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加减乘除计算运算法则

2024-08-03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计算运算法则(共11篇)

1.小学数学加减乘除计算运算法则 篇一

乘除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内容是用表内乘、除法计算的连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题。例题是连乘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计算,“试一试”是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计算。通过以上学习,是学生体会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想想做做”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巩固,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运算顺序。学情分析:

主题图创设出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运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去感知体验、理解内化,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初读教材时,我也有点疑惑:这个课时究竟是计算教学还是应用题教学,细读教材才明白是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逐渐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是我们这套教材的亮点与特色。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小红旗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你们喜欢摆图形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摆一摆。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学生操作摆小正方形体)

师:谁来说说你摆的什么图形,用了几个正方体?

生:我摆的是长方形,每行2个,3行一共用了6个正方体。师:能列个算式吗? 生1:2×3=6(个)师:还有谁想交流?

生2:我摆的是正方形,一共用了9个正方体。3×3=9 生3:我摆的是三角形,我数了数一共用了6个正方体。生4:我摆的是圆形,也用了6个正方体。

师:同学们摆的真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摆一摆中的数学问题。(教学意图:创设学生自由动手摆方块的活动引入新知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也为新知的学习作了铺垫。)

2、探究新知。(1)连乘计算

师:(出示信息窗中图1)仔细观察这幅图中小正方体的摆法,你能算出图中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师:请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并说出理由? 生1:我的算式是2×3×4=24(个),我是这样想的:一次摆2个小正方体,摆3行,一共是2×3=6(个)一共摆了这样的4组,在乘4是求4组一共是多少个。(板书算式:)

生2:我的算式是3×2×4=24(个),意思和他的一样,也是先求1组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求4组一共有多少个。

师:(向其他学生)你们明白他们的意思了吗?看来他们表达的非常清楚,接下来回报的同学也要向他们那样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好吗?

生3:我的算式是2×4×3=24(个),先求出第一行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用2×4=8(个),再求3行一共有多少个。(板书算式:)

师:看来我们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观察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用乘法解决问题的。

生2:刚才的算式都是连乘两次。

师:这就是连乘计算。刚才的计算过程,再想想以前所学的连加连减,谁能说说像这种连乘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生:前两个数先相乘,再用所得的积与第三个数相乘。师:也就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是吧?

(教学意图: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究、交流,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倾听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连除计算

师:请同学们计算36÷6÷2.师:谁来说一下你的计算过程?

生:先算36÷6等于6,在用6除以2等于3.师:这种算式叫什么名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连除计算,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

(教学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找出信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3、巩固练习。

(教学意图:在练习中打破了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通过小猴摘桃子等多种形式的游戏练习,寓教于乐,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4、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师: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在计算是,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算式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的。

2.学生管理中的数学运算法则应用 篇二

关键词:加 减 乘 除 思想政治工作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需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在“德”育上的作用,而忽视或割裂了跟“智”和“体”的关系,从而带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片面性。

在新形势下,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活、做巧、做到点子上,不是仅凭几个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为数不多的政工人员就可以做得尽善尽美的。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智”和“体”提高的同时,得到“德”的熏陶,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是一名数学教师,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教学中若仅仅停留在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不去探索与其他专业知识的关联性,不去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不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就不高。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呢?“加”、“减”、“乘”、“除”是基本的数学运算法则,现在我就借助这些最基本的运算法则,说说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加”——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目加在一起形成合力。如“1+1=2”。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这种加法的运算十分广泛。只不过这种运算结果有时与运算法则相违背,可能出现“1+1>2”或“1+1<2”两种结果。

