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需要激情与爱

2024-10-25

语文课堂需要激情与爱(精选8篇)

1.语文课堂需要激情与爱 篇一

让语文课堂激情四溢

四川省平昌县 何静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过:“激情是语文老师的必备素质。”如果说语文课堂是一池流动的春水,激情则是一股清新的风,吹皱着这池春水,让语文课堂更富有生机。“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自己浸润在诗情画意之中,用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用昂扬的激情去吸纳和传播知识,用一种高亢的精神状态、真挚深沉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碰撞,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以挖掘,激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让语文课堂激情四溢。从而提升语文课堂的品味、展现语文课堂的魅力。

一、厚积薄发,教师因激情而魅力四射

初中语文课本中,一些优秀教师的形象都是充满激情的典范,我们不妨借鉴借鉴:魏巍的小学老师蔡芸芝是“温柔和美丽的人”,“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使学生“直到现在”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背诵她教的诗。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是他的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极好的示范,以致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韩麦尔先生在敌军占领祖国后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使平时淘气的小弗郎士也终生难忘。孔子深沉,藏而不露,他的激情更多地表现为循循善诱与耐心开导。《论语》中《侍坐》篇有这样的记载:在讨论理想问题时,孔子以平等的身份、亲切的语言,启发弟子发言:当听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意见时,一“哂”而过,于无声处表现对学生的关爱;弟子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描绘了一幅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景,正是孔子以“仁”治国激情的曲折表露。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教师要将对教育事业的真情、激情浸润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教学艺术之花拥有坚实的根基。”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像一个泰然自若的舵手,引导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而且要像一位绘声绘色的演员,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注情于声、以情动人、以声引人,让语文课堂激情四溢,充满活力。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两个“黑”字凝重压抑,暗示父亲有孝在身,回家奔丧;反复强调戴的穿的都是“布”,暗示着父亲老境颓唐、祸不单行的遭遇和家中光景的日趋惨淡。面对这些,“我”的伤感之情就不言而喻了。而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两手的“攀”,两脚的“缩”,身子的“向左微倾”,则把父亲为儿子买回橘子时的艰难形象描述出来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跃然纸上,而本已伤感的儿子又怎能不落泪呢?读到此处,我们不由地被父子的骨肉之情所打动,真切地触摸到“我”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之所以广受好评,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课堂上富有激情。她在执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用自己富有深情的语言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氛围,抓住文中的中心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活,好好活„„”,紧贴文本,让学生品读、体味,带领学生诵读,用感情“抓”学生,一节课下来,不少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连听课的老师都眼泪汪汪。这样的课堂,激情四溢、魅力无穷。

二、声情并茂,学生因激情而生机盎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譬如沈从文《边城》一文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也许明天回来。”他到底回来没有呢?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为故事补写一个自认为满意的结尾。学生们兴致勃勃,反响强烈,很快落笔成文。有的写傩送心怀内疚抑郁而终,有的写有情人终成眷属,有的写翠翠终生未嫁。看到这些内容,我除了欣喜,更多的是惊叹。

“言为心声”,语言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使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去点燃学生的激情。学生在朗读时声情并茂,也会在语文课堂中因激情而生机盎然。譬如我在上《大堰河----我的母亲》一课时,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沉曲折的诵读开始,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以及燃烧的激情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如歌如泣、声情并茂的吟咏中走进课文,投身于课文,与作者同爱同恨,同笑同泣。接着,在我们师生共同的朗诵中,学生感受到了大堰河的善良纯朴以及对乳儿的拳拳之情,听到了诗人发自肺腑的对乳母挚爱的呼唤——情感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师生的情绪完全随着时缓时急时高时低的声调在波动,完全沉浸在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中。我正是用这种富有艺术化极具个性化的激情的朗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也因激情而生机盎然。

例如教学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这首豪放词时,我使自己的情感归入作者想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以致早生华发,只好寄情江月以遣怀的慷慨悲凉情感的积累之中。在设置悬念时,用《大江东去》的曲子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未知欲望,完成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创设,再通过鉴赏、吟唱、美读、句子联想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古战场奇景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形象中去,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为字里行间作者那种崇尚英雄、赞美英雄,想建功立业的抱负所感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眼光应落在一个“情”字上,将课文中的知识化为活的、含情的惊涛、乱石、大江、雪浪等组成的古战场雄奇画面的勾勒上,春风得意、从容不迫、胜利击敌的英雄形象的塑造上,以及“樯橹灰飞烟灭”的战斗情景的渲染上,使学生在画面上真正把握苏词的豪放风格,将教师的机械化教学化为活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意识的源泉,从而使气氛活跃且热烈,学生的心情也因创设意境的感染熏陶而得到极大的满足和享受。激情似火的是老师,柔情似水的是老师,铿锵有力的是老师,缠绵悱恻的也是老师;老师就是横槊赋诗的曹孟德,老师就是执手相看泪眼的柳三变,老师就是歌“大江东去”的苏东坡,老师就是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

