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2024-07-26

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精选8篇)

1.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篇一

公司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一、治理和管理的定义 治理:

1、治理(Governance)一词在政治学领域,通常指国家治理,即政府如何运用治权来管理国家和人民。

2、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这时译为Administer)管理:

1、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这是彼得·德鲁克教授提出的观点。

2、管理就是决策。这是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持·西蒙提出的。

3、管理就是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

4、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两词可以采用的英文译本有:administer,administrate,manage,run,supervise,rule,依据具体情况选定,英文的含义区分请查阅相关辞典。

二、公司治理与管理的区别、联系

从上述对公司治理的认识来看,公司治理是公司运作的一种制度构架,是引领公司发展方向的一种基本安排。而公司管理是在这种基本的构架和安排下,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和评价等功能的具体实施来实现公司的目标。应该说,如果一个公司有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和结构,那么就为公司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为公司开管理,实现企业目标创造了条件。很难想象,在现实中也难以发现,一个缺乏很好的公司治理基础的公司,还能够将公司管理得好,这正如没有很好基础的地基就不可能有牢固的大厦一样。当然,再好的公司治理,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配合,那么公司治理也只是一个空架子,不能形成最终的效益。而且公司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也会对公司治理产生一定推动作用,并在战略层次上两者得到了联结和统一。(一)公司治理与管理的区别

1.两者的目的不同。

公司治理的基本目的是要实现责权的合理安排与制衡,公司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即企业财富的最大化。从终极目的来看这两者是一致的,公司治理基本目的的实现,最终也是为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而服务的。从而达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满足。很显然,一种公司治理模式的确立或形成,就是为公司管理创造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并最终完成对财富的创造,并使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2.两者的主体与客体不同。

公司治理的主体是利益相关者,主要指股东、债权人、政府、职工、社区等,他们由于投入了专项资产,因而都要参加公司治理,以维护各方的利益。公司管理的主体是经营者,主要是指经理和员工,他们为应对供应、生产、销售等基本生产经营问题而进行日常决策。比较而言公司治理主体更多元化些。公司治理的的客体一般包括两个层次,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董事会的治理,另外一层的治理是指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治理。公司管理的客体包括供应、生产、营销、人事等的管理。3.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

从法律的约束力来看,公司治理不仅要遵从《公司法》、《证券法》等较高层次的法律规范,而且还要遵守政府或相关自律组织提出的治理指引,如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因此规范的程度较高,约束力较强。公司管理在遵守基本的法律法规外,如何管理一般认为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因而体现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另外,从政府的作用来看,公司治理中政府通过积极的干预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政府也是现代意义上的治理主体之一,当然这里政府在公司中的作用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企不分不能相提并论。

4.资本结构反映出的信息不同。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说,反映的是债权人权益和股东权益,从而反映的是这两者的不同地位和权利的问题。而资本结构相对于公司管理就是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即资产的提供与组成。5.实施的基础不同。

公司治理通过市场机制以及内外部的显性、隐性契约来实现的,而公司管理主要是通过行政权威的关系来实现。6.稳定性不同。

一般公司治理结构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是保证公司健康稳步发展的需要,而公司管理往往会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调整相应的管理方法与决策,尤其是对于公司具体的作业管理层次。(二)公司治理与管理的联系

企业制度构架层次的公司治理与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的公司管理是构成现代企业整体运作的不可割裂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利益主体目标的实现。1.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虽然从基本目标上来说,两者的目标不尽相同,但归结到底都是要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及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满足。2.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公司管理是公司治理的一种延伸。

从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字面来解释,英文为“统治”(动词)、“管理”(名词)。据《英汉双解词典》、《韦氏新世界词典》等解释,“统治”有统治、管治、影响、支配之意;“管理”有统治、支配、管理、管理方式之意。现代汉语中,据《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解释,“治理”有统治、管理、处理、修正之意。因此广义上的治理应包括管理的范畴。其实有学者在谈到公司治理与管理的区别时甚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中层以上的管理也就是治理。其实,按笔者陋见,企业管理层次中也存在治理的问题,不同的层次的决策也是在权责的一定安排下进行的,只不过这种安排没有像通常意义上公司治理的那种安排正式与宏观。但不管怎么说这也确实是一种责权的安排与配置问题。

