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行业十二五规划(共8篇)
1.新兴行业十二五规划 篇一
“十二五”行业规划动向
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
服务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有序发展和创新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围绕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经济、支持企业跨境经营,以及发展网上交易等新型服务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好地发挥信用融资、证券、信托、理财、租赁、担保、网商银行等各类金融服务的资产配置和融资服务功能。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责任保险、信用保险,探索发展巨灾保险,创新保险营销服务方式,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推进再保险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保险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
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
优化城市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健康规范发展。支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
2.新兴行业十二五规划 篇二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 掌握一批具有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 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 发明专利质量数量和技术标准水平大幅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 有利于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发展新业态的市场准入条件, 以及财税激励、投融资机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环境显著改善。
国际分工地位稳步提高。涌现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开展高层次分工合作的国际化企业,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 在部分领域成为全球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 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 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业等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到2020年, 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机遇, 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 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数字虚拟、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推进信息技术创新、新兴应用拓展和网络建设的互动结合, 创新产业组织模式, 提高新型装备保障水平, 培育新兴服务业态, 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十二五”期间,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1.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
实施宽带中国工程, 加快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统筹宽带接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和自主标准的推广应用, 支持适应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网络架构的信息产品的研制和应用, 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和新兴信息服务及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发展宽带无线城市、家庭信息网络,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覆盖, 普及信息应用;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2.电子核心基础产业
围绕重点整机和战略领域需求, 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自主开发能力, 突破先进和特色芯片制造工艺技术, 先进封装、测试技术以及关键设备、仪器、材料核心技术, 加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工艺技术研发, 培育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新优势。积极有序发展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 (TFT-LCD) 、等离子显示 (PDP) 面板产业, 完善产业链。加快推进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 、三维立体 (3D) 、激光显示等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攻克发光二极管 (LED) 、OLED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材料, 提高LED、OLED照明的经济性。掌握智能传感器和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的核心技术, 提高新兴领域专用设备仪器保障和支撑能力, 发展片式化、微型化、绿色化的新型元器件。
3.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
加强以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 推动大型信息资源库建设, 积极培育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 促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 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变革转型和信息服务的普及,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内容产业, 提升文化创意产业,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充分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继续扩大软件信息服务出口, 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依托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层次和水平。
三、重大工程
1.宽带中国工程
加快推进宽带光纤接入网络建设, 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网络全面、深度覆盖, 开展TD—LTE规模商用示范;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商用推广, 建立新型网络体系架构及配套技术试验床, 形成完备的互联网技术标准, 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组织关键技术、装备、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到2015年, 宽带接入能力显著提高, 95%的行政村具备宽带接入能力, 相关装备和智能终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全国县级 (含) 以上城市有线电视实现数字化, 80%实现双向化, 并基本完成数字地面电视覆盖。
2.高性能集成电路工程
围绕重点整机系统应用需求, 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核心技术, 大力支持移动互联、模数混合、信息安全、数字电视、射频识别、传感器等芯片的设计, 形成系统方案解决能力。加快先进生产线和特色生产线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 提高先进封装工艺和测试水平。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增强关键设备、仪器和材料的开发能力, 支持大生产线规模应用。强化国产芯片和软件的集成应用。加快提升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水平和能力。到2015年, 集成电路设计业产值国内市场比重由5%提高到15%。
3.新型平板显示工程
开展TFT-LCD显示面板关键技术和新工艺开发, 实施玻璃基板等关键配套材料和核心生产设备产业化项目。突破PDP高光效技术、高清晰度技术以及超薄技术, 完善配套产业链。开展高迁移率TFT驱动基板技术开发, 攻克OLED有机成膜、器件封装等关键工艺技术, 加强关键材料及设备的国产化配套。开展3D显示、电子纸、激光显示等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到2015年, 新型平板显示面板满足国内彩电整机需求量的80%以上, 提高关键材料和核心生产设备本地化配套率。
4.物联网和云计算工程
构建物联网基础和共性标准体系, 突破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性传感器技术, 组织新型RFID、智能仪表、微纳器件、核心芯片、软件和智能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在典型领域开展基于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物联网示范应用, 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新兴服务业, 加强物联网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整合现有各类计算资源, 推动各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突破虚拟化、云计算应用支撑平台、云安全、云存储等核心技术, 大力加强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应用软件的开发, 推进高性能服务器、海量数据存储、智能终端等设备产业化, 加强对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统筹部署和创新发展, 构建云计算标准体系, 支持建设一批绿色云计算服务中心、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 促进软件即服务 (SaaS) 、平台即服务 (P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 等业务模式的创新发展。到2015年, 初步形成符合国情的应用模式、标准规范和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
