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教育工作计划(精选12篇)
1.劳动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一
新村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我们十分重视学校的劳动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重视学校劳动方面的工作。因此,我校本学期的劳动工作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工作业绩。现就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劳动基地的建设与巩固方面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劳动基地,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爱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并通过劳动活动,继续加强对学生劳动观点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加强了学生保护校园环境的劳动工作
春季学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全校师生共同维护校园环境卫生,让学生通过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增强学生的劳动环保意识。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 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2)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3)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总结一学期的工作,我们始终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师生进行了劳动教育,因此,效果很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继续强化师生劳动意识,用劳动创造幸福。
2008年春季学期新村小学
劳 动 技 术 工 作 总 结
新村小学 2008年7月14
日
2.劳动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二
为了全方位地开发和利用劳技技术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的技术需求和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素质, 我们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学实践研究。
一、优化教学环境, 强化技术教学
1. 优化劳技教学环境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单纯地搞"纸上谈兵""黑板上种田"是无法完成学习内容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 才能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领, 形成自己的能力。
劳技专用教室的设立, 完善的教学器材配备, 能够满足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开展观察、尝试和实践等活动, 充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还能让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2. 改进劳技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生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 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基础。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都愿意学、愿意做, 因此精心设计教法, 能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 常用的有成果展示法、谜语法、游戏法等等。
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教学上教版四年级《双椎体模型》一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大型教具进行实物演示, 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 发现现实状态与原有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冲突, 学生立刻就会产生疑问。当学生带着探究科学奥秘的心情去实践制作时, 这时的动力是十分强大的, 同样也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 加强劳技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 学生是技术实践的主体。学生个人单独实践的形式, 可以锻炼其独立的品质, 培养其创造精神。可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也有长短。因此, 教师也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善于根据教材的需求, 适时改变学习方法指导, 为他们创造一种协作环境, 引导他们互相帮助, 彼此取长补短, 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在活动中, 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每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变化, 需要他们灵活地运用劳动技巧协调动作, 搞好配合。这种合作, 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因素。
4. 体验劳技教学成果
成果展评是劳技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作品的展评, 既可检查教学效果的好坏, 又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并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创作意识。
评价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如小组互评、集体展评等。而展示的方式也可以多元化, 如将班中评出的最佳作品, 放置在教室的展示橱里, 让来专用教室上课的同学都能观赏。或将各自的特色作品拍摄下来, 打印成稿, 期末贴在每个同学的成长记录册上, 永留纪念。这些不同的形式, 都能让学生体验到通过劳动创作, 生活能够变得更加美好, 从而使学生对劳动技术的感情得到升华。
二、科学选择内容, 进行拓展延伸
课外的延伸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原有的教学之后, 也可以用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注意, 使学生的兴趣持续不断, 创造有增无减。
1. 布置有趣的技术实践作业
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寻求教学的最优化, 必然要对作业的优化进行探索。劳动技术的作业不同于语、数、外的作业, 它可以有意识地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引进学生课外获取的信息。
例如:四年级第一册第一课关于纸张的来源, 五年级教材中木材的来源, 还有五年级第二册第一课关于废旧电池的回收等, 教师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自然课中所学到的知识, 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回收信息资源之后, 可以利用制作小报、汇报调查成果。这样把学习兴趣延伸出去, 达到课后巩固发展的目的, 使学生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 进行有意义的技术竞赛
有竞争, 才有进步, 学技术也是同样道理。当学生学习了一系列的技能之后, 需要检验学生是否学会这些技能, 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熟练地运用。这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竞赛来达到检验的目的。
例如:四年级第二册学习金工的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弯折一笔画铁丝作品的比赛。通过比质量、比速度等方式, 让学生在竞赛中激发兴趣, 从而再次达到巩固技能的目的。
三、利用科技活动, 开发校本资源
把劳技教育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劳技教育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把学生源于生活和课本知识提出的奇思妙想在劳技教育中去检验与实践。通过植物种植活动、建模制作活动、发明创造活动等, 能营造一个良好科技教育的校园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我校在四年级开设建筑模型兴趣小组的目的, 既是为了在学生中开展建筑模型科技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丰富和促进兴趣课的开展和提高, 同时也是为参加市区的中小学科技模型比赛做准备。因为每个学期区里比赛的模型都是各不相同的, 所以每一次对学生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新的挑战。
比如制作木质的中国馆, 这个作品因为材质的关系, 制作的效果远比纸质中国馆要好得多。通过基础训练和集中制作, 同学们制作的中国馆, 个个都很棒。在参加区里组织的比赛的基础上, 学生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这些完成的中国馆进行整合。教师结合劳技课的教学内容, 利用电工与金工技能, 让学生对中国馆进行再创作。正逢世博会召开期间, 去过中国馆的同学说晚上亮灯的中国馆很漂亮, 大家就思考如何使我们的中国馆模型也能亮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 五年级的学生在每个中国馆的内部都安上了一盏灯, 然后在底板下, 通过导线的正确连接, 最终接上开关, 就能使四个中国馆同时亮灯。当灯点亮的一刹那, 所有成员包括教师在内都一起叫了起来, 太高兴了!学生的潜能真是无限的, 在接着设计围栏时, 同学们设想了好几个方案, 可大家仍感到不太满意。这时, 一位男孩提议用2010和EXPO这八个字母组成围栏。大家一听, 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创意太棒了!大家立刻行动, 四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金工技能的训练, 弯制铁丝作品已经非常熟练。每人负责一个字母, 一共弯制6个, 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大家排好序, 依次将字母插入底板, 仔细地整形后将铁丝固定住。会发光的中国馆完成了, 学生们看着自己努力创作的成果, 都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所感动, 激动地鼓起掌来!
