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及古诗鉴赏

2024-11-16

文化常识及古诗鉴赏(共7篇)

1.文化常识及古诗鉴赏 篇一

09年中考语文古文、古诗词鉴赏的20篇的主旨、有关文学常识这是09年中考语文古文、古诗词鉴赏的20篇的主旨、有关文学常识,供新初三的孩子参考.古文:

1、陋室铭《全唐文》刘禹锡 唐 文学家、哲学家

中心思想:全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文体知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写作特点: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2、爱莲说《周元公集》周敦颐 宋 哲学家

中心思想: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文体知识:说,一种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目的都是为了说明道理,表明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

写作特点:托物言志,以莲喻人

3、橘逾淮为枳《晏子春秋》晏子 春秋 政治家

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楚王的诡计,维护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善于辞令的才能和热爱祖国、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

写作特点:比喻说理,类比说理

4、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宋 号半山政治家、文学家

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以反面的事例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

写作特点:对比,反面事例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苏洵。

5、周处 《世说新语》刘义庆 南北朝 文学家

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周处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是可以转变的,犯了错误的人,只要勇于改正、弃恶从善,同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文体知识:志人小说

写作特点:对比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孟子 战国 思想家、政治家亚圣

中心思想: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

写作特点: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正面论证,反面论证

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7、卖油翁《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 宋 谥号文忠 号醉翁、六一居士文学家、古文运动领袖

中心思想: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通过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

写作特点: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8、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末(清 张潮编《虞初新志》)

中心思想:本文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主题、结构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赞美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文体知识: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写作特点:空间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船面到船背

9、黔之驴《柳河东集》柳宗元 唐 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中心思想:本文是一则寓言,写了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也告诉我们表面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文体知识:寓言

写作特点:详写老虎,略写驴子

10、黠鼠赋《东坡全集》苏轼 宋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画家

中心思想:本文是一篇理趣兼胜的咏物小赋,写了一只狡猾的老鼠利用人的疏忽而逃脱的故事,说明了最有智慧的人类,却难免被狡猾的老鼠蒙骗,原因全在疏忽大意,告诉我们做事应当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文体知识:赋,古代一种文体。

写作特点:叙事和议论相结合

11、狼《聊斋志异》蒲松龄 清 号柳泉 文学家

中心思想:本文写了屠夫从遇狼、惧狼、避狼到毙狼的经过,揭示了狼的贪婪、凶残、狡猾的本质,赞扬了屠夫的机智勇敢,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文体知识:短篇文言小说

写作特点: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12、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孟子战国 名轲 思想家、政治家 亚圣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之间三个问答,用类比说理的方式,巧妙设问,层层类推,表现了孟子深谋远虑,巧设机关的辩论才能和关心国事,心怀天下的高尚人格。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

写作特点:类比说理

13、公输《墨子》墨子 春秋战国 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故事,反映了墨家反对侵略别国的“非攻”思想,表现了墨子为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辞辛劳、顽强斗争的可贵精神和善于论辩的政治才能。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

写作特点:比喻说理,类比说理

14、庄子钓于濮水《庄子》庄子 战国哲学家、文学家

中心思想:本文写了庄子婉言谢绝楚王请他出仕为官的故事,表现了庄子不为官位所累,淡泊名利、修身养性、清静无为的思想。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

写作特点:类比说理

15、曹刿论战《左传》左丘明 春秋 史官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了要取信于民及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写作特点:对比手法,语言描写

16、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刘向汉 史学家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邹忌以生活小事设喻,委婉地讽谏齐王虚心接受批评,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表现了邹忌善于思考、擅长辞令,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善于讽谏的优秀品质,也表现了齐威王心胸宽广、从谏如流、开明果敢、勇于改革的精神品质。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国别体史书

写作特点:比喻说理,类比说理

17、小石潭记《柳河东集》柳宗元 唐 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中心思想:文章借景抒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幽美的景色和凄清的环境,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文体知识:记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18、孔孟论学《论语》春秋 孔子 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战国 孟子 思想家、政治家 亚圣

中心思想:《论语》四则:①孔子自述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几个阶段,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②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③强调学习要善于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浅的人请教。④告诉我们做人应当自强不息,学习应当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孟子》二则:①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②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精神,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语录体

