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2024-08-10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共10篇)

1.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篇一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解决策略

如果说语文是体现教育诗性的优美诗句,而阅读教学则应是吟诵这优美诗句的美妙乐音。可是,审视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我们发现这种美妙乐音正离我们远去,仿佛欲成绝响。

为什么呢?

我觉得在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存在下面的一些问题。

1.在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过份强调理性和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视非理性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2.过份强调逻辑性和时间连续性,而忽视直觉、空间连续性和“反联结”的作用。

3.过份强调传授语修逻文等知识、开发智力,忽视培养情感、磨练意志和人格的完整塑造。4.过份强调阅读教学分析与理解的科学性,忽视阅读教学作为承鉴和涵咏人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载体的艺术性。

5.过份追求形式而胜过内容,过份追求技术而胜过艺术,过份追求客体而胜过主体,过份追求统一而胜过个性。具体一点就是过份追求朗读效果,忽视阅读能力培养。

那么如果在当前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文化遗产珍惜继承发扬之心的丧失;导致了认识和心理结构的“思维定势”,把陈旧过时的东西视为“天经地义”的常识,而缺乏开拓性、创造性,致使学生考虑问题理想化和脱离实际;导致了学生对发展和功利认识的迷惘,以及智力和人格的脱离与完整人格的肢解。

那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诸多问题,我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良性因素的迷失和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至深所造成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呢?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我们要大力研究、在教学中很好体现的。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得积极主动。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应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读书上。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预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

2、关注阅读目标的阶梯性 《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总是一脉相承、前后联系的。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既要脚踏实地、胸有成竹,还要在本学段目标基础上登高望远,瞻前顾后。

例如《课标》在小学各学段提出的默读的目标是: 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很显然,对照要求,我们可以在各学段适度超前,但万万不能滞后,以免影响。

当然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在要害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并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

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上得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篇二

关键词:财税,问题,改进策略,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实践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财税方面教学而言, 我们需要通过财税教学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财税专业理论知识, 具备熟练运用财税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然而, 财税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导致我们难以顺利达到这一教学目标。下面, 笔者就对财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概述, 然后对具体的改进策略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

一、财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的教学观念因循守旧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很多财税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因循守旧的阶段, 即在课堂上只注重书本上理论知识的讲解、分析和传授,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按部就班、周而复始地进行审核、计算, 但在实际工作时, 却缺乏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于企业中解决经营和管理的问题时, 常常感觉无从下手。

(二) 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缺乏创新性

当前的财税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缺乏创新性, 只注重对核算方面的介绍, 不注重培养学生对财税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无法达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探究的目的。另外, 财税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如一些专业课的设置顺序是颠倒的, 没有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另外, 一些重要的选修内容没有被收录到选修教材中, 导致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财税知识不全面、不深入。

(三) 教学方法机械呆板

财税教学, 一般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理论教学, 教师通常采取以自身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给学生机械地讲解知识要点, 学生被动地按照教师所规定的教学步骤来完成财税核算。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处理教材上没有提及的情况时, 就会无从下手。实训教学, 主要通过校内财税模拟实训进行, 学生需要对老师所规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进行处理, 这种实训方式只能对学生核算能力起到培养作用, 却无法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财税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 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

院校的教学目标, 要求教师转变以往以自身为主体、向学生进行书本知识死板讲解分析的传统理念,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

首先, 教师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学习财税知识的学生对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缺乏一定的认识, 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要学什么, 完全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授这门科目之前, 先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次,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角色, 把自己由原来的课堂教学活动主体者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学习。

(二)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做到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

面对财税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这一情况, 我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做到理论和应用并重。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教学理念, 对社会财税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行详细、深入分析, 多开设一些符合学生就业需求的教学内容。

另外, 我们要做到顺应社会需求, 对理论知识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少, 适当增加实践内容, 唯有突出对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特色, 将职业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才能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以提升, 进而使他们在以后参与工作时迅速适应工作需求。

(三) 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从事任何职业的人,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专业能力都是排在工作要求第一位的。而只有有过实际工作相似环节的经历, 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这项能力。所以, 我们要对财税的实践环节加以设计和完善, 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首先, 我们要做到重视实践环节, 提升它在财税教学中的地位, 将实践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去。其次, 我们要对实践教学手段加以改进和丰富, 使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如让学生进行小组实习、角色表演等, 让学生模拟自己参加工作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情境, 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 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实践活动经验,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 作为院校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十分重视当前财税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并且积极探究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来提升财税教学质量与效率, 进而推动院校财税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岚.中职会计专业财税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学习 (中旬) , 2014 (4) .

3.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问题 改进策略

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对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相关问题及改进策略作简要阐述。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实验不能有效开展

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真正转变教学理念,还有一部分老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取得理想效果或遇到问题时,又将教学的大部分学时都用在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致使物理实验不能有效开展。

2.教师变“做实验”为“讲实验”,学生实验操作次数逐渐降低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老师一心想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缩短学生的实验课时,用一些实验视频代替实际操作实验。还有些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为节约教学时间,将分组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或直接把“做实验”变成讲实验。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对实验失去了兴趣,探究和创新更无从谈起。这浪费了实验资源,也无法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3.实验教学与理论知识衔接不够紧密,缺乏有机结合

验证性实验教学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巩固和验证,因此,教师要通过物理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将理论与实验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而达到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然而,在实际实验过程中,一些学生虽然有很高的学习兴趣,但只是将兴趣停留在实验的表面,不能透过实验的现象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致使实验教学不能与理论知识有效衔接。

二、相关改进策略

1.真正转变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改需要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有时也可以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发挥主导调控作用,整个实验过程全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必要时答疑引路。

