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日出》教学设计 语文版

2024-10-20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日出》教学设计 语文版(5篇)

1.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日出》教学设计 语文版 篇一

第24课 诗词五首

【导学目标】

1.准确而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古诗词。2.了解诗词的作者,整体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中心。3.欣赏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难点)【课时计划】 2课时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第一课时 学习《十五从军征》《诉衷情》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情,而且记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绪和心理记忆。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与感动。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冢累累(zhǒng)

狗窦(dîu)

雉(zhì)

舂谷(chōng)....作羹(gēng)贻(yí)戍梁州(shù)...(2)词义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狗窦:让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贻:送,赠送。戍:以兵守边。2.作者名片

《乐府诗集》,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而成,共分为十二类。“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一生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 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两卷。

3.背景资料

《十五从军征》:东汉末年,长期战乱,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残酷的奴役,使许许多多的风华少年,一直服役到老。大片田园荒芜,百姓多半家破人亡。这首诗所反映的便是这一悲惨的景象。

《诉衷情》:陆游出生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陆游青壮年时期一心向往中原,收复失地。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但当时的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一味主和苟安,所以他的理想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时常在诗词中表露出来。这首词便是晚年退居山阴以后抒写上述情怀的名篇。

学法指导

体会诗歌情意的技巧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是诗词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二是诗人的人生经历。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阅读古代诗词,如果能抓住这些“诗眼”,也就能很容易体会出诗人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感情。诗人常把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诗人常运用古籍中的趣闻轶事、寓言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答题格式:这首词通过描写„„的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二 内容精读 深悟文本

一、学习《十五从军征》(一)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回顾划分古代诗歌朗读停顿的一般技巧。

【交流点拨】从形式上看,四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节奏;五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三节奏或二、二、一节奏;六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二节奏;七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三节奏或二、二、二、一的节奏。须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诗歌停顿划分,可以按意义单位分,也可按音节分,有规律可循,但并无定数,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2.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揣摩停顿,小组商讨难读诗句的停顿。【交流点拨】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二)深层探究

1.全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2.“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老翁的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为荒凉之地,这一切都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

3.老兵看到家中荒凉的景象已经知道亲人都已去世,为何还要“出门东向看”?

【交流点拨】他出征前常常随亲人到村东农田劳动或在家门东望可见到耕作的亲人;饭做好后,“不知贻阿谁”心里伤悲,不由自主地走到门口向东望,盼望见到亲人。这种虚无的想法更加突出了老兵的孤独与痛苦。

二、学习《诉衷情》(一)整体感知

1.先听范读后诵读,注意读音、节奏和情感。【交流点拨】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鬃/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2.词中描写了哪三个生活场景?

【交流点拨】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情景;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却看到战袍尘封的场景;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与如今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相对比,反映了词人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二)深层探究

1.词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至少举出一例并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示例:“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却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诗人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2.赏析“尘暗旧貂裘”中“暗”的妙处。

【交流点拨】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世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的暗淡画面写了出来,也形象地写出了词人自己心情的灰暗、失望和怅惘。

3.说说你对“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理解。

【交流点拨】词人总结自己的一生,理想始终不能实现,空有报国之心却不能在“天山”抗金前线奋战,只能老死在滨水河滩,“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流露了词人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翼,落在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4.“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应如何理解,难道指的是陆游一心想要追求高官厚禄吗? 【交流点拨】“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词人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像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词人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步骤三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一)总结课文

《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诉衷情》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这两首诗词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让我们一齐背诵这两首诗词,去进一步体味吧!

(二)拓展延伸

发挥想象,把《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小说。【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总写十五从军八十得归 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野兔野鸡 旅谷旅葵 行动汤饭做熟 不知贻谁

内心:泪落沾我衣兵伐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诉衷情

回忆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梦醒:尘暗旧貂裘 晚年胡未灭,鬓先秋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壮志难酬 悲愤不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满江红》《朝天子·咏喇叭》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我们继续学习《诗词五首》中的另外三首,看看有哪些新的感悟吧。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貂裘(qiú)

觅封侯(mì)..万兜鍪(mïu)鬓先秋(bìn)..秋容如拭(shì).(2)词义

鬓先秋:鬓早衰,鬓发早已白了。秋,指白色。万兜鍪: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坐断:占据,割据。拭:擦,揩。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峨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乱如麻:烦乱如理麻,理也理不清。2.作者名片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稼轩词》。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抱憾终生。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曾自费东渡到日本留学,后改名瑾。积极投身革命,寻求民族振兴之路。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策划起义,事泄被捕,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王磐(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天子·咏喇叭》即是其中之一。

3.背景资料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满江红》:这首词写于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这一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此时的秋瑾已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的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朝天子·咏喇叭》: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号角以壮声势,王磐于是作这首散曲以讽刺。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二 内容精读 深层探究

一、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听课文范读后诵读,注意读音、节奏和情感。【交流点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2.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塑造了一个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3.词的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上片借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表现。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赞扬了哪位英雄人物?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词人赞扬孙权这位天下英雄。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现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全诗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也流露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二、学习《满江红》

1.先听课文范读后诵读,注意读音、节奏和情感。

2.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并说说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上片:主要表现了词人与家庭牢笼决裂时的矛盾心情。下片: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衫。这首词写于词人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抒发了词人对外国列强进逼的愤恨,对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交流点拨】“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对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4.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词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基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脱口而出,不加雕饰,既清新自然,又刚健质朴。结语“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三、学习《朝天子·咏喇叭》(一)整体感知

1.听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熟读成诵。【交流点拨】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2.学生借助工具书,注解感知诗意。3.这首曲子表达了什么主题?

【交流点拨】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二)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朝天子·咏喇叭》中的拟人手法?

【交流点拨】把物写成人或把人写成物的修辞称为比拟,本曲中的拟人,属于暗拟,即借助联想和想象,把“喇叭”“喇叭声”都暗拟为“阉党”小人。从字面上看,几乎看不到人和物之间的关联,全靠讽刺诗的漫画意境启迪联想。由“喇叭”到“喇叭声”的表演至军民的反应;由“吹喇叭”到“吹”的结果,在全部暗拟之中逐层递进;由“喇叭”多次渲染,使意境深入,将讽刺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2.《朝天子·咏喇叭》中,“吹”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词人是怎样写“吹”的?

