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读书心得体会

2024-07-19

关于政治读书心得体会(共8篇)

1.关于政治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政治读书心得

我在这个寒假中,看了一本书名叫《西方政治文化传统》是由丛日云所编写的。本书是认识西方政治文化的一个尝试。不过,作者不是一般地谈论西方政治文化,百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西方政治文化的精髓,研究西方政治文化的历史传统。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了解他的经历。一个单位要聘用一个职工,必不可少的一项是要对方提供一个履历表。一种政治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积淀物,其中每一个要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都有其复杂的社会、地理、宗教、种族、历史机缘等原因。都经历了由孕生到成熟、由朦胧到清晰、分解与融汇、蜕变与新生的长期历史演进过程。本书通过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历史考察,色勒出西方政治文化基本要素如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平等、公权与制衡等价值的形成和演进的历史过程,以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体系的过程,给我们一个比较系统的关于西方政治文化的来龙去脉的知识,这对我们了解西方政治文化是非常有益的。

本书主要有三大编1)古代希腊:城邦政治结构与公民文化,2)古代罗马:共和精神与法律传统,3)中世纪西欧:日耳曼自由传统与基督教二元主义。

从这一本书中,我可以知道西方的各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国逐渐演变成大国,然后为世界做出一番贡献。每一个国家都是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例如英国,本来是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国家,但是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始意思到封建王朝的统治会有许多弊端,然后就进行了几番起义,最终通过《权利法案》来限制王权。最高权力在国会手中,初步形成了民主共和的局面,单丝还保存了封建残存:国王。这件事产生的影响很大,是英国从人治转向法治,经济不断发展,后来还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并且我月我知道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是离不开许多条件的,例如希腊雅典,正由于他们百分之八十都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较少。但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通向西亚的航路上遍布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因此航海业与海军对古希腊人有重要意义。地少人多的古希腊人往往凭借这方面的优势向海外殖民扩张。但是单靠环境是不足够的。还需要法律,就像罗马帝国,拥有很好的法律系统,因此曾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还有现在许多国家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法律,因此国家的秩序才能够维持。同样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马克思主义在《共同宣言》颁布时正式成立,后来有许多国家对其进行运用饿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联,当时苏联内外受压,列宁果断的把目标改为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后胜利了,并且在后来国家的实力可以与美国相提并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以及创新,开创了在落后的国家中也可以实行社会主义。还有许许多多的理论和精神,如共和精神,共和国精神,理性传统柏拉图等等。我可以从这本书独到许许多多的东西,也同时增加了自己的见识,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同时也可以为自己以后学习历史和政治打定了一定的基础,以防以后的知识会不充足。

下面的这个是我认为比较好的的章节节选:(谢谢大家的欣赏)

第一章 城邦:公民文化的摇篮:

沿着西方政治文化这流上溯其源头,我们来到公元前8~前4世纪的古希腊城邦时代。这是有可靠文字记载的开端。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众多城邦林立的极为独特的政治景观和发达活跃的公共政治生活。“公民”(Citizen)这个概念就形成于城邦政治结构之中,其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谈到“民主”(Democracy),政治学家们追根溯源,总是从希腊语中发现它的最初表达形式。的确,正是在城邦的背景下,希腊人赋予“民主”概念最原始的内涵。尽管在其他民族的历史上,人们也能发现某些民主的发达程度是古代任何民族所无法相比的。公元前数百年间曾繁盛于地中海沿岸的那些希腊城邦是十分独特的国家形式。构成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最基本的一些要素,就是在城邦的摇篮中孕育形成的。

如果我们将古希腊的城邦文化与上古时代其他几个古老文化: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等文化,哪怕进行一个精力的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显著的差异。希腊城邦文化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气质和性格。如果将这几个上古文明视为兄弟的话,其中希腊这位“小老弟”与那几位兄长似乎是同父异母所生。

造成希腊城邦文明个性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些深层的奥秘恐怕今天的研究水平还无力破解。不过,我们在这里可以将一些可以辨识容易把握的因素提出来加以讨论。它们包括:城邦形成的地理环境、城邦文化发展的历史机缘等。后边我们还要结合希腊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讨论希腊人的民族特点,这属于先天因素;以及他们建立和发展城邦创造城邦文化的历史,也就是他们后天努力所选择和开创的道路。

第二章“我们的城邦是全希腊的学校。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人像雅典人这样,在个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此独立自主,温文尔雅而又多才多艺。在现有的国家中,只有雅典在遇到考验时,被证明是比它的名声更加伟大;只有雅典,入侵的敌人不以战败为耻辱;它的臣民不因统治者不够资格而抱怨。不但现代,而且后世也将对我们表示赞叹。”

——伯利克里在纪念阵亡将士墓前的演说

以上就是我的读书心得,谢谢观赏

2.关于政治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高中教育,思想政治,复习课,教学体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特别是自深化高考政治命题以来,命题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努力贯彻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同时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面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特点及变化趋向,教师在把握教材,指导学生全面复习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细”、“透”、“高”、“活”、“热”五点。

