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活动心得体会

2024-08-24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活动心得体会(共10篇)

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活动心得体会 篇一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大街小巷的年味越发浓郁起来。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过年的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我小的时候,对过年总是充满向往和期盼。那时家里生活拮据,很多平时想吃的美味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每年冬天,父母便操持着腌腊肉、灌香肠,然后风干。临近春节时,他们又忙着蒸包子、炸圆子、剁饺子馅、炸年糕……虽然日子不宽裕,但父母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做出各种美食。记忆中,炸圆子是我的最爱,做这道菜是很花工夫的:母亲先把糯米淘洗干净,蒸熟,拌入剁好的猪肉馅,加葱末、姜末、生粉、鸡蛋、盐、鸡精,使劲搅拌,然后搓成乒乓球大小的圆子;父亲把圆子一个个轻轻地放入油锅中,此时炉火不宜大,要小火慢炸,否则会把圆子炸煳;待圆子炸至金黄色时,就可以用漏勺捞出来了。此时屋里弥漫着圆子的香味,我和姐姐看得口水直流,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叫一个香!等除夕来临时,华灯初上, 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笑语不断,温馨幸福。近些年,生活条件好了,我和姐姐不愿年迈的父母再为年夜饭辛苦操劳,总是提早在酒店定下年夜饭,不仅可以品尝不同的风味,而且省时又省力。

贴春联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记忆里,正放寒假的我总是在年关将近的某天跟着母亲去街上买春联。母亲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路边的摊贩把春联从大到小依次排开,供人挑选。那时的春联多是手写的,大红纸上黑色或金色的毛笔字苍劲有力,洋溢着吉祥。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联大多是印刷的,纸张质量比原来好了许多,购卖的时候选择面也更多了,只是与透着墨香的手写春联相比,似乎少了一点年的韵味。6年前,表弟报了书法辅导班,几年下来,技艺不断提高,于是,我家的春联几乎都被他“承包了”。看着大门上家人书写的春联,我感觉特别亲切,仿佛有一股暖流在心里涌动。

过年少不了置办年货。过去买年货, 往往要来来回回跑很多趟。记得小时候,我家附近没有什么大商店,母亲常常带着我去较远的地方买年货。那时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挤公交车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而且有些外地特产在本地根本买不到。如今, 电商、微商等各种新兴商业平台火爆升温,网上买年货成了“新气象”,快递物流服务方便快捷,我只要在家里轻轻点击鼠标,各种年货很快就会被送上门来。

儿时的年是少不了鞭炮的。每逢过年,家里总会买上好些花炮类产品,有“摔炮”“神仙棒”“冲天炮”“地老鼠”等。虽然我对鞭炮有些害怕,但小伙伴中有胆子大的,主动要求放鞭炮,我只要听着、看着就很高兴了。除夕的夜晚,当家家户户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绚丽的烟花在空中次第绽放, 新年就这样热热闹闹地来了。虽然放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但它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近些年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鞭炮,或改用电子鞭炮,这样做不但净化了环境,也消除了安全隐患。

拜年是过年最具仪式感的事。大年初一早上,父母会带着我和姐姐到亲戚或朋友家拜年,而现在则变成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子贺卡拜年、微信语音拜年,传递祝福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利。

小时候过年,长辈们给的压岁钱都是现金,如今,小字辈们收到电子红包已不足为奇;过去交通不发达,我们都在家里过年,如今, 交通业发展迅猛,我们偶尔也会选择去外地旅游过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旧年俗里,包含着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团圆的期盼;新年俗也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寄托。悄然变化的年俗折射出生活的日新月异,然而,不管过年的方式如何变化,亲人阖家团聚、辞旧迎新、祈求幸福吉祥的情怀依然不变……

2.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篇二

有红包,有饺子,有新衣,很多地方兴鞭炮,我们这儿也有,而且我们这儿的鞭炮更响。

放鞭炮要等晚上才开始,差不多六点钟的时候,街上的人都出来了,变成了一片热闹的海洋。

到了晚上,家人开始包饺子,妈妈先把饺子皮、馅等准备好,糖可不能少,据说呀,它代表着甜甜蜜蜜。

姥姥包饺子的动作干脆利落,我包出来的饺子却怎么也不像,心想:既然包出来不像,干脆不如放弃吧。姐姐看到了这一幕,教育我:“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而且饺子还要包好看一点。因为它代表着团团圆圆。听了这句话让我重新振作起来,仔细看了看姥姥包饺子的动作,发现动作其实挺简单的:首先要把皮擀好,再拿擀好的皮放上馅和糖,最后把皮捏几个褶,封好口,这样,一个白胖子就包好了。姥姥把白胖子扔下锅,在锅里的饺子像一条条小银鱼在水中窜来窜去,来回游上几圈,就可以出锅了。

等到饺子冒着热气出锅时,我便迫不及待地用手抓起一个就往嘴里塞,顾不上烫嘴,细细品尝饺子的味道。饺子馅在嘴里发出愉快的呻吟,让我欲罢不能,一个又一个的饺子进了我的肚子,撑的我肚子溜圆,留给我回味的有美味,有品尝自己劳动果实的满足感,更有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光。

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作品 篇三

要走老亲戚,父亲喊谁同去,我们兄妹三人都集体失了聪,无人应答。最后还是父亲和叔叔结伴去看望他们的姑姑、舅舅,我们叫做老亲戚的人。

父亲回家,我们先问:“告诉他们别再来我们家了吗?”

父亲回答:“说了好几次,临走你舅姥爷们送到村口,我和你叔叔还嘱咐,千万别去看我们,外甥看舅舅是应该的,可没有舅舅提礼看外甥的。”

“答应不来了吗?”我进一步追问。

“答应了,但肯定还会来。”

果然不假,过不了两天,回礼的大部队来了。父亲有四位舅舅一位姑姑,一家派一个人来,一人提两包礼物,一份给我家,一份给叔叔。一行五人去叔叔家放下礼品后,妥妥落座在我家,一副不喝个痛快绝不走的架势。

我和母亲边摘菜边唠叨:“不让来,不让来,又来了。来了还得伺候,老爱在我们家吃饭,哼……”

母亲说:“这话儿可千万别让你爸听到,你爸小时候常住外婆家,和你那些表叔表姑一起长起来的,感情好着呢,所以他们爱在我们家吃饭。”

之所以烦老亲戚,是因为老亲戚一年才见一次,印象太浅,即便在路上遇到了,也只是看着眼熟不敢打招呼。父亲让我们称呼他们“表叔、表姑”,我和哥哥私下都给他们起了外号:鸭舌帽、红鼻子、酒瓶底……

老亲戚来了,我和哥哥就躲到外面玩,一会儿回家偷瞄一眼,看看他们走了没。“鸭舌帽”是个酒晕子,每次都黏着父亲,喝得眼睛都红了还没走的意思。

一次我躲在门外偷看,只听“鸭舌帽”和父亲说着酒话儿,都是些小时候的事儿,下河摸鱼,上山摘野果子,说起去水库游泳时,“鸭舌帽”竟呜呜哭了起来:“表哥,那次要不是你及时跳下去救我上来,我早就没命了。”他一哭,其余的老亲戚也感慨起来,都说父亲当年如何领着他们玩,给他们撑腰的旧事。父亲也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眉眼间都是开心的笑。

