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光辉九十年

2024-10-25

中国共产党光辉九十年(共10篇)

1.中国共产党光辉九十年 篇一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光辉历程的历史启示

90年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战胜了各种困难,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中国人民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好日子,中华民族踏上了崎岖不平的复兴之路。

90年来中国社会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9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给予当代共产党人深刻启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正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伟大结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最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都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中国人民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比较中,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历史表明,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

制定科学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全部工作与中国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关乎党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及时制定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人民愿望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理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等重大战略思想,等等。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不断实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正确道路和科学方法,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夺取一个胜利又一个胜利的法宝。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工人罢工血腥的斗争中汲取教训,提出了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主张,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党又适时地提出建立广泛的爱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主张,实现了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步伐。历史一再证明,团结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不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重视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把自身的建设确立为“三大法宝”之一,明确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又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把党建设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总是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总是首先动员和组织党自身的力量,进而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夺取胜利。

9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自己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全体中国共产党人永远铭记。

2.中国共产党光辉九十年 篇二

笔者近来大量查阅了日本的报纸,并使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日文语料库,对日本报纸用语进行检索,分析了当代日本报纸用语的特点,特别注意到针对男性和女性的相关复合词汇的出现频率,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一篇报道,对于男性是理所当然,而针对女性则要特意写成“女性+名词”或“名词+女性”之类的复合词。读者可以从中体察出日本社会的女性观,发现至今为止女性在日本民众的潜意识之中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作为三大报纸之一的《每日新闻》以报道日本国内新闻为主,可以看作是当今日本国内社会的“浮世绘”,类似中国宋代的“清明上河图”。研究当前日本国内社会,《每日新闻》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

文中表1、表2摘录了1996年—1998年《每日新闻》关于“男性”、“女性”构成的复合词的统计数据:

クロス集計:综合检索频率

抽出語:抽样词汇

合計:总计数量

D-N:男性+名词(例:男性委员)

J-N:女性+名词(例:女性委员)

N-D:名词+男性(例:委员男性)

N-J:名词+女性(例:委员女性)

以表1中“解放”一词为例。

“解放”和“男性”、“女性”构成的复合名词,共检索出53个。其中,和“男性”构成的复合词6个,和“女性”构成的复合词47个。“女性解放”这一复合词在《每日新闻》报道中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男性解放”这一复合词。从中可体察出,即使在进入现代文明的日本社会之中,由于日本国内历史上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对女性解放问题的关注程度,还是远远高于男性解放。

从表2中可以看出,“無職”一词和“男性”构成的复合词306个,和“女性”构成的复合词仅仅118个。这也是因为,日本社会一直习惯于男性在外工作,认为男性应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上起主导作用;女性在家生儿育女,打理家务,相当数量的女性不出外工作是理所当然的。虽然日本战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从表面上看大量女性进入社会,参加社会劳动,但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轻视女性的传统思想,仍然残留于现代日本社会的潜意识之中,所以造成了社会对于“無職男性”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無職女性”。

公元5世纪,日本大和政权开始使用中国汉字,用汉字记载朝廷的记录、出纳、外交文件等。进入6世纪,中国的宗教和学术陆续传入日本,使日本更多地接触到大陆文明。公元607年,日本向中国派出遣隋使,630年遣唐使也被派往中国的唐朝。从隋唐回日本的留学生和学问僧带回了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适值日本朝廷正想改变以往豪族各自统治私有地、私有民和世袭朝廷职务的体制,于是就仿效唐朝建立了官僚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平安迁都到9世纪末,日本社会产生了弘仁贞观文化。这个时期,充分消化了隋唐文化,发展了汉文字,新都城充满了时代朝气,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官员贵族之间,以儒教为文化素养基础,学习中国文学和历史的氛围非常浓厚。

唐文化推崇男女相对平等,这点可以从唐代的飞天壁画、女性服饰等方面充分体现。而此时的日本也进入了飞鸟(592年—710年)和奈良时代(711年—794年)。日本历史上出现过十代八位女天皇,除明正天皇(1629年—1643年)和后樱町天皇(1762年—1770年)无重大建树外,其他的比较有名的八代六位天皇都处在中国的隋(581年—618年)唐(618年—907年)时期:

推古天皇(592年—628年)积极主张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4次派使团访隋,大量输入中国文化,使日本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时期———飞鸟时代。其显赫的政绩,至今仍为日本社会广泛称道。