一、要从“细”处处理教材,扎扎实实讲清每一知识点

高中政治理论内容多,体系庞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时政等国内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考试题具有基础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认真细致地讲清每一知识点,即便是看来很常见,似乎已经清楚了的概念、观点都不应轻易放过。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抱有任何猜题押题的侥幸心理,对认为不重要的知识轻描淡写或大胆舍去,其必然破坏知识的整体联系,造成“猜而不中,押而不准”的反向结果。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讲清那些常见的术语,如“统治地位”、“决定作用”、“影响作用”、“主导作用”、“本质”、“现象”、“原因”、“结果”、“表明”、“体现”,等等。如在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要让学生搞清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是由各个企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是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波动得到确定和实现的,而不能把此句话中的“决定”与“确定”两术语搞混。由此可见,只有教师把课讲细,才能使学生做到“壶壶都开,愿提哪壶提哪壶”。这是提高学生各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所必需的基础。

二、要从“透”处钻研教材,讲清知识的准确含义

“细”和“透”是不可分的,教材上的每一概念和原理都有着严密的科学性,只有在准确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知道它的科学性是什么?为什么科学?离开了准确性就谈不上科学性,更谈不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高考试题中,选择题的迷惑性越来越大,使难度值不断增加,对知识的准确把握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考生在不定项选择题上丢分太多,其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透彻理解所学知识,只是停留在对“条条”的简单记忆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说,强化理论的准确理解,把知识讲清讲透是提高考生答题正确率和准确率的关键。只有透彻理解了知识,学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考试中当遇到新情景新命题时仍能得心应手,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三、要从“高”处驾驭教材,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本身有着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结构性。由于知识点多,关系复杂,再加上教学过程中授课时间存在间隔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所学到的内容看成机械的知识拼盘,这是和高考试题强调综合性,强调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要求相悖的。从高考试题中不难看出,不论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特别突出了对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而学生想答好这些题就要彻底搞清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教师从“高”处驾驭教材,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结构,运用教材内部的逻辑性和结构性,强化知识联系,又要打破教材上的局限性,强化相关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网络,达到系统化、立体化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把孤立的知识放在一定的网络中,通过对比、定位增强对知识的准确记忆与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能从整体联系上掌握知识,增强知识的整体效应,提高运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要从“活”处活化教材,强化知识与实际的结合

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都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尽管教材中运用很多实例进行了说明,但往往由于做例证的材料已比较过时,其说服力明显下降,更因为学习的目的不是背“条条”而是应用,再加上高考试题灵活多样、取材新颖的特点,因此教师更不能只讲理论而不联系实际,要多联系现实中的典型事例和身边的问题,力求把枯燥概念生动化、抽象原理通俗化,摒弃单纯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法。上复习课也同样要联系大量的新教材、新热点或成语、典故、身边的故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把课上“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各种能力。

五、从“热”处利用教材,做到教材重点和现实热点的结合

复习的重点要和国内外的热点相结合,和改革开放的现实相结合,和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这是政治课教学的特有属性,又是高考命题的要求。教材的重点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的交叉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很多试题都与热点有关,众多的热点问题又基本上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反映在高考试题中。所以在复习中,教师必须把教材重点和现实热点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复习重点知识时要联系热点问题,如:在复习通货膨胀时,要联系近年来的保增长、控通膨的调控政策;在复习价值规律时,要联系国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转变,以及资源配置,控制物价等问题。另一方面,在进行热点专题复习时,必须结合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在复习市场经济的弱点缺陷时,要联系三鹿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再复习宏观调控。这样,才能使教材重点与现实热点达到具体的、现实的统一。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五点做法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教师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或片面使用,但在不同复习阶段要有所侧重,要做到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要配合进行适当的习题训练与小测试。以上五点做法不仅应当用于教师对知识的讲授中,还必须体现在习题训练及各种测试之中,方能取得综合实效。

参考文献

[1]陈江盛.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学理论,2008(1).

[2]戴艳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关于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三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是为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宗旨是把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中原本处于边缘位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置于和智力、理性相等同的地位。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如何开展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1.要教会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如何看书:说到看书,这也要讲究一个方法问题,很多学生的反应是他都把书看了几遍了,你问他某个知识点,他能很熟练地说出来,但一落实到做题考该知识点时他就不知所云了,说读书就是简单地看,那就用不着老师了,只要会查字典的人都会看书识字,我们老师的职责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看书,看了书之后能明白一些道理,能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题,能灵活运用。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哲学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是: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基本运用。就是从基本事实引出基本结论即从大量事实中筛选基本事实而且是学行熟悉的,再对基本结论分析即分析基本概念,最后从基本结论到基本运用。也就是先举大量的事实来引出理论,以便于学生理解,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论证其正确性,让学生懂得,理解了再来得出与之相应的结论以及怎样运用。这就是哲学教材的编写思路。其中的大体框架就是:事实作引子,引出结论,再分析,再论证,再讲如何运用。而其中的大量的材料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是帮助学生理解的辅助性材料,要求我们学生掌握的内容就是一个结论以及如何运用罢了。其次,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学生看书大部份人是把书浏览一遍了事,或者是浏览几遍,就算把书看了,没去多想过;而有很多人看书是看到看到就走神了,或者在打瞌睡,或者是在神游,从而导致学生的感觉是时间花了不少,就是没效果。而老师则认为给了时间给学生看书就对了,你自己不专心看是你自己的事,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是缺乏自觉性的,自制能力是很弱的,我们应加强监控,同时要加强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看书,学生是想看书,想学好的,只是不懂得方法,所以才会导致以上的各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要求学生看书的时候,一边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一边要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如在要求学生看书前先把该课时的主体内容讲一遍,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出相应的知识点,讲课时再详细阐述该知识点,并辅以适当的生动的学生易懂的事例,再接合书上相应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书上的知识点与材料的关系。最后就是涉及到实际运用的问题了,要把该知识点扩散开来,让学生知道与材料类似的事例都属于该知识点,能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看书的习惯,才能让学生懂得看书,如何看书,而不致于浪费时间。

