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产业融合案例

2024-09-23

特色农业产业融合案例(共9篇)

1.特色农业产业融合案例 篇一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农业旅游/新农村规划——远景农业产业打造案例选

茶店子公园

茶店子文化公园,始于先秦的饮茶习俗,是古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成都被誉在茶缸里的城市,坊间也有“无茶不成都”的说法。古时的茶店子,四野荒凉,有刘姓人家在此搭棚卖茶,后人称茶棚子为茶店子。据《成都县志》所载,茶店子地名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设计中选用“茶文化”作为设计主题,一方面有利于倡导积极健康的休闲理念,宣传“知快守慢、张弛有度”的成都生活方式,打造成都休闲文化、深化“西部休闲之都”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让在此游憩的人们深入了解成都茶文化历史,从“茶”中获得感悟和精神“纯化”。

成都是一个田园般的休闲都市,在这样的背景下,远景将该项目应定性为金牛区地标性公园加以设计开发,公园以“茶文化”为立足点,将古代文人墨客的七宠——“琴棋书画诗酒茶”作为景观节点贯穿与公园设计院之中,将文化、生活、娱乐三大设计内容融入公园设计。

望王山公园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望王山”,也叫“王望山”,位于巴中城城北山势陡峭,景色优美。虽然“望王山”与“王望山”只有“望”“王”二字顺序颠倒了一下而已,而却赋於了北山不同的历史内涵。名“望王山”,是因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李贤被贬巴州时,时常登此山,西望长安而得名。而名“王望山”,则是与道教和传说有关。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对巴中市望王山公园项目充分考虑现状植被和高差,延续自然生态和运动健身的绿色文化,因地制宜。通过对现有良好景观的保留,(如:植物、“大雄宝殿”和“园通殿”等);新建望王阁;翻新厢房;加入眺望平台、树池、九品香架、香炉、纸钱灶等元素,为人们提供舒适怡人的拜佛空间。在设计中,遵循现状,保留山顶的积水塘,对驳岸进行生态处理,塘边新增民俗广场,体现巴州民俗文化,为前来游览及上香的游客提供集散之地;在民俗广场的对面新建品茗轩和赏河廊,成为人们休息闲谈的良好去处;在水塘的西面新增葡萄架,丰富景观层次。积水塘在满足灌溉的同时也成为一处新景观。

岳池东湖公园设计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岳池东湖公园设计县隶属四川省广安市,位于华蓥山西麓,毗邻重庆。县府所在地为九龙镇,因盛产水稻而亨有“银岳池”之美誉,故岳池别79F0银城。公园占地面积约305亩,其中水体面积约240亩。公园格调是以水体为主的南方园林式公园,湖岸有花圃、树阵广场、湿地、溪流、小桥、假山、奇石、曲径、平台。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在设计中,空间结构的交叉线,恰好形成一个“米”字。正好体现了当地农家文化中稻米的精髓。各节点相互照应,视线通透,使游人随地各有景可观,达到“人在画中游”的设计意境。

通威水产科技园

通威股份水产科技园位于成都市北郊白莲池,距市中心10公里,离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3公里。园区占地473亩,水面约占60%,水源来自都江堰干渠东风渠。这里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水量充沛,水质良好,适合进行水产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园区主要承担着水产产业链相关领域前沿性和基础性科研任务,是现代渔业科技示范与成果展示基地、科技交流与培训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是农业部授牌的“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示范基地”,四川省水产局授牌的“四川省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养殖试验基地”;同时也是“四川省水产科技园(北区)”,成都市的“成都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和“成都市水产科技园”等各级政府挂牌的科技园区;还是“四川省农口系统外宾定点接待单位”和“四川省水产局来宾访问的窗口单位”。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规划设计实现了倡导无公害、健康养殖的研发、生产这一全新主题。自然中融入现代,充分利用水体,将建筑与绿色,健康养殖与自然环境交融,注意了功能化分区的整体性。通过新大门、主通道景观、淡水鱼博物馆、园林景观、主楼和后勤大楼等的设计。形成了动与静、舒与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天、地、水、人与自然的交融,构成了开放、大气、有魅力和朝气勃勃的时代气氛,体现了自然美学艺术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完美相伴,使它显得紧凑、舒展、前卫、天然,令人耳目一新,如同一颗璀璨的钻石,光彩照人。

崇义巴蜀仁德桃园社区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崇义镇位于都江堰东大门,与青城山遥遥相望。而项目基地就位于崇义镇西部江安、新华两村及土桥场镇,规划面积约7000亩。规划区域北临聚青公路,南至新华村最南边界,东靠天府大道延长线(IT大道),西沿岷江东岸为界。本案远景设计主要围绕“仁德”、“孝义”文化为中心,在江华村、新安村共7000亩地,集中规划建设仁德社区,主要有:养老中心区、川西桃园旅游小镇、宗教文化区、养生体验区、新农村和谐居住区、创意田园区,远景以这六大区域互为依托,交相呼应,共同打造一个具有真、善、美的桃园社区。

