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8篇)
1.浅谈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篇一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自我成才成长
2014220104008 孔维杰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造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科学的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就要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畏艰苦的精神,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富强繁荣、乃至与全人类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应该时刻自我警醒,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明确目标,发展自己的理想。此外,我们更要学会抵制 各种诱惑,拒绝不良思想上的侵蚀,坚定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而奋斗。中国梦是我们奋斗的 动力源泉。每个人的梦立于未来之上,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理想信念作为价值观的精 髓。
4、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要在当代大学生中得到培育和弘扬。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原则,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学做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人。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来 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参与时事的能力。大学生立于时代的浪潮,要负起国家发展与繁荣的重责。并学会勇于创新,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道德风尚。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荣辱 观,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祖国能否继续繁荣昌盛和 谐兴旺地发展,有赖于我们自身的努力和修养。我们必须把树立和坚 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与 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只有我们自身思想道德觉悟提高了,素质得到提升了,社会才能在一个良好的风气中成长发展。6.做到经济富强
社会主义是一个经济富强的社会,只有实现了民富国强才能为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解决中国前进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如果生产力不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我们只有不断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充分显示自身的价值。
7.坚持政治民主
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民主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和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人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就是人民主权、人民至上,社会主义民主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干本利益的民主。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人民当家做主,为此,我们应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8.保证文明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社会经济和政治不断地发展着,文化也就随之不断的发展。文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先进的文化能对社会发展产生长远、积极的推动作用。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成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富强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我们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形成和确立先进、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方向,加强思想文化的教育。9.坚持构建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坚持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气候变暖、物种灭绝加剧、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自然资源枯竭、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体现。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新的高度,为保护全球生态做出新的贡献。10.追求社会主义最高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了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的自由发展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实现。我们又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首先,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其次,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响应“三个倡导”,鉴定思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广阔的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尽展人生价值,让青春在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的色彩。再者,我们还要树立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 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德才兼备。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要勇于创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加强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充分结合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在社会大家庭中保持个性 彰显自我。11.结语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主要靠人才。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就对我们大学生的教育提 出了考验。大学生价值观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 顺利实现。
那么,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当在大学时期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 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为发展中国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浅谈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篇二
关键词:高校教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因此, 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中央的工作部署, 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职责所在。高校要有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对大学生普遍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社会转型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 过去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念开始为不同形态的价值观所取代。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主流与非主流的价值思想交锋中,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由单一地追求精神上的崇高转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重, 从讲求奉献到思考现实利益。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 这样的群体如果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社会的发展令人担忧, 所以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来引导高校大学生大价值观的健康发展[1]。
2、推进当代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更是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 一个民族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 文化软实力也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其中的重要方面就是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具有重大意义[2]。
二、影响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外缘因素
1、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影响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是否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是否树立了楷模形象等, 都将直接体现在教学中, 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 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可见, 思政理论课堂是高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阵地。
2、校园文化影响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和人生经验的积累, 因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乏理解, 耳濡目染的校园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无形的影响, 大学生会在积极健康的人文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有品质的校园文化生活会使大学生在快乐中提升自己的素养,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
三、对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的探索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 所以应力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体现到课程设置各领域, 贯穿于教材建设各环节, 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使其深入头脑, 扎根人心, 真正为大学生所掌握、所认同, 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此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将授课内容情景化、信息化, 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完美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2]。
2、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有助于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与思政课堂相比,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加生动也更加有活力。例如, 学校可以请一些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专家给学生作学术报告, 利用各种传播载体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如校报、校刊、宣传橱窗、校内广播电视等宣传舆论阵地。另外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 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校外学习参观等实践活动, 如组织师生到领袖故居、革命纪念地、历史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 从而使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把思政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够使大学生充分的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
参考文献
[1]、汪丽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J], 现代教育, 2009年12月下期:239.
[2]、严学仕.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年9月第4卷第3期.