3.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三策略 篇三
为了全方位地开发和利用劳技技术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技术需求和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素质,我们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学实践研究。
一、优化教学环境,强化技术教学
1.优化劳技教学环境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单纯地搞"纸上谈兵""黑板上种田"是无法完成学习内容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领,形成自己的能力。
劳技专用教室的设立,完善的教学器材配备,能够满足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开展观察、尝试和实践等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2.改进劳技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生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基础。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都愿意学、愿意做,因此精心设计教法,能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成果展示法、谜语法、游戏法等等。
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教学上教版四年级《双椎体模型》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大型教具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发现现实状态与原有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冲突,学生立刻就会产生疑问。当学生带着探究科学奥秘的心情去实践制作时,这时的动力是十分强大的,同样也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加强劳技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学生是技术实践的主体。学生个人单独实践的形式,可以锻炼其独立的品质,培养其创造精神。可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也有长短。因此,教师也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善于根据教材的需求,适时改变学习方法指导,为他们创造一种协作环境,引导他们互相帮助,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在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每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变化,需要他们灵活地运用劳动技巧协调动作,搞好配合。这种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因素。
4.体验劳技教学成果
成果展评是劳技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作品的展评,既可检查教学效果的好坏,又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创作意识。
评价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如小组互评、集体展评等。而展示的方式也可以多元化,如将班中评出的最佳作品,放置在教室的展示橱里,让来专用教室上课的同学都能观赏。或将各自的特色作品拍摄下来,打印成稿,期末贴在每个同学的成长记录册上,永留纪念。这些不同的形式,都能让学生体验到通过劳动创作,生活能够变得更加美好,从而使学生对劳动技术的感情得到升华。
二、科学选择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课外的延伸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原有的教学之后,也可以用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兴趣持续不断,创造有增无减。
1.布置有趣的技术实践作业
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寻求教学的最优化,必然要对作业的优化进行探索。劳动技术的作业不同于语、数、外的作业,它可以有意识地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引进学生课外获取的信息。
例如:四年级第一册第一课关于纸张的来源,五年级教材中木材的来源,还有五年级第二册第一课关于废旧电池的回收等,教师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自然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回收信息资源之后,可以利用制作小报、汇报调查成果。这样把学习兴趣延伸出去,达到课后巩固发展的目的,使学生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进行有意义的技术竞赛
有竞争,才有进步,学技术也是同样道理。当学生学习了一系列的技能之后,需要检验学生是否学会这些技能,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熟练地运用。这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竞赛来达到检验的目的。
例如:四年级第二册学习金工的技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弯折一笔画铁丝作品的比赛。通过比质量、比速度等方式,让学生在竞赛中激发兴趣,从而再次达到巩固技能的目的。
三、利用科技活动,开发校本资源
把劳技教育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劳技教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把学生源于生活和课本知识提出的奇思妙想在劳技教育中去检验与实践。通过植物种植活动、建模制作活动、发明创造活动等,能营造一个良好科技教育的校园氛围,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我校在四年级开设建筑模型兴趣小组的目的,既是为了在学生中开展建筑模型科技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丰富和促进兴趣课的开展和提高,同时也是为参加市区的中小学科技模型比赛做准备。因为每个学期区里比赛的模型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每一次对学生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新的挑战。
比如制作木质的中国馆,这个作品因为材质的关系,制作的效果远比纸质中国馆要好得多。通过基础训练和集中制作,同学们制作的中国馆,个个都很棒。在参加区里组织的比赛的基础上,学生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这些完成的中国馆进行整合。教师结合劳技课的教学内容,利用电工与金工技能,让学生对中国馆进行再创作。正逢世博会召开期间,去过中国馆的同学说晚上亮灯的中国馆很漂亮,大家就思考如何使我们的中国馆模型也能亮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五年级的学生在每个中国馆的内部都安上了一盏灯,然后在底板下,通过导线的正确连接,最终接上开关,就能使四个中国馆同时亮灯。当灯点亮的一刹那,所有成员包括教师在内都一起叫了起来,太高兴了!学生的潜能真是无限的,在接着设计围栏时,同学们设想了好几个方案,可大家仍感到不太满意。这时,一位男孩提议用2010和EXPO这八个字母组成围栏。大家一听,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创意太棒了!大家立刻行动,四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金工技能的训练,弯制铁丝作品已经非常熟练。每人负责一个字母,一共弯制6个,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大家排好序,依次将字母插入底板,仔细地整形后将铁丝固定住。会发光的中国馆完成了,学生们看着自己努力创作的成果,都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所感动,激动地鼓起掌来!
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生活是劳动技术的源泉。教师可以通过全方位地开发和利用劳动技术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的兴趣,体会劳动技术课带来的乐趣,进而引导学生从源于生活到学会生活,不断提高劳动技术教育的质量,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劳动技术教育汇报材料 篇四
我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劳动技能教育的。
