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公共品牌打造

2024-09-06

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精选8篇)

1.区域公共品牌打造 篇一

力帆、嘉陵两大品牌带动了重庆市摩托车产业规模的形成;伊利、蒙牛两大品牌带动了内蒙古乳业经济的发展;而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等的发展奠定了四川白酒产业链形成的基础。这些并非是偶然的巧合。

中国品牌学会的副秘书长李生告诉本报记者:在国外,打造行业或区域的强势品牌,很多年前就已成了企业界和经济学家的共识。

“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品牌比如可口可乐、沃尔玛、肯德基、麦当劳等,都是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就已制定了长期的品牌战略规划。”李说,上述企业的决策者对于品牌的认识更多地源于规模扩张的效应。因为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企业和产品知名度、信誉度、企业文化等共同构成的品牌价值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并且深入人心,从而占据了消费市场的主流。

“奔驰、宝马、通用、空中客车等,这些著名品牌对全球的影响固然是通过现代战争而被广泛传播的,但其产品质量打造的品牌信誉却是有口皆碑。”中国策划研究院的副院长肖天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本报:由著名品牌产生的效应凝聚了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了其市场的占有率。

肖天说,品牌并非是一般概念上的产品、企业或者行业代表的名称,而是构成品牌的诸多要素比如质量、技术、理念、文化、资本实力等,尤其是知名度、信誉度、影响力等的综合反映。品牌价值是由该品牌在大众化消费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的综合评估价值。

“品牌具有人所共知的文化特征。比如茅台和五粮液,在白酒业界无人齐肩;比如海尔、长虹、tcl等在家电行业无人不知。”肖天告诉本报记者:品牌的作用在于提高品牌体系下的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时甚至代表所在行业的发展水平。

“这是品牌经济能够形成的根源。”中国品牌学会的李生说:品牌正是以其在行业和社会的影响而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硅谷产业集群的形成就是源于微软等著名it品牌的诞生。”王小广认为,品牌凭着其影响力以及其发展需要,带动和促进了关联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产业集群,从而推动行业或区域规模经济格局的转变。而在中国,茅台酒带动了仁怀县200家白酒企业的发展;五粮液和剑南春成就了四川白酒全国雄霸的格局。

“一些著名品牌在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并推动该产业集群成为区域规模经济优势的同时,品牌也正在被广泛地传播和认可。”肖天说,在此前提下,品牌以其本身在行业和区域的影响力而推动着整个行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产生了品牌经济效应。

“成熟的著名品牌都有其先进的管理文化。”肖天告诉本报记者:这些管理文化因其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而形成品牌独立的文化体系特质,从而推动品牌经济的发展。

“品牌经济效应因其催生产业集群、凝聚产业链条、促进规模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李生说,品牌经济在中国的区域产业经济规模中的示范、带动和促进作用正被事实所放大。

“品牌是企业本质化管理理念长期积淀的文化体系的载体。”作为中国本土的营销研究权威策划机构的中国策划研究院副院长,肖天对于品牌建设的理念有其独特的解读方式。

“强势品牌是品牌体系中的杰出代表。”肖天告诉本报记者:强势品牌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其本身不仅代表行业的尖端水平,而且引领着行业发展的潮流甚至是消费观念的转变。

“强势品牌形成的基础首先是资本实力作为第一发展要素的体现。”李生告诉本报:在强有力的资本作用下,强势品牌企业垄断了高端人才、尖端技术和前瞻性的发展信息等资源,并通过持续、有效、更大范围的对企业ci、bi、vi的系统传播,形成无形资产的强势竞争。

“蒙牛脱胎于伊利,但在极短的时间内却追上了伊利,这是蒙牛品牌运作成功的标志。”肖天认为,强势品牌具有不可复制性的基本文化特征。正因为蒙牛与伊利有着不一致的文化特征,才出现了乳品业两大顶尖品牌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态势。

“强势品牌凭借自身的实力拥有充分的行业话语权,才产生了广泛而强大的号召力。”王小广认为,茅台镇的白酒产业集群产生的根源是深植于国酒茅台文化体系内部的产业文化的使然,正如微软品牌带动硅谷it产业集群形成的道理一样,是强势品牌效应下的经济发展规律的现实体现。

2.区域公共品牌打造 篇二

一、丹东市“三品”品牌发展现状

1.“三品”品牌稳步发展

截至2011年末, 丹东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企业62家, 认定产品84个, 其产品有玉米、蔬菜、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初级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有24家, 认定产品39个, 主要有优质大米、草莓、桃、小浆果及杂色蛤系列深加工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有4家, 认定产品8个, 产品有野生采集的山野菜和天然放养的鸭绿江斑鳜等。

2.“三品”公共品牌价值逐步提升

丹东“三品”企业中有23个品牌的农产品进入沈阳等大中城市超市。近30户企业产品获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称号, 有36个农产品先后在全国、东北地区、省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由于产品公信力提高, 销量不断扩大, 丹东板栗、丹东草莓、鸭绿江大米、北方山奇食用菌、广天罐头等一批品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

二、丹东市打造“三品”品牌的主要优势

1. 资源优势

丹东位于辽宁东部山区, 地处鸭绿江与黄海交汇处, 四季分明, 雨热同季, 是东北气候与华北气候的过渡带, 具有东北和华北物种适宜的生态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属于一类甲等水平。自然地貌南部为退海平原, 中部为丘陵山地, 北部为低山区。全地区土地面积2250万亩 (人均9.4亩) , 耕地面积310万亩 (人均1.3亩) ;可供养殖的海淡水和滩涂面积310万亩 (人均1.3亩) , 已完成产地环评面积达1850万亩 (含耕地、果园、林地和水面) , 为推行农业标准化、创建“三品”品牌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潜力。

2. 产业优势

丹东已建成滨海平原稻米生产带, 江河沿岸果蔬生产带, 沿江沿海水产养殖生产带, 山区林业生产带, 丘陵地区板栗生产带和畜牧生产带等6条特色农业生产带和优质稻米、小浆果、出口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花卉、烟草、柞蚕、板栗、贝类、淡水鱼、畜禽等15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3. 市场优势

目前, 丹东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38家, 销售收入200亿元, 农产品出口额6亿美元, 居全省第二位。优质稻米、食用菌、蔬菜、小浆果、板栗、鸭绿江水产品、黄海贝类等特色农产品已打入日本、韩国、俄罗斯、欧美等市场。

三、丹东市打造“三品”品牌的主要做法

1. 强化“三品”品牌示范效应

为规范生产行为和扩大示范带动作用, 丹东制定下发了《丹东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方案》和《推进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业合作社“三品”质量认证工作方案》, 依托丹东的优势特色产业, 启动了“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截至2011年末, 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个数达到25个, 面积达到243.9万亩, 占全市耕地果园总面积的68%。基地的标准化技术普及率和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创出一条以品牌化带动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新路子, 直接带动从业农民近15万户。

2. 加强“三品”项目推动

为推动“三品”品牌建设, 将之纳入政府目标管理, 市县签订了责任状。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三品”认证与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粮食高产创建、蔬菜标准园建设及菜篮子建设等有关项目有机结合, 采取项目捆绑的形式, 多渠道增加投入。同时, 政府对实行标准化生产, 取得“三品”认证的企业实行资金直补。在国家、省、市相关资金的扶持下, 稻米、食用菌、山野菜、中药材、小浆果等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程度大幅提高, “三品”认证踊跃。