3.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虽然公司治理规范了公司的基本运行的制度构架并建立了相应的运行机制,但这只是给企业的具体运作提供了一个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台上唱戏、唱好戏那是公司管理的问题。当然要唱更大的戏、更特殊的戏就必须对舞台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公司治理也有适应特定公司的管理环境的问题。

2.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篇二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严格意义上的确定性现象是非常有限的,相反,不确定现象(又称“随机现象”)却大量存在,而概率正是这种随机现象的数学描述. 概率,又称“机会率”“几率”或“可能性”,是数学概率论的基本概念,是一个在0到1之间的实数,是对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度量.表示一个事件可能性大小的数,就叫做该事件的概率. 人们常说某人有百分之多少的把握通过这次考试、某件事发生可能性是多少,这都是概率的实例. 但如果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是1/n,不是指n次事件里必有一次发生该事件,而是说此事件发生的频率接近于1/n这个数值. 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n次试验,在这n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n(A)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数,比值n(A)/n称为事件A的频率,用文字表示定义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就是频率. 概率是个抽象的数学概念.简单地说,概率是一般,频率是特殊.

要想更好地掌握这两个实用知识,必须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频率和概率是相互联系的.

某个试验如果只能进行一次,在这样的条件下得出的结果根本无随机性可言.事实上,频率稳定于概率这个结论,是针对在相同的条件下,大量的重复试验而言的. 如果在试验的次数不多的前提下,用频率来估计概率是不太合适的. 例如,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如果我们只抛了20次,结果发现正面朝上有5次,就认为正面朝上的概率大约为0.25,这样的结论我们肯定不会接受,误差太大了. 如果我们不断试验就会得到不同的试验值,也会越来越接近于这个事件的理论值0.5(见表格). 所以频率稳定于概率是针对大量的实验而言的.

在大量的重复的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地在概率附近摆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求得随机事件的频率,来估计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多次重复试验中,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越大,说明在一次试验中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就小. 同样道理,事件的概率较大,在重复试验中,该事件的发生就比较频繁,因此事件的频率也较大.这就是说概率的现实意义是可以用频率来解释的,它能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但不可以替代.

其次,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频率在试验之前是不能确定的,它随着试验的次数变化而变化,即使两次重复试验的次数相同,事件出现的次数也可能不同,结果(频率)也就可能不同. 频率是一个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可能发生变化的统计量. 而概率是完全决定于事件的本身,先于试验而客观存在的,它不会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譬如,抛掷一枚正六面体骰子,出现同一数字向上的概率是1/6,与做多少次试验无关.

有时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较大,按道理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应该较大,但是在多次试验中该事件有可能就不发生;反之概率小,但在一次或两次试验中就有可能发生. 这正是事件的随机性与概率的确定性的区别特征. 如我们买体育彩票就是这样,尽管中特等奖的概率很小,但是并不是不能中奖,或许买一张也会中大奖的.

事实告诉我们,概率是频率在理论上的一种期望值,即使你重复试验也无法得到准确值,它始终是个近似值. 概率其实是频率的科学抽象,如抛一枚正六面体骰子,在试验次数很大时,同一数字朝上,都会在常数1/6附近摆动;再如抛掷一枚硬币,不断重复试验,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比值会接近1∶1……这个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次数相当多时,试验值会更接近理论值,这对于我们研究事件是会有帮助的.

不过有人认为“试验次数越多,用频率估计概率就会越准确”,这样的说法其实不够严密. 如果一个不透明口袋里有红白两个球,从中取出一个球后再放回,重复500次,或者1 000次,按道理拿到白球的频率应该接近0.5,但事实上就有可能差距很大. 所以说随机现象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这就是表现在大量试验中随机事件出现频率的稳定性,一个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率常在某个固定的常数附近摆动(尽管在许多场合这个固定的常数很容易被确定),这种现象被称为统计规律.

