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

2024-08-28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通用10篇)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 篇一

魏书生老师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教学几十年,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的点化,学生快乐健康,综合素质高,班风积极向上,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教改严整而科学,他的教育理念极具前瞻性。十几年前他有互动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方式,民主科学的管理指导思想,已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书从教书篇、育人篇、修身篇、管理篇等四大方面的100多种实际情况展开家教漫谈,涵盖了以教书育人为主题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从教师自身定位、以学生为主体到发展综合素质、科学民主的管理措施,从指导思想到工作细节,全面、科学、实在又实用,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必读教科书。

本书风格平实,以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内容丰富、具体,富于故事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蕴含深刻的哲理,闪耀智慧的光芒,令人心悦诚服。内容很特别,没有深奥的理论,而是朴素的语言,更有真理的存在。

是呀,老师太辛苦了,而我们的学生也太累太累。读了魏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我们是不是该停下疲惫的脚步,平静一下自己浮躁的心?抬头看看前方的路,选好了方向,看准了目标,甩下包袱,轻装上阵。也许一路的风景会让我们忘记疲劳,轻松愉快而又快捷地到达目的地

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读后感《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魏老让学生去自学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自学,而是引导让学生画语文知识树、定目标等具体做法,让学生在自学时既有据可循又有目标。然而要制定出适合学生自学的一个完整的自学体系,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把握和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分析,以及深厚的专业水平和不断研究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让制定出的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对重点的把握才能恰到好处,我想这才是我应该学习的。只有对教材娴熟的把握和吃透才能让你的每一堂课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更喜欢你的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成为可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二、教书与育人同步进行,魏老师深知教书的目的并不是造就一批会做题的机器,而是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如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学习高效日、当日事当日毕等具体的做法都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文素养。而在我们小学阶段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将德育融入每一科的教学中,为学生一生长远发展负责。

三、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在教学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碰到类似情况我们总喜欢找客观原因,很少去找自己的主观原因。然而读了魏老的教学法工作漫谈后我深感这句话的真谛:“埋怨环境不好,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育,是因为我们方法太少。”是啊,遇事我们如果能不断地找自己的原因,并以此来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相信脸上会多一份笑容,工作会多一份快乐,少一份埋怨。

四、我个人而言做的很不够的是就是“当日事当日毕”,目标不明。在工作上,如学生的作业我能要求学生当日事当日毕,而且要求学生高效完成;但是工作之余,尤其是对自己自己充电等方面有时是能拖则拖,有些事往往是3分钟热度,因此也增加了我的惰性。看了魏老师的“当日事当日毕,白天事白天毕”这种持之以恒的做法,有学习的冲动,但愿这次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持之以恒”。

2.《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 篇二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育民主观是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讲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和友善, 教学参与和教学管理的民主化, 以及教学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能力的训练。魏书生认为, 要把学生当作“主人”, 就必须尊重学生, 努力走进学生心灵, 同时把自己的心灵向学生开放。魏书生还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他通过“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达到对学生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发展趋向的全面深入的把握, 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于是, 我对语文课堂做了如下改变:

1、变高高在上的指挥者为真心关心学生的服务者

课堂上, 我走下高高的讲台, 来到学生中间, 了解他们, 适应他们。努力研究学生的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在教室内创造一种平等宽松的民主氛围, 培养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敢于争鸣的健康心态和活跃心境。在课外, 我和学生作朋友, 倾听他们的心声,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或学习上的困难。我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不但尊重他们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 也尊重其各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烂漫的天真;不但尊重他们与己和谐的求同思维, 而且也尊重其新锐有余、成熟不够的求异思维, 将感情的立足点完全转移到学生身上来, 与之同呼吸, 共悲欢。

2、变师道“尊严”为师生“互助”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师道尊严, 但所谓的尊严, 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 我讲你听, 我管你服, 而是有师生之分, 无尊卑之别。师生之间应是互助、平等的关系。教师虽是“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我更明白“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于是, 在课堂上, 我努力激励学生放胆而言, 不苛求成熟与完善, 使其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对课文层层设疑, 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舌战”, 在观点的碰撞中, 闪耀智慧的光芒, 让班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切实感到“展览”思想的乐趣和荣耀。尤其倡导对老师观点的合理“反叛”, 引发师生之间的争鸣, 使学生意识到师未必不可超越。从而消除对教师的盲目崇拜感, 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 进而建立平等参与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讲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 我倾向于全词的中心是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通过讨论, 大多数学生也认可这一观点。然而, 有位学生沉着地提出了自己的异议:“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这几句明显流露出苏东坡对周瑜的羡慕, 对自己壮志未酬的哀叹, 里边有一种浓浓的消极情绪……当即, 这位学生赢得了许多支持和鼓励的掌声, 也让我由衷赞叹。如果说该生的见解值得嘉许, 那么他独立思考、敢于突破既定之见的胆识更该得到褒扬。当然, 并非学生的所有发言都完美无缺, 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其思辨的勇气和可取之处, 次则以诚挚的态度疏导、辨析, 令其心悦诚服, 保持继续主动参与教学进程的信心和热情——这, 正是实行教学民主的关键点。

3、变单纯的教师评学评教为师生共同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的裁定权, 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这其实是漠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是高中生, 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很强。于是我把高考中64篇背诵默写篇目交给学生, 让他们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自检互评、取长补短, 效果非常好。高二下学期, 我将百分之七十的作文批阅、讲评交给学生。批阅前, 我在全面掌握学生作文情况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批阅讲评作文的方法, 然后让他们自评、互评。具体做法为:先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拟定该次作文的评级标准,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按标准互评 (教师巡回辅导) ;之后, 组内推荐一定比例的优秀作文, 由作者登台朗读;最后师生一起复评, 决定等级, 选出最佳作文。当热烈、真诚的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中荡漾起来、溢出窗外, 不仅被举荐和褒扬的学生, 其他同学都陶醉在亲切、和谐与喜悦的民主气氛中, 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学的自豪感。此时, 也正处于教学的佳境, 师生同享教学收获的欢乐, 心与心紧密相贴, 情与情融成一体。高三后期复习, 模考频繁, 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知识的漏洞, 我就采取当堂同桌互批、重点问题互相讨论的形式,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

另外, 我时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镜子, 时时将询问的目光投向学生。每学期我都采用问卷、座谈会、网上留言等形式, 向学生征求意见。要求每人至少一条, 内容包括对语文教学不足的批评、改进措施等。同时, 每节课后, 及时鼓励学生大胆点评。通过无拘无束的思想交流, 我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意见, 据此, 对自己的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大大提高了教学成绩。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堂

魏书生的语文教育科学观主要解决学生会学和教师科学教、学生科学学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他发现教学效果一小半决定于智力因素, 而多半决定于非智力因素。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实质上就是重视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他一直注重引导学生研究学习方法, 把学法研究、教法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 使教的规律适应学的规律。由此, 我做了如下方面的尝试:

1、激发兴趣, 使之乐学

瑞士心理学家皮阿杰指出:“青少年是有主动性的人, 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原则的, 一切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语文教学的实践也证明,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参与其中, 才能使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于是我想尽办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如利用各种形式如晨会、班会、座谈会、活动课等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用自身上课时饱满的精神、和蔼可亲的态度、清晰美观的板书、富有哲理的语言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利用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竞赛、迎新联欢会、记者招待会等, 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语文方面的特长, 享受成功的快乐。

2、教给方法, 使之会学

科学的方法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首先我改变教的方法。在课堂上, 我努力创设快乐教学情境, 调动情感, 激发成就动机。方式如下:

创设极富魅力的视听情境。在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性格时, 适时播放歌曲《枉凝眉》, 创设一种唯美、哀婉的梦幻氛围, 使学生对林黛玉、贾宝玉的坚贞爱情产生同情, 展开联想, 让思维的泉水奔涌而出。

创设情真意切的语言情境。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我没有长篇大论地去分析, 而是带领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 反复吟诵,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学生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康河边, 与徐志摩共同领略那康河的魅力。

创设激发思维的问题情境。在讲《故都的秋》一文时, 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作者写故都的秋时, 为什么选取“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意象?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有什么区别?作者把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 有什么作用?在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教学目标完成得非常好。在分析的过程中, 我还不时启发学生提问题, 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多启发、多帮助, 决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使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得以保护, 提问的兴趣得以激发, 成功动机得以增强, 使教学获得成功。

创设施展才能的展示平台。如课前3分钟即兴演讲、名句欣赏、诗歌鉴赏、诗文片段背诵比赛、名人伟人介绍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 人人积极参与, 个个眉飞色舞, 在兴味盎然的活动中, 思维变得灵敏, 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成功动机得到培养, 语文课成了大家的最爱。

其次, 改变学生学的方法。魏书生先生提出的十二个学习习惯,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 是既科学又实用的方法。我指导学生制定计划, 主动预习, 上课之前做好准备, 专心上课, 及时复习, 勤读课外书, 勤做读书笔记, 勤查字典资料, 勤于朗读背诵, 勤于独立思考, 勤于求教探讨, 勤于写日记。在长期的培养中, 学生渐渐适应并喜爱, 在自觉坚持中使科学的方法习惯化, 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三.构建多元整体的课堂

长期以来, 一直困扰语文教学的就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造成此等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 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忽略了课文教学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 我认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课堂结构, 也就是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是指把所教内容, 就是课文作为一个整体, 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 要想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就必须注重课文课堂的整体性。

1、课堂结构的整体性。

魏书生语文教育整体观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的多元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和谐有序。他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语文课堂教学办法, 即“六步课堂教学法”, 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我第一次使用这种模式教学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记得那是一节公开课, 讲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我先和学生制定本节的学习目标, 然后学生分组自学、讨论、答疑,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关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 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 学习目标顺利达成。此节课也受到了好评, 我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并把它广泛应用于我的语文课堂, 从此, 我的语文课堂活了, 高考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所学内容 (课文) 的整体性

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讲解课文时, 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 使学生“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所学知识又哪会有科学的系统性?因此, 我在教学中一再强调两点:第一, 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书读百遍”, 固然是笨办法, 但说明读书对理解的重要作用。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 都有很强的可读性, 教师要充分运用阅读教学, 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第二, 理清思路的条理性。每一篇课文, 作者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抓住了这条思路, 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从系统性角度来说, 任何子系统的功能都融汇于母系统之中。所以正确把握每篇课文的具体目标, 都与本册、本套教材的整体目标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教师熟悉大纲, 统览教材体系。教师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并有计划地逐步地实现目标, 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首要一环。

3.漫谈魏书生的育人艺术 篇三

关于如何驾驭大脑的问题,魏书生曾与他的学生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魏书生:我向大家提个问题。咱们全校1 516名学生的大脑,就像1 516台汽车一样。那么,咱们的汽车驾驶员是谁呀?

学生:驾驶员是我们自己!

魏书生:对了,驾驶你们大脑这部汽车的驾驶员不是校长,也不是老师,而是你们自己。这就需要大家提高驾驶技术。驾驶技术不是凭空就有的,而是靠学习、钻研得来的。驾驶技术高的学生,他大脑不一定很好,但他却可以开着它安全、正点、稳妥地用14个小时,从我们盘锦市开到北京。而驾驶技术不好的学生呢,即使他大脑再好,再优良,开800个小时也不见得能到北京。怎么回事呢?一会儿掉沟里了,弄上来没开上几里远,又翻河里去了,要不就和大树撞上了。你说总这么掉、翻、撞的,怎么行呢?怎么能到呢?所以说,有脑子是一回事,提高大脑的驾驶技术又是一回事。而这大脑的驾驶技术是什么呢?就是科学管理的艺术。

魏书生常常跟学生说,科学管理是了不得的。同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稍加管理、改变,使之纳入科学的轨道,就会发挥出比昨天高数倍的效益。

魏书生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看成是一个科学管理的过程。他说:我是基本不教的。我是把学生的要求和我的想法统一之后,制订出若干规矩和制度,变成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这些规矩、制度去做,久而久之,学习质量就提高了。

就语文教学来说,魏书生通过实践,通过和学生民主协商,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共34件。这34件事既有学习内容方面的,又有学习方法方面的。魏书生依据科学的安排和实际的需要,把这34件事分成不同的种类:有每人每天都要做的;有每天都要做但是由每人轮流做的;有每周都要做的;有每学期都要做的;有不定期做的;还有相互渗透的。

这些规矩一定,学生知道每天干什么,每月干什么,每个学期干什么,知道自己大脑这部汽车应该往哪走,在哪走,到哪停;知道半路上哪出毛病,怎么修;知道自己的驾驶技术还有哪不行,怎么提高。

魏书生认为,规矩就是给学生创造一条比较好的路,不平的地方给修平,有障碍的地方把障碍搬开,让学生大脑这部汽车开起来少一点障碍,少一点不平坦的路面,少一点不规则的干扰。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规矩提供最好的科学数据、方法,以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从而不断提高驾驶大脑这部汽车的技术。

魏书生还注意引导学生们安排自己的今天,计划自己的明天:一天24小时怎么安排,一年怎样度过,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达到什么目标,同时计划出如何使每件必做的事达到最佳量。这样,学生们就将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安排得充实而有意义:晨练,用30分钟做“记忆力体操”,早自习用4分钟抄写格言,一天当中上好课,搞好复习,写日记。其他的如做好事、野游、学歌、练书法、出《班级日报》、批改作文等等,都按部就班,犹如定点严密的公共汽车,按时运转。

在魏书生的班级,即使淘气的学生,也都在努力改变自己,计划自己,提高自己对大脑这部汽车的驾驶技术。魏书生教的前两届学生,每人都有落实计划的统计表。这张大表竖着是13个格,1~12月加全年合计。横着是三大部分:德育、智育、体美劳。在每个月的每一部分里都要填上具体数字,例如:德育方面,做了多少件好事,抄了多少格言,写了多少字的日记,读了多少页课外书;智育方面,各个学科都写了多少页作业;体美劳方面,长跑多少里,学歌多少首,画多少幅画等等。学生就是这样,不断地提高自己大脑这部汽车的驾驶技术,在学习的原野上驰骋。

二、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

魏书生的学生人人都要写日记,这是每天必须做的6件事中的一件,他们称之为“道德长跑”。因为绝大部分人写日记时都说心里话,说真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求实的作用;绝大部分人写日记都规劝、要求自己上进、助人、改过、扬长,这便起到了引人向善的作用;绝大部分人都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美好的事物,歌颂美好的心灵,这便起到了教人崇尚文明、向善爱美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说,称日记为“道德长跑”,其寓意无疑是深刻的。

魏书生的班级,每位学生一入学,便要开始写日记。

有人问:“不会写怎么办?”