3. 严格“三品”监督监管

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 把好源头关。专项集中整治和日常检查相结合, 对全市农资生产企业和农资经销网店, 开展拉网式执法检查。二是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 把好生产关。要求按照《致全市农产品生产者一封信》的要求, 依照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 完善《农产品生产记录簿》, 严格投入品使用, 确保质量安全。三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围绕“菜篮子”安全, 开展产地质量抽检, 对风险性抽检检出的不合格产品, 下达整改通知书, 监督整改, 并分析查找原因, 指导生产, 化解质量安全风险。对上级监督性抽查检出的不合格产品, 按照检打联动要求, 就地监督销毁, 对生产者进行罚款处罚。通过真检、真查、真罚, 教育了生产者, 影响了当地农民群众, 增强了安全生产意识。

4. 完善“三品”标准体系

根据丹东农业生产现状, 围绕“三品”组织编印各项农业生产技术标准79项、10万余份, 通过各县 (市) 区农经局、各乡镇发放到农民手中, 使全市大宗农产品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

三、打造“三品”品牌中存在的问题

1.品牌开发力度不够

全市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2家 (省级35家) , 而获得“三品”认证企业不到10%, 其产品所占份额更低, 故小而全、小而散的生产格局尚未完全打破。

2.部分企业品牌创建意识不强

部分农产品企业属于起步阶段, 管理不够规范, 经济实力较弱, 创建意识不强, 生产产品科技含量不够高, 相当一部分为初加工产品, 包装滞后, 部分产品 (蔬菜等) 无包装和标识, 产品附加值低。

3.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强

近年来政府在组织各类企业参加各类博览会给予一定补贴, 也经常性开通农超对接, 对创建名牌产品给予奖励, 但对“三品”认证缺乏持续性激励政策。

四、今后打造和完善“三品”品牌的思路

1. 突出工作重点, 加快“三品”认证步伐

主攻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的产业, 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三品”认证, 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的品牌。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发展, 积极引导企业确立绿色经营理念, 使企业在产品、包装、价格、促销上适应市场需求。

2. 强化质量监管, 提升“三品”公信力

为提高“三品”品牌信誉度, 在“三品”质量监管上重点抓好“六个严格”。一是严格把握认证工作程序, 强化管理和责任意识;二是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要求, 把好认证门槛;三是严格控制投入品使用, 把好源头;四是严格年度检查和产品抽查, 强化监管;五是严格包装标志使用与管理;六是严格查处假冒伪劣“三品”现象。

3. 推进标准实施, 构建“三品”安全体系

引导、督促和规范“三品”企业按照标准化技术操作, 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着力构建“三品”生产安全体系。以标准化示范区为窗口, 推动农业标准的普及推广, 凡是被各级政府确定为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各类示范生产基地, 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 坚持非标准不支持原则, 凡是不达标准的一律不予立项。

4. 制定激励政策, 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3.白酒出路:打造强势区域品牌 篇三

近两年,中国白酒行业出现的几大现象让人深思

现象一:60%的企业亏损,20%勉强维持生计,15%微利,只有5%在稳步增长。

现象二:近4年销售额快速增长且突破1O亿元大关的都不是强势生产厂家,而是以阵地推广为中心的企业。如小糊涂仙、金六福和浏阳河。

现象三:跨行业强势资本纷纷介入白酒业,如贵州神奇药业控股董酒,河南的辅仁药业控股宋河粮液;健力宝控股河南的宝丰;深圳万基控股孔府家并一举控股古井贡。

现象四:通过单一的央视广告拉动或遣势公关活动不仅不能获得1997年以前像孔府家、秦池、张弓、赊店等品牌的市场效应,结果反而一败涂地,如采著名笑星代言的贵府酒和某影视大腕炒作的赤水河酒。

现象五:日子最好过的为金字塔两端的企业,金字塔尖国家级前三名名牌企业茅、五、剑和塔基的地方名牌企业,如山东的趵突泉、泰山特曲,青岛的琅琊台,赣南的章贡酒业,新疆的伊利特,内蒙古的河套老窖等发展都很好。

现象六:发展最见成效的多为以地级以上城市为核心快速占据区域第一名的白酒企业,如胶东半岛上两个不起眼的小企业:青州市的云门春和文登市的文登学酒,两年间都以100%以上的速度突破了年销售额8000万元大关,而方法仅是云门春打败了雄坊市第一品牌景阳春,而文登学登上了威海市的宝座。最显眼的要数四川的丰谷酒业,被北大方正控股后走出四川的第一招不是遍地开花,而是抢占有效的阵地,一举成为河南洛阳地区的第一强势品牌,创造了年销售额1.4亿元的快速发展神话。

从以上六大现象中不难看出,不能够快速有效发展的企业必定会出问题,因为一个行业一般来说4年一个轮回,即洗牌一次。过了这一关就可进入下一轮竞争,否则必定被淘汰出局。笔者认为所谓的快速有效发展是相对于两类企业而言一类是已达到一定销售规模的白酒企业,年销售增长不应该低于20%,否则就会进入成熟期,另一类是一个刚刚起步的白酒企业,年增长如果低于50%,4年后不仅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时机,而且会负债累累。

因此,对于80%以上年增长速度低于50%的白酒企业来说都将面临着危险,所以说快速有效发展应该是所有白酒类生产企业始终牢记的营销理念。那么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发展呢?

从上面的六大现象中不难得出结论打造强势区域品牌!你有多少个强势区域市场就意味着你有多少个强势阵地。这里的强势指的是成为目标区域市场第一名。第二名即为亚强势,第三名为生存型品牌,第四名以后全部为弱势品牌,除非靠自然流通,否则必定赔本。因此,打造强势区域品牌,是白酒企业快速有效发展的法宝。就连中国最强势的白酒品牌五粮液也悟出了这一真谛,2002年12月,五粮液采取了“瘦身运动”,即“1+8+9运动”,对100多个买断品牌进行清理,仅剩下18个品牌,这其中有一半白酒类品牌为区域性品牌,原因就是它们更适合打造强势区域品牌,如华东地区的江南古坊、华南的老广东、西南的蜀粮醇、华北的华北醇、中原的龙晶玉液、杭州的两湖春、西北的亚克西、东北的玉酒。

那么如何成功地打造强势区域品牌呢?

锻造地方名牌

一支能征善战且不断发展壮大的军队,必定有欲进则进、欲退可退、能够自给自足的牢固根据地。一支没有牢固根据地的军队充其量是到处游击的草寇,随时随地都面临着覆灭的危险。白酒企业的营销也是如此。由于白酒消费市场的特殊性,消费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中国众多的白酒品牌拥有更广阔的营销空间,你成不了茅、五、剑这样的国家级名牌,但你可以努力成为某一大区域的强势品牌,如新疆的伊犁特曲、湖北的稻花香和枝江。如果连一大区域的强势品牌也难以达到,不妨打造地级市场强势品牌,如青岛的琅琊台、济南的趵突泉。不管怎样,只要拥有了强势区域市场,你就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而且如果你拥有的这个强势区域市场是你的企业所在地——大本营,那就要祝贺你已经有了攻城略地的大后方,只要你的大后方根据地能够长期固守,那么纵然你远征的阵地出了问题,你仍可以回到根据地休养生息,以备再度出击。如新疆的伊犁特曲和内蒙古的河套老窖,上个世纪初曾经一度占领过中原,可由于品牌战中的历史性沉淀,伊犁特曲和河套老窖像贵州鸭溪窖、安酒、董酒,山东孔府宴、秦池等一样退出了中原市场。然而,由于伊犁特曲和河套老窖所在的根据地锻造得牢固,已经形成了不可取代的同价位中的地方名牌,通过几年的休整和再积累,这两个品牌在中原开始了又一轮攻城略地的革命,而且业绩不俗。而孔府宴和秦池酒,在广告轰炸尘埃落定之后,连自己的根据地都失去了控制,导致休养无地,运气无力,最终落到死亡或被转卖的悲惨地步。因此一个白酒企业要想获得持续性的快速发展,战略布局的第一步就是以企业所在地为圆心画圆,最大限度地打造牢固的强势地方名牌。要锻造成可持续性发展的地方名牌,就必须将以下几点整合到位