“1+1<2”,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表现。针对一个班级或一个同学,若每一位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不能相互协调配合,而是“独立成章”,甚至相互抵制,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就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就会事倍功半,出现“1+1<2”的现象。一个班级有多位上课教师,虽然教授的课程不同,但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科间既有相互独立性,又相互关联,只有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学生的思想教育,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各门课的积极性。我所教授的一个服装班,入校后的一次数学摸底测验中,不及格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多,许多同学最基本的数学知识都没能掌握好,第一学期我尽了最大努力。从为差生补课,到为他们开设第二课堂,最后期终考试时仍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同学不及格。第二学期一开学,我首先与班主任联系,商量第二学期的数学学习问题。班主任在班会上以专业教师的现身说法,强调数学在服装专业上的重要用途。我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挖掘数学在服装专业上的重要用途。认真讲解数学理论在服装专业设计上的应用。如:数学中的抛物线这一内容在服装裁剪上的应用;立体几何在基础专业课素描中的应用。当我看到他们班很多同学手持一本“九宫碑文”的字帖在练字时,又实时讲解“九宫”在图案设计及书法中的应用等,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某些同学对数学学习的轻视和抵触情绪,大部分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不及格率在百分之十以内,九十分以上者达百分之三十。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

“减”——思想政治工作的“减”表现在要想方设法排除和减少有碍学生学习的消极因素。“减是为了加”,减少了消极因素,必然会增加积极因素。

班内有个学生,上数学课时总打不起精神,下课时则打打闹闹精神头十足。对这一情况,我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分别找他谈话,弄清了这一原因的根源,一是因为自己数学基础差,从听不懂到不想听,带来对数学课的厌烦情绪;二是认为学习数学对自己的专业提高作用不大,不必下功夫学。针对上述原因,我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再次找他谈话,向他阐明专业学习与数学知识的关系,讲述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经验。使这位同学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大增,学习成绩上升很快。事实证明,用思想政治工作消除同学在学习上的消极因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不断提高。

“乘”——成倍增加的运算,只要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根”上,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出现乘法效应。比如,我们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注重他们的学习情绪和日常行为表现。解决了一个同学的“老大难”问题,往往会影响许多同学。

班内有名同学上课爱讲话,爱动坐不住。在班上我曾多次不指名的批评他,但总是不见效。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时,他多次与周围同学窃窃私语,左顾右盼。在两次警告不听的情况下,我没收了他的试卷,事后他主动向我承认错误,说这些不良的习惯是初中养成的,并诚恳地希望老师上课时对他严厉些,争取早日改掉不良习惯。之后,我经常与其谈心,说明这种习惯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也影响到课堂秩序,同时也有悖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在课堂上采取善意的提醒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办法,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短时间内,这位同学变化很大,周围的同学在他的影响下,都自觉认真听课,课堂纪律明显好转,班级风气得到很大改观。

“除”——就是把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数学运算,其运算法则对思想政治工作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分解法”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分解法类似于除法运算。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首先冷静的分析,理出头绪,找出关键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各个击破,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像一团乱麻,会无从下手。用“梳辫子”的方法,条分缕析,井然有序,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

3.小学数学加减乘除计算运算法则 篇三

放假前,在网上挑选了几本暑假期间要读的书,其中就有这本 史宁中教授主编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一书,每读一页都有很多收获,结合《课标》和另外一本关于案例式解读《课标》的书,使得我对“四基”、“四能”、“十大核心概念”等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书读过一遍后,感觉还有必要再读一遍并做好笔记,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摘要。

史宁中教授的思考:(1)课程标准应当规定哪些教学内容,为什么要规定这些内容,这些内容的教育价值是什么?(2)数学的本质是什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些本质?(3)思考数学教育的本质,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当实施一种什么样的数学教育?(4)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什么,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进行培养?

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一种隐性的东西,恰恰是这种隐性的东西体现了数学素养。判定数学基本思想的准则:(1)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2)学习过数学的人和没有学习过数学的人的思维差异。

数学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

基础知识主要指概念和法则的记忆,基本技能主要是计算和证明的能力。

对教师的更高要求:除了“双基”之外,(1)还要求教师能够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并且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悟这些实质;(2)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3)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思维与实践,并且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的和实践的经验。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因此在认识数之前,首先要认识数量。

数学的本质:在认识数量的同时认识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数的同时认识数之间的关系。

分数:虽然可以把分数看作除法运算,但分数更重要的还是数,分数本身是数而不是运算,人们用这种数表示自然数之间的两种重要关系:一种是整体与等分的关系,一种是整数的比例关系。

