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律

2024-10-20

道德与法律(精选11篇)

1.道德与法律 篇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与总结

一、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

理想与信念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世界观与人生观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职业道德爱情法法律法治依法治国法律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需要回答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哪些挑战

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理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理想信念的作用,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应怎样树立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今天我们需要继承的优良爱国主义传统有哪些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

人生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是什么

大学生追求的正确人生目的是什么

大学生应有的正确人生态度是什么

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

人生环境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有哪些

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哪些

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意义何在现代道德建设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我国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培养科学的法律思维方式

三、需要联系实际思考的问题: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青年大学生应怎样履行自己的爱国责任,成为坚定的爱国者。

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怎样的?

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谈大学生的人生目的。

怎样在就业、择业和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联系自身实际,分析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心里矛盾。

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人生意义和社会意义。

如何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统一结合?

联系实际,谈谈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如何遵守科技道德、网络道德和环境道德?

大学生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法律人?

2.道德与法律 篇二

一、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的区别在于法律具有强制性[1],而道德不然,其属于非强制性的规范,其主要在于人们对善与恶的认知和评判,且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与判定标准;而法律则是具有约束性、强制性和管制性,人必须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条文。因此,由于二者间所存在的区别,容易导致问题的滋生,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出现冲突。

1. 行为不违背道德却违反法律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解读,严重涉及道德与法律的冲突点,二者相互矛盾,会为某种行为的规范带来制约。如针对“安乐死”的认知,导致安乐死问题发生的主要前提是病人的疾病已经无法医治,且还是会受到病痛的严重折磨,才以“安乐死”的方式结束生命。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对病人的尊重与解脱,能让病人免于痛苦,安乐地离开,其不违反人伦道德。另外一部分人却认为让病重患者服用安乐死是对病患生命的不尊重,掠夺他人生命,违背人性,侵犯人权,属于违法行为。针对该事件,道德与法律就产生了相互的碰撞与冲突,二者对行为规范的考虑角度不同[2],导致冲突的发生,是道德与法律面临的一个现实性的问题。

2. 行为不违反法律却违背道德

从另一个方面考虑,在社会的诸多现象中,也会出现某种行为不违反法律却违背道德的情况。如“出轨”问题,其在道德层面来讲,该行为属于对婚姻行为的极度不负责任、道德缺失的重要体现,与现代的社会风气存在一定的关系,人们的思想愈来愈开放,对婚姻的重视不足,离婚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其违背了伦理道德。但是在法律层面,并未针对出轨问题提出明确的规定,未对他人、财产等形成危害,未界定在法律的范围之内,不属于违法行为。

二、道德与法律的融合

为了发挥道德与法律的重要价值,严格规范人的行为,打造和谐安定的社会形态,应注重道德与法律的相互融合,将二者的冲突问题予以改善与缓解。

1. 法律要以道德为基础和条件

道德与法律的相互融合,法律制度的确立应立足于道德之上,将道德作为重要的基础和条件,以充分发挥道德价值。法律的实施要获得人的道德价值认知,只有具备道德标准的法律文件才会具有说服力,无论何种法律文件都应以道德为底线和前提,否则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后果,会出现反抗声与谴责声。法律条文的制定,能在法律层面让人们产生认同感,且更为自觉地遵守相关规定,提升法律的价值体现。在法律制度的设立中,应增强道德关怀,利用人们通常所具备的伦理思想来对法律问题进行考量,提升人们的认同点。

2. 优化法律与道德互补的制度

通过对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来看,二者都立足于各自的领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问题规范标准,道德强调“软与柔”性规范,而法律强调“硬与刚”性的规范,规范手段存在差异。若想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必须构建法律与道德互补的制度,取长补短,找寻二者的平衡点与互补点,对二者规范中所存在的空白进行填补,相互中和,以打造人性化的社会规范体制,实现和谐性、安定性社会的构建。

综上所述,若想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友好的生活环境,必须正确处理与协调好道德与法律间的关系,发挥两者的效应与社会价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断努力。

摘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需要通过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进行合理的维护,才能对社会中所存在的违法与不道德的行为予以管制,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过程中,道德与法律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对二者间的冲突与融合度予以明确的掌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道德,法律,冲突及融合,关系

参考文献

[1]杨婧.从伦理视角审视道德与法律的冲突与融合[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7):146—147.

3.文物归还的道德与法律 篇三

国际法和各国法律理应适用于解决文化遗产争端。然而,如果法律并不明确或不存在,甚至相关的各国法律之间发生冲突时,会出现何种情况?就任何文化遗产归还问题进行谈判时,道德准则和文化论点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国法律

国家法律控制着博物馆等机构的运行和管理,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款禁止其自主归还文化遗产,因为这类机构的藏品被视为国家财产,或因为现行法规禁止转让藏品。此外,各国法律还可以判定文物的盗窃与非法出口行为。这对当下持有该文物的机构或国家产生冲击。一般来说,世界各国都认为被盗之物应当予以归还。然而,一旦涉及文物的非法出口,情况就变得不太明朗。许多国家的国际私法(解决国家间法律冲突的法律)都认为应该根据罪案发生国的法律,来判定某行为是否属于盗窃文化遗产,但却不通过实施诸如行政法这样的“对外公法”来控制文化遗产的进出口。国际法研究院(及许多国家的司法裁决)于1975年对这一立场提出了质疑。它们都认为,1970年UNESCO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相当于国际公共政策,应该成为法庭判案的准绳,即便所涉及的国家并非缔约国。当一国提出对非持有文物(在违背该国权利的情况下被转让或出口)的所有权要求时,法庭进一步的处理方法是承认其所有权,因为只有通过国际互惠和互让,各国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国家财产。