1.根据地的定位:必须是以一个地级市以上的城区为圆心展开纵深发展与全面覆盖。成为第一品牌时,销售量应能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一个县级市场不足以作为根据地的强势中心,只能作为地级以上市场周边的卫星市场。

2.产品品牌个性化:要想长治久安,必须以产品为平台突出你不可取代的品牌个性。如到了山东济南.只要喝白酒的客人选择中档产品,大部分人都不再提趵突泉,而是直呼36度、38度或39度,36度、38度和39度已成为趵突泉品牌的代名词。所以,十几年来,趵突泉已成为济南当之无愧的地方名牌。

3.旗舰提升长期化:旗舰产品的生命力直接影响着一个品牌的生命力,保卫和不断提升旗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永葆地方名牌青春的核心法宝,如38度趵突泉是趵突泉的形象产品。依据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趵突泉不断改进其包装和口感,并在渠道供货上保持5%左右的微饥饿状态,还在主题延伸上附加更多的旗舰想象,如近两年推出的金38度和银38度。

4.终端控制垂直化:一个白酒品牌在一个市场上的衰落首先表现在终端餐饮店上。餐饮店消费量的下滑就意味着大卖场和流通环节的规律性下滑即将到来。由于地方市场就在企业本部身边,对重点餐饮店和大型商超的直控不仅可行而且是稳定市场的最有效方法。仍以趵突泉为例,两年前,济南市区对餐饮店的供货主要由几十家二批商承担,由于供货渠道的分散导致售后服务和价格的不协调,终端销量一度出现下滑,通过分析,2003年趵突泉果断成立直销公司,将主要餐饮店和大型商超的供货权从二批商手里收回,由直销公司对终端统一配送和管理,虽然一些二批商有意见,且第一个月终端市场也出现了负面情况,但两个月后,终端消费持续增长25%以上,目前市场发展稳健,地方名牌趵突泉仍是绝对的地方老大。

5.打造系统美誉工程:品牌广告对于一个地方名牌来说已无关紧要,系统性的公关公益活动才是使地方名牌永远美誉的宣传推广活动。

6.人力资源地方化: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名牌引进外来优秀人才的共性结果是,大都没有获得可持续性的成功。这主要由于白酒文化的地方性很强,一些引进的外来优秀人才未必能够适应其特性。因此就地取才才是要锻造可持续性发展地方名牌的白酒企业应采取的人力资源模式。

有道是,不进则退。有一个地方强势市场是必需的,但由于市场单一,对于整个企业来说也存在着极大的机会风险,因为根据地市场的下滑,就意味着整个企业业绩的下滑。因此一个有进取心和发展眼光的企业,在锻造地方名牌的同时,也一定会寻找更适合自己成功的埠外区域市场。

选择战役市场

军事上的战略转变和快速发展往往取决于大型战役的成功,无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诺曼底登陆还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均是如此。所谓战役就是通过规模性目标市场整合布局的胜利,能够获得绝对量的增加,从而形成质的改变。一个白酒企业要想年年有大的突破和发展,就必须选择能够制胜的战役目标市场。根据白酒消费特点,我们要选择人口多且比较集中的地级市以上的行政区域市场。因为只有在地级市以上的区域市场取得绝对优势后,年销售额方能突破6000万元以上人民币。如2001年底和2002年四川丰谷酒业所发动的河南洛阳战役,2001年底导入,2002年就取得了销售额14亿元以上的辉煌业绩,占当年丰谷酒业全年业绩的三分之一,为什么?

1.洛阳属于绝对的规模市场:洛阳位于豫西北,距郑州不远,辖6区8县,代管1市。市区人口就有11O万。以豫西强势品牌仰韶酒在本市场的最佳成绩年销售额2亿元人民币为参照,丰谷取得第一品牌的位置后,能达到1亿元以上的市场预测销售额。

2.边际效应强-洛阳是河南综合经济第二发达城市,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当在洛阳市区形成重点突破后,对洛阳周边的三门峡、巩义、义马等市县网点能形成直接的边际效应。占领了洛阳地区,就意味着豫西区域战役的全面胜利。

试想,如果丰谷酒业放弃洛阳,将重心放在三门峡、义马和灵宝这三个豫西网点市场,2002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三门峡最佳业绩1000万元,义马和灵宝共1000万元左右,2002年可以突破2000万元,而且是在这三个市场都抢占到第一的位置时,才能获此成绩,关键是这并不代表豫西整个战役的胜利,同时与14亿元相比无论从量或是从质上讲都只能是战斗而非战役。

不难总结出能取得胜利的战役市场的特点:

*能使第一品牌年销量突破6000万元的区域市场;

*能使第一品牌在其核心城区完成重点突破并形成第一品牌影响力;

*周边存在相当多的边际效应网点市场;

*能使企业通过重点突破,利用边际效应完成纵深发展、全面覆盖的大面积区域市场。

那么,要想获得大范围的成功,使品牌的影响力和销售力都能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在拥有了牢固根据地和外埠战役市场后,就要考虑更大范围的战略布局了。

战略布局互动策略

让我们回顾一下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1948年通过时机和力量的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著名的辽沈战役,结果敌我形成了实质性的战略转变,解放军完成了从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的转变。于是乘胜前进,发动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解放军利用三大战役的互动效应,在全国范围内对敌人的其他非规模势力进行全面清剿,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

同样,白酒强势区域市场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全面覆盖的业绩和质量。你的强势区域市场之间的影响力决定着你在中国白酒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小糊涂仙、金六福和浏阳河采用的策略无论是碉堡推进或是大广告、大公关、大网点,最终都是在强势区域市场亮点下的纵深覆盖,由于其战略布局中的亮点市场能影响全国更大范围的市场,所以其边际网点也就遍布全国,这三个品牌的年销量都突破了11个亿。而稻花香和枝江虽是近几年做得不错的品牌,但由于其战役制胜的强势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北、中原等地,其战略市场的互动性并没有绝对辐射到全国,所以到目前为止,都很难突破年销量6亿元的大关。近两年发展迅猛的金剑南,今年之所以有些疲软,除了其他诸多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其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战略网点布局并形成强势区域品牌时,过早地想占有全国市场,由于战略网点互动的乏力,而导致今年许多市场不温不火的格局。

4.区域公共品牌打造 篇四

我在《中小型白酒企业崛起的战略思想》一文中,对广大中小白酒企业的发展战略思路做过评析,又在《中小白酒企业五大硬伤》一文中,对中小型白酒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那么,中小型白酒企业面对眼下境况,倒底应该如何做才能应对眼下竞争、积累实力,去逐步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呢?或者说,如何面对全国各地的虎狼之师们,守住自己门前的一亩三分田呢?