写作特点:对比说理,类比说理

19、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板桥家书》郑夑 清 号板桥书画家、文学家 扬州八怪之一 诗、书、画三绝

中心思想:本文是一封家信,也是一篇出色的驳论文。文章引用具体事例,批驳了“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无所不诵”的观点,告诉我们读书应当树立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应当有所选择,取其精华。

文体知识:书信,驳论

写作特点:事实论据;正面论证、反面论证

20、黄生借书说《小仓山房文集》袁枚 清 号简斋 随园老人文学家

中心思想:本文就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读书,刻苦学习。

文体知识:说

写作特点:事实论据,理论论据;对比论证

21、问说《孟涂文集》刘开清 号孟涂 桐城派散文家

中心思想:本文集中论述了“问”在读书治学中的重要性,告诫我们学习应当刻苦好学、谦虚勤问,才能取得进步。

文体知识:说

写作特点:对比论证

22、卖柑者言《诚意伯文集》刘基 明 字伯温军事家、政治家、军事家

中心思想:本文由“我”买了一个坏柑的小事引发议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卖柑者的一席话,无情地揭露了元朝末年统治者的腐败弊政,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

写作特点:比喻说理、类比说理

23、岳阳楼记《范文正公集》范仲淹 宋 谥号文正政治家、文学家

中心思想:本文通主要过写景,描写了被贬官员和过往诗人(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观赏景物时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感受(览物之情),然后通过议论,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既是自勉,也是与友人滕子京互勉。)

文体知识:记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对比手法

24、醉翁亭记《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 宋 谥号文忠号醉翁、六一居士 文学家、古文运动领袖

中心思想:本文以“乐”字贯穿全文,生动地描写了滁州醉翁亭幽深的环境和秀美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醉翁之意不在酒)

文体知识:记

写作特点:衬托手法,借景抒情

25、记承天寺夜游《东坡志林》苏轼 宋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画家

中心思想:文章描写了承天寺夜游时庭院中的月色美景,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品质和乐观旷达、恬淡洒脱的人生态度。(闲人:贬官的悲凉、苦闷,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乐观、旷达。)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比喻修辞

26、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 汉史学家、文学家

中心思想: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原因和过程,说明秦末农民起义是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必然结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陈胜:胸怀大志、不甘贫贱和卓越的政治远见、领导才能。)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写作特点: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27、答司马谏议书《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宋 号半山政治家、文学家

中心思想:本文是一篇书信形式的驳论。文章正气凛然地批驳了司马光等人给变法加上的种种罪名,批判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行为,表明了作者坚持政治主张的立场和坚决变法革新的决心。

文体知识:书信,驳论

写作特点:事实论据

28、桃花源记《陶渊明集》陶渊明 晋 一名潜 字元亮 号五柳先生诗人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武陵人误入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兵祸连结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安宁富足、幸福和平的理想社会的憧憬。

文体知识:记

写作特点:铺垫、伏笔

29、捕蛇者说《柳河东集》柳宗元 唐 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文体知识:说

写作特点:对比手法

30、登泰山记《惜抱轩诗文集》姚鼐 清桐城派古文家

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作者在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泰山顶上壮丽雄浑的景象(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文体知识:记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古诗词鉴赏20篇: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唐诗人

主题:这是一首干谒诗,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象,表达了希望得到引荐,出仕为官的愿望。前四句写了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后四句通过比喻表达了自己积极出仕的政治抱负。

2、望岳 杜甫 唐诗人

主题:描写了泰山巍峨壮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不甘平庸,奋力攀登人生高峰的雄心壮志。前六句描写了泰山雄壮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宋 文学家 书画家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

主题: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美好奇妙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前两句分别写晴天的水和雨天的山,描写西湖美丽的风姿。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赞颂西湖的美。

4、黄鹤楼 崔颢 唐诗人

主题:通过诗人登楼望远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寂寞、忧愁、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前四句描写了黄鹤楼的远景,抒发了诗人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后四句描写美丽、朦胧的江景,抒发了诗人满怀愁绪的思乡之情。

5、山居秋暝 王维 唐诗人

主题:描写了秋天山林雨后美好、清幽、恬静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恬静、淡泊、高洁的人生志趣和渴望隐居的愿望。

