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2024-07-08

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共10篇)

1.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一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2011-7-4 9:30 杨婷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代社会的人口现象,是随着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必然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老龄化带来的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功能的减弱,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减少,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甚至出现了空巢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患病问题、无人照料问题、精神慰藉问题使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而与老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在养老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物资和人力优势,因此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探讨建立起居家养老社区,提供服务体系来满足老人们不同的需求以及缓解家庭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服务体系

家庭养老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养老方式。社会机构养老无论多么健全,家庭是作为老年人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最理想的场所,也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由于老龄化带来的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功能的减弱,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减少,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甚至出现了空巢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患病问题、无人照料问题、精神慰藉问题使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而与老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在养老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物资和人力优势,因此可以建立起居家养老社区提供服务体系来满足老人们不同的需求以及缓解家庭的压力。贵阳人口老龄化现状

老龄人口通常指60周岁及以上或65周岁及以上人口。这两种老年人口的划分标准均为最常见的指标。目前,联合国和许多研究部门都采用这两种划分老年人的标准。现在世界各国也各自实行特定的标准。发达国家一般采用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划分老年人口的标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代社会的人口现象,是随着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必然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截至2009年10月26日,从贵阳市老龄工作办公室获悉,目前,贵阳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47.9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3.3%;65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33.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9%;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为21.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6%;80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5.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4%;90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4000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0.18%;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83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十万分之二点三,其中以花溪区党武乡下坝村的黄魏氏(女)109周岁为最高年龄。预计今后贵阳的老年人口总数每年将以3%左右的速度递增。统计结果显示,贵阳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原因在于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寿命普遍延长,健康长寿的老人越来越多。可以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既是现代

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过高的人口增长率。贵阳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贵阳人口的生育水平一直处于更替水平以下,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结婚成家阶段,出现祖孙二代“4-2-1”的结构,独生子女将面对十分艰巨的养老任务,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2.1 传统家庭结构的变迁

老年人的需求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作为纽带的家庭,不仅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他们情感的主要寄托。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讲究孝道的社会,所谓“百行孝为先”,中华民族有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亲情、孝道的国度里,家庭养老显然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进入21世纪,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急剧转变。以前的四世同堂、五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解体,伴随而来的是小家庭与核心家庭的出现。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使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当这些子女结婚成家后纷纷离开父母在外居住,家庭小型化的出现,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其中城市地区尤为明显。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年轻人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势必会影响他们对老年人的照顾。这些因素对我国家庭养老方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2.2 “空巢”情况有加剧的趋势

空巢家庭的定义是,子女不在身边和无子女的老年人家庭。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空巢”家庭也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空巢家庭中要么是老年夫妻一起居住,要么是独居老人。由于老年人无法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致使许多老年人精神抑郁。而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那一批青年日前已经进入结婚生育年龄,但是他们有较前卫的观念,特别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他们开始向往没有孩子拖累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于是丁克家庭开始在我国出现。所谓丁克家庭是指没有子女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出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给我国养老提出了新的难题。

2.3 经济压力凸显

退休意味着收入来源减少,收入水平降低,由此带来生活质量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下降。加之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子女的“啃老” 现象,导致一大部分退休老人陷入了经济困境。在农村,随着农民的大量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老人留守在家中,其经济及精神上的压力更为突出。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

构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是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夯实社会养老基础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国有不少社区在这方面已开始实践并创造了一定经验。然而往往只是针对具体问题的一些独立对策,尚未形成解决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的系统对策。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对该问题的解决非一方能力所能及,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融入社区和家庭的力量建立起老龄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方能系统解决该问题,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拓宽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

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有限的资金是制约居家社区养老的重要因素。目前,街道一级的社区所需资金来源有街道自筹、政府拨款、社会援助。这种渠道以自筹为主、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援助仅仅是辅助。政府财政主要负担特别贫困老人以及特困家庭老人社区养老的资金支出。福利彩票也是募集资金的一个途径。我国实行的社区老年服务星光计划,所募集到的资金主要是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丰富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使个人、家庭、社区、政府企业等都成为资金来源。在今后的社区养老服务中,政府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加大对社区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为兴建老年服务设施以及提供老人所需要的服务作坚强的财政后盾。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以福利资金救助为手段、政府投入、社会力量参与,积极筹措基金,积极吸纳社会捐赠,慈善捐赠也是社区养老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我国民间社会孕育着强大的社会资本。充分发掘他们的力量,鼓励他们参与为老服务,可以达到补充资金的目的。要大力加强宣传,通过向社会呼吁、积极争取社会仁人志士的财政支持。

3.2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目前贵阳市社区基础设施主要由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支助建设,但是其项目、规模远远满足不了现代老年人的需要,每天早上很多老年人是排队等候使用器械锻炼身体。从老年人对社区的需要程度看,大多数老年人对社区有需求,期望从社区服务中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由于社区建设的滞后,社区服务项目很不齐全,难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要。因此,一方面应该将社区内的企业、学校、机关的基础设施利用起来,如每天某一时间段专对老年人开放。另一方面社区应该加大建设各种娱乐设施和服务机构,积极利用社区内的场地设施闲置。