5.信息惠民工程
推进普遍服务, 完善信息惠民基础条件;建立多层次的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库和共享服务平台, 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和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安全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 提升公共安全实时监控、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能力, 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远程医疗, 推广医疗信息管理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推进标准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应用, 逐步实现“人手一卡”和“一卡通”;支持一批城市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支持应用新信息技术和服务模式, 在海铁公水联运、智能电网、安全生产监管、林业生态监测、环境污染监控、食品安全监管、药品药械监管、智能交通、货物快递追踪、危险品管理、城市公共管理等领域开展新型信息服务。加快研发适应三网融合业务要求的数字家庭智能终端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 开展数字家庭多业务应用示范。扩大信息服务在城乡及各领域的覆盖和应用。
3.新兴行业十二五规划 篇三
要观察—个行业的趋势,国家的发展规划无疑是最好的风向标。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从建议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将来改变、发展的行业,有行业、有市场,相应的人才需求就会上升。以钢铁、石化和家电这几个行业为例,随着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形势的改变,这些行业对大学生的要求,除了传统技能,很可能还会提出新的标准、细分新的工种并提供就业机会。
钢铁业
关键词:结构调整,节能减排
相关领域:冶金、材料、电气、电子、机械、能源动力等
钢铁在国计民生里的重要地位不需多言。近年来。一直受到“产能过剩”的困扰。即使是宝钢、首钢这样的大企业,也面临着这个历史阶段里独有的挑战。
路在何方?“到钢铁企业去”还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选择吗?我们的回答是:找准机会,大胆人行。
2010年10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中冶南方工程技术公司时曾指出:“当前钢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产能过剩,面临的最大任务是钢铁行业的结构性转变,主要包括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和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努力实现钢铁行业的节能环保。”而我国相关部门,也决心要为钢厂设定减排基准。
国际钢铁协会总干事伊安·克里斯马思在2010年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接下来的两年,国际市场上的钢铁需求仍然会远低于2006年和2007年的水平。大量规模相对较小、能耗高、污染大的钢厂可能会关闭。
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大型钢铁名企会不遗余力地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产业链。比如,上海宝钢就独资创建了两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公司,为上海大众、奇瑞等汽车生产商供材,以充分发挥自己在热冲压和液压成型技术等方面装备、配置、产品开发的优势。继续拓展汽车零部件产业。
换言之,在产业升级、技术更新的促动下,优秀的钢铁企业仍然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而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大型公共项目不断涌现的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优质钢铁的需求量。
处在激烈竞争和提升态势下的钢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正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那样,钢铁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对钢铁工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瞄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是要开辟新的领域,比如节能环保。伊安·克里斯马思则认为,作为一种高技术产业,钢铁需要年轻又有智慧的工程师和冶炼专家为未来发展献计献策。可喜的是,我国优秀的钢铁企业本身对人才的培训也十分重视。伊安说:“我们的中国会员是国际钢协钢铁大学教育和培训设施最为积极的使用者。近年来,每年一度的钢铁大学挑战赛的获胜者中已有来自中国的选手。而身为国际钢协执行委员会成员的鞍钢张晓刚博士,已经欣然同意出任教育及培训委员会主席一职。”
可见,钢铁企业在亟须进一步提升的时期里,对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仍然需要,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以下,我们就为你列举一些相关的技术领域:钢铁冶金、选矿工程、机电一体化、金属压力加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煤化工、机械设计与制造、热能工程、流体传动及控制、高电压技术及设备、焊接工艺及设备、热加工工艺及设备、电厂化学……上述领域所涉专业,不仅存在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名牌高校里,在许多工科院校中也有设置。不管你是想要成为高级工程师,还是高级技术人员,只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能力,都能在职场上占据一片天地。
石化业
关键词:若干个2000万吨级炼油生产基地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与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热能与动力等
正在进行结构调整的不只是“钢铁老大”,还有备受关注的石油化工行业。据悉、我国计划到2015年形成若干个2000万吨级的炼油生产基地。全国炼厂平均规模要超过600万吨/年,乙醇装置平均规模要达到60万吨/年以上,全国石油和化工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的比重提高到三分之一。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要达到10个以上。此外,石化业的结构调整还包括提高油品环保质量,使柴油、汽油比例趋于合理,提高乙烯下游产品专用料的比例。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形成17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000万吨/年以上的炼油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接近全国总加工能力的一半。在这17个基地中,大连石化和镇海炼化两家炼油企业已能达到2000万吨/年。2011年,我国还将建成南京、宁波、上海3个3000万吨级炼油基地和茂名、惠州、广州、泉州、天津、曹妃甸6个2000万吨级炼油基地。从南到北,都将活跃着“石化人”的身影。
说到石化行业,最重要的一个专业就是化学。围绕着化学有很多工程技术,石油化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对于化工这个专业的特点,金涌(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发表过看法。他认为,从工作角度出发,化工是非常好的专业,由于这个学科应用广泛(炼油、石化、传统化工等),所学之人几乎不会有失业的顾虑。在美国,化学工程毕业生就业的工资也是数一数二的。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石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扎实的基础能力之外,更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技术突破意识。还有一点值得跟大家分享。金涌院士所说:“化工这个地方是不养懒人的。”他想对同学们强调的,是性格、决心、行动力方面的准备。“你要把很多知识组合在一起,才能建一个大厂。比如现在一个大的炼油厂,一年炼油几千万吨。这么大一个工程的组织,书呆子是干不了的,性格内向的人也干不了。它需要你既有知识,又会跟人打交道,要会处理这些事。工程师可以说是千面观音。对待这个问题需要是这样一张面孔,对待另外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另外一张面孔。”
做“石化人”需要身体力行,可选择的专业也不只有化学。还有石油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力学、环境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这些专业不仅能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安石油大学等专门性院校里找到,也可以到其他综合性大学就读。
家电业
关键词:节能、工业设计
相关领域:微波工程、结构工程、工业设计、电路设计、质控工程等
