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开拓计划书

2024-09-01

海外市场开拓计划书(精选8篇)

1.海外市场开拓计划书 篇一

中外建筑企业海外市场开拓策略比较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建筑企业在不断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海外建筑市场的`竞争.本文对中外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开拓方面的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作 者:何孝贵 李志远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分院,河北省,石家庄,050043 刊 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 1(1) 分类号:F270 关键词:建筑企业   国际竞争力   比较  

2.海外市场开拓计划书 篇二

在光纤芯径中空的情况下, 依据对包层通过周期性结构的设置, 会产生与半导体能隙类似的PBG光纤。在固体芯径的情况下, 在包层中插入高折射率芯棒, 会生成抗谐振反射。该光纤也被称为多孔、微结构光纤。

作为全反射的应用例子, 在历来的阶跃式石英光纤的包层上, 留有空孔, 就成为多孔光纤 (holey fiber) 。在包层上设置的空孔, 会改变包层折射率, 光波会在光纤芯径、包层边界上发生全反射, 光波只能限制在光纤芯径中传播。这也是传统单模光纤原理, 具有可减少弯曲损耗和可控零色散波长的良好优势。目前, 多孔光纤已经实现了与常规光纤接近的损耗水平, 并已开始提供商用。

基于上述原理, 可以说这就是光子带隙光纤 (PBF) 。拥有空心芯径和包层折射率周期性结构, 能够区分为在包层上设置空气孔光纤PBF, 和在包层上把与轴成对称的高、低折射率层成周期性配置的光纤 (即柱状光纤) 。如果在包层中插入一个高折射率实芯棒, 就可使光波在光纤芯径中传播, 它被称为全固体光纤或光偏振模光纤。

在光纤芯径中空的情况下, 假如能够把光有效地限制在芯径中, 就能够实现低损耗、低色散, 并减少非线性影响, 使光通信用高功率传送成为可能。提高发送光功率, 对提高传输距离, 至关重要。

光子晶体光纤, 具有在石英玻璃中 (包层) 有空孔的配列构造。随着PCF的空孔阵列结构和空孔尺寸大小的变化, 将呈现出与通常光纤不同的特点, 即表现在高非线性、色散可控性、极化波保持和单模工作等各方面上。如果将PCF光纤光波传输原理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折射率波导型PCF光纤和光子带隙光纤两种。

折射率波导型PCF光纤, 通常光纤芯径是玻璃, 在包层上有空孔存在。传统光纤在包层部通过添加化合物而使其折射率比光纤芯径低, 光波就被局限在光折射率较高的芯径中传播, PCF光纤因包层部的空孔使得实际的折射率比光纤芯径的折射率低, 从而实现光的全反射。

PBF光纤是由光子带隙结构所构成的一种闭合光的光纤。芯径是空洞, 把二维的空孔配置在包层中, 把反射光局限在光纤芯径内进行传播。对光纤结构要求有严格的周期性, 同时要求空孔尺寸大小必须均一性。像这样的光子晶体光纤, 通过让包层和芯径实际的折射率产生差异, 使它比一般光纤更具优势, 即可自由设置, 即使在短波长范围内, 也可构成单模光纤, 同时还可实现大芯径的单模光纤。进而把在光纤中的导波路, 分散在很宽的范围内, 以实现在短波长段零色散等各种各样光纤, 和芯径非圆形的偏振模保持光纤。这将使光纤传输通路, 得到极大提高。

3.海外市场透视 艺术市场投资 篇三

艺术市场吸引了许多买家。购买艺术品的原因众多:有些人由于作品的独特性而受情感驱使,有些人希望拥有一段历史,有些人出于生津止渴的收集欲望,有些人认为艺术可作为被高层社会认同的一种手段,有些人是追求资金的投资。

购买的基本策略是:首先确定要购买的领域(绘画、雕塑、家具),其对应时期(古代、近代、现代),和购买作品的风险等级。当选定了领域和时期,以及确定风险等级与能够承受的资金量后,还要再理性地来选择购买艺术品的其他因素(专区的状况、保存状态、作品来源,也要问津艺术家的市场价和名誉以及作品影响);或者,随由喜好,也是一个重要的购买因素。

艺术市场分类和市场数据

艺术市场分21个专区,其中有10个“美术”(古代绘画和素描、印象派艺术及现代艺术、战后及当代绘画和素描等),还有11个“家具和其他艺术品”(18及19世纪家具和艺术品、考古学、亚洲艺术、珠宝及钟表等),每个专区吸引不同的收藏家,需要购买者按自身的情况来做选择,即所谓的明智投资。

艺术市场上的数据众多,对买家而言是重要的投资信息。Artfinding将各类数据整合,再经过逻辑的模式处理,提炼成以下图表(见各表),回答了收藏者的问题:如果要选购优质的并且低风险的作品,应该买什么?

市场总分表是由多个因素结合来考虑的:作品的质量、价格、流动性、波幅性、购买机遇,和其艺术名望。热门的有“酒类”、“新艺术”、“装饰艺术与设计”、“ 十九世纪欧洲绘画和素描”、“艺术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等,这几类确实在艺术市场上的实际情况也很好。“亚洲艺术”或“战后及当代的绘画和素描”虽然价格高、市场活跃,但风险也大,所以排在后面。

从购买意愿来看,专区如“战后及当代的雕塑”、“陶瓷及玻璃制品”、“战后及当代的绘画和素描”、“现代和当代摄影”、“艺术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都是比较时尚的领域。

波动值是市场风险的指示标,越高说明风险越大。无可争议,“战后及当代的绘画和素描 ”、“战后及当代的雕塑、陶瓷及玻璃制品”是最有风险的。 “藏书”、“集邮”、“钱币及其他收藏品”、“金银制品”、“老照片”等比较冷门的专区,它们的风险也相应较小。另一个数值也应该考虑,即艺术市场的流动值,它越高越说明专区作品的拍卖更容易。其中“酒类”是最高的,“亚洲艺术”居前三,数据又一次证明了这个市场的活跃性!不过“藏书”、“集邮”、“钱币及其他收藏品”也居前位,并非完全意料之中。