李易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为有了激情,屈原才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因为有了激情,李白才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因为有了激情,苏轼才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堂好的语文课,老师必定是充满激情的。面对着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面对着精美的语言文字,面对着几十个渴求知识、渴求精神陶冶的学生,你必须充满激情地进入角色,用你的激情将学生带入兴奋状态。哀婉处还它一个哀婉,悲愤处还它一个悲愤,昂扬处还它一个昂扬„„

智慧灵感来自激情,思维张力源于激情,彰显教学个性需要激情,锻造学子英才不可以没有激情。激情澎湃你就可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曲径通幽,妙语如珠,声情并茂,这样的语文课会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兴趣。歌德有句名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引导学生随着教学内容情感脉搏的跳动而跳动,才能真正品味出文章的精华。

三、情感共鸣,课堂因激情而流光溢彩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善于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有了心灵的感悟和情感的共鸣,语文课堂才能因激情而流光溢彩、激情四溢、魅力无穷、妙不可言。因为,这既能展示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又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特级教师钱梦龙讲授《最后一课》,文中韩麦尔先生的一番肺腑之言和小弗朗士满怀痛恨的心情,都明显地在学生心中激起共鸣。课将要结束时,钱梦龙老师却峰回路转,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跟小说里的韩麦尔先生一样都是教本国语文的,你们猜猜看,我读完小说后,会有怎样的感想?”学生们纷纷猜测,而且都言之有理。一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想您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因为您教的是我们祖国的语言,它也像法语一样——最明白,最准确。”这位学生的猜测与钱梦龙的感想完全吻合,师生的情感发生了共鸣。钱梦龙由此赞美祖国语言是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之一,汉字是信息时代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文字。从学生们发亮的眼睛中,可以看出钱梦龙强烈的自豪感已使他们真正动了情。随后,他又让学生谈了各自的感受,学生们思维活跃,在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中,“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这节课在余韵悠悠中结束,而学生们仍沉浸在一种“顿悟”的兴奋之中。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水”。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信其礼,乐其学”。可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关爱还给学生。教师语言应更风趣,语调应更温和,教态应更亲切,课堂上要审时度势,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易兴奋的地方,因势利导,为课堂注入活力。只有通过这种包含慈爱、关心、朴实、动人的语言,才能感染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中引起共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

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这样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和情感因素,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发挥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挖掘作品的共鸣点,让学生在优美生动的语文文字的引领下,走进作者所描述的世界,认识他们笔下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从而品味生活,感悟人生,获得一种语文所特有的审美情趣。课堂因师生的激情而生辉,随师生的笑语而欢腾,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新课程理念所期待的流光溢彩的课堂吗?

李镇西老师说过一句话:“教育者应是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振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扬激情于课堂。”激情是一眼创意的泉源,能提升和凝聚语文课堂的魅力;激情是一种催化的药剂,能引起和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激情是一把燃烧的薪火,能点燃和激发学生心灵的情感。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和年轻的心一起歌唱;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与大家一起共鸣;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更加激情四溢,风采迷人。我们要用教学的激情去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师生的激情之水长流不息,激情之花永开不败。

2.语文课堂需要激情与爱 篇二

近日, 我连续听了几位语文老师的公开课。之前, 据我了解, 几位老师的教学功底不可谓不深厚, 知识储备不可谓不扎实, 但他们在讲课时表现得有气无力, 声音偏小, 课堂毫无生气, 学生沉默不语, 回答问题也非老师点名之后才勉强回答。再看学生坐姿极为不好, 用趴在桌子上也毫无过分。甚至有的学生只顾自己玩手机, 毫不理会教师的讲课, 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做手工, 整个课堂上, 大多数学生都不在状态。再看老师也是套用要求本科生的标准要求高职生。大多数教师采取“满堂 灌”、“一言堂”的形式讲授, 很少与学生互动, 一直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听到的也只是书本上的东西, 完全没有新意, 这就造成了“你说我睡”的课堂现象。

面对这样的课堂, 我陷入了深思, 难道高职高专的课堂就不需要激情了吗? 不需要笑声了吗? 不需要掌声、微笑、鼓励和表扬了吗? 不, 高职高专的课堂更需要激情。高职高专的学生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生活应该充满活力与生气。

有的老师一味地抱怨学生底子不好、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低, 还有说学生学习态度不好、行为习惯不好, 更有甚者说学生的家长素质低, 总之, 好像是学生的不好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换言之, 老师在课堂上就像指挥家或是导演, 一节课上得生动、活跃与否, 关键就在于老师的“导”。课堂氛围不活跃, 学生反应不积极, 不是老师的原因吗? 我们应老老实实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教师只有用自己旺盛的生命之火, 才能点燃学生旺盛的生命之火;教师只有以自己充沛的生命激情, 才可能唤醒学生充沛的生命激情;教师只有以自己远大的生命理想, 才可能培植出学生远大而辉煌的生命理想。