【交流点拨】全词以“吹”字贯穿始终,一语双关。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的入木三分。既而写“吹”之功用(“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乱如麻”三字描摹出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而在“全仗你抬声价”中,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锁哪”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再写“吹”之恶果,表达对“吹”的憎恨。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句句是在揭露宦官敲诈百姓的罪行,活脱脱勾画出一群宦官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

3.“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此句结尾应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这一句用在散曲的结尾,直接抒情议论,表达了词人强烈愤懑与控诉的感情,点明了散曲的主旨。曲中连用三个“吹”,既见宦官无处不横行的嚣张气焰和丑恶嘴脸,又含着强烈的愤怒和憎恶之情;又用“翻、伤、尽、飞”几个简洁凝练的词。控诉了宦官喝千人血、吃万人肉的惨景,格外尖刻辛辣。

步骤三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一)总结课文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唐宋时期的诗词,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今天通过品读其中的五首诗词曲,感受到了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二)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岳飞的《满江红》进行比较阅读。【交流点拨】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附: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对景抒怀千古兴亡多少事 不尽长江滚滚流 凭吊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 生子当如孙仲谋收复失地 统一中原

满江红 萧索的秋色→秋思

自我写照→为人评述→慨叹孤独苦闷彷徨 雄心壮志

朝天子·咏喇叭

吹之声:曲小腔大 吹之功:抬高声价 吹之果吹翻这家 吹伤那家借物咏怀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8

2.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日出》教学设计 语文版 篇二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但对序言和跋文还很陌生,相关练笔也很缺乏。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前承诗歌单元,后接小说单元,在整套初中教材中,只有这一个有关序言和跋文的单元,可见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本单元4篇课文,将巴金的文章放在单元之首,目的是让学生先了解序言和跋文在一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利于后面课文的学习。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先进行单元整体学习,然后根据课文的编排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对话,既重视精读篇目的教学,又注重指导学生对略读篇目的自主学习。单元课文讲授完成后,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三、教学目标

了解序言和跋文的特点,尝试写序言和跋文。

四、课时分配

《<家>的序和跋》《读<堂吉诃德>》《科学与艺术》各2课时,《永远新生》、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1课时,写作2课时,自主阅读1课时。

(湖南省资兴市教研室雷林宙)

(湖南省资兴市兴宁中学 陈志华)

《<家>的序和跋》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序言和跋文,巴金的《<家>的序和跋》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务必要讲清楚序和跋这两种文体的特点,指导学生领会它们在一本书中的位置及作用,为以后三篇课文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自序”和“自跋”的特点,领会它们的作用。

2.体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和他对生活的态度及思想变迁的轨迹。

3.培养学生真实客观地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鲁郭茅、巴老曹”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其中“巴”指巴金,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一生创作与翻译了大量作品,《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有谁读过这部巨著,为我们讲述一下故事梗概,好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家>的序和跋》。

(二)朗读与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学生互相质疑、正音解词:

爱怜 吐露掩饰 累赘 妥当

2.比较阅读,了解序和跋的特点。

提示:序一般放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为自序,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本文是一篇自序。

跋一般放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内容大多是评介、鉴定、考释性的。

3.快速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序和跋的主要内容。提示:《家》的创作动机是用文学来展示生活,激励人们前进。

4.自主默读《家》的序。思考: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请你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5.简介《激流三部曲》。

6.自主默读《家》的跋。思考:怎样理解“家”的含义?

(三)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

1.序和跋写作相隔22年,22年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巴金对自己22年前的作品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

(四)启迪正确的人生态度

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五)自主探究

作者在《家》的跋里说“《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观点1:《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的时间已是新中国成立的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观点2: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家》的主题没有过时,反封建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为自己熟悉的某部作品写一篇序或跋(300~500字),老师修改后张贴在教室里公开展示。

(湖南省资兴市三中 李仁康段 珺)

《读<堂吉诃德>》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读<堂吉诃德>》这篇序言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节选自海涅为《堂吉诃德》写的引言,文章融叙述、抒情、议论、描写为一体,文笔优美,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是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好范文。

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动手对文本进行圈点评注;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师生互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并学习写作序和跋。

2.从整体感知课文到精读赏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综合的学习方法。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前搜集的关于《堂吉诃德》及其作者塞万提斯的图片、录像,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海涅为《堂吉诃德》写的引言,这篇引言主要谈了他少年时期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你的感受会和他的一样吗?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展示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三)走进课文

1.个性化阅读

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感知课文,如串读、大声朗读、默读、小组齐读等。

2.个性化感悟

①在童年的海涅心中,堂吉诃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从文中找依据。

②作者在不同的阶段读《堂吉诃德》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③海涅读《堂吉诃德》的经历对你的读书有什么启示?

3.个性化延伸:摘抄精彩语句

①品情: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词句,细心品味。

②品景: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然后品味课文第一段中描写环境的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初读《堂吉诃德》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

③品韵:例一:“那片刻的时光,我还回忆得很清楚”;例二:“我孩子气,心眼老实,什么都信以为真。……丝毫不知道天地间的讽刺,也一切当真……”;例三:“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

(四)合作探究

1.作者的描写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归纳本课的写作特点。

(五)设计作业,启发思维

猜想以下几段文字可能出自哪本名著(限于四大名著,教师教学时可根据情况自选),确认后,谈谈与其相关的内容。

四、拓展延伸

举办一个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比赛。

(湖南省资兴市东江实验中学黄寒冰)

《永远新生》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序文,是略读课文,从表达方式上看属议论文。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要素和一般论证方法,教学时可通过搜集一些继承文化传统与吸取西方艺术精华的典型事例,感知只有“反传统”与引进“异种”才能使中国艺术永远新生。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序文知识。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学会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他人之长。

3.懂得艺术创新的规律,增强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新意的艺术作品难以流传于世,为了使中国的艺术能够吸取外国艺术的精华,翟墨、王端廷主编了《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吴冠中先生为之作序《永远新生》,支持这本书的出版。

(二)阅读·感知·积累

1.自读课文,正音、解词。

2.本文是一篇序文,从表达方式上它可纳入哪一类文章?

3.本文是用什么方法对论点展开论证的?

4.介绍作者:吴冠中是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是一位把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精华结合得很好的画家。

(三)探究·理解

同学们对以下几个词或句子有什么印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1.异种——(本种)。

2.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

3.保管传统的孝子。

4.盲目崇外的浪子。

5.回头浪子。

四、拓展延伸

你能举出一些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又吸取了外国先进的艺术(技术)而取得重大成功的例子吗?

(湖南省资兴市三中李仁康段 珺)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科学与艺术》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科学与艺术之间复杂深奥的关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文中的科学术语尤其让学生感到陌生。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将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课本延伸到生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学习本文议论中夹有说明的表达方式。

2.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学习文章严谨准确的语言,培养严谨的学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艺术(美术、音乐、雕塑……)。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艺术形式很多,如表演艺术、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和综合艺术。你最喜欢哪一种艺术?大家曾想过艺术与科学有什么关系吗?

(二)走进作者与作品(多媒体展示)

1.李政道简介。

2.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扫除生字生词。

2.粗读课文,说说本文论述了什么问题,论点是什么。

3.再读课文,谈谈科学与艺术有哪些异同。

4.你如何理解“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在文中的含义?

