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2024-11-11

审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共8篇)

1.审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篇一

黑龙江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思考与研究

一、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

应该按照省委省政府以及建设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制定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总体规划,研究出台建设领域信息化政策,尽快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我省建设信息资源一体化进程,积极开展关键性难点技术的攻关工作,通过培育政务信息化典型地市、企业试点工程,打造以“服务为民的阳光政府”为目标的适合我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体系。

1、在不断完善本规划的总体建设方案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省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目标及具体任务,准体系、主要应用服务系统和保障体系的规划设计。初步完成建设行业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资源整合和信息标准体系的技术方案设计,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2、建立建设领域信息化标准体系。按照建设部相关专题标准研究制定符合我省要求的建设领域信息化基础标准、划、城市建设、建筑业、住宅与房地产、其他行业)电子商务、GIS3、制订建设领域信息化技术政策与管理办法。根据省政府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及我省建设领域实际情况,术要求,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意识。

(二)构建适应我省建设领域发展的电子信息支撑平台

1、加速推进建设领域知识协同管理平台的建设逐步开展建设领域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程,形成建设领域可供参考的知识库体系,步推进网络教学与职业培训工作,识指导实践的作用。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快资源整合,形成标准统一、共享开放的知识管理系统平台。

2、加快推进建设领域业务协同管理平台的建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域行政许可事项行政管理、行政服务、行政审批等政府职能,案管理的成功经验,术措施与实施方案,建设,分析整理行政审批业务的标准和流程,利用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因素对行政审批的影响。用现代化手段构建促进社会监督,加大政务公开透明的程度,为科学地开展审批管理业务提供必要的条件。

3、加快推进机关事务协同办公以及全省政务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

按照省政府对于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的整体要求,借鉴先进地区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的经验,研究制定全省建设领域政务协同办公的应用规范及统一标准,加大对数字身份认证技术(展基于身份认证技术的审批、签章等业务,逐步以在现有公文无纸化传输的基础上,信息网络和计算机基础标准、GPS、CAD、制定相关的技术政策与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我省建设领域知识协同管理平台的规范和标准,”审批系统平台的建设,以快捷、便民、互联互通为主要目的,融合研究建设领域各行业数据统计系统模型,逐步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协同管理平台。CA认证)完成建设领域信息应用平台的总体建设框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其他应用服务系统、并根据全省建设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实际

IC卡等)和信息化安全标准。强化信息化建设的整合意识、通过基础信息的收集、并分阶段建立远程教育系统,改善我省建设领域知识结构、及省委、省政府对于行政审批的要求,参考现有市场监管手段,做好逐步实现全省建设领域行政系统公文的电子化发布、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包括电子政务、规范我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技

优化信息资源,制定行政审批、同时积极配合行政审批大厅的一站式”审批的网络应用系统建设。充分OA系统改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关键技术、标(包括城市规开放意识、共享整理、编辑加工等流在全省建设领域逐充分发挥知并在现有信息 加快全省建设领决策支持的技“阳光政府”,OA系统相结合,开储存、、“一站式借鉴其他省市诚信档“、电子签章技术的应用力度,并逐步与查询等功能,达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快捷、高效的办公现代化。

4、加快推进信息互动服务平台的建设

(1)加快完善政策措施,通过合理的政策、资金和项目安排,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集中力量支持信息化网络应用基础建设,带动提升区域信息化应用水平。

(2)发挥省建设信息中心在全省建设系统信息化工作中的龙头作用,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指导并促进各级建设信息中心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信息化媒介的延伸功能和服务手段,发挥建设系统主管部门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全省建设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按照“四统一”的原则,建立覆盖全省的统一的建设系统信息互动服务平台。

(3)以协同办公及省政务信息交换平台数据库为基础,整合优化门户网站、专业网站及各服务平台的政务信息资源库,开展手机短信、现快速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决策层信息,做到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4)加大信息服务力度,整合并监督以政务大厅信息化建设,以大屏幕信息发布、关部门协商合作,逐步建立完善的业务咨询信息服务。

(三)推动建设领域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1、城市规划行业

城市规划行业信息化工作应该遵循以下指导思想: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分区规划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规划城关管理信息系统等业务监管系统平台的建设,数据库,加大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及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调研与实施工作,并形成与之紧密结合的,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系统应用、决策服务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

2、城市建设行业

城市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应该以控制城市建设行业信息流为基础,设的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能力,以维护和强化城市功能为主要目标,协助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发布与实行,重点实施针对城市供暖、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镇燃气、道路、垃圾处理、风景名胜区及基础设施等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平台。

积极推广应用公交IC监测调度系统,扩大IC卡应用范围,逐步实现城市公用事业收费

积极推行建设领域公共服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全省呼叫中心功能和电子政务功能。为公众服务快捷化、管理科学化、备案系统化功能。在全省建立加强城市服务网站的建设,提高网站的实用性。