3.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篇三

关键词:公共管理;工商管理

一、浅谈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公共管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由公共政策学派首先提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促使公共管理产生是因为传统公共行政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是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新”的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等公共部门应该关注公共服务的结果和产出,而不是提供服务的过程和规则,进而认为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技巧,对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能由一定好处。

(二)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在建设公共管理学科方面,虽然完成了将行政学或者行政管理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但是由政法专业转型而来的研究者群体,导致在独立性和成熟度上整个学科的研究队伍还有欠缺。重新梳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新公共管理更多倾向于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取向,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新公共管理强调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三)公共管理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市场化的就业需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在工作中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协作能力等都还比较缺乏。新公共管理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为大学的运行提供了部分的程序自主和多样化的经费来源,对学者工作的积极性也具有有效刺激。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应结合我国的文化制度背景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最新反思,真正实现教授参与大学管理,权力和主责主体多样化,建设性地探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路径。

二、也谈工商管理

(一)工商管理概念。工商管理类是管理学大类下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把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做目标。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大致可归纳为: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和道德素质,掌握一两门外语,具备一定计算机能力,扎实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进人大学后,从一年级开始设计实践活动,并全方位地展开,以思想品德课的道德实践为起点,外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公共课。大二开始接触初步专业知识,经管类专业基础课里所涉及到的一些专业术语、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内容,进入大三后将陆续开起系列专业课,学生的专业知识日渐丰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原理,更快地掌握专业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工商管理未来就业问题。新的时代挑战与历史背景下,高校的管理中构建创新型人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伴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也都随之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每一个方面,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要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积累人力资本、提高市场价值为导向,要提高学生在新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下管理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开放性和实践性为主要特征作为基本教育原则。其次,要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兼具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未来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一)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区别。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两大门类,各大门类内容又包括若干细分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商务、行政管理等。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虽然同属于管理学科,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目标函数的差异、产权约束的差异、组织性质的差异、信息偏载程度差异等。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尽管营利性组织中也有行政管理问题,不属于公共管理的本质。公共管理与政治直接相关,这完全不同于工商管理。当代新公共管理学派较多地借鉴了工商管理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

(二)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二者都是管理学的范畴,都要遵循管理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政府部门的组织问题、领导问题、决策问题、执行问题、监督问题及其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既是工商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公共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工商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共性问题,也就是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四、浅谈解决措施

管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不但要求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要掌握管理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还要求其具有足够的管理工作相关的实践能力,否则,其毕业后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容易纸上谈兵,所制定的管理方案或措施缺乏实践可操作性,导致管理工作的低效或失败。此外,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求高校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上,不但要让大学生系统学习诸如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课程,掌握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以及从事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情景,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工作的能力。

结语: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针对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高校定位上的盲从性,在培养目标上有所偏离,在课程体系上权重失衡,在培养方式上缺乏实践,在师资队伍上结构单一,在评价系统上不够完善。以期能有效改善或解决我国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有效提升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改善就业窘境和职业生涯发展瓶颈。

参考文献:

[1] 岑洁玲,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J].财会研究,2010,(3):151,

4.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篇四

一、公共管理概念分析

公共管理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也是公共行政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公共行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公共管理即公共行政的延伸与转变,二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公共管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平等。公共管理的产生是公共组织的一种职能,主要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有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发展管理等,是现代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公共管理的核心是政府,通过对政策、经济、法律等方法增强政府的管理能力,提高政府的管理成绩和服务品质,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管理具有多元化的主体,能够推进社会公共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调节和控制公共资源来实现公共管理的职责,建立公共管理体制和有效方式是其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1]

二、工商管理概念分析

工商管理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分别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企业内部行为。工商管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行政部门。工商管理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通过对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的运用,通过现代管理手段实行企业管理和经营战略制定,保证企业的生存和顺利发展。作为管理学方向下的重要分支,稳定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是工商管理的重要目标。工商管理涉及内容较广,专业性较强,对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做好工商管理工作是企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2]

三、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1.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涉及领域不同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涉及的领域有很大不同,首先,公共管理主要对公共领域负责,涉及的内容是公共问题。而工商管理涉及的是私人领域,是以企业为基础,具有竞争性的工商企业。公共领域主要指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其中公共问题就是指社会成员在工作中广泛受到公共性影响,且具有不可分性,又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一般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包括环境问题、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等,公共问题造成的影响较大,不仅仅是影响单一个体,更多是对团队或大多数人的影响。其次,工商管理涉及的私人领域则与公共领域截然相反,工商管理是对盈利性组织的管理,也就是企业管理,其基本性质存在差别。工商管理更注重的是企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优化处理,目的是获得最大效益。