数量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例如:一粒米、两条鱼、三只鸡、四个蛋等。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与少。数的关系的本质是大与小。认识自然数的两种方法:(1)基于对应的方法。

首先利用图形对应表示事物数量的多少; 然后再对图形的多少进行命名; 最后把命名了的东西符号化。

模式:能够认识或者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方法称为模式。形式上,自然数去掉了数量后面的后缀名词; 实质上,自然数去掉了数量所依赖的实际背景。

数学不是研究某一个有具体背景的东西,数学研究的是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反过来,人们又可以把一般性的结果应用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这就体现了数学的价值。(2)基于定义的方法。后继。(书中第6页)

在现实世界中,抽象了的数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数所对应的数量。(也称作抽象的存在,见书中第7页)

表示自然数的关键是十个符号和数位。分类的核心是建构一个标准。

最早提到负数并给出正负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是中国汉朝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小数:人们对小数的认识要比分数的认识晚得多,直到18世纪人们才建立起稳定的十进位小数表达形式,这比微积分的出现还要晚100多年。

小数产生的原因:

1、现实世界中数量表达的需要,比如,6元7角5分就可以表示6.75元;

2、为了数学本身的需要,主要是为了表示无理数,从而进行无理数的运算。(书中第16页)

十大核心概念:可以认为这些核心概念是认识一类数学问题的模式,也就是说,可以用这些核心概念指导对一类数学问题的理解。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抽象的核心是舍去现实背景,联系的核心是回归现实背景。(书中第18页)精算在本质上是对于数的运算,主要激活脑左额叶下部,与大脑的语言区域有明显的重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估算的本质上是对于数量的运算,主要激活脑双侧顶叶下部,与大脑运动知觉区联系密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

估算不是近似计算,更不是精算以后的四舍五入;估算也不是估计,因为估算也是需要算的。首先需要在计算之前针对实际背景选择合理的量纲; 其次得到上界或者下界。

“=”的本质含义:符号两边的量相等。

数学研究的不是数学概念本身,而是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自然数集合上的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整数集合上的乘法不是加法的简便计算。算理理解为运算的本质,即运算与算理的等价。

所有混合运算都是在讲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故事。用括号表示大故事所包含的小故事,用加法表示并列的故事。

符号意识:符号意识包括两个方面(1)概念的符号(2)关系的符号。

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方程的本质是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方程描述的是现实世界中与数量有关的两个故事,其中用字母表示未知的量;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在这个共同点上两个故事的数量相等。(列方程的基本原则)

技能表现于一般性,技巧表现于特殊性。一题一解的教学方法教的是技巧而不是技能。

基本活动经验:包括思维的经验和实践的经验。解方程的本质:字母可以参与四则运算。

解方程的过程:把字母移到方程的左边,把数字移到方程的右边,然后进行四则运算。

模式:模式关心的是数学内部,是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方法。

模型:模型关心的是数学外部,是解决一类现实问题的方法。《课标》中所说的模型,强调模型的现实性,是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中的故事;强调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如何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描述一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1)总量模型(2)路程模型(3)植树模型(4)工程模型(见书中第42页)探索模型的过程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方法。

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因此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系密切; 提出问题则要求能用数学的语言阐明问题,因此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密切。提出问题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用语言表述,另一个层次是用符号表达。

空间观念:是对空间中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

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互相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空间观念的本质是空间想象能力。这个想象力既包括从现实物体到平面图形的抽象,也包括从平面图形到现实世界的想象。

几何直观:是指能够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是指借助图形对事物的直接判断。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几何直观这个核心概念不局限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

直观:是对事物的直接判断,是经验层面的,是不经过逻辑分析的。

直观能力的养成依赖本人参与其中的思维活动或者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依靠他人的传授。

几何学是研究如何构建空间度量方法的学科。包括:欧几里得几何、希尔伯特几何、黎曼几何等。(书中第54页)

点、线、面、体、角是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角:欧几里得定义角为相交直线的倾斜度。

认识图形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哪一种图形叫什么名字,学会区别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对图形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悟如何合理地制定分类标准,学会如何遵循标准合理地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书中第57页)