3.浅谈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篇三
【摘 要】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接班人,肩负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历史使命。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和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都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强化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因此,高校要在加强课堂教育的同时,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的共青团、社联、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地学习,全面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学校课堂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空洞,培养方法单一,同时,高校在校园文化传播、实践活动、网络传递等方面也没有形成较完善的教育合力,从而导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不到预期效果。研究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也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课堂教育要重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和《中国近代史纲要》等大学课程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工作。让当代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來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使大学生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良传统,古老的中华文化孕育着博大精深的思想精髓,为全人类和全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举办“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发现校园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等系列活动,以及利用传统文化、节日举办的民俗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让当代大学生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高校要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在校园里不仅仅是上课学习,他们的 课余时间很充足,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校园活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也是比较深刻的,要努力构建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度。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具体要从以下方面展开。第一,营造校园舆论环境。通过校园文化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宣传,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月、宣传板、板报等形式,使大学生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用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树 孙金玲 孙秀宇 杨春梅 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学校应致力于结合实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为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建立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环境。如开展校园文化图文展系列活动,包括校徽、院徽、雕塑、校园文物等的图文讲解,充分发挥其凝聚人、熏陶人的独特作用。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通过举办各种系列活动,比如在学校、学院举办经典诵读、道德讲坛、书法展览、历史讲堂、百家讲坛等活动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有内容还要有载体,既要有文化活动,还要有文化产品。通过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和坚持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是贯穿大学生践行全过程的基本精神,是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后,通过党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寒暑假社会调研、教学实习和“三下乡”活动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更大范围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忠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J]. 高校理论战线,2007(5):39-42.
[2]王水兴,江晓萍.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J].前沿,2008(3):68-70.
4.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精选) 篇四
院系:„„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 „„
当代大学生有明确的自我观念,独立意识性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他们表现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社会并解释问题,不愿受他人的干涉;自我评价趋于成熟,并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应将所学的知识贡献给社会的发展,于是他们便通过各种手段观察和分析自己,来评价自己的才能、自己的品格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最后将评价结果主动付诸行动,从而产生出一种拼搏的力量。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走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一旦确立了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就会走向庸俗、消极、享乐和追求物欲堕落的人生、可悲的人生。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值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主流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园地,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他们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故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大多生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改革开放的年代中。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学校多年教育下,健康成长。他们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他们大多数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不少大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入党已成为今天在校学生的主要政治选择,而他们在申请入党和入党以后,基本上都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并起到表率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1.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也有的人内心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渺茫的。他们大多数虽然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实践。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
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只想挣钱而不择手段。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歌“六十分万岁”;一些人以大学文凭为上升的跳板,梦寐以求的是出人头地、谋取金钱地位;有的人甚至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这都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发生动摇,使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2.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但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由于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膨胀,而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3.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
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少数学生不讲精神文明,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4.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在一些大学生中,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他们把高消费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少数同学追求高消费必然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消费心理,这都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为追求高消费,一些人千方百计去挣钱,而不安心学习,有的人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是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重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
