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心灵的时空

2024-09-14

穿越心灵的时空(共10篇)

1.穿越心灵的时空 篇一

2038年我长大了,成为了一名发明家。我发明了会飞的房子、会走路的学校,现在一个能穿越时空的机器人又问世了。

机器人的名字叫“乌龟”。他为什么叫“乌龟”呢?那是因为他有着乌龟那么硬的外壳。他身高185厘米,体重不超过60斤。他的“皮肤”是银白色的,手像一把电锯,能锯开任何东西。手上有十多个按钮可以选择回到不同的时代。他的头上有一个像太阳门一样的东西,脚像弹簧一样。

机器人的身体这么硬,是为了在穿越时空时抵挡任何东西的撞击,就算被岩石撞到也不怕。他有一双弹簧脚是可以在穿越时空前用力一蹬以便加快穿越速度。机器人的肚子里有两个小机器人和一个录音机,一个照相机。

我想去恐龙时代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是跟着机器人前往恐龙时代的。来到恐龙时代,在恐龙面前我只是一只小蚂蚁。机器人拿出照相机,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我们把照片带给了科学家,科学家通过照片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恐龙之迷。

有了这种穿越时空的机器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

2.穿越心灵的时空 篇二

可是, 当一篇篇的宋词读过, 当一个个饱含生命感悟的古人在眼前一一浮现, 我仿佛进入了一个从未抵达过的心灵之境, 感慨万千。

中国人, 在唐诗宋词的吟咏中长大。小时候, 我们读她, 并不知道她的美, 只觉得极为顺口。多年后, 当我们经过岁月的打磨, 再一次来到宋词的世界, 才猛然惊觉她原来如此多情, 如此瑰丽, 如此安静, 却能挑动你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感慨万千却不知道说什么正如辛弃疾的的词所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那些古人在千百年前发的忧思, 也许并没指望多少人能懂, 却不知那些偶然的心绪, 因为流诸他们的笔端, 而成为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的最曼妙的写照, 感动着后世无数的人, 撩动着所有与之有类似体验的人, 并且还将继续迷倒众生, 魅力永存。没有期望谁能懂, 能懂的人自然能懂。宋词, 不知不觉间已引起人们最深的共鸣。

离别的痛苦, 仕途的失意, 游子的孤寂, 思妇的愁怨……

这些让人愁肠百结、痛彻心扉的情感, 弥散在宋词里, 却幻化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 升华到了一个让我们凡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谁没有经历过离别?可是唯有柳永, 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勾勒出最凄美的离别画面。

谁没有遇过挫折打击?可是唯有苏轼, 用“一蓑烟雨任平生”塑造出一个笑傲江湖的行者的豁达。

谁没有尝过思念的愁苦?可是唯有李清照, 用“梧桐更兼细雨, 点点滴滴”将愁绪植入生命的最深处。

……

人的情感, 那些伤与痛, 亘古不变, 人活在世就无法躲避。可是这些伤与痛, 从这些文人的笔中流出, 竟然能成为一种美的极致, 这就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吧。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巧笑靓兮的女子, 衣袂飘飘的才子,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将士, 在宋词里我们邂逅着各种各样的人生。宋词, 小心翼翼地收集着人类或委婉细腻, 或超脱大气的情感。人的情感总是需要宣泄的, 在宋词的典雅中, 我们找到一丝安慰。她用她的多情, 轻轻地抚慰每个伤口, 将伤疤雕琢成一朵奇葩。伤感却不颓废, 痛楚却不荼蘼。像一场清凉的雨, 洗去所有的风尘。痛也痛得清醒, 怨也怨得清丽。

伤痛并没有离现代人而去, 可是我们现代人却再也写不出那样美丽的词句。宋词, 一个永远无法超越的文学高度。

古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吟赏烟霞, 三杯两盏淡酒便能催生出无数的诗意。一盏孤灯, 一片月光, 一支箫管, 简单的生活却有让现代人羡慕不已的情趣。而我们现代人, 却只能在古人留下的只言片语中重新触摸那个一草一木总关情的真实细腻的世界。在这个高速运转的“富足”的时代, 我们却只能远远地仰慕古人的悠闲与诗情。

3.穿越时空,穿越记忆 篇三

雅尼斯·库奈里斯: 当一个人18岁的时候选择是很单纯的。坐上火车,你就去了意大利,这不是很麻烦。但我在意大利遇到了一些艺术家,我们一起努力创造了一种带有批判性的艺术语言,这才是重要之处。

实际上,我一直在欧洲艺术圈内。而早年意大利的经历开始使我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 这至今对我仍至关重要。是的,我出生于希腊,并亲历过战争,所有这些经历对我的人生来说都是重要的。但是,我在意大利找到了一种逻辑和一种语言。而作为艺术家,我又认为自己诞生在意大利。所以,我觉得意大利比希腊对我而言更亲近。

黄笃: 1960年,您在罗马的Tartaruga画廊展出的作品《无题》。作品由“数字”、“字母”、“箭头”和其它符号组成。它们背后的观念是什么?

雅尼斯·库奈里斯: 1960年,我有幸在Tartaruga画廊举办了首次展览。我当时非常年轻,还是美术学院的一名学生。重要的是,这些对我来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绘画,有我的房子墙壁那么大的尺寸。我把一张张纸贴到墙上,从一面墙贴到下一面墙,墙与墙之间不留缝隙。由此,尺寸已与空间衔接起来,因为它们的大小取决于空间。

于是就有了一种节奏的尝试,这些纸张就像音乐中的音符。实际上,我的确在吟诵它们。意大利曾产生了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朱塞佩·翁嘉雷蒂,他的富于节奏感和隐逸感的诗影响了我。他的诗歌散发着古罗马赫尔墨斯主义。(赫尔墨斯主义或西方的赫尔墨斯传统是一套基于希腊化的埃及伪经作品的哲学和宗教信仰。这些作品据说是赫尔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的秘密教义,他是埃及智慧之神图特和希腊赫尔墨斯的融合的化身。西方神秘宗教传统深受这些信仰的影响。这些信仰在文艺复兴时期亦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我的早期作品创作于1959年和1963年间。1960年, 我的作品首次在Tartaruga画廊展出。从一开始, “空间”就在我的作品中占据了中心位置。

黄笃: 在1967年,您似乎开始放弃绘画,而转向装置。在一个叫L’Attico的新画廊中,您展出了一些装置作品,它们包含了三种要素:涂有清漆的铁板结构夹控着棉花、四个铁制容器盛有土和仙人掌、涂有清漆的铁板上的栖木伴有活的鹦鹉。什么原因使您从二维创作转向三维装置作品,甚至包括作品中对动物的使用?