青白江区城厢镇总体规划

随着青白江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的控制力渐渐减弱,城乡发展倍感压力。城镇的快速扩张不断挤压着绿地、河流、山脉、村庄,同时带来诸如用地紧缺、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且这些问题伴随着大规模城市化而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城厢镇城市环境恶化,城市形象遭受破坏,急需进行整体规划以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远景设计研究院根据地方特色,强化青白江自然农业特征,突显城市格局,将山、水、绿、城融为一体,使其成其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田园城镇。并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农业景观建设,合理保护城市历史,发展城市现代农业,焕发城市生机与活力。通过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特色街道整治与文化设施建设展现青白江城厢镇人文景观神韵,保护、继承与发展青白江文化传统特色与文脉。

邛崃羊安镇仁和社区规划设计

羊安城镇位于镇城中部偏北,西临斜江河,距邛崃市25km,至新津县城9km,新邛公路从城镇北部穿越,对外交通方便。羊安城镇原名杨家场,俗称杨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镇及周边乡镇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城镇现状建成区面积8.3km²。镇区交通便利,新邛公路(新津——邛崃)自东向西横穿镇区,路宽22.5m,为水泥路面,县道羊付路由北向南穿越镇北,另有泉牟(泉水——牟礼)水泥公路南北纵贯全镇;乡道羊仁路、檀同路、羊来路、双王路纵横交错连通各村,构成了联系方便、快速的交通道路网络。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新城区一次建成雨污分流的系统。规划城区生活建污水处理厂一座,位于斜江河东岸,仓储用地西侧,日处理量9万吨。在规划区南部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座,工业污水由企业内部处理设施采取特殊工艺处理后,汇入工业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日处理量为7万吨。雨水工程充分利用东西高、中间低的地形,用石砌方沟或砼圆管将雨水适度集中于镇区中部沟渠排放。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2.特色农业产业融合案例 篇二

关键词:农业,旅游业,产业融合

目前, 产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产业边界也被不断的突破, 旅游产业融合就是一个新的旅游研究领域, 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农业旅游正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一定程度融合的产物, 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正形成一种热潮, 基于此所形成的乡村旅游, 农业休闲旅游研究不断。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使得农业与旅游取得双赢的局面。

1 农业旅游的范畴界定

祁黄雄 (1998) 、张永贵 (2001) 等认为: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仅仅是一种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有“观赏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等多种不同概念的集合体。

刘杰 (2004) 等认为:农业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体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把农业建设、农业示范、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广泛参与融为一体, 使旅游者充分领略农业艺术与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陈琳 (2006) 认为, 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类型, 农业旅游使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和行为成为旅游活动的内容, 它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 使农业焕发出新活力。

张文建 (2011) 认为, 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业态, 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 通过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 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 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 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

从对农业旅游不同定义的分析、比较中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一些较为一致的看法, 即认为农业旅游是由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它以农业为基础, 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 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 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体验、休闲、度假, 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2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意义

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带动农业实现新的增长点, 对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庞云杉, 常少林 (2011) 等认为, 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可以帮助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乡村农业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提高农业利益, 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可以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 帮助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张文建 (2011) 认为, 农业旅游使农业的劳作方式、农田风光等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成为可被依托发展旅游活动的内容, 有效地拓展了旅游业可依托资源的类型, 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 迎合了旅游者多种多样、求新求变的旅游需求, 推动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农旅结合, 实质是通过二者间的要素依赖与对接, 达到供给优势与需求优势的最佳结合。

当然, 农业旅游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对旅游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杨振之 (2011) 以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背景, 提出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互动有着双赢的效果。二者的相互融合帮助增长产业链条, 增加产业边际效益;帮助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新兴产业帮助形成新的增长极和新的主导产业。张莹 (2006) 提出了农旅互动的“三农”效应与旅游效应。“三农”效应表现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密切城乡交流, 扩大农村社会开放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对农村的生态影响巨大。旅游效应表现在:开拓旅游新领域, 丰富旅游产品和缓解假日旅游热点压力。

3 农业旅游的融合模式

学者们大多集中于研究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刘华楠 (1998) 根据我国地形、地貌、人文的多样性和气候、生物、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与特点, 认为我国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和方向有十类, 即都市农业型, 生态环保型, 绿色食品基地型, 民俗风情型, 新、奇、优、特产品型, 人文景观型, 地形地貌型, 科技先导型, 动植物品种示范推广型及农业博览会型。

梁留科, 吴次芳, 曹新向 (2002) 等从项目开发上认为农业旅游分为观赏型, 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旅游模式。孙爱丽 (2003) 对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研究, 认为, 此类旅游首先缘起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 在发展过程上, 出现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三种开发模式。

张莹 (2006) 认为, 农旅互动开发模式归纳为田园模式、乡村模式、科技模式和商业模式四大类, 每大类又各自包括不同的具体类型。农旅互动产业组织模式则分为:“企业+农户”模式;“企业+社区+农户”模式;“政府+企业+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和“示范农户+农户”模式。

4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

颜醒华, 李勇泉 (2004) 指出, 农业旅游要想实现高层次的融合与良性互动, 必须着手于加强农业旅游区的统一规划, 理顺和健全管理体制, 构建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灵活运用各种营销策略, 搞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构建农业旅游创新的体系。

张莹 (2006) 认为农旅互动在产品的开发上要进行突破, 通过整合资源, 挖掘内涵, 突出特色来培育品牌。同时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来完善旅游设施, 加强宣传促销, 实行规范化管理,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进而努力实现农旅互动的可持续发展。

郑俊挺 (2011) 对福州市农业旅游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 包括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加强农业旅游配套服务的建设, 提高农业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农业旅游协作组织建设, 提高农业旅游产品档次, 丰富淡季农业旅游产品, 营造农业旅游浓郁的乡土气息。

孙杰 (2012) 认为农业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提是要对农业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统一布局。同时要加强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注意保护环境, 打造体验型椎体旅游产品, 重视资源开发的文化定位。

参考文献

[1]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与实践[J].国土开发与整治, 1998 (1) :48-50.

