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的传统

2024-08-03

复旦的传统(精选8篇)

1.复旦的传统 篇一

复旦支教老师:携大山孩子游世博

上海,对于那些连山的那头都没有见过的孩子来说,那是一个遥远的圣地。而世博会,就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游乐园。他们与镇中心只隔了一座山,但就这一座山,隔去了西吉的孩子们与外面世界的联络。

宁夏西吉是复旦大学的支教点,每年都会有十几名应届毕业生参与“西部志愿者”计划去西吉支教。今年的18名应届毕业生在奔赴西部支教之前就迎来了一个任务:带着来自西吉三所中学的12名中学生参观世博园区。这是一群没有出过大山的孩子,没有见过镇上集市,没有感受过都市生活,更不用说上海世博会。就这样,西吉的孩子们在复旦支教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上海,走进了世博园。

感动,因为拒绝

“第一眼见他们,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小脸蛋上的高原红。”复旦大学07级陈之衡告诉记者,他这次行程的任务就是带领孩子们在23日那天游世博。由于西吉高原缺水的地理环境,导致每一个孩子的脸看起来就像被自然风雨轻吻过的小苹果。

不太说话,是复旦两个带队老师对孩子们最深的感触。游园当天,雨一直下个不停,孩子们都没有带伞,实际的天气比原来预想的糟糕许多,很多孩子都只穿了一件单薄的外套。走在世博园的高架步道上的他们基本上都淋湿了。“我问他们‘你们冷不冷?饿不饿?要不要吃东西?’,他们总会礼貌地摇摇头,说不用。”陈之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语调都比较平缓温柔,可以感受到他与孩子们对话时的那种情景,他有一种大哥哥的亲切感,而孩子们则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涩的极度礼貌。“他们懂事,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所以他们一直拒绝,就不想给老师添麻烦。”陈之衡补充道。

感动,激发母爱

另一个带队老师,复旦大学07级徐偲伦告诉记者一个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晚上,几个大学生带着12个孩子来到了虹口足球场观看“东亚飞扬”演唱会,这是一场巨星云集的演唱会,有刘德华、黎明、陈冠希等,然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可能只是一场看不懂的闹剧。“我问他们认不认识台上的人,他们摇头说不认识,有一个孩子说他听说过刘德华。”演唱会中,由于是在室外,风刮的很猛烈,孩子们又衣衫单薄,有个叫王雷雷的孩子冷得直打哆嗦。徐偲伦注意到他不对劲,就立马将他抱在怀里,想通过拥抱给他一点温暖。“当时我问他,‘你那么冷,我们就提前走吧,好不好?’,我永远记得他的回答,‘没事,我能坚持。哥哥姐姐们爱看,我不走。’”徐偲伦说,“其实,真正要看演唱会的就是我们几个老师,孩子们却能够不顾自己,体谅我们,这点真的让我很感动。”

“跟他们接触下来,觉得他们很压抑自我。”陈之衡总结道。“他们要表现内心的震惊,通常就是会眼睛瞪很大或者拉一拉身边同学的衣角,跟同伴说一句方言,但是都不会大呼小叫。”

在加拿大馆观看IMAX电影时,孩子们显得异常兴奋,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是舍不得离去。其间,孩子们不是只顾着自己看片子,而是大家轮流着分享最佳的观影位置,而且孩子们极其热情地拉着带队老师。说到这个细节的时候,陈之衡感慨:“不得不说,这种乐于分享、不独占的质朴,在现在的城市里已经很难看到了。”

感动,还有震惊

虽然孩子们都还只是初中生,可是和他们聊天的内容却让陈之衡和徐偲伦都感受到了惊讶。“我记得一个孩子跟我提到他的幸福感,他说‘像现在这样能够坐在这里看世博、看电影,我真的觉得很幸福,我觉得是国家给我们这样一个和平的环境,才让我能有这样的机会。’”

陈之衡在描述孩子说话的神情时特别细致,“就是那种纯真到可以泛出光的眼眸,可能别人说这些话就会显得特别假,但从他们口中说出,你就会觉得特别真诚。”

当巨幕电影上出现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脉时,孩子们都笑得特别灿烂,真的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外界事务的震惊。这时候,陈之衡就问了在身边的一个小朋友,看到这样的景色有什么感受。小朋友很小声地告诉他,“我想以后考复旦,然后出国,亲眼看看国外这样美丽的景色。”想法虽然幼稚,却足以显示出孩子内心那份大大的梦想。

徐偲伦曾是世博会的志愿者,在带队参观的过程中教了孩子们一些关于世博的小知识,教他们认世博会的会徽,唱世博志愿者的歌,说世博会的英文主题等等。互动环节中,孩子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沉默,但是他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全都聚焦在徐老师的身上。“他们一个个都盯着我看,听我讲出问题的答案,好像要一字不差地记下来一样。有时候,我问他们‘好不好?’,他们虽然嘴上不会很大声说,但是那种坚定的眼神就仿佛代替语言说出了答案。”

感动,付诸行动

短短4天的上海之行,孩子们的很多举止、故事给复旦支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即将要奔赴西部进行支教的老师来说,提前接触山区的孩子给了他们一次强烈的震撼教育。“我感觉小孩都很聪明,很多问题之前可能没有意识到,不过只要我一说,他们就会自己思索。”徐偲伦说。

陈之衡告诉记者,在参观过程中,他感受到他们每一个孩子都很有梦想,对未来都有着强烈的憧憬。有的孩子告诉他想出国,想读研究生、博士生,想做一个能回报社会的人。“我就告诉他们,不管发生什么,或者结果怎么样,都要不断努力,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样,总有一天,他会实现的。”

两名支教老师都告诉记者,其实在之前,他们对西吉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感受,只是概念上那种山区的孩子。“他们比我想象中要高很多,呵呵”徐偲伦说。经过这次的世博参观,他们都对西吉孩子们有了感情,也对支教有了新的认识。“原先,只是觉得要尽可能地教他们读书,授予他们知识,然而现在我觉得,更多的是我要做一个能够启发他们思想、融入他们生活的老师。打开他们对外部的眼界是我做支教老师的目标之一。”徐偲伦说。

龚焦雷

2.复旦的传统 篇二

近日, 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形象片被指抄袭引发舆论关注。面对质疑, 该宣传片制片人滕育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构思完成后, 摄制团队看了全球二十多所高校的宣传片和几家著名广告公司的广告片, 其中就有东京大学”, 并表示, “我必须负起责任, 坦诚地接受校友们和所有关心复旦的人的批评和质疑, 并随时准备接受应有的处理。作为制片人, 我对这部片子给学校声誉造成的伤害深感自责, 在此真诚地道歉”。

随后, 复旦大学在其官方微博上发文称:“近日, 我校视频《To My Light》涉嫌抄袭, 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损害了学校声誉, 伤害了大家的感情, 对此我们真诚致歉。在初核基础上, 我们将启动相关调查, 邀请有关专家、校友和师生代表参加, 并依据调查结果追究责任, 严肃处理, 改进工作。感谢师生校友和各界朋友对学校的关爱和支持。”

