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近三年考试试卷

2024-08-29

毛概近三年考试试卷

1.毛概近三年考试试卷 篇一

近三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评价

山西省近三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贯彻了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坚持“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历史教育质量;有利于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地学习”的命题指导思想。试卷题型基本稳定,整体难度偏大,13年指导意见要求降低难度,但试题反应不明显。

试 题 分 析

(一)试题结构

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共五道大题20道小题,满分75分。其中选择题30分,非选择题45分,分别为:简答题8分、材料题10分、分析说明题12分、探究题15分。(2011年简答题分值为12分,材料题原名为材料分析题,分值由6分。)

(二)试题特点

1、依据《课程标准》命题,不受教材版本制约

整份试题包括五道大题20道小题,考查的全部内容,都能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找到对应的学习主题和学习专题。通过命题进一步引导教师将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而非“唯一标准”,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注重基础知识考查,体现能力层次过渡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整份试题十分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学生系统的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如:2012年选择题的1、2、3、4、6、7、8、10、12;简答题16、17(1);分析说明题19(1)、(3);探究题20(1)、(2)、(3)都是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考查。材料题则是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提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科内在整合,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进三年中考历史试题注重历史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整合,具体表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层次是中国历史部分内在的整合,如民族压迫与民族探索和民族独立的整合特点;第二层次是古今中外历史的整合,体现了中外关联,相互借鉴的特点。尤其注重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识记、理解到运用的升华,既要求学生从历史渊源、现实存在、未来发展的角度对观点加以阐述,又注重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比较能力、语言组织归纳和书写能力的考查。探究题的第5问设置启示感悟,引导学生从科技创新、制度更新、外交方式、和平与发展等角度加以思考,既引导学生形成基本史观,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际意识。

4、关注时政热点,突出学以致用

所谓“热点问题”,是指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并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并注重同所学知识的周年大事相扣合,突出“以史为鉴”的历史学习目的,从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时政热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2012年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关注土改完成60周年,且紧扣材料达到理解运用层次;此外围绕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与发展”、“外交方式与发展”立意引入,既考查学生的史实掌握、比较归纳,又引导学生关注创新发展、和平外交的现实问题。这些题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人文性,且考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今后的历史教学提供了方向。

5、注重史论结合,强调“论从史出”的史学观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研究历史。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体现史论结合。例如2013年分析说明题19题的第3问,为什么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邓小平挽救了社会主义”和探究题20题的任务二,通过探究,同学们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请根据“任务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都要求学生明确树立一定的史学观点,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阐释说明,通过对一定因果关系的分析,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既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试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六大板块命题的比例没有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规定的完成 命题偏重于对世界历史的考查,如:2012年比例占到了56%,比规定的45%超过了11个百分点,中国近现代史仅占26.7%,比规定的35%低了8.3个百分点,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仅占了10.7%。四十四个学习主题中,直接考察了31个,间接考察了5个,有8个主题完全没有涉及。

2、部分试题设问不够明确,干扰了学生的答题思路

如简答题“张骞通西域和哥伦布远航在作用上的异同”分值2分,学生理解为只写不同点,张骞1分,哥伦布1分,但答案是不同点只要涉及一个人的一个方面就给分。

再如分析说明题“用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结合答案来看大部分学生没有分成政治、社会生活、影响这三方面作答,教师只是在答案中找其采分点,部分学生看到“开启中国社会变革”,答出了辛亥革命之后的重大事件,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还有第4问“联系中印近代、现代史实”,部分学生理解为“中印之间关系的史实”,建议表述为“中国或印度近代、现代的相关史实”;且3、4小问关于印度的史实可重复使用,造成累计得分。

还有探究题 “选择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说明”,评分说明要求两例史实2分,分析说明2分,但从所给答案看,说明只是对史实的结果表述,不涉及结论观点的概括归纳,而学生写出的结论性答案没有采分点,导致思维周密的学生此题的失分率较高。

(四)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审题不够认真。如学生不注意题干中“西方成就的归纳”,从而将..材料中的原文照抄下来,不得分;学生不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时间限制,而是答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创新史实。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答题不认真,错别字较多。如将“甲骨文”错答为“甲古文”;将“象形文字”错答“像形文字”,“一国两制”错答“一国二制”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得分。

3、学生在历史学习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理解和应用能力。大部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需要通过识记积累和强化训练得到提高。

4、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缺乏正确的答题技巧。对所给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对答案行文进行组织与归纳应是考生必备的能力。但是从考生卷面上看,一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差,逻辑性不强,甚至在作答时自相矛盾。答题规范化意识不强,有的同学在答卷时不知道分段、分层,仍然是一段到底,没有层次,卷面混乱。另外,部分考生不注意卷面文字,或书写潦草,或字体过小,阅卷老师难以辨认。

(五)今后措施

1、注意基本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的强化。了解和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由于一些考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缺少必要的记忆,知识储备不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同时要强调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记忆,要求学生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再辅之以技巧和方法,实现考试的新突破。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问,问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化,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通过对“问”的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审题、答题技巧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作答材料分析题时,通常有三个环节:读、找、答。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了解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材料之间的联系,找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明确解析的方向。

4、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试卷分析发现,学生灵活运用能力欠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我们平时教学的难点,应当引起各位教师足够的重视。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试题既依托教材,又与当今国际重大热点问题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的观念、国际意识等,都是本试卷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上一篇:加盟商培训需求调查表下一篇:学院处科级干部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