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10-19

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9篇)

1.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对策

1 肇东市农业资源基本情况

肇东市位于北方某平原中部, 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 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全市共有耕地20余万hm2, 草原9.3万hm2, 林地6.7余万hm2, 水面1.7万hm2, 具备发展农牧业的先天优势。肇东市主要农作物有大米、玉米、小米、各种彩色米、瓜菜、马铃薯、烤烟、中草药等, 是公认的国家农牧业生产基地。

2 肇东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势

近年来,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肇东市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业收入出发, 引入多种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和现代化经营方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肇东市农业产业结构具有以下优势:种植业, 目前种植业结构已经优化形成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合理种植结构格局, 成果显著;畜牧业, 畜牧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具有发展很大潜力;农业布局, 农业整体布局较为合理, 尤其是经济作物方面基本形成了奶牛产业、肉类产业、高淀粉、高油和高赖氨酸绿色玉米共同发展的格局;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经营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以工带农和重点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相继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3 肇东市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2]

尽管肇东市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也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够优秀

目前, 农产品对于市场追求的更好口感、观感和更高营养价值的要求还无法满足, 只是凭借产量和价格优势暂时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收益。这种品质较低、附加值较小的状况急需引起政府和农业生产者的重视, 以免在未来市场争夺中败下阵来。

3.2 农产品产业链没有真正形成

农产品加工业未能形成足够大的规模。加工企业数量很多但无法形成规模, 从而难以形成现代化管理。这种加工能力不足的现状使得肇东市的加工企业难以做到农业生产什么就加工什么。因此肇东市农产品转化率一直很低, 农产品及相关加工业的产能没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3.3 农业生产人口整体素质偏低

肇东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基本上是农民和脱下农民服装的加工业工人, 这种文化基础的群体是难以适应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 更别说进行更高层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了。

3.4 政府作为农业产业结构改革指导者的作用没能凸显出来

主要存在2方面问题:一些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 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也更热衷于“民心工程”和“形象工程”等。他们缺乏对本地农业资源和产业状况的调研和了解, 因此不知道如何计划和开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尽管部分基层干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很高, 但却缺乏系统长期的工作态度, 只是注重能够显示政绩的“数字”, 导致了很多盲目跟风和资源浪费的出现;政策不够完善, 这其中有政策设计没能够有效体现结构调整的需要, 有政府配合政策的不够及时, 有政府对一些好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还有政府组织的如科技下乡等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也有政府对农产品销售没做到紧跟市场造成了农民的损失从而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4 解决对策[3,4]

4.1 肇东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调整肇东市农业产业结构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市场指导原则;产业化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落实科教优先原则;政府、社会、市场、企业和生产者相互协作原则;立足本地优势原则。

4.2 肇东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途径

大力促进农产品品种结构优化, 在保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注重多元化作物的发展;优化组合农产品加工企业, 形成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化、规模化的龙头企业;以科教兴农的战略提高本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政府要提高认识, 切实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计调整政策;政府、企业和农民要互相协作, 积极开拓市场, 以市场需求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4.3 肇东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和对策

农业结构调整措施和对策:做好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根据财政实际情况做好财政扶持, 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努力筹办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 争取列入国家和省级财政项目;实施税费优惠和减免政策, 比如对能够起到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先征后退, 对农民进入城乡集市销售农产品的免费市场管理费等;给予信贷优惠;对优质粮食作物和创新经济作物给予价格补贴和保护;对于绿色环保的企业和生产基地等给予一定的优惠保护;由政府投资建立农业相关经济信息交流平台, 并免费对农民培训;农业保险要实行低收费高补偿政策;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同时给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给予用地和资金的倾斜政策。

参考文献

[1]张瑞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内江科技, 2006 (11) .

[2]赵瑞彰.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向模式与生产力现状的矛盾及其对策[J].农业发展战略, 2006 (6) .

[3]刘金薇.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 2008 (4) .

2.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关键词:产业结构;金融体系;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一个产业在成长中,对外融资依赖程度越大,金融发展对其促进作用越大,所以,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工作会议决定“加强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金融市场影响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主要通过商业银行为中介的信贷市场和以交易所为中介的证券市场来实现;其二,通过政府金融政策,其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一起对产业结构调整起作用。而目前廊坊市产业结构定位于“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生态型产业结构,需要金融发展支持的重要配合。

一、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的机制分析

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需要劳动力、资金、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支持,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到来,资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导致金融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金融成为经济的中心,金融掌握了很多基础资源、原料、产品的定价权,这也导致了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作用越来越大。金融发展使各种金融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合理配置,达到较优的效率,其对产业结构发挥着促进、引导、激励、调整作用,并且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金融化程度越高,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越显著。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各种商业类金融机构的影响,特别是信贷市场的商业银行和直接融资的证券机构。商业银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通过存款贷款行为实现资金在不同产业间进行分配。存款的需求是基于企业或个人的流动性充裕,对多余的资金寻找投资出路,贷款的需求是基于企业或个人的资金缺少问题,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蓄水池,可以实现资金的跨期交易,进而解决资本的充裕、短缺的时间不一致问题。消费信贷通过影响个人现在与未来跨时期消费的构成结构,来影响不同时期产品的需求,从而促使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信贷通过资金在不同生产主体间的分配,支持或抑制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资金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的流动,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达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证券机构的影响通过一级市场的发行与二级市场的交易来实现资金在产业间分配。一级市场通过证券首次公开发行为企业筹集资金,越具有成长力、发展前景的企业吸引资金越多;二级市场通过股价的波动反映企业各方面的信息,使资金流向更具效率、更具投资收益率的企業,从而使资金支持相应企业或产业的发展,达到产业结构升级。

2.政策性金融机构与金融政策的影响。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对国家公益性产业,发展初期尚未盈利的优质前景产业进行扶持。中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对于发展初期尚未盈利的优质前景的国家公益性产业,由于其高风险性及公益性,商业类金融机构不愿为其提供金融支持,因此,只能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支持发展。