这是一份迟来的声明。如果复旦大学在宣传片遭遇抄袭质疑之初, 就发布将启动调查的声明, 那么, 学校也不至于陷入被动状态。当然, 表态要启动调查, 也为时不晚, 学校要严肃调查, 并根据调查结果对责任人进行处理, 同时要据此反思学校如何维护声誉, 鼓励原创。

对于复旦大学宣传片涉嫌抄袭, 网上有两方面意见, 占压倒多数的是认为此举构成对复旦大学声誉的严重伤害, 甚至把复旦大学斥为“复印大学”和“复制大学”;而另一方面意见, 则认为该事件虽然有损学校声誉, 但毕竟是“小事一桩”, 不可能把百年复旦大学积累的声誉毁于一旦, 更不要借机妖魔化中国大学。这两方面意见, 都值得探讨。过度解读宣传片抄袭事件, 会把正常的抄袭调查、处理, 引入口水仗, 而对抄袭事件轻描淡写, 也不利于反思。

暴露创新意识淡漠

有舆论认为, 这是该宣传片制作者故意抄袭东京大学。笔者倒不这么认为, 从该片制片人的回应看,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抄袭”是抄袭, 还以为只是参考、“借鉴”, 这暴露出的尊重原创、尊重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 更令人忧虑———如果一所百年老校的管理者的意识都是如此, 那么, 这所学校怎样鼓励创新, 怎样教育师生诚信?而离开了创新, 大学也就失去灵魂。

近日有媒体报道, 美国厚仁教育研究中心的报告称, 根据收集的2013-2015年一千多名中国留学生被开除的原因来看, 约有81%的学生是出于与学术有关的原因而被开除。该报告称, 学术不诚实的比例占22.98%, 学术表现差的比例占57.56%;而博士留学生被开除的原因当中, 学术不诚实占了10%。报告说, 主因是中国留学生对规范引用的意识“比较模糊”, 有的是参考资料引用不当, 有的则是“好学生协助作弊”。

可以说, 这些留学生因学术不端被开除, 和复旦大学这次宣传片卷入抄袭丑闻十分类似, 都因缺乏对学术诚信的正确认识, 在“稀里糊涂”中犯事。但是“稀里糊涂”并不能推脱责任, 这只能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存在严重缺陷, 进而每个个体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近年, 我国高校不断曝出学术不端丑闻, 可是, 对于丑闻, 整个社会是缺乏统一认知的。在高校里, 学校对学术不端丑闻, 并不是第一时间由学术机构进行严肃的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处理, 而往往采取遮掩的态度, 甚至还会为当事者开脱, 诸如是因历史原因对学术规范不重视, 是一时疏忽等;在社会上, 当某机构、某人抄袭他公司技术, 做出“山寨”产品时, 舆论并不会一致批评山寨产品, 而会将这作为“进步”所必需的过程, 这无疑助长知识产权侵犯;在家庭, 成功学也成为某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最重要内容, 只问成功、不问手段, 这让孩子从小就形成功利的成功观, 而失去基本的道德底线约束。

复旦大学宣传片曝出抄袭丑闻, 与近年我国创意领域无节操“借鉴”他国创意有关, 对于这种实为抄袭的行为, 还有不少喝彩声, 称抄袭也是本事。创意是没有捷径的, 侵占他人的创意成果, 是对他人的伤害, 更是对自身创意意识和能力的矮化。这也是我国优秀原创产品严重匮乏的根源所在。

虽然复旦大学宣传片的制片人已经承认“参考”了东京大学的宣传片, 并意识到“当初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 但是, 不论是其本人, 还是复旦大学校方, 都没有承认这是抄袭行为。这种处理方式, 不利于对这一事件的定性, 也不利于对所有师生、社会公众的价值观教育———是抄袭就是抄袭, 这没有半点含糊, 应该据此对当事人进行处理, 并由校方向所有校友、师生道歉。这种对抄袭明确的态度会让社会走出“模糊地带”, 建立清晰的认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是我国社会持续进步的动力。而要做到万众创新, 首先需要的是对创新的尊重、对创新成果的保护, 复旦大学宣传片事件为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机会, 去深入剖析创新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不能就这么草草收场, 而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反思, 对整个大学、社会进行深入的尊重原创、保护原创的教育。

大学要建立危机应对机制

从遭遇质疑之初的“独立完成创意”回应, 到悄然下线宣传片, 再到制片人承认对东京大学的宣传片进行了较多的参考, 并真诚地道歉, 复旦大学校方处理宣传片涉嫌抄袭事件的做法, 也表明我国大学在应对危机时, 并没有建立成熟的危机应对机制。这是建立现代大学必须补上的一课。

在笔者看来, 复旦大学处理这次危机, 首先应对的主体就不对, 是由涉事的人员——宣传片的制片人代表校方回应。由于宣传片的制片人是学校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 因此, 由他来回应媒体, 貌似没问题, 可在这起事件中, 却违背利益回避原则。从保护自己出发, 制片人完全可以找理由推脱责任, 而他的解释本来只能作为一面之词, 却变为官方回应, 这就让学校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

在遭遇抄袭质疑时, 学校正确的回应应当是对外宣布对此启动调查, 并承诺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而不是尚未调查, 就说“满话”。学校一边说宣传片独立创意, 一边又将其下线, 且不对外说明原因, 是极为不妥的。

学校在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时, 应该由其他人员接替新闻中心负责人对外发布信息, 而不是由其继续发布信息。值得注意的是, 制片人承认在制作时参考了东京大学宣传片。这也不是学校权威调查结果, 还是当事人本人的一面之词。这起事件的性质就是参考吗?是不是校方也这么认为?是不是就是制片人一个人的责任, 负责的校领导真不知情吗?……都需要深入独立的调查。

一所现代大学应该有成熟的危机应对机制。通常, 在危机出现后, 会根据危机的性质, 是属于行政, 还是属于法律;属于教育, 还是学术, 按照相应的程序处理。像这起事件, 既有行政问题 (行政决策) , 又有法律问题 (专题片外包) , 还有学术问题 (创意抄袭) , 因此应该同步启动行政调查、学术调查, 并准备法律诉讼。这种处理程序和机制, 方能展示一所大学的担当。

可以说, 让舆论对复旦大学失望的不只是宣传片抄袭, 还有其应对机制, 对抄袭质疑的回应, 如果复旦大学校方在第一时间组成独立的小组来应对这一事件, 先宣布启动调查, 下线有争议的宣传片, 再公布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 这会为危机中的大学挽回声誉, 让社会舆论把大学和具体个体的行为进行分离。

任何大学都不可避免遭遇丑闻、舆论危机, 有丑闻不可怕, 可怕的是掩盖丑闻, 或应对丑闻的慌乱失措, 制造新的丑闻。作为一所百年老校, 复旦大学面对舆论危机, 还这么不成熟, 是值得反思的。