那一刻我才明白,我反感的老亲戚,对父亲而言却是最亲近的亲人,这些玩到大的小伙伴,只是随着年龄渐长,各自成家,来往少了许多,让后辈晚生感觉陌生罢了。

长大后,父亲再喊我们同去老亲戚家串门儿,我们都高兴前往。在去舅姥爷家和老姑家中,父亲也变成了晚辈,听他们叫着小名儿,那种亲切感随着岁月的沉淀而更加深厚,我从他们的话语中了解到了很多父亲的童年趣事,他们也从我们身上看到了父亲过去的影子。

每次走亲戚回来,父亲都饶有兴趣地讲他小时候的故事,父亲也是从小时候一步一步长大、变老,这些老亲戚是他成长的见证者和陪伴者,我们爱父亲,也爱上了这些老亲戚。

4.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 篇四

说到春节,你知道春节的来历吗?传说春节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便把这一天当做岁首。据说这就是新年的由来,后来便叫作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北京人过春节是最热闹的。腊八这天,首先要熬腊八粥,祭祖祭神;其次,再泡腊八蒜,为过年吃饺子用。从腊八起,街上的货摊子开始增加——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等等。

大人们准备过年,孩子们也参与其中。首先,要先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与蜜饯掺和而成的;然后,就是买爆竹了,尤其是男孩;最后。才开始买一些小玩意儿——风筝、口琴、空竹等。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太阳一落山,鞭炮就响了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将灶王的纸像焚化,其寓意为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开始出现许多卖麦芽糖或江米糖的,形状各异。北京有个老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报告家中的坏事了。

过了二十三,在除夕之前,家家必须贴好春联,必须大扫除一次,又叫扫房。必须准备好至少够吃一星期的食物——按老规矩,商铺大多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到了除夕,家家做起了年菜,到处是酒肉香。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门外贴好对联屋内贴上年画,每一家都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在这除夕夜里,除了小孩,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到了初一,许多寺院开始开放,小贩们也摆起了摊儿。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去城外看风景,骑毛驴,还能买到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还有赛车赛马的。这些比赛,使原本冷清的广场上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无独有偶。在气温零下三十摄氏度的黑龙江,气温如此寒冷,却依然抵挡不住人们过年的热情。除夕这天,全家首先需要祭祖,焚香秉烛,准备供品,再以地位尊卑和年龄大小,向各级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饭果必要丰富:红烧肉、四喜丸子、豆豉豆腐等应有尽有,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撒遍庭院,踩在上面嘎嘎作响,这便叫“踩岁”;再将悬挂着的春灯点起来,屋内屋外,一片灯火辉煌。

随后,人们开始守岁。但黑龙江的守岁与北京相比,可是大相径庭。在北京,孩子们睡觉,大人们守在床边或火炉边,什么也不做,坐等天亮;而在黑龙江,孩子们却不用睡觉,随意玩耍:抖空竹、抽陀螺、玩牛牌、吹口琴等,玩的不亦乐乎。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打麻将、打牌。玩的过程中,还能与干果杂拌儿、炒红果、蜜饯海棠等搭配,边吃边玩,尽情享受。

午夜,人们点起了鞭炮、烟花。天空中,“遍天银花绣,阖街硝烟浓”。随后,家人聚在天地桌前焚香叩拜,拱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礼成后,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给长辈叩首拜年,长辈须给晚辈引进零花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水饺,又叫“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这一盘盘饺子中,只有一个藏有硬币,凡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寓意此人一年中万事顺利。

5.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活动心得体会 篇五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一)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馒头,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儿,大年初一扭一扭。”不远处幼儿园孩子们欢快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唤醒儿时记忆,鼻尖略略酸涩,那些烙印在心底的童年趣事,一如曾经烟花绽放后的烟火味儿,萦绕鼻尖,经久未散。

幼时的我,对于“年”的最初记忆是从满街的各式烟花爆竹开始的。“飞碟”“仙女棒”“陀螺”“电光花”,各式各样的小烟花,在我的眼中,是比四驱车还要有趣的玩意儿,心满意足地抱回家,欢呼雀跃地等待春节的到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伴随着二踢脚“嘭”的一声响,期盼已久的春节终于来了。幼时,奶奶总会用面粉熬上一锅浓浓的“胶”,贴上红底黑字的春联,寄托了全家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上联,下联,横批,一点点抚平,仿佛旧年的烦恼也被一一抹去。帮着父辈们贴好春联,换上新添置的衣服,兴奋地去寻自己的玩伴,你追我赶,嬉笑打闹,妈妈声音还在身后:“小心点,别弄坏衣服”……“东南西北”“拍洋画儿”“骑马打仗”,每一项游戏都好玩极了,叫喊着,疯笑着。

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红彤彤的大灯笼,年味儿十足,可爱极了。缕缕香味伴随着“滋啦”的声音不断从厨房飘出,“别野啦,回来吃饭啦”,呼啦啦一哄而散。春节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几个“硬菜”,炸丸子、红烧肉、熘鱼片、红烧鸡块,这肉香,早已安抚了我的五脏六腑。每做好一道菜,奶奶总会先夹出一点来,放在条台下香炉旁的碗里,说是要先供奉祖先,他们会保佑我们的平安。

暮色被炊烟笼上了一层薄纱,像是镶嵌在天幕里的流苏。屋里被浓浓的香味笼罩着,浓得化不开。饺子,又名交子,更岁交子,新旧交替,是年夜饭欢快的终章,既是一年的结束,又是一年的开始。胖乎乎的饺子在沸水中不停翻滚,我们一个个的都踮起脚尖往里面瞧,寻摸着,都想找到那个包了硬币的“福饺”。

吃着水果糖,磕着瓜子,剥着开心果,盼望着,期待着,零点的钟声终于敲响。“去吧”,终于得到首肯的我们,叫喊着跑出去,一样样将各种烟花小心摆出来,借奶奶递过来的一支燃香,对准“陀螺”的引线,“嗤啦”,它开始飞快地盘旋向上,“电光花”顶端冒出的烟花,四射迸开。“嘭”“嘭”“嘭”,我们抬起头,形态各异,瞬息万变的烟花,曼妙地展开她一张张浅黄、银白、洗绿、淡紫、青蓝、粉红的笑脸,美不胜收。巨大的烟花在空中绽放,花瓣如雨,纷纷坠落,似乎触手可及。

年,是印刻在中华儿女心底最深的记忆,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红彤彤的的灯笼,白胖胖的饺子,绚烂的的烟花,共同都构成了我们集体的,“年”的记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二)

过年是那冬日里蒸腾的那团白气,过年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过年是爆竹声的万象更新,过年是对新衣服的期待。

今天妈妈赶集回来的时候买了一捆韭菜,我问我妈说:“妈妈,你买韭菜干什么呀?”妈妈说:“包饺子。”我说:“饺子有什么好吃的呀?”妈妈说:“你们呀,现在你们真是够幸福的了,在我们那个时候平常时候根本吃不到饺子。”

在我妈妈的那个年代里,每年过春节最高兴的是便是包饺子了,而吃饺子便是最好的生活了,在那个年代里白面是最宝贵的了。

妈妈那个时候,姊妹多,在平常她们穿的衣服都是最大的穿小了就给老二穿,老二穿小了就给老三穿,他们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有新衣服穿。

妈妈还说在她那个时候不比现在,现在每家每户都有电视,都可以在自己家看春晚,而她们以前一个村里就有一台或两台电视,最多不超过三台,她们想看春晚的话,必须很早就要吃完饭去别人家看电视,如果去晚了就看不成了,因为会被其他人围的水泄不通。

这大概便是妈妈她们那一辈人集体过年的记忆吧!