3、住宅与房地产业

建立健全省房地产行业信息化监督管理体系,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管理、房地产产权交易和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务管理内容;加快建立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交换、市场预警预报体系;建立全省房地产企业及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监管信息系统,宅与房地产行业业务管理规范,制定信息交换标准;构建房地产市场监管与服务信息平台,加快房地产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4、建设工程管理和建筑业触摸屏信息查询为辅助手段开展服务,规划现状调查信息系统、GIS)技术、卫星和航空遥感在接受公众投诉、视频会议等即时通讯手段,实

勘测信息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相关的信息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一卡通”。

“12319”热线服务中心,集合“12319”服务热线的基础上,维修基金监管等业预警分析等功能完善的房地产促进房地产信用加快GPS)实现网络电话、“12319”为代表的城市建设服务热线系统,加快与其他相

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城建档案(((卡收费系统,供水、供热、供气等计算机辅助计量收费系统及其举报、报修等方面进行信息化建设,房地产测绘管理、数据汇总、(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系统,规范住房公积金业务信息管理工作。根据住

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快推进招投标监管系统的建设,并逐步完善监管功能,重点实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及执业人员监督管理系统的前期准备工作。在企业资质管理及执业人员监管系统完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整的建筑市场监督管理数据库,完成企业的资质管理、档案管理、业绩管理与从业人员的认证、考核、备案管理等工作。逐步实施对建设工程报建管理、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管理、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管理、建设工程监理招投标管理、建设工程材料招投标管理、建设工程评标专家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建设工程执法监察管理、建设工程执业人员管理等业务监管系统的建设。实现建筑材料、机械的网上信息发布和监管。

(四)加快推进建设企业信息化工作

全省建设企业要认真贯彻建设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设企业、大对企业的调研力度,财务管理、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资源管理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以点带面,引导企业明确建设方向。我省建设企业具有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确保全省建设企业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

1、建筑业企业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管理模式、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的重点内容,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加强企业网络平台建设,施工辅助管理方面的现代化,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的优化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标。

2、房地产企业要深入研究商品房销售、物业管理等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在新开发项目中积极采用由省建设厅推荐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开发项目的管理和宣传能力,满足消费者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3、勘察设计企业要在现有撑的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作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设计、工程造价、施工管理的网络一体化应用平台。同时,对于目前存在的勘察设计企业中使用盗版设计软件的现象要进一步规范和清理。

4、供水、燃气、供暖等生产企业和输配企业,要根据企业的不同条件(规模、技术、经济及需求等)步推行生产、调度、目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5、城市交通等行业,要加快推广建立计算机辅助运营调度指挥系统。况,积极创造条件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以及信息发布服务平台。

二、保障措施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做后盾,克服政府体制下条块分割所造成的信息化工作协调难、维护资金的专款专用以下六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省建设厅对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快研究利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以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为信息化建设试点,着重围绕项目管理、逐步提高我省建设领域企业技术含量,从而提高整体的竞争实力,使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监管能力,要在企业财务现场施工管理、质量控制、材料选购和调配等物业管理系统、小区监控系统等,全面

CAD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以网络集成技术为支智能建筑的开发与研究,将项目的设计流程与施工管理工

管理一体化的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优化调度和经济运行的

IC卡技术在公共汽(电)车、出租车运营中的应用,市政、环卫、园林、风景名胜区等单位都要根据实际情 强调信息化“四统一”管理的必要性,来管理难的状况,来保证信息化建设和,来确保信息技术和政策研究能够持续的发展下去。为此,应注重加强

必须强化管理机制,加强规划与管理,减少努力实现生产进度控制、尽快建立计算机网络化的辅助调度、监控系统,提高数据加工处理能力,逐营销、不必要的浪费,避免重复建设,因此,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研究制定相关的规划与管理制度,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全省建设领域各级信息化建设部门应当协调一致,建立省、市二级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信息主管(CIO)制度,统一思想,及时沟通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同时应当加强全省建设信息技术专家委员会的组织领导,提高对专业理论研究专家、技术专家的重视,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在我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中的指导和参谋作用。

(二)完善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省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依照省委、省政府对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统一要求,建立并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全省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出台《黑龙江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规范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渠道不畅、信息孤岛等问题,加强信息资源的公开与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增加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与实效。研究制定全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监督制度、考核标准,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推进全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快速良性发展。

(三)拓宽投资渠道

探索研究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渠道,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方向,强化资金管理体系,统筹安排、协调管理、杜绝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在逐年增加对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完善资金管理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投资,逐步形成由多种投融资渠道、多元投资主体构成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格局。建立信息化建设相关的优惠政策,探索信息化建设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鼓励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市场运作。研究信息化建设所能创造的市场效益,通过向社会提供信息增值服务,来稳定信息化工作队伍,使全省建设领域信息化良性滚动发展。