动手操作只是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只有通过叙述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长度:是对一维空间图形的度量; 面积:是对二维空间图形的度量; 体积:是对三维空间图形的度量。度量的基础: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平移、旋转、轴对称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更中最为生动的部分,是在“图形的运动”这个标题下给出的。既然是运动,就不仅要知道运动的结果,还需要想象运动的过程。这类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运动之后保持任意两点间直线距离不变。平移:参照物是一条射线。称图形上的所有点与射线的距离保持不变,沿射线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的运动为平移。

旋转:参照物是一条射线。称图形上的所有点到射线原点距离保持不变,相对射线移动了相同的角度的运动为旋转。

轴对称:参照物是一条直线。称图形翻转到直线的另一侧,对应点到直线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与直线垂直的运动为轴对称。

数据分析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不考虑数据的随机性,称为描述统计——针对调查了的数据本身进行表述;(书中第65页)

一种考虑数据的随机性,称为推断统计——推断调查了数据以外的信息。

推断统计的核心就是通过经验过的事物推断未曾经验的事物,或者说,是通过样本推断总体。

概率:是一个非负的、不大于1的数。

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产生数据背景的信息。

数据分析观念: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用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统计图只有“好坏”之分而无“对错”之分。随机性与不确定性有所区别。(书中第69页)平均数:书中第70页。

4.高三数学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2 篇四

教学目标:掌握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并会求简单的函数的极限

教学重点:运用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求极限

教学难点:函数极限法则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些简单函数可从变化趋势找出它们的极限,如lim10,limxxo.若求极限的函数比xxxxo

较复杂,就要分析已知函数是由哪些简单函数经过怎样的运算结合而成的,已知函数的极限与这些简单函数的极限有什么关系,这样就能把复杂函数的极限计算转化为简单函数的极限的计算.二、新课讲授

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函数都有极限,那么这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组成的函数极限,分别等于这两个函数的极限的和、差、积、商(作为除数的函数的极限不能为0).说明:当C是常数,n是正整数时,lim[Cf(x)]Climf(x)xxoxxo

xxolim[f(x)]n[limf(x)]n xxo

这些法则对于x的情况仍然适用.三 典例剖析

例1 求lim(x3x)x2

22x3x21例2 求lim x1x

1x216

例3 求lim

x4x

4x216

分析:当x4时,分母的极限是0,不能直接运用上面的极限运用法则.注意函数y

x4

在定义域x4内,可以将分子、分母约去公因式x4后变成x4,由此即可求出函数的极

限.3x2x

3例4 求lim 2xx

1分析:当x时,分子、分母都没有极限,不能直接运用上面的商的极限运算法则.如果分子、分母都除以x,所得到的分子、分母都有极限,就可以用商的极限运用法则计算。

总结:limCC,limxxo(kN),xxo

xxo

k

k

*

limCC,lim

x

0(kN*)kxx

2x2x

4例5 求lim

3x3xx2

1分析:同例4一样,不能直接用法则求极限.如果分子、分母都除以x,就可以运用法则计算了。

四 课堂练习(利用函数的极限法则求下列函数极限)

(1)lim(2x3);(2)lim(2x3x1)

x

2x2

2x2

1(3)lim[(2x1)(x3)];(4)lim2

x4x13x4x1

x21x25x6

(5)lim(6)lim 2x3x1x1x9

2x2x22y2y

(7)lim3(8)lim

3x3x3x21yy

5五 小结有限个函数的和(或积)的极限等于这些函数的和(或积);函数的运算法则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函数f(x),g(x)的极限存在,在进行极限运算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3 两个(或几个)函数的极限至少有一个不存在时,他们的和、差、积、商的极限不一定不存在.在求几个函数的和(或积)的极限时,一般要化简,再求极限.六 作业(求下列极限)

