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现状及“问题式”教学改革

2024-08-13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现状及“问题式”教学改革(共12篇)

1.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现状及“问题式”教学改革 篇一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通渭县碧玉初级中学 刘拴定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该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饶有兴趣,有实效,有自信。那么,如何激发,唤醒,鼓舞学生,使他们乐以学习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适当生动和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教学中我从问题情境上做了大胆的尝试:

一、问题情境的设计 营造课堂氛围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来增强教学效果而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并富有现实意义的特点,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

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设计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问题: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那么,什么是“问题”?问题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要求人们去完成一个任务,而对于这个任务,由于他们的经验有限,没有现成的可供使用的完成任务的策略。从教学角度讲,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事实,问题情境的设计是针对数学问题完成的教学设计的关键。对此,必须设计一些“好问题”,而“好问题”应该具备下列特点:

(1)问题是现实的、有趣的;

(2)问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探索性;

(3)问题的解决具有解法多样化和思维多样性;

(4)问题能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

在具体的情境设计中要思考:

(1)所设计的问题是学生“举手不及,跃而可获”的,这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充分分析之后,设计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2)问题的提法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3)以“问题串”的形式提出,即问题有层次性的形式主义性;

(4)将数学思想必模型用于探究所提出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朴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事会”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够解决的。对此,教学设计要做到;

(1)要求学生尝试在面对不同现象(包括数学的和非数学的)时,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换言之,初步具备一种数学眼光,能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者日常的非数学的现象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关系,并将它们提炼出来。

(2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事实上,新课程教科书只是向学生提供观察、思考与猜测的机会,教学设计应当更多地向学生提出“你发现了什么?”等这样的问题。

2、关注现实

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如何理解这个“现实的”?我认为初中阶段学生的“现实性”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可视的、可触摸的

教学情境素材是学生可观察、可操作的,如通过“温度计”认识“数轴”,通过剪拼正方形纸片感受无理数的存在,从而认识无理数,等等。

(2)可闻的、可想的

教学情境素材是媒体(或同伴)提供(解释)的(但自己并未亲眼看见),通过想像能认可的。比如有的学生并没有到过北京,但他能感受或想象出天安门广场的宽广;有的学生没有操作过计算机,但他可以通过广告电视等媒介见过,这也表明我们的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3)有趣的、已有的

教学的情境素材可以取自于数学发展进程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数学趣题或名题。

教学情境素材的现实性还体现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上,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发展的、与日俱进的。这是因为没有以前的知识储备就不可能学习新知,因此,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理性分析与设计,也应属于情境设计范围。

因此,在思考现实性教学情境设计的时候不能孤立、片面地去认识它。

3、关注模型

“数学建模”的情境设计,要善于利用教科书这一重要资源,得重要的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设计中要适时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调查、收集、提出生活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予以解决。

二、授课中发现问题 创新教学环境

据说科学家牛顿有一次在苹果树下看书,突然一只熟苹果掉下来了,这引起牛顿疑问:“苹果为什么掉到地上来而不掉到别的地方去?”这个问题占据他的心,常常引起他思索,再结合他多年中在物理、天文方面的研究成果,他抓住了开普勒的天体运行规律和伽利略的物体落地规律,经过长期深思熟虑,终于发现了宇宙之间的根本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在新授这一环节中,切记勿急于讲完课本上的新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别忘了只有我们做到让学生主动学,主动去探索,我们的教学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新知识。而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呢?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应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古语云:“思起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思维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思维的原动力来自于我们爱好探索的天性。我们常常以好奇的眼光观察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追寻其原因,探求其本质,在思索中获得知识,认识世界。所以,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因为它往往是作出发现的开始。要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也是不容易的。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一番努力才行。我们可以把教材里的例题改为我们身边的事例,将例题中的较难的问题可再设计一些阶梯性问题,或有趣味性的问题。

当然,我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比如,审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必须读题的同时要寻找关键词,因为我们通常是从对这些词的意义的理解来切入问题,把握问题。这时要问“关键(词)在哪里?”如果是证明题,就要抓住已知和结论,这时就要自问:“这意味着什么?能推出什么?”例如已知AB⊥AC,我们就可推知∠BAC=90,就可推知△ABC是直角三角形,就可知AB+AC=BC等等。对于这一结论,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诘问:“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得到这个结论呢?要证这一结论只需证什么?”总之,审题时,我们要学生们学会常自问:“可画图吗?可图解吗?”“本题有什么特征吗?”“以前做过类似的问题吗?”等等。

