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参保证明(共11篇)
1.员工参保证明 篇一
自愿参保允许想参保就参保、不想参保就退保的随意性吗?显然不能允许。那么,怎样应对这种随意性呢,难道因为是“自愿”而无能为力了吗?笔者以为,对于随意性的逆向选择不可缚手无策,因为这是一种道德风险和投机行为,超越了“自愿”的参保界限。凡事都有“度”,逆向参保超越了“自愿”之度。我们通常理解的自愿,是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而缺乏参保积极性,而逆向选择恰恰相反,其认识很“到位”,什么时候参保能使自己的投入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就什么时候参保,并利用自愿原则达到投机目的。因此,建立稳定持续的参保机制就不能对逆向选择莫然视之。否则,将损害广大参保人员的利益。
笔者以为,力戒逆向选择、鼓励自愿参保,要有相应的制约与激励措施,使自愿参保者得到更多实惠,让逆向选择者深感投机之痛。比如,对连续参保缴费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在起付标准、报销比例、最高支付限额上给予优惠,而且要有较大的优惠比例,与初次参保缴费的人员拉开差距。对参保后“断保”的逆向选择者,加大其机会成本,如设置较长的等待期并重新计算缴费年限;等待期满时,还要提高起付标准、降低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如规定等待期满后,其起付标准比连续参保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高1倍以上、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比连续参保人员低50%,而且规定若干年内不变,并将此类政策向社会公布。通过激励与制约,鼓励居民早参保、连续参保,形成稳定持续的参保机制。
2.个人参保证明 篇二
2、社会保险缴纳证明是由社会电脑系统打印出来并加盖社保局公章才有效。不可伪造。
3、到社会保险缴纳地的社保机构开具。
办理凭证
(一)参保单位办理本单位参保人员参保证明
1、单位介绍信
2、本单位参保人员身份证号码(按参保人员姓氏拼音字母先后排序)
3、填写《办理社会保险参保证明申请表》
(二)参保人员办理本人社会保险参保证明
1、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参保人员委托他人办理的,被委托人需持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和参保人员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委托书.3、填写《办理社会保险参保证明申请表》
四、受理部门
1、部.省.市属参保单位由市社保局大厅受理(其中企业缴费单位,由企业保险窗口受理,其他缴费单位,由事业保险窗口受理)
2、区属参保单位由所在区社险办受理
3、个体劳动者到市.区社保经办机构办理
五、受理时间
法定工作日
六、办理结果
1、参保单位开具参保证明人数在50人以上的,经办人员在两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成(节假日顺延),并及时通知用人单位
2、申报资料齐全,经审核无误的,经办人员当即受理,因各种原因不能办理的,及时告知不能办理原因
根据《广东省社会保险参保证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申办人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参保证明,须提供如下证明材料:
(一)参保单位开具本单位参保人员证明须填写《社会保险参保情况查询登记表》,提供《社会保险登记证》、单位申请函(说明用途)、申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二)个人开具本人参保证明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原件。
(三)执法部门办理开具证明须填写《社会保险参保情况查询登记表》,提供单位介绍信(含申办人姓名、证明内容)、申办人身份证(或工作证)原件及复印件。
(四)律师事务所开具委托当事人相关证明须填写《社会保险参保情况查询登记表》,提供诉讼当事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委托书(明确委托事项)、单位介绍信、受委托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多途径引导居民参保缴费 篇三
一是增加财政补贴, 减轻居民缴费负担。2007年居民医保制度建立之初, 人均财政补助57元, 人均个人缴费62元, 分别占47.9%和52.1%;到2012年, 人均财政补助水平已达到240元, 但居民个人缴费仍维持在60元左右, 财政补助水平已达80%。
二是资助困难群众参保, 进一步减轻甚至免除困难人员缴费负担。按社会保险法规定,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所需个人缴费部分, 由政府给予补贴。2011年, 财政用于资助城镇困难群众参保缴费支出10.5亿元。
三是提高居民医保待遇水平, 增强制度吸引力。2012年,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当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 由2011年不低于5万元提高到不低于6万元, 支付比例达到70%以上;全面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统筹, 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并进一步提高门诊统筹支付比例, 原则上不低于50%;发改委、人社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发改社会[2012]2605号) , 开展大病补充保险工作, 以缓解甚至解决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进一步减轻参保居民大病医疗费用负担。
四是提升服务能力, 方便居民参保缴费。如完善基本医保信息系统, 实行即时结算, 一些地方还开展省内异地甚至跨省即时结算, 方便了群众就医, 极大减轻了参保群众垫支、往返报销负担;发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 与银行、邮局等部门合作, 推广多种形式缴费, 方便居民参保缴费。
4.员工参保证明 篇四
_______月至__________年_____月共缴纳__________年_______月,现在我中心 正常参保_(正常参保已退休已调出)。
备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此证明!
