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提升解题能力的方法

2024-08-15

高二生物提升解题能力的方法(共10篇)

1.高二生物提升解题能力的方法 篇一

练习可以从写日记开始,您也可以写随感之类的,总之只要能够加强自己的练写作水平练习,笔头就会显得生疏。

2.加强课外阅读

除了学好课堂上的课文要点之外,还要加强课外阅读,其实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视野,拓展思维路径,这样在面对各种话题的作文时,您只要思考一下,脑中就会呈现作文的大概框架和内容。

3.学会创新思维

考试过程中,要学会活学活用,恰当地运用所学知识。比如可以充分地发挥你的才智,在开篇写出几句比喻排比句子,作文档次可以明显提升。

4.做好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是指你在阅读课文和课外文章的时候,你发现比较好的一段话和一句话,可以将其摘抄下来,进行适当的归类。经常性地翻阅这些你认为的经典,或许时间一长他就印入你的脑中。

5.学会考试后的总结

每次考完试,等分数出来后,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写作质量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咨询一下语文老师,为什么会得这样的分数。得出经验后,好的可以继续发扬,坏的则进行改正。

2.高二生物提升解题能力的方法 篇二

一、明确实验类型和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就是通过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实验目的是解题的前提, 否则会徒劳无功。实验目的往往在试题题目中明确给出。在大多数情况下, 出现“探究”一词的为探究性实验, 出现“验证”一词的为验证性实验。但有些情况并非如此, 所以, 判断此类题目的依据不能只看是否有“探究”或“验证”这两个名词, 应以题目的具体含义为准。

二、认真分析实验用具及材料

认真分析实验用具及材料是解答实验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 实验用具及材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安排实验步骤。实验材料和用具, 主要分析“有什么用”“怎么用”一般应全部用上, 不可遗漏, 除非这道实验题是让你“选择使用”。实验题需自行确定实验材料和用具, 应根据实验步骤, 迁移运用教材相关实验中的实验用具。如:临时装片制作与观察就要用到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三、写出实验步骤

第一步, 将所给的实验用具或材料分组, 并编号。即选取题干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 平均分组, 并作好编号。常用语言: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 (动物) 随机等量分组, 分别编号为A、B、C等。

第二步, 对分组的用具或材料进行处理 (这步也可分成两部) 。

第三步, 观察记录,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

最后一步可以这样解答, “放在适宜的条件下, 培养一段时间, 观察记入……”当然, 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稍作变动。

在书写实验步骤时, 一般应注意两个原则:1.对照性原则;在实验中, 通常设置对照组, 对照方法很多, 除了有条件对照、剂量对照、位置对照外, 还可以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空白对照等控制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 只改变其中某一变量, 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四、预测实验结果及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是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 实验结论是根据实验结果做出的一种推论。注意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区别, 验证性实验预测结果唯一, 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相符。探究性实验结论有多种可能, 常用“如果……则 (那么) 说明……”来表示。但并不是把所有的可能结论全部答出来, 还要注意其合理性。

3.高二生物提升解题能力的方法 篇三

一、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如对初中政治材料分析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第一步,审问题,抓关键信息,确定“题型”(评析题、启示题、谈认识题等或为什么、怎样做等)。第二步读材料,抓关键词句,分层,确定“主题、中心、方向”(一个或多个)。第三步,回扣教材,找到相关的原理或观点,确定“结合点、知识点” (一个或多个)。第四步,组织答案,再确认 “题型”。思路开拓的方法是:围绕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打开三条思路:1、为什么?(原因)2、怎么样(意义或影响)3、怎么办?(措施方法)。

二、通过典型训练题的典型示范作用,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只有掌握了解题的技巧、方法,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游得轻松、畅快。教学对探索思品课堂教学,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遵从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稳步提升思品课解题能力。

三、结合时政案例向生活化寻求解题突破口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 “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我开始向生活化的课堂努力迈进。如:《挫而不折积极进取》中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我设计了记者在线环节,采访了学生几个生活化的问题:1、学习生活中你是怎样面对挫折的? 2、面对挫折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3、你还有什么疑问、困惑吗?说出来让同学们帮你解决。让学生敞开心扉,有话可说。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

4.高二生物提升解题能力的方法 篇四

生物,是高二新开的学科。这一年绝大部分学校将会把高中生物五本书(三本必修+二本选修)学完。通常是高二上学期,将必修一、必修二学习完,高二下学期将必修三、选一、选三学完。学习进度快,知识点多,这是高中生物学习的特点。由于是第一次接触生物,同学们没有生物学习经验,只是根据初中生物的学习经历,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靠背诵就会将生物学好。