(四)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研究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实行人才激励机制,争取未来全省建设领域拥有三支成熟的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具有较高专业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前沿发展并有创新能力的专家队伍;掌握信息化专业知识、熟悉信息化建设理论并了解建设工程理论与网络技术的管理人才队伍;熟练掌握网络与计算机技能、具有信息资源与项目系统开发能力的技术人才队伍。

(五)强化安全措施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防范与研究,制定强有力的安全技术保障措施,提高信息资源的直接接触人员与技术人员的保密意识,培养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研究信息服务网络技术的加密措施,网络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并按照国家有关政务公开的规定,研究制定相关政务信息公开政策,强化政务信息的管理与发布力度,最大程度地实现政务公开。

(六)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在专业应用项目系统开发等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要加强调查研究与技术交流,及时掌握国内外建设及相关领域的信息技术及发展动态,把握发展时机、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完善我省建设领域信息化的体系结构。加强国内外、省内外的技术合作,不定期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讨交流;派遣有能力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到省内外信息化研究机构进修培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研究制定竞争机制,鼓励信息化项目建设承包商参与我省的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

2.审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篇二

关键词:建设领域政务信息化,建设,现状

前言

朱:基总理2002年2月在中南海举办的科技知识讲座上讲话强调,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建设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是建设业各级领导及同行极大关注的新课题。温家宝总理2004年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加强电子政务规划工作, 逐步建成电子政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建设领域政务信息化建设难在何处?应该如何根据国家的有关部署重视并推进信息化的发展?从我国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阻力及前景展望入手对该问题提出新的理解和看法。

1 建设领域政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建设领域政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建设领域信息化的建设还处于创建和发展阶段。从全国来看, 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现在已归纳为“三网一库”工程:即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网, 建设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设区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互联互通的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 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 以及综合数据库。

1.2 建设领域政务信息化建设必然性

1.2.1 提高政府效率的必然选择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对建设领域的行政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人浮于事、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等问题, 人们呼唤一个精简、高效、经济、廉洁、公正的政府模式。笔者认为, 机构改革不能仅仅是机构和人员的数量上简单地精简, 而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 武装政府系统, 改革政府工作流程, 实行政府机构的再造, 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简。

1.2.2 实现政务公开的有效途径

建设领域政务信息化建设能够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 使政府的决策基于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基础之上, 同时更好地实现政府为人民提出的各种服务。而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提供的服务有一些基础信息的发布, 如统计数据, 政策法规等, 企业可通过网上申报、监督投诉。

1.2.3 部门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

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资源的聚集库和开发中心。通过电子政务可以积累大量信息, 经过筛选、分类、整理和归纳, 使之成为建设领域政府工作的参考依据。同时, 经过整合的信息, 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 便于企业和社会利用, 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环保要求以及市场准入情况, 增强政策的指导和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 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阻力

从整体情况看, 尽管各省市建设厅、局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相当成绩, 但业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这直接限制了建设领域政务信息化建设与政府体制改革紧密结合的机会。目前, 我国建设领域信息化的发展阻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2.1 认识方面

建设领域不同集团和利益阶层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认识上的不统一和利益上的冲突必定造成一些工作上的摩擦和阻力。而对于建设领域信息化的表面认识和浅层思考是影响电子政务纵深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阻碍。

2.2 体制方面

政府改革与政务信息化建设远未有机整合。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最大的阻力来自体制方面。目前, 很多建设主管部门积极推进政府体制改革, 推动依法行政和综合执法工作, 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经验, 但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影响却非常有限。这对政务信息化建设而言, 意味着没有充分利用制度变化所产生的机会;对建设主管部门机构改革而言, 政务信息化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2.3 信息安全方面

政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一个通行的模式。建设领域政务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 积极采用安全技术、认真研究防范措施、预防病毒感染和黑客入侵等安全问题, 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关键。

这里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内部网、外部网和专网, 以及信息资源库的合理设计问题;二是政府机构内部和部门之间实现充分的信息共享问题;三是信息对外服务问题。

2.4 技术方面

各地方建设领域的网络往往采用了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安全方案, 没有充分考虑对外服务和互动的业务需要, 限制了涉及与公众企业互动的业务应用;网上办事、联合审批等业务还没有大规模开展, 网络的最主要应用还是信息发布。不过, 少数地方已经超越了这一阶段, 开始通过网络手段开展网上统计、审批等方面的工作。这样, 凡是涉及对外企业和公众的业务, 内外网络数据交换就不得不依赖人工手段, 极大地限制了网上办事、网上审批等业务的发展。这一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 政务信息化建设就很难获得多大回报。

2.5 资金方面

资金投入不足是建设领域政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政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 往往因为资金不到位或到位不足, 使开发工作很难继续下去。“信息基础设施所涉及到的设备、线路和信息系统平台、应用软件都价格昂贵, 前期的投入致关重要, 如果没有足够的业务应用跟上, 这些投资都无法转化为效益, 信息化建设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建设领域政务信息化前景展望