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让大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2.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这是当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应该引导当代大学生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金钱获得的再多,也不能等同于一个人的完全实现。第二,一个人如果把金钱的获取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就会失去理智,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3.有志者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当代大学生中的热门话题。大学生是希望将来能凭着自己的才干赢得社会的承认,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干一番事业。那么,一个不甘碌碌无为的有志者,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做到,当现实由不得自己“自由选择”时,则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上,都应该认真地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情,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实现自我价值最基本的途径。针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误区对策的有效性分析: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加之有些家长盲目溺爱,过度关注,使他们从小心应对困难、挫折的措施;基础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加之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引导”,当他们面对大学无拘束生活时,便开始倡导不正常的自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滋生出倾斜的价值取向。面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种种误区,纠正当代大学生的错误人生价值取向,为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要纳入德育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育人的根本环节,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精神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德育课伴随着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避免简单说教,我们不能把学生作为说教的对象而是要把他们作为行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可采用请业内先进人物进行讲座、开辩论会、进行演讲、观看录象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注重知行统一,务求实效。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打造互联网上的教育阵地,主动开展网上教育活动,进行网上互动,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把“要他做”转变成“他要做”。鼓励学生要把对于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认知放到实践中加以体验与践行。这样才能让一切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无所遁形。
5.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篇五
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是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校又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也最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我国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将长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包围和渗透,如果我们不能为当代大学生灌输一种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的核心价值观,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丧失这一阵地。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张田欣部长在讲话中精辟的把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内容概括为“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并强调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是要靠教育,二是要找认同,三是要有载体,四是要抓群体,五是要营造氛围,六是要形成制度,七是在实践养成,八是要持之以恒。那么,教育之前认同是开端,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寻求认同就更得摸清我们教育对象的各种特征,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好方法,好途径。
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取向
第一,在认知层次,他们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始学习理性的判断,但判断能力尚须加强。他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所接受的信息和知识是非常丰富的,但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和分析辨别能力,由此决定了大学生巨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能力强,喜欢新鲜的东西,不论是新思想还是新事物;在网络上,偶像剧里随时把他们替变成理想中的自我。超现实主义非常强烈,以至于对现实不满,怨天尤人者不再少数。这种类型的人,走出校门,面对残酷的现实,不能承受压力,感叹怀才不遇者居多,对人对事冷漠,他们没有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正在形成中,这时正需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让核心价值观始终贯穿 1
他们的成长,始终在他们的身心中不断积淀流淌,使他们在面对多种价值观时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正确作出自己的价值选择。
第二,在价值取向上,作为“80后”、“90后”的一代大学生,他们的成长过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感召力。但改革本身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重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缺陷也充分地暴露出来,人际关系的趋利化倾向和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对外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越来越高,然而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我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采用公开的隐蔽的手段与中国争夺青年人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自然成为了整个社会最敏感的地带。
第三,在价值观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凸显,我行我素,追求个体利益、个性发展、自我独立、实现个人理想;价值观念呈现多元性特征,自身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这一代大学生的缺陷是明显的:他们中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生活艰辛的深刻体验,更缺少挫折的历炼。还有一部分是单亲孩子,问题就更复杂了。
二、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行培养政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远远无法完成的。因此,必须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充分发动党政系统、教学系统和学校管理系统的全体教职员工和全校大学生,各有侧重,多系统、多角度、全方位努力,常抓不懈,才能可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大力推进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策教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表明,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典型案例和生动有力的事实与数据资料,有针对性地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讲解,以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多方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可行的、有效的,有助于形成巩固的政治信念和社会信念。高校另外一个政治课堂是积极分子的党课培训和党员的定期学习制度,不能流于形式,应该讲清、讲系统、讲得生动鲜活,只有清楚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到和谐起来的艰辛历程,才谈得上爱党爱国。
2、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理论知识的价值、专业的价值、职业的价值,促使学生形成清晰稳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这些人生价值只有通过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技能,积极从事社会职业,创造物质财富和社会效益,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社会,谁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稳定的社会职业,谁就拥有了创造财富、获得物质资料的基础,谁就拥有了未来。我们的教师不能站在社会主义的讲台上大肆宣扬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能培养共产党的掘墓人。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作用。要针对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学专业的特点和未来职业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其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及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我校的一些具体做法:一是充分利用校园内所有宣传阵地,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标语进行宣传、感化教育。例如一进校门的 “八荣八耻”等。“八荣八耻”,将“耻”字重新置于人人应当关注的突出位置,是要使人们在重视荣誉感的同时,也要确立正确的羞耻观,不但犯罪的事不能做,错误的事不能做,连同蒙羞的事也不能做,更不能以耻为荣,荣耻不分。这就为大学生理想人格建设从正反两个方面设定了不可动摇的新坐标,从而使学生明荣辱之分,知荣而勇为之,知耻而力避之,形成推动奋发向上、文明正义的强大内在动力。