然而真正的生物学习恰恰与同学们认为的不同。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高中生物学科对学生的要求-四大能力。

第一,理解能力,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这里面包括三个内在递进关系:(1)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2)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3)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实验与探究能力,是对学生专项能力要求,该项能力细化成4个不同的层次:(1)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2)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3)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4)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第三,获取信息的能力,该项能力包括两个层次:(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第四,综合运用能力,对学生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该项能力要求,更强调知识的综合性,以及灵活应用解决问题的复杂性,涵盖了前面的各项能力要求。

所以,高二学生碰到上面提到的学习问题,主要是没有认识到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没有认识到生物考查的重点不是对知识的再现,而是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根据生物学这些特点,生物学习的正确方法不应仅是背诵知识,重点应是理解知识,注重知识对现象的解释。

成功始于起步!对于即将升为高二的同学们要提前正确认识生物,学习时,在牢记知识的基础上,重在理解和应用。

5.善用图表信息 提升解题能力 篇五

数学图表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围绕学生如何获取图表信息, 在识图看表时应该注意哪些要点, 体验图表中隐含的信息.第二个层次让学生用建模的思想去解有关的图表问题.学生数学图表信息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升离不开相应的训练, 数学图表信息的特殊性决定其训练方式、方法与其他方面的数学阅读有着明显的差别.教师要根据图表种类的差异, 进行针对性训练, 沟通学生对数学图表信息本质的理解.

一、培养学生对符号语言和关键字词的“细心阅读、深刻理解”的阅读理解能力, 进行关键信息转

换, 建立良好数学模型

一般来说, 符号语言中的信息抽象, 知识含量较大、有凸现的信息, 也有潜在的信息, 解题时既要把握凸现的信息, 更要挖掘潜在的信息.通过圈画关键信息,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方法, 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为问题的顺利解决做好铺垫.

例1对于a, b, c三个数, 用M{a, b, c}表示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用min{a, b, c}表示这三个数中的最小数.例如M{1, 2, 3}=2, min{1, 2, 3}=1.根据上述材料, 解答下列问题:

(1) 填空:如果min{2, 2x+2, 4-2x}=2, 那么x的取值范围是.

(2) 如果M{2, x+1, 2x}=min{2, x+1, 2x}, 求x的值.

1. 阅读理解

(1) 能用自己的例子, 说明四个主要数学概念“平均数、最小数、取值范围、值”的意义, 深刻理解其意义是有效而正确解题的知识基础.

(2) 能用自己的例子说明对两个特殊的数学符号“M{a, b, c}, min{a, b, c}”的理解, 这里M{a, b, c}=, 若a≥b≥c, 则min{a, b, c}=c.深刻理解它们的数学意义是建立良好模型, 寻找解题突破口的关键.

(3) 符号语言min{2, 2x+2, 4-2x}=2, 有三层意思, 一是三个代数式中有一个是确定的数, 另两个式子的值是待定的, 但其值不能小于2;二是要求2x+2≥2, 同时4-2x≥2成立;三是2x+2和4-2x的大小关系不必考虑, 这样三个代数式2, 2x+2, 4-2x中最小的是2.

(4) 符号信息M{2, x+1, 2x}=min{2, x+1, 2x}, 直译为:三个数的平均数与这三个数中的最小数相等.由于x+1和2x与2之间的大小关系不确定, 所以要进行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基本思想的应用是问题解决的保证.

(5) 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一次不等式 (组) 是能力基础, 对符号语言的正确理解, 根据min{2, 2x+2, 4-2x}=2, M{2, x+1, 2x}=min{2, x+1, 2x}, 会用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一次不等式 (组) 的基本模型解数学题是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

2. 问题解决

(1) 由2x+2≥2, 4-2x≥2, 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0≤x≤1.

(2) 由题意分三类情况:

(1) 当M{2, x+1, 2x}=2时, =2, 解这个方程, 得x=1.

(2) 当min{2, x+1, 2x}=x+1, 由, 即x=1是前提条件, 由=x+1, 解这个方程, 得x=1.

(3) 当min{2, x+1, 2x}=2x, 由即x≤1是前提条件, 由=2x, 解这个方程, 得x=1.