[2]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农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 1998 (6) :48-49.

[3]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 2001 (2) :214-217.

[4]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 2006 (2) :27-29.

[5]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 2011, 10 (26) .

[6]张莹.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4) .

[7]庞云杉, 常少林.浅议发展乡村农业旅游的积极意义[J].理论探讨, 2011 (8) .

3.特色农业产业融合案例 篇三

盛泽镇目前已具备中小城市的基本形态。一是人口聚集明显。人口规模大,已接近50万中等城市的标准。大规模的二三产区域经济已承接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率已达到79.4%。二是产业支撑有力。盛泽是中国四大绸都之一,是中国最大的丝绸产业集群地,化纤面料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盛泽拥有中国第一布市——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连续三年市场交易额超千亿。三是城市功能完善。四是城市特色鲜明。盛泽是全国丝绸名镇,充满丝绸文化底蕴。清代建成的丝绸交易市场“庄面”与现代智能化的东方纺织城交相辉印。

盛泽虽然在新生中小城市的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仍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的现状,快速稳健前行的步履显得沉重又艰难。

一是土地指标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不匹配。试点镇的土地指标落实仍然与普通乡镇一样,并未得到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每年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都上缴给上级,盛泽自己留成部分大概只占到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支配力度较小。建议中央、省考虑到试点镇的实际情况,将财政收入适当返还,实现财事匹配。

三是人员编制配置和实际的工作不匹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盛泽镇承接了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在方便当地百姓办理事项的同时,对于盛泽镇人员数量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事项的增多,人员编制未增加,部分人员一岗多职且缺少专业型强人才。

4.特色农业产业融合案例 篇四

据国际经验显示,当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时,体育健身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201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预计未来几年我国体育消费将迎来爆发。

接下来“体育+旅游”的消费趋势将会湮灭“专业式”体育和“观光式”旅游,“平民式”体育和“体验式”旅游渐成主流。未来,体育特色小镇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一、体育特色小镇激发我国体育产业2.0蓝海市场

2015年我国体育旅游实际完成投资791亿元,同比增长71.9%。山地户外、冰雪运动、水上运动呈现井喷式发展,涌现一批健身休闲产业,“体育+休闲小镇”为热门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徒步、滑雪、潜水、滑翔、运动自行车、马拉松等新兴运动项目注入小镇,成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首要选择。

从数据来看,马拉松赛事数量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43%。目前国内运动自行车市场150亿元,尚存数倍增长潜力。伴随滑雪渗透率的逐年提升,国内滑雪装备市场有望达到162-270亿元。

政策密集出台吹起我国体育产业大发展的冲锋号。2014年10月国务院46号文件出台,体育产业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速。国务院召开体育产业会议中提出,体育特色小镇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之一,鼓励发展体育特色小镇对于体育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和产业示范基地等为依托,鼓励地方积极培育一批以健身休闲为特色的服务贸易示范区。同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全国各地涌现一批体育特色小镇。

二、体育特色小镇主要类型及发展特色

随着我国消费者对体育休闲、体验旅游方式的关注与青睐,更多的旅游、文化、健康等项目元素融入进体育产业,形成体育产业的新业态——体育特色小镇。当前国内外体育特色小镇主要呈现以下特色:

1以单项体育活动或赛事为核心

结合地理区位特征或地方体育产业特色,打造单项体育活动项目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链的体育类特色小镇。如新西兰皇后镇聚焦户外运动、法国沙木尼体育旅游小镇发展滑雪特色运动等。

2体育产业融合新城区建设

创新一批体育类项目和设施带动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兼具除体育产业以外的文化、旅游、养生等其他功能,实现生态、环保、养生、宜人的属性。如北京丰台足球小镇、浙江银湖智慧体育产业基地等。

3引入体育类企业建设运营

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企业根据既有资源优势,谋划体育类主题创新,定位体育和旅游等产业融合,集聚资源,组合项目,创新驱动,实现企业成长和体育小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河南嵩皇体育小镇、浙江德清莫干山“裸心”体育小镇等。

本梳理体育特色小镇类型主要包括:

● 体育休闲类旅游小镇:钓鱼、登山、滑板、骑马、保龄球、网球、羽毛球、游泳、溜冰、潜水、放风筝、划船、冲浪等;

● 体育度假类旅游小镇:高尔夫、房车露营、滑雪等;

● 体育探险类旅游小镇:户外探险、海底探险、沙漠探险、攀岩、滑翔、跳伞等;

● 体育养生类旅游小镇:太极拳、瑜伽、保龄球等;

在体育特色小镇探索开发过程中,以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整合、就业人口及休闲化消费的聚集、配套设施及服务的基础为依托,结合相关项目经验总结出体育特色小镇的综合开发结构与运营模式。