在审题过程中,我们按以上方法做了以后获得了解决问题的主意或策略,从而大致地订出解题计划,接下来的步骤就是落实这个计划,要使这计划变为解题的具体过程,于是要设元、画图、列式、运算、推理,最后获得结论,这过程需要用文字和符号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它往往要补充计划中未考虑周到的细节,甚至修订解题计划。此外,要安排好表达内容的顺序,注意交待表达中要引用的而在题目中不曾出现的新字母、新符号的意义。这个过程当然也是一个思维过程,在这时,要培养学生心中要有问,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需要设元吗?需要作辅助线吗?”“新字母、新符号交待清楚了吗?”“上一步骤正确吗?下一步应做什么?”“所得这解合题意吗?”等等。

孔子说过:“颖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先处在一种“愤悱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小结巧妙设问 展现教学成果 小结时也要适当设问,让学生在我们的问题中能够自己梳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及时巩固加深理解记忆。同时,有时也可设计一下些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问题,为我们下一堂课打下铺垫,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的重要环节,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具有活力和灵气。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掌握数学训知识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泉来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落实减轻学生学生数学的压力。学习有法,教无定法,情景的创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只要能够根据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2.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现状及“问题式”教学改革 篇二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 其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师生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还是过分地强调分数的意义, 这就不免导致了很多学生完全是为了学习而去学习, 对于历史知识往往是只追求于“知其然”, 对于“知其所以然”就完全被忽略了。教师在教学方面也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 注重眼下教学任务的完成, 对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采取了一种默许的态度, 这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放纵, 久而久之, 这种学习方法必然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最终陷入学后忘前、一无所获的无底深渊。所以,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要停止我们的放纵, 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不但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对此, 我们可以有效地引入问题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在历史学习方面不断地突破。

另外, 问题式教学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让学生摆脱以往错误的学习模式所带给他们的沉闷和压力。除此以外, 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历史是一种“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知识体系, 每个人对相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 所以, 我们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主要采取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抒发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并通过这种不断的提问来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疑问精神。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实施论述

1.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奠定问题教学模式的基础

问题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 学生的参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作用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同时也是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前提的, 所以教师在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之前, 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然后就是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提出首先要求学生有问题要问, 这就要求学生对于课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随着了解程度的深入, 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以引导和任务的方式来让学生去根据课内知识来提出自己的问题, 然后学生就会发现, 随着知识了解的深入, 问题也就越来越凸现出来, 最终形成一种良性的教学循环。

2. 注意设置问题的新颖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 问题式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以高昂的学习情绪来出色地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 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还有着更为有意义的培养功效, 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就不免涉及我们所设置的问题的新颖程度和讨论价值。众所周知, 历史是由成功者写就的, 真正的历史真相往往不被人熟知, 所以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上, 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类似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讨论价值是极高的, 同时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并且通过对于这些既成文字的历史事实的怀疑来锻炼自身的创新精神, 那就是敢于挑战传统普遍的史学观点。由于近期清朝电视剧的热播, 导致很多错误的史学观点和历史真相大行其道, 严重歪曲了历史的真实性。例如, 某个电视剧中描述的清太祖努尔哈赤是个民族英雄, 他建立了满清政权, 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在他光辉形象的背后是多少辽东无辜平民百姓的冤魂, 他最开始的强大完全是建立在明朝时辽东经略李梁成的包容之下, 在李将军百年之后, 他不过是一个背叛者。纵观其一生的战争, 其不过是一个劫掠者和屠杀者, 这就是还原的历史真相, 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去揭开这个历史问题的层层面纱, 最终以自己的努力来发现历史的真相, 这对于学生的探究精神是一种培养, 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一种锻炼, 让学生不在被人为制造的历史事实所蒙蔽, 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方式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处事能力。

总而言之,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种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 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途径。通过问题式的教学模式, 我们不但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学生成绩的提高, 当然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积极性以及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来完成的。另外, 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怀疑精神, 敢于对既成的史实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无疑是一种理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这种思维方式, 能够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之中的综合能力。

摘要:问题教学模式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孕育而生的, 该教学模式很好地契合了不断发展的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从问题教学的意义入手, 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对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综合性的论述。

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现状及“问题式”教学改革 篇三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 初中数学 课堂实践

一、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概述

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出发,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应用数学知識的过程。

二、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操作环节

1.创设优质高效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渐入佳境的梯子。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习者的极大兴趣,兴趣必然产生学习动机。另外,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常是由直观表象上获得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结、总结,再深入研究、探讨,上升到理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学生热于关注有趣有实用价值的数学问题的特点,设置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能感受到用“数学”解决周边生活问题的乐趣。

例1:九年级北师大版教材(下)船有触礁危险吗——“利用三角函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教学上可如下设计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教学:

天桥区新铺一条地下管网,从建材市场开始一直往东,铺设1200米到工人新村。经过实地勘察,金牛公园中心在建材市场的北偏东30°方向和工人新村的北偏西60°方向。已知金牛公园的范围在以P点为圆心、500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请问,计划铺设的地下管网会不会穿过金牛公园?为什么?