3. 解题反思

由两个特殊的数学符号, 把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代数知识融于一题.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在“认真读懂题意、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按特殊符号约定的“规则”, 从选择最小数开始, 逐步往外扩展, 从而得到解题方案, 求出取得最小值时的取值范围和各种情况下x的取值.整个思维过程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思维品质的一种展现, 功到自然成.解决问题的过程考查了学生平常的学习习惯、行为素养、思维品质, 像这样的题目才真正体现了引导素质教育的命题方向.

近几年各地中考数学题都出现了一些没有以哪一块知识为主的“新题”, 这些“新题”都是考查学生在新情景背景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否入手的最关键一点就是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新题”的学生往往不是因知识或方法的原因解答不了此题, 而是学生数学阅读理解方面出了问题———对符号语言理解不到位;题中关键的“字、符号、句”没有抓住;文字、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联系不快不准, 从而导致不能简捷和完美解答此题.

二、培养学生对图与表的“专心阅读、准确联想”阅读理解能力, 进行类比联想拓展, 抓住数学图表的本质

比较可以沟通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正迁移.类比的宗旨是在同中存异、异中求同中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 让学生在辨别中掌握数学图表的本质.

例2问题情境:已知矩形的面积为a (a为常数, a>0) , 当该矩形的长为多少时, 它的周长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数学模型:设该矩形的长为x, 周长为y, 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2 (x+) (x>0) .探索研究: (1) 我们可以借鉴以前研究函数的经验, 先探索函数y=x+ (x>0) 的图象性质.填写下表, 画出函数的图象.

(2) 观察图象, 写出该函数两条不同类型的性质;

(3) 在求二次函数y=ax2+bx+c (a≠0) 的最大 (小) 值时, 除了通过观察图象, 还可以通过配方得到.请你通过配方求函数y=x+ (x>0) 的最小值.

解决问题: (4) 用上述方法解决“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直接写出答案.

1. 阅读理解

本题从初中学生已经掌握的函数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出发, 以初中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典型问题为背景, 融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于一体, 借助类比、数形结合来探索和解决问题.

(1) 若矩形的周长一定, 求面积的最大值, 这类问题直接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便可以迎刃而解.

(2) 周长一定的矩形, 其长、宽与周长之间是一次函数关系, 长、宽与面积之间是二次函数关系, 而对于面积一定的矩形, 其长、宽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 但是周长与长之间的函数关系是“陌生知识”.

(3) 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即列表、描点、画图, 借助已有经验“配方法”是研究“新函数”的基本方法.

(4) 从“特殊—一般”的研究方法, 到“一般—特殊”的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基本套路.

(5) 经历由“数—形”与由“形—数”研究“新函数”的思维过程是提升数学学习水平的良好路径.

2. 问题解决

函数y=x+ (x>0) 的图象如图1.

(2) 本题答案不唯一, 下列解法供参考.

当0<x<1时, 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1时,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1时函数y=x+ (x>0) 的最小值为2.

(3) .当, 即x=1时, 函数y=x+ (x>0) 的最小值为2.

(4) 当该矩形的长为时, 它的周长最小, 最小值为4.

3. 解题反思

本题所呈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有:类比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极值思想.所考查的内容有:画图能力和分析函数的图象的能力, 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 (小) 值.因此“领悟内涵”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面积一定、周长最小的矩形的问题的解决, 使学生掌握数学函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借助学生已有的研究函数问题的一般方法, 用列表、描点、连线来研究新的组合函数的图象.这一方法的迁移, 使学生对图表的结构有了深刻的认识, 并能根据相似信息模仿制作图表, 在借助图象, 领悟配方的思想方法解决函数最值问题的普遍意义, 从而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函数观念.

三、培养学生对三类语言的“精心阅读、融会贯通”阅读理解能力, 进行图文信息互译, 寻找解题突破关键

这是常用的一种阅读训练方法.图或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信息表达的直观性.学生第一眼看上去似乎信息非常清楚, 很容易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 但往往会因为学生的“粗心”, 造成解题错误.所以, 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图、表中的信息与文字描述信息一一对应, 建立图文之间的联系, 形成对应的概念.

例3如图2, 在Rt△ABC中, ∠ACB=90°, ∠BAC=30°, AB=2, D是AB边上的一个动点 (不与点A, B重合) , 过点D作CD的垂线交射线CA于点E.设AD=x, CE=y, 则下列图象 (如图3) 中, 能大致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图象是 () .