马克思说, 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 激情就在。激情, 是对有价值的目标的执著追求。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就说过激情是“诗的粮食, 诗的薪火”。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 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 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美国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也同样说:“想要教好的教师,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曾有位教育家说过:每个干练的教师, 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 犹如琴师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的琴弦, 刺激之, 安慰之, 兴奋之, 鼓励之。一位外国著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极力呼唤、鼓励学生。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人的激情、心境、 热情等。课堂教学只有熔铸教师丰富的情感, 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氛围中, 教师的每一句话都会在学生的心海里掀起情感的波涛, 引发共鸣。一堂课有了激情, 教学将获得刻骨铭心的力量, 学生的生命将因此而亮丽。

激情的本义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 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 人在激情的支配下, 常能开发巨大潜力。

教师因具有特殊的教育职业性质特点, 需要以自己的情感影响与感染学生, 因而老师应满怀激情地走进课堂。课堂上教师的激情会吸引学生、召唤学生、感染学生。老师的激情往 往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好奇好动的特征, 自然决定了他们会激情涌动。课堂上教师的激情会吸引、召唤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激情是对教师的肯定、欣赏, 教师的激情会因此而升腾, 教师会因激情而魅力四射, 学生会因激情而生机盎然, 课堂会因激情而流光溢彩。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助理的彭思毛教授当年在给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中文教师作题为《远程教学与教学管理摭谈》的专题讲座时很有感慨地说:“有的教师教了多年, 授课气氛还是那样的沉闷。若教师讲课不能引起学生共鸣, 其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因为一切艺术都应倾注情感, 讲课一定要激动, 要制造高潮, 这表明你对所讲的内容很信仰, 很有感情, 是有感而发, 而非无病呻吟。”

那么, 教师的激情来自哪里呢? 我认为教师的激情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的激情来源于自身素质的提升。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让读书成为我们必需的生活。“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能做到出口成章, 用词丰富, 旁征博引, 妙语连珠, 收放自如, 则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 这样的课堂氛围能不热烈吗? 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找时间读书, 让书籍成语文教师的精神伴侣。只有这样, 才能让课堂变成自己的舞台, 在自己的旁征博引下学生自然会燃起激情。

教师的激情来自于对学生无私的爱与责任心。老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全身心地爱他们。同时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 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不能要求他们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只有这种无私的真诚的爱和责任感, 才能产生教学激情。有了真诚的爱, 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关心学生。爱与责任心是语文教师产生激情的源泉。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育理论家和 心理学家赞可夫说:“对学生的爱, 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 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 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

教师的激情还源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并恰当地将之表达出来。它能使教师在课堂上感情抑扬起伏, 举手投足, 恰到好处。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使教师感受到知识的伟大力量和将这种力量与智慧传递给学生, 从而达到师生共同畅游知识海洋的境界。赞可夫说:“儿童感到有兴趣的问题往往超出教学大纲或教科书的范围, 但教师不要拒绝这类问题, 当然, 学生无力解决的事情除外。开展交谈可使知识深化, 可发展学生的探索性思考, 可对科学的巨大力量提高信念, 可增强不断前进, 不断加深认识的意向。”

3.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激情 篇三

【关键词】语文与激情 激情来源 激情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22-01

时下的语文教学,尤其常态的语文教学,我的一个强烈感受就是很多课寡淡得如同一杯白开水,缺少语文课应该有的激情和活力。首先说学生,不管面对多么激情的文章,脸上均毫无表情,一片木然、茫然。不仅是课堂思维,甚至整个语文学习行为都是在教师的推动下被动前行。说到此,有的教师可能把原因归咎于学生素质,归咎于种种教育教学环境和教育教学机制,但这里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回头看看我们教师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和学生一样,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课文,也是一片淡然。由此,我不禁有一种很深的担忧,我们的学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在接受着这样的语文教育?难怪学生对语文课没感觉!当我们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没了感觉,更没了热爱,又怎么能指望我们的学生去全身心地感受语文、热爱语文呢?

要知道,激情,只能靠激情来点燃,而热爱,也只能靠热爱来唤醒呵!