另一个是红色文化宣传。校园广播歌曲皆为红色歌曲,还在国庆、七一等重大节日组织全体师生开展唱红歌活动,校园里迅速掀起了一股学红歌、唱红歌的热潮。学生在歌唱中缅怀革命先辈,激发革命斗志,受到生动教育。每周五晚上露天播放爱国红色影片,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把革命先烈作为榜样来学习。
4、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得加倍重视实习、见习和实验教学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任何职业化的专业能力、专业技术和技能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在实践活动中,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转化为技术和技能,历练好本领,才能形成学科优势和技能优势,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否则立志成才,立业为民,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有心无力的抱憾。
6.浅谈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篇六
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加剧及网络信息技术高度普及,导致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走向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社会优秀群体的大学生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宏观背景,能否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要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具体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取向趋于理性化。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社会主流道德观念,如赞赏民主、科学、和谐、公正,反对封建、愚昧、腐败、特权,积极与消极两种观念界限明显。这表明大学生的是非观点是明确的,能够以正确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己的思想,并以之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这种认识趋于理性化说明,国家舆论导向、政治决策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使他们明白作为年轻一代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二是价值观呈现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价值观念及其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价值观念领域中呈现出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正统的与非正统的等观念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教育在原有的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价值观基础上,呈现出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生存和发展作为指导其行为的根本标准,将现代的与传统的价值观、民族的与外来的价值观进行扬弃、内化,从而一反传统价值观念绝对的严格性与界限的分明性。此外,大学生作为一个复合型的群体,不同群体间的固有特征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有所不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没有得到完整的梳理和系统的阐发,大学生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引领标准模糊。事实说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条件比较复杂、严峻。三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调和性突出。
价值的自我性与社会性、利己与利他、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是人们必须做出的价值行为选择。在选择中出现矛盾具有必然性。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认同利他主义和西方人生哲学倡导的利己主义,而是认同公私兼顾的观念。他们在注重自我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对社会充满责任意识,不少学生关心或较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认识到只有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自己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就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而言,既不是只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泛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不是只看到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向集体主义的回归,是融个体利益于集体利益之中,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并与个体利益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它的特点在于既强调个性解放又追求集体认同。这就是大学生要求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达到和谐的深层次因素。
四是个体人格价值观的非同一性突出。全球化使得当前我国社会各种矛盾冲突,对大学生个体人格价值观的构建产生了重大作用。调查表明,不少大学生观念和行为相脱节的情况突出,个体人格价值观非同一性的特点表现明显。如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信仰共产主义”,但问及原因时仅有三分之一是基于“对共产主义本身的深刻认识”,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奉献精神有必要”,但在“你当学生干部的目的”这一问题上,却仅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是“为同学服务”。普通大学生最欣赏的是比尔・盖茨式的创业型人才,但只有不到15%的同学愿意过“充满刺激和挑战的生活”。由此可见,虽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知”的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但“行”却远远跟不上。“知”与“行”不统一这种表层价值观与深层人格特征之间的矛盾与差异,不利于他们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塑造。这种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处于混沌、不稳定的状态,致使他们角色混乱和自我同一性丧失。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重点 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文化的精神脊梁和本质所在,具有政治引导和思想统摄作用;它是一定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基本精神依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有过丰富的论述。但将四个方面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应该说,一直以来,思政教育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往往表现为内容分散、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不成体系。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以致于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和形成的过程中失去了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因此,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四个方面的地位、联系和作用,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提炼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重点,将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层面,是对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使大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需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我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一定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反复锤炼的客观真理,它来之不易,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这一规律性,我们的信仰将会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核心。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使他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偏差,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外在影响的结果。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种社会利益分化和整合还远远没有完成,一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严重冲击以致出现偏差。