3.3 加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尽管现有的工作人员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或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但是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老年人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点,同时,由于每个老年人在年龄、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各有不同。甚至很多老年人可能本身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因此,社区工作人员要针对如何与老人的沟通,如何准确把握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个人需求,如何设置多样性的服务而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以便于更好地为老年人提高服务及丰富自身的知识及技能。

3.4 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专业机构

(1)日托中心。日托中心由各级民政部门指导社区兴办,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老年课堂等设施,老人白天集中活动,中午供应饭食,晚上各自回家。一方面老人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另一方面又满足了老人们的居家需求。设日托中心的意图是为老人提供一个白天安身、娱乐可以得到保护和情感支持的地方。中心的工作取决于老人的需要,帮助老人在自己的生活圈里较好地生活。这一服务使家庭能从连轴转照顾老人中缓解一下,同时防止老年人因为退休无法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致使精神抑郁,通过日托中心的活动让老人无论在身体上还是情绪上都尽可能保持良好状态。

(2)居家服务。这是对居住在自己家庭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具体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家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项目。从事居家服务的工作人员有志愿服务者和政府雇员,这些服务或免费或收费低廉,一般收费由地方政府决定。

(3)家庭照顾。这是对生活不能自理、卧病在床的老年人,采取在家庭接受亲属全方位照顾的形式。政府发给老年人与住院同样的津贴,这样使家庭照顾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经济保证。

(4)医护、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由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等志愿者组成的服务中心,定期为社区内老年人开展服务。

(5)暂托所。是因家庭临时外出或度假,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时间可以是几小时、几天,一般为2周,最长不超过一个月。

2.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二

一、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趋势

由《沈阳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可知, 沈阳市人口老少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年龄中位数大幅度后移。数据显示, 1982年, 沈阳老年人仅为39万人, 2010年为123万人。沈阳老龄人口从1982年占总人口的7.63%上升到2010年占总人口的15.30%, 二十多年的时间增长了近两倍, 说明沈阳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速度十分迅猛。目前, 沈阳市现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239862人, 占总人口的15.30%。按国际标准,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的就是老龄社会, 这意味着沈阳已成为我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如按照60岁以上人口的口径算, 占15.30%, 相当于每5个沈阳人中就有一个老人, 老龄人口的规模十分庞大。沈阳市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已大大超过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二、沈阳市城建交通设施状况

1. 公交设施。

目前, 沈阳有公交线路202条, 公交车5013辆。在全运会前, 老旧的公交车将全部下线。今年沈阳将新开和调整30条公交线路, 其中新开10条, 调整20条。“十二五”期间, 沈阳公交将新开调整线路108条, 计划二环内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 实现一环内公交站点300米服务半径、二环内公交站点500米服务半径和三环内居民小区的基本覆盖。未来几年沈阳公交发展的主方向是填补空白, 尤其是加大二、三环之间公交布局。

2. 轨道交通设施。

2010年9月27日, 沈阳地铁一号线正式通车。地铁一号线线路全长27.8公里, 共设22座车站。地铁一号线是东北地区开通的第一条地下线路, 它的建设为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建设地铁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1年12月30日, 沈阳地铁二号线正式通车, 与地铁一号线交叉形成了轨道交通十字形骨架。地铁二号线正线线路长约21.86公里, 共设19座车站, 于2006年11月18日开工建设。沈阳地铁二号线的北延线正线全长10.8公里, 计划于2014年通车, 与二号线一期工程贯通运营。

此外, 全国首批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于8月运抵沈阳并投入使用。这批新型有轨电车与地铁一样, 车厢地面与站台平齐, 轮椅也能方便地推入车厢, 大大地方便了老年人的使用。而且, 100%低地板在技术上要先进于70%低地板车辆, 其平稳性与地铁差不多, 车内没有台阶, 不用担心磕碰摔倒。起车时车辆缓步提速, 其稳定性非常好, 乘客不用手扶也不会前倾后仰。

3. 其他城建交通设施。

沈阳市区拥有出租车1.7万辆, 郊区拥有出租车约3千辆, 年运送旅客约5.03亿人次。虽然沈阳的出租车体系基本完善, 但是在特殊天气及节假日仍存在“打车难”的情况。沈阳市公交优惠票制有五种, 分别为学生优惠卡、学生卡、小学生卡、关爱卡、夕阳红卡, 全市所有学生、现役士兵、伤残军人和警察以及120万老年人享受优惠乘车政策, 年优惠客量2.75亿人次, 占总客量的23.4%, 年优惠额达1.9亿元。

三、沈阳市城建交通设施适老宜老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沈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沈阳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沈阳市城建交通面临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可达率低, 乘车时间长。

在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 交通