2013年艺术市场分区按拍卖总金额来划分,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市场专区占主导地位,占据近一半的市场总金额!它们分别是“战后及当代的绘画和素描”和“艺术印象派及现代艺术”。而按拍卖作品数量来划分的话,前三位分别是“艺术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酒类”、“战后及当代的绘画和素描”。

专区市场的拍卖成交率最高的是“酒类”(76%),其次是“藏书”(72%),和“亚洲艺术”(69%)。最低的是“考古学”,约50%。“Top5”的高端作品成交率,最高的是“艺术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有99%! 连最低的“钱币及其他收藏品” 也有81%。这说明艺术市场的一个总原则,高端作品的需求总是存在的。

最后看一下专区市场的平均拍卖价格,远居首位的是 “艺术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其次是 “战后及当代的绘画和素描”,“亚洲艺术”居第三位。“Top 5”的高端作品的平均价格 ,依然是同上的前两位居前,第三位换成“战后及当代的雕塑,陶瓷及玻璃制品”。

市场数据

艺术市场上的数据众多,对买家而言是重要的投资信息。Artfinding将各类数据整合,再经过逻辑的模式处理,提炼成以下图表(见各表),回答了收藏者的问题: 如果我要选购优质的并且低风险的作品,我应该买什么?

市场总分表(总分100)

计算公式:(质量( 权重× 5)+价格+流动性+波幅性+购买机遇+名望)×2

市场总体简介

艺术市场吸引了许多买家。购买艺术品的原因众多:有些人由于作品的独特性而受情感驱使,有些人希望拥有一段历史,有些人出于生津止渴的收集欲望,有些人认为艺术可作为被高层社会认同的一种手段,有些人是追求资金的投资。

购买的基本策略是:首先确定要购买的领域(绘画、雕塑、家具),其对应时期(古代、近代、现代),和购买作品的风险等级。当选定了领域和时期,以及确定风险等级与能够承受的资金量后,还要再理性地来选择购买艺术品的其他因素(专区的状况、保存状态、作品来源,也要问津艺术家的市场价和名誉以及作品影响);或者,随由喜好,也是一个重要的购买因素。

艺术市场分类和市场数据

艺术市场分21个专区,其中有10个“美术”(古代绘画和素描、印象派艺术及现代艺术、战后及当代绘画和素描等),还有11个“家具和其他艺术品”(18及19世纪家具和艺术品、考古学、亚洲艺术、珠宝及钟表等),每个专区吸引不同的收藏家,需要购买者按自身的情况来做选择,即所谓的明智投资。

艺术市场上的数据众多,对买家而言是重要的投资信息。Artfinding将各类数据整合,再经过逻辑的模式处理,提炼成以下图表(见各表),回答了收藏者的问题:如果要选购优质的并且低风险的作品,应该买什么?

市场总分表是由多个因素结合来考虑的:作品的质量、价格、流动性、波幅性、购买机遇,和其艺术名望。热门的有“酒类”、“新艺术”、“装饰艺术与设计”、“ 十九世纪欧洲绘画和素描”、“艺术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等,这几类确实在艺术市场上的实际情况也很好。“亚洲艺术”或“战后及当代的绘画和素描”虽然价格高、市场活跃,但风险也大,所以排在后面。

从购买意愿来看,专区如“战后及当代的雕塑”、“陶瓷及玻璃制品”、“战后及当代的绘画和素描”、“现代和当代摄影”、“艺术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都是比较时尚的领域。

波动值是市场风险的指示标,越高说明风险越大。无可争议,“战后及当代的绘画和素描 ”、“战后及当代的雕塑、陶瓷及玻璃制品”是最有风险的。 “藏书”、“集邮”、“钱币及其他收藏品”、“金银制品”、“老照片”等比较冷门的专区,它们的风险也相应较小。另一个数值也应该考虑,即艺术市场的流动值,它越高越说明专区作品的拍卖更容易。其中“酒类”是最高的,“亚洲艺术”居前三,数据又一次证明了这个市场的活跃性!不过“藏书”、“集邮”、“钱币及其他收藏品”也居前位,并非完全意料之中。

2013年艺术市场分区按拍卖总金额来划分,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市场专区占主导地位,占据近一半的市场总金额!它们分别是“战后及当代的绘画和素描”和“艺术印象派及现代艺术”。而按拍卖作品数量来划分的话,前三位分别是“艺术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酒类”、“战后及当代的绘画和素描”。

专区市场的拍卖成交率最高的是“酒类”(76%),其次是“藏书”(72%),和“亚洲艺术”(69%)。最低的是“考古学”,约50%。“Top5”的高端作品成交率,最高的是“艺术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有99%! 连最低的“钱币及其他收藏品” 也有81%。这说明艺术市场的一个总原则,高端作品的需求总是存在的。

最后看一下专区市场的平均拍卖价格,远居首位的是 “艺术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其次是 “战后及当代的绘画和素描”,“亚洲艺术”居第三位。“Top 5”的高端作品的平均价格 ,依然是同上的前两位居前,第三位换成“战后及当代的雕塑,陶瓷及玻璃制品”。

4.海外市场部的职责 篇四

2、对本公司产品月度、季度及年度进销存进行查询分析,为本部门及公司领导提供销售、生产决策依据。

3、对总部电脑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和数据输入及传输,并做好系统数据维护、商品分类维护、单品资料维护、经销商资料维护及管理等。

4、每月向营销总监提供准确的各地(包括总部)各产品的库存、销量、销售进度等销售报表。

5、每天能及时反映各区域市场的要货计划/资源分配计划。

6、与营销财务做好销售费用的严格控制,一旦出现情况,及时向营销总监反映。

7、随时跟踪业务流程,做到应收账款的清晰控制。

5.海外市场部经理专业简历 篇五

2. 制定预算,控制销售费用;

3. 发展并维护与客户的长期战略关系;

4. 媒介的联络、谈判及策划;