每当快过年的时候,街道里就有了过年的气氛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出来拿着浆糊和春联,乐乐呵呵的贴春联,还有挂大红灯笼,还有妈妈给买新衣服的期待。

要说过年对我到现在印象最深的,便是我们特殊的拜年方式了,山东是文化大省,在“仪式感”营造这一块,向来都拿捏的死死的,而我们山东是全国最讲究,最丰富,最全面的。一到大年初一,我们会起得很早,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院子里放鞭炮,这劈里啪啦的响声向征着新的一年里第一天的开始,家里的老年人早早的起床,吃过饺子,穿上新衣,等待晚辈的礼拜。接着就是我们这些晚辈“拉帮结派”挨家挨户地磕头拜年,要说到我们山东的拜年方式可是独具一格、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习俗传承、礼仪之邦。山东人有自己专属的拜年方式。

这大概便是我们这些人集体过年的记忆了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或者这才是过年的意义吧,跨过年关,在新一年的开端得到一些新的礼物,获得一种生活的新可能,这样才能在周而复始的一年又一年之中,真正拥有“新”的一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三)

二十五年前,新婚的我们从青藏高原青海西宁市来到珠三角岭南广东佛山,这是一次海拔落差2200米的迁徙,是一次由西北到东南距离3000公里的转移,更是大西北高原文化与南粤习俗的一次融合。这次由高到低由西到东由南到北的生活习惯大转变,首先从过年派“利是”开始。

我们刚来南粤大地不久,便逢新春佳节来临,这是我们夫妇第一次在广东过大年。

入乡随俗,初到广东的我们也学着过广式春节。首先,从形式上接轨:我们把北方叫惯了的“压岁钱”改称为“利是”,把北方装压岁钱的“红包”改称为“利是封”;其次,从内容上接轨:在北方,过年的红包要么是长辈包给晚辈,要么已经挣工资的晚辈孝敬长辈,但只要能挣工资了,基本上就收不到红包了。而在广东,给压岁钱被称为“派利是”。派,就是大派发,发放范围除了给老人和孩子,扩大到只要你高兴可以派发给任何未婚人士(无论男女无论年龄无论是否已挣钱),扩大到可以派发给保姆保安保洁,甚至于派发给过年给自己提供服务的旅店酒店服务生出租车司机,还有老板派发给员工、村长派发给村民、小区物业派发给业主等等。只要你想派,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派。派发面积大,范围广,派发金额不定。广东人似有一种说法,派出的利是越多,来年越是会发财。

当时,在我们居住的大院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孩老人,还有一群二十多还打光棍的靓仔帅哥们。过年出门只要一见面,无论碰上哪一个,我就马上派出一个利是,讨回个“恭喜发财”的吉祥祝福。大家笑容满面,其乐融融!

可是我们小两口,又不老又不小,春节过完了,竟然没收到一个红包,且这种现象还持续了好几年。终于,在某个春节过后的一天,我坚定地对老公说:“不行!我们家必须要添丁加口,改变过年收不到利是的现状!”于是,我们的造人计划正式启动并付诸实施。没想到腹中的宝宝更会配合,挑了个过年的时间降临人世!这下可好了,出生在春节,一生下来就可以“逗利是”了。亲朋好友、邻居同事派给我家襁褓中的宝宝那些“利是”,也让我尝到收利是的高兴滋味,可烦恼也接踵而来。喜的是在大过年生了个胖小子,小孩子一出生就有利是收;烦的是这回收支来了个大颠覆大逆转,从“贸易逆差”一下转到了“贸易顺差”,我们处于经济上的有利地位,这个逆转来之过猛,反而令我们一下不能适应。想想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不能占人家的便宜,不能欠人家的人情,有来无往非君子,这些教诲天天萦绕于心,让我们两口子开始有点儿惴惴不安,这么多人情应该怎么还?总不能坐等人家再生一次孩子吧!干脆摆一次满月酒,将“顺差”带来的人情收益一次性还清,图个两口子心安理得。由收利是引发的“贸易顺差”也就顺利解决!

年年岁岁节相似。有了儿子后的春节,你来我往,派利是收利是,孩子图个乐儿,大人图个吉祥的好意头。来到广东已经二十五年了,我觉得必须要给广东人派利是的好习俗点个赞。广东人派利是约定俗成,金额随意,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或百元,以讨吉利讨开心为目的,图的是平安快乐的好意头。而北方的红包基本是少则百元起步,多则千元,上不封顶,无形中增添了经济压力和人情负担,甚或闹出一些不愉快。

这几年,抢红包开始变成日常游戏,过年时家家户户的节目又增加一个时代特色。

北方的压岁钱是压住“邪祟(谐音‘岁’)”保平安的意思,而南方的利是也是“利事”或“利市”的谐音,万事大吉的意思。无论北方或南方,中国的民俗都是祈盼吉祥祈盼平安。所以,让“利是”回归到本来的意义,不攀比不计较,这样的春节才能过得快乐又祥和,顺心且喜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四)

春节,是镶嵌在每个人心中最浓厚的乡愁。无论在哪里,大年三十,在外的游子大多会如同归巢的燕,大包小包带着礼物、带着牵挂、带着乡愁回到家乡。

在我印象中,乡愁可能是红红火火的春联。在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起床,蹲在炉子边看父亲往锅里一边加面粉和水,一边搅拌成米白色的浆糊用来贴春联。父亲总会赶我去将门上已经发白的旧春联清理干净,然后我们一起换上新春联,辞旧迎新。他还特地把福字倒过来贴,取谐音意为“福到了”,可真应了王安石的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谓贴春联,贴的便是对新春的寄语。

乡愁也可能是熙熙攘攘的年集。说到新年,最无法忘却的就是赶年集了。小时候,父亲总开着他的三轮车载着裹得严严实实的我去赶年集,路上偶遇到邻里乡亲,总会热情地捎他们一程。到了集上,脚步声、吆喝声、笑声掺杂在一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小孩子们手里拿着糖葫芦蹦蹦跳跳,大人们则忙着讨价还价、货比三家,临走时满满当当的年货已经堆满了每个人的后车厢。所谓赶年集,赶的便是对新年的期盼。

乡愁抑或是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在我们家,母亲和姐姐是准备年夜饭的主力。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响起时,饭菜的香气也弥漫开来,这时候父亲总会温上一壶好酒,大家和和美美地坐在一起,听父母讲述他们幼时的不易和如今的变化,感叹时代的变迁和如今的好政策,展望未来要更加努力。所谓吃年夜饭,吃的便是那一抹对新时代的展望。