2xx25

(1)lim(2x3x4)(2)lim2(3)lim2

x1x1xx1x2x3

x23x1x233x3x2

1)(5)4(4)lim((6)lim5 242x0x0x3x4xx1x3x2x

x2x1x33x22x

(7)lim2(8)lim2(9)lim

x2x4x1x1x2x2x6

11(xm)2m2x21

(10)lim(11)lim(22)(12)lim2

xx0x2x2x1xxx

x3x2x3123x211x6)(15)lim2(13)lim4(14)lim(3

2xx3x1

(16)lim3x211x6x2x25x3x23x217)limxx26x3x02x5x23x3

x12x5x3

xx26x3

5.小学数学加减乘除计算运算法则 篇五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学用具:

贴图、投影、练习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投影)

1+4+5=2+7+1=10—4—4

8—1—3=6+4+0=8—0—6=

2、说说连加连减的计算题应当怎样计算。

口算(投影)

4+5=9—2=

3+7=10—4=

7—4=3+5=

8—1=7+3=

观察有什么特点。

二、学新知

利用特点把每组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

板书:组合题目

4+5—2=3+7—4=7—4+5=8—1+3=

这些题有什么特点?板书:(加减混合运算)

猜猜这些题应当怎样计算,同学们互相说一说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游戏

三、练习

1、口算说出计算过程

7—6+52+6—45+4—75—4+7

2、填空;把横行竖行三个数加起来填在括号里

163

422

315

()

()

6.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法计算教案 篇六

师:我们已经学完10以内数的加、减法,相信小朋友一定会算很多很多题了,谁来说说你会算哪些10以内数的加、减法题?

生逐一说算式,师逐一板书算式。

师:观察小朋友们刚才写的算式,你有什么感觉?

生:比较乱,有重复的算式,还有没有写到的算式。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与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经历“整理”的过程:

你喜欢写得数是几的加法算式

(1)选一选

生:喜欢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

师:还有谁喜欢写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样吧,咱们来抓阄,怎么样?哪个小组抓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就按照一定的规律写一写,好吗?

(2)小组分工。

在写之前,小组先分好工,比比哪个小组合作的好?

(3)欣赏各个小组整理情况

贴一贴:写完的小组请小组长把你们组的纸条帖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其它同学帮老师看一看,哪个小组帖的又快又好?

讲一讲: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一)给黑板上的算式分类(板书:加法、减法)

(二)整理加法表

1.提出要求:

四人小组、团结协作,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

2.合作整理:

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加法表,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一些加法算式。

3.交流评价:

学生汇报整理结果,并说明是按什么规律整理的。

4.归纳概括:

师生共同整理、归纳出加法表(课件出示)

5.观察发现规律:

(1)加法表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2)加法表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3)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逐一展示课件,得出规律。

(三)、整理减法表:

1、交代要求:学生用整理加法表的方法,独立整理减法表,见书53页。

2、学生汇报整理后的减法表。

3、(出示课件)根据整理后的减法表,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四)、巩固练习:

听算题。2分钟内看谁算得又好、又多。

五、师:解决一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只要小朋友多动脑,你们就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

7.小学数学加减乘除计算运算法则 篇七

【活动目标】

1.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了解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活动准备】

材料投放:写有5以内加减法算式的桃子卡片若干(大约是幼儿人数的两倍),图片(图上有2个小西瓜、4个大西瓜),贴有数字1~8的篮子,若干组数量在10以内的实物,记录纸,电话玩具(1~9的按键被10以内的加减算式代替),笔,骰子两个。【活动过程】

一、游戏“桃子找家”,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

(一)师:果园丰收了,我们一起去果园帮忙采摘水果吧!瞧,这么多的桃子散落在地上,请小朋友们根据桃子上的加法或减法算式,算出得数,然后把桃子放进贴有数字的篮子里。

(二)幼儿自选桃子放进篮子里,同时鼓励幼儿互相检查、纠错。

二、学习看图列算式,初步感知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有6个西瓜(2个小的、4个大的)。

师:果园的叔叔阿姨请我们吃西瓜。看,有几个西瓜?这些西瓜有什么不同?叔叔阿姨要考考我们,你们能根据这些西瓜列出算式吗?能列出几道算式?

