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工作交流报告

2024-10-21

内部审计工作交流报告(共8篇)

1.内部审计工作交流报告 篇一

新疆准东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07内部审计工

作报告

证券代码:002207 证券简称:准油股份

新疆准东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07内部审计工作报告

2007公司审计监察部在不断完善部门基础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公司董事会的要求,开展了一项常规审计、四项专项审计,共出具了5份内部审计报告。在审计的过程中,我们以公司制订的《内部审计制度实施细则》为工作的指南,客观公正、认真审计,完成了董事会下达的审计任务。

一、内部审计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情况

2007年初,公司审计监察部根据公司制订的《内部审计制度实施细则》拟定了审计工作计划,确定了审计工作的目标和审计计划的工作重点。2007的审计工作围绕计划组织和实施。

在审计工作中,公司的高层领导和相关部门均给予了强力支持和配合,审计工作围绕公司的经营重点和经营目标展开。

在实施内部审计时,为确保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审计人员深入相关部门及各事业部查阅有关资料。在审计实施方案中,对审计项目、实施时间和期间、审计方式、审计目标、审计重点都做了明确界定。

二、2007审计项目实施情况

1.2006年内部审计、2006劳务费、临时生贴支出情况的专项审计、准油运输公司专项审计。

2.对2006、2007公司自建工程项目及各事业部外挂及分包工程的专项审计。

3.2007的日常抽查审计:

3.1 物料采购审计。

3.2 固定资产的审计。

3.3 应收帐款的审计。

3.4 差旅费的审计。

三、重要审计发现

1、物料采购审计:供应商档案中缺少对供应客户的书面评价记录。

2、固定资产的审计:固定资产投资的审批手续齐全,投资项目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但是在油污泥项目、大罐清洗项目、防腐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受市场及环境的影响,投资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

3、应收帐款的审计:与2006财务报表期末数相比,应收帐款余额下降了41.59%,主要原因是公司在2007采取了有效措施,制定专人负责督促帐款的回收,加速了资金回笼。

4、差旅费的审计:公司的差旅费文件条款粗,不便于费用的控制。

四、审计建议及改进措施

1、针对供应商档案中缺少对供应客户的书面评价记录,我们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发现他们对供应客户的了解很深,对产品性能价格以及供应客户的信誉度都有准确的评

价,我们建议将这些评价书面化,并针对客户的信誉、产品质量、供货期和价格优势进行

评定等级,以便货比三家,选择最佳供应商。

2、做细新市场的投资预测,加大新市场的开发力度,以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3、2007公司在应收帐款回收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建议将相关

内容制度化、条理化。

4、根据公司经营管理的目的和要求重新修订差旅费文件,细化条款,以利于费用的控制。

五、2008内审实施方案

2008审计监察部将在股份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下,严格按照《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的规定继续努力工作,积极配合股份公司各职能部门,共同防范控制风险,提高管理效率。

二○○八年四月一日

2.内部审计工作交流报告 篇二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 (430.01, 430.04, 430.04.5) 给出的审计报告定义是:“说明审计目的、范围和结果的经签署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包括审计发现、审计结论 (意见) 和提出的, 审计建议”。

对于审计报告的定义, 我国的许多专家大多是从会计角度讲行定义的。例如, 其中一种认为:审计人员在完成具体审计领域的测试和调查以后, 需要汇总其工作成果, 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公允性作出鉴证意见。审计报告是完成外勤工作以后所提交的书面意见, 是审计人员向委托人传达审计结论的手段。

我国内部审计专家徐政旦教授, 认为内部审计报告是指内审人员在完成了审计实施阶段的各项工作以后, 要对其工作底稿进行整理, 汇总工作结果, 形成审计意见, 就被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向有关方面发表的书面和口头的审计意见。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第430条款对审计报告的标准作了详细的说明, 关于通报审计结果:“内部审计师应报告他们审计工作的结果”。《标准》中的具体细则包括:

1、审计检查完成后, 应提交有署名的书面报告。中期报告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 既可正式报送, 又可非正式报送。

2、在发出最终书面报告以前, 内部审计师必须在适当的管理层次中征求对审计结论与建议的意见。

3、报告必须客观、清晰、简明、富有建设性并且要及时

4、报告应说明审计的目的、范围和审计结论, 并且报告应适当地表明审计人员的意见。

5、报告可以包括可能采取的改进建议和令人满意的执行情况及纠正行动。

6、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建议的看法可以包括在审计报告中。

7、在最终审计报告发出前, 内部审计经理或被指定人应检查和审批包括并决定报告的发送对象。

二、内部审计报告的种类

内部审计报告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每个标准都决定了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第一, 内部审计报告可以依据被审计内容进行划分。包括财务会计审计报告、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基本建设审计报告、环境保护审计报告、人力资源审计报告、计算机信息审计报告等。

第二, 内部审计报告可以根据报告的形式分为书面形式的审计报告、口头形式的审计报告。书面形式审计报告的要求文字规范、格式统一、涵盖内容齐全 (即包括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结果、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等内容) 。口头形式的审计报告, 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及时报送审计信息, 以便于高级管理者能够立即采取决策措施以预防风险的发生。口头形式的审计报告还表现为能够马上得到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反馈和补充纠正措施, 以及加强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和协调。防止双方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口头形式的审计报告又可以采取一种称为“总结座谈会”的汇报形式。开好一个成功的总结座谈会是一种灵活自然的报告形式。但是, 并不是说座谈会报告方式就一定比书面形式简单。

组织一个成功的、活跃的审计座谈会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包括审计师应做到态度客观公正、预先准备充分、会议时间安排合理、建立起一种融洽的会议环境、避免外界干扰和给予被审计单位必要的回复和反馈等。但应注意, 对于重要问题的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 应倾向于通过书面报告形式进行落实和确定, 并通过座谈会形式获取被审计单位的反馈和不同意见, 最终再以书面形式来引起高级管理者的重视。

第三, 内部审计报告按照报送期限划分为期中报告和最终报告。期中审计报告的作用是在审计程序没有最终完成时, 对于较为重要的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 可以中期进行反映和评价。目的是为了向高级管理者预警、提示和预先加强防范。期申报告形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可以是正式报送方式, 也可以非正式报送方式。最终报告的特征是等待审计程序全部完成以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出的审计报告内容。最终书面报告在合理性、基本格式、清晰、语气、风格等方面充分表现出审计师的执业水平。

三、内部审计报告的基本模式

内部审计报告的基本模式是一个报告中要具备的基本要素, 包括审计报告封面、导言、审计总结和概述、审计发现详细内容、审计证据或测试数据中的图表、附录、照片和抽样的小样本等。审计报告内容如果涵盖实质内容并设计新颖和有悦感 (有图、表、文字结合) , 可以加大内审工作的质量以及报告的实际分量。往往能从审计报告的内容及设计模式上透露出内部审计师的文化层次。

第一, 审计报告封面。报告的封面是在一目了然的显眼部位。一个设计较好的报告封面如同一个商品或产品的外观及包装, 有的装潢得素雅、高贵, 也有的装潢得品位高、深邃。封面内容应包括报告的题目、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地址、审计日期或期限、审计小组或部门的名称等。如图9—1所示 (结合上例虚构) :

如图9—1审计报告封面设计格式

第二, 报告导言。审计报告的导言是对于审计报告的引导, 开场白关系到报告内容的言简意赅和总结性内容, 一个导言的内容往往起到简单传递报告信息的基本作用。包括审计背景的介绍、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审计发现和审计证据、报告内容目录和索引信息、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及反馈等。此外, 还有审计报告日期及发送日期、参与审计的人员名单和签发人签字等。

第三, 审计总结和概述。冗长的审计报告不易引发高级管理者的极大兴趣, 更不容易使其关注审计发现和审计结论。所以, 总结性和概括性特征务必反映在此项程序当中。具体如何总结和概括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固定化和教条性的统一规范。但是, 无论如何应把总结和概括内容做到“简洁、明快、精练”的地步。包括中文措辞 (也包括翻译外文措辞) 的严谨、强调重要审计发现、避免中性词的反复赘述等。此外, 内审人员如果关注报告审阅人 (包括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者) 的工作作风、文化偏好、对审计知识的了解程度等, 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 审计发现的详细内容。详细地介绍审计报告中的内容是展示内部审计工作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程序。信息量加大、重点突出、审计证据具有较高说服力、分析原因较为客观公正、审计发现的渠道涉及组织实质、汇总表介绍内容干练等, 都是比较关键的影响因素。但是, 要注意报告篇幅不适宜过长、防止重复和主观倾向出现。并且, 对于审计发现详细介绍, 要组织好先后顺序, 重要发现在前、次要在后。但需引起注意的是, 为了防止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事项和审计发现提出质疑、甚至狡辩, 应准备好充分的理由进行发现的详细说明。以理服人、公允性的逻辑判断是必不可少的。

第五, 报告中的图表及附录。在信息社会,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随着管理人员技术素质的不断提高, 要求内部审计师在报告中揭示的发现内容, 应充分展示发现信息的充分、完整和时效。审计证据中的图表方式是通过分析性测试总结出的成果, 要利用一切手段来帮助分析审计证据。例如, 审计图表可以包括会计表格、财务分析中经济指标对比数据、计算机电子表格的纵向、横向交叉, 以及数据库信息分析模型中的“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此外, 还可以利用定量分析技术中的决策树方法、网络分析方法、指数分析方法和模拟排队方式等, 帮助提高其说服力和证明力。

参考文献

[1]、何占东, 浅谈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 青海金融, 2001年第4期.