国际法

国际公法(即国家间的法律)对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国家(即联合国的193个成员国)都具有约束力。国际公法要么属惯例,要么由条约而来。因此只要一文物属于以下公约提出的可移动文化遗产范围,如1954年在海牙签署的《关于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及其《议定书》、1970年UNESCO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及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之返还国际公约》等公约,该文物即成为缔约国间采取法律补救的对象。

然而,各国仍可能就某一文物是否属于公约的范畴而产生争端。这可能是由于不能明确当文物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时,两国是否都属于公约的缔约国,或是由于不能明确文物是否属于公约中所定义的“文化财产”的范围,或是由于现有的证据并不能在法律上尽如人意地证明文物从原属国移出的原委。殖民时期,侵略者违背当地人的意愿,未经允许就将文物带走,是构成冲突和分歧的主要来源。社群之间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尽管二者没有直接构成殖民关系,但却由于惩罚性的攻袭(如贝宁和埃塞俄比亚)或由于它们无法阻止两国之间签订的协议(如帕台农神庙雕刻品案例),致使当地人无力继续管理文化遗产。另一系列的问题是虽然遗产的所有权归原住民,但他们当年却没能力阻止本族物品和人体遗骸被当作“科学之用”或被他人“收藏”,而原住民的后代或社群为了确保先祖的灵魂得到安宁要求别国归还先祖遗骸。涉及后两种情况的国际法要么是制定得不完善,要么就曾(现在有时也是)饱受争议。因此,当处理这样的案件时,通过法律寻求解答无异于缘木求鱼。

法律间的冲突

国家法和国际法发生冲突也是一大问题。国际法一贯的准则是各国不能以本国法律不完备为借口而拒不服从国际法。各国都肩负着国际责任,应力求让本国法律与国际准则相符。从本质上说,法律是某个特定时期普遍共识的结晶。联合国本来没就殖民主义是否合法达成过共识,直到1960年通过了非殖民化决议。这样一来1960年前从殖民地夺取的文物就为国际社会所忽视了,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国际法律没有达成一致准则,有的只是相互冲突的各国法律。殖民者声称自己的行为从本国法律看是充分合法的,而被殖民者则认为掳走文物违背了他们的法律和惯例。原住民也面临着同样的合法化问题:众所周知,《原住民权利宣言》在2007年才得以表决通过,而今仍不为少数几个国家所接受。

因此依靠法律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坚持要通过法律寻求解答只会让这个问题继续存在下去。许多案例已经表明,某件文物或者某一类型的文物缺失造成的是长久的伤痛。从文物被运走到归还的时间跨度,有的甚至超过了300年;这足以证明,希望类似的申诉能简单消失实在是错估了情况。一位来自美军历史遗迹、艺术和档案局(MFAA)的官员(1945年他奉命将属于德国机构或国民的财产运送到美国艺术品收藏处,理由是进行保护性的监管)说得再好不过:“就我们所知,没有什么历史怨恨情绪能比从一个国家取走遗产(不管是什么原因)更为纠结,让诸多怀恨显得理所当然。”

道德准则

道德准则随着社群态度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法律将这些道德准则形式化,使之成为规则,态度的变化常常预示着法律的变化。那究竟存在着哪些道德准则,我们又能从中看到何种变化呢?

针对在两国敌对时期或一国被另一国占领时期被转移的文物,国家法律加大了保护力度;此外,尽管对许多国家的司法体系来说,提出申领文物要求的期限早已过去,但归还二战期间被掠夺文物的工作仍取得了进展,这都表明人们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法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到1907年的关于战争法的《海牙公约》,一战后的安置措施,1943年的《伦敦宣言》,再到1954年的《海牙公约》及第一议定书和1999年的第二议定书,都表明了国际法律体系采取的稳健立场,认同越来越多的人达成的道德共识,即一定要将掠夺的文物归还原主。最近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把2003年从伊拉克掠夺的文物归还原主,这一举措更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针对盗窃文物、秘密挖掘文物和非法出口文物案件,国际法律体系采用UNESCO《1970年公约》,以及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之返还国际公约》来处理。此外,联合国还建立了一些非法律程序促进归还工作,例如UNESCO成立了促使文化财产归还原属国或归还非法占有的文化财产政府间委员会(ICPRCP)。类似的归还要求越来越多地直接靠双边协商来解决,比如许多美国博物馆都和意大利当局达成了协议,这就说明了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效。道德价值准则领域也取得了同样显著的成就,诸如1999年UN—ESCO颁布了《文化财产交易国际道德准则》,以及国际博协在2004年更新了《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中的多数条款。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推进道德价值的趋势。

针对在殖民时期被掠夺的文物,国际社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意识来处理此类案件,例如1960年联