体育特色产业项目开发架构

体育特色小镇应实现以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府负责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引进民营企业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运营模式。

特色小镇项目建设以体育产业链的整合为主,利用各种资源,突破原有的项目推进和开发时序,将后期导入前期,在进行策划规划设计的同时,引入后期的建造、成熟项目、营销、管理、服务、投融资等资源,提升相关项目的有效落地。

特色小镇的运营模式

三、国内外体育特色小镇典型案例分析

针对国内外体育类特色小镇的研究一致认为小镇是平台,马术、徒步、自行车、滑雪、通用航空等细分产业是主题。聚焦产业才能有主题,有元素,有个性。世界各地深入挖掘当地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其中不乏谋划一批生态环境好、产业基础强、发展前景佳的体育旅游小镇。本研究将对标国内外典型体育旅游小镇案例,分析其创新理念及发展特色如下:

1国际体育旅游小镇

1、新西兰皇后镇

基本情况:位于新西兰东南部,瓦卡蒂普湖北岸,被南阿尔卑斯山包围的美丽小镇,依山傍水,其海拔高度为1202英尺。

发展特色:聚焦户外专业运动,发展综合性运动旅游,每年都有上万名的游客前来此地观光旅游,冠名“新西兰最著名的户外活动天堂”。

借鉴意义:做精品牌,拓展产业。由单一运动引爆,做专运动体验;做好赛事节庆推广,做响运动品牌,融合其他运动,做大延伸体育旅游产业链。

2、沙木尼体育旅游小镇

基本情况:位于法国中部东侧,毗邻意大利和瑞士,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下,市中心海拔1035米,是法国高度最高的镇之一。

发展特色:现代登山运动发源地,体育旅游服务与设施完善,包括登山缆车,山地救援及登山向导。沙木尼设有高山救援队,负责该区域山区救援,全天候值班巡逻。目前有超过150名的高山向导,每年服务超过数以万计的各地游客。沙木尼有世界上第一所登山向导学校——法国国家滑雪登山学校(ENSA)。此外,小镇还设有国家滑雪和高山警察培训中心、高山军校、高山医学研究所等相关的高山机构。

借鉴意义:借助知名国际体育赛事,打造特色体育旅游品牌。该地区登山运动经历百余年发展已经逐步成熟,为现代山地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4年第一届冬季奥运在此举办,世界性的滑雪教练训练中心也在这里落户。

2、中国的体育旅游小镇

1、嵩皇体育小镇

基本情况:位于河南登封,坐落于风景秀美的嵩山三皇寨风景区,由河南嵩皇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和河南省锦绣智达置业有限公司联手打造,规划占地31平方公里,小镇近距登封各景点。

发展特色:联合体育、航空、户外、旅游的企业共同打造大众化、多元化、体验式的体育旅游小镇。聚焦赛车、航空体育运动、登山、乒乓球、拓展等多种运动训练项目为一体,融合观光、餐饮、住宿、会务、婚礼、养生等多种元素的户外体育运动主题公园。

借鉴意义:借助著名风景区,探索体育项目集聚。河南登封被誉为“功夫之都”、“武术之乡”,体育小镇借助于少林寺的影响力和武术产业基地,兴起马拉松、汽车拉力赛、登山等其他运动项目,逐渐向多元化旅游产业方向发展。

2、德清莫干山“裸心”体育小镇

基本情况:位于浙江德清莫干山,目前德清本地有体育产业企业70多家,均以体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及体育用品的销售和制造为主,实现体育产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体育产业集群效应明显。2016上半年,德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76万人次。

发展特色:小镇以打造“裸心”体育为主题,规划“一心一带两翼多区”全力打造体育特色小镇。将体育、健康、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以探索运动、户外休闲、骑行文化等为特色,带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建设部分重点项目:(1)Discovery探索极限基地(2)久祺国际骑行营(3)莫干山山地车速降赛道(4)“象月湖”户外休闲体验基地。

借鉴意义:依靠体育产业传统优势,活化“体育+旅游”产品。小镇体育小镇长期将打造辐射长三角地区的户外休闲运动品牌,将体育产业、文化、旅游三元素有机结合,打造成为具有山水特色的“户外运动赛事集散地、山地训练理想地、体育文化展示地、体育用品研发地、旅游休闲必经地和富裕民众宜居地”。

3、绍兴柯桥酷玩小镇

基本情况:坐落在绍兴市柯桥区柯岩街道,小镇建设面积3.7平方公里,总投资110个亿,核心项目东方山水乐园投资80亿,计划打造“旅游小镇、运动小镇、产业小镇”。小镇区域内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柯岩-鉴湖-鲁镇景区、乔波滑雪馆、鉴湖高尔夫球场等旅游休闲资源,还有在建和在规划中的天马赛车场、若航直升机场、毅腾足球训练基地、酷玩城市体育综合体、鉴湖水上运动基地等项目。

发展特色:小镇聚焦在体育设施方面,柯岩“酷玩小镇”包括八大体育休闲类项目,乔波滑雪馆、若航直升机场、天马赛车场,另外还将新建环鉴湖慢行道、鉴湖码头、酷玩乐园、综合体育场等,可满足大众康体休闲和专业高端运动的需要。