这没关系呀。 魏书生自有一套独特的培养学生写日记能力的办法。这就是: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一天,先进同学一篇日记写五六百、千八百字都可以。对有困难的同学,魏书生提的要求不多,能多写的多写,不能多写的,就把当天的年、月、日写上,至于内容,只写一句话就行:“今天我到盘锦市实验中学读书了。”

第二天,介绍自己同桌的外貌和衣着,写两句话。两句话的日记就该有个题目啦,题目就叫做《我的同桌》。

第三天,写《魏老师简介》,3句话:①魏老师说话快还是慢;②魏老师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③魏老师的教育方法哪一种你最喜欢。

第四天,写《我的教室》,四面墙壁的特点各写一句话。

以此类推,写上两个月——60多天,这些有困难的学生的一篇日记也将近500字了。因为日记含有作文的性质,那就既可以凭自己的兴趣选题选材,又可由老师确定题目,并且进行“日记指导”。通常情况下,魏书生采取后者的时候较多。

魏书生说,有了日记指导,学生人生的航船不只在个人的小河上打转,而是把它导向广阔的社会海洋,日记才起到了“道德长跑”的作用。

写日记,当然有一部分内容要谈到自我,但魏书生力求使学生认识到那是一个比昨天更新的自我,认识到一个比昨天更广阔的自我。

如此等等,魏书生引导学生写的日记,几乎涵盖了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学生们每天都写一篇日记,每天都站在比较正确的角度,分析自己,分析他人,分析社会,经常制订战胜自己的措施,制订为别人、为社会做实事的计划,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能不提高吗?自我教育的能力能不增强吗?

魏书生还指导学生准备两种日记本,一种就是写前面讲的这些内容的,要定期上交、定期检查,有时还互相交流看的。另一种是写自己内心秘密世界的,不便给大家看的。

30多年来,魏书生一直要求他的学生从一入学开始,直到初中毕业,坚持天天写日记。有许多学生都养成了习惯,就是到了大学,甚至到社会工作了,还照样坚持写日记。后来,魏书生当了校长后,他要求全校学生都要坚持写日记。他还要求全校老师每学期至少要写40篇日记。当然,魏书生自己也常年坚持写日记,从下乡开始至今已写了20多本,大约100多万字。

三、引导学生控制“三闲”

翻开魏书生他们班学生的日记,每人每天日记的最后都有这样的统计:闲话多少句,闲事多少件,闲思多少时间。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魏书生提出的控制“三闲”。 “三闲”,即:闲话、闲事、闲思。

魏书生觉得,一名学生要提高学习效率,一名工作人员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得增强控制“三闲”的能力。

从1979年起,魏书生便建议学生每天在睡觉前细致地计算时间的利用率,然后统计一下今日“三闲”有多少。 后来他便要求学生,每天写完日记后,便在最末一行,记下当天“三闲”的数量,力求过一段时间,减少一点。

引导学生控制“三闲”,就是要使学生较明确地将有用、有利的言、行、思和无用有害的言、行、思区别开来。一旦有了区别,下意识和潜意识就会起作用,不知不觉地对其加以限制。区别之后,又提出要千方百计地控制。即使不能完全控制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控制总比不控制要好得多,“三闲”数量一定会少得多,学生的言、行、思要理智得多。

魏书生跟学生说,经常计算“三闲”的时间,从而增加自我约束力,你这一辈子的闲思、闲事、闲话肯定会越来越少,最终控制在科学计划的范围以内。人在很大程度上的苦恼啦、痛苦啦、忧愁啦,不是来自有事的思考,而是来自无事的思考,来自于闲思,来自于不定向思维。俗话说:无事生非,就是这个意思。

在魏书生的班级,连那些淘气学生,都十分认真地控制自己的“三闲”时间。

一次,魏书生检查一个淘气学生自我教育的月计划。看到控制闲话那栏是这样写的:“计划,本月把每天闲话压缩在52句以内。” 到了下个月,这个学生的计划就不是52句了,而是“把每天的闲话控制在39句以内”。

一年以后这位同学纪律明显好转,基本控制住了自己的闲话,成了全校书法和美术活动小组的尖子学生。

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一个能够控制‘三闲’的人,不管是在什么岗位上都能是一个幸福的快乐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魏书生还特别强调,控制“三闲”要注意,一定要弄清“三闲”的概念。个别学生以为学习以外,特别是学习课本知识以外的所有言、行、思都是“三闲”,这是偏见。有这种偏见的学生不愿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拒绝参加课外活动小组,个别学生甚至连参加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录制节目都怕影响学习。这种狭隘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有害的闲思,倘若不加以控制,这样的学生长大后,将难以在信息多元化、交往广泛化的社会找到生存的空间。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三闲”,魏书生还常常组织他们班的学生,互相交流具体控制“三闲”的办法,学生总结出了几十种,每位同学都根据自己的实际研究不同的方法。

魏书生说,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制订明确、具体的计划。把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做几件事,做到什么程度,都规定得非常具体,所要做的事情又都是自己力所能及的。然后再规定出遇到意外情况时,心情不好时,做一些难度小的事、做喜欢做的事。这样实事做多了,形成比较牢固的兴奋中心了,“三闲”便不容易侵扰了。因为,忙人没有时间忧虑,忙人没有时间说闲话,忙人顾不上做闲事。

四、引导学生学会珍爱自己

魏书生常常告诉他的学生,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要想得到快乐的人生,就必须学会珍爱自己。他说:“每个人都必须是一个爱自己的人。”

首先,他注重引导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生活的家乡,热爱自己工作的岗位。他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找到发展自己的土壤,才能为自己事业的成功与生活的快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乐业敬业、乐观生活,从而创造出喜人的工作业绩。否则,不爱自己的祖国,讨厌自己的家乡,厌倦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些现实又无法改变,那人就只能是总生活在一个烦躁、憋气的生活圈子里。因此,划算的做法就是,生存在哪里就热爱哪里,干什么工作就爱什么工作,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在工作中发现乐趣,创造乐趣,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其次,魏书生还注重引导学生要珍爱自己的特长。他告诉学生,长处越少,就越要珍爱自己的特长,绝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即使是遭受不幸或是灾难的时候,也要珍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哪怕是一点一滴也要珍惜,也要让它发挥出潜能来,放射出光彩来。

第三,魏书生更注重引导学生要珍爱自己生命中的每一段,珍爱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魏书生在平时与学生的谈心交流中,常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种悲观厌世情绪,总是在一种愤愤不平、一切都不如意的氛围中生活。比如:在中学的学生,认为中学不好,不如幼儿园好,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没有考试的压力,可以尽情地欢乐,尽情地玩等等;上了大学的学生,面临毕业分配,涉及多种客观因素,便以为大学不如中学好,中学是公平竞争,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好成绩,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等到参加工作后,他们又感到,还是大学毕业那时好,自己可以有多种选择,这不如意,还可以再选别处,现在可倒好,对这工作干没兴趣,不干还舍不得;等到30多岁的时候,他们又觉得刚参加工作时好,没有家庭和事业的冲突……如此等等,一句话,生活到哪,哪不如意。

魏书生认为,这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这种人看待事物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于是,他便常常以水杯为例,来教诲他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说:人生就如这个茶杯一样,站在你的角度看,说它是明的、亮的、反射光源的、色彩鲜艳的,因为你站在了它的受光面。可从我这个角度看,说它是阴的、暗的、不反射光源的、色彩不鲜艳的。因为,我是在它的背光面。正确的方法是全面看,你到我这来,我再到你那去。这样,我们便会发现:把茶杯放在任何一个位置——放在桌子上,放在桌子下,放在楼外,放在楼顶上,它都有独特的阴阳、明暗两个方面,只不过是位置变化不同罢了。不同的是,悲观的人,总喜欢生活在哪个阶段,就只会看哪段的阴面、暗面、弊面、失面……结果,他一辈子都没在好时候活过,便总以一种抱怨的态度对待生活。而乐观的人,却总喜欢生活在哪段,就多看哪段的亮面、明面、利面、得面……结果,他一辈子都觉得自己是在幸福和快乐中度过的。就是到了退休的时候,他都觉得自己又进入了一个人生的黄金季节,工作轻松了,时间充裕了,可以尽情地做自己想做而在岗时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了,比如:可以尽情地看书、看电视、养花、钓鱼等等。如果我们大家都能这样想,都能这样看待人生,那我们不就天天、时时刻刻都会伴随着幸福和快乐了吗?