可以设计如下问题:①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数学知识?②什么方法可解决上述问题?③你有几种构造目标函数的思路?

评析:①问题源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思考;②问题的设计有适当的难度,而且有引深的空间。在分析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质疑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课堂教学中心环节。我们要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部分学生或是提不出问题,或是表达问题不准确,或是问题缺乏可探究性,或是所问非所答,究其根源是不得法,教会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以课堂内容为载体,按内容的不同,要求不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方法进行指导。从一般方法入手,尝试模拟提问,养成提问习惯后,学生自然进入角色,提出的问题也就具有多样性、自主性了。

教师给出课题之后,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相关问题。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变“奉送真理”为“教人发现真理”。

例2:面对“用给定大小的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使其体积最大”这一问题时,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先提出问题:

①如果要利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来做这个纸盒,你觉得应怎样剪?怎样折?

②剪去的部分是什么形状?它的边长与折成的无盖长方体形纸盒的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合作制作一个纸盒之后,对求解的过程作出反思,并提出问题:

③如果设这张正方形纸的边长为a,所折无盖长方体形纸盒的高为h,能否用a与h来表示这个无盖长方体形纸盒的容积吗?④随着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的增大,所折纸盒的容积如何变化?当小正方形的边长取什么值时,所折纸盒的容积最大?

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搜集有关数据,以及对不同数据的归纳,学生自己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并对求解的过程作出反思。

3.反馈评价——促进课堂教学的手段。问题式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足有:

在分析问题的信息、问题结构上分配的时间不足和具备的认知结构不完善,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分析问题,对问题进行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的描述,使之能够有效地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线索;不善于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评价自己操作与目标的接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生成过程,要与学生一起经历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并在操作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及进行实时监控。

参考文献:

4.浅谈“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结构 篇四

大连金州新区高城山小学 范庆朝

【摘要】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数学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让数学课堂生动有效,是每一个教者思考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实现这些目标,以问题为驱动是一个有力的契机,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离开问题的“驱动”,新课改就成了一句空话。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才能摆脱这种被动灌输和机械训练呢?怎样才能让数学中冰冷的美丽化为火热的思考?笔者认为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出问题

问题驱动

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源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数学家们无一不强调问题在整个数学发展以及个人创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问题驱使数学家付出毕生的精力去追求答案,如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希尔伯特23个问题都是推动数学前进的著名数学问题。

同样,问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也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通过“问题驱动式”的课堂教学,打造高品质数学课堂。下面以“长方体的体积“教学为例,谈一下 “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身心卷入课堂,必须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内容各章节之间并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新知时,也可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为教学埋下伏笔。在新旧知识点的衔接处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同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教学片段一]

1、(出示“数数”)谁能读一下这个词?数来源于数。

2、(出示“量量”)这个词怎么读,量来源于……

3、(出示一条线段)要想测量这条线段,要用到什么单位? 假设这是1厘米(出示1厘米长的线段),我是不是这样量这条线段的长度,(课件在长线段上依次显示1厘米),这样就产生了尺子。(课件配合演示)

4、要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要用到什么单位?

假设这是1平方厘米(出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我是不是这样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课件在长方形上依次显示1平方厘米),由此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5、出示一个立体图形,要量出它的体积,要用到什么单位?假设这是1立方厘米,我们是不是这样量(在立体图形上依次显示1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6、再出示一个立体图形(全部显示1立方厘米),谁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

7、你发现了什么?(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

1、出示(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2厘米)长方体透明盒子实物,我们把它的厚度忽略不计,你能量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吗?

二、合作交流 研究问题

合作交流,研究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较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除了采用接受学习方式外,还应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了问题,就需要让学生去尝试解决问题,探索问题背后的答案。学生在自主学习、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将自己的疑惑的问题或自主探究的成果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片段二]

1、老师为同桌每人提供了一些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6个)。下面请你利用这些小正方体量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它的体积并展示。(只汇报装满盒子要用30个小正方体的那种情况)

4、出示(长为10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盒子,你能量出它的体积吗?(每四个人发一个),学生动手量。

5、你们遇到问题了吗?遇到什么问题?(小正方体不够)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6、学生汇报展示。(先让铺满一层,再摆出高的来汇报)(再让只摆长宽高的来汇报)通过的刚才的量,你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吗?