雅尼斯·库奈里斯: 这些早期作品已经产生了空间问题或对空间的忧虑。我从未认为这些作品是绘画,也就更谈不上从二维转向三维。从一开始, 我就没有企图做画。它们不是 “画”上的而是“贴”在表面上的。所以,对我来说,数字、字母与鹦鹉等的作品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看数字、字母作品的人“解读”作品。然后,第二步是面对于鹦鹉的作品,观众不再解读了,而是鹦鹉对这位观众说话。因此,在我看来,鹦鹉更像是作品的一种延伸,而不是作品方向的改变。

这些作品的确是在当时那样一个重要的政治时刻问世了。材料通过自身的重量得到呈现也在观念中体现了出来。例如,所谓的“煤”,煤确有其重量,因为重量是作品存在的条件。同样,它还表明了一种流动性,即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如此以来,我们开始一边旅行,一边创作。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创作作品”。这也是“这类作品自由”的组成部分。因此,它不仅仅局限于工作室的创作,更多的是与场合、关系、联系和诸如此类的事相关联。

黄笃: 1969年,您在那不勒斯的卢西奥·阿梅里奥(Lucio Amelio)画廊展出了一件多媒体装置作品,其上下垂挂的8个金属天平上盛有咖啡粉。这件作品的核心观念是什么?您所用的媒介与情况、语境或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雅尼斯·库奈里斯: 显然,当时并不存在经济方面的问题。重要的一点是它与艺术家的作用有更多的关联。我们正在寻求更多自由,例如,我将小的固体乙醇片放在一块铁板货架上,一旦点燃生命很短暂,仅仅3分钟就消失了。这件作品在那不勒斯举办的一个展览中展出。所以,这些作品既不仅仅是幻觉,亦非乌托邦,而是蕴涵着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主要的问题是创造一个更强大的艺术家形象,这已经是政治了。艺术家是作品的核心。

黄笃: 那么,您的意思是想在材料中找到能量及其转化的过程吗?

雅尼斯·库奈里斯: 许多是关于能量的。当时就有这样巨大的能量。艺术家拥有能量,他们一直在发现和体验。我并不喜欢用“正在体验”这个词,我其实是一个很保守的人,根本不是一个有实验性的人。我的作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实验品。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黄笃: 现在,我有一个颇为迷惑的问题。1969年以前,您的一些作品中已使用了动物。而在1969年,当您将12匹马拉进罗马的L’Attico画廊时,并非毫无缘由,而是遵循着自己的艺术逻辑。然而,众所周知,在20世纪60年代末,意大利精神病学家弗兰科·巴萨格利亚提出了“民主的精神病疗法”的思想,并在都灵的戈里齐亚建了一家精神病院。当时的想法是要打破医院界限。因为这种医院在功能上一直是把精神错乱的人规定、限制和禁锢在某一固定空间。巴萨格利亚的思想就在于要解放或开放医院,以建立患者与人、社群乃至社会的交往。

显然,您的这件作品像杜尚的作品一样具有颠覆性。因此,我想知道,您于1969年展出的12匹马的作品是否与“打破医院界限”的思想有关联。倘若与其思想无关,那么,该作品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呢?

雅尼斯·库奈里斯: 对我来说,重要的不只是将12匹马牵入画廊,而是将它们拴在画廊四壁,并界定了眼睛平视高度的空间周长。也就是在1969年,我还在巴黎一家画廊创作了一件类似的作品,是一个环绕画廊墙壁燃烧煤气的装置(注:用金属管以吊钩的方法悬挂着喷射的火焰, 地上放着煤气罐。)所以,画廊空间被以戏剧艺术(drammaturgia)的要素所利用和发挥,如此这般独特效果和姿态,从卡拉瓦乔直到现在,像意大利许多艺术大师那样,“戏剧性”在作品中至关重要。

黄笃: 那么,您的意思是这一作品与传统意大利作品有关,是吗?

雅尼斯·库奈里斯: 可以说,戏剧性一直是这类意大利传统的条件,像毕加索的绘画《格尔尼卡》也遵循了这一传统。

黄笃: 我要回到您于1973年创作的有火的作品。“贫穷艺术”强调即兴事件、偶发事件和不可预知的理念。这些理念是否受“游牧”思想影响?在您之前,有像路西奥·冯塔纳、皮耶罗·曼佐尼和阿尔伯托·布里这样的艺术家,比如:布里也在其作品中用火。您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些艺术家有关吗?

雅尼斯·库奈里斯: 我的大部分作品都基于元素间的某种辩证关系,如:火与铁(就是这种辩证关系)。因此,这种矛盾或争斗存在于感受力(火)和结构(铁)之间。而在煤、金属、鹦鹉等作品亦可看到感受力和结构之间的类似关系。因此,材料之间也有这种的对话。只有如此,感受力才会变得更强大。作品不是“被再现”,而是要“被呈现”。所以,它是一种姿态,速度也非常快。重要的是不要再现,而要一种直接的姿态。此外,马就有类似的直接影响。

现在,回到您刚提的第二个问题。是的,冯塔纳、布里、翁贝托·波丘尼,我们是同属一个家族血脉。但不仅仅是他们,还有像杰克逊·波洛克、乌姆博托·波丘尼和许多其他的艺术家都在我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关于游牧,上世纪80年代罗马曾有过一场大争论。我从没有把自己视为游牧者。在我看来,诗人兰波也不是游牧者。然而,如果我不是游牧者,那我的确是一个旅行者。我去过很多地方。在我的灵魂深处,我是一个游客。我希望自己是一个能与人沟通,思辨之人。例如,如果我来中国,我想把某些东西带到中国,也能从中国带走某些东西。我是那类浪漫之人。

黄笃: 从某种意义上说,您是乌托邦式的艺术家。

雅尼斯·库奈里斯: 当然,艺术家不得不乌托邦式。

黄笃: 刚才您提到您的作品和传统艺术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贫穷艺术”的艺术家不同于未来主义的艺术家。例如,米开朗基罗·皮斯特雷多和您本人的作品都非常尊重历史和传统价值,而未来主义的艺术家对传统则颇多微词。您在1984年曾写过一篇文章,文中写道“没有历史感,便很难作画。”您如何看待历史意识和现代观念之间的关系?