一、激情与“激情”语文

激情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诚然,这里所说的激情,不是那种与理性相对的群情亢奋式的本能冲动。激情是一种投入,是一种思维、智慧和情感的全身心的投入,一种自文本开始,由全身心文本“共鸣”引发的生活和心灵的对话,一种自师生心灵深处生发的独特的思考和情感体验,一种洋溢在课堂内外无处不在的语文生命活力。

“激情”语文,则并非主张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那种慷慨激昂的振臂一呼,也不一定是那种热泪涔涔的悱恻抒情,更不是喧闹的表演和煽情的对话。“激情”语文带着师生思想的沉淀和情感的升华,像喷薄而出的岩浆,又像汩汩淌出的清泉,是师生内心生长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学生对语文如醉如痴。

二、语文教师的激情哪里来

1.激情源于对职业的热爱和事业的追求。

2.激情来自生活的感悟和育人的自信。

3.激情来自广泛的涉猎和语文的志趣。

4.激情来自平日的实践和不懈的探索。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自己充满激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以为方法有三:

一、激情导入,渲染气氛

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兴奋点,若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畅然步入状态,则是一门成功的艺术。那么如何使教学从美丽开始,化平淡为神奇,让语文教学的导入充满诱惑,充满激情呢?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去尝试:从事情的余味中导入;从历史的背景中导入;从创设的情境中导入;从故事的情趣中导入;从教者的激情诵读中导入。我们只有找准了导入的切入点,才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从一节课一开始就沉浸在好奇和亢奋中去获取、去发现、去探索。

二、激情朗读,进入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材以丰富的情感魅力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而情感作为一种内在的体验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反复朗读,才有可能获得某种情感体验。

但倘若使用不当,学生便只能读其形而不能会其神,因而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朗读教学切忌形式单一固定。首先,不要搞范读到底或齐读到底。其次,朗读的时间不宜过长,时间长了,学生易产生倦怠心理。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只读精华,并且要丰富多彩地读。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角色之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活跃课堂氛围。一般来说,学生读书一旦进入角色,就会保持一种进取心态,久而久之,便会有所发现、有所顿悟。

三、激情点化,联想想像

语言“点化”,有时如同中国画中的“渲染”技法一样,可以创设情境,激发情绪,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由此看来,语文教师自身应该博学多才,富有激情,在教学中才能以丰富的知识、新颖的见解、真挚的情感、生动精辟的语言扣击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这样,惊叹、热爱、崇敬、自豪的感情波涛就会在学生心中澎湃,真正达到“披文入情”、“动情观照”。

激情相拥,与语文共舞,这是语文教育的理想。不,它应该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一部分。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学生一份语文的快乐和滋养,并和学生一起享受这份快乐和滋养。

教师,是为求知而生的,是为良知而生的,是为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而生的。一堂课拥有了激情,教育将获得刻骨铭心的力量,一个教师拥有了激情,生命因此而灿烂。

参考文献:

1.《实验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语文教学与研究》

4.语文课堂需要激情与爱 篇四

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沈承玳733300 听过很多老师的语文课,总的感觉有两种:

一、有的老师语文课上得死气沉沉:老师讲得有气无力,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二、也有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或激情澎湃,或柔情似水,或风趣幽默„„因为后者全身心地投入,用满腔的激情把语文课堂燃烧得灵性飞扬。事实证明,语文老师需要激情,语文课堂更需要激情。但是,语文课堂上的激情不是装点门面的无病呻吟,而是亲历参与和探究之后的真情流露。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因参与和探究而变得激情燃烧,个性飞扬呢?

一、、教师要善抓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以此激发学生的激情。我爱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谈论周杰伦的《菊花台》、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蕈秋》、井冈山的《愚公移山》„„我们共享优美的旋律,玩味高雅的诗词,体会细腻的感情,捕捉时代的脉搏„„学生会在浓厚的兴趣中理解内容,提高能力素质。我也喜欢让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一起舞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鲜活的情感。

我也喜欢随机在课堂教学中让简短有力的谜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最新经典流行语来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情感涟漪,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情感大潮中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一次,不太爱回答问题的张鹏超水平回答了一个问题,我马上翘起大拇指说:“你,太有才了!”同学们一愣,突然暴发出舒心的大笑。张鹏同学也从此自信满满,常常在语文课上“驰骋纵横”。又一次,学习《蜘蛛》时,我用“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谜语来激趣,一

堂课因一个简单的问题而调动了全班同学参与热情,教学重点也因此轻松实现。

二、教师要营造师生情感互动的氛围,以此点燃激情火花。

很多人喜欢看李咏、毕福剑等人主持的节目,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会煽情。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记得在学习《散步》时,我用并不十分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的朗读了全文,让许多学生如临其境。我常常随着课文的情节而喜怒哀乐,学生也常常被我的情绪所感染,不断地和我的感情发生热烈的碰撞,激发出一个个灵性的火花。

我会因为一个学生的精彩发言而击掌叫好,也会为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激动半天。学生的情绪在老师的激情澎湃中被点燃,师生在激动着对方的激动,赞赏着对方的体验。研读《木兰诗》时,当学到“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员溅溅„„”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我的学生谈起小学时曾经参加过的勤工俭学活动。他们回忆起当时住在农民家好几天,晚上睡觉时真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呀,每天又吃不上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任务又重,想着想着心中就越发的孤独寂寞,突然有一个同学哭了,全屋的同学都哭了„„接着有不少同学争先发言。在阵阵掌声之后,我首先满脸兴奋地夸奖了这些同学的亲身体验,然后因势利导,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可以看出,学生真的走进了木兰女当时的内心世界。记得学习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时,当讲到“我”成年后雨中回忆父亲读诗、去世的文段时,我和学生都陷入了那种淡淡的惆怅与忧伤之中。我们静静地默读,静静地体验,师生的情感在互动交流中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和碰撞,情感分子充盈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三、着力挖掘教材资源,为激发情感开源