(盖章有效)
5.“新农保”参保决策制约因素分析 篇五
2009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指导意见》),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进行新农保试点工作。截至2012年底,新农保制度已如期实现制度的地域全覆盖。但是,比地域全覆盖更重要的是人口全覆盖,新农保制度要实现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就必须系统研究农民参保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更要找到农民不愿意参保的原因所在,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新农保”制度实施推进的相关工作,真正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长效机制。
因此,对于农民是否参保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备受理论界的关注。最初的研究多将农民的参保行为视作经济理性的过程,普遍认为家庭收入等经济原因是制约农民参保的重要因素 (张红梅等,2012;张朝华,2010;黄阳涛等,2011)。随着新农保制度的推进,对农民参保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视角也在逐步多元化。吴玉峰(2011)从村域信任的角度解读了农民参保决策的差异。罗遐(2012) 实证分析了政府行为对农民参保选择的影响。陈滢等(2011)考察了江苏、安徽、福建三省农民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研究发现地区变量所体现的补贴差异因素为最显著因素,说明现阶段,在我国农民参与养老保险意识比较浅薄的情况下,要提高农民的参保率,提高补贴水平是主要途径。林本喜等(2012)利用福建省600多户入户调研数据,对农民参保行为和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户参保意愿和参保行为的因素不尽相同;对新农保的认识、区域及其他因素对农民参保意愿和参保行为影响效果一致;婚姻状况及家庭收入对农民参保意愿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实际参保行为中没有得到体现;农民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耕地和老人养老模式对农民的实际参保行为有显著影响。
本文将新农保一般化为跨期交付的特殊商品,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视角实证分析影响农民“购买”新农保决策的因素,而最终将落脚点放在探究限制农民参保意愿的障碍,解决“新农保”制度推进难题,为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重要依据。
二、理论模型与研究框架
(一)理论分析
在研究现实消费者行为问题时,行为经济学将“有限理性”的概念引入分析之中。考虑到活动者信息处理能力限度,赫伯特·西蒙(1978)提出替代期望效用理论的“有限理性”模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识偏差对经济行为主体经济决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并且常常扮演核心角色。所谓认识偏差,是指在不确定性情景下,决策者偏离了正常认知过程的轨道,造成所掌握信息在全面性、客观性、准确性方面有所不足,以致做出的决策不够“理性化”。一个有限理性的消费者,其效用最大化的标准和偏好会受参照系统的影响,其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他所作出的预期与其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二)研究框架
新农保制度具有很强的社会福利性质,但农民缴费是享受社会福利的前提条件。这种制度架构表明,农民的参保行为本质上是对跨时期交付商品的消费。根据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 model,CDP模型),消费者头脑中形成购买决策的核心路径包括动机驱使、信息搜集、购买决策和购后评估4个主要环节。
农民的参保动机可以细分为内生需求驱动和外生压力驱动。一方面,决策者对老年风险认知和态度不同导致了其对新农保制度的需求程度不同。另一方面,制度的强制性构成农民被动参保的动机。本文选取是否考虑过自己的养老问题和是否属于被捆绑对象两个方面考察农民的参保动机,并假定考虑过自己养老问题的农民、属于被捆绑对象的农民更有可能参加新农保。
在信息搜集环节,农民首先搜索自己已有知识储备,寻求有关参保决策的经验或知识。当以前的经验或知识不足时,农民就需要某种外来信息的搜集。本文选取是否知道新农保入口补贴和是否知道养老金待遇标准两个变量测量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并假设知道新农保入口补贴和知道养老金领取待遇将促进农民做出参加新农保的决策。同时,本文还选取了对本村干部信任程度、对干群关系的评价两变量测量一个地区的乡村治理状况和农民与干部的互动关系,并假设对干部较信任、对干群关系评价较高的农民,其参保可能性更高。
在购买决策环节,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其参保决策是在有限预算约束下,通过比较新农保及其“替代商品”的效用,选择合理的商品组合,以实现终生效用的最大化。本文选取家庭人均纯收入衡量农民所面临的预算约束,并假设随着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农民参保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选取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满意度”和“养老金是否够养老”两项指标衡量新农保制度对农民的吸引力;假设家庭保障水平(家庭承包地面积、子女数及儿子数)和商业化养老保障水平(是否参加了商业保险公司保险)对新农保具有替代作用,因而家庭承包地面积较大、子女特别是儿子较多、参加商业保险的农民,其参保意愿会有所下降。
最后,决策后评估的重点是对参保后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评估。本文选取是否正在或准备外出务工、预期养老金能否兑现、对保费管理是否放心等3个指标测量农民对参保后风险的认识。由于现阶段新农保还不能跨地区转移,因而正在或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所面临的转移接续风险较高,其参保意愿将会降低;对保费的管理和养老金的兑现缺乏信心同样会降低农民的参保意愿。
除此之外,本文假设:第一,由于家庭角色的差异,男性可能更倾向于参加新农保;第二,从年龄角度看,年长者可能更倾向于参加新农保;第三,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民风险意识和生活保障的紧迫感都比健康群体略高,参保的可能性也较高;第四,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自我保障意识会有相应提高,也更容易理解新农保复杂的制度设计,更易于接受这种社会化养老方式。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选择
农民是否参加新农保的决策结果只有“参保”和“不参保”两个结果,属于二元离散变量,可以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民是否参保的影响因素。该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其中,p表示农民参加新农保的概率,p/(1-p)是农民“参加新农保”与“不参加新农保”事件发生的概率比值,故称发生比;Ln(p/(1-p))表示农民参加新农保这一事件发生概率的自然对数值;X(1i=1,2,…,k) 表示影响农民参保决策的第i个解释因素;β0是常数项,β(ii=1,2,…,k)是解释因素i的待估系数。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所列的农村适龄参保居民,即16~60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所用资料来自2010年7—10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情况调研”课题组在河南、河北、重庆、江苏4省展开的入户问卷调查,最终将采集到的920名适龄参保农民列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适龄参保样本中,532人参加了新农保,参保率达57.8%。就样本农民个人特征而言,男性、女性被调查者各占51.2%、48.8%,基本平衡;从年龄分布上来看,将16~60岁的适龄参保群体按15年一个年龄段划分,被调查者以中年龄组(30~45岁以下)居多,占39.7%,年轻群体(16~30岁)样本略少,约为25%,但三个年龄段样本数分布基本均匀;已婚农民占总样本的83.4%;81.4%的被调查者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党员占7.5%。就样本的家庭特征而言,近70%的农民家庭承包地超过3亩;超过一半的样本农民子女不止一个,并且65.1%的农民家中至少有一个儿子,但同时18%的样本农民没有子女,根据收入分组,中等收入组农民占77.2%。