7、看大屏幕,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刚才动手摆,现在不让你动手摆,你能想出这个长方体是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摆的吗?它的体积是多少?

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说完汇报。

8、(再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快速说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9、你发现了什么?师小结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板书)

三、思维碰撞 升华问题

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在知识学习上走得快,更需要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

“让人走得远”的教学不把传授系统知识视为教学的本质,而是创造条件,让人在知识探究中产生自己的思想、体验和理解。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其思维一定会得到拓展,探究的问题也将得到升华,随之也会产生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问题探究重视课堂上动态的生成,但同样重视课前的精心预设。没有充分的预设,不可能抓住课堂生成的精彩瞬间。[教学片段三]

1、是不是长×宽×高得出的就一定等于长方体的体积呢?(通过长可以知道一排有摆几个,通过宽能知道摆几排,长×宽得出一层摆多少个,高就是几层,乘积就是体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2、如果长方体的体积用字母“V”表示,长用a,宽用b,高用h,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吗?(板书字母公式)

3、现在要求长方体的体积你还用体积单位量吗?为什么?那量什么?

四、巩固反馈 分享问题

学生解决了应该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了解了新知识,理解了新知识,掌握了新知识,要想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去分享问题成果,并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信心。

[教学片段四] 小练习。(出示图)长宽高量好了,你会求它的体积吗?(依次出示1-3小题)(1)一个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4厘米。(2)一个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课件配合把1题的图缩成2题的图)

(3)正方体,棱长是3厘米。(课件配合把2题的图缩成3题的图)

你们发现了什么?正方体的体积怎么求?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正方体的棱长用字母a表示,你能用字母公式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吗

(V= a×a×a=a3)(4)a3表示什么意思?

五、总结归纳 生成问题

总结归纳是数学思维活动延续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没有这一环节,学生获得的知识就很难形成系统,思维能力就不会得到创新,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因此每当一节课结尾时,教师要及时总结,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做解答,以造成悬念,预示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且听下回分解”的渴盼。

[教学片段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为下节课做准备)

让学生说一下想法。

5.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现状及“问题式”教学改革 篇五

郭善光

山东省沂南县大庄镇杨坡中学

【摘要】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情景创设又是使学生走入课堂的关键。

【关键词】情景式教学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情景创设又是使学生走入课堂的关键,几十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情景式教学方法。

1新旧结合式情景教学

新旧结合情景式教学,就是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正方形的性质时,先复习矩形和菱形的性质,通过复习我们知道,研究这两种图形从边、角、线三方面入手,先研究了四条边的关系,边的关系包括了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又研究了四个内角的关系角也包括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最后研究了对角线,也研究了这两个方面;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白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这样一来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和自然的就去研究正方形的这三方面,并且还会和矩形、菱形作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创设情境,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正方形的知识。

2类比式情境教学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3实物演示式情境教学法

实物演示式情境教学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4问题式情境教学法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问题引答案给予的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一元一次方程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5设疑式情境教学法

设疑式情境教学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6演示教具式情境教学法

演示教具情境教学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我们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明白我们是利用了同位角相等来画的平行线,从而很直观的得出一个判定方法,那就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天直线平行。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7音乐渲染式情境教学法

上课前2分钟放一段音乐,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只要选取恰当的音乐,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8强调式情境教学法

根据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开始上课我们就讲一些让同学们感到重要的或有意义的学习方法,或重要的知识点,已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二元一次方程,是整个初中教学的重点,它的地位大家都知道的,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矗今天,我们就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9图画再现式情境教学方法

图画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快速明白其中的道理,例如:在学习一元一二次函数时,利用图像,更容易研究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10生活展现式情境教学方法

6.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现状及“问题式”教学改革 篇六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了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从内容、方法、手段、活动等方面展开总体规划, 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预设性。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并不一定会保证课上的好, 但不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肯定取得不了好的教学效果。因而, 分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整个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分析

(一) 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初中数学教师总是坚持“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 为了达到课堂目标而忽略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了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顺利, 常常调用一切可以控制的元素来实现这一目标, 忽略学生的重要性。这种教学设计思维方式实际上将学生当成教成了工具, 完全不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二) 堆积过多的教材信息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教材信息进行优化处理, 这样才能保证初中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但是, 当前一些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按照相应的顺序展开教学工作, 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种无序、无结构化, 只是把所选定的教材信息进行机械化的堆积。当堆积到一定程度后, 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 传授知识的方法单一