语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课文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所谓情感活动与交流,就是指文本自身的感情、学生的感情和教师的感情三者相互沟通,最终达到一个情感共鸣点。例如,我教学《散步》时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题:假如在一场灾难面前(如火灾、地震等)你们一家三代同处险境,请你猜想一下,你的爸爸首先会救谁出去?请说说理由。这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参与激情空前高涨。他们说得激动不已。有的说先救自己,因为爸爸最爱他(她);有的说会先救老人,因为爸爸孝敬父母。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孩子们的思想在不断地升华,品质在不断提升。又如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我问,范进一生中参加科举考试三十几年,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敬佩”,如果你到时候高三连补两年都没考上大学,你会怎么做?话音一落,教室里立刻像炸了锅。他们有打算学手艺的,有打算出去打工的,有打算种地的„„一阵激烈的表达之后,学生对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认

识更加深刻了,对今天的美好生活和和谐社会更加热爱了。

四、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修养,精心提炼点燃激情的火种。

“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位善学、博学之人。语文就是生活。我非常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我积累古今中外的感人故事,积累国内外大事,积累名言警句等等,然后把它们有机

融入语文课堂中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学习《邓稼先》时,我正好以神七问天为契机,不但水到渠成地导入了课文,更主要的是,整个课堂上一直充满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蚂蚁》时,到了深入理解主题的时候,我巧妙地把汶川大地震的内容引入,学生不但很轻松地理解了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而且再一次被激发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之情。

五、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的热情。

5.语文课堂需要激情与爱 篇五

彰显人文本色

歇马镇欧店小学

熊坤明

本色语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层次地探讨应运而生,笔者也在苦苦地思索,语文的本色到底是什么?一位大师告诉我们:“情”是语文的根。因此笔者得到这样的启示:“情”一定也是语文的本色之一。一篇篇文章,从表象上看是文字符号的有序组合,品味实质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觉和味道。难怪有人说:“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 ; 也有人说:“语文是浪花飞溅的大河,让人心潮澎湃”;还有人说:“语文是神态悠闲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我说:“语文是内心情感的触发器,调控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无论我们如何诠释“语文”这个词,都离不开“情感”这两个字,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更应该挖掘文本中渗透的情感。课堂上,如果老师的情绪高涨,并且刻意地去调动学生的情绪,那么课堂一定是激情昂扬的精彩课堂;反过来,课堂上如果老师自己无精打采,也不去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就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可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使用“激情”艺术,十分重要。

所谓的激情,实际上就是教师以饱满的激情,发挥语言的魅力,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大师们的成功在于激情,大师们的特色也在于激情,听过王崧舟老师的课,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王老师的课堂教学犹如读一首美轮美奂、精彩纷呈的诗。学生在他的课堂中,忘却了自我,醉心于惬意地交流,欢快地思索,同作者一起惊喜,一起感动,一起悲欢。因此我们应该把“激情”当作是一种很好的调动学生情绪,使之产生共鸣的有效方法。

其实,激情的策略很多,因文本的情感底蕴,师生的情感体验,课堂的生成资源等差异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三大类:教态语言激情,立足文本激情和视听渲染激情。

一、教态语言激情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涵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交流的重要“交汇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目光、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等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能够直观、形象地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还有对待学生的评价我们要像呵护即将要开放的花蕾一样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一切问题都好解决。我们不妨欣赏一下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是如何激励和评价学生的。师: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生: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

师:你先别坐下去,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

生:(该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你少说了整整十五个字。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孩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

大师就是大师,没有失望,没有怪责,没有换人。还是那个人,还是那个问题,在学生思维有困惑的时候,教师巧妙地进行了“情境填空”,给了学生问题的引导,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更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和自尊。这一举措对教师而言,不仅显示了教师的宽容大度,而且还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坚韧。对学生而言,成效更为突出,学生在回答好问题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在获得自尊的同时还找到了自信,在心存感激之余学习情趣一定会更加高昂。

二、立足文本激情

纵观王崧舟、窦桂梅、陈金龙等激情大师的课,他们都立足于对文本的解读,在文本中找生发点,然后就紧紧抠住

一、两个点,充分利用各种激情技巧,把学生带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乐为我乐,忧为我忧,动随我动,歌随我歌,文本、教师、学生融为一体,就连听课教师的感情也随着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静,灵魂受到激情的荡涤,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一种境界,也是我们将着力追求的理想目标。笔者经过反复的品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出如下几种激情的技巧。