家电业是“中国制造”军团里非常强劲的一支。当同学们还在婴儿期、幼儿期时,中国的家电业就已经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开花,并从“区域化、分散化、无序化”,发展成为集“规模化、品牌化、集团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强势产业,承担着全球一半以上的家电产品制造与供应。今天,新老企业和品牌百花齐放,既有“海尔”这样在国际高端家电市场杀出一片天地的“超级”大牌,也有“容声”这样仍然在国内市场顽强发展着的“坚强”品牌。它们的发展,仍将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在2010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上。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表示,我国已成为垒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但我国家电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低端地位,大而不全的问题十分突出。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没有突破、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高端产品竞争力差,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很好的解决,都会影响中国家电业未来的发展。
可见,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下一步家电业的突破方向。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勇曾说,“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上海海立集团董事长沈建芳则认为,推进中国家电业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把“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是摆在企业面前的紧迫任务,企业需要进一步实施技术创新。
不单企业自身对技术创新有迫切的需求,政府有关部门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家电业的发展。一方面。“家电下乡”等行动,为国内家电企业进一步打开销路提供了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工信部也专门发布了《加快我国家用电器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国内家电产业的相关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同时。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也将是未来家电业发展的主方向。国务院在出台《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时也曾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节材、环保”的家电产品,推动并形成一批中国家电企业的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
家电业的前景是利好的,而“家电人”下一步的突破方向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成为技术创新型人才、工业设计人才、营销创新人才。
如今。工业设计和营销创新被公认为提升家电品牌市场价值的重要手段,这两者与技术创新紧密相关。你一定能够想象,一双应用最新材料技术、拥有气垫功能的耐克鞋。经过既酷又拉风的广告攻势,再配合专卖店里热烈的气氛和促销活动,它在你心目中的好感度,明显会比一双来自不知名企业、没有设计感的球鞋高很多。家电行业里也是这样,它需要将先进技术、合理的设计和高明的营销相结合。家电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正在这三个领域里。从层次来看,高级的研发人员、尤其是能够针对行业趋势进行研发的技术型人才,无疑是未来家电业从业人员的翘楚。如果我们不足以成为高级技术人员,那么,高级技师也是市场极为需要、岗位稳定、收入增长稳定的群体。
由于家电行业涉及的技术内容很多,所以跟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工程材料及成型、电子电气工程、自动控制、模具、工业设计、包装工程、软件工程、制冷、暖通等相关的专业,都有可能把你带人家电业。
4.新兴行业十二五规划 篇四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
(五)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
(六)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规划》还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
会议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加强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5.十二五规划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 篇五
2011-12-15 15:27:28来源: 互联网综合导读: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也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伴随着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也...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也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伴随着“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也有效带动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朝着销售9000亿的目标奋力迈进。如今,2011年即将收官,从今年上半年以来国家颁布实施的各项重大政策中,如《工程机械定义及类组划分》制定发布、新“国八条”出台、《建筑起重机械产品专项调查报告》发布、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等,都对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工程机械定义及类组划分》制定发布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个协会标准——《工程机械定义及类组划分》
(GXB/TY0001-20110)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完成制定,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发布、实施。《工程机械定义及类组划分》界定了我国工程机械的定义及所属的20大类产品的组、型和产品名称,适用于我国工程机械协会会员范围内的工程机械的生产、管理、科研、教学、使用和维修。
《工程机械定义及类组划分》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布实施的第一个行业协会标准,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组织协会各专业分支机构及行业有关专家历时近十个月的时间共同努力编制完成,凝聚着行业专家们的智慧和心血。该标准的出台,改变了原有工程机械所属产品的18大类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有增加了新的类别。丰富了拓展了工程机械产品定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准备金率年内第六次上调工程机械受影响
央行决定,从6月20日起,再度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保持着“一月一调”的提升节奏。自去年以来,央行更是先后12次上调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高位。
通胀创新高,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同时,经济出现减速、部分中
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剧,引发了对政策超调、是否需要转向的争议,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对这一争议的平息。预计,下半年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下降,加之部分银行流动性压力较大,准备金率调整频率将明显放缓。
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那么股市肯定会有所调整。按照以往经验来说,如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则从信贷资金绕道进入股市的难度将加大。尤其部分短暂闲置的资金,随着银根抽紧,将先保证生产需要,投入股市资金将放缓。收紧银根将对融资需求强烈、财务杠杆较高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的影响大一些,如房地产、工程机械、建材。分析人士认为,央行如此密集地上调准备金率,意在进一步加强当前流动性调控,控制银行信贷投放和管理通胀预期。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工程机械的销售具有一定的负作用。工程建设信贷受限,如:工程的石料供应厂家大都使用装载机等,直接影响工程机械的销售额。
《建筑起重机械产品专项调查报告》发布
在6月18日举行的中国建筑业协会机械管理与租赁分会2011年年会上,该协会发布了《建筑起重机械产品专项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联重科、川建、江麓、江汉、广西建机等企业的塔吊产品,在质量、性价比和售后服务方面分别位居前5位;京龙、宝达、江汉、川建、厦门康柏等企业的施工升降机产品,在质量、性价比和售后服务方面分别位居前5位;三
一、利勃海尔、中联、徐工、抚挖、德马格等企业的履带吊产品,在质量、性价比和售后服务方面分别位居前5位;徐工、中联、利勃海尔、三
一、德马格等企业的汽车吊产品,在质量、性价比和售后服务方面分别位居前5位。
本次活动旨在推动建筑起重机械的品牌发展与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为用户提供服务,为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机械租赁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并促进建筑起重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希望获得用户较高评价的企业再接再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争取让企业在各方面都上一个新台阶;本次调查暴露出的问题,相关企业应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对这些问题拿出解决方案,尤其是民族品牌要在产品研发和企业管理方面加大力度、不断革新,争取赢得广大用户的信赖。
保障房政策“形象”清晰工程机械板块受益
3月6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题记者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和副主任朱之鑫、徐宪平回答记者提问。会上透露,未来5年,中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三年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近日,中国住建部表示,要求今年计划的各类保障房必须在10月30日前全面开工。受此消息影响,工程机械类股强势走高。分析人士指出,从整体来看,保障房的建设将保证2011年工程机械销售水平维持高位。