一份好的教学材料应当是具备多方面信息的, 而初中数学教材的知识信息仅仅停在书本上, 即静态信息。而许多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对静态数学知识进行总结规划, 教师的观点是只要在课堂上将书本中的知识给学生都讲到了就算完成任务了, 对于书本以外的其他的内容很少在意。这些做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

(一)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与外部世界及自我的关系时所体现出来的功能特征, 其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时,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行为中的学习能力, 认识到知识和情感表达对外在问题的解决作用。而学生的体验的历时性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亲历性需要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活动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体验的验证性则强调设计的问题能够创造认知冲突, 引发学生的思维思考, 最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让学生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能充分体现出来。

(二) 对教材的创造性讲解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的讲解课堂教材, 并领悟编者的意图, 把握教学内容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教师应该按照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注重数学知识的有序教学。引导学生对“先出现什么, 再出现什么”这一过程的理解。在把握好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时, 对相应的练习进行设计。以此保证所选择的教材具有针对性、层次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教师应大胆使用创造性教材, 打破章节顺序, 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例如:在进行“方程和它的解”的教学时, 对“求解方程, 先要分析方程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这个知识点, 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在黑板上写出一些等式让学生判断下列是不是方程。如果是, 指出它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 说明为什么。

按课本讲解, 强调两个“注意”。

例2按照下列条件, 写出方程:

(1) 某数比它的45大156;

(2) 某数比它的2倍小3;

解: (略见课本) ;

注意:“谁比谁大 (小) ”实际上说的是相等关系。

这样可帮助学生了解方程、方程的解, 解方程的概念;根据条件列出方程是把文字叙述的相等关系写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使其对教材的理解更具有创造性。

(三) 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思维

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组织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获得认知矛盾, 得出数学问题并根据心理表象、概念和语言对数学知识进行内部表征, 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中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 除了重视知识的静态梳理外, 还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

以“函数的图像”知识点为例, 教师需要创造教学情境, 设计相关问题。如: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 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 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 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 叫做什么对应? (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结合实际提出问题是分析和推理求证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能够轻松地融入函数图像的学习。明确y与x的对应关系。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后, 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转化为学生思维聚合和发散交错体现的过程。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师所设计的学习活动, 还不能完全让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矛盾, 只是一贯对知识进行了平铺直叙, 缺乏创造性。由此看来, 这两个基于不同出发点的课堂教学设计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三、结语

综上所言, 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需尽可能的将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要求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充分认识、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全面考虑到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马云鹏, 孔企平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2003, 7.

[2]课程教材研究所, 初中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 2007, 11.

7.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现状及“问题式”教学改革 篇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长期以来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猜想探究,因此学生只是机械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被动的推理和运算,长期如此学生就会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潜能。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要高高在上而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平等、信任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与研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坚持鼓励为主,态度亲切,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智慧火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例如: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子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能嘲笑而应耐心地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同时又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仅追求短期效益、吝惜时间,要结合问题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留有足够的发现、分析、质疑、释解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刚开始时可将学生分成互助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再交换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有可能发现问题中不合理的地方,要加以讨论、改正并解决,这样将大大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说学无定法、教无定法,但是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8.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篇八

马坝初中

何良文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为了更好地落实和贯彻新《数学课程标准》精神,为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为了有效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就必须进行改革和探索。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正呈蓬勃发展的势态,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在教改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本人的实践和体会,谈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的看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那么将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具体表现为: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问题无层次性、争对性,没有抓住重点。一句话,缺乏精心安排。一节课从开始到下课满堂问,忽视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要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2、“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不结合学生实际,照本宣科;课堂上一味让学生模仿练习,且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例如,忽略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学生练习时套用公式;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间的关系没有讲清楚,学生练习时套用公理。究其原因,是教师钻研教材不深,讲解不透,交待不清。何谓“精讲”?那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适当地讲解。何谓“精练”?那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3、依赖《教师教学用书》,忽略“备”课

在教学中,不认真钻研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不认真分析学生实际,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依赖《教师教学用书》,忽略“备”课,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是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的,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勇于改进教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的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口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5、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偏重于整理性的论证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而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从而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在解题过程中,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企图强化思维定势,其结果是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状态。要改变这些教学现象,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认真研究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二、认真学习,加强研究,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法,法无定法,师法不拘囿,教改有路凭探索!

学无止境,镜有佳镜,生境要活跃,学海无涯任遨游!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略。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是走正确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因此,教师务必要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第一,要更新教学观念。(1)过程暴露观点: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等,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2)反馈矫正观念: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是脱离实际的教学。第二,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1)《数学课程标准》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二是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2)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认识目标,目标制定要具体化,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便于测量、评价。(3)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参与教学.