1. 阅读理解

(1) △ABC是一个含30°角的特殊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基本元素均确定.

(2) 由于D是AB边上的一个动点 (不与点A, B重合) , 表明D点的运动路径是一条线段, 所以0<x<2.

(3) “垂线交射线CA于点E”, 所以E点的位置有两种可能:在线段AC上, 或在射线CA上的线段CA以外的部分.

(4) “函数关系图象大致”, 表明是要求探索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 而不是求函数关系式.

(5) 所以此函数图象函数y先随x的增大而减小, 然后y再随x的增大而增大.

2. 问题解决

通过画图进行分析, 画出的图形如图, 在点D由A向B移动过程中, AE的长开始在减小, 如下 (图4) 所示, 当运动到AB的中点时 (图5) CE的长度达到最小值, 当点D再向B移动过程中 (图6) , CE的值开始增大, 离点B越近CE的值越大, DE与AC越接近平行状态, 即CE的长度越来越长, 趋向无限大.

通过画图, 根据图象所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 解决.选B.

3. 解题反思

问题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动点D引发一个动态的函数问题, 是要求能够判断y与x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 也就是其图象的基本特征, 并不要求学生求出函数关系式.其中x的两个变化过程和x在三个关键点处时, y的变化规律和取值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实现.在0<x<1时, , 当x接近于0时, y接近于, 当x接近于1时, y接近于, 且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在1<x<2时, y≥, 且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且当x接近于2时, y趋向于无限大.显然, 在0<x<2的范围内, 当x=1时, y取得最小值.此时, 本题顺利解决.

事实上, 如图7, 过D作DF垂直BC于点F, 由Rt△DBF与Rt△ABC

相似, 可得CF=, DF=· (2-x) , 在A Rt△DCF中,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DC=, 然后利用Rt△DCF与Rt△CED相似, 求得y与x的函数关系为y=, 此为组合函数, 不易被初中学生理解.

通过以上五步对题意的阅读理解, 对该问题有了一个透彻的剖析.确实是一道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好题.但作为一道选择题, 如此大的抽象思维量还是在区分度方面难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数学图表、符号信息阅读问题常以实际生活为背景, 将相关数学知识显性的文字、符号信息巧无声息地隐含在创设的图象、图表中, 我们只有通过对图表、图象等相关信息的分析、观察、猜想、抽象、概括, 从中获取图表中隐含的解题信息和思路、方法, 然后再进行推理、探究、发现和计算的一种题型.图表信息的内容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主要包括生活图景、表格信息、图象信息、统计图表、几何图形等各种类型.解这类题的一般步骤是: (1) 观察图表、图象, 获取有效信息; (2) 对已获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理清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3) 选择适当的数学工具, 通过建模解决问题.

数学图表、符号的阅读理解的价值在于生活中的应用,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后, 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能力范围内, 尝试用个体熟悉的图表表达信息, 并努力将现实问题数学化.

6.高二生物提升解题能力的方法 篇六

【关键词】解题分析能力;通性通法;反思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就是考试成绩提不高.”这是我班高三(3)班大多数学生共同的“心声”.由于课堂信息容量小,知识单一,在老师的指导下,高三学生一般能听懂,课后的练习多是直接应用概念套用算法,过程简单且技能技巧要求较低,他们能完成.但因速度和时间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不大注重课后的解题分析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解题分析能力低就在综合考试中暴露出来,导致成绩提不高。

二、具体的方法与措施

1.解题分析能力的形成

(1)仔细审题的能力。审题是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对与条件和问题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它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审题能力主要是指充分理解题意,把握住题目本质的能力;分析、发现隐含条件以及化简、转化已知和所求的能力.要快捷、准确的解决问题,掌握题目的数形特点、能对条件或所求进行转化和发现隐含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例1.(2009全国卷Ⅰ理)在 中,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已知 ,且 求b。

分析:此题事实上比较简单,但我班学生在解题时普遍反映不知从何入手.对已知条件(1) 左侧是二次的,右侧是一次的,学生总感觉用余弦定理不好处理,而对已知条件(2) 过多的关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甚至有的学生还想用现在已经不再考的积化和差,导致找不到突破口而失分.

解法一:在 中 则由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有: ,化简并整理得: .又由已知 解得 .