预计保障房开工将直接拉动三类工程机械的需求:混凝土机械、大型挖掘机和装载机(其他机型需求为间接拉动),受益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混凝土机械、大型挖掘机、装载机。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资深分析师认为,保障房建设的前期工程一般为基建类项目,由于装载机保有量较大,而大型挖掘机主要由国外公司生产,今年下半年保障房开工对工程机械利好可能有限,但是长期来看,保障房对工程机械将有着较为持久的影响。
政策利好中国二手工程机械行业前景可期
在2011年农历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先是国家工信部批复了10家单位再制造试点实施方案;紧接着国家发改委又给各地有关部门下发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指导各地做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在今年年初国家有关部门不多的几项新动作里面,关于循环经济这块的举措就占了两项。由此可以大胆预见,今年国家对于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的程度依然未减,甚至政策力度有所增加。因为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发改委在2月份才发布了当年的第一条关于循环经济方面的相关通知(关于启用并加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标准管理与保护的通知),虽然时间已不算晚,但今年在1月份就开始有所动作,可见国家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视。
正是出于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国家有关部门才会一直关注二手设备行业领域,不断制定出支持和规范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国家相关部门还将会出台关于二手设备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进一步规范、支持行业的健康发展。
钢铁“十二五”规划初定兼并重组将提速
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初稿已基本敲定,钢铁行业将继续推进联合重组,国内排名前10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60%以上。相比此前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目前形成的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初稿中,鼓励兼并重组和优化产业布局的主线仍将延续,而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标准将有所提高。
某权威人士透露,在联合重组方面,“十二五”期内将形成5000万至6000万吨级以上的特大型钢铁企业,以及若干家1000万至3000万吨级以上大型钢铁企业,“其中重点企业包括宝钢、鞍钢、武钢、河北钢铁集团、沙钢、山东钢铁集团、首钢、渤海钢铁集团等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产业布局方面,由于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钢铁产业将向沿海沿江地带转多,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要达到40%以上。
徐工重型两项标准发布完善起重机标准体系
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批准了由徐工重型制定的国家标准GB/T24810.2-2009《起重机限制器和指示器第2部分:流动式起重机》和GB/T24811.2-2009《起重机和起重机械钢丝绳选择第2部分:流动式起重机利用系数》。
徐工重型一直积极参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即参加了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系列标准的制定,但是由于当时的标准化工作体制,数量不多。近年来,随着国家鼓励龙头企业参加国家和行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全国起重机标委会流动式起重机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徐工重型主持制修订的国标、行标数量突飞猛进。此两项国家标准发布,对于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流动式起重机设计水平和与国际接轨,以及完善我国的起重机械标准体系均具有积极意义。
节能减排节能环保装备专项规划将出台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组织实施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实施方案,推动非电
领域二氧化硫减排;组织编制电池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方案,加强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的防治和消纳;加强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推进电子电气产品国推自愿性认证,起草制定《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管理条例》;开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围绕能源、大宗短缺金属、稀贵金属等重要矿产资源,推进综合开发及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方面,我国将组织实施循环经济技术示范工程,发布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推广技术目录,推进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和产业链建设;推进水泥消纳工业固废、城市生活垃圾示范技术工程建设;推动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旧电子产品等的回收利用,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大型工业设备、机电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等为重点,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组织实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建设一批再制造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研究制定再制造相关鼓励政策,推进再制造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一号文件4万亿水利投资催热工程机械板块
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
随着新政策的出台,我国水利建设将迎来了加速发展时期,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势必将被催热。工程机械,特别是土石方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力军,势必大有作为。面对如此利好形势,诸多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已经紧锣密鼓、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资深分析师表示,水利建设投资一方面带动了市场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会对产品的具体要求带来积极的影响。全国范围内水利建设机械化施工对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加的同时,为了满足各种水利施工的要求,如开沟、清淤、边坡修整等工况,挖掘机等土方施工机械的工作装置将更加多元化。
新“国八条”正式开启新一轮楼市调控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公布八条最新楼市调控政策,“新国八条”使得第三次调控最终浮出水面,其中房贷方面,二套房贷首付提至六成,限购令也推向了全国执行,可谓最严厉房地产调控政策。自去年4月份《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印发后,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为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逐步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继续有效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会议确定的相关政策措施,简称“新国八条”。
6.新兴行业十二五规划 篇六
皖商秩字〔2012〕50号
各市商务局,广德、宿松县商务局:
为进一步做好全省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促进全省药品流通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精神和要求,省商务厅编制了《安徽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安徽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商务厅
二○一二年二月六日
附件:
安徽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为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促进药品流通行业科学改革和发展,依据商务部制订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结合安徽省药品流通行业实际,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徽省药品流通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市场导向的积极作用下,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营方式互补的药品流通行业格局,药品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药品服务覆盖范围逐步拓展,药品流通竞争机制逐渐完善,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行业体系。