9.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篇九

“有效教学”是当今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从广义而言,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其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套策略和技术。在新课改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广大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力求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做到这几点?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培养师生良好情感是有效教学的突破口。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就是要以师爱去激励每个学生进步。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无效学习学生较多,作为数学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或许老师的冷眼相看,是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方向的助力。对初中数学无效学习学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关心他们,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让他们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数学无效学习学生加以特别的照顾,如回答问题、上黑板前板演,只要他们有人举手,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感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与优生一样的地位。课堂上,为了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要经常向他们提一些简单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如果回答不正确就及时给予启发引导。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俯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由于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就必须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地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的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学生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

当然教师预设与学生学习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学生学习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开展,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学生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属于他们新的主题。因此,教师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始终把学生摆在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从而推动学生有效学习。

同时应从学生出发,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共同教育的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打破学科界限,更多的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本班教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我经常和其他任课教师交换意见,对班级中的每个同学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在教学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训练目标,在内容的安排上进行有效地衔接和统一,这样,对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沿着预设目标迈进,搭建各科任教师协同育人的氛围

二.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设置学生熟悉的、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知识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中位数与众数”的新课导入:

在讲授“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小明是我校初中毕业的学生,由于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于是南下到广东某市打工。当他路过一家公司门前时看到了一则招工广告:由于业务扩展,我公司急需向社会招聘员工一名,我公司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速来面谈。看完这则广告后,小明非常动心。于是他找到该公司经理,经过简短面谈后与该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可一个月后,小明仅领到500元的工资。小明感到很吃惊,随后他又了解周围员工的工资情况,竟没有一个人工资达到2000元的。他非常愤怒,找到公司经理说:“你骗了我,我要到法院告你们。”公司经理说我们公司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

请问:小明能打赢这场官司吗?故事刚一讲完,全班同学便议论纷纷,有的说:“小明肯定赢。”有的说:“不一定。”……

笔者问:“为什么呢?”之后留出5分钟时间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5分钟后,各组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小明输定了!因为通过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正好是2000元。最后,笔者让他们认真分析一下小明被“蒙骗”的原因。

有人说:“小明考虑问题不周到,被高工资冲昏了头脑。”

有人说:“小明缺少社会经验,贸然行事。”……

经过一翻讨论后,笔者向他们揭示了小明“受骗”的本质原因:算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进而向他们讲解算术平均数的优点和缺点。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本节课课堂效果很好,很成功。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我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同学们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明确规则

把全班分成10组,每组中有1名学生投掷硬币,1名学生作记录,其他学生观察试验是否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

(2)明确任务

每组掷硬币50次,认真统计“正面朝上”的频数,并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整理试验的数据,做好记录。

(3)各组汇报试验的结果。

各组将测得的数据一一作汇报,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累计,填好书上的表格。

(4)总结交流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

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四.适度评价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也要防止评价的极端倾向。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一节课上,表扬的掌声不断,我们应反思一下:无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笔者认为,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10.问题式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构建 篇十

关键词:问题式;初中数学;情境;探究;开放

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思维的起点,更是创新的基础。也就是说,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要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也获得大幅度提高。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确保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也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性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问题式的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质量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活动之一。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相信学生,要通过思考相关的问题来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为了构建出有效的问题式数学课堂,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为了构建出真正高效的数学课堂,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对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1)如果随意满足全等三角形概念中的三个条件是不是就能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两边对应相等,一对角相等,思考: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一边或一角来判断两三角形全等?

……

组织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通过自主动手证明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进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要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突破课堂重难点。

二、组织问题探究,锻炼自学能力

所谓的问题探究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组织学生对相关的练习题进行一题多解或者是一题多变,这样一来能够构建出高效的数学课堂,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来能够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而也对高质量数学课堂的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Rt△ABC中,已知∠C=90°,点D为AB的中点,求证:CD=AB

该题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属于基础题,之所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是为了进行一题多解,让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同时,也为学生考试能力的提高做好铺垫工作。所以,对于该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来进行解答,即:第一种方式是延长CD至点E,使CE=2CD;第二种方式是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等等,详细的解题步骤略。但是,组织学生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进而使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思维得到发散,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三、思考开放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开放性问题的思考是有别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问题探究的,但都能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创设有效的开放式问题,以锻炼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如右图,已知点B、C、F、E在同一直线上,∠1=∠2,BC=EF,如果想要证明△ABC≌△DEF,在只需填写一个条件的情况下,这个条件可以是 (可以写多个),之后,并写出证明的详细过程。