2.要让学生弄懂每一个概念。对于高中这种能力培养型的教学,考概念的背诵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同样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考概念。如“物质”这个概念,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其中“客观实在性”是它的本质属性,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但同时它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种“客观存在”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就要求学生把它弄懂,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世上万事万物的共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共性,然后举一些例子如石头,桌子,人,书,空气,我们的活动等等,这些事物的共性是什么?就是个“客观实在”,而且是不以我们个人的主观好恶为转移,这种“客观实在性”就是从这些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东西。那么总括起来物质就是我们人类能够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事物。弄懂了这一概念以后,就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出我们现实中能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东西包括我们的一切实践活动是否是物质。

3.要求学生重视书上理论的相关的材料,学会能灵活地运用这些材料,能做到举一反三。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运用这些材料对于相关理论的材料,要有深刻的印象,能做个归类,归纳出类似的例子,今后一看到类似的材料,就要想到与之相关的哲学原理。比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根据物质与意识的概念与关系,今后我们一看到类似的材料如:某一事实让某人或某一机构(或政党)得出了某种认识,通过这种认识来指导实践,实践得到了某种结果。

二、如何指导学生做题以期达到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准确解题

“一个平庸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一个好教师则是教学生发现真理”,在解题时,我将之改成是“庸师告诉学生答案,良师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去找出答案”。我们教师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仅仅将现成的结果告诉学生,而不教会或不会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去找结果,则是不负责或无能的体现。我们教学过程中在讲解题时,要尽力教会学生自己如何做题,要达到能够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通过听讲解一个题之后,能在今后遇到类似题时能自己想法去解,而不会感到为难,这就讲究一个方法问题了。下面我就我所总结的一些解题方法细述如下:政治试题分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两大类型,客观题是保持中等型的,而主观题则是拉差距的。而客观题又是最易得分的但同是也是最易失分的一类题,主观题则是综合能力的检测,所以政治要想得高分,客观题须引起高度重视才行,因为客观题得分易,你易别人也易,所以要尽量得高分才行,而主观题则是体现能力型的,得分不易,但也更能体现出差距,体现能力,一般人是不易得高分的,基本上就是得个平均分,所以首先要把客观题做好,尽量得高分。但主观题也不可轻视,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尽量与别人体现出差距,因为高考就是一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选拔性考试。

高中政治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透彻理解课程理念,突破思维定势,充满教学激情,优化教学模式,善于吐故纳新,就一定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杜建民.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

三点体会.考试周刊,2012(25)

2 李元宝.试谈对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J].学周刊,2011(29)

3 王嵘.政治教学中“问题情境—活动”模式探

4.《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篇四

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体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介绍和对比,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可以说,该书是一本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二、回顾五个朝代的政治体制

首先谈谈对汉朝的认识。可以说,汉朝是吏治相对较好的一个朝代,官员总体人数少,只有中央和地方两级,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流动属于正常行为,没有高低之分。汉朝的经济发展也还可以,“三十税一”,总的来说老百姓的税收是相对低的。皇帝和宰相分工也非常明确,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实权。汉朝的选举是举荐制,理念是很好的,不过举荐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读书,穷人失去读书和当官的机会。

再谈谈唐朝,唐朝和汉朝时我国历史中最为鼎盛的时代。看看唐朝的政治体制,相权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过呢,相权还是有的,只是相互牵制罢了。地方管理和汉代就有差距了,县的数量增加了。再说选举,汉朝是采用科举制的,这个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更有效了。府兵制的军事制度,后来也还是出了问题了,形成了军事割据。

书中谈的的第三个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国,但政治体制太弱了,特别是军事上,以防守为主,不敢进攻,节节败退。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领宰相被进一步削掉了军权和财权。而钱先生在表现士族政府对于皇权的退让时,以宋初宰相让座的缘由出发对于历史演变剖析的入木三分。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而已。只能说有变动,却不能说有建立。宋之于唐,似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政。有形势推迁,无制度建立。

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了宰相,这个对于太祖本身来说是没什么问题的,但给后面的皇帝埋下了祸根。取消宰相意味着皇帝专制,对于打江山取得政权的太祖来说,是可以的,但是越往下的后代,实际上是很多困难的。虽然后来也新设了内阁大学士,但此职位官位太低,作用不大。到了后面,甚至还出现了太监干政,皇帝的事情让太监代劳,太监成了“真皇帝”,长期以往,被清兵取代也是必然。明朝的选举制度还是科举,可是已经变成八股文了,按作者钱穆先生理解,八股文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律诗。

最后,是关于清朝,对于清朝,我和作者钱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如果说前朝治国理政都还是制度的话,那么清人治国只能说是玩弄法术了。清代的中央政府在钱先生眼里就是一个部族统治的工具,以至于皇帝的集权达到了最高峰——设立了军机处。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清朝背后是整个满族,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部族的“私利”,以致后面发生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想要得到清人的绝对支持,那是很难的,甚至有一部分势力是反对的。