“全国一盘棋”,面对全国市场,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中小酒企是根本没有实力去运作市场的,此路明显困难重重,

而面对自己门前市场,又有众多全国知名品牌的瓜分和竞争、残食、渗透,更是硝烟弥漫,无路可走。

其实不然,虽然条件所限,中小酒企无法运作全国市场,但面对自己家门前的市场,所有的中小酒企业还是完全有机会可以赢得自己的一片空间,甚至是在区域市场内取得超过一、二线品牌的市场优势和表现的。

中国市场的消费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初期阶段70年代,由于信息、交通、生产等条件的限制,以及流动率偏小,市场消费完全以区域性消费为主,第二阶段是市场迅速发展阶段即70年代末期世纪之初,随着信息化迅速发展、交通便利,全国性知名品牌如雨后春笋,在各行业内都有一些领军品牌出现,人们开始崇尚名牌,各行各业消费都以知名大品牌为主;但慢慢的,当全国各地人们都消费一样的产品和品牌的时候,个性化消费特征又开始显现,加之中国人特有的家乡观念,一些带有浓厚地方性特色的产品开始畅销,品牌影响力也逐步提升。这种回归的消费观念就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尤其是对广大中小白酒企业来讲。

茅五剑虽然是全国性强势品牌,但在陕西地区,太白和西凤是当之无愧的区域强势品牌;洋河虽然势如破竹,风行全国,但在青海,互助依然是市场老大;还有湖北的白云边,内蒙的归流河,东北的老村长等等,这些区域性品牌在全国市场上也许没有什么太好的表现,但在区域性市场上的强势表现绝对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全国性知名品牌,

由此可见,对于广大的中小白酒企业来讲,与其硬挺胸膛,拿自己的不足去竞争全国市场,不如低下头来,认认真真去运作自己的门前市场,充分抓住时下回归消费的趋势,打造区域性强势品牌,切实可行并有更大发展机会(注:国内一些大型酒企已经充分注意到这种现象,并开始分化市场,注资地方性酒厂,打造区域强势品牌,实施区域化多品牌战略)。

那么,中小酒企该如何打造区域性强势品牌呢?笔者以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抛弃盲目跟风思想,重新认清自身价值

当中国白酒市场催生出一批品牌神话的时候,所有的地方中小白酒企业也开始跃跃欲试,大力扩张,试图走出地方,走向全国,于是乎,进行全国招商、运作的白酒企业和品牌多如牛毛,有实力的、没实力的都在进行全国市场运作,意欲打造大品牌和大企业,但事实上是,有成功的,但成功的却是极少数,更多的中小酒企业是在扩张的过程中收获甚少,得不偿失,甚至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门前市场被别人抢走,外地市场又没有攻下。

在大部份中小酒业全国化市场运作失败的过程中,却有一批区域化运作的品牌取得了成功,这些成功的企业都是充分认清了企业自身资源和价值,并成功把握住了市场机会,认清楚了时下区域化消费特征的潮流。

事实上是,所有的各地中小白酒企业,都有着良好的自身资源以及存在多年的市场价值,企业虽没有大型白酒企业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却都有着独特的资源和历史渊源,如红云酒业的板锅烧酒,惊梦酒业独特的竹筒包装等,但这些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却没有很好的发掘出自身的企业资源和优势价值,没有进行放大和传播,所以才会运作不力。反观成功的大型白酒品牌,都是抓住了自身核心资源并进行无限放大和传播,所以才会成功。

5.打造一流品牌. 篇五

————提升市场管理、落实目标责任

新亚洲电子商城自2004年5月21日开业以来,在集团公司领导下,凭借准确的市场定位及其优良的区位和物业优势,通过商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目前商城一、二期市场整体出租率100%,市场内商家经营相对稳定。由于华强北区域市场竞争激烈,商城在筹备、招商时期以及在前阶段经营过程中,为稳定和留住客户,市场管理力度比较宽松,被动管理成为了商城运营初期的主要特征。而今,商城跻身成熟品牌市场行列,在品牌市场应需精细管理的要求下,作为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产品最齐全的电子元器件贸易与采购中心需将自身定位与管理服务水平统一起来,改变现有的管理方式,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商城市场管理,创建文明、有序、卫生、整洁的市场环境,打造一流的品牌市场。2011年,商城将根据市场现有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运作模式。争取通过制订切实有效的管理细则,在市场经营秩序、治安保卫、环境卫生等方面以综合计划、单项计划相结合的管理运作方式,建立目标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体系,多层次、多方式、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控制,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市场管理。不断扩大市场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促使商城物业保值、升值。

一、增强商城员工责任感

增强商城员工工作的责任心,要加强责任分工,积极、主动地开展市场环境整治工作。结合各市场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整治计划,补充缺编管理人员,增强力量,全力以赴抓落实。进一步理顺市场管理流程,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制度、规定,提高市场档次和服务水平。

二、建章立制,切实保障管理措施的落实 建立健全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合理科学的定人、定岗、定责方案,编制《电子商城组织机构图》、《人事编制表》、《薪资级别表》。制定《电子商城部门、岗位职能》、《电子商城部门、岗位工作标准》、《电子商城业务流程图及说明文件》、《电子商城激励机制文件》、《电子商城企业文化章程》、《市场管理公约》、《电子商城员工手册》、《电子商城市场部工作手册》、《呈文审批、合同管理、费用报销等规定》等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措施,并做到宣传到户,实施到位。

三、抓好市场的管理规范

重点抓好市场内摊点归位、货台整洁、明码标价、环境卫生的日常监督;规范摊位商品陈列,落实场地保洁措施,做到市场划区科学、标志分明、环境整洁、通道畅通、交易有序;清理市场内外占道经营、摊外摊、店外店的现象;协助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进场经营户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协助市场监督、税务、城管、公安、消防等行政执法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四、加强检查,落实整治方案

抓好检查落实,促进市场管理整治工作深入、有效、持续地开展,争取通过半年时间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建设,使市场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市场环境得以显著改观。市场整治计划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个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加强内部制度化建设。完善、规范公司及市场管理制度,明确的管理目标和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发动市场内商户自觉遵守市场规章制度,发动市场管理人员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市场管理。第二阶段(3个月):落实整改方案,开展市场管理综合整治,找出与区域同类市场的差距,制定明确的整改目标和措施,分解任务,责任到人。第三阶段:结合前两个阶段的整改工作,进行考评。评出优秀管理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其他管理人员继续做好市场规范化管理工作。

五、在集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后,力争实现以下管理目标: 1、2011年与商城员工签订岗位责任制,与商户签订经营责任书;

2、业主、商户对管理服务满意率80%以上;

3、租金上调10~15%;

4、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5、各项工作计划及既定目标实现率98%以上;

深圳市新亚洲电子商城有限公司

6.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篇六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以黄石市为例

09资环胡伟0914021031

一、引言

在当今经济日益发展、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什么竞争力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注意力呢?是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文化,日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而什么又是国家区别于国家,城市区别于城市的重要标志呢?是品牌!随着时代的发展,品牌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的象征,成为最好的宣传手段。作为国家部分的城市,为了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应该怎样打造自己的城市品牌文化呢?于是,我们又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品牌?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这是我们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说明黄石城市品牌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比黄石市的品牌文化建设和其他类品牌文化的建设,希望对黄石市的品牌文化建设有所帮助。