这是一道条件开放性的数学试题,在该过程中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自主证明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考试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当然,还有结论开放式、背景开放式等,这些开放式问题的思考对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问题,要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能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和自主证明的过程中突破课堂重难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相信学生,要结合教材有效地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以确保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1.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现状及“问题式”教学改革 篇十一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一个民族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这个民族未来的发展。在这个不断进步的时代下, 国家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教育事业发展主导力量的教师队伍, 更要有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新课程应运而生,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又一次变革, 我国的教育发展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从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到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师生积极交流互动, 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数学, 也包括其他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 但是由于新课程教学改革使现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和手段与传统教育脱离, 又没有与新课改衔接上, 导致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降。新课程改革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制订教学目标没有真正地考虑学生, 只是形式主义

有些教师的教学目标设定的过于机械化, 片面地追求程序化, 未能将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充分地融合。把师生之间的对话, 只是当作简单的问答、机械式的互动, 将知识灌给学生。

2. 数学课堂讨论混乱, 把自主变成了自留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提倡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都会采用学生自学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 盲目地、没有指导性地让学生自主学习, 造成了课堂的无效性。好多学生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造成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流逝, 没有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和方法, 造成课堂的无效性。

3. 多样化的探究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数学教学课堂展开探究性的学习, 在一些非探究型的课题上, 探究性的学习被扩大化了。实际上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题都需要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如, 那些概念性的、事实性的陈述类的知识, 靠理解的方式就能够掌握。所以, 数学课堂去研究那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将数学课堂效率最大化, 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新课堂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1. 反对形式主义, 务实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初中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积累程度是有限的, 要以接受性的学习为主。在新课程改革以后, 课堂教学依赖于形式, 表演的痕迹过重, 效率不高。所以,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与现实相结合, 建立以数学现实为主要内容的认知过程。

2. 加强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

数学教学特别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自主探究, 加强小组合作。但是每一节都让学生小组讨论, 会影响课堂效果。小组讨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

有些初中的数学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较喜欢将座位靠的近的同学分为一组, 对课堂上的重点难点进行小组讨论, 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但是有些学生习惯懒散, 影响问题的完成质量。所以, 采用按照成绩分组的方法, 促进优势互补,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明确个人责任, 完成既定任务

由于有些学生懒惰, 不积极参加小组讨论, 因此, 在讨论之前制订好要完成的目标, 明确分配职责、任务, 在合作中使自己能力得到升华。有明确的目标, 就有讨论的动力, 不要让小组讨论停留在形式上。

(3) 老师及时地引导、鼓励

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 没有形成数学思维, 在一些问题的谈论中很难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因此, 讨论遇到了瓶颈,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出面来解决一些学习讨论中面对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一些错误要及时地纠正, 正确地处理错误,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对于好的方面不要吝啬鼓励, 实施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的策略。

3. 先操作后讲解, 增加题型的变形演练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将知识简单地灌输, 而是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 进行实践活动。在初步了解知识点之后要学做题型演练, 形成自主数学知识框架, 不要只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 要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地构建起自我数学体系, 形成知识的理解和积累。

常言道:“教无常法, 学无常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课堂有效教学理念一直被我们所倡导, 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一直被我们反复研究, 并且是广泛实践的课题。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践教学中, 改善现在的教学环境, 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 全面推行有效的教学策略, 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 使我国教育改革与实践接轨, 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摘要:新课程改革推行几年来, 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可, 在提高学生自主性、提升课堂效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仍然存在着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 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 对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着误解和偏差。主要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切入, 浅谈初中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及经验总结。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2.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现状及“问题式”教学改革 篇十二

[摘 要] 翻转课堂教学必然是因为具备很多优点所以才能在课程改革中崭露头角,不过,处于不断摸索尝试阶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操作与活动推进中不免会存在一些??题.本文通过翻转课堂教学的起源、内涵、特征、理论支撑、模型设计以及实施步骤等内容讨论了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关键词] 翻转课堂;初中数学;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对创新教学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对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虽然新课程改革开展的时间已经不算短了,不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他们花在课堂讲解上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效果也就相对缩小,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烦冗的讲授会逐渐陷入低迷的状态.学校学习的知识很多时候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适当地延伸或者将其转移至家里进行学习.事实上,这种彻底颠覆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确实为当今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创新及发展提供了更新、更好的思路与方法,这也使其成为受人瞩目的新型教学方式.翻转教学的产生

