一起,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数字化后使这些书能够供全球网民查阅。在操作过程中,这个伟大的构想与现实的法律发生了冲突,五家出版商和超过8000名作者指控谷歌侵犯其电子版权,他们之间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诉讼,最后终于在美国出版商协会的协调下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和解协议。协议扩大了在线访问范围,在美国受版权保护的数百万图书可以在谷歌搜索出来,同时协议力求维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建立了新的非营利性独立的图书版权注册机构。这一协议还让将近百万册的没有商业价值的图书获得了新的生命,使得美国各地的人都能接触到该国的一些最优秀的馆藏图书。

4.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美国出版业市场之所以发展成熟和其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密不可分。《哈利·波特》的疯狂热销,美国出版业发现了极具潜力的青少年市场。《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首印1200万册,正式出版前一个月就已经登上了亚马逊销售榜首,发行24小时内在全球售出1100万册。目前,“哈利·波特”系列的前六部全球销量已经超过3.5亿册。《哈利·波特》的光环激发了许多对经典儿童读物感兴趣的人的需求。因此除了图书出版市场,杂志市场也瞄准了青少年市场。例如《Teen People》《Cosmo girlds》《Teen Vogue》等杂志就是针对10岁前的青少年出版的。它们都有良好的市场和极具人气的口碑。

除了青少年出版市场以外,根据具体的经济环境和人们的心理变化,出版商努力寻找读者的需求以开拓其他市场。如关于奥巴马题材的书籍应运而生。奥巴马的自传、画册都畅销一时。有一次奥巴马在CBS的访问中提及历史类书籍《Teamof Rivals》,出版商随即获得了该书加印几十万本的销售业绩。

二、美国出版业的历史启示

尽管中美两国在社会文化、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新闻出版的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也有根本区别,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当前美国出版业的发展特征、市场特点等因素,对于正在实施的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和出版业集团化建设,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和重组,有重要的参考和学习价值。

1.网络信息化技术领先。美国出版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尤其在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方面成绩骄人。利用网络出版电子书,开辟了出版业新天地。高度现代化的物流配套设施促进了发行渠道的畅通。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按需印刷可以按照读者需要在两分钟内印刷新书,既减少了出版社的投资风险,也降低了图书库存的可能,更给中小出版商和无名写手提供了发展机会。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也给传统的版权贸易带来了新契机。国际版权在线是一个集外联网络技术和新的出版理念为一体的网上版权信息和贸易平台。它为出版商、版权代理、文学经纪人、书探等需要参与版权交流和贸易的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贸易环境和方式,其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受到了广大业界人士的欢迎。美国的Google、Yahoo、Reed Elsevier、Thomson等公司都在不断地加大其媒体功能,“积极实行媒介并购,走融合之路,实行优势互补,并积极地扩大其业务范围,科技研发不断出新。由于背靠优势,未来几年将会是信息产业增长最快的时期,其所占的市场份额也会不断提高,乐观估计,其增长率将从目前的10%增加到2009年的15%。随着信息产业所占比重的提高,整个出版业市场的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相比之下,中国对于出版业的网络信息化投入仍十分有限,科技含量和研发能力亟须提高。

2.营销管理取胜。美国出版业有标准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美国全国信息标准化组织、美国书业研究会、美国出版商协会都是对出版业的标准化起组织和协调作用的机构。美国的企业管理体制与机制与中国大不相同。美国出版企业的产权多是股份制,总裁有很大的决策权,员工权责清晰,员工的创新、奉献与绩效挂钩,企业经营好坏与每个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而中国大多数出版社虽已完成转企改制工作,但是仍有部分企业有员工权责不明晰,企业归属感不强,管理层职责在执行层面上往往交叉,执行能力低下,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在销售方式上,美国出版业有专门的市场营销组织机构,营销人员比例大,职责重。而中国的营销和销售的职能是合二为一。营销策略及方法也需要因时因地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3.从业人员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完善的激励机制。美国出版业的从业人员,编辑人员所占比例少,大部分是从事包括出版、市场、营销和行政管理类的职能。所有员工都要求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销售经验。他们必须拥有善于思考的头脑和敢于创新的魄力。在工作间隙,从业人员还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项目以拓展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因为美国很多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培训若干时间以后才能获得继续从业的资格。

美国出版业在鼓励从业人员深造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完善的激励机制。他们设立各种图书奖和出版奖,奖励给图书及其著译者、设计者、出版者、发行者和印刷者等个人和单位。据统计,美国出版业关于图书出版工作的奖学金和研究补助金有93种。此外,调查显示,美国出版从业人员的薪资情况,通常是公司的规模越大,每一个职位的工资也就越高。在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的公司里,平均工资收入为112418美元,而营业额在1000万美元到1亿美元之间的公司里,平均工资收入为92861美元。在小出版社里,职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是75000美元。这些激励政策与薪资待遇表明了他们对出版从业人员个人发展的关注和重视。