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包括资本市场准入政策、信贷倾斜政策、利率差别政策。资本市场准入政策通过证券市场的一级市场规定与审核首次公开发行条件,二级市场规定与审核再融资标准来扶持或抑制相关产业的发展;信贷倾斜政策通过指导干预商业银行的投资信贷、消费信贷、出口信贷来实现。投资信贷倾斜用来扶持高效率、好前景的产业,抑制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消费信贷倾斜用来引导居民消费,使其消费趋向于国家规划的环保产业、朝阳产业与高效产业,出口信贷倾斜用来鼓励相关产业出口创汇,使其健康发展;利率差别政策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产业制定不同的利率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比如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打折政策。

二、廊坊市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1.金融资源总量不足。2010年,廊坊市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786.3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477.00亿元。用金融深化度衡量廊坊市金融资源总量的情况,可以完整刻画廊坊市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各种金融机构的整体情况,其数值等于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当年GDP之比。2010年末,廊坊市金融深化度为3.7789,而同期石家庄市为5.5826,远远大于廊坊市的金融深化度,可见,相对于经济总体水平而言,廊坊的金融资源总量远远低于石家庄市。此外,2010年,廊坊市金融业生产总值占其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5.75%,而同期石家庄比重为13.14%,河北全省为10.17%,相对于第三产业服务业,廊坊金融资源总量也显得不足。

2.金融信贷供应不稳定。从2000年到2010年,虽然总体来看,廊坊市金融信贷增速高于其GDP增速,但是,其中有2000年、2001年、2004年、2007年及其2008年5年时间,金融信贷增速低于同期的GDP增速。根据经济理论,金融信贷增速比经济增速高出5%,此时经济发展迅速,且波动较小。可见,廊坊市金融信贷供应不稳定,波动较大。

3.直接融资规模较小。目前,廊坊市有四万多家企业,而上市公司只有8家,直接融资比例太低。直接融资不仅可以通过证券一级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进行融资,吸引全社会的资金支持,还可以通过二级市场再融资,比如荣盛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2009年通过二级市场再融资12亿,扣除与发行有关的费用,实际募集资金11.67亿,大大推进了公司的发展。而廊坊市直接融资规模偏小,渠道狭窄,直接导致了很多高风险的高科技企业因得不到充裕的资金而发展落后。

4.间接融资支持的结构不合理。廊坊市金融机构2011年6月房地产类贷款余额为645.2亿元,占全社会贷款总额的43.9%,高于河北全省水平17.6%,间接融资严重偏向于房地产行业,此外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也获得了大量金融贷款,使得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不足。此外,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较小,流动资金匮乏,一般属于中小企业,可用于抵押或质押的资产很少,加上这些企业属于高科技企业,技术不成熟,风险高,收益不稳定,也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查时不予批准,失去了间接融资支持。

5.金融创新深度不够。廊坊市的金融产品一般仅限于存款、贷款、担保、票据、结算等,这些科技含量少、便于操作,既具流动性,又具收益性、低风险性的低成本营销产品缺乏。比如,缺少为企业或居民提供投资理财咨询、金融信息咨询、证券托管、法人结算划拨款、代理融资、代理公司清算、代理外汇买卖的产品。此外,金融机构创新也不够,缺少真正能够适合中小企业、个人用户特点的小型金融机构。

三、廊坊市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的对策分析

1.提高金融资源总量。廊坊市可以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培育新的金融要素与金融市场,增加金融机构的数量、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金融工具的种类,提高金融行为的覆盖面,完善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各种金融机构及其金融产品。比如,可以培养中小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一般地,中小银行向小型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信贷的效率要高于大型银行;还可以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小型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中小金融机构,进而提高金融资源总量。

2.稳定信贷供应。廊坊市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金融信贷供应,一般地,确保每年度金融信贷增速比经济增速高出5%左右,建立健全政府、金融结构与企业的及时沟通和协调机制,可以由政府组织召开金融信息说明会、金融业务洽谈会等会议,合理解决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沟通不畅问题,进而确保经济有长期稳定的信贷供应,也确保各方对长期稳定信贷供应的合理预期。

3.增加直接融资规模。应拓展直接融资市场,为廊坊市广大中小企业,尤其是电子信息网络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产业、新兴服务业等方面的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加强政策倾斜,鼓励其利用创业板、中小企业板进行上市,解决这些高科技、高风险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如此才能促进“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产业定位目标的实现,提升优化产业结构,缓解间接融资渠道的压力。

4.调整间接融资结构。间接融资除了支持汽车零部件产业、金属制品产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产业等传统主导产业,支持交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之外,还应加大扶持高科技产业。可以建立高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健全高科技产业的间接融资体系,利用政府的力量,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投向,有效整合风险投资、创新投资、高科技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服务业务,为高科技、高成长、好前景的企业提高合适的金融支持,解决此类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瓶颈问题。

5.加强金融创新深度。廊坊市可以逐渐加强高技术金融产品的创新,开拓居民个人支票、存单质押贷款、个人创业贷款等个人金融产品,创新信用贷款、综合授信额度、证券质押贷款、保理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并购贷款等企业金融产品。此外,应拓展金融渠道,完善电子银行查询、理财、支付等作用。最后应推进创新中间业务,比如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咨询、担保、资产托管,策划企业兼并、收购、重组,引入币种互换、利率调期、远期外汇买卖、远期利率合约等国际避险产品,创新企业结算划拨款、证券托管等产品,创新代理保险产品、资金汇划网络清算、代理融资、代理外汇买卖等代理产品。

参考文献:

[1] 陈峰.论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的作用[J].金融研究,1996,

(3):21-25.

[2] 蔡红艳,阎庆民.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来自中国

的跨行业调查研究[J].管理世界,2004,(10):79-84.

[3] 曾国平,王燕飞.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遷[J].财

贸经济,2007,(8):12-19.

[4] 孙晶,李涵硕.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2003-

2007年省际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2,

(3):80-86.

[5] Rajan,Raghuram G and luigr Zhngales.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v,1998:88.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Financial Supports

in Langfang City's Industry Restructure

LI Jin-wei, ZHU Qi

Abstract: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stimulative effect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n financial supports in Langfang city's industry restructure,such as the insufficiency of financial resource gross,the instability of financial credit supply,the small scale of direct financing,the unreasonable structure of indirect financing,the lack of financial innovation,and the paper offers countermeasures for this problems.