展望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未来, 我们首先应如前所述分析目前自身现状;找寻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阻力;然后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最终明确电子政务发展的可行思路。

3.1 建设领域政务信息化发展目标

3.1.1 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短期目标是:

建设部已明确要建“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四个系统。要求各省在建设过程中, 要统筹考虑, 避免浪费资源, 并尽量发挥现有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3.1.2 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的长期目标是:

政务公开、实现电子采购与招标, 在电子商务的安全环境下, 政府部门以电子化方式与供应商在线进行采购、交易及支付处理作业。

3.2 建设领域政务信息化发展的可行思路

现在建设领域政务信息网站运作模式都是电信提供网络平台和技术支持, 政府部门的信息中心负责日常的运营维护和信息更新。由于各省政府部门财力或人力不足, 造成许多政府网站难以为继, 网站的作用也就难以发挥。所以要想改变目前网站的局面, 最根本的是要改变纯官方投资的经营模式, 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科学运营机制。

建设领域在进行政务信息化建设时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不断改革,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建设在促进政府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与政府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二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必须认识到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进行持续努力, 电子政务建设才能够取得成功;、三是注意安全适度, 要实事求是紧密结合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种类, 制定恰当的安全策略, 在此基础上设计安全标准和安全规范, 避免安全投资过度或不足;四是加强有效领导;五是互动效应, 要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设计时充分考虑与公众互动的需要。

要在建设领域实施政务信息化建设, 不仅需要理念上的革新, 更需要主管部门组织形式的内部完善与改造。那些一线的员工应该得到充分的授权, 能够在现场做出决策, 当然, 这个决策要跟整个机构的价值体系一致。从应用角度选择优先发展的应用项目, 可以从门户网站、网上统计、证照更新、电子阅览室、社区信息化、电子立法等方面考虑, 发展电子政务业务应用。除此之外, 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 积极探索建立、管理和维护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交换指标体系, 为信息共享提供经验。

3.教学领域信息化建设研究分析 篇三

【关键词】教学领域信息化;教学改革;促进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1]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通过信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来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推动教学改革,达到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目标。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教学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落实“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一、教学领域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是指:“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2]

教育信息化经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教育信息化重点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时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数量与规模上实现了快速发展;第二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到现在,在继续关注教育、教学部门的行政管理与教学管理应用的同时,信息与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逐渐转向教学领域,并强调要通过这种应用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深化改革,使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升。[3]

教育信息化必须将重点放在教学领域(包括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应用与推广。[3]

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应用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的教学,其特点是各类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又称为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是在线学习与教学的支持环境。商业平台典型代表有Blackboard(国外)、THEOL(国内),开源平台的典型代表有Moodle、Sakai和Drupal等。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在校内外便捷地使用、发布、维护相关课程的资源,并实现与学生在线研讨、交互、答疑、布置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极大拓宽了教学空间。而在课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低层次应用。

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应用主要是建设教学资源库与网络课程。以资源为中心的典型应用有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以教材为中心的典型应用有课程网站、电子书等建设。以活动为中心的典型应用有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等。

教学评价信息化的一个典型应用是生成基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形成性评价。学生形成性评价一般由学习成绩和学习过程评价组成。学生的学习成绩由系统自动的客观评测打分、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组成。学习过程评价包含视频、文档等教学资源的学习时长和频次,参与讨论、日志、博客等程度和效果评价。

二、教学领域信息化面临问题

教学领域信息化发展整体形势良好,但是在信息化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的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各高校虽然制定了教学领域信息化相关发展规划与策略,但是覆盖面还不够,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环境建设标准、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激励政策、建设考核办法、资源评价标准和环境评价标准都明显偏少。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增长,但投入不平衡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每年投入大量经费,但各项投入经费不太平衡。相比在多媒体硬件环境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投入,在教学培训方面投入明显不足。许多高校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使用轻管理与维护。硬件投资比例较高,软件投资不稳定,服务投资较少。

(三)教育信息化的培训逐步开展,但师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影响教学信息化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因年龄、专业背景、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很多教师缺乏依托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层次较低,许多应用只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PowerPoint电子讲稿、使用有关图片和音像资料、与学生进行邮件交流等。

(四)应用动机不强、抗拒现象存在

在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关的激励政策、组织保障和现代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指导,教师应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动机不强。在教学信息化过程中,由于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等的引入,需要教师变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后的教学需要教师收集大量的学习资源,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随时指导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以及工作压力,使教师对改革行动产生了抗拒。

三、教学领域信息化促进策略

教学领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促进教学领域信息化建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目标,可以采用如下的促进策略。

(一)创新教学领域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

教学领域信息化建设与推进过程中涉及的部门较多,如院系教研室、教学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网络管理部门、教育技术支持部门等。各部门之间明确的工作职责,协调的运转机制,是产生信息化良好效果的关键。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与机制