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两位化学教师在2007年的春天将课上的教学内容用屏幕捕捉软件进行了精心录制,并且把这声像俱全的视频发布到专门的教学网站上以帮助缺席的学生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一些需要复习与强化知识的学生也可以重复查看与理解.两位教师也观察到学生完成家庭作业遇到困难时往往也可以借助这些视频进行及时补充.两位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进知识的传授并促使翻转教学逐渐形成,最终成为我们现在所关注的翻转课堂教学.内涵及特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使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被完全颠覆,学习过程的重新构造、知识传授与内化的过程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呈现出了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尤为不同的一面,具体见表1.理论依据

1.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这一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潜心研究的成果对于翻转课堂教学理论来说是极为有力的支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学习条件一直是该理论所倡导的,这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掌握并因此取得好成绩.学生在课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视频的学习和自我在线检测,在自身的不足与错误面前也能借助教学视频及时进行矫正.由此看来,掌握学习理论确实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2.混合式学习理论

混合式学习涵盖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形式各异的多种方式.学生在混合式学习中常常会利用电脑、手机等随时下载学习内容并进行自主式的数字化网络学习,然后回到课堂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付诸讨论与探究.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变成了多种学习方式相互交融的混合式学习,各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同时也使教师的精心教学获得了最可喜的效果.模型设计

美国的杰姬?格斯丁经过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最终将翻转课堂划分成了参与体验、概念探索、意义建构和应用展示这四个阶段.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初始时期,学生学习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事先录制的教学视频是一个渠道,教师发布的博客课程视频也是一个渠道,还有一些专门性的教学网站都是学生进行翻转学习时可以利用的渠道.而且,在这些网络式课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等还能得到交流互动式的具体呈现.接着学生再将自己的学习情况采取自测等形式进行反馈,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最佳的实现,最终的成果展示也不用集中于课堂,而是能够更加及时地在网络上得到展示与交流.张金磊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翻转课堂教学过程具体分为课前与课中两个阶段,个性化与协作化的学习环境因此有了科学理论与指导的融合以及渗透.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构建了如图1的教学模型.实施步骤

1.知识传授

(1)明确目标并围绕目标准备好教学视频.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首先要做的同样是教学目标的明确与设定,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将翻转课堂教学所包含的两个过程的子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和精心设计.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视频录制时也应该将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上课专注度考虑进自己的教学视频制作中,一般说来,主题突出、内容精悍并使内容贴近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微视频应尽量控制在10分钟之内.最后,教师应该将这些教学微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在自己熟知的网络教学平台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巩固.(2)自主学习促使概念的及时记忆与领会.学生利用教学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时不管是在线观看,还是下载后自主学习,方式不受限定,但其中影响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还是他们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时的感悟和领会,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生高质量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利用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通过暂停、重播等行为随时调整与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内容,教师的重复讲授因此大幅度降低,学习目标随着学生自身调节与重复学习得以实现.学生再通过教师布置的练习来检测自主学习中的疑惑与差距,然后通过QQ等方式将学习反馈展示给教师,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及时的了解.2.知识内化

(1)协作探索促使概念的实质得以剖析展现.这是课下学习情况反馈、师生共同探究学生所遇共性困惑的阶段,也是对具备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的深入研究阶段.学生在建立一定的知识感受与初步模型之后,与教师及同伴进行互动的交流与探索,能够使得自身的疑惑得到及时的解决.教师在此阶段能够近距离地聆听到学生内心的声音,观察到学生最真实的思维,这就成为后续教学方向性与针对性的导向.教师自身的角色也由知识内容的呈现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教练,学生的学习也因此变得目的性更强.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很多时候也能采取小组协作的形式来解决.比如,笔者在自己的实验班上就帮助学生进行六人一组的分组,然后组织与引导六人小组进行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方式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辨析.教师在学生小组活动时巡视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或是参与学生的讨论,或是对个别小组的行为进行针对性地提点与指导,鼓励组内学习相对优秀的学生为学习上存在疑惑的学生进行及时地讲解,带动整组同学的进步与成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这个协作交流的环节中得到了有力的发展和提高.(2)展示成果并一一评价学生综合表现.在学习的最终阶段,学生可以将自己或者本组成员的收获积极展示出来,此类展示形式多样,比如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小组竞争,学生能够在小组间的良好竞争下取长补短,并因此获得共同进步.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此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方式跟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多采用访谈、小论文以及学生档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这些形式都具备了表现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能做出及时的跟踪与判断.教师在及时了解学生各项学习活动效果的同时,还能为后续翻转课堂教学做出更好的方向性判断.总结

上一篇:助理值班员复习题下一篇:光明大陆427更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