这就是珍爱自己,这就是珍爱世界。

魏书生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学生从魏书生身上和话语中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就是这样耳濡目染地学会了珍爱自己,珍爱人生,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世界。

五、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己

魏书生认为,在当今知识陈旧率增长迅速、知识爆炸的形势下,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适应这个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

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了,知识量在成倍地增长,要想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加大知识量的吸收与储备。简而言之,就是不断增加学习量、思考量,提高劳动效率。

加大学习量、思考量,学生会不会累坏了脑筋?有人担心。魏书生说,人的潜力是极大的,实现生理与心理极限要比人们传统所认为的大得多。只要方法得当,人是不会累坏的。

魏书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可以挖掘出无穷无尽的潜力,这“挖掘”的意义就是有意识地磨炼。

他说:毅力是在极苦极累的时候咬牙坚持磨炼出来的。能力是在充分发挥使其达到最大值时增长的。

倘若人在每天写到一万个字时开始感觉苦累,那么他写九千个字就磨炼不出毅力;倘若人有扛200斤重物的能力,却总不让他超过,他的能力当然也就不能提高。

实践证明:平常的人,总是在不刻苦和不累的范畴内工作、学习,总是在不超出自己能力的范畴内运动,于是毅力平常,能力平常。不寻常的人,总是在试图超越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去超越昨天自己的能力范畴。于是他们有了不寻常的毅力,不寻常的能力,成了不寻常的人。

就拿“魏书生通过和学生坚持每天都做仰卧起坐、俯卧撑,来培养锻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这件事来说吧:最初还是1984年秋天,魏书生给学生们读鲁光写的报告文学《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文章记叙了中国女排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夺取世界冠军的经过。文中有一句话,深深激励着同学们。中国女排姑娘们说:“苦是一副灵丹妙药,我们要想强大起来,就得天天吃它。”

同学们说:“老师,咱们也该找副灵丹妙药来吃,使我们也强大起来。”

商量来商量去,大家觉得比较实际的方法就是在教室里练仰卧起坐和俯卧撑,不用器材,不用特殊的训练场地,又节省时间。

刚开始,每人只能做3个,即使如此,有的学生两臂一屈,便胸部触凳,起不来了。练了一段时间后,就都能做3个了。

同学们觉得不苦了,就说:“苦才是灵丹妙药,不苦就不是灵丹妙药了。我们应该逐渐增加运动量,两天增加一个,试一试。”结果不到半个月,他们就都能做10个了。可同学们还一致要求继续增加。

魏书生看同学们体力很好,没有什么副作用,便同意增加。可增加多少呢?同学们都要求这回每天增加一个。这能受得了吗?同学们说:“受不了的时候再停也不晚。”

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两个月过去了,他们已增加到了每天做50个。同学们吃着这副苦药,果然自我感觉比以前强大了许多。于是同学们还要求增加。一直增加到80个、90个,达到100个的时候,有的同学兴犹未尽,还要增。

魏书生说:“不能再增了,万事万物,过犹不及,过分了就会走向反面。我们做到100次没出现什么副作用就不错了,每天能坚持下来已经相当不容易,增到此为止吧!”从此,每天魏书生都和学生一起做100次仰卧起坐,再做100次俯卧撑。

1991届学生魏书生没让做,魏书生想实验比较一下,做和不做有什么不同。结果,这届学生的吃苦精神、学习意志,明显比不上1988届、1985届每天坚持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的学生。这届学生不仅体育达标优秀率比前两届低将近20%,学习成绩也没有前两届高。

这样,从1991年暑期开始至今,魏书生又引导学生每天坚持做。实践证明,那些做得标准、做得认真的学生真的都是学习中、生活中的强者。

魏书生认为,当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超越自己,就会使学生们感到自己总有潜力可挖掘,就会对自己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其学习效率就可以成倍增长。

(作者单位:中国人生科学学会魏书生教育研究中心)

4.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 篇四

想想现在自己的工作,想想这几年所取得的所谓成绩,真是微不足道。但很多时候,我们会给自已找很多的借口,会么结婚、生孩子、学校条件差、学生不想学……之类的话经常能够听到,尤其是现在,我校将要合其它的两所学校合并,学校目前的一些客观条件等等,成为自己没有干好工作的最好的借口。

细细想来,对于一个年轻的教师来说,这些想法都不应该,就像魏老师在他的书有这样的一些描述:教室的平房内没有顶棚,这样,一位教师讲课的声音便会穿过顶棚,到达第二、第三乃至第四口教室,大家就这样干扰着上课,那时房顶没有扣瓦,上课时抬头,透过木板棚可以看到白云蓝天;冬天下雪,有的雪花碰巧可以直接飘到教室来。除了教室,没有一个实验室。

看看,就是这样的办学条件,他们仍然可以做出成绩来,并且是做出了惊人的成绩,而我们今天,不论怎么讲教室还是在楼房里,教师的条件和待遇也是提高不知多少倍,而今天的我们当遇到一点点小的挫折时,就会满肚子的牢骚,当认真听他们说完后才发现他们讲的都是客观原因,特别指出包括我自己在内,现在想想真是惭愧。

魏老师在书中毫不掩饰自己当时的想法,他说到面对那样的环境,他也埋怨过,灰心过,等待过,但是他很快地发现这样的埋怨、灰心与等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些小的绊脚石的时候,自己也要学会分析,学会解决,最重要的是学会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当前的环境,你不能指望环境主动地来适应你,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魏老师就看到了这一点,于他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不长时间,他所任的班级,班风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与他成为了朋友,他尝到了教育改革的甜头,于是才有了后面的文章,才有了他不断地被提升,不断地被表彰,不断地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去讲课,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名师,成了一代名家。

5.魏书生之《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 篇五

这本书是在老师布置作业一周后我在图书馆偶然看见的,因为当时已经忘了借哪几本书,但魏书生这个‚人物‛我还记得,所以我就把这本书看了一下,当我看了看目录时,我就决定阅读这本书。我看了这本书的代序,才发现魏书生是经过几番波折才真正成为一名特级教师,而且对自己的职业非常的热爱和用心。

看完这本书大概用了1个月。大致我可以归纳为八个字:‚教书育人,修身管理‛。不管是在阅读中还是读完后,我都一直崇拜魏老师,因为他让我看清了怎样的人才称得上‚特级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而且我一生的梦想也是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从魏老师的教学工作中我看到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在‚教书‛过程中,第一辑他分类讲解了怎样教书,第二辑的要求是‚最好的学习是自学‛