两度登基的皇极天皇(642年—645年)、齐明天皇(655年—661年)极其推崇隋唐文明,曾想亲率大军侵略朝鲜。其执政期间,从权倾朝野达百年之久的苏我氏家族手中重新夺回权力,建立了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持统天皇(686年—697年)庇荫其孙文武天皇即位,其权力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元明天皇(707年—715年)于710年下令把国都从飞鸟时代的藤原宫迁到平城京,“奈良时代”从此开始。

元正天皇(715年—724年)终生未婚,政治上非常成功,724年让位给圣武天皇。

两度执掌政权的孝谦天皇(749年—758年)、称德天皇(764年—770年)受当时唐朝武后、韦后的影响,不刻意取悦男性,凭借自己的泼辣和智慧,有效地统御了群臣。当时从中国引进的佛教艺术文化盛极一时。由于佛教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弱化功能,也为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降低埋下了隐患。最终因其女人专政的恣意横行,导致了奈良时代的终结。

从女性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处于中国隋唐时期的日本女性,其日本国内的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隋唐文化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全面的重大影响。可是从女性社会地位降低这一方面分析,笔者认为,恰恰是宋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宋代(960年—1279年)无论是经济、文化、科技等无不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这是中外共识的。正如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 (宋朝) 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也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宋文明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这种强大的宋文明也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从宋文化中引进并发扬光大了宋代的禅学、词学,形成了受宋代绘画影响的日本禅宗绘画,形成了日本式茶会的流行及茶道,从雕刻中学会了宋代样式,引进中国音乐并形成了日本的猿乐、田乐等。同时,宋代书籍的传入以及印刷术、医药学、陶瓷、木构造建筑技术等也影响了日本当时的社会。例如,日本有名的金阁寺、银阁寺和东庆寺等木构建筑国宝,也是依据了中国宋代建筑理论建造的。

宋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中国儒学的复兴,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宋文化尊重文人,和平时期军队交给文官管理,出现了文人士大夫管理军队、管理日常军务的现象。但是宋文化的另一个侧面是地位显赫的文人士大夫不尊重女性,把女性视为玩偶,普遍推行女人裹小脚,把缠足作为性别压迫的典型手段。日本大量吸收引进了中国的宋文化,虽然日本女性没有缠足,但进入幕府时代,将军开始执掌政权,把女性列入从属身份,社会文化开始忽视女性,日本女性的地位江河日下。其后的镰仓、室町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进一步引进以宋学和禅学为主的宋文化,以宋学的道德观念为思想基础,创建了日本的武士文化。武士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疯狂虐待女性。其后禅学的融入,又将日本文化中压制女性的社会潮流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笔者认为,无论是宋代儒学、禅学,还是日本的新儒学或日本的武士文化,都是不承认女性的社会地位的。“男尊女卑”的思想由此深深扎根于日本社会。

从另一方面说,农耕时代以男性体力劳动为主,女性仅仅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也助长了男性相对优势的社会地位。进入近代的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改变了政体,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思想及意识形态,“男女同权”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女性的社会地位及长期束缚女性的陈规陋习并没有改变。男性属于社会,女性属于家庭。明治维新只完成了相对的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而精神文明及文化体系却仍然处于落后的农业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宋文化的“男尊女卑”及日本的武士文化,仍在日本当时社会中留有深厚的残余。二战结束以来的数十年,虽然日本貌似走上了自由平等、男女同权的道路,女性的社会生活和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中世纪传统的“男尊女卑”习惯意识和社会心理,也就是宋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由于种种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至今日语中不仅存在着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而且存在着针对女性的专门词汇。这种专门词汇是日语的社会变体,出现在报纸新闻等诸多场合。此类专门词汇出现的频率,也在某种程度上惟妙惟肖地折射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真实地位。

摘要:日语中不仅有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 在日本社会中还存在着针对女性的大量词汇。从报纸中该类词汇的使用频率, 可以体察出当代日本女性的真实社会地位。社会语言学认为, 语言、词汇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章从复合词——“男性”“女性”构成的复合词——在日本报纸上的使用频率, 分析当今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 以及中国隋唐文化特别是宋文化对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报纸用语,九十年代,日本女性

参考文献

[1]李德安.日本知识辞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 1991.