合国大会通过《非殖民化宣言》,许多国家都将文物归还原主(印尼和刚果取得独立后,荷兰将文物归还印尼,比利时将文物归还刚果)。国际博协1976年和1980年的两份报告明确规定了文物归还的道德准则,如提出每个国家都应该拥有最能代表本国文化的遗产藏品。1978年6月7日,UNESCO总干事强有力地呼吁“将无法取代的珍贵文化遗产归还给原创造者”,为文物归还工作奠定了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基础。呼吁的具体内容有:最能代表一国文化的艺术财富,在本国人民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们的长期缺失会给本国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应将这些艺术品或历史资料归还给原创国家以使其重拾记忆和身份;尊重艺术品有利于促进它们回归故土;有必要逐渐修正专业实践的准则;有必要与原创国家共同保管文物,因为有时原创国连一件类似的文物都没有了。国际博协制定的最新道德准则涵盖了明确的道德职责。

在文化财产归还方面,博物馆应该积极准备开展对话,促进归还文化财产给原属国家和人民。应该抱着公正的态度,以科学的、专业的和人道主义的原则为基础,通过可行的区域、国家和国际法律(尽可能不从政府或政治层面)来开展此项工作。

文物在非严格意义的殖民时期,即类殖民性质时期被夺走的情况也受到了关注。某些社会族群曾经无力阻止强大的别国夺走文物,现今他们想要别国归还这些文物。值得一提的是,UNESCO总干事的呼吁和国际博协指定的准则都适用于处理这类问题。近些年来,很多国家机构在处理取自原住民的文物问题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的许多机构都已将文物归还给本国或他国的原住民,美国还制定了系统的国家法律强制归还文物。此外,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原住民权利宣言》,反映出了国际社会的态度变化。1995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提出了保护原住民遗产的具体原则和方针,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明确表述了道德立场,为将来有关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必要参考。最后,神圣文物多年来在一些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位置。少数民族和异域族群的神圣及神秘文物现今已成为许多国家法律体系尤为关注的对象。

文化准则

除了法律和道德准则外,文化准则也促进了文化财产的归还。饱受争议的遗产究竟该置于何处才能让最多的人接触到?这些遗产对于谁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遗产不止属于一个民族时,又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分享遗产呢?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财产可以与多组人群有重要关联:《1970年公约》的第4条阐明了5种不同类型的关联——可能还有其他多种类型。

最为重要的是,提倡文化多样化的重要性和尊重他国文化的必要性的呼声支持了已有的重要文化论点。例如,1978年UNESCO总干事呼吁各国必须拥有至少一组代表本国文化遗产的收藏品,以教育和激励后人继续为人类艺术和文化做出独特贡献。相比之下,法律争端以及有关如何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各种争执都显得那么不相宜。

法律只能较慢地反映公众态度的变化,这不仅因为制定新法律和更改旧法律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还因为主管当局需要确保法律能赢得足够人群的支持以保证实施法律的可能性。现今,形成新的道德观念不仅要靠各国政府,还要靠各国掌管博物馆等机构的专业人士和人类学家,他们都积极地为各自的机构起草声明,为指导今后解决文物归还问题制定新的行为准则。政治家们现在也开始意识到尊重文物申诉的重要性。尤其是,归还文物或能缓和国与国之间长久以来因解决不了这类问题而造成的持久的紧张关系。

这些归还要求并非一定要通过法律渠道,还可以通过谈判、调解或仲裁等其他方式来解决。较为理想的是,可通过适当调整上述方式以符合某项归还要求的具体情况,对各项论点全盘考虑,找到对双方都有益的解决方法。最终实践会证明哪种过程令双方获益最大,然而由于每个案例都具有独特性,因此无法、也不应该规定哪种程序是解决文物最终归属地争端的唯一方法。

4.道德与法律的作文 篇四

在我们小区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一个叫王涛的初二男生,在他十三岁生日的时候,被几个所谓的?朋友?拉到了餐厅庆祝。其中的一位看到柜台上的啤酒,心中直痒痒,便想?过把男子汉隐?,于是就对王涛说:?今天我们几个‘大男人’,就别像女生似的喝什么饮料了,咱们喝酒吧!??好啊好啊,喝酒那才叫爽呢!?领头的人话音刚落,其余人便大声附和起来。王涛心中虽然觉得有些不好,却也拗不过几个朋友,更怕自己拒绝了朋友的要求会失去面子,便叫了几瓶啤酒。几个人便一杯连着一杯干了起来。不知喝了多少杯,其中一个男生突然感觉到有些不适,

一阵呕吐过后,便嘴唇发紫昏倒在地。随后就像起了?连锁反应?,其余几个人一个接一个都呕吐了起来。看到这一景象,餐厅老板急忙拔打了120急救电话。经医院抢救,其他人无生命危险,但陷入了昏迷的那位却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

这件事最终闹到了法庭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五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烟、酗酒;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之规定,法庭最终判决那几位同学共同承担65%的责任。

同学们,不懂法规、无视法规的讲面子是多么的可怕啊!我们要知道,2 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更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为了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让我们大胆舍弃面子,学法知法,在道德与法制规范的阳光下,沿着人生精准的纵坐标勇敢攀登,踏着生命节点的横坐标大胆前行!