教育经历

/8— 2013/6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

证书

/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自我评价

6.海外主要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 篇六

英国

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为了顺应证券市场的发展特点,在1986年10月27日出台了《金融服务法》,有关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其主要内容有:(1)废除单一资格制度,将过去严格分开的证券经纪商与批发商合二为一;(2)取消最低佣金制度;(3)实现证券交易系统的电子化;(4)允许非交易所会员公司100%地收购会员公司的股份,组成新的证券交易商,并且敞开了封闭200多年的交易所大门,允许银行、金融机构和外国证券公司直接入市交易。

英国《金融服务法》法案的出台被称为“大爆炸”(Big Bang),有效地改变了英国证券市场的结构,促进了市场的全面竞争,使英国证券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英国金融市场上再度出现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全面融合的局面。英格兰银行允许银行成为没有业务界限、无所不包的金融集团(financial conglomerates),英国的一些大银行以银行子公司的形式进入了证券业。大银行还兼并了保险公司和房地产交易机构。正如1989年英国清算银行证券和投资咨询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的那样,金融机构间的业务界限已经打破,银行将债权转化为股权;证券商行增加了其债权投资份额;住房协会进一步拓展了银行和投资业务;而保险公司则进入了投资管理业务。

《金融服务法》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使其证券投资监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该法案的基础上成立了证券投资委员会(SIB),国务大臣授权SIB对从事各种金融服务的企业和从事证券活动的自我规范组织进行监管,而且监管具有法律效力,从而一改传统的自律规范模式,建立了自律管理与立法监管相结合模式。

然而,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体制,金融的立法体系也相当复杂。在不同的法律规定下设置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对不同的业务种类进行监管。不仅如此,对于证券与投资业务还实行双重监管,证券投资委员会(SIB)下设3个自律性管理组织,分别对“证券业务”、“投资咨询与信托业务”和“个人投资业务”进行管理。这样,英国实际上有9个金融监管机构。

随着各种金融业务日益相互渗透,业务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原来由不同机构分别监管不同业务的监管体制也就变得越来越不合理,不但监管效率低下,而且给金融机构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例如,1986年英国完成金融“大爆炸”改革后,允许银行兼并证券公司,形成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金融集团。但是在现有的监管体制下,多元化金融集团必须重复地向不同的监管机构提交相同的报告,给金融机构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

为了适应金融全球化和欧元诞生的挑战,英国政府在提出了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方案,把银行监管责任人英格兰银行转移到证券投资委员会,将其监管权力剥离出去,并于1910月28日成立了金融服务监管局(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缩写为FSA)。英国FSA主要负责对银行、住房信贷机构、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和住房信贷机构及金融市场、清算和结算体系的监管。英格兰银行除执行货币政策,发展和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外,仍负责国内货币领域的稳定,并在FSA的高层领导中有代表权。英国财政部则全面负责金融监管组织构架的确定和金融监管的立法。

6月,英国通过了新的《英格兰银行法》,从而使英格兰银行监管银行业的职能正式移交给英国FSA的立法程序得以完成。《英格兰银行法》明确了央行确保金融、货币体系稳定、独立决定基本利率的职能,英格兰银行放弃了其微观监管的职能,只保留了宏观经济的调控职能。

197月,英国政府颁布了《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确立了具体监管规范以及FSA的职责权限。根据这项法案,FSA负责全英各种银行、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清算机构、保险公司、住房信贷合作社、证券与期货交易机构等的审批注册、规范、监管和处罚。这样,英国传统上以自律性管理为主的金融监管体制将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巨大金融监管机构。FSA监管的对象不只是原来的金融机构,还包括从事投资业务的企业、信用机构、保险市场、交易所及决策机构等等。

FSA基本职责是:1.与央行合作,维持各方对金融业和市场的信心,促进金融市场的清廉、有序、公正和透明;2.在承认客户对其金融决策负有责任的同时,通过确保金融企业具有竞争力、财政良好和公平交易,以及平等对待投资者、存款者和投保者,来增进客户对企业经营信誉的信心,保护用户的利益;3.增进公众对金融产品的利益及风险的了解,确保用户能够得到有关服务、产品和风险方面的清晰和适用的信息;4.监视、调查和预防金融犯罪:5.通过有效、经济和适当的途径实观监管目的,促进金融业的革新,重视国际接轨。FSA的日常开支靠被监管机构交纳的会员费来维持,以保证它能够为了金融服务用户和提供者的利益而独立行使监管职能,并在实施有效监管和避免滥用职权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其最高执委会的成员由英政府财政大臣和央行行长联合任命。为保证其独立性、高效性和公正性,最高执委会成员中多数属非专职性质,由来自各金融机构的高层专业管理人士担任。

FSA从事的监管业务包括:(1)对金融机构的营业、资本标准等进行规定;(2)对银行、保险、投资等相关业务的经营资格进行认定,对承担相关业务的各种职务资格进行认定;(3)对金融集团设置相应的监督部门;(4)对监管对象具有调查权限和介入权限(吊销资格或限制业务等),对市场操纵、内部交易等违规行为具有刑事追究权,并且具有执行民事惩罚权(执行罚款、没收利润、赔偿等),还有权禁止不合格人员在金融业的雇用;(5)对消费者和业内的教育指导,从事普及和提高金融知识的活动,帮助金融机构和个人提高金融业务的活动能力。

关于FSA与相关机构职能的分担问题,FSA、财政部和中央银行于年10月交换了三者之间的备忘录。首先,财政部的职能在于制定金融制度的整体构架。原则上不干预FSA和中央银行的具体事务,但是掌握对FSA理事长和理事的任免权,FSA有义务向财政部说明其业务情况。另外,当FSA制定的规则产生限制市场竞争效果时,财政部在接到公正交易委员会委员长的报告后。有权责令FSA变更规则。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没有涉及的事项,财政部有权进行“委任立法”,即能够不通过议会而对金融行政进行指令性控制。其次,中央银行把对银行的监管转交给FSA之后,其职能主要在于维护金融系统的整体信用秩序,除此之外,当发生银行破产而可能导致金融危机时,中央银行还充当“最后的买者”,以维持整个金融秩序。由于中央银行不再具体监管银行机构,