三、四辑是讲的效率和能力。他喜欢用六步课堂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对于讲读课,他采取少讲多读。他还利用画知识树将初中六册书的重点划分出来。他通过他的自身经历和经验来告知其他老师们究竟该如何去将课文里的知识有效的、有用的教给学生。他对语文的每一项知识层面都归纳和梳理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仔细体味老师应该如何教学生读书,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轻松中学习,在爱学中学习。除了教材,他还重点强调讲名篇时文、讲心理学教育、讲学习方法、介绍国内外科技动态、适当指导写一些相关学科的文章。通过他的这种讲授法,学生必定喜欢这样的课堂,的确,他的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自学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学,他能够知道书里面的潜文化、书里面的潜知识。魏老师也强调学生自学,自学一册书、自学一篇文章、自学文学常识、学生互学互改,由于魏老师工作忙,所以在学生自学之前魏老师早已讲这些内容给学生形象化,让学生知道自学时,哪些是重点,哪些应该去掌握、记住,或者应该用什么方法去有效的、方便的记忆。魏老师也详细的讲解了学生互学和互改的方法以及这样的好处。

对于作业、考试是通过学生自己来出题,不仅可以让老师看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兴趣。对于后进生,魏老师也从不放弃,他叙述了如何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他采取了几点措施:降低知识阶梯的坡度让后进生自己上;教后进生认识并试着驾驭大脑这部机器;让后进生每节课都有所得;给后进生规定一个明确的语文学习序列;教后进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养成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让后学生学会简单的自学,从知、情、行、恒四个方面进行。在魏老师的方法中,谈了两次培养后学生自学的能力,可以看出魏老师对学生的尽心尽责,对学生从不放弃,对学生公平相待。利用莱辛说过的一句话,也是魏老师想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若要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 对于效率,教书必须要有效率!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应该让学生学会有效率的学习和生活,魏老师设计高效学习日,让学生们产生极大的热情;还设计一分钟竞赛,让学生投入到紧张有趣的学习潮流之中,因为紧张有趣的学习本身就是教育;用好‚边角余料‛,即是要利用好零碎时间。魏老师设计了许多有效率的方案,但对于学生,他们能接受嘛?通过阅读效率是关键,我发现魏老师的学生并不反感且认真对待以及学生从未说过没完成或想放弃的言语。反而感觉这样的效率在生活中挺好的,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学会独立担当,学会自食其力等。而且,在要求定时完成各项任务时,学生都很踊跃的参加和积极的完成,并且有些都是提前完成。这说明学生对魏老师的设计认同并于实践。对于能力,魏老师也是用心思考并设计出一套属于学生能力训练的项目。比如,听说读书来自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记忆力和注意力;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当然,在这些项目里,魏老师采用了与生活接轨,与大自然接轨,与社会接轨,与历史接轨,与国家接轨,让学生在不同领域提高和锻炼不同的能力,同时,在这一刻魏老师也给后进生设计了五种活动:增强信心,预存对学习有一种好感;掌握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技巧;定向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兴趣;规则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惯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不一般。我重点阅读对待后进生的方法,因为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后进生也拥有学习的权利,也拥有对学习的渴望,也拥有感受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教书必须育人,育人应先知人,教书与育人并重。这是魏老师对经师与人师提出的最基本的本质。在育人过程中,应先让学生认识到‚德‛,德是学生做人之本,是成人之始,因此,教师必须锻炼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之间存在友谊而并非隔阂,存在学习氛围而并非枯燥无味。当然,对于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纠正呢?打、骂、罚等等这些早都应该被学校逐出家门了。我们必须拿出新花样,让学生能以‚错误‛速变‚学习‛。魏老师提出许多建议,比如:写说明书、写心里病例、唱歌等等,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栋梁之才,也是家长的亲子,教师虽是亲子关系的粘合剂,但和家长共同教育效果更好!

熟话说:‚想要学生读书好,教师修养不可少‛,教师的修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人生。所以,作为教师: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笑对人生;走自学之路,如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看多家之言、学会信息反馈;发展自己的长处,如三笔字课堂、演讲课堂、发表文章等;做园丁,收硕果。这些都是作为提高教师修养的必备手段,这也是魏老师对当代教师提出的号召———‚学高‛同要‚身正‛。

对于管理,魏老师对管理学生这一块也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以形成一种学生并不感受到‚累‛、‚烦‛、‚无聊‛的状态进行管理。首先,魏老师进行自我管理,通过学习教育学与哲学、教育学与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与管理学,完善自己的思想缺口。魏老师对待自己的学生和课堂都有一种方案,魏老师鼓励学生自荐,觉得自己有能力带领全班的就大胆一点,为班集体争取荣誉。在魏老师的班级里,经过几次指挥练习,表现优秀的王贻爽有能力担任之前性格开朗的指挥员孙亚玲,魏老师和孙亚玲都同意了,魏老师还对全班说,要学习孙亚玲同学的胸怀,也要学习王贻爽同学自荐的勇气。这不仅体现出学生要勇于担任、要勇于自我推荐、要勇于发展自己的才能,才有利于自我能力的提升,别人能力的进步,乃至国家的繁荣昌盛。

有一种学习叫举一反三,有一种方法叫换路思考,有一种回答叫各抒己见,学生天生爱思考、爱学习、爱动手,对于问题,学生始终爱去探讨,研究并想出一些不可思议的方法出来。魏老师的学生就是一起案例——教室太热,开着刮着风的门却有碰撞声导致影响学习。魏老师的学生李威娜想出10种不同的方案来解决问题,魏老师阅读和想了想这些方案认为都可以施行。通过这个案例,魏老师希望能把学生从‚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模式转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魏老师提倡每天点一盏‚思想的灯‛,在教室的墙壁上展示出斯大林的一句话:少说空话,多干工作,那你一定会成功。魏老师还给全班每一个学生每天一条格言,目的让学生每天都生活在不同的状态中。学习也是离不开学生的锻炼,没有健康的身体,再好的学习和能力也终究离不开病鬼的纠缠。因此对于小学生,魏老师要求每天100个仰卧起坐、俯卧撑,但我认为对于中学生还可以,若是小学生最多50个或者要求学生最多可以做多少个以求合理。还有就是树立学生们的音乐之心,课前一支歌。考试不作弊,这必须明确的告诉学生作弊的危害和对未来的不利之处。

6.《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篇六

代连红

假期里我阅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掩卷沉思,想想自己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又有了新的启迪,新的动力。仿佛给我注入了一针教育学生的强心剂。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人人皆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在爱学生时要讲究艺术、手段及方式。书中魏书生老师说“以德治教”,身教重于言教是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在心,实践在身的。当学生犯错误后,他不是责骂、体罚,而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魏老师在书中也谈道:“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想爱,后来也变得不爱了。”作为教师的我也跟所有教育者一样一直热爱自己的学生,但对于如何去爱却未做过深入研究。很多时侯学生一犯错,就大声斥责、批评,没真正试过如何走进他们的世界,心平气和地用道理去说服他们,没有冷静下来想想,如何爱才得法,才能让这些需要更多爱的学生明白些许道理,懂得怎样做才是最合理、最正确的。

这本书还教会了我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主观努力解决是关键。“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回顾自己这一年的生活和工作,遇到不顺时就有推卸责任,出现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想法或者说是不平衡心态的现象,却不懂或者不肯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不善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读过魏老师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这一短文后,我深深懂得:在遇到问题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作