3.内部审计工作交流报告 篇三

增强审计评价的专业内涵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点睛之处,审计评价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又关系审计部门的形象和权威,同时又直接关系到被审计对象的形象。

(一)当前审计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超出审计职责范围并且前后矛盾。在撰写审计评价时,由于忽视基础工作,没有完全掌握情况,详细占有素材,或确定目标不准确,使审计评价无文章可做,如根据被审单位提供的工作总结,简单评价什么工作怎样做的,达到什么要求,取得了什么成绩等等。有的将没有经过审计的业务数据拿出作评价,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内容。同时,审计报告中的内容与作出的审计决定内容相矛盾。如:审计评价某单位较好地执行了国家财经法规,收支合法,但在审计决定中却又认为该单位偷漏国家税收问题严重、存在着巨额账外资金。审计评价就存在前后自相矛盾现象。

(2)评价主观片面、单一笼统。某些审计项目审计评价意见,未经过必需的审计检查和测试,而是在对部分情况审计查证后,在主观推理基础上得出片面结论,没有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作为依据。还有就是不管什么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审计项目确定的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

(3)评价用词不严谨。如有的单位存在一定的违纪违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但在审计评价时往往为迁就被审计单位,或是为了审计决定能够较快较好地落实,于是审计评价就夸大为真实、合法、健全。还有的审计评价在对某些重大问题发表肯定意见时,风险防范意识差,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如评价为:通过审计,某单位真实地反映了年度财务收支情况,某单位无违纪违规问题,某人清正廉洁,无任何经济问题。在目前法制尚不健全、被审单位和个人守法意识不强、经济业务活动错综复杂而审计受到诸多客观条件限制的审计环境下,审计从范围、深度、广度上,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因此这类评价存在着巨大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

(1)审计评价规范及评价准则相对落后。无论审计对象自身,还是国家对于审计对象的管理以及财务会计制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审计自身的发展看,审计的领域不断拓宽,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正不断加强,但与此相关的审计评价准则尚待建立,而现有审计评价规范过于抽象,操作性、实用性不够强。

(2)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审计人员对审计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高,导致关于审计评价方面的许多重要内容在审计查证环节就被疏忽,在评价时不可避免沦为“无米之炊”。同时由于部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强、审计技术手段、审计方法相对落后等因素以及被审计单位配合、提供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审计评价所涉及到的较多内容,要么无从涉及,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含糊其词,也造成了评价无依据。

增强审计报告的法制内涵

(一)当前在审计报告撰写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1)事实不够清楚、证据不够充分。有的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法违规问题的表述过于简单,常常以一句结论性的语言一概而过,接着便以违反法律法规哪一条款进行定性和处罚。由于叙事有情无节,使人看不出违法违规问题的情节、性质及其后果如何。

(2)定性不够准确。不加区别,简单“对号入座”,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生搬硬套,缺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意见失之于宽或失之于严的情况时有发生。

(3)引用法规不当。一是没有引用法律法规,或者引用法律法规有误;二是引用法律依据不足,或者适用法规针对性不强;三是引用过时失效的规定,或用审计事项发生时尚未施行的法规作为审计依据;四是引用的规定层次较低,甚至没有法律效力的“红头文件”也作为定性和处理处罚的依据。

(4)行文不够规范。有些审计报告往往简单地以会计核算过程或会计科目来反映事实,阐述问题没有与整个业务操作过程相结合,个别的还使用夸张、比喻等过分修饰的语言,语意表述含糊累赘。也有的明显带有个人主观意识的分析和推断性的语言。

(二)大凡法律文书,其基本要求就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因此,作为一种法律文书的审计报告,也必须按照法律准则要求办事,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当然还要处理恰当、行文规范。

(1)事实清楚。审计报告所反映审计事项的评价结论和处理处罚结果,都必须建立在其所涉及的事实基础之上,只有事实清楚,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被审计事项给予定性和提出处理意见。审计报告要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基础就是事实清楚。

(2)证据充分。重证据是执法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如果事实是存在的,但缺乏证据证明,还是不能说是清楚的。要依据《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有关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规定》(审计署第六号令)对审计人员的证据收集进行规范,保证审计报告所述问题的证据材料确凿充分。

(3)定性准确。定性的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罚,也将关系到对其直接责任人的评价及处理,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反映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的执法水平。如定性“挪用”、“借用”还是“占用”,处理处罚是不完全一样的。又如“挤占”和“挪用”之间的区别,也是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定性既不能避重就轻,也不能无限上纲,更不能以偏概全,这些都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4)处理恰当、行文规范。审计报告对所述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意见,要根据事情发生当时当地的情况和当事人的表现,国家有明确规定的,按照规定处理处罚;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本着教育、管理从严,处理适度的原则把握。尤其是要谨慎使用好自由裁量权,对同类问题的处理处罚尽可能相一致,避免畸轻畸重情况的发生。审计报告还得讲究一些法律文书的要求。按照统一格式要求,做到严肃权威,行文条理清晰,文字简明扼要,表达准确规范。

增强审计报告内涵的方法

审计报告的内涵既是审计业务问题,更是审计机关执政执法能力问题,需要全体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共同努力来解决好。如何增强审计报告的内涵,可以考虑寻求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增强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言之有据。要提高审计人员掌握科学审计现代审计的能力,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熟练运用各项辅助审计手段,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判断。运用合理的审计技术方法,查深查透每一个具体审计事项、具体环节,保证关键点的深入挖掘,判断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具体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最后,利用好审计取证,做出合理评价。

二是精通法律法规,言之有法。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业务,更要求审计人员知法懂法、严格执法。因此,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家关于财政财务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熟悉了解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审计前,注意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一方面可以对照审查被审计单位有无违规违纪行为,另一方面也便于掌握法律依据对审计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进行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

三是注意统领全局,言之有理。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全局工作中心研究改革、发展、稳定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具体化,针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趋势,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审计建议,起到帮助被审计单位知错整改进而规范管理的作用。使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

四是加强综合分析,言之有度。面对审计查出的许多问题,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度量,善于就重点问题入手开展审计,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分析,在审计报告中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克服审计报告面面俱到、处处点评,重点不突出的问题。文字表述上,要善于加工提炼,精雕细刻。还要注意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实质,击其要害,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改变长期存在的屡审屡犯的状况。

总之,审计报告不是简单的条文加事实,而是一项具有开拓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以《审计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对审计评价的锤炼,对于提高审计机关的执法水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4.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报告 篇四

【篇一】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报告

20XX年全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卫生中心工作,以创新的工作思路、科学的工作方法、务求实效的工作态度,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医院内部审计作用,促进我县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突出财务收支和项目资金审计,切实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全年计划对4个乡镇卫生院实施常规审计,对财务收支、项目资金管理、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及票据、物价等就地开展绩效审计。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项目资金规范管理方面入手,检查工作中不规范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整改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增强领导干部的财经法规意识和经济责任意识。

二、运用审计成果,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

科学分析和梳理审计结果,有效发挥监督与服务职能,立足发展,着眼整改,充分运用好审计结果。加大审计后续跟踪力度,及时了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中所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在整改过程中,注重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内部管理规范有序。同时督促未被审计的单位对照其它被审计单位暴露出的问题,组织自查整改。

三、推动内部审计交流,提升内部审计效率

加大对本系统内审工作的力度,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交流经验,促进内审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加强单位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本系统内部审计的能力。

加强与审计机关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创新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方法,努力提高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今年计划请审计部门对公立医院进行内部审计工作。

四、强化内审队伍建设,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加强审计人员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而公正地履行审计职责。

【篇二】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报告

一、提高审计质量,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1、全面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审计监督能力。在工作中要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审计工作要求和审计程序,克服审计过程中的随意性。

2、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思路。医院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使得内审对象及内审面逐步扩展。因此,医院内审工作要从医院的经济工作中心出发,重点着眼于对加强各类资金管理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事项。

3、改进审计计划管理,使审计计划要和我院的经济工作计划在时间上错位半年,使审计计划能确实落到实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4、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不断更新审计人员整体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做好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只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了,审计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更新审计理念,提高审计工作层次

内部审计对所审查的活动向院领导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咨询,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管理医院。内部审计查出问题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审计工作不能停留在揭露问题上,要站在医院发展的前沿,立足于纵观全局的基点上,扣紧为医院经济决策、经济管理服务、促进医院经济健康,树立起服务第一理念,采取参与式的审计策略。尽可能地对被审计的科室面临的困难和对策提供咨询意见:主动请求被审计科室对自己的工作方式、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提出建议;为医院加强管理、完善决策机制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更好地为医院的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三、以成本管理审计为重点,强化审计经济监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被推向市场,医院的生存不再取决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意志,而是取决于市场对医院的接纳程度,取决于医院能否为患者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市场决定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院要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向广大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必然会消耗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医院的经营过程也就是资源耗费的过程,同时也是成本的形成过程。医院之所以必须注意成本是因为每增加一元的成本不仅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会减少医院的收益,影响医院的长期发展;成本问题解决不好,医院的效益就没有保障,竞争力也会变得低下。因此,内部审计要把医疗服务成本作为基本审计,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大问题,找到损失浪费的主要表现、症结所在,做好综合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促进医院有效节约与合璎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运用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随着医院管理信息化程度的逐渐提高,我院计算机信息系统要联网,使医院内部审计从传统的、以纸质账簿为载体的财务审计转向以业务、管理、绩效审计为主。通过借助计算机审计技术,能及时地获得相关信息资料,缩短审计时间,节约审计成本,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我们科室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自身,立足内部,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一定能够为促进医院的和谐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篇三】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报告

一、基础建设

xxxx年是我院迅速发展的一年,医疗、科研、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为我们搞好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我们审计科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局、审计局等上级部门的指示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在做好审计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坚持完善自我,提高认识的原则,努力完善审计制度,健全审计机构,调整人员结构。

1、规范了审计工作流程,按照xxxx年审计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对院内各经济项目的监管。