1、举象造景。文本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载体,它不是电视剧,也不是连环画,没有鲜明的图画。它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的描绘造就出一副副画面出来,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了清晰的画面,才能够激活思维,激发情感。如我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时,学生找到:“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后,我就根据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人们没有火生活的画面:想象一下,没有火,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今天吃,明天吃,今年吃,明年还是吃,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读了这段话,在你的眼前出现怎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在有了初步的印象后,教师紧接着问:在没有火的日子里,在无边的黑暗里,哪些人群特别需要火?学生有了教师的引导提示,马上就想到了:在无边的黑暗里,骨瘦如柴的人们需要火;茹毛饮血的人们需要火;餐风露宿的人们需要火;体弱多病的老人需要火……于是在学生的大脑里便有了一副副鲜活的画面,学生对无边黑暗里的那种艰苦生活也就有了深深地感触,这就是根据语言文字造就景象的效果。

2、角色置换。在解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把自己当作文本情景中的一员,也要把学生融入文本描述的情景之中。只有置身其中,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学生才能忘却自我,和文本、和老师融为一体,学生的情感才能全部地投入。我们来欣赏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与象共舞》的教学片段,就会得到很深的启发。

师:多么欢快的舞蹈,多么热烈的气氛啊!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你就在东巴乐园。我想你一定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名观众是吗?愿意做一名观众的请举手,好的,把你们的这种陶醉读出来,此时此刻我们就是观众,我们就是人群,我们就是舞之蹈之的每一个人,请把带有符号的词语换成我们。

师:记住: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人群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人群!来,我们一起和大象舞之蹈之!起!(生齐读)

师:多么热烈的气氛,多么陶醉的场景啊,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就在东巴乐园.我想你也一定愿意成为一头舞之蹈之的大象。是吗?愿意的请举手。好家伙,请你记住,我们就是大象,我们就是陶醉其中舞之蹈之的象群,请把带符号的地方读成我们.谁来读?(生读)

师:好家伙,还有谁也想成为我们,还有谁也想成为大象?来,我们站起来,用自己的动作,用自己语言,用自己的声音,和大象舞之蹈之.起

师:你听!你听!舞之蹈之的观众在对大象说:“朋友,朋友在哪儿?” 生:朋友,我们一起来舞之蹈之吧!师:大声的喊出来。

生:朋友,我们一起来舞之蹈之吧!师:你再听,舞之蹈之的大象在对观众说,朋友,朋友在哪儿。朋友 生:好,我们一起来吧!

教师忘却了自己是教师,学生忘却了自己是学生,和文本融为了一体,和观众融为了一体,和大象融为了一体,和场景融为了一体,角色发生了彻底的置换,这是一种醉心于文本的精神享受。

3、情感引读。语文需要反复的朗读,只有多读,才能够品出其中的味道。但是不能够机械的朗读,我们不仅要带着任务读,更换形式读,还要设置情景读,在读中深化认识,在读中升华情感。这就需要教师有感情的进行引读。在引读的过程中有两种煽情的技巧可以灵活使用,一种是替换叠加,一种是复沓递进。

在使用“替换叠加”时,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句式,预留一个动态变化的空格,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填补上不同的词语,然后再把这些精练的词语累加起来,带入句子中朗读。如我教学的《猴王出世》,在引导学生学习“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这一重点句时,有意把句子改为:“只见这只()的石猴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猴子。学生各抒己见,“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猴子”,“这是一只机智勇敢的猴子”……在引读时如此替换叠加。“只见这只(活泼可爱)的石猴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只见这只(机智勇敢)的石猴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只见这只(活泼可爱而又机智勇敢)的石猴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如此引读,由分到总,石猴的鲜明形象不仅活跃纸上,也活跃在学生的心里。

复沓递进。“复沓”顾名思义就是多次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重复。“递进”,强度要加深,时空要变换,层层深入,直奔文章的主旨。大家颇为熟悉的一篇课文《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是以作者目睹总理审阅自己的一篇文稿为例,来体现审阅“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的劳苦。文中有一句具体描写周总理工作劳苦的句子:“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从这个重点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总理审阅一份文件时思索之深入,批阅之细致。然而用同样的工作态度去审阅“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的文件,又是何等的劳苦啊!作者没有从始至终陪伴总理工作一整夜,更没有亲历全过程。我们也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也只能是片面的“劳苦”。王崧舟老师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时创设了四个不同的时空境域,别具一番风采,把学生的情感推向到了一个极至。

师:只有这样的阅读才叫审阅,但是同学们,总理这样审阅的仅仅是这样一份文件吗?第一组同学准备

师: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总理坐在不大的写字台前,打开了他今晚要审阅的文件,只见他——(生接读)

师:夜很深了,只是听到时钟“嘀嗒嘀嗒”走动的声音,总理坐在办公桌前,继续审阅文件,只见他——(第二组接读)