乡愁或许是络绎不绝的问候。大年初一,鞭炮声早早响了起来,“过年好!”一句句问候声此起彼伏,邻里近亲笑意盈盈地带着祝福进门。孩子们总是最开心的,不管是零食还是压岁钱,兜里往往是鼓鼓囊囊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拜年不拘于形式,相距千里的亲人可以一个视频电话打过来互道祝福,手机微信发消息、家庭群里发红包进而成为了拜年的主流方式。所谓拜年问候,问的便是那一份对新年新气象的祝福。

乡愁是漂泊在外的人们与家乡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结,是游子对故乡的牵挂与依恋。春节则是内心深处最久远最深刻的记忆,就像一壶陈年老酒,随着腊月的到来,节日的到来,淡淡的思乡愁绪就悄悄弥漫到眼前。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五)

所有传统节日中,新年,是一家人最期盼的,也是最隆重的节日,也成为我儿时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

贴春联 穿新衣 总把新桃换旧符

记忆中的新年,是从祖辈大扫除开始的。爷爷奶奶用扫帚、掸子对家里进行大扫除,并在门上贴上春联、大大的“福”字,这就算是正式拉开序幕了。

小时候,村里没有便利的网上购物,平时若想穿一件新衣服,要么去裁缝店做,要么去城区百货商场购买。所以,能够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是一件多么令人期待的大喜事!每到过年,妈妈总会给我置办一身新衣服,但在大年初一之前,我只能每天去看一眼、摸一下新衣服,天天数着日子,期待着把它穿上身。

舌尖上的美味 把酒话新年

快过年时,爷爷就会拿出家里蒸糕的一套工具。村上会蒸糕手艺的人并不多,所以,邻居们都会请爷爷帮忙制作。就这样,爷爷一蒸笼一蒸笼地做着糕点,而我就蹲在灶前生火,看着美味的糕点出笼,开心得不得了!如今,爷爷已是古稀之年,但是一到过年,爷爷还是会蒸糕,这个仪式从未改变。

除夕之夜,家人欢聚一堂,吃着奶奶烧的家常美味。大人们斟点小酒,话一年来的人和事,小孩子给大人们一一拜年,说上吉祥话,送上祝福语,拿到压岁钱。这幸福温馨的场面不禁让人感慨:在外拼搏再辛苦,这一年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守岁,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仪式。当大年初一零点的钟声响起,每家每户都点燃爆竹,用这种方式喜迎新年的到来。“欢乐过新年,烟花灿九天”包含着大家对于新年的祝福和期盼。

烟花声、爆竹声,不消不散,犹如昨日之声,让我久久沉浸在美好的童年回忆里。如今,我们不需要苦苦等到新年到来之际,才实现这些物质上的愿望。我们可以每天都穿新衣,每天都吃美味的菜肴,但是已找不到儿时的那种期待与兴奋。

6.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活动心得体会 篇六

长辈们给我的压岁钱,早些年只有十块钱。每逢过年,妈妈都会提前很多天到银行换回些新票,等过年的时候用红纸包起来发给我和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们。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几块钱的压岁钱就能带来很多喜悦。如今,红包里的钱早已不知去向,但是包压岁钱的红纸都被我小心地珍藏,一张又一张夹在一个本子里不舍得扔掉,因为长辈们每年都会在红包上面写上几个字,或祝福或期盼,这都是积攒下来的希望与美好的回忆。

慕然父亲画笔下的家乡。

从十块、几十块,到后来的几百块,红包里的钱越来越多,社会在发生变化,岁月也在发生变化。每到年底,我都会把这些曾经包裹着压岁钱的红纸翻出来,整理一下。尽管有些已经被岁月抹去了色泽,原有的鲜红色也被时光洗礼得发白,但是它始终包裹着浓浓的情感。

有一个已经泛白的红包,上面写着“风调雨顺,岁岁平安”几个字。我记得是我刚上小学的那个春节得到的。那一年小年后,爸爸妈妈便把我送到了乡下老家,答应我过年就回来陪我一起放鞭炮。我还盼着疼我的叔叔能回来,他在部队服役。但还有两天就要过年的时候,一封信送到爷爷的手里,是叔叔写来的。他在信中告诉我们,部队有任务不能回家过年了。

慕然父亲画笔下的家乡。

那一年,除夕那天下起了雪,透过窗户,雪花在天空中盘旋,久久不肯落下,刚落地的雪花又被风吹到天上。我一次又一次跑到村口张望,冷风一个劲儿地往我的脖子里钻,路上零星几个行人,却没有爸爸妈妈的身影,我看到远处屋顶的炊烟缓缓升起,它慢慢地飘着,北风吹过,炊烟便铺天盖地弥漫开来。我每一次怀着希望到村口,等来的却只有失望。

天色已暗,黄昏里都有一种惆怅,欢笑声从邻居们的家中传出,鞭炮声在四面八方响起。爷爷奶奶也不停地朝窗外张望,爸爸妈妈仍没有回来,炉子上的铁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包好的饺子在一旁却没有下锅,窗玻璃上模模糊糊地笼了一层水汽,我的肚皮瘪得像一只空口袋。爷爷拉着我的小手再一次走到村口,漆黑的路上早就没了人。通讯不畅的年代,也不知爸爸妈妈是被雪耽误在路上,还是单位有什么别的事情回不来了,我只能焦急地等待,并且偷偷背过脸去,掩饰着脸上的哀伤。

风大了,未落下的雪花在半空中就被风撕碎了,电视屏幕里的黑白影像也突然没了,只剩下一大片黑白相间的“雪花”满屏乱窜、嗡嗡作响。爷爷顶着风雪跑到院子里,转动架着天线的竹竿,直到黑白画面重新出现。电视上是一个歌手在唱歌,歌曲混着刺啦刺啦的杂音:“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我的妈妈是一名护士,爷爷告诉我,妈妈的职业是为了救死扶伤、是伟大的职业。爷爷还告诉我,妈妈是一名共产党员,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是党员的职责。那一晚,爷爷讲得情真意切,我明白了许多。那一年我九岁,第一次听说了中国共产党,这犹如一粒种子,种植在我的心中。

后来,爸爸妈妈骑着自行车,顶着雪花和刺骨的寒风,骑行了三十多里山路从城里赶过来时,外面已经有人开始拜年了。天地之间都是飞雪,他们不停地跺着脚,爸爸眉毛上结着冰霜,妈妈脸庞也已经发青,鼻尖上挂着清涕。其实每年除夕都是这样,妈妈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守护着病人。爸爸抱起我,他的脸庞冰冷,胡须扎得我生疼,妈妈从衣兜里掏出包在红纸里的压岁钱,拿起钢笔,在红纸包上写下“风调雨顺、岁岁平安”。