4.优质的服务和健全的法制。美国图书销售讲究“微笑服务”,他们重视读者的反馈信息,因为读者的反馈决定了他们下一轮销售策略。他们对读者进行跟踪服务,一旦读者购买了图书,书店就会进行信息存档和归类,以后遇到类似的题材的新书,会通过邮件及时告知读者。美国的图书销售以人性化、科学化和信息化著称。美国各种类型的媒体融合“使得信息产业的各个部分已经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市场的反应会更合理、更敏锐,不会错过信息产业中任何一部分增值与发展的机会。另外,美国有着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对新兴媒体逐渐扮演主角的出版业市场来说,无疑保持着巨大的科技动力。”美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充分,法制健全,因此鲜有从事侵权盗版的违法经营活动。偶有侵权,法律会严厉制裁,违法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从事正常的经济活动。同时,在出版业也有行规,美国出版商协会负责用行规制裁违规企业,一旦违规劣迹在整个行业中被公示,该企业将举步维艰难以立足。而对于中国而言,人们的版权意识普遍薄弱,客观上助长了盗版和侵权行为的愈演愈烈,因此打击盗版之路,任重而道远。

4.历史美国经济发展 篇四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年轻美国的窘境 1.“没有中世纪的废墟挡路。„„一开始有历史的时候已经有了17世纪形成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因素。”具有以上发展特点的国家是()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答案:B 解析:“没有中世纪的废墟挡路”指的是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美国建立的时候,资本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其他三国都经历过封建社会,所以本题选B。

2.独立之初的美国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邦联议会的政策措施不为人民所关注、执行,各州之间互设关卡,商品流通严重不畅等。这主要是因为()A.英国经济封锁 B.社会动荡不安 C.邦联制的存在 D.财政政策混乱 答案:C 解析:独立之初的美国实行邦联制,其实就是松散的联盟,中央政府权力小,而各州的权力很大,各州拥有征税和发行货币的权力,财政政策更是各行其是;各州之间设立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所以答案为C。

3.《联邦党人论稿》的“引论篇”中指出:如果美国不能建立一个由统一中央政府代表的统一民族国家,而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国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联邦党人要求()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所谓“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是指当时美国实行的邦联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新兴美国面临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为了克服邦联制的弊端,美国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材料中的话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4.1786年华盛顿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岂不怪哉!”华盛顿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A.邦联是个松散的联盟 B.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C.应该联合成一个国家 D.中央集权可能导致专制 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转折连词“但”,其意在强调“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重要性,所以答案为B。不要误选A项,“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说明邦联是松散的联盟,但这不是其核心观点。此时美国已经建立,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知识点二

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5.下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A.联邦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须经参议院批准 B.总统和内阁对国会负责

C.参议院和众议院议员的任期都是六年

D.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答案:A 解析:根据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总统行使行政权,对宪法和选民负责而不对国会负责,排除B项。参议员任期六年,众议员任期两年,排除C项。对法律的最高解释权在司法部门而不在立法部门,排除D项。据所学知识判断,A项符合题意。

6.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近代美国实现这一“梦想”的重要举措是()A.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B.实行联邦制政体 C.实行直接选举 D.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答案:D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题干中的“梦想”是避免专制,维护民主政治,美国通过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对权力进行了较好的制约,故D项正确。《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故A项错误;联邦制政体主要针对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美国实行的是间接选举,故C项错误。

7.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朝鲜、美国三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对于这一外事活动美国()A.总统无权签订该停战协定

B.需经国会批准,该协定方可生效 C.前线指挥官即能签订该协定

D.需经最高法院批准,该协定才能生效 答案:B 解析: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需经国会批准方可生效,故A项错误、B项正确;前线指挥官无权签订该协定,故C项错误:最高法院掌握的是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解释权,D项错误。

8.美国人有一百个理由为独立而自豪,有一万个理由为1787年宪法而骄傲。美国人之所以如此认可1787年宪法,最核心的理由是它()A.宣布了主权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B.确立了联邦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C.确立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防止专制的出现 D.建立了能保障公民自由权利的强大的共和制度 答案:D 解析:美国人之所以认可1787年宪法,那是因为它既解决了邦联制的弊端又防止了专制,更重要的是它保障了公民的自由权利,这在1787年宪法的序言中有明显的体现,故答案为D项;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就诞生了,A项错误;其他两项都不是其最核心的理由。

知识点三

从“邦联”到“联邦”