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得: .又 , 。

所以 ……………①

又 ,

由正弦定理得 ,故 …………………②

由①,②解得 。

从刚才的解答过程中可以看出,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挖掘所求和条件之间的联系,这需要一定的审题能力.由此可见,审题能力应是解题分析能力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2)熟悉基础知识、思想、方法等能力。高中数学知识包括函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数学思想包括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讨论和等价转化等;数学方法包括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配方法等基本方法.只有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思想、方法,才能解决高考中高三数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而合理选择和应用知识、思想、方法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迅速、顺畅.

例2:(2009全国卷Ⅰ理)如图,已知抛物线 与圆 相交于A、B、C、D四个点。

(I)求r的取值范围;

(II)当四边形ABCD的面积最大时,求对角线AC、BD的交点P坐标

分析:(I)这一问学生易突破。将抛物线 与圆 的方程联立,消去 ,整理得 ........(*)

抛物线 与圆 相交于A、B、C、D四个点的充要条件是: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正根即可.易得 .考生利用数形结合及函数和方程的思想来处理也可以.

(II)考纲中明确提出不考查求两个圆锥曲线的交点的坐标。因此利用设而不求、整体代入的方法处理本小题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设四个交点的坐标分别为 、 、 、 。

则由(I)根据韦达定理有 ,

令 ,则

下面求 的最大值。

方法一:利用三次均值求解。三次均值目前在考纲中虽不要求,但在处理一些最值问题有时很方便。它的主要手段是配凑系数或常数,但要注意取等号的条件,这和二次均值类似。

当且仅当 ,即 时取最大值。经检验此时 满足题意。

方法二:利用求导处理,这是命题人的意图。具体解法略。

下面来处理点P的坐标。由题意可设点P的坐标为:

由 三点共线,则 得 。

以下略。

在上述的解答过程中可以看出,本题主要考查利用数形结合及函数和方程的思想来处理,还利用设而不求、整体代入的方法处理.所以熟悉基础知识、思想、方法等是解题分析能力提升的必备条件

2.解题分析能力提升的策略

(1)重视通性通法教学,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平时的教学中尽量教给高三学生比较一般的解题方法,搞点人为的“容易”,不要制造人为的困难。什么叫容易?我觉得容易对学生来说,就是具体、熟悉,而不是抽象、陌生。一个人感到某些东西很难,是因为对它比较陌生。容易和难,关键是熟悉与不熟悉,熟悉了的东西感到容易 ,陌生的东西则感到是很抽象的。所以我给高三学生讲数学的时候,首先想到学生头脑里熟悉的是什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重视通性通法的教学,淡化特殊技巧。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门造车。在学习方法方面,我发现高三(3)班数学学生比较注重基础,学习较扎实,喜欢做基础题,但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更不愿解难题;学生上课记笔记,复习时喜欢看课本和笔记,但忽视上课听讲和能力训练。因此,我上课尽量指导学生“开门造车”,所谓“开门造车”就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解题思路、学习疑惑等,不要一个人闷在那里苦恼。有时候学生误以为他的疑惑只有他自己才有,所以不好意思也不敢讲。而作为老师,我们心理很清楚,个别学生的疑惑其实很具备代表性,可能是大部分同学的共同心声。让他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地指导他们听课,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我指导他们学会利用等价转换、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还组织他们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

(3)加强应用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高考是注重能力的考试,特别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考查的重点,而高考中的应用题就着重考查这方面的能力,这从新课程版的《考试说明》与原来的《考试说明》中对能力的要求的区别可见一斑。

数学是充满模式的,就解应用题而言,对其数学模式的识别是解决它的前提。由于高考考查的都不是原始的实际问题,命题者对生产、生活中的原始问题的设计加工使每个应用题都有其数学模型。所以我在高三数学教学中,不但重视应用题的教学,同时对应用题进行专题训练,引导高三学生总结、归纳各种应用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合理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束语

其实除了以上四点策略外,还有一点对高三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那就是在平时的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完问题以后,老师应该多教育学生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这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我们解题教学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题的教学来实现。

所以,在高三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要么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要么请学生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反思总结。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心理发生和科学史》,2003.

[2]简洪权.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组成及培养策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1-2.

[3]张卫国.例谈高考应用题对能力的考查.《中学数学研究》,2001.3.

7.高二生物提升解题能力的方法 篇七

[关键词] 解题反思;思维能力;提升

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解题反思教学,不仅让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简单回顾,而且要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的重新认识与深层次思考,梳理解题过程中应用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题中做到游刃有余.