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实验教学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突破传统手段的缺陷,完成那些传统手段无法完成的实验,而且借助多媒体能够优化实验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要对所有的实验进行分析和分类,对于一些高中无法完成的实验,使用多媒体的视频技术辅助教学,结合教师一步步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现象和相关知识内容。

3.重视实验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基本功是指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教师要充分重视课本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对演示实验,教师要注重其规范性。教师做课堂演示实验前应先多次演练,力求操作演示规范、熟练、完整,确保课堂上效果明显;对分组实验,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对本次实验原理、所用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能清楚了解,并能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学会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这些分组实验对于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功、规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具有重要作用。

4.设置实验新情境,提高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取一些典型的实验,在同一个实验中设置新情景,引导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方法迁移到新情景中,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实验器材,开动脑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既通过多种方案的设计、论证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又通过实验操作验证设计的合理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5.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做好探究性实验

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对验证性实验,如“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牛顿运动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老师一般是先讲解,再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验证;对于像“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探究动能定理”这样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就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意识的培养。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去体会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家研究的一般过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数学修正——合理外推——得出规律。

6.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设法减小实验误差,防止学生盲目做实验

实验中误差不可避免,只能改进实验原理并多次测量以求减小误差。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使得实验误差很大,有的同学的实验结果甚至超出了误差的范围,变成了错误。例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有同学让两个共点力的夹角很小,力的图示的标度也选得不恰当,该实验就无法得到验证。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发现实验中的不当行为,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4.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篇四

松江区九亭小学李萍

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教学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与感悟学习内容,主动的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共识。笔者在教学中也不断的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研究,并获益匪浅。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问题及其改进策略方面作一些陈述,以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将数学抽象的内容依附于现实的背景之中。

一、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境设计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一位教师心动,想把这样的情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但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达不到同样的效果。为什么呢?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有的教师常常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或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于是采用的策略往往是“拿来主义”,然后围绕着课件中的情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情境创设怎么能为教学服务呢?情境创设没有明确的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二)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课堂上没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老土”。于是每一堂课都以生活情境导入,把复习铺垫,以旧引新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抛到了九霄云外,课堂上处处有情境,时时有情境,学习气氛热热闹闹,教学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创设情境时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仅仅是为了课堂上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显然是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

(三)情境创设内容不符实际。教师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牵强地运用他人的教学情境或只是简单的再现教材主题图往往使教学情境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如新课程(上海版)教材及相配套的教学课件一般都是用小胖、小巧、小丁丁、小亚四个人物的学习或生活的情境图来呈现教学的内容,而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们的年龄在长大,知识结构在发生变化,生活经验在不断丰富,一二年级的学生会对书上小朋友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兴趣,而到了中高年级教师一味的用这样的情境,学生就会觉得很假、很不真实。

(四)情境创设思维无深度。创设情境是为了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找到数学的原型,进而提炼到数学的本质,或是在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发展数学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并非是简单的生活情境的再现。而在教师的课堂上情境创设常常是几个卡通人物,或是一幅主题图的再现,这样的教学情境没有思维的深度也就失去了其教学的意义。

二、改进数学情境创设的若干策略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是值得我们去尝试的教学方式,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常常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或在别人的课堂上感受到上述问题。几年来,我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不断进行反思如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教学更有实效性,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生长点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信息。以往我们备教材总是注重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但很少考虑教学的知识离我们学生的距离有多远,教材中的一道例题、一个知识点蕴含着许多的生活信息却被忽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让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情景来呈现教学内容,会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与现实性,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三年级教材有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容积单位升与毫升,重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认为这一知识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极为抽象,不易理解,于是放到期中考试之前教,使学生能在期中考试中得到一个满意的成绩,而实际上这部分知识在考试之后又很快地被遗忘,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不尽人意的。在教学研究时我们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不仅仅是应用题,我们必须抓住教材中的点点滴滴,尽可能的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于是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课前,带着任务逛超市,以饮料为例,做一份调查报告:超市与大卖场到底谁更便宜;课堂上呈现学生的调查情况,很快学生就提出饮料是否便宜,不仅要看价钱,还要看容量。于是问题的焦点便是如何衡量饮料的多少,同学们对学习投入了极高的热情,认识容量单位升与毫升,重量单位千克与克的难题就不难解决了;课后,教师没有把对单位的学习停留在单位之间的换算等机械的操作上而是让学生回到生活中,观察家中或超市中的饮料或其它物体,它是以什么为计量单位的,做一个精明的消费者,并把你的购物经验告诉给大家。经过这样的学习,开学初学的知识到期中考试学生并没有忘记,得分率与以往基本一致,而到期末考查中,我们就发现这一知识点的得分率就远远高于前一届,原因是学生在生活中时时运用着所学的知识。许多家长告诉我们,那些小家伙可有意识了,不光看价格了,更会计算单价来进行比较。

经过教师的钻研与疏理,我们发现退位减法、估算、统计、测量等知识,教学的重点不仅是三十五分钟的课堂,更应该是生活的大课堂,学生只有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实践证明,深钻教材,把握教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才能把教材的知识点构建成网络,使教学前为后预设,后为前延伸、拓展,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切实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从而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或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我在备“估算”这一教学内容时,就考虑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碰到或已在运用估算,只是没有合理的归纳总结,不能正确区别什么是近似值与准确值。于是,在设计教案时我就

决定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先展示了一份乐购超市的促销海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生活信息,五一节到了,乐购有许多促销信息,我们来看一看,估计一下你或你家需要买的物品大概要多少钱?”学生兴趣非常高,踊跃举手,并且很快地说出了估计的数据,我故意很惊讶地说,今天老师要教“估算”,你们都会了?不行,还得考考大家,你们是怎么估计出数值的呢?与以往的计算有何不同?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实际上是把零散的知识统一起来,用精炼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很快得出估算是在求近似的答案,方法是把一个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整千数。不知不觉中学习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如此的有价值,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且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数学学习是这样的生动、有趣,学会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积累了生活经验。