借鉴意义:“政府+企业”合作,打造体育旅游新概念。柯岩街道建设“酷玩小镇”已具备山水环境、产业基础等先天优势,经过政府、企业之间的接洽形成小镇蓝图。打造一个涵盖低中高端游乐特色,融合基础服务、休闲旅游、运动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为柯桥和绍兴带来经济、社会和生态多重效益。

4、海宁马拉松小镇

基本情况:海宁“马拉松小镇”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为运动休闲旅游,以马拉松运动主题为核心,兼顾发展徒步、暴走、毅行、定向、拓展、露营、自行车等相关项目,形成休闲运动与旅游相结合发展的体育旅游经济。2014年,景区游客量达315万人次。

发展特色:借助景区内全长约12公里的生态绿道,打造永久的马拉松项目,将体育与休闲结合起来促进当地发展。同时,计划引进房车营地、帐篷酒店、木屋酒店等旅游休闲、运动产业,用运动休闲来刺激当地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借鉴意义:时尚体育项目+知名景区优势。结合海宁盐官镇百里钱塘观潮景区优势,发展以马拉松为特色的运动休闲旅游。设计为广大马拉松爱好者训练、体验、测试的地方,将这里定位成体育爱好者的基地,成为大众运动休闲的去处。

5、平湖九龙山航空运动小镇

基本情况:位于平湖乍浦古城东首、杭州湾出口处、乍浦港东侧,平湖市九龙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内。小镇规划面积3.45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586亩,由浙江九龙山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小镇3年计划总投资57.8亿元。预计至2017年,预期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税收1亿元,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发展特色:小镇建设航空运动体验园、赛马马球赛车运动体验园、星海湾国际安养基地、海角城堡养老养生基地、九龙山阿平汉国际学校等一批支撑项目。坚持创新国内健康运动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以健康运动为龙头、健康养生为主导、联动发展健康旅游、培育发展体育和禅修文化的综合产业体系。

借鉴意义:“体育运动+养生养老”特色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以运动健康为主题,并通过举办马球、赛马、高尔夫、帆船等国内外大型赛事以及论坛峰会,拥有较高知名度。入围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后,九龙山的运动产业转型为消费群体更广的大众化健康休闲运动项目,比如依山建设山地自行车赛道等。同时,还提出了健康养老的概念,九龙湾将建设多个养老基地。

6、北京丰台足球小镇

基本情况:足球小镇占地2200亩,建设50片五人制足球场、10片七人制足球场和5片十一人制足球场,足球小镇将囊括足球大厦、足球会议中心、足球风情街、足球博物馆、足球嘉年华、足球狂欢广场、足球奥特莱斯、北京第一座专业足球场等设施。

发展特色:小镇将着重发展足球产业,在建设中引入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高度结合的智能场地技术,引入同步数据分析系统,开发专门的APP,实现网上定场地、约赛,打造京城最大的足球社区,最终建成融合足球竞技、足球文化、足球科技等概念和要素、城市发展和足球发展对接的创新发展平台,形成足球产业集群和足球产业链,打造中国第一个将城市发展和足球发展对接的创新发展平台。

借鉴意义: 突出优势体育赛事,形成足球产业聚群和产业生态链。

7、江苏青马车寨扬州基地

基本情况:青马车寨扬州基地位于山清水秀,林木葱茏,飞鸟翔集,花香怡人的仪征枣林湾生态园区,利用天然地形地貌建造而成,占地一千多亩。是集体验式旅游,体育赛事运营,户外竞技表演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体育综合体。

2014年青马车寨被纳入“青奥会”组委会指定旅游区。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扬州车马旅游文化艺术节。

发展特色:越野基地内设有:马术比赛场地,训练马场、越野场地(UTV、SUV、摩托车等)、水上皮划艇、射箭场地、真人CS场地、房车露营地、森林拓展运动基地、篝火娱乐会场、集装箱活动营地(艺术客栈)等众多项目。

青马车寨还是江苏省户外与登山协会、江苏省全民健身走协会、美国夸特马协会中国分会等众多机构的专业培训、训练场地;中国人大户外翼之队的定点活动基地。

公司集体活动、学校拓展训练、朋友聚会、特色体育赛事等——来青马车寨,一定能让你们的活动比往常更具魅力、更加精彩!

8、银湖智慧体育产业基地

基本情况:位于浙江富阳银湖新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平方公里,项目一期用地约300亩。项目总投资逾5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30亿元,产业投资20亿元,涵盖智慧体育相关领域的总部经济业态、旅游休闲娱乐业态、产学研综合业态,建成投运后预计年产值300亿元。

5.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案例写作 篇五

写作模板

一、海外企业基本情况

海外企业包括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注册成立的企业、公司、代表处、办事处、工厂、工程项目部等;基本情况包括成立背景、起始时间、经营内容、重要意义等。

二、项目所在国(地区)基本情况 1.经济发展情况

2.法律体系情况,含商法、商规情况 3.宗教及意识形态情况 4.风俗习惯情况

5.所在国(地区)人民基本文化特点

三、在生产经营及工作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文化差异,如何克服的? 文化差异一般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法律制度、语言文字、沟通方式等。这部分叙述要具体,要有故事情节。