2、参与制定了医院物资采购、设备管理及相关规章制度若干项。规范了经济行为,使审计工作进一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在审计部门单独成立时,进一步明确了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使内审工作的内部监督职能进一步得到体现,可以更好的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4、调整人员的知识和年龄结构,新增专业审计人员1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加强了审计队伍建设。

二、学习及培训

强化措施,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使我院每个内审人员都真正成为思想、业务过硬、技能娴熟、务实高效的工作高手。

1、参加审计厅、市审计局、市卫生局规财处召开的培训班,获取了大量审计工作信息及先进工作经验。

2、与××市第九医院、江西省精神病医院等审计人员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审计工作新思路。

3、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

三、具体审计工作

1、参与后勤维修审计

随着医院业务不断的扩大,后勤管理部门所涵盖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我们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我们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后勤管理的规章和措施,对零星维修每月审计一次,对基建维修的每个项目都进行审计,截止到6月底,共为医院节省开支1000余元。为推动医院的后勤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2、参与财务收支审计

做好医院财务账面审计工作,为保证医院财务账面的合法性、合理性、准确性,我科室配合审计局对医院xxx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整改,进一步规范了财务制度,为领导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医院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3、参与各项招投标工作审计

随着医院业务的迅速发展,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是与市场紧密相联的,要实现对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工作的有效控制,就必须用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我们参与制定招投标程序的相关规定并监督实施。在招投标工作中真正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根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要求,我科室切实加强了对单位采购活动的监督,尤其是对药品、医疗器械等招标采购,进一步预防了商业贿赂的发生。在这半年工作中,单位六个项目的招标工作,我科室全程监督,严肃招投标纪律,较好地保证了招标过程严格按照程序和要求,公开、公平、公正地顺利进行。为单位节约资金万余元。

4、参与物价审计

为了加大医疗收费的监督,我科室每个月定期对出院病历、运行病历及药房处方批价的情况进行检查,截止到6月底,发现20多份出院病历,30多份运行病历存在“三单不符”的现象,并及时做出了整改。

5、参与专项支出审计

科研工作是医院发展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我们集中力量加强对科研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使这些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半年来我们开展科研经费审签10项,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四、工作体会

1、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搞好内审工作的关键。领导的重视程度越高,内审工作就越有依靠,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我们在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注重同上级领导的交流,不定期汇报工作情况,争取领导的信任,取得了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健全的审计机构,合理的人员结构及知识结构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础条件。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帮助下,审计机构不断得到完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合理的人员配置和人员结构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院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内部审计工作交流报告 篇五

2009年第一季度内部审计工作报告

董事会审计委员会:

根据年度审计计划安排,内审部于2009年2月1号至3月31日对公司存货管理进行了审计。

一、审计概况

审计依据:财政部《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有关规定。审计项目:存货管理审计。

审计范围:仓储管理的制度完备性和严密性;原材料入库、在产品和原材料的出库、在产品和产成品的入库、产成品出库的合规性和准确性;货品账目和盘点;残次冷背存货的管理情况;存货保安情况。

审查程序和方法:(1)检查仓储管理的相关制度文档。(2)抽查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出入库记录。(3)访谈仓储管理相关人员,了解内控制度严密性和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4)会同仓储主管人员、财务人员盘点存货库存。(5)实地考察和访谈相结合,检查存货保安情况。

二、审计评论

经过审计,我们有如下结论:

可以看出,我单位在存货管理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制度建设比较健全。对照财务部下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我单位的存货管理制度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二是内部控制系统比较完整。对仓储管理人员的配备比较科学合理,不相容岗位的仓储人员实现了分离。

审计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极少是因为仓储管理制度没有涵

盖,原因如下:一是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偏差;二是部分仓储管理人员对制度的执行还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出现的问题只要认真对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大多数问题已与相关人员进行了沟通,并提出了整改建议,公司生产部领导及生产部仓库管理组上下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正在积极整改过程中。

三、审计结果及建议

1、审计结果:

(1)实际材料出库过程中,存在部分仓库管理员在未履行全部手续后就出库的情况,尽管事后进行了补记录。

(2)2009年1月17日,半成品仓BOS-330主板出库记录和车间领用记录不符,出库记录少了5套。经了解,是由于车间第二次补领5套后,仓库管理员没有予以记录。

(3)2009年1月11日,成品仓有一批电控锁(32把)入库未记录。

(4)经过盘点,半成品仓、成品仓的账实基本相符,但原材料仓的接线端子、电阻的数量出现合理范围外的损耗。经了解是出货时计量不够精确,只是凭经验的眼看估数。

(5)部分仓库管理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对仓库保管的安全知识回答不正确。

2、审计建议:

(1)关于仓储管理制度执行

加强对仓储工作人员的教育,并建议将制度执行情况和业绩考核挂钩,强化公司仓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2)材料出入库一定要严格按照流程,避免漏记、错记,原材料出库

要准确计数,不要因为麻烦而目测计数。

(3)加强对仓库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强化仓库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四、其他说明

因限于此次存货管理审计的重点、范围,审计工作无法触及所有方面。审计方法以抽样为原则,因此在报告中未必揭示所有问题。

以上报告送呈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阅。

**公司

内审部

6.审计工作报告 篇六

我受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xx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广东省预算执行审计条例》的规定,20xx年,省审计厅在省委、政府和审计署的领导下,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积极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稳步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实施各类审计及审计调查,持续组织对国家和省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强化民生资金和重点项目审计,并督促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方面,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监督和保障作用。

审计结果表明,各部门、各地区认真执行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财政预算,20xx年省级财政预算执行良好,财政收支管理总体规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6182.14亿元,总支出5884.93亿元,年终结转297.21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690.62亿元,总支出660.25亿元,年终结转30.37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32.31亿元,总支出28.77亿元,年终结转结余3.54亿元;社保基金预算总收入337.30亿元,总支出308.98亿元,年终滚存结余543.13亿元。

——强化管理,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高。强化税源管理,税收收入对公共预算收入的贡献稳步增长;加强收入运行监测,规范收入和库款管理,保障财力增长。20xx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1.89%,增长12.8%,其中税收收入占比91%,增长9%。

——统筹兼顾,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各项支出得到较好的保障,教育、节能环保和科技支出大幅增长,积极推动稳增长政策落实,统筹相关资金,精准发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实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提质增效。20xx年,教育支出196.67亿元,节能环保支出24.14亿元,科技支出89.82亿元。

——深化改革,推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开展省级财政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探索省级预算项目库管理、编制省级中期财政规划、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推广PPP模式和设立政策性基金,逐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一、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一)省级财政管理审计

组织对省财政20xx年度省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表明,省有关部门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形势下,积极落实省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着力组织收入和科学安排支出,较好发挥财政保障职能。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预算管理方面问题

(1)部分资金预算管理使用不够规范。未按规定将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量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核算就直接安排使用,涉及金额5.52亿元;未将省国资委监事会等经费净结余110万元收回,就在20xx年安排同类项目经费时直接抵扣清算;省级交通建设还本付息专户收取的股权分红及其利息收入资金未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涉及金额3173.84万元。

(2)部分债券资金使用效率不高。20xx年省财政安排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部分新增债券转贷资金,有1个市11953.2万元资金闲置,1个县(市)有4377万元申请调整为其他用途。

2.预算执行方面的问题

(1)部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下达不及时。有27笔省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87笔省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合计171.35亿元下达不够及时。

(2)部分资金闲置。审计抽查发现,20xx年省级企业研究开发资金、省级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贴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19项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合计62.58亿元,由于项目计划或分配方案未及时下达、施工条件不具备等原因滞留在下级财政或项目单位4个月以上,最长达1年。

(3)预算安排的政策性基金管理问题。审计抽查7项受托管理的政策性基金,有5项投向的行业或领域出现交叉重复;有1项投资方式不符合规定,涉及金额3.85亿元;有1项违规购买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涉及金额1亿元。

3.省级社保基金预算方面的问题

(1)省财政厅将20xx年省级社保基金预算草案报经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只批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执行,未及时批复省地税局和省社保基金管理局执行。

(2)社保基金基础数据核对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相关部门反映的参保人数不一致。省社保基金管理局提供的20xx年省本级职工养老、工伤保险的实际缴费人数比省地税局提供的相关人数分别少6556、10992人。

4.税收管理方面问题

组织对省地税局土地增值税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审计,重点调查湛江、茂名、阳江、云浮、韶关、梅州、清远、河源等8市,同时对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4市财政决算税收征管情况进行审计。结果表明,省及有关市地税部门能加强税收征管,促进税收稳步增长。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有7个市应征未征税费8.62亿元。其中涉及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等3个税种7.45亿元。

(2)有1个市未办理缓征税款手续,缓征耕地占用税、契税等税款3.11亿元,最长缓征超过1年。

(3)违规征税1.72亿元。有2个县对不应征税的41宗土地交易征收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款1.23亿元;有1个市错用税额标准、多计征税面积导致多征26宗土地耕地占用税3628.97万元;有1个市提前征收2家企业下一年度资源税和企业所得税合计1254.73万元。

(4)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不规范。有4个市未对符合清算条件的32个房地产项目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影响税款及时入库;有8个市未及时追缴31个已清算的房地产项目土地增值税4928.47万元;有4个市地税部门对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未以查账征收作为主要方式清算土地增值税,存在税收征管漏洞。

(二)地方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1.4个市财政决算审计

20xx年9月,组织对阳江、湛江、茂名、云浮等4个市财政决算进行审计。结果表明,4个市认真落实省委、政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稳步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完善财政管理,多方筹措财力加快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决算反映不真实。4个市少列、多列预算收入24.32亿元,少列、多列预算支出38.64亿元。