3.充分创设具有数学内涵的情境。教师通过“备教材”才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备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是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而在情境创设时教师应认识到情境创设在教学中不仅仅起到知识的引入作用而应自始至终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国庆节后要上一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校级展示课。在试教时,他为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情景:小胖国庆节去了北京旅游,他拿回来42张照片要分给3个好朋友,平均每人分到几张?画面很美,呈现了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就提出了异议,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除法的竖式,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从高位除起,先除十位再除个位”“十位上的余数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而这一教学情景对突破教学难点没有任何作用,而教材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拆分法时设计的情景是小胖等小朋友在分铅笔:10支一捆有45支平均分给3人。“10支一捆”显然教材有一定的用意要学生体会“一个十是十个一”,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这位青年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小胖,小巧,小亚国庆节去北京旅游回来,导游要退给他们42元钱,平均每人退到多少钱?(画面呈现4张10元的纸币,2枚一元的硬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先分10元的纸币每人1张,再把一张10元的纸币换成10枚一元的硬币每人4元„„借助于生活经验,竖式的计算方法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关注学生发展,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着眼点

新课改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去亲身的感悟获取知识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发展个性。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认知兴趣。“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科技为现代教学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天地,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生活事例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在我们的许多研究课中,我们都体会到高科技的魅力,当然多媒体并不能取代一切,师生之间亲切的交流,在不经意间提供一个生活场景,一个精心设计的话题,一段生活化的故事都是最精彩的,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信息,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架起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桥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节约用水”一课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

泪。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在学生真挚的感悟中,教师抓住时机,引出课题。接着,教师提供如下文字与图片资料(这是课前同学们收集,教师汇总的),一方面了解地球上的海水与淡水的组成,另一方面展示世界及我国缺水的情况(用数据,用图片一一展示)。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节约用水,如何从我做起?”

生动形象的画面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让他们认识到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的自然资源,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使这节课的学习充满意义,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同学们似乎深深地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主动积极地进入学习探究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融洽了,学习效果尤其好。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数学思考。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情境,生动具体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尝试、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发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我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我们小时候都搭过积木,在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在这一过程中体积没有发生变化,而表面积发生了变化,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比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少了,表面积减少了多少?”“表面积的减少有规律吗”„„一连串的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动手拼一拼、摸一摸去感受表面积的变化,通过讨论实践得出表面积变化的规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情境蕴含数学问题,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可见,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

3.创设操作情境,生成实践智慧。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取全面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操作机会,决不能仅以教师的讲解或多媒体的演示来替代。

例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以下几个操作情景: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几个不同的角,想办法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同学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就想到把几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一条边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而判断角的大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觉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开叉程度有关,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紧接着我出示练习纸,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借助于剪下来的一个角,有的同学想到测量,于是借助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经验,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之后又进入到操作活动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你手中的角”,“测量练习纸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后引导学生总结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探

索新知识,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灵感,在探究中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4.创设应用情境,促进能力发展。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真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应用观,创设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情境,培养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的意识,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

我在“加减法的估算”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应用情境:杭州游中估算的运用。

(1)如何订机票

(2)如何订房间

(3)如何估计游览景点门票的总价

(4)用200元钱买一些杭州特产,能买些什么?

龙井茶

103元/斤

西湖藕粉

12元/斤

王星记扇子

68元/把

山核桃

21元/斤

丝绸围巾

49/条

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生的想法都极富有创意,使本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意外的高潮。如一间家庭房与一间单人房的总价与两间双人房的总价差不多,小明一家三人与奶奶一起去该怎样订房间呢?有的说订一间家庭房与一间单人房价格便宜,有的同学认为不仅要考虑价格更要想到要让奶奶玩得高兴不寂寞价格相差不远应选后者,同来听课的老师连连点头,这对孩子们难道不是最好的情感教育吗?又如在用200元设计一个购物计划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生活经验,200元买两斤单价为103元的茶叶可以吗?也许你会认为他们会回答“不行”,你错了,同学们认为可以试一试,还一下价也许可以。多精彩的回答!这样的应用情境有趣生动具有开放性,使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

又如在教学了条形统计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根据你所学到的知识,统计一个月四个星期你零用钱的支出情况,月末展示你的统计结果,我们评出优胜奖。同学们都认真完成了这项作业,在评选中,我发现这份作业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运用知识,更给大家上了一堂节约用钱、奉献爱心的德育课。在针对班中同学学习不稳定,成绩忽上忽下的情况,我要求学生根据每个单元的测验成绩,绘制一张条形统计图。这一方法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成绩起伏现象,骄傲的不再骄傲,灰心的看到了希望。还有同学告诉老师画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能显示成绩的波动情况。我赞赏的笑了,多么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才三年级,已向五年级的知识进攻了。而这一举动更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这比他们一遍一遍的对孩子讲大道理强多了,孩子们在作业中充满了兴趣,充满了灵感,调查收集相关信息时动手、动脑、合作探究比枯燥的题海训练强多了。

(三)采用激励评价,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生成点

情境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策略也应当作出相应的改变,评价的作用在于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或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评价应强调其形成性的作用,一次评价是对前一段学习活动的总结,更是对后一阶段学习的启迪。

