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通用16篇)
1.如何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篇一
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思维能力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不善于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只求一般性的感知过程,有时甚至不自觉地运用“想当然”的一些错误思维方法,造成学习物理上的思维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察觉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种种错误思维方法,并要注重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思维是这对促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物理思维
物理思维就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包括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等)本质属性、内部规律以及物理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物理思维的对象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序列的完整网络和有机整体。在积累了大量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物理事物立体的、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注意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时,必须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获得关于物理事物本质属性的外部表现材料。这就要进行观察和实验。根据思维材料的不同,可将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分为:物理抽象思维、物理形象思维、物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些中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往往只停留在知觉阶段。学一个概念,只知道背熟它的定义;做一个实验,只知道怎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一道习题,只知道这道题的具体解法,而不知道从整体上去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物理学中,抽象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提出物理问题、建立物理概念、获得物理规律、系统物理知识及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而且也是学好物理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
引导学生从物理事实出发,进行抽象和概括。 例如:力的概念就是在大量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事实的分析基础上,通过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形成的。
抽象 概括 抽象 概括 抽象 概括 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其中所谓“推”、“提”、“拉”、“压”、“吸”都是物体间的作用方式,这些被作用的物体包括车、弹簧、铁钉,或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或发生形变。可见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相互作用,作用的结果使被作用的物体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即产生加速度)或发生形变。力的概念就是在大量物理事实基础上,抽象概括而建立的。 很多物理模型,例如质点概念的形成,理想气体模型的建立等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强化这种建立物理模型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用物理模型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如下图(a)(b)中,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在给出的已知条件中,求绳子的张力。首先必须明确所研究的对象属于哪一类物理模型,否则就很难解答。图(a)中的球可视为质点模型,因此利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来处理;而图(b)中应把球视为刚体模型,因此,必须用力矩平衡条件来求解。可见,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属于不同的物理模型,这一点是不应该忽视的。 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物理知识并形成知识体系 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逐步学会把自己所 学的知识由点到面形成体系,即学会总结概括是培 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 上把握物理知识。这是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是基础,也是学生记忆和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过程和环节。
例如:在讲力学时,先从力学的研究对象出发,论述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指出:运动是绝对的,但在具体研究某物体运动时,又是相对的。要定量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引入参照系和坐标系,在此基础上讲描述运动的物理量,紧接着介绍各种各样的运动。在讲完运动学后,提出:为什么物体会做各种各样的运动呢?为什么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够发生变化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得考虑其他物体对它的作用——力。然后,研究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讲述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的瞬时作用规律,再讨论力的时间积累作用规律和力的空间积累作用规律,得出动量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律、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最后,讨论一些应用,如机械振动、机械波。这样讲解,整个教学内容一条思路贯穿始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明确各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各个概念及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物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头脑中的 “物理知识”并非是一张白纸,而已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与物理有关的感性经验,形成一幅被前科学概念和经验所占领了的,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描绘的物理世界图画。其中有些经验中形成的观念和前科学概念是错误的或片面的,从而干扰物理学习的正常进行,干扰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例如: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物体受力才会运动,受力越大,物体运动的越快,受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越慢;重物比轻物下落快;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等等。这些都对物理学习产生干扰,因此要使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必须设法排除这种干扰。 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是进行物理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才能使视觉参与思维,才能画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示意图,才能排除次要因素干扰,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才能组构原有表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要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实验、挂图、模型等手段,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充分发挥电化教学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胜,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形象的物理世界里,通过动态的画图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物理图景、物理形象、抽象概念形象化,将在课堂教学中不便演示的现象和内容以立体的信息输入大脑。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物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养成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能思善记的良好习惯。可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物理游戏、参观工厂和实验室等,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感受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问题;二是思维方法的问题。学生常常不是瞎碰,就是乱套公式。引导学生总结正确解题思路,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解答物理问题是一个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过程。对于简单问题,主要是找出适题的物理规律;而对于难度较大的物理问题,所涉及的物理过程往往比较复杂,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比较多,可能要用到好几个物理规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又隐蔽,不易看出。因此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物理图景、确定解题途径,寻找适题的物理规律,而把待求量和已知量联系起来,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还要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应该从这些规律、定律本身的分析中引出解题思路是形成解题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在对物理事物进行概括处理的基础上,形成物理认知结构,贮存知识组块,积极地、多方位地、快速地进行思维,不断总结解题技巧和探索解决物理问题的最佳途径。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物理世界的探求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物理思维能