长此以往将会动摇共同理想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思想基础。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要求我们给大学生讲清楚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及其后果,讲清楚主流和支流,讲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前景,讲清楚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美好的前途,从而促使大学生自觉调整核心价值观的方向。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教育,组织大学生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信、自信心、自豪感,使之自立、自尊、自强,就会使大学生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坐标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就是改革创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可以让大学生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有效锻炼他们的个人意志和能力,培养他们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扶贫救弱、公平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自由、公正、竞争、效率的和谐精神,民主、科学、法制的理性精神。使他们明白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这样也能促使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形成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找准个人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认知为主导,支配道德行为;以利益为标准,选择道德行为;以法律为杠杆,调节道德行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本旨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荣辱观教育,作用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过程,并以此作为道德标杆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日常思想和具体行动。荣辱观教育的成效要看大学生行为的变化,因为对比以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它更侧重于道德的体验和认知,行为的倡导和约束。所以说,荣辱观教育既需要大力的宣传和积极的引导又需要平日里一点一滴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以上四个基本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结构。自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找到了自己基本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路将更加清楚,努力的方向将更加明确。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首先,教育者应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的价值观念。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一方面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进取心也更强了。但是,他们也必然会受到西方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价值观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即要在尊重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价值观教育经验,同时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只有教育者具有了这样开放的视野,才能对当代大学生积极的人生品格和价值取向给予鼓励和张扬,增强他们的“免疫力”。此外,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中形成与发展的,作为教育者应具有现代价值观念,一方面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重视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以现代工作方式和沟通手段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开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领域。其次,针对他们价值取向多元性趋向突出的特点,在价值观教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性的辨证关系。由于价值取向一元论具有普遍的示范与导向功能,具有形而上的追求意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所以教育大学生自觉地认同、维护社会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境地,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在深化改革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使得利益主体、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出现多元化,很容易产生价值相对主义,使人们竞相追逐各自利益而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其次,要教育青少年认识价值取向多元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认识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就是承认个体对自身合法利益的追求,就是体现出对个体具体价值理想与生活目标的尊重。这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又符合社会转型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其具有现实意义和进步意义。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其社会成员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础,也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达到普遍价值认同的结果。由于一元化的价值观以最普遍的形式代表了广大个体的共同意愿和价值理想,所以它对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权威性,使每一个个体自觉地去遵守与维护这种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有一定的利益导向,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所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其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要成为学生培养评估的重要参考因素。
7.浅谈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篇七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一) 价值形态多元化。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 多元的文化更加便利地被当代的大学生所接触和了解, 大学生以空前多元的视角来审视各种文化, 加上大学生强调个性和标新立异的心理阶段特征, 一些违背世俗但能为其行为提供正当和充分理由的价值观就成为了他们的选择。加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也使得利益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由此改变了社会文化相对单一的价值诉求, 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再是简单的根据课程要求而“一刀切”的标准。时代的进步、教育模式的变化、大学生的特殊性都要求价值观不再单一化, 而是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而“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使大学生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徘徊, 在多元的价值观选择中游弋”, [1]这样, 本来影响主体个性, 指导主体正当行为的价值观则丧失了功能, 成为了多选和复选项。“这样做可以”, “那样做也可以”, 最后就“怎么做、做什么都可以了”, 价值观在多元化过程中丧失了自己的本能。
(二) 价值观念世俗化。
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当代中国正在经历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历史阶段, 市场经济在我国深化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文化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 也使得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在社会化的同时被不断地世俗化。大学生虽然处在相对纯洁的象牙塔中, 但他们也不断在校园和社会实践中接受社会化, 在社会世俗化的浪潮中, 社会上及时行乐、崇尚潇洒和享乐生活为宗旨的人生哲学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宝典,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观念在大学生中很有市场。
(三) 价值目标理性化。
当代的大学生们早已不是革命年代对政治口号的绝对服从和执行, 也不盲从改革初期类似“潘晓来信”的怀疑主义, 而是“由原来激情式的参与, 转化为务实性参与;由原来的反叛、先锋、对立, 转变为在宽容、协调中求发展;抛弃了浮躁、冲动, 而以理智、平静、积极的态度接受并投身于社会改革”。[2]大学生们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环境下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思想和资讯, 不再对官方的言说和思想盲目服从和崇拜, 而是在比较中选择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同时这群有着学习、就业压力的年轻人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网络发达的冲击下, 对于义工活动、形式主义、“空头政治”、最高理想追求等都已经不屑一顾。他们对于漫长的看不到眼前利益的奉献大多选择回避, 而对投机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情有独钟。