二、摘要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地区发展和民族进步振兴的强大力量。而品牌是用来识别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区分的用文字、符号、标识、图案、颜色等要素构成的事物或是他们的组合体。从广义上说,品牌是住、智慧与精神的载体,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个人或一件普通的商品,在各自的活动领域中都有他们的主张,品牌就是用来区别和展示这些主张的特有的名称和标记。以城市为载体,将文化寓于品牌打造和宣传之中,于是就构成了城市品牌文化。城市品牌文化是一个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品味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黄石素有“矿冶之乡”“青铜古都”的美誉,青铜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有一辉煌的过去,但在今天的城市文化品牌打造上令人堪忧,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三、关键字: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品牌黄石

四、正文

黄石市,地处我国东南部,矿冶资源丰富,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黄石依托其丰富的矿冶资源禀赋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矿冶文化。这种矿冶文化不仅像一根红线贯穿了黄石数千年产业发展的历史,也为黄石今天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然而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这一矿产资源城市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挑战。

大冶铜绿山古矿遗址,位于大冶市区西南的大冶湖边,北距长江不远,并且又水道相通。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最早可以早到西周以前)、延续时间最长(到战国以后)、规模最大(仅炼渣就有50万吨)的一处最古老的矿冶遗址。其最古老的矿井距今已有三千一百多年。大冶是世界著名的铜铁产地,我国目前最大的粗铜基地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就在这里,铜绿山是他的主要矿区。夏商青铜文化与大冶铜有着密切的关系。曾有史记载“帝孜孜以求江南铜矿”。公元前2070年,禹之子启建立夏朝,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最重要的是青铜工业。从铜绿山的古矿遗址的发掘考古资料来看,远在殷小乙时期,中华先民就致力于铜矿的采掘及冶炼。从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到西汉,前后延续千余年的时间,大冶地区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大冶,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置青山院,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置县,区“大兴冶炉”之意,得名大冶。大冶铁矿,露天开采含铁富集品质优良。据史书记载,公元226年,孙权在鄂州大兴冶炉,开采铜铁制刀剑,并将采铁之山定名为“铁山”。南宋朝廷于1180年在铁山设置铁山寨。1374年,朱元璋置兴国冶,铁山成为

兴国冶官铁的主要产地,年产量在50万公斤以上,铁山遂为明朝疆域版图上的正式地名。在近代洋务运动中,作为清朝中兴之臣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坚持以“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的理念,力求清廷的支持,兴办实业。张之洞在武汉兴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和布纱丝麻四纺织品官局等近代工业企业,由他主持和各级官员的支持组建了以湖北黄石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等资源为纽带的跨地域、中国近代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公司。大冶铁矿成为亚洲最早、最大的跨地区跨行业集团公司的一个重要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黄石矿产资源回到人民手中,人民开始有继续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矿冶!矿山资源是武钢集团的重要的原料基地。大冶铁矿不仅生产铁矿,同时也曾兴炉火冶炼。上个世纪70年代初,正当武钢高炉亟待优质矿石时,大冶铁矿在铁门坎发现二十余吨炼铜留下的的炉渣,其中含纯铁51.5%左右。“汉冶萍”联合企业带动了黄石的冶炼、运输、电力、水泥等重工业的兴起!大冶铁矿的发展是瞩目的。它有着许多第一。大冶铁矿是毛泽东视察过的唯一的铁矿山。毛主席十分重视大冶铁矿的发展。1958年9月15日,毛主席来到矿山视察,听取了矿山领导的汇报,慰问了采矿工人,对矿山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期望。同时中国第一支大型地质勘探队——429地质勘探队在这里成立;中国第一批女地质队员在这里诞生。

纵观黄石矿冶文化的历史发展不得不承认其作为一个城市的品牌文化——矿冶,正因为其丰富的矿冶,形成了开发矿冶的区域,进而发展成为一个矿冶文化城市,是典型的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的城市。

(二)发展现状

文化具有传承性,矿冶文化也不例外,其传承方式包括物质的方式,精神的方式和行为的方式,如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不同时期的矿冶实物等就是物质的传承,而精神的传承包括一些矿冶传说、矿冶信仰、矿冶精神等通过口耳等流传下来,行为的传承性则是一些矿冶行为习惯经过数千年的矿冶活动等固定下来,矿冶资源正是具有这些不同于自然资源的特质,所以愈来愈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资源型城市往往因矿而生,因矿兴市,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剧,又常面临资源衰减、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威胁,矿冶城市这一文化品牌正在失去其优势,如何沿袭其“矿冶城市”这一城市文化品牌又不失时机地丰富其城市文化品牌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黄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资源已经濒临枯竭,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恶化,矿冶城市的这一文化品牌正在失去其优势,如何打造黄石的城市文化品牌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三)对比运用文化创意和感性诉求来打造品牌

伏特加的本质是40%的纯酒精加上60%的无矿物水,最初作为医药和火药的必需品起源于俄罗斯。18世纪蒸馏技术和过滤技术的局部发展和19世纪全球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成就了部分奢侈品牌。随着设备、技术的全面发展、扩散以及学院研究的进步,伏特加开始走向从奢侈品到必需品的回归之路。然而,既已得势的垄断企业们并不甘心就此而失去垄断利润,早已开始并正加紧营销攻势,强化洋酒行业早已怨声载道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建立市场壁垒,竭力维持其领导地位。

俄罗斯伏特加已经达到了垄断酒类市场的地位,但是瑞士人以绝对的自信开创了“绝对伏特加”,绝对的纯净水酿制!当然,这不是一种盲目的自信,这是有根据的,瑞士人深知从原料、酿酒技术上超越不了俄罗斯的伏特加,但是我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采用单一的、当地的原材料令绝对伏特加公司可以全面的掌握生产中的一个细节,从而确保每一滴伏特加都能达到绝对顶级的质量标准,甚至包括绝对伏特加的完美酒瓶——瑞典古老药瓶的灵感再现——也是在蒸馏厂附近产生的,酒瓶制造时,特别选用了含铁量较低的原材料,以保证其晶莹剔透,而在装瓶之前,每个酒品也必须得到清洗。从硬性条件上得到了保证,绝对伏特加又走一条感性诉求的道路,通过广告的力量,运用文化品牌的宣传,使其产品迅速走

红。他宣扬品牌的手段很独特,只要你能看到的地方就会有完美的绝对伏特加的酒瓶子,比如说酒瓶在水面上的投影,酒瓶在人的特别的口型上,酒瓶在天桥上等等,有的地方如果不仔细看的话根本不会领悟他的意思,这是绝对吸引人的眼球,绝对让你惊叹不止的。通过大胆的想像和实践,绝对伏特加在情感上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在硬件和软件上绝对征服顾客。他通过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广告向人们宣扬只要你能想得到的地方,就会有绝对伏特加。这也许就是绝对伏特加能够将文化因素运用与品牌打造上,从而在俄罗斯伏特加的市场上开创自己的绝对伏特加的原因吧。

虽然这个例子是运用文化品牌宣传产品的,但是其原理就是将文化寓于品牌宣传中,只要你想得到的地方就会有我的存在,这一品牌打造的原理是同样可以运用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同时,他教会我们如果早硬件上敌不过竞争对手,但我们可以从软件上突破。