1.重视劳动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劳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劳技教育的主阵地,在每学期初,我就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并认真落实,保证做到:劳技课不被占挤。另外还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和编排特点,实施教学,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首先,我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的不稳定性,挖掘每课内容和思想内涵,创设劳动教育的愉快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树立劳动观念。如在手工制作时,播放一首乐曲,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实践操作。其次,加强先进导向,进行技能指导。教师在课前先制作几个精致的手工制作,让学生进行观赏,激发学生强烈的动手愿望,然后让学生自己操练。再次,展示劳动成果,让学生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2.开发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
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动技术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实践中,我们力争做到劳技教育的四个结合:
与自我服务劳动相结合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保持自己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如教育学生自己削铅笔、包书皮、整理书包、洗手洗脸、剪指甲、系鞋带、铺床叠被等。
与学校服务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思想。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大扫除劳动,让学生为美化校园、美化班级出力。如擦窗扫地、布置教室等。
与家庭服务劳动相结合让学生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其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应该关心家中的事,做好父母的小帮手,培养孝敬父母长辈的美德。如:洗衣做饭、扫地洗碗、买菜购物等。
与社会实践劳动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加一些社会的义务劳动,如清扫公共场所,到校外劳动基地参加劳动等。让学生认识到为社会进行任何一种劳动都是无比光荣的。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幸福,从而受到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汇报材料
汊沽港镇二街中心小学
赵大明
5.我心中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 篇五
劳动,这个响亮的词语,人们对它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部分人认为它伟大,一部分人认为它卑贱。尤其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劳技教育更是被忽视,孩子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基本脱离劳动。许多孩子没有体验过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劳动技术教育。
一、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喜悦。
二、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鼓励和教育学生从学会自我服务入手,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劳动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增强劳动的智力含量,引导学生手脑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
四、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立足学校课堂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并通过富有特色的劳技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劳技特长。
五、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联系,在劳技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形成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年龄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课程和行为引导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计划、工作、社交等“关键能力”。
七、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构建“大劳育”的教育体系。
八、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有一支优秀的劳技师资队伍和一套具有实用性、特色性的课程教材,为实施劳技教育提供基本的保证。
6.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方案 篇六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为深入做好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二、教育活动安排
1、保护花草树木
(1)学校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全体老师和学生发出号召: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中高年级可开展“我给小树写首诗”活动。
(3)组织开展在校内植树、除草、松土、浇水、修枝等活动。
(5)各班开展“种植区”的实践活动。
2、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教育:
(1)各班将劳动教育纳入“班级主题教育”,并和“家校一体”教育评价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学生家庭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基地”。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能力,通过“四项评比”等形式开展:不要大人喂饭,自己叠被整理房间,“认菜名”,拣菜洗菜,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实践活动。
(3)做好定期进行家务劳动(自理能力)的情况调查工作。(调查表各班根据班情自制)
3、班级劳动
(1)做好班级值日等日常劳动指导,确保每位学生参与班级劳动,劳动到位。
(2)开展每月一次的学校大扫除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巧的指导。
4、课堂教学
三~六年级综合与实践教师认真落实《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开展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积累活动材料并上交学校。(学校根据种植实践区情况,进行“劳动实践活动”评比。)
5、节日教育
各班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开展“谁是最可爱的人”主题班会,学唱《劳动最光荣》,诵读《粒粒皆辛苦》等活动。
三、家庭、学校教育做到“八不要”
1、不要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如“不按时交作业,罚做清洁”。
2、不要用“免劳”来奖励孩子,如“今天作业全对,扫地任务免了”。
3、不要再孩子面前蔑视劳动,如“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捡垃圾”。
4、不要因为干不好就“不用”,如“你洗不干净,不用你洗”。
5、不要因为一次失误而训斥,如“怎么把碗打破了,真够笨的”。
6、不要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如“10分钟了,一件还没做完,我都做3件了”。
7、不要否定孩子的劳动成果,如“看你洗的袜子,跟没洗有啥
两样”。
8、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一些“厌恶劳动”的话,如“居委会让大家扫雪,我才不去呢”。
四、总结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根据总结情况,学校处评选“孟海劳动好少年”。
7.劳动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七