四、企业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基本做法及成果经验 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全面介绍或任选一个方面介绍。

1、跨文化团队建设

项目团队或公司领导班子,党组织建设等。

2、人力资源管理

顺应企业属地化发展趋势做好用人、留人、育人工作,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等。

3、经营决策机制建设

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义利观及经营方针,贯彻母公司经营决策、环境、质量、社会责任等。

4、内外沟通机制建设

围绕“内聚合力外树形象”,做好海外企业与母公司,海外企业领导班子和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工作。海外企业与协作企业、与地方政府、社区团体、中介组织的沟通工作。与媒体合作开展对外宣传工作等。

五、对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及海外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 写作要求:

1.对事实的描述要具体、准确,对案例的分析要逻辑清晰、有条理。2.每一篇要求5000字左右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

跨文化管理研究课题组

6.特色农业产业融合案例 篇六

摘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同属第三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基础,二者的融合式发展是实现产业转型与解决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在东北经济再振兴的背景下,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五种产业融合模式———集约化融合开发模式、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的融合发展模式、创新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的融合发展模式、开发文化产品项目进行融合的运营模式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融合模式。为了促进两产业的融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两种产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同时,还应加强东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7.特色农业产业融合案例 篇七

发展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美学价值,或是生态价值意义都十分重大。正因如此,积极探索北京市都市农业、都市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之途径,以提升和优化镇域产业结构,是北京市郊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比较优势

张坊镇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的拒马河畔,距京城75公里,总面积1524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全镇有15个行政村,11172户,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1.6万,非农业人口0.5万。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7亿元,同比增长16.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亿元,同比增长20%;人均纯收入完成7880元,同比增长5%;税收完成3412万元,同比增长12.9%。开发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北京市张坊镇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区位和基础比较优势。

(一)在都市旅游业发展方面,自然禀赋和人文环境优越

张坊镇地处十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1—4渡,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节点,生态环境怡人,实属“自然氧吧,生态家园”。以山水文化为依托,山水游系列活动被广大游客所喜爱,而且随着《三国》等影视剧在这里选取外景,罗威等大品牌婚纱摄影公司来这里组织拍摄,使影视外景拍摄、婚纱摄影等附着产业在这里生根发芽。此外,来这里作画写生的画家也呈逐渐增多趋势。这里的山水文化正以其特有的魅力被更多人所认识和接受,口益成为首都市民短期假日旅游的首选和山水文化附着产业的创作基地。同时,张坊镇境内的仙栖洞和龙乡宫融汇了北方溶洞自然景观,是较为典型的喀斯特溶洞自然历史形成的代表,岩溶景观千姿百态,五种沉积类型景致形成于30万年一70万年之间,有滴水沉积、流水沉积、停滞水沉积、飞溅水沉积、水雾沉积,分别以石钟乳、石幔、石塔、石瀑、石镜、石鼓、晶花、盖板等方式存在,而且还有五星峡等地质奇观,具有较高的科普研究和推广价值。近年来,张坊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毗邻中国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区位优势,强化农游结合,依托金秋采摘节,加快以民俗采摘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发展步伐,有效整合了农、游资源,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到目前为止,全镇12个村具备旅游接待能力,民俗户挂牌102家。

(二)在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磨盘柿生产专业镇已初具规模

张坊磨盘柿以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而享誉全国。目前,张坊镇磨盘柿基地面积已达1.9万亩,柿树总株数达到37万株,每年平均产量达到500-600万公斤。被国家命名为大磨盘柿生产基地、北京市磨盘柿专业镇、房山区农业标准化基地先进单位,通过有关部门验收,被命名为全国磨盘柿标准化生产基地。这里盛产的磨盘柿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评为绿色食品、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为“中华名果”,并先后注册了“京峪、御贡、张坊”牌商标。2007年,张坊磨盘柿取得了“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三)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底蕴深厚的宋辽文化突出

张坊宋辽古城历史文化遗留再现了宋辽时期特有的历史文化。而且,作为华北地区唯一的古代军事设施,张坊古战道在古代军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宋辽历史文化和古代军事提供了实物和佐证,可以用于历史文化辅助教学,继而以博物馆的形式,将张坊古城打造为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

(四)在环境建设方面,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明显

一是区位优势突出。由于地处山区、平原结合部,张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周张路、房易路、涞保路的翻修绿化,使交通更加便利,环境大为改善,过境车辆和人员数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特别是随着京石第二高速、北京郊区环线的投资投建,将对张坊镇旅游节点建设和吸引客流、引导消费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张坊镇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进而形成人员的集聚优势,为文化创意产品提供消费市场。

二是环境优势得以彰显。为进一步打造发展环境,形成产业优势,张坊镇政府积极争取投资近2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发展环境,加快了发展步伐。08年镇域总体规划修编得到批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心区详细控制性规划修编进展顺利,主导产业“211”调整布局更加明确。综合整治绿化美化效果明显,以三条线为重点治理内容,房易路一期综合整治绿化工程沿线清理砂石场7个,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周张路绿化带加厚补植、密植苗木0.5万株,涞保路两侧公路绿化栽植绿化苗木9.5万株,围绕“三条线”的绿化、美化,加紧沿线村的环境整治和村庄绿化,完成村庄绿化2.5万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41.7万株,增加绿地11.5万平方米,全镇绿化工程总投入达到850万元。