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financial system; financial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2-06-24

基金项目: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2010023070);廊坊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LSSQ201006)

3.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我国农业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业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还存在许多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分析研究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对今后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2.1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体系及相关机制跟不上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我国分散式传统农业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发展和农村人口大转移,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范围不断扩大,相关各部门制定的土地流转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各类市场主体纷纷涌入农业生产及相关产业,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生产,这为促进我国农业向大规模现代化迈进增添了活力,但也存在市场主体规模较小、缺少科技支撑、对农业生产及管理不熟悉、对市场风险抵抗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2.2 缺乏引导和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作用的相应系统化政策或操作规章 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农业推广投入的比例不对称,对成果创新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视程度,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缺少长远规划或固定、持续的大投入;二是对农业成果中试放大与转化工作重视不够,许多成果存在区域适应性或生态因素限制,科研单位没有精力和经费开展中试放大,即使抓了中试放大工作也是规模不大、范围不广、时间不持久,导致成果示范带动作用强度不大、显示度不高、宣传效果不显著;三是大部分农业企业或经营主体,从企业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抓成果转化或推广工作,只是以收购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为主;四是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目前国家设立的关于成果转化的项目实施期比较短。

4.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摘要:龙头企业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问题,是根本的问题,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农业产业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背景下,如何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参考了多方资料后,阐述了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部分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问题、对策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指在农业产业化中,依托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利益机制的农副产

【1】 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专业批发市场或合作经济组织。

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也

【】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一种带动

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是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在带动和牵引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

【3】意义。

近年来,各地以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围绕优势产业,着力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是,与农业进入新阶段后的形势要求相比,龙头企业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量少、规模较小,辐射性较弱

到目前为止,截至2012年2月,我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数已有1253家,仅占全国各类龙头企业总数的1%左右。且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地区龙头企业分布极不均匀。

我国现有龙头企业绝大部分规模较小,档次不高,并存在对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真正能带动一批基地、带动一个产业,并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大企业还是比较少。规模小、效益差必然导致竞争力弱,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弱,对农业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带动力不够强,从而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力还不足。

(2)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目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中合同契约制联结形式占了很大部分。在现实中,还有不少“合同”仍是口头约定,真正意义上的“合同”或“订单”较少。由于所订合同不够规范,导致单方毁约的成本很低,龙头企业和农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执行合同的情况时有发生。产品不好卖时,龙头企业压价收购,或者不予收购,把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户;产品好卖时,农户则自己高价销售产品,独享生产利润。由于毁约造成的卖难买难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

(3)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但

在贯彻执行中,由于受到体制束缚和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政策浪费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另外,部分龙头企业在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也没得到落实。

(4)部分经营者素质不高

部分龙头企业的经营者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小富即安”、“小则满” 的小农意识较浓,市场开拓意识不强,有些农民企业家经营决策的随意性较大,内部管理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尚不能完全承担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重任。

(5)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差,产权不清,经营机制不完善

部分地区龙头企业在区域上比较分散,尚未形成集群经济,如郑州市。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权界定不清,未能按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尤其是从农村成长起来的中小龙头企业,随着规模扩大,简单家族式或合伙制的弊端和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企业经营,甚至导致企业四分五裂。在经营机制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上未能与农户形成牢固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关联机制,农户在利益分配上处于弱势地位,无法真正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产业化组织的稳定和存在。

(6)龙头企业科技贡献率较低,信息化程度不高

我国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农业科技推广在企业中缺乏推广的效率。由于农业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为主,难以容纳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人力的限制,也无法进行技术上的创新。直接导致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加工水平和科技装备与同等行业先进水平比有较大差距。

信息技术使农业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信息传输与交换,提高了农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虽然建设了网站,但主要还是停留在形式上,缺少实质性的网络服务,农业网络平台建设有待完善。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暴露的主要问题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业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

二、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政策上

(1)政府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办龙头企业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农村,就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同时要在确立主导产业、扩大生产基地上做好统筹规划。龙头企业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层次。要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的整理和传播;要完善政策法规,培育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打破区域界限,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整合,促进人、财、物最佳结合。

(2)完善筹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制定各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现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外资,多角度利用资源。进一步完善机制,落实措施。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增强招商引资实效。通过政府贴息、扩大金融信贷、鼓励自筹资金、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等途径,多渠道筹措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通过对金融机制的创新拓展融资渠道,提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造血功能。争取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投入,引导和形成财政、企业、农户及其它经济组织共同投资的新格局。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民间投资、其它金融机构的投资。

(二)企业自身发展上

(1)努力提高农业企业家的素质。

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与企业家素质的高低是息息相关的。面对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和国外农业企业的挑战,作为农业企业家要始终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努力学习现代管理技能、管理理论和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勇于实践和总结创新,把握农业企业的运作规律,善于从自己及别人的成功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把自己培养成有世界眼光、有战略思维、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有经营管理能力、有魄力和有自信心的经营管理人才。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抓起,保证商品源安全

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粮食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切实改善生产设施条件。国家用于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等建设项目,要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予以适当支持。

(3)改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联结机制模式

龙头企业和农户间联结机制的构成主要是内在和外在联结机制两种,有关人员在研究利益机制的同时,要加强联接机制的研究。在模式的选择上,要积极地发展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及龙头企业的模式,农民合作组织能够把农产品的利润留在农业、农户及农村的内部,这能够促进农业的增效、农户的增收及农村的发展,另外,要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有效地实现松散、过度型利益的联结向紧密联结的转变,让原来在产权上和农户无关系的相关龙头企业向农民合作组织参股及控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变,形成风险共担及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我国的市场带动模式大多采用的是农户订单的方式,但纯粹的契约联结机制是并不完善的,可引导龙头企业将初加工及销售环节利润中的一部分返还给农户,逐步向农户订单、服务及利润返还的联结形式。

(4)加强品牌建设

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并给予适当奖励。整合同区域、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加强区域品牌的宣传和保护,严厉打击仿冒伪造品牌行为。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有效对接。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入股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给农户,共享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

(5)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等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落实自主创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关键技术和核心工艺,开展集成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承担相应创新和推广项目。

(6)提高企业营销能力,不断开拓市场

鼓励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店、直营店、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研发和应用农产品物联网,推广流通标准化,提高流通效率。支持龙头企业改善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与设备。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承担重要农产品收储业务。

(7)开展社会化服务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基地农户积极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各类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文钰.农业产业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张海芳.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及措施[J].河南农业2011年第9期(下).【3】.陈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0.(1):22-23.