[2]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

[3]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4]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九十载光辉岁月 孕育创新中国 篇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90年岁月,信仰如磐,使命如山,征程如歌;砥砺90载,坎坷曲折,波澜壮阔。这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而不懈奋斗的恢弘史诗。它也包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科技事业,经受各种考验后,走向辉煌的历程。

面对21世纪全球性挑战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独创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创造性地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来大力发展。放眼古今中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到先进国防武器装备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一项项的成绩背后,都凝结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先进性一直带领着我们国家走在时代的创新前沿。

我国的计算机、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全球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科学技术一定会发挥出其更加无限的创造力,为中国人民乃至人类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

4.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 篇四

望都县大王庄村党支部书记 王双进

九十年岁月匆匆走过,九十年弹指一挥间。

顾盼往昔,岁月如歌。九十年前泛舟湖上,依稀难忘。岁月何曾割断我们真挚的向往;岁月何曾消融我们深沉的感怀;岁月又何曾泼灭我们心中的熊熊的向往,追求崇高信仰的烈火.把信仰扛在肩上,循着历史坎坷的来路,我们寻找那永恒的时间.岁月成为历史的点,而某个点却成了历史的转折,中国开了很多这样的会议,中国也经历了很多这样的初冬的一天,但再没有另一个会议叫“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也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党经历了物竞天择的选择后,有了中国改革的开始.九十年弹指一挥间,九十年匆匆走过,走过白色恐怖,血雨腥风;走过二万五千里的真理的跋涉;走过矢志不渝,捍卫母亲的尊严;走过五谷丰登,歌舞升平;走过十年浩劫,拨乱反正;走过改革开放,睡狮初醒;走过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万象更新世纪迭更......这是一条坎坷的路,这是一条光明的路,骄傲的路,反思的路;历史虽然已经是曾经,我们又怎能忘却,怎能忘却.九十年岁月,慷慨,豪壮,婉转,悠扬,哀怨,悲伤,奋进,图强......九十年岁月如歌,忧思难忘.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敬礼

望都县东关村党支部书记 左铁峰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我们即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纪念日。90年沧桑巨变,90年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见证了历史的奇迹。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我的心中满怀感慨和感激之情。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犹如春雷一般,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洲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犹如悠悠长夜下灿烂的灯塔,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指引前进的方向。从此,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光明和希望。

9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不断发展壮大,从建党之初的五十几名党员,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执政六十多年,拥有七千八百余万党员的大党。这九十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5.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解读 篇五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解读

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我对党的性质宗旨,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历程等均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不是偶然的,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成立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胜利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会议确定了党的名称、党的纲领。自成立以来,党的纲领经多次修改完善,目前党的总纲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1921年-1949年)

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统一的军队,即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公安部队”等。共同纲领成为中国人民的大宪章,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主要任务(1950年-1976年)

(一)奋斗历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两个历史性转变。1949年至195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而斗争,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基本上完成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任务,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迅速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转变进而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1953年党提出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到1956年,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也出现了曲折,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干扰社会主义建

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任务(1979年-2012年)

(一)奋斗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二大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而载入史册。以这次会议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以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化改革开放,经受住国内外政治**的严峻考验,完成治理整顿的任务。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由之路。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全会认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指出:“只有全党同志和

(四)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并把邓小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目标。党的十六大同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6.中国共产党光辉九十年 篇六

镇宁实验小学孙章丽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写的是历史,叙的是奋斗,述的是大道,探索的是规律,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它蕴藏着资政育人的丰厚滋养。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这本书,为全党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供了一部党史学习的教材。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通过不断学习我党的历史的过程,我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历史中有信仰、有意志,有目标、有方向,有宗旨、有传统,有成就、有警示,有勇气、有定力。

从《中国共产党九十年》中汲取做合格共产党员“营养剂”,做到四个“务必”。

务必时刻保持理想追求的政治定力。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启示着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忠诚于党;要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把对党忠诚融入血液、铸进灵魂;要在思想上同心、在立场上同向、在行动上同频,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主心骨、修身立业的压舱石,主动向中央看齐,用好“指南针”、握紧“方向盘”,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严格按党的政策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按组织程序办事,在工作中从严从实落实党的决策部署,确保始终不偏离党的中心工作“主航道”。正如总书记强调:“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

务必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九十年》指出:“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伟大精神,无不深深感动着、激励着、凝聚着人民群众。纵观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历史,这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党员必须紧紧地依靠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7.中国共产党光辉九十年 篇七