6、送友人 李白 唐 诗人青莲居士

主题:通过写友人分手时的离情别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真挚的惜别之情。

7、登高 杜甫 唐诗人

主题:描写了深秋时节肃杀、空寂、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愁苦悲凉、忧国忧民、感慨时运艰难的思想感情。前四句描写深秋之景,烘托了诗人愁苦、悲凉的心情。后四句抒情,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多病无亲、穷困潦倒、时世艰难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孤独悲凉、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8、卖炭翁 白居易 唐诗人

主题:这是一首讽喻诗,叙述了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被宫使无情掠夺的经过,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文学家哲学家

主题:前四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后四句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10、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唐诗人

主题:描写了清晨古寺静穆幽深、美好脱俗的景致,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

11、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宋 文学家 书画家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

主题:描写了太守打猎时热烈、壮观的场面,表现了词人渴望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12、如梦令 李清照 宋词人易安居士

主题: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词人爱春、惜花的思想感情。

13、一剪梅 李清照 宋词人易安居士

主题:抒发了词人对丈夫真挚、深切的思念之情。

14、诉衷情 陆游 宋 诗人放翁

主题:描写了词人慷慨从军和离职闲居两个场景,抒发了词人命运多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1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宋词人

主题: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6、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宋词人

主题: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抒发了词人自甘寂寞、不慕繁华的高尚情怀,表现了词人不愿贪图安逸享乐、不愿随波逐流、自甘淡泊孤寂的美好品格。

17、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元 戏剧家 已斋叟元曲四大家

主题:抒发了女主人公对爱人缠绵的相思、真挚的爱情,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苦闷和离愁。

18、天净沙•秋 白朴 元 杂剧家 散曲家兰谷 元曲四大家 主题: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19、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杂剧家 散曲家东篱 元曲四大家

主题: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萧索、凄凉的深秋晚景图,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孤寂愁苦的心情。

20、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元 散曲家云庄

主题:这首小令描绘了江南水乡恬静、祥和的美好景象,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和对江南真切的喜爱之情。诗词鉴赏20篇

2.文化常识及古诗鉴赏 篇二

(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具有什么特征?寓于形象之中的思想感情和典型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形象包括人、景、物。人是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是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是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分析人物形象的答案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 所讲的是什么形象, 形象的基本特征, 形象的意义。

例如: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独高傲的诗人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 惟留诗人独坐敬亭山, 体现了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吗?虽然孤独但落得清闲, 有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下他与敬亭山, 但依旧相看两不厌, 又一次展现了他孤独傲岸的形象。至于物和景的鉴赏, 根据诗的具体内容, 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意图、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主要包括:1、推敲诗歌的字词, 也就是炼字。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的“推敲”的文字斟酌。“红杏之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都是炼字代表。这一类鉴赏试题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中最生动的词是哪一个?结合诗句进行理解。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要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品味锤词炼句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应该把它放到句子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1) 首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 (2) 把这个词语放在句子中再现意象。 (3) 最后说出这个词语更好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例如: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的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前人认为:“直”用得好。它能真切透露出诗人的思想情感。你认为对吗?为什么?答题参考:同意。直, 在诗中是“简直”的意思。南宋统治者偏安杭州, 不思收回失地, 报仇泄恨, 反而把杭州当成是自己的京都汴州, 在那里奢侈享乐。这样一个“直”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慨之情。朋友孤独地离去了, 还一步一回头, 每一次回头, 都让诗人肝肠寸断。再加上离别时的环境:袅袅的秋风, 凄凉的秋景, 彼此之间的留念, 更加增添了离别时的伤感。2、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考查诗歌语言特色的题型的一般提问形式是:试从语言上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或是: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分析某个词语用的巧妙, 而是就整首诗流露出来的语言风格进行描述。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描手法、借古讽今、清新自然、平淡朴素、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曲折、雄浑豪放、笔调委婉、简练生动……答题的步骤: (1) 用一两个术语点明语言特色。 (2) 就诗中有关的词句证明这种特色。 (3) 这些词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例如:

陶者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答题参考:此诗的语言特色“平淡朴素”。“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这些句子, 接近口语, 朴实无华。但却很好的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赞扬, 对劳动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对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憎恨。