(四)打造黄石文化品牌的对策

1、宣传环境保护措施,打造绿色城市

环境是城市的眼睛,所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环境很重要,所以黄石市政府要结合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的低碳精神,严格限制矿产冶炼的排所以黄石市政府应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污量,对矿冶开采做出限制,防止地面塌陷。同时严禁开采时利用各种化学物品,污染农田和地下水,实现绿色产出,打造绿色城市。

2、宣扬品牌的力量,打造地域矿冶文化

品牌是具有特定内涵知名和美誉的标识是智慧与精神的载体,所以作为矿冶城市的黄石,要大力宣扬矿冶文化,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彰显城市特色——矿业城市。继续发扬矿冶文化蕴含的“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创新争先”的城市精神,实现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3、发展矿冶文化旅游业

除了铜绿山遗址外,区的古矿冶遗址还有花炉山、铜山口、狮子山铜矿、叶花香铜矿遗址等。此外,矿山公园还有“黄石地毛主席雕像”、“亚洲第一天坑”、“石海绿洲”、“矿冶峡谷”、“矿业博览”、“井观。这一系列的旅游景观,群集状况好,地域组合好,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所以,黄石市政府应依托矿冶资源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促进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

4、借助矿冶文化,形成共享品牌

意识开辟专题博物馆,通过博物馆展示矿业工人的精神风貌,以突出矿业工作区的看历史感和厚重感,同时激发社会参与感和认同感。二是公共休息空间模式,在矿冶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三是工业旅游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四是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五是将矿冶工业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现代艺术区,用以阐释现代艺术、大型雕塑、装置艺术等。总之,借助矿冶文化,形成一系列的矿冶文化共享品牌,从而走出去。

5、运用广告的力量,形成地域特色

借鉴绝对伏特加宣扬自已品牌的手段,运用创意的广告文化,将矿冶文化作为一个基础,宣传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形成品牌文化的辐射带,将城市文化品牌打出去。

五、结束语

7.区域公共品牌打造 篇七

旅游业是一个全球性、国际化的产业,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发展, 到2010年, 承载了超过15亿国际游客的需求。当今世界, 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为各国人民谋求幸福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大湄公河次区域 (GMS) 旅游合作, 始于1994年12月在昆明举办的“湄公河流域国家旅游发展研讨会”。10多年来, 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在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旅游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面对不断加深的全球化进程带来的竞争, GMS国家旅游合作亟待便捷化、一体化。

1.1 有利于各国政府和民间达成广泛共识, 全面推进次区域合作

旅游项目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十年战略框架 (2006—2015年) 下的十一个旗舰项目之一, 也是开展合作最好、推进最快的旗舰项目。事实证明, 便捷旅游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各国在交通、贸易、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的密切合作。

1.2 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牵引带动作用, 推进次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投资周期相对短、产业带动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都是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 便捷旅游的开展能有效解决各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和维护社会稳定。此外, 便捷旅游还可带动商品、资本、技术等快速流动, 实现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有利于增进次区域各国的战略互信, 增强次区域地区安全

旅游首先使各国人民之间通过交往更加亲近, 从而形成一种“认同感”和来自民间“自下而上”的合作动力。各国政府和企业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开展旅游合作;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和合作, 加深相互信任, 为共同发展创造条件, 从而推动国家间关系的改善。国家间相互联系越多, 相互之间的认知就会越多, 信任感也会随之增加。而旅游领域在加强交往, 促进地区安全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

2 开展GMS便捷旅游的困难和障碍

由于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互补性很强, 旅游客源市场也非常广阔, 加之各国都有较强的合作意愿, 因而十多年来在旅游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国家层面上缺乏旅游合作协定

大湄公河次区域包含了六个国家, 为了确保各方面合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签订旅游合作协定。目前, 中国已与泰国、越南和缅甸等国分别签署了政府合作协定或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今后还需要与其他国家尽快签署旅游合作协定, 并促进各国之间加大合作力度, 尽快签订各国之间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共同的旅游合作协定。

2.2 未制定共同的旅游合作发展规划和政策

大湄公河次区域各个国家的法律、政策、制度都不尽相同。所以必须通过建立各个层级的旅游发展联席会议, 建立次区域旅游合作联合体等协调机构, 统一制订本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合作规划, 消除制约区域间旅游发展的明显政策差异和各种障碍。

2.3 政府和民间对促进旅游业缺乏资金支持

目前, 次区域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主要依靠向亚行申请无息贷款、争取各国的旅游发展建设资金和吸引有关国际组织机构的捐赠进行。由于受时间限制和多方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有限。特别是构成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业根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 由于资金的匮乏, 遑论保护, 更谈不上有效开发。为了实施GMS各国旅游资源的永续保护利用, 完成次区域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 还需依靠政府和民间广泛的资金支持。

3 开展GMS便捷旅游的主要设想

依托GMS国家丰厚的旅游资源, 以旅游合作促进GMS国家共同发展为动力, 以良好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为保障, 以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合作为先导, 以旅游企业合作为重点, 以特色线路开发为核心, 以联手开拓市场为纽带, 积极探索区域性便捷旅游合作的新模式, 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 努力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统一的旅游品牌, 构建共同的旅游目的地, 促成次区域旅游无障碍对接, 实现“六个一”的目标。

3.1 主要目标

在GMS国家开展便捷旅游合作, 主要是实现“六个一”的共同目标。

3.1.1 一个区域:大湄公河次区域

自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开展以来, 次区域各国就达成共识, 将次区域作为单一的旅游目的地来开展旅游宣传和营销推介。然而, 从2004年年底次区域旅游部门战略规划小组进行的一次离境调查来看, 情况并不十分乐观。调查显示:有71.65%的被调查者只访问次区域的某一个国家, 其中泰国和中国云南游客的专访率分别达到了79.6%和83.9% (数据来源:Asia Pacific Projects, Inc.)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游客只是将次区域的某个国家作为目的地, 次区域作为单一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在游客头脑中并未形成。因此, 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让“同一个区域”深入人心。

3.1.2 一个理念:次区域各国是一家

在次区域便捷旅游合作中, 各国需要消除彼此间的国籍概念, 有机融为一体, 秉承各国是一家的理念, 在旅游接待中共同服务好各国旅游者, 营造次区域一体, 宾至如归的旅游体验。

3.1.3 一个品牌:GMS旅游品牌

大湄公河次区域便捷旅游合作旨在将次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合作开发, 打造整体形象, 统一推向世界旅游市场, 成为全世界独树一帜的GMS旅游品牌。

3.1.4 一个信心:创造世界一流的便捷服务

服务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者的满意度和趋同度, 为了打造GMS旅游品牌, 必须树立一个信心, 那就是在次区域为全世界游客提供一流的便捷服务。

3.1.5 一个特色:多民族文化特色

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的中国、老挝、缅甸、秦国、柬埔寨、越南均为旅游资源密集的地区, 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自然风情独特。该区域居住着90多个民族, 建筑、风情、服饰、宗教习俗各不相同, 开展便捷旅游完全可以呈现次区域多民族文化特色。

3.1.6 一个目的:促进和谐美丽世界建设

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业, 是对眼中之美和心中之美的传播推广, 是促进和谐世界、美丽世界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次区域便捷旅游的发展, 必然使这一进程大大提速。

3.2 主要原则

GMS便捷旅游合作总体原则是“以文明传播文明, 以美丽推广美丽”, 通过一个个生态旅游项目的实施, 有力推动美丽世界的建设。具体是以下“五个坚持”。

(1) 坚持以便捷旅游合作促进区域性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2) 坚持以改革和创新促进区域性共同市场、品牌的形成;