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以上的独特性, 而针对这些价值观的现状, 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大学生中形成核心价值观体系,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 坚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性”原则。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我们在一个经济多元、文化多元的时代中,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盲目性、无序性和易变性, 所以要解决大学生在成长和适应社会时所产生的迷茫、困惑、反叛和矛盾, 就必须在大学生中树立价值观中的最高价值核心价值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即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且,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考虑大学生的特定发展阶段, 将社会转型期所造成的种种校园与社会的缝隙作为着眼点, 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本位, 以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及具有深层指导意义的内容为构成要件。
(二) 坚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主体性, 二是学生的主体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证明,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老师单方面处于主动和主体地位, 而学生处于教育课题的被动和客体地位, 相反, 两者都是教育的主体, 都要满足其主体性。对老师来说, 一定要提高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和责任, 以此来引导和影响大学生。而大学生则是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抛弃教育霸权,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价值理解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使之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三) 坚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原则。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性原则,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全员参与的联动机制, 共同担负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空间, 家庭观念、社会风气、社会言论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家庭来说, 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起着长期的深层次的影响, 要优化家庭环境, 建立科学、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长与子女之间形成平等和睦的关系, 这对子女人格品德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就社会来说,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会直接引起大学生价值理念的变化。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优化社会环境, 则是影响大学生德育环境的根本要素, 其会对家庭、社会环境起着本源式的作用。所以, 我们要加强社会文化建设, 丰富文化精品, 健全文化设施,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改善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增强大学生是非判断的能力。
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 拓宽思路, 实现理论灌输的实效性。
理论灌输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环节。任何意识形态的接受和内化都离不开课堂理论教育和灌输。现在的理论学习是以教师在课堂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课堂上讲授的内容, 很多也是和学生的实际联系不大, 不能切实地被大学生感同身受, 所以高校中的“两课”现状普遍偏冷, 课堂气氛差, 学生的到课率低。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 必须以大学生为中心, 把教师的课堂和实践中的教育列于辅助地位, 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情况来适时调整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而要实现按学生核心价值观理论灌输的实效, 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育气氛
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教学的艺术和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特征。用一些轻松愉悦的课堂实践方式, 如观看教育电影、分小组讨论、联系自我等, 使情感因素在“两课”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灵活利用教学资源, 将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使价值观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要把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和自身的全面发展要求联系起来, 增强感情的沟通与交融, 实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育人目标”。[4]
2. 强调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现在在我国, 人们的信仰需求已经觉醒, 各种信仰在国内打起了争夺战, 而在这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时期, 我们只有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 才会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迷失方向, 产生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首先要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 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 “无知据斥真理”,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进行全面而广泛的教育, 以使大学生能认同和接受, 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最后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使大学生坚定我国走社会主义路线的正确性, 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奉献一生。
3. 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德育水平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大学教师肩负着教育大学生的重任, 应该以身作则,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己的大脑, 以良好的道德、人格、品德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对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做到“教育为本, 德育为先”, 使得学习文化知识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双管齐下,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 充分重视网络载体, 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网络文化在我国深入发展, 它以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和独特的魅力, 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技术时代的新兴文化, 具有正负效应, 一方面由于其传播信息的无限制性, 使各种意识形态和西方价值观不断腐蚀大学生的价值体系, 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化、相对化与世俗化。而另一方面, 网络文化也具有开阔大学生的视野等积极影响。所以, 我们应该在阻却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前提下, 积极利用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增砖添瓦。
首先, 利用网络平台, 强化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网络的虚拟社区中, 大学生可以与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接触, 可以无限制地对某一个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极大地加快了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反馈速度, 加快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修正。其次, 在网络中大学生很容易消除心理防备, 完整地表现自己价值观实践情况, 这样教育者就可以根据其表现的特征, 对症下药, 针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薄弱点进行强化教育。而网络上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得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最后, 在网络上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教育者要积极学习网络技术, 能够利用网络了解青年关注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整理分析, 并对一些意识形态敏感问题进行积极引导, 对错误的价值观勇于开展批评。同时要在网络上传播民族传统文化, 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 与社会接轨,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开展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而社会实践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就是只看到了社会的表面, 没有认清社会的本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 将“知”与“行”统一起来,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巩固中的重要作用。相对于在社会上打磨多年的同龄人来说, 大学生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缺少的是丰富的实践渠道。所以, 应该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 了解社会, 认清社会的真实面貌。将社会对大学生寄予的殷切希望传达给他们, 使他们明白, 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复兴民族的重任。