岁月就在一年又一年的鞭炮声中前行,我也渐渐长大,除夕夜的压岁钱越来越多,感情却未变。我读高中三年级的那个春节,爷爷用钢笔在包压岁钱的红纸上写道“金榜题名,报效国家”。爷爷是一名老共产党员,解放战争时期是黄县(今山东烟台龙口市)千余人组成的“支前大车队”的一员,短短三个月时间把几百万斤粮食送到了前方,支援孟良崮战役。在爷爷的期盼与鼓励下,在母亲的影响下,我考上了医科大学,儿时种下的那颗种子成为参天大树,鼓起了我的希望,我在大学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慕然爷爷在包压岁钱的红纸上写道“金榜题名,报效国家”。

爷爷最后一次给我压岁钱那一年,冰箱、大彩电、空调也进入我们家。那一年,爷爷奶奶第一次坐上爸爸的私家车,沿着柏油路由县城直接开到了村口。像往年一样,压岁钱用红纸包着,爷爷颤颤巍巍地写上几个字“全家享小康,感谢共产党”。这几个字体现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国家和自己亲人的情怀与热爱。

不久,爷爷就永远离开了我们,到了另一个世界,一年后,奶奶也离我而去,但我每次看到这个红包,看到红包上的字我就会想起无数的往事,心中会涌动出一股情绪,浮现出爷爷奶奶无比慈祥的面容。

慕然父亲画笔下的家乡。

亲情就在这种温馨与温暖的回忆中延续,无法割舍,无法剪断。叔叔在外地工作,他说,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只要想起老家,灵魂就有寄托;只要想起一起走过的日子,人生就觉得温暖。所以每年春节,叔叔都要带着全家回老家过年,他说怀念老屋篦子上带渣的粗粮饼子、大铁锅里翻炒的饭菜。小时候等待爸爸妈妈回家过年是焦虑和担心、急迫又无助,而现在却不同,高铁修到家门口,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私家车逐渐普及,加上通讯工具的更新换代,让等待亲人变成了一种喜悦,旅途也没有了疲惫而是多了几分快乐。此时的我也大学毕业了,成了一名医生,踏着母亲的足迹,用行动诠释着党旗下的誓言。

过年,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对幸福的憧憬,一代一代在延续,一辈一辈在传承。如今,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享受着空前的幸福,一些过年的习惯虽然在渐渐改变,但不变的是中国人细腻绵长的人情味和家国情怀,正如这压岁钱,是一种爱,带着浓浓的亲情,维系一生,维系永远。

7.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一千字征文 篇七

风还没有吹尽梅梢上的雪,一头金光灿灿壮实的小牛犊按捺不住兴奋,从梅林中窜出来。它像一个顽皮而快乐的孩子,奔跑着、跳跃着,偶尔还在地上打几个滚。它一会儿到东家,一会儿到西家;敲敲门,用天真的笑脸告诉大家——乡亲们,我是牛,我来啦,大家一起乐哈哈准备过大年吧。

于是,出门在外、散落在天南地北的故乡人都知道林中生金——“金牛来敲门了”。像牛一样勤恳的人们都想家了。有的说,今年回家的票好买吗?有的说,我想老婆和孩子了;有的说,我想年迈的老爹老娘了;也有的说,我想故乡的那片土地了……

反正,大家都“想”着回家;此刻,回故乡过年就是自己的全世界。

年是故乡的溪流,所有的往事都从心底里流过。抲泥鳅、摸螺蛳、捂鲫鱼、蹚大水、打水仗……年又像袅袅炊烟,大笔倒竖在天空一笔一划一撇一捺书写着欢乐的往事。

年是一支轻悠的笛,把你从晨梦中吹醒,告诉你早起赶去熙熙攘攘的集市、超市、商场采购年货。给你的父亲买件厚实的大衣,给你的母亲买条绣花的棉裤,给你的妻子买条金灿烂的项链,给你的孩子买只崭新崭新的书包,给左邻右舍带点风味独特的当地特产……

年是奔驰的列车,飞驰而过,让你目睹沿途“城市在变美,生态在变好,村貌日日新……”让你感慨什么是沧桑巨变,今昔画卷;让你明白“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年是感恩、追思和相聚。感谢上苍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收成。家家户户在年前摆上猪头、全鸡、鲤鱼、年糕、豆腐等礼品祭祀神灵和祖先,在春节也会带上礼品去拜访长辈。年让我们懂得应该常怀感恩之心,且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睦友善;年让我们懂得人与人相聚,情谊才会升华,亲情才会一生相伴。

年是整洁和换新颜。每户人家都把家里家外擦拭得焕然一新,在溪边用木槌敲打着被套、衣服,捶水而歌,向阳的地方飘扬着、散发着清新自然的芳香。村中的道路、溪坑、公园、活动场所等地也被大家扫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这是一种迎新年的情调。

年是盘龙人顺口欢唱:青龙盘酒缸,黄龙盘谷仓,白龙盘米缸,乌龙盘灶缸……高擎龙灯左腾右跃还要乐一乐。年是今天“依依呀呀”唱着马灯调,明天“大大和尚”边踏高跷边把扇子摇。年是“一家杀猪满村香”,是“鸡毛、鹅毛、鸭毛好兑啦”清清脆脆的吆喝声,是喜气洋洋的乞丐满口吉言地把“发财年糕”讨……

年是吃吃喝喝和热闹。记得小时候,能吃上一块五花肉,如食龙肝凤髓。大年三十吃块肉,过年走亲戚尝点肉,剩余的日子罕见肉。而如今,“猪头烂熟双鱼鲜”,推杯换盏、谈天论地,满桌子的珍馐佳肴随你尝;压岁钱发得孩子们欢天喜地、蹦蹦跳跳,还要大街小巷乱窜乱跑、嬉闹欢笑放鞭炮。这说明咱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美好。

年是文化礼堂赶热闹。“阿三翻筋斗,阿四打虎跳,阿五竖蜻蜓,阿六拉胡琴”“铜锣响,脚底痒,匆匆赶到戏文场,鼓乐喧天闹台场”。生旦净丑,阅尽人间角色;锣鼓清音,细听世上空弦。礼堂内密密麻麻,全是攒动的人头。看戏的、卖茶叶蛋的、卖甘蔗的、卖爆米花的……琳琅满目。这戏,唱了三日三夜不够瘾;继续加,干脆来个六日六夜。嫁出去的女儿拖儿带女满心欢喜地来了,刚相过亲的生头女婿提着包裹容光焕发地来了,三亲六戚四邻八乡、少年伙伴老来朋友……闻风而动全来了。

年是回顾也是对明天的期盼。见了面大家都会聊,这一年过得怎么样?过了年去哪里?有什么新的打算?听说村里的农改房要上了;全球500强的大企业要在家门口来安家了;在家门口开“农家乐”也不错……神采飞扬的表情上写满幸福。温馨如斯,温暖如春。