1991年,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 股价和房地产价格同时暴跌, 房地产价格的暴跌和经济的低迷使日本一些涉足房地产很深的大企业纷纷倒闭。众多房地产商和建筑公司在房地产领域投资的彻底失败, 使为其贷款以及提供担保的金融机构, 不良债权激增, 抗风险能力随之下降。融资链条的断裂, 导致日本长期信用银行, 日本债券信用银行以及北海道拓殖银行相继倒闭, 其他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破产更是接连不断, 日本金融体系发生剧烈动荡, 引发一场金融危机。随着日本大型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一度降至8%左右 (勉强够上国际清算银行规定的下限) 国际著名的企业信用评级机构不断降低日本的金融机构信用等级, 导致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筹资难度加大, 成本提高, 对部分地区的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 不少企业因缺乏资金而倒闭。

九十年代, 被称作是日本“失去了的10年”。从1991年到2002年, 平均年GDP增长率在百分之一左右, 1991年四月持续了53个月的“平成景气”结束, 此时日本国纯资产占世界第一。但至1992年8月平均股价为14, 309日元, 比最高时下跌63%。至1996年5月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创历史新高, 公有债务余额与GDP相比, 在发达国家中最高, 1998年7月参议院选举, 自民党惨败。8月12日, 1美元折合147.64日元, 10月5日平均股价12年来第一次跌破13, 000日元。从此国内消费长期不振, 投资需求减少, 通货紧缩日益严重, 综合竞争力日益下降, 出口形势日益严峻, 直至2002年日本经济才开始逐渐摆脱持续衰退趋势。

“失去了的10年”首先受日本基本国情不断变化的巨大影响。日本九十年代以来, 经济逐渐成熟化, 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结束, 以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提供为基础的低工资时代结束;与欧美各国技术差距基本消失, 化学工业、制造业技术早在80年代初就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 富国病 (心脏病、肥胖症等) 迅速蔓延, 年轻人中追求享乐的趋势不断抬头;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等等, 都对日本的经济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其次, 与战后日本经济制度的逐渐僵化有关。日本企业普遍实行终生雇佣制, 年功序列制以及企业内工会 (2) 所谓“三大神器”的管理制度, 没有形成公开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价格受制度性和非竞争性因素的巨大影响, 劳动条件不对外公开, 加之日本稻米市场不对外国开放,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力度非常强大, 不完全竞争性和政府主导下的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 这种经济制度与“生产优先主义”相结合, 曾为日本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保障,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造成国力增强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滞后之间的矛盾突出。企业间相互持股, 使系列企业建立起紧密联系, 虽降低了交易成本, 但扭曲了产品市场, 扼杀了优胜劣汰。由于银行不仅是企业的大股东, 而且保持着长期的交易关系, 使企业回避了资本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 但同时也保护了企业低下的生产效率。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以及企业工会, 使管理者产生官僚化, 企业家精神下降。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 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日本市场经济制度逐渐不再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第三, 日本经济转型不够及时, 政府经济政策接连失误。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日本“外向性”国际化提出严重挑战, 日本经济的国际化加速, 造成了传统产业的空洞化和日元不断升值的压力, 经济转型的要求随之空前增加, 但日本经济政策由于长期处于生产第一主义状态, 缺乏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动力以及投入, 所以后劲不足, 当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时, 就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难以起到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90年代初美国经济已转向以信息产业为主的新经济, 而日本却没有这个能力。过剩资本找不到获得稳定利润的手段时, 只能投向投机领域。国家的产业结构已不适应当时的经济状况变化的需要。1990年的金融改革政策导致泡沫经济破灭;1997年的紧缩经济政策, 甚至使1997年2月出现了-11.2%的负增长;日本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远远大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投资损失大, 效率不高, 排挤民间资本, 投资方向调整慢等缺点显得极为突出, 政府经济政策长期失误。

第四, 政府管制型金融体制不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它一方面抑制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不利于企业直接融资, 导致资金价格的失真, 以及对信贷资金的过度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严格执行金融分业管制, 限制资本跨国流动等保护政策, 资金的利用效率非常低下。资本的使用往往出于政治考虑, 经济部门存在效率低下的面向国内消费者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政府部门中, 有代表这些中小企业利益的国会议员, 银行贷款不断向这些企业倾斜, 形成反对日本经济改革的强大既得利益集团, 进一步强化了国家、企业、银行的关系, 降低了政策透明度。金融监督和金融机构间存在复杂的人事关系, 使金融风险不能有效监控, 金融机构无法按市场规则、价格机制制定有效措施, 不良资产大量增加。另外, 货币政策疲劳随经济衰退时间的延长而更为明显, 1995年9月到1999年3月, 日本的利率从0.5%降到0.02%, 即所谓0利率, 非但没有刺激经济, 反而造成国内资本大量外逃。国债规模堪忧。2000年国债余额647万亿日元, 是当年GDP的1.3倍, 国债规模过大, 投资的乘数效应就会因为赤字国债所可能引发的经济状况恶化而大为减少, 在经济衰退时期, 尤其使政府处于两难处境, 赤字过大会引发政府信用危机, 不发国债又无法启动经济。