雅尼斯·库奈里斯: 在我看来,波丘尼的 《行走的人》 (1913年,铜雕,《空间中连续性的独特形式》)让人联想到希腊雕塑《胜利女神》(Nike di Samotracia)。未来主义的艺术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运动有密切关系,他们是介入者(interventisti)。他们颂扬现代,憎恶传统。这就是未来主义。(未来主义是一场艺术和社会的运动,20世纪初起源于意大利。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意大利现象。不过,类似的运动也同时在俄国、英国和其它国家发生。未来主义者运用任何艺术媒介进行实践,涉及绘画、雕塑、陶瓷、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戏剧、电影、服装、纺织、文学、音乐、建筑甚至美食)。

我是属于接近二战结束的一代,也是带有战后问题的最后一批艺术家。未来主义的艺术家创作深陷一种“颂扬战争”之情。之后,未来主义和“贫穷艺术”的艺术家一起目睹了战争的终结,我们出现了如罗伯托·罗西里尼和维托里奥·德·西卡的电影,他们的电影恢复了戏剧,同时也恢复了传统,使意大利人回想起了苦难。很显然,曼佐尼创作的《大便:意大利制造》表明,他并不是一个未来主义者。

黄笃: 这个时期意大利产生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包括德·西卡、罗西里尼、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我的问题是,如果新现实主义电影和“贫穷艺术”的确存在关联,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联呢?

雅尼斯·库奈里斯: 罗西里尼和德·西卡等是那个时期的大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应对意大利人的战后问题及其损失。他们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我们的大师。

我相信,关于“贫穷艺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建构并找到了呈现我们作品的方法,这种语言的命运就是向世界开放,绝不能局限于意大利本土。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贫穷艺术”是欧洲人提出来的,用于辩证地对抗美国人提出的 “极简主义”和“波普艺术”。1969年,哈罗德·史泽曼策划了一个重要展览《当态度变为形式》,汇集了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艺术家。从此以后,双方开始了一场大对抗。上个世纪70年代,亦有其他许多展览发生,将美国和欧洲艺术家汇集一堂,包括德国的波依斯和一群严肃的意大利艺术家,他们现在仍在努力创作。所以,这个目标,也是我们冒险的出发点,与我们所谈论的(包括战争、新现实主义、布里、冯塔纳等)都有关。

黄笃: 另一个问题是切兰特(Celant)先生在1967年写的《贫穷艺术》一书中提到了意大利艺术家马里奥·梅兹、您、鲍里尼和皮诺内,还包括德国艺术家约瑟夫·波依斯、荷兰艺术家迪贝茨以及美国极简主义艺术家卡尔·安德烈和理查德·塞拉。他把这些艺术家都纳入“贫穷艺术”的范畴。您对他的观点有何看法?

雅尼斯·库奈里斯: 很难将这些艺术家放在一起。例如,卡尔 · 安德烈是一位令我敬佩的艺术家, 但他绝然不同。他教条,而我们却不。而艺术家理查德·朗的观念更接近于“贫穷艺术”,因为他具有同样的流动性。

黄笃: 切兰特在一篇文章中把“贫穷艺术”的艺术家形容成游击队员。一个特别的问题是关于马里奥·梅兹于1968年创作的《静坐》和1969年创作的《干什么?》。这些作品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运动(如1968年法国五月暴乱)有关吗?

雅尼斯·库奈里斯: 我不能替马里奥·梅兹回答有关问题,但我认为曼佐尼的《大便:意大利制造》确与政治有关。我还认为俄罗斯艺术家马列维奇的绘画也与政治有关,因为他的黑色方块的确是与民粹主义的对立。

今天对我而言,我喜欢德拉克洛瓦的绘画《摩洛哥的犹太婚礼》(1839)。我喜欢这位来自法国巴黎的艺术家的想法。他去了阿尔及利亚,受邀请到一所房子里,那里正举办这个犹太人的婚礼,于是,他创作了这幅画。我觉得这幅画画得很美。德拉克洛瓦画这幅画时,这种自由是一种很新的事物。对我来说,今天仍然很新,因为仍有同样的旅游精神,充满着文化的汇集与交流。

黄笃: 1992年,您在德国的施瓦本格明德创作了(Schwabisch Gmund)创作的大型装置,竖起一个36米高的T字形木架装置,从上端垂吊下一个巨大的装有老家具的麻袋。这件作品的观念是什么?

雅尼斯·库奈里斯: (以天主教堂为背景)这件作品的尺寸与教堂成比例,在教堂的前面安放着那件雕塑作品,如此的安放将这件作品与教堂并置于同样重要的位置。说到观念,这是一个沉重的观念。它来自于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家多那泰罗的雕塑《圣·乔瓦尼的头》,左手托着、展示着头,一个非常明确的举动告知 “我做的事,我负责!”要不是在德国,我绝不会创作这件作品。

我非常喜欢德国,我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教过8年书。德国对我一直都很重要,也许甚至比意大利还重要。

黄笃: 我们谈一谈1989年在巴黎的《大地魔术师》展览吧。您对该展览的见解很有趣,因为您的观点与我之前的理解完全不同。在您看来,这个展览的意义或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

4.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篇四

作者:本报记者 李苑 《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5日 11版)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总书记先后发表重要讲话。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强调:“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近期,两本相关主题新作《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和《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推出,受到读者欢迎。11月1日,以“不忘历史 继续长征”为主题的长安街读书会举行,两书的主要作者,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主任黄一兵和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原副巡视员王新生,与读者共同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和创作心得。本期光明读书会整理刊载其精华部分,与广大读者一起重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精神力量。

为什么已经有那么多权威著作,今天还要重新整理和撰写党史和长征史?

黄一兵:《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后,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的又一本具有权威性和相当历史价值的党史基本著作。

继《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后,时隔多年,我们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体现了党对自身历史认识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且也许大家也注意到了,这三本书的写作都有一个特殊的契机。

1951年,新中国成立不久,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了解,领导他们的党是什么情况,于是胡乔木署名撰写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到了1991年,时逢苏联解体、东欧动荡,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需要对我们党的历史进行一个完整的阐述,特别是需要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做一个清晰、明确、客观、公正的阐述,于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是在什么样环境下产生的?这本书后记中写道:时间是从2010年起草。这跟我们党史工作上一个重大事件直接相关,即2010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可以说是建党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党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规模很大,当时分管党史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就是我们起草《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根本指导思想。

这次会议第一次对什么是党史做了明确的概括,即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包括三个历史统一:不懈奋斗史,这是一个传统党史的框架;理论探索史,把党在理论创新上的重大成果、发展过程、形成标志做了一个深刻阐述;党的自身发展史,党的自身奋斗史,也是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和探索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2010年以后,在写党史、党史著作、党史文章时,都强调“三史统一”。