(2)未严格执行预算审批程序。有2个市取得补助收入或追加支出时未报告市人大,涉及补助收入67.77亿元、追加支出3.74亿元。

(3)财政资金管理不严格。有1个市未严格执行大额资金支出集体讨论审批制度,涉及4个项目资金共7.83亿元,同时违规批准财政资金在国库和财政专户来回调动,涉及资金52.8亿元;有1个市坐支土地补偿金1.17亿元;有2个市违规向国有企业出借财政资金8.27亿元;有2个市超范围支出土地出让金、教育费附加等财政资金7.31亿元;有2个市违规安排非税收入返还及计提奖励经费等1.41亿元;有1个市滞留省级教育专项资金2955.29万元超过半年未拨付;有2个市25个财政资金账户设置不合规。

(4)政策执行不到位。有3个市应收未收土地出让金、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国资收益等财政资金1.87亿元;有2个市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收取费用1.39亿元;有2个市未及时上缴省级分成非税收入0.16亿元;有1个市非税收入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涉及金额2.39亿元;有1个市未按规定制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管理制度,致使30家市属国有企业未及时上缴20国有资本收益。

(5)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有3个市违规新增BT方式融资20.79亿元;有2个市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年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比上年分别增长68.32%和29.13%,其中一个市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国际警戒线标准;有2个市未按规定用途使用债务资金17.44亿元;有1个市财政违规为国有企业提供86.5亿元融资担保;有1个市违规设立3家融资平台公司。

2.22个县(市、区)财政收支审计

组织对佛山市南海区等22个县(市、区)至20xx年6月财政收支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财政收支不真实。有10个县(市、区)虚增财政收入34.30亿元;有5个县(市、区)财政支出未纳入预算,涉及金额45.43亿元;有15个县(市、区)未及时将非税收入上缴国库,涉及金额59.38亿元。

(2)预算编制和管理问题。有17个县(市、区)未编制国有资本经营或政府性基金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预算编制不完整;有5个县(市、区)预算收支调整未报同级人大审批。

(3)财政资金管理使用问题。有14个县(市、区)挪用财政专项资金58.13亿元;有11个县(市、区)闲置、滞留财政专项资金45.25亿元;有8个县(市、区)违规出借财政资金10.14亿元。

(4)政府性债务问题。有8个县(市、区)政府性债务在近两年时间里债务增长率超30%以上;有8个县(市、区)近3年逾期债务率达28.5%以上,偿债压力和风险较大;有5个县(市、区)少报政府性债务106.75亿元,3个县(市、区)多报政府性债务6.42亿元。

(5)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有1个区有31处物业资产未登记入账;有6个县(市、区)未能全面掌握国有资产情况;有3个县(市、区)未按规定追缴国有资产经营收益7600万元。

(6)有9个县(市、区)违规发放奖金补贴,涉及金额1.22亿元。

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20xx年度首次对纳入省财政集中监管系统的112家一级部门预算单位实施在线审计监督,按照“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重点审计”的工作思路,开展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联网在线审计及时发现部分部门单位存在资金管理不完善、账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通过现场延伸核实和发函通知自查等方式,相关部门单位已按要求及时整改,修改完善多项内部管理制度。同时重点对省财政厅、教育厅、公安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环境保护厅、农业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卫生计生委、社工委、团省委、工商局、省委党史研究室、台办、省委老干部局、体育局、中医药局、科学院、农业科学院、贸促会、广州海事法院、广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广州铁路运输分院、广东省城镇集体企业联社、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中国国民革命委员会广东省委员会(以下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员会、中国民主建国会广东省委员会(以下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委员会(以下简称民进)、黄埔军校同学会、台湾同胞联谊会等30家省级单位20xx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并延伸审计其所属50个下属单位,涉及资金总额163.37亿元(含延伸以前年度资金),其中本部120.62亿元、所属单位42.75亿元。审计结果表明,相关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总体情况较好。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一)有19个部门单位预决算编制不够完整、细化。如省公安厅未将下属培训中心等2个单位的收支纳入年度预决算编制范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本部及下属省无线电监测站等2个单位动用以前年度结余资金3580.92万元未纳入20xx年年初预算;团省委本部在编制部分项目经费时,将所有经济支出事项都编入“其他”科目,涉及金额1203.5万元。

(二)有13个部门单位预算编制不科学、年中追加预算比例较高。如省环境保护厅本部及下属省环保学校等2个单位20xx年年中追加预算分别为6549.23万元、9942.15万元和3022.12万元;省农业厅本部20xx年年中追加预算3.03亿元,均超过年初预算的1倍。

(三)部分项目预算执行率低。有21个部门单位589个项目预算执行率偏低,涉及金额32.31亿元。如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本部及下属单位有167个项目执行率低于30%,涉及金额5.87亿元;省农科院本部和下属单位有31个项目执行率低于30%,涉及金额3228.04万元。

(四)有17个部门单位无预算支出或扩大支出范围,涉及3697.88万元。如省社会工作委员会将专项任务经费23.92万元用于办公用房维修等支出;省人民检察院广州铁路运输分院在办案费中支出个人培训费等14.97万元;省贸促会将项目经费128.23万元,用于培训等支出;省城镇集体企业联社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35.98万元。

(五)有8个部门单位以拨代支或虚列支出,涉及金额2319.21万元。省中医药局下属广州中医药一院等2个单位以支付设备维保费等名义虚列支出258.06万元;省体育局下属省二沙训练中心以拨代支赛事经费50万元至相关地市体育局。

(六)有6个部门单位未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涉及金额4239.19万元。如广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及下属广州铁路运输第一法院、第二法院未按规定将罚没收入上缴省财政,涉及金额199.05万元;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未按规定将办学收入上缴省财政,涉及金额863.11万元;省财政厅下属省财政学校未按规定将培训费等收入上缴省财政,涉及金额45.81万元。

(七)“三公经费”管理问题。

一是公务车管理方面。有2个部门单位违规长期借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车辆9台;有4个部门单位违规到非定点厂家维修、保养和租用车辆,涉及金额64.97万元;有2个部门单位向下属单位转嫁公车费用,涉及金额5.72万元。

二是公务接待费方面。有11个部门单位527次接待活动没有公函、邀请函,涉及金额130.4万元;有4个部门单位在“差旅费”、“办公费”等其他费用列支公务接待费,涉及金额20.3万元;有2个部门单位在公务接待费中列支接待对象的差旅费,涉及金额4.36万元。

三是因公出国(境)费方面。有2个部门单位7个团组因公出国(境)费超预算10.25万元。

(八)会议费管理问题。有6个部门单位23个会议费用超标准33.42万元;有1个单位的4个会议费用超预算0.78万元;有5个部门单位在会议费中列支培训费等其他费用45.84万元;有3个部门单位计划外召开会议41个;有3个部门单位在非定点酒店召开会议88个,涉及金额202.1万元;有9个部门单位45个会议存在会议费用报销凭证不齐全等问题,涉及金额176.87万元。

(九)差旅费管理问题。有2个部门单位的128次出差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涉及金额28.84万元;有2个部门单位超标准、超范围报销差旅费1.27万元;有3个部门单位在差旅费中列支公务用车费用等其他费用14.92万元。

(十)部门单位未严格执行财务、管理等有关规定。有3个部门单位未严格执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有15个部门单位未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涉及金额2902.39万元;有3个部门单位未严格执行零余额账户管理规定,涉及金额379.11万元。

(十一)资产管理问题。有4个部门单位本级和9个部门单位的22个下属单位未经审批出租或者报废资产,涉及金额3916.85万元;有7个部门单位本级和2个部门单位的3个下属单位未按规定将资产出租和报废收入上缴省财政,涉及金额1606.15万元;有1个部门本级和1个部门的1个下属单位固定资产未入账,涉及房产2910平米和车辆2台;有18个部门本级和3个部门的4个下属单位固定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涉及金额27.06亿元;有3个部门本级和3个部门的4个下属单位无形资产未入账,涉及软件资产5776.3万元和259项专利。

(十二)有2个部门单位未按规定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如省工商局未与下属企业省工商信息服务中心脱钩。

(十三)有14个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存在漏洞。如广州海事法院没有对执行款进行台账管理,也没有与财务部门定期核对;省教育厅下属省教研院稿酬收入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定期与各出版社对账、结算;省委党史研究室大额现金支付未经审批;省科学院下属昆虫所野外业务差旅费管理办法与省规定不相符。

(十四)有22个部门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如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本部把培训费66万元在“委托业务费”中列支;民革在往来款科目核算经费收入,涉及金额4万元;民建将下年度支出列为本年度支出,涉及金额25.6万元;民进部分经济事项报销凭证不规范,涉及5个事项19.94万元;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员会、黄埔军校同学会、省台湾同胞联谊会账务处理不及时。

三、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情况

20xx年组织全省开展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重点审计重大项目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简政放权等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审计结果表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一)重大项目推进方面:广州市南沙港铁路等5个省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广州城际轨道建设项目的4个子项目年度投资要求到位的市级资本金总计41.88亿元,截至20xx年7月底未到位;截至20xx年底,有11个地市应投入仁博等7个高速公路项目资本金42.44亿元未到位。清云等8个高速公路项目有117个咨询服务类项目未按规定招标,涉及合同金额3.14亿元。截至20xx年9月底,龙怀等8个高速公路项目多报投资完成进度,涉及金额37.24亿元。

(二)落实工业转型升级政策方面:有2个市支持扩产增效等项目的省级股权投资资金1.46亿元未落实项目,有2个市共有3549.9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未落实项目,有1个市总额为4600万元的第一批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未落实项目。截至20xx年9月底,有2个市共有12项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未按计划开工。