此外,为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笔者还与调研地县(市)、乡(镇)级新农保经办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乡村干部进行了非结构性访谈。这些工作使笔者对影响农民参保意愿的因素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变量测量
本文研究的因变量为是否参加新农保,该变量是一个二分变量,当农民参保时,变量赋值为1;未参保时,变量赋值为0。将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对新农保制度本身的认知和对经办环节的认知4个层面作为自变量。变量的选取、赋值、预期影响方向及基本统计描述见表1。
四、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一)模型检验
根据前文的模型选择,本文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检验模型的各项指标发现:1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概率p值为0.000,说明纳入模型的解释变量与logit(p)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采用该模型是合理的;2模型的对数似然值为574.58,数值偏大,且Cox和Snell R2为0.265,Nagelkerke R2 为0.358,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并不特别理想,但模型的H-L拟合优度显著水平为0.540,通过了H-L拟合优度检验,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3模型预测精度为80.2%,说明该模型预测的准确率较高。
(二)实证结果分析
1.个体基本特征中,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年龄、是否正在或准备外出务工、是否有商业养老保险、是否考虑过养老问题4个因素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参数值分别为0.035、-0.965、0.567、1.079。此外,在0.1的显著水平下,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参保的边际倾向有显著影响,其参数值为-0.052。上述结果意味着:
其一,农民年龄每增加10岁,参保概率将会提高3.5%,符合前文假设。该结论从调查结果的统计中也可以得到印证:30岁以下的适龄参保农民229人,其中64人参保,165人未参保,参保率27.9%;30~45岁年龄段的农民中,参保与未参保人数分别为183人、181人,基本持平;而45~59岁的324名农民,参保率达62.0%。可以看出,新农保制度明显对45岁以上农民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其二,正在或准备外出务工会显著降低农民参保的可能性。分析该影响因素的发生比可知,正在或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其参保的可能性是未外出且不准备外出务工农民的0.381。在多数地区,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参保办法、待遇水平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且两者间转移接续办法尚未出台,因而那些正在外出务工或预期将会外出务工的农民参保意愿就会降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是直接抑制其参加新农保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是否参加商业保险的估计系数为正,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购买商业保险的农民往往风险意识比较强,且对保险产品不会过于陌生,因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农保。从该因素的发生比(1.763)分析得知,购有商业保险的农民参加新农保的可能性是未购有商业保险农民的1.763倍。尽管本文并不能因此得出参加商业保险反而促进农民参加新农保的结论,但该数据足以说明商业保险并未如传统认识一样,对新农保产生替代作用。
其四,养老风险意识对农民是否愿意参加新农保有显著影响,该变量的估计系数较大且发生比为2.942,说明考虑过自己养老问题的农民其参加新农保的可能性是未考虑过自己养老问题农民的2.942倍。
其五,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保倾向越低。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参保可能性将降低5.2%。从对不同学历水平群体参保率的统计结果看,新农保参保率随学历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具有小学及以下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及以上学历三类群体参保率依次为60.3%、49.6%、28.5%,呈下降态势。
2.农民的家庭特征中,家庭承包地面积(0.004)、是否被“捆绑”(0.000)两个变量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其参数值分别为0.078、1.817。这说明:
其一,家庭承包地面积每增加1亩,参保可能性增加4.1%。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承包地面积在3亩以下的300名农民中,有110人参保,参保率为36.7%;612名家庭承包地面积在3亩以上的农民中,有335人参保,参保率为54.7%,比前者高18个百分点。该结果与前文土地作为传统保障方式的一种,与新农保形成替代关系的假设相反。其原因可能是源自近年来农民家庭收入结构的调整和土地比较收益的下降。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土地越多的农民,其家庭收入结构中的农业收入比重相对较大,整体收入水平较低,从而更需要新农保弥补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欠缺。
其二,属于被“捆绑”对象的农民,其参加新农保的可能性是不属于被“捆绑”对象的6.154倍,说明“捆绑”政策促进农民参保的效果十分显著。在已参保农民列举的参保原因中,“为了父母得到养老金,被捆绑参保”占25.7%,仅次于“为了自己将来得到养老金”,成为农民参保的第二大理由。
3.对制度的认知变量考察了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和评价。在 0.05 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否知道养老金数额和养老金是否够养老两个变量对农民的参保决策均有显著影响。如果将显著性水平放宽到0.1,则对制度的认知的另外两个变量,即是否知道入口补贴和对新农保满意程度对农民的参保决策同样有显著影响。
其一,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程度是影响农民参保决策的显著因素,特别是是否知道养老金数额这一因素。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农民对新农保制度本身并不了解,对养老金领取办法、标准等相关规定等没有具体概念。仅有30%的农民知道60岁后养老金领取标准,并且多数人只是大概了解,并不清楚确切计算方法和标准。而新农保入口补贴的知晓度更低,仅为5%,其中还包括部分新农保经办人员。
其二,养老金是否够养老是农民关心的重点,也是影响农民参保决策的显著因素。调查中了解到,农民的参保决策过程也是理性决策的过程,对制度的充分了解,对新农保养老功能的肯定将提高农民的参保倾向。但同时,对样本的统计结果也显示,只有29人对现行养老金领取标准够养老持有肯定态度,仅占总样本的3%。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现行新农保政策本着“保基本”的原则,养老金标准确实偏低;另一方面也源于农民对新农保制度本身并不了解,对养老金领取办法、标准等相关规定等没有具体概念。
其三,新农保制度的满意度对农民参保决策也有显著影响。由于以较小的数值代表了对新农保试点的积极评价,因此参数-0.305表示对新农保满意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 , 农民参保 倾向将提 高0.305%。统计结果也表明,超过6成的农民对新农保试点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这一群体的参保率达65.6%,对新农保试点不太满意或无明确感受群体的参保率仅为32%。
4.对经办环节的认知类别中所列的4个变量,即对村干部信任程度、对村干群关系评价、养老金能否兑现和对保费管理是否放心均对农民参保倾向影响显著,其估计系数分别为-0.738、-0.672、-0.684和-0.699。这意味着:
其一,干群关系的好坏、对干部的信任程度显著影响农民的参保决策。由于以较大的数值代表了对干部信任程度的降低以及对干群关系较低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干群关系融洽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农民的参保倾向提高0.16个百分点;对村干部信任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农民参保倾向提高0.198个百分点。反之,干群关系的恶化,对村干部信任度的降低都将对农民的参保决策产生负面影响。乡村治理对农民参保的这种影响,从与农民的访谈中可以得到比数字更直观的感受。在干群关系较融洽、村民对干部较信任的村庄,村民比较容易接受新农保,也比较愿意参保;反之乡村治理状况较差的村庄,村民对新农保以及其他许多政策都显得迟疑、冷淡。