此外,会上还提出要把握住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所谓主题、主线,就是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本质主流就是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人民 2 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本书的许多观点就是围绕这个思想来展开。后来这个重要观点逐步融入党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

正是因为有了2010年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广大党史工作者觉得这是一个引领党史工作开创新局面的会议,因此有必要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对党的历史进行重新归纳、总结。

王新生:我也谈谈为什么写《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我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了三十多年,主要从事民主革命事件研究,长征史是我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我第一次参与写红军长征史方面的书,大约是在20年前,只写了两个章节,也没有什么自己的研究,大都是吸收别人的成果。后来这些年,我在不断吸收前人知识的基础上,自己也进行了调查研究。

2016年,迎来了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过去了,长征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中华民族一个巍峨丰碑,我们党史工作者都在思考,今天应该给读者奉献一个什么样的成果?还像过去写《红色铁流》一样吗?显然不行。过去的书虽然也很好,但是时代在前进,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了21世纪,如果拿出来的东西依然是过去的模式,作为一个党史工作者,我对不起如今这么好的条件。所以我们有这个责任为国家、为读者、为人民,拿出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精神产品。

这些年,关于长征的书出了很多,但搞研究的人写的书销量不大,反而是搞文学的人写的书很畅销。这些书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在文学加工下,读者对这件事的理解与当时的史实,距离比较远。所以党史研究者和工作者们必须开辟出一条新路来,既要让长征史扎实、准确、权威,又让读者爱看。我攒了很多年劲,终于为大家呈现出这样一本书。

如今的主题出版不仅在装帧上有了新意,内容和选题上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爱好,这两本书有什么创新之处?

黄一兵:《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创新,特别鲜明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这本书第一次把我们党的历史起点从1919年扩展到1840年,而且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这个时间的更改我们是有依据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起点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往前挪到1919年,从五四运动写起。我们过去写党史比较多地聚焦在党的具体事件角度上,但这部党史,则是从民族复兴的角度讲我们党的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1840年提出来的,是在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要把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过程写清楚,未来还有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是当作一个主要历史任务提出来的。这是这本书在思想上、理论基础上的一个新的特点。

第二,这本书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贯穿九十年的写作。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最根本的成就,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全书,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内涵解释清楚。实际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成为人民群众的梦想,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过程中,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二是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靠什么理论去指导的问题,三是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该是一个什么样社会制度问题,四是该以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1840年以来,很多人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没成功,最终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答案。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统领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不仅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历史内涵,同时也能够鲜明地体现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的新认识、新结论。这许多内容组合在一块,就使这本书具有了新的历史内涵、理论内涵和时代精神。

王新生:我认为《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学术为支撑。书中既有我个人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有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参照了很多权威著作,比如《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以及《毛泽东选集》《周恩来文选》《周恩来选集》等等,还有军事科学院出的关于军事方面的书。

第二,我运用了多方面的资料。比如,我还阅读了《蒋介石日记》,认真研究了蒋介石关于第五次围剿红军,以及长征途中的一些想法,以证明一些关键史实。

第三,书中包含了我的一些点评。这些点评并不是我的心血来潮,而是长时间研究党史、军史时,自己的一些感想。读者可能不是相关专业的,作为研究者,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点评告诉读者如何看,引导读者对事情的认识。

我以书中《湘江之战》这个部分的内容为例。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我在书中写道:伟大的事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湘江之战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最低谷,但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复兴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最先进、最大公无私的政党和军队,充满朝气和智慧,不会为严重的挫折所吓倒,他们会纠正自身存在的错误,调整方向,走上 胜利之途。我通过这段话总结了湘江战役失败后党的情况,然后引出后面的遵义会议。

还有当年蒋介石污蔑红军在茅台池中洗脚,说红军是很野蛮的军队,青面獠牙,是赤匪。我在后面引出一段话:历史是威严的,任何人在历史面前都很渺小,都要敬畏历史,因此任何人在历史面前都要老老实实做事,不得弄虚作假,如果不老老实实做事,弄虚作假,必然会受到历史的嘲弄。国民党造谣红军在茅台酒池中洗脚,无非是把红军的形象在人民中弄臭,但适得其反,这种做法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今天说党史、长征,就是用过去的精神来激励今天的人,能够穿越历史时空的其实就是一种精神。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的意义是什么?

王新生:四支红军出发长征时约有20多万人,尤其是中央红军,长征初期没有做政治动员,大家不知道到哪里去,但愿意跟着走。为什么?因为相信党。

我说一个小小的体会。2015年时我走了贵州毕节地区的一小段长征路,是大约300米的一个90度悬崖,我腿都软了。之后是一个崎岖的羊肠小道,最窄的地方仅仅能放下一只脚,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只有四华里路,我就觉得这个路再也走不到头了,感觉总是被危险威胁着,这让我震撼,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当年的红军走过这条路?

在我的书里写过一个红军战士的事迹:过草地时,一个十几岁的小红军刚开始还蹦蹦跳跳,后来昼夜温差逐渐加大,阴雨连绵,缺乏粮食,他日渐虚弱,临终前他告诉战友:“我是活不了了,看不到革命胜利了,当你们革命胜利的时候,告诉我的家人我是为革命牺牲的。”这就是当时红军战士到死都抱着的理想信念。

长征精神的精髓就是理想信念。因为理想信念就是一个灯塔,高高竖起来照耀着人们去前进。要是没有长征精神,最终怎么能有三四万人,在军事高压和恶劣自然环境下走到了陕北。有了理想和信念,就有了灵魂和力量。理想信念是永恒的,只要中国共产党存在,革命就一定能胜利,就一定能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黄一兵:我理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长征精神为什么现在依然那么鲜活,实际上,它已经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成为自信的内容,应该具备几个条件:独特的、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有生命力的。文化自信的三个组成部分,就包括: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东西,能够传承久远的东西;革命文化,就是五四运动以后形成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三个文化正是由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洪精神,甚至两弹一星精神等组成。这些精神汇聚成的力量,是能够穿越时空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5.穿越时空的小狗作文 篇五

“哦,不,你又生气了!”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主人老是生气,原本的一天两顿改成了两天一顿,真是饿死我了。对了,大家都叫我乐乐,是一只狗,要论种嘛!我是八哥狗和沙皮狗的孩子,所谓的“混血狗”。体型嘛!主人她们总说我胖,可是我感觉在我们这种狗里我算挺苗条的了。长的……很好看(自恋中)!