2.如何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篇二
关键词:立体几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平常的日积月累很重要。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 笔者常常会感觉精神压力大。因为数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考中, 常常会上演成也数学、败也数学的景象。在数学考试中, 立体几何相对其他题型更为简单, 学生应该取得分数, 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得不到这最该得到的分数。究其原因, 笔者发现, 是由于这些学生并没有形成一些解决这类问题的相关思路, 换言之, 就是学生们并没有形成立体几何解析中所要求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以求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牢固掌握定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
定理是基础, 是解决好立体几何问题的首要之处。立体几何中, 定理复杂又繁多, 难免不易记住。为此, 笔者建议, 让学生们每人准备一个小的可以随身携带的立方体, 每当学习一个定理或推论时, 就引导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立方体将定理或者推论进行实际动手演练, 引导学生自己证明定理或推论的正确性, 加深印象, 使学生做到既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由于定理的学习会越来越多, 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回顾过去所学知识, 帮助学生拾遗补漏。这样一来, 学生的立体几何学习基础打牢了, 面对具体问题时也就会从容许多。
二、快速解题, 准确图形是关键
在立体几何解题中, 笔者发现, 那些将图形准确画出的同学往往比图形画得不准确的学生做题更快, 解题更好。由此可见, 漂亮准确的图形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些同学往往不注重图形在立体几何中的重要作用, 在做一些没有准确图形的立体几何题时, 往往草草画一个图了事, 这样的做题必然既费时又费力, 可能还做不对。有些同学认为, 高考试卷上是有图的, 所以用不着自己作图, 这样的理解也是不对的。试卷上的图形再好, 有些时候也不能完全就靠一个图形解决完所有问题, 在实际的解题中, 解决一道大题, 往往是需要自己画几个图形才能解决的。所以说, 准确图形是立体几何图形解题的关键所在, 广大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们重视图形的应用。图形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训练, 同类题型反复练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 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所谓见多识广在数学立体几何中也同样适用。然而, 学生们的时间都很宝贵,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做足工夫, 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立体几何出题的类型, 越细越好, 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使得学生们一见到题目就可以马上反应出来解题的方法, 并且尽量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正确的答案。此外,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解题, 对于不同的解题方法给与鼓励, 同时鼓励同学们走上讲台, 将自己的解题方法与同学们进行分享, 在加深了自己的印象之时, 也拓展了同学们的解题思路, 有利于巩固学生们已经取得的成绩, 渐渐形成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认真对待错题, 反复做, 总结解题思想
做数学题, 出错是常常会有的情况。在立体几何的解题过程中, 错误也必然在所难免。对待错误, 笔者认为, 必须要充分重视起来。错误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对待错误不能草草改过了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们准备一个改错本, 将错误的题目抄下来或者剪下来粘贴到本子上, 并且记下答案, 同时在旁边记下解题思路。记下了并不代表没事了, 教师还需要时时提醒学生们随时翻看改错本, 再次熟悉解题思路, 这样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等到再次遇到类似的题目, 学生们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当学生都能够将自己原来所犯错误的题目正确做出时, 提高数学的学习成绩将不再是一个神话。
五、知识迁移, 独立推理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一定要锻炼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做到举一反三, 所谓知识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高中数学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 任何数学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不同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实际上,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迁移的结果。在立体几何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进行先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等到学生们逐渐适应了这种学习方法, 教师就可以适时地放手, 让学生渐渐形成自己的迁移能力与迁移思维。
六、联系实际, 使数学走入生活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 同时在实际的生活中, 也有立体几何的影子。如住宅空间的丈量、墙面距离等, 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既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又可以拓展学习的空间。
总之, 立体几何的解题过程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立体几何的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掌握定理、准确画图、强化训练、总结解题思想、知识迁移、联系实际等方式方法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形成了抽象思维不仅可以解决数学问题, 还可以更为自如地解决以后的学习生活难题, 掌握了抽象思维能力, 必将使学生们受用无穷。
参考文献
[1].李玉萍.《知识迁移与相似信息共振》.晋阳学刊.2001-01-30
3.如何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篇三
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要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上有创造性,必须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它在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是学生认识地理、掌握地理,应用地理的一条捷径,也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基础。这就要求在认识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之后,教师应利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提高自身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
现在教学条件改善了,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诱发思维方面有着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使用图表、模型、录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媒体,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
形象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形象思维通常是用典型的、形象化方式来进行概括,用典型的地理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而多媒体可以将一些地理形象真正的形象起来。比如,学生借助多媒体观察立体地图上的山川和平原。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地理概念的教学常常是靠教师语言讲述,蜻蜓点水般肤浅。这样学生记忆地理概念经常是靠死记硬背,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也是停止在静态画面上,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本身在培养学生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对信息输出的控制使思维有序,学生记忆地理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编码贮存的过程。编码越有序,贮存越畅通和有效;另外,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层次和结构时,则很难遗忘,并且对新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同化和吸收作用。依据这些理论,信息传递中的“序”是相当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输出信息时,应层层展开,层层递进,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这是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必备条件。
教师也可以通过对信息传递方法的选择,使思维充满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所凭借的信息载体越逼真、越接近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启迪和教育作用也愈大。从这个角度来看,板画、投影片、幻灯片比文字系统要前进一步;而立体模型、录像、地理园和地理教室更胜一筹。