(三)落实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政策措施方面:审计抽查粤东西北6市发现:6市共有26个项目的建设进度未达申报计划要求,占比86.67%。6市共有6.21亿元未按规定范围使用,有13.97亿元闲置;有5个市滞留贴息资金2.59亿元超过半年;有1个市获得补助资金的项目已到位资金2.58亿元,实际使用仅1500万元;有1个市将补助资金1000万元用于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方面:一是部分市未及时出台创新驱动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截止20xx年9月底,有16个市未出台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配套政策;有9个市(区)未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有13个市未按要求出台“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用地政策”实施细则。二是部分资金滞留。有1个市滞留部分省级专项资金1170万元、有1个市和1个市的1个县全额滞留20xx年省级专项资金2192万元超过3个月。

(五)落实简政放权政策方面:有2个市4个审批事项应下放而未下放,或下放不够彻底;有7个市(县、区)91项审批事项应转移给社会组织而未转移;有2个市11个下放到镇街的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单位承接能力不足;有2个市2项已取消审批事项未真正落实;有1个市仍实施36项未列入《广东省行政审批事项通用目录》的行政审批事项;有2个市2个部门违规指定下属单位开展服务性收费;有1个市2个部门存在依托部门权力派出人员参与关联单位开展收费服务事项;有1个市1个行政单位未按规定与所属协会脱钩。

四、重点民生项目和科技专项资金审计情况

(一)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

组织对20xx年全省(审计署审计的广州市、深圳市、清远市清城区除外)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总体完成情况良好,健全了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改善困难家庭居住条件并促进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部分保障性住房空置。如有1个市多个项目由于供需不匹配等原因,截至20xx年底,4138套公共租赁住房空置超过一年。

2.部分建设资金未及时使用。如有1个市收到上级财政补助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6.41亿元闲置超过1年。

3.部分项目未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如有1个市所属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在未取得可行性研究、环境安全性评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基本建设审批手续即开工建设,涉及住房100套。

(二)住房公积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

组织对东莞、阳江两市至20xx年6月住房公积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结果表明,两个市住房公积金缴存规模逐年增长,公积金整体运行较好。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公积金参缴率较低。东莞、阳江两市的单位参缴率均未超过30%。

2.公积金增值收益结余未及时安排使用。20xx年6月止,阳江市公积金增值收益结余8365.80万元未及时投入廉租房建设。

3.东莞市对银行承办公积金业务监管不到位。公积金管理中心对归集银行滞留机关事业单位的公积金汇缴款和贷款回收款的行为未予监管;未按规定进行业务质量考核就直接支付银行归集业务手续费7229.46万元。

4.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管理漏洞。阳江市有1455人、东莞市有306人同时拥有2个或多个公积金账户。

(三)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等科技专项审计调查

对省直以及广州、深圳、佛山、惠州、东莞、云浮、顺德等7市(区)2013至20xx年度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等15项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省级科技专项资金进行审计调查。结果表明,省科技厅重视筹划全省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推进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资金拨付、使用存在的.问题。至20xx年9月底,有关市级、县(区)级财政和科技部门未按规定时限拨付省级科技资金分别为13.07亿元、6.29亿元;有4个项目挤占、挪用、超范围列支科研项目资金363.74万元;有10个项目涉及1136.84万元科研支出缺乏充分的支出依据;有84个项目承担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

2.科研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科技部门对科研项目合同管理书对比申报书涉及总经费投入、项目执行期、主要技术和社会效益指标等内容的变更审批缺乏有效控制。抽查260个项目发现有95个项目执行期发生变更,推迟期最长达20个月,延期期限最长达24个月;有59个项目主要技术和社会效益指标降低标准;有77个项目主要科研人员发生变更。

3.对部分科研项目实施缺乏跟踪检查。科技部门对12个项目在实施中出现经营状况变化、合同目标无法实现以及未按科研合同开展研发或建设等问题,未及时跟踪检查、采取措施终止、撤销项目和收回财政资金,涉及财政资金1400万元。

(四)省级重金属污染防治资金专项审计调查

对省环境保护厅和广州、汕头、佛山、韶关、东莞、中山、茂名、清远等8市至20xx年落实《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行动计划》、重金属污染防治资金筹集和使用以及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审计调查。结果表明,8市采取措施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重金属环境风险防范水平有一定提高。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项目建设管理存在问题。有3个市及1家省属企业实施的5个项目未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涉及金额3467.42万元。

2.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使用存在问题。有1个市虚大项目预算获取资金400万元、“以拨代支”列支项目支出200万元以及挪用资金5万元;有1家省属企业滞留资金200万元超过1年;有1个市3个项目未落实承诺配套资金1576万元;有5个市10个项目和省属3个项目共5605万元财政资金使用率偏低,截止20xx年6月底,仅使用482.11万元。

3.职能部门履职不到位。有5个市对重点监控企业监控存在漏洞,未督促86家企业开展两轮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未对44家企业进行每两月一次的监督性监测;有2个市未对13个已竣工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进行验收。

4.有3个市5个项目单位后期管护不力,存在设备老化、设施闲置等问题。

(五)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和奖励资金专项审计调查

截至20xx年8月底,全省(不含深圳)投入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与奖励资金36.49亿元,淘汰黄标车84.04万辆。审计重点调查了广州、佛山、东莞、汕头、茂名、清远等6市2013至20xx年8月底的实施情况。审计结果表明,6市均能按照省的有关要求,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和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发放制度,如期完成淘汰任务。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淘汰黄标车政策出台滞后,部分车型补贴奖励标准偏低。有3个市、4个县(区)直至20xx年下半年才制订黄标车提前淘汰奖励补贴实施细则,比上级补贴奖励资金下拨时间滞后1年多;有3个市6种车型补贴奖励标准低于省定标准,政策引导效果不明显。

2.限行政策落实不到位。有2个市划定的限行区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占比分别为13.61%、22.55%,未达到省规定30%以上的标准;有2个市未实施限行区黄标车电子抓拍执法。

3.补贴奖励资金发放审核不严。有2个市合计为34辆车重复发放、为18辆不合条件车辆发放补贴奖励61.8万元。

4.已淘汰黄标车的回收拆解率不高。有3个市共有4家车辆回收拆解企业,2014年至20xx年8月实际回收拆解总计2761辆,仅占同期淘汰黄标车的3.91%。

5.对机动车辆拆解回收的污染源监管不力。有2个市的环保部门未对机动车辆拆解回收企业存放危险废弃物、排放废油废液等进行有效监管。

(六)乡镇卫生院“五个一”设备配置情况审计

为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从20开始,实施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每家乡镇卫生院配置1台救护车、1台全自动生化仪、1台心电图仪、1台X光机以及1部B超的设备工程建设(简称“五个一”设备配置),要求20xx年6月完成。审计抽查了河源、肇庆、汕尾、清远、云浮等5个市的实施情况,结果表明,省卫生主管部门及5个市推进乡镇卫生院“五个一”设备配置工程取得一定成效。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有4个市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备配置任务。截至20xx年11月,有3个市处在配置设备阶段,有1个市刚完成设备招标。

2.有2个市未按期落实市县配套资金3239.43万元,占应配套资金总额的74.32%。

3.有1个市违规为不符合条件的3家卫生院配置设备6台,涉及金额98万元。

4.有1个市未按要求统一支付设备货款,涉及资金2567.95万元。

5.有1个市29台救护车设备采购招标存在违规评标,涉及金额725万元。

五、援疆项目审计

组织广州、佛山、东莞审计局联合审计2014年10月至20xx年9月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发展资金及项目建设管理情况。截至20xx年9月底,广东省援疆资金14.67亿元已全部到位,61个援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77亿元。审计结果表明,我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和援疆项目较好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改善。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一)部分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截至20xx年7月底,有6个20的援建项目未按计划完成,涉及投资1.05亿元。

(二)有1个项目500万元设备产权未按规定划转使用单位;有1个项目以新建项目名义申请援疆资金110万元,用于弥补建设项目资金缺口。

(三)部分项目未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有1个项目未取得初步设计和概算批复;有3个项目施工图未经审查;有3个项目违反竣工验收相关规定。

六、重大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组织对潮州供水枢纽工程、揭阳潮汕机场、粤湘高速博罗至深圳段、汕揭高速潮州段等4个重大投资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审计,涉及投资总额147.03亿元。审计结果表明,4个项目基本执行基建程序、工程管理和财务核算制度,整体管理比较规范。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一)4个项目共多计工程成本7.7亿元。

(二)有3个项目由于建设管理不到位导致工程成本增加4080.13万元,有1个项目超结算金额支付工程款1027万元,有1个项目未按规定上缴发电收入860.97万元,有1个项目应收未收20xx年占地租赁费和电费收入75.32万元,以及有1个项目未按规定程序调整材料价差导致损失677.86万元。

(三)有1个项目单位违规发放福利补贴26.01万元,以虚假的发票报销支出45.98万元。

(四)4个项目共有24分项工程或服务合同未按规定招标,涉及金额7809.82万元;2个项目有29个分项工程或服务合同评标不合规,涉及金额4.53亿元;1个项目的2个中标单位以虚假业绩资料投标,涉及金额3.2亿元;1个项目的导航系统安装工程合同串标,涉及金额468.19万元。

(五)2个项目部分建设用地未取得用地批准文件,涉及土地1656.17亩;1个项目未按征地协议约定落实安置用地178.586亩;2个项目未按政策规定落实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3个项目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保政策不到位。

七、国有企业审计

(一)省属4户企业集团审计组织对水电集团、盐业集团、珠影集团、二轻集团等4户省属企业集团进行审计,涉及资产总额222.28亿元。审计结果表明,上述企业能够落实省委政府国企改革的政策措施,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完善内部控制并提升管理水平。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重大事项决策程序不规范。4户企业有17个对外投资、股权收购和转让事项未进行资产评估或评估程序不合规,涉及金额9.7亿元,有14个采购项目未按规定招标,涉及金额4.2亿元;2户企业10个工程项目违规转分包,涉及金额7.6亿元。