有效的教学激励政策与机制是教学领域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保障。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有效的激励政策。比如,通过立项支持的方式给予资助;出台教学信息化相关建设管理规定;核算教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工作量;将教师信息化建设情况作为申报各类教学优秀奖的参考依据;设立教师信息化建设的奖项。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应用推广

教学领域信息化最终是通过教学过程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让尽可能多的老师、学生关注、了解更多的信息与信息技术。鼓励教师先从上传学习资料、在线辅导答疑、在线作业管理等简单应用开始,逐步拓展到随堂检测、在线测试、探究型教学等复杂类型应用,推动教学信息化逐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均衡发展。

(四)构建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教学领域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需要增加投资建设,提供强健可靠的基础设施,为教师提供和支持互动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新教室,为学生提供移动学习的条件。为教师提供有效便捷的支持服务,比如,提供各类信息环境与系统的使用手册和帮助文档,技术支持人员的联系方式等。

(五)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与信息化教与学的能力

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与信息化教与学的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接受培训”。将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纳入到教师发展培训计划中,通过培训帮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克服惧怕新技术的心理,组织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基础培训和各类主题的应用培训,组织交流研讨等帮助老师跨越技术壁垒,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工具与技术来提高教学。通过培训帮助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学习时,学生要数树立主体意识,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应主动地学、探究地学、发现问题地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活动中。同时还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注重掌握学习方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等重要素质的提高。

(六)鼓励教师变革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课程建设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力求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道路上实现混合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传统课堂教学,引导督促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能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程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可持续性提高夯实了物质基础。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网络学习考核情况纳入到课程考查中。转变传统的结果性评价,采用基于学生学习行为和成果的形成性评价。

四、结束语

教学领域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建设过程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不同阶段的建设重点不同,建设目标也不同。不抓住这个重点就会迷失方向,就很难取得显著成效。因此,通过教学领域信息化,将教学信息化与教学融合,来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以教学模式改革作为突破口,推动教学改革,达到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何克抗. 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 中国电化教育,2006(8).

[3] 何克抗.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第10期,64-71.

4.审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篇四

推动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打造

工程建设领域“阳光”信息平台

按照中央纪委、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转发〈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我区高度重视,在区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领导小组的具体安排部署下,积极推动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为信息平台的开通作好了前期准备工作。根据会议安排,在此作交流发言: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做法。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我区在政府网站设立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信息公开专栏,为下一步集中公开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作好准备工作。同时为了能够尽快开通信息平台,我们一方面根据《实施意见》,积极制作信息公开版面,从技术上确保信息平台的顺利开通;另一方面建立相关部门联系会议制度,按照“谁主管、谁发布”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从信息内容上确保信息平台的顺利开通。

(一)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是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工程建设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市场原则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促进 1

工程建设项目高效、安全、廉洁运行的现实要求。在区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 建立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同时在区经信委设立协调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的协调、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依据职能,明确具体承办单位并指定一名同志负责这项工作,按照区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和工作部署,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推进工作。

(二)强化责任意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根据区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和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相关单位(部门)制定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采集、审核、发布、更正和使用等相关管理工作,明确相关责任人,落实工作责任制,切实做好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信息的采集、整理、发布和报送工作,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和及时,促进信用信息在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中的共享应用。

二、存在问题

(一)现阶段各行业信息系统相对独立,而且部分信息内容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便于公开发布,造成无法与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信息系统链接,如工商系统企业信息和人民银行授信信息系统。为些,在工程建设领域项目

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信息平台的录入工作量非常大,不便于本信息平台的及时更正。

(二)按《实施意见》项目信息公开基本指导目录和信用信息基本指导目录,各区县自行设计规划信息平台版面(主要指信息公开格式),一是造成版面格式不统一,不便于今后运用的统一检索和信息共享,二是增加各区县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三、几点建议

(一)建议由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按照信息基本指导目录,统一设计规划信息公开格式和链接方式,各区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丰富其他内容。

5.审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篇五

建设工作实施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

(中纪发„2011‟16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27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监察部等部门关于解决当前政府投资工程中带有普遍性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41号),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有关规定,现就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2011年底前,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县级以上政府依托政府网站,全面设立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以下简称信息公开共享专栏),链接和整合其相关部门建立的信息公开共享专栏,集中公开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

(二)县级以上政府普遍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工程建设领域信用环境明显优化。县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按要求建立信用档案,不良行为信息公开基本达到全覆盖。

(三)初步实现全国范围内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认共享。

二、工作原则

(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各级政府网站,集中公布信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把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与治理商业贿赂、推进政务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二)统一规范,分级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基本指导目录,制定、发布本行业、本系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以及信用评价标准。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级组织实施,依据投资额度确定需公开项目的范围,细化和实施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收集、公布、管理和使用,加强行业监管,做到条块结合。

(三)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重点公布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城乡建设和管理重大事项以及信用信息等,突出对不良行为信息的披露,逐步实现对工程建设各类信息的全覆盖。逐步为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有效实施联动监管措施。