再次,通过对信息反馈过程的平衡,使抽象思维有结果。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过程教学提得比较多,对结果教学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这是几十年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恶果。其实,只有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思维之果时,才有可能激发起再学习的欲望,而信息的流向不可能只有输入阶段和贮存阶段,还必须要有输出阶段。三方面缺一不可,作为教师,应该摒除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检测和反馈过程进行控制,具体表现在对提问的评价、对练习的设计和对形成性测验的评价上,只有这些评价,才能使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再迎接新的不平衡和平衡。教学过程的这种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抽象思维也在其中不断得到训练、加强,直至真正的形成。
4.如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篇四
举个例子,曲别针相信大家都见过,但是曲别针有什么用途呢?夹文件、做窗帘、挂挂历……如果认真去思考,相信大家都能说出几种用途来。想到的用途越多,说明你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更强。
以上的问题是在1987年关于开发创造力的研讨会上被提出来的,风度潇洒的村上幸雄先生捧着一把曲别针,问出这个问题,各地学者、专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也有人踊跃发言,大约说了十几分钟,有人问村上幸雄先生:“您能说出多少种?”村上幸雄一笑,伸出3个指头,“30种?”村上摇头。 “300种?”村上仍然摇头。他说,是3000种。人们都异常惊讶,佩服村上幸雄聪慧敏捷的思维。这时中国魔球理论的创始人、著名的许国泰先生向台上递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幸雄先生,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可以说出三万种”。大家都不相信,于是许先生把曲别针分解为铁质、重量、长度、截面、弹性、韧性、硬度、银白色等十个要素,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形成信息的栏轴,然后把要动用的曲别针的各种要素用直线连成信息标的竖轴。再把两条轴相交垂直延伸,形成一个信息反应场,将两条轴上的信息依次“相乘”,达到信息交合。” 于是曲别针的用途就无穷无尽了。
这就是发散思维的魅力,它对一个人的智力、创造力有多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能使孩子思维更活跃,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多角度寻找解决办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合理利用睡前故事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里有更丰富的美好世界,孩子会幻想自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去冒险,去游戏,听故事能带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在给孩子听故事的同时,可以学着让孩子自己编故事,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孩子自己设计人物情节。如果孩子没有能力编造出完整的故事内容,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创造完成。
二、给孩子主动思考的空间
要想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不能束缚孩子的思想,多给孩子主动思考的空间,例如在饭菜的制作上,可以邀请孩子出主意,制作什么样的菜谱,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或者在看故事书时,多提问一些问题,启发孩子去思考前后的因果关系,思考下一步的做法。多种方法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学会归纳总结
家长可以在每周末组织一次家庭会议,让孩子把一周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讲一讲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自己能想到哪些解决办法,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又能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5.如何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篇五
2、在发展孩子形象思维的同时,要适当训练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让孩子逐步掌握正确的概念,还要让孩子掌握相应的词,把相应的词和事物多次的结合。引导孩子对同一类事物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把共同点加以系统和概括,以造成普遍的概念。譬如,要让孩子掌握电视机这个概念,先要让孩子掌握电视机这个词,然后把电视机这个词和各种各样的电视机结合起来,这样孩子就会了解电视机一词的真正含义。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孩子的语言,把具体事物跟词结合起来,逐渐增加词的讲述,摆脱形象的束缚,使抽象思维得到顺利发展。如开始教孩子计数时,可以用手指头扳着数,但以后要尽快让孩子摆脱手指计数,逐渐学会抽象计算数数。
3、要鼓励孩子多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宋朝司马光有个“破缸救人”的故事,有一天,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盛满水的大水缸旁玩,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缸里,其他小孩有的吓哭了,有的逃了,这时,司马光立即拾起大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小孩。按照常识,水缸是应该保护的,没有哪一位父母会教育孩子去砸水缸的。司马光能在紧急情况下,破缸救人,说明他冲破了传统的思维习惯,因为一般人的思维总是想法把人从水里捞出来,而他却是设法让水流走,说明他的思维有创造性。有人做过实验,用长短不一的游戏棒,叫中班小朋友按照长短排列整齐。一般的孩子都是拿一根,排一根,通过不断换位置,用了很长时间才排列出来。而思维灵活的小朋友就不是这样排了,他们不先忙着排列,而是把游戏棒朝桌上立竖,把一头理整齐,另一头长短马上就分清了,然后按照长短挑出来逐一排列,既快又整齐。实践告诉我们,思维灵活的幼儿,大都是由于他们的家长善于启发幼儿的思维。
6.如何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篇六
1、数学学习的2个层面
对于做数学题,我觉得,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
(1)数学思维能力
这取决于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对题目类型的见识,以及主动性的探究。思维能力强的标识有二:一是喜欢钻研难题;二是对于碰到的难题能比较快的想出解法。
这部分是需要“创造性”的。不好“培养”,也就是传说中的天赋的部分。但其实就学校学习的内容而言,范围毕竟有限,只要见得足够多,也是能解决的。不是非拼“天赋”不可。
小学时就上数学思维班的孩子,一般这方面都会比较强。
(2)工程能力(或者也可以说是数学技能)
做一道题,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设及到很多的细节,一个细节的错误,会导致全盘的错误。对人而言,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概率问题。要发展一套严谨的、工程化的解题过程,把审题(对已知和未知条件的充分分析)、计算、作图所有这些操作都尽量的标准化、规范化、最优化,才能避免低级错误。
这部分需要人能够做到像机器一样,精确、严格。
由于这部分工作相对刻板,而且更依赖于习惯养成,很多孩子没有学到。
一般好的老师会在课堂上示范,但是很少有老师好到一点一点地去规范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一般最多也就是纠正卷面上能看到的不良行为),毕竟这太个性化,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看到“心平气和心和”帖子中说初一数学老师规范她家孩子数学操作的描写,我很羡慕她的孩子能碰到那么好的老师(来自老师方面的要求比家长说更有效)。
很多孩子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好。表现就是:简单题错误比较多,“粗心”。(当然,心理紧张因素也会造成“粗心”,例如前面说的,“慌”)
很多人,尤其是孩子,会更加看重第一个层面,觉得这代表“聪明”;而轻视第二个层面,觉得这只是低层次的劳动,“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不想,只要我想,我就能做到”(其实远非如此,如果没有熟练到成为习惯,到做题时,根本就没机会去想)
这两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随着课程难度的提高,题目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这两个层面的相互牵制就越强。实际解题时,需要“工程能力”步步为营的推进,也需要“思维能力”突破关键点。
就当前应试而言,显然把简单题的分抓牢更有效率。也就是提高“工程能力”、改进解题过程更有效。
2、数学考试的2个策略
前天晚上看到孩子在做数学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很奇怪。问他为何不做“压轴题”?他解释说,“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分不多,又费力,还不如先把填空题和选择题练熟一点。”当时觉得他的这个想法有问题,但问题在哪却有点模糊,于是忍着没和他争论,且让他先练着再说。
昨天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孩子的数学老师。老师支持我的意见,认为基础题有作业就够了,自己练,还是应该重点练压轴题,这是有“畏难情绪”。“畏难情绪”这个词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前天写周末日志的时候,就特别的写到,我注意到孩子做作业都是按照化学-物理-语文-数学的顺序来写的,当时就感到这个顺序表现了某种问题,但并没有归纳成型,现在看来,就是老师说的这个“畏难情绪”了。
仔细考虑后,我觉得这里实际上存在两个层面的策略:
(1)考试策略。
就考试而言,每一分的代价是不一样的,总体而言,试卷上基础题占分比例高,所需代价小;难题占分比例低,所需代价大。
前几次周测,就是太想满分,想为最后一题多留点时间,导致前面的基础题做得比较毛糙,最后难题得分了,简单题却到处起火。
所以考试的时候,做到“基础题不失分”比“挑战难题”更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放弃难题的勇气,“不慌不忙”的把基础题做到位。
(2)练习策略
从练习的角度而言,心理学认为在“邻近区”进行挑战性的练习,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就数学而言,在基础题部分进行练习,实际上是起不到提高能力的作用的;应该要做自己感觉稍微有点难,但经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题,才能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对我家孩子而言,压轴题就正好是这样的题。
所以平时练习需要重点练习“难题”,逐步的把“难题”变成自己的“简单题”,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孩子的观点,是模糊了“考试策略”和“练习策略”,因此是不合适的。有了老师的意见加持,和上面比较清晰的想法,昨晚跟孩子谈了谈,很顺利的说服了他。准备以后每天做1、2道压轴题。
二、至于文科,思维导图如何帮助记忆?