不独是复旦大学, 我国很多大学都缺乏成熟的危机应对机制。多年前, 北京大学被一名教授发微博质疑存在桃色交易, 学校最初的回应是驳斥并叫教授提供证据, 其实, 合理的应对方式是, 校方向法院起诉, 维护学校名誉, 如果举报者不能提供证据, 那么法院会据事实做出处理。北京大学在纠结很长一段时间后, 才向法院起诉, 才把问题的处理纳入正道。

3.复旦的气度 篇三

复旦乃“江南第一学府”,与北大清华齐名,但因其独特的渊源与成长历程,自有异于一般大学的精神和气质在。李登辉先生之于复旦,恰如张伯苓之于南开,蔡元培之于北大,梅贻琦之于清华,是彪炳校史的元勋!有人说,复旦传延了耶鲁的高贵气质,这与师承耶鲁的李登辉校长不无关系。

1905年马相伯先生立复旦公学,1917年更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13年至1936年,李登辉先生任复旦校长23年,倾毕生之力铸造了复旦的坚固基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蔡元培首先在北大树立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博大学风,而在上海这座国际工商业大都市,李登辉主政的复旦主张“大学之教,百家渊薮”,倡导“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博雅教育理念,成为与北大遥相呼应的南方思想圣地与学术中心,缔造出密如繁星的学术大师、著名学者、工商翘楚。

复旦这条“登辉环路”,未因台湾出了一个重名的异端就慌忙更名,想来这正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应具备的气量与胆识。

在校园另一块宽阔的草坪前,见一侧矗立着一座老式建筑。学生对我说:此堂原名“登辉堂”,1985年复旦八十周年华诞之际更名为“相辉堂”,是代表复旦精神的建筑。我一愣,堂堂复旦也需避嫌?学生解释说,此为纪念马相伯、李登辉两位复旦元勋而改。马相伯是复旦的创始人,李登辉是复旦的奠基人,“相辉堂”是对他们永恒的纪念。台湾李登辉于1988年出任所谓“总统”,是在“登辉堂”改名之后三年,故避嫌之说实为无稽之谈。

4.郎咸平在复旦的精彩演讲 篇四

我再来复旦因为复旦是复旦,我的那个国有企业大讨论就是从复旦开始的。

今天我来,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要改变你们的一辈子,改变你们对事物的看法。

我小时候很笨,大学毕业了考沃顿商学院,托福只考了550,GRE只考1630,为什么他们会收我这个笨蛋呢?因为我当时报的那个商业经济系才开办一年,那年全世界招生10个,可就只报了7个。(全场笑)

我一辈子不觉得我聪明,但是我很用功,我两年半就拿到了博士学位。我觉得我们这个民族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读书,引进现代制度时,不知道欧美历史。第一个股份制在哪一年建立的?你们知道吗?我告诉你们,是在西元10世纪的时候,那时候欧洲处于中世纪的神权时代,神父们集中了57%的地产,但是,神父是不能结婚生子的,所以,他们不得不引入“职业经理人”来帮他们在管理和生产。所以说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是不得已的。你们知道“有限责任”是如何起源的吗?那也起源于神权时代,债权人不还债务人钱了,于是吵架了,不得不到神父那里去审判。

因为教堂是“保护上帝的殿堂”,所以为了保持“上帝殿堂”的安静,所以规定了债权人如果还不了债的时候,就不用还了。然而现在,“有限责任”却变成了“保护上帝的罪人”的制度

一个不知道检讨和怀疑的民族是没希望的。(之后又讲了会计和律师的起源,都是产生于中世纪欧洲,都有比较荒谬的背景。这里从略)任何一个现代制度的起源都是荒谬的。开始的原因是对上帝的崇敬。股份制,有限责任制都是起源于对上帝的崇敬和畏惧。股份有限公司在诞生3,4百年以后,腐败了。因为教会垄断了所有的财富。他们开始花天酒地,甚至没时间来接管普通老百姓来捐献的土地了。于是他们发行了赎罪券(让老百姓把土地卖了,直接拿钱来换赎券)。后来他们又觉得拿赎罪券过来也太麻烦了,于是建立了一些“接口”来收集,这就是连锁店的由来。宗教革命是如何来的呢?加尔文有一次去向教皇汇报工作,看到教皇正在床上做“龌龊”的事情,他很愤怒,拿起教皇的权杖,扔在地上摔碎,说了句名言:“我让你永远受地狱之火的煎熬”。于是他开始了宗教革命,他宣称,赎罪的价格弹性为0.于是欧洲的老百姓开始把目标由下一世放在了今生。城堡的产生,国家的产生,都是源于此,贵族要保护农民,就收保护费,那就是税收的起源。然而城堡里面的贵族的吃喝玩乐又开始了,贵族们的亲戚就看不惯了,因此产生了贵族革命,产生了上议院,这就是一

种对税的分赃。但是由于有了上议院,国王要用钱就必须首先经过上议院,他觉得太麻烦了,于是想出来建立国营股份有限公司,从海关直接到皇宫,那就是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现在国王也开始花天酒地了,老百姓们不爽了,他们爱开Party,有一次大概喝多了,于是有人说我们去和国王分赃吧于是成立了下议院。这就是政党(Party)的诞生。

欧洲的战争使得欧洲的国家民穷财尽。国王又想法子怎么样搜刮钱财。于是,第一张债券就诞生了。但是显然国王没钱还债券的嘛,于是发的债券都是“打白条”的。随着债券越发越多,那么在国王这里的存量(Stock)也越来越多。怎么办呢?有人又替国王想了个办法,不如我们设立一个Market吧,这个市场就是Stock Market,用来专门出售国王的白条。那么怎么会有傻瓜来买呢?有人又替国王想了个办法,就是以“未来的现金流”作为购买这些“白条”的收益,那么这些“未来的现金流”又在哪里呢?在中国,在印度,在南非。这就是股市的来源。欧洲这样搞是不行的阿,这样就是一群傻瓜骗第二群傻瓜,第二群傻瓜骗第三群傻瓜,所以欧洲在17,18世纪经历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我看我们国家现在的金融危机和那时候的很像那时候的金融危机阿。

没有良心的股票市场永远是没希望的。那时候欧洲的内幕交易,坐庄,用银行钱炒股比比皆是,这种垃圾东西在欧洲已经衰弱了,却被中国引进了。在欧洲这么一个危机时刻,亚当?斯密出来了,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国富论》,他说“政府要建立一个法律体系,以市场化为主导”等等。你们是看不懂《国富论》的,因为你们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只有听了我今天的演讲,你们才看得懂。因为你们都是精英***的代表,我们都是精英***的可怜虫。我在美国时,90年我的论文排在当年美国引用率第一,我很得意阿,觉得自己是一个精英了。有一次曼哈顿南区法院邀请我去当陪审团,我很高兴啊,因为我是精英。去了以后,才看到其他11个陪审团成员,原来是11只猪,6只黑猪,5只波多黎各猪(郎的原话)。我觉得自己很丢脸啊,怎么和这些猪坐在一起。后来法官过来询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精英。(全场大笑)“那你出去?ww.luo8.com狈ü偎担4“郎先生,像你这种人,讲个股份制就会激动地要死,说难听点,你就是偏执狂,神经病一个。而其他的人,他们都是普通人,她们的价值观是社会哺育的,他们有着”普遍价值观(Common View)“。他们只凭直觉来判?希4是社会意见的缩影?ww.luo8.com痹谄胀ǚㄏ倒家,英美的股票市场好,而在大陆法国家,法德中等国家,股市就差。银广夏的案子,在大陆法中就没有先例,不能判。而在普通法系国家,觉得你有罪你就是有罪(只要违反公共意见,就判你有罪,公序良俗)。

