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方法

2024-11-19

初中课外文言文方法(共8篇)

1.初中课外文言文方法 篇一

(一)曹彬仁爱

【参考答案】

1、(1)居住(2)担任

2、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墙壁瓦石的缝隙里,蛰伏着各种虫子,不能伤害它们的生命

3、为下面的故事作衬托,突出他“仁心爱物”

4、不以个人喜怒杀人 冬日不修敝屋 仁心爱物

(二)狄仁杰

【参考答案】

1、(1)派往(2)到„„去

2、(蔺仁基)因此对李孝廉说:“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3、表现出狄仁杰的品行影响了他人,侧面衬托出狄仁杰品质的高尚

4、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友好相处,尽力帮助他人

(三)巨商蓄鹦鹉

【参考答案】

1、(1)才(2)因为

2、(商人)就许诺它,说:“我应当亲自送你回归大自然。”

3、(3)思维敏捷,及时倾诉自己的不幸(4)离别时情真意切

4、不要剥夺他人的自由,不要剥夺其它生命的自由

(四)鲁肃简公二事

【参考答案】

1、(1)回家(2)详细

2、但是我已经换了衣服,街上也没有认识我的人

3、他嗟叹鲁肃简公宁愿受责罚,也说实话,在官场上保持着少有的诚实、正派

4、诚实正派(忠实)安贫乐道

(五)床头捉刀人

【参考答案】

1、认为;使者

2、但是(那位)座位旁边握刀(侍立)的人,才是位才略非凡的人啊。

3、D

(六)韩休为相

【参考答案】

1、(1)做,担任(2)到

2、韩休担任宰相,陛下(变得)很瘦,为什么不罢免(驱逐)他

3、韩休为人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为了国家大计,敢于与皇上争执。他是个有良好声誉的官员。

(七)洪承畴①二事

【参考答案】

1、(1)替,给(2)跑,小跑

2、洪承畴出去以后,先生拿笔很快地写了一副对联

3、闭目不视 憎恨洪承畴背叛明朝(不与洪承畴同流合污),保持了民族气节

4、巧用人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八)刘南垣开喻门生

【参考答案】

1、(1)等到(2)勉强

2、(1)直指因为(是)老师说的话,不敢推辞(2)、直指明白了这是在开导他,以后就再也不敢因饮食问题而苛责别人了

3、B

4、(供参考)刘南垣教训弟子的方法巧妙、得体,我们给别人提建议,也要讲究方法,使接受者心服口服。或:待人要宽厚,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

(九)明成祖讲官

【参考答案】

1、(1)看(2)道义,真理

2、小人确实有不能放弃的才能,必须经常告诫他,不让他有过错就可以了

3、小人逞才而无耻

4、略(讲出道理即可)

(十)银烛

【参考答案】

1、(1)做,担任(2)原先的

2、你的蜡烛不能够燃烧,换可以燃烧的

3、希望丰庆不要追查他的贪财行径,保住官位

4、他是个清廉正直的人,是个做事讲究方法策略的人(是个照顾别人面子的人)

(十一)知人

【参考答案】

1、(1)不久(2)看着(回头看)

2、知道这些情形的人,都感叹赵开心有知人之明。

3、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改观

4、示例:要通过平时的言行,真正了解人的内心,要有知人之明。或:做人要知恩图报,要古道热肠

(十二)谲判

【参考答案】

1、(1)路(2)导致

2、你的银子确定是五十两,但这里写明为四十五两,这不是你的银子

3、为了惩罚得人帮助不知感谢,反而昧着良心含血喷人的人

4、本分,不贪不义之财,懂得教育子女走正道

(十三)物破自有时

【参考答案】

1、(1)说(2)全

2、你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玉盏,又不是故意的,这有什么罪呢

3、坐客皆愕然 尤为宝爱

4、待人要宽容大量

(十四)赵人患鼠

【参考答案】

1、(1)善于(2)吃

2、他的儿子觉得猫成了祸患,告诉父亲说:“何不把这只偷吃鸡的猫赶走呢?”

3、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4、有所失,才有所得,不可因小失大。(或:当事物必须加以取舍时,应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将损失降到最低,获益力求最大)

(十五)登泰山记

【参考答案】

1、(1)山脚(2)尽头

2、到了泰山的脚下,已经看见所说的天门,在几千丈以上

3、姚鼐

4、奇 独

(十六)鸟 说 【参考答案】

1、满;寻取,寻觅

2、距离地面不超过五六尺,人的手能够碰到它们

3、羽毛洁(或:色明洁)音鸣好

4、在世俗的社会中,高洁的人,往往命运多舛。

(十七)说马

【参考答案】

1、(1)到(2)被

2、回家的路上想不出其中的缘故,到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给了前辈长者

3、(1)庞且峻,雄而有力(2)鬣长蔽目不见虎,故不知其为虎,故其气猛,猛故不惧

4、天下事,成于勇,败于怯

(十八)东坡逸事

【参考答案】

1、(1)担任(2)欠

2、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不是不肯偿还债务

3、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

4、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十九)君子济

【参考答案】

1、(1)路(2)命名、取名

2、他的儿子把钱币全部赠给津长,津长不接受

3、厚道,不贪财

4、君子济命名的缘由

(二十)赵母训子

【参考答案】

1、(1)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2)吃

2、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

3、勤学苦读,获取功名

4、例:家庭(母亲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2.初中课外文言文方法 篇二

一、阅读文本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同学 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 功半 , 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 , 拿到一篇 课外文言文,可以先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 悍的小故 事 ,可采用默 读或散读 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许多同学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

二、圈画文本

前面提到阅读中要整体把握,这是针对短文的大致意思。要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性语句也不能马虎,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基于此,同学们在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画工作,可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关注注释,圈画适当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同学们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同学们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同学们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画,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早作准备。

2.关注人物,圈画言行

课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在默读、朗读等的基础上,要注意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画;并且针对圈画内容思考人物发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为人。

3.关注议论,圈画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圈画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疏通文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用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1.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需要初中同学们掌握的字、词并不特别疑难,只是有些同学会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而缺少自信,还未尝试,首先就畏难而退了。实际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理解并非难事。

首先,平时要注意进行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也就是将课内所学的关键实词的含义充分掌握,然后熟练地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如常见的“使”、“为”、“去”、“易”等的几种常用意义要熟记于心,碰到具体语句选择适合的意义。还比如常见的一些通假字,也要了然于胸。

其次,要学会采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一个单音节词可用多个不同意义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并结合具体语境或前后文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词。

再次,注意文中词性的转换。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的词性,但同学们对此要有意识。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2.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就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要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首先,同学们要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其他还有“乃”、 “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分。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分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教师要指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试题演练】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回年二十九,发尽白( )

(2)弟子孰为好学 ( )

(3)今也则亡( )

(4)不贰过( )

2.请你选出与下面例句相同句式的一项( )

例句: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A.孔子哭之恸。

B.不幸短命死矣。

C.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D.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4.颜回勤奋好学具体表现在哪方面呢?请用原文回答。

5.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请你写出四个典故名称。

【参考答案】1.(1)全部;全都(2)喜好,爱好 ( 3 ) 通“无” , 没有(4)错误2.C 3.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4.不迁怒,不贰过。5.示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程门立雪。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白了,死得很早。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不识自家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曩有愚者( )

(2)常于户外县履为志( )

(3)至薄暮,愚者归( )

(4)吾家徙乎( )

2.请你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

A.常于户外县履为志。4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是汝家,何不入?

诲汝知之乎。

C.至薄暮,愚者归。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D.一日出户,及午。

吾日三省吾身。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

4.本文的题目“不识自家”这个成语,请你解释其含义。

5.这篇文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参考答案】1.(1)从前 ( 2 ) 悬挂 ( 3 ) 临近(4)搬迁2.B 3.妻子说 : “你难道 不认识我了?”4.形容极度愚昧,不会灵活转化的人。5.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相信教条,墨守成规。要灵活多变,善于变通,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

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出门,到了中午,忽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的时候,他回到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 :“我家搬走了吗?”他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说 :“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愚蠢的人说:“门口没有挂鞋子 , 这就不是我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牧童逮狼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谋分捉之( )

(2)相去数十步( )

(3)乃舍此趋彼( )

(4)号抓如前状( )

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

A.狼闻声四顾。

顾野有麦场。

B.相去数十步。

西蜀之去南海。

C. 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绝多生怪柏。

D.乃舍此趋彼。

便舍船,从口入。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4.牧童采用什么方法逮住了小狼?用自己的话回答。

5.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参考答案】1.(1)谋划,商量(2)相距(3)快速跑(4)样子2.B 3. 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4.在树上交替让小狼嚎叫,以至于使母狼在两树间来回奔波,心急气竭而死。5.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而且不要轻易被别人欺骗;要敢于用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也体现了牧童的残忍和狼的母爱。

译文:有两个牧童进山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打算分别捉它们,两人分别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慌张。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特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琊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选自《后汉书·承宫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 1 ) 乡里徐子 盛明《春秋》经( )

( 2 ) 授诸生数百 人( )

(3)见而欲笞之( )

(4)为人牧猪( )

2.请你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见而欲笞之。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C.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D.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4.阅读文章,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承宫的性格特点。