真的好饿,主人难道你没看见我很饿么?咦,眼前怎么这么模糊?我在做梦么……好晕!

“哦,好疼!这是哪啊?”看这样子好像是主人看的古装剧里的情景。

“格格,前面就是了。”“诶,你们看,好可爱的小狗啊!你们帮我把它抱回去,别弄伤了它,先下去吧!”“是,格格!”不能吧,我就这么成为格格的宠物了?好像不是梦,因为我有饿的感觉。

要说格格就是格格,我跟着它呀,可是吃了好多的美食呢!而且听说著名的`《九阴真经》就藏在格格的睡房,所以,每天将军都会被派到这里来看守。不过我有时还是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主人,尽管她生气不理我!

我来到这里已经有两周了。今天晚上,听说将军和佣人都不在,他们把看守的重任交给了我,拜托,我只是一只狗诶!不好,有声音,好像是小偷,怎么办?恩,在翻东西一定是啦,站住,不要跑!“啊!”哈哈,我咬了他的屁股,看他还怎么逃!

“怎么啦,发生什么事了?啊,将军,你怎么受伤了?”“格……格格,刚刚我在外面看守,突然听到里面有声音,我就冲进来,没想到这只可恶的狗竟然咬了我,让那个小偷跑掉了……啊,好疼!”“来人呐,快来人叫御医!”

隔天,我被一审判决了,我竟然成为史上第一个进监狱的小狗,还是被冤枉的,我的神啊,谁来救救我?是将军。“呀,你过的不错嘛,要不是你,这本《九阴真经 》还真不能轻易到手,谢谢你啊,不过我饶不了你咬了我,哼!”太狗了这个将军,从那一天起,我便开始绝食,渐渐地就饿瘦了,又有了来这里之前那种晕晕的感觉……

6.穿越时空的旅行作文 篇六

原来,我来到了20xx年,这里的变化可大了!周围没有平房,也没有楼房,到处是花草树木,还有音乐喷泉,伴着美妙的音乐,喷泉一会直冲云天,一会呈现弧形,一会又左右摆动……真是美妙极了!宽阔的马路两侧停放着许多大型车。我走着走着,走到一个卖车的地方,里面有许多机器人在售车,我仔细打量着这些机器人,然后小心翼翼的问它“请问,这样的车多少钱一台?”“一元钱。”机器人柔声的回答。我真的没有想到会这么便宜,如果在xx年,一元钱只能买一支冰棍呀!

机器人带我到车里看了看,我非常惊讶!从外面看,车子并不大,可是车内的空间比从外面看到的大一百倍,人可以在车里自由的走来走去,里面有床、沙发、电视、冰箱等生活家具,各式各样,应用尽有。怪不得这里看不到房子,原来车子就是房子啊!车子没有方向盘,只要对它说明你想去的地方,车就可以自已开到那里,而且车子四面都装有雷达,只要接近人或物体,车子会自动刹车或绕道行驶,再也不用担心交通事故了。车里还有一个平板电脑,只要你把想要的东西写进去,马上从旁边的小箱里弹出你想要的东西。

机器人还告诉我,这车子只要有云、有风、有阳光、有月光时就可以自行充电,既节省能源,又不污染环境!当你不用它的时候,还可以把它折叠起来,变得很小很小呢!

7.穿越心灵的时空 篇七

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教学应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所当然应把学生当做主体对象。在学习《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笔者设计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赏析文章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并深化主题。如果说在第一课时对于字词句的疏通, 还可以用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对于思想内容的学习, 由于文言文时代比较久远, 往往是学生厌烦的。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 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智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在这节课上, 笔者设计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请两生分别扮演武陵人和陶渊明, 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 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方式, 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例展示】

师:假设你是武陵人, 从桃花源出来后, 许多人都知道了你的这次奇遇, 记者们更是蜂拥而来。你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

教师明确活动任务:请语言表达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一个学生扮武陵人上台, 下面的同学则扮演来自各个媒体的记者, 老师是主持人。

1. 初次幼稚的提问。

生:你是怎么出来的?

生:你为什么找不到原来去的路了?

生:你为什么要向太守禀报这件事?

生:请问你觉得那里的景色怎样?有多少可供开发的土地?

初次提问, 这些“记者”问的都是比较幼稚、浅显的问题, 更有一些不着边际的提问。作为主持人, 笔者及时提醒记者注意:首先所问的内容应是大家都想知道的, 应是这个事件——武陵人遇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整个过程中比较突出的或是敏感的问题, 应问得有价值、有意义, 这样才能让自家的新闻上头版头条, 成为重头戏。第二, 要明确当时的古代社会, 不会用到“开发土地”这样的词语, 人们也想不到这个话题, 但是换成“能住下我们这些人吗”这样的问题也可以。

经过这样的指导, 学生明确了大家最想知道的不是他出来之后的事情, 而是他在桃花源里的大家都不知道的事情。这样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就层出不穷了。

2. 有深度、有价值的提问。

生:请问, 你在桃花源感受到的与我们的社会有什么不同?

生:请问, 你在桃花源里都看到了些什么情景?能详细地给我们说说吗?

生:请问, 你都跟桃花源里的人说了些什么?他们对我们外面的世界了解吗?

生:请问, 你对桃花源里的人印象如何?你觉得他们和我们这里的人一样吗?

这样的问题显然就很有深度了, 不仅抓住了大家最想了解的内容, 而且也紧扣原作的思想内容。而作为武陵人扮演者的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 通过自己的想象, 不费力就回答出了这些问题, 补充了许多课文中所没有的情节和情景。

如下面武陵人精彩的回答:

生:请问, 你在桃花源感受到的与我们的社会有什么不同?

师:那里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完全不一样。那里景色优美, 土地肥沃, 男耕女织, 老人小孩都安闲快乐。我感觉那里人们生活都很快乐, 也很富裕, 人和人之间也很平等, 大家在一起和睦相处, 幸福无比。

生:请问, 你都跟桃花源里的人说了些什么?他们对我们外面的世界了解吗?

师:他们问我是什么朝代了, 我告诉他们早都过了秦朝了, 又讲了汉末的战乱, 魏晋两朝时的社会情况。他们听了都很感叹, 觉得外面的世界太黑暗了, 太可怕了, 没有他们现在的生活幸福安乐。他们都表示不想和外面的人打交道。

3. 提问引发的争议。

在提问中, 有一些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和争议。

有记者问:请问, 桃花源里的人告诉你“不足为外人道也”, 你为什么出来后还要禀报太守呢?