欧洲的三次金融危机,能够化解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普通法。普通法系的监管才能真正创造财富。我一直很纳闷怎么英国的股市没有监管,却有如此好的表现。我又去查资料了,原来在1533年,250个伦敦商人,买了3艘船,雇了200个海员,向北去找中国。但是这需要很大的Trust阿。我喜欢把Trust翻译成“信托责任”。他们在挪威遇到风暴,船沉了两艘,后来就到了北极,200个海员滑雪橇2000公里,遇到了欧洲传说中的恐怖大王埃文。他们用钢笔,墨水换恐怖大王的貂皮等,回来了以后,这个有“信托责任”的船长,下次出海时就拿到最高的奖金。(最高的市盈率)。从此,在英国人的血液中,信托责任就从此留下了。

中国没有信托责任,国企老总没有信托责任,今天的产权改革,可以打两个比方。第一个是家很脏,请了个保姆来打扫,打扫完了以后,保姆就变成家的主人了。还有一个例子,家很脏,但家值100万,现在保姆来打扫,打扫完了,保姆说,你就给我200元的你家的所有权吧,但是,家的价值却是由保姆定的,保姆说,值2000块吧,这样,十个月后,整个家也就归保姆了。你们说合理不合理?(下面齐声:不合理)

中国股市在这种体制下,没得救

还有人混充学经济的,说只有私有化,自己的东西才珍惜。那是人类最原始的兽性阿

我给企业家上课,问他们韦尔奇厉害还是你厉害,没有人敢说自己比韦尔奇厉害。但是韦尔奇在GE干了20年,创造了这么多的财富,退休时才拿走1亿美元。但是我们现在的老总,公司才GE的十几万分之一,但是一拿就是几个亿,十几亿,还不罢手

有信托责任心的人,才能真正的富?场鼓掌)

(下面讲了美国的股市的故事,略了,主要是讲美国是如何从一个混乱的国家步入一个法制化的国家。)

美国的股市好,所以,才能藏富于民,才能吸引退休基金,保险基金,中小投资者把养命钱投入。因为他们由真正的信托责任。而现在,中国根本没有信托责任,所以你现在入市,就是摧毁当前的财富。你把保险金入市,就是摧毁未来的财富……

5.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 篇五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

专业班级:

**************

学生姓名:

*****

学生学号:

************

课程名称:

社会心理学

2013年 6 月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1

一、案件背景.............................................2

二、高校杀害同学案件举例.................................2

三、就此类案件的分析与反思...............................3

(一)分析...............................................3

(二)就此案的反思.......................................3

1、对当事人的反思.......................................3 2.对社会环境的反思......................................4

四、我的建议.............................................4

(一)个人方面...........................................4

(二)其他方面...........................................4 参考文献.................................................5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

摘要: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复旦投毒案震惊了整个社会,这件事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谁酿成了这场悲剧!他人的生命应是既神圣又要受到我们尊重的。为什么生命又得不到保护,得不到尊重,屡遭践踏。本文就复旦大学投毒案展开,分析了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和处理矛盾的方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关键词: 大学生投毒 心理扭曲 正确发泄 尊重生命

一、案件背景

2013年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2010级)黄洋,于2013年4月1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于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4月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某存在嫌疑并被依法刑事拘留。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

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于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二、高校杀害同学案件举例

朱令铊中毒案,清华才女大学生朱令于1994年12月11日晚上在北京音乐厅参加演出之后,于次日离奇出现铊中毒的症状,此案至今未破。

2004年在马加爵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学生发生口角致室友死亡。根据南京江宁警方初步调查,16日21时许,该校学生袁某在宿舍内玩电脑游戏,同宿舍蒋某因未带钥匙敲门,袁某未及时开门,双方为此事发生口角,并发生肢体冲突。冲突中,袁某拿起书柜上的一把水果刀捅到了蒋某胸部。蒋某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2013年4月17日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宿舍发现腐尸。4月17日中午,南昌航空大学前湖校区一学生宿舍6楼室内发现一具腐烂的尸体。知情者透露死者为该校学生,死时无人知晓,直至尸体腐烂味溢出才被发现并报警。公安机关已经介入调 2

查。

2013年4月17日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当日20时30分左右,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符某持水果刀将在该院短期培训的学员曾某刺伤。此案公安机关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三、就此类案件的分析与反思

(一)分析

我们通过对案发原由的调查,就会发现这类案件的一个共同点:被害人与当事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就是一些生活上的小摩擦,导致酿成大祸。这值得我们思索的是为什么一点小摩擦就大打出手呢。

拿复旦大学投毒案来分析。直至今日,在与林某有过长期接触的人中间,也少有人能够相信林某会毒杀室友。在同学与朋友的回忆中,林某曾是本科学生会学术部部长,科研能力惊人,论文发表数远超一般学生,热心同乡会的活动,爱打篮球。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规划人生、在公开场合略带羞怯,但在自己的圈子里擅长沟通合作的瘦高个男生。

很多身处林某的圈子从未留意林某的另外一些特质。很少有人知道林某一直在用独特的方式处理与异性沟通上长期积累的挫败感;也少有人留意林某在网络上习惯使用的极具攻击性的侮辱性语句——无论是对自己的同学,还是公共人物;至于林某的家庭——其实相当普通的平民家庭——以及故乡,则被林某更加小心翼翼地隐藏在与人交流的话题之外。更少有人体会过,迥然相异的两面,在林某的内心长期煎熬、发酵。

由此我们可看出林某的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近年来的高校凶杀案的案犯都有这个问题,心理的极度扭曲,难以抑制的愤怒,以及错误的发泄方式,使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二)就此案的反思

1、对当事人的反思

惨案的造成和当事人本身有极大的关系。林某扭曲的内心造成了黄洋的不幸,而其他人的心理问题又造成了相似的悲剧。就这点来看,现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小的问题。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这类案件也反映了一

些大学生不会正确的处理问题,不知道什么是发泄的正确方式。做事太计较,缺乏包容心。有的大学生总觉得同学说话做事是特别针对自己,是看不起自己,惯于从消极方面考虑问题;有的学生则习惯过度解读别人的言行,缺乏包容。