5.读完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1.(1)懂得(2)所有的(3)用竹鞭打(4)放牧2.C 3.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就精通了这本经书。4.好学、认真、勤奋。5.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想要收获,必须付出;好好学习,珍惜学习机会,等等。

3.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测评方法探究 篇三

然而,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高中教学中学生有“三怕”的戏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文言文居学习困难之首。年代的久远,时代的差距,语言的变化,这都给学习带来不小的障碍,很多学生不仅没有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智慧、美感和乐趣,却反而觉得学习文言文是枯燥和无意义的事。因此,如何搞好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培养文言学习能力,就成为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课题。连续几届高三的教学,让我深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也深切体会到部分学生在文言学习中的困惑、障碍和痛苦,这些感受和体会促进了我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课内学得好,学的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言文,文言文越多能力就会越扎实,就会举一反三,提高得快。但是学习文言文仅靠课内学习,又是不够的,毕竟一册书只有两个古诗文单元,文言文学习在整个课文学习中,所占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语言学习是讲究语言环境,讲究积累和转化的,文言文是书面用语,学习文言,只有多读多背多体会。所谓一回生二回熟,要与文言交友,必须与它多见面多交谈。课内文言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并且在高中阶段,应该是从高一就开始的,持续不断、日积月累的。

那么,高中阶段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与训练呢?本年度,我执教高一年级,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和实践。其中,如何在教学反馈环节,选用灵活而有效地测评方式,以测促学,提升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言学习能力,是我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

新学期开始,我做了一次学生课外文言阅读能力测评,对学生的文言能力摸了个底。发现学生的文言学习依然以课文释义为主,机械记忆为主要学习方式,普遍存在文言学习的畏难情绪,甚至有厌学文言的倾向,文言基础知识欠缺,课外阅读能力薄弱。针对这种情况,我挑选了《先秦寓言选注》《史记故事选注》,对学生进行日常的文言阅读与训练。挑选这两本书有以下几个原因:1.这两本书选编了76则文言短文,每则选文都篇幅短小,理解难度不大,阅读所需时间少;2.选文多出自史传类、寓言类、志人类作品,故事性强,既有趣味性,又有哲理意味,可读性强;3.文后有注解和译文,没有练习题,学生阅读负担轻。

阅读安排是:周一到周五,每日阅读一则;一周五则,双休日温习。

每日阅读要求是:1.读顺。首先要读音正确,其次要朗读连贯流畅,再次要句读停顿恰当。2.读懂。借助工具书,查出疑难字词,明白短文大意。3.标注。标出不确定的疑难点,不熟悉的词意,有特殊文言现象的词句。

双休日温习的要求是:熟读五则短文,背诵经典名篇,整理重点词句。

因为选文短小,难度不大,所以每日按要求完成这样的阅读,大致一刻钟即可。阅读安排侧重诵读,不重练习,这样安排的原因就是让学生每日与文言见面,时间不在多,关键是有生到熟,每日在文言的语言环境中浸润一下,渐渐了解和习惯文言特殊的语言形式;同时,积少成多,逐渐积累重点实虚词,由积累而转化,由知识而能力。

阅读安排的设想是好的,但如何让设想落实呢、怎样的测评方法才能让学生对文言文日久生情,而不是日久生厌呢?我选择了一下几种测评方式:

1.课堂课后相结合的口头测评。口头测评的内容包括朗读、概述大意、重点词句解释与分析、文意理解等。测评内容视短文内容而定,总体以读为主,个人和集体朗读检测相结合,稍难的加以译和析。不逐句解释,不把文言文教成识字课,避免机械生硬的应试形式。口头测评更侧重“文”,讲究整体把握,理解文意。但不忽略“言”,对重点词句、特殊文言现象,要点出质疑。

检测形式以课前三分钟检测为主,课后及晚自习时间为辅。检测学生随机产生,但注意调整分配。首先是两个月内,人人检测到;其次,文言困难学生,检测不合格学生增加检测次数和频率;再次,注意检测学生文言水平与短文难度的想适宜。测评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测评结果及时记录,优秀记录可以覆盖以前的不良记录,定时公布优秀名单。

此外,口头测评还包括散落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课内外联系时,举一反三时。

2.形成性测评。在口头检测与试卷检测的前提下,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将每次口头检测的记录和专项试卷的测评得分,分别做成曲线图,观察学生文言学习过程的变化发展情况,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优劣,而以变化趋势来评定。

总之,在选择测评方式时,注意综合运用,注意课堂课后相结合,注意口头笔头相结合,以正面评价为主。测评的目的是以测促学,在以上测评进行时,关注学生个性与学情,接受差距,允许偷懒,测评设定最低标准,对学生分层提出要求,学生能做到每日读一篇文言文就是成功。

课外文言文阅读持续了整整一年。高一两个学期,大考进行了八次(四次月考和四次期中期末考试),将每一次考试和课外文言文答题和得分情况相比较,可以看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能力的提高与课内学习息息相关,但是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起到了有力的辅助作用。在交流学习感受时,很多学生提到课外文言文学习,认为每日花费时间不多,负担不重,但收获较多,一则则短文,很有趣味,而且,一天天读下来,渐渐熟悉了文言,不再觉得文言文是高不可攀的难题,甚至还有同学觉得文言精炼优美,读出了文言的语言美。

教学需要智慧与热情,文言文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然而文言文却趣味无穷。所以,我们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和热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情趣,让他们不错过文言文的美。

4.课外文言文方法指导 篇四

1、引导学生熟悉、归纳课外文言文考点及 题型,明确复习方向。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归纳解题 技巧与方法。

3、摆脱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自信面对考试。选文特征:

1、篇幅较短

2、突出教育性(求学 做人 为官)题型设置:

1、词语解释

2、句子翻译

3、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事件分析、文章主旨、阅读启示)答题思路:

1、分析标题

2、结合注释速读课文

3、浏览题目再读课文

4、紧扣题目答题(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摘录原文关键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例文:

赵奢①说平原君②

赵田部吏③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④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⑤,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 ②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国贵族,四公子之一,以礼贤下士著称。③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④用事者:管事的人。⑤国赋:国家的税收。

一、词语解释:

1.君安得有此富乎。安:怎么(迁移法——联系课内文言文词义。)2.今纵君家而不奉公。纵 :纵容(组词法——单音节组成双音节。)

3.国弱则诸侯加兵。加兵:兴兵攻打(推断法——依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

二、句子翻译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夫战,勇气也。(无义)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谓语)

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

法令削弱了国家就会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 出兵侵犯,这样赵国就会灭亡

2、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您身为赵国的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

三、人物性格品质概括题(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总结)例: 请简要概括赵奢和平原君的性格特点

赵奢:依法办事 不畏强权、敢于进谏、忠君爱国、目光长远平原君:采纳忠言、知错就改、善于用人

四、事件前因后果题:

例:“王使(赵奢)治国赋”的原因是什么?(依据人物形象作答、从文章评论性语句得出)因为赵奢是个敢于进谏,依法办事,目光长远的人

五、启示题

启示题也可以从人物形象中得出,但谈启示时要先简要叙述短文内容,再结合实际生活体验。

(“本文写了„„,从中我得到„„的启示”)

六、课内外迁移题:

审好题目,寻找课内文章与选文的“交集”并从中找出 联系 例:细读选文,说说邹忌和赵奢说话的方式有何不同。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式以家事喻国事进行讽谏

(委婉地劝说)

5.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 篇五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文言知识】

说“彼”。“彼”有两个含义:

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

二、指“他”、“他们”。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⑤盛馔

⑥冀

⑦具

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6、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

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为

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7、解缙敏对

解缙尝从游内苑。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③上:指明成祖朱棣。【文言知识】

说“卿”。“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上文“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对解缙的称谓,相当于“您”。“卿卿”是夫妻间的爱称,有时也用在朋友之间。《红楼梦》第五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凤,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对

②说③方

④遽

⑤应 ⑥既

⑦敏

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龙”的意思是

(二)学习

8、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文言知识】

说“经”。“经”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经典著作。上文“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中的“经”,也指《春秋》。《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经”。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孤

②明

③庐

④笞

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9、桓荣勤学不倦

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吧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

【注释】①桓荣:东汉人。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

【文言知识】

说“岂”。“岂”有两个常用义项:

一、指“哪里”,表疑问。上文“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意为哪里知道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啊!“岂敢”即哪敢。

二、指“难道”,表反诘。如“岂吾不若人”,意为难道我不如别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初

②厄

③嗤

④应

⑤及

2、翻译:①而荣讲诵不息

②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10、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⑤益:得益。

【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

②刻意

③临 ④或

⑤遽

⑥绝

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11、崔景偁拜师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注释】①余: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②北面承贽: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③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④庶几:有希望。

【文言知识】 名词作壮语用。在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用来修饰动词的,但上文“以史事余”中的“兄”,它属名词,直接修饰动词“事”,这“兄”就是名词作状语用(或称之名词活用为副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崔景偁用对待兄长的态度侍奉我。又,《狼》:“一狼犬坐于前。”“犬坐”要理解为像狗一样坐着,“犬”也是名词作状语用。又,“车载之而行”,意为用车载着他前往,“车”同样是名词作状语。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既