农村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为经济的发展进行长期投资,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而是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早在1989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对6700家农户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 农户的人均年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1989年, 文盲户人均年收入442.84元, 受过小学教育的为542.96元, 受过初中教育的为616.30元, 受过高中教育的为639.85元, 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为740.90元。同1985年相比, 文盲户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为45.6%, 受过小学教育的农户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为54.9%, 受过初中教育的农户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为56.1%, 而受过高中教育的为53.9%, 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为68.0%。这组数据反映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在投资效率上的差异, 而且印证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由于质量低下, 开发滞后, 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经济和发展的瓶颈。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如下。
1. 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日益庞大。
我国有8亿多农村人口, 其中有近5亿农村劳动力。由于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 难以适应产业转移, 再加上农村交通闭塞, 信息不灵, 农业转置成本很高, 农业劳动力再就业这一难题就摆到政府面前。农业部课题组200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005年, 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为84313万人, 其中, 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为24301万人,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60012万人, 乡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2%。[1]
2. 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的绝对水平较低。
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总体规模还很大, 在70万个行政村中, 大部分干部是初中文化程度, 甚至是文盲、半文盲。据统计, 全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 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约占38%, 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约占49.3%,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约占11.9%,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0.6%;其中,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9.1%。[2]农业部调查资料表明, 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1/3。
3. 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的相对水平较低。
首先, 我国农民的技能素质与发达国家农民相比, 差距很大,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 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 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 农村从业人员目前的人力资本水平不能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更不能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人力资源的需求。
(二)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
1.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办学条件较差。
由于投入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基础设施不足, 教学设备陈旧, 明显落后于实际的生产服务行业。全国职业高中实验室达标率只有53%, 校园网普及率只有18%。[3]
2. 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 发展不平衡。
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 全国中等技术学校农林类专业招生数由1996年的14.9万下降到2001年的5.2万。[4]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单一, 机制不灵活, 在河北全省100多万中职学校在校生中, 学习涉农专业的只有几千人, 生源十分匮乏, 职校的农业专业教师无课可教, 有的调走, 有的转行, 农村职业教育陷入既缺生源又缺专业教师的窘境, 生存和发展十分困难。
3. 农村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不够密切。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不能及时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 教师对生产第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等相关知识缺乏足够的掌握, 实践教学能力薄弱。此外, 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许多地方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许多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 大量招收未接受过必要职业教育的人员。职业教育资格证书与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之间的衔接不够, 职业学校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 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我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状况与经济建设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距离还很大,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尤其是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更为匮乏。2002年, 我国投入农村教育资金仅占GDP的2.5%, 按4%计算, 差1000多个亿。我国教育总体投入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3%, 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其中, 对农村职教的投入更是少得可怜。农业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 不仅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而且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政府应更多增加投入。尤其是在加入WTO后, 作为一种“绿箱”政策, 各国政府都会相应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 以间接支持农业。我们应尽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 社会和企业多元化投入为辅的职教投入机制。例如, 我国实施支持贫困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阳光工程”等,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二) 构建科学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知识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 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相结合, 学以致用, 提高为农村经济服务的能力。首先, 各地可因地制宜地开设理论和实践课程, 如在药材种植基地、生猪养殖基地, 可由不同院校负责课程的设置, 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其次, 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如采取委培的方式, 选送农村一些优秀青年到省内外有关大中专院校进行深造。如河北农业大学推动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既解决了农村人才的培养问题, 同时又消除了就业的负担。最后, 聘请知名农业专家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可以组织基层村组干部、群众到发达农村地区去考察学习, 努力培养农民成为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具有市场意识的现代农业劳动者。