9.弗吉尼亚州是美国独立之初就拥有的13州之一,曾拥有征兵权、征税权、发行货币权、制定法律权,1787年以后弗吉尼亚州将会丧失()A.征兵权、征税权、发行货币权 B.征税权、发行货币权、制定法律权 C.征兵权、征税权、制定法律权 D.征兵权、发行货币权、制定法律权 答案:A 解析:1787年,美国联邦制建立,收回了各州所拥有的征兵权、征税权、发行货币权,各州在不违背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可制定自己的州法,故答案为A。

10.根据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军事、外交是联邦专有权,教育和治安是州专有权,征税是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这就()A.规定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

B.实现了各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C.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民主共和国 D.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权利的要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从材料中准确获取信息并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说明了美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体现了它们之间分权制衡的关系。

知识点四

两党制的雏形

11.文章《如果你有两头母牛》中写道,“美国人:你有两头母牛,在它们的身上,一头写着民主党,一头写着共和党,它们都很强壮,但永远都不可能相互结合。”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是对美国政党政治的形象描述 B.两个政党在本质上相同 C.美国实质上是*** D.美国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答案:C 解析: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两党交替执政,互相监督,两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其次,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一头写着民主党”“一头写着共和党”“永远都不可能相互结合”等可知,A、B、D三项表述均符合题干材料的意思。C项表述明显错误。

12.英国和美国分别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两者在政体上的相同之处是()①国家元首都拥有实权 ②都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都实行选举和议会立法 ④都实行司法独立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用排除法。英国国家元首为国王,在形式上代表国家,并不掌握实权,故①表述明显错误,可以排除含①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邦制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第一,在联邦和州之间分权;第二,联邦的地位高于州。

材料二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说:“人类„„最为珍贵的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材料三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材料一体现了美国联邦制度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美国前总统布什为什么说他是站在笼子里讲话?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答案:(1)联邦与州政府权力分割、中央集权。(2)原因: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限制。

形成: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总统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

(3)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保证分权和制衡;联邦和各州,体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两党制,保证彼此制衡与监督。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3)对于材料三图片中的人物,如果穿越时光隧道,能否出现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为什么?

答案:(1)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既相互分立,又相互制约;实行两党制。目的:保障民主(防止专制)。

(2)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3)不能。美国1787年宪法不承认妇女、黑人享有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解析:第(1)问主要利用“有衡”包括的两层含义来组织答案。第(2)问由材料中的“中央政府”“州政府则保留„„权力”,来判定它隐含的信息。第(3)问考查1787宪法的局限性,解答的关键是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787年华盛顿说道:“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这表明美国建立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邦联政府软弱无力 B.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C.民众情绪低迷消沉 D.南北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说明美国独立之初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所以答案为A项。B、C两项是A项导致的结果;D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

2.费城制宪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A.维护邦联制 B.加强中央权力 C.巩固联邦制 D.保障各州权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费城制宪会议召开的背景是当时美国实行邦联制,地方权力过大,中央政府权力过小。为维护美国的共和体制,华盛顿主张加强中央权力。

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A.共和制 B.联邦制 C.邦联制 D.总统制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规定体现的是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的原则,即联邦制原则,故本题选B项,C项错误;A、D两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A.保证司法的独立性 B.保证依法治国 C.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 D.实现三权分立 答案:A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根据分权与制衡原则,美国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彼此制约,使法官终身任职就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因此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是其体现的原则而非目的。

5.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答案:A 解析:根据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原则可知,国会拥有立法权,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但总统的否决被国会推翻后,该法案将自动生效,据此可知A项正确。

6.奥巴马上台之初,雄心勃勃要“改变美国”,但是多年过去了,仍只是一纸空头支票。比如:近八千亿美元重振经济计划实施后,犹如石沉大海,迄今美国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多年呕心沥血之杰作——医保改革法案,如今仍悬在空中,无法定案;通过削减对富裕阶层的税收优惠来增加政府开支的提议,也未获得通过。对此,他认为“华盛顿将一事无成,因为华盛顿四分五裂”。据此可知,他将“一事无成”归咎于()A.联邦制原则 B.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 D.分权与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美国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者互相制约,这虽然能有效地防止专制但又降低了行政效率,材料中所列的“空头支票”现象正是对此的体现,故雄心勃勃的奥巴马“一事无成”,故D项正确。

7.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以及其他数百名联邦政府高级官员的产生方式是()A.人民选举 B.总统任命

C.国会选举 D.各州候选人竞选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在美国联邦政府内部,总统有绝对的权力,对各机关首长以及联邦高级官员有任免权,故选B。