在银行监管方面与FSA建立信息共享系统。

金融机构监管体制一元化改制之后,相应的配套机构将逐步设立,具体有“金融服务与市场裁判所”、“金融服务民政专员机构”、“金融服务与市场赔偿机构”等。

金融服务与市场裁判所的职能在于裁判企业和个人对FSA的申诉,当被监管的企业或个人对FSA的监管产生不服时可向该裁判所提出申

诉。由于一元化改制后,FSA的权限将可能出现过度膨胀,因此,出于对企业和个人应有权利的保护,金融服务与市场裁判所完全独立于FSA。

金融服务民政专员机构则在于解决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纠纷,当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发生纠纷而无法在两者之间解决时,金融服务民政机构出面为消费者提供廉价快速的纠纷解决。

金融服务与市场赔偿机构合并了原有的5个赔偿机构,专门处理金融机构破产后的赔偿问题。赔偿资金来自金融业内赔偿准备金,赔偿的条件及上限根据FSA的规定执行。该机构是在FSA的管辖下运行的。

英国金融监管一元化改革使金融服务用户的利益得到更可靠的保护,使英金融体制与各主要工业国家更好地接轨,为英国今后加入单一货币、保证伦敦作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和竞争力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改革,将形成一个由财政部、央行和FSA三方合作规范、监管并确保金融稳定的机制。英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促进了英国金融集团的健康发展。

日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经历了泡沫经济破灭和亚洲金融危机两次大的冲击,经济增长始终处于低增长的困境之中。受泡沫经济破灭和经济增长长期低迷的影响,日本金融业,尤其是证券业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金融机构大量破产、不良资产持续增加。为摆脱经济增长低迷状态和金融业的发展困境,日本对金融体制进行了放松管制、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加速金融自由化、改革存款保险制度、重组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改革,其中金融监管体制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日本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五个重要特征:

一是加强了金融监管的独立性,将金融监管职能独立出来成立了金融厅,其主要职能是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严格检查和有效监管;根据法律直接参与处理金融机构破产案件;准确把握金融实情和动向,维护信用秩序;以及金融制度的建立和金融行政的计划和立案等工作。同时金融厅还负责与农林水产省、劳动省等其他省厅协调,共同做好对农协系统金融机构、劳动金库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检查和监管;

二是从分业监管走向职能监管,无论是金融厅还是日本银行,在机构设置方面均按照监管业务的性质而非行业性质对内部监管机构进行重组,成立了以不同监管职能为主的专业监管部门;

三是力求在实现职能监管的基础上,保留分业监管的优势,在职能监管部门之下按行业细分课室,以发挥原专业监管人员的技术优势,实现机构改革的平稳过渡,达到分业监管与职能监管的有机统一;

四是加强了对不同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工作,在职能监管部门内部设立了负责协调监管工作的总务机构,在职能监管部门之外设立了协调各职能监管部门监管工作的总务课或总务局,以增强监管机构内部的信息沟通,提高统一监管水平;同时,通过不同监管机构同一级别监管人员之间频繁的私人交流与信息沟通,增强了不同监管机构在监管工作中的协调与配合;

五是顺应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缩小了行政监管的范围,增强了市场监管的作用;行政监管只负责金融制度的确立、金融机构经营的合规性与稳健性、金融风险监管等宏观内容,不再干预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对金融机构运营状况的监管,主要通过信息披露、增强居民的风险意识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

在上述五个特征中,尤以日本金融监督厅的设立,是日本金融监管由过去政府主导下的“事前指导”向重视市场的“事后控制”的一个重要转变,它采取的主要监管措施有:

1、加强财务分析,及时掌握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3月,金融厅提出进一步加强对银行经营方面的监督检查,将金融监管工作由过去的“事后型”变为“预防型”。决定每季度对银行的经营数据等财务内容进行一次分析,改变过去每一、二年才进行一次的银行现场检查。要求银行每周或每月向金融监督厅提供有关数据,金融监督厅每年与银行行长等经营决策层面谈24次,以随时了解银行的经营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是指对银行利率或股价的变化、资金周转、信用等各种风险等方面的分析。如一家银行在利率变动风险较大时期,比其他银行超量持有债券,金融监管部门就要及时了解其原因及采取的措施等,如果银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且监管部门判断其有可能陷入经营危机时,金融厅将根据《银行法》第26条的规定令其改正。此外,如果一家银行对某一行业融资金额过大或发现其半年平均资产风险增加一倍时,金融监督厅也将要求银行扭转这一局面。

2、实行同步检查,加大金融集团监管力度:

205月,金融厅提出将对国内大银行及证券公司等金融集团采取同步现场检查的方法,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稽核力度,即除对金融机构主体进行现场检查外,还将对其关联公司和海外网点等同时进行现场检查。金融厅认为,随着大型金融集团的相继成立,日本金融业联合重组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大型金融集团建立之后,如果继续采取以往只对金融机构主体进行稽核的方法,则不能真正把握金融机构的资产以及风险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经营实态。尤其是对跨行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更要采取多元化手段,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检查。

金融监管部门进驻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的范围除金融机构主体外,还将增加其下属证券子公司和海外分支机构等。对于即将成立的大型金融集团的监管,目前日本正在研究制定对金融持股公司属下的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同时进行检查的有关实施办法。检查项目主要有集团的风险管理情况、各项法律规定的执行情况以及资产和国内外业务关系等。

在经济越来越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潮流中,国际金融机构的集团化发展趋势以及金融机构的跨行业经营,已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日本金融机构利用海外网点等转移不良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此方法的实施,旨在对金融机构制定决算对策时起到牵制的作用。,日本金融监督厅在对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集团等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检查时就曾采用了这一做法,并对该集团的五个在日分公司进行了处罚。

3、严格规章制度,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督: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并非从事金融业务的企业集团正逐步向银行和保险业务领域渗透,成立金融子公司或以参与收买金融机构的方法经营银行和保险业务。为此,日本金融厅又提出了“防止金融机构企业化”的措施,并决定从204月份正式实行。