综上所述, 日本经济衰退原因是相当复杂的, 既有经济结构的转型失败, 又有经济政策上的失误;既有衰退的必然性, 也有可避免或减少受损程度的可能性。客观上讲, 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后发展效应不可能永久存在。50年代—80年代末, 日本作为后发展现代化的国家, 有欧美现成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模仿, 可以通过大量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迅速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 国家通过特殊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 鼓励关键产业跨越式发展, 通过巨大投资的乘数效应, 使经济迅速膨胀, 节省为开发技术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 少走了不少弯路, 但这种后发效应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不复存在, 1991年日本的GDP早已经稳居世界第二的位置, 丧失了赶超的目标和动力, 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 经济的衰退或呈现放慢速度的状态是必然结果。

对于一个经济大国再现50年代—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目前, 日本经济正逐渐走出低谷, 开始较稳定的复苏阶段。日本经济以后的增长应该是追求一种平稳、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绍英:《日本崛起论》,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6月, 261页。

8.中国共产党光辉九十年 篇八

为什么说它是“众多期盼”呢?这部书的前身,是中央党史研究室在建党70周年之际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这本书是在胡乔木同志的指导下,由胡绳同志主编完成的,是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导下的“一部中等篇幅的内容比较完善而完整的党史”。胡乔木同志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接连用了三个“可”字,称它“写得比较可读、可信、可取”,并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还得作必要的增补”,期待着进入21世纪后再出版类似于《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年》之类的书。这番话是胡乔木同志在1990年8月说的,如今又过了26年,终于在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和同志们的努力下实现了。此时此刻,重读胡乔木同志的这篇《题记》,自然会生出许多感慨,并为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同行们这种锲而不舍、不懈努力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难能可贵的是,时隔26年,这部《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依然保持着当年胡乔木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题记中所说的“可读、可信、可取”风格。

说它“可读”,是因为这部书继续保持了《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要言不烦,却又能将“大写意”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风格与“工笔画”浓墨重彩、精雕细刻的风格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读者在读这部党史时,能够见事见人见精神,当年艰苦奋斗的场景跃然纸上。不仅如此,它又紧跟时代发展前进了一大步,将读文时代的传统与读图时代的优势结合起来,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文字以外的信息,既有仔细挑选的图片、资料,又有精心绘制的地图、示意图。这些创新,使读者读了这本书,既可以领略历史的厚重,又不至于那么沉重,也给读者预留下浮想联翩、触景生情的空间。

说它“可信”,是因为这部书继续保持了《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论从史出、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依据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并具有党史学者的理论分析与思想洞见,使全书鞭辟入里、可信可据。例如,讲到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如何达成的,著者用了5页的篇幅,运用丰富的历史档案,翔实地阐明了整个过程。又如,关于我们党是如何制定八大路线的,著者用了近18页来详细说明,既阐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也阐明我们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还如实说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当时对苏联模式的初步反思,在此基础上再来说明党的八大路线是如何形成的,八大会议上许多领导人的重要发言是如何从不同方面对八大路线作了补充和进一步阐发,八大会后又有哪些重要的新探索。这就使读者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了解更加立体化,纵深感更强,由此才能强烈地感受到,一个正确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产生之后要想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讲到我们党是从如何通过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义无反顾地、坚定不移地走上改革开放、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同样有不少细致的历史刻画与理论分析。读了这些,对于我们党强大的生命力、适应力和与时俱进能力,对于我们党有强大的自我纠错、自我净化、自我总结、独立探索、独立创新能力,那种感佩与自信之情,会从心底油然而生。