以前在论坛中讨论,受到一位家长意见的触动,“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就开始跟孩子一块进行了一项“大工程”。
为了做到“合上书本,能写出东西”来,我能想到的办法也就是尽量的抓住骨干。所以找了个思维导图软件,跟孩子把历史课本从头到尾的过了一遍,基本上每天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耗时大约1小时。开始时比较慢一些,我和孩子都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好。3个单元之后我慢慢找到了感觉,5个单元后孩子慢慢找到了感觉。
最后的做法,就是逐句的分析课本,看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然后整理到思维导图上。整理过程中,发现孩子存在下述主要问题:
1、分不清重点。有些很无关痛痒的举例论证的例子,孩子把它当做了重要的“史实”;而有些很重要的观点性的表述,孩子却忽视了。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多意义什么的,背的很溜——当然这也是需要的——但是却没有跟相应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
3、看书、背书和做题有点脱节。
整理完后,又根据孩子的课堂笔记,把老师讲课的逻辑结构整合进去。从笔记看,老师补充了不少答题很重要的标准说法,对于材料的详略处理跟我们自己整的也有较大差异,老师的重点更突出。整个整理累计花了约10个小时。
虽然类似的大纲在孩子的教辅书、习题册上都有,但是自己从原始文本整理出来,效果还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一个整理,我觉得非常有用处。对于孩子应该如何阅读课本,如何把课本和老师的讲课相结合等都非常有用。应该是能提高孩子的看书、听课效率的。可惜做得有点晚,现在的课程节凑已经无法继续整理另外几册了,等体育和实验考完,不知道会不会能找到时间。
目前只是整理完就暂时搁置了,还没有按这个方式进行记忆和复述练习。可见的收获是,孩子开始用这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其他科目的知识了。有点遗憾没有早点教他这样做。在此也感谢那位家长的提醒(虽然当时并非针对我)。
三、思维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重要?
前几天在论坛中的一个其他家长写的帖子,有家长善意的提出了批评,认为孩子在课业上投入的时间过度了,恐怕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会毁了孩子的”。
因为我的孩子和作者孩子情况很相似,无论是成绩还是学习状态。看到那位的家长的批评,后来又得知他/她的孩子在时间少得多的情况下成绩更好,不禁让我思考了很久。
其实班里存在个别特别优秀的孩子,遥遥领先;另外存在相当多的孩子,他们虽然努力不比最优秀的孩子差,但却只是在二线沉浮。这后面应该是存在深刻的原因的。
从那位家长的后续评论“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英语试卷你做多少套,花多少时间去总结了,你的所谓的错题有没知识点是一样的,是知识面不够、词汇量不足还是重复性、习惯性错误?
学习必须要刷题,但每份卷子我们学到了什么?”中,可以看到ta家孩子做得很好。这些方面作为家长我也不是不知道,初一暑假还专门教过他思维导图的画法。对于试卷分析、作业错题分析,也经常在孩子做过之后,我再帮他做一遍,帮助他分析自己的分析的不足。但F这方面的能力总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7.如何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篇七
一、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意识和理念
很多小学数学老师会发现, 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已经掌握了知识, 但作业却不能很好地完成, 或者问题和条件稍微变化一下, 学生就无法解决了, 这是因为掌握了知识, 但没有掌握运用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 而能力的培养则是使所掌握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和迁移的基础。抽象能力是把所研究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而舍弃非材质的属性。数学中的概念和一般原理都是通过对事物的属性作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形成的, 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越高, 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越快, 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就越强。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低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以及可以直接感知的, 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高年级的学生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 能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 并逐渐形成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所以小学阶段是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的重要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意识和理念贯穿整个小学教学过程中。
二、教学中用直观的操作, 让学生从中感悟抽象的数学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要接触并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必须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在形象与抽象之间架设一道桥梁。通过运用大量的直观、形象的数学材料, 在教学中, 让学生多看、多操作, 让学生获得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感觉、知觉和表象,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抽象概括, 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 逐渐形成完整正确的概念, 上升至理性的认识。
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小学教材中也大量运用了直接的教学材料, 实物、模型、挂图以及参观、操作等手段都是直观教学的体现。而现在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运用, 使直观教学更形象化, 也更利于学生理解。
如“火车过桥”的问题是学生很难理解的数字类行程问题, 但通过多媒体来演示火车过桥的整个过程, 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动画中明确“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才叫“火车过桥”, 接着再弄清火车过桥所行的路程, 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火车过桥所行的路程就是桥长加车身的长度;再如, 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 吃了5/8, 还剩15千克, 买来大米多少千克。学生只从文字上不易明白15千克与5/8的关系, 而通过多媒体用圆形图表在屏幕上展示另外3/8与15克的关系, 学生就容易理解15千克与的各自对应关系, 列式解答也就容易了。
所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 可以让抽象的数学语言变成形象的、具体的东西, 更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能调动小学生耳、眼、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使学生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 感知比较敏捷, 想象比较丰富, 思维比较活跃, 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
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白, 直观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后, 要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归纳出问题的本质属性, 引导学生从大量直观的感性知识中领悟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并使之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 让学生从直观中感悟抽象的数学原理。
三、走近生活,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中的抽象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要运用于生活, “数学生活化”越来越受到数学老师们的青睐。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上运用接近学生生活的材料, 便于学生理解, 也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数学生活化还有一层意义在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一过程, 来培养小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和把问题抽象化的能力,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
8.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探析 篇八
一、创设前提
即加强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为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创设前提。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也要关注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如分析我国的地势、地形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势、地形特点有清晰的认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对河流的影响:我国的大江大河大多发源于第一级阶梯,自西向东奔流人海,在阶梯与阶梯的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修建水利工程。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因此,区域地理学习中有关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应受到师生的重视,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二、课中指导
即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积极指导学生使用科学性和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地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区域地理有基本的学习方法,方法步骤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在区域地理案例探究过程中逐步呈现,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明确区域地理的组成要素
区域地理知识所包含的内容是有规律的,区域地理组成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地理包括农业、工业、商业、城市与人口等方面。不管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都可以把区域地理的有关知识归纳为这三个方面。
2、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