8.二百多年来,美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又老又旧的美国宪法居然能够基本 上在维持原貌的框架内,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从容应对、游刃有余。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国()A.宪法具有修正案机制 B.社会稳定 C.先贤的精心谋划 D.法制健全 答案:A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修正案机制,能不断弥补宪法的不足,从而使这部宪法仍然具有活力,故答案为A。

9.恩格斯认为:“它(美国1787年宪法)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恩格斯发展地看待美国宪法 B.恩格斯辩证看待美国宪法 C.恩格斯的认识是前后矛盾的 D.恩格斯完全肯定美国宪法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来看,恩格斯对美国宪法的看法比较辩证,美国1787年宪法既保障了公民的自由权利,又承认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因而恩格斯的认识并不是前后矛盾的。故答案为B。

10.“(美国宪法)为了限制众议院的权力,他们便在众议院上面设置了参议院„„因为参议院是各州立法会议选出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 B.突出了议会至上原则 C.扩大了各州权力 D.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的原则,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为限制众议院的权力设置了参议院”;联系所学,为平衡大小州的利益,众议院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每州各两名议员组成参议院,与各州人口无关。据此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设置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

11.下列关于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 C.英国内阁是国家权力中心 D.英国首相和议会对内阁负责 答案:B 解析: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而非直接选举产生,A错误。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最高行政首脑,B正确。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C错误。英国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D错误。

12.著名历史学家刘祚昌教授认为:1787年宪法是“美国第一次革命的一个重大成就”,是一部“进步”的宪法。他的理由可能有()①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 ②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具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④调和了美国大小州、南北方、中央和地方间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防止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因此①正确;②正确,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美国的民主政治;③反映的是1787年宪法的消极方面,与题中“进步”不符,排除;④正确,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里众议员的比例分配调和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对奴隶制的保留调和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故选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第七款„„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送合众国总统;总统如批准,便须签署,如不批准,即应连同他的异议把它退还给原来提出该案的议院,该议院应„„进行复议。倘若„„该议院议员的三分之二仍然同意通过该法案,该院即应将该法案连同异议书送交另一院,由其同样予以复议,如若此另一院亦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该法案即成法律„„

第二条第二款„„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三分之二的人赞成;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一切其他„„合众国官员„„

材料二 第一条第二款„„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 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的奴隶身份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

——1870年美国宪法修正案

材料四 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性别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1920年美国宪法修正案

材料五 美国大法官桑德拉·奥康纳于1981年被任命为联邦法院大法官,一直任职至2005年,她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位女性大法官。

材料六 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者中既有黑人,也有女性。最终奥巴马获胜,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1)据材料一,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根本原则是什么?材料反映了国会对总统有哪些监督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87年宪法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有什么局限性?

(3)根据材料五、六分析,美国当今民主建设有什么进步?结合材料三、四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答案:(1)根本原则:分权和制衡的原则。监督权:总统任命外交使节、缔结国际条约等必须取得参议院的同意。影响:防止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协调了中央和地方、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黑人被排除在美国公民之外,印第安人的权利受到限制。

(3)进步:黑人和妇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取得平等权利。原因:美国法律制度的保障,黑人、妇女的不懈斗争。影响:黑人和妇女地位得到改善和提高,促进了美国宪法的完善,反映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及其局限。第(1)问由材料中国会与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分析其原则,其主要影响结合教材回答。第(2)问从材料中分析出种族歧视的内容。第(3)问要看到妇女和黑人政治权利的提高。而材料三、四提供了法律依据,妇女和黑人以此为武器,通过合法的斗争争取到平等的权利;其影响要从宪法的完善、社会文明的进步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4.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美国即联邦制„„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3)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试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

答案:(1)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既相互分立,又相互制约;实行两党制。目的:保障民主(防止专制)。

(2)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3)制度: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原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

5.美国内战教案历史 篇五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内战爆发的原因、过程、意义以及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等基本史实;了解《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重要文件。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文件,认识这两部法律在内战中的作用;结合林肯的历史活动,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战争中林肯和人民群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人心向背是战争胜利与否的关键,同时个人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历史意义;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

美国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方式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有线电视C-SPAN分别于、和对一个由美国历史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进行三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林肯在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中排名第一位。4月特朗普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曾表示,他可以做的非常有总统的样子。“开玩笑的说,我可以比美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总统都像总统,除了林肯。”特朗普说,“因为,你没法超越林肯!”