5.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今年1-9月种植业、畜牧业、农业产业化企业存在问题及对采措施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运行情况。今年1-9月我区农业继续呈负增长趋势,农业增加值1-9月农业增加值985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1-9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518233万元。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收入2130万元。根据我区实际,归纳起来,第一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运行。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成为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

二、产业的链条不长,两头发展不够,特别是连接农户的机制上,还没有解决好利益分配机制。

三、龙头企业资金,仍然紧张,对龙头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四、生产的低水平、低标准、低档次问题严重,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五、企业自主配置资源,合理的利用生产要素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机制。

六、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编低,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有待进一步发展。

七、农业科技成果的利用,转化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1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外部环境支持体系。为此建议如下方向:

1、加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基地建设

加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紧密型,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要在继续落实对重点龙头企业扶持资金、贴息等政策的同时,尽快研究扶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增加对基地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检测设备、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2、探讨支持龙头企业的有效形式

目前,金融部门都制定了扶持龙头企业专门政策,并安排了专门的扶持资金,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企业还没有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要积极探讨支持龙头企业的有效形式运作机制,形成支持产业化经营的合力。

3、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是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要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开展合作,创新研发的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给予加大。

4、搭建形式的综合服务平台

龙头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资金融通、基地建设等方面各有优势,要组织开展龙头企业之间的对接活动,促进龙头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5、深入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贯机制

现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在规范定单形式,稳定合同形式,鼓励合作与服从形式的同时,对那些同基地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真正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同农户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

6、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6.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1 农业产业化概述

1.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之一是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农业是一种投资大、风险大、收益低且不稳定或者很少赢利的产业。根据规模经济的理论, 农业经营必须达到一定规模, 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 实现效益最大化[1]。而集约型经营方式是实现这种目标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 随着社会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第二、三产业中的部门直接参与农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的程度也不断提高, 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加工、销售、消费, 形成一条龙式的产业链。农业要成为赢利的产业, 就要跨行业、跨地区、跨产业经营, 实现市场化、社会化经营, 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

1.2 农业产业化模式

在不同的地区, 其农业资源条件和特色也不同, 因而农业产业的发展类型或模式不同。但是, 不管在什么地区,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通过农业的企业化经营, 将产前、产中、产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目前, 我国农业产业化开发的模式大致有市场和科技导向型、商品基地改造重组型、产业链双向延伸型、中央市场带动型等4种基本类型。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论选择何种模式, 其核心与实质是使产业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 各方不同利益得到合理体现。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

1.3 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方式和目的

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方式和目的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使农民真正得利, 这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实行产加销一体化, 目的是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 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从而使农民富裕起来, 这是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宗旨。二是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这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三是农业科技贡献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这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四是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流通有效地结合起来, 这是实行农业产业化链条的首要环节。五是以“龙头”企业来内联千家万户, 外联2个市场为引导, 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中枢。六是有一批主导产品、一批龙头企业、一批服务组织、一批商品基地。

2 巍山县农业产业化现状

巍山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农业自治县, 是“九五”期间国家确定的全国592个贫困县之一。全县总人口30.17万人, 农业人口28.06万人;国土面积2 200km2, 耕地1.90万hm2, 其中, 水田8 500 hm2, 旱地1.05万hm2。近年来, 全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力求把规模调大、品质调优、链条调长、效益调高, 取得了一定成效。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改变过去农工贸分离、产加销脱节的体制, 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 全县引入和发展了农业产业化企业6个, 依托大型企业2个, 在巩固该县啤大麦、油菜、蚕桑和种子产业化4个传统优势产业项目的同时, 加快发展亚麻、除虫菊、日本萝卜、日本杂豆、玫瑰茄等6个新兴产业项目, 为推进该县的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大仓兴源食品厂、巍山县阳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巍山县鸿泰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巍山县民权麻业有限责任公司、腾达亚麻有限责任公司、大理啤酒厂、中植生物科技开发公司等企业在巍山的发展, 壮大了该县的龙头企业队伍。亚麻实行订单收购, 使巍山县产业化发展呈现出主导产业日趋明显、龙头企业不断发展扩大、市场体系初具规模、合作组织得到发展、订单农业开始起步的特点。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 巍山县的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与其他先进地区及州内的县市相比,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总之, 当前该县的农业仍处在传统的手工耕作型阶段, 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格局尚未形成, 农业产业化发展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总体规模小。由于受经济、文化、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和自然资源、生产规模的影响, 小而散、档次低的问题突出, 上规模、上档次的少, 带动力不强。二是加工能力弱。加工环节薄弱, 不仅限制了对初级农产品的消化吸收, 同时也造成了农业产业链不长, 难以实现拉长销售时间、拓宽销售空间和加工增值。三是利益联结松。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处在初级阶段,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 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四是政策到位难,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农业生产、市场运营等诸多部门, 由于对农业产业化的理论认识不到位, 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性认识不足, 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尚未形成[2,3]。

4 原因分析

通过认识农业产业化, 结合巍山县的发展经营情况, 认为造成该县产业化难以再上新台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观念陈旧, 思想不够解放。二是缺乏明晰的思路, 由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明晰的发展思路和科学合理的规划, 对如何发展本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没有规划, 影响了产业化发展。三是扶持力度不够, 政策不到位。四是自然条件差, 起步迟。与沿海地区比, 该县地处边远山区, 区位优势相对较差,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交通不便, 信息不灵,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开拓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五是产业化雷同。产业规划上存在一调就多, 一哄而上的情况, 资源和区位优势没有显示出来, 缺主导产品和优势品牌[4]。

5 发展对策

要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真正起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巨大作用, 必须在推进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着力提高竞争力。有了竞争力, 农业就可以和别的产业并重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的弱质性, 提高农业的投资收益和比较收益, 从而提高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和发展能力。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竞争力。

5.1 引导扶持, 制订规划, 实行倾斜政策

巍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仍在起步阶段, 尤其需要政府的扶持引导, 在政策、资金、协调、服务等方面制订优惠政策与措施。各部门要形成合力扶农, 特别是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的制订和落实, 更要各部门同心协力[5]。