②弟子

③从

2、翻译:①余愧谢,不获 ②某则愿庶几焉

3、上文有四个“为”,请依次作解释:①

② ③

12、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①大须学问:很应该学习与求问。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③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④莅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

【文化常识】

“朕”及其他。皇帝自称,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朕”。上文的“朕”,是唐太宗自称。诸侯王自称,除了“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孤”、“寡人”。皇帝对臣子称“卿”。臣子称皇帝为“上”、“皇上”、“皇帝”、“陛下”、“天子”等。封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在称谓上有明确的规定。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向

②暇

③比

④四海

2、翻译:①躬亲戎事

②不徒言也

③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3、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13、读书五失

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注释】①纂录:摘录。【文言知识】

句末语气词常表达各种感情,有时表疑问,有时表感叹,有时表警告,有时表呼吁。常见的句末语气词如“矣”、“也”、“耳”、“邪”、“乎”、“夫”等。一般情况下用一个语气词,有时却两个甚至三个连用。上文末句“其失又甚焉者也”中的“焉者也”,是三个语气词连用,其实只表达一个“了”的意思。又“人已去焉矣”,“焉矣”也只是“了”的意思。又“室中无人也矣”,“也矣”同样只表示“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择

②望

③懦

④立

⑤功

⑥长

⑦辄

2、理解:①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

②“一未终而更端”中的“更端”,应解释为

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

14、颜回好学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①蚤:同“早”。②鲁哀公:鲁国国君。【启发与借鉴】

不迁怒,不贰过。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有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游戏上。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没有这两点,错误会一犯再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恸

②对

③亡

2、翻译:①门人益亲

②弟子孰为好学?

(三)仁爱

15、张孝基仁爱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如礼:按规定礼节。③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④驯谨:顺从而谨慎。

【文言知识】

说“故”。“故”是个多义词。

一、指“旧”,与“新”相对。上文“不复有故态”,意为不再有旧的坏习惯。所谓“故居”,即原先住过的屋子。

二、指“老朋友”。李白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三、指“所以”、“因此”。《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它还指“故意”、“事故”、“衰老”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不肖

②且

③恻然

④稍

⑤怪

⑥颇

⑦徐

2、翻译:①其子丐于途 ②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3、成语“就地取材”中“就”,解释为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16、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注释】①归:承认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盗”指偷窃。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栖

②阴

③夫

④斯

⑤孰

⑥徐

⑦谕

⑧省 ⑨一

2、翻译:①时岁饥民馁

②正色训之

3、理解:“梁上君子”现已成成语。它是指

17、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上文“君如欲生之”中的“生”,为动词,解释为“活命”,但若把整个句子理解为“您如果想活命它们”就不通了,因为“生”在这句话中要作“使动词”用,即“使„„生(活命)”,句意为“您如果想使它们活命”就正确了。又如“人欲死之”,应理解为“人们想要使他死。”这是词类的一种活用方法。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以

②竞

③然

2、翻译:①示有恩也

②恩过不相补矣

3、理解:“死者众矣”前省略了主语

4、上文有“不若禁民勿捕”,其中“禁”解释为“禁止”,那么成语“弱不禁风”中“禁”解释为什么呢?

18、邓攸弃儿保侄 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儿,曰遗民。时值**,胡人入侵京师,掠牛马。邓攸挈妻子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

【注释】:①胡人:匈奴人。②京师:京城。③挈:带着。④毋:不要。【文言知识】

“涕”及其他。“涕”现代汉语作“鼻涕”解释,而在文言中指“泪”,而“鼻涕”在文言中则用“泗”表示。上文“妻涕如雨”,意为妻子的眼泪像雨一样掉下。这就是古今词义的不同。又,上文“怀遗民走”中的“走”,不是慢步而行,而是“奔”,这又是古今词义不同。成语“走马看花”中的“走”,是指“奔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那花当然看不清楚李,所以它用来形容大略地观察一下。又,上文说到“挈妻子亡”,其中“妻子”是指“妻”与“子”。这又是古今词义不同的一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惟

②值

③迫

④但

⑤担

⑥莫若

⑦从

2、翻译:①怀遗民走

②吾辈尚壮

3、比较:上文有三个“亡”,依次分别解释为:①

19、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

一、指“比较”。

二、指“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

三、指“并列”、“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2、翻译:①之万怪之

②方乘,遂为掀下

③连易数人 20、王安石辞妾

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

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实,尽以钱赐之。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因封荆国公,故又称王荆公。②知制诰:职官名称,掌握为皇帝起草诏书之事。③汝谁氏:你是谁家的。④军大将:指军中官员。⑤部米运:指监督运米。

【文言知识】

说“物”。“物”指事物,古今相同。但它又指“人”,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上文“何物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东西”,鸸问“什么人呀”。“物”即人。“物化”、“物故”均指人死;“物论”、“物议”均指遭人议论;“物望”即众望,如“物望所归”。成语“待人接物”中的“接物”,即“待人”;小说中的“人物”即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指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21、宋仁宗忍饿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注释】①外面遂以为例:指官外的人便以此为例,天天要宰羊,以备皇上享用。【文化常识】

“旨”及其他。皇帝的专用词语。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极为森严的社会,不仅不种种礼仪区分尊卑高下,连用词也有讲究。上文所说的“降旨”,意为下命令,这只有皇帝可用。其他近义的还有“诏”、“敕”、“制”等。“朕”是皇帝自称;“御”是皇帝使用的东西,“御膳”、“御笔”、“御花园”等;“幸”指皇帝到某地去;“玺”是皇帝的图章;“陵”是皇帝的坟墓。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兴

②寐

③禁中

④诚 ⑤逐

⑥馁

2、翻译:而启无穷之杀也

3、解释下列句子或词组中的“比”:①比闻禁中每有索取

②无以伦比

③天涯若比邻

;④比比皆是

4、扩展:上文有“不寐”之说,请写出带有“寐”的一个成语

22、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賵殓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酒杯。③缞絰: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寓居士人:客居在外的读书人。⑥賵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⑦棺材外面的套棺。⑧彻:通“撤”,撤去。⑨周:救济。

【文化常识】

谥号,上文所说的范文正,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死后,朝廷给他的谥号叫“文正”,所以后人敬称他为范文正。又如宋朝的包拯,死后赐谥号“孝肃”,故后人称他为包孝肃;岳飞谥号为“武穆”,故又称**穆;明徐光启谥号为“文定”,故又称徐文定;清纪昀的谥号为“文达”,故又称纪文达。

【考点】

1、解释:①守

②卒

③殡

④具

⑤泣

2、翻译: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②公亟令询之

3、“公怃然”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大家感慨的样子;②大家忧伤的样子;③范仲淹忧伤的样子;④范仲淹默不作声的样子。

4、理解:这件事可以用来证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的一名名言:

23、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已向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①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仆人。②遭乱渡江:指晋朝被侵,社会**,大批人渡过长江南下。

【启发与借鉴】

报答。顾荣给端送烤肉的人吃了一块烤肉,那人不忘恩情,当他有灾难时常在旁相助,这叫报恩。中国人是讲情义的,有恩必报。《史记》上说,韩信年轻时家庭贫困,生活无着落,他在淮阴水边钓鱼时,有个每天来水边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挨饿,便经常拨出一点饭食省给他吃。韩信拜将封候后,找到了这位大娘,并以重金报答。中国有句古语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然,我们与人为善并不是为了日后的报答,但受恩的人是不该忘记这恩情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嗤

②经

③已

2、翻译:①有欲之色

②因辍己施焉

③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3、“左右相助”中的“相”,是指:①他②互相③愿意④适当

24、逆旅主人无情

京城之俗,多以逆旅为利。客至,授一室,公可榻,俯而出入。晓钟响,起为他事,遇夜始归息,舆濯水皆自为,然月租以千数,否必斥骂致讼。或疾病,辄遣出。其病危者,虽气息尚属,目未瞑,即弃之,而夺其资财。妇孕将产者,以为不祥,拒而不舍。其少恩薄情如此。非其性固然,地在京城,四方人至者众,其势必然也!

【注释】①逆旅:旅店;此指开设旅店。【文言知识】

说“其”。“其”作为代词,它的解释很灵活。上文有五个“其”字:①“其病危者”中的“其”,指那些(人);②“夺其资财”中的“其”,指他们(顾客)的;③“夺少恩薄情如此”中的“其”,指“旅店老板”;④“非其性固然”中的“其”,指“旅店老板”;⑤“非其性固然”中的“其”,指“那”,即“形势”。“其”既可代人,也可代事、代物。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授

②他

③舆濯

④或

⑤辄

⑥属

2、翻译:①然月租以千数

②否必斥骂致讼

③非其性固然

3、理解:①“仅可榻”中的“榻”应理解为

;②“俯而出入”是形容

(四)诚信

25、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文化常识】

“东都”与“西都”。“东都”与“西都”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对而言的。上文说陆少保“曾于东都卖一小宅”,这是唐朝人说的“东都”,实指洛阳,西都是指长安(今西安市);汉朝人也以洛阳为东都,因为它在国都长安的东西。再往上推,周武王建都镐,称西都,也把洛阳称为东都。后代也有以开封为东都的。东都一度曾被称为“东京”,那么长安便是“西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直

②但

③遽

④辞

2、翻译:①子侄以为言

②不尔,是欺人也

26、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注释】①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②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③国:此指极珍贵的宝物。

【扩展】

“鼎”及其他。“鼎”是古代的炊具,多为贵族所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形四足的。古代统治者还把它作为烹人的刑具,所谓“下油锅”即是。道士则用以炼仙丹,后代寺庙里用作香炉。“鼎”也是古代立国的重器,相传大禹铸九鼎,以象征天下九州,置于王宫之前。上文所说的“岑鼎”,看来是鲁国的镇国之宝。“问鼎”意为纂夺权力,现也比喻希望在体育等赛事中夺冠。成语“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成语“大名鼎鼎”,意为名气很响。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以

②破

③全

2、翻译: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②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3、上文有两个“信”,请分别加以解释:①“齐侯不信”中的“信”,解释为

; ②“信者亦臣之国”中的“信”,解释为

4、理解:在要不要献岑鼎这个问题上,柳季为什么感到为难?