一般情况下的区域特征是以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的。从这里入手,按照各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即其它特征是由此而引发)的和最具特色(即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主要区域特征,并以此追寻出主导因素,而区域所处的地域性(位置和范围)往往就是造成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性的重要原因。课堂教学的重点就要正确分析和把握这种典型的地域性,由地域性引申出区域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是其重要的自然地理特征,导致干旱的主导因素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海洋上的湿润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教学时紧紧围绕“深居内陆-干旱”这一主线进行,综合分析干旱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并由此分析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的影响,即形成了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重要的灌溉农业区。
3、加强知识联系,建立结构体系
地理学是一门系统完整的科学,其知识点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应注意把握两种联系:一是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二是区域内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联系。同样以西北地区为例,由于身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和重重山脉阻隔的地形因素,导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进而影响河流特征(河流稀少,有季节性特点,以内流河为主),植被也呈现干旱的景观(自东向西。降水量递减,植被由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到沙漠、绿洲)。干旱的自然环境又引发了一系列的人文地理现象(西北地区的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以灌溉农业为特色)。把握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综合分析,类比区域差异
因为区域的空间位置不同,影响区域的自然要素存在着差异,各个地区有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区域地理特点和人地关系状况。区域地理的学习,不仅是要了解区域特征,还要类比区域差异。以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为例,西北地区的特征是“干旱”,主要影响因素是身居内陆的地理位置;青藏地区的特征是“高寒”,影响因素是高大的地势地形。自然环境的差异进而导致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牧场类型、主要畜种以及种植业的差异。西北地区的牧场是温带草原牧场和山地牧场,主要畜种是三河马、三河牛、滩羊、细毛羊,发展灌溉农业;青藏地区是高寒牧场,主要畜种是牦牛、藏绵羊,发展河谷农业。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要素为基础,运用综合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类比区域差异,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
课中指导还包括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加强地图的指导和运用。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思维,逐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广度、深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后续提升
即章节结束后,让学生编写个性化复习提纲,形式可以是流水式、网络式或以图释文式,以提高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对章节进行总结规律、分析联系、比较异同、归纳特征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通过培养学生逐步学习构建科学的知识网络,对章节的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并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空间结构。而在构建知识系统中,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
9.如何培养聋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篇九
建立数学概念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概念的形成,另一种是概念的同化。数学知识系统性强且又抽象,而聋生的认识水平又处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聋主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理解及掌握不能一次完成,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多阶段学习才能完成。为此,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聋主的抽象、概括能力的。
一、通过对实物或教具的观察、思考,得出本质属性。
感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当聋生缺乏感性知识和经验时,必须给聋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基础,然后,逐步过渡到凭借表象进行联想,逐步得出其本质特征。
例如:长方体的概念教学。
1.观察及测量(长方体的)工具箱、火柴盒或纸糊长方体模型,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特征。
2.(1)面的认识。按前、后、左、右、上、下的顺序,数一数,得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两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2)棱的认识。观察两面相交的地方,是一条线段,这条线段是长方体的棱。数一数,有十二条。通过测量,可知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归)顶点的认识。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一个点,这个点叫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八个顶点。
3.为了帮助聋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可把教具横放、竖放。侧放、斜放,从而使聋主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十二条棱,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校长度相等;有八个顶点。
二、在新旧知识的连续处,进行迁移性概括。随着聋主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面越来越广,运用已学过的概念去理解新的概念,是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概念的同化。概念同化的过程,也就是抽象,概括的过程,是将新概念与旧知识进行联系,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使新概念的本质特征在聋生头脑中进一步精密分化,从而产生质的飞跃。
如:教学小数乘法法则:
第一步:观察、比较、发现算理。要聋生认真,观察这两道题目在竖式计算方面有什么地方相同?
第二步:通过比较,由抽象到概括。
(1)引导聋生比较,说出这两个算式有哪些地方相同?是用蹩数乘法法则求出积。
(2)引导聋主归纳: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
(3)引导聋生迁移概括。
怎样确定小数乘
10.如何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
思维能力是什么?如何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什么?
思维能力是人类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智力活动。再详细一些来区分:可以激发人类创造潜能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挖掘人类学习潜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激活人类思维潜能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拓展人类探索潜能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发现人类逐步进步的整体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一、保持孩子世界应有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观看世界、了解世界的内在动力。只有保持好奇心,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本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去学习,去思考、去认知。
故事中,当年坐在苹果树下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不去追究故事的真假,每天都会有苹果掉落,但不争的事实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不是因为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因为他有好奇心,见到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事情积极的思考,并积极的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这是多么强有力的思维能力!
好奇心就是孩子的一个个“为什么”,这是有了这无数个为什么,孩子才会激发无穷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孩子才能够主动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大,他的“为什么”越来越多。时而稀奇古怪,时而让我瞠目结舌,总之回答不出来的时候越来越多,这时候不妨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家长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想着树立权威,在知识的海洋中,每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也不要谴责抱怨孩子哪里来这么多的问题,这样除了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外,对于他的成长没有丝毫的益处。
二、提升孩子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中,不管是从图形分类、空间认知、数学逻辑、语言表达、记忆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来具体分类;还是从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整体思维能力来划分;都离不开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积极思考的心灵。
很多时候,家长在亲子空间里太着急“填空”,而疏于“留白”。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在热切的导入知识给孩子,却没有想过给孩子一个主动思考的空间。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都听过《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等的故事,但故事家长是如何讲的呢?很多的家长是在潜意识的灌输,把故事一股脑的讲给孩子,也许绘声绘色,也许声情并茂,但是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主动去思考!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文章,大意是一个智慧的妈妈如何给孩子讲《灰姑娘》之类的故事,从前期的引导,到循序渐进的导入,然后让孩子主动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超级有心的妈妈,方法真的很值得借鉴。
还有一个很出名的例子:一张白纸上有一个点儿。拿给成人看的的时候,很多人说就是一个点儿,而孩子的世界答案却丰富多彩各不相同。这是孩子的想象力,也是孩子从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的能力。
我想用白纸上的点来说的是,“留白”很重要。我们平日里给孩子了太多知识、规矩,甚至会越俎代庖的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却忽视了“留白”的艺术与魅力。这一张纸正如孩子的世界,我们穷其一生给予孩子的不过是这样一个点而已,剩下大量的空白需要孩子自己去发现、去填充!