这个话题不但让武陵人有些为难, 而且还引起了下面记者的议论纷纷。

记者中间首先就有人开始争辩:“桃花源里的人说是不值得给外面人说, 并没有说是不能对外人说啊, 所以这个秘密也不必要非得严守。”

有人说:“不应该在字眼上去较真。我觉得这个武陵人发现了这么美的一个地方, 他想让大家都去那里生活, 所以告诉了大家。”

这时就有人反驳了:“在当时的古代社会, 人们是特别讲信用的。既然桃花源里的人不让他对外面说, 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说的。”

就在众说纷纭之时, 扮演者武陵人发话了, 他说:“我原先是想守约不说的, 但是我想这个地方太美了, 就想禀报太守。太守知道有这么美的地方他一定想去, 也因此一定会赏赐我的, 为了钱财, 我违背了我们的约定。”

这是一个我们没有想到的答案, 想想也很有道理, 下面记者的掌声雷动就说明了一切。

4. 延伸到课外的思考。话到这里, 这场答记者问本应就结束了, 但是却引起了学生的另一番感慨。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这就像现在的一些未开发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因为偶然有人发现了这里的美丽, 于是就向外界宣布了他的发现, 接着开发商、旅游商源源不断地涌来, 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 在给这个地方带来无限商机、现代文明的同时, 也带来了垃圾、带来了破坏。于是, 最后的结果就是, 你再也看不见最初的那般美丽了, 你再也感受不到这里的古朴了。

还有学生感慨, 在利益面前、金钱面前, 有的人会很轻易地就抛弃了承诺、背信弃义。

接下来我们又开了一场作者的记者招待会, 由于前面的引导, 这次记者的提问显然有水平了。提问如下:

生:你好!请问陶渊明先生, 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 你写这样一篇文章有什么意图吗?

生:请问, 你把武陵人寻找桃花源写得那么真实, 桃花源里的景色那么美, 在那里发生的事也那么真实, 那你为什么又在最后设计了一个“遂迷, 不复得路”的结局呢?

生:请问陶渊明先生, 你为什么要在最后设计一个“高尚士”刘子骥的事情呢?没他桃花源也是找不到, 你为什么非要多写一人, 而且最后还“病终”了。是否有些多此一举呢?

学生如此精彩的提问是笔者没有想到的, 他们真正进到了记者的角色中, 提问了一些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技巧的问题, 问得好, 答得也好。

【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的收获来看, 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有了主动探究、思考的意识,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 通过想象补充了课文中所没有的情节和情景, 丰富了作品内涵。同时, 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 学生将电视中常见到的记者招待会运用到课堂中, 也学到了一些记者提问的技巧。另外, 学生还延伸到了课文外的内容:例如对文明的破坏;人性等话题。

通过这节课两个环节的设置, 笔者有以下感受: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文章的思想内容, 特别是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向来是比较难以操作的, 如果按照以往的做法, 一般都是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提问来思考, 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这节课上, 笔者设计了“穿越时空的对话”活动方式,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深入地体会作品的内涵。记者要提问, 必然要了解作品的内容, 还要提问他想要了解的内容;发言人要回答, 必然要体验角色, 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情感, 作者的生平、写作的背景。这样, 无须老师多说, 同学们都要对作品再次好好研读, 这样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2.寻找学生的兴奋点。学生有时没有精神劲头, 可能是老师的问题设置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节课采用记者招待会这种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找到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好表现、好发言、好提问、好想象, 这些欲望都可以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电视中常见到的记者招待会运用到自己身上, 无论是“记者”还是“发言人”都兴奋异常, 自然,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

8.穿越时空的哀愁 篇八

灯光下,捧读千年之前的诗篇,感受着来自千年前的寒风。瑟瑟寒意中,我迷糊了……

朦胧里,雪山重叠。一蓑翁,静坐寒江岸。手里的竿,竿上的钩,钩下的冰雪。他不是在钓鱼,而是静静地,默默地,孤独地,在钓一江寒冷。于是我知道他是谁了。

脚随心移,我靠近了他,在他身旁坐下。久久地凝望那张饱经政治沧桑的脸和那双高深莫测的眼睛。他目视远方。苍白,这里再无其它色彩。不知他又在这皑皑白雪中看出了什么?

你为什么不低一低你高贵的头颅?你为什么不使一点伎俩?或许你还可重顶乌纱呢。一纸黄页,就将你莫名其妙地谪贬永州,你甘心吗?我问。

他嘴角微微浮起一丝笑意,依然目视远方。我随他的目光望去。寒江,雪山。苍白里我看出来了——江山。

我明白了,我领悟了。收竿。放下。一个盛世大唐就这样被你轻轻地拿起,又被你轻轻地放下了。

我静静的起身,离开。驻足。回望。一蓑翁静坐在寂静的大唐,钓着一江寒冷。孤独,守候永远。

好一个独钓寒江雪!

轻轻帷幔飘起,华丽摆设,奴女按序而立,然而终是寂寞。她俯头拭去眼角的泪水。微微抬头,好一个绝色佳人!“西施!”我喊她一声。她全无反应。莫非她根本看不见我?我走到她面前,手轻轻搭于她肩上,她甚至连感觉都没有。一旁的侍女也面无惊异。什么?我变成了一个透明人?

此时,一个结实的汉子进来了。“大王!”西施勉强一笑。那男子抚着她的长发,爱怜的嘘寒问暖。西施小心地避开了,说:“大王,我给您跳支舞吧。”

悦耳的乐声响起。织满凄楚的白绸缎子衣飘飞起来,将哀愁洒满宫殿。四周静止,有听风从雨木纳面的仆女,有心满意足迷眼笑、醉梦不解佳人情的大王,还有伤叹美女为计愁、无能为力为伊哀的我。只有哀愁的愁衣在飘,只有柔美的身段在舞。舞动于这华丽寂寞的殿堂里,舞动于为成大事的计谋里,舞动于西施心欲碎的眼泪里。

唉,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一个战国红颜,美丽生出的错误,折磨着一个千古美人。

泪悄悄离去。

朦胧里,我看见一个台历摆在桌上,上面清楚地记录着今天的日期名称——2006年12月4号,星期三。哦,我回来了。带着一汪晶莹的泪水,啪,打在了来自千年的伟大诗篇上。

山东省临邑师范学校05级4班

9.时空穿越的作文150字 篇九

我变成了刘备!Nani?我正站在战场上,正拿着鸳鸯双股剑,带兵打仗,久经沙场,三英战吕布,突然我被方天画戟刺中,一闭眼,变成隋炀帝,妈妈miya!我还未统治,就在死场上了,总算变成唐太宗,是个太平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好你个李建成,不是用跛脚快马,是一头猪,算你狠!