5.道德与法律冲突案例分析 篇五

高楼中的1301室在除夕之夜着火,1401的某先生及时发现了火势,并且作为一个素质公民,某先生报火警并且去找物业,由于是除夕之夜,所以消防员暂时赶不过来,物业先派人来灭火,但是无法正面进入1301,于是决定从14楼灭火,但是14楼的住户都不愿意让物业进入他们家里作为灭火通道,这个时候某先生主动要求物业通过他们家来灭火,这时候所有的人都被疏散到了13楼,过了半个小时火势被控制,物业得知消防员快到了,于是陆续从房中撤出,但是某先生发现楼道内水漫金山,往上看发现都是从他家里溢出的,他想上去看,但是被保安拦住,说火势还没有完全扑灭。这时某先生抓住一个物业人员询问他是否关闭了消防龙头,那人说忘记了。10分钟后消防员来了,成功扑灭火势,又10分钟后消防员撤出。这时某先生回家发现自己的木质地板已经完全湿透,室内有20cm的积水,半年之后完全腐烂,家里电器完全不能使用,在梅雨季节满屋子的虫子,平均每平方米有上千条虫子,无法住人,于是将物业告上法庭,但是物业以住户没有证据证明是他们所为,也可能是消防员所为,最终一审判决原告某先生败诉。

6.对大学生道德与法律的认识 篇六

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渐渐提高,各种社会问题也渐渐出现,比如,不诚信问题,犯罪增多的问题等等各种我国政治经济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渐渐暴露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德修养不够,法律意识淡薄这类本不应该出现在大学生这个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人群中。

在百度上搜索一下,触目惊心:沉迷电子赌博盗窃同学财物,十堰一大学生被刑拘;准大学生“非礼”女孩未遂,怕丑事暴露杀人分尸;一大学生两年偷22个校区,盗笔记本电脑150余台;网瘾缠身退学出走,名校大学生做贼被刑拘......还有那个令人心寒的马加爵,都让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感到深深的疑惑,这到底是为什么?

首先,不得不说,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事物最为迅速的高智能群体,思想和行动方式深受社会的影响,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我们这代大学生,都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的年代也是中国对外开放迅速发展的年代,一些非主流的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会的主流应该是健康向上的,对大学生起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其次,市场经济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成员会受到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这种影响是两面的。市场经济具有不可否认的巨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有相应的消极一面。由它带来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种混乱。

还有,家庭也在影响着大学生。不可否认,大家应该都是家中关注的重点,家里的每个人都给与大家极大的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里应该都会把一个好的大学作为目标,用来激励大家。可是,到了大学,才会发现,我们,并不是那么优秀。进入大学之后,面临着学习和就业双重压力,这时,有些人就会在心里产生一些情绪波动,这就成了各种事件的导火索。

学校的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现在的大学,都在采用奖学金制度,不少人为了奖学金,或是别人的认可,努力学习一些比如英语,计算机,高数这类课程,对于思修这类课,就会产生忽视,只考虑成绩,而把最关键的对于自身的提高抛到脑后。而且,由于大学扩招,会产生管理脱节等一系列的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学生本身的问题。许多人,自我定位存在着错误,人生观世界观存在扭曲,存在极度享乐心理,有的人甚至因为就业率低,而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怪论主张。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有未成熟。心里起伏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是我们的特点。这,就是许多问题产生的源泉。

认识到这些以后,最重要的就是改变现状。

每个大学生犯罪,都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作用的结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需要各界的关注和

共同努力。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首先,我们要纠正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自身的政治素质别样,增强公共意识,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遇事冷静分析,辨证思考,立志形式,杜绝任何盲目的冲动和跟从。

家庭也要关注大学生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就能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

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心理讲座,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师。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特别留意,照顾和鼓励。

当然,社会也应该开展良好的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净化社会环境。这是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基础。

7.道德与法律 篇七

一、“90后”大学生审美素质现状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总结)

本文对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教院2009级, 2010级及2011级的145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5份, 得到辅导员及广大学生的支持。调查结果显示, 当代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呈现出非常独特、鲜明的个性。调查样本的选择与方法。随机选择国教院不同年级, 不同专业的学生100名作为抽样调查对象, 要求他们填写问卷, 应用百分比统计方法进行结果分析。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5份, 回收率为95%, 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美”这一概念的认识。从调查情况来看, “90后”大学生在审美方面的受教育程度都很匮乏, 在社会现实中, 认为美是外貌外形的占1%, 认为美是内在修养的占13%, 认为美是内心与外貌相结合的占92%;在个人生活中, 认为人格高尚为美的占60%, 以享乐主义为美的占2%, 以追求理想为美的占39%;从他们的交友选择中, 可以看出个性张扬, 标新立异的人是他们这一代喜欢交的朋友, 多达26%的人选择这项。由此可见, “90后”很大一部分学生以张扬个性、突出自我为美。因此, 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1. 大学生审美的非主流化。