为什么特朗普说“你没法超越林肯”?林肯在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中排名第一位说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

1.读教材和“美国南方种植园”图文,归纳美国内战的背景(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①政治上:美国独立后建立了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的联合政权;②领土扩张;③经济上:南北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

2.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南北矛盾的表现:①关税之争;②奴隶制禁止与否问题;③废奴运动;④南北双方还在劳动力、市场、原料等方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归纳总结:(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2)南北矛盾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

6.美国美标公司具有悠久历史 篇六

司成为享誉世界的全球公司,卫浴及厨房业务遍布欧洲,美洲和亚洲。

1985年,美标携带着领导国际标准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卫浴行业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著名品牌。

1985年到1995年,美标公司在中国先后成立了公司总部和4家独资或合资工厂

关于美标公司亚太区

美标亚太区隶属于日本伊奈(INAX)公司,伊奈公司总部位于日本长滑市(Tokoname City),是JS 集体的成员。伊奈公是领先的建筑材料及橱房卫浴产品制造商,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通过在亚洲,欧洲,北美的独资分公司或合资公司,以及代表处经营业务。

伊奈公司秉承“追求卓越质量”的公司理念,制造具有极高质量的产品,对每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臻与完美,同时帮助缔造优美的环境。卫浴产品是伊奈公司的核心业务,包括针对普通家用,商用以及其他公共建筑的浴室家具,陶瓷产品,龙头和整体淋浴房,产品同时行销于亚洲,欧洲以及美国。美标同时还在亚洲经营JADO这一高端自有品牌,以及在新加坡,澳洲以及新西兰经营Ideal Standard品牌。美标亚太区4000多名员工共同致力于公司对消费者的承诺,即为消费者提供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的美好和谐的卫浴空间,使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风格(Express Their Own Style)。美标的卫浴产品融合高端设计和先进科技,为人们提供最大的身心舒适的享受。美标和多位国际知名获奖设计师,如Marc Newson, David Chipperfield, Tomas Fiegl, Achim Pohl, 和Ronen Joseph携手合作,共同打造最前沿的设计。这些套间组合包括脸盆,浴缸,座厕,丰富的配件和家具,相互呼应,呈现风格一体的整体卫浴形象。美标的产品融合创新科技,包括能够抑制细菌滋生的抗菌釉面,低铅龙头,按摩浴缸中独特的平面隐式喷头,以及防漏水龙头和超强节水科技的劲冲技术。

美标,全球领先的卫浴产品开发和生产商,以其优质的服务和产品质量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产品形象和

信誉。许多重点工程、城市标志建筑、豪华宾馆、高级楼盘,都留下了美标的足迹。

与欧洲同步的产品设计,创新的卫浴科技,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的高质量服务,是美标对所有客户的承诺,也就是“设计解决方案”的含义。美标力邀全球著名设计师如Marc Newson、David Chipperfield,Tomas Fiegl

和 Achim Pohl,以及Ronen Joseph, 等等把最前沿时尚的欧洲设计带入中国,感谢这些著名设计师,使我们的产品赢得了不胜枚举的国际奖项:如REDDOT红点奖,IF,Design Plus, 等等。与欧洲和美国同步上

市的产品让中国消费者第一时间体验欧洲最新的流行时尚。

美标把全球最领先的卫浴科技融合到各种产品设计中,帮助消费者打造无以伦比的舒适,安全和节水的生

活方式。2004年将”美康“技术引进中国市场,呵护您与您家人的健康。2005年引进的全球领先的Champion

超创技术——超级冲水座厕,一次能冲净20多个高尔夫球,使消费者彻底摆脱重复冲水和阻塞的烦恼,2006

年又推出了4.8升的超级省水座厕。2007年美标成为上海网球大师杯唯一卫浴产品合作伙伴。2008年美

标不断创新,推出3/4.5升节水座厕。并且连续第二年成为上海网球大师杯唯一卫浴产品合作伙伴。成功进

驻了包括水立方在内的36个北京奥运场馆和相关项目,更成为“好运北京”16届跳水世界杯冠名赞助商。

如今,通过在中国20多年的经营,美标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在全国拥有350多家专卖店。分别在全国

7.历史美国经济发展 篇七

(一) 传统社区银行优势。

根据Berlin和Mester (1998) 的分类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有两类信贷技术, 一类是基于“硬”信息的交易型贷款技术, 一类是基于“软”信息的关系型贷款技术。对那些不能提供规范财务报表和有效抵押担保的中小企业来说, 关系贷款几乎是唯一的信贷技术, 而社区银行在“软”信息生产及传递等方面的优势, 使其成为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主要机构, 向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贷款。