(二)三四个幼儿组成小组,分小组讨论,每组一张记录纸,将列出的算式记录下来,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师幼分享与梳理。

1.师:你们列出了几道算式?这些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能列出不一样的算式吗? 2.鼓励幼儿介绍本组列出的算式;引导幼儿说明算式表示的意思。例如:“2+4=6”,表示2个小西瓜和4个大西瓜,合起来一共是6个西瓜。当有幼儿列出“4+2=6”时,引导幼儿说出两道算式的异同,复习加法交换律.3.当有幼儿列出“6-2=4”“6-4=2”时,请幼儿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和 引导幼儿发现加法算式中的三个数将位置变一变,可以列出减法算式,即得数减去加号两边其中一个数,会等于另一个数。

三、分组操作活动,学习列式并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一)第一组“超市统计员”:提供若干组数量在10以内的实物,引导幼儿根据物品特征,在记录纸上列出4道加减法算式并计算。

(二)第二组“破译电话号码”:提供电话玩具(1~9的按键被10以内的加减算式代替)记录纸、笔,引导幼儿算一算电话拨号键上的算式,按算式的顺序填在记录表的格子里并填上答案,电话号码就被破译了

(三)第三组“骰子游戏”:两人一组游戏。引导一个幼儿同时掷两个骰子,另一个幼儿根据掷出的两个点数列出4道算式,并记录下来。如掷出的两个点数合起来超过10则重新掷骰子。掷骰子的幼儿检查,然后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四)第四组:提供操作材料《小鸟找家》,引导幼儿沿着得数是6的路走迷宫,帮助小鸟找到家。【活动延伸】

8.小学数学加减乘除计算运算法则 篇八

本课题教时数: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10月10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运算,并能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运算顺序,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小结

四、作业

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2+9318(12-3)

2、引入新课

1、教学例1

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上下练习。

引导观察计算过程,说明递等式书写的规范过程,并说明理由。

2、组织练习。

练一练1

说顺序后练习。

3、例2

说运算顺序,这里除法的两步按照计算法则要怎样算?

观察转化成乘法后的算式,想一想,是不是可以简便运算?

上下用简便算法。

问: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练习; 练一练2

这里除一个数要怎样算?

用简便算法。

说说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是怎样算的?

说说运算顺序,要注意什么?

练习111~3、4、5

课后感受

9.小学数学加减乘除计算运算法则 篇九

教学目标:掌握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并会求简单的数列极限的极限。教学重点:运用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求极限 教学难点:数列极限法则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如果limf(x)A,limg(x)B,则lim

xx0

xx0

xx0

f(x)g(x)

___

xx0

lim

f(x).g(x)

____,lim

f(x)g(x)

____(B0)

xx0

二、新授课:

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与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类似: 如果limanA,limbnB,那么

n

n

lim(anbn)ABlim(anbn)AB

n

n

lim(an.bn)A.Blim

n

anbn

AB

n

(B0)

推广:上面法则可以推广到有限多个数列的情况。例如,若an

..

则:lim(anbncn)limanlimbnlimcn

n

n

n

n

,bn,cn有极限,特别地,如果C是常数,那么lim(C.an)limC.liman

n

n

n

二.例题:

例1.已知liman5,limbn3,求lim(3an4bn).n

n

n

例2.求下列极限:(1)lim(5

n

4n);(2)lim(n

1n

1)

2例3.求下列有限:(1)lim

2n13n

1n

(2)lim

nn1

2n

分析:(1)(2)当n无限增大时,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无限增大,分子、分母都没有极限,上面的极限运算法则不能直接运用。

例4.求下列极限:(1)lim(n

3n

1

5n1

7n1



2n1n1)

(2)lim(n

1242139

3n1n1)

说明:1.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成立的前提的条件是:数列的极限都是存在,在进行极限运算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当n无限增大时,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无限增大,分子、分母都没有极限,上面的极限运算法则不能直接运用。

2.有限个数列的和(积)的极限等于这些数列的极限的和(积)。3.两个(或几个)函数(或数列)的极限至少有一个不存在,但它们的和、差、积、商的极限不一定不存在。

小结:在数列的极限都是存在的前提下,才能运用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是对有限的数列是成立的。练习与作业:

1.已知liman2,limbn

n

n

13,求下列极限

anbn

an

(1)lim(2an3bn);(2)lim

n

n

2.求下列极限:(1)lim(4

1);(2)lim

2。

n

n

3.求下列极限(1)limn1;n

n

(3)lim3n21n

;n

4.求下列极限

已知limn

an3,limn

bn5,求下列极限:(1).lim(3an4bn).n

5.求下列极限:(1).lim(7

2n

n);

(3).lim1(34)nnn

n

5

3n

(2)lim

nn

3n2;

(4)lim

5n2n。

n

3n2

1

(2).lim

anbnn

anbn

(2).lim(15)n

n

1

(4).lim

n

n1n

1

(5).lim(7).lim123n

2n

n

(6).lim

75n6n11

n

n1(8)lim(2

14n2)

n

n2

9

1

(9)lim

2142nn

1

1113



n

n

n

1n

10).已知limnana2,求limnn

nnan

10.小学数学加减乘除计算运算法则 篇十

教案及练习题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小编整理了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及练习题,一起来看看。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能把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加法运算,灵活应用运算律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综合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为加法运算,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加法算式的运算方法。

关键: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正确理解省略加号的有理数的加法形式。

一、复习提问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

2、计算。

(1)(-8)+(-6)(2)(-8)-(-6)(3)8-(-6)(4)(-8)-6(5)5-14

二、新授

我们又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怎么样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计算:(-20)+(+3)-(-5)-(+7)

分析: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可以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逐一加以计算,也可以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它改为(-20)+(+3)+(+5)+(-7)使问题转化为几个有理数的加法。

解:(-20)+(+3)-(-5)+(-7)

=(-20)+(+3)+(+5)+(-7)

=-19

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后,常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式子(-20)+(+3)+(+5)-(+7)是-20,+3,+5,-7这四个数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子中的括号,把它写为:-20+3+5-7。这个式子读作“负20、正

3、正

5、负7”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

例1的运算过程也可简写为:

(-20)+(+3)-(-5)-(+7)

=(-20)+(+3)+(+5)+(-7)(加减法统一为加法)

=-20+3+5-7(省略式子中的括号和括号前面的加号)

=-20-7+3+5(加法交换律交换时,要连同符号一起交换)

=-27+8(利用结合律进行同号两数相加)

=-19(异号两数相减)

让学生正确理解“-”号含义,“-”号具有双重含义,减号,负号。如2-7中“-”号可以理解为负号,读作正

2、负7的和,也可以理解为减号,读作2减去7。具体选用哪种含义,要结合具体情况而定,如-2-7中,前一个“-”显然只能作负号,而后一个“-”则可看作负号,也可看作减号。但“-”号只能一用,即一个“-”号视为某种含义后,就不能再具备另一个含义了,不能一号两用。如-2-5理解为-2减去-5,就犯了“-号两用”的错误了。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24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通常统一成加法运算,运算时常用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般情况采用:

1、凡相加是整数的,可以先加;

2、分母相同或易于通分的分数相结合;

3、有互为相反数可以互相抵消的,先相加;

4、正、负数分别相加。总之要认真观察,灵活运用运算律。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25页至第26号习题第5、6、13题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只讲了一道例题,至于小结的2、3、4这三点在下一节课中还要举例说明,就学生练习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学生掌握得还不错,只是仍然有小部分同学在运算或运用交换律时把符号弄错。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1、计算:

(1)-5-9+3;(2)10-17+8;

(3)-3-4+19-11;(4)-8+12-16-23.2.计算:

(1)-++10;(2)+;

3.计算:

(1)(—36)—(—25)—(+36)+(+72);(2)(—8)—(—3)+(+5)—(+9);

(3)—9+(—3)+3;

4.计算:

(1)12-(-18)+(-7)-15;

(2)-40-28-(-19)+(-24)-(-32);

11.小学数学加减乘除计算运算法则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上一篇:积极分子推优会议记录下一篇:一年级的班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