(一)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2010年,全省药品流通销售总额达到602亿元,占全国行业同期销售总额的8.5%;限额以上企业销售总额509.4亿元,占全省销售总额的84.62%,“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7%。其中,批发企业销售总额569.15亿元,占全省销售总额的94.54%;零售企业销售总额32.85亿元,占全省销售总额的5.46%;零售连锁企业销售总额9.96亿元,占全省零售总额的30.32%。总体市场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二)流通网络逐步完善
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药品批发企业593家(其中法人企业358家,非法人企业235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49家,下辖门店 907家,零售单体药店11558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12465家,基本能够满足城乡药品供应需求。初步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药品监管、供应网络,农村药品监管网已覆盖99.5%的行政村,农村药品供应网已覆盖98.5%的行政村。
(三)现代流通初具雏形
全省行业领先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积极发展连锁门店,截至2010年底,安徽百姓缘大药房拥有77家连锁门店,安徽丰原大药房连锁门店达到202家。南京医药合肥天星有限公司、安徽省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安徽有限公司等一批药品流通企业积极建设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拟建成10万平方米药品仓库和物流仓库,其专业物流公司运输网络覆盖全国,药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已覆盖300多个县市。
(四)骨干企业实力增强
2010年,全省批发企业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有9家,销售额过亿元的有96家,销售前10位的批发-1-
企业占全省药品批发销售总额的44.75%,其中前3家批发企业占全省药品批发销售总额的31.08 %。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销售总额132亿元,占全省销售总额的21.93 %,连续10多年居全国医药商业企业单体销售量排名之首。
(五)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随着医改的逐步深入,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南京医药、九州通医药等全国大型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安徽药品流通市场,通过收购、资产重组、控股、参股等形式进行兼并重组;省内行业领先的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医药合肥天星有限公司、安徽省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国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主动拓展销售渠道,整合销售资源,延伸市、县、乡、村销售网络,全省药品流通行业兼并重组步伐逐渐加快。
(六)专业市场独具特色
我省拥有全国最大的太和华源药品集中交易市场和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太和华源药品集中交易市场,经过多年的培育,建立了“五统一、一分销”经营管理模式,吸引全国4000多医药厂家的25000个品种在市场集中进行销售,与全国4万家下游客户有业务往来,药品日常库存价值14亿元,基本满足客户“一站式”采购需求,目前已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格局,2010年销售额达到132亿元,市场直接或间接解决了近10万人就业。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是国内品种最多、规模最大、交易最为活跃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材日上市量高达6000吨,上市品种2600余种,2010年成交额突破200亿元,市场带动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的人员超过100万。太和、亳州两地每年一度的中国华药会暨安徽华源医药药品流通峰会、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影响力日益提升。
(七)行业问题不容忽视
由于受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缺少行业发展整体规划、以药补医体制、招标采购制度等因素制约,全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一是行业集中度不高。流通企业“多、小、散”问题突出,全省药品批发企业数量较多,普遍规模不大,销售额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比重过高;零售连锁发展滞后,连锁门店数只占零售门店总数的7.28%,前10家的连锁企业销售额只占全省零售总额的21.1%。二是行业布局不够合理。药品流通企业主要集中在地级以上城市,中小企业产品同质化、定位趋同化、经营传统化问题突出;零售网点布局不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药品零售网点数量偏低。三是行业物流发展滞后。除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建有或正在建设现代药品物流中心,其他药品流通企业长期以来对药品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流通效率较低,难以适应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的需要。
二、发展环境
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对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徽省作为医改的先行者,必须认清形势,努力把握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展机遇:
一是医改深入推进的提振作用。我省作为全国医改的先行者,正在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医改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改革方向,大力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将为我省药品流通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产生较大的提振作用。
二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作用。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的区位优势、平台优势、空间优势、政策优势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必将导致人流、物流、商贸流的高度汇集,促进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有利形势将带动我省药品流通行业快速发展。
三是居民收入增加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省居民收入呈稳步增长趋势。“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8%,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40.1%。全省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支撑了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居民家庭健康投入必然增加,寻医问药消费自然增长,这将有力地促进我省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
四是人口结构改变的拉动作用。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我省老龄人口的比重将逐步增大。人口结构的改变决定了消费结构的调整,老龄人口比重的增大将逐步放大药品消费市场,拉动药品消费,为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五是行业规划纲要的引领作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对引导我省药品流通行
业持续健康发展,合理进行行业布局,促进行业组织化程度提升,提高行业流通效率,创新行业营销模式,增强骨干企业竞争力,将发挥较好的引领作用。
面临挑战:
一是客观环境的影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和我省的相关政策需要不断完善,各方利益将随之进行调整,我省药品流通行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大局。
二是内在因素的制约。我省药品流通行业基础薄弱,管理水平、设备设施相对落后,企业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服务水平、市场拓展能力等相对不高,短时期内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难度较大。
三是市场格局的调整。全国性大型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安徽药品流通市场,省内行业领先企业积极开展兼并重组工作,必将推动全省行业市场格局的重新调整,部分中小企业将会面临转型或重组的压力。
四是创新能力的不足。全省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大多处在传统阶段,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滞后,现代供应链服务、药事服务、增值服务等方面亟待加强。
五是行业人才的短缺。2010年,全国执业药师超过18.5万人,我省执业药师只有6404名,每万人拥有的执业药师人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满足不了零售药店配备执业药师的要求。执业药师的严重短缺,制约了零售药店开展药学等其他服务,影响零售药店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功能的提升。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精神,从安徽省情、药品流通行业实际出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局,以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利用水平,创新行业运行管理模式,提升行业发展的整体层次,努力形成高效、便捷、惠民的现代药品流通行业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兴皖富民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我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科技引领、城乡统筹、行业自律的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突出政府在规划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因素,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药品流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逐步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流通效率。科技引领。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快药品流通的现代化,推动行业效率的提升,全面增强药品的供应和保障能力。