这次我变成了安禄山,我这个翩翩君子变成了反派,忍无可忍,变!宋朝……饶了我吧,老天爷!我变成了岳飞,偏穿到他被杀时,呜呜……

我一次又一次的穿来穿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了儿了。范仲淹!汉皇重色思倾国,杨贵妃我生之出尚无为,蔡文姬,变性啊!历史排序全乱了。

10.穿越时空的对话(200字)作文 篇十

今天,我们学习了扁鹊治病这篇课文,我得到了启发。

我想对蔡桓公说:蔡桓公,扁鹊是一个明医啊。他可以起死回生的,你怎么可以不相信他呢,你还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就是因为你不听扁鹊的话,所以小病成了大病,最后无药可救呀!你自己的命就葬送在自己的手里啊!如果你当时听扁鹊的话防微杜渐,及时医治,这样你也不会死啊!

蔡桓公听后对我说:你说的对,现在我已经快死了,也没有愿望了,我只想对我的子子孙孙说:你们要记住我的教训,有什么病都要防微杜渐,及时治疗,不要像我一样不听医生的话,因为自己的固执把性命葬送在自己的手里。四年级:玉喃颁

篇一:穿越时空的对话 作文

穿越时空的对话

浮现在我眼前的一切都是朦胧的。我来到一个神秘的公园里,也不知怎么的,总感到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吸引着我,牵引我到了一棵大树下。让我站在高大,看似有几百年历史的大树面前,慢慢的,我飘了起来,眼前一片漆黑,紧接着,一阵大风把我吹了起来,只听耳边“呼”的一声,呈现在自己眼前的不再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了,而是一座破旧的茅草屋,在草屋的边上都有着相当不错的风景,有一条小溪以及各种的花草,看得我眼花缭乱。我拍拍身上的灰尘向草屋走去,当我打开门时,一位伟大的诗人出现在我眼前,原来,这草屋的主人就是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啊。

“贵客前来,不知有何贵干,恕我有失远迎。”说完,便抬起手,握拳表示失礼,这一系列的动作让我感到很奇怪,我也是无意之间被风带到这里来的,现在怎么又好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一样。但自己又不好说什么,毕竟人家也是个大诗人,只能当作自己是三生有幸喽。“冒昧打扰您,还望见谅。”我回答道,之间陶渊明面带微笑指向不远处的竹凳,示意请坐。我心想:既然老天都让我来到这里了,不妨把自己所有的疑惑都解开吧。便问:“别人都会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不惜毁坏自己的名誉,从而拿钱贪污。而您呢,怎么会愿意过着如此平淡、空虚的生活啊?”之间陶渊明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走向门旁,望着外面美好的景色说道:“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追求,他们追求的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我对功名利禄不会看的太重,我只想追其这种富有乡村、田园的生活,无忧无虑的。”听了他的回答,让我从心底

里佩服,陶渊明真的如同人们所讲的清廉正直,“不为五斗米折腰”啊!

当要离开时,我又向他请教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繁荣的生活,您愿意去过吗?”陶渊明没有回答,只留给我了一个琢磨不透的笑。

直到我穿越回到现代时,也在想这高深莫测的笑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篇二:穿越时空的对话

穿越时空的对话

“咕噜,咕噜”,什么声音?原来是谢鸿羽要吃穿越时空的药丸。“真的能穿越吗”?我百思不解地说。突然我穿越到古代时期。

“这不是蔡桓公吗”?说完,我想起了我刚刚学过的课文《扁鹊治病》。原来我穿越到了战国时期。看着垂死的蔡桓公,不由自主地对他说:“唉,蔡桓公,扁鹊劝您治病,您却不听他的话,因为你认为他是来展示自己的高明医术的,可他没必要这样做,想骗你等于找死。

“我真是笨那,还是一国之君,我连一个平平凡凡的人都不会做,我枉为一国之君。”

好好在这紧短的时间里,好好地忏悔吧?

说着,我回到了现代。

浙江台州温岭市风成小学四年级:谢鸿羽

篇三:穿越时空的对话

穿越时空的对话

“咕噜,咕噜‘’,什么声音?原来是李金鞠要吃穿越时空的药丸。“真的能穿越吗”?我百思不解地说。突然我穿越到古代时期。

“这不是蔡桓公吗”?说完,我想起了我刚刚学过的课文《扁鹊治病》。原来我穿越到了战国时期。

看着垂死的蔡桓公,不由自主地对他说:“唉,蔡桓公,扁鹊劝您治病,您却不听他的话,因为你认为他是来展示自己的高明医术的,可他没必要这样做,想骗你等于找死。

“我真是笨那,还是一国之君,我连一个平平凡凡的人都不会做,我枉为一国之君。

好好在这紧短的时间里,好好地忏悔吧?

说着,我回到了现代。

四年级:李金鞠

篇四:穿越时空的对话

穿越时空的对话

《桂枝香》《西河》比较鉴赏

博兴二中 魏洪屿

曾经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条虫。言下之意,我们中国人个人能力都很强,但不懂得团结协作。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们中国人,每个人都是条龙,我们中国人,在一起就是一条巨龙。

一、导语:(2’)

一个是神宗宰相,一个是徽宗乐官;一个是沉稳冷峻的政治家,一个是苦寂忧闷的文人;一个以诗文著称,一个以艳词闻名;一个以“适用”为本,一个以“造词”为宗;同到六朝故都——一个历来群雄争据的金陵,怀古思今,道尽心中无限情志。今天,我们要走进两首宋词《桂枝香 金陵怀古》《西河 金陵怀古》,去和先贤对话,和历史对话,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去汲取一些大智慧。

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历史上,写金陵的诗词数不胜数。像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像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这两首诗中,藏着同样的思考 兴亡。

那么,在我们将要学习的两首金陵怀古词中,又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考呢?