说它“可取”,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科学性、思想性、权威性上前进了一大步。这正是广大党史工作者所翘首期盼的。这不仅是因为26年前党史界的前辈们通过《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为今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不仅是因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后来又推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也不仅是因为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有了更为深刻系统的认识。对于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来说,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中共党史研究高度重视,给予了及时而有效的指导。这是当代中共党史研究最为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当加倍努力,产生一批有时代高度、理论深度、历史厚度的党史专著,不辜负这个极好的时代。

早在党的十八大以前,习近平同志就高度重视党史工作,给予了富有创见性和针对性的悉心指导。特别是2010年7月21日,他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影响,旗帜鲜明地指出:“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他还指出:“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就要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我们党的历史,就是党围绕这个主题和主线,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丰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成果的历史,是党自觉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史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加以强调,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军史,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关于学习党史国史对于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性,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会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

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重要论述,更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中共党史问题的典范。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9.中国共产党光辉九十年 篇九

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工人对美好生活充满理想,

三班倒,食堂饭,一日三餐带劲干,

子弟兵对美好生活充满理想,

保家卫国,站岗放哨,最动听的是起床号,

知识分子对美好生活充满理想,

学习,学习,再学习,学好知识为国家效力,

商业工作者对美好生活充满理想,

为顾客服务,售货进货,上门送货。

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充满理想,

一日三餐六碗饭,一觉睡到日西下。

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祝愿,

今天已经全部实现。

丰衣足食,住房宽敞,

这是电气化的新时代。

看,电视机由黑白到彩电,

由普屏到纯平,由纯平到等离子和液晶。

电冰箱早已经放在厨房,

电风扇已经变换为空调制冷还能取暖,

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摩托车换成了小轿车,

小轿车又发展为太阳能电动汽车。

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祝愿,

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全国人民生活变化万千,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

神州七号在太空漫步,使祖国更加富强,

和谐社会使人民生活幸福,永远难忘,

看,国人脸上喜笑颜开,

看,幸福家庭,百年安康,

啊!光辉的六十年,光辉的历史篇章,

中华民族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中华民族高举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高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10.中国共产党光辉九十年 篇十

一、各种主线论

《红楼梦》结构探索中的主线研究历来就颇受论者青睐, 而看法亦异说纷呈。现今为止, 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有宝黛爱情主线说, 四大家族 (或贾府) 衰败过程主线说, 宝黛爱情与贾府兴衰双重主线说, 以及贾宝玉背叛道路说等诸种。主线论的研讨一直是《红楼梦》研究的热点, 争鸣不止, 并不断出现新的观点、或对以往观点的新的补充。

杜景华沿着《红楼梦》全书的情节面以及其呈现出来的支撑点, 划出来两条连接线, 也即两条平行的结构主线。那便是依贾宝玉这个人物沿着他的进入梦、身历梦境以及他的梦醒出家, 可以划出一条筋脉线。而沿着王熙凤的理家、争宠、争权、玩弄权术、害人害己直至最后失势身亡, 又可以划出一条情节筋脉线。而作者曹雪芹的构思观念中还有个贯穿作品始终的潜在线, 那便是兴亡线。这个兴亡主旨在小说中反映出来, 是一种阴阳对立的结构形式, 那便是由贾宝玉和王熙凤这两个人物构成的情节线。[2]

马瑞芳提出“主线辅线”说, 认为:“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是《红楼梦》情节主线, 小说的情节主线、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旨、石头主叙相依并存。围绕情节主线有三条辅线:其一, ‘盛筵必散’正叙性辅线, 是元春、凤姐为主的家族线索;其二, 穷通交替反讽性辅线, 是花袭人、刘姥姥为主的社会线索;其三, 演说归结小说并参与兴衰的侧衬性辅线, 是贾雨村、甄士隐的双重线索。”[3]

罗书华认为“《红楼梦》的主线是双凤护珠, 是宝玉、凤姐在贾府的末世背景上, 勉力顶住和对抗男性世界侵蚀和冲击, 对大观园女儿们百般呵护, 而最终仍不免大厦倾塌, 玉石俱焚,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过程。”“双凤的核心地位不仅表现在他们分别是大观园里外世界的中心角色, 具有一人动万人动的强大结构功能, 而且还表现在, 他们因其特殊身份频繁地往复于两个世界之间, 从而将两个世界连结成为浑然一体的红楼梦世界。”[4]