2.部分重大项目建设停滞。1户企业以5.3万平方米土地和3.5万平方米上盖物业投入的文化产业园合作项目,因合作方建设资金不到位,立项后推进缓慢;1户企业支付2.5亿元土地出让金的“三旧”改造项目、1户企业投入3.8亿元收购的房地产项目一直处于建设停滞状态。

3.违规列支费用和工资性支出。2012至2014年,4户企业以咨询费、办案经费等名义违规列支费用及购买小汽车等,涉及金额833.4万元;4户企业违规发放奖金等,涉及金额2677.8万元。

4.部分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有1户企业事企不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决策、执行和经营考核职责重叠;有1户企业长期未建立董事会、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议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下属“三产”企业资产、财务和投资管理缺失;有1户企业一直未按公司法规定搭建组织机构,以党委会行使董事会、监事会权责。

(二)省属国有企业发起的小额贷款公司运营情况专项审计调查

组织对省金融办和省粤科、物资、盐业、商贸和丝纺等省属国企发起设立的5家省属小额贷款公司2013至20xx年运营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涉及资产总额19.7亿元。审计结果表明,5家小额贷款公司在弥补银行融资缺口、推动小微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贷款投向未能充分体现政策目标。小微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占5家公司贷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0%和1%;科技贷款占扶持科技小贷公司贷款总额的比例不到13%,“支农支小”和“扶持全省科技中小微企业”的政策目标未能很好实现;部分资金用于发放短期“过桥贷款”及流向房地产企业,不符合中央和省的政策导向。

2.贷款业务风险控制不严。有4家公司存在贷款客户高度关联的情况;有5家公司存在贷款抵押物不充分或专利权质押无评估和登记的情况;有4家公司共少计提资产损失准备6417万元,信贷风险信息披露不实。

3.监管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主管部门未能及时制定统一的信贷内控指引,部分创新业务未形成配套制度予以规范,信用评级、分类监管、征信环境建设等工作推进缓慢。

八、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

对9个国外贷援款项目2014年度财务收支和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涉及国外贷援款总额2.63亿美元。审计结果表明,我省利用贷援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促进城乡社保一体化、农村经济建设和交通运输升级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一)有2个项目5个实施单位分别违规取得世界银行贷款、列支因公出国(境)培训考察费和超范围列支培训会务费合计98.76万元。

(二)1个项目1个实施单位未设立项目办,2个实施单位未以项目办名义开展工作,5个实施单位未按要求完成前期及工程施工和设备采购工作,项目开展不理想。

(三)有1个项目1个实施单位未经初步设计和概算审批擅自对学生宿舍和汽车实训楼进行招标和施工建设,有1个项目2个实施单位的实训楼未取得规划、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验收意见的情况下投入使用超过14个月,建设程序执行不严格。

九、公立医院大型医用设备管理使用绩效审计调查

组织对2013至20xx年全省511家公立医院甲类、乙类设备和单价100万元以上其他大型医用设备管理使用绩效的情况进行审计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公立医院近3年设备配置增幅较大,管理和使用比较规范。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一)职能部门履职不到位。未经专家论证审批配置乙类设备1054台;未按规定对20家公立医院违规购置23台乙类设备的行为进行处理。

(二)设备利用不足。审计抽查145家公立医院325台乙类设备2014年可行性论证目标完成情况发现,有57台设备实际诊疗人次没有达到可行性论证目标的70%,低于10%的有17台;5家公立医院的5台高性能放射性治疗设备的高端功能截止20xx年6月底均未使用,最长闲置时间达8年;5家公立医院的9台科研类乙类设备的科研功能均未开发使用。

(三)部分设备采购和安装周期过长,影响设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有11家公立医院采购的218台设备实际到货时间平均比合同约定到货时间滞后6个月,最长达48月;有10家公立医院购置107台设备到货后平均闲置时间1年,最长超过3年;按20至20xx年银行贷款基准平均利率6.04%计算,325台设备产生闲置成本高达7983.61万元。

(四)缺乏充分论证和考核机制。审计抽查923台乙类设备中,有350台设备购置前缺乏对经济、社会及科研效益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充分论证,占比37.92%;511家公立医院中有474家均未建立单机核算体系,无法实现绩效核算考核预期目标。

(五)大型医用设备和操作专业人才资源配置存在区域性不均衡。截止20xx年6月,珠三角地区每百万常住人口拥有大型医用设备为88.19台,比粤东西北地区多了59.5台;珠三角地区具备大型医用设备操作资质专业人员有3027人,是粤东西北地区3.46倍。

对本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具体审计情况,省审计厅已依法征求了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对涉嫌严重违法违纪线索,已按有关规定移交相关部门进一步查处;对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已作出处理处罚意见;对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单位建章立制,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下一步,省审计厅将按照政府的要求督促有关地区和部门单位认真整改,全面整改情况将按规定向省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对上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问题,有关地区和部门单位按照政府审计整改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整改。截至6月底,按照审计要求已上缴、追回或归还各级财政资金15.09亿元,拨付滞留和闲置资金33.65亿元,规范会计账目资金292.87亿元,促进落实项目资金2.25亿元;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158项,处理有关责任人106人等。

十、加强财政管理意见

(一)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严格预算约束。一是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改进和完善预算管理,推进零基预算编制,严格项目申报立项论证,推进项目库管理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二是提高年初预算的精准和细化程度,严格控制年中追加和调整预算。三是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严格按照预算、项目进度和程序审批、支拨财政资金,保证资金及时到位使用,避免闲置沉淀。四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增强“三公经费”等公共支出的透明度,加强对部门单位分配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关系到推进改革、民生保障、社会发展等重点项目支出,同时,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建立支出绩效追踪监控机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二)加强和完善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保证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健全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进一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促进资金向欠发达地区适度倾斜,减少市、县财政资金配套的压力,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强化对市县级转移支付支出管理,增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提高转移支付预算预告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及时下达和充分发挥效益作用;清理整合转移支付资金,统筹盘活转移支付存量资金,充分挖掘财力,保障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政策目标的实现。

(三)严格财经法纪,规范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深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预算法》等财经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组织收入,应收尽收;科学安排各项支出,进一步加大部门预算透明度;健全财政资金预算、分配和监督相分离的机制,加强财政资金全过程监控;明确遵守财经法纪的主体责任,加大对骗取、挪用财政资金和侵占国有权益等行为的问责力度,保障公共资金安全。

7.内部审计工作交流报告 篇七

一、对内部审计报告进行质量控制的意义

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 简而言之, 就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核、校对, 确保审计报告具备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规范性等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审计成果的好坏、审计质量的高低都集中反映在审计报告上, 因此, 对审计报告进行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有利于审计价值最大化

内部审计报告是内审机构“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 其“用户”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的上级管理单位 (或部门) 、相关监管机构等等。内部审计报告本身不产生价值, 审计价值的产生在于这些“用户”对内部审计报告是否感兴趣、是否加以使用、如何使用, 即是否切实正视问题, 采取整改措施改进不足, 达到完善制度、纠正缺陷、防范风险的目标。而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 正是决定这一目标实现程度的关键。内审机构必须重视审计报告质量, 使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

(二) 有利于构建和谐审计环境

一份质量上乘的审计报告, 可以成为审与被审之间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桥梁, 可以减少工作中的摩擦、不信任, 并可为后续的、持久的审计工作做好铺垫, 对构建和谐的审计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反, 一份糟糕的审计报告, 有可能使审与被审的关系很快恶化, 对审计工作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 对今后审计工作的开展形成障碍。良好的工作关系一旦被破坏, 要重新恢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并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 有利于塑造审计部门良好形象

对上述审计的“用户”而言, 内部审计的“过程”是隐性的, 因此, “过程”的质量高低对其而言无直观感受, 唯有内部审计报告这一“结果”性的载体, 方能使其对内部审计工作形成体验。如果撰写的内部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全面, 得到“用户”的认可, 将有利于保持内部审计的良好形象, 反之, 审计的形象会受到损害或贬低。

(四) 有利于提升内部审计能力

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需要从源头抓起, 而不是等到审计报告初稿形成再进行控制, 因此, 质量控制的过程将对审计人员提出全方位的要求, 诸如, 审前准备资料收集要完备、分析要有深度;审计模型的研发、运行和初步验证要精准;现场查证要保持职业审慎性和敏感性等等, 这些点点滴滴的要求都是为审计报告的撰写作铺垫, 有利于提升每一位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

二、内部审计报告质量常见问题剖析

(一) 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客观、不精练

1. 不全面。

这是指在审计报告中没有植入系统论的观点, 作出的审计结论没有将审计事项作为一个系统来反映, 而只是表达了其中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方面, 对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描述不全, 这将使阅读者不能了解到审计事项的全貌。比如, 很多审计报告的审计结论往往只描述存在的问题, 却漏了审计事项正面的、需要予以肯定的一面, 这容易使阅读者产生被审计单位一无是处的印象。或者是在篇幅的安排上, 正面的陈述寥寥几句后, 话锋一转立即进入大篇幅的问题陈述, 这都很容易引起被审计单位的不解或者反感。

2. 不客观。

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 以事实为依据, 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不客观的情形一般表现为两个极端, 其中一个极端是作出的审计结论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偏见, 言辞犀利, 表达的观点过于偏激。另一个极端是赞扬性、修饰性、脱离客观实际的用词多, 过于迎合被审计单位。这两种极端都违背了审计最基本的客观性要求。

3. 不精练。

审计结论应当给阅读者一目了然的视觉感受, 长篇大论、非条目式的审计结论读起来不仅费力, 而且会增加阅读者在理解、消化、吸收观点方面的负担。此外, 有的审计报告中会引用图表辅助性地表达审计结论, 但在描述时往往会重复表内数据, 而没有能够很好地归纳出表中数据所隐含的观点, 显得累赘、繁琐, 说不到点子上。