年是鞭炮,噼里啪啦响又闹。

年是新衣裳,多姿多彩又招摇。

年是尘封的老酒,深巷里香气袭人。

年是……

8.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活动心得体会 篇八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一首千古传唱的好诗,每到过年时期,我和小伙伴们便开始吟诵这首喜气洋洋的诗,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家乡的过年习俗也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我至今依然刻骨铭心.今天是大年三十,是我们中国传统新年——春节的前夜。按照传统习俗,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从外地赶回老家,团聚在一起,吃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瞧,妈妈和我也回到建昌婆婆家.来到街口,我远远地看见到处都是红色: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红对联,红福字;来来往往的人们有说有笑,在街上挑选年货,买烟花爆竹……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一到婆婆家,我们就忙里忙外,准备着即将到来的年夜饭作准备。今天,吃饭的人也比平日多了,妈妈、阿姨、姨父、婆婆、公公都聚在一起。桌上的菜也比以前丰富多了,鸡鸭鱼肉样样齐全。吃饭过后,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聊聊天,喝喝茶,说说话。春节真热闹呀,我真想天天过春节.我早早地吃完了饭,跑到电视机前,拿起遥控,准备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时间还早,“春晚”还没有开始呢。我、妈妈两人拿起烟花,兴致勃勃地跑出了家门,来到大门前。我们把烟花都在同一时间全部点燃。那一瞬间,犹如百花齐放,那五彩缤纷的景象把我们几个“创造者”都看呆了!那一瞬间的美丽是无与伦比的。不一会儿,烟花就被我们放得一干二净了.我们又通宵看完了春晚,一直到凌晨.大年初一,我们去大姑婆婆家拜年。一来到姑婆婆家,她就面带微笑地端出茶叶蛋和红枣,一大早我的肚子已经饱饱的了。姑婆婆家养了许多的白兔和小鸡。我热情地说:“我去给它们喂食!”于是我兴冲冲地跑到了小鸡的饲养区,撒下一把饲料在我的脚边,不一会儿,小鸡们都到了我的脚下低头吃了起来。看着这些小鸡我感到十分可爱。转眼到了中午,桌子上的美味一样样端上来。一直到结束我的嘴里都塞满了美味。临走之前,姑婆婆要给我压岁钱,我说:“不要了,我已经这么大了,不能再要压岁钱了。”妈妈说我长大了。

过年也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让我们在这新的一年里携手并进。新的一年,加油吧!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2

终于到了我期盼已久的春节,春节嘛,红包多多,惊喜多多,快乐多多。过春节麻烦事可真多,又是走亲戚,又是拜年,走的我腿都酸了。

春节是我国富有特色的节日,也是一个喜庆又热闹的日子。户户放鞭炮,人人穿新衣。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年兽的传说,由此形成了放鞭炮的习俗。

春节还要贴对联。瞧,那一副副对联如果把它们打乱了,我们也能找得到相对应的一副。那一幅幅对联贴在门墙上,为我们的家添了几分光彩。

除夕还有精彩的春晚节目,好多大明星都去表演,场面既壮观又隆重,可见他们排练得很辛苦啊。

鞭炮是小孩子过年时最喜欢玩的东西,记得小时候买的鞭炮不计其数,但是我每年都能放完了,一个也不剩。不过我现在不玩儿了,我现在可是大孩子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可是,为什么大人现在还放鞭,早上早早的起来放鞭炮,什么轰天雷飞天鼠啊,放的鞭炮都比我们贵,难道他们还没长大吗?

过年要包饺子,我妈妈当然把我拒绝了,因为上次元旦包饺子的时候,我包一个漏一个,饺子皮是外圈薄中间厚,而我擀皮正好反着,这样让我脸红了好一阵子。

过春节还要打扫卫生,我最讨厌打扫卫生了,因为打扫卫生时,很累很累,腰弯一会儿,就会酸痛,等好好久才不疼了,不过为了过个好年,我就勉为其难地打扫一下吧。

春节很快就会走了,我想永远留住春节,但是,这个愿望只能从我的梦里实现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3

我最喜欢的节日有两个,一个是圣诞节,因为每年圣诞老公公都会给我带来惊喜的礼物。另一个就是春节啦,到了春节,我和弟弟都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和新鞋子,拿到厚厚的一叠压岁钱,还能出去旅行呢!

今年的春节让我觉得意义非凡,除了新衣服压岁钱和旅行外,我有了一个更大的收获,那就是我成为了一名森林建筑师。通过五天时间,我和冬令营的小伙伴们,用自己的双手搭建起了一幢真正的房子,一幢我们梦想中的树屋。

跟着爸爸妈妈从日本旅行回来的当天,我就马不停蹄地赶去了海宁青青芳草地房车基地,在那里开始了我的建筑之旅。第一天小驴儿冬令营的老师们给我们举办了开营仪式,告诉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和任务,学习了施工的安全守则。所有的同学被分成了两个班,每个班的学生都进行了自愿分工,第一天我选择了设计和绘画。下午,我们设计组的小朋友就开始大展拳手了,我们构思了很多种梦想中的小屋,画了很多图纸,还用粘土制作了模型。每天晚上我们还会做建筑笔记记录呢。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被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吵醒了,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和小伙伴们跟着老师去搬木板,哼哧哼哧我们把搬来的木板平铺在草坪上,开始为我们房子的墙壁设计图案。我最喜欢大海,所以我画了椰林、海鸥和大海。

第三天和第四天是最辛苦的两天,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学会了使用锯子和电动螺丝刀。一前一后费力地拉着锯子,我就能把木板切成想要的长度。每一块木板的拼合都需要用电动螺丝刀把螺丝和螺帽旋紧。不停地搬木板,不停地锯木板,不停地拼搭,我累得精疲力尽,很想放弃,但是看到小组里其他同学都干得热火朝天,男同学们爬上爬下架起了我们树屋的屋顶,我突然感觉自己又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做任何事可不能半途而废啊!

最后一天,我们给房子漆上了油漆,安好了门和窗,一幢高高的树屋造好了,望着这幢崭新的树屋,我心里感到非常自豪,我真的成为了一名小小森林建筑师啦!

五天的冬令营我不仅离开了爸爸妈妈独自生活,还完成了一件让我非常满意的作品,回家后爸爸妈妈都为了竖起了大拇指,还说下回要带着弟弟一起去海宁房车基地看看我造的房子呢。

每一份坚持都能开出美丽的花,每一份努力都能离成功更进一步,过完了这个有意义的春节,我觉得我真的长大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4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是旧的一年的结束。许多为了生计而奔波的人都会在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家过年,与家人团圆。

春节到了,家里会贴窗花、贴对联;大街上张灯结彩,放着喜庆音乐,到处都是一片祥和、喜庆的景象。小朋友们穿着新衣服,蹦蹦跳跳;老年人也露出开心的笑容。

为什么春节会放鞭炮呢?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它就会出来伤害人命,因此人们那天都会躲进深山。有一次,来了一个白发老人说能驱走“年兽”。他穿上红衣服,在窗户和门上贴上红纸,并在门口放鞭炮,“年兽”就逃走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和响声。这就是过年穿红衣服、贴春联和放鞭炮的来历。

春节会有很多活动,比如说抢红包、放鞭炮,为的是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到过年,大家就会挨家挨户去拜年,说吉祥话。我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他们给了我两个大压岁红包,祝我学习进步、快乐成长。

春节每家都会晒晒自己的年夜饭,妈妈在做年夜饭,爸爸在忙着包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象征新的一年财源广进。经过妈妈辛苦地忙碌,年夜饭终于做好了,里面有鸡有鱼,象征吉祥如意、年年有余。