5.梳理文章的结构。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对莎士比亚一例的理解。

3.体味文章语言,谈谈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四、课外延伸

小结“序”这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小组讨论),为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写序。

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日出》教学设计 语文版 篇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2.理解“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3.了解“序”“跋”的文体特点。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以及随笔集《随想录》五集。

二、、题目解说

【明确】“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三、整体把握

1.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文章结构图

┏生活不是悲剧,是一场搏斗

┓ 做生活激流

┏序┫生活象激流动荡,要征服

┣ 中搏斗的勇士

《家》的序和跋┫ ┗用文学展现生活,与黑暗搏斗

┃ ┏为了控诉垂死的制度而写

┓ 冷静的思考

┗跋┫太重视个人爱憎没有指明道路

┣ 思想的提高

┗美丽的青春是鼓舞“我”的源泉 ┛

2.《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明确】此题旨在让同学们了解,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3.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从文中找出最能够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这句话,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是:“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也可以是“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经历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四、问题探究

1、句子分析

《序》

【明确】

(1)中心句:在这里我所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

《家》是作者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产物。作者用文学展示生活的图画,让读者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

(2)重点句:为的是来征服它。

引用罗曼.罗兰的哈,表面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论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3)总结句: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既写出了作者勇往直前的精神,由于当时的思想局限,呀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朦胧感。作者的这种迷茫在文中也一再表露,这一点是次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4)过渡句:事实并不是这样。

“这样”指上文几年前我对生活的悲观认识,下文写“事实”,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态度。

《跋》

【明确】

(1)中心句:像这样的作品当然有许多缺点。

作者22年后,再为作品写“跋”,经过“冷静思考”认识到了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这是作者思想提高的表现。

(2)重点句: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青春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充满着激情与活力,而在生活的激流中勇于搏击的激情,一往无前的精神正是作者创作的源泉。

(3)深意句: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把过去的生活内容比作坟墓,比喻生动、奇特,一方面写出了这些东西已埋葬在自己的内心深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这多是一些惨痛的记忆。

2、写作方法分析

【明确】

(1)文章充满激情。

序文不长,但充满激情,一个意思反复表述,就像一个急于把事情告诉别人的孩子,想一口气把所有的话说出来,滔滔不绝,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

(2)形象生动的比喻。

把生活比作激流,虽然不敢断言是巴金先生似的首创,但至少他是这一修辞的最著名的使用者。“生活的激流”,既形象,含义又深刻。生活就是像激流那样一往无前,充满了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渣 „„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是来征服它。”这就是序文要表述的意思。

3、开发性题目:“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发散角度1:可以重写,因为随着作者思想认识的提高,新的作品会有一个更为明确的主题,回忆年轻时的生活会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和怀恋的韵味。总之,如果重写,或许会有一篇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的《家》来。

发散角度2:不能重写,巴金先生是明智的,尽管二十余年后看到了作品的年轻幼稚,主题十分鲜明,但作者年轻时的激情、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只有那个时代才具有的,是二十余年后的作者所不具备的,若再重写往往会写出一部得不偿失的作品,“《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还是“保留着它的本来面目”好。

启示:同一个作者,虽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风格不可能一成不变。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序

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 ↓

作者青年时的思想 ↓

作者用文学来展示对生活的搏斗以及对前途的渺茫 跋

表达作者的创作动机 ↓

指出《家》的不足 ↓

放弃重新写作《家》的理由 ↓

表达对青春的赞美 教学后记:

10、读《堂吉诃德》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海涅的简况,了解《堂吉诃德》的作者、情节和主题。2.体会作者在不同阶段对《堂吉诃德》的不同理解。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利希·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作品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作者写作这篇长篇小说的宗旨是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但作品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对骑士小说的嘲讽和抨击。小说描写16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现了深切地同情。它对欧洲各国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块瑰宝。

二、整体感悟

1.作者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堂吉诃德》,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作者在童年时代读《堂吉诃德》,感受到堂吉诃德是一个勇士、英雄,为之钦佩、仰慕;“发育得是个青年的时候”“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快成人,跟这位拥护杜尔辛妮亚的倒霉战士稍稍相安无事,而且嘲笑他起来了”。作者更珍视童年时期读书的感受。

2.“在人生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胖侍从总追踪在我的后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强调了童年时代作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影响着他的人生。意思是在人生关键的时刻,他总会想到他心目中的勇士和英雄堂吉诃德,并激励他不断前进。

3.仔细品味课文第一段中描写环境的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初读《堂吉诃德》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

文章的第一段有两处描写环境的文字。第一处是童年的作者开始读《堂吉诃德》“把这位勇士经历的大事情来娱乐我的小心灵”的时候;第二处,则是“这位可怜的英雄给命运拨弄得成了个笑柄”“遭人嘲笑”的时候。因为童年的作者在读《堂吉诃德》的时候,不仅深切地感受到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也感受到了当时的环境,而且这些人物、情节以及当时的环境也影响着作者的心情。因此在不同的心情下,就有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写景文字,前者“明媚”“热情”“欢欣”,后者“辛酸、悲切”。这种情景交融的感受深深地印在了童年作者的心里,所以对当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

3.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描述自己童年时期阅读《堂吉诃德》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4): 用事实证明了儿童时代读《堂吉诃德》给自己的深刻印象和影响。

(2)结构图表

┏春光美好,娱乐心灵┓

┏ 童年初读 ┫战败猴子,可敬可佩┣同情仰慕,真实感受

┗英雄失败,心都要碎┛

读《堂吉诃德》┫

┏描摹细腻,印象深刻┓

┗ 成年回味 ┫震惊倾倒,影响深远┣勇士英雄,伴我人生

┗关键时刻,英雄导航┛

三、探究学习

1.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

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不仅是儿童心目中的景物,也是诗化了和人格化了的环境描写,而且随着人物感受的变化,写景也有所不同,真正做到了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2)语言独特,韵味十足。

文中经典性的句子比比皆是,大诗人海涅尔抒情浓郁的文笔和大学者钱钟书睿智隽永的译笔珠联璧合,构成了这篇可供反复玩味的精品。

(3)对比鲜明,主旨深刻。

文中抓住作者不同的年龄阶段,读《堂吉诃德》的不同感受,鲜明深刻地告诉人们:不要轻易地批评和放弃自己阅读作品的最初印象和感受,它也许是弥足珍贵的东西,会影响人的一生。做到深入浅出,给人很大的启发。

2.情景交融

海涅在回忆童年读书的感受时,还回忆描写了当时的读书环境。这些描写也写出了真实的感受,融入了孩童的情感。“五月里一个明媚的日子„„花木就都一片欢欣,颤动起来。”这是儿童心目中的春天,诗化了的和人格化的环境描写。从这些情景交融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海涅的心境是多么好。在这种环境和心情中读《堂吉诃德》,“把这位勇士经历的大事情来娱乐我的小心灵”是多么的惬意,因而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许多年以后还回忆得很清楚”。文章写“我”为骑士的遭遇流泪时,穿插了景物 描写,写“花鸟林泉”“陪着我哭”;又在读骑士的一场失败的比武时,穿插了景物描写:“那是一个阴霾的日子,灰暗的天空里一阵阵都是气色凶恶的云„„望去是一片衰盛无常的景象。”这两处描写和开始读《堂吉诃德》时正好形成强烈地对比,那里春光是多么明媚、欢欣,这里景色是如此悲哀、憔悴和灰暗。读一部书随着情节的发展、感受的变化,写景也有所不同,这很难用巧合来解释,应该可以说就是情景相应、情景交融。

3.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从我们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堂吉诃德是一个披着骑士外衣的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典型,是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物。他表面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满脑子充满骑士的幻想,脱离实际,不自量力。一味蛮干,干出了一系列荒唐可笑的蠢事。但这些荒唐可笑的举止都出自真诚善良的动机,掩盖着崇高伟大的精神,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游侠世风。

四、课内阅读设计

我在游记第四部里写了上面一段,描摹多年以前读《堂吉诃德》的印象,如今又过了八年。天呀!时光真是飘忽!我在屠赛尔道夫地方皇家花园的叹息小径里把这部书看完,还仿佛是昨天的事呢。这位伟大骑士的所作所为,依然叫我震惊倾倒。是不是好多年来,我的心始终没有变呢?还是绕了个巧妙的圈子,又回到童年的情思呢?后面这一说也许道着了,因为我记得每隔五年看一遍《堂吉诃德》,印象每次不同。我发育的是个青年的时候,伸出稚嫩的手去采生命的玫瑰花,爬上峰巅去攀附太阳,夜里做的梦全是老鹰和清白无暇的少女,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看见这部书就不耐烦似的,把它搁在一边。后来我快成人,跟这位拥护杜尔辛妮亚的倒楣战士稍稍相安无事,而且嘲笑他起来了。我说,这家伙是个傻瓜。可是,说也奇怪,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

1、给下列字注音。

搁()倾()歧()

2、解释文中加红的词语。

飘忽:

攀附:

相安无事:

3、作者写了文中写了作者哪几个时期读《堂吉诃德》的感受?