为一名教育者是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只有教师熟悉、适应学生,由此才能去改变学生,使师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面对现实,坦然地面对学生,才能自信地工作,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俗话说:开卷有益。其中最让我受益的是文中魏老师介绍的科学管理班级的方法部分。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是班级的主人,要培养学生以班级主人的姿态为班级做工作、尽责任,人人参与管理,民主制约。这段话深刻提醒我作为班主任更要科学地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只有使用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及措施去精心经营,才能更好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班级凝聚力,制造良好的班风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推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和个人发展。为此,我们班建立了一整套评比制度,开展文明小组、爱学小组、卫生小组的评比活动,组织班干部互相督促检查,每月做好总评一次。哪个小组做得最好,给予鼓励或奖励,一步一个脚印,扣紧每一阶段,利用每一件事,用规范行为教育,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冒出来的不良习惯,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

总之,读过《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之后,感觉他引领我进入了一个“处处都是发现,处处都是人生感悟”的奇妙境界。在他的世界里,教育也是享受。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深邃的哲学气质,让人仰慕,望尘莫及。自感眼界有所拓宽的同时,从中也学到了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借鉴的一些可行的做法。当然,在品味魏老师的感慨和收获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

7.《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 篇七

关键词:魏书生,学困生,中职语文教学

目前, 多数中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良、自卑心理较重等原因, 因而对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着兴趣不浓、方法不懂、效果不好的现象。而这一现象与魏书生老师曾面对的“差生”很类似。运用魏书生的教学观念来指导中职语文教学, 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魏书生老师的做法介绍

魏书生指出:“差生形式上不愿学习, 甚至厌恶学习, 但思想深处又都有盼望学习好的因素, 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学习好的学生, 有的同学求知欲还曾强烈过。”“差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遵守纪律差、有着正常心理状态的同学, 我们现在称之为“学困生”。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是学习过程中互相关联的三要素。学习动机强烈, 学习方法恰当, 学习效果自然明显;而学习效果明显, 自然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更为频繁地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那么学习效果更为明显———这是于学困生相对而言的好生的学习过程,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随之带来的是对自我的肯定, 而且即使因为条件改变而方法不适用了, 好生也会积极比较改变的条件、创设学习方法。然而学困生经历的则是一种非良性循环: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稳定, 学习方法掌握不到位, 或者学习方法使用错误却未能调整, 于是学习效果不明显就成为必然。

魏书生改变差生注意遵循了两条原则:

1. 必须首先点燃差生的欲望之火再教给学习方法

点火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巧妙的课前导入, “有时和大家商量所学的内容;有时全体起立背诵诗文;有时齐声喊‘我能成功’, 声音一次比一次大;有时全体起立闭目冥想, 魏书生用语言导引:‘我们现在正端坐在白云之上, 头顶蓝天, 俯瞰大地, 一片无垠的草原之上, 一群群肥壮的牛羊正在自由自在地选择着自己的空间, 追逐着, 玩耍着。一阵微风拂来, 白云渐渐下降下降, 一直降落在如茵的草地上, 给我们一种如临仙境的感觉……’”

又如营造氛围, 让学生感同身受。每周按学号轮流教同学唱歌, 自选榜样, 自选座右铭, 撰写《20年后的我》, 每人凭借自己的擅长负责班级一项事务或语文学习的一块内容……他班里的学生就是这样处于一种“我帮人人, 人人帮我”的氛围中。

再如降低知识阶梯的坡度让学生自己上坡。“1978年我教的那个班, 是由53个男生组成的差班。学生写作文不会写, 我把写好的范文读给他们听, 让他们听写。有的学生不会写字, 我就让他们用汉语拼音代替, 有的学生汉语拼音也不会, 我就让他们把不会写的字用‘0’代替, 他们不可能连‘0’也不会画吧, 如果还不会画‘0’的, 那也有办法, 让他们点点。最后学生们就写不了长篇作文写短篇, 写不了一段文章, 写一句话, 总之, 不难为学生, 又不放纵学生。让学生们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 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 不要整齐划一地去要求学生, 每个学生只要有进步就行, 就表扬他们, 他们会很高兴的。只要他们能够脚踏实地地去学点东西就好办了。”当学生体会到“我还是能做一点什么”的时候, 学习语文的动机便被激发出来。

这就如一辆汽车, 刚启动时需要比较大的动力, 而一旦启动, 那么保持匀速运动只需微小的动力。

2. 必须对症下药, 方可有真正的起色

魏书生了解到差生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有20多种, 其中较普遍的有六种:等、动手不动脑、语文课45分钟陪坐、不知语文为何物、制订语文学习计划的能力差、缺乏起码的语文学习习惯。明确症状后, 魏书生通过实践, 开出了药方———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除了上文提到的“降低知识阶梯的坡度”之外, 还有“教差生认识并试着驾驭大脑这部机器”、“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所得”、“给差生规定一个明确的语文学习序列”、“教差生制订学习计划”、“教差生养成学习习惯”。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 魏书生十分注重避免过多的手把手地指导, 注重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让他们切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对自己作出积极的判断, 继而控制住自己的一些消极思想及行为, 最终养成明确的语文自学能力。

在魏书生“降低知识阶梯的坡度”后, 学生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养成了读课外书、写日记、写读书笔记、抄格言、订计划、作总结的习惯。他还帮差生每人每年定一张统计表, 分12个月, 每月12项, 总计共156个数据, 他们每个月都要认真统计、总结。5个学期后, 平均每人完成了44万字的语文练习, 18万字的日记, 读了两万一千页的课外书。魏书生的学生张斌的三篇作文, 由最初的“大乱型”到第二稿的“明显比上一篇层次清楚, 中心也集中了, 特别是卷面上的字迹, 进步很大”, 继而到“判若出自第三人之手”的第三稿。而张斌则在其中体验到了“头一次这么认真地写作文”的“自豪”、“快乐”, 他“浑身轻松”。

尝了甜头的差生此时最需要跟进的是通过制度约束巩固已有行为并养成习惯。魏书生制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开始检查的密度大, 前半个月是每天互检、教师抽检各一次, 以后逐步变成周检、月检, 仍然是“三检结合”, 一年到底, 要拿出365页 (满500字算一页) 作业, 谁缺少了, 魏书生就利用休息时间陪学生一页一页地补上。真正是“说了算, 定了干, 一不做, 二不休”。

魏书生认为:“提高差生成绩, 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无论多差的学生终日生活于汉语环境之中。文科打开了缺口, 学生就能增强征服理科的信心, 学习成绩的好转又常常伴随着道德品质的好转。”

二、魏书生教学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中职生中, 的确存在着像魏书生说的这种情况———学习成绩的好转又常常伴随着道德品质的好转。而语文课程在所有学科尤其文化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目前在中职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语文教师正随着教改的深入在探索, 而魏书生的这些实践经验正好给我们以借鉴。以下就介绍一些中职语文教师的做法:

1. 多角度多侧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利用课堂导入。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黄云老师在她的语文课上很强调导入这一教学环节。她设计了两位金牌主持人上台讲解《风骚掠影》中的名篇名句和中国古代名句这一环节;她在进行“5·12”地震专题作文指导时, 就以精心制作的有关地震中人们的种种表现的幻灯片作为导入, 以具象呈现的方式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情绪。

(2) 利用生活资源。浙江省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杨楠红老师在设计《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一文时, 利用网络资源对“中国古代的几种建筑”进行了拓展延伸, 让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达到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 从而复苏了曾经深藏的民族情结和认同感, 对文本自然也就更感兴趣了;在设计《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时, 根据网络上为重拍红楼梦而海选角色、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陈凯歌的《无极》进行嘲讽, 设计了“新闻发布会”、“今天我来当导演”等环节, 赋予经典课文鲜明的时代特色。