27、杨万里与“诚斋”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忘掉,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注释】①吉州:古州名,今江西境内。②绍兴:宋高宗年号。③司忘掉:职官名称,负责钱粮税收。④丞:县令的属官。⑤张浚:南宋重臣,力主抗金。

【文化常识】

杨万里。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号“诚斋”。曾任秘书监(负责图书图书著作等事)。主张抗金。他的诗与范大成、陆游齐名,构思精巧,语言通俗,自成一家,在当时称为“杨诚斋体”。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者仅为一部分。亦能文,有《诚斋集》留世。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谪

②名

2、翻译:①杜门谢客

②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

28、和氏璧

楚人卞和,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或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为石,忠贞之士而视为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玉也,遂命名为“和氏璧”。

【注释】①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②薨:古代诸侯王死叫“薨”。③剖开。【文化常识】

古代的酷刑。卞和献宝玉,竟无端地被楚王处于刖刑。“刖”即砍掉足,战国时的大军事家孙膑,因庞涓妒忌,被处以膑刑,即去掉膝盖骨。封建社会的刑罚是极其残酷的,除了“刖”、“膑”外,还有黥刑(脸上刺字)、凌迟(割肉而死)、大劈(砍头)及五马分尸等不下数十种。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璞

②奉

③相

④诸

⑤泣

⑥夫

2、翻译:①王以和为诳

②子奚哭之悲也?

3、这珍贵的玉璧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

29、幽王击鼓

周宅丰、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释】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②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③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④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扩展】

“幽王”及其他。周朝分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周幽王是西周的末代君主。姓姬,名宫涅,因为生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故称周幽王。古代君主死后,都要根据他生前的业绩行事、品德好恶给他一个谥号。如周朝开国君主姬昌,治国有功,故谥为“文”,也称周文王。又姬发,因灭商朝,武功卓著,故谥为“武”,世称周武王。又,隋朝杨坚,因生前残酷暴虐又阴险,故死后谥为“炀”,世称隋炀帝。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为

②尝

③乃

2、选择:“即戎寇至”中的“即”,解释为

①如果②立刻③靠近④不幸

3、翻译:①因数击鼓

;②为天下笑

4、理解:周幽王的过错是

(五)品性 30、许生端方

道光间,姑苏渡僧桥畔,泊一县试舟。书生姓许,年方二十,风度翩翩,多才,生平端方无戏言,有古贤士之风。三更,见岸畔火焰耀天,锣声人声轰然惊心,知店肆失火。许生颇为叹息。方瞻仰见,见楼窗中跃下一少女,肌肤洁白,身未著寸缕,落于船头,几被女惊落河中,许正色曰:“姑娘受惊矣。”女惶恐,见俊秀书生,欲赴河。许劝之曰:“既避火,何投水?”遂以锦被裹之,秉烛而坐以待旦,目不斜视。火止,东方已白,女父知而负衣裙至舟,女衣之,拜谢而归。

【注释】①道光:清宣宗的年号。②姑苏:苏州的别称。③县试:县府举办的科举考试。④著:同着。

【文言知识】

说“肆”。“肆”在文言中多作“店”店解,如“酒肆”、“茶肆”、“盐肆”等。上文“知店肆失火”中,“店”与“肆”连用,即店铺。它又作“任意”、“放纵”解,“肆虐”即任意残害。成语“肆无忌惮”,意为放纵干坏事,毫无畏惧。它还是“四”的大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颇

②几

③赴

④秉

⑤负

2、翻译:①生平端方无戏言

②既避火,何投水?

3、理解:上文“身未著寸缕”中的“寸缕”指代

31、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文言知识】

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翌日

②馔

③方

④具

⑤顷

⑥而已

⑦啖

⑧退

2、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32、范文正正直 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释】①范文正:即范仲淹,谥号为“文正”。②悴:忧。③睢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④封志:封存并加标志。⑤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⑥而:你。⑦俾:使。⑧封识:即标志。

宛然:依然如故。【文言知识】

说“辞”。“辞”是个多义词。

一、指“推辞”。上文“文正方辞避”,意为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

二、指“告别”。《木兰诗》:“言词”、“文词”。如孔子说“辞达而已矣”,意为文辞只要通顺就可以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游

②方

③以

④成立

2、翻译:①会术者病笃

③内文正怀中

3、“当以还汝”中省略了介词宾语

4、理解:这件事说明范仲淹

33、王安国直言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加政事,闲日因新闻记者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注释】①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②参加政事:职官名称,相当于副宰相。③晏元献:即晏殊,字元献。④小词:指描写爱情的词。⑤馆职:职官名称,负责书籍编校。⑥放郑声:排斥郑声。《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臣。”郑声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被当时人认为不正派的音乐。

【文化常识】

“王荆公”及其他。王荆公即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因为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这种把人的姓名与封号连用的称谓在古人中十分多见。如唐朝的大书法家颜真卿鲁国公,故世称颜鲁公。又,北宋宰相丁谓,封晋国公,世称丁晋国公或丁晋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尔

②遽

③正色

2、翻译:①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

;②况自为之乎? ;③不若远佞人也

④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34、海瑞清廉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忘掉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注释】①都御史: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②刚峰海公:即海瑞,字汝贤,号刚峰。③宦囊:做官的俸禄。④金:银子。⑤葛布一端:麻布两丈。

【文化常识】

“户部”及其他。明、清时期,中央设六部。上文所说的“户部”是负责税收、钱粮及户籍的部门;又,上文所说“王司寇凤洲”即王凤洲,他是“刑事部”负责人,刑部主管司法、监狱等;“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及科举考试;“兵部”主管军事;“礼部”主管外交事务及祭典等;“工部”主管建筑、河道等。各部的负责人称尚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卒婚

②宦

③惟 ④而已

2、翻译: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3、选择:“不立党”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不结伙;②不建立党派;③没有朋友。

4、理解:海瑞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35、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平,悔不穷回。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②朝士:朝中官僚。③参政:此指做参知政事。④罢朝:结束朝会。

【文化常识】

“参知政事”及其他。北宋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历代中央行政负责人的名称多有变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行政长官叫“相”或“国相”;秦朝,汉朝叫“丞相”;唐朝称“中书令”;宋朝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叫“参知政事”;明、清时代叫“内阁大学士”,以上仅是简要的说法,并不全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过

②是

③佯

④遽

⑤犹

⑥复

2、翻译:悔不穷问

3、上文有五个“之”,依次说明它们指代的内容:①

36、梁鸿尚节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毕,乃牧豕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乃寻访烧者,问所失财物,悉推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因为执勤不解。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还其豕,鸿不受。

【注释】①梁鸿:东汉人。②毕:此指读书结束。③上林苑:古宫名园,在河南洛阳市东。④耆老:老人;耆,老。

【文言知识】

说“尚”。“尚”解作“尚且”、“还”,这是古今相同的。上文“梁鸿家贫而尚节”中的“尚”,指“推崇”,句意为梁鸿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节操。所谓“尚文”、“尚武”,即指重视文、重视武。“尚”还指“”夸耀、“自负”,如“君子不尚其功”,意为有道德的人不自己夸耀功劳。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豕

②他

③恒

④让

2、翻译:①曾误遗火

②悉推豕偿之

③愿以身居作 ;④称鸿长者

37、蹇材望伪态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日系牌与银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启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人皆怜之。丙子正月旦日,北军人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遂得本州同知。

【注释】①湖州:地名,今浙江境内。②倅:副的,此处指副知州。③北兵:元军。④笏:片。⑤仍:还希望。⑥题云:墓碑上刻写。⑦瘗:埋葬。⑧祝:告。⑨旦日:初一。⑩同知:职官名称,知府。

【文言知识】

说“所以”。“所以”在古今汉语中均可表示原因。如“吾所以延医者,欲救友人也”,意为我所以要请医生的原因,是想救活朋友。但在古汉语中,“所以”又指“用来„„”,上文“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意为这银子是用来作为替我埋葬的费用。又,“兵者,所以杀伤也”,意为兵器是用来杀人、伤人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镌

②窍

③系

④怜

⑤既而

2、翻译:①只伺北军临城 ②蹇已莫知所之

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见”:①仍见祀(上文)

;②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

;③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④儿童相见不相识(《回乡偶书》)

4、理解:蹇材望一再表示自己是“大宋忠臣”,这是真的吗?何以看出?