三、读后感

5.关于政治读书心得体会 篇五

爱国主义 永驻我心

学院名称: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班级:数学2班

姓名:詹小青

学号:031201206

201

3年7月31日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培育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为祖国的尊严、独立、统一、繁荣和昌盛而奋斗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因此,这一高尚情操,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再创辉煌的精神支柱,是奋起抗击外来入侵之敌的一面光辉的旗帜。在当前学习、宣传、贯彻《爱国主义实施纲要》的同时,对爱国主义的若干理论问题作些探讨是极为必要的。但由于爱国主义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既是伦理学,亦是政治学范畴的问题,对其作出理论上的阐释是颇有难度的,因此,以示探索性和求教于方家的意思。

一、关于爱国者与民族英雄 邓小平同志精辟地指出:“什么叫爱国者?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根据笔者学习体会,似可概括为三点:

(一)热爱祖国,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祖国的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诸如,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的资源、语言文字、风土民情,文化传统,进步的社会制度等等。其中亦涵盖热爱自己的民族——中华民族,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邓小平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热爱祖国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炽热之爱,成为千古之绝唱。苏东坡被贬到一个“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的荒凉的海南岛,可是在诗人笔下却成了一块令人神往的宝岛:“九死南荒吾不恨,兹将奇绝冠平生”,“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甚至表示“余生欲老海南村”。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则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深的同情。所以我们称颂这些诗人为“爱国”诗人。

(二)保卫祖国,为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独立自主而奋斗不懈。一旦遇到外来入侵之敌,即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不惜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其中杰出者,就是民族英雄。就近代而言,鸦片战争时期有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陈化成;太平天国时期有洪秀全、杨秀清、洪仁玕、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中法战争时期有冯子材、刘永福;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而斗争的还有左宗棠、曾纪泽;中日战争时期有邓世昌、林永升;戊戌变法时期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辛亥革命时期有孙中山、黄兴、邹容、陈天华、秋瑾、徐锡麟、陆皓东、禹之谟等等。古往今来,许多爱国志士慷慨悲歌,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为归”,吕坤的“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近代革命家秋瑾女士,在甲午战争之后,痛感国土沦丧,写下“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诗句,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表达了女革命家为收复失土而献身的崇高的爱国情操。

(三)建设祖国,海外赤子回乡兴办教育、实业、社会福利事业,或在科技上有重大发明创造,为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显著贡献者,或在国际体育等竞赛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者,或学成归国,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贡献聪明才智者,或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奉公守法,起了一个镙丝钉的作用者,都是爱国主义者。当一个社会制度已经衰朽,阻碍祖国的繁荣、富强,革命的志士仁人率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代表腐朽制度的旧政权,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使祖国走向繁荣、富强者,则既是革命家,又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就是这样一批革命家,兼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二、爱国主义的时代性与继承性

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时代不同其具体内容和形式各异,但又有着世代相继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即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在古代,由于中华民族组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历了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的一面,又有相互征伐的一面;既有在统一政权下共同生息的时期,又有几个政机并存,各自称雄于一方面的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族都相继建立过政权,其中蒙古族建立元朝和满洲族建立的清朝,都曾经是全国性政权。似乎不能因为当今这些少数民族已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就否定曾经有内外之分,亦有是非曲直之别,从而抹煞岳飞和秦桧、史可法与吴三桂的原则区别;亦不因为需辨明内外、分清是非,就纠缠历史老帐,甚至与近代列强入侵相提并论。中国古代史上的爱国主义——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与建设祖国,通常是以“忠君爱国”与“夷夏之防”的形式出现的。

关于“忠君爱国”,有人认为,忠君是忠于一姓一氏,这是愚忠,既然是愚忠,即是一种奴才思想。在笔者看来,此乃脱离历史背景的偏颇之见。古代君国一体,“君”往往是一个国的象征,号召群众的一面旗帜,忠君与爱国通常是一致的。作为封建伦理观念,其时代局限与阶级局限毋庸置疑;但民族英雄的“忠”是否皆为愚忠,则要作具体分析,决不能一棍子打死。生当战国末年的屈原,他希望自己的祖国(楚)通过改革弊政、联齐抗秦,走向强盛,但其言不用,终于国破而家亡,诗人则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挽歌中投汩罗江自尽。面对背弃盟约,大举南侵,攻燕京,俘虏宋徽宗、钦宗二帝的金兵,岳飞为了雪耻复仇,收复失地,与金兵搏斗,累建奇功。这种气吞山河的正义之举,决不是什么愚忠。有人认为岳飞在《满江红》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句,如若给岳飞以“民族英雄”的桂冠,会影响民族团结。笔者以为,这是岳飞对女真奴隶主贵族蹂躏中原、荼毒生灵的愤激之情,又是对被欺凌的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保卫之情。史可法在清兵压境的危难时刻,坚守孤城,与扬州城共存亡,克尽作为封疆大吏的职守,这又是什么愚忠呢?按儒家的“忠”,也非臣对君的绝对服从的愚忠,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③。显然这是以礼为“忠”的前提的。孟子进一步发挥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党和政府的一贯主张,在199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把爱国主义放在首位。同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是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重点、基本建设、途径与方法等等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并强调要“搞好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上述重要文献,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的理论依据。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2004年3月,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从培养师资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宏观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全面部署。他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性、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新课程方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程方案明确规定,把“98方案”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必修课,即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调整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要求。新课程方案有史、有论、有应用,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应用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课程方案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6新方案”中新增设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成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国史国情教育,为更好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同时,该课程的设置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关乎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能否真正提高实效的重要环节。