二、初读感不同。(8’)

师:与先贤对话,要求我们首先通过诵读,来聆听作者这穿越时空的声音。

活动1:请左半部分齐声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由右半部分的一位同学点评;由右半部分齐声诵读《西河·金陵怀古》再由左半部分的一位同学点评。要求,读准句读,读出感情。

左生诵读,右生点评。

右生诵读,左生点评。

(点评角度,可以是语气、语调变化、停顿、语速。就《桂枝香》一词的写景特点和抒情特点也可。“能否举一个句子来说明”“比如说”“试读一下”“来,老师跟你一起读”“按照这位同学的意见,大家一起来读一下”“哀愁、悲戚未必用一味低沉的语调来读,有时候,悲也可以用顿挫的语调变化来表现。比如,‘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渡天际’这一句。”)(表述不准时,老师能否果断的读一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

三、再读探究竟。(15’)

活动1:找不同

1、师:通过诵读,同学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两位先贤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两首词来看看两位作者分别给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画面。仔细诵读,不难发现,两首词中,选取了许多相同的景物,请同学们任选一处,分别从两首词中找出描写它的句子,说一说它们不同的特点(怎样说更贴近学生?或者,读一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投影)

一生:千里澄江似练 与 怒涛寂寞打孤城。王安石的词,写出了江的颜色,白如练。用了“千里”表现了景象的壮阔。周词中的“怒涛”“寂寞”写出了景色的萧条。(苍凉,而非凄凉。)

师:还有“孤城”对不对?空城。读一读。

一生:山,翠峰如簇,写出了山的苍翠,生命力;山围故国周遭在,髻鬟对起,写出的

景有种破败感。(主要在“故国”一词上,体现的是物是人非的苍凉。)

一生:船。征帆去棹残阳里和风樯遥渡天际。前一句,写的是来来往往的船只,后一句是一只船。

师:那用你能否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只船?

生:风樯,就是在风中的。遥渡天际,飘荡在天际。飘摇无定的,孤零零的。

师:由此还想到些什么?

生:就像风雨中流离失所的百姓,像作者自己。

师:读出来,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一支在风雨飘摇中的孤独无定的小船。一生:背西风酒旗斜矗 和 酒旗戏鼓甚处市? 酒旗在猎猎风中矗立,(那个字用的极凝练传神?)矗。(换成“挂”好不好?)不好,缺少力量。后面一句,还是物是人非。

师:老师来读前一句,你来读后一句。把整个下阕读完。

师: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我们可以说,王安石的词,为我们描述了金陵城的,周邦彦的词,为我们描述了金陵城的。(板书)

这一切之景,王诗概括为“繁华”,周诗概括为“破败”。

师:如果细心,我们不难发现,两位作者同处北宋时代,生卒年都是相差30来年。再进一步查阅资料就会知道,王安石作这首《桂枝香 金陵怀古》时,是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齐读一遍。

一生:“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如果用一个四字词来概括作者内心的感慨,那应该是,物是人非。昔日的街市,昔日的人们,都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师:词中还有没有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

师:刚才赏景时,有一句话我觉得还可以继续挖掘。“怒涛寂寞打孤城”这让我想起了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句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世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这里,江这一意象,喻指悠悠历史长河。也就是说,历史的大浪,淘尽了六朝故事,一代代繁华都成灰烬。

同桌交流修改,小组交流修改

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王安石应是(忧愤),而周邦彦则是(伤叹)。(板书)有人说过,真正的文学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周邦彦在《金陵怀古》中提出了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人生是有限的,历史却是从不停歇的,曾经的南朝佳丽地,如今却落寞孤单,那些所有证明曾经辉煌的历史遗迹,也都斑驳陆离暮霭沉沉,无论是闹市还是豪门,也都逃不过时间的判决。最终一轮斜阳,两只飞燕,诗人把关于历史的思考捧给了我们,也许这首词最终并没有让我们看到任何对生命或历史的解决对策,但它却带来了比解决问题更多的美感——那是一种忧伤一种寂寞,一种在对历史的回忆中体会到的重量。

我们理解了王安石的家国之忧,也听到了周邦彦深沉的哀叹。

两人所见之景不同,一是源于两人生活的年代不同,一是由于两人所处的角度不同。王安石以一位政治家的眼光审视那个时代,提出自己的主张。而周邦彦是站在历史的背景下,纵观古今,抒发的是对兴亡变迁的深沉的思索。

四、个性解读,穿越时空的对话。(15’)出示投影,依照投影所规定的句子形式,进行自己的个性解读。

活动1: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我们聆听到了两位先贤的心声。

假如能够穿越历史,重新回到那个年代,你会对两位先贤说些什么呢?是对他们的深切的怀念、由衷的崇敬还是另有思考?(10’)

王安石,我想对您说:。周邦彦,我想对您说:。(准备材料,要有对历史的思索。)

王安石,我想对您说:两次变法失败改变不了您抵死为国的誓言,两次罢相打磨不平您孤高拔俗的人格。

周邦彦,我想对您说:历史的车轮终有一天要碾过城头破败的女墙,然而,您在破败的城头那一曲绝唱却流传千年。(投影)

七、齐声诵读,贯通整理

逝者已矣,从亘古走来,金陵今日风光无限。该怎样让这胜景变成永恒,该怎样将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篇章继续书写,我想同学们心中都已经有了答案。

就让我们重读这两首词,就算是对先贤精魂的最好告慰。

。板书设计:

繁华

破败(景)诵读

感慨(背景)知人论世

忧 伤(情)对比鉴赏

推荐篇目(投影)1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 六代繁华

白朴,夺锦标 清溪吊张丽华 霜水明秋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背诵两篇词作,将课上你的所思、所感、所写整理出来。

我们理解了王安石的家国之忧,也听到了周邦彦深沉的哀叹。

两人所见之景不同,一是源于两人生活的年代不同,一是由于两人所处的角度不同。王安石以一位政治家的眼光审视那个时代,提出自己的主张。而周邦彦是站在历史的背景下,纵观古今,抒发的是对兴亡变迁的深沉的思索。

活动1:穿越时空的对话。

穿越时空,我们聆听到了两位先贤的心声。带着这种深深的触动,让我们用自己的笔将这种收获记录下来。

(投影)

王安石对我说:你看(听)那,要知道。周邦彦对我说:你看(听)那,要知道

。准备材料:

(1)王安石对我说:你听那玉树后庭花,要知道每每这首歌响起之时,就是一个朝代倾覆之日。

周邦彦对我说:你看那只飘荡天际的小舟,要知道亡国奴的凄苦就如这小舟一样。

六朝兴废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岂只是北宋与南宋,连元明清的干戈杀伐也早已交给了历史的烟云。时代的滚滚车轮,早已驰入了新的世纪。一切该逝去的都逝去了,只有长江仍在奔流浩荡;一切该淘汰的都淘汰了,但先贤的亘古传送的词句却如同警钟,敲响在我的心上你的心上和我们民族的心上。

上一篇:最经典的高三冲刺高考激励的话下一篇:兴山县县城规划区个人建房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