2.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资源配置不同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部门,要想实现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以公共资源控制为基础,其中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政府实现公共管理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能够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享有资源的合法资格进行管理。公共权力归属于全体社会成员,不归私人所有。其功能是实现公共利益,具有权威性强、强直性强,不受任何约束等特征。其次,政府资源。政府资源包括其所掌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重要的是财力的控制。政府财力是公共财产,是政府从事公共事务的基础。最后,自然资源。各种自然资源也属于政府资源,包括国土、矿山等。工商管理的主体是非公共资源,其具有的权力是私权利,也是企业组织的一种力量。企业是一个能够从事商品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组织目标,其私权利包括约束力和产权。企业的私权由私人享有,是一种非公共资源。工商管理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来源与公共管理不同,并非政府扶持,而是由投资汇报所得,因此,工商管理面临市场竞争,更注重企业生存和发展。

3.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目标不同

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主要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其本质是公共利益的好坏,其评价标准也以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为指标。公共管理更看重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其目标是最大程度的维护公共利益,然后公平、公正的实现公共利益个体化分配,促进社会福利。工商管理代表的是盈利组织的管理,其目标是追求私人领域的利益最大化,其主体是经纪人,以市场规则为基本准则,被市场规范所操控。工商管理以效率为基础,实现私人利益的扩大化。虽然工商企业也为国家财政作出贡献,但其最终目的还是实现自身利益。

4.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运行机制和方式不同

公共管理通过运用公共权力进行公众事务的管理,其运行机制的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其基本依据是法律法规,所以,公共管理是一种法制化的管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依法行政,依据法律的权力和条款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划分责任,力求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遵循法律法规。第二,法制监督。公共管理的全过程需要在法律法规的内部和外部监督下进行。工商管理是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虽然市场经济也需要遵循法律要求,但是这种规范只是外在的,市场经济规律还存在隐性约束,维持市场的正常运作。

四、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间联系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同属于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具有区别,又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都以管理学基本理论、方法、知识为基础,通过组织、控制、领导、决策、执行、监督等手段实现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虽然管理对象不同、运行机制不同,但遇到的问题基本相同,例如组织问题、监督问题、执行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间的共性问题,是二者最大的共通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同属于管理学范畴内,二者在管理本质、管理领域、资源配置、管理目标和运行机制方面都存在区别,但是二者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以及管理问题方面又存在共通性。掌握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管理)的历史渊源与重要价值取向-麦克斯韦尔学院副院长梅戈特女士访谈录[J].中国行政管理,(11).

5.公益和慈善的区别与联系 篇五

公益事业的特点主要有:

①外在性。属于公益事业的部门和企业及其活动一般处在直接生产过程、个别经营活动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之外,独立存在、并行运转,并构成相对独立的系统。

②社会性。大部分公益事业主要依靠社会投资和建设,资金依靠国家财政解决,投资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③共享性。公益事业的服务是为许多单位和居民共享的。

④无形性。公益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大多是无形的服务,而不是有形的物质产品。

⑤福利性。公益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带有很大成分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性质。

公益事业的建设、经营和管理一般分为3类:

①由私人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并从中实现资本的周转获得一定利润的纯营业性质的公益事业,如电力的生产和供应等。

②由国家投资、建设,并交给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公益事业,如公共交通公司等。这类公益事业的投资额较大,使用期较长,并且带有一定成分的福利性质。

③由政府投资、建设,并由政府组织或责成有关机构直接经营和管

理的公益事业,如公园、游泳池、中小学校等。这类公益事业福利性成分较高,营业收入较低。

6.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篇六

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许多利用学案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将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全部都出示在学案上,如何能够发挥目标的指导作用呢?我想有必要认清目标的作用和目标的操作原则。分清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所以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教学目标具体而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喜悦,人生从此充满了活力、激情和有意义。教学目标中包含着学生的学习目标,二者都为学生的学习而设立的,其具体不同之处在于:

1、涵盖的内容不同

“教学目标”应涵盖三维目标,而“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目标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出示。