不能正确的解决出现的矛盾也是这类案件的一个突出的反映。出现了矛盾,就在心里产生杀人的动机,是心理的极大扭曲。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矛盾,这是正常的,因为人与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等可能都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矛盾实为正常。有了矛盾就要解决矛盾,大多数人的问题就出在这一环节:用什么方式解决矛盾。我认为交流谈话是最有效的方式,用你的诚意打开对方的心扉,谈谈你们共同的话题等等。等你们谈完了话聊完了天你就发现原来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你就会觉得你们之间发生的小摩擦真是没什么了。

2.对社会环境的反思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陡然上升,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人们之间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等等,都会使我们的心理发生变化。我们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生活,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扭曲,如果不及时调整调节,就会我们的发展造成很大的抑制力。所以,我们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帮助,来健全我们的人格和心理,使我们最现代社会的洪流中浪遏飞舟。

四、我的建议

(一)个人方面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面对这些挫折,我们要视之以平淡;面对他人错误和缺点,我们要包容和尊重对方;发生了矛盾,我们要尝试简单的沟通来解决矛盾;我们还要学会发泄,不要动辄起杀机,学会倾诉,告诉你的朋友你的想法,将不开心的事说出来,你会感觉轻松。

(二)其他方面

学校的重要药剂应有设专门看管人员,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还要多开展 心理辅导来疏导心理。

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子心理健康的培养要加强,在教育的过程中,千万要注意在进行知识完善的同时,决不能忽略了心理健康,因为,对整个社会而言,成人

比成才更重要。大学室友投毒再次警示人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有关爱、公平的意识,要懂得善待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国家应该对校园犯罪案件在教育、道德、文明和社会所组成的法庭进行长期审判。让这种法庭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站,成为防止青少年心理裂变的观测站;让缺乏理智的心理导火索掐灭在萌生之时,让校园悲剧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6.复旦的传统 篇六

本来报告想做三节课的,现在缩成了20分钟,压力比较大,因此我只能尽量把无关紧要的东西省略了。

首先,给堕胎下一个定义,大家都知道堕胎什么意思吧,好的,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

堕胎又称人工流产, 是指在妊娠24 周以前,采用人工医疗器械或者药物方法, 使已经发育但还没有成熟的胚胎和胎盘从子宫里脱离出来, 达到结束妊娠的目的

之所以强调一下,是因为今天的重点,并不在夫妻,或者什么其他人生育权的对立,而更多的定位在堕胎这一行为本身所带来的胎儿的生命权和母亲的相关权利以及社会的相关权利的不协调所产生的问题。

在历史上,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或多或少的会在道德,传统,宗教,立法上对堕胎这一问题进行规制。比如,中国古代认为堕胎或者协助他人堕胎是伤天害理的,会遭报应的。汝等能怀不能产,坏他性命太痴愚,而今罪业无容着,可向人间作母猪。宋朝人写的。中世纪西方也是,在宗教的外衣下,严禁堕胎,甚至一直到近代,18几几年的时候吧,英国还是在刑法里面规制堕胎的,最高可以处以死刑,与杀人等同而论。

当然,我们今天更多的则是从法理的角度,社会利益的角度去看待这样的一个问题。而不单纯的把它作为一种道德准则,辅以迷信,或者是把它作为一种社会规训和社会控制的权力行使的路径来考量。

在这里我们从一个案例入手,罗伊诉韦德案,很著名,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女人怀孕了,想堕胎,法律不准,就一直告,告到联邦最高法院,最终判决,可以堕胎,并且说各个州,禁止堕胎的法案,都是违宪的。

具体过程不重要,我们主要看联邦最高法院是怎么判的。判决书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法律应该更多的保护正在承受肉体折磨而又不愿意生育的妇女,而不是法律地位不明切的胎儿。

第二,宪法对自由权利的保护足以促成妇女是否终止其怀孕的决定,承认终止或继续怀孕是妇女的一项基本权利;

第三,妇女在怀孕的第一个三月期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堕胎,而在第二个三月期堕胎的决定要受一定的限制,在第三个三月期,堕胎则可能完全被禁止。神奇吧。

这三点,我认为第一点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我们留到后面单独论述。

先来看第二个,认为终止妊娠是妇女的一种自由,并且是被宪法赋予的自由,很明显,其实美国宪法里并没有这么一条,当时持反对意见的大法官怀特也曾说过,这一判决,过度适用了宪法赋予法官的违宪审查权,实在目光短浅。但实际上,我认为,这种对于自由解释的扩大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美国的宪法也定了这么多年了,这期间整个社会对于自由的定义其实已经远远不仅仅局限于宪法订立时的限定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那么,作为其基础框架的自由原则,也理应得到更广泛的适用和解释。

那么,就有了第三条的具体规定,说什么前三个月可以自由选择,中间三个月选择受限,后面几个月就基本没什么选择权了。

这一条乍一听,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又有点问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无非是由于两点,第一点是越晚的话,危险性越大,还有一个是认为,胎儿越成熟,其所拥有的人的权利以及能够给社会带来利益的可能性越大。关于第一点,没有能够太好说的,就是立法跟着科学水平前进,以安全为主,并不很多的触及到我们今天争点。

OK,现在到了今天的重点了。之前没有提及的第一条说,我们应该更多的保护怀孕妇女,而非法律地位不明切的胎儿,第二条,承认妇女的自由选择权,和第三条隐含的,胎儿的生命权是在不断增长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罗伊案一直都是美国社会关于堕胎争论的焦点,因为它触及了堕胎这一行为中,最根本的两个价值点,选择权和生命权。

长期以来,美国上上下下,甚至全世界的范围内,也对这两点争论不休,包括美国选举,民主党总是支持堕胎,共和党反对,当然,我是觉得把这个当做一个政治筹码是一件比较恶心的事。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看这样的两个问题呢。

首先我们看到选择派强调怀孕女性对身体的支配权,认为胎儿只要未出生就属于孕妇身体的一部分,而孕妇无疑对自己的身体有绝对的支配权,所以堕胎是孕妇的自由选择,他人不得干涉。而生命派则认为胎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她在形成时即具有独立的生命的权利——一种宪法上的生命权,任何人,包括孕妇,都无权决定一个独立生命的生与死。

当然,选择派和生命派各自的理由并不如此简单。

对选择派来说,如果一个女性是在不小心,或者非自愿的情况下怀孕,那么让一个妇女为了一个尚未出生的生命而牺牲自己未来的可能性是否是公平的呢。如果要保护胎儿,那么谁来保护孕妇呢?