1.关注过程,实施多角度的评价。在对学生实施的评价中,我们往往不仅重视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评价,更关注学生态度,情感等非学业方面的评价,重视评价内容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在三年级“数学广场——分段”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一条长100米的公路两边每隔5米种一棵香樟树(两端也种),一共要种多少棵?在学生学习了关于分段的知识的基础上有的学生很聪明利用分段中发现的规律来解决新的问题又快又准确;有的学生在画草图,试着用简洁的符号代表树„„在画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规律,也有的没有发现规律,但他肯定能解决问题;有的运用规律自认为解决了问题其实错了,忘了“两边”“两端”„„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思考,虽然问题得以正真解决的并不多,但相信他们都有不同的收获。此时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要看到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发展及时肯定他们,要看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引导他们进行更合理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更投入,教学才会更有效。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不同,学习的差异就客观存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要耐心的倾听,仔细的讲解,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解题方案,并多角度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的肯定可以让学生正确地对待失败,敢于不断尝试。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大胆尝试,保持学习生活的热情与兴趣。

2.全体参与,实施多方面的评价。改变在评价中教师是绝对评价者的身份,学生是被评价者的状况。让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教师点评,多元结合,使评价更客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让学生自评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同学互评能让同学关系更融洽,取长补短,而家长的参与往往使评价的标准更注重生活的现实意义,还能使家长参加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在作业反馈交流中开展了“我的学习心得”、“爸妈对我说”、“老师点评”等栏目,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到信心,找到努力方向,而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学习积极性高了,成绩自然提高了。

5.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篇五

摘 要:在语文学习中,写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不仅是重点也是难点。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部分,不会写作文是很多学生存在的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分析当前小学语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更多地适应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9-011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9.070

一、小学语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很多人认为只要多练习就会提高写作能力。其实不然,写作数量的多少,并不能决定写作水平的高低。这也就造成了现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作数量多,质量跟不上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语文学习中的作文部分,很多教师和家长甚至学生都会认为只要自己多练习写作,自己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提高。其实不然,这存在很大的误区,写作的数量不能代表写作的质量高低。如果写作的质量上不去,写再多的文章都是徒劳的,不仅会耽误学生的时间,还会浪费学生的精力。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的想象力也比较丰富,那么在小学语文写作中就应该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其自己发挥。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导致学生的想象力被扼杀。

(二)作文写作教学过于模式化

小学语文作文是一个难点,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面,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使得小学写作教学质量不高。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他们都是爱玩爱动的,很难长时间地将精力集中投入到作文学习中。小学生在语文写作中不仅可以练习运用汉字和语法,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描绘出美好的事物。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固定的模式,会限制学生的写作。因为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教师应该灵活对待,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师指导能力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在学习方面不仅会模仿别人的作文,还会参考网上的写作。但是有些写作模板的内容还不切合实际,在这个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消除学生模仿的疑惑,从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并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应该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里面。因为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人积累素材和结合自身感受进行加工的,应该将自身的所想所思都能表达出来,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对策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写作占有很大的部分,为了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感受写作的乐趣,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利用生活素材创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很多素材都可以为写作服务。因为写作的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的,都和自己的内心感受相关,能把自己的生活点滴记录下来也不失一篇好的文章。但重点是教师要教给学生整理的方法,让学生能按照主题的要求进行写作,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真实生活,内心感受,以及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种写作应该能从生活中找到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校组织了某项活动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素材,让学生将自己参加活动的真实感受写出来,这种感受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相信学生能够写的比较好。对于学生来说,只要自己亲身经历的,自己的感受才能真切地表达出来,这样作文的内容也不会空洞,在语文组织和动作描写以及神态表达方面也会很出色。

(二)充分利用多媒?w技术创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美景,拓宽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在感受作品的过程中,会有心灵的思考和精神的震撼,从而让学生爱上写作,提高写作的有效性。例如,教师要让学生完成一篇剪纸的文章,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剪纸作品的制作过程,利用短片播放剪纸的每一道工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动手。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能知道剪纸的过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会丰富写作的素材,有利于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三)利用阅读拓展文学视野创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践证明,写作水平的高低,写作能力的形成,需要自己多看书多背书。在写作教学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从读中学会写,读写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提倡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文章要构思好,有自己的新意,才会更吸引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因为读书笔记是一种比较好的读书方法,它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看到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都记录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的语言就会变得丰富,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对于以后的学习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必须抓学生的作文水平,从作文教学中发现问题,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促进教学的发展。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需要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愿意写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多看书多思考多观察,才能使写作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6.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篇六

【摘要】: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学质量和方法不容忽视。本文针对高中物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的“物理难学”“听不懂”“不愿学物理”等各种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探讨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具体措施。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关键词】:教学反思

问题原因

改进策略

培养兴趣

关注基础生

由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及学生基础等多种原因,高中物理的学习效果总体上不能令人满意,部分学生甚至对物理望而生畏。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原因如下几点: 一.物理教学中存在问题:

(1)物理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缺乏创新实践能力。(2)很多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缺乏学习兴趣。(3)基础生学习物理吃力,跟不上教学步伐。二.问题原因分析:(1)部分教师仍然坚持陈旧教学观念和方法,教学方式过于古板;教学创新理念有待加强。(2)研讨过于面面俱到,导致使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提起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生关注不足,导致他们认知不够,跟不上步伐,容易产生放弃心理。

三、改进策略和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追求的最高培养目标。但是,一些老师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应用到教学实际中。在物理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景,提供探究素材,精心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力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样使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不仅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2.转换学生学习方式,将物理学习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的研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师生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说过。教育心里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学生一旦对物理学习发生兴趣,就会有着神奇的内驱动力的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物理上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转变学习方式,多进行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中,获得新知,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利用学生好奇心强,习惯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通过提供材料、提示思路方法等,搭建学生认知的平台,使其获得成就感、荣誉感。其次由于物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严重,所讲授的知识规律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兴趣低下,失去探究的乐趣。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们走向生活,用他们的慧眼去发现隐含在身边的物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现行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内容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物理问题,以此来沟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让他们在探究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物理。