(六)文艺

38、米芾索帖

米芾诙谲好奇。在真州,尝诣蔡攸于舟中,攸出所藏王右军《王略帖》示之。芾惊吧,求以他画易之。攸意以为难。芾曰:“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据船舷欲坠。攸遽与之。

【注释】①诙谲:诙谐机智。②真州:古地名,在今江苏境内。③蔡攸 :宋朝人。④王右军:即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

【文化常识】

书画家米芾。北宋书画家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他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世居太原,迁湖北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徽宗召他为书画学博士(职官名称)。他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其举止“颠狂”,世称“米颠”。从上文所见,其行为确有些异常,因弄不到《王略帖》,竟威胁要投江自杀。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

②易

③据

④遽

2、翻译:①攸意以为难 ②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

3、请另外写出三个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姓名:①

39、赵孟頫过扬州

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意者。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书云:“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甚,尽撤酒器以赠子昂。

【注释】①元:元朝。②春题:春联。③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是赞美明月楼。

【文化常识】

赵孟頫其人。上文说到的“赵子昂”,即元朝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他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为皇帝起草诏书)。他的字圆转遒丽,世称“赵体”,与“颜体”、“柳体”等并驾齐驱。他亦擅画,主张“作画贵有古意”。并用书法技巧画古木竹石,开创了元代画风。他还善于诗文、工于篆刻,是个多才多艺的文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致

②相

③援

④云

2、翻译:①多未当意者 ②尽撤酒器以赠子昂 40、欧阳修不喜释氏

欧阳文忠公不喜释氏。士有谈佛书者,必正色视之,而公之幼子字“和尚”。或问:“公既不喜佛,而以和尚名子何也?”公曰:“所以贱之也,如今人以牛驴名小儿耳。”问者大笑,且伏公之辨也。

【注释】①欧阳文忠公: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他死后谥“文忠”。②释氏:佛教,因为佛教创始人为鳊释迦牟尼,故称释氏。

【文化常识】

士。“士”本指成年男子。《论语》上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代有“四民”之说,即士、农、工、商。“士”即读书人,知识分子,它在四民之先。“士林”即知识界。“士大夫”是官僚阶层的通称,有时也专指有声望的读书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或

②以

③伏

④辨

2、翻译:①必正色视之

②而以和尚名子何也?

; ③所以贱之也

41、唐伯虎识破术士

有术十千唐六如,极言修炼之妙。唐云:“如此妙术,何不自为,乃贶及鄙人?”术士云:“恨吾福浅!吾阅人多矣,仙风道骨,无如君者。”唐笑曰:“吾但出仙福,有空房在城北,甚僻静,君为修炼,炼成两剖。”术士犹未悟。日造门,出一扇求诗。唐大书云:“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如何不自烧些用?担不河头卖与为。”

【注释】①术士:此指修仙炼丹的道士。②干:③唐六如:即明朝苏州才子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④贶:赐与。⑤仙风道骨:此指仙人的气质,即有福气的人。

【启发与借鉴】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唐伯虎遇到的那个“术士”,谎称能烧炼金银,说要把这种方法教给唐伯虎。唐伯虎当然不信,并题诗嘲弄之。然而时至今日,此类骗子改头换面,且上当者不少。有人谎称在西安某处地下发现古代宝物,希望对方斥资60万元合伙开发,结果骗了钱逃之夭夭。有人冒名台商,说是能将100元“变”成1000元,于是有人拿出30万元让他“变”,企图瞬间发财,结果又是受骗上当。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看了上面这则故事,糊涂的人该醒醒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鄙人

②阅

③但

④悟

2、翻译:①何不自为

②无如君者

③炼成两剖

④日造门

3、理解:“担水河头卖与人”是什么意思?

42、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吧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儒学大师,谥“文”,故称朱文公。②道人:道士。③熨: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④筇:竹名。⑤勃窣:匍匐而行。

【文言知识】

“旋”及其他。上文“旋觉轻安”中的“旋”,指一会儿,句意为顿时觉得轻松安适。在文言中表示短时间的词还有“顷”、“俄”、“须臾”、“斯须”等。“旋觉轻安”也可说成“俄觉轻安”、“顷觉轻安”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厚

②径

③作

④甚

⑤亟

⑥莫

⑦持

2、翻译:①几载相扶藉瘦筇 ②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

43、章惇书绝壁

章惇尝与苏轼同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子厚推轼下潭书壁,轼不敢。子厚履险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上曰:“苏轼章某来。”厚曰:“何也?”轼曰:“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子厚大笑。

【注释】①章惇:宋朝人,字子厚。【文言知识】

说“临”。“临”的本义是从高处朝向低处,如成语“居高临下”。它又指“面对”。上文“临绝壁万仞”,意为面对万丈悬崖。《礼记》上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意为面对钱财不要轻易地获取,面对危难不要随意逃避。它又指“到”,如“双喜临门”、“临渴掘井”。它还指“正当”、“将要”,如“临到”、“临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抵

②仞

③拊

④异日

2、翻译:①子厚推轼下潭书壁

②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上

3、理解:“子厚履险而下”中的“履”,它在句子中的词性属

词,解释为

44、李白之死辨误

世俗多言李白在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亭”。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注释】①当涂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内。李白墓即在此。②予:作者洪迈自称。③按:查阅。④试弦歌:做地方官。⑤俾:使、让。

【文言知识】

说“简”。“简”的本义是竹片。在纸发明以前,我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文字是写在竹片上的,称“简”或“竹简”。“简”一般长一尺左右,宽约二寸,直书一二行,约二三十字。“简”多了,就用牛皮串起来。自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后,人们仍习惯以“简”称纸。上文“枕上授简”,这“简”实为稿纸。如今人们仍将书人称之为“书简”、“简札”。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俯

②修

③亦

④赋

⑤卒

⑥盖

2、翻译:①因醉泛舟于江

②公疾亟

③俾为序

3、“乃知俗传良不足信”中的“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②真的;③尚;④恐怕。

4、理解:上文末句说的“杜子美”是谁?

(七)政事

45、隽不疑之母 隽不疑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何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注释】①行县:巡视下属各县。②录囚徒:省察囚犯有无冤情。③为:给、与。④残:残酷。

【文言知识】 说“即”。它在文言中多指“即使”、“如果”。上文“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中的“即”,便指“如果”,句意为如果隽不疑平反的人多。它又指“靠近”、“接近”,如“可望而不可即”,意为能见到但不可靠近或取得;“若即若离”,意为既像接近又似疏远。它还指“当”、“当前”,如“即日”、“成功在即”。“即景生情”,意为由眼前的景物产生感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辄

②亡

2、上文有三个“为”,除了“笑为饮食”中的“为”解释为“给”、“与”外,其余两个“为”分别依次解释为:①

3、翻译:①活几何人?

②语言异于他时

4、理解:①上文“或亡所出”中的“出”指什么? ②隽不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

46、徐有功秉公执法

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

【注释】①皇甫文备;复姓皇甫。②武后:指则天。③徐大理:指徐有功。大理是官名,主管刑法。④党逆人:与叛逆分子勾结。

【文言知识】

说“狱”。“狱”指监狱,这是古今相同的,但文言中它还有“案件”之意,这要特别注意。上文“与徐大理论狱”,意不跟徐有功讨论案件。又,《曹刚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中“小大之狱”是指大大小小的案件。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何

②或

③守

2、翻译:①奏成其罪

②彼曩时将陷公于死

③今公反欲出之 ;④安可以私害公?

47、王翱秉公

王翱一女,嫁于畿辅某官为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何吝者?”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罕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注释】①王翱:唐朝人。②畿辅:京城附近地区。③公:指王翱。④恚:愤怒。⑤而翁:你的父亲。⑥长铨:选拔官吏的长官。⑦驾:坐马车。⑧朝房:朝廷中供值班的房间。

【启发与借鉴】

秉公。王翱作为朝廷中选拔官吏的长官,要调动女婿的工作,真是轻而易举。但他秉公处事,任凭夫人“枕边风”怎么吹,他就是不干,最后竟与夫人“对着干”。2004年因公殉职的河南登封倌女局长任长霞,“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整顿当地极为混乱的治安局面中,她一身正气,秉公处事,两年间铲除了数十个大小不等的黑社会性质团伙,百姓交口赞誉。秉公才能执法,秉公执法才有正气。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置

②白

③案

④竟

2、翻译:①婿固不遣

②则汝朝夕侍母

;③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④旬乃还第

48、么恩与公法

汉顺帝初,苏章迁冀州刺史。其故人为清河太守,章知其奸藏,将按其罪。一日,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往日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言若为青天。”章曰:“今日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太守默然。翌日,遂收太守。

【注释】①冀州:古州名,今河北一带。②清河:古郡名,在今河北境内。③奸藏:贪污受贿。④按:追究。⑤青天:形容公正无私。⑥孺文:苏章的名。

【文言知识】

说“迁”。“迁”是个多义词。

一、指“迁移”,如“迁居”、“迁都”。

二、指“变易”,如成语“事过境迁”,意为事情已过去,境况也改变了。

三、指调动官职。上文“苏章迁冀州刺史”,意为苏章调职去担任冀州刺史。从上文看,苏章是升官了,但“但迁”了也可指降职。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都会于此”,其中“迁客”指被贬职的官员。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肴

②若

③翌日

④收

2、翻译:陈往日之好甚欢

3、上文有两个“为”:①“为设酒肴”中的“为”,解释为

②“若为青天”中的“为”,解释为

4、理解:为什么在苏章一番话后太守会“默然”?