具体来说, 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 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制度结合起来, 使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有一定的社会制度基础, 在实践中完成对核心价值观的巩固和重构。这样, “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 从而认识自我, 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 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 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 增强劳动观念, 掌握劳动技能, 锻炼意志品质, 培养吃苦精神和节约意识, 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从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5]当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高了, 他们就能正确认清自己的历史和时代使命, 增强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 在多元化背景下迫切需要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努力使当代大学生形成贴近社会主义核
新时期以井冈山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
白杨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三系, 天津
摘要:井冈山精神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高校辅导员应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 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民族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
井冈山精神是在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里, 由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的带有原创意义的革命精神, 它是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切革命精神的源头。其内涵可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党、我军的性质和宗旨, 体现了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和道德风貌, 体现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它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样是我们当代社会人应该学习的宝贵精神。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 在当代大学生中, 存在着集体主义观念日趋淡薄;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逐渐盛行;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被提倡等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思想。如何挖掘井冈山精神的教育资源, 切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时代赋予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庄严历史使命。就此问题,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弘扬井冈山精神,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是井冈山军民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腾飞的宏伟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仍然面临各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 面对诸多复杂矛盾和困难, 面对种种新的考验和磨炼, 更加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 像井冈山军民那样,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今天, 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现代化建设也进入到关键时刻。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建设的发展, 一些深层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集全社会教育合力, 更需要高校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的指导下, 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 形成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育模式, 开展系统性的实践活动, 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参开文献:
[1]胡德超.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问题[J].通化
次的矛盾日渐显露, 一些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与此同时, 在国际上, 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 既有来自经济、科技、军事方面的, 又有来自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为了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与“分化”, 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的挫折, 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必须用井冈山精神蕴涵的理想信念教育当代大学生。第一,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类似井冈山时期“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怀疑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 而与之相对的是西方国家还在顺利发展, 两相对比, 少数大学生容易对“两个必然”的真理性产生怀疑, 从而出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现象, 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曲折, 使其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
二、弘扬井冈山精神, 加强价值观教育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无私奉献精神, 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随着社会的变革, 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倾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等嬗变的趋势。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 我们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中所蕴涵的无私奉献精神, 与时俱进地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第一, 进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集体主义思想是大学生政治素质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问题, 它属于人生价值目标范畴。在改革过程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倾向基本上与集体主义的要求相一致。它主要表现在当代大学生关心政治、支持改革、注重事业、立足奉献, 以集体利益为主、追求人格高尚等几个方面。当然,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师范学院学报, 2007, (9) :57.
[2]乐锋.理性与躁动———关于青年价值观的思考[M]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2:54.
[3]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7:83.
[4]李新生.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J].前沿, 2009, (7) :157-160.
[5]何煦.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M]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1) :153-155.
摘要: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决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成熟的阶段, 对他们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使之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 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 最后论证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原则,具体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德超.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问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 (9) :57.
[2]乐锋.理性与躁动——关于青年价值观的思考[M].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2:54.
[3]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7:83.
[4]李新生.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J].前沿, 2009, (7) :157-160.