(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 在诗歌鉴赏中, 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 是一种不需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 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间接抒情有借物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象征、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高低结合, 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对比、反衬、白描手法、借古讽今、双关、借代等手法。要求学生对表现手法能有准确的判断, 并能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双关、互文等, 修辞手法有和表现手法相交叉的地方, 这是应该注意的。

(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首先要思考并解决以下的问题:这首诗歌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这样写要表达什么样的感受?第二, 要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还必须从作品的总体上把握, 从整体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 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 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主要借助语言来表达, 在鉴赏的时候, 千万不能放过对语言的推敲和揣摩, 尤其要注意抓住诗歌的言外之意。第四, 由于时代的原因, 诗人的思想、情感, 不可避免的带有他们那个时代的印记, 我们既不能苛求古人, 也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来揣摩他们的心态。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 南归以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 所以他的词夺位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 或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风格豪放悲慨。李白的诗, 生活在大唐盛世, 他的诗大多表现为慷慨激昂、奋进敢为的精神特质和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张扬个性, 推崇人格独立, 蔑视权贵, 摆脱现有礼法的束缚。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 他的诗大多描写了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 其中可能交织着许多复杂的情感, 在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参考文献

[1] .《创新设计·步步高·语文》 (2008年第一版)

3.古诗词鉴赏误区及对策 篇三

1. 遗漏信息,答非所问。我们读题时匆匆忙忙,漏掉了原文和题目中许多重要的答题信息,以致于答非所问。如以下两例:

例1 读周邦彦的《关河令》,回答: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该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错答 以阴冷寂静的深夜为线索,讲的都是词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所见所闻。/以秋天和人作为线索,上阕写秋天的环境,借秋声、秋雁表现秋天寂寥、冷清的特点;下阕借秋天的冷清发出感慨,写出人的孤寂之感。

分析 两个答案都没有读清题干,忽略了“上下两阕的首句”的答题提示,答非所问。

示例 此词以时间的转换为线索来写。上阕首句中“向暝”指傍晚,下阕首句中“更深”指夜深,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音书难候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例2 下面是黄庭坚的词《望江东》,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它的上片或下片。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错答 诗人实写站在船头遥望家乡,烟雾阻隔,只能与佳人在梦中相会的状况,虚化地抒发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和急于归家之情。/诗人在灯前写就家书,却无人传递,只好交付给天上的鸿雁,让它捎去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两个错答都没有把答题概念搞懂。“实”是实景,即眼前所见之景;“虚”是虚景,即非眼见的、脑中所想像之景。上片的实景是江头烟树,虚景是梦中相会;下片的实景是灯前写信,虚景是鸿雁传书。

示例 上片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大江横亘,烟树朦胧,遥望家乡而不见,此为实写;梦中与家人相会,此为虚写。梦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归乡的迫切之情。

点拨 读题有“三读”:读诗歌,划出诗中的典型意象、时间时令、抒情词句;读注释,明了创作背景、作者信息和重点字词含义;读题干,用笔将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如答题区间(如例1)、答题概念(如例2)、附加要求等一一划出,提示答题的重点。

2. 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答题时只是抓住诗中的只言片语无限发挥,有时还强解诗意。

例3 结合苏轼《减字木兰花》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错答 又是新的一年,诗人在这生机勃勃的初春季节,盼望自己的仕途也能如春天一般复苏,表达了渴望被君王赦免、重新重用的思想感情。

分析 这首词没有任何字句提及贬谪、君王,注释也没有任何信息与苏轼的被贬和渴望复用相关。很明显,考生是将诗歌中的初春和苏轼的人生经历生硬拼接在一起。

示例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

点拨 题中关于诗歌创作的特殊背景的信息,如战争、政权更迭、仕途遭遇等,一般都以注释的方式注明。如果注释中并无特别说明,诗歌中也无典型意象、明确语句的,答题时一定不要将无关信息带入鉴赏,以免过度发挥。

3. 分析空洞,要点不全。答题时不遵守应有的答题规范,造成要点的缺漏,影响得分。如以下两例:

例4 读例1中周邦彦的词,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错答 ①心情是孤独、寂寞的,诗人害怕寂寞,愁绪萦怀,所以借酒消愁。/②作者表达了孤独、茫然的心情。“云深无雁影”显出其孤独,“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表现出凄凉、茫然之情。