4、作者为什么更珍视童年时期的感受?

5、你有没有印象最深刻的书?说说你的感受。教学后记:

11、《永远新生》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

3、学习本文语言准确、缜密,又不失活泼、幽默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最近,他获得“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

三、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这是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做的序。题目“永远新生”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中心词。作者就怎样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只有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四、研讨课文

1、生字识记

筛(shāi):1.筛子。2.把东西放在罗或筛子里,来回摇动,使细碎的漏下去,粗的留在上头。3.比喻经挑选后淘汰。4.使酒热。5.斟(酒)。

卞(biàn):1.急躁。2.姓。

梵(fàn):1.关于古代印度的。2.关于佛教的。

隅(yú):1.角落。本文取此义。2.靠边沿的地方。

昉(fǎng):1.明亮。2.起始。

糟(zāo):1.做酒剩下的渣子。2.用酒或糟腌制食物。3.腐烂,腐朽。4.指事物或情况坏。

2、词语识记

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洋洋,众多、丰富。

向隅:即“向隅而泣”,面向着墙角哭泣。后多形容孤独、绝望、十分悲伤。

孤陋寡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糟粕:原指酒糟、豆渣之类的粗劣食物,现比喻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

猎奇:搜寻奇异的事物。

筛选: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4、结构分析

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以“艺术生命力”为线索,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论述世界上众多的艺术珍品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

第二部分(2):论述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反传统使这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3):表达对《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出版的肯定和支持。

第四部分(4):论述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进西方艺术精华的人。

五、本节小结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研讨新课

1、为什么说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传统永远新生?

资料搜集揭示:因为不断反掉的是那些传统中已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属于糟粕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不断在反掉,剩下了精华,不就使传统更具有生命力了吗?

推理过程剖析:说到底这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淘尽黄沙始见金,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往往是精华。而引进外国艺术的过程也同反传统过程一样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

结论: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有传统的永远新生,永远年轻。

2、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艺术怎样才能做到“永远新生”?

明确:此题旨在要求同学们通读全文后,能够把握中心论点。做到了“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和“引入异种”,就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一)重难点句子

1、“历史太悠久了,传统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的不断发展,永远新生。”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句中“反”的叠加运用,体现了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事实: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

2、“现代中国人同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将愈来愈缩小,感情的传染愈来愈迅速。同是今日地球人,地球又愈来愈缩小,彼此间的交往日益亲密,相互的了解也逐步深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地球愈来愈缩小(指交通、通讯的方便),彼此间交往日益亲密,了解也逐步深入的情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小,感情的交流也越来越迅速。这是世界的潮流。

3、怎样理解第二段第4、第5两句话?

明确:第4句指出“中国的艺术传统无限丰富”是一个大的概念,意思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风格只能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某些否定“规传统,而不能说代表了中国的艺术传统。第5句‘反’的叠加使用,体现了哲学”否定之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现实。

4、“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这段文字讲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举例说明。

明确:这段形象的文字讲了这样一个观点:那些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并学习、引入外国艺术精华的人有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者。

例:著名的画家徐悲鸿、本文作者吴冠中都是扎根于中国绘画传统、又精于西洋艺术的大艺术家,他们的绘画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反传统的、引入新异种的过程,所以他们都有所创新。

(二)对课文第四段的诠释

最后一段文章指出,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革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入西方艺术精华的人。这一段分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批评艺术的猎奇,说“这绝非艺术创造”。第二层是本段的重点,论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这里出现三个对比概念,即“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这三种人无疑是“回头浪子”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因为回头浪子既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又能学习和引入西方精华;而“保管传统的孝子”是只知继承,不求发展,最终传统艺术不能适应新形势而失去生命力,那些“盲目崇外的浪子”,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外”,就更谈不上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的艺术。这样对比着论证,既生动形象,又容易说透道理。

三、写作特点

(1)文章高度浓缩,环环相扣,登高俯视,立意高远。

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中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以此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序文仅七八百字,但环环相扣,极具说服力,乃一派大家风范。

(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文中多处用到比喻论证,使说理更为形象透彻,如“空手回”“一脚踢死”“绊脚石”,形象地描画出了对本文艺术的一概否定者,论证了引物引入异种并不容易。再如结尾句以“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三种人的对比,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怎样的人。

(3)用典型事例证明观点,行文干净利落。

文章在叙述事例时,典型而又干净利落,这是因为议论文的记叙是为了证明论点,所以叙事力求干净利落,尽量用点睛之笔直取要害,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4)写作借鉴:议论文一般语言严谨,但本文在严谨中还透着睿智和幽默,这是同学们写作议论文需借鉴的地方。如:“梵高穷疯,但自信他的画最终会售到五百法郎,如他得知今天的画价,当在阴间再次发疯。”再如:“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感情易传染。基于感情的审美观也易传染,杨贵妃的肥胖进入了周昉的画图。审美观的展拓缘于人际交流,刘姥姥日子久了也可能喜欢林黛玉。”议论文语言的幽默与生动,会给文章增色很多。望同学们在写作时注意学习与借鉴。

四、小结

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间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这一观点。

本文语言准确、缜密,又不失活泼、幽默。字句间透出一种睿智。望同学们在写作时注意学习与借鉴。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学后记:

12、《科学与艺术》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2.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教学设想 :

1.讲读本文,可以和前面的两篇文章结合起来研究、讨论,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重点从创新精神的角度,研究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2.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 :

第一课时

(一)词语解释:

楔xiē:即楔子,比喻插进去的人或物;也指旧小说的引子,通常放在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出或补充正文的作用。

共鸣:①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②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

反响:回声;反应。植根:栽种,根着。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二)作者简介:

李政道,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上海。1943年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在抗战时期内迁江西赣县组建的赣县联合中学(简称赣州联中),酷爱物理。1943年秋到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研究院,1950年获博士学位。他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学术研究所任物理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首任费密物理学教授。1964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成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林契)院士。1994年6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97年5月30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3443)号小行星命名为“李政道星”。从此,李政道的名字镶上了太空星辰,伴随着(3443)号星遨游和闪耀在宇宙星河。

李政道在粒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和离散力学等许多领域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的贡献。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新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此后,李政道继续和杨振宁、M·瑙恩伯合作,在玻色气体的分子运动论、高能中微子的作用以及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60年代末以来,李政道提出了场代数理论、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建立了非拓扑孤立子场,发现了被称为”孤立子星”的一大类新的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解。他还先后获得爱因斯坦科学奖、法国布德埃奖章、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等多种荣誉。