在高校校园中, 主要指“90后”大学生自发创造形成并在其群体中产生重要影响, 与学校主导精神分离的一种校园亚文化。在喜欢的书籍这项选择中, 有多达19%的学生选择了网络小说, 44%的学生选择郭敬明青春文学系列, 9%的学生选择武侠小说, 而26%的学生选择了中外名人名传, 5%的学生选择了红色文学, 15%的学生选择了哲学社科类丛书, 46%的学生选择了中外名著。可见, 他们更愿意欣赏那些直观性强、浅显直白的网络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他们的审美趣味大多停留在感官刺激的生理愉悦层面上。在喜爱的影视作品这项选择中, 多达48%的学生选择了青春偶像剧 (宫、步步惊心等) , 60%的学生选择了娱乐节目 (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等) , 57%的学生选择了日韩美剧, 仅仅26%的学生选择了爱国教育片, 26%的学生选择了新闻科教片, 24%的学生选择了古典名著, 甚至有2%择了禁片 (重口味、暴力等禁发的影片) 。这些都显示出“90后”大学生喜欢追求享乐, 喜欢感官刺激, 不注重思考, 不关心国家政治, 一味地崇尚世俗文化。

2. 大学生审美的大众化。

在音乐审美取向调查中, 喜欢中外流行音乐的多达78%, 8%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 17%的学生喜欢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主要表现的是对社会劳动和社会生活的歌颂和赞美, 而流行音乐着重强调个人情感和情绪的宣泄和表达, 古典音乐则是“精英文化”的典型代表。民族音乐盛行于前辈人艰苦奋斗的年代,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 流行音乐已成为主流。这种风行如旋窝般席卷了“90后”学生群体。

3. 大学生审美的搁浅现象。

搁浅现象是指“90后”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存在太多问题, 肤浅化、表面化、感性化的审美观难以与对大学生的要求相一致。调查结果显示, 12%的学生从小没有接受过艺术熏陶, 仅有51%的学生受过一点点艺术方面的教育, 5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当前的审美教育不够重视, 他们希望学校重视审美教育, 并且应与时俱进, 建议将大众文化加以正确引导, 增强师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互动, 从而调动他们对于美育课程的兴趣。

二、造成“90后”大学生审美素质现状的原因探析

1. 多元化文化价值的强力冲击。

(1) 物质文化的强力诱导。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过度强调物质, 从而忽略了精神追求, 人们开始迷失自我。“90后”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知识渴求与理想追求, 开始了对丰富生活的追求。 (2) 大众文化的强势渗透。由于“90后”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心理未定型的转折时期, 他们张扬个性但同时又很脆弱。这种脆弱来自于家庭、学校、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如考证、恋爱、就业等。他们的神经犹如绷紧的弦, 需要得到释放的空间。因此, 大众文化的快节奏、娱乐性和猎奇性, 正好迎合了他们追赶时尚的好奇心。

2. 高校审美教育体制方面缺少长效机制。

如果说80后是应试教育下的一代, 那么“90后”则普遍受到了素质教育的熏陶, “90后”学艺术仅仅为了能上大学, 从而造成“短板效应”, 审美能力与是非善恶判断力不强。

三、提高“90后”大学生审美素质的相关建议

1. 在主流文化传承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主流文化是指处于主导和中心地位, 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伦理特性, 善良、真诚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国各民族古老文化土壤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美的前提是善。因此, 高校应增设传统经典文化赏析课程, 使大学生在对中国主流文化的学习传承中, 学习并弘扬传统的真善美。

2. 适当引入合理的大众文化, 丰富美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虽然大众文化是较浅层次的文化, 良莠不齐, 但其中一些也不缺乏审美价值。如歌曲《隐形的翅膀》,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大长今》, 娱乐节目《天天向上》等一些以励志为主题的作品, 努力塑造了在困难面前始终看到希望、永不低头的青年奋斗者的形象, 这些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果我们把它们引入我们的美育课堂, 无疑会引起“90后”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其实一些优秀、健康的大众文化, 只要我们引入恰当, 将它们整合到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去, 不但会提高“90后”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为我们的美育课增添时代气息, 改变美育课教学内容的陈旧呆板。如此两全其美, 我们应乐而为之。

康德的道德星空律告诉我们美是道德的象征, 大学生追求“美”的同时, 不要让“道德”悄悄溜走。审美教育是一种生气勃勃、充满希望的美丽教育, 有了这样的关注与重视, 有了这样的教育取向, “90后”学生们自然会感受到“美”的潜移默化, 能够抓住他们身边无数的“美丽”!

摘要:本文通过对康德道德星空的思考引出当今“90后”大学生的种种审美困惑, 从而给高校审美教育提出新问题。本文通过抽样调查分析总结出“90后”的审美潮流, 并且进一步挖掘出深层次审美困惑的原因及对大学生道德取向的影响, 并提出高校审美教育引领道德教育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审美素质,道德取向,审美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谢轶群.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A].王国维文集[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

8.对康德道德律的反思 篇八

关键词:道德律;理性存在者;意志自由

一、何为康德的道德律?