汪道伦“明隐两脉”说认为:“《红楼梦》的结构, 是由明隐两条线相互交错而成, 明线是以石头入世出世所经历的‘红楼’梦断的故事, 以‘假语村言’‘敷演’出来的一部问世传奇;隐线即是这部传奇隐去的‘真事’脉络, 在明线中隐约闪灼的贯穿全书。”这两条线“相互渗透, 明中有隐, 隐中有明。”并明确指出“如果说《好了歌解注》隐约勾勒出《红楼梦》广阔社会背景的话, 那么第四回的‘护官符’就是这个社会背景的框架支柱, 在某种程度上说, ‘护官符’是《红楼梦》隐线结构的核心。”[5]

二、网状结构论

《红楼梦》叙事结构由于是以复杂的形态组合的多种叙事成分和叙事单元, 因而解读之难是可以想象的。就是许多学者在主张“各种主线”论的时候, 也没有停止探寻的目光。学者们对主线、副线说解释《红楼梦》叙事结构不能自圆其说的认识, 愈来愈鲜明。到了八十年代主张“网状结构”的学者越来越多。[6]九十年代以来网状艺术结构更是红学讨论的热点问题。

郭英德认为“《红楼梦》的确具有浑然一体的网状艺术构思。”这种网状艺术构思的特征:第一, 以复杂的社会、广阔的生活和广泛的批判组成网状的构思内容, 显示了艺术构思的丰富性;第二, 以浓烈的情感和冷峻的思考、驰骋的想象和逼真的描摹组成网状的构思心理, 显示了艺术构思的典型性;第三, 以丰富的生活画面、曲折的情节、众多的人物和中心人物、中心线索组成网状的表层结构, 显示了艺术构思的整体性;第四, 以内在的向心力、规律性和系统性组成网状的深层结构, 显示了艺术构思的内在联系性。[7]

秦家伦认为“千丝万缕、纵横交错的情节、矛盾和内容, 决定了作者采用网式结构。”“这个网式结构中, 有三条纲即三根主线。”一是“以贾家的兴衰史为纲”;一是“以宝玉的泛爱史为纲”;一是“以科举的衰落史为纲。”“红楼梦以这三根线为纲, 又有多项横向事件德目作为穿插, 纲举目张, 反映了宏大的家庭与社会生活画面。”“有纲有目的《红楼梦》网状结构, 容纳了洋洋大观的风景、人物, 显示出了这部巨著的恢宏。”[8]

王平认为“《红楼梦》的叙事结构呈现为网络式, 是由三条经线与若干纬线交叉编织而成。”三条经线分别指“贾宝玉的人生悲剧”、“女儿国的悲剧”、“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家庭的悲剧”。“三条经线之间既独立又相关联”, 并与众多纬线, 如“刘姥姥三进荣府、贾雨村仕途沉浮、秦钟短命夭折、蒋玉菡爱情波折、柳湘莲人生遭遇等等”, 纵横交叉, 编织成网, 从而使全书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9]

齐裕火昆认为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 采取了各种线索齐头并进, 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全书形成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的结构, 在神话世界的统摄之下, 以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为舞台着重展开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为主线, 同时, 体现了贾府及整个社会这个现实世界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全书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10]

三、对称结构论

周汝昌先是在《红楼梦笔法结构新思议》一文中提出《红楼梦》具有“大对称的情节结构”, [11]后来又在《<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一书“红学的重要一环:结构学”一章, 着重讲“对称结构”问题。其要点为:《红楼梦》整体结构的对称——曹雪芹的结构学特点在于善于运用数字的序列讲求结构的对称。“一百零八回书, 恰似‘中缝’为分水岭——第五十四与五十五之间为一大界断, 前后各为六个九回, 成为两扇’, 前扇写‘盛’写‘聚’写‘欢’写‘荣’, 后扇写‘衰’写‘散’写‘悲’写‘辱’, 构成一个完整精严的大对称法。”[12]

张锦池则认为, 具有对称美是《红楼梦》结构学的一大特点, 但并不是它的总体特点。它的总体特点是对称中有不对称、不对称中有对称, 从而形成的均衡美。这种均衡美表现于人物安排、章回布局、重大关目、情节线索、通部格局, 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一主三从”“三正一闰”, “四”、“三”其数, 则是其基本构架。[13]

将《红楼梦》对称结构研究推向极至的, 是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王国华《太极红楼梦》, 其核心观点是阐释《红楼梦》结构的太极之道, 即《红楼梦》的两大部、六段落、十二节及九五成章的规律与《易》之两仪、四象、八卦和六十四卦结构法则的吻合性。

