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上册15课(精选4篇)
1.初二历史上册15课 篇一
一、历史课与政治课的相互补充
历史和政治同属社会科学, 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人们对这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历史更注重客观的史料和论从史出, 而政治则是把这些史料通过整合、加工, 抽象为一种理论。
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反映在基础教育体系中也是如此。虽然历史与政治是两门不同的课程, 但实际上, 历史不可能没有政治的影子, 政治也贯穿于历史的每个角落, 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中, 很好地体现了政治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哲学原理。15世纪以后, 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 对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但当时西欧的黄金却严重匮乏。自从《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流传以来, 欧洲人一直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因此,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寻金热”的流行, 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因。奥斯曼帝国造成的商业危机和当时具备的客观条件, 则是新航路开辟的外因。总之, 新航路的开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在新航路开辟前, 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也能到达东方, 但这一认识需要实践证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 证实了地圆学说。因此,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 而不是一点, 因此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 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 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新航路的开辟,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西欧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这是矛盾的一面;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政治控制、经济掠夺, 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 这是矛盾的另一面。由此可见, 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我们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二、历史课与地理课的密切关系
历史有很强的时空观。掌握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是纵的方面, 即要记住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 这样才能掌握历史的进程;一是横的方面, 即要知道在同一时间之内在不同空间都有哪些事件, 这样才能看到历史的全局。
谈到历史的不同空间, 就与地理产生了不可割裂的联系。历史课中的地点问题比时间问题复杂。人类活动在地球上, 人类的活动是和他们所在地方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地理条件是多种多样的, 又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不清楚有关的地理条件, 就谈不上对历史事件的真正理解。地理条件并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却是重要因素。所谓地理条件, 包括位置、地形、气候、物产、交通、居民点等, 这些在地理课上都可以学到;但就历史课来说, 还须注意历史地理条件, 即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看地理条件。
在探索新航路方面, 具有雄厚航海实力的意大利城市应当唱起主角, 为什么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封建国家捷足先登, 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列?在学生初步回答的基础上, 我再归纳要点如下: (1) 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 地理位置有利。随着欧洲范围内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意大利与尼德兰之间, 商业交往日趋频繁,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贸易地位和航海地位得到了加强, 意大利热那亚的许多水手纷纷迁居西班牙和葡萄牙, 从而使之掌握更先进的航海技术。 (2) 这两国都建立了中央集权, 已准备好向扩张殖民地和缔造殖民帝国这一步骤前进。特别是被称为“航海家”的葡萄牙国王———恩里, 在推进葡萄牙航海事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被称为近代地理发现的鼻祖。 (3) 两国均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从8世纪初起, 这两国就处在外来穆斯林的统治和压迫下, 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在长期的民族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 因此, 当他们向海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天主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综上所述, 将地理条件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变化联系起来学习, 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历史现象的。但通过一系列的地理历史的讲述, 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认识:地理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不是决定因素。
三、文科综合整合中的注意事项
历史课与政治、地理课虽然联系密切, 不可分割, 但是历史课毕竟不是政治课、地理课。历史课重点讲历史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这其中会包括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 会涵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造就了不同历史、不同文明的地理条件, 但这不是“历史课”的目的。历史作为一门课程, 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基本史实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历史教学一定要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 即使是为了丰富和深化教学而联系政治、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或方法, 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 而且这种联系要以历史为基础, 不可喧宾夺主。
2.初二历史上册15课 篇二
1.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 C.百团大战 D.八一三事变
2.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目标是 ( )
A.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B.阻止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C.坚定全国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 D.显示中国人民强大的武装力量
3.台儿庄战役的指挥官是 ( )
A.林彪 B.彭德怀 C.聂荣臻 D.李宗仁
4.下列属于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的所为是 ( )
①南京大屠杀 ②提出“二十一条”
③挑起甲午战争 ④发动九一八事变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民众达 ( )
A.十多万人 B.二十多万人 C.三十多万人 D.四十多万人
6.4月,日本政府审定通过了右翼学者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该教科书极力否认和美化日本在20世纪对亚洲国家的侵略历史。我们可根据下列哪些与日本相关的史实对此进行批驳 ( )
①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制造旅顺大屠杀 ②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③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④1941年偷袭珍珠港 ⑤制造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
7.下列对百团大战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B.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首次取得的重大胜利
C.抗日战争开始后中日军队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
D.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8.朱德曾经赞扬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这是因为百团大战( )
A.是抗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役
B.增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争取抗战形势好转
C.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D.使共产党的威望比国民党高
9.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半壁江山沦陷敌手原因是 ( )
A.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B.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C.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D.把主要兵力放在大西南、大西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日军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水淹等残忍手段杀害中国军民。在紫金山上日军活埋了3000多难民;在下关草鞋峡,用机枪射死5700多名中国人,然后用煤油焚尸灭迹……。有两个日军少尉甚至展开杀人竞赛,看谁先杀满150人……
(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2)为此,你有何感想?