(三) 加强农村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尽快解决专业课师资的问题才能满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首先, 制定并实施农村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解决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其次, 提高职教师资的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 稳定教师队伍。教师为了方便教学, 经常要长途奔波于田间地头、山区水乡, 指导实际操作。日本就规定职教教师的工资要高于同等资格的普通教师工资水平的10%, 而且对实验、实习还给予补助、津贴等, 有利地推动了本国农村职教的发展。同时, 整合现有教育资源, 建立农业技术人才库。采用政策激励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 调动技术人才的积极性, 在农村普遍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每年培训农民达亿次, 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每年培训2000万人次以上, 使之掌握非农产业相关技能。
(四) 采取灵活多样教育形式
在教育形式上我们应主要采取举办技术培训班、函授、示范、电视广播授课等形式。例如, 河北省开展的“送教下乡”, 面向农村广大青年农民招生。往届初、高中毕业生, 以及同等学历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复转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都可以参加。招生方式适合农村生产实际, 采取自愿报名、学校统一录取、注册入学的方法, 纳入当地年度中职招生计划, 享受全日制中职学生待遇。学员修业年限为3到5年, 培养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农闲时间集中上课, 农忙时兼顾学习和生产。使农村职教从单纯为农村培养新生劳动力转变到兼俱培养农村现有劳动力的新轨道上, 优化职教资源配置, 激发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综上所述,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瓶颈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 要缓解这一问题, 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我们需要依靠科学的、法制化的制度来保障政策、措施的落实, 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发挥对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经济, 2000, (5) .
[2]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1, 1:167-168.
[3]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8.农村更应重视劳动技术教育 篇八
每年芸芸考生中,“中举者无几”,大多数返乡务农,重复着原始劳作,或外出打工。因无一技之长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苦之作而无以立足之地。每每科技下乡,给项目,送良种,都因基层技术跟不上或夭折或失败。而这些年轻的劳动力都是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读了九年书了啊?
回顾我们教育的结构,劳动技术教育是如此薄弱,有的甚至形同虚设。面对时代的发展,我们不能不重新调整我们的教育结构——加强劳动技术教育。那怎样发展我们的劳动技术教育,上好我们的劳动技术课?作为一名劳动技术教育的老师,发表以下我的看法,以供大家商榷。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劳动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各科的教学中,劳动技术课是最不受学校、老师、学生及家长的重视,甚至有的学校都根本没有开设。我们的教育是从传统教育中发展而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一直在固锁着我们,从学校到老师到家长再到学生,都没有从中解脱出来。学校领导为了学校的“面子”工程,本以“正科正课”为先;老师为了应试分数本着“正科正课”为重;家长的“铁饭碗”观念,认为自己务农了一辈子,希望下一辈“脱农”,如果能吃上“皇粮”会感到无比的荣耀。于是对子女寄予过高的希望,不少家长对子女只要求读好书,能取得高分就行,不让孩子做读书以外的任何事情,甚至连力所能及的的家务劳动都不让孩子去做,把孩子宠成了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以致学生的劳动观念十分淡薄,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意识了;而学生呢?“人之初,性本善。”在学校、老师、家长三座“大山”的压力和“指引”下,按模成形甚至引发一些学生观念畸变:高消费、讲排场、乱花钱、贪图享受、厌恶劳动,或许将要成为今后社会的负担。
细心的同仁也许注意到,很多从大学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岗上理论一大堆,动手操作能力却远远不及跟随师傅的学徒;今年高考刚结束,一位高三的班主任向每个同学发了这样的一条信息:考上大学的同学要记得和没考上大学的同学搞好关系,等你们大学毕业了,好去他们公司打工!考上一本的要经常联系二本的,未来家乡的领导就是他们! 二本的同学要跟大专的搞好关系,他们将是你们孩子的老师! 也要和没上大学当兵的同学搞好关系,因为他们将来是交警、警察或城管!从这些现象和调侃中也折射出了失学后的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或者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为了顺应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促使学校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首先要转变这一观念,一个合格的学生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劳动素质、端正的劳动态度、一定的劳动能力和较好的劳动习惯。
二、建立合理的劳动技术课程体系,因地选择或自编乡土劳技教材
现代社会的技術已远远超出“生产”的范畴而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各个职业、家庭和日常生活之中。劳技课的内容也因些覆面很广泛。目前国家也没有规范的教材,劳技教师应针对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或自编乡土劳技教材,在选择和教学时要处理好传统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的关系,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质量,让学以到用,用以见效,才能培养学生具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算完成劳动技术教学任务。
三 、从实际出发建设实践基地,给予一定的实习经费。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有一定时间从事劳动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所开设的劳技课程,按要求建设配套的劳动技术专用实验室和劳技教育实践基地,购买相应的设备和材料。例如:食用菌的生产,果树的生产等都是要基地以实践动手操作,如只凭课堂上教学,也只是纸上谈兵。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学科齐全,素质较高,一专多能,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的劳技课师资队伍,是提高劳技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的来源,一是让一部分具有一定专长的文化课教师专教劳技课,二是聘请一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成功人士来担任劳技课程,三是选派部分老师参加课相关科目的培训学习后,兼职担任劳技课程,只有加强劳技课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劳技课的教学质量。
五、在劳技课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在劳动实践中,学生动手获得的体验会更加深刻,获得的劳动技能更实用,活动中的成败,更有利于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利于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创新,靠的还是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这一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思维与行为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思维转化为行为,才以体现思维的价值,而行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思维的创新和发展。人的行动动作往往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而实践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因此,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是促进学生劳动技术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