因此,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永葆生命力的源泉。通过课堂讲授、师生对话研讨、研究性论文、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建立课外实践基地等社会实践使学生深入社会,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联,增强对国史、国情的感性认识,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坚定大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90年5月,江泽民在纪念五四青年节报告会上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成果,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光明的前景,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使我国改变了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面貌,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天,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都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坚定青年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换,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勇往直前。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先进典型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一)树立爱国先进典型的意义

爱国先进典型对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示范引导、感化激励、自我评价、强化鼓舞等作用。

爱国先进典型,通俗地讲就是指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人物或事件。树立爱国先进典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可以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对爱国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示范引导作用。我们所宣传的爱国典型的内在精神往往与我们的爱国教育目标和方向具有一致性,典型的行为正是这一目标和方向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爱国典型示范引导了人们,同时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其二、感化激励作用。现在应当大讲杰出人物、英雄模范的奋斗史、贡献史。因为,这样的史料最真切、最实际,也最感人,同时又包含着这些人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转变与发展,它最富于感染力,也最容易引人效法、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三、自我评价作用。人们自我教育的前提是对自我的正确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典型榜样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四、强化鼓舞作用。人们的爱国思想不可能生而有之,典型教育可以使人们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接受榜样的特征,逐步地培养和强化健康的心理定势,最终成为爱国者。

由于爱国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感化激励、自我评价、强化鼓舞等作用是巨大的,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好爱国先进典型的作用。

实践证明,大力宣传和推广爱国先进典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

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自古以来就是引导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党的思想教育工作一贯重视运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和鼓舞人民,用先进典型教育人、感化人、激励人、培养人,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

大力宣传和推广爱国先进典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我们发现,宣传推广的深度和力度往往与其所发挥的作用成正比。我们可以雷锋为例。几十年来,经过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和推广,雷锋已不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先进典型,他的精神已成为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雷锋只是千百个爱国先进典型中的一个。透视这一典型现象,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爱国先进典型需要宣传和推广,爱国先进典型也只有通过宣传和推广才能为广大人民所了解、认同及效仿,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树立爱国先进典型的基本原则

树立爱国先进典型要尊重历史客观性。因此,在选择和宣传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其一尊重历史与兼顾现实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爱国先进典型都是“历史”的,“现实”之所以需要“历史”的爱国典范,是因为历史割不断,今日中国是昨日中国的延续,这种历史承传性为爱国典范对后世的影响留下了广阔的时空。另一方面,任何特定时代的爱国典范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因此,在选择和宣传爱国典范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既不能篡改历史,杜撰现实和未来所需要的爱国先进典型,也不能无视现实和未来的时代特点,不加取舍地照搬历史上的爱国典范。在评价历史上的爱国典范时,要做到尊重历史,同时又要兼顾现实,划清爱国主义与民族沙文主义、狭隘地方民族主义的界限。

其二真实性与可比性的关系。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榜样的思想和行为能够为众多的人们所理解、所接受,能够产生巨大的共鸣。爱国先进典型所以具有代表性和感召力,不仅因为他具有超越普通人的崇高品格,而且因为他符合普通人的平凡情感。典型人物形象贵在真实。我们在树立典型的过程中,不能人为地对典型进行拔高。在突出典型主流的同时,也应不回避其不足之处,让人们感到榜样是真实可信的,同自己一样,是人不是神。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典型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可学。

(三)树立爱国先进典型要突出时代特征性。在新时期,选择、树立和宣传爱国先进典型必须立足于当代,突出时代特征。

其一新时期选择、树立和宣传爱国先进典型必须突出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的统一。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深厚而广泛的基础,社会主义则赋予爱国主义崇高理想和崭新时代内容。对每一个中国公民来说,讲爱国主义其实质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国。这是当今爱国的核心。说到底,当代爱国者,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参与者和支持者。

其二新时期选择、树立和宣传爱国先进典型必须要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和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在宣传爱国先进典型时,要注意宣传港澳台同胞为促进改革开放和实现祖国统一所做的贡献,宣传国外侨胞和海外归来人员爱国、爱乡的事迹。

树立爱国先进典型要体现层次多样性。当今人们的多向性选择,给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样也给爱国先进典型的选择和树立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树立爱国先进典型要体现层次性。人民群众是具有不同层次的群体,有先进、后进、中间状态之分。同样,爱国先进典型也是有层次的,这其中既有革命领袖、革命先烈、著名爱国者,也有作为车间榜样、班组标兵的普通劳动者。爱国典型的这种层次性符合人们思想觉悟多层次的客观实际,能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要求。