7.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篇七

一、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得到了较大的改观, 但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影响着阅读教学效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 未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虽然课程改革后, 部分教师也重视发挥学生的这一作用, 但由于教学设计不合理, 而课时有限, 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启而不发, 设计了一些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 无法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只注重知识传授, 对学生语文素质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 语文教学课堂缺乏学生主体作用的支撑, 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 学生缺乏阅读积累

目前, 学生缺乏阅读积累的问题十分严重。部分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自读训练, 但课时有限;而如果不安排自读, 学生的阅读积累薄弱的问题也无法得到改善。于是, 很多教师选择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 有的甚至没有将自读课和讲读课分开。在设计的问题缺乏针对性, 问题过于简单无法达到启发学生的作用, 问题太难学生又无法解决而老师只能越俎代庖。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阅读, 剥夺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积累不足。

(三)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阅读缺乏个性化

阅读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 包含了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同个体、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 由于认知水平、个人经历、心理素质等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因此, 对于同一文本的阅读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而目前语文教学中流行一种固定的模式, 就是学生先进行自然段的标注, 并标出疑点和要点, 然后再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体。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看是从易到难、从点到面、逐步深入, 但实际上却违背了语文阅读有整体到局部再回归整体的原则, 使得学生在完成后, 只获得了一些零碎的知识, 而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感受, 对文章的内容及创作目的等都一知半解, 显然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美感。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 加强课外阅读训练, 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培养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间或者课后跟学生讲一些关于阅读某书的读后感, 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还可以定期安排一些阅读作业, 比如说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书中, 有一篇课文叫做《秋姑娘的信》,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让学生回答这封信的内容以及这封信具体是指什么, 然后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心得, 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 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内容, 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在前面我们提到过, 小学是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 因此对于许多事情都充满着好奇心, 其自控能力比较差, 对阅读的教材没有进行选择就读, 只管是否有兴趣, 而不管内容是否符合自己。所以, 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工作, 哪些书适合小学生来读, 哪些书不在他们所理解的范围内, 都要进行详细的归类, 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阅读。就像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课文中, 有一篇文章就非常适合小学生来读, 那就是《大海睡了》, 这篇课文不仅在小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 而且文章中含有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的句子, 对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三)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阅读之前, 教师要交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由于小学生的心思还未成熟, 对于一些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不能够得到正确的理解, 因此教师就必须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来理解文章。其阅读的方法如下。在初步阅读时, 要对文章的大意有一定的了解;细读文章时, 就要对文章的层次掌握, 比如说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 有两首古诗, 分别是《春雨》和《春晓》, 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 这时学生就可以把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然后不懂的地方要问教师, 然后教师给予指导。这样就能让学生养成自动阅读的好习惯。对于一些容易理解的文章, 如二年级下册中《母亲的恩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 故事的整体概要是能够明白的, 但是更深一步的含义还是需要教师来进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发挥着向导的作用, 但绝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留单独的思维空间, 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当独立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 教师再进行其指导和讲解工作, 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知识更巩固。换一种说法, 就是更深次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会随之增加。

8.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篇八

关键字: 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思路探讨 相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我们有的教师教课的思想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在课堂是仍旧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大讲特讲,留给学生的仅仅是黑板上满满的知识点,感性的知识并没有直观化,知识点并不能真正掌握。小学正是学生思维活跃的阶段,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开口,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让学生自觉的、充分的掌握知识,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知识点,而很多的教师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2)我们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有点并不适合当今的小学语文,因为知识在不断的牵引发展,这对于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就拿最基本的来说,现在的语文是我们本民族的产物,与实际生活结合十分密切,但教师的教学并没有将生活和课本中的相关词语联系在一起,严重的脱离生活去教学,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相关的教育制度仍然是比较重视教师的作用,追求教师对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这样的课堂效率较低,只看到了学生学习的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针对性,使得整个课堂并不是十分的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学生学习的兴趣低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较低。经过我们的调研和研究,这样的问题几乎存在于每个学校之中,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

(4)最后我发现存在问题的是学生,有的部分学生学习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课程,而且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那么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寻找合适的办法,做到高效学习,词语学习必须要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我们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处于主动,而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思想。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应的措施

小学语文正处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再加上语文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而词语教学是我们语文的基础科目,因此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学习是要讲求一定的方法的,同样的教师授课也有一定的规律所循,我们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对于小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样值得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构建以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具体做法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是一门新接触的学科,对其自然充满着好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充分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所在,找到自己对语文词语课程内容的理解难点,在课前的预习中找到自己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在课中的学习中找到难点的答案,在课后的复习中及时的练习巩固自己的学到的词语,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关键的,也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2)我们的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找到适合现代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仅仅充当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让学生自己去走,在学生需要自己的时候,及时的出手帮助学生,使他们少走弯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感受到语文词语的乐趣,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育制度应该做一点变革,改变“以成绩论英雄”的考核制度,采用适合的、科学的、合理的制度方针,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达到考核学生的目的,让学生没有思想包袱的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我认为是最佳的,同时也可以给教师和学生减负,使教师可以轻松高效的传授知识,使学生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让学生自发的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4)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的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使自己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文词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真真实实的感受的语文词语的无处不在,使学生自己留意生活,把生活和学习相结合,更有积极性的去学习,使学生看到学习词语的实用性;

(5)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学生要积极的去寻找问题,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预习,课中找答案,课后复习,学生要明白自己的主人地位,在学习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主动的去学习、掌握知识,让学习成为一种“责任”,而不是一种“义务”,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的带着问题去学习,让这样的学习方法变成自己的一种学习习惯。