9.学校劳动教育工作计划 篇九
为进一步落实20__年__区教育和体育局“劳动助成长”项目进程,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坚持立德树人,回归教育初心”教育理念大讨论活动要求,切实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围绕“参加校内劳动”、“参与校外劳动”、“承担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开发劳动资源”、“落实劳动评价”等方面,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进一步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二、活动主题
劳动助成长,为幸福生活奠基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幸福生活的能力,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坚持统筹融入。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开展学校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探索劳动研学教育,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理念。
3、坚持实践体验。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安全。
四工作任务
(一)结合“劳动助成长”项目,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
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实效,拓宽劳动教育渠道,在“劳动资源开发、家务劳动、校外劳动、校内劳动和劳动教育课程”方面有序推进、整体构建,探索形成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机制健全的学校劳动教育育人体系。
在学校,立足校内,组织开展好常规校内劳动,将每天的卫生值日、每周扫除和午餐服务作为校内劳动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关注岗位体验,使校内劳动常态化。
在家庭,结合“家校合作相伴成长”家校工作,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的家务劳动实践作业,让学生自主参与家庭劳动,使家庭劳动经常化。
在校外,利用__市中学生学农实践基地等劳动教育资源和场所,结合团队活动,探索劳动实践研学活动,鼓励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指导下,参与校外实践劳动以及公益性志愿服务等活动,形成热爱劳动、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使校外劳动多样化。
(二)开展“劳动实践周”活动,推进重点项目工作进程。
1、进行集中启动。学校将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节日契机,充分利用__月__日(星期一)的升旗仪式集中启动“劳动实践周”,并根据《__区中小学生劳动成长指南》(附件3),结合学校实际,进行补充和细化,通过各类形式进行发布。
2、丰富活动形式。加强校内统筹,整合统筹各类社会资源,从“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三个层面,通过实践、体验、服务、竞赛、讲座等不同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激发学生劳动兴趣,提升劳动实践活动的实效。
(三)完善工作举措,做好劳动教育机制保障。
1、关注评价激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利用好《中学生素质报告册》,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劳动体验的快乐,从而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评价全覆盖。
10.劳动技术工作计划 篇十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模式的采用,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学习劳动的基本技知识,又要进行实践操作,把两者结合起来,并在这些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劳动教学旨在培养开拓性的劳动人才,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积累,停留于思维、想象阶段,创造性教学强调教会学生探求知识、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具有时代性的创新意识。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由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组编,共有十课供选择使用,主要有:微型手电筒、音乐门铃、自制电池、简易电热切割器、花猫戏蝶、“击剑”游戏机、通断检测器、磁控转盘、电铃、电动机模型。小学劳动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新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小学老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教学重难点:本学期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将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深钻教材,全面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难点,做到位学生备教材、备操作、备教具,让学生全面掌握每项劳动技能、技巧。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学生通过劳动课的学习、家务劳动的实践,具有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但是对于本册的小电工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小电工技术。通过上册的学习,学生对小金工工具锤子、剪子、钳子、锉刀、螺丝刀等等的功能、用法有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锤、剪、弯、折、锯、锉、磨等基本的技术基本上已经掌握,有利于本册的教学。教学本册教材,要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在实践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还要注重对学生将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安全。
四、教改措施
1、教师把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技术要求、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通过讨论、讲解、演示等各种教学手段传输给学生。
2、学生通过学习到的劳动基础知识、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巩固学到的知识。
3、通过教师讲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法,,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并做好调整工作。
11.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策略浅谈 篇十一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育;生活化;多样化;自主化;开放化;创新化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未来公民的重要素质之一。下面就结合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教学体会,对其实施的策略谈一点肤浅的看法,愿与大家齐讨论,共进步。
一、坚持劳动与技术教育生活化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服务。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我们应坚持劳动与技术教育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学习。如:在引导学生制作《万花笔筒》中,先引导学生调查生活中笔的放法、多种笔筒的特点及存在的缺陷,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方法,利用现有资料设计一个方便实用的笔筒;学生的杰作会令人大开眼界,有的学生用饮料瓶子制作成精致、美观的笔筒,有的学生用各种纸盒制作成笔筒等等;从它们的加工难度来看,虽不算很大,但可以看到学生在调查、准备及材料收集方面下了功夫,这才让我们看到了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形形色色的笔筒;在此过程中学生开阔了思路,广泛地利用了生活中的废旧资源,并渗透了环保教育。