三、逐步导入思维导图,加强孩子的独立性
思维导图同样是一种运用很广、很受大家关注的一种解决问题方法,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很多人极大的认可。从我个人使用来看,我觉得思维导图的一个重要点就在于一个主题下,建立无数的想法分支,是发散思维最形象的直接运用。
那么对于孩子来讲,给他建立一个思维导图的雏形很重要。让孩子逐步去了解、去掌握、去运用,灵活用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他会更加独立自主,对于自己所要做的事情也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所以孩子必将受益终身。
我记得印象很深刻的是一次,我通过思维导图给儿子列出一个复杂的“理财”计划,儿子最后居然听懂、看懂并且要求我立即投入使用。这个计划的复杂性在于,儿子需要逐步的把他的零花钱加入到我的日常定投基金里,而他所占有的比例也会随着他零花钱的增加而改变。这里是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涉及到他对自己零花钱的分配、对自己所持有基金比例的增减改变、以及基金本身就存在的风险如何规避等等。
当然,我当时也没有把握儿子是否听懂了我这些圈圈画画的长篇大论,而儿子,最后却用他的想法向我证实了他的理解力以及思维导图的好处。他指着我画到基金有涨有跌无法控制的地方,对我说:“妈咪,你的基金没有办法控制风险,但是我的基金有办法。因为是你要我加入到你的基金里面去,所以如果赔了,我要保证我投入的钱不能少,赚了按比例分。否则,我不加入你了。
11.谈物理教学中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一、合理运用比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比拟,借助简单易懂的想象揭示物理规律,使得十分难理解的物理内涵变为一幅清晰、明了的图像,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更重要的是引发了他们的想象、加深了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对物理的学习。为此物理教学过程中可经常利用比拟的手法。如“恒定电流”这一章,课本提到,在通电金属导体中电子定向移动速度和电流传导速度时,许多学生就把它们等同起来,因为在这些学生看来,正因为电子定向移动才引起电路中电流的产生,自然它们的速度也就是一回事了。其实,这两种速度非但不是一回事,而且在数值上也相差惊人(约1013倍),像这样的运动,不单学生在接受时,打了个疑结,就是教师在授课时也难自圆其说。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有人打了一个比方:从你家门口,人们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直到北京,在这遥远路途上,一声令下,大家都同时前进一步,则每人跨出这一步的速度就相当于电子定向移动的速度,而从你家门口迈出的这一步与在北京前进的这一步,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相当于电流的传导速度,即在瞬间人流已由家门口传到北京了。如此,这两种差之万里的速度概念,就被这真实可信的模拟所折服。像这样的比喻,妙不可言,把一些不易接受的知识,比拟为人或物,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如,讲分流原理时,把电流比作同学走到十字路口,有两条路可以到达目的地。一条是宽阔的大路。一条是崎岖泥泞的小路。在讲“气、固、液”三态分子结构时,把同学比拟为分子,十几名同学关在一间房间里。从而说明气体为什么没有固定的体积,上课后受纪律的约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相当于固体分子的结构。在讲机械波只是振动形式的传播,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时,把学生比拟为质点,在排练大型体操时,通过有规律的蹲起,可观察到各种变化的波形。在实验得出楞次定律后,为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楞次定律所反应的感应电流的规律,一位教师把感应线圈比喻成具有“冷酷”与“多情”双重性格的特殊的人物。当磁极来时,表现十分“冷酷”,一旦磁极走时,近端又立即产生异性磁极,吸引原磁极,挽留磁极的远离,表现相当“多情”,最后归纳成“来则抗之,走则拉之”八个字。这些比拟的应用,强烈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正确运用类比,培养学生的类比意识
教学中抓住事物之间的某一属性或事例加以类比,对于迅速理解和掌握那些抽象化,模式化和符号化的知识,无疑是一种“触媒”。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能指引我们前进。”运用类比,可以使学生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触类旁通,如临渴逢源,豁然贯通。如对一瓶酒精和一瓶水混合后,不够装两瓶的实验,学生很惊奇,道理也不太想得通。这时,若拿一瓶芝麻和一瓶黄豆倒在一起不够装两瓶做类比,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在教学中,首先用科学家成功运用的类比范例,培养学生的类比意识。如惠更斯在光和声音类比中,用声音的波动性推论到光的波动性。卢瑟福将库仑力与万有引力,原子核与太阳,核外电子与行星等相类比,提出原子“小太阳系”般的核式结构模型,都是用类比的方法。其次要借助类比,讲清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接受新知识变得既亲切又印象深刻。如把气体分子的运动和夏天傍晚的蚊子运动相比,气体分子对气壁的压力与打在伞上的雨点相比等。这样的类比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两得。再如,讲光的反射定律时,学生对为什么“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不甚理解。为此我作了如下比喻:说某同学长得很像他爸爸可以。反过来能否可以说“他爸爸长得像某同学吗?”同学们在欢笑声中很快理解了物理此类逻辑关系问题。再次引导学生将那些形式相似,意义相近或相反的物理概念、规律进行类比,进一步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弄清不同概念的异同,强化知识,增强识记。如,简谐运动与电磁振荡中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力—电类比。欧姆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中各物理量内涵和外延的类比,电磁波与机械波概念的类比等。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绘声状物,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如何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二
一激发思维,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 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 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从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 通过一系列活动, 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 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 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 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 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 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 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 培养思维的敏锐力
思维的敏锐力, 指敏于觉察事物, 具有发现缺漏、需求, 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 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 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 这样才能发展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 学习了7、8自然段后, 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 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 我在教学时,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 说说他们的理解。结果, 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 有的说是风吹, 有的说是鸟动, 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 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 让作者看花了眼, 产生了错觉, 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 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 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13.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怎么培养 篇十三
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去博物馆、一起阅读、看电视的时候,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经常和孩子做“智力游戏”,如比赛谁能想到最多的“找到水”的方法,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提出违常问题
提“能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问题是趣味性强、令人迷惑的。”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可以试试提出这类问题:“要是所有汽车全部漆成黄颜色的,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反面效果?”