分析 错答①明确诗人的感情特征,但没有明确诗人的感情类型——因何而孤独、寂寞?同时,该答案没有引用原文进行分析,显得空洞。要抓住“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一句,分析出诗人因怀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态。错答②是典型的贴标签。分析“云深无雁影”,重点是分析“雁”这个意象的内涵,答题时要结合注释中关于“雁”的意象内涵的信息。分析“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要结合古人借酒消愁的传统,以及全诗的主旨分析。

示例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孤苦、寂寞之情。上阕写景,“一庭凄冷”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气氛,“云深无雁影”说明词人苦苦等候书信,却迟迟不见,表现了既无奈又焦急的感情。下阕抒情,以“照壁孤灯相映”烘托词人孤独伶仃的形象,“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说的是词人怀人愁重,借酒消愁却愁上加愁的困境。

例5 读例题2中黄庭坚的词,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错答 “隔”字表面上讲烟树阻隔了视线,深层意义上讲自己与家乡相隔。/“隔”字一指烟雾笼罩的树林阻隔了诗人望乡的视线,二指江水阻断了诗人回家的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从错答来看,两位考生都读懂了“隔”字的双重意蕴,但对答题规范不熟悉,使得分要点存在缺漏。本题属于“炼字”考点,答案要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该字的表层义、深层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示例 隔,有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故乡。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隔”字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画眉鸟》古诗鉴赏及解读 篇四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各有怎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

林中的画眉鸟 “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笼中的.画眉鸟,完全没有自由。

2、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试加以简要分析。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用前两句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林中的画眉与后两句陷入笼中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全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5.《新年作》古诗原文及鉴赏 篇五

【诗句】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出处】唐·刘长卿《新年作》。

【意思】我好似被放逐的长沙傅贾谊啊,从今以后不知又要淹留多少年。

【全诗】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全诗鉴赏】

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作者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 州南巴(今属广东茂名)尉,此诗当为迁至潘州次年,即乾元二年(759)后 所作。题为“新年作”,新年本为万象更新、举家团圆之际,是中华民族最 盛大的传统节日。但作者以其谪居岭南之身,在新年之时反倒涌起无限 凄楚,在诗中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愁和贬谪之怨,哀婉凄清,真挚感人。

末联诗人以贾谊自比,既喻身世之悲,又以才华相许,合而言之,即所 谓“才高见弃”者。写此诗时,诗人遭黜已有一载,但是归期仍然无望,所 以不由问道:“从今又几年?”从今以后,还要在这蛮荒之地待上几年呢? 诗以问结,余音袅绕。

6.文化常识及古诗鉴赏 篇六

一、高考关于古代诗词鉴赏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鉴赏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景物,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容,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诗歌都是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的,鉴赏诗词不能抛开诗歌的形象,只有分析诗歌形象,才能把握住诗人的感情脉搏,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其屮重点是应该领悟诗歌的意境。这里的“意”指思想感情,“境”指生活画面。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诗歌的语言是简洁、凝练、含蓄又富有韵律的,因而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要抓住对词语句子的理解,然后才是“修辞”层次上的“鉴赏”,即从词语的锤炼、句子的选择、修辞格的运用、语言的个性化、语言的风格上去理解诗的内容,体味作者诗中表达的感情,进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志向,把握诗的主题。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从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到各种因素的配合、变化,都有“技巧”问题。在诗歌中,材料方面的有无相关、虚实结合、虚实相衬、以小见大,结构方面的断与续、伏笔与照应、对比、映衬、悬念等等,这些都能体现技巧的表达效果,也都是我们在鉴赏中应思考的方面。

4、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时要求实事求是、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关于古诗词思想内容的鉴赏,古人早有“诗言志”的说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更提出了“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这都说明,诗人的创作绝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志可言。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怀”、“咏怀”、“感怀”诗自不必说,就是那些写景诗、咏物诗说到底也莫不寄情言志:可描绘自然风光,表达恬适安闲的心境;或颂扬壮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挚爱;或描写花鸟虫鱼,表达生活的高雅情趣;或叙写亲情友情,抒写人类情感的至真;或抒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表达深沉的哲理思索。凡此种种,可谓千姿百态,是无尽的思想宝库。