李政道教授热爱祖国,非常关心祖国科技的发展。1972年以来,多次回国访问和讲学,协助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O)和同步辐射的设备,促进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结合。倡议并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并担任主任,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在浙江大学建立了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在复旦大学建立了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并受聘任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名誉教授。1985年7月18日,李政道为秀州中学题词“故校旧事忆当年,近代新人看将来”,表达了他对母校师生的殷切期望。

(三)讲读课文:

分别从科学与艺术这两个方面研究它们各自的特点。

1.艺术的特点就在于“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是咏月的名篇,相距300多年,今天仍然能引发人们强烈的感情共鸣。这就是诗的普遍性。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两首诗词,让他们在感受、体验、欣赏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关于艺术创造的观点。2.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为了形象地说明科学的这一特点,作者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的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作为论据。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这为爱因斯担狭义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才有了20世纪所有的科技发展,才有了核能、原子物理等科技新成果的发现。这是对科学的普遍性的最好证明。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以及《美与物理学》中的有关内容来比较。《美与物理学》中指出:“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构架的骨干。它们提炼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1)与唯象理论(2)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科学家所追求的普遍性的观点。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析课文:

在这个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将艺术和科学结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下边这个问题可作为讨论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说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讨论中要注意下边几个问题:

1.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性。创新是民族振兴、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科学和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

2.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连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3.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4.科学和艺术都在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

讨论还可以深入一步。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美与物理学》放在一起比较。

回顾人类所走过的路,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科学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重要命题。这是政治家的思想。杨振宁、李政道都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用科学家的眼光,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阐述了创新的思想,这使得我们对创新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可以把李政道的《〈科学与艺术〉楔》和杨振宁的《美与物理学》放在一起比较,归纳两篇课文的共同点,然后围绕这些观点分别从两篇课文中各选取一些例子作论据并加阐述。这就是一种专题的研究。

(二)布置作业:

练习二、三。教学后记:

14、《小男孩》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的清节框架,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小说主题,做个知法、守法、会用法的好公民。总体构思:

按照“情景导入——自由阅读——合作解读——探究拓展”四大环节,采用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小说的主要内容,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法学法:

摈弃传统“串讲”的教学模式,设计“情景导入——自由阅读——合作解读——探究拓展”四大环节。实践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理论,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活动过程:

1、学生跳读课文,小组讨论: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加以概括。小男孩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的父母呢?

如果你认识小说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帮他(她)?并找出相关法律条文做依据。

2、交流活动

A、关于情节:课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母亲的逼迫下去已和妈妈离婚的爸爸那要生活费的过程。

开端:在家中,妈妈逼。

发展:在车站,与小女孩母女相识,补充交代小男孩的父母离婚。

下车后,费尽周折找爸爸。

高潮:二幢四单元久号楼,父子不相认。结局:菜场,小男孩雨中流浪。B、关于人物:

小男孩是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孤苦无依的孩子。

小男孩的父母:不懂法、不守法、法律意识淡薄的不关爱孩子的离异夫妻。

三、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主人公“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已和妈妈离婚的爸爸那里要生活费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依无靠、寂寞孤独的近似孤儿的形象,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揭示了我们在落实《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做个知法、守法、会用法的好公民。

四、活动延伸:(法律援助)

14岁的小明今年上初二,两年前父母离异后,一直跟爸爸生活.爸爸婚后,要小明跟生母去生活.但生母不肯要小明,理由是法院把孩子判给了父亲.小明就这样被推来推去.由于生活无着落,他经常迟到,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为此老师经常罚小明站在教室外面.小明也不愿过这种日子了,就来到当地一家正在招工的私营企业,辍学当了工人.(1)材料中哪些人违法了,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假如你是小明,你该怎么办?

五、布置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后,假如你遇到了这个“小男孩”,你会对他说些什么?用一两百字把你的话写下来。

教学后记:

19、《善待家园》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实施综合治理的迫切性。

2、理解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增强环保责任感,做合格小公民。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回忆小学时曾学过的一篇课文<<特殊的葬礼>>。

(有条件的可出示课件:夕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夕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宏伟壮观的气势。

(出示课件:逐渐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请学生继续描述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惨景,并说说造成此后果的原因。

教师点拨:

人祸已成为世界地质灾害的最主械的原因,我国也不例外。记者吴岗经过大量的事实材料,写下了一篇报告文学。作者以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以无可辩驳的确凿的数字,展示了我国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揭示了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最主要原因,呼吁每个公民善待自己,善待家园,把防治地质灾害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我国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思考:为什么说“人祸已成为世界地质灾害的最主要的原因”?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

(三)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师生共同探讨后明确:

1、由于自然资源长期以来遭到人类毁灭性的破坏,生态严重失衡。可以说地质灾害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文中列举的许多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2、文中运用了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说明了我国地质灾害的严重性。(1)导语部分,作者列举大量数据警示我们: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主体部分,列举大量事实(举例子)说明,如列举海南省文昌市百分之八十的珊瑚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北京延庆县两个村的不同遭遇,内蒙古草原大面积沙漠化的事实等,无可辩驳地说明“人祸已成为世界地质灾害的最主要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上网查一查内外因生态遭破坏而酿成严重后果的有关资料,进一步认清防治地质灾害的迫切性,从而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交流网上所查资料,认识环保是全世界的共同课题

(二)课文研讨

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出一些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强烈责任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了解他对防治地质灾害的看法。

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如:

人祸已成为世界地质灾害的最主要的原因。

枯燥的数字提醒着我们,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海洋对人类长期破坏海底珊瑚礁的报复!人们看到„„它们拼尽全力向目睹这一惨状的人们呼喊:救救我们!珊瑚礁在防海浪海潮侵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哪个地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损失就小。人们,请记住,防治地质灾害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师生讨论交流,明确作者的观点。

教师点拨:综上所述,归纳起来,作者希望每个公民都要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严重性,树立保护环境意识的责任感,善待我们的家园;希望不要用急功近利的行为破坏生态平衡;希望从上到下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进行环境综合治理,以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语文实践

围绕“怎样做一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公民”这一主题,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建议:

1、设计3—5段有关“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宣传标语。

2、向本地区中小学生发一份“保护家园,从我做起”的倡议书。(投影仪“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美好家园”的有关资料,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四)布置作业

以“环保”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准备参加班级“我与环保”专题演讲比赛。教学后记:

20、龙永图趣说WTO

第一课时

Ⅰ.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诺(nuò):1.答应、允许。2.答应的声音。仔(zǎi):1.儿子。2.男青年。3.幼小的动物。捷(jié):1.快。2.战胜。

韬(tāo):1.弓或剑的套子。2.比喻隐藏。3.兵法。

晦(huì):1.农历每月的末一天。2.昏暗,不明显。3.夜晚。4.隐藏。如:韬晦。

匍(pú):匍匐(fú):爬行。

二、词语识记

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按哪个办法做才好。

韬光养晦: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比喻隐藏。养晦,隐居待时。份额:整体中分占的数量。

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转让技术等活动,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当地资本合股拥有企业的国际性公司。也叫多国公司。

三、预习效果反馈 1.WTO是何意? 2.龙永图是何人?