其二,养老金能否兑现和对保费管理是否放心两个因素的回归结果表明,农民对经办管理水平的信心显著影响其参保决策。显然,对新农保经办管理机构能力和信誉的认可将提高农民参保的可能性,反之亦然。这也是调查中那些未参保农民怕吃亏、怕被骗的典型心理的体现。
五、结论与启示
回归结果表明,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民是否参加新农保的影响并不显著。事实上,新农保政策的“低门槛”以及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稳定增加,使得经济能力并不构成限制农民参保的主要障碍。与经济因素相比,非经济因素对农民参保决策行为的影响则更为关键。一是制度设计方面的因素,如缴费年限、捆绑政策等,二是认知方面的因素,如对干群关系认知、对村干部信任程度、对新农保的了解和信任等,具体结果如下。
第一,农民的参保行为表现出较明显的年龄上的逆向选择,年轻农民参保意愿较低。新农保作为养老保险的一种,带有跨期交付的特性,对年长者来说贴现期相对较短,因而从年龄角度看,年长者更倾向于参加新农保。根据新农保政策的规定,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只需补齐应缴费用,即可在60岁后享受养老金待遇,而60岁以上老人则可以直接领取待遇。因而,从缴费年限上看,新农保政策对年纪较大、能在较短期内领取到养老金的农民更具吸引力,对年轻人吸引力则相对较弱。此外,由于年轻农民流动性相对较高,新农保无法跨地区转移续接、与城镇职保的转移接续也存在困难,进一步抑制了年轻人的参保意愿。
第二,对新农保制度稳定性的预期差也是一些农民不愿意参保缴费的重要原因。新农保制度实施之前,我国很多地方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老农保及地方性新农保探索,本文所调研的5个县(市)就是如此。农村社会保险政策的频繁变动,对农民参加新农保有负面影响。一些农民害怕新农保政策半途而废将导致自己所缴纳的参保费“打水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农民不仅担心政策向坏的方向发展,也担心将来的政策是否会变得“更好”,害怕早参保吃亏。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不确定性预期,形成其在参保缴费中的犹豫和观望。
第三,新农保的宣传、发动主要由村干部和基层政府干部承担,对村干部及基层政府政策的信任程度低导致部分农民不愿参保。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由于对村干部、基层政府不信任,进而对他们所倡导、推动的事情持怀疑、不配合乃至否定的态度,导致其参保缴费的积极性降低。
鉴于此,在未来新农保推广工作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逐步破除导致农民不愿参保的障碍性因素。
一是以完善村级服务组织为切入点,提高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认知。了解新农保制度是农民参保缴费的基础,为促进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需要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新农保的经办服务体系。由于新农保的宣传发动工作主要由村干部或村代办员承担,政府应给予其相应的工作经费和待遇。
二是以建立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为切入点,增进农民对政府和新农保制度的信任程度。改变农民对政府及新农保制度的不信任,不能通过说教,而是应该采取切实措施,消除农民的顾虑。其中最重要的应该让政策和制度保持稳定和连续,并不断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标准。
三是以适应流动性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新农保与其他保险制度的接续转移。2012年11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按照该《暂行办法》,此次转移衔接办法适用于在职保、新农保、城居保三种制度中参加过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度的人员。从总的情况看,《暂行办法》有助于解决农民因担心就业地域变化而不愿意参加新农保的顾虑,但仍存在着局限。在今后的政策取向上,应根据“十八大”的要求,以适应流动性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新农保与其他保险制度的接续转移,从而促进农民参加新农保的意愿。
摘要:本文将新农保一般化为跨期交付的特殊商品,以制度需求方——农民的消费决策行为为视角,实证分析了制约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民参保决策的经济基础,但与经济因素相比,非经济因素在农民参保决策中的作用更为关键。这些非经济因素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设计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捆绑等,他们使不同群体形成了有差异的参保决策过程;另一类是认知方面的因素,如对干群关系认知、对村干部信任、对新农保的了解和满意度等,他们通过影响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和预期,从而影响农民最终的参保决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增强农民参保积极性角度提出了完善新农保制度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
6.员工参保证明 篇六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国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惠民政策,根据今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你校年级班学生是我村委村民组人,家长。该生家人已经全部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特此证明。
村委(盖章)2012年月
012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证明书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国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惠民政策,根据今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你校年级班学生是我村委村民组人,家长。该生家人已经全部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特此证明。
村委(盖章)2012年月
012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证明书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国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惠民政策,根据今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你校年级班学生是我村委村民组人,家长。该生家人已经全部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特此证明。
村委(盖章)2012年月
012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证明书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国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惠民政策,根据今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你校年级班学生是我村委村民组人,家长。该生家人已经全部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特此证明。
村委(盖章)2012年月
2012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证明书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国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惠民政策,根据今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你校年级班学生是我村委村民组人,家长。该生家人已经全部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特此证明。
7.公司社保开户和员工如何参保 篇七
社保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它就是指社会保险,是一种保障机制,提高我们面对某些社会风险的应对能力。现在,我国的社保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般,如果您是在职员工,都由单位代办社保,您只需要参保即可。那么,公司社保开户和员工参保如何办理呢?