3.初二历史上册15课 篇三
一、学习目标
1、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南方开发的史实。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表现。
3、理解人口南迁、民族交往为什么能促进南方的开发。
二、预习准备
1、在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_____,会稽一代出产的_____是著名特产。______有一定的发展。瓷器制作技术有了提高,能大量生产相当精致的______。______和______是造船中心。造船技术已达较高水平,______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过_______。
2、南方人民利用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等优越自然条件,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于北方的______、_______等作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东晋南朝时,南方的手工业有明显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技术有很大提高。
3、_____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他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三、学习内容
(一)预习交流
(二)导入(放映有关南京的风光片)同学们刚才欣赏的景色美不美?(美)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南京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而到南朝时它已发展成全国有名的大都会,当时名建康。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促进了南京的发展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三)吴蜀时期南方的开发
1、阅读教材52页秦朝疆域图和64页西汉疆域图,同学们看一看:我国秦汉时期的都城在北方还是南方?你从中认识到什么呢?
2、阅读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南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司马迁《史记》”,你觉得我国南方在西汉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2.组织学生阅读本课第一目主栏的内容,提示学生归纳这一时期南方开发的表现。
(1)三国鼎立后,各国为了发展自身势力,都很重视经济的发展,孙吴统治下的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农业哪些表现?(学生看书归纳)
①农业方面: 组织人员开垦 ;推广 ;粮食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 是著名特产,丝织业有一定发展;能生产各种精致的 ;造船业发达,出现了、、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吴国曾派人到过。
(2)蜀国的经济发展又如何呢?假如你是诸葛亮,你认为如何才能治理好蜀国?(放视频,学生阅读小字思考)
(四)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
结合教材89、90、91页内容,自学本目,夯实基础。
1、农业: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等作物;五岭以南种植,人们还在湖边围垦,新修“ ”,扩大种植面积,农田普遍施用,促进了农业发展。
2、手工业方面:织锦、制瓷、矿冶、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炼钢技术进步,采用了“ ”,人们利用 作为燃料。
3、商业方面: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是。
(五)分组学习、探究合作南方的初步开发的原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开讨论)
1、材料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为躲避战乱,仅213年一次,淮南人民渡江南下的就有十余万户之多。材料二:
思考:(1)为什么北方人口在这一时期大量迁移到南方?你认为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哪些影响?开发南方还有哪些少数民族的功劳?
(2)如果你是孙权或诸葛亮,在经济方面应如何治理国家,增强国家实力?
(3)你们认为还有其它原因吗?
(4)请结合教材归纳出南方经济在吴蜀和东晋南朝时期发展的原因。(自然条件、社会因素)
(六)知识梳理:
四、达标检测一
1、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2、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那时,台湾称为()A.夷洲 B.流求 C.琉求 D.澎瑚
3、下列哪一个城市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A.建康 B.成都 C.洛阳 D.广州 达标测试二
1、阅读材料,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南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司马迁《史记》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请回答:(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请你说出出现这样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3)三国吴蜀时期,哪些人为江南的初步开发做出了贡献?
4.九年级历史15课教案 篇四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以及美国继续推行霸权政策的表现。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观点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政策则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对科索沃战争的政策认识
2、难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对“人道主义干涉”的评价
三、教学要点一、一超多强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
2、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多极化趋势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
二、科索沃战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二战结束,由于各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在这半个世纪中,美苏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争夺世界霸权与势力范围。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但是,随着90年代初,苏联的轰然倒地,两极格局存在的基础消失了,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但是,世界格局会走向何处?前几课中,我们已经了解到70年代,西欧与日本崛起,与美国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局势;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俄罗斯成为苏联遗产的最大继承者,虽然经济实力相对滑坡,但仍掌握着庞大的核武库。这些现象,是否会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展示板书: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内容组织】
师: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那么,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是如何解体的呢?