城乡统筹。突出药品供应的社会公益性,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村和偏远地区药品配送网络和零售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稳步提高群众用药的可及性。
行业自律。加强对企业守法、守规和诚信经营宣传教育,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建立行业内的违规惩戒和退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业自律。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能够满足全省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公共卫生需要的药品流通体系。药品流通行业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行业集中度和连锁覆盖率明显提升,骨干企业品牌效应逐步扩大,流通效率不断提高,市场秩序持续好转,供应网络遍及城乡,居民用药更加安全便捷。
行业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药品流通销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6%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前1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比重提高到70%,前3家批发企业销售比重提高到50 %。药品零售销售总额超过5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52%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零售连锁企业销售比重提高到50%,连锁药店比重达到全部零售门店的50%。
企业培育目标:到“十二五”末,培育一批年销售额20亿元-300亿元的地区性、区域性、全国性的药品流通企业;培育一批年销售额5亿元-10亿元以上的地区性、区域性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培育1-2家年销售额20亿元-50亿元药品电子商务企业。
网点布局目标:“十二五”期间,合理控制零售网点增长数量,重点发展乡镇、农村零售连锁药店,实现县城以上城市布局相对合理、行政村全面覆盖的布局目标。
市场建设目标:到“十二五”末,全面提升太和华源药品集中交易市场和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影响力。加快太和华源药品市场建设步伐,打造网上交易平台,发挥普药分销优势,完善全国性分销网络,提高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规范亳州中药材市场交易行为,加大标准种植基地中药材进场交易比重,加快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建设,建成集贸易、检验检测、信息发布、物流配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集散中心,巩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行业整体布局
合理进行布局。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家对药品流通行业的整体部署,统筹考虑全省各地的产业基础、企业实力、物流条件和覆盖范围等因素,按照实现规模效益和保持适度竞争的原则,确定全省药品批发企业的合理布局。按照网点设置基本规律和便民利民、方便购药、有序发展的原则,指导全省各地优化网点布局,完善药品供应体系。
保障基层供应。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需求,在新建城区,根据人口密度合理布局,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围绕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服务中心设置零售药店。保障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药品供应,按照当地常住人口数量、地域、交通状况和实际需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农村用药的便利性、可及性。确保药品零售供应保障体系覆盖到每个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和行政村。
(二)引导行业整合重组
引导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企业依托资本、渠道、物流和品牌等优势,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利用产业基金、融资担保、上市融资和利用外资等多种经济手段,加大各市网络布局力度,建立分销企业,逐步发展成在全国有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进一步将网络深入到县及以下区域,向居民社区和村镇延伸销售与配送网络,实现药品流通对基层的有效覆盖,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药品供应的安全性、便利性。
鼓励企业跨界经营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批发企业通过自营、并购和联盟等形式延伸产业链,加强对零售终端的整合,发展零售连锁经营业务。鼓励零售企业多元化发展,开展药妆、保健品、医疗器械销售和健康服务等多种经营。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利用渠道优势,推动大商业与大工业的强强联合,探索药品工商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构建全产业链优势。
推动企业之间合资合作。鼓励省内外行业骨干企业参与我省的行业整合,引导本地企业加强与外来企业的合资合作,积极借鉴引进企业的物流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方式,提高全省行业发展水平。
(三)提高行业运营效率
大力发展零售连锁经营。鼓励大型药品连锁企业加大布局力度,进一步拓展网络,树立统一品牌,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物流效率,推动连锁经营的规范发展,提高连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鼓励新开办和已有的零售连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自愿联合等形式发展连锁经营,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鼓励零售连锁企业发展乡镇、农村连锁经营门店,为农村安全有效用药提供保障。鼓励单体药店积极加盟连锁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鼓励连锁企业,向新建社区和乡镇转移,拓展营销空间,提高生存能力。加快现代医药物流进程。鼓励企业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依托无线射频、全球卫星定位、温度传感等物联网技术,建设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的医药物流,提高物流效率。推动流通企业的供应链向上下游拓展,与生产企业、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实现药品下单、采购、配送、仓储管理等信息集成,提高库存管理水平,提升供应链整体价值。鼓励社会物流企业按照医药物流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承担药品物流配送任务。
健全药品流通保障体系。借鉴发达地区先进药品物流基地的经验,结合安徽发展实际,逐步发展以医药第三方物流为基础的药品电子交易中心、地市级物流配送中心,同时鼓励部分企业通过投资、合作、兼并等方式组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物流基地。力争将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医药物流园建成辐射全国的医药物流基地。选择部分规模较大、现代物流基础较好、社会责任感强、流通网络健全的药品流通企业承担药品、中药材储备任务,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四)加强行业规范管理
扩大统计范围。落实商务部制订的药品流通行业统计制度,逐步扩大我省直报企业范围,按要求及时报送有关数据,直报企业、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有关方面广泛参与,及时掌握全省药品流通行业运
行和发展的全面信息,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提供依据。
落实行业标准。按照全国行业相关标准,结合我省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推行药品流通业态分类分级、药品统一编码、现代流通设施与信息化、中药材商品等级、职业经理人与从业人员资质和岗位规范、企业经营服务、信用建设和社会责任等相关标准。
促进行业自律。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将药品流通行业纳入商务信用建设范围,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开展药品流通行业“诚信经营”示范创建活动,建立诚实守信经营示范企业认定制度。建立行业内的违规惩戒和退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业自律。
(五)创新行业营销模式
促进企业拓展服务范围。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向医疗机构开展延伸服务,鼓励药品流通企业为医院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个性化与增值化的综合药事服务解决方案,鼓励药品流通企业承接“医药分开”后医院药房供应管理工作。引导企业以订单为导向,重构供应链,有效地整合上下游的资源,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把传统的药品供应提升为供应链服务、药学服务、药房管理等多种方式的组合服务。