比如一个年轻的女孩,还有着继续受教育,享受青春的梦想,那么她因为一时冲动而去承担一辈子的责任,甚至改变了她长久以来对于未来的幻想和追求,这样是否值得。

比如一个受到性侵犯的的女人,在美国的某些州,即使被强奸怀孕也是要把孩子生下来的,那么这算不算是对这个女性的第二次侵犯呢。

还有更多的女性,可能由于贫困,甚至是单纯的不想,去抚养一个孩子。那么法律强制一个只能在困境中挣扎的或者是完全不爱自己孩子的女性去生育,又是否能够为母亲或是孩子,提供一个能够让这个新生命良好成长的空间和一个美好的未来。

生命派也有自己的理由。孕妇对自己的身体是有支配权,但这种支配权并不凌驾于另外一个生命。美国宪法1791年第九条修正案,说,本法对某些权利的列举,不得被解释为否定或忽略由人民保留的其他权利。

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中,生命权是最绝对的权利,是不可让渡的,不可支配的。堕胎是人为中止一个生命的存在,这种行为与谋杀并无二致。同时,根据基督教的信仰,生命源于上帝,除了上帝之外任何人都不能支配,所以,承认孕妇对胎儿生命的支配,既是否认生命权的绝对性,也是对上帝绝对权威的冒犯,我觉得这个说的有点大了。

问题在这里,但又不仅仅在这里,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中,随着整个社会协同性的不断加强,我们终止一个正在孕育的生命和改变一种生存方式,都不再是一个孤立地选择。

我们,以一个相对来说更大的视角来看待这样的一个问题。

回到罗伊案里,罗伊的本名叫诺玛麦卡维,她21岁,很穷,整天酗酒,抽烟,吸毒,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任何专业技能,她已经生了两个孩子,并且两个孩子都交给别人领养。这个时候她无比悲催的发现自己又怀孕了,于是她觉得该找点事干了,于是,去联邦法院折腾了一圈,虽然最后还是把孩子生下来了,而且又交给别人领养,但是,却在1973年,留给了美国,一份著名的判决书。而这份判决书的巨大作用,实际上这时候,还没有显现出来。在很多年以后,一本很著名的书,魔鬼经济学,它的作者列维特,在调查美国20世纪九十年代犯罪率大幅下降的过程当种。惊讶的发现,为什么下降,因为原本可能在一个恶劣环境中成长进而成为罪犯的小孩,由于堕胎法案,没有被生下来。也就是说,许多年后,在那些没有出生的孩子可能成为罪犯的时候,美国的犯罪率,开始的大幅的下降。

这是其中一点,另外,我们来看,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已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但是我们不应忘记,男女本身,就是不平等的,男人不用怀孕的,那么问题在于,我们现在几乎不需要什么论证也可以表明生养孩子可能会剥夺妇女所期望的生活方式并强加给她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那些不能堕胎的妇女将忍受种种怀孕的不舒服、疼痛、较高的死亡率和生育后的种种后果;她们要接受工资的减少、放弃满意的职业;为了照顾孩子,她们要付出更多身心健康的代价,这些,都是男人不用或者相对较少的去承担的风险和义务。那么按照这样的一个逻辑,我认为,在一个社会中,随着男女平等的程度的加深,对于女性选择堕胎的权利范围是应该进行相应扩大的。

当然也有一些反对堕胎的医生认为,妇女想堕胎只是为了避免怀孕的不便,抚养孩子付出的劳动和花费,以及避免妨碍她们玩乐、追求时尚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什么东西。

这种享乐主义的态度,我们说是值得好好鄙视一下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她的行为已经证明了,或许他还没有一个作为母亲所必须具备的心智,那么这时候让她进行生育,是不是又会有我们之前所说的问题了呢。

而与此同时,就像在罗伊案中看到的,禁止堕胎可能会使得特定群体的妇女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在个别国家, 黑人妇女获得合法堕胎的机会比白人妇女要少得多;已婚女性可以依法堕胎,但是未婚女性则没有这种机会;并且,由于在堕胎问题上,全球的立法是不一致的,那么社会流动能力强的女性则可以选择去别的允许堕胎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手术, 而流动性的女性只能铤而走险, 选择其他的不安全方式, 比如去非法进行堕胎手术的诊所,或者无奈的把孩子生下来。而上述这些人才恰恰是社会或者是法律应该保护和规制的人。因此这种禁止就会从某种程度上成为对这几类女性群体的歧视, 可能将使得她们遭受到不平等待遇, 进而有失法律公允。

好的,接下来说一点由中国特色的。

我国尚无关于堕胎问题的全国性法律, 但少数地方制定了地方性法规, 如贵阳市出台了了《贵阳市禁止选择性终止妊娠规定》的法规, 该法规规定, 未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批准,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进行胎儿性别鉴定, 不得为妊娠14周以上妇女进行人工终止妊娠手术, 否则最高可处以违法所得6倍以下罚款, 或3万元以下罚款。这是干嘛的,这是在调控中国的男女比例。我们重男轻女,很多年了,中国古代就有杀女婴的行为,现在,我们会用性别鉴定,一看是个女的,堕胎。中国男女比例失衡,117比100,堕胎是要贡献很多数值的。所以说,在这一方面,由于重男轻女的堕胎,我们确实是需要加强管制的。

另外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是,我们对于堕第一胎和堕第二胎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婚姻法里面,讲了这么久终于讲到婚姻法了。婚姻法里面说,夫妻双方有计划生育的义务。换句话说是什么,又怀上了,你就堕胎去吧,但是我们不强制,我们用经济杠杆,你要交钱。那么关于中国的立法里面对于多台应该支持还是反对,我认为完全没有争论的必要。给大家一个数据,2000年,我们堕胎,能够统计的,不包括黑诊所的数字,是149.3万,占我们当年出生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为了我们的和谐社会,谁敢说我们禁止堕胎。此外,为什么选2000年呢,很搞笑的,在之后的几年,堕胎都没有那年多,我个人猜,是不是因为千禧龙年,大家都图吉利,想生一个,怀了孕之后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没法养,就只能堕胎。还好是在中国,这要是在美国,一个禁令出来,20年后美国得多多少犯罪分子啊。

从立法的角度来说,我们从孔子开始就讲究经,和权。一为严格,一为通融,一为法,一为情。在堕胎这种美国高院都打得天翻地覆的话题上,我自认没资格谈改革,但我觉得我们可以放宽经,即严格的法条,但严格并且具体的规制权,即每一个案例所适用的情形。甚至可以引入情势变更原则,比如说,陈华军,怀孕了,君子报仇,一个月不晚。她怀孕了,超开心。他很有钱,开个一个个人独资企业,对外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并且,有一个很爱他的长相酷似王旭的老公,但是突然有一天,注意,这一天,他怀孕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法律允许堕胎的期限。他公司情况急转直下,破产了,欠了一笔股债,同时,老公开车出车祸,仙去了。那么这个时候,实际上他突然就变成了,我们需要给予堕胎选择权的那种人,但是合法堕胎期限已经过了,那么法律应不应该允许呢。我认为是可以考虑的,就是结合具体情况,单独决定,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法律限制。并且,地下的小诊所,该收拾啦。

到这里,基本上论述完了。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知道一个女人怀孕了, 她已经生了8个小孩子了, 其中有3 个耳朵聋, 2个眼睛瞎, 一个智能不足, 而这个女人自己又有梅毒,请问, 你会建议她堕胎吗我们受优生优育教育多年了, 都生那么多歪瓜劣枣了, 就别再添乱了.那么,我告诉大家,你们刚刚谋杀了贝多芬。