小结: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要求,经过研究发现,自主学习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它适合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是我们新课改下要求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一种新的能力。小学语文词语教學是学生语文知识起步的基础,必须要给学生打好基础,让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程改革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每个环节都要紧握时代脉搏,不断的接受新的教学思路,采纳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不懈努力,虽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我相信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闫长松;千呼万唤始出来——评小学语文系列景观片《资料库》[A];中国教育电视:挑战与对策——第四届中国教育电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2.高颖;浅谈小学语文习作训练[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9.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篇九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园教师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摘要: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来完成,而师幼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提问和回答来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这就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提问,“问”出孩子们的兴趣,“问”出孩子们的想法,“问”出孩子们的创造,这需要大家思考、探讨与学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一些集体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提问行为,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进策略,期望能更好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的确,设计巧妙、运用适宜的提问能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幼儿自主地去学习与探索,以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反之,则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尽管当前的教师们已经普遍意识到了提问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纪律的管理以及常规的维护,而忽略了幼儿的兴趣与渴望表达的欲望。本人截取了一些教学活动片段,以揭露一些教师教学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教师教学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提问重数量,轻质量。

案例一:中班语言活动《三只羊过桥》

师: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仔细听录音,然后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

教师播放故事录音。

师:这个童话剧的名字叫什么?

生:《三只羊过桥》

师:你们喜欢听这个童话剧吗?

生:喜欢。

师:小朋友都喜欢听这个童话剧,那谁能告诉我童话剧里面有哪些小动物?

生:大灰狼、大山羊、中山羊还有小山羊。

师:回答得对不对?

生齐声:对。

师:那这三只羊为什么要过桥?

生:去吃草。

师:可是他们遇到了谁?

生:大灰狼。

师:大灰狼想干什么?

生:吃掉它们。

师:大灰狼想吃掉小山羊,小山羊是怎么对大灰狼说的?

生:我的身体太小了,等我长大了,你再吃我好不好?

师:说得真好。接着是谁来过桥了?

生:中山羊。

师,中山羊又对大灰狼说什么了?

生:我的身体太瘦了,等我长大了,你再吃我好不好?

„„

仅截取的这部分教学片断,教师的提问次数就达到了10次。这“一问一答”的形式,看上去师生之间的互动似乎很多,然而深究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部分都是一些认知性问题,它流于形式,缺乏启发性和创造空间,考察的仅仅是幼儿的记忆能力。因此,幼儿往往不需要进行深入思考,随口就能回答,如“童话剧的名字叫什么?”、“小山羊对大灰狼是怎么说的?”。这不仅让幼儿丧失了许多畅所欲言的机会,也抑制了幼儿的创造性。

此外,我们也发现,教师设计的提问简短而机械,诸如“喜不喜欢”“对不对”这类封闭性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随处可见,甚至已经成为一些教师的口头禅。而针对这些问题,幼儿的回答往往只是简单的“喜欢”、“对”,而很少涉及“为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幼儿的思维,不利于幼儿积极思考。

2.教师提问重答案,轻过程。

案例二:中班语言《春雨》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名字叫《春雨》。听听诗歌里讲了什么?

教师出示挂图并完整朗诵诗歌。

师:春雨落下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生:滴答滴答。

师:你们听得真仔细,那都有谁听到了?

生:种子、梨树、树苗还有小朋友。

师:有树苗吗?

生齐声:没有。

师:是的,诗歌里面没有提到树苗,那还有谁呢?看看(教师指着画面),还有谁也听见了。

生:小草。

师:这不是小草,叫麦„„麦什么。

此时,终于有幼儿想了起来:麦苗,是麦苗。

师:对了,还有麦苗也听见了。

„„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拥有绝对的话语霸权,而幼儿则时常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的主导地位压制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只能被动地应答而没有提问权,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在案例二中,当老师提问“有谁听到春雨的声音了?”,一幼儿回答说有种子、梨树、树苗还有小朋友,其实他已经回答正确了三个,但由于其中一个答案与教师的预定答案不一致,教师就通过问幼儿“对不对”,让全体幼儿的回答——“不对”,直接否定了该幼儿的答案,这无形中让该幼儿的自信心得到了沉重打击。接着,教师直接用手指指向预定事物,将幼儿往预定答案上引。但由于幼儿对“麦苗”这一事物不熟悉,还是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就直接给予提示:“叫麦,麦什么?”这原本可能是一个发散幼儿思维,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良好契机,但在教师的拒绝取向的反馈行为下,生生演变成了一次对幼儿主动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阻止和打击。这不仅把幼儿的思维禁锢在了教师划定的范围,久而久之,还会让幼儿失去自己的表达意愿,不再积极思考,不再有自己的思想,从而影响幼儿个性与独立性的发展。

3.集体提问和指定提问多,幼儿回答机会分布不均匀

案例三:中班科学《认识长方形》

教师出示画着长方形的图片。

师:仔细看看这个图形,然后告诉我看到这个图形,你能想到哪些东西?

生1:桌子。

师:你说。

生2:冰箱。

师:好的,你来说说看。

生3:书本。

师:恩。你来说。

生4:枕头。

师:来,你也来说说看。

生5:像黑板。

师:好的,还有谁想说?

„„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的秩序,一般多采用集体问答和指定问答。这在无意识当中,回避了幼儿回答问题或提问,而即使有幼儿回答了,教师也不作出回应,仍然指定幼儿回答同一个问题。如在案例三中,就“看到这个图形你能想到哪些东西?”这一问题,就指定了10来个幼儿回答。而在指定回答中,教师经常会用到这样的话语:“你说”、“你来说”、“你说说看”这类重复性较高的词,显得啰嗦。而另一方面,针对这一类提问,思维活跃、能力较强的幼儿总会积极发言,教师也会下意识地请这类幼儿回答,这在有意无意当中忽略了能力弱、胆子小的幼儿。长此以往,会打击这些幼儿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他们彻底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并且容易给幼儿带来心理问题,让他们变得更自卑、胆小。这与最初教师设计提问以带动幼儿学习兴趣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4.教师的反馈不当,过于机械

案例四:中班绘本阅读《爱听故事的月亮》

师:月亮怎么了?