5.2 突出优势, 优化结构, 形成主导产业

要拓宽视野, 站高角度, 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巍山县农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比较好、传统优势产业得到巩固和发展。今后要根据县内地理资源状况, 积极开发具有乡土风味、地方特色的农产品, 在“特”字上做文章, 使之发展成为新的优势产业。要加强内联外合, 组建一些大型龙头企业, 充分利用其在资金、技术、管理及品牌等方面的优势, 开发利用县内丰富的农业资源[6]。

5.3 建设基地, 辐射带动规模发展

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合理配置农业资源,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 搞连片开发, 规模经营, 形成集约化生产格局。

5.4 加大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该县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的实际情况, 每年都有针对性地安排1~2个全县农业生产作用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 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 力争在3~5年内使全县农业基础的设施建设有一个质和量的飞跃。

5.5 加快农业经济组织创新和改革

要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创新, 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提高农业竞争力提供有效的载体和组织形式。要深化改革, 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创新,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采取多种形式,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以形成合力, 提高市场竞争力。

5.6 组建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链条农业, 推进一体化经营

要按照“高、大、外、强” (高起点、规模大、外向型、辐射强) 的原则组建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其四大功能, 即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和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引龙头、借龙头、建龙头等措施大力发展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

5.7 增强服务意识, 发展品牌农业

增加科技投入, 加大农科教力度, 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专业市场建设, 完善信息网络, 扩大宣传, 树立品牌。巍山县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许多农产品在州内颇有名气。在保持数量和质量的同时, 切实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 精心打造自有品牌, 发展品牌农业。今后还应加大商标注册的力度, 以争先获得商标注册权。

5.8 搞活流通, 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要坚决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落后观念, 高度重视市场开拓, 坚持“销”字当头、营销开路的经营理念。要积极培育和完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农村商品市场和各类批发市场, 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7]。

5.9 科教兴农, 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一是通过一园带多园、一村带多村、一人带多人, 在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的同时, 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实施良种工程。三是实施抓好教育和信息服务工程。要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 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种养水平。建设县、镇、村三级乡村电子信息网, 使电子信息网成为农民及时了解各种信息和发布供求信息的致富园。

参考文献

[1]王艳.淮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9) :382, 385.

[2]王国宇, 方明.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4) :38-39.

[3]袁纯清.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J].村委主任, 2010 (4) :4-5.

[4]林锋.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的农业产业化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1 (7) :70-72.

[5]王丽瑞.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化[J].职大学报, 2003 (1) :58-60.

[6]潘世雄, 蒙进高.云袁镇的农业产业化之路[J].广西农学报, 2003 (6) :49-51, 28.

7.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摘 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法律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农业部门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农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农业行政执法还需加强,执法队伍素质还需提高。

关键词: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存在问题;应对对策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法律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农业行政部门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重视,农业执法体系不断完善,执法水平也逐渐提高,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农业行政执法还需加强,执法队伍素质还需提高。

1 农业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

1.1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人员编制

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中人员编制的数量多,但在岗出勤的人员数量较少,人员大多分散在各个股站室,不集中,不利于调遣。

1.2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

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大都不是法律专业人员,都是经过后期培训的,对农业法律法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执法知识不够完善,没有熟练的执法技能,业务不精通,所以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经常执法速度慢,用时较长,办案效率低。

1.3专项整治不到位

1.3.1农资打假执法工作方面。对农资检查力度还不够,由于执法人员出动力量不够,致使检查的农资经营单位不够全方位,只是重点对一些门店检查督促,其余单位不能真正地整顿规范。

1.3.2较大种植户的监管方面。近几年虽然对高毒农药在蔬菜、水果上的禁止使用工作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核心生產区管理上,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记录上,还存在欠缺,不够完善,或者是有记录但保存不完整。

1.3.3对农资经营户的素质提高不够。对农资经营户的培训力度小,使人们在农业法律法规知识,肥料、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常识,进货渠道及进货质量上不能自己进行检查,自己不能很好地把好质量关,进销货台账记录不全,给执法带来更大的工作量。

2 执法工作应对对策

2.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增强执法人员的培训,使执法人员更多了解农业法律,熟知法规知识,定期不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法律、法规条律,来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高效廉洁的专职执法队伍。

2.2进行农资打假执法,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工作

2.2.1农资打假执法,根据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主抓农业投入品的销售旺季,根据地方具体情况,主要制定春、夏、秋三季的农资打假方案,出动执法人员,进行拉网排查农资经营单位,发现不合格产品及时立案查处,进行调查,追溯源头,有效的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2.2.2查处“三品一标”产品。临各大节假日,出动执法人员对各大超市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进行全面检查,检查该农产品进货时索要的认证证书,进货票据,记录,没有认证证书的“三品一标”产品杜绝上架销售,规范认证农产品市场。

2.2.3监管种植业大户。深化水果、蔬菜整治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投入品的科学使用,全面了解水果、蔬菜种植基地农业投入品的生产使用情况,告知种植基地、核心生产区禁用、限用农药的名称、范围,监督种植业生产基地、合作社建立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记录,并妥善保管。

2.2.4提高农资经营户的业务素质。定期召集农资经营户进行农业法律、法规知识,肥料、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常识,进、销货注意事项,高毒农药的禁、限用等知识培训,把好农业投入品的销售关,消除隐患。

作者简介:

8.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姓名:

学号:

班级:

舒云康 200830010416 农学院生物技术1班2011.06.0

1摘要: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指出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农产品品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农业科技落后以及加入WTO后的短期负面影响是我国农业生产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农业生产问题发展对策

正文:

一、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1.1 传统农业部门的产值比重大大减小

与消费结构的整体性转换相适应,发达国家在农业产业结构变革的推进上就不断增加动物性食品及其后向关联产业即饲料产业的生产,进而不断增加生活质量类产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总体结构不断走向高级化。目前,发达国家农业中畜牧业的比重大都超过了农业,水果、花卉、高品质蔬菜等产业都获得了快速发展,支撑农业增长的已不再是传统的粮食产业。