二、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任何情感,任何内容,均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因而弄清作品的字面意义是理解作品深层意义的第一步。理解作品表层含义需要注意两点:

(1)明白词语的含义。这里词语的含义并非指一般的意义,而是指特殊的含义。其一是诗、词、曲中使用的典故,只有理解典故的意义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此句中“封狼居胥”即用了典故,原指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的事,此隐指南宋张浚隆兴元年北伐而败于符离之事。

(2)理清句子的结构。诗歌的语言力求凝练,有时还要求对仗,讲究音韵,因而不同于一般散文的语言。其句子结构的特点,一是省略跳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即此类句子。读诗时,读者须将这些互有关联的景物组织起来加以理解。二是语序有时不是正常的排列,理解时须调理成正常语序。如“碧梧栖老凤凰枝”,理解时应将语序调成“凤凰老栖碧梧枝”,句中语序调整主要是根据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对有些句子,只停留在表层意思,是远远不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思的,这就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表现形式去深味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意,弄懂诗句的语境意义和意境意义。

(1)诗句的语境意义。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去把握:①对上下文中的有关词语要联系起来理解。如杜甫《将赴弄南寄别李剑州》中:“使君高义驱古今,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焉知李广未封侯”句的表面义为“怎么知道您像李广一样不能被封侯”,那么此句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呢?一应弄明白“李广未封侯”的典故之义。李广,汉初抗匈奴名将,屡建战功,但终未封侯受赏,因而古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叹。二应联系上文语境来看,李剑州“高义驱古今”,“文翁能化俗”,高风亮节,功绩卓绝,但“三年寥落坐剑州”,既未被重用更未受封,因而作者对李剑州的不公待遇深感不平。但作者更主要的是从积极角度安慰、鼓舞李剑州,以李广喻李剑州功绩显赫,虽寥落暂处剑州,但以后会有锦绣前程。②联系作者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感而发,因而联系作者的处境及作品的背景,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容。

7.文化常识及古诗鉴赏 篇七

(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面各题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小题1】下列句子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A.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架炭车碾冰辙。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小题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4 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迟暮萧瑟、明朗绚丽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词中“老树寒鸦”“白草”可以判断写的是秋季,选项中,A项描写的是春天,C项描写的是冬天,D项描写的是春天。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分析这首曲子可知,前面部分的“落日残霞”写的是傍晚,“老树寒鸦”给人萧索之感。后部分“青、绿、白、红、黄”颜色多种,明丽。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故乡》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通过二十年前后故乡的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进一步破产的社会现实。

B.《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于勒的遭遇的描绘,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C.小说《心声》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借一堂语文课上的小故事,提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某种严重的问题。

D.《孤独之旅》借一个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人生旅途上的一个普遍规律:磨炼使人不断走向成熟。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

试题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变化来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的。主人公不是于勒,而是菲利普夫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上文章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课文,不能偏颇,大致内容和主题以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还是应该心中有数的.更不能放弃课内只顾课外,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及赏析文章的方法,并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3.诗歌鉴赏。(4分)

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题1】从诗中的“ ” “ ”等词语可以看出,本诗所写的季节是暮春时节。(2分)【小题2】“急走”“追”这两个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2分)

【答案】

【小题1】(2分)花落

未成阴

菜花

【小题1】(2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能从词语运用中,体会暮春时节的特征和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

4.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外祖母是《童年》中最光辉、最富人性的形象,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最深刻。

B.《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浩繁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元代丞相脱脱等人主持修撰的。长篇抒情诗《木兰诗》是北朝一首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C.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其作品主要反映社会**和人民疾苦,因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D.词是兴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李清照、柳永等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等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B《木兰诗》为叙事诗。

5.诗歌鉴赏(6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小题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小题2】前两句侧重于写景叙事,展开联想和想象,试描绘其中所展现的画面。(2分)【小题3】 选择一个角度,对后两句进行赏析。(2分)

【答案】

【小题1】表达了诗人对谪戍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小题1】庭院的柳絮纷飞,杨花落尽,风里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枝上的杜鹃,声声泣血,哀转久绝。

【小题1】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以人的情思,将自己对朋友的一腔挚情交予明月传递,艺术而真切地表达了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略

6.默写填空:(附加题)(10分)