所谓“金融机构企业化”是指已经陷入经营危机的企业集团,将自己属下的银行和保险公司作为筹资机构,进行超量融资。如银行对自己的总公司惟命是从,向集团内的企业贷款;或保险公司根据总公司的旨意购买某些资产运用商品等,很可能会影响这些金融子公司的正常经营,进而影响到存款人和保险人的利益。金融厅认为金融机构企业化已经成为明治时期以来众多金融机构倒闭的重要原因,19倒闭的几家第二地方银行也多是因为如此。一般来说,金融自由化后进入企业集团的金融机构越多,这种金融机构企业化的危险也就越高。

该方案主要有两点:一是要对收买金融机构的企业进行限制;

二是要对金融机构加入企业集团后与总公司的业务交易进行限制等。如禁止金融子公司对其总公司的融资项目给予减免利息等方面的优惠,并强调必须加强对大额授信方面的限制。日本目前对金融机构大额投信的规定是对特定客户或其子公司的投融资,要求控制在金融机构自有资本的40%以内。对于非银行企业经营的金融机构,要求其包括对总公司出资比率不足50%的关联公司在内,对集团的整个投融资应控制在自有资本的40%以内,防止其搞迂回性的间接贷款等,并将对总公司和各种关联公司的范围实行严格的限制和划分。

关于对收买银行的企业进行限制的问题,日本金融厅规定收买金融机构的企业,必须公布其收买资金的筹资名单,以防那些经营不好的企业或个人,通过关系企业收购银行或保险公司来骗取巨额资金。金融厅认为,从搞活金融角度考虑,应积极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金融竞争。但从稳定金融秩序考虑,必须尽快出台一些相应的措施和规定,加大监查力度。自去年以来,日本金融厅已开始采用新的检查标准,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评定进一步严格化。除大型金融机构以外,从下半年开始已经对信用工会等金融机构进行了检查,并对伊藤洋华堂和索尼公司等非金融机构设立的银行进行了稽核。

美国

年11月12日,总统克林顿在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上签字,使其成为生效的法律。这部法律打破了自3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法律壁垒,允许金融领域混业经营。按照新法律的规定,不但一家“金融持股公司”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可以分别从事一切种类的金融活动,而且商业银行也可以做某些证券业务和保险单销售业务,投资银行可以成立持股公司以扩大业务范围,国民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可以互相兼并等等。据认为,这将减少美国人为金融服务所支付的总费用,并增强美国金融业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力。但是,所有这些好处,都必须建立在金融安全和全面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建立在有效的金融监管基础之上。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立法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任何一个地方,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偏僻乡村,都需要信贷服务;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业内竞争的加强,有利于消费者以最合理的价格获得更广泛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3、在加强金融业竞争的同时,必须维护和加强原有的工商业和银行业相互分离的美国模式,并堵塞原有的法律漏洞―――工商业公司可以控制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储贷协会;4、将保护消费者隐私的重要性提高到空前重要的地位;5、为实现法律理性化,将现有法律制度之间不衔接的空缺加以弥补,比将法律规范管理的范围扩大更为重要;6、支持美国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在美国的外国机构不应获得比美国公司更优惠的待遇。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共分7章219条。各章分别是:(1)促进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的联合经营;(2)功能性监管;(3)保险;(4)单一储贷协会控股公司;(5)隐私;(6)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系统现代化;(7)其他条款。《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体系庞大,涉及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在内的整个金融业活动的具体规范,以及在实体权利和程序方面的具体可操作规范。其要点为:

1、促进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联合经营,加强金融机构的竞争:

(1)银行与证券的联营《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第20条和第23条。《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第20条规定:任何联邦储备成员银行不得从事股票、债券的发起、发行、销售活动,也不得与从事证券发行、销售的证券公司或类似的机构发生联营关系,否则,将被联邦储备理事会处认罚款,并且,在联邦储备理事会提出警告后6个月内仍然未纠正上述行为的银行,如果是国民银行将被取消国民银行资格,如果是州银行则将被剥夺其在联邦储备系统中的所有权利。《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第23条规定,除经联邦储备理事会特别认定,任何从事股票、债券和类似证券发起、发行、销售的人,不得担任成员银行的官员、董事或者雇员。《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这两个核心条款的废除,为银行、证券公司的联合经营提供了机构和人事方面的保证。

(2)银行与保险的联营《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准许国民银行及其联营机构从事财产保险,但同时规定非国民银行的银行不得从事此类活动。另外,国民银行可以提供货币监理署书面确认的“授权产品”范围内的保险。而在90年代,银行只能通过银行控股公司以规避法律的方式从事上述的保险活动。

2、强化银行业与工商业的分离,实现金融体制的现代化: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立法者继承了将金融服务业与工商业严格分离的美国金融法律传统,对金融业与工商业结合的模式持坚决的批评态度。

(1)单一储贷协会的现代化法律以专章规定了单一储贷协会控股公司的活动。单一储贷协会可以提供更广泛的银行产品,但是新法律否定了将工商业和银行业混合发展的倾向,取消商业机构控制储贷协会的许可,并且作出不再批设新的储贷协会,以及不准许商业机构收购原有的储贷协会的限制。

(2)彻底否定了美国大型商业零售公司试图控制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的倾向。

(3)改革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系统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的储贷协会和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系统相继出现了严重的坏账问题。《金融服务现代化法》规定自该法颁布6个月后,储贷协会可以成为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系统的成员。该法对原有的《联邦住宅贷款银行法》在银行资格、获得预付款资格、抵押、资本结构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修改和补充。如在资本结构方面,规定由联邦住宅金融委员会在1年内提出适用于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的统一的资本标准,而这些标准必须满足总资本与总资产的最低比率不低于5%的杠杆要求,还规定了股票和留存收益作资本处理时应该采用的乘数、风险资本标准;对暂时不能达到标准的联邦住宅贷款银行,还细致规定了实施资本结构计划的要求和程序、改变资本结构的申请和批准。对自愿退出联邦住宅贷款银行体系的成员,规定了退出办法;对不遵守法律要求的成员银行,联邦住宅金融委员会可以强制其退出,并对强制退出的股票处理、债务清算作出了相应规定。