1.2 农产品加工业和涉农服务业发展非常迅速

农业的分工向纵深发展,形成了发达的农业产前部门和农业产后部门。农业产前部门主要包括:为农业提供各种生产资料的部门。农业产后部门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包装、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部门,也就是常说的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服务产业。农业产中部门与产前、前后部门共同构成现代农业产业系统。构成了更广泛的现代农业体系。农业越发达,其产业价值链分工越细,联系也就越紧密。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精深加工已成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手段,不仅可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而且可缓解农产品供应市场的季节性问题,增加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总量。

1.3 技术进步加速

发达国家无论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还是品牌的形成,都是以现代科技知识为支撑的。目前发达国家农业所使用的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几十年前的水平,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是重要的应用技术。农业生产的高科技化,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结构的优化,而且改变了农业的传统特性,使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4 农民组织化和产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在发达国家农民纷纷加入或创立某些组织(如合作社等),以农业服务业为切入点,推进规模化和一体化经营。几乎所有农业

发达国家都有各种各样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和农民组织在技术传递、信息集合、产业开发、规模经营、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分散经营,难以组织推进规模化、集体化、标准化生产。

平均每户都有3—4块耕地,大部分地块都在2亩以下,有不少地块不足1亩,机械化耕作困难,这种土地零星经营现状严重影响农业的大发展。加上农田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地力结构破坏较大,土地单位产出率低,持续增长增收的难度加大。

2.2 农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大多为作坊式生产,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缺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带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

2.3 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农村市场体系和物流产业发展不全。

大宗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没有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大多为地摊式经营,档次较低。

2.4 农村劳动者素质不高,发展规模生产劳力不足。

我县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农业人口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8%,文盲半文盲还占有一定的比例,一些有文化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异地转移较多,新农村建设缺乏主体,科技推广没有对象,发展规模生产劳力有限。另外,当前农村留守人员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大部分农户把农业作为第二产业,只满足种地够吃饭,严重影响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大发展。

2.5 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科技推广经费不足,科技推广人员心有余而力不足,乡镇农技、畜牧、水利、农机等站所举步维艰,科技推广出现空档,难以满足科技致富的迫切需要。

2.6 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

绝大部分村缺乏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和改善基础设施的实力和后劲,村干部工作受经济制约,开展工作难度大。

2.7 占用耕地严重。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郊区耕地占用情况严重。再者由于村庄规划未启动,部分农民没地方建房,只有在自己的责任田建房,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部分村还造成了空心村。

2.8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较差。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但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田水利建设比较滞后,农业抗灾能力较弱、生产波动性大,内涝还没彻底解决。

2.9 发展畜牧业积极性有待提高。尽管目前畜禽市场价格大幅飙升,但并没出现因价格拉动生产大发展的现象,农民填槽补栏的欲望不强烈,相当一部分人持观望态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少,养殖方式落后,规模养殖发展缓慢,养殖大户不多。瞬息万变的市场价格让养殖户无所适从,认为目前养殖风险过大,担心再次出现高价进仔猪雏禽,低价卖肉猪、肉禽的亏损现象。另外,农产品价格的普涨,尤其是饲料价格增幅较大,养殖成本大幅提高;同时,生猪疫病的发生也极大影响着农户发展畜牧养殖的积极性。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

3.1 要完善家庭经营、农户合作、农业企业股份合作制以及相应的辅助支撑体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农户通过市场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积极探索采取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解决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问题,鼓励经济技术能人承包农民土地,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使土地、资金、技术和信息有效集中,从而扩大产业规模,拉长生产链条。另外,根据我县实际,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种植,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改良土地,对那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虽未形成生产经营规模,但有明显开发优势的潜在产业,要进行重点培育,培养持续增收的能力。

3.2 重视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发展一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县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加快农产品加工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重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

3.3 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加强农产品集贸市场和经营设施建设,建立批发市场与直接销售相结合、电子交易与场内交易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形成豫东北县级较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价格中心和市场信息发布中心。鼓励和支持不同经济主体兴办和发展各种协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组织,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3.4 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要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让农民了解和掌握农业实用科技知识。

3.5 多措并举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积极培植农产品品牌,确保我县农产品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

3.6 要尽快启动村庄规划。现在农民建房的积极性很高,我县村庄规划没跟上,农民大都在自己的责任田建房,占用大量耕地,同时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必须尽快启动村庄规划建设。

3.7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县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同时,应通过项目投入、招商引资和群众集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条件,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彻底解决兰考内涝问题,提高农业效益。

3.8 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一要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要大力实施良种工程,继续加大良种场、扩繁场建设,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扩繁和普及步伐;要尽快推进适度规模养殖,降低散养散放的比重;要加快推进畜牧小区建设;要加快无公害基地建设步伐,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畜禽产品,帮助和鼓励养殖企业建立无公害基地,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二要加强动物疫病防病体系建设。建立动物防疫屏障,增加人员和经费投入,建立动物防疫应急预警机制,完善和落实动物防疫配套制度,建立和完善外来动物及其产品的风险评估和准入制度。三要着力探索机制创新,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畜产品加工与流通、科技服务等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发展各种中介组织,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9.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如何指导农业生产,农民的生产经营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

。近几年在我市悄然兴起的订单农业,以订单为纽带,把农户、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和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订单农业,也称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按照与客户签定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我市的订单农业是近几年在面向市场需求,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为有效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针对性,全市各级和广大农民纷纷把订单农业作为加快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口来抓,订单农业范围不断扩大,由最初的仅局限于良种繁育拓展到现在的育种、蔬菜、粮食、果品、畜牧等10多个产业;订单农业规模迅速膨胀,据各镇(处)自报统计,2006年,全市合同种植面积由上年的5.05万亩发展到8.68万亩,合同养猪由4.06万头发展到15.58万头,合同养鸡由1692万只发展到2075万只;订单农业效益稳步提高,预计今年全市订单农业总收入可达1482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45.7%。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订单农业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依托加工企业型。这是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涉及到种植、养殖等各个领域,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了稳定原料供应,与村级经济组织或农户签定生产合同。如**镇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培育起2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共带动全镇发展订单蔬菜1.8万多亩。

二是依托科研部门型。这种订单农业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繁种制种领域,合同履约率相对较高,经济效益也比较稳定。如市花生办公室与省花生研究所签订的花生新品种繁育合同,由花生研究所提供良种,在我市发展花生育种面积2000亩,生产的花生种以高于市场价15%的价格回收。