(二) 审计发现问题定性不准、原因分析不透、问题全貌不清、归纳不够精练

1. 定性不够精准。

主要是没有能够精确地表达出问题的实质。有的审计人员为达到吸引阅读者眼球的目的, 容易陷入上纲上线、过于拔高的怪圈。比如, 从问题定性的描述中, 看不出是个别问题还是普遍问题, 或者以偏概全、放大问题, 或者将一般风险问题升级为严重风险问题等等。

2. 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不够透彻。

有的审计报告只侧重于描述问题的具体表现, 而遗漏了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 这很容易在阅读者中产生问题理解上的歧义, 比如, 有的问题虽然看上去很严重, 但有可能是多年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也有的问题更多是客观原因所致, 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对问题成因没有加以一定的分析和描述, 不给阅读者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尤其是给上级管理部门一个清晰的脉络, 则在责任人的处理上很容易被不当追责, 也不利于从根源上采取整改性措施, 而使整改工作徒留表面。

3. 因查证不清或受审计技术限制, 说不清问题的全貌。

一方面, 如果审计人员不能胜任所分配的审计查证任务, 或虽能胜任但责任心差、敷衍了事, 结果可导致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描述不清, 放大审计风险。另一方面, 在相关业务数据未实现电子化的领域, 审计人员仅能就所查的几个样本发表审计意见, 无法全方位把问题描述清楚, 但从阅读者的需求或期望考虑, 往往想了解清楚所描述问题全量数据的情况。当然, 随着信息化审计技术的发展, 这一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非纸质介质存储的业务将可对全量数据实现问题查找并进行描述。

4. 归纳不够精练。

审计报告忌冗长, 尤其是对管理层而言, 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能了解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并作出决策, 但有的审计报告对问题的描述过长, 没有进行精加工, 最典型的是简单将向被审计单位取证确认的问题事实描述原模原样复制粘贴于审计报告中, 缺乏对问题的归类和精加工。

(三) 审计建议空洞

1. 放之四海皆准, 无针对性。

提出的审计建议宽泛, 针对性不强, 使用形式化的语言进行表述, 诸如, “建议加强对员工的合规意识教育”、“建议加大对责任人的惩处力度”、“建议切实整改相关问题”等等, 未能与审计发现和原因分析建立恰当的对应关系, 或者, 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不透、不准, 导致提不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报告使用者不知从何下手将建议落到实处。

2. 仅从审计角度出发, 无可操作性。

如果审计报告撰写者只站在审计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关切到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就会出现提交的审计建议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情况, 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比如, 为挽回三千元的损失, 被审计单位需要支付八千元的差旅费, 此时若再建议被审计单位追款, 显然是得不偿失;二是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 某银行财政性存款占比很大, 为了整改一个一般性问题, 可能导致该银行存款被大量划转, 危及到其在当地的持续发展, 此时的审计建议若不讲究策略, 也不具可操作性;三是提出的审计建议层级错误, 比如, 本应是上级部门才能够解决的问题, 却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建议, 使其无法操作。

(四) 整体不连贯, 前后矛盾

如果将审计结论、审计发现、审计建议前后连贯、融为一体去审视, 会发现有的审计报告中, 审计结论与紧随其后的其他描述存在观点上的冲突, 没有遥相呼应, 比如, 给出的审计结论“正面”, 但审计发现部分性质严重的问题较多, 给出的审计结论“负面”, 但审计发现部分却仅只是少量的轻微问题。或者, 对同一审计事项的描述, 前面是一种观点, 但后面却是另一种观点等等。还有, 就是审计建议与审计结论、审计发现相分离, 没有一脉相承。

(五) 文字表达方面的常识性错误

所谓常识性的错误, 主要是指审计报告中存在错字、漏字、别字、标点错误、数据错误, 或同一指标数据前后不一等等。现实审计工作中, 审计报告存在常识性错误的情况并不鲜见, 往往是撰写者和复核者责任心不足所导致。

三、做好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若干策略

要控制好上述常见的审计报告质量问题, 审计部门不能仅从审计报告本身入手, 即不能狭隘地局限在审计评价、审计发现、审计建议、文字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对一的去思考控制策略, 而要放眼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更宏观的层面 (如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 去加以思考, 拓展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范围和空间。按照内容齐全、陈述客观、文字简明、程序规范、编制及时、建议可行等六项审计报告质量标准, 除了需要持续提升审计人员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外, 通过以下若干控制策略, 将可有力地避免审计报告常见问题, 促进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

(一) 创建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

1. 根据单位特点建立适用的审计评价体系。

如何对被审计单位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审计部门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探索和建立客观、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非常重要, 这是有效提高内部审计报告质量需要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针对不同的审计事项, 可以建立不同的审计评价体系, 如针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可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针对单位财务收支审计, 可以建立财务收支审计评价体系;针对单位所有业务进行的审计, 可以建立综合经营管理审计评价体系等。建立审计评价体系的方法, 一般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和现状, 从审计监督的角度出发, 选取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若干考核指标、财务会计指标、发展指标、管理指标等, 旨在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对象或事项进行较为客观的量化评价。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在设计时要按时间序列, 注意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做到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 充分利用各类审计信息获取的渠道。

任何一条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审计报告中的内容, 或为现场查证提供线索, 因此, 必须利用好信息的各类获取渠道, 使报告撰写人能够获取对起草报告有用的信息。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 这种渠道是宽泛的, Internet、影视报纸、内部企业网、公文流转OA系统, 包括以往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在各类场合的讲话等均是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渠道, 关键是对有关信息要敏感, 善于捕捉。此外, 在与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员工的谈话交流中, 也可以获取很多信息来丰富审计报告, 因此, 运用好访谈机制也十分必要。

3. 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报告审核制度, 尤其要通过提高制度执行力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在审计报告完稿并按规定的路径正式以红头文件报送之前, 必须经过多个关口的严格审核程序, 反复斟酌和修改, 以确保内容准确无误, 不存在一般性或常识性错误。一份内容写得很好的审计报告可能被一些无关紧要的瑕疵所损害。审计报告的本质是评价审计事项、陈述审计发现问题、揭示经营管理的不足以及提出改进建议等, 因此, 其中的任何细小错误都会在阅读者的眼中放大。这些较小的错误会转移阅读者对正文的注意力, 由此将弱化主要内容在阅读者心中的分量。有的审计人员往往忽视了细节, 加之审核不力, 使审计报告到了正式发文环节仍存在低级错误, 从而影响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整体效果。

4. 引入或自行开发各类审计系统, 实现审计工作电子化、网络化。

根据工作的需要, 内部审计机构至少需要两套软件系统, 其中一套为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这是对审计部门自身所产生的内部信息档案进行处理的系统, 如审计工作底稿、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等信息的处理可由该系统完成, 其数据处理量不会很大, 对计算机性能的要求也不高。另外一套是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会计总账、明细账、报表和其他业务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找出问题疑点线索的系统, 对软硬件的要求都很高。审计人员可根据单位的数据特点、数据结构, 对照各类规章制度, 设计不同的审计模型, 利用该系统查找疑点问题后实施进一步分析和查证, 从海量数据中真正实现“大海捞针”, 尽情体验高科技给审计工作带来的乐趣, 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利用先进的审计系统后, 将对审计报告的质量形成强大支撑, 如在过去对一些数据量大的审计事项, 由于审计资源不足无法安排全部查证, 审计报告只能就已查证的一个或几个“点”发表审计意见, 而利用审计系统对疑点问题进行“大海捞针”并查证后, 就可以在审计报告中“由点到面”进行表述, 反映出该审计事项的全貌, 提高报告阅读者和使用者的满意度。此外, 利用该系统对案件等舞弊行为的查证也比过去变得更加轻松自如, 而这些经过查证的重大控制风险事项将给审计报告“锦上添花”, 变得更加有分量和说服力。

(二) 审计报告核心部分的处理技巧及整体流程控制

内部审计报告一般由封面、目录、正文三个部分组成,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基本情况、审计结论 (或审计评价) 、审计发现、审计建议等四个部分, 其中后三个部分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需要报告撰写人精心构思, 讲究技巧。

1. 审计结论部分。

在对审计事项进行深入查证的基础上发表总括性的审计意见, 就是审计结论, 这好比医生在体检后写出体格鉴定, 或对某人进行全方位考评后写出综合评语, 对被审计单位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此审计结论是整篇审计报告的焦点。同时, 审计结论还是审计报告写作和阅读的起点, 后面的所有内容都应与之相关并为其提供支持和解释, 可见审计结论在审计报告中何等重要。

审计结论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对审计事项的正面分析和审计发现两个部分所作出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要确保审计结论的质量, 必须利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发挥高超的职业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 将微观的、分散的内容逐步归纳至宏观层面、管理层面, 最终揭示审计事项的内在本质, 切忌零敲碎打,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仅反映审计事项的局部。

写好审计结论的关键和技巧之一, 是要充分利用审计评价体系, 把其作为一个具有透视功能、画像功能的利器, 尽可能作出以量化为基础的定性评价。这个过程正如画人的肖像一样, 寥寥几画就要能勾勒出大体相貌, 并通过巧妙的“画龙点睛”, 画出最具特点的部分, 使之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这样, 审计结论看上去就会令人过目难忘。在这一过程中, 运用好“头脑风暴”非常重要, 依靠集体的智慧, 而不只是简单地交由起草审计报告的人员, 类似“盲人摸象”, 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理解描述出“大象”的特征, 然后由起草报告的人员逐个汇总、提炼, 以恰当的形式组合“柱子 (象腿) 、扇子 (象耳) 、鞭子 (象尾) 、厚墙 (象肚) ……”, “大象”这一被审计事项就逐步勾勒出来了。

另外一个技巧是均衡评价, 不能只向报告阅读者展示被审计单位的问题和缺陷。在审计报告中注入平衡和理解, 对审计成果的利用和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大有好处, 因此在评价分析时, 对被审计单位做得好的方面或闪光点, 应该予以认可, 这表明审计部门不仅仅只是在查找问题。