在康德哲学中,他认为道德就是纯粹的实践理性,是与经验没有关系的。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他写道:“任何单纯以经验原则为基础的规范,甚至这一规范具有某些方面的普遍性,只要它基于哪怕一点点的经验基础(也许仅仅所涉及的动机有关),它都只会被称作实践的规则,而绝不会被叫做道德律。”因此,在康德哲学中,道德律是人类理性的产物,道德律也是与一切经验性条件的剥离。他认为道德律是他作为一个理智者的价值通过自己的人格提升的体现,正是道德律说明了人之为人所区别于动物,不依赖于感性世界,不受人生条件限制的,一种内心的无限追寻。

二、康德道德自律的局限性

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中仅仅依靠康德提出的自律是远远不够指导我们生活的。在我们的日常实践中,不可能仅仅依靠个人意志,或者说每个人理性是不可能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的。另一方面,正如康德自己所陈述的每一个理性存在者都有自己的意志自由,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的自律。那么,如何来判断每个理性存在者他们各自的道德自律对与否,每个理性存在者都是根据自己制定的理性道德自律来各自约束自己,那么如何来进行一个最终善和最高善的批判。那么如此一来就没有什么社会正义,也没有真善美的存在。而某一个理性存在者试图将自己的道德自律变成一种普遍的规律那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再者,意志自律下,每个人都是自律的人。都奢望自己的道德律变成别人遵守的规律,都渴望在自己的目的王国中,别人是那个义务履行者。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王国,那么,如何建立一个社会共同体呢?社会共同体的建立需要目的王国的统一,但意志自律却意味着目的的差异,在这个前提下,社会共同体的建立那就是笑话。

三、意志自由是否存在于理性存在者

正如在第二点中所陈述,在道德律的意志自由下,社会群体的构建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都必须承认的一点就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是不可能独立于某一个社会群体而单独存在。每一个人只要一出生就会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围绕在他身边的就是一系列的人际关系。所以,没有单独的个体的独立存在。所以,当一个理性存在者从一出生就处于这么复杂的关系中时,是否还会有纯粹的意志自由呢?在康德道德律所指出的“如果某个理性存在者遵守一项形式的(综合的)原则,那么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意志摆脱了任何经验性的规定。”康德在这句话中说意志摆脱了任何经验性的规定,但是,这是如何可能的呢?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别人的影响当中。海德格尔在《存在于时间》中这样表述“‘在之中意指此在的一种建构,它是一种生存论性质,‘在之中是此在存在形式上的生存论术语,而这个此在具有在世界之中的本质性建构。”海德格尔认为因为生存作为此在的基础而发生作用,我们的生存决定了我们的知识的可能性。生存的这一件事件就是我们的“被抛状态”。因此,每个人他的存在和成长就是完全由他的文化规范而形成的。一个人的社会环境的“被抛状态”就会是他文化成长的一部分。他的全部行为就来自于自己对所处文化的学习。他认为,一个人所能做的任何事都已经受到他的社会环境的制约。不存在什么独立个体和特殊的事物。没有谁是自律的个体,没有谁是能够自由的选择他的生存方式。根据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理性存在者没有自律可言。或许,海德格尔的“被抛状态”有一些夸张,我想即使是理性存在者有自己的自由意志的存在,那么也仅仅是在被萌芽状态就被环境所破坏了。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四五岁之前是孩童的前道德阶段,这个阶段孩童会有自己行为不受外界干扰的可能(也仅仅是可能,事实上四五岁也会受环境的影响),但是这个阶段是没有道德价值判断的。与其说道德是最纯粹的实践理性,不如说,道德是在一定环境中,被理性存在者的自由意志所无形接受的一种价值规律。因此,我对理性存在者的意志是否是真正自由也有所怀疑。

综上所述,康德认为道德律只包含自律是不完善的。在社会生活中,人类即使作为理性存在者也脱离不了他律的制约。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共同构成了道德律的完整性。在康德道德律中理性存在者的意志自律指导一切行为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社会性的理性存在者,意志的真正自由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康德道德律作为康德哲学体系完整的一部分,是有其一定价值的。但是,在真正生活当中,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却是有待考证的。

【参考文献】

[1][德]伊曼努尔·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孙少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美]刘易斯·贝克著.刘小枫主编.<实践理性批判>通释[M].黄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道德与法律 篇九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历史使命----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

生任务。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

命。

2.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该民族

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接受的积极与进步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统称, 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观念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3.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

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4.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5.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感知、理解、心理体验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

象的总称.二、问 答 题:(每题6分,共30分)

1.理想信念对于人生实践有哪些作用?(6分)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2.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6分)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3.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 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6分)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1

(4)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

道德的显著标志。

4.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的意义是什么?(6分)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4)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5.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6分)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依法纳税.三、评 析 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求取知识、锻炼能力, 讲究生活的意义跟实践, 这些项目可以

说称为修养.无论处于什么时代, 修养都是需要的.遇到社会大转变的时代, 修养尤

其不能马虎, 不然就不能适应, 不能在大群之中尽个人的本身”.请对此发表你的看法.(10分)

(1)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3分)

(2)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着力提高科

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4分)

(3)青年时期可塑性大,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时期注重修养,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3分)

2.有一种观点认为: 当今的市场经济提倡的是相互竞争, 没有必要再淡什么集体主义了.请对此观点进行评析.(10分)

(1)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有对立的一面, 也有相契合的一面.(2分)

(2)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

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

德进步。但也要看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

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消极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干扰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分)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