5、理解:“刺史”与“太守”分别是

行政区长官。

49、晋平公游于河

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乎无士也。”

【注释】①船人:船夫。②盍胥:船夫的姓名。③主君:对国君的敬称。④昆山:即昆仑山。

【文化常识】

“河”与“江”。古代的“河”,大多指黄河。上文“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意为晋平公在黄河里畅游觉得非常欢乐。毛泽东《沁园春·雪》:“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河”即黄河。由于受黄河的影响,北方的水流多以“河”命名,如辽河、漠河、滹沱河、淮河、渭河、黑河等。“江”多指长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即长江。由于受长江的影响,我国南方的水流多以“江”命名,如湘江、金沙江、乌江、汩罗江、珠江等。上文所说的“珠出于江海”,这“江”泛指江河湖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对

②耳

③夫

④犹

⑤盖

2、翻译:①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

②无患乎无士也

3、“而”多作连词用,有承接与转折两种作用。上文有四个“而”,请依次指出它们的作用:①

4、理解:盍胥的话对不对?为什么? 50、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吾闻为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民之言,吾闻而药之也。”

【注释】①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地方。②子产:郑国国相。

【文言知识】

说“是”。“是”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判断词用,如“我是学生”。但它在先秦时期,只作代词用,相当于“这”。上文“是吾师也”中的“是”,理解为“这”,句意为“这是我的老师”。又,“是人乃君子”,意为这个人是君子。“是”从汉以后才逐步具有判断的属性。陶渊明《桃花潭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巍、晋。”其中“是”作判断词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焉

②损

③作

2、翻译:①以议执政之善否

②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③若之何毁之?

④吾闻而药之也

51、董阏于法无赦

董阏于为上地守,行石邑山中,见涧深峭如墙,因问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人涧之必死也,人则莫之犯也,何为不治哉!”

【注释】①上地:地名。②守:郡的长官。③彘:同“猪”。④太息:叹气。【文言知识】

说“左右”。“左右”指周围的人。但这周围的是什么样的人,要视上下文而定。上文董阏于问“左右”,意为皇帝问周围的人,这“左右”是指朝廷大臣。又,“君出猎,问左右”,这“左右”是指跟随打猎的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对

②狂悖

③赦

2、翻译:①涧深峭如墙

②人则莫之犯也

;③何为不治哉!

3、成语“严惩不贷”中的“贷”解释为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八)奇闻

52、商陵君养“龙”

有献陵鲤于商陵君者,以为龙焉。商陵君大悦,问其食,曰:“蚁。”商陵君豢而驯之。或曰:“是陵鲤也,非龙也。”商陵君怒而抶之。于是左右皆惧,莫敢言非龙者,遂从而神之。商陵君观龙,龙卷屈如丸,倏而伸,左右皆佯惊,称龙之神。夜穴壁而逝,左右走报:“龙壮,今果穿石而去!”商陵君悼惜不已,仍养蚁以伺,冀龙复来也。无何,天大雨,震电,真龙出焉。商陵君以为豢龙来也,持蚁以邀之。龙怒震其宫,商陵君死。

【注释】①陵鲤:即穿山甲,喜食蚁。②商陵君:作者刘基虚构的人物。③抶:鞭打。【文言知识】

说“冀”、“期”、“希”。这三个词都有“希望”的含义。上文“冀龙复来也”。意为希望龙再回来。这句话也可说成“期龙复来也”。又,“期有所获”,意为希望有所收获。又,“希君见之”,意为希望你能接见他。当然,这三个词各自还有另外的解释,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倏

②佯

③走

④伺

⑤无何

2、翻译:①商陵君豢而驯之

②遂从而神之

;③夜穴壁而逝

;④悼惜不已

53、钱货入瓶

唐扬州有丐者,曰胡媚儿。其有一瓶,与人言:“若钱施满此瓶,则永世福矣!”观者见瓶但容半升,故有施十钱、百钱者,然瓶未见满,人怪之。一富人过,施千钱,仍未见满。有好事者牵一驴,曰:“施驴。”丐者颔之,驴随变之类细绳而入瓶,一市人皆惊。其时有货车过,货主闻之戏言:“能令诸货车入瓶否?”曰:“可。”丐微侧瓶口,货车一一入瓶。货主大驴骇,欲捽丐,而丐已潜入瓶。货主击碎其瓶,一无所有。

【注释】①瓶:陶制的盛器。②施:施舍。③好事者:喜欢新奇的人。④捽:揪住。【文言知识】

说“欲”。“欲”是个多义词。

一、指“欲望”。如“求知欲”。成语有“欲壑难填”,意为贪欲像巨大的沟壑难以填满。

二、指“要”、“想要”。上文“欲捽丐”,意为想要揪那乞丐。

三、指“将要”。成语“摇摇欲坠”中的“欲”即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但

②颔

③类

④骇

2、翻译:①人怪之

②一市人皆惊

3、成语“欲盖弥彰”中的“盖”、“弥”、“彰”,分别解释为、与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54、田真兄弟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知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为孝门。

【注释】①京兆:京城地区。②生资:生活资料。③然:同“燃”。④斫:砍。⑤孝门:此指孝顺父母、兄弟和睦之家。

【文言知识】

说“就”。“就”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或连词用,而在文言中多作动词用。上文“明日就截之”,看似可以理解为明天就锯断它,但错了,应理解为明天“走近”它准备锯了。“就”有“走近”、“踏上”、“到”之义。“就学”、“就业”、“就职”中的“就”,均作动词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惟

②诸

③憔悴

④胜

⑤解

2、翻译:①树木同株

②是人不如木也

3、成语“行将就木”中的“就”,解释为

;这个成语意思是

55、樵夫毁山神

康熙十五年,余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邓樵夫许之。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闻见,戒勿往。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之。樵甫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持虎尾盘旋久之。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去,樵遂而杀之。客逆劳之。樵曰:“感君高义,盍导我至庙中。”既至,大诟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注释】①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②余姚:古地名,在今浙江余姚县。③觇:悄悄地看。④甫:刚。⑤高义:深厚的情义。⑥盍:何不。⑦土偶:指泥塑的山神。【文言知识】

“山行”及“人言”。上文“有客山行”中的“山行”,是指在山中赶路。“山”作状语用,修饰“行”。又,上文“作人言”中的“人言”,是指像人一样说话“人”也作状语用,修饰“言”。这类现象叫名词用作状语,或名词活用状语。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⑪作

⑫乞

⑬许

⑭伺

⑮祠

⑯逆

⑰然

⑱且

⑲合 ⑳遁

⑴遂

⑵劳

⑶诟

⑷竟

2、翻译:①仰食于樵

②遂去不顾

3、上文“因告以夜所闻见”中,“告”后省略了

4、山神与考虑合伙谋害樵夫,请用两个成语来概括①

;②

56、奇鹰

楚文王少时好猎。有人献一鹰。文王见之,爪距利,殊绝常鹰。故文王猎于云梦,置网云布,烟烧张天。毛群羽族,争噬竞搏;此鹰轩颈瞪目,无搏噬之志。王曰:“吾鹰所获以百数,汝鹰曾无奋意,将欺余邪?”献者曰:“若效于雉兔,臣岂敢献。”俄而,云际有一物翔,不辨其形。鹰遂竦翮而升,矗若飞电。须臾,羽堕如雪,血下如雨。有大鸟坠地,度其两翅,广数十里。众莫能识。时有博物君子曰:“此大鹏雏也。”文王乃厚赏之。

【注释】①距:禽爪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②云梦:古地名。楚国的大湖泽,在今湖北境内。③毛群羽族:此指其他的鹰。④轩:高高昂起。⑤竦翮:展开翅膀。

【文言知识】

“以百数”及其他。

“以百数”按原文解释,即用百来计算,那么就是几百,从一百到九百。上文“吾鹰所获以百数”,意为我的鹰捕获的猎物有好几百只。又,“以十数”,即数十;“以千数”、“以万数”,即数千、数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利

②噬

③曾

④坠

⑤雏

2、翻译:①殊绝常鹰 ②置网云布,烟烧张天

3、上文有“俄而”,请在本文中找出它的同义词。

57、雉鸟报复

有猎于山者,射雄雉而置雌雉,或扣其故,曰:“置雌者留以招雄也,射雌则雄者飏,并获则绝矣。”数月后,雌果招一雄雉来,猎者又射之。如是数年,获雄雉无数。一日雌雉随猎者归家,以首触庭前香案而死。后其家人死相继,又为讼累而荡其产,未几猎者亦死,竟绝后。或曰:“人莫不爱其伉俪,鸟亦然耶。”猎者之计虽狡,而雉鸟之报更惨矣。