2. 审计发现部分。

审计发现应高度归纳、概括和精练, 并主次分明, 恰当地区分重要审计发现和一般审计发现, 做到定性准确, 描述清晰, 分析透彻, 充分揭示所存在的风险。

(1) 在每条审计发现定性结论的后面应当跟有明确的数据, 并解释清楚问题什么时候发生和在哪里发生, 广度和深度怎样等, 这样可以揭示问题的全貌, 便于管理者决策。

(2) 需要注意, 管理层关注的是那些从整体上影响单位的问题, 他们期望被告诉重要的问题, 或者期望采取行动来避免一些风险或改正一些重大的管理缺陷。因此, 包含在审计报告中的问题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个填充物或仅仅是为了扩大审计成果的数量。只有需要关注的问题、不能忽略的问题才需要在报告中反映出来。不知取舍、不分轻重、全面开花是内部审计报告的大忌。

(3) 对一些审计发现的特殊问题, 要避免泛泛的平铺直叙, 适当加入对所揭示问题的风险判断分析、原因分析, 有助于报告阅读者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实质和风险所在, 提高关注程度, 明确整改方向。

3. 审计建议部分。

这一部分需要反映的是核心的、关键的审计建议, 是促使被审计单位采取行动的“指南”。因此, 审计报告撰写人必须首先找出被审计单位的“短板”在哪里, 对被审计单位影响最大的若干因素是什么, 审计发现中哪些是制度性缺陷所致, 哪些是制度执行力不足所致。在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透彻后, 再向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管理单位提出具体的纠正改进意见, 这样的审计建议才是有利用价值的, 也易于有关单位采纳。

内部审计机构在现场审计或在相互交换审计意见的过程中, 与被审计单位共同探讨审计建议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效的, 将可以提高审计部门所提审计建议与被审计单位实际采取行动的一致性, 并使审与被审双方都产生彼此相互尊重的感觉。

内部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意见陈述应持开放和欢迎的态度, 而不能简单认为被审计单位提出不同意见就是对审计的不满, 甚至规定当被审计单位签署“问题属实”就不允许被审计单位陈述, 这不但无助于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也不利于促进审计自身能力的提高。实际上, 被审计单位的陈述越详细越好, 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多维度了解问题的实质, 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大有裨益。当然, 对被审计单位的意见陈述, 需要在审计人员个人职业判断的基础上, 由审计组核心团队经过集体讨论确认后作出是否采纳意见的决策。

4. 将审计结论、审计发现、审计建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关联控制。

内部审计报告必须使每一个客观的阅读者相信审计结果是客观和重要的, 结论是合理的, 以及建议是可使用的和可接受的。因此, 在每一部分的内容陈述完毕后, 还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融会贯通, 避免出现前后矛盾等低级错误。其中, 审计结论需要审计事项分析和审计发现作支撑, 而审计发现是审计评价的具体延伸, 审计建议则是针对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必须与特定的审计发现和审计评价直接相关, 避免流水式的罗列。

5. 以非常规方式构思和起草审计报告, 改善流程控制。

按照一般的习惯和做法, 内部审计报告一般是在现场审计阶段结束后才开始起草, 然而事实表明, 以这种常规的方式撰写审计报告, 其效果会打折扣。为确保审计报告质量, 作为起草者应在准备阶段就构思审计报告怎样撰写, 尤其是在每个审计小组提交了详细的审前准备分析资料之后, 因为此时, 对已搜集的各路信息经过一定的综合分析判断, 被审计单位或审计事项最初步的影子———“一个看似有了点模样但还残缺不全的影子”将在脑海里产生。随着现场查证的进一步深入, 以及其他各类信息量的不断累积, 一个完整的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事项的影子将清晰呈现, 并将最终验证当初脑海里“似曾相识的印象”。

若现场结束后才开始构思, 即便有工作底稿或分报告作支撑,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衰减, 会存在对已经完成的审计结果的省略或缩减。因此, 需要提前构思和起草报告框架, 明确审计组成员提供报告所需的必要信息, 并将可用信息全流程、实时记录于审计报告草稿中, 最后再经过加工去粗取精。

总之,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报告就像一座设计完美的桥梁, 能够使内部审计机构、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之间达到信息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以便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促进被审计单位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只要审计人员尽心尽职, 群策群力, 注意技巧, 反复斟酌, 就一定能产出内部审计报告精品。

参考文献

8.内部审计工作交流报告 篇八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审计报告

上交所2010年年报工作通知中的要求是:“在本所上市的“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应在2010年年报披露的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以下简称“内控报告”)。本所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上市公司(特别是拟申请加入“上证公司治理板块”的公司)在2010年年报披露的同时披露内控报告。鼓励上市公司聘请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核实评价,公司聘请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核实评价的,应披露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核实评价意见。”

深交所2010年年报工作通知中的要求是:“上市公司应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和本所有关规定出具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应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公司监事会、独立董事、保荐机构(如适用)应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发表意见。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公司应当至少每两年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一次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2008年颁布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上市公司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0年4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指出企业“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给出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

上市公司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资源的独特性和稀有性,以及在资本市场上具有的融资便利性,凭借其特殊的市场地位,得到了地方政府和银行信贷的各种政策的支持和扶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国际上从“安然”到“世界通信”,这一系列的财务欺诈案件的曝光,让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心崩溃。如何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信性,是内部审计人员要重点加以研究和解决的事情。由于内部审计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最初检验者,审计的质量如何,关系到上市公司的声誉和形象,因此,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一、上市公司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必要性分析

1.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现状

内部审计报告是公司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方向,其对上市公司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内部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依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但是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其内容包括审计概况(审计立项依据、审计目的和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开展审计时所要遵循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审计结论(依据已查明的事实,對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所作的评价)、审计决定及审计建议;其具有七大显著特征:正确性、客观性、完整性、清晰性、及时性、建设性以及重要性;其制定分五大步骤:整理分析工作底稿、拟定审计报告提纲、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以及审计并签发审计报告。

2.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特征

基于内部审计报告隶属于自愿披露性质,因此,内部审计报告披露的过程实质上为健全与本公司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准确性、高效性、完整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内部审计报告滞后是引起财务报告质量不足或者公司未能够实现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原因,从而,严重制约了上市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为解决这一不良弊端,我国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提供内部审计报告,通过加强内部审计报告披露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而,将真实、准确的内部控制信息传递给上市公司领导者,增强上市公司领导决策的高效性、正确性。

3.随着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增加的需求主动披露内审报告

随着公司总资产规模的增加,管理层会越来越倾向于披露自愿性质的内控审计报告。公司总资产的增大,使得公司有更多的资产投资于内部控制的设计、维护和实施当中,而这种做法很明显的会提供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增加,管理层会倾向于向市场传递公司内部控制优秀的信号,以换取市场对管理层努力的肯定。同样,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对于内部控制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很难想象一个跨国公司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投资者会用脚投票,只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才会吸引投资。所以出于内外两方面的压力和动力,总资产规模大的公司会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存在着问题

1.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缺乏必要的审计指引

基于上市公司缺乏具体的审计指引,以至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鉴证对象不明确以及审计报告格式未确定。研究调查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发现:现行相当一部分内部审计报告以“我们接受委托,对后附的XX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在20XX年12月31日作出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进行了签证”开头;明确了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责任:以财政部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依据,设计、实施和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估;明确了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责任:立足于鉴证工作的基础之上对XX公司上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可行性鉴证意见;出具鉴证结论:XX公司依据财政部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规范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于20XX年12月31日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内部控制。

2.内部审计报告中缺乏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报告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共同构成。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制定内部审计报告时,过于重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忽略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3.内部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大都为标准审计意见。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中主要具有四种参考格式:标准格式、否定意见格式、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格式以及无法表示意见格式。在样本数据中,我国上市公司均采取无保留审计意见格式,究其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大都不愿意自主披露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报告,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以至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

4.内审报告中极少涉及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指出.在内审报告中应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应包括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然而上市公司中内审报告简单提及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其余报告均只是认为企业在重大方面保持了与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非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并无涉及。这与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尚未正式在上市公司实施有关.更是因为长久以来人们将内部控制片面理解为与财务报告有关.忽视了非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

5.其他问题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影响因素,其表现在于:第一,对于盈利能力和财务报告质量较高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内部审计信息披露力度越大,此时,一旦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势必造成其股票交易受到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偏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审计信息可能性降低;第二,上市公司缺乏足够的证据表明公司规模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第三,上市公司未能够将内部审计信息披露落实到位,其高效性难以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的相关建议

1.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由上述可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针对于其现象,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需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专业技能知识教育、再培训,切实实现注册会计师思想和能力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需定期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和管理。

2.转变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会计师事务所均需树立其正确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充分认识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确保上市公司能够立足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开展内部审计报告制定,从而,全面调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3.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仍存在一定的瑕疵,大大的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职能。该形势下,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已是不容忽视,即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完善需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加大内部审计报告披露力度,推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名称和格式的统一性。

4.加强上市公司内审报告披露其他措施

针对上述上市公司内审报告存在的其他问题,本文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一是强制性加大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力度,切实规避上市公司披露流于形式的不良现象;二是充分发挥证监会职能,确保统一对上市公司内部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持续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三是证监会进一步加强监督刮泥,一经发现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不法行为,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惩。

参考文献:

[1]王艳华:浅析内部审计报告的基本模式[J].现代商业, 2010,(15).

[2]张亚琴:论如何提高内部审计报告质量[J].经济师, 2009,(06).

[3]吴华萍:浅析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4]张 俭:内部审计报告对象——董事会还是高管层[J].财会月刊,2009,(18) .

上一篇:文化馆方案下一篇:关于托班幼儿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