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鲍玉华老师在《走进广告》的教学设计中就嫁接了央视的《开心辞典》, 设置了课堂版的《开心辞典》, 让学生分组一起来猜广告;杭州临平职高的沈美华老师利用《威尼斯商人》设计了《人生AB剧》;杭州市开元职高开设了语文特色选修课:如沈云英老师的《人文情怀在房地产专业的体现》、甘国情老师的《名人与西湖》、张建新老师的《博客语文》。

(3) 利用专业技能。中职学生很多是对所读专业有兴趣的, 所以一旦在语文课堂用上他们的专业技能便会抖擞精神。浙江省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杨楠红老师结合商务专业从营销策略角度来上《明湖居听书》一文;该校夏勇老师结合美术专业特点要求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设计相关画面, 以此来拓展《孔雀东南飞》的教学。杭州临安中职技校王旭霞老师在服务类专业教授《一碗清汤荞麦面》时就设计了《个性化服务赢得了人心》一案。杭州美术职高在文本教学中渗透门票设计、课文插图、课件制作、古诗配画等实践活动。

同样一篇《鸿门宴》, 杭州市西湖职高的老师们在餐旅班以把理解并背诵其中的经典片段作为拓展的主要内容;在烹饪班则把教学拓展放在菜单的制定上;在计算机班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设计脚本, 编制动画短片, 或者在网上收集资料, 制作一个关于“鸿门宴”的网页。

2. 多梯度多层次鼓励学生自我提高

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黄云老师在进行“5·12”地震专题作文指导时就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 及时调整步骤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最初教的两个班以她精心制作的有关地震中人们的种种表现的幻灯片作为导入, 后来她发现学生刚刚激发的情感被理性的作文分析所压迫, 继而哑然失声。于是她调整了步骤, 先是谈论地震中的种种现象, 待学生情感调动后再放幻灯片, 从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于是真情作文自不在话下。黄云老师还根据中职生实际, 安排学生高一第一学期时摘抄, 又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高一第二学期时对摘抄作点评。

萧山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刘英姿老师采用工作室模式进行写作训练。工作室的成员合作取名、明确分工, 定时轮流, 既单独计算个人作文分, 又汇总工作室成果。由于一开始是以学生的擅长处展现的, 所以学生积极性还是挺高的。在实际操作中, 刘英姿老师还要求学生将头脑风暴中提供的思路写成视觉化提纲。由于有了视觉化提纲这一把梯子, 很多刚开始写作受挫的学生学会了用视觉方法组织思想。提纲进一步进入工作室对照刘英姿老师提供的检查表进行评分、修改。由于有检查表的辅助, 初稿、定稿的进步显而易见。刘英姿老师还设计了诸多评价, 如学生自我评估、工作室评价、对训练本身的评价等。进行了两轮的写作工作室评价, 83%的同学喜欢“这样完成作文的方式”, 64%的同学最喜欢最后的成果展示, 还有31%的同学喜欢头脑风暴。

三、结论

在语文教学中, 魏书生老师对学困生悉心教导、热心帮助, 首先点燃学困生的欲望之火, 再教给学习方法, 进而对症下药, 一步步将学困生的语文基础打扎实, 如此才有真正的起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学习魏书生老师的理念, 借鉴魏书生老师的做法, 先动之以情, 再授之以渔, 那么中职生的语文水平定会提高, 如此, 道德品质的好转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李建阁, 王海军, 于守魁主编.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蔡政权著.教育的智慧——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漫谈.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

[3]魏书生著.魏书生与民主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试论魏书生与元认知教学 篇八

关键词:魏书生 元认知 教学

一、魏书生与元认知教学

元认知概念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弗拉维尔(Flavell.J)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此后,元认知理论立刻成为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和追逐的热点,并很快进入实际教学领域。我国教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元认知理论,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才出现比较系统的研究著作。

魏书生,1969年当民办教师,1978年在辽宁省盘山县三中初试教革,1979年末撰写自己的教改论文,1981年《中国教育学会会刊》刊载第一届实验班总结论文,1983年参加全国中语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并作典型发言,受到与会者好评。1984年被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自此魏书生的教学理想进入成熟期。虽然魏书生教学实践早,且成熟期之前的教学实践基本上与国际元认知理论相阻隔,但魏书生的教学思想和策略与先进的元认知教学理念是通透和扣合的。且看以下故事:

一名学生有一天学习效率特低,自己弄不清原因,魏书生分析可能是他处于情绪危险日中,便说:“你随随便便,自自然然地写下自己的心理状态,写完之后,进行分析,原因就找到了。”他写道:“昨天真没意思,一整天的心绪都那么坏。早晨到校后,便想按计划学习,突然一下想起《曹刿论战》还没有背,便背起课文来。可是怎么也背不进去,于是到教室外去背,到了外面看看这,看看那,把背课文这件事忘掉了。早自习就这样过去了……,晚自习,似乎满脑子烦恼要呕吐出来似的,便跑到操场上去又喊又叫,又蹦又跳,折腾了一会儿,心静了,才回到教室坐下来。晚上入睡,心情很好。”

人的情绪性态怎样,会对人的认知过程要么起增力作用、要么起减力作用;大脑恰似一部汽车,是否了解它的性能、是否具有优良的驾驶技术,会直接影响人的认知效能的提高。魏书生深知这些心理学原理,所以正如上述案例一样,他经常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加以合理调控。实际上,他从事的教学就是元认知教学。

元认知的核心意义是对自己认知状态和过程的检测、计划、评估和积极的调控。它包括两类成分:一类是静态成分,分为知识和动机信念;另一类是动态成分,分为元认知监测和控制。其中的知识成分主要包括有关人、任务和策略方面的知识;而元认知监控体现为制订计划、实施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形式等具体环节,还包括难度判断、学习判断、知晓感、信心判断等心理成分。

国外有不少实证研究表明,元认知训练对学生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习障碍的排解等具有差异显著的作用;也发现在元认知策略的把握和运用上,专家(优生或年长的学生)与新手(差生或年幼的学生)差异极大。由于元认知与最终学习结果直接相关,国外教育界日益重视元认知教学,并推出一些教学训练模型,以期培养能够在变化情境中成功解决问题,并能够终生学习的优秀思想者。这些教学模型通常有三类:通用型元认知训练方法(典型的如Feuerstein的“工具丰富教程”、Lipman的儿童哲学课程和Sternberg的应用智力培养方案等)、结合一般学科的元认知训练方法(典型的如Polya的启发式自我提问方法、Baird等人的促进有效学习工程等)以及结合具体学科的元认知训练方法。

但是就我国教学界而言,魏书生对学生进行的认识并调控自己认知状态的训练更早、更系统,也更有实践效度。

二、魏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四个方面的训练

魏书生常将自己教育教学的办法概括为“两大点”:一靠民主,二靠科学。关于前者,他的理念是,作为老师,我们要坚信所有的学生,包括所有淘气的学生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关于后者,他一直强调建立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总结反馈系统。三个系统互为条件,互为结果,互相促进。元认知理论的核心理念是认知自己、调控自己,魏书生的教学策略也扣合元认知原理。首先,魏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示范与演示。学习一段之后,再向同学们介绍名师的文章。当学生们感到名师的一些做法在自己班生根开花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些老师就在他们身边,充当实验教学之主体的劲头就更足了。其次,魏书生经常展开以下四个方面的训练。