2、目标的对象不同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学习目标”是由教师代替学生或者师生共同制定的,面向的是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的目的。

3、表述的程度不同

“教学目标”制定时可以使用教师教学专业词语,甚至概括性词语,只要教师能看懂,或者成人能看懂就行了;但是“学习目标”是需要不同层面的学生能看懂,可操作要强,语言就必须做到准确、具体了。

4、蕴含的感情色彩不同

“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用成年人较为理智、冷淡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学习目标”的表述就应该饱含激励、鼓励的语气,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之当堂达标教学已经扎根在我们临邑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并初步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每个人都坚信:它会在我们临邑这片沃土上结出累累硕果的。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应该是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自己应该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利用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学生的学案上,应该给出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简洁,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并能够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向这个目标靠拢,直至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制定的合适,贴切,必能使教学更加高效有序。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听起来很相似,但是意思并不相同,教学中很容易搞混,甚至在教研时看作一回事,二者在概念上有很大区别。

下面就“学习目标”如何编写作一简介:学习目标是学生自学的“纲”,有了这个“纲”,可使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习的任务。如“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要掌握哪些,学了有什么用”等。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习的兴趣等作用。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数”新授课的学习目标是:记住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说出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什么转化为除数为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同时要弄清和掌握其计算方法,并且能正确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从而达到培养自己的逻辑推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上述学习目标的表述,通常是在知识点名称的前面,加上外显性特有的行为动词,如“记住、弄清、计算”等避免使用内隐性心理动词,如“体会”、“了解”等。

教案和导学案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教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是为“教师的教设计的”。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它是老师自备、自用,是老师工作的脚本。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教案”是 2 老师自备、自用,是老师工作的脚本。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我们把传统的“教案”改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以后,学生必须在课前自主、合作完成学案,通过完成学案了解学习目标,知道了学习方法,从而课堂学习的效率。所以学案不会向教案那样再束之高阁,成为应付检查的资料,它成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与老师,从而也使教师的备课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而“导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开启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能力,从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简言之,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之案。“导学案”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的学设计”。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来。

它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加以老师的的学法指导,把主动性还给了学生。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促使教师由施教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之案。导学案中,大致应包括这样几个环节: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关键;

三、预习模块;

四、探究模块;

五、课堂测试模块;

六、课堂小结(教师反思或学生反思);

七、作业布臵等环节。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之案。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进行学习。“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 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总之,导学案和教案有着本质区别,教学案是以老师怎么教为主线,而导学案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加以老师的的学法指导,把主动性还给了学生。

编写和使用导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体现学科特色

不同学科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学习的方法更是有很大差别,所以在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结合本学科的特色,使学生乐于接受主动使用积极探索。如: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在编写时特别注意结合时政焦点、热点,这样既吸引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另外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情景再现,借助多媒体等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在课前预习栏目中增设了热点链接。更是典型的学科特色。

二、要体现层次性

不同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是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既要注意共性更要关注个性。共性是面向全班每个同学既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个性要注意两点:培优补差,培优是面向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高的同学使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获得进一步提高;不差主要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对他们主要是夯实基础培养学习的信心。这些工作既要在导学案编写工作中体现,更要体现在二次备课、三次备课中。

三、要体现集体力量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备课中难免有所疏忽,这就要求我们在初次备课、二次、三次备课体现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研究争取最符合我们的学生。在习题的编制上更要是精挑细选,在教研活动时共同推敲做到既要有差别,更要有针对性。不能把导学案当做教案。

四、要体现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和我们毕竟有很大差别,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主线,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思维,所以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主动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对导学案的看法、使用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作出适当修改,这是做好用好导学案的关键。

五、要体现实效性 导学案的编写、使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编写的过程中对导学案的每一个栏目都要具体到位,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我们的标准就是罪行的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在方法上要体现学科特色、学生兴趣。练习更要区分课堂课外、课堂训练要有典型新、代表性,课外练习要有深度和维度。

六、要体现教学反思

7.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篇七

那么, 保护与帮助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

一、保护与帮助的关系

保护是指尽力照顾, 使不受伤害。帮助是指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从概念的解释我们不难得出:保护者始终处于主动性给予被保护者以照顾, 使其身体不受到伤害, 而被保护者在保护者为自己提供保护的同时可能是心甘情愿地接受保护, 可能碍于保护者自尊心而被动性地接受保护, 也可能被保护者完全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实现自我保护, 因此, 我们必须理清自我保护、他人保护和相互保护之间的内在关系, 据此, 结合常态教学实际来谈一谈如何为学生提供合适的保护。