家长还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绕口令”、“词语接龙”等内容的练习
14.如何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篇十四
在生活中,家长要跟孩子进行更多的交流,包括对事物的认知、感受、对于指令的接纳和理解程度,行动力。理解、听懂、做到什么,这是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过程。
可以做亲子共读,作为一个每天要做的事情,读完了以后都要去交流:我们刚才读的是什么?书里的人物有谁?里面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你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二、多样化的思维。
我们和孩子在一起,是需要我们开放自己的思维的,不要设太多限制。有些家长是这样子:买回来一盒乐高积木,孩子还没拼,家长就说:“不要动不要动,我告诉你,你应该怎么拼,去找图纸,第一步先把图纸拿出来,第二步把塑料袋里面的乐高积木拿出来,第三步按照图纸上的要求,一步一步的拼起来,好。”其实我不是反对这个样子,但如果你每一个乐高都要求这样子装的话,你觉得会不会对孩子思维有局限呢?
反而是那些缺零件儿的玩具才可能是孩子有乐趣的玩具,因为那是他自己的创造力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
三、强调多层次。
非对即错、唯一正确的标准,是固化思维。我们这里说多层次的分析是在对和错之间,并非只有一个答案,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没有把这件事情做对,但是,我们可以表扬的是这其中有哪一个地方他做的还不错。就可以拿出来,提出表扬,以后这一步是可以继续这样做的,需要改的是其他的什么方面?
这样,我们就在黑和白之间分出了很多的层次,黑白灰灰灰灰灰灰,让孩子能够多层次的分析事物,而不是对了就了不起,错了就完蛋了的极端方式。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小朋友或者大学生,因为眼前的一个什么事情过不去就跳楼、自杀或者伤害别人,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层次不够多,单一思维方式,悲观的无助的思索,带来不可救的行为后果。
四、正面积极的引导。
15.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 篇十五
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思想
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 相互的竞争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嫉妒心理。但嫉妒过于强烈, 任其发展, 孩子则会形成一种扭曲的心理:心胸狭窄, 喜欢看到别人不如自己, 并喜欢通过排挤他人来取得成功。所以,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正确地认识竞争, 让孩子明白对手不是仇人, 嫉妒也不是要强, 进而使孩子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功, 分享他人的快乐。另外, 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能力去同别人相比, 以求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不能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去获取竞争的胜利, 而要把孩子的好胜心向积极的方向。教育孩子承认差异, 奋进努力。现实中的人必然是有差异的, 不是表现在这方面, 就是表现在那方面。一个人承认差异就是承认现实, 要使自己在某方面好起来, 只有靠自己奋进努力, 嫉妒于事无补, 而且会影响自己的奋斗精神。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与分享的快乐。从中获得更真实, 更正确的竞争思想。
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会独立
现在孩子少, 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证。大人们不知不觉给孩子养成了惰性习惯。例如:有的孩子小学毕业了还不会系鞋带、洗袜子、洗头发这样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有的更是连书包都不会收拾, 更谈不上帮家长做家务了。甚至有的孩子该换衣服了都得家长提醒。孩子从早到晚, 所有的环节都被老师和家长安排得满满的, 他们只要按指令做就行了。试想这样的孩子一定不会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内容, 一定不会检查自己的作业, 一定不为自己的将来制定规划。离开了老师和家长的指导, 他除了写作业、玩、上网、看电视, 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要想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培养出较强的独立能力, 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有人说:“命好不如习惯好”。的确, 好习惯可让人生更顺利。首先, 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就会有良好的生活常规。在孩子上幼儿园前, 协助其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 那么在进入幼儿园后, 他对待人、事物, 就会有自己的准则, 自然就能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好习惯有成千上万种, 只不过每个习惯都和生活脱离不了关系, 因此, 在建立好的生活习惯后, 自然会有有规律的生活。其次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便是独立自主的开始。孩子做错事了怎么办?孩子和朋友、老师闹矛盾了怎么办?孩子早恋了怎么办?孩子不爱学习了怎么办?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了怎么办?孩子怎样应对考试?孩子怎样复习?孩子怎样提升自己的弱科?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当他们被这些困扰时, 家长的及时相助是非常必要的。但家长不能直接告诉孩子如何解决, 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先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家长再帮助提出修正意见, 我们和孩子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定尊重孩子的意见, 用整合和道理说服。
老师和家长心里都必须清楚:怎样的胸襟和气度、怎样的态度和心态、怎样的眼界和常识才能成就孩子终生的快乐和成就。只有明了这些, 我们的指导才能更准确, 更有针对性。久而久之, 孩子就潜移默化的养成了自己对自己所作的一切应该承担起责任的思想。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严格要求自己了。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标致。在人潮汹涌中就更多了一份竞争的巨大能量。
三、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熏陶成就了孩子的竞争能力
人是环境的产物。尤其是家庭环境, 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各种习惯、爱好、品质的形成, 无不和家庭环境紧密相关。从现代社会很多精英的成长经历来看, 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育对于他们成就的取得, 都直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有两个均已繁衍了八代的家庭:一个家庭的始祖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爱德华, 他的八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一个副总统;另一个家庭的始祖是臭名昭著的酒鬼、赌徒王朱克, 他的八代子孙中有300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这两个命运不同的家庭告诉我们, 家庭的文化结构, 父母的示范以及家庭教育对后代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父母”这种职业不能兼职, 父母不可能为了自己省心而把孩子的教育“外包”。教育的成果并不一定和投入的金钱成正比, 没有任何机构能取代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很多父母都竭力为孩子找一个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 认为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由这些机构完成的, 而自己的角色只是起监督、辅助作用。这就好比:我花钱, 我负责。
但美国著名教育家下, 帕金斯曾点破了家庭对儿童身心成长的影响。他把家庭看成是“制作人格的工厂”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环境, 最早向儿童传播社会经验的场所, 家庭不仅仅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物质环境, 也是“精神环境”。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 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 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 会变得聪明, 对爱有安全感。另外, 爷爷、奶奶只会把孩子照顾好, 满足他的衣食需求。也不会去管到底自己有没有做好 (可能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叫做对, 甚至许多年轻父母自己也不知道) , 因此他们不懂得爱, 于是把爱就变成了伤害, 并且是最严重的伤害。例如:当孩子摔倒后, 奶奶会赶紧抱起孩子, 爷爷会骂地, 还会用拐杖去敲:“都怪你, 摔了我的宝贝!”这样的教育, 培养的是小孩的一种推卸意识:什么都是别人的错!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从别的一切:别人、地方、气候……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