(二)树立爱国先进典型要体现多样性。从客观上讲,每个典型人物的精神激励作用都具有相对的指向性和局限性,事实上,一个所谓的“万能”典型是不存在的。典型的树立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满足人们的选择需求。我们应当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树立各种先进典型,要善于发挥多种类型爱国典范的作用,以适应人们的多维追求。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对不同爱国先进典型的需要,要形成国家、行业、地方、部门、军队、机关、企业、学校、街道、乡村等都有其爱国典型,形成层层有样板、行行有标兵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群众能够从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榜样,能够从各自的角度得到榜样的激励,也才能使典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国防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很多国家都把加强国防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程,把国防意识作为一种崇高的社会公德进行培养。在我国,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国防教育是党中央的一贯思想。国防意识作为国防教育产物,其核心内容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以国防教育为载体,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报国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分析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在联系,探讨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积极影响,将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深刻头会到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四、国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它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择善而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国防教育,是根据国防的需要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体高校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国防意识的一切活动。国防教育的实质是国防精神教育。国防精神是在国防实践中形成的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是适应国防需要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锐利的思想武器,这些都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爱国主义精神息息相关。由此不难看出,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国防精神教育承载一定的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容,国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是对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防理论教育、国防知识及技能教育、国防精神教育[1]。国防理论教育中,以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重点,此外,还包括国防建设理论,国防斗争特别是战争的理论,国家的防卫方针、政策及其理论原则,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基。国家领土、领海、领空和海洋权益知识,国防历史知识,现代战争及现代军事知识,国防科学技术知识,国防技能,国防法律知识等等国防知识的普及,则可以使中华人民能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更正确有效的方法,抵御敌对势力对中国崛起的破坏,从根本上确保中华民族精神之树在世界上屹立不倒,万古长青,这是其他任何知识体系都无法取代的。国防精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全体学生的国防意识,而国防意识中最基本的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所必需的各种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原有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创造了更宝贵的精神财富,用这些传统和精神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是国防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提高高校国防教育水平,将大大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国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一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2]。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主权的削弱,对不同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同质化影响,决定了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中必须紧扣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使其牢固树立爱国主义观念,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强化国家意识、爱国意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它不仅表现在国家、民族的关系上,也反映在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中。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必须强化大学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校国防教育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提供了最佳的教育模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规定,高校国防教育课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集中教育与分散组织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多年来,根据这“两个结合”的原则,初步形成了集中训练、分散教学、课内外结合、教养一致的国防教育课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为什么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等理论教学的落实,又提供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还为巩固民族精神教育的成果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6.关于党员读书心得体会 篇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办公条件的改善、执政环境的优化,有的党员干部发生角色错位,由“公仆”变为“主人”,自认为可以主宰群众、支配群众、代表群众,从根本上脱离了群众;有的党员干部看不起群众,认为群众无知、野蛮,不讲理、是刁民,怕接触群众、对话群众,从心理上拒绝了群众;有的党员干部不关心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久拖不办,从感情上伤害了群众;有的党员干部与民争利,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现象却存于党内少数成员身上,这些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腐蚀了党的肌体,玷污了党的纯洁,伤害了人民的感情,降低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度,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在发展与改革面临拐点的关键时刻,党中央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及时启动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校正程序,果断部署在全党开展“路线教育”活动,十分及时、相当关键,体现了党中央的政治眼光、群众情怀、忧患意识。

开展“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要乘着“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东风,通过系列办法举措,让党员干部深刻剖析在贯彻群众路线中存在的问题,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知道“我是谁”;借助鲜活有效的活动载体,让党员干部走基层、接地气、转作风,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明确“依靠谁”;加强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将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固化为党员干部的常态行为,一切为了群众着想,弄懂“为了谁”。

通过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以民意为天,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唯有时刻尊重群众、真正敬畏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善于动员群众、不断造福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自己成长进步的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认可,获取源源不断的政治智慧,有效提升服务科学发展、加快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7.关于政治教学的思考 篇七

一、教学内容要做到丰富多彩

要上好政治课, 我认为必须符合主题鲜明、环节清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思路清楚、语言流畅、课堂气氛活跃, 以及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基本要求。在这些基本要求中, 我认为内容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内容决定形式。教学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堂政治课的成功与否。那么, 怎样充实教学内容呢?

1.认 真 备 课 , 做 好 充 分 预 备 。

备课是上课前的一个必要环节, 是上课的基础。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就是钻研教材, 准确把握知识点, 理清知识结构, 把握重难点;备学生就是首先必须了解学生, 这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备课的中心是备学生, 所以我们应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 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品格、方法等各方面, 学生的知识、能力、品格、方法, 是教师教学的客观依据。

2.收 集 材 料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作为政治教师, 我力求每节课的知识点都讲解到位, 信息量大一些,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我通过广播、电视等多种有效的媒体手段, 搜集大量的材料、宝贵的信息, 同时结合教科书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增添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 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 而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激发爱好, 引发思考, 增强教学效果。

二、政治课教学中的四个要点

1.阅 读

阅读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粗读, 就是粗略地读, 是一种翻阅法。要求学生记住课题, 了解一本书包括几节, 每节有几个框题, 每个框题各讲了什么问题, 找到观点, 着重了解大意, 提纲式地把握一课书的主要内容、整体框架。这种读法要求速度加快, 只有学会快速阅读, 提高阅读效率, 学生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才能把握更多的知识。第二种是细读, 就是精心、仔细地读。要求学生看懂教材所列举的事实、例证、资料、数据;弄清教材是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分析问题, 进而归纳、概括出结论的; 提炼和整理教材内容的要点; 把握问题之间的联系;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基本原理。细读, 不是死读书。

2.讲授 。

在上课的过程中, 如果教师总用空洞的说教, 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只有讲述喜闻乐见的内容, 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 达到受教育的目的。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活动, 为他们展现自我搭建宽阔的舞台和空间。同时做到以人为本, 认真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 每个学生就是一本书, 这些书各有各的精彩和亮点, 必须仔细研究、反复揣摩、细细品味。当然, 课堂中老师应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自由度, 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细节,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在这基础之上, 较简洁地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 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讲解的方式是由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的, 或描绘叙述或解释说明或分析论证等。