(4)禁止存款产品事务所该法强化了原有的对开办存款产品事务所的禁止性规定,彻底杜绝了大的银行控股公司从某些社区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的行为。

3、保留并扩展监管机构,加强金融监管:

(1)授权监管部门提出金融业务限制

要求授权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理事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与交易委员会等机构在符合法律规范和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条例或命令,对金融机构的资本、管理,以及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其子公司和联营者之间的交易和关系加以限制或要求。在强化监管机构职权的同时,对监管对象也赋予了一定的选择权,对于监管机构有变化的,法律一般规定经营性金融机构可以对自己的法律地位作出选择,并依此决定相应的监管部门。例如,该法律修改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规定除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的联营机构和储贷协会之外的投资银行控股公司,可以按照自

己的意愿选择是否接受证券与交易委员会的监管。

(2)加强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

具体规定了货币监理署、储蓄机构监督办公室、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储备理事会和联邦储备银行、证券与交易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财政部、各州保险监管机构和司法部之间数据共享的具体内容和程序。并要求有关机关在向监管对象取得数据时,应优先从有关监管机构获得,以避免经营机构重复提供数据,防止重复备案,以减轻经营机构监管负担。

(3)建立联邦储备理事会和财政部长之间的协商制度

规定判断某一活动是否金融活动或辅助性金融活动及判断某些机构的活动是否符合法律宗旨时,联邦储备理事会与财政部长之间应进行协调,以避免冲突,发挥多重监管的效力。

(4)建立联邦保险管理机构

美国保险业的立法和管理一直是州当局的管辖范围,但是有些保险如洪水险要求有全国性的保险管理。另外,保险作为金融业中一个重要部分,联邦政府一直努力对它实行必要的管理。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以专章对保险业经营提出一系列规范;鉴于国民银行从事有关保险业务,要求保险产品必须明示“保险产品未经存款保险”;该法还使全国保险专员联合会(NAIC)、全国注册代理人和代理人协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联邦保险监管机构。

4、强调消费者保护:

(1)加强隐私权保护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以专章规定保护隐私问题,国会要求每个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有尊重客户隐私的义务。对经营业务和监管中涉及的客户隐私信息的使用、披露作出了细致的规定。

(2)加强在金融产品方面对消费者的保护

对电子资金划拨的收费作出明确规定,要求一切电子资金划拨方面的收费在顾客使用柜员机划拨资金之前明示;强调妇女接受金融顾问服务中的平等待遇;等等。

5、强调对小企业和农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放宽对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的授权,准许社区小银行向其借款以向小企业和农场放贷。该法还要求有关机构对使社区小企业和农场获得便利的金融服务进行研究,并于规定时间内提出改进性的立法建议。

6、以法律形式作出对有关课题进行研究的明确要求:

对一些现在尚无确切解决方案的重大问题,该法要求财政部长和联邦储备理事会进行研究,并在规定期限内向国会提交报告。这些问题有:(1)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从事新金融活动带来的问题;(2)金融现代化对小企业和农业企业方便获得贷款方面的影响;(3)大型的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破产带来的问题及其防范对策;(4)存款保险在保护金融体系方面的作用,及如何防止和消除存款保险制度形成的投保储蓄机构“太大而不会倒闭”的窘迫情况;(5)网上银行和网上贷款对现行法律要求的适应情况。该法要求承担研究的监管部门在报告中提出可行的立法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建议。

7.近年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篇七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中国的国际旅游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 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迅速攀升。从2005年到2007年, 入境旅游人数从1.20亿增加到1.32亿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从293亿美元增加到419亿美元, 外汇收入世界排名从第6位上升到第5位。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的地位。入境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 带动和促进作用不断增强, 综合功能日渐显现。了解中国入境旅游业的主体———海外客源, 分析、研究和预测我国的海外客源市场走向, 掌握入境游客在旅游需求与旅游消费各环节的特点, 有助于结合我国实际开发出适合客源地市场的旅游产品, 促进我国入境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包括大陆部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在统计上, 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客源及广大华侨也划归“海外客源”。因此, 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客源分为三大部分, 即外国人 (包括加入外国籍的华人) 、华侨 (具有中国籍的海外居住者) 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 通称海外游客。鉴于华侨客源人数少, 情况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且相关资料受限, 本文研究的海外客源为外国人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

1 地区结构

港澳台地区是中国入境旅游业最重要的客源地, 其旅游人数占中国入境旅游人数的80%以上, 与外国游客相比占有绝对优势。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发展, 港澳台同胞入境人次数量近几年一直稳定地增长。外国游客所占比重一般在20%以内, 但增长速度比港澳台同胞更快, 外国客源市场份额正呈现加速扩大趋势。

近三年统计资料显示, 按洲别计, 中国入境外国游客主要集中在亚洲, 美洲和欧洲入境旅游者次之, 大洋洲和非洲最少。亚洲入境旅游者所占比重超过60%;美洲和欧洲约占1/3;其他地区的比重在4%左右。

由于文化同渊性以及近年来亚洲经济的飞速发展, 亚洲居民来华旅游消费需求倾向高于其他地区。近三年, 韩国一直是中国入境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国, 日本是我国多年来的前两大客源国之一, 韩、、日在我国外国人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东南亚市场是我国周边地区重要的客源市场, 主要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随着中国和东盟各方面关系日益密切, 中国和东南亚市场的旅游交流必将更加深入。

欧洲和美洲虽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客源输出地, 但由于距离遥远, 历史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差距等原因, 却不是中国入境旅游业的最大客源地。不过, 美、英等发达国家人均GDP高, 跨国旅游支付能力强, 居民来华旅游人数增长有较大潜力。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在南半球的重要客源市场, 近年来以2位数增长。