(3) 坚持次区域便捷旅游合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重点突破;

(4) 坚持次区域内区别不同地区, 分类出台合作政策和措施;

(5) 坚持GMS各国政府搭桥、企业主体、市场推动便捷旅游合作。

3.3 主要途径

(1) 建立共同工作机构, 开展双边、多边便捷旅游合作。

(2) 借助国际旅游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和亚太旅游协会等组织的协调作用, 加速推动便捷旅游合作。

(3) 借助GMS各国旅游管理部门的力量直接推动双边、多边旅游合作。

(4) 发挥GMS各国企业、社会组织的优势, 推动双边、多边便捷旅游合作。

(5) 利用GMS各国专家、学者以及项目专家库引擎等信息网络平台, 推动双边、多边便捷旅游合作。

3.4 主要步骤

在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众多领域中, 便捷旅游合作由于其投资小、见效快而被置于优先地位。然而由于GMS国际旅游合作涉及范围大、项目多, 所以应采取择优开发、保证重点的开发模式, 定期组织专家论证, 每年确定一批重点合作项目。有重点、求实效地“开展便捷旅游, 打造共同品牌”。为此, 当前最重要的是走好三步棋。

第一步:GMS各国共同组织专家团队, 就便捷旅游合作有关事宜开展论证, 初步达成共识, 提出决策文本。

第二步:在GMS合作年度高官会议和次区域各国峰会上, 提出并通过GMS国家便捷旅游合作的总体规划、目标、重点和实施方案。

第三步:将现有次区域内几条成熟的旅游线路连接起来, 推出“大湄公河自然文化遗产便捷旅游”, 各国同时采取特殊政策, 先行先试, 让GMS便捷旅游尽快成为现实。

4 开展便捷旅游的工作重点

大湄公河次区域所在的亚太地区是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随着次区域各国旅游合作的开展, 旅游交流规模增长迅速, 便捷旅游合作势在必行。因此, 推进建立国家层面的组织协商机制, 在旅游合作模式、规划衔接、项目建设、人才支撑等区域合作的重大问题上主动及时地加强协商沟通, 形成共识并推进落实, 是GMS国家“开展便捷旅游, 打造共同品牌”的工作重点。

4.1 建设重点

4.1.1 构建便捷旅游的基础设施体系

大力发展次区域便捷旅游合作, 就要解决旅游交通瓶颈问题和加强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 以提高可进入性和接待能力。优化路网, 完成对接, 提高对内交通的衔接度和对外交通的指向度, 使次区域旅游交通网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 着力改善旅游中心城市的住宿、餐饮、电信、供水、环卫等基础设施, 提高各地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完善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交通标识、产品配套功能。

4.1.2 旅游产品开发

理论上次区域部分旅游资源品位很高, 在国际社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但实际上资源转化为现实旅游产品的难度比较大, 如金三角旅游景点只有一个牌坊, 美斯乐只有一座陵墓, 其历史内涵和传说中的神秘吸引力难以体现;还有缅甸的社会形态、老挝的宗教文化及该区域整体所表现出的傣泰文化特征等, 也都必须有相当意义的产品支撑才能充分展现。同时由于次区域的范围比较广, 而且除了在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沿岸附近有比较密集的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外, 其他地区则相对分散。因此, 如何在旅游线路设计过程中既为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景区景点, 又尽量避免“旅多游少”的尴尬局面, 是次区域旅游合作面临的一个不小的挑战。

4.2 服务重点

4.2.1 便捷旅游

无障碍旅游区消除了以前不可逾越的主权障碍和政治藩篱, 成员国通过一定的主权让渡, 提供一套新的超国家的服务制度, 实现了旅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 形成了统一的旅游市场。其直接结果是可以大大降低区域内的旅游成本, 变相地降低该区域的旅游临界消费点, 使原来不具备旅游消费能力的人们获得旅游的能力和机会。

4.2.2 健全的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

除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和资助、政策性贷款外, 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支持: (1) 鼓励社会资本产业投资基金建设, 通过TOT、BOT模式共同投资开发旅游资源。 (2)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旅游投资信贷业务创新, 积极开展以经营权和未来收益权等为质押的信贷产品, 积极推进旅游景点门票收入质押贷款和景点开发经营权质押贷款;发行面向中外游客的“GMS便捷旅游”银行卡以及联名信用卡。 (3) 依据各国经济规模筹建便捷旅游合作基金, 主要用于关系GMS跨国旅游区整体发展的重要项目。 (4) 建设旅游投资风险担保体系。

4.3 品牌重点

跨境旅游合作开发应在良好的旅游资源基础上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出极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并产生一定的辐射能力。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的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云南均为旅游资源密集的地区, 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自然风情独特。湄公河流经白族文化区、傣族文化区、缅族文化区、高棉族文化区、老族文化区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它从河源到河口, 涵盖了除沙漠以外所有气候环境的地表形态, 自然景观雄奇壮丽, 民风民俗奇丽。这一地区有众多的古人类遗址, 同时这一地区还是佛教及其他宗教传播、发展的重要地区, 有数以万计的佛寺、佛塔、祠堂、教堂、古碑和阁楼等宗教建筑。

5 旅游合作是促进GMS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策略

次区域的经济合作, 是由亚洲开发银行牵头, 流域内的六国参加, 旨在改善次区域基础设施, 扩大贸易与投资合作, 是该地区经济合作中最重要的国际合作开发机制, 确定了交通、能源、通信、旅游、环境、人力资源开发、贸易和投资、禁毒8项合作领域, 已筛选100多个项目, 投入了3亿美元, 启动了一批优选项目。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辐射强度大、拉动力强的特点, 是GMS国家区域经济运作的最佳“载体”。

5.1 旅游合作促进交通设施建设

旅游合作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先行领域, 因此近年来次区域与旅游、贸易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中国昆明至泰国曼谷的高等级公路已全线贯通;中国昆明至缅甸曼德勒高速公路的云南保山—瑞丽段正在加紧建设;云南腾冲至缅甸密支那的腾密二级公路已于2007年4月通车;泛亚铁路东线方案 (昆明—河内—金边—曼谷) 云南段已开工建设;以航空为先导、以陆路为主干、以水运为补充的立体国际通道格局正在形成。

5.2 旅游合作促进资源开发

与中国西南接壤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 其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使之成为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一区域覆盖了千里冰封的寒带、鸟语花香的温带、青翠欲滴的亚热带和热带, 有不同气候带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和动物, 形成了多层次的自然景观。同时, 该区域又是七十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 其历史、文化、风俗、宗教和生活习惯各自特色, 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人文景观。

5.3 旅游合作促进城镇化

随着国际大通道建设的快速发展, 云南和东盟国家城市之间的经济距离将逐步缩短, 区域内企业的交易成本、合作费用将大大降低, 从而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内合理分工。因此, 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建设昆明为中心的国际大通道为基础, 以昆明—河内—海防、昆明—曼谷、昆明—曼德勒—仰光三条经济走廊为依托, 以通道经济为动力, 带动一批城市群的崛起, 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经济圈、经济带, 促进云南经济的全面发展。

5.4 旅游合作促进市场建设

边境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应满足游客消费需求, 能够向游客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全部服务, 包括沿线所提供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各项设施和服务等。边境区域城镇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及接待能力、交通运输和通信设施的承载能力是可否实现跨境旅游国际合作开发基础性要素。