3.讨 论 。

在政治教学时, 我们可以出一些有趣的、有新意的题目让学生讨论;拿一些学生关心的论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到社会上观察、学习、分析、研究, 这样做, 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具体做法是:建议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 展开辩论, 相互学习, 共同研究, 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

4.练 习 。

“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的一个途径。教师讲得再好, 假如不进行巩固, 这些知识就会逐渐忘记。“练”不是盲目地追求练习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 不能搞题海战术, 加重负担。要练的得当, 讲求效率, 即要巧练。巧设练习,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熟悉结构的过程, 有效练习可以促进它的完成。

三、鼓励学生,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 我们要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和鼓励, 少一些批评和说教, 不要只盯着学生的错误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体会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8.关于“读书”这俩字 篇八

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

为什么阅读会给人带来这么一种感受呢?——这种“甜美满足”是任何别的东西所不能代替:金钱或者食物——都不能像阅读之后给你带来的那种微妙的满足感。这种感觉给人一种向上的、自信而晴朗的滋味。

是的,一番沉浸下去又走出来的那种特别的心情,就是一种晴朗天空一样的让人心情舒畅的感觉。换句话说,心就像被打开了一般。

可是,书如此之多,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如何翻阅呢?

[例文一]

书与人的随想梁衡

在所有关于书的格言中,我最喜欢赫尔岑的这句话:“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

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将它们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其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每当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由于有了这根接力魔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科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书籍是我们祝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新世界,比如海洋、太空、微生物等等。凡新世界都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但真正大的世界是书籍,它是平行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个精神世界。有位养生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健康是幸福,无病最自由。”这是讲作为物质的人。正常人刚生下来没有任何疾病。一张白纸,生机盎然,傲对来世。以后风寒相侵,细菌感染,七情六欲,就灾病渐起,有一种病就减少一分活动的自由。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刚一降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迷蒙蒙,怯生生,茫然对来世。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份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身体的自由度已极小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达到最大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哥白尼一生研究日心说,备受教会迫害,到晚年困顿于城堡中,双目失明,举步维艰。但他终于完成了划时代巨著《天体运行论》。到去世前一刻,他摸了摸这本刚出版的新书欣然离开了人世。这时他在天文世界里已获得了最大自由。而且还使后人也不断分享他的自由。

中国古代有人之初性恶性善之争。我却说,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慢慢开启智慧。凡书籍所记录、所研究的范围。所涉及的东西。他都可以到达,都可以拥有。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者登月人的心情。既然书总结了人类的一切财富,总结了做人的经验。那么读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气质。当然读书之后还要实践。但这里又用到了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你的实践又能走出多远呢?那就只像一只不停刨洞的土拨鼠,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吃穿二字。你可以自得其乐,但实际上已比别人少享受了半个世界。一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算跳出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意义。

古语言:读书知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读书人最勇敢,常一介书生敢当天下。像毛泽东当年不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造一个新中国,他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像马寅初那样,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他知道即使身不在而理亦存,其身早已置之度外。读书又给人最大的智慧。爱因斯坦在伽利略、牛顿之书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论,物理世界一下子进入一个新纪元。马克思穷读了他之前的所有经济学著作,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一下子开辟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他们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常人之所难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造人。你要成为某方面有用的人。就得攻读某方面的书,你要有发现和创造就得先读过前人积累的书。毛泽东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给以总结。历史也就真的产生了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巨人。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民族的甚至世界的伟人,必定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一个读书最多的人。

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书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班乘客留一点东西。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当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文章的主题思想言近旨远。读完本文以后,让人鲜明地感觉到,人要想进步,就要接近书,就要去读书。也就是说,要获得知识,人就应该以一种谦虚的姿态接近书,面对前人浩如烟海的文献,我们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而不是以为现在就一定超过古代,自认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对一切都可以嘲笑讥讽,说一些轻薄古人的傻话。作者把人类社会比作“长河”,书籍比作“桥梁”,经两者一对比,渲染、烘托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深化了主题。

读“无用的书”及其他李志远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提倡青年人多读“无用的书”。这“无用的书”。自是相对于“有用的书”而言。所谓“有用的书”,是指教科书和专业书之类。而“无用的书”,是指“有用的书”之外的书,主要是关乎精神世界的书,当然也包括一些与职业没直接关系的杂书。无疑。读“有用的书”,可获得立足于社会的职业技能,或带来即时好处。而读“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其意义主要在于塑造人的灵魂。或曰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从这个角度说,读“无用的书”,不仅有用,而且有大用、大有用。除此之外,读“无用的书”,还可拓宽知识领域,有益于提高职业技能,又可愉悦心灵,获得精神享受等等。应当说,读“无用的书”,委实不可或缺,且多多益善。

令人遗憾的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众多的人,为物欲而浮躁。因浮躁而短视,只瞅见眼前形形色色的具体的物,似乎都变成了地道的唯“物”主义者,对精神视而不见,甚至弃若敝屣。不少人,要么不读书,要么只读“有用的书”,无非为了升学、求职、评职称等的“现得利”,以满足吃、穿、住、行、

nlc202309030950

用的物质需要。可是,这么一来,精神领域里的理想、信念、民主、自由、公正、公平、爱心、宽容、和谐、尊严、诚信、慈善、以人为本等等,想必被边缘化,久而久之,弄得人将不人也说不定。到头来,秉持丛林原则,是无法与国际接轨的。所以,我觉得,不止青年人,中老年人也该多读“无用的书”。