一、公司社保开户 需要哪些资料
办理社保开户,公司需要提供全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企业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属四川省工商营业执照和成都市工商营业执照的,还需提供租房协议或房产证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2、国家质量监督部门颁布的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正、副本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3、单位提供银行开户许可证原件和复印件,以及单位开户银行行号;
4、单位填写的《成都市社会保险人员增加表》一式三份,并加盖单位公章。
5、单位填写的《成都市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申报表》一式两份,并加盖单位公章。
6、加盖单位公章并经职工签字的工资发放表原件及复印件各二份;单位装订成册的近期会计凭证,及会计记账凭证中工资记账凭证联复印件。
7、法人身份证复印件二份,参保人员身份证复印件二份及劳动用工合同原件一份。
8、单位须全员参保(含法人),单位申报的职工名册中,若有由其他单位办理了参保手续的人员,需提供其他社保经办机构出具的盖章的参保明细;个人参保的须暂停与单位一起参保;退休返聘人员提供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在校实习生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
注:所有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表格下载地址: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二、公司社保开户 具体流程是什么
准备好上述材料后,公司社保开户其实很简单,您只需要按流程办理即可。首先,要去开户银行对公窗口签订社保托收的授权书;之后,带着上文提到的材料和表格,到社保办事大厅办理公司社保开户,这时您会得到一张打印的信息表以及社保登记证号;拿到登记号后办理基本社保开户,领取社保登记证。到此为止,您就完成了公司社保开户的重头戏,接下来就是组织本公司员工参保。
三、公司社保开户后员工如何参保 公司社保开户成功后,职工就可以直接在单位参保了。参保职工所需材料有:
8.建立持续参保机制有坎也有桥 篇八
一、城镇居民稳定持续参保面临的困难
城镇非从业居民基数大, 居住分散, 缺少高效的组织载体, 无固定收入, 总体收入水平不高, 要推动城镇居民参加社会化的医疗保险, 并保持参保率的稳定提高, 在实践中面临诸多考验。
第一, 城镇居民的无收入、低收入或收入不稳定制约了个人履行缴费义务的能力, 从而增加了居民参加医保享有医保待遇的难度。有资料显示, 在城镇居民中, 无收入的人群约占城镇居民总数的30%, 这部分人群主要包括学龄前儿童、在校学生、家庭妇女 (从未就业人员) 、因身体残疾或从学校毕业后尚未找到就业岗位的人员, 这几类人员全国城镇约有1.7亿。他们的基本生活来源是依靠家庭就业成员的收入, 由于缺乏家庭经济支配权, 其是否参保是由家庭其他成员 (如父母、丈夫) 决定的。低收入和收入不稳定的城镇居民, 主要包括断断续续从事灵活就业的“4050”人员、因被征地而产生的城镇新居民中的青壮年。这两个群体因就业岗位不稳定而处于半失业状态, 并直接导致收入低而且收入不稳定, 维持基本生活是他们的第一需求。对医疗保障的需求也非常迫切, 但因经济能力十分有限而往往难以如愿。参保的动员力度大一点, 他们也会参加, 一旦工作不到位就会断保。乃至一些城镇得出一个公式:断断续续就业—断断续续收入—断断续续参保。说明就业的不稳定是参保不稳定的根源所在。
第二, 城镇居民基数大, 组织化水平低, 参保登记和缴费的难度相应增加。调查显示, 有68%的城镇居民家庭白天家中无人, 使得上门入户抓参保登记的办法基本失灵。有些城市的经办机构在当地各类媒体连续数日发布告示, 并在社区的宣传板报上张贴告示, 但许多居民没有从公共渠道获取信息的习惯, 导致效果甚微。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离居民家庭最近, 但调查显示, 约有10%以上的城镇居民因走亲访友等多种原因连续数日家中无人, 社区工作人员连续数次登门都吃“闭门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对此深有感触, 称社区平台与居民家庭的距离如水中月、镜中花, 看得见, 摸不着。虽然仅指部分居民, 但难度也正是部分居民。
第三, 城镇居民参保的自愿性原则, 增加了选择性参保的几率, 使参保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通过上门服务等途径, 绝大多数城镇居民都能找到。但相当一部分人员并无参保的愿望, 便以种种理由婉言拒绝参保。有的被迫登了记, 但却不缴保险费。这类参保对象多为身体健康人员, 当社区工作人员面对面动员参保时, 他们多以“政府不是提倡自愿吗”而拒绝。可见, 自愿性原则使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选择了逆向参保。在各种各样的不稳定参保因素中, 逆向选择是主要因素。据国家城调机构对沈阳、郑州、广州等10个城市的万人调查显示, 在断保的人群中, 因逆向选择而断保的达到78%。
二、建立持续参保机制事关制度可持续
居民医保稳定持续参保是实现全民医保的重要前提。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实现全民医保。全民医保不仅需要建立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 更需要全体民众真正参加医保, 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享有医保待遇。城镇居民医保是建设全民医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居民不能持续稳定参保, 全民医保就只能停留在制度设计上, 而不能落地生根, 即不能转化为民众享受到的实实在在的权益。这样的全民医保显然是有缺陷、不完整的。
居民医保稳定持续参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镇居民基数大, 年龄结构两极化, 疾病发生率较高, 长期的医疗费支出较大, 而居民医保的筹资水平又较低。如果居民参保不稳地, 参保率不高, 筹资就难以稳定, 基金规模就有限, 共济能力就不强, 制度就难以平稳运行。因此, 实现居民持续稳定参保对于转变医疗保险的发展方式, 促进医保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已不是理论问题, 已被各地实践所证明。长沙市城镇居民参保率近两年来一直稳定在95%以上, 参保人数多、筹资规模大, 直接增强了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在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稳健运行的基础上, 今年初又率先在湖南省实现了与新农合的并轨, 建立了新型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被老百姓喻为居民医保的“航母”。这艘社会保险“航母”自今年初启航以来, 带给老百姓极大的振奋, 形成了积极参保、主动续保的良性循环。可见, 建立城镇居民参保的稳定机制对于促进全民医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何等重要。正如长沙的同行所说的, 城镇居民医保的稳定发展是建立城乡统筹医保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两好 (城居医保与新农合) 并一好。