作为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力照顾好每一个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学练和自主性学练时身心不受到任何伤害,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更是落实“安全第一、快乐运动”教育理念的有力执行。所以, 保护理应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 应让保护成为教师实施教学行为的必须备课环节, 在每节课中得到具体呈现并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相对于保护的主体性和主导性而言, 帮助就显示出辅助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帮助涉及学生身体、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上的问题需要梳理, 如, 学生在各种技能学练中遭受到挫折和失败时、自主锻炼遇到学障学困时、集体游戏受到困扰时、种种运动竞赛中不能战胜对手时、一些运动规则不明时等就需要教师给予真诚有效和正确及时的身体层面上的帮助;再如, 学生在一些体操器械类的学练中, 由于害怕、恐惧而不能很好地面对时就需要教师从心理层面上给予疏导帮助;另如运动能力较弱学生、参加集体比赛或分组锻炼遭拒遭斥时、技能学练中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时、缺乏运动自信和勇敢面对挑战时就需要教师从精神层面上进行鼓舞、激励帮助。

由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保护与帮助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保护是课堂的主体、主导核心性和不可或缺性, 而教学帮助只起到辅助、复杂性和身心愉悦性 (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都是快乐幸福的事情) 。教学保护与教学帮助共存于课堂, 教学帮助是更好地保护学生和促进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有效手段。因此, 教学保护与教学帮助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保护与帮助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二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保护更多的向我们呈现出师源性的特征, 是教师为了学生人身安全而做出的必要性的保护行为, 而帮助则给我们带来的是生源性的特征, 是学生为了进一步学好、学会、学懂、学通等综合方面需要而有求于教师来帮助自己达成心愿心意。师源性是指教师的不当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伤害, 这种伤害可能是心理的, 也可能是身体的。在教学中, 教师会产生因害怕学生出现伤害事故而积极、主动地去保护学生的心理动机, 但是却没有充分地了解到学生群体、个人是否需要教师保护而导致保护不当发生伤害学生事件, 这才是教育教学的缺失。生源性伤害是以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学练活动为主要原因而引发在安全认知、重视程度、自我保护意识上的偏差进而导致发生伤害。生源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生依赖教师提供针对而实效的帮助, 是学生在学练中遇到了学障学困时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指导、点拨、智慧引领, 从而帮助他们提高某项技能或为他们在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困惑时给予方向引领。例如, 在一些游戏活动、体育竞赛中, 学生往往需要体育教师帮助他们出谋划策来赢得比赛;再如, 篮球被夹到篮筐处、学生校服丢了、钱物丢了、好朋友之间发生矛盾了、排球打到围墙上、乒乓球打飞到墙柜上等情况下, 学生请求体育教师帮助, 这些行动都属于帮助范围。

其次, 二者的区别还在于:需要和不需要的问题。学生在学练过程中存在“不需要”和“需要”教师保护的心理, 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了解学生不需要什么与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一样重要。学会更多的从学生“不需要什么”入手, 在各种硬保护到位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保护,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练, 可能会获得更好的学练质效。例如, 男学生都喜欢自由体锻的体育课形式, 针对这种真实性需要, 我们认为应该赋予一定的锻炼目标和评价, 在完成主要教学任务时可以适当满足他们的需求, 当然, 还必须进一步提出让学生承诺安全锻炼、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别人的原则。依据我们的教学经验积累, 在40~45分钟的一堂课中安排10~15分钟自由锻炼时间, 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而且在运动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以及妥当解决小伤害 (眼镜损坏、手指甲抓破点皮、脚崴了、手指挫伤) 的能力和方法。

女生先天性的运动身心特征决定她们总是被动性锻炼, 也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序的锻炼, 同时她们在一些高难度、危险性项目中确实需要教师在旁边保护, 当然, 对于一些运动能力强、胆量大、自信足的女生也不需要教师的保护。例如, 双杠、单杠、横箱分腿腾越、跳山羊、跨栏项目呈现得比较真实。基于这种分析, 体育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需要” (女生居多) , 而不留意学生的“不需要” (男生居多) 。只有正确认识并合理看待学生的种种“不需要”, 才能真正满足他们的成功、成长需求, 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安全、健康、快乐地享受运动。