师:夜更深了,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依然坐在办公桌前。只见他——(第三组接读)

师:东方发白,夜色烂珊,总理坐在办公桌前审阅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第四组接读)

在王老师诗意一般语言的引领下,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到“东方发白,夜色烂珊”我们仿佛看到了总理劳苦工作一夜的情景,教师为学生找到了感情寄托的支点,把学生引入了一个“激情涌动”的世界,总理劳苦工作的崇高品质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感情世界的一股甘泉,总理劳苦工作的精神是我们敬仰的楷模,总理一心为民的品格更是启迪我们人生的榜样。

4、比照渲染。没有对比就没有效果,只有比较,才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前后不同情感基调的文章。如《圆明园的毁灭》,《只有一个地球》等,我们就以一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为例来体会一下比照渲染的效果。

开始教师有意让学生充分朗读、体味、赞美地球的美丽可爱,掀起了一个个朗读的小高潮。紧接着教师如此引导过度:同学们,从你们查找的资料足以看出,地球妈妈是在毫无保留地对待我们,它无私地为我们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哺育着地球上的60多亿人口。(转身板书)然而今天,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的呢?(话锋一转,出示CAI课件:在悲凉的音乐声中,一幅幅地球母亲被人类破坏、摧残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工厂排废气;一棵棵大树被砍倒;森林火灾;泥土沙漠化,水土流失,造成水灾;乱倒垃圾,乱排污水,造成环境污染,鱼虾死亡;捕杀珍贵动物,一声残酷的枪响,一只东北虎应声倒地,刺痛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学生在哀婉的音乐中静静地观看着,思索着,一片沉寂,都在感受着地球妈妈的痛苦,个个神情严肃。这个惨痛的画面,与前面地球的美丽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情感的落差变化,带给了学生视觉、听觉、心灵上地冲击,像锤子一样敲在学生的心上,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转化的目标。

5、通感升华。通感就是情感内化为精神的变化过程,由情感层面不知不觉地进入到精神层面。通感在语文教学上是一种技巧,也是一座桥梁,还是一种取向,能够把涌动的激情升华为高品位的人性。通感技术的巧妙运用,彻底地改变了语文人文教育“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这种技术已经被不少学者、专家、一线教师所认同: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特殊功效。如母亲“临行密密缝”,缝补的仅仅是衣服么?(《游子吟》);“孤舟蓑笠翁”他真是在钓鱼吗?他又钓到什么?石猴这一跳,跳出了一个什么结果……诸如此类,轻轻一拨,文本的主旨豁然开朗,还需要归纳文章的中心吗?还需要讨论人物的品质吗?还需要对学生传经论道吗?

三、视听渲染激情。多媒体手段以其多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储存信息量大、画面丰富、行声色光的综合运用等特点,在与语文“亲密接触”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渲染学习气氛,充分煽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生动可感的声音和画面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其声仿佛触手可及、侧耳可听,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6.干事业需要激情 篇六

向剑君

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没有风船就不能行驶;激情是火箭的推进剂,没有推进剂,火箭就难以飞向蓝天。生活告诉我们,灵感可以催生不朽的艺术,激情能够创造不凡的业绩;缺乏激情,疲沓涣散,很可能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对待工作必须始终保持高昂的激情,有了激情,工作才能轰轰烈烈地进行。

对待工作的激情不是心血来潮、兴之所至,而是一种觉悟、追求和境界。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胸怀大志、奋发向上,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的人,他们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旺盛的革命干劲,因而工作成效明显,事业日新月异。

高昂的激情来自崇高的理想。没有理想,人就会失魂落魄。一块手表可能有最精致的指针,可能镶嵌了最昂贵的宝石,然而如果缺少了发条,它仍然一无用处。同样,一个人无论怎样学富五车,也不管多么健壮高大,如果对工作毫无激情,甚至连热情都不足,生命就会黯然失色。昆虫学家法布尔正是因为有献身昆虫学的崇高理想,正是因由于对事业有着火热的激情和满腔的热忱,才创造出了骄人的成就。

高昂的激情来自强烈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热情。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把工作看成追求和奉献,而把名利看得轻如鸿毛,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一个丧失责任感的人,会把工作当作一种负担,自然就会失去工作的乐趣。田家英同志曾经写过一首诗:“十年京兆一书生,爱书爱字不爱名。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这就是一种高度责任感的写照。由责任感激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才会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开拓创新,干好事业。

高昂的激情来自自强不息的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激情不断迸发的动力,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加速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你追我赶的时代,是一个大潮涌动、不进则退的时代。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克服知足常乐的思想惰性,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新境界。

让我们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把高昂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10、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10、我们干事业需要激情。

11、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写出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1、①运用了举例论证。文中第三自然段举昆虫学家法布尔有献身昆虫学的崇高理想而创造出骄人成就的事例,论证“高昂的激情来自崇高的理想”这一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运用了道理论证。文中第五自然段引用《周易》中的句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证明“高昂的激情来自自强不息的追求”这一分论点,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没有唯一答案,比如第四自然段也运用了道理论证,言之成理即可)