二、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多样化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如简易制作、手缝、种植、饲养等等,其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实际来确定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如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指导他们做一些纸工、泥工、穿袜子、系鞋带、扣扣子、戴红领巾、搞好个人卫生、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等活动,可以采用比赛、表演、游戏的形式;中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学会洗衣、植树、饲养等;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要求他们学会做饭、洗衣服、缝补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养成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让学生学会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深化勞动光荣的思想意识。
三、强调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自主化
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自我服务劳动,这种劳动能够培养日常生活必需的劳动技能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生活自理,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学生的自我服务主要包括在家的自我服务和在校的自我服务;在家的自我服务有自己穿衣服、铺床被、搞好个人卫生、整理好个人物品、做简单的饭菜、掌握常用电器的使用方法等;在校的自我服务有打扫教室或校园卫生、布置教室、绿化校园等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后,还要随时做好督促检查及评价激励工作,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通过开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等形式搞好家校联系及配合工作,了解学生在家做了什么?是怎样做的?做的怎样?做后有什么体会等等;并做到经常检查一下学生的个人卫生。要让每天做值日的学生知道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好,需要进行改正,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劳动过程中,激发从小爱劳动的思想感情,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注重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放化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教室中学,也可以在生活中学,在社会中学;可以是独立制作,也可以是合作完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超越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开放性地学习。教育界近年来流行三句话: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培养更是如此,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奔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社会,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体会,才能发展他们的多方面素质。如:把生产线上的工人请来为学生上课、作报告,让学生走出去,到实习基地体会锻炼,能够加深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倍加珍惜劳动成果。
五、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创新化
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也离不开创新,因此创新意识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被提到是不难理解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问,敢于质疑。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潜力的重要标志。提倡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引发更多的思考,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在《自制环保手提袋》一课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形状、颜色、性能等方面制作出自己最理想的手提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
12.劳动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篇十二
在初中阶段, 劳动与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解目前石家庄市初中实施这门课程的情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 包括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部分。采取随机抽样法, 对石家庄市的中学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教师调查选取了20所学校, 学生选取了20所学校, 调查发出问卷75份, 其中, 学生卷40份, 回收30份, 回收率为75%。教师卷35份, 回收有效问卷份30份, 回收率为85.7%。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中, 男女比例为1:5, 女教师的人数比较多。教师的年龄在26~34岁的占40%, 35~45岁的占40%, 46岁以上占20%, 教师的教龄在10年以上的为60%, 所教的年级包括了三个年级, 其中初一20%, 初二60%, 初三20%。学生中初三年级为50%, 初二年级为40%, 初一为10%, 也涵盖了初中各个年级。
2.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
教师方面:在本次调查中关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只有20%的老师知道, 20%的不清楚, 多达60%的老师不知道。并且8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专门的培训。说明劳动与技术教育没能得到重视, 教师都无法清楚地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容, 所以根本也就不会重视这门课程的开设。学生方面:50%的学生不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包括的内容, 20%的学生错误地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是班团活动, 剩下的30%的学生虽然对此有一些了解, 但是也没有正确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四部分内容, 更不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3.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
(1) 课程的设置。在教师调查中显示60%的学校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程, 但是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0%的学校都没有设立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 只有20%的学校选择有这门课程。结果表明学校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是脱节的。教师调查中, 60%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中, 67%的学校不具备条件, 基本没有办法开设。并且开设学校的课表上规定每周一节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 但是67%的学校基本不占用课时, 而是在课外进行。
(2) 课程内容的选择。《综合实践指导纲要 (试行) 》规定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为7个部分: (1) 劳动实践活动; (2) 技能练习活动; (3) 工艺制作活动; (4) 简易设计活动; (5) 技术试验活动; (6) 发明创造活动; (7) 职业体验活动。在调查中发现, 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上课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 67%的学校是劳动实践活动和工艺制作活动, 33%的学校开设了简易设计活动。其他的内容在本次调查的开设的学校中没有涉及。可见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单一, 不能根据以上规定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