系。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体主

义不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而且也正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

求。(3分)

(4)要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等关系。既勇于竞争,又有序竞争;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悬殊;既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既要鼓励人们通

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去获得正当的个人利益,也要大张旗鼓地褒奖见利思义、见得思

义的言行,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

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2分)

四、论 述 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阐述你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的理解和认识.(15分)

答: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1 × 8 = 8分)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要树立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弘扬爱国精神,践行报国之志,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抵制和反对损害社会

主义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的思想和行为。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心系人民、关爱他人、扶贫帮困、热心公益,通过各种形式为人民多做好事、为社会多作贡献,抵制和反对违背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思想和行为。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知识,按科学规律办事,抵制和反对各种违反科学的思想和行为。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

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勉敬业的精神和品德,抵制和反对一切贪图安逸、厌恶劳

动的思想和行为。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

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学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抵制和反对一

切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思想和行为。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要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立

人之本、成事之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恪守诚

信,抵制和反对惟利是图、弄虚作假、背信弃义、不讲信誉等思想和行为。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要自觉增强法律和纪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自觉遵守纪律,抵制和反对无视法律权威、轻视纪律规章、违法犯法、破坏纪律的思

想和行为。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要深刻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求真务实、自

强不息的精神,抵制和反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等思想和行为。

(二)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现实意义的认识:(4 + 3 = 7分)

(1)社会主义荣辱观涵义精深,它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坚持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实现了“依法治

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反映了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4分)

(2)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以“八荣八耻”为座右铭,时时处处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实践中领悟“八荣八耻”,自省自警、自珍自爱,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

逐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品德操守,成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准则。(3分).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如何才能使自己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

人?(15分)

答:(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

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

接班人。造就时代新人,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3分)

(2)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开拓视野、发愤

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应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胸

怀,以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豪迈气概,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青年要跟上时代和社

会前进的步伐,就必须珍惜年华,刻苦学习,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4分)

(3)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注重加强修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养成优良

思想品德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没有好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

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应该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尤

其要在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自己做起,努力

培养良好品德,努力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

规范的实践者,做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推动者。(4分)

(4)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脚踏实地、善于

创造、甘于奉献,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异常艰巨的,需要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更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青

年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

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才能创造无悔的青春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当代大学

生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培养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

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

10.坚守心中的道德律作文 篇十

坚守心中的道德律,帮助他人,快乐自己。20xx年1月16日晚上11时,湖北体彩“七星彩”的中奖号码公布出来后,彩票销售点的业主张建顺拿出自己帮彩民李先生代买的彩票一看,居然中了特等奖。“怎么办?给,还是留?”这个选择让张建顺非常的纠结。不过最终张建顺做出了那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决定,把中奖实情告诉了彩民李先生。张建顺“义还500万”的事迹传出后,他个人先后获得了“湖北省诚信典型人物”“体彩十大好人”等荣誉。

坚守心中的道德律,诚信交往,受益一生。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一生都重守诺言,讲究信用。只要是他答应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一定会办到。因此人们常说:“得黄金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这也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季布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诱,反而冒着灭九族的危险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由此可知,正是季布诚信待人,才流传了朋友对季布以诚相待的佳话。

坚守心中的道德律,诚信经商,成就辉煌。广东国际赛车场执行董事长刘剑以经营小商品起家。1991年他来到了义乌,开始经营小商品。两年后,他一年的利润就达到了一千多万元。刘剑每周都要去广州一趟,一方面是为买进一些新产品,另一方面就是去还欠款。他许诺厂商自己的欠款不会超过一周。久而久之,他的诚信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另外,对于他的客户,他也是以诚相待,所以当时许多品牌都喜欢找他合作。正如刘剑自己所说:“他们都喜欢和我做生意是因为我这人讲信用!”可以说,正是由于诚信成就了刘剑事业的辉煌!

11.道德与法律 篇十一

摘要:调律的精度是钢琴调律技术与艺术基本衡量标准。它决定了钢琴能否满足音乐艺术要求、准确音的过程。本文试从“精度”的概念入手,并以此作为基础,对如何提高调律的精度做探讨,以期梳理出调律规范,从而更好地为钢琴调律服务

关键词:钢琴调律;精度;粗调和精调

一、钢琴调律精度的概念

钢琴调律的精度是指调律音准与实际音准之间的接近程度的概念。绝对的音准,也就是钢琴调律的绝对精度是不存在的,所以,对于调律精度的追求,就是精确的调律音准与钢琴相对音高的理论数据最大接近的追求。调律精度决定了钢琴能否发出艺术要求的音,调律师对精度的把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调律水平的高低。

钢琴调律是按照规定的音高和律制,依照一定的操作程序,使用专门的操作工具,同时凭借人耳对声音的变化做出判断,来进行得到准确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声音的判断涉及到物理声学问题。从钢琴调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第一,根据标准音高,在钢琴适合的音域内调出准确的十二平均律音阶,再以此为基准完成其余各音域音高的校准调整。第二,使用工具操作来改变琴弦的张力,依靠听觉对“拍音”数量的变化做出判断,“拍音”是调律操作中非常重要而且特殊的“工具”,是区别于音高判断方式最显著的标志,也正是使调律的结果能够更加准确地有效手段。调律操作时首先运用同一性音准感的感知方式,确定整架钢琴调律所需要的标准音高。