3.“WTO与两个人打架”讲的是什么内容? 4.“WTO”的三项职能是什么?

5.中国加入“WTO”之后,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Ⅱ.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中国加入WTO的一个好处是有利于解决 和纠纷。2.如果想加入世界主流,首先就得遵守国际通行的。

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的企业应争取成为世界上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线当中的一个,成为跨国公司全球销售渠道中的一个。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全文由五个小节组成,把WTO形象地比作:

(二)段落层次

1.第一节以两个人打架这一形象比喻来说明中国加入WTO的一个好处是:。

2.第二节以篮球比赛这一形象比喻来说明,如果中国想加入世界主流,首先得,然后才能谈 的问题。

3.第三节以卖菜的小贩作比,我们想进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不遵守 是行不通的。

4.第四节举小孩冲马桶的例子,强调树立 在我们中国是长期的任务。

5.第五节以打工仔为例,我们应敢于给世界上大的跨国公司当帮手、打工,慢慢地进入它的生产环节和,最后才能有所作为。

(三)写作特点

表达方式:生动的说明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词语运用:浅显、通俗、形象的语言,将说明对象说明得生动、易懂。中心表达:龙永图以形象生动的比喻、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透辟深刻地解说了“入世”的重要意义。

写作借鉴: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说明,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我们在写作说明文时值得学习的地方。WTO对中国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字眼、抽象的词语,到底中国加入WTO有何好处呢?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让人们明白呢?龙永图先生采用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进行了说明。如在讲中国加入WTO的一个好处是有利于解决贸易摩擦和纠纷,他生动地说:“一个大个子和小个子发生矛盾时,大个子最喜欢两个人面对面解决,把小个子拉到阴暗的角落里单挑,狠揍一顿,小个子则希望把冲突拿到人多的地方去,希望有人主持公道,请大家来评评理。所以,我们是愿意使用WTO的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的。”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问题解释的通俗易懂,这是我们写作说明文时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一)重难点句子

1.“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比较弱,美国等西方国家比较强,面对面解决处于不利的地位,我们便希望把问题拿到WTO多边机制去解决。”这句话是说加入WTO以后,有利于中国解决贸易摩擦和纠纷,由世贸组织为我们主持公道。

2.“中国要加入WTO就要作出遵守WTO规则和逐步开放市场的承诺,目的是为了进入世界经济的主流。”这句话是说中国要加入WTO,首要问题要学会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否则自己要吃大亏的。

(二)对课文第三节第2段的诠释

第2段是讲中国要进入世界经济的主流,要把生意做大,就一定要进入市场,而进入市场就要遵守市场的规则,还要和方方面面搞好关系,这样才能成为市场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中国加入WTO也是如此,不遵守规则是行不通的。

Ⅲ.当堂练习

1.“小孩冲马桶”的例子给你什么启示? 2.“WTO与打工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学后记:

25、诗词六首

知识目标: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过程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背诵,体会五首诗词的内涵。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理解、体会、探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古诗,一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今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二、学习《关睢》和《蒹葭》——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明确:《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历史的作品,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其中“风”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向周王室进献的民歌,“雅”是周王室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这些歌辞没有明确的作者,是当时在民间传唱,由文人采集而来的。

2、学习《关雎》—— ①简介:《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一首。

②老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自读一遍,把握节奏和韵律。

③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④分析:《诗经》的编者把它放在首篇,是为了突出“爱情”这个主题。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没有。)⑥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讲解“比兴”的手法比兴手法的运用。比 是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诗经》多用这种手法。)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反复读读,好好想想,试着说说。提示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再看看阅读提示是怎么总结的。

⑦阅读提示中还写道:“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因为这首诗里运用了反复、叠韵等多手法。

3、学习《蒹葭》——①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千古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

②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③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4、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5、赏析景物,感受意境——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明确: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②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明确: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③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明确清晨(拂晓)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④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明确: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⑤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明确: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⑥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6、把握形象——①主人公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结合诗句体会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明确:“在”。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从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失望 怅惘 痛苦。只剩一人伫立水边。孤独寂寞。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明确: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板书:

蒹葭

亲情友情

追求——伊人:爱情事业

理想自由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黄鹤楼》《钱塘湖春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2、黄鹤楼——黄鹤楼,屹立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雾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的三大名楼。

3、总体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4、具体赏析: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尾联——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5、主题——通过对黄鹤楼景色的描写,抒发诗人的乡关之情。板书: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二、导入:

1、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林逋。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3、熟读全诗,分析理解: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4、主题——通过对西湖早春景色的描写,抒发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无比热爱之情。板书: 钱塘湖春行

观景之所——孤山寺北贾亭西

更胜之处→绿杨阴里白沙堤 表达对西湖之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相见欢》《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写作背景——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就写的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2、李煜生平及词风——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

二、品读: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5、主题——全词表现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和无法排遣的苦衷。板书:相见欢

寂寞→离愁→在心头 抒发亡国之愁

二、学习《密州出猎》

1、导入——背景介绍: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

2、这是苏轼四十岁(熙宁八年)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苏轼写射猎的诗词不只是这一首,与此同时,他写了《祭常山回小猎》及《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等数首诗。

3、赏析——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孙郎,其狂四也。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4、总体赏析——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5、概括:苏词的特点——豪放雄浑,气势宏大。

6、主题——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

板书: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猎场面→气势盛大 报国之志→豪迈奔放

三、背诵并默写这六首诗词。教学后记:

周公诫子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3、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文章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有关周公的故事及诗文,进而循此导入新课。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激情导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周公的信息。

以三国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对于这个故事,出自《周公诫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

二、作者与作品

1、作者

韩婴:西汉古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2、《韩诗外传》

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今本作十卷。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虽每条皆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实系引《诗》以与古事相印证,非引事以阐释《诗经》本义。它是研究西汉古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三、初读全文

1、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选出应在字音或字形方面引起注意的字词。

生字识记

相(xiàng):1)、辅助。如:吉人天相。

2)、宰相。如:丞相。

3)、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4)、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如:傧相。

另读(xiāng)1)、互相。如:相识。

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好言相劝。

3)、姓。

哺(bǔ):<书>1.喂(不会取食的幼儿)。如:哺育。2.咀嚼着的食物。如:吐哺。

睿(ruì):<书>看得深远。如:睿智。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纣(zhòu):1.<书>后鞧(qiū)。2.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词语识记

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相:辅佐。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尊盛:位高势盛。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由:奉行,遵从。

慎:谨慎,慎重。

2、自荐带着自己对文章的初步理解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对古典文学课文的初步感知必须落实在“诵读”上,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换句话说违背了新课标并不是绝对重要,因为他是人制定的,难免有疏漏,但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绝不允许的,那结果绝不逊色于“浑沌之死”。)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如何理解?

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下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述,且与末尾“可不慎欤”相呼应。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如何理解?

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

3、周公为什么要诫子?

周公为了让儿子到鲁国不怠慢人才。

4、文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有何意思?