生:(略)
师:在战后初期形成的两极格局中,美国和苏联是决定性的因素,当时它们两国是可以互相抗衡的力量。两极格局结束时,苏联的解体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苏联对外扩张和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为形势所迫,1985年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按他所策划的方向进行改革。作为第一步,他决心放弃同美国的对抗,把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这促成了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从紧张走向缓和,两极格局也出现了明显动摇。1989年下半年,在苏联的直接影响和干预下,东欧局势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东西方两大集团原有的泾渭分明的界限迅速消失。而苏联国内的改革,却越改越乱,经济危机、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并存,并日益严重,出现了由一些苏联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发动的“八一九事件”。这一事件后,在短短的三四个月,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联盟国家彻底解体。苏联由统一的联盟国家变成大小强弱不等、利益各异的十几个国家。苏联的解体,终于导致了世界两极格局因其中一极的消失而最后崩溃。苏联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国际影响。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国际关系根本改观,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快。这一变化,既使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大大减退,又带来了国际局势的新动荡。
师:两极格局的结束,冷战的结束,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生: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的先后解散也就是作为冷战一方的“东方集团”的自我解散,由于这个集团的解散,原来构成东西方对抗的两个国家集团中的一个已经消亡(半年后,苏联自身亦告解体)。在这个意义上,持续四十余年的东西方冷战随之走向了终点。从本质上看,冷战的结束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必然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冷战时期已经出现的多极化趋势亦是这一规律的反映)。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变动过程,冷战以这种特殊的形式结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苏联的战略和政策变化所促成的。换言之,如果苏联在政策调整中坚持霸权立场,不主动放弃同美国的对抗,那么,东西方冷战持续更长的时间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包括人们的主观选择)互动所形成的“合力”的结果。既然两极格局的集体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那今后的发展方向会是怎样?可当今局势却又怎样?
生:(略)
(展示板书:
一、一超多强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
2、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多极化趋势)
师:二战后形成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1991年12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导致支配战后国际关系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20世纪最大的事变之一。这一事件造成的冲击波不仅震撼着欧洲,而且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两个超级大国、两大军事集团对抗40多年的局面终止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增长了。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但与此同时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因此,两极格局瓦解后,天下并不太平。不过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不会引发世界大战。因此,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发展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中的一极消失,美国似乎实力超群,那其他国家来的力量如何?世界各种力量的新的分化和组合。首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作为苏联的合法继承者,俄罗斯还没能找到一种既顺应世界进步潮流,又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模式,而是由原苏联的高度中央集权模式跳到另一端,全盘照搬西方的模式,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目前,俄罗斯向资本主义民主制的转变已基本完成,政治多元化的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已通过宪法和法律得到贯彻,新型政治体制的框架已基本确立。但是,实施宪法规定的多党议会民主政体还将经历一个动荡的过程。在经济上,俄罗斯虽已基本确立以私有制为主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俄罗斯仍未摆脱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生产滑坡,失业增加。在经济转轨完成之前,俄罗斯要走出困境还需一定的时间。第二,美国乘机在国际舞台上到处施威,企图独霸世界。苏联的解体被美国看成是建立美国霸权的极好机会。1992年2月,即苏联解体一、二个月,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就声称,“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这些年来,美国企图利用其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实现“冷战”后“美国治下的和平”。1999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篇阐述美国21世纪外交政策的讲话中更武断地说,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领导,”而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但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遭到包括其他西方大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第三,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本在外交方面,已由过去主要是扩大日本在世界经济上的影响,转向主要是扩大日本在世界上的政治影响。建立日、美同盟关系和全面合作的日欧关系。提出以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第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欧盟15国的面积333万平方千米,人口3.7亿,国内生产总值8.4万亿美元,占世界31%,位居第一,对外贸易总额1.9万亿美元,占世界20%,也居第一。如果将欧元实施和欧盟扩大以后的情况计算在内,这些数字会更加庞大。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和欧盟的扩大,欧洲在国际格局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第五,冷战结束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和提高,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上五个因素,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使世界出现了不同于两极格局下的新状态,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以及美国继续推行霸权政策的表现。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观点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政策则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对科索沃战争的政策认识
2、难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对“人道主义干涉”的评价
三、教学要点一、一超多强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
2、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多极化趋势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
二、科索沃战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二战结束,由于各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在这半个世纪中,美苏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争夺世界霸权与势力范围。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但是,随着90年代初,苏联的轰然倒地,两极格局存在的基础消失了,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但是,世界格局会走向何处?前几课中,我们已经了解到70年代,西欧与日本崛起,与美国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局势;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俄罗斯成为苏联遗产的最大继承者,虽然经济实力相对滑坡,但仍掌握着庞大的核武库。这些现象,是否会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展示板书: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内容组织】
师: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那么,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是如何解体的呢?
【初二历史上册15课】推荐阅读: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11-12
历史必修三第15课07-23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07-02
初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08-07
初二人教版历史课件11-04
初二年级历史教师工作总结07-30
初二下历史教学工作总结09-14
初二历史教师工作总结报告10-12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0-18
思源学校初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