父母潜移默化铁影响对孩子的作用不可替代。父母是孩子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人生教练”。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子女是水, 家庭是窗口。把水放杯子里是圆的, 把杯子里子的水倒到盒子里面, 换个位置就是方的。教育就是要营造环境, 让孩子“圆”就造杯子, 让孩子“方”就造盒子。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 那教育就能顺其自然地出成果。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
16.如何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 以学生为本 多媒体教学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36-01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之下,小学教育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新契机。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构建有效数学教学,不仅有助于践行“生本”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翁,而且有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单一的教学形态,僵化了小学数学教学,鲜有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以新课程改革为着力点,以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为载体,优化与调整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重点。在笔者看来,依托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并在多媒体动画、图片、语音的功能之下,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為学生构建直观感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中拉近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一、突出直观感悟,构建教学情境
小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活泼、好动的性格,强调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导向性,让学生在欢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之下,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直观感悟的基础之上,逐步引导,进而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认知形态。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语音及图片等功能,构建色彩丰富、趣味多多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强化教学中学生直观感悟的构建。例如,在“减法的认识”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构建如下教学情境:
(1)教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呈现一幅画面: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欢快的青青草原,一群可爱的小羊们,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沸羊羊、暖洋洋和慢羊羊在一起欢快的玩耍。整个画面活泼欢快、色彩丰富,在动画场景之中,引入教学内容。
(2)在欢快的音乐与笑声之中,小羊们尽情的玩耍,这时,动画中的懒羊羊、沸羊羊两人追赶着,离开了大家。这时,教师提问学生:①动画中有几只小羊呀?②懒羊羊和沸羊羊跑了之后,还有几只呀?③如果喜羊羊也跑走了,还剩几只羊呀?很快,学生们在直观的感悟下,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并强化了对“减法”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在直观思维方式之下,更多独立思考、探究的空间,进行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教师在多媒体构建的教学情境中,以动画作为学生兴趣的诱导因素,让学生在兴奋的过程中,能够集中在“减去”的概念之上。让学生在开放、轻松的教学氛围之中,强化对“减法”的直观认识与感悟,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在直观感悟之中,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究、观察、分析,并归纳、类比,辨明其中的数学关系。
二、立足于生活体验,构建开放式教学
小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体验的教学构建,不仅有助于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助于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立足于生活体验,是将抽象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过程。教师要建立抽象与形象共存的思想,让数学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植树问题”的课时教学中,有不少教师的设置了如下教学:带学生到一块空地上,带上事先准备好的树苗,让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栽种小树苗,之后,让学生讨论种树的方法。教师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实践为导向,通过实践解决问题。但是,在整个实践教学之中,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运用没有起到作用,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形态之下,抽象思维能力未能得到培养。
因此,在实际教学之中,教师一方面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但同时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带入到教学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利用PPT,在屏幕上用不同颜色的树木,向学生讲述有关一条直线上种树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实际的生活体验,讨论有关种树的方法。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形式,让问题的分析、解决更加直接,也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之中,在脑海中建立“种树模型”。学生不仅可以解决植树问题,而且相关的排队等问题也可以解决。
三、抽象的知识“物化”,构建快乐的课堂互动
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应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要素。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确保有效数学教学的构建。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抽象知识“物化”,为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创造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自由想象与联想。例如,在“平均分”的课时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家去年春游时的图片,并配上愉快的儿歌。当展示到一张满是食物的照片时。
教师:还记得吗?这些好吃的!
很快,课堂一下热闹起来。
学生:记得、记得……我还吃了两个苹果,我吃了三个蛋黄派……见学生们热情高涨。
教师:这么多食物,我们当时是怎么分的呀?
学生:2个苹果、一根香蕉、五个蛋黄派。
教师:好的,同学生们都记得很清楚。每个人分到的食物都是一样的。大家都很开心,但是如果有些人分到了香蕉,而没有分到苹果,大家会不会高兴呀。
学生:我要苹果,我要香蕉,大家一样的多好……
教师:好的,现在就引出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平均数”。平均分就是大家拿到的东西一样,这就是平均分了;而一个人拿了香蕉,而另一个人没拿到香蕉,则不叫“平均分”。
通过多媒体的操作演示,让抽象的知识以实物的方式呈现,并在师生快乐互动的过程中,对事情和实物进行概括,进而在脑海中对知识形成具体的“形象”。
总之,小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之下,通过构建教学情境、开放式教学和灵活性教学,让小学生以自主思考、探究的学习状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新华.探究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误区与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7)
[2]杜峥.正确应用游戏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林国清.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才智,2010(02)
【如何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11-11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09-14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08-26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07-08
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08-07
孩子乐观的性格如何培养09-17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07-01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07-06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