对于以上三类《红楼梦》叙事结构说, 郑铁生《半个世纪关于<红楼梦>叙事结构研究的理性思考》一文在勾勒半个世纪关于《红楼梦》叙事结构研究的概况同时, 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并对“各种主线论”、“网状结构论”以及“对称结构论”逐一进行了述评, 认为:

线性结构说主要还是停留在表层的表现结构的解读上, 没能从《红楼梦》潜在的思维状态来透视出文本构成体制的规范和奥秘。

网状结构论则是在“各种主线论”基础上形成的认识, 它已经逼近揭示结构的有限的时空形式与无限的意识世界相结合的生命过程和生命形态。

而“对称结构”实质仍旧在表层结构上探求, 未能深入到系统的深层结构之中。相对“网状结构”这种直观的意象的整体性的探求, 离合理的内核距离更大。[14]

四、关于《红楼梦》全书结构的表述, 不断有其他一些新看法出现, 本文仅列举几种以见其争鸣之烈。

1. 真假结构说

江宝钗认为:《红楼梦》的结构建立在二元思考的基础上, 真假概念是贯串整部小说的结构。《红楼梦》真假关涉人间现象的真幻, 不仅实际指导了小说创作与结构, 且探讨事物的表象与本相的矛盾, 揭示作者对真理的质疑与追求。《红楼梦》真假结构设计, 博大精深, 韵趣深长。[15]

2. 四季性意象结构说

裘新江认为:“曹雪芹注意在小说中凝固历史时空背景, 单取历史盛衰之理与四季循环之道相联, 从而营造出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 去引导读者静心解味宇宙人生。”“曹雪芹是有意识通过季节性情节相对集中的安排, 去呈现贾府兴盛衰败的四时气象;通过艺术结构上有规律的四季性循环 (而非单纯是现实中一年之中的四季变换) , 去编织一场凝聚着爱恨情仇、离合悲喜的红楼大梦。”[16]

3. 宿命结构说

贾三强认为:这一宿命结构由两大要素构成, 一个是顽石经历, 体现佛教色即是空的观念, 主要起引导作品的情节和中心人物宝玉归宿的作用;另一个是神秘谶言, 它时时进入作品的写实层面, 不仅决定着贾府的青年女子, 特别是贾府中那些美丽的少女少妇们无一例外走向悲惨的结局, 而且也决定着贾府两大家庭的没落命运。“《红楼梦》中这个若隐若现的庞大的宿命结构, 正似一只巨掌, 不动声色, 按部就班, 按照既定的方针, 一步步牵引着掌控着作品情节和人物走向毁灭, 由色归空。”[17]

4. 阴阳对应和阴阳循环结构原理

汪宏华在《石破梦惊——论〈红楼梦〉的结构原理》一文中认为:“阴阳对应”和“阴阳循环”的结构使小说既丰富了内容, 又节省了篇幅, 还能保持清晰的脉络。这种结构使小说能产生无穷的生命力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这种结构使小说更富有悲剧效果, 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18]

5. 精神结构说

梁归智、王瑞兵认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品性、行动、事态都源于作者的精神结构, 正是这一结构支配着《红楼梦》小说的人物精神品性、意愿和态度。”“《红楼梦》乃是作者的精神结构最充分的体现。”[19]

6. 多维叙事结构说

陈惠琴认为:“实际上, 在叙事结构方面, 《红楼梦》并没有完全打破传统的写法, 而是在传统的写法上的复合、变异和创造。作者围绕作品的三个轴心, 巧妙地把历史传奇、爱情传奇、宗教传奇的三大叙事结构模式交织为一体, 从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多维的叙事结构模式。”[20]

总之, 新的说法还在不断涌现, 不论哪一种有关《红楼梦》的结构论述, 它们都能从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揭示《红楼梦》所蕴涵的巨大而深邃的思想意义, 但由于时常出现的思考分析的单向性、平面性, 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局限性与非逻辑性, 因而见仁见智、争纷不已也就不足为怪了。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 对《红楼梦》的叙事学研究日益成为红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研究者们试图以叙事学为理论, 叙事结构的观念审视已提出的问题, 或以新眼光新视角发现新问题, 提出了不少新见解。而且这些论者基本都能立足中国古典小说实际, 立足《红楼梦》的实际做出分析、归纳和总结, 而不是机械地照搬西方叙事学的理论范畴。

上一篇:《我爱我的祖国》——2005年国庆节演讲稿下一篇:质监局长在全省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