二、钢琴调到什么程度才算准

不同的乐器有着各自不同的音律和调音方法,钢琴调律包括如下内容:

1.利用国际标准音叉“A ”(频率为440赫之)调准钢琴a音三根弦中的中弦;

2.调各音弦组中的各弦,使同一音的弦组的各弦音高一致;

3.利用音程关系,凭听觉调其他各音。

国际标准音高在钢琴调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合格的调律师应该按国际标准频率进行十二平均律分配的,才能正确认识拍频、记忆规律。如有时按国际标准调律,有时却按钢琴本身高低调律,不但拍频相应有变化,而且会感到两者之间在音色、效果、感觉、音量略有不同,尤其是高音区的音色变化较大。高精度要求调律要“准”,准包含以下几层意思:手法准、听觉准、十二平均律准。三者是统一的。音的调法不准,耳朵就听不准,手也就调不准。所以说,如果调律不是基于国际标准音高,那么各音程的拍频数与实际情况就会存在差异,即使听觉很好,手法也准,最后十二平均律还是不符合标准。所以说,钢琴调律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才能调得准。

三、提高调律精度的标准规范

注意放扳子的角度,在调律时,任何小的调节只能依靠弦轴的转动,而不能去压或提弦轴,扳子的旋转最好控制在水平面上。注意先调过准位再回送扳子。俗话说“矫往必须过正”。调律者对旋轴的转动要有灵敏的感觉,在音由偏低调至准位时要再调高一点儿,然后回送扳子,使音达到准位若音已偏高,就要先将其调到低位,然后重复上述的步骤。拉或推扳子的动作一定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这是为了使音准更加稳定持久。注意击键的力度。有些资料讲到“ 为了协助扳子的运动,防止由于弦轴变形而造成的跑音现象,同时使拉力达到平衡,所以在调律时一定要重击键,这种重击的程度是要超过钢琴弹奏的最强音。” 强力的击键方法,对于整台钢琴调音的音准稳定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是却不利于调律过程中又训泊音的分辨。过强的击键会导致音的破裂,多余的杂音会把拍音掩盖。所以击键的力应适度,同时要找一个适于耳朵听辨的击键间隙,只是在最后确认日勃口重些击键的力度,也许只要重击一下就可以把音牢牢的稳定在准位置上

(一)操作——提高调律精度的核心

1.注意放扳子的角度,在调律时,任何小的调节只能依靠弦轴的转动,而不能去压或提弦轴,扳子的旋转最好控制在水平面上。

2.注意先调过准位再回送扳子。俗话说“矫往必须过正”。调律者对旋轴的转动要有灵敏的感觉,在音由偏低调至准位时要再调高一点儿,然后回送扳子,使音达到准位若音已偏高,就要先将其调到低位,然后重复上述的步骤。拉或推扳子的动作一定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这是为了使音准更加稳定持久。

3.注意击键的力度。有些资料讲到“ 为了协助扳子的运动,防止由于弦轴变形而造成的跑音现象,同时使拉力达到平衡,所以在调律时一定要重击键,这种重击的程度是要超过钢琴弹奏的最强音。” 强力的击键方法,对于整台钢琴调音的音准稳定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是却不利于调律过程中又训泊音的分辨。过强的击键会导致音的破裂,多余的杂音会把拍音掩盖。所以击键的力应适度,同时要找一个适于耳朵听辨的击键间隙,只是在最后确认日勃口重些击键的力度,也许只要重击一下就可以把音牢牢的稳定在准位置上。

(二)听音——提高调律精度的先导

所谓听音,即是对“音”的判断。“音”有三种特性,或称三要素:即音高、音量、音色。三个要素中,音高是首要的,因为在设计钢琴弦列时,是以音高为前提的。音高与琴弦的长短、粗细、张力有关。建立正确的音准概念,是调音的先决条件,如何将抽象的音程概念,变成人的易于理解的具体印象,是学会听音的难点。

(三)配合——提高调律精度的主题

1.粗调的操作方法,钢琴调律过程中,琴弦码施予音板的压力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压力长时间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不仅会导致较大程度的跑音,甚至会使音板发生变形。另外产生跑音的原因还有琴弦张力达到平衡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弦轴有种自然回归的物理性质。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除了提高整体调律的速度之外,再就是先快速粗调一遍,然后再进行精调。粗调是一种很重要也很有效的方法。粗调的速度一定要快,同时把握好音的高低。

2.精调的操作方法,精调是建立在粗调的基础上或调律幅度较小的前提下进行精确调律的过程。在精调过程中,必须要对每一个音高进行校对和检查,尤其是基准音组十二平均律的调律,它的精度直接影响到整台钢琴的精度,所以每一个步骤都要进行校对和检查。在平均律音区进行四五度分律,三、六度检验后,以此为核心迅速推导调整整架钢琴的音律。注意:提升张力、粗调律、精调律时动作要迅速,这样能更好地促进琴弦张力提升时铁架、音板承受的张力变化均衡、调律后音准相对稳定。

上一篇:住建部关于组织开展在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下一篇:led防爆灯项目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