反思解题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数学知识是解题的基础,而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找到解题思路,正确解题的关键.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思数学知识的“交汇点”,依据概括知识点、发现知识“交汇点”和知识“交汇点”应用的顺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例1 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c图象和直线y=25有交点,并且不等式f(x)>0的解为-

解析:由不等式f(x)>0的解为-

反思:从题目中可知,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构成“知识链”,二次函数和直线y=25交点即为方程解的横坐标,而不等式用来确定函数在定义域内正负区间. 如果从函数思想出发分析方程和不等式,则解方程f(x)=0即为求函数f(x)零点,解不等式f(x)>0或者f(x)<0即为求函数f(x)在定义域内的正负区间. 学生只有掌握每一个数学知识点,寻找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对解题所用知识点进行反思,才能加深对知识点理解与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反思题意理解,增强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很多学生在解题时没有准确理解题意,在对题目信息进行解构时不自觉地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断,从而使解题过程出现偏差. 因此,在解题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思题意理解,注重思维的全面性与缜密性,从题目获取信息时做到不增不减.

例2 设集合A={xx2+(b+2)x+b+1=0,b∈R},试求A中所有元素的和.

错解:已知x2+(b+2)x+b+1=0,由韦达定理,可得x1+x2=-b-2,则A中所有元素和为-b-2.

题目错解主要体现在:①直接认为方程有两根;②将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和等同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和;③没有讨论参数b的取值情况. 学生出现错解的原因是在理解题意时出现偏差,不但片面地认为一元二次方程有根,而且将两根之和认为是“两不相等根”,从而在解题中出现错误.

正解:由x2+(b+2)x+b+1=0可得Δ=(b+2)2-4(b+1)=b2≥0,则方程有两根;当b=0时,A={-1},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和为-1,当b≠0时,A={-1,-b-1},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和为-b-2.

反思:①已知条件中,集合A表示方程x2+(b+2)x+b+1=0的根,并且方程中含有参数b;在实数范围内,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需要通过判别式进行判断:Δ>0方程有两不等根;Δ=0方程有两等根;Δ<0方程无根.错解中由韦达定理得出x1+x2=-b-2,实际上是片面认为一元二次方程的Δ>0,出现了理解偏差. ②题目求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和,其与求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并不能完全等同,如果一元二次方程有两等根,则依据集合元素的互异性,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和只等于方程一根数值.如题目中,当b=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等根x1=x2=-1,集合A={-1},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和为-1;而不是集合A={-1,-1},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和为-2.

反思解题策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在解题过程中,当学生审题结束后,需要依据对题目已知条件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 如果解题策略出现错误,解题过程也会随着出错,自然无法得到正确答案.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策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例3 已知x≥0,y≥0,且x+y=1,求x2+y2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由x+y=1,可得y=1-x,则x2+y2=x2+(1-x)2=2x-+. 又因为x∈[0,1],依据二次函数图象及性质可知:当x=时,x2+y2取最小值;当x=0或1时,x2+y2取最大值1,则取值范围为,1.

解法二:根据题意可设:x=sin2θ,y=cos2θ,θ∈[0,2π],

则x2+y2=sin4θ+cos4θ=(sin2θ+cos2θ)2-2sin2θcos2θ=1-sin22θ,当sin2θ=1或-1时,取最小值;当sin2θ=0时,取最大值1. 取值范围为,1.

解法三:设d=x2+y2,则d为动点C(x,y)到原点(0,0)距离平方,C为线段AB上的一点;根据题意可知A(0,1),B(1,0),只须求出线段AB上的点到原点的最大与最小距离.当点C与A或B重合时,dmax=1,则x2+y2取最大值1;当OC⊥AB时,dmin=,则x2+y2取最小值.取值范围为,1.