二、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的比较劣势

围绕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该镇把“两带一区一沟”作为重点,两带即从蔡家口至四渡为龙头的一、二、三产相融合的黄金产业带和沿房易路两侧发展商贸服务产业带。一区即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建设城镇中心发展区。一沟即以仙栖洞景区建设为龙头沿千河口至东关上村一条沟。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旅游、林果两大发展优势为基础,着力推进都市农业、都市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立体结构。拟对周张路沿线1—4渡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基地、大峪沟乡村度假区、十里采摘观光带、农耕文化展示区,以及一渡、二渡、三渡、四渡景点及服务区,建设一条旅游黄金线。2008年成功引进磨盘柿冷藏加工项目,两家企业开始试生产脱涩柿和柿子醋,年加工能力可消纳全镇磨盘柿总产量的60%以上,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开发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北京市张坊镇具有着良好的自然、人文、区位和基础优势。但存在的问题和劣势也不容忽视,这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文化创意产业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远远大于文化建设本身。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不少,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投入不足,特别是还没有产业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

(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和规则不熟悉。

主要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不清楚,把文化发展等同于文化创意,对上级政策掌握不清楚,争取和利用政策支持的方向出现偏差,努力不小,收获不大。

(三)人才和技术的制约。

缺乏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人才,对文化创意的前期挖掘和发展的方向研究力度不够,整体发展处于低级水平,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模糊意识,但缺乏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四)政策和资金的制约。

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资金需求量大,单凭本镇经济实力缺口仍然较大。需要争取和赢得优惠的政策支持,需要不断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和发展模式。

以上因素制约了张坊镇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发展上“有资源没优势”的问题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的战略措施

张坊镇文化资源丰富,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体思路是:以科学规划为导向,以资源聚合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产业实体为重点,加紧制定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加快现有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战略,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通过实施领军人才模式、促进多元融资模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产业基地模式,加快建设与“中国磨盘柿之乡”品牌相协调的文化创意产业架构。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一)抓紧制定发展规划。

按四大文化创意产业区划分,对不同区域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五年发展规划。一是宋辽古城风貌区,二是自然山水体验区,三是地质科普推广区,四是现代农耕示范区。

(二)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利用政府北侧建设用地,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坚持用规划后的蓝图和向社会公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项目,吸引一批民营企业入镇经营,引进影视后期制作、特色旅游纪念品研发、规划包装设计等经济实体,发展影视编辑、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基地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建造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三)营造文化创意产业环境。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建设,营造“引的来,留的住”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和市场消费环境。抓好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将服务作为产业载体、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其他环节链接的中心市场,增强文化创意的生命力,以完善周到的服务争取落地生根型企业,打造产业经济实体。

(四)实施领军人才战略。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为集

聚产业精英创造更多的条件。结合《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房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落实,加紧研究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使用、项目立项、政策争取、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最优服务和最大支持,鼓励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继续巩固与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基础,积极引进本土高等学府的学子回乡创业,在小额贷款、政策帮扶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聚集优势。

(五)加强现代科技支持力度。

加快“数字张坊”建设和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网络营销和对外链接,扩大交流与合作的机会,通过信息流吸引创意流、资本流、人才流、消费流,引导文化创意产业趋向,为产业实体的文化创意、文化投资、文化置业、文化经营及文化消费的决策行为架设桥梁。

(六)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以磨盘柿产业文化创意为题材,研发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提高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以旅游产业为载体,进一步改善文化旅游消费环境,使文化创意产品直接转化为商品,在旅游主服务区和众多景点设立连锁销售网点,建立文化创意产品快速入市的绿色通道。

(七)建立多元投资融资模式。

引入民营资本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按照“集体引导、农民自愿、企业参与”的原则,建立利益导向和调节机制,采取农民出让土地经营权和“企业+基地股份制合作”、“股权保底+股份分红+劳务收入”等多种利益分配形式,进一步加大土地等生产资料的集中流转力度,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

(八)提供优质高效政府服务。

8.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案例分析 篇八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度关系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着高职教育的深度发展。但是在实践活动中,校企的深度融合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浮浅,松散”现像依旧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来积极推进建立一套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从而高职教育更快、更稳,更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一、校企融合的现状

1、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已经开展了校企合作以及校企深度合作模式,职业技术教育自从脱离政府的宏观管理以后的十几年里,因为缺乏对技术市场的敏感性,企业的技术运用已经走到了职业技术学校前面,职业技术教育没有跟上日新月异的技术和设备更新。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目前职业技术教育虽有助于生产,但已经不能引导生产,恰恰相反,需要生产实践来弥补。

2、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造成职业院校设置专业与人才培养是“瞎子摸象”。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3、校企合作双方利益不对等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企业并不一定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企业合作意识淡薄,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主要原因:一是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企业要安排专人管理;企业要安排学生吃住,需要费用,甚至无法解决吃住问题;学生生产效率低,而且在操作中易出废品,增加原材料费用。二是给企业增加风险。学生在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三是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影响企业声誉。

二、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思路

校企深度融合,涉及到政府、企业、学校三个方面,就宏观层面,政府相关政策是校企深度整合的保障,更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激励机制。