(四)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依法依规,及时规范发布信息,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得将信用信息作为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的工具。

三、关于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

(一)明确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的内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基本指导目录(试行)》(见附件1),以项目为中心,以审批流程为主线,主动公开重大建设项目的立项、招标投标、征地拆迁、重大设计变更、施工管理等信息。

(二)明确项目信息公开的主体。按照“谁主管、谁发布”的原则,项目管理单位做好信息收集、发布和维护等工作。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信息由项目审批单位收集、审核和发布。项目招标投标信息由相应部门发布。项目建设管理信息和从业单位、主要从业人员行为信息由项目建设单位提供,项目主管部门依据管理权限审核、发布。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审批和出让信息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收集、审核和发布。相关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的基础信息由建设资质管理部门依据职能公开。

(三)明确项目信息公开的载体。各有关部门按照《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规范(试行)》(见附件3),依托各级政府网站,设立信息公开共享专栏,提供信息发布、更新、查询等功能,集中公开项目信息。

(四)准确、及时、规范公开项目信息。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审批和管理权限,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及时公布项目信息。对于依申请公开的信息,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定和发布相应的依据、程序和标准。

四、关于信用信息公开和应用

(一)制定行业信用评价方法和标准。国务院各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基本指导目录(试行)》(见附件2),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目录和实施办法,制定本行业工程建设不良行为认定标准、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和信用评价办法,指导本行业对建设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工作。

(二)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结合本行业实际,研究开展信用评价并公开结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通过信用服务机构进行评价。

(三)建立和完善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本行业统一的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按照管理权限和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对本地区参与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诚信行为进行检查,收集、审核、记录从业单位和人员在工程建设活动中的信用信息,建立建设市场各方主体信用档案。中央管理企业和在工商注册地址外承接项目的市场主体,由其项目所在地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收集、审核、记录和公布其在项目建设中的信用情况,同时向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主管部门通报。

(四)集中公开信用信息。各级有关部门按照审批和管理权限,依托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公开工程建设从业主体资质、项目业绩、信用评价、良好行为记录和不良行为记录等信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五)重点公开不良行为信息。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的监督检查并依法作出处理,要按照“谁查处、谁负责”的原则,进行违法违规档案记录。不良行为信息应于行政处理决定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公布。公布的基本内容应包括被处理当事人名称、违法行为、处理依据、处理决定、处理时间和处理机关等。

(六)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国务院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和完善行业统一的信用信息运用制度,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各地区、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标准,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综合运用信用信息结果。对信用等级低和不良行为性质恶劣的从业单位要重点监管,在市场准入、资质管理、招标投标等方面提出限制条件。要正确使用信用信息,不得利用诚信奖惩机制设置市场壁垒,搞地方保护或行业保护;不得对处罚期满的市场主体附加其他限制条件。

五、实现工程建设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认共享

(一)做好工程建设信息的统一链接与整合发布。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门户网站设立信息公开共享专栏,统一链接本地区公开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信息平台。中央政府网站开设信息公开共享专栏,统一链接各省(区、市)和国务院各部门公开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

(二)推进行业、地区间信用信息的互认共享。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规范(试行)》确定的“信用等级评价结果公开表示规则”,公布从业单位等级评价结果,互认共享行业间信用等级信息。对不同行业的信用评价记录,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推进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表示转换,便于地区、行业间信用等级信息的互认和应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资质资格认定、招标投标等活动中,应当全面查询、有效使用信用信息。要加强执纪执法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积极建立信息通报、诚信记录共享机制;加快已建立的各类违法违规记录公告平台与信息公开共享系统的互联,与检察机关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商部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联网应用平台、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管理、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监察机关电子监察等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联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统一的数据库。

(三)推进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综合检索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基于公开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提供面向社会的检索、查询等服务。加快研发步伐,依托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一站式”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综合检索服务。

(四)积极探索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的统一编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的统一编码,并实现基于统一项目编码的项目全过程信息查询服务。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

(一)国务院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本系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各地区统筹协调本地区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督促检查和政策指导,推进工作落实。

(二)各级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执行本意见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搞地方和行业保护,不及时准确公开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甚至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要依据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适时开展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评估工作,委托有关单位制定和公布评估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评估,及时公布评估结果,发现问题,督促整改。

6.审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篇六

提供社会服务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民生档案是社会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是维护群众权益的原始凭证。民族宗教档案在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切身利益及化解矛盾、处理纠纷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无与伦比,是事关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大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做好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事关民生的民族宗教档案信息建设的重要意义

为有效化解民族矛盾、宗教房产纠纷等敏感性、复杂性等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提供最大帮助,民族宗教领域的民生档案工作一方面要以维护民族和睦为主线,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加大服务力度,依法保障他们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要以促进宗教和顺为主线,深入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在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过程中,做到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为各种宗教活动规范、有序做好服务工作。