三是依托中介服务组织型。主要是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产品购销大户信息灵、渠道广的优势,搞好农产品的集中销售。这种订单农业合作形式,一般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因而合作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如**镇肉鸡生产协会,与**集团等3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每年帮助农民销售肉鸡500多万只。再如**镇果品购销大户刘洪正,每年帮助果农销售果品1000多吨,市场遍布广东、福建、上海等国内20多个省市。

四是依托外贸出口型。这是目前潜力最大的一种订单农业发展形式,主要是瞄准国际市场需求,以“三资”企业、外贸企业和国外农业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出口农产品生产。如**镇王家埠村,通过挂靠中日合资三元成食品有限公司,发展蔬菜合同种植面积3000多亩,年出口各种蔬菜6000多吨。

从调查情况看,不论哪种形式的订单农业,都是以合同为纽带,在生产者和需求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能够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因而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欢迎。

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订单农业,其实质是用合同的形式把市场需求反映出来,农民作为卖方,事先与客户按照平等互利、自愿协商的原则,就农产品交易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等事宜签定具有法律效率的合同。通过把产后的销售活动移置到产前,可以有效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降低市场风险,促进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如**镇以龙口**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今年试种了40亩合同萝卜,企业承诺每亩保底收入1000元,不仅使农民生产的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而且可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

二是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订单农业,可以将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品种、数量、质量等的具体要求,为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明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农民按照合同组织安排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缓解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如**镇今年以烟台**高效农业开发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合同种植。按照合同规定,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种苗、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并保证每个大棚保底收入5000元,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仅上半年,全镇就已落实冬暖式大棚560个。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合同(订单)这个载体,可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约束双方的经营行为,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同时,在发展订单农业的长期合作过程中,随着相互联系的不断密切、信任程度的不断加深,产销双方必将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为实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建立稳固的基础。如**镇大东疃等8个村庄在为外资企业宫田有限公司种植合同蔬菜过程中,与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定向生产、定向销售”的基地化生产格局,目前蔬菜基地生产面积已发展到4000多亩。

四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订单农业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为了获得订单,完成订单,就必须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这就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同时,随着农业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应用,也使农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如**镇洪兰村连续多年都与韩国大地种苗公司签定了制种合同,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制种农户严格按照规定喷药、施肥、组织生产,不仅掌握了先进的制种技术,而且牢固树立起质量意识、标准意识,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二、订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订单农业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如何正确引导,逐步规范,促进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订单农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市订单农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缺乏有序的组织引导。从生产者层面看,有的对订单农业的内涵把握不准,对订单农业条件了解不够,只凭发展订单农业的热情,签下一些不切实际的虚假单、模糊单,给了农民错误的市场导向,结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从收购方层面看,有的经营者抱有坑农心理,有些订单甚至就是以高价兜售产品为目的,收购时或是见不到踪影,或是以质量不符合要求为由压价拒收。如我市**等镇部分农民与**省海狸鼠开发中心签订的海狸鼠养殖合同,规定农民每借养一对种鼠,交押金200元,管理费90元,在合同期内,养殖户上交18对仔鼠,每对收购价为100元。但**省海狸鼠开发中心在出售种鼠后,并未按合同规定回收仔鼠,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是订单农业合同不规范。规范的合同是订单农业健康发展的法律基础。但从调查情况看,合同不规范是订单农业发展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有的主体不明确,以镇政府或村委会的名义与客户签定订单农业合同,但这二者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资格;有的内容不详细,程序不完善,所谓的订单只是买卖双方的一纸“君子协议”,对农产品价格、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一些关键环节缺少明确规定。还有的订单看似内容比较详细,但在具体规定上却不够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的可操作性。如**镇与**市粮食加工企业签定的优质小麦生产合同,虽然合同价格每公斤高于市场价格0.1元左右,但规定由当地政府负责收购、运输等环节。如果扣除各种费用,基本无利可图,甚至还要亏本,最终合同没有履行。

三是订单农业合同履约率不高。正是由于目前订单农业发展还处于无序状态,加之合同不够规范,结果导致订单农业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市订单农业履约率不足40%,有一半以上的订单成为一纸空文。即便是一些比较规范的合同,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有时也难以得到落实。如**镇与**著名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签订了发展酿酒葡萄基地合同,合作初期企业还能按照合同规定收购葡萄,但2000年白葡萄酒市场出现滑坡后,企业便不再收购葡萄。该公司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强、知名度比较高,连这样的企业都不能正常履行合同,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履约情况更是可想而知。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因素讲,由于受自然条件约束,农民生产的产品可能达不到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要求;同时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而市场需求则在不断变化,农民生产的产品可能已不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影响销售合同的顺利执行。如**镇**村今年与**市龙头企业签订了90亩牛蒡种植合同,企业提供种子、肥料等生产物资和技术指导服务,并实行保护价收购,但到了收获季节,由于出口不畅,牛蒡市场行情一路下滑,企业如按保护价收购,不但会出现较大亏损,而且产品也没有销路;如按市场价收购,农民收入还抵顶不了企业提前垫付的费用,最终合同没有履行。但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制约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还是体制方面的原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同双方法律意识不强。有的企业或农民经营理念落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履行合同的自觉意识,受眼前利益驱动,往往存有短期行为。这是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有的农民缺乏履约意识,当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时,从眼前利益出发,把产品卖给其他收购者,损害了客户的正当权益;有的农民缺乏守约意识,不是按照约定的标准加强生产管理,而是单纯追求数量,致使生产的产品达不到合同要求的质量和标准,导致履行订单时产生争议,出现毁约现象。但更多的是坑农事件,有的企业在农产品市场行情看跌时,为了降低成本,或者言而无信,订而不收,改从市场上收购低价原料;或者压级压价、坑农害农,剥夺农民利益。由于合同履约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订单农业的名声,挫伤了产销双方发展订单农业的积极性,为今后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增添了新的制约因素。