(二) 社区银行发展面临挑战。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银行业管制的逐步取消以及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量金融创新的出现, 美国银行业在市场结构日益集中的同时, 竞争更加激烈, 社区银行的生存环境恶化。从1980年至2002年, 社区银行的数量从12366家降至6936家, 其存款、贷款和资产的市场份额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根据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信息生产是银行的重要功能。所谓的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 只是信息生产的方式不同, 由此导致不同的信息生产成本。传统观点认为, 大银行在收集和处理“硬”信息方面有比较优势, 而中小银行在处理“软”信息方面有比较优势, 于是借款者根据自己的信息性质向不同银行寻求融资, 从而形成了信贷市场的短期均衡, 也就是上文分析的小银行优势论以及由此导致的信贷市场二分法, 即:大银行-“硬”信息-交易型贷款-大企业, 中小银行-“软”信息-关系型贷款-中小企业。但是由于大银行面临竞争压力, 以及信息进步带来的信息生产成本的下降, 大银行进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争抢中小企业客户, 原有的信贷市场的均衡被打破, 社区银行发展面临挑战。

而且大型银行可充分利用科技、风险管理、资金、人才等多重优势给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服务, 融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目前交叉销售更成为大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的主要盈利方式, 大银行通过销售产品加深与企业的来往而成为该企业的主办银行并且吸引到员工、企业主与家庭等客户。Enrich (2007) 研究发现如美国银行等银行巨头利用企业主的个人信用评级的“硬”信息, 逐步放松对小企业的小额贷款。Berger和Black (2008) 发现65%以上的100万美元或以下的贷款, 以及68%以上的10万美元贷款是由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完成的。

(三) 社区银行仍然存在的理论和实践分析。

目前, 美国共有7000多家社区银行, 拥有遍布全美的50000多个网点, 在所有银行中占比达到98%。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的并购导致美国社区银行的总数逐年减少, 但新的社区银行仍然不断产生, 社区银行所占比例一直维持在92%以上。

尽管社区银行在美国银行体系中的重要性下降了, 但在某些地区和某些经济部门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 社区银行在农村地区和小城市的地位仍然显著, 社区银行仍然是小企业贷款的重要来源。De Young、H unter和Udell (2002, 2004) 对社区银行的未来前景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 得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即:金融管制放松及技术发展已对社区银行传统的比较优势产生了较大侵蚀, 尽管如此, 在对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这一特定领域, 社区银行依然保持竞争优势。

从理论上来分析, 对于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而言, 信息的专有化、人格化特征使其在转换融资银行时面临比较高的转换成本,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 信息类型越偏向专门化, 其转换成本越高。当存在转换成本时, 即使对手方银行降低贷款定价, 借款者也不会轻易更换银行, 银行能够在转换成本范围内维持其信息租金。并且信息的专门化程度越高, 信息租金越稳固。中小银行可以通过生产专门化程度较高的信息来规避竞争, 维持对部分中小企业信贷的优势地位。

实践中, 面对大银行的竞争和兼并热潮的冲击, 美国社区银行积极求变。首先, 社区银行采取“求异型战略”来发展自身的业务, 如在目标客户选择、主要业务区域的确定等方面努力与大银行形成互补, 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这些银行将社区作为自身的主要竞争区域, 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 将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居民及农场主作为主要客户并提供个性化服务。其次, 社区银行借助于关系贷款, 获取“业务拓展关联租金”。例如, 关系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及中间业务一直扩展到全能化银行的各项金融服务领域;关系银行还可以通过关系借款人向其关联方 (如供应商、经销商等) 实行关系营销, 从而实现关系价值的最大化。同时, 为维持关系租金, 社区银行必须付出更多的信息生产成本, 在这方面, 可以借助于新技术来降低成本, 比如, 中小银行可以完善其IT系统, 强化“硬”信息处理能力, 同时也是为了配合在关系贷款方面的优势。