生:掉进水里了。

师:咦,小朋友们仔细看画面,掉进水里的月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月亮它变小了。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谁能告诉我,月亮为什么会变小?

生1:因为天很黑,它很害怕,就变小了。

师:说得真好。来,你也来说说看。

生2:月亮它不会游泳,很害怕,就变小了。

师:也是因为害怕就变小了,是吧?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3:因为水很冷,它就变小了。

师:哦,这个小朋友说的可真棒,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来说说看的?

生4:月亮变小,就像我妈妈洗衣服,洗完以后衣服就变小了,月亮也是这样的。

师:哦,你说的也很棒。

„„

幼儿的思维活跃,没有思维定型,犹如天马行空,喜欢想象。因此,他们的回答也是千差万别的。很多时候,他们会给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例如,在案例四中,面对教师提出的“月亮为什么会变小”这个问题,幼儿给出了不少有趣的答案,特别是第四个幼儿,他的答案更是出人意料并让人忍俊不禁。这源自于他自身的生活经验。原本这是一个可以让幼儿思维发散开去的好契机,然而,教师给予幼儿的反馈却只停留在了表面的夸奖,如“你说的真棒”,“你说得真好”等,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更无法激起幼儿继续创造想象的积极性。其实,幼儿的很多回答都是经过他们认真思考后得出的结果,因此,面对幼儿的每一个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认真的回应,这是对他们认真思考的一种鼓励与肯定。而好的反馈,又会给幼儿开启一个新的知识大门。反之,教师的敷衍或是无视是对幼儿信心的一种打击。久之,他就会放弃思考,丧失回答的欲望,他会觉得反正我说了老师也不会理我。

二、优化教师提问的策略

1.提问数量要适中,目的要明确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总会设计很多问题,那么问题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有研究发现,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数量偏多,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1]。因此,要想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对所提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出价值判断,酌情调节控制提问的数量。而且在设计这些问题时,教师要扩展自己提问的目的,不要把提问的目的仅仅限制在考量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更要注重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2.提问方式要多样,多些开放式提问

在教师教学提问中,最常见的是封闭式提问。这类问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常它的答案是唯一的、有限制的,它要求幼儿朝教师预设好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设置的也相对简单,考察的多是幼儿的记忆能力,幼儿往往只需回忆所学知识、生活中的简单常识或具体事实就可以回答。它的优点在于省时高效。但反之,由于它的回答不需要花费幼儿太多力气去思考,久而久之,会让幼儿懒于思考,有时甚至直接通过揣测教师心理猜到正确答案。因此,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多问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激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3.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在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之间的互动,教师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坚守一个原则——问你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并没有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使得幼儿的语言和思维都慢慢与教师保持了一致,以致幼儿说的不是自己想说的话,也不知道如何去说自己的话了。但其实,教育的主体是人,师幼双方作为“人”相遇在一起,双方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正视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倾听、尊重并接纳幼儿的语言,承认他们的思维,引导幼儿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其大胆探索与表达。

4.提问反馈要及时,反馈方式要多样化

有时为了顺利完成所设计的教学环节,面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会不做对与错的评价,或是简单的“恩”、“哦”后又继续下一个问题的提出,这有意无意中打击了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及时的反馈能激励幼儿积极地去思考,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变得敢说、会说、喜欢说。

有时教师会对幼儿的回答进行鼓励,但往往都是诸如“你真棒”、“说得真好”这类浮于表面而无实际意义的赞扬。这其实是教师驾驭教学活动能力弱的表现。因此,在反馈的方式上,教师要多样化,切忌过于笼统模糊。例如在案例四中,教师提问“什么月亮会变小”,第一个幼儿的回答是“因为水很冷,月亮就变小了”。教师对此的反馈是“你说得很棒”。很显然,该教师理解了幼儿的思维,知道“水冷”与“变小”之间所隐含的因果联系。但是此时如果教师再多问一句:“为什么水很冷,月亮就会变小”,那么幼儿的回答就会不止于此。他会跟你解释:“因为水很冷,月亮冷的缩起了身子,它就变小了。”当他说出这段话的时候,那么教师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才真正达到了。此时,教师再适时地给予认同表扬:“你的想法非常好,希望接下来的小朋友也能像他一样,把话说得完整。”这种反馈很有指导性,一方面不仅肯定了该幼儿的思考,让他感受到了被赞扬所带来的满足感,而另一方面也让后面的幼儿知道努力的目标,鼓励孩子多说,说出自己的思路与想法。

总之,提问作为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非常重要。提问技能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精彩指数,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反思、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从而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提问技能。

参考文献

[1]康丹.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3]朱珊.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应答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篇十

以及本人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这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思考:小学作文教学如何才能会小朋友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成为一名真正的写作爱好者,把以就把工作中的一点经验总结记录下来,但同时也注意到,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的问题,我经过整理与探索,发现有以下几下是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的:

(一)只注重教师教学,而忽视学生实践

就我现在所教学的小学的作文教学来讲,我本人认为存在以下毛病:语文教师大都遵循“命题——辅导——作文——批改——讲评”这五个环节进行作文教学,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及各种表达方式和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的写法,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注重“一言堂”,走捷径,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没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收效甚微。其流程长,结构散,主客颠倒,反馈少,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思维的训练。而学生作文,只是叫写什么就写什么,不会写的就参考别人写过的,才不管你命题对不对,好不好,因而学生的作文有的牵强附会,有的满篇不知所云,还有的抄袭例文,凡此种种现象比比皆是,而好的作文却寥若晨星。接着绝大多数教师又一手包揽了批改,往往是一气呵成,不通顺的地方用红笔添上,错别字用红笔帮助改正,语句颠倒的用红笔纠正过来,学生领到作文本子以后,不是关心老师