三、城镇居民稳定持续参保的对策
建立城镇居民稳定持续的参保机制, 既有难度, 更有出路。回顾我国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设历程, 建立稳定持续的参保机制具有诸多优势和良好条件。
(一) 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最大优势
我国城镇居民医保制度能够得以快速推进, 其决定性因素在于政府主导。这一条应该也完全能够成为建立居民稳定持续参保机制的主导性因素和独特优势。
政府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筹资上财政补助占了大头, 而且政府的公信力、号召力起到了巨大的组织动员作用。因此, 为增强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吸引力, 推动居民持续参保, 政府应继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加大补贴力度, 优化补贴分配结构, 引导居民积极参保、续保。
首先, 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湖南居民医保的财政补助额度由最初的40元增加到目前的200元, 年均增长100%, 补助占居民医保费的比例由60%提高到84%。长沙市2011年实行城乡居民医保统筹管理后, 城镇居民个人按照新农合的标准缴费, 这意味着财政补助的力度更大了, 刺激了城镇居民参保、续保的积极性。
其次, 优化补助分配结构。要从提高财政补助效益的角度研究补助结构的调整办法, 怎么有利于居民持续参保缴费就怎么补助。在具体政策上, 对参保并坚持缴费的居民应实行持续补助并适当加大补助力度, 如实行长缴长补、长缴多补、不缴不补的政策, 连续缴费年限越多, 得到的财政补助也应该越多;对低保学生儿童、低保成年居民、老年居民加大补助额度;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 (扶、抚) 养义务人的人员, 政府财政应全额补贴。
(二) 建立联动机制
由于城镇居民医保实行自愿参保原则, 为有效地促进居民参保, 需要探索建立配套的联动参保登记机制。一是家庭、学校联动。城镇居民应以家庭为单位整体参保, 非本地户籍在校学生以学校为单位参保, 把家庭成员和学生的整体医保权益联系起来, 防止有病参保, 无病退保等选择性参保现象的发生。二是登记联动。由于居民分散, 流动性大, 医保部门应与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以及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协作机制, 延伸参保登记平台, 做好城镇居民以及流动人员、新生儿等人群的参保登记工作。三是责任联动。应该把城镇居民参保续保纳入对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 建立高效运转的领导工作机制, 明确责任, 周密部署, 加强协作, 形成合力。同时, 应建立发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编制、财政、人社、卫生、审计、药监、残联等多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城镇居民医保联席会议制度, 明确各部门职责, 加强协调配合, 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三) 实行待遇激励
能否享受待遇和待遇的高低是参保居民最直接的感受, 也是影响居民参保缴费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因此, 应该通过建立待遇激励机制调动居民参保的积极性。一是应建立缴费年限制度, 规定城镇居民医保累计缴费达到一定年限, 即可停止个人缴费, 继续享受待遇。坚持缴费的居民, 其个人和家庭成员的报销比例适当提高。二是扩大待遇范围。在做好门诊大病和住院待遇保障的基础上, 普遍开展门诊统筹, 通过待遇的普惠让居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而稳定他们的参保预期。三是对困难人群实行待遇倾斜。对低保对象、五保户、重度残疾人等困难人员, 适当降低起付线和提高支付比例;享受医疗补助后, 个人住院医疗费用负担仍过重的, 由民政部门按照城市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给予救助。对学生、儿童意外伤害门诊医疗费用给予适当的补助。
(四) 转变经办服务方式
9.北京市内员工失业保险参保指南 篇九
本文内容是针对北京市内需要参加失业保险的员工办理医保参保时,所需准备的办理材料,办理的详细流程等信息汇总。
参保范围
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和各类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都在参加失业保险的范围之内。
办理条件
1.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目前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
2.参加了北京市失业保险。
3.在我市办理了失业人员登记。
办理材料
身份证
申请人本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办理流程
网上申报
单位→办理登录[社保局网站]→进入网上申报系统→企业网上申报
现场办理
单位网上申报成功→打印 《北京市企业员工参加社会保险个人信息登记申请表》→持所需材料→单位所在社保所办理→参保成功
办理地点
网上办理
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现场办理
北京各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地址电话
办理时限
10天内
所需费用
10.海淀区 参保证明 篇十
应该有海淀参保单位的证明。
直接到你办理保险的社保中心,过去开具就可以了。
让员工带着身份证自己过去办理即可。
追问
那本人在外地,别人用他身份证复印件可以替他办理吗?还有社保中心周六、日有值班的吗?谢谢!