新的一年里,我希望我们家和和美美、越来越好。爆竹声中一岁除,又一年过去了,我爱放烟花,更爱过春节。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5

20__年已悄无声息地过去了,我们期盼已久的20__年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在这普天同庆的中国农历新年来临的时刻,我们称之为“春节”。在新春也就是新年里,家家户户要贴春联,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祝福的话语。你们猜春联里的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因为福“倒”与福到谐音,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除夕晚上,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各种香喷喷、热腾腾的美味佳肴轮番上阵,“轰炸”着我的食欲。饱餐过后,我们又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中央电视台给全国人民献上的“春节晚会大餐”。春晚对我和弟弟的吸引力不大,我俩闹着要去放炮,可是家长出于安全考虑给我们的回答是“不”。但是经过我俩的软磨硬泡、苦苦哀求,终于同意我们去放炮了。提着花炮,循着鞭炮声,我俩来到了小区大门口。大门口有大大小小十几个人在放炮,我们也加入了进去。我一会儿放喷花的。一会儿放朝天炸响的。五颜六色的火花映着我们的笑脸,鞭炮声混合着我们的笑声,真是好玩了。突然,噼里啪啦几声巨响,我们的眼光都投向了左边,看到一个年龄很小的小孩在放那么大的鞭炮,我们都对他刮目相看,佩服他的胆量。

夜空被我们的烟花渲染地五彩斑斓,很是好看。时间象行云流水一样,不知不觉已经十点了,大家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只用说几句祝福的话,红包就到手了,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9.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活动心得体会 篇九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腊八蒜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忙年的大工程从腊八那天拉开序幕。

腊八这天,勤劳的家庭主妇会腌腊八蒜。拿出经过夏、秋、冬三季已经有点发芽的大蒜,削去根部,然后放进准备好的瓶瓶罐罐或者小坛子里,倒上上好的山西香醋,把盖子拧紧或者用厚塑料布密闭起来,让醋一丝一丝地渗进大蒜里。在除夕到来之际,把已经浸染成淡青色的大蒜端上年夜饭的餐桌,轻轻咬一口,那香香的、酸酸的、辣辣的味道便在口腔里回荡。

进入腊月,家家都开始了大量采买。赶集的人多了起来,有推着自行车的,有拉着地排车的,不宽的马路熙熙攘攘。集市上花花绿绿的布料、成衣、纱巾,成功地吸引了女孩子们的注意。过年穿新衣,是让每个女孩子兴高采烈的事情。记得有一年,母亲给我们姐妹三人每人买了一条纱巾,我的那条是褚色的,上边是一些暗的龙凤花纹,软软的,系在脖子里,那感觉、那色彩,至今还在我的记忆里熠熠闪光,永不褪色。还有年画,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

打扫卫生,则是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存空间的一种方式。扫屋时,必须先用破床单把家具罩上,然后用长长的竹竿绑上一个没有用过的笤帚。大人们用毛巾包上头,举着竹竿,扫过苇席,扫过墙壁。灰尘在冬日的阳光下飞舞,屋子里充满了尘土的味道。等到尘埃落地,空间仿佛更开阔了。然后卸下窗帘,放在一个大铁盆里,耐心地把棉布洗出本色。还有炊具和餐具,那时我母亲是用碱面来清洗的,烧一锅开水,放碱面,把锅盘碗碟都一一清洗擦拭。

除夕到了,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父亲这天会早起,烧热炉子。然后开始炸鱼、炸丸子、炸藕盒,以及一切需要炸的过年的东西。除夕的下午,家家都开始包饺子了,一般包饺子的面和得比较硬,容易保存。除夕之夜,如果赶上下雪就更完美了,漫天飞雪打在新贴的春联上,红白交织,雪花静默无声,美不胜收。

夜里十一点左右要喝辞岁酒,摆上一桌丰盛的酒菜。春晚的钟声将要敲响的时候,母亲煮的饺子就要出锅了,吃几个饺子,这个年就完整了。在午夜的鞭炮声中,守岁结束了,我和姐妹们哈欠连天,父亲往炉子里再添一堆炭,在炉火声中,在家人热热闹闹的话语声中,我安静地睡着了,在美梦中迎来了新年。

春节这天,人们都走出家门,走到大街上,喜气洋洋去拜年,见面就说“过年好”,其乐融融。这个时候我会和同龄的伙伴们到处乱逛,穿着崭新的衣服,奔跑在田野中,奔跑在春日乍暖还寒的阳光里。这是我永不会忘记的幸福。

从大年初二到元宵节,是热闹的拜年时间,中国人的人情味得到充分诠释。在我们这里,大年初二,新姑爷给岳父拜年,会得到特殊礼遇,入座时会坐在第一把交椅上,可能还要请几个善喝酒的人相陪。菜肴也相当丰盛,有鸡肉、鱼肉、方肉、新鲜蔬菜、水果等,就连包的饺子也是有讲究的,饺子要控制在正好一口一个,不大也不小。

对于过年期间的美食,我更喜欢炖白菜。坐在小凳子上,看着母亲有条不紊地舀上大半碗菜,然后放上几片瘦肉,浇上一勺浓汤,再将五六个丸子盖在肉上,端上桌来,最后淋上香醋、香油。只看到碗上升起的白烟,我便醉倒在这充满乡土气息的美味里。

10.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新年征文 篇十

在我的记忆里,我家的年味儿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开始的。每年的小年这天,奶奶都会用高梁秸的光滑节段早早的扎好小马,只待太阳落山,奶奶那已喂饱草料的小马便要驮着灶王爷到天庭向玉帝汇报工作去了。奶奶一边摆上糖瓜、点心等几样贡品,一边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心地善,吃完糖瓜飞九天,请到天庭言好事,风调雨顺保平安”.在奶奶虔诚的祭灶声里,新年一天天的就来到了眼前。

过了腊月二十三,我们家迎新年的大幕便徐徐拉开。过新年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奶奶的重头戏--摊煎饼。

每到寒假前一两天,奶奶便算好了放假的日子(一般都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放寒假),反复找我们验证准确的日期,和我们姐妹几个商量,放了假跟着她去推水磨子(把泡好的各种粮食碾碎成糊状)好不好?等我和妹妹们痛快的应承后,奶奶便准备好几个中号或大号的盆,分别按比例泡上豆子、高梁、大米、麦子等好几种杂粮,大约泡上两天两夜的样子,等这些粮食都渐渐胖了起来,我们也到了放假的日子,爸爸妈妈忙着准备年货,奶奶便挪动着她那双三寸金莲的小脚,率领着我们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跟她到有水磨子的邻居家推磨。

水磨是由上下两块又厚又圆的大石头组成,上面这块中间留有放粮食的圆孔,两块圆石相对的面都凿的凹凸不平,便于把粮食辗碎。奶奶一遍遍用清水把磨子涮干净,为我们用绳子绑牢磨棍的头部(以免滑落),嘱咐我和妹妹们要匀着用力,走快的时候都快走,走慢的时候都慢点走,我们几个如果步调不一致,磨棍就会掉下来粘上磨好的粮食糊糊。奶奶负责向圆孔里添粮食和水,确保磨出的水糊浓度合适。我和妹妹们通常会在磨道里一会走一会跑,弄的磨棍经常掉,粘的上面满是粮食糊糊,奶奶也不恼,一边嘱咐我们下次注意点,一边还表扬我们人小力气大,小孩办大事等等,把我们一个个夸的心花怒放,越干越带劲。这些粮食大约得磨一上午的样子,直到我们都累的都不想走了,头发和小棉袄也被汗水浸湿,两大盆粮食才能磨成白花花的粮食糊糊。

接下来就到了奶奶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奶奶摊的煎饼又薄又匀,在我们村是公认的NO1.