二、对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启示

从美国社区银行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来看, 早期针对信息不透明并且无法提供有效抵押担保的中小企业而言, 关系贷款几乎是唯一的信贷技术, 社区银行凭借关系贷款的优势成为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事实上的垄断者。随着银行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 竞争加剧, 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新的信贷技术出现, 不少大银行进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社区银行市场份额下降, 关系贷款和小银行优势面临挑战。但是已有的研究也表明, 如果中小企业本身的基本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或者“软”信息难以被硬化的条件仍能成立, 则中小银行依然能凭借关系型贷款上的优势找到其生存的空间。事实上关系贷款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中小企业信贷技术, 社区银行仍然是美国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重要力量。而且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国外学者的研究多是以一国已达到较高的金融发展及信息应用水平为前提, 根据我国金融体系及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 显然远未达到这一层次, 小银行优势这一命题至少在我国现阶段是成立的。对国内中小银行而言, 应该积极利用关系贷款技术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深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具体到我国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现实是, 竞争也日趋激烈多种信贷模式并存。首先是国外机构, 比如花旗、汇丰等, 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颇有经验和先进技术, 在国内市场积极布局, 并且已经推出代表性的产品。其次是各大银行, 出于各种原因 (比如政策引导等) 有进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想法, 但和国外大银行不一样, 并不具备专门的信贷技术, 主要是通过建立信贷工厂和小贷中心等, 通过流程化经营来降低成本, 同时利用“关系”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风险, 目前也已形成了专门的信贷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中小银行而言, 怎么谋求差异化经营, 同时保持地区和客户关系优势, 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市场定位。美国社区银行优势的核心是关系贷款。由于银行规模的限制和经营的区域范围的限制, 社区银行主要采取专业化集中经营的策略, 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社区内的特定行业, 同时这也有利于形成人缘地缘优势, 利用关系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但美国的社区银行因为风险分散化不够, 除了面临特定的市场风险外, 还面临中小企业的行业系统性风险, 有数据表明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的小型社区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在持续下降—从1994年底的1.13%降到了2005年底的0.94%, 这说明银行规模太小可能不利于资产组合的优化。怎么解决区域、客户关系优势和风险积聚的矛盾?我国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也在积极谋求跨区域经营, 把增设分支机构作为维持竞争力、分散地区风险的手段之一, 但这个过程中有可能逐步丧失在区域市场的竞争优势。如何权衡利弊合理定位, 是中小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 中小银行应该是较全面的金融服务的提供者。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表明, 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信息搜集和处理的成本, 从而削弱了关系型贷款的重要性, 社区银行与小企业的关系也在演化:社区银行从单一的信贷服务提供者逐渐转变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提供者。社区银行只有成为多种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才能在竞争越发激烈的市场上生存下来。国内的不少中小银行严重依赖存贷款业务, 中间业务方面开拓不足, 这很可能成为其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掣肘。

第三是信贷技术的结合和综合利用。在区域市场, 关系贷款是主要的信贷技术, 但是关系贷款也可以和其他信贷技术结合, 比如抵押担保技术, 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等。经验表明, 在放贷过程中银行往往是以某种信贷技术为主, 同时配合利用多种信贷技术, 来降低成本和减少风险。国内中小银行往往把关系贷款和抵押担保技术结合, 或者把关系贷款和人工信用分析形式的贷款技术相结合。未来, 随着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的开发以及更多信贷技术的出现, 有可能出现更多的信贷模式, 为银行提供更多可操作的空间和选择。

第四是充分发挥关系的价值。银企关系除了可以帮助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可获得性, 也完全可以用于贷款条件的设定, 比如期限、利率等。国内有学者对中小银行利用“关系”对贷款定价进行了研究, 但具体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当然国外的研究也表明, 关系贷款也有其弊端, 应该注意克服, 比如它会导致银行的“软预算约束”问题和“敲竹杠”等行为, 有待于结合国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Mitchell Berlin, Loretta J.Mester.On the profitability and cost of relationship lending[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1998 (22) .

[2]Allen N.Berger, Lamont K.Black.Bank size, lending technologies, and small business finance[R].World Bank Conference on Small Business Finance, 2008.

8.中国掠夺美国的历史 篇八

对于今天的美国人来说,“中国制造”司空见惯,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成为“世界工厂”后才出现的现象。其实,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今天,从北京到纽约坐飞机需要14个小时,所以今天人们很难想象帆船时代中美之间的距离,当时从美国到中国来回一趟,如果顺利的话也需要1年半,不顺利的话就会连人带货都会彻底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上。即便如此,中美之间的贸易规模也堪称庞大。

17世纪和18世纪的时候,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拥有高质量的瓷器和丝绸,中国茶在全球也非常受欢迎,所以与中国的海上贸易有利可图。不过正如历史学家埃里克·杰伊·道林在他那本具有娱乐性和可读性的书《当美国首次遇到中国:大航海时代茶、药和金钱的奇异史》中所指出的,在还是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之一的时代,美国没有参与与中国的贸易。因为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与中国的贸易,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中国购买茶叶后,从广州回到英国,再由英国辗转运到北美码头波士顿,再将哈德孙河流域新英格兰地区出产的人参(中国人称 “花旗参”)运往中国。

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就是因为英国垄断贸易提升了茶在美国的价格。

此时的中国人只是通过明末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了解到在大洋彼岸还有一块叫亚美利加的土地,而独立伊始的美国人同样也对大洋彼岸的中国人没有什么了解。据说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在听说中国人不是白种人时,还感到异常惊异。1784年2月,英国与独立的美国签署和平协议之后,美国几乎立刻开始独立地与中国开始了贸易。

1784年,由费城商人和纽约公司共同修建的帆船“中国皇后号”由格林船长率领,离开纽约港。那时候巴拿马运河还没有开通,美国的商船自北美大陆东岸出发,必须沿南美洲海岸行驶,绕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再斜贯波涛汹涌的太平洋;或者先横渡大西洋,自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在印度稍适休整后再穿越海盗出没的马六甲海峡,最后驶入南中国海。