5.5 旅游合作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旅游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已经成为一个动力产业。首先, 旅游服务业是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 与旅游有关的就业主要包括餐饮服务、导游服务、住宿服务、商业零售、交通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 大部分服务岗位对个人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 有利于当地人就业。其次, 旅游开发可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金融、商贸、物流、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现代服务行业。

5.6 旅游合作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融

通过旅游开发, 旅游者进入这些地区, 不仅能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 扩大就业, 提高当地人们的收入水平, 同时也能扩大当地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和信息交流, 使当地人了解外面的世界, 增长知识, 从而吸收其他先进文化, 推动社会向富裕文明的方向前进。

6 开展GMS国家便捷旅游政策建议

6.1 敦促GMS国家间签署双边或多边便捷旅游协定, 为次区域旅游合作提供政策保障

涵盖便捷旅游合作模式、组织机制、旅游便利、交通、旅游市场准入、旅游安全、联合市场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内容。

6.2 敦促GMS国家制定便捷旅游统一规范, 为次区域旅游合作打造同一品牌

优先推进海关、商检、外汇管理、进出口贸易、投资等企业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办理手续给予便利化, 最好形成统一、标准化程序。商签劳务合作协议、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境外投资许可办法。通过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实现服务的自由流动, 通过规范统一的统计方法及有关信息发布的规定, 实现各国政府、行业组织及企业间的信息共享。

6.3 共同研究制订GMS国家便捷旅游规划, 为次区域旅游合作绘制路线图

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多年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背景下, 云南省充分发挥连接中国—东盟两大市场的旅游集散地优势, 确立“中国—东盟国际旅游圈”新构想, 研究制订“桥头堡建设云南—东盟旅游合作行动计划”, 细化和深化《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云南省旅游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与东南亚开展旅游合作的相关内容, 提出分步骤实施的具体项目和政策措施。尤其要抓住“桥头堡”建设的重大机遇, 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 从国家层面与东南亚国家加强沟通协调, 在与东盟共同制订区域性旅游规划、相互衔接旅游线路、合作开发旅游市场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6.4 国际、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合作设立便捷旅游合作基金, 统一开发旅游项目

建立GMS便捷旅游业共同发展基金, 基金要依据各国经济规模来筹资。该基金应主要用于关系“GMS”跨国旅游区整体发展的重要项目, 如“GMS”跨国旅游区发展规划、“GMS”跨国旅游区景点 (区) 建设与管理、跨国旅游区环境保护等。为保证基金的合理使用, 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 由参与旅游合作的各国政府、专家、企业界代表共同组成, 具体负责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6.5 在昆明设立永久性便捷旅游合作组织, GMS国家派驻旅游官员

昆明地处中国与东盟陆域通道的枢纽, 吸引、辐射范围非常广阔。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枢纽, 又是中国与东盟两大市场的联结点, 作为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中心城市, 昆明理应成为设立永久性便捷旅游合作组织的首选地。通过建立永久性便捷旅游合作组织, 使区域内各国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 使各种合作内容有序进行。

6.6 GMS国家旅游企业商签多方或双方合作备忘录, 开展多层次旅游合作

旅游企业区域合作是发展旅游业的主导政策之一, 也是各地方积极探索的旅游合作发展模式, 从而形成并确立了旅游企业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主体地位。

6.7 GMS国家共建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为次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人才支撑

与GMS国家共建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是扩大区域旅游合作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是办好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继续发挥其作为GMS国家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二是在与GMS国家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汉语教学和旅游学历教育;三是鼓励国内院校主动走出去与周边国家知名大学联合办学, 合作培养区域性国际旅游需要的专业人才;四是支持省内高等院校外语系引进国内外师资力量, 开办越语、缅语、泰语等GMS国家小语种教育专业并扩大现有小语种招生规模;五是各级旅游培训中心和旅游行业学会应根据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促进各层面旅游人才互动;六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通过外交途径和国际交往平台, 与区域内国家达成共识, 共同建立和完善区域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为开展国际区域旅游合作积累雄厚的人力资源。

6.8 每年推出一个主题, 共同宣传打造“湄公河”旅游品牌

围绕“六个一”目标, 将次区域作为统一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和推介, 由GMS国家便捷旅游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亚太旅行协会与次区域旅游工作组共同商定, 每年确定一个主题, 共同宣传打造“湄公河”旅游品牌。例如, 发行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指南;选定“湄公河明珠”景点, 制作有关画册;设立次区域旅游网站如“visitmekong.com”等。

摘要:地球是平的。不过要使凸凹不平的地球变成平的, 事实上需要地球上各个平的区域、次区域作支撑。1992年开始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或者统称为大湄公河次区域、亦即GMS合作, 就是这个平的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GMS国家开展便捷旅游合作, 对构建平的次区域和平的地球, 更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通过对GMS国家开展便捷旅游合作的重要意义、困难和障碍等进行分析, 提出了一些建议及措施, 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及人员提供参考。

8.做大区域茶产业须打造原产地品牌 篇八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文明的发祥地,也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当今,在全世界30多个产茶国每年生产的300多万吨茶叶中,中国茶产量约为140万吨,占到其中的45%,规模之大自不必说。但是,尽管我们头顶着世界第一大茶国的桂冠,却在世界茶市场中的地位并不值得骄傲。

作为第一大生产国,并非为第一大出口国,位列于非洲的肯尼亚之后。全国尚且如此,各区域产茶地又如何呢?

笔者注意到,凡是在区域原产地品牌上比较响亮的地方,其开拓和占领市场的能力就强很多,其茶产品的附加值就高许多,其规模经营的效应就突出许多。中国本来也是生产红茶的大国,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提及红茶,世人自然就想到了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生产的主要就是红茶,其中印度成为红茶的标志国,自然也成就了该国世界红茶原产地品牌的金字招牌。

他们把红茶规模做成了世界第一,也把红茶的附加值做成了世界前列。

这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各产茶国中的原产地品牌的表现,这种表现带来的效应是集体性的成长和几何式的增长。

原产地品牌是一个国家乃至于一个地区的区域性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区域性茶产业来说,原产地品牌的提升无疑能够迅速带动一个地区茶产业的壮大发展。

比如云南的普洱茶,其历史久远长达3000多年,在明清时期曾有辐射全国的5条茶马古道,然而在当代,人们开始热衷于饮用普洱茶还是近几年来的事。因为云南省把弘扬普洱茶文化与发展普洱茶经济作为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工程来抓,举全省之力向全国、全世界展示推广普洱茶的原产地品牌。云南的茶园面积现居全国首位,他们如此重视原产地品牌的打造和提升,相信其茶產业带来的收益定不会令该省人民失望。

笔者到云南品尝过不少牌子的普洱茶,也从云南买回过好些圆饼状的普洱茶,但若有人问我哪个牌子的怎么样,我恐怕还难以回答上来。作为一个外地消费者,大多并不关心是哪个厂生产的,是哪个牌子的。

也就是说,一个区域性茶产业的壮大发展,单靠某一两家当地茶企业自创品牌的自我滚动式发展,是很难快速拉动一个区域的产业化大发展的。原产地品牌的打造和提升,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努力所能及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地方执政者必须高度重视打造和提升原产地品牌。

上一篇:守望教育读书笔记摘抄下一篇:硬件产品经理岗位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