反思:在解法一中,学生运用常规解题策略,通过二次函数求解最值,其解题过程较为复杂烦琐;在解法二中,学生利用三角函数,通过公式变换求解最值,已经将解题过程加以简化;在解法三中,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函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解题过程更加简单,但是思维跳跃性较大. 教师在解题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解题观念,不能只注重解题过程和答案的正确性,而是需要对解题策略进行反思,寻找更简单快捷的解题策略,这样可以有效拓宽解题思路,使学生在解题时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解题反思,在解题结束后,重新梳理解题所用知识点,以及题意理解的过程和解题策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8.例析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解题方法 篇八

关键词:高中生物,解题方法,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高考复习中考生易失分但比重比较大的专题。实验设计题信息量大,综合性强,要求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缜密的思维、强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只有理清解题思路,找准实验方法和突破口,才能保证解答实验设计题得心应手。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解题方法。

一、认真审题

1.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的核心在于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目的一般可以通过关键词来确定,如“研究,验证,探究”等关键词后面往往是本题的实验目的。

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生物实验可以分为两种。验证性实验是要验证相应的生物学事实或现象,结果是确定的,探究性实验是要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结果往往是未知的。

2.找准实验变量。

找准实验变量要抓住三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在分析实验变量时,要重点关注三个问题:(1)自变量如何设置?(2)因变量如何检测?(3)无关变量如何控制?

3.分析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基础,实验原理包括以下两点:(1)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具体影响。(2)观察或检测因变量的依据。实验原理一般表述为:某种因素(自变量或操作过程)会(可能)产生某种结果(因变量或操作结果),通过某种方式(或观察指标),可以观察到(达到实验目的)。

例1验证不同波长对黑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见2004年西安市高三理科综合第23题)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题干中的最后一句话。根据实验目的,得知该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和结论是唯一的。分析实验装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的波长;因变量是黑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内O2的产生量来检测;因题目中提供的实验材料有p H试纸,因变量的光合作用强度也可以用溶液中酸碱度的变化来体现;无关变量有光照强度、Na HCO3溶液浓度、温度、灯泡与装置的距离等,要保证这些条件相同且适宜。根据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确定其实验原理为: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影响光反应影响黑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如红光和蓝紫光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而绿光不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气泡(O2)产生量或溶液p H的变化,可以确定光质对黑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二、巧妙解题

1.选材。

选材是操作实验方法和实施实验步骤的保证。实验材料的选择要分析“有什么用”、“怎么用”,如颜色反应的实验材料要求待测物质含量高,无色或接近无色。

2.书写实验设计步骤。

(1)分组编号。

选材并组装实验设备,将长势相同的植物或年龄、大小、体质相同的实验动物分为若干组,并作好编号。

(2)设置对照。

根据实验变量设置对照,施加自变量为实验组,不施加自变量设为对照组;除自变量不同外,要控制好无关变量的条件。

(3)条件处理。

将实验设置对照后的培养或反应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或反应。

(4)观察并记录。

观察实验现象(颜色变化,生理特征变化等),测定指标(光合速率,液滴移动距离等),记录实验数据。

例2探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减少的原因。(见2013年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一模第30题)

解析:例2的实验未提供实验材料,需要自行确定,选择日龄、大小、体重、健康状况相同的实验动物若干只,甲状腺切除手术需要相应的手术器械,还应提供一定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设计实验步骤时需设置对照,实验组为切除甲状腺的实验动物,对照组为不切除甲状腺,但做相同手术的实验动物。根据上述分析,确定实验步骤为:取日龄、大小、体重、健康状况相同的实验动物若干只,平均分为两组,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2)测量两组实验动物血液中的TRH含量。(3)用手术器械将甲组动物的甲状腺切除,乙组不做切除,但做相同的手术。(4)对甲、乙两组实验动物注射等量且适宜浓度的TSH。(5)一段时间后,测定甲、乙两组实验动物血液中的TRH含量。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验证性实验是对实验目的的肯定,结果和结论只有一个。

探究性实验,则结果往往有多种可能,要写出所有的可能。每个结果对应一个结论。

三、其他注意点

1. 根据题干提供的实验材料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如验证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应该用注射法不宜用口服法。

2.实验步骤书写要规范。实验步骤书写要分步描述。

3.尽可能用“一段时间”、“一定量的”等定性的语言来表达在量上难以做到准确的量化表述。

4. 实验结果的检测要选择正确的试剂,描述要用专业的实验术语。

9.重视总结反思 提升解题能力 篇九

1 反思总结物理知识

为了提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需要对知识进行自主的归纳整理,既要逐点理解总结,又要对全章甚至是整个单元进行总结反思.

对基本概念应从这些方面总结把握:①物理意义(产生背景);②定义(是什么);③矢量/标量、过程量/状态量(特点);④国际单位;⑤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等.

对基本规律应把握:①规律的推导(产生过程);②规律的具体内容;③规律的各种表达式;④理解规律中涉及的物理概念;⑤规律的适用条件等.