“中国皇后号”经好望角驶往广州。航行了2.9万公里,到达这座中国南方时已经离出发有7个月了。

“中国皇后号”卖掉了船上的商品:铅、绳索、呢绒、酒、人参和白银。换回的商品是800箱茶叶,2万条南京产的裤子和很多瓷器。“中国皇后号”此行的成本开支前后共约12万美元,纯利润是30727美元,投资回报率是25%。

此后,美国人逐渐了解了中国人喜欢什么商品,利润就更加丰厚了。中国对毛皮的需求量非常大,美国西海岸到处都是的海獭皮尤其受欢迎。中国人还喜欢大西洋热带岛屿上生长的檀香木,这种树木的香味能保持很多年,非常适合做家具。在中国,海豹皮也是颇受欢迎的商品,一张海豹皮在纽约的价格是50美分,运到广东就可以卖出10倍的价钱。

虽然这种贸易对美国人来说有利可图,但是却造成了生态灾难,美洲海獭、海豹的数量急剧下降,而檀香木更是几乎绝迹。

18世纪后期,美国商人在夏威夷发现了檀香木。1792年,美国商人开始把夏威夷岛的檀香木运到广州,从此中美檀香贸易迅速发展。美国人用檀香换中国的茶叶、南京棉布和丝绸。随后美国商人在斐济群岛和南洋一带的许多岛屿发现了檀香木,1806年,鲁宾布兰雷船长带领希望号商船到达斐济,和当地人签订合同,要求垄断檀香木的贸易。

檀香成了中美早期贸易中美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货物。由于大量砍伐,大约在1830年时,檀香在夏威夷岛上绝迹了,只给当地留下来一个“檀香山”的名字。差不多同时,斐济群岛上,檀香木也被采伐殆尽。据统计,广州仅在1822年就进口了16822担檀香木,价值26.8万美元。随着美国商人檀香货源的匮乏,到1833年,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额跌落到了8935美元,中美檀香贸易至此趋于停止。这就是夏威夷群岛的首府火奴鲁鲁虽然已经没有檀香木,却依然被华人称为檀香山的来历。

直到18世纪,中国的经济还领先于西方,在两千多年里中国都是东亚最强大的国家,中国人称自己为“天朝”,或者“中央王国”,其他国家都是蛮夷和属国。不过中国遇到了威胁。在19世纪,日益脆弱的中华帝国和出现在远东的扩张的西方之间的关系紧张。18世纪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19世纪又增加了一倍,而农耕土地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速。而西方因为工业革命和先进的武器,日益强大。中国和西方在社会结构,法律和政治体系上有着深刻的差异,双方的对话常常不得要领,两者的关系越来越不对等。

不过,在中美贸易的早期,除了毛皮和檀香木,美国人几乎没什么用来与中国交换的商品,因此在18世纪,西方包括美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都处于下风。对比中美之间当时和今日的贸易,你会惊异地发现,过了200多年,贸易赤字的一方依然是美国。

尽管有这些相同之处,不过中美两国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只有出口和进口,今天两国之间有更多联系,比之前相比,两国间更加相互依赖,虽然两国间的理解再加深,但是在很多关键问题的立场和看法上中美两国依然分离,甚至对立。

书名:当美国遇到中国When America First Met China

An Exotic History of Tea, Drugs, and Money in the Age of Sail

作者:Eric Jay Dolin

.出版社:Liveright,

定价:27.95美元

页码:384页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

因为旅程太长,茶叶会坏掉,与中国的贸易直接刺激了快速帆船的出现。这种帆船有着巨大的船帆,狭窄的船体,为了速度牺牲了装载量,即使如此快速帆船,也是大航海时代的巅峰之作。1845年,被认为是第一艘快速帆船的彩虹号从纽约开往广州,来回共用了6个半月,比中国皇后号所用的时间要短不少。据说这艘船太快了,第一个把它到达广州的消息带回纽约的,竟然是它。此图为1856年“南十字星号”离开波士顿港。

美国到了中国之后,那些商人被限定在一个很小的区域活动,他们带回的有关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很负面,他们认为那些矮小的商人,动不动就会骗人。美国人看到了中国很多贫穷现象,美国人觉得中国政府是独裁的也是腐败的,他们还不喜欢中国人对待女人的态度,所以美国人以高人一等的态度看待中国人。而中国人对西方人,包括美国人充满戒心,限定他们在特定区域内活动,称他们为洋鬼子。

上一篇:09 合同评审控制程序下一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要求和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