沐浴一次,要多次停下来,握着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形容求贤殷切。

五、小组合作探究

分配任务:探究方案:

1、分组——全班按桌次分四组,每组的同学按同桌和前后桌分为数个小组。每个大组的探究内容相同,各小组独立探究,每个小组形成简单的文字探究报告。

2、分配探究专题

第一组:翻译课文——选出应引起注意理解的词语,和可以作为文学积累的经典语句,并阐明原因。

译文: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第二组:研究结构 ——找出本文观点、论证、正反论据、结论。

第三组:我们向本文借鉴什么——词语运用、品德修养、说理方法。三个方面。

第四组:研究现实意义——周公为什么要诫子?这六种“谦德”,对现在有何借鉴意义。

(设计意图:

1、“磨刀不误砍柴工”老师要充分发挥导师作用,明确的学习任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2、此做法类似于现代工业化追求的合作中的独立,微观上各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组内部有分工又有合作,宏观上各大组又在完成同一个学习任务,小课堂变成了一个小工厂,小社会,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语文知识、个人能力多方面地培养。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要求。)

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

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点拨:能根据现实,变换角度指出六种“谦德”的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六、小结全文:

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七、拓展延伸:

如何才能具备周公美德?联系平时生活实际进行说明。教学后记:

29、答司马谏议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重点难点】

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课文提示】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正音正字】怨谤(bàng)难壬人(nàn)胥怨(xū)盘庚(gēng)会晤(wù)

【阅读课文】中学语文在线()

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课文简析】

王安石任宰相时,为了抑制豪强势力的膨胀,增强国力,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是其代表,三次写信给王安石,攻击变法,要求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及其同党的答复。

本文是以书信形式写成的驳论。文章列举司马光的种种责难,然后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本文不仅严正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受命于人主”,还借此机会重申自己“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的决心,矢志不悔。【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王安石、司马光以及王安石变法。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翻译:我说: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认为和您交游相处友好的日子很长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原文: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如果硬要辨解,最后一定不会被理解,所以简单地写回信给你,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再三想到您对我的重视厚遇,对(书信)往来不应草率莽撞,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情况,希望您也许能谅解我。

原文: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译:读书人争论的问题,主要在于名称和实际的关系,名称和实际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原文: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翻译:现在您用来教训我的是认为我超越权限、惹事生非、搜刮钱财、拒绝批评,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原文: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翻译: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拟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不能叫作越权;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兴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生非;为国家清理财政,不能叫作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问巧言小人,不能叫作拒绝批评。

原文: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翻译:至于怨恨和诽谤那么多,那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原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讨好众人为上。皇帝才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我就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闹呢?

原文: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翻译: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怨恨,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而改变他的计划,因为计划合理才行动的,这事看不出可以后悔的地方。

原文: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翻译: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认有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规而已,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原文: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翻译: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仰慕到极点。【朗读课文】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原因)②终必不蒙见察。(被,表示被动)③故今具道所以。(说)

④辟邪说,难壬人。(批驳)⑤非某之所敢知。(领教)2,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未能助上大有为(作为)

为天下理财。(替)

不为征利。(是)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表示承接关系,而且)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表示转折关系,然而)

3,下列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人们学习苟且之事不是一天了。

B,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C,人们对得过且过的学习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D,人们对苟且之事反对不是一天了。

4,下列对“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A,如果说应当今天一切事情都不做。

B,如果说现在应该一切不把事当事做。

C,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情都不做。

D,像你所说,现在应该一切事情都不做。

5,文中“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一句,表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政见不一。

6,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就一定错了。证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一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不变。)

7,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否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

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8,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

(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9,作者是如何驳论的?()

(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10,在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

(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11,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王安石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2,预习《出师表》。

3,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教学后记:

30、《诗词五首》

总体构思

这篇课文集录的五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唐宋明三代,风格各不相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邃悠远。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作者的心志,抒发了人生情怀。课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引用的典故较多,音韵铿锵有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宜立足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而培养学生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同时,指导学生背诵积累一些古代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计划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教师可用录音或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对疑难处加以点拨。由于课文容量较大,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 爝火 彝 虞 煜 砌 麾 炙(答案略)

三、导读〈行路难〉: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感情朗读。

学生先自由朗读一边,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回到开始关于这首诗的读法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体会。

四、导读《凉州词》

1.学生个人自主朗读课文,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朗读情况。2.学生参考注释,疏通诗意。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解决。3.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1)题目中的“词”应该如何理解?

(2)从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够想象到一个怎样的场面?前两句描绘的是军中的情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4)在朗读时,如何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予以归纳。要点如下:

(1)这里的“词”不是文学体裁的“词”,指的是有组织的语言、文字,因此本诗还属于诗的范围。

(2)一“酒”一“杯”,使读者仿佛看到军人们聚饮的热闹场面。而第二句又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号角。寥寥几笔,写出了边关既热烈而又紧张、悲壮的氛围。

(3)这两句诗意思是:我若喝醉了躺卧在战场上,你可不要笑我贪杯,自古以来出征的将士有几个人能够返回?今朝有酒且让自己痛饮沉醉,即使醉卧沙场也毫不在意。这是及时行乐的洒脱,是对生命的达观,更有厌恶战争的悲愤。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边关将士们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该诗描写边塞生活,既暗示古代战争生活的热烈紧张,更凸显诗人慷慨豪迈的悲壮意味。全诗充满昂扬向上的情调。阅读时注意,后两句尤其要读得音韵悠长,感情激昂。

4.学生齐读全诗。

五、导读《咏煤炭》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2.学生自主阅读全诗。

对照注解疏通诗意,不懂的地方同桌、小组讨论交流,疑而未决的由老师汇总,全班讨论。[来源:学科网] 3.教师汇总学生集中反映出的问题:(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归纳。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六、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三首诗,了解了三位诗人的不同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七、布置作业:

1.课下查找资料,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王之涣的《凉州词》,于谦的《咏石灰》,并将名句抄录在读书卡片上。

2.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预习后两首诗。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测上节课古诗词学习情况,导入新课。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1)玉盘珍馐值万钱(2)直挂云帆济沧海(3)鼎彝元赖生成力 2.根据题意,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行路难》中表达诗人要排除阻力、矢志不渝地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远大抱负的名句是。

(2)《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教师采用指名或抽签的方法,让学生到讲台上板演或起来回答。(答案略)转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词。

二、导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关于李煜的资料。(指名学生读或大家齐读)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全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2)学生依托课文注解,扫除字词障碍。

(3)教师投影显示以下内容,检查学生自学情况。A.注音:虞()砌()B.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问君能有几多愁()3)只是朱颜改()学生以3同桌为单位相互交流,教师指名回答。参考要点如下:A 虞(yu)砌(qi)

4.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日出》教学设计 语文版 篇四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

2、感悟诗歌意境,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3、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联想力和想像力的训练。【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资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解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小学的时候学过的诗歌《乞巧》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那是我国唐朝的时候,一位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写下的。然而,在82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三、总体感知

(一)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飘渺、定然、珍奇、闲游、笼罩、疏星

(二)朗诵,初步感知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提醒学生抓准读音和诗歌感情)。2、音频朗读课文,学生感悟诗歌节奏。3、学生再次齐读,然后个别学生朗读,学生相互点评。

四、感悟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问题一:读完《天上的街市》,说一说作者笔下的天街是怎么样的?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学生思考回答)——街市(美丽):珍奇的物品,浅浅的天河,流星

试着让学生用“珍奇的物品,浅浅的天河,流星”来描绘天街美丽的景象。(学生思考、动笔)