8.浅谈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积极,健康,合理,有效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1.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以人为本的尺度。以人为本必须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强调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维护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直接体现,只有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获得切实保护时,人的尊严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全民主法制,保障人民依法享受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的所有实践,从制度安排上体现了以人为 本的尺度。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作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作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人没有精神不行,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更不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遇到过无数艰难险阻。正是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得以经受住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3.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责任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能对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质量上的规定,现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和道德传统,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东方人格--社会型人格,例如,“以天下为己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作为我们大力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就应将大写的“责任”作为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4.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继承,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是动态中的和谐,是有序中的和谐,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谐。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文明风尚的传承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有: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根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是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于一体的学说,是科学和先进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是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以来的160多年时间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才会真正强大起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重点。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和谐社会理想是我们的共同社会理想,而实现人类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最高奋斗目标是。从价值目标来看两者是一致的。我们要不断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和信念,鼓励大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奋斗的实践过程中把理想变为现实。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关键。对于大学生来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强化国家意识;要坚持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谐、共同发展;要发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所最需培养的精神之一。当今社会,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要培养时代发展所最需要的创新精神、培养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改革精神。
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随着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物欲的泛滥以及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针对这些消极影响,各高校要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对于大学生来说,荣辱观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上的接收,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灵魂上认同 “荣”和“辱”,践行荣辱观,“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长点、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原则,是我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理论成果。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今时代的根本要求。实践证明,只有认真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才能增强理论的科学性、针对性、说服力和实效性,才能在各项社会实践中获得成功。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当今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与当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图大业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根本。
2.坚持全面把握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着严密逻辑性的系统理论。我们必须在全面整体把握其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其各个方面的深层内涵。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主线。我们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统领整个教育过程,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从而确保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它内容的正确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建设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要求;是振奋大学生精神、鼓舞大学生进取的有效途径;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髓。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要接班人,要针对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他们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播者、倡导者和实践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道德准则。
3.坚持自我教育为主的方法。自我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关键,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发挥的中介,能够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主观能动作用,使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受教育者只有增强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特殊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且又各具特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从宏观上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在学校领导,老师的宣传、号召、组织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各种自我教育、相互交流的平台,引导他们明确自我教育的要求,激励自我教育的动机,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之主动培养理想人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自我教育为主,同时辅以其它各种教育方法,在内外动力相结合的共同作用力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的深化,自我改造的提高产生积极主动的进取之心,主动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思想,并按照其要求实践之,从而最终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行为习惯。
4.坚持教育手段、方式多样化的方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手段、方式必须灵活多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着共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具有采用相似教育手段、方式的基因,然而其四个方面内容的层次差异性决定了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方式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和基础。当代大学生必须以广泛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各种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从而深刻理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必须与我国当今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其重点是全民共同理想的树立。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方式,如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各种影视录像资料,参观各类展览馆等等,分析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来龙去脉,以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推动大学生健康成厂成才的巨大精神力量,必须贯穿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始终,其教育手段、方式必须重在对此两种精神的培养,注重从学习、生活、工作等多种角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塑造大学生的坚定不移的民族精神和勇于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重在实践。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必须始终践行荣辱观的要求,在广泛参加各类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由荣辱观认识的提高、荣辱观情感的深化、荣辱观意志的锻炼、荣辱观信念的确立,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创新是适应现实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既要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内容,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发展。为什么我们要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我们太需要,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我们现在面临的状况是,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核心价值观,也不知道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获得核心价值观理念。同时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不光是领导者的事情,而是全民的事情。因此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大学生有参与核心价值观建立的义务,因此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参与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首先应当从学习开始,应当领会和借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同时,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必须坚决的从一开始就抛掉功利主义的倾向。当然,建立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是那句老话,要脚踏实地,从头开始。艰苦奋斗是一种深刻的美德,对于建立核心价值观,我们更是特别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伟 罗仲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N] 光明日报2007.9.
[2] 尹伶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月刊,2007,(06).
[3] 李高君.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企业家天地,2007,(07).
[4]陈亚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发展和形成[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01).
【浅谈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推荐阅读: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8-26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09-05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价值观11-06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09-19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报告打印版07-31
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08-28
浅谈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09-16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09-28
浅谈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