二是订单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载体。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不高。从调查情况看,订单农业能否最终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水平。但目前就我市而言,无论是本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是外商投资的农产品企业,大都实力弱、档次低、带动能力不强。全市现有的247处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只有21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下的有140处。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足农产品总量的40%,精深加工率不足10%,难以为订单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和保障。其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快。由于分散的农户与企业不是对等的主体,发生合同纠纷以后,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与企业讨价还价。但目前我市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迟缓,全市仅有专业合作社164处、专业技术协会174处,数量少,规模小,运作不规范,难以代表农民与企业进行谈判,不能有效维护农民利益,订单农业发展缺乏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是订单农业发展环境不够优越。突出表现在订单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指导管理体系还不到位。从组织领导看,有的地方对订单农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订单农业发展支持不够,致使订单农业处于放任自流、无序发展状态。从管理服务上看,由于农民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旦出现违约现象,客观上需要有关部门立即介入,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但从调查情况看,违约现象发生后,大都是农民自己“孤军奋战”,有的受自身能力和经济条件限制,甚至干脆放弃法律诉讼,不愿也不会用法律武器讨回应有的公道。另外,由于目前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健全,加之企业在谈判中居于强势地位,一旦因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最终受损的往往是农民。如98年初一台商与**镇部分农民签订了1000亩荷兰豆种植合同,但收获时荷兰豆市场价格下跌,无利可图,台商便以质量达不到要求为由压级压价、拒收产品。由于没有法定的标准依据,无法裁定台商的违约责任,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三、加快发展订单农业的对策

1、要正确把握订单农业的内涵。订单农业的核心是通过契约关系,稳定交易行为,是规避市场风险、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矛盾的重要选择。但也必须明确,订单农业只是发展市场农业的一种形式。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主要有三种联结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由企业完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即常说的紧密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产品营销总量中占10%左右;第二种形式是由若干企业、农户分别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相互之间的购销关系用合同来稳定,即所谓的订单农业,在农产品营销总量中占20%左右;第三种形式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有机联系,这种形式在农产品营销总量中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可见,订单农业虽然是发展市场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一定要正确把握订单农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把订单农业的作用扩大化,不顾客观实际和条件,一味追求订单农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当前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就对订单农业的发展失去信心,放任自流,无所事事。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正确引导,促进订单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受农业生产自身特点影响,订单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我市订单农业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些常规性农产品由于种植的普遍性,企业选择余地比较大,往往导致订单关系脆弱,造成毁约现象。而特色农业、优质农产品以及专用性比较强的农产品,因为具有特有性,合同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因此,要把订单农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名特优农产品和专用农产品生产上,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步伐,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高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和食用品质,满足厂商客户对不同品质、不同用途农产品的需求,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占领市场,获取订单。同时,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优质农产品是订单农业的前提,但优质农产品只有被市场接收、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才能形成更多的订单。因此,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提高我市名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订单农业发展中赢得主动。

2、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订单农业的主要依托。要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就必须不断膨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要通过做大做强本地企业、想方设法引进外资企业、积极主动挂靠外地企业,不断加强订单农业发展的载体建设。特别要围绕种子、蔬菜、瓜果、葡萄等具有相对优势的支柱产业,按照规模大、经营好、辐射面广的标准,选择一批骨干加工企业,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尽快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区域优势、经济规模和市场前景的龙头企业,以此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同时,要协调好企业和农户的关系。通过订单这种形式,规范和协调企业、农户、基地等各利益主体间的经济行为,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使农户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订单顺利履行,促使订单农业健康发展。如我市**镇为**集团、***集团养殖合同猪、合同鸡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在养殖过程中,当有的农户遇到各种灾害受到损失时,企业都拿出扶持金,帮助农民度过难关,而农民也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要求,及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合同双方实现了“双赢”。

3、要积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是订单农业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在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培育壮大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一是大力发展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合同双方地位不对等状况的根本措施。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步伐,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提高农民在订立合同时的谈判地位,取得发展订单农业的主动权。二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借鉴国际合作社发展基本经验,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联合与合作,把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行业协会特别是专业协会,如在西瓜主产区成立西瓜协会,在蔬菜主产区成立蔬菜协会等,由协会负责协调市场价格、确定种植数量、稳定产销关系,担当起发展订单农业的主力军。三是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组织、鼓励、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引导他们不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积极拓市场、跑订单。同时,要注重提高农民经纪人的素质,使他们不断提高营销水平,增强文明经商、合法经营意识,不仅能够促成农产品交易,而且能较好地防止和调解订单履行中发生的纠纷。

4、要规范订单农业发展。订单农业的本质是一种契约经济。因此,要促进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责、权、利相配套的制约机制。一是增强合同双方的法律意识。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知识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和企业树立法制观念,增强自律意识,依法签约,认真履约,维护订单合同的严肃性。二是提高合同的严密性。合同是订单农业的载体。发展订单农业,必须签订好完备、严密、可操作的合同,尽量避免因约定不明发生争议,特别是要把数量、质量、价格、履行期限和违约责任等条款列详细、定明白,这是防止企业压级、压价的有效手段。如**镇农民在和**高效农业开发公司签订种植合同时,把供种、供料办法、产品回收及付款办法、违约责任等都规定的非常详细,双方严格按照合同操作,保障了订单的有效履行。三是加强对订单农业的依法管理。要健全完善执法监督体系,一旦发生违约现象,就要依法给予严肃处理,给以后违约者以警示,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同时,要强化培训,让双方知道订合同怎么能更科学、更准确,出现问题后怎样解决纠纷,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5、要创造有利于订单农业发展的优良环境。创造宽松的环境,是促进订单农业加快发展的基本保证。一是要发挥好政府的综合协调作用。在发展订单农业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任何组织和部门都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很健全的情况下,发展订单农业,更需要发挥政府的规划、组织、桥梁和监督作用。要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多渠道、全方位地搜集信息,及时为农民提供正确的市场导向。要搞好签约企业的资信调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履约能力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帮助农民选择信誉好、实力强、运转正常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在订单农业发展中遇到纠纷时,要组织有关部门积极介入,迅速处理,依法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不断优化订单农业发展环境。二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这既是新形势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订单农业的迫切需要。要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逐步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工程”,特别要注意与国际农产品标准接轨,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三是要提高农民发展市场经济的素质。要进一步增强农民的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标准品意识,严格按照订单的要求去履行职责,以良好的信誉和高质量的产品树立形象,赢得订单,与企业实现“双赢”。

上一篇:作文之亲情的重量下一篇:《品德与社会》 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