【注释】:①雉:俗称野鸭。②飏:飞扬。③香案:放香炉的长条的桌子。【文言知识】

说“置”。“置”是个多义词。上文“射雄雉而置雌雉”中的“置”,是指“放下”、“留下”。又指“设立”,如“清初置该县”,意为清朝初年设立该县。又指“搁开”,如成语“置之不理”、“置之度外”。又指“购办”,如“置小屋数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未风

②伉俪

2、翻译:①或扣其故

②并获则绝矣

③又为讼累而荡其产 ④鸟亦然耶

;⑤而雉鸟之报更惨矣

3、成语“置若罔闻”中的“置”与“罔”,分别解释为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58、桑中生李

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士,因植焉,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欲之。

【注释】①余浆:多余的水。②李君:李先生。此指李树。③豚:猪。④行:不久。⑤翕赫:此指轰动。⑥滂沱:本指大雨,此指很多。

【文言知识】

说“令”。“令”是个多义词:

一、指“命令”,如“令右将军出征”。

二、指“使”,上文“令我目愈”,意为使我眼疾痊愈。

三、指“善”、“美”,“令郎”是敬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是敬称对方的女儿;“令尊”、“令堂”是敬称对方的父与母令兄;“令弟”是敬称对方之兄与弟。“令名”是指美好的名声。

四、指“县官”。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禾

②去

③顾

④乃

⑤间

2、翻译:①因植焉

②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③盲者得视

3、成语“好高骛远”中的“骛”,解释为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59、县令捕捕蝗

钱勰任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独绐郡将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注释】①钱勰:宋朝人,字穆甫。②如皋:古地名,今江苏如皋县。③泰兴:古地名,今江苏泰兴县。④郡将:郡的长官。

【文化常识】

谦称与尊称。在社会交际中,既有尊卑长幼的区别,又有人情礼貌的讲究,所以古今都存在谦称与尊称,而古人特别讲究这一套。上文末了说到“敝邑”与“贵县”,虽带戏谑,但用词上前者是谦称,后者属尊称。又,“鄙人”、“寒舍”、“陋室”、“犬子”等属谦称,而“阁下”、“令尊”、“令郎”、“贵府”等属尊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会

②独

③绐

④云

⑤已而

⑥诘

⑦盖

⑧檄

⑨不才

2、翻译:①令辞穷

;②辄书其纸尾报之曰

3、理解:这两个县令的共同点是什么? 60、天敌

苏辙曰:“鱼不畏网罟,而畏鹈鹕,畏其天也。”一村叟见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渐近,蛇不复动,张口以待。蜈蚣竟直入其腹,谕时而出,蛇已毙矣。村叟弃蛇于深山中,越旬往视之,小蜈蚣无数食其腐肉。盖蜈蚣产卵于蛇腹中也。又尝见一蜘蛛,逐蜈蚣甚急,蜈蚣逃入篱抢竹中。蜘蛛不复入,但以足跨竹上,摇腹数四而去。伺蜈蚣久不了,剖竹视之,蜈蚣已节节烂断矣。盖蜘蛛摇腹之时,乃洒溺以杀之也。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注释】①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②网罟:捕鱼的网。③鹈鹕:一种关于捕鱼的鸟。④天:天敌。⑤抢竹:乱竹丛。

【文言知识】

说“伺”、“俟”及“候”。这三个词,都可指“等待”。上文“伺蜈蚣久不出”,意为等待蜈蚣好长时间仍不出来。它可说成“俟蜈蚣久不出”,或说成“候蜈蚣久不出”。当然,它们还各自有自己另外的义项。如“伺”还指服侍,“候”还指问好。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叟

②逐

③毙

④盖

⑤但

⑥溺

2、翻译:①逾时而出

②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1.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

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①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

3.曹植聪慧

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

4.鲍子难客

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3.责难、驳斥。

5.曹绍夔捉“怪”

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6.杨亿巧对

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缙敏对

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3.生儿子。

(二)学习

8.承宫樵薪苦学

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

9.桓荣勤学不倦

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

10.宋太宗学书

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3.王羲之。

11.催景俘拜师

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

12.为人大须学问

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3.莅事惟烦。

13.读书五失

1.①选择②向往③软弱④确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优点⑦往往2.①往事②换个开头③基础。

14.颜回好学

1.①极悲伤②回答③同“无”2.①学生更加亲近(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习的?

(三)仁爱

15.张孝基仁爱

1.①不成材②将③同情的样子④渐渐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地2.①他的儿子在路上乞食②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3.靠近;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

16.陈实与“梁上君子”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17.赵简子元日放生

1.①同“于”;在②争着③对的2.①表示(对飞禽)有恩德②恩德补偿不了罪过。3.鸠4.担当、胜任。

18.3邓攸弃儿保侄 1.①只②恰逢③靠近④只⑤挑⑥还不如⑦听从2.①抱着弃民逃跑②我们还年轻。3.①死②逃跑③死

19张之万马

1.①养②派③坚持④不多时⑤问⑥大概2.①张之万对这事感到奇怪②刚骑,就被马掀下来③一连换了好几个人。

20.王安石辞妾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人着想。

21.宋仁宗忍饿 1.①赶身②睡着③宫中④实在⑤每⑥饥饿2.而开了宰杀无数羊的风气。3.①近来②匹配、比较③近④到处4.梦寐以求。

22.范仲淹罢宴

1.①做太守②死③出丧④备办⑤泪2.①空闲的日子带领手下官员登上高楼摆酒宴②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他们③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23.顾荣施炙

1.①讥笑②遭③后来2.①有想要吃烤肉的神色②于是放下自己的烤肉,而送给(他吃)③哪有整天端送烤肉而不知道它味道的呢?

24.逆旅主人无情

1.①交给②别的③洗④有人⑤就⑥连2.①然而每月租舍要好几千铜钱②要是不缴中租金必然被责骂直到打官司③不是旅店老板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3.①放下一张床(作动词用)②房间低矮。

(四)诚信 25.陆元方卖宅

1.①同“值”,钱财②只③立刻④拒绝2.①子侄们以此怒怨陆少保②不这样,这是欺骗别人了。3.邀请,没邀请而自己上门的客人。

26.岑鼎

1.①把②损坏③保全④为难2.①鲁侯想献出其他的鼎假冒岑鼎,请求和齐国友好②如果柳季说它是岑鼎,那么我们接受它。3.①相信②诚信4.因为若献出岑鼎,那就将国家最珍贵的宝物丢失了;若不献出岑鼎,而以其他的鼎假冒,那就损害了柳季诚信的品格。

27.杨万里与“诚斋”

1.①贬官②命名2.①关起门来谢绝来客②张浚用端正良心诚意待人的学问勉励自己。28.和氏壁

1.①玉石②同“棒”③看④之于⑤泪⑥那2.①楚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②你为什么要哭得那么伤心?3.因为发现它的人叫“卞和”。

29.幽王击鼓

1.①筑②曾③便2.①于是多次击鼓②被天下人嘲笑。3.失信于诸侯。

(五)品性 30许生端方

1.①很②几乎③跳入④拿着⑤背着2.①平时行为端正不随意说话②已躲过了火灾,为什么还要投河?3.衣服。

31.王安石待客

1.①第二天②食物③才④备⑤一会儿⑥罢了⑦吃⑧回去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3.胡饼的四傍。

32.范文正正直

1.①交往②方法③因为④成家立业2.①适逢那个有道术的人病重②不值得交给他③放在范仲淹怀里(内,同“纳”)。3.之当以[之]还汝。4.不自私,不贪利,为人正直。

33.王安国直言

1.①同“耳”,罢了②立刻③表情严肃2.①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上面吗?②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③还不如远离花言巧语的人④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34.海瑞清廉

1.①死②做官③只有④罢了2.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3.①4.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35.吕蒙正不记人过 1.①过失②这③假装④立刻⑤还是⑥再2.懊悔没有彻底追问。3.①吕蒙正②朝士③这件事④同列⑤朝士的姓名。

36.梁鸿尚节

1.①猪②别的③常、一般的④批评2.①只等候元军到达湖州城②蹇材望已经不知到哪儿去了。3.①指代“我”②同“现”③拜见④指代“我”。4.假的,伪态;先一日出城迎拜(北军)矣。

(六)文艺 38.米芾索帖

1.①到②交换③抓住④立刻2。①蔡攸思想上对这事感到为难②如果不听从我,我不想活了“见,我”。3。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文徵明等,选取其中三位即可。

39.赵孟过扬州

1.①到②他,指代赵子昂③提④说、道2。①大多是不满意;②把酒器全部撤下并把它们赠送给赵子昂。

40.欧阳修不喜释氏

1.①有人②用、把③同“服”,佩服④同“辩”2。①一定板着脸看对方②却为什么用“和尚”给儿子命名呢?③因为鄙贱它。

41.唐伯虎识破术士

1.①我②看过③只④省悟2。①为什么不自已干②没有像你这样的③烁出(金银)后各得一半④每天到家来3。意为在河边挑了水当场要卖给人,比喻玩弄把戏。

42.朱文公爱骗

1.①重②直接③发④严重⑤立刻⑥没有人⑦拿2。①好几年依靠细竹竿着我(行走)②我不想惩罚他,只想追讨那首诗。

43.章亨书绝壁 1.①到②古代八尺为一仞③拍④往后2。①章子厚要求苏轼下仙游潭在石壁上写大字(留念)②用毛笔蘸墨在石壁上写了几个大字。3。动;踩。

44.李白之死辨误 1.①弯下身子②编③也④写⑤死⑥大概2。①因为喝醉了酒乘船在长江里行驶②李白的病很危急③让我给它作序3。①4。杜甫。

(七)政事

45.隽不疑之母

1.①总是②同“无”2.①因②做、担任3。①让几个人“因平反”而活命了?②说话跟平时不一样4.①平反出狱②平反冤狱。

46.徐有功秉公执法

1.①不久②有人③坚持2.①呈报(皇上)构成他的罪状②他早先要陷害你置你于死地③如今你反而要使他解脱(罪行)④怎么可以因为私人的恩怨去危害公法呢?