回答
身份证得2人的原件
而且要有你的委托书。
周六日不上班。你得工作日过去。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简称为五险一金
社会保险服务内容
1、代办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登记开户手续;
2、代理外省市在京分支机构员工的保险缴纳;
3、代办社会保险五险缴费、建帐和月报手续;
4、代办参保人员的增加、减少和异地转移手续;
5、代办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增、减、医院变更和存折领取手续;
6、代办企业及个人社会保险补缴手续及缴费测算;
7、代理参保人员的特殊病审批及医疗费社保报销手续;
8、代理参保人员的工龄认定、退休审批、特殊工种审批手续
9、代办本市及外埠农民工失业保险的清算手续;
10、代办参保人员医疗费报销和生育津贴申领手续;
11、代理参保人员工伤认定、鉴定、医疗费报销和一次性待遇支取;
12、代办参保人员的退休审核手续;
13、代办缴费基数的采集、核定、申报手续;
14、办理社会保险的补缴;
15、解答国家及地方有关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咨询;
按照服务项目要求代理单位应及时提供:
1、营业执照副本、企业法人代码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或上级批文;
2、单位介绍信;
3、委托代理人员名单、身份证复印件及其他证明材料;
4、按代理项目要求提供所需的证件、材料和文字说明。
1、代办住房公积金登记开户手续;
2、代办住房公积金补交、汇交手续;
3、代办住房公积金的提娶合并手续;
4、代办住房公积金个人帐户的转移手续;
5、代办住房公积金个人帐户的封存手续;
6、代办住房公积金个人帐户的支取手续;
7、代办住房公积金贷款事宜。
8、代办外省市在京分支机构员工的住房公积金缴存;
11.把握全民参保计划的四个环节 篇十一
1 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参保数据库
全民参保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彻底摸清底数,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参保基础数据库,形成每个人唯一的社保标识。建设一个静态和动态上全面完整准确的参保基础数据库,是全民参保计划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整个计划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在建设全民参保计划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比对、信息采集、入户调查、动态更新等渠道,建设和维护全民参保数据库。
1.1 信息比对
包括三个递进渠道:一是内部比对。以社会保障号码为每个人唯一标识比对、整合本地区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系统的参保信息,并与劳动保障监察以及就业、劳动关系、事业单位管理、公务员管理、工资福利等数据比对,完善参保人员基础信息及其就业状态、参保状态等相关信息。二是横向比对。与公安、民政、卫生计生、教育、工商、税务、机构编制等部门进行信息比对,获取和完善人员户籍地址、联系电话、出生死亡、福利救助、升学、单位、纳税等相关信息。三是纵向比对。社保经办机构将全民参保信息定期上传至上一级全民参保数据库,建立和完善部、省级两级数据库,各地从上级数据库中取回本地户籍外出人员参保信息,开展跨地区信息比对。跨地区信息比对后,将全面准确的参保信息登记入库,对未参保、未参全、信息不准人员进行标识,完善未参保人员信息,作为下一步信息采集和入户调查的主要对象。在此基础上建设全民参保数据库,省级经办机构根据人员身份、险种特点等制定人员的入库规则,信息完整、准确的参保人员信息直接确认入库。
1.2 信息采集
在信息比对基础上,通过业务经办、专项活动、自助服务、入户调查等方式补充采集未参保人员信息,核对、修正疑似问题数据信息。一是参保扩面时采集信息。结合参保扩面、基金征缴等社保经办工作,以及基层相关部门进村入户等公共服务活动,针对性地采集、核对未参保、未参全、疑似问题数据信息,校核后录入全民参保计划信息系统。二是业务经办提醒采集信息。如果未参保人员到窗口办理缴费、查询、待遇享受等业务、以及拨打人工咨询电话时,经办窗口能够自动弹出其缺失、不准信息。经办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的同时,采集全民参保计划相关信息。录入校核后确认入库,相应取消未参保人员标识。三是自助提醒补充采集信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群众使用电话、互联网、自助一体机、手机等自助终端开展查询、打印权益单、打印参保证明等业务时系统能够自动提醒,告知未参保人员以及疑似问题数据信息,提醒其主动修改完善相关信息,按规定程序校核后确认入库。
1.3 开展入户调查
对于通过业务经办、 专项活动、自助服务方式难以有效采集、修正的人员信息,可以采取入户调查方式采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往往耗时多、成本高。在经办人员数量约束下,可以充分利用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购买服务机制,保障购买服务经费,组织开展入户调查、校核、录入和原始资料整理归档等工作。
1.4 实行动态更新
建立全民参保信息的动态更新机制。一是通过业务办理。单位、个人办理社保参保、缴费、待遇核定、待遇支付、证卡办理、稽核等业务,经办机构处理与参保信息相关业务时,涉及全民参保计划数据信息变动的,通过系统对接,自动更新相关数据。全民参保数据库与社会保险业务库、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等数据库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共用,准确记录参保人员和未参保人员参保信息变更情况。二是通过自助服务。单位、个人使用互联网、咨询电话、手机终端、自助一体机、经办机构设置的自助电脑等自助服务设施开展查询、打印记录、缴费等业务时,通过系统提醒其校核、更正相关登记信息,经办机构确认后,更新全民参保数据库。三是通过信息交换。建立全民参保数据信息动态交互机制。经办机构会同信息机构与公安、民政、财政、税务、卫生计生、工商、税务、机构编制等部门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信息交换、比对机制,建立流动人员全民参保信息动态维护机制,及时更新全民参保数据库。
2 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参保
全民参保计划的直接目标是2020年实现全覆盖。建立起静态和动态上全面完整准确的全民参保数据库,就有可能即时掌握全民参保未参保情况,未参保原因,以及身份、就业状态、收入情况、联络方式甚至居住地点等基本信息,进而精准施策,促进全民参保,如期实现全覆盖目标。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参保功能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彻底摸清底数,合理确定扩面计划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超过8.5亿人,大数上看还有两亿左右人员没有参保;城镇医疗保险参保6.6亿人,加上新农合超过了13亿人,基本实现全覆盖,但由于存在重复参保、重复统计等问题,重大疾病人员没参保案例时有出现,屡屡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离法定人员全覆盖都还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但到底差多少、具体到各个地区分别差多少,目前并无确切数据,更难落实到具体人头。国家每年给地方下达扩面任务很难精准,有时甚至出现鞭打快牛现象。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彻底摸清底数,就可以综合评估各地扩面空间,拟定科学的扩面计划,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2.2 查清未参保原因,精准施策促进参保
从试点情况看,摸清底数的同时,必须全面掌握未参保原因。如重庆将未参保人员分为在市外参保、参军、未上户、服刑、空挂户和举家外出等6个大类,分类摸清具体情况,有效锁定本区域扩面参保的重点人员对象,并发现未参保比例较高的是30岁以下的城镇居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扩面计划和采取措施。