奶奶在厨房打扫好的空地上,用三块砖头支上摊煎饼用的鏊子,把粮食糊糊盆都端到身边,准备好所需要的工具就开始了摊剪饼的工作,鏊子下面用麦秸杆小火慢烧,鏊子上先用炊帚疙瘩涮上一层油,然后舀上两勺粮食糊糊,用拐子(摊煎饼的工具)把水糊均匀的摊开,灶下慢慢添少许柴草小火慢煨(火大了会糊),等鏊子上的煎饼上面没有水分快熟的时候,奶奶便用镪锅刀小心翼翼的围着鏊子镪一圈把它翻过来,等煎饼两面金黄,一张薄如蝉翼的煎饼就做好了。这个工作奶奶得做整整一天,摊出的煎饼摞起好高,足够我们全家人吃上十天半个月的。等摊完煎饼,奶奶会一边锤打着又酸又痛的腰,一边露出满意的笑容。每次煎饼摊到最后的时候,奶奶会在剩下为数不多的面糊中加入盐和五香面,为我们这些贪吃的小馋猫摊上一些又香又酥的小煎饼。美味极了!奶奶摊的煎饼是我吃过最美味的煎饼,既便现在用机器做出的煎饼也无法与其相媲美。

每年过了腊月二十六,奶奶和妈妈便整日在厨房忙碌,蒸花糕、包大包、做花卷、煮肉炸丸子。我放了寒假没事,也常想跑到厨房去帮忙,可每次都被奶奶给撵出来,嫌我爱说话,特别是心疼我时不时拿她那为数不多,蒸花糕用的大红枣吃,即便我数一数打好几块花糕了奶奶也不乐意,说过年的东西不能数(寓意是多的数不清)。忙忙碌碌几天后,枣卷、花糕、包子就装了满满一大缸。

每年煮肉的日子是我和妹妹们最盼望的日子,这天妈妈会用大锅煮肉,大铁锅里放上花椒,茴香等大料,添上水,再放上切成块的肉便开始点火,这时妈妈会把平时舍不得烧的成块干木柴添进灶堂,蓝蓝的火苗呼呼的舔着锅底,肉香味一会儿就溢满整个小院,我和妹妹们这天也顾不得出去玩了,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一遍:“妈,咱们的肉快煮好了吗”妈妈总是笑着说“快了,快了,煮好了叫你们,都出去玩吧”!我们眼巴巴的等着妈妈掀开大锅,为我们每个人找一小块儿带肉的骨头,然后从上面撕下一块块的流着油的小肉条塞到我们每个人嘴里,看到我们吃的心满意足,妈妈的脸上满是爱怜的笑容。

腊月二十九这天,我们几个孩子的任务就是跟着平时不怎么爱劳动的爸爸打扫卫生,爸爸指挥着我和妹妹们桌子底下床底下通通打扫一遍,平时用不着的大盘子小碟子也统统的搬出来刷洗一遍。平时爱着急的爸爸这几天脾气变的好了许多,也不怎么大声呵斥我们了。那几天感觉特别幸福!

我最喜欢的还是跟着爸爸贴春联,我们家贴春联一般是腊月二十九的下午,妈妈打好浆糊,爸爸就带着我们几个开始分工劳作,我负责在裁好的春联中找出每个门的上下联、横批、门心,也许对文字的热爱就是缘于对联上的文字。妹妹们负责传递,爸爸负责在扫干净的门上刷好浆糊粘春联,家里有大小六七个门,这项工程一般得耗时半个下午,等红彤彤的春联贴完,小院子里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

春节的高潮时期,一般是年三十的傍晚时分,那时家家户户门口都燃起小堆的柴火开始放鞭炮,这时候,最兴奋的就是我们这些满街跑的孩子们,我们都把早已准备好的滴滴筋、小摔炮、二踢脚拿出来,一边点一边满街的跑,去各家门前去捡没响的哑炮,真是快乐极了。等我们在大街上疯跑够了,就到了家家户户开始喝辞年酒的时候,一般是同宗近亲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拉家常,从家长里短到到今年的收成情况;还有家里有什么喜事愁事;孩子们学习怎么样?谈话内容无所不包,直到午夜10点左右才各自回家。

午夜12点是我们家最有仪式感的时刻,爸爸最喜欢在辞旧迎新的午夜燃放他精心准备好的大鞭炮,当春节联欢晚会接近尾声,爸爸开始隆重登场,从11点55分爸爸开始登上房顶,把鞭炮缠满准备好的长杆子,11点59分50秒左右,地面准备点火的妈妈开始准备就绪(后来这个神圣的工作传到了二妹和弟弟手里),只待爸爸一声:“点炮”,我们家这挂长长的鞭炮就开始噼里啪啦的响起来,一年之中,爸爸最在意午夜这次放鞭炮,他一般要求自己家的鞭炮燃放时间最精确(午夜十二点整)、声音最响、燃放时间最长。等放完鞭炮爸爸从房顶上下来,整个人早冻了个透心儿凉,心情却高兴的像孩子一样,一边下梯子,一边念叨:“我听了,今年还是咱们家的鞭炮响的时间最长”。

等吃完午夜十二点新年的第一顿饺子,奶奶和爸妈给我们每个人发完压岁钱,要去休息了。爸爸这时会扶奶奶端端正正的在太师椅上做好,然后恭恭敬敬的双膝跪地,嘴里说着:“娘,忙了一年,您辛苦了,儿给您老人家磕个头”,然后依次是娘给奶奶磕头,我和弟弟妹妹们给奶奶磕头,奶奶一边扶起我们,一边说:“别磕了,别磕了,现在都不兴这个了”,脸上却露出幸福的笑容。那时爸爸也特别盼望我们过年时给他磕头行礼,是我这个老大没带好头,总觉得那是封建礼教,再加上总有些不好意思,一直也没能把爸爸这个孝礼传承下来。

打发我们老的小的一个个都睡下,妈妈便开始拿出我们初一要穿的新衣服,一件件的检查收尾,看看还有哪件没订好扣子,哪件没撩好裤边。还有哪双新棉鞋没穿鞋带砸扣眼。等做完这些扫尾工作通常都到了凌晨一两点,眯上一会就得早早起来下饺子,准备早吃完饭到各家拜年。就这样,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迎来了崭新的一年。

上一篇:文化调查报告下一篇:以最美的梦为主题演讲稿课前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