对此,要进一步提高对民生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必须绷紧“民族宗教无小事”这根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具体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工作理念,真正做到察民情、了民意、贴民心,用真心、动真情、见真爱,使民族宗教档案形成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出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扎实做好民生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使用工作,充分发挥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的资源优势。

二、以“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着力点,多渠道、科学合理地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信息

(一)把服务民生作为民族宗教档案工作基本方针,多渠道收集整理民生档案信息

要与时俱进,本着以改善和服务于民生为重点的民族宗教工作开展到哪里,民生档案工作就延伸到那里的原则,深入挖掘、不断整合现有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依法履行民生档案的收集、保管、移交、利用工作。

一要创新档案收集方式。针对民生档案管理兼职管理的现状,为保证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的收集完整,要采取收集多层次工作机制,即:实行各业务科室分头收集,档案管理人员集中整理的方式,使有归档价值的资料得以及时存档,不断拓宽档案收集面,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准确。

二要创新档案管理技术。充分发挥档案应用信息技术,拓展档案管理的发展空间,不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档案管理,依靠数字化手段,加强文档信息库建设。力求做到归档文件随办随归,除密级件外全部实行档案管理数字化,并建立电子文档目录。从而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电子化,确保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三要创新服务方式。抓住信息化建设契机,积极与有关部门特别是档案部门的配合,搭建起查阅涉及民族宗教领域的民生档案平台,并将查询终端拓展至广大群众。

(二)科学合理地收集、整理、开发利用事关民生的民族宗教档案信息资源

首先要创建适应新形势、科学合理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新模式。一方面坚持从“三个围绕”入手,全方位展开民生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工作。即:一是围绕领导政务活动收集、整理民生档案,为领导了解民情、开展决策服务。二是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发档案资源,为公众服务。三是围绕本单位中心任务提供档案,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服务。各级民族宗教部门在档案信息管理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数据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及时、完整、准确、系统归档。

另一方面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业务工作纳入民生档案监管的重点。要收集、整理齐全如教堂、清真寺等各宗教活动活动场所的房产权属、改扩建图纸;各宗教团体机构沿革、核发登记手续及宗教教职人员审核备案登记;信教群众人员信息库;少数民族成份变更原始记录等涉及民族和宗教领域历史性、群众性、敏感性问题的依据。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民生档案管理运行机制,推行必备软件、硬件设备支持,促进民族宗教民生档案信息服务惠及百姓

一是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规范有序的民生档案管理制,强化对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等有关的文件材料的管理力度,依法及时收集与归档。另外档案部门要会同有关行业和部门,对涉及民族宗教领域的民生档案加强监管,完善指导、监督检查。通过执法检查,增强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档案意识,确保民生档案的齐全完整、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二是加大档案工作软件、硬件设施配备力度,逐步建立民生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和档案开发利用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工作的管理,设立机关综合档案室、购置档案管理专用软件、计算机、专用档案柜和符合“九防”要求的档案库房。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建立覆盖面向群众的民族宗教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为广大群众获取民生档案信息提供便利。除国家规定不宜开放的档案外,公民持有合法证明,可依法利用涉及自身权益的民生档案。

三是领导重视民生档案建设,不断激励民族宗教领域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一方面要将民族宗教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工作日程。明确各责任科室的任务,分工落实,提出明确要求,确保民族宗教档案信息建设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要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要尽力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参加业务学习培训机会,鼓励岗位练兵、开展学术研讨、联合攻关等档案业务交流活动,以增强他们在具体工作中的三种意识,即档案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激励他们具备三心,即热心、细心、耐心;做到三勤,即脚勤、手勤、口勤。

四、采取措施,依法推进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信息建设

科学、合理地整理开发事关民生的民族宗教档案信息资源,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采取以下三项措施。一是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注重民生档案建设的业务指导,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丰富民生档案资源为手段,将民生档案业务指导作为民族宗教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专业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情况列为年度档案业务检查的重要内容,按照专业规范和档案业务要求双重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确保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依法、规范、有序。

二是横向协作,纵向联动。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要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意识,与相关行业及有关部门做好密切配合,并突出抓好民生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将各类民生档案录入微机,建成全市民生档案数据库,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快捷方便的目标。

三是加大投入,注重实效。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要本着“规范建设、科学管理、重在利用”的原则,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投入,优先解决影响和制约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健康发展的实际问题。

7.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七

1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优势

与传统的手工审计形式相比, 内部审计信息化具有鲜明的优势:

1) 内部审计信息化具有审计连续性优势, 它发展和完善了审计方法和技术体系。审计信息化必将推动审计方法的改变, 审计信息化的有效开展使得审计资料的审查与分析工作主要由计算机系统完成, 从而可以运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 便于复杂运算等优势, 完成一些手工审计条件下很难或无法完成的运算。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但在审计信息化情况下将轻而易举。2) 扩展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促成审计的三个转变。手工审计条件下, 由于审计方法与手段的限制, 对于信息系统的审计往往以财务审计和事后审计为主, 审计信息化以后则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特长积极开展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 促成审计完成三个转变:从单一的事后审计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3) 内部审计信息化具有准确高效的优势。审计信息化通过网络可以充分发掘和发挥计算机高速准确的优势及审计软件的专业优势。对海量的网络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检索、查询、追踪、抽取、合并、统计等, 具有高智能化, 大大减轻了审计人员收集资料以进行职业判断的工作量。4) 内部审计信息化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增强审计信息的反馈能力。在手工审计的条件下, 审计信息在反馈与整理的灵敏度、准确性和相关性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对促进审计信息的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意义, 可以显著提高审计工作的及时性, 方便性和全面性。

2 当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内部审计观念落后, 信息化推进强度不够, 重视程度不高。传统的审计观念和方法根深蒂固, 影响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许多单位的领导和内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使内审工作流于形式, 对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不强, 经济上不愿意投入, 这都严重影响了内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2) 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标准。首先, 目前我国审计工作的法规中, 针对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只有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并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而且在规定中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部门规章, 这使得内部审计人员面对具体问题时无章可循。再者,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9个具体准则和5个实务指南, 但是在这些准则和指南中, 并没有具体信息化准则, 只有信息系统审计具体准则中有所涉及。由于相关准则和制度的不完善, 给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带来的一定的风险和障碍。3) 审计软件应用水平较低。从目前情况看, 一些单位的内审人员在审计软件的应用上处于被动状态。有些单位干脆就没有审计软件。内审人员往往是借助于财务部门的财务软件、业务核算软件进行简单的查询和分析, 即便使用专业审计软件, 也仅限于一些审计查询、审计抽样、工作底稿的生成等简单功能, 既不能对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审计, 更不能深入分析, 难以防范和纠正会计信息失真问题。4) 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当前普遍缺乏符合内部审计信息化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的现代审计环境下, 原有在传统审计环境下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内审人员, 其审计技术老化, 审计知识老化, 大多数还远未实现计算机审计所必需的技术转型和知识转型。开展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等新技术, 由于审计环境、审计线索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不但要精通会计、审计、法律等专业知识, 而且还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而目前专业内审人员比例不高, 难以胜任现代信息技术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这些状况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

3 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普及计算机审计知识, 形成有利于审计信息化的环境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仅关系到内部审计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发展, 甚至关系到内部审计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生存。我们必须对此有深刻和清醒的认识。通过培训等各种方式, 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计算机原理和知识, 还要增强计算机审计的意识, 形成有利于审计信息化的环境。

3.2 加快制度建设, 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化准则和相关制度, 为内部审计信息化提供制度保障

客观上讲, 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 内审人员缺少可操作的工作规范。上级有关部门和组织, 可以在考虑内部审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借鉴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的成熟做法, 尤其是可以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准则, 制定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准则。建议优先制定内部审计信息化具体准则, 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只有法规制度完备, 内审人员才能够有法可依。

3.3 以人为本, 对内审人员进行素质教育,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内审人员队伍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 决定审计工作的质量, 而审计质量又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当前, 相当一部分有着丰富会计、审计知识和经验的老审计人员, 由于历史原因, 计算机水平普遍偏低, 而年轻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 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无法解决。因此, 急需对审计人员进行素质教育。首先抓紧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 使全体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有质的提高, 为下一步审计专业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是抓紧普及计算机审计软件的使用, 通过培训, 使审计人员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审计软件。第三是选派人员到院校学习, 培养一批具有专门审计知识, 又具备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信息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相关法规制度的完善, 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探索与积累,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必将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 财务核算早已逐步摆脱了手工算账、记账的阶段, 开始实行会计电算化, 这对单位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审计也必须信息化。本文通过分析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提出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优势,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庆龙, 彭志国, 陈新环.企业内部审计指南[J].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7.

[2]高晓玲.深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 2012.

8.审计信息化建设 篇八

富平县审计局通过各种措施推动计算机审计项目提水平。一是扩大计算机审计覆盖面,今年全局计算机审计项目占全年计划项目的38.5%。二是建立了计算机审计项目复核程序,要求审计计划牵涉到的计算机审计项目,在报送审计卷宗的同时,要将计算机审计流程一并报送局法制股进行复核。三是加强业务指导和沟通,由局法制股专人负责计算机审计项目,对相关业务股室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同时聘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 (李晓龙)

◆镇巴县

为了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化应用系统推广力度,镇巴县审计局近年来对县局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包括建设机房、更新办公电脑、按照内外网分离的原则重新进行布线等,并先后派出12名干部赴省、市培训。同时邀请省厅计算机中心对县局审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线路迁移工作进行指导,顺利完成了此项迁移工作,对下一步建立各市县区信息化统一平台奠定了基础。 (李卓)

◆洋县

上一篇:森林神医的故事下一篇:学校女工部部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