是怎么来批改作文内容的,而是前面的两个红字——等级。这样长期下去,势必形成作文教学的恶性循环。

(二)只注重写作形式,而忽视写作内容

我们也应认识到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要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问题,即内容与形式问题。作文教学现状是,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等都要详细讲,反复讲;学生则认真练,反复练。但效果往往不佳,因为它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他还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指出:“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指出:“前人在作文训练中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经验,显然是值得重视的。”这里的质料(思想认识),原料(思想情感),写作兴趣,思考能力等等,我们不是没有注意,而是缺乏足够重视,或者说重视的程度不到位。作文是人写的,但我们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往往比较注意作文本身,而忽视写作文的学生,把作文教学引向传授知识、技巧的死胡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

(三)作文要求上“复杂化”,作文指导方法上“简单化”。

你们注意到没有所谓作文教学要求上的“复杂化”,是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目前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文学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而其

根源在于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过高、过难、过急。例如在对小学生作文的目的要求上,有的竟提出了“有所为而作”和“立意要深”“选材要新”的目的要求。因此,这样的“目的要求”,必然会挫伤儿童习作的积极性,造成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最后导致学生文风不正或是不会作文。

我们在教学上所谓作文教学方法上的“简单化”,是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把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的概念混淆了。其实,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口头表达几乎可以将“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出来”,在表达上有时还可以借助体态、语气、环境等因素将“心里想的”顺畅地表达出来,使别人能够听懂。而书面表达时则无法借助这些有利因素。尽管有时候把“心里想的”如实写出来别人也能读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心里想的”东西只有经过了一番构思以后,再用合乎规范的文字写出来,别人才能够读懂。然而,遗憾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有人竟将书面作文简单地与口头作文等同起来,这种“简单化”的做法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没有在学生学习书面表达这个“刀刃上”用力气,致使学生碰到作文越写越怕,越怕越不会写。

二、改进措施

(一)让作文走向真实的生活

作文教学的失误表现在学生身上,根子却在我们的语文观念上。(1)平时对学生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

(2)平时出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3)学生对于作文的反应是不是作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是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为之举?”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便可知道写作教学的成绩不好,其原因不尽在学生,训练者是在应该负大部分的责任。

所以,写作指导中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平时,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触发学生有意注意的兴趣,把听到的、看到的,感悟到的及时写下来。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方法,如有序观察法,定时、定点观察法等,让学生在多角度的观察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周围事物保持一种敏锐的观察力。事实上,现实生活常常是在平凡中孕育着非凡,平淡中包含着新奇。一旦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非但不会害怕作文,而且会经常产生写作的冲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训练,积累作文素材

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老师必须在平时加强指导和训练:一篇文章如何确立题目,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中心思想,如何选材,如何分段,如何前后呼应、开头和结尾相衔接,如何画龙点睛、耐人寻味,如何紧紧把握脉搏,引起读者共鸣,如何详写,如何略写等等,老师不要企图三五次作文就能使学生样样精通,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范文为例,认真分析基本的写作套路,改变学生提笔

无话可说,无话乱说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我自己认为在每个学期都要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按时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摘抄、读书心得,及时表扬或在班内交流。利用阅读课,有针对性地搞专题讨论,学期末搞一次读书笔记大展览,由同学们投票进行评比。通过上述活动,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作文素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兴趣

1、实践活动感受情境。

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感知、体验中丰富了作文素材,培养了学作兴趣。这样,不仅使学生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兴趣,而且提高了道德情操。

2、表演活动体验情境。

“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按演出写作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栩栩如生地创演或重演事情经过,让扮演者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让观看者亲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从而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来。

3、游戏活动创设情境。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广场,访问商厦,享受田园风光,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诗歌朗读比赛,硬笔书法比赛,作文比赛等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的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4、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

媒体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利用媒体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这不仅营造了情境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弥补了学生认识与实际的焦距,缩短了时空,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澜的画面之中。

(四)注重作文评改,形式灵活多样

小学生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作文的评改是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它可以让教师更能了解学生的作文能力,为今后的作文教学有一个更为明了的过程与标准。同时教学得体的话,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其写作的兴趣。

作文评改要采取多种方式。作文评改是老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老师的评改,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重视和改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习惯;可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严谨求学的良好习惯。因此,老师既要注重作文评改,又要采取多种形式。从评改者的角度,作文评改可分为教师评改、学生评改和师生共同评改三种形式;学生评改可以分成自己

评改、相互评改和分组评改三种形式。评语应避免呆板,要生动形象、新颖并具鼓励性,使学生便于接受。教师要注重作文讲评,选佳作当范文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评析,和自己的作文比较优劣。鼓励找出差距,寻找提高的途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改,将对学生写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但在教学中,我对作文课还是有一定的不理解的,比如,如何让学生创作出属于自已的作文,我不可否认的认认为,现在的学生在作文时,对作文题目理解上存在问题,一、每次改作文我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总是想方设法把批语写得详细些,让孩子看得更明确,于是每本习作空白的地方都写了密密的红字,惟恐学生还不知道,结尾又写了近半张纸,点出文章的得失。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问学生:“你们拿到作文本先看什么?”“先看得了优还是良。”学生齐声答道。“然后呢?”我微笑着问学生。“然后放到抽屉里”。“然后放的桌子上。”……听着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失望极了。

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就犹如给学生再现一个个彩色的镜头。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的气息,有真情实感。可是这个情境不好创,有时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做呢?

上一篇:《我可以抱抱你吗,宝贝》读后感下一篇:银行成功营销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