积极发展药品电子商务。鼓励经营规范、信誉好的品牌药品流通企业,开设网上连锁药店,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高效的物流系统,发展新型药品服务模式。鼓励质量信得过的药品流通企业,探索实体店与虚拟店并行发展。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逐步提高全省药品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六)促进行业市场建设
壮大太和华源药品市场。鼓励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优化“统一购进、统一仓储、统一财务、统一票据、统一价格、分公司销售”的“五统一、一分销”平台式经营管理模式,吸纳更多厂家更多品种在交易平台上进行竞争性销售,更好地满足下游客户“一站式”采购需求;发挥普药分销优势,在全国每个省级地区设立子公司;发展网上交易平台,网上交易覆盖到全国每个县;着重强化分销网络建设,建立现代仓储和物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上下游紧密结合型,产、销、用一体化,全程实时动态管理的现代药品流通模式。
提升亳州中药材市场水平。鼓励亳州中药材市场建立信息化、标准化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开展对中药材进行分等定级研究工作,对产、供、销全程严格落实全国统一的编码;发展中药材期货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中药材质量;建立重点中药材储备库,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建立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全国性中药材指数信息发布中心;努力建成交易规范、管理科学、辐射面广、影响突出、国内外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根据国家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范,结合我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完善我省药品流通行业管理配套政策措施。结合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对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和药品保障体系建设予以积极支持。支持企业进行产业整合、信息化改造、提升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连锁经营。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发展连锁经营,支持零售连锁企业和其他具备条件的零售药店申请医保定点资格。
(二)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多方力量,共同做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由商务、药监、卫生、发改、社保、财政、税收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与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联系机制,引导行业协会协助做好统计、培训、调研等基础性工作,发挥行业的服务功能和桥梁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强与重点药品流通企业的沟通,定期交流通报有关情况,收集企业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商务部开展的药品流通行业相关培训,逐步提升全省药品流通行业管理与经营人员的素质。定期举办行业管理人员培训,交流工作经验,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药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才;加大对药品营销、药学服务、经营管理、医药电子商务管理、执业药师等各类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大专院校、社会机构进入药品流通行业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支持流通企业建立培训机构,形成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药品流通行业职业经理人及其他重要岗位从业人员人才库和职业行为信用信息数据库,促进人才的使用和交流。
(四)改善流通发展环境
协调有关部门,清理、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改革发展和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优胜劣汰,逐步形成竞争有序、开放的药品流通市场体系。推进医药分开工作,推动改革“以药养医”体制,促进医疗机构门诊药房的社会化,鼓励患者凭处方到药店购药。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经营假劣药品、商业贿赂、倒买倒卖税票、挂靠经营、非法经营网上药店、发布虚假药品和保健品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药品市场、中药材市场监督管理。
(五)全面推进规划落实
7.新兴行业十二五规划 篇七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同时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扩大消费需求、保障改善民生和收入分配改革将对消费行业带来长期的和实质性的利好。一方面,通过扩大消费总量并实现分配公平,促进消费升级和消费普及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社保体系,改善居民预期,从而推动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中国将迎来消费的黄金发展阶段,消费将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消费需求释放及消费升级促使中国经济良性增长
我国城镇居民自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1 994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居民生活进入小康水平,消费结构取得质的飞跃。按照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的时点将消费结构变迁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该阶段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处在贫困与温饱型的转折期,消费结构与改革前相比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只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进行补偿性的增量消费,仍然属于生存型消费结构。
第二阶段为1985~1993年,此阶段以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开端之年为标志,居民生活开始进入温饱型的发展期,消费的产品结构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取得了大幅提高。
第三阶段为1994~1999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该阶段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取得明显改善,主要特征是恩格尔系数步入40%~50%之间,从而进入小康型消费结构。
第四阶段为2000年至今,此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进入30%~40%的区间,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见图1)
虽然30多年来我们居民消费水平取得显著增长,但仍然处于消费抑制阶段。除低消费的传统文化因素外,民生保障不足、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低、城市化水平偏低是抑制我国消费需求的主要原因,导致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在大多数时间里仍落后于GDP增速,与此相对应的是投资率趋势性上升。(见图2)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继续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上述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消费将进入黄金发展时期。(见表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中国零售业发展白皮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多年以来,居民消费一直是中国经济中的一块短板,消费占GDP的比重只有三成多,远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2009年,由于4万亿投资计划效果的显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达到50%以上,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开始转变。未来消费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高速的经济增长又反过来刺激消费的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将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三、消费需求的释放和消费升级对皮鞋行业的影响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上述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分地区来说,沿海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将开始迈入“高额群众消费”乃至触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则开始进入“消费普及”阶段。在消费升级和消费普及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动的阶段。消费结构的改变,其内在原因为居民消费心理的改变。目前中国居民消费心理已经由基本生活性消费需求向到舒适健康享受性消费需求转变,这种消费心理直接表现在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上,成为中国消费增长的内生动力。
以居民鞋类消费为例,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户外运动、休闲娱乐占日常生活的比重越来越大。每个人几乎同时都有几双皮鞋,用于上班或出席商务活动,以及业余运动、休闲等场合穿着。而且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于皮鞋的需求不再仅限于单一耐穿的功能,希望皮鞋可以同时做到舒适、时尚,实现突出个人品位,身份象征等多种功能。有些年轻时尚消费群体甚至有几十双不同款式的皮鞋,以搭配不同服装。皮鞋消费的多元化、品牌化成为市场发展的趋势。