非洲始终是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伙伴, 但由于其经济能力有限, 每年来华旅客的绝对数量至今未超过40万人次。2007年非洲市场的增长率为29.05%, 居五大洲之首。

总的来说, 当前我国入境旅游发展态势良好, 客源全球化进程加快。港澳台基础市场增长日趋稳健, 已逐步进入稳定增长期;外国旅华市场持续增长, 增长态势日益明显, 正进入快速发展期。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稳定增长, 欧洲、北美、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加快成长, 南美、中东、非洲等潜在市场日见端倪。

2007年,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排名前18位的客源国依次是: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蒙古、泰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印度尼西亚、法国、印度、哈萨克斯坦、意大利。

2 年龄、性别结构

2.1 年龄结构

近三年入境外国游客统计资料显示, 25~44岁这一年龄段占的比例最高, 将近半数;其次是45~64岁段, 约占1/3;再是15~24岁, 约占1/12;65岁以上和14岁以下旅游者人数较少。旅游者的年龄分布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体”态势, 中青年在旅游者人口结构中占有突出地位。从变化趋势看, 25~44岁这一年龄段占的比例有所下降, 45~64岁段平稳增长, 15~24岁段保持稳定, 14岁以下入境游客所占比例有小幅上升,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市场呈现明显增长势头。统计结果与近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的特征基本吻合。

2.2 性别结构

近三年入境外国游客统计资料显示, 男性游客在性别比例中占绝对优势, 接近2/3, 女性游客约占1/3强。从变化趋势看, 男性所占比例略有下降, 近三年下降了1.7%。2006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则显示, 在接受调查的入境游客中, 男性占58.9%, 女性为41.1%。

入境外国游客年龄、性别的构成, 反映出客源市场的主体是青壮年男性。他们精力充沛, 有一定经济基础, 外出旅游的需求较为旺盛。同时, 由于青壮年男性的社会角色, 决定了他们有较多的机会进行差旅、会议、商务旅游活动。这部分游客的旅游消费较高, 对价格不敏感, 服务质量要求高。

对于比例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且不断增长的女性外国游客, 应从丰富旅游产品种类、提高食宿接待设施水平、增加旅游购物、娱乐项目等方面入手, 适应其性别特点。

对于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和中老年市场, 可以通过开发各类专项产品,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进一步提高入境旅游人数。比如为青少年开展不同主题的修学旅游、友好交流观光, 向中老年客源推出符合其兴趣的旅游专线、提供更为细致周全的服务等。

3 旅游目的结构

近三年入境外国游客统计资料显示, 入境外国游客来华目的以观光休闲人数最多, 约占整个入境外国游客的一半;会议商务次之, 约占1/4强;再次是服务员工, 约占1/10;探亲访友的比重很小;其他目的的约占14%。

从变化趋势看, 传统的观光休闲和商务型游客所占比重稳中有升, 探亲访友和服务员工类外国游客比重持续下降, 其他目的的比重近两年保持稳定。究其原因, 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土、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近年来不断提高的国际知名度等诸多因素, 仍能使外国游客产生强烈的观光游览兴趣, 而中国优惠的引资条件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促使发达国家选择在中国投资, 与中国经贸往来相对频繁, 因此来华进行商务活动的人数较多。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种情况也反映了我国旅游产品相对单一, 符合入境外国旅客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还不够丰富。因此, 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 策划种类丰富、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不断进行服务创新, 增加入境外国游客的满意度和消费欲望, 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4 入境方式结构

近三年入境游客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入境游客中超过一半人是以徒步方式入境的, 其次是乘汽车入境, 约占1/4, 其余依次为飞机、船舶, 乘火车入境的游客比重较小。入境方式的构成, 表明我国入境游客多来自边境国家或地区, 表明我国的入境旅游者中短程游览者居多, 一日游游客数量极大, 比重极高。这些游客采用徒步方式入境, 当天往返。如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延长这些游客的逗留时间, 就会加大其旅游消费, 可以有效增加入境旅游业收益。

单独就入境外国游客来说, 则显示出与整体入境游客明显不同的特点。飞机是外国游客入境所采用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近三年比重都超过50%;比重排在第二、三位的, 2005和2006年是汽车、徒步, 2007年是徒步、汽车;始终排在后面的是船舶和火车。

长期以来, 我国的交通运输服务质量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运力不足, 管理体制上也存在种种问题。外国游客入境方式的构成比例提醒我们应充分重视飞机、汽车等交通运输服务质量, 树立中国旅游交通的良好形象。

5 地方接待结构

5.1 省 (区、市)

5.1.1 接待人次

从2005年到2007年,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总计从5325.80万人次增长到6139.64万人次, 再到7311.3 8万人次, 年增长率分别为21.21%、15.28%和19.08%。2005年接待量超过40万人次的有23个省 (区、市) , 2006年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的有23个省 (区、市) , 而2007年接待量超过70万人次的有23个省 (区、市) 。广东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005年为1896.99万人次, 2006年为2089.71万人次, 2007年为2460.87万人次, 始终居全国第一位。统计显示, 入境旅游者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省份和沿海地区, 接待量位居前列的省 (区、市) 多年来保持稳定, 其中位居前十位的长期都是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福建、山东、云南、广西和辽宁省。2007年前十位省份的接待量都超过200万人次。从中可以看出, 一批旅游大省大市已经形成, 并正在向旅游强省强市的方向发展。

5.1.2 国际旅游 (外汇) 收入

2005年国际旅游 (外汇) 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有27个省 (区、市) , 比上年增加6个。2006年仍为27个。2007年, 国际旅游 (外汇) 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有28个省 (区、市) , 增加了西藏自治区。广东省的旅游 (外汇) 收入2005年为64.57亿美元, 2006年为75.33亿美元, 2007年达87.06亿美元, 始终居全国第一位。外汇收入与接待人次成正比, 经济发达省份和沿海地区外汇收入高, 外汇收入位居前列的省 (区、市) 多年来保持稳定。2007年, 前八位省份 (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山东、辽宁) 的外汇收入都超过10亿美元, 其中第八名辽宁省也达到12.28亿美元。