47.王翱秉公

1.①设备②禀报③几案④最终2.①女婿坚持不放走②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母亲③况且调动我轻易得如同振落枝叶④十天后才回家。

48.私恩与公法

1.①荤菜②你③第二天④逮捕2.双方述说着从前相交友好的情况,很快乐。3.①给、替②是。4.察觉灾难要临头了。5州;郡。

49.晋平公游于河

1.①回答②罢了③句首助词,无义④因为⑤大概、恐怕。2.①怎么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并跟他共享这欢乐?②不要担忧没有人才。3.①承接②承接③转折④转折4.对的。有才能的人到处都有,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要真心获得他们。

50.子产不毁乡校

1.①于之,在那里②减少③发2.①来议论朝廷要员的好坏②他们所认为厌恶的,我就改掉它③怎么能废掉它呢?④我听到这些言论就把它当作良药。

51.董阏于法无赦

1.①回答②发疯③赦免2.①山沟极深,陡得如同墙壁②人就没有谁敢触犯它③为何不能治理好呢!3.宽恕;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八)奇闻

52.商陵君养“龙”

1.①一下子②假装③奔④等候⑤不多久2.①商陵君养它并使它温顺②就跟着商陵君认为它是神③夜里穿透墙壁逃走了④痛惜不停

53.钱货入瓶 1.①只②点头③似④惊讶2.①人们对此感到奇怪②整个市场上的人都感到惊讶。3.掩盖;更加;分明。想要掩盖事实的真相,结果后而更加显露出来(指坏事)。

54.田真兄弟

1.①只有②众③枯黄的样子④控制⑤分开2.①树木是同一株②这是人不如树③走向;不久将走进棺材,意为不久将死。

55.樵夫毁山神

1.①发出②求③答应④等候⑤庙⑥迎上去⑦是的⑧将⑨回合⑩逃跑⑴跟上去⑵慰劳⑶骂、斥责⑷最终2.①靠打柴为生②就头也不回地走了。3.之;因告[之]以夜所闻见。4.①狼狈为奸②一丘之貉③沆瀣一气(选择其中两个填入)

56.奇鹰

1.①锋利②咬③竟④掉下⑤幼禽2.①跟普通的鹰很不相同②设置的网像云一样布满,火烧的烟盖住天空。3.须臾。

57.雉鸟报复

1.①不多时②配偶2.①有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②都抓住便完了;③又因为被官司牵连而倾家荡产④鸟也是这样的⑤而雉鸟的报复后果更惨了。3.放着;没有;放在一旁如同没有看见听见的样子。

58.桑中生李

1.①苗②离开③回头④是⑤隔2.①于是(把它)种在那里②有个眼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③眼瞎的人能复明。3.马跑得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远的目标。

59.县令捕蝗 1.①适逢②却③欺骗④说⑤不久⑥责问⑦大概⑧公文,此指发送公文⑨没才能2.①(泰兴)县官无话可说②就在对方公文的未了(写了首诗)回复他。3.都不负责任。

60.天敌

6.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翻译素材摘抄 篇六

【篇一】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翻译

种树郭橐驼传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篇二】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翻译

登泰山记

朝代:清朝|作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翻译/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篇三】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翻译

深虑论

朝代:明朝|作者: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翻译/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限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立即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希望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篇四】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翻译

谏逐客书

朝代:秦朝|作者: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泰山一作:太山)

翻译/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篇五】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翻译

草庐对

朝代:三国|作者:诸葛亮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翻译/译文

7.初中文言文学习技巧与方法 篇七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熟读成诵,精思课文,技巧

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一篇文章不如让学生掌握怎样学会更重要、更有价值。学生只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索取知识的规律,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才会主动地去学习。我们坚持借科学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是培养文言文语感

语感对整句的理解很重要,语感好才知道怎么断句,怎么去确定一些较长的句子的主谓宾部分。对整句的理解帮助很大,即便其中有自己尚未掌握的文言词汇,也可以根据语感,判断它在句子起到的作用,从何推断它的大致意思。培养语感别无他法,只有多去朗读古文,在理解每句意义的基础上去朗读。认识古文的语法上的特征,我重点提两点:(1)古文的一个字就相当于现代的一个词,比如,“妻子”意思是“妻子和子女”;“虽然”意思是“即使(虽)这样(然)”;(2)古文的句式难掌握的是倒装句和疑问句,倒装句要掌握一些语法知识来理解,疑问句主要是揣摩其中的语气。

二、正确断句

在课本上标注出实词虚词的意思,然后整理出这些实词虚词,记住他们的意思,在下次遇到的时候灵活运用,如果遇到没见过的,加入整理行列。另外就是语法,倒置什么的,其实也是有规律的综上就是要善于发现观察,掌握以下规律这是建立在你能够记住一些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根据单音词双音词推断,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这与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词为主有很大区别。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是两个词,是“土地”“方圆”的意思,而今天变成一个固定的意思了。可见,如果不把握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就会因在理解上失误而答错题。在答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组词的方法,将古文中的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就能很方便地理解文义。如“齐师伐我”,将这四个单音词分别组成“齐国”“军队”“讨伐”“我国”四个双音词,即可将“齐师伐我”的文意理解清楚了。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就是“用”的意思。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另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通五经,贯六艺”等句子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推断实词或者句子的含义。利用成语来推断,借成语推求词义。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保留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四、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的方式方法很多。这种诵读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而是灵活的生动的有神韵的。教师对朗读的指导,一要及时,尽量做到边朗读边指导,二要具体,具体指出学生朗读的主要优缺点和提高朗读水平的途径;三要灵活,结合谈话、讲解、评注、复述等多种活动进行朗读训练,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朗读的能力。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倘若一堂文言文课,自始至终听不到读书声,是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的。但是朗读应该有“度”,教师从来都不提倡那种不求甚解,为应付课堂四十五分钟而漫无边际的朗读是“瞎读”。

当然,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取材于课外,不是说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就不重要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虽取材于课外,但考点却在课内,而能力只能在平时扎扎实实的课堂学习中逐步形成。那种忽略课内文言文学习一味的进行大量毫无针对性课外阅读训练的做法,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总之,文言文表面看似枯燥,但细细品味,却是浓香醇厚的,只要我们老师,重诵读、授方法、赏美点、激兴趣,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从学生的实际,运用多种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断积累,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熟读精思——谈记忆与思维的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1985,(06).

[2]孙彤芬,杨理.引导学生“精思置疑”的几点体会[J].天津教育,1980,(09).

[3]朱熹.熟读精思[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2013,(09).

8.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篇八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04-01

初中语文教材选的古文篇目是我国文学史中的精华,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载体,也是我国文人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来源。 因此我们必须好好利用这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学好教好文言文。 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 加强诵读重视积累

诵读方法,应该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传统语文教学精华。但我发现,很多语文老师是注意了,但不重视;或流以形式,缺乏指导。

文言文贵在读。每次教文言文之前自己总要朗读二到三遍, 对学生来说,不通过诵读能读懂读通是难以达到的。根据不同的课型,可分别采用“范读”、“品读”、“悟读”三种方法。

1、范读

范读,不但能在较短时间里落实字词的读音,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地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外化,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在含蕴及艺术魅力,不仅能使自己产生进一步的认识, 而且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荡,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

2、品读

品读,就是让学生边读边品味作品的内涵,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疑问和见解,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

语文课堂是学生的一方乐土,把朗读带进课堂,并成为一种教学美,就能释放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培育人文精神,发展学生创造力。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自读主动求知,培养主体意识

“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嗦,能让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叶圣陶语),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

《新课标》 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 这一要求正好适合初中学生。 因为他们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又有课文下的注释和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基于这一认识,在上文言文时,用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先认真自读:读课本,读课文下注释,读课后问题。并且明确要求:

第一,通过自读,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语句,如有困难,自读结束后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第二,通过自读,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如果在课上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去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逐步养成了自读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他们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基本上扫清字词障碍,而且还能提出非常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他们因此获得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提高了主动求知的信心,从怕学文言文到爱学文言文进而会学文言文。

三、调动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初中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更要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陶冶学生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我们要带领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中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体悟古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要体味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宽广胸怀;要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卓然特立;学习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学习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

上一篇:村廉政风险防控实施方案下一篇:三拼音节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