⑴、在文学史上,有“诗仙”、“诗圣”之称的诗人分别是、,其中 的诗因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故而被称为

⑵、儒家经典有“四书”、“五经”,其中《大学》、《中庸》、《 》、《 》合称为“四书”,《诗经》《 》、《 》、《 》、《 》合称为“五经”。

【答案】⑴李白、杜甫,杜甫、诗史 ⑵《论语》、《孟子》《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略

7.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前者是小说,选自《呐喊》;后者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按体制分“风”“雅”“颂”三类,常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C.战国时的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采取层层推理论证的方法,通过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结尾概括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D.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莎翁悲剧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答案】B(3分)(《诗经》,收录的是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及对课文的理解,平时应注意积累、牢记,更应注意名篇、名家、名作的积累。那么,回答此题会很容易。B、《诗经》,收录的是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8.根据提示,填写句子。(4分)

(1)《曹刿论战》中能够体现“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2)请写出表达送别之情的两句古诗。

【答案】

(1)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2)答案示例: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识记和默写能力,考查等级为A.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牢记古典诗词及文言名篇,还应注意“名句”的具体意境应用。

9.下面古诗句描写的景色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B.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C.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试题分析:ABD三项都是描写的春天的景色,C项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

10.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水浒》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

B.“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句中的“朦胧”“橘红”“实在”都是形容词。

C.由于长江流域连续干旱,导致洞庭湖、鄱阳湖水面大面积缩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是个病句,应删掉“给”。

D.“要弄清楚蛋白质在体内为什么不可或缺?就要了解它对人体的作用。”这个句子没有问题。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病句辨析 【解析】

试题分析:B中“实在”是个副词;C项不是病句;D项中“问号”用错了,应改为“逗号”。考点:名著阅读 语法知识 病句类型

点评:做好此题的关键点在于熟悉初中教材中的名著篇目,了解汉语短语的类型、病句的类型等相关知识。名著要了解作者、作品特点等;常见的短语有以下几类: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主谓短语、方位短语、介宾短语等。明确各种短语的构成特点等等。

11.(4分)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小题1】这首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梨花哪些特点?(2分)答:

【小题2】第三、四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答案】

【小题1】写出了梨花颜色雪白(淡白)、花开繁茂(满城)的特点。【小题2】流露了作者内心的惆怅,感叹人生短促、美景易逝的思想感情。【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仔细阅读第一、二句诗,理解其意思是“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从描写中可以看出梨花颜色淡白、花开繁茂的特点。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仔细读后两句诗,意思是,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内心的惆怅,感叹人生短促、美景易逝的思想感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丰乐亭游春(其一)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①【小题1】诗歌写了哪些景物来体现丰乐亭景色明媚、生机勃勃的特点?(至少写出两个)【小题2】“鸟歌花舞太守醉”中的“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小题1】绿树、山鸟、晴风、落花。

【小题2】表达了是诗人对明媚春光(或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象,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诗歌写到了绿树、山鸟、晴风、落花。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古诗思想情感,阅读诗歌,把握诗歌主要内容,通过古诗借景抒情的手法,诗歌描绘了丰乐亭景色明媚、生机勃勃的春景图,“醉”是“陶醉”“醉心”的意思,作则陶醉于美景之中,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或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使我们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B.《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对照“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我们的人生价值会有更深的领悟。C.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他的作品《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

D.《陈涉世家》选自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案】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D、“编年体”为“纪传体”。

1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题1】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元曲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萧瑟(萧索)、荒凉

【小题2】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答“思乡”或“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也可)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小题2】试题分析: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点睛:诗词赏析中体味情感类的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结合背景来分析;分析“诗眼”;解读意象;借助典故等。抓住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进行分析就可以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15.古诗文默写(多字少字错字别字均不得分)。(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野望》)(2)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3)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5)曹操《龟虽寿》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精神。(6)《与朱元思书》中,面对奇山异水,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一番感慨“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______。”这是作者追求功名利禄的一种否定。

【答案】 山山唯落晖 晴川历历汉阳树 岂不罹凝寒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老骥伏枥 鸢飞戾天者 窥谷忘反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课文内容理解

上一篇:夜来香小学生优秀作文下一篇:幸福是什么词语造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