5.2 主要城市

从2005年到2007年, 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由30个增加到39个, 国际旅游 (外汇) 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城市由28个增加到36个。2005年和2006年, 北京市分别以36.19亿美元、40.26亿美元的国际旅游 (外汇) 收入居全国城市第一位;2007年, 上海市的国际旅游 (外汇) 收入达46.73亿美元, 跃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在国家旅游局网站所列2007年28个旅游接待大市中, 西部城市仅有2个, 均为省会城市;中部地区仅有6个, 且有5个是省会城市。接待人数过百万的城市包括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珠海、杭州、苏州、桂林、南京、青岛、天津和西安等12个。主要集中于沿海开放地区、省会和传统旅游热点的城市, 已经成为旅游接待和创汇主体, 也是各省旅游发展的中心和重心。

当前,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将对我国入境旅游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影响我国入境旅游的不利因素增多。保持入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的困难加大, 有效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措施也有待加强。但是, 随着金融危机的解除,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世界旅游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此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两大全球性盛事的举办, 为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将直接拉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因此, 中国入境旅游业的前景是乐观的。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15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 届时, 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1亿人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07.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3]陈家刚.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邵琪伟.在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旅游调研.2008[1].

8.欧盟助力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篇八

当然,并非所有中小企业都会成长为大型跨国公司—无论它们的产品多么富有创新性。一些中小企业将以失败告终,但大多数企业仍将坚持选择细分市场,服务于某个明确的市场。这些企业集中在工程、设计、建筑和高科技行业。有些企业虽然拥有世界一流的产品或服务,但并不一定就会跻身财富500强。通常而言,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更难打入国际市场。原因有很多,但关键的制约因素是,要开发和拓展新市场,中小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而对于大企业而言,投入相似的资金和工作时间,在公司资源中所占的比例要小得多。

海外市场的机遇

欧盟已经认识到中小企业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其27个成员国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了2300万家,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出台了大量举措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其中许多举措包含在《小企业法》(Small Business Act)之中。

欧盟寻求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举措之一,是帮助它们拓展国际市场。目前与中国市场有业务往来的欧洲中小企业仅有25万家左右。尽管中国并非是适合所有欧洲中小企业的市场,但我们确信,除了那些已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在中国及其他国际市场有着切实的机遇。欧盟鼓励这些中小企业探求和拓展此类机遇。中欧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显然是共赢之举。

欧盟帮助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方式之一,是在某些关键市场建立欧盟中小企业中心。中心为欧洲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并为它们进入目标海外市场提供便利。

欧盟已在印度、中国和泰国设立了第一批中小企业中心,今后或许还会创立其他中心。中国欧盟中小企业中心由各国商会联合运营,包括比利时、英国、法国、卢森堡、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再加上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和布鲁塞尔的欧洲商会(Eurochambres),资金全部由欧盟提供。

设在中国的欧盟中小企业中心

设在北京的中国欧盟中小企业中心规模并不大,由业务发展、法律标准和技术规范、人力资源以及培训领域的专家组成。同时,中心还有拥有本土专长和人脉的中国员工,他们的支持非常重要。

中国欧盟中小企业中心发挥着两大关键作用。首先是为欧洲中小企业提供中国市场的相关信息,并鼓励它们考虑进军中国市场。一旦有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值得开拓,中心就需要为它们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也就是中心发挥的第二个作用:产品在中国是否有市场,以及进入这个市场需要做些什么。

在与那些真正希望但目前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中小企业接触过程中,中国欧盟中小企业中心的一些合作伙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能够涵盖所有27个欧盟成员国,中国欧盟中小企业中心与不同中介机构、商会、贸易协会、各国政府机构、欧盟机构以及媒体通力合作。这些合作产生了倍增效应—欧洲有23种官方语言和2300万家中小企业,如果没有这些合作者,中国将不可能接触到这些中小企业。同时,这些合作者也不仅限于传递信息,中心还与许多伙伴开展定期合作—诸如发表“特殊兴趣”的文章,在欧洲组织培训或为欧洲在中国的贸易代表团提供支持。

在为各中小企业提供商业支持方面,合作伙伴们也参与其中。尽管向单个企业提供详细咨询并不属于欧盟中小企业中心的职责,但中小企业仍可向中心专家提出具体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通常会在7日内得到答复。不过,更全面的信息则需咨询中心的合作伙伴、执行机构成员、其他商会或行业协会,后者通常更善于解决更重大、更复杂的问题。

为了协助中小企业做出决策,中心在欧洲和中国发表报告、准则和案例研究,举办研讨会并组织培训,并且这些都是中心针对中小企业的需求量身打造的。这些小企业无力耗时耗财开展研究,又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应对复杂的国际贸易法规。因此,中心的资料主要针对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而且,中心尽可能避免使用法律术语,并提供易于操作的解决方案。

例如,中心最近推出了一套丛书,名为《进军中国,你准备好了吗》,旨在为有意进军中国市场的中小企业提供有效工具,其中包括一份介绍市场准入情况的报告,和一个为企业家量身定做的在线测试,以协助企业家考核自己对于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备情况。中心还为他们提供很多资料,以增加对稍欠熟谙的商业领域的了解。

为促进中小企业增加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中心提供了另外一种实际支持—在中心的办公区域为它们提供可轮流使用的办公桌作为临时办公场所。它们还可以使用开展初步市场研究所需的全部设施,包括中心的会议室。同时,它们还可以请教同处一室的专家们。

在中心的网站上,欧洲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所有文献、工具和服务。网站上除了可以下载行业报告、实用指南和已经活跃在中国市场的欧洲中小企业的案例研究以外,还提供了大量其他相关信息。

中小企业国际化需要更多免费服务机构的支持

欧洲努力从衰退中复苏,欧洲中小企业需用一种宽广的视野看待眼前的机遇,进而对自身的未来做出决定。这一点十分重要。

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远赴一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市场拓展业务,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对于一些企业而言,中国市场提供着实实在在的长期机遇。

上一篇:城市广场深度设计解析下一篇:春节记事的中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