由读“无用的书”,想到了看“无用的报”。一如前者,眼下看“无用的报”的人,同样少之又少。当然,如今的不少报纸,虽然大多已从“一张报”跃升为“一本报”了,但其内容犹如一堆泡沫,“含金量”不足。翻开报纸。充斥版面的是住房、汽车、股票、健美、医疗、体育、娱乐节目、明星绯闻等有形之物的文字,想读“无用”的文章。徒有怅然和失望。想来也难怪,因报纸是,随行就市的,如果人们对“无用”的文章要求强烈而迫切,那么报纸的面目则很可能会有改观,可惜,眼下人们对这种需求的火候未到。仅就现状来看,“无用的报”,少归少,却也不是没有,比如,有些报纸依然辟有刊登“无用”之文的“副刊”,另外,也还有个把专登“无用”文章的报纸呢。然而,看了吗?常看吗?感兴趣吗?答案恐怕不容乐观。因此,倡导一下看“无用的报”,并非疯言疯语。

继之,还想到了听“无用的话”。可能不少人都有体会,现实中,谁若说点有关古今中外的高尚精神、高尚情操、高尚人格的话,立即会招致另一些人的不屑,认为是“无用的废话”、“唱高调”、“过时了”!而听到一些亵渎崇高的脏话、粗话、下流话,他们便眉飞色舞,感到“过瘾”、“解气”、“特爽”。’这是一种多么可怖而堪忧的不良习气啊!殊不知,多听“无用的话”,有助于摆脱低俗而走上高尚的精神殿堂。

我想,什么时候,人们都在多读“无用的书”、多看“无用的报”、多听“无用的话”了,才可以说我们的精神品位有了可喜的提升。也才可以说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了新的台阶。是不是如此呢?

梁文道说过,“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要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某些所谓的“有用”的书本上,人生不是只有“成功”这一个定义。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的灵魂,一份书单就是一份人生计划。

[例文三]

阅读是一种宗教曹文轩

阅读应当被看作是人类的一个文明的行为。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阅读史与文明史几乎就是同样的历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迷人的、最值得赞美的、也是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的姿态。不论是你坐在桌子跟前,还是说很休闲的时候躺在床上,甚至是坐在厕所里,我都以为是人世间最优雅的一个姿态。那么,这个姿态在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我想他就应该有的。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有书卷气,我们在给这个人做这样一个评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人。书卷气哪里来?书卷气就是通过长期的阅读慢慢形成的。它从人的灵魂与骨头、从人的眼底无声无息地散发出来。我在北大讲过这样一个事情,我说,如果有一些人不阅读。造物主造出的这个人质量其实是很差的。我见过许多先生,这些先生我对他们很崇敬,但是有时候我暗暗地一想,这个人如果不读书,他将会怎么样?他们长得很丑,长得很不好看,唉,就是通过阅读,这个时候他产生了一种气质。这个气质我认为是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这时我发现我面前站着的那个个子矮小的先生,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岸的人。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应当将阅读看成是一种宗教。一种超越任何宗教的一个宗教,把阅读看作是一个宗教行为。阅读它必须是一个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

何谓经典?在我的印象中,在我阅读中,觉得所谓的经典就是那样一种东西,我把它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这里的阅读是一种仰视,就是事情到这里为止不能再过去了,就像来到一座高山下面。经典肯定是与时间有关系的,对于现在的东西,我只能这么说,它可能成为经典。经典的作品肯定是能说出一些东西来的,不是不能把握的,比如说它的艺术性,比如说它反映的那个问题代表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等等。

我以为一个正当的、有效的阅读应当将对经典的阅读看作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对时尚文字的阅读是必要的,但一个人倘若将时尚文字作为阅读的全部。那么这种阅读注定是一种低质量的阅读。而事实是现在的阅读不论是成人的,还是孩子的阅读,往往为时尚的文字所包围,使他们无法接受经典,特别是孩子。我想,这个现实是应当被我们关注的。

大家都知道,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以享乐主义为主流思想的社会。大家就看看今天为孩子所制造的文字,在我看来,大部分是缺少经典的许多宝贵的品质的——它的忧郁感、它的悲悯、它的雅致、它的美感、它的圣洁、它的庄重和意境等等。大家去看看现在的少年儿童读物里边,经典的品质都是很少的,或者说是不具备的。而这些文字往往都流于毫无意义的嬉笑与一味的喧嚣和热闹,因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是以享乐主义为一个主流思想的,而我认为这个情况是非常非常糟糕的。

(有删改)

余秋雨先生说,他觉得一个人的最佳读书状态大多产生在中年以后,但能不能取得这种状态则取决于青年时期的准备。中年以后的读书可以随心所欲,而在青年时期却不能过于随意,需要接受_些过来人的指点。偏偏如今的一些青年人对名著有一种逆反心理,为了保持自由而故意避开,这是孩子气的举动。我们不应过分去要求阅读名著的数量,茫茫书海,名著如林,如果本本都是泛泛而读,到头来就像愚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满地狼藉却食不果腹。应该反过来,慢慢地啃一本是一本,神定气稳地反复咀玩。正所谓“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苏辙)。人类的大脑机能十分神奇,不要在乎表面上的记住记不住,该记住的总会记住,该忘记的总会忘记,该失而复得的总会失而复得,轻轻松松读下去就是了。

编辑/姚晟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下一篇:小猪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