1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没有责任感,没有追求,缺乏激情。读了本文之后,你有何感受?(3分)

7.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篇七

一、释放情感, 营造课堂良好气氛

要让语文教学充满激情, 教师首先要沉迷到文本中去, 只有对文本的解读充满激情, 才会在课堂上激发情感。同时, 教师要启发学生走进语文的广阔天地, 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 与高尚交流, 与智慧撞击, 从而打下坚实、厚重的文学基础, 产生心灵深处的涌动, 甚至是心灵的震撼。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求真、向善、爱美的种子。

二、精心设计导语,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 文章开头写好了, 就能吸引读者。所以, 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 有先声夺人之效。同时, 它能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维, 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 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课设计精美的导语。我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时, 借鉴了一位老师的做法, 为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祥子怎么这么傻, 这么笨呢?烈日, 他不知躲;暴雨, 他不知避, 老舍为什么写这么一个大傻瓜呢?”全班学生听到这一句, 大为震惊:“是呀, 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 大家就叽叽喳喳投入到议论中, 注意力便情不自禁地集中了起来。为了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心, 顺利进行教学, 还可借助其他手段。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前, 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的音乐画面, 从一开始, 学生就被精彩的画面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 自然趣味盎然, 兴致百倍。这堂课自始至终, 没有一个人偷懒睡觉, 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课堂上激情飞扬, 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 教学内容不同, 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 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 我们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 都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的目的, 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 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 自然衔接。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擂”, 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有力, 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 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三、巧妙组织课堂, 调动学生情绪

课堂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老师的“一言堂”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语文课文姹紫嫣红, 风光无限, 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 自主地阅读, 亲自和作者交流, 用心去感受欣赏, 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 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情绪, 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 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手里拿着小提琴, 就不会干坏事”, 也就更不会“睡觉”了!在教学《花的话》这篇童话时, 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我把那些平日不大爱发言的女生扮成各种花儿, 在课堂上表演, 模仿群花的神态、语言、动作,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积极思考, 认真回答问题。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总之, 如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寻求最佳课堂组织模式。只要我们善于观察, 巧妙组织, 就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到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上, 并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做好教学反思, 为下一节课的精彩演讲作奠基

反思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阶梯, 在上完每一节课后要及时做好反思工作, 想象这节课有哪些灵性迸发的地方, 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认真总结,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对每堂课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 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 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 找出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的重要过程。将在课上所遇到的问题和失误及时记录下来, 从主观和客观上去寻找原因, 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前车之鉴。并且把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忽然产生的灵感和好的教学方法记录下来,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为下一节课的精彩演讲作奠基。

8.让激情充满语文课堂 篇八

首先,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互动,营造良好的、活泼的课堂气氛。

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课堂也是一个舞台,一堂课是一场精彩的演出,老师只有用自己深厚的知识、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真心与学生交流,努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思老师所想,答老师所问,积极配合,共同活动。而教师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尊重为准则,鼓励学生的创见。使他们主动而真心言谈,畅快言语,并达成共识。这样可达到语文课堂教学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目的。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激情与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优美的导入语,有先声夺人之效,犹如一篇好文章,开头就能吸引人不由地往下看;老师对课文画龙点睛的点拔,让他们茅塞顿开;老师意味深长的提问,让他们联想翩翩;老师的引导与鼓励,使他们求知欲沸腾,全身心地投入到丰富思维空间,满腔热情地对待语文课堂。在教学《荷糖月色》一文时,我让同学们谈谈学习此优美散文,你对此文的美是如何感受的?作者的思想境界是怎样的……他们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通过点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课文的要点、重点、词句,并且都兴奋不已,都为自己的努力成果得到赞赏而激动,这在他们的心中更增强了探究知识的兴趣而对学习充满激情。

再次,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个性飞扬。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每一堂课并不是老师讲得有多好,学生就能学好,而是老师要在语文课上,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去深刻感知课文的重点,在课堂上发挥思维的能量,激扬个性运用想象翅膀,异想天开地思考每一个语文课题。学生在争论中无拘无束,使激扬的思维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在柳永诗《雨霖铃》中,我让学生谈诗里作者在离愁别绪中所蕴含的情趣之感。学生带着诗意的心境,敞亮视界,舒展心灵,翱翔思想,展现各自生命深处的生机,放飞个性,独抒一见。课堂上阵阵善意的笑声,鼓舞了每一个同学的胆量,由谈吐的遮遮掩掩变得大大方方,思维与个性的差异,带给学生是全方位的启发。

作为语文教师,应经常考虑如何灵活巧妙而富有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相一致,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点燃智慧的火花,放飞想象的翅膀,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活力绽放!

上一篇:职场人士的商务礼仪下一篇:黔江区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