7.复旦的传统 篇七

教师的质量决定学校办学的质量。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提出,在赋予教师职业新价值与新意义的同时,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也因此成为每所学校甚至每位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复旦中学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着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在文化的传承中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在学校个性发展和学生多元发展的时代使命下,我校秉承“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发展理念,以“固本活化”为基本策略,坚持“文化立校,自强育人”的办学思想,在创建人文特色高中的目标引领下,确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向。

复旦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精神素养两个方面,力求使每一位教师成为渊博(专业素养)雅正(精神素养)的复旦人。

在教师专业文化素养方面,以“学习”和“发展”为核心,包含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学理论基础及学科专业知识等)、较强的教研能力(含设计、实施、反思和研究能力等)、熟练的教学技能(含组织、表达、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较高的教学智慧(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能力、控班能力等)。

在教师精神文化素养方面,旨在提升教师品格境界,实现三个追求目标。

1.人文素养的五种境界:“默默无闻,但默默有为”的事业境界;“才出于学,器出于养”的素养境界;“团结、服务、牺牲”的奉献境界;“清净莲花”的气节境界;“仁怀、大度”的君子境界。

2.师德修养的“五者”要求:追求“长者、仁者、智者、爱者、教者”的良好教师风范。

3.为事、为人的五个行为追求:以善待生命之心尊重人,以宽容厚德之心接纳人,以真诚和睦之心关怀人,以通力协作之心团结人,以着眼未来之心发展人。

二、在环境的浸润中生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学校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引导教师形成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与需求。我校坚持对教师进行复旦文化的解读与宣传,编撰复旦文化读本《百年回眸》等,挖掘百年历史中的精华,将复旦传统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构建复旦教师的道德价值坐标。同时,我们努力使复旦校园“事事皆教育、处处有文化”,尤其是三馆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出一种积极的氛围。

感悟·传承——复旦校史馆。校史馆,飞檐斗拱,格窗门扇,青瓦方砖,典型的中式建筑,古老中显出庄严,沧桑中透出厚重。两百多件展品,无言地讲述着学校的发展与变迁,尽情地诉说着学校的文化与精神,引领着复旦师生薪火传承,自强不息。

对话·励志——马相伯纪念馆。马相伯纪念馆,借鉴《史记》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个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见证中华民族的抗争、复兴与强盛,也可以一睹一代代复旦人的坚忍、刚强与成长。生命的多舛令人感怀,昂扬的斗志令人振奋。缅怀先辈,垂范后学,一切自在不言之中。

研学·创新——复旦图书馆。复旦图书馆,是以在线图书馆及多媒体交互应用为核心的综合信息馆,与复旦大学共享电子读物和网络课程,集校园文化中心、研学中心和智慧中心于一体。

三、在平台的构筑中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雄亦需用武之地。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举措。

1.“力学”教师读书论坛。该论坛已经成为我校具有品牌效应的教师成长与发展的专项活动,由全体教职员工参与,主要由阅读写作、评优表彰、品读交流等几部分组成,读书内容由学校推荐和教师自主选择相结合。其运作程序包括:个人制订读书计划、个人自主阅读和教研组交流、集中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专家评审组进行初审和复审、评优表彰、读书报告交流会、在校刊和校园网上刊登优秀读书报告、读书活动体会总结。论坛的开展传承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文化传统和精神,通过有效的读书,在提升复旦文化品位的同时,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拓展了教师的文化视野,增厚了教师的文化积淀,提升了教师的生命智慧。

2.“相辉”文化讲座。“相辉”文化讲座每月一次,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或校内教师开设主题讲座,讲座内容采用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讲座的开展,以中华优秀文化血脉提高了教师文化格调,以国学精髓拓展了教师知识视野,在感悟、阐释与传递中国乃至人类文化精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终身发展。

3.“力学”杯教学评优。“力学”杯教学评优每两年开展一次,上半年为理科,下半年为文科。评比项目包括四类:教案评优、说课评优、上课评优和出卷子评优。报名采用个人报名与组内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活动开展以来,不仅发现并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而且在学校内形成了互学互比的良好氛围,优秀教师的示范、导向作用得到发挥,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

4.青年教师研究会。该会是我校优秀青年教师的群众组织,是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基地,是展现青年教师风采的舞台。

四、在制度的创建中规范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需要有积极有效的平台,还需要有科学方法的指导。因此,通过制度创建来增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与引领,成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1.以“培育学生的人生导师”为目标的教师培训制度。多年以来,我们在校本培训方面,一直积极促进从“打造教学工艺匠人”向“培育学生的人生导师”的目标转型,坚定笃信教师之所以能够成为人师关键在于其深厚的人文涵养和崇高的专业境界,深度决定高度,思想高于行动,注重培养教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以及强烈的终身学习情怀。因此,在教师的校本培训内容中,走进国学经典和提升专业境界是持之以恒的重要板块。

2.以“督察—指导一服务”为核心的导师组制度。导师组成员以校内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体,其主要工作包括教学过程的督察、教师业务的指导、教师发展的服务。导师在教学督察过程中要形成独立结论,协助教学处提高校本培训及对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导师要搜集并整理成功个案,从中提取经验,协助科研室形成适合学校的各学科的校本教学策略,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3.以“人文素养·文化品位”为指标的业务考核制度。长期以来,我们崇尚“先为人、后为师”,坚信教师的底色就是浓浓的人文情怀,教师的气质就是高贵博雅的文化品位。因此,在对教师的业务考核中,不仅仅是对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技能、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更把教师人文素养的养成以及文化品位的彰显列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评价引领了追求,以“人文素养·文化品位”为指标的业务考核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广博的基础,并提供了积极的内驱力。

8.一个复旦女博士的生命日记 篇八

活着就是王道

见到于娟时,她整整缩了一圈,体重从健康时的120多斤掉到了100斤,又因为癌细胞骨转移有些驼背,更显瘦小。刚刚经历了一轮化疗的折磨,她指指自己乌青的面色、发黑的十指,开玩笑地说:“乌骨鸡啥样,我啥样,我成乌骨人了。”

這个时候,即使心里在流泪,你也会忍不住看着她大笑。是的,你经常会忘了她是一个病人,因为她迸发出的远远超越健康人的生命力,因为她一如往常的嬉笑怒骂,甚至对自己的病也调侃:“癌症找上我,它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

从鬼门关刚刚闯过一轮,2010年底,于娟在新浪开了博客,标题叫做“活着就是王道”。3个月左右,访问量就飙至153万。

“癌症是我人生的分水岭。”正如于娟所说,此前,她是挪威奥斯陆大学经济系硕士、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刚刚回国任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论家庭,结婚八年刚添爱子,昵唤‘土豆’,还在牙牙学语。论事业,刚刚开始”。