鉴于此, 任何一个班级里都存在着部分需要和部分不需要, 或有的时候那些原本不需要的学生却变成了需要, 而那些需要可能因一时的某种原因也变成了不需要了。

综上所述, 师源性和生源性、需要和不需要这方面的表述, 就很好地解释了保护与帮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博主:山高峰远

博客地址:h t t p://b l o g.s i n a.c o m.c n/u/4cccca0b01015443

点评:有效的保护能让教学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 合理的帮助能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8.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篇八

什么是职业?根据辞典解释,指个人在社会中从事的作为个人或家庭主要生活来源收入的工作。它实际上也是个人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一个岗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个人的职业可以是个人和单位双向选择决定的,也可以是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根据个人的才能和经济的变化,个人选择的职业可能终其一生,也可能有所变动,可能是变动一次,也可能是变动多次。

那么到哪里去寻找职业呢?职业就存在于行业之中。广义的行业,就是指职业。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里的行业,类似职业。我们把从事同一行业的工作的人叫同行。同行的人,在行业性质,劳动方式,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等方面有共同性。因此同行的人共同语言相对较多,而隔行就如同隔山了。在封建社会中,城市的商人、手工业者为了保障本行业和行业成员的利益,成立行会。这里的行会,是指同业人员的封建性质组织。不同的社会,行业的地位性质是不同的。在封建社会中,有所谓士农工商之说。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什么行业最赚钱,什么行业就吃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行业表示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成立了很多行业联合会,如工商业联合会,企业联合会,建筑业联合会等等,这些都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核准注册的全国性社团法人组织。

在庞大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存在许多部门和行业,按不同标准可以分为不同产业。各国使用标准不同,划分产业也略有不同。但是,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各业的性质,可将众多行业划分为三大产业,即第一产业的农业,第二产业的工业和建筑业,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总称为第三产业。在一定社会的各类产业中,又可分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产业也是不断变化的,有的产业会消失,新的产业会产生。从产业的历史顺序看,是有特殊性。从事高技术产业的劳动是知识劳动,而劳动者必须掌握尖端的科技知识和技能。高科技产业已成为产业竞争中的制高点,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

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应保持一定的比例。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趋势看。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直接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劳动者减少。据估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各占总人口2%的农业劳动者和工业劳动者,就能生产满足全体人类所需的物质消费。这样,大量的人口将去从事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一国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如何,很重要的是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实现的。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也将成为国家最庞大的产业部门。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概念,古今不同。产业旧指私有的土地、房屋、工厂等财产。如购置产业,即买地置屋。有时指工业生产为产业,如产业工人、产业部门、产业革命等。

在三大产业中,我们把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产生和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叫企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根据不同标准,企业可以划分不同类型。根据企业的经营内容和行业性质,可分为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建筑安装企业、邮电企业、金融企业、科技企业等。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及有关法律规定,可以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根据企业的规模,可以分为大、中、小型企业。根据企业的组织形式又可以分为单厂企业,多厂企业,联营企业和企业集团。而现代企业最重要的形式是公司。同一企业,从不同的标准看,他可以分属不同类型。如中国石化,它是工业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大型企业。

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社会生产和流通主要过程的直接承担者;企业也是推动社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企业经营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和活跃程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丰富程度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和满足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效益和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程度。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经济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在企业中选择职业,其收入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挂钩,会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接影响,有风险。

同企业相对的是事业。广义的事业是指人们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如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含义不是同企业相对。同企业相对的事业是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没有生产和经营收入、有国家财政拨款的经费支撑、相对于企业、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社会组织,或者叫事业单位。如教育事业单位,医疗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国防事业单位等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事业单位不是经济部门,但与企业有密切的联系,而与物质生产部门构成国民经济的总体。企业发展为事业提供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事业单位的发展程度,也体现了国名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在事业单位中也可以选择职业。

上一篇:山阳镇长沟中学禁毒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职业中专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