(3) 课程评价方面。参与评价的人员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等, 有的只是教师为评价的主体, 有的是学生为评价的主体, 有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 有的还包括家长。总而言之评价的主体单一, 不能很好地把各个主体结合起来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的主要形式,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评价依据单一, 评价的方式33%是书面考试, 33%是档案袋评价, 34%是学生自评。
(4) 师资水平。调查发现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所任教的老师67%都是其他学科的老师, 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 严重影响这门课程的开展。这门课程的开展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既要有专业的知识又要热爱这门课程。但是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师经常是让教副科的、年龄大身体不好的教师来教, 教师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5) 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需要专门的费用, 然而调查显示67%的学校经费不足, 而且在教师的调查中, 90%的教师认为无法开设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费不足, 这也是制约这门课程开展的一个硬性条件。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 这门课程便无法顺利开展。
三、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 石家庄市的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并不理想, 存在很多问题, 如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不足, 课程的内容单一, 评价体系不健全, 师资不足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觉得有必要解决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才能发挥其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以下是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建议。
四、实施的建议
1. 转变观念, 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
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理论学习,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切实认识到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加上实习才能树立劳动观点, 养成劳动习惯, 掌握劳动技能, 提高劳动素养, 成为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教育不仅是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 还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 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知识和技能结构,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改变那种应试教育“纸上谈兵”的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
2. 改变单一的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要涉及到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等方面。所以, 课程内容要涉及到规定的每个方面。首先, 课程的场所不能只是局限在学校内, 要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要与课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然后, 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要相互结合。劳动与技术教育不能独立地进行, 要和其他活动相互促进。最后, 劳动与技术教育内的内容如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也要相互渗透和融合, 要把劳动教育贯穿到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的学习过程之中。
3. 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要注重过程性。在构建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评价办法时, 要遵循发展为本的原则, 评价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评价办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学生评价的参与者。在评价中学生自我评价是很重要的, 自我评价的过程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学习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 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 可以采用产品展示、开展心得体会考核、专题活动交流、自我评价、作品评定、日常观察等形式。
4. 加强师资建设。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知识和实践、智力和能力的综合教育, 因此要求所任课的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专业的素养。首先, 所任教的教师是要受过专门的培训的,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的特点、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熟知, 要有相当丰富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具有一定的阅历。然后, 挑选的教师要喜欢并且热爱这门课程, 只有这样, 才能积极地投身教学之中。
5. 加大经费的投入。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如果所需要的设备、设施和场地不能满足的话, 劳动与技术教育便无法顺利地开展, 效果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学校要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投入足够的资金, 设立教学专用教室并添置必要的设备, 条件允许的话要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基地, 这样, 才能在硬件上保障劳动与技术教育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7-9年级) [z].2008.
[2]乐素芬.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08) :46-47.
[3]叶德芙.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1, (3) :145.
[4]薛烂.初中劳动与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J].方法交流, 2013, (05) :154.
[5]陈志敏.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研究, 2012, (03) :131-132.
【劳动技术教育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通用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区别10-25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06-27
劳动技术的教学计划10-08
九年级劳动技术教案09-16
三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07-19
九年级劳动与技术教案07-23
劳动技术课教学反思08-26
劳动关系协调员技术08-13
五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学总结08-31
四年级劳动与技术教案新修改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