各地试点情况看,未参保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认识不足。由于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是自愿参保,每年需要承担一定比例的缴费义务,出于家庭经济状况、认知水平、身体条件等种种考虑,部分居民参保意识、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即使是社会保险法要求参保的职工群体,也会由于经营者赢利状况及其职工参保缴费意识等原因,不主动参保。针对这些情况,经办机构通过有针对性地介绍社保法律和制度政策、讲解社会保障短期和长期效果,未参保人员大都会主动参保。二是经济困难。这部分人员难以承担缴费支出,一些地区经办机构通过给予经济帮助促进其参保。如乌海市通过贷款帮助613名困难群众参保,昆明市桃源社区募集6.3万元捐款帮助困难群众参保。三是失业断保。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工在就业和失业间转换难免会发生断保。对于这种情况,经办机构通过促进就业以促进参保。比如重庆、浙江、云南等地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过程中,对因失业而断保人员,实施专门培训、职业介绍等帮扶措施,先促进就业再实现续保。
2.3 动态清零,保持全覆盖成为常态
2020年实现全覆盖目标,应该是一个连续的累进的过程。随着工作的深入,应该着力于两个层面:一是已参保人员不断保;二是新的未参保人员及时参保及断保人员及时续保。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可以在全民参保数据库下建立起两个此消彼长、准确完整的子数据库:参保人员数据库、未参保及参保不全人员数据库。围绕这两个数据库,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至少有三个层级的基本任务:一是通过上述渠道的信息比对、入户调查、动态更新等措施,逐步将全体人员全部纳入这两个数据库中,没有遗漏。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参保扩面工作,促进未参保人员参保,未参齐人员参齐,逐一从未参保库转入参保人员数据库。三是在实现基本全覆盖的基础上,建立动态清零机制,实现未参保人员数据库中新发生人员及时参保。通过动态清零,保持全覆盖成为常态。
3 全民参保计划的生命力在于应用
全民参保计划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前提是全民参保登记数据有用、能用、好用,能够服务当前,利于长远。不难发现,在促进参保、实现全覆盖目标的基础上,该计划的实施和结果还可以广泛用于人社工作的其他领域如就业、劳动关系等,其他部门如公安、民政等。正是由于全民参保计划强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可以促进各个部门主动参与、共同推进计划实施。
3.1 促进社保精确管理
近年来社会保险经办明确提出实现精确管理的目标,底数不清显然无法实现精确管理。建立起全民参保数据库并实现动态更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就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全民参保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相关报表及对应人员明细数据表,有效掌握户籍、常住及流动人员参保状况,广泛支持社会保险权益记录、基金征缴、基金预算、精算分析等宏观决策和业务经办管理服务,为制度的完善、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提供支持,实现精确管理。
3.2 促进就业与劳动关系改进
如前分析,失业是断保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就业人员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参保,从而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通过全民参保计划发现未参保、断保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有利于促进就业,也有利于及时纠正一些单位不参保或不全员参保的问题,更好维护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
3.3 促进社会治理
全民参保计划还可以应用于更大范围的社会管理。比如由于全面完整准确的数据库解决了重复参保、底数不清等问题,财政部门在核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补贴时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重复补贴问题,可以更好制定社会保险预算。如山东省即墨市2015年起将全市各类参保群体纳入同一管理平台,减少了8万余人的重复参保和3000多万元的财政重复投入;公安部门可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户籍管理,有的地方已在全面摸底调查过程中发现了长期追逃人员,为公安部门破案提供了帮助;发展改革部门可以依据全面准确的人口信息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宏观决策等。
4 宣传培训
对于需要人人参与、社会联动的全民参保计划,广泛、深入、有效的宣传,有利于形成共识、形成合力,提高计划实施的效率,保证取得预期效果。
4.1 广泛宣传
地方试点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宣传内容要全。一年半的时间,全民参保计划召开了两次专题视频会,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涉及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原则要求、内容措施、信息标准、系统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应该是宣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广泛宣传各地好的经验做法,促进相互学习借鉴。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形势发展,结合党中央国务院新的要求,不断完善全民参保计划的内涵外延,如将全民参保计划与四个全面的要求相结合,与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相结合等,从而不断赋予该计划新的时代意义。二是宣传方式要活。既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宣传渠道,如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也可以广为张贴社区公告,发放宣传画、宣传手册、标识礼品等。既可以派出专员下到乡镇、社区进行宣传,也可以充分利用广场、车站、街道等公共场所集中宣传。既可以拉横幅标语增强宣传冲击力,也可以利用出租车、LED大屏滚动播放扩大宣传范围。如云南省在昆明市最繁华的广场召开试点启动仪式,吸引大量群众参与。浙江省制作专题宣传片在电视台黄金时段连续播放。长沙市制作全民参保计划专题视频,开发手机APP二维码,群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观看。
4.2 强化培训
全民登记计划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技术性、实践性,且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国际国内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汲取。这就要求既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也需进行必要的政策和技术培训。一是培训内容要全。二是培训对象要广。全民参保计划涉及部、省、市、县、乡、村等各个层级,外部涉及发改、公安、民政等多个部门,内部涉及行政、经办、信息等多家单位,都应该不同程度掌握全民参保计划的要求。如云南省召开视频会,从省到村社五个层级参加,海南的启动会则省市两级人社、公安、税务等九个部门负责人员参加。
摘要:全民参保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彻底摸清底数,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参保基础数据库,调查未参保原因,进而促进参保。本文结合前期试点情况,指出要把握数据库建设、促进参保、扩大应用和宣传培训四个重要环节,并就相关思路和方法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全民参保计划,数据库建设,促进参保,扩大应用,宣传培训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40号)[Z].2014.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参保登记经办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厅发[2015]44号)[Z].2015.
【员工参保证明】推荐阅读:
开具社会保险参保证明申请函11-09
参保职工就医流程06-23
公司参保人员调整方案06-18
新参保人员办理流程08-16
企业参保申请书11-28
个人社保参保承诺书07-05
淮南市企业参保流程07-26
医保门诊大病制度为参保患者解困06-23
经办机构职责范围、参保流程等07-27
人参保肺丸说明书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