不得不说,人生的剧情实在无法预料。2009年10月的一天,于娟突然腰痛难忍,随后被接二连三诊断为腰肌劳损,“对症下的药活血通筋,道道都是催命符,两个星期治下来,癌细胞全身骨转移”。12月底,她被确诊为乳腺癌四期骨转移。

在被确诊为乳腺癌时,于娟和家人禁不住如释重负地放声大笑。“太好了,乳腺癌,不是肺癌不是骨癌而是乳腺癌,不能没肺不能没骨头,但是可以没有乳房。”她那时还不知道,乳腺癌也会致命的,她就是失去了手术机会的人。

她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坚强。2009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她被救护车送进上海瑞金医院急救室。病理室主任看到她那浑身黑漆漆的CT,听说还没有用任何止痛药物,倒吸一口凉气,对她老公说:“正常情况下,一般人到她这个地步,差不多痛都能痛死的。”但于娟没有哭,只是断断续续用了身体里仅有的一点力气,录了数封遗书,安慰妈妈看穿世事生死。后来一天两次骨髓穿刺,14次化疗,她还是没有哭,她说:“别人形容说刺骨的痛,我想我真的明白这中文的精髓,一日几十次痛到晕厥。但我想,坚持下去,我就能活下去。”

只有两次,她崩溃了。一次是看到电视新闻里放独居老人过世多日才被邻居发现,她看了号啕大哭:“我是家里的独生女儿,万一我……我的父母该怎么办呢?”第二次,是她化疗回家后,19个月大的儿子“土豆”开心地围着她转来转去。奶奶说,“土豆”唱支歌给妈妈听吧。儿子趴在于娟的膝盖上,张嘴奶声奶气地唱道:“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歌声未落,她流泪了……

面对生死,于娟别无选择:“生与死,前者的路对我来说,犹如残风蚕丝;而死却是太过简单的事。但是死,却要让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亲人们承受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之痛。虽然能不能苟活由不得我,至少我要为自己的亲人抗争与挣扎。”

就这样,于娟一次次熬过痛苦的穿刺、化疗、放疗,熬过了医生“最多三个月”的宣判,熬过了她的“一岁生日”。

无畏施反被施

于娟每天早晨9点起床去公园练气功,10点左右趁精力允许开写博客,一小时下笔就是一两千字。“虽然不是在描述香花繁绕的美好,但似乎写下了,就把苦痛踩在脚下了”。

“生命日记”的浏览量以每天十几万的速度在增长,这些文字成了很多人的精神慰藉。于娟带给和她一样饱受煎熬的病友或家属希望,还有自己的点滴经验。她也提醒很多奔忙的人关注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不要去追求虚物浮云。

于娟说,她虽然不接受把自己交给某种宗教,但养病期间也在看一些宗教书,知道布施有三:财施、法施、无畏施。她说:“我想,我总是可以做无畏施的吧。但凡处于困境的人,看到我的处境,便会从内心深处沁出一种小巫见大巫的甜,从而觉得自己的苦不算什么,自己的痛也不算什么,自己正在经历的那些如山挫折其实无非蚁丘而已。无畏施不会让我更痛苦,反而会带来很多精神的欣慰与安悦,同为世人,若是有人从我这份罪里得到无畏,那么我这份痛也算没有白痛。”

只是她始料未及,这份无畏施让她周围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场”。最初还在她若干年广交天下英豪形成的庞大朋友圈内,礼物红包自不必说,还有同事为她在自己别墅门前栽种新鲜蔬菜定期相送,有气功大师来家里教她练功。甚至还有她从11岁、32块钱开始“一帮一一对红”资助了八年的一个农村女孩,不知怎么得知于娟生病的消息,怀孕的她差老公连夜坐火车送来一个“厚厚的用报纸包好的小砖头”。后来,每天家里人来人往,平日里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来献计和捐款,84岁的苏州老大爷写来信鼓励……

最让于娟感动的是,12年没见的老公的堂弟阿海,不明就里只知道她得了很重的病,说:“我知道嫂子得了重病,我没有钱,但是需要换肾换肝换骨髓,我来!”“也许古时候肝胆相照就是这个意思,这应该是一种怎样的高士情谊?”最让她哭笑不得的礼物是,妈妈的一个农民老友送来一化肥袋活蛤蟆。他听说癞蛤蟆可以治癌症,一个人跑去山里蹲了两天两夜,逮回来一袋扛到上海。

于娟说,每个人心底里都有一个善的盒子,期待在某个时机释放。或许是她无意间触碰了每个人心中最敏感最脆弱的那个点,她这里成了一个“出口”。“那种汹涌澎湃的质朴情感,我用尽一生怕是也报答不尽的。”她说。

妈妈的万亩能源林

似乎是做好CT下引导穿刺的那个夜里,于娟觉得有些撑不住了:“无助而无边的疼痛里,我似乎看到属于我的那盏生命的油灯一点点黯淡一点点泯灭。”夜里两三点的样子,身边有个不知名的病友停止了他的生命。于娟对身边的妈妈说:“如果我去了,在上海火化,然后把我的骨灰带回山东,在那片我曾经试图搞能源林的曲阜山坡地里埋了,那里有虫鸣鸟叫清溪绿树。”

说起能源林,于妈妈眼睛里就放光,因为这是女儿交代她的事。

当年于娟在挪威学习环境经济,让妈妈也去欧洲。在女儿居住的奥斯陆湖边,她们看到郁郁葱葱的森林,女儿说:“好不?”妈妈说:“真好。”“我们把挪威森林搬回去吧!”

于娟回国后怀孕、生子,论文课题忙得人仰马翻,挪威森林的事早抛在脑后了。后来于娟得了癌症,郑重其事地又把这事托付妈妈,这才真正开始了。于娟在最绝望时对妈妈说:“以后看到那片森林,也就相当于看到了我。”而且,于娟知道,女儿是妈妈生命灵动的动力,一旦落了空,会很可怕。而妈妈心里,则希望尽早让绿树成林,让女儿一直感到被爱包着,一直有个动力支撑着。

所以,于妈妈总是在上海待半个月,就回山东半个月,去她牵肠挂肚的那片曲阜荒坡。

于娟是能源专家,可于妈妈不是。于妈妈只有天天去村里去荒山上实践,干得不亦乐乎。她和于娟的目标很大——“万亩林”,可她知道,前六年都没有任何收入,前期投入从那里来?她不怕,先借钱,先做几十亩,农民看到示范,就能慢慢铺开了。“国家鼓励种树,可以找林业部门要点树种,借钱买点树苗,一边育种一边育苗。租农民一亩地,一年1000元。一亩地上种60棵苗,第一年保活一棵给20元钱,又能有1000多元钱。这样,农民每承包一亩地种树,第一年就能收入2000元,堪比正常耕地收益,比这片荒地上种田的收益高多了。六年后,树可以榨出油来,每亩净利润大约300元,正常的话可以产油30年左右。”当然,她们还是希望能建成申请中挪合作的能源林研究示范基地,这也是于娟的专业,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

上一篇:关于小学班主任工作报告下一篇:红色记忆大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