1、消费需求的释放和消费升级对皮鞋消费市场的影响
皮鞋行业的直接下游需求市场是皮鞋零售业。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并在向现代零售市场体系方向发展和完善,零售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鞋业制造基地,同时又是世界第一大鞋类产品消费市场,随着消费需求的释放和消费升级,中国的鞋类市场将逐年稳步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中国鞋类消费市场的分析,2003年中国城镇、农村消费鞋类产品分别为13.4、7.7亿双,到2009年则分别达到18.1和8.6亿双,总量为26.7亿双,超过美国的21亿双。(见图3)
中国皮鞋的销售比例由早期9%已上升至2009年的32%左右。消费群也由原来的城市扩展至农村地区,产品也开始由低级向中高级次发展。但国内鞋类消费总量的85%为中低档品,而大多数高档鞋类产品均从国外进口。
根据Deutsche Bank 2009年8月27日发布的报告表明(Belle International,Successful business integration is key),中国人均一年购买1.9双鞋子,远远落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而今后几年内中国人均年消费鞋类将提高到5双左右。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皮鞋消费必将被大幅拉动,这为作为居民基本需求的皮鞋消费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见表2)
根据中金09年行业报告的数据,2008年我国人均鞋类消费23美元,仅为美国的1/8、日本的1/6、西欧的1/6、韩国的1/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鞋类消费尚有较大提升空间。(见图4)
目前,中国人均鞋类消费相比美、日、韩和西欧国家低很多,但是鞋类市场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增长空间很大。中国是13亿人口的消费大国,未来中国皮鞋行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有效消费需求充分释放和消费升级的情况下,随着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零售市场的快速发展,预计未来皮鞋的销售量和销售额整体将保持快速上升趋势。未来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皮鞋消费量将保持快速增长。
2、消费需求的释放和消费升级对皮鞋行业的市场规模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规模以上企业指全部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2003年中国皮鞋产量为18.2亿双,到2007年产量达到33.6亿双,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16.6%,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短缺,特别是国家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影响下,中国皮鞋行业顶住压力,实现了年产33.2亿双的成绩。2009年,中国皮鞋制造业强势反弹,产量达到35.9亿双。(见图5)
资料来源:Deutsche Bank
数据来源:中金行业研究报告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预计2010年皮鞋产量将达到39亿双,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将促进消费升级和有效需求消费的充分释放,同时由于皮鞋产品具有较强的抗周期性,经过行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自主创新的加强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预计201 1、2012、2013年中国的皮鞋产量将分别达到42.8亿双、47.3亿双、52亿双,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
8.新兴行业十二五规划 篇八
《规划》内容显示,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22万亿元,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其中,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71.7亿册(张);出版期刊9884种,35.4亿册;出版报纸1939种,500.2亿份;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47.5万册(份、盒、张)、出口金额达3758.2万美元。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表示,在产业化方向上,新闻出版总署将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并推动产业振兴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造就大量龙头企业,其中包括造就3-4家中央国有大型出版集团。按照这一思路,国家将加强新闻出版业的整合力度。具体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降至5000家以下;全国印刷复制行业小容量低端产能将淘汰40%-50%。同时,蒋建国表示,伴随中国产业企业的做大做强,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推进新闻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出版传媒品牌。
蒋建国指出,从行业自身看,“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规划》明确提出了关键时期的具体要求: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一步面临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任务,将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突破性进展。新闻出版产业格局进入战略调整期。随着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企业并购日渐活跃,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必将导致人才、资本和资源等市场要素更大范围的流动和重组,必将带来新闻出版产业格局的深入调整。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进入加速期。随着新闻出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形态不断创新,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等新业态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必将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及技术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规划》提出的关于“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到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产业计划完成七大重点任务,一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加强精品力作的生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三是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四是做优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六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七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与此同时,《规划》制定了八大措施来推动“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具体包括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这八大措施从产业指导思想、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式、科技、人才、产业管理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相信能够确保七大任务的顺利完成。
范卫平司长说,在规划主要措施上,突出了政策支持与引导,为规划的科学实施与有效落实提供有力保障。《规划》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的同时,国家版权局还发布了《版权工作“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版权规划》)。《版权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编制,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总结“十一五”时期版权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5年的版权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和规划。
版权管理司司长王自强表示,此次发布的《版权规划》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版权工作的5年规划,制定《版权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现近五年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新兴行业十二五规划】推荐阅读:
新兴县市区建设规划图08-31
甘谷新兴中学11-06
区新兴产业分析08-13
新兴青年群体调研报告10-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07-10
当前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分析07-31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07-01
新兴宾馆阶段性工作总结10-02
两部委规范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管理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