1、落实政策,完善保障体系

2011年,学校以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一是创新“政校企行”四方联运合作办学体制,逐步建立以理事会为主导的办学相关决议、制度、协议等;二是制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议事制度》;三是政府出台《襄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在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训实习的税收优惠及补贴、企业办学成本列支、企业参加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补贴、校企合作政府嘉奖、实习实训安全责任分担、完善就业准入政策、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引导、激励与支持力度,逐步完善职业院校定点企业实习见习制度和学生实习意外伤害保险政府统一负担政策,为校企紧密合作提供政策和环境保障。

2、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一是引企入校,建设深度融合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按照“校内基地生产化”的建设理念,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学校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入环境,引进企业设备、技术、管理,采用股份制合作、契约式约束等方式,按照“产权融合、领导班子融合、师资队伍融合”的思路共建“校中厂”。

二是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按照“校外基地教学化”建设理念,遵循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建立了襄阳宇清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37個。在行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的协调指导下,以紧密型合作企业为依托,从现有的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中,采取“政府支持、行业指导、校企互融”方式初步建成了湖北江华机械有限公司等10个“厂中校”。

三是依托高校,打造高职版科技园。由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和襄城区人民政府联合共建,是湖北省第一家地市州大学科技园,全国第一家高职院校承办的区域性大学科技园。襄阳市大学科技园以生物科技产业为主、工业设计、软件开发、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的特色突出的大学科技园。依托创新、创业两条主线;实现创新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等四大功能;搭建科技服务、人才服务等六大平台,为校企合作提供强大的支撑。

3、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学校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带项目和任务,到企业脱产一年开展技术服务.在时间安排、经费补贴等方面为教师深度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提供保障,促进社会服务规范有序进行,形成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的长效服务机制和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氛围。

二是以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着力点,建设面向襄阳支柱产业及社会民生的10个技术应用研究服务机构,打造14个技术研究服务团队,提高校企合作服务能力。

三是完善公益性社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四开放、五进入”公益服务工程。即面向社会开放图书馆、运动场馆、实训中心和教学资源库,推动法律服务进社区、文化活动进社区、文明教育进社区、心理咨询进社区、卫生保健进社区。通过学院与社会资源的有效融合,拓展学院社会服务功能,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宝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9(14).

[2]胡艳曦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20-21.

[3]李萍.职业迁移:高职学生面临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

[4]崔炳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M].大象出版社,2008.

9.特色农业产业融合案例 篇九

关键词:关键词 特色效益;农业;休闲旅游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推进,给新型农业革命及休闲旅游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深入推进特色效益农业与休闲旅游的深度融合,对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价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1.1 农业与旅游融合不深,呈现零乱、分散的现象

农业作为合川区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实现农民农村的致富的必由之路。但在实际情况中,不难发现,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农业与旅游的完美结合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效益农业仍然停留在处级阶段,依旧是农耕的传统模式,尽管目前合川在极力发展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农业,但是效果差强人意,尤其是在农业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上,存在“有说头、无看头;有亮点,无看点”的单打独斗的现象。在农业发展的时,没有注重完善旅游设施设备;在农业形成规模时,没有注重发掘旅游的内涵与层次;在农业初显成效时,没有注重打造和营销旅游产品,导致优势不明,竞争不强、后劲不足,处在不上不下的位置,难以吸引游客前往。

1.2 创意与架构结合不精,呈现后劲乏力的状态

打造精品休闲农业,就是要农业与旅游的完美结合,打造特色、创意及合理的架构与规划。但目前,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中还在创意不足,架构不清的状态,导致效益农业裹足不前,旅游开发稍显单薄。一是着力打造的效益农业之间相距较远,较为分散,旅游所必备的道路设施等级低,有些地方甚至无法错车,难以连线成点,供游客进行观赏、体验。二是在资源整合中,缺乏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自然与农业景观,整体架构与规划不清晰,没有突出旅游主题和特色休闲项目;单纯地依靠现有农业开展节会活动,没有进行创意提炼和农业造型设计,难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1.3 营销与推广战略缺位,呈现发展瓶颈的结果 关于促进效益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破冰之路 2.1 注重项目引领,提高农业旅游品质

合川区既有田园式的美景,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自然的山水风光,又有着丰富多彩的资源。因此,合川区须重点引进,项目引领,形成核心竞争力。一是打造一体化农业旅游综合体。通过整合资源和自身优势,打造享受视觉盛宴的农业休闲观光带,增加一批既可供游客休闲娱乐的设施设备,又能增加观赏乐趣的服务项目,大力引进发展龙头农业项目,带动和辐射周边,建设一批民俗文化院落、快乐小家、棋牌互动、唱歌和游戏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项目,形成体验本土风情、品尝特色美食、购买本地名优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的聚集地。二是完善精品农业旅游线路。将各村的农业亮点和品牌串联成线,打造“畅通旅游工程”、“精品旅游线路环线”,将旅游景点与四大片区节会无缝衔接,完善周边景物造型,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与效益农业;将片区沿线农业产业进行整合,形成产业环线,拓宽道路,提升道路层次。开通旅游专线和热线服务,为游客提供咨询和服务,提升农业的水平,带动旅游的升温。2.2 树立品牌标杆,增强农业旅游效益

上一篇:我为什么而学习作文下一篇:胜利小学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