1.了解自身的认知特点

(1)研究自身生物钟,画出三节律(体力、情绪、智力)曲线图。处于低潮期、危险日时,提醒自己理智地分析烦躁情绪的由来,安排一些兴趣较浓学科的作业练习内容。当处于高潮期时,则抓紧有利时机,增加学习任务。

(2)请长处做“助手”,激发学习的动机。特别是对暂时落后的学生,魏书生总善于把他们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脑神经”激发起来,通过活化常被遮蔽的自尊感去撩拨他们的学习动机,让认知“热”起来。

(3)写心理学小短文,了解大脑工作的机制原理等背景性知识。这些短文有《再谈谈记忆力》《三谈记忆力》《五谈记忆力》《效率最高之时》《脑子里的对话》《大脑的潜力》等。一个领域可让学生反复思考,使学习者对自己在学习能力上和学习的状态上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是什么原因使自己拥有了目前的优势和不足、应采用怎样的策略来改进有越来越深的了解。

(4)承包知识点项,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魏书生发明学习内容承包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强项,去选择作为“学生教师”时,是教字、教词、教语法、教修辞、教文学常识,还是检查日记、辅导作业、组织考试、主持补考。

2.从更科学的视角了解学习目标和性质

学生通过了解学习目标和性质在和自己既有、低效的认知图式比对中,构建起新的认知地图。

(1)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按生字、新词、单元分析、习题归类、知识短文归类、书后附录和文学常识等7个方面写一份约1500字左右的教材分析,并作时间分配说明。魏书生认为,教学策略有很多,在提高考试成绩方面这一策略最有效。

(2)填写表格,引导学生自学一类文章。用“四遍八步读书法”引导学生自学一篇文章。通过跳读、速读、细读和精读完成不同的读书任务。

(3)教学生掌握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

(4)教学生掌握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5)教学生掌握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方法。

(6)教学生掌握词语的方法。

(7)教学生掌握修辞的方法。

(8)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文学常识的方法。

3.以适宜的方式学习

(1)作业自己留,考试自己出题评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方法,变被动学习、猜题押宝为目标明确、主动出击。

(2)通过小型记忆力比赛和做记忆力体操,培养学生记忆力。通过写童话和科学幻想文章培养想象力;通过仿写改写、专项突破和学做批改提高写作能力等等。

4.监测学习过程

(1)制订计划,进行“规则运动”。通过教材分析,将语文知识归纳为4部分19项118点。好像一棵树,有4个枝干19个枝118个杈。杈上有小杈,再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包括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日计划。计划订量、订时、订措施。

(2)诊析并填写“知识病历”。本文揭示了魏书生在较为封闭的境遇中独创的一系列教学策略和国际元认知理论相贯通这一颇为奇特的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缘由和它带来的意义更是耐人寻味。

9.《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篇九

首先,我对预备铃响后,早进教室的学生1分钟时间的浪费感到可惜。这一分钟非常短,我和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干不了什么。可我每次进教室后,一看到他们干瞪着眼,什么也不干,有的甚至说话,打着玩儿,教室里乱哄哄的。我就想生气。我对这样的现象不满,试着让班长到讲台上去组织纪律,让他们背古诗、课文等。一开始有些效果,可时间一长,大家背书拖着老长腔,有的同学虽然在背书,可是手里却在摸着其他东西,注意力不集中。我很烦,我不知道该怎么充分利用这一分钟,让大家的心快速回到课堂上,为上课做好准备。今天看了这篇文章,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可以开展花样繁多的一分钟比赛。可以是一分钟背书比赛,或一分钟写字比赛,也可以是一分钟朗读、讲故事、猜谜语比赛等。我相信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分钟,让教室不乱,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让上课教师有个好心情;还可以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真是一举多得呀!

其次,我对课堂上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低感到苦恼。课堂上让学生齐读课文时,他们拖着老长腔,不但难听,速度还极慢;让他们自己读课文找答案时,部分学生半天读不完一篇课文,等大家都读完了,再去合作讨论问题答案,对那些好学生来说他们的时间就浪费了。这还不说,最重要的是当他们讨论完后,一节课时间就过去了一半儿。对这种情况,让他们停止讨论吧,他们任务没有完成,让他们继续讨论吧,耽误了其他人的时间。我不知该怎么办?看了这篇文章后,对解决这个问题,我立刻信心倍增。我要从教会学生读书开始,教他们如何速读。通过一分钟读书、背书比赛,提高他们读书能力和速度。我相信,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他们这些方面的能力会有所提高,我的课堂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最后,对部分学生做题慢的毛病,我要通过经常性的一分钟写字比赛,来提高他们的写字速度和质量。

10.《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 篇十

徐扬

寒假中,在工作室的推荐下,我在节日的热烈气氛中却认真拜读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是我国教育界的奇迹,他的先进教育理念如互动教学、民主科学管理、学生主体等,实在又实用,也是新教改的重要内容。在拜读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后,它如一道闪光,划亮了我充满疑云的心灵,让我受益非浅。我更加认识到,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魏老师的方法是他自己实践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学习他内在的教育精神,但是不能简单模仿,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现将读后感悟归纳如下:

班主任要有健康乐观的心态。书中魏书生简明的语言、剖析的深度、方法的指导深深地吸引了我。文中谈到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想当初魏书生刚参加工作时室无片砖,屋无顶棚。外部环境极差的同时学生也很差,都是各个班级淘汰出来的后进生,既爱玩又怕上课。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魏书生没有埋怨和退缩。正如书中所言: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可见魏书生老师对工作的执着态度是使他成为名师,名班主任的关键。

二。当班主任要讲究科学、讲究民主、尊重学生。

魏书生老师身兼数职,一年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外讲学,但他既能把班带好,又能把学生的成绩弄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这种奇迹绝对不是仅靠管、卡、压、勤、严出来的,靠的是他在民主、科学思想指引下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创造出来的。

魏书生老师在书中常常涉及到“尊重”这个话题。是啊,学生只能先尊其师,然后才能信其道。如何尊其师呢?只能是我们教师先去尊重学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尊重难道不也是这么一回事么?魏老师的尊重就是从管理班级的每件事情入手的,他管理班级的理念就是民主平等。他尊重学生,总是用“商量”这样一个再质朴不过的词语来贯穿他的教学实践过程。对于学习内容、上课形式、班规、班纪和集体活动等等,他都与学生“商量”着办,不对学生下威严的死命令。如此,再想想我自己,有时管理中缺少一种系统全面的管理、监督和反馈制度,难以取得长期效果。比如,有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尤其在连续不完成的情况下,我批评的言辞就容易过火,这就很可能造成学生“敌对”情绪,反而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我想,今后我一定会更注重与学生保持“尊重、理解、合作、支持、进取”的良性关系,使学生树立起真正的主人翁意识,努力使班级达到“自治”的效果。

魏书生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管理是班集体的骨架,班级是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绪,集体就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段话时时提醒我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科学制班,给班上的每一位孩子一个健康成长氛围,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自信心。

三。当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科学治班。

他在书的自序中这样写道: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的天晴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一段历史。如果一滴水就是一个海洋,那么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自有他的丰富内涵。()有的细腻,有的粗放,有的外向;有的内敛,有的亲近,有的疏忽……作为一个班主任,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班级里头得到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他说:“普通学生能做的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班主任不做。”这样分工到位,责任到人,各司其职,使身兼两个班班主任的魏书生竟发出轻松无事可做的感慨!魏书生的耐心,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上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

上一篇:陕西省司法所改革方案下一篇:(转)日本研究生申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