问题二::既然天街这么美丽,那么在这里生活的牛郎织女又是怎么样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一下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提问学生,教师再讲 1 述。

——牛郎织女的传说:真诚相爱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活活拆散,夫妻被天河隔离,每年只能靠着鹊桥相会一次,是个悲剧。

而作者笔下的牛郎织女呢?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思考,回答)

——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是快乐的。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

——相关的句子: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注意词语:浅浅的、不甚宽广,说明牛郎织女可以自由来往;定能够、定然是,语气十分肯定,充分强调了这种推断;闲游,表现出牛郎织女耕织之暇在天街悠闲游观的情景;流星、灯笼,写出灯笼的美。

问题三:作者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那么快乐、那么美,用意是什么?换句话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联系写作背景来讲。)1921~1922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混乱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感到极大的愤怒,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他从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联想到街灯,于是写下了《天上的街市》这一富有想象力的诗篇。

——联系写作背景,作者笔下自由、幸福的牛郎织女寄寓着诗人的理想:借写天上人物的生活情景,表达世间生活的理想,希望人民能够过上那解放自由、美满幸福的生活。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问题一:诗歌共四小节,哪些小节写实?哪些小节写虚?(提问,集合学生不同的意见)——第一小节写实,第二、三、四节是写虚。

分析:在第一小节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既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在这里,作者是通过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然后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的。街灯和明星都是真实的,是写实。

说到这里,教师给学生补充联想的概念: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例子:看到黄了的树叶一片片地飘落下来,便会想起秋天。

可是,天上的街市,珍奇,天河和牛郎织女闲游还是写实吗?不是的。那是作者通过街灯和明星想象出来的。是虚写。那么什么是想象呢?

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说,我们大家所看的《西游记》,里面有孙悟空,有二郎神,有蜘蛛精等。这些是真实存在的吗?不是的,那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运用联想和想象,能开阔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问题二:(联想、想像训练):一根小小的蜡烛,却能划破无边的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看到蜡烛,我就会联想到

,想到他(们)。(学生思考、动笔)

六、课堂小结:诗人巧妙运用联想和想象,从地上联想到天上,又想象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学们要感悟诗歌的思 2 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在写作中也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提高作文水平。

七、布置作业:

1、朗诵并背诵课文

2、(联想、想像训练): 深秋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联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些什么?

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星空》

联想 街灯(明)→(闪)明星 写实

光明

明星(现)→(点)街灯

想象 街市(美丽)→物品(珍奇)虚写

幸福

天河(浅浅)→牛郎织女(来往)自由

美好 流星(灯笼)→牛郎织女(闲游)

反思:

达标测试:

一、填空

1、《天上的街市》选自______________ _作者原名是 四川乐山人,作家、、家__________家 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他在文学方面的著作很多,有诗集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等。本诗写于1921年10月24日,收入他的第二部诗集_______ ____。

二、简答题

1、第一节中的“闪”字 和“点”字用得好,不能互换,请说出其中的理由。

2、想象部分用哪个字领起?诗人为什么把想象的东西说得那么肯定?

3、诗人为什么要那样处理牛郎织女的传说?

三、作者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得作用是()4分 A、描绘一幅迷人的夜景,抒发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加一层神秘色彩

C、吸引读者把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对《天上的街市》的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表现了对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向往的感情

B、通过对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C、作者由现实生活联想到美好的天街生活,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感情

D、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告诉读者那不过是飘渺的幻想,表达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五、阅读郭沫若的《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片段,作于1920年)选出对诗中意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A、“年轻的女郎”,既实指作者心中的恋人,也虚指晨光熹微的祖国。B、“黑奴的胸中”“火一样的心肠”,强烈抒发了诗人眷恋祖国献身祖国的深情。C、“你的殷勤”表达了作者对“五四”以后的祖国的一种期待心情,这是诗人抒情的出发点。D、“炉中煤”是诗人自喻,活埋地下多年,今朝重见天光,决心燃烧自身,报效国家。

五、阅读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昨夜/ 我梦见自己/ 变成一只鹰/ 在辽阔的蓝天/ 翱翔/ 醒来/ 我看着自己的双手/ 深深恋着/ 梦时的翅膀。

1、为这首诗选一个恰当的题目。

A、鹰 B、梦 C、翅膀 D、蓝天

2、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4分 A、诗中,“我”与“鹰”,“双手”与“翅膀”,梦境与现实,两两相对,划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B、诗人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显出几分无奈,幻想在梦中寻求慰籍。C、诗人渴望自己能像雄鹰那样,在理想的自由王国里展翅翱翔。

D、这首短诗,借一个美好的梦境来言志抒情,在追求与渴望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缺憾感。

七、对艾青的《盼望》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的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C、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达了同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暗示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可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八、下边这首诗是写什么故事的?请用自己的话组织将故事简要复述下来。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一、《郭沫若诗集》 郭开贞 诗人 历史学 考古学 古文字学 社会活动 《女神》《屈原》 《星空》

二、1、“闪”的后面是“明星”,“点”的后面是“街灯”。星“闪”灯“点”才合常理。

2、“想”;这是由诗的主题决定的。用肯定无疑的说法,就是要表达诗人对自由幸福的生活的坚决追求和赞美,同时也是对黑暗统治下没有自由和幸福的生活的坚决否定和抨击。

3、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是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为了主题的需要创造性地引用了这个传说。

三、C

四、B

五、A

六、1、C

2、B

七、B

5.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日出》教学设计 语文版 篇五

这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教学依据: 《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能力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但背影不仅是父亲的形与行;要深刻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不能不顾及父亲所说的话。因此,我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并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 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爱的熏陶,感受挚爱亲情从而实现爱的传递。教学过程:

一、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书《背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氛围。

二、解题:

1、作者简介:(略)

2、写作背景:(略)(多媒体出示作者行踪简图: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设计意图:便于学生理解课文2、3段的内容,更好的渲染阅读情境。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配乐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注出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或场面。学生交流,有感情的朗读标注的内容并说说自己感动的理由。(教师在学生郎多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配乐并播放课件中准备好的部分画面)

2、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

五、学习探究,研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和线索在稳中出现了几次?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的好?为什么?(提示:找出四次背影描写,及第六自然段的动词和形容词。)

2、配乐朗读,饱含深情的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深情。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抓住某一事物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手法,通过找关键词体会文章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饱含的深情。突破教学难点。

3、再读课文,思考:

(1)文中作者围绕背影还组织了哪些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含义?(小组活动,各组代表发言)(3)文章出了写父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作者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学生用低沉舒缓的语调配乐齐读项关于语句。教师配以相应的多媒体画面。

设计意图: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父亲我想对你说:”开头,帮助作者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设计意图:结合课文设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到阅读延伸的目的。

2、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度过了人生十三四个春秋的你们一定留下了许多回味绵长的、令人百读不厌的爱的细节。请你打开思维的闸门,尽情地回想,捕捉闪光的瞬间,说说自己的父亲或母亲。设计意图:体会真挚的亲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七、作业:

结合本节内容以“亲情”为话题,完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细节描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朴实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灵的写作能力。板书设计:

难忘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背 影 朱自清

上一篇:川教版小学三年级下期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下一篇:高中《红楼梦》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