对全章知识的总结应在挖掘出其中线索的基础上进行,最好与相关章节进行对比反思.比如,《电场》和《磁场》这两章的线索是相似的,都是“场的产生→场的描述→场对物体的作用→综合应用”.显然,采用对比的办法来学习《磁场》,印象更深,效果更好.

2 反思总结物理模型

有不少同学觉得物理难学!刚刚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后来逐渐地我发现物理学习过程中,物理模型很重要,把物理模型搞清楚了,很多实际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传送带模型”是常见的动力学模型,我比较喜欢采用表格的形式来总结“模型特征”.

(1)水平传送带模型

3 反思总结解题方法

高考物理试题主要有运动学问题、平衡问题和动力学问题,每一种类型的问题都有各自比较固定的思路和方法.比如动力学问题关键是对题涉物体进行运动情况分析,对物体进行运动情况分析最基本的办法抓初速度和受力,再在明确目标量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状态)和动力学规律,最后列式求解.

10.提高学生生物解题效率的方法研究 篇十

[关键词]提高 解题效率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30111

广西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最后一个省份,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一线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特别是高三学生,我们应引导他们掌握必备的生物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强化训练他们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本文针对提高学生生物解题效率做一些研究。

一、 教材内容要充分掌握

分析2015年高考理综试题生物部分可知, 2015年高考生物选择题的第2题和第6题中涉及的端粒酶和猫叫综合征源于必修二生物教材,这些都说明高考的题材都是来自于教材,因此学生要提高解题效率必须充分掌握教材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内容简单化,如在细胞器的教学中,学生要死记硬背各细胞器的功能很难,因此在这个知识的教学中,我先分析每一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然后让学生把所学的细胞器和细胞结构通过简笔画画在纸上,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结构去记忆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对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的变化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教材中很多知识都可以用画图或者概念图的形式把内容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去识记。通过对插图的说、画、练,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插图的认识和理解, 而且还可以把相关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考试中的识图作答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二、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题目及明确命题者的意图

目前,很多生物高考模拟题的阅读量大大提高,学生要通过阅读题目中大量的文字信息,并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解题。这样就要求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题意和命题者的意图。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经过大量训练。在平时的试卷讲评中,我都会要求学生把题目读一遍,让学生尝试去分析并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相关数据,而且每次在讲评完之后,我都会检查学生的试卷,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经过多次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解题时准确划出题目的关键词,能够知道命题者的命题方向,这样在考试时就能够节省很多时间,提高解题效率。

三、 实施同类型题目的大量训练

高考的模拟训练不可能遇到跟高考一样的题目,在平时训练中大多都是相同类型的例题或者相同的知识点。在一次教育教学培训中,江苏一位老师说,他们在高考备考复习时,进行同类型题目的大量训练,比如在复习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教材中的知识点之后,就进行同类型题的训练,每天都会训练三道选择题和一道非选择题,完成这些题目花的时间大概是15分钟,因此每天就可以用这15分钟来强化这个内容。经过两个星期的复习,这个专题基本上就能够达到足够的训练量。因此我在复习《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时就尝试使用了这样的方法进行复习,学生普遍觉得这种类型的题目更容易解答。关于伴性遗传和人类的遗传病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难点,一线教师利用这种复习方法突破了学习难点,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使学生在考试时能快速解答相关问题。

四、 实行分层训练

每个学生的基础是不一样的,要想提高大部分学生的解题效率,必须实行分层训练。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他们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提高解题的效率。对于中等学生,由于他们做题量不够,而且不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因此需要给他们提供一定数量的题目,并让他们学会归纳总结。而对于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复习得抓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先让他们掌握考查概率较高的知识板块,比如生命活动调节、遗传、生态等。其中,遗传较难,生态模块相对容易,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来攻破。只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五、 加强学生对生物专业术语的掌握

生物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专业术语需要学生准确掌握和应用。许多学生在应对生物考试的非选择题时,往往由于词不达意而失分。生物学科高考要求能应用生物学专业术语或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来答题,所以学生平时做非选择题时,要学会引用课本中解决类似问题所用的生物学专业术语、基本观点来回答问题,不要用口语化的文字或错别字答题。用错别字答题是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类囊体”的“囊”字经常写错,还有“桑葚胚”中的“桑葚”两个字,而在高考中,对于专业术语的填空出现错别字是不得分的。因此,我们应加强学生对生物专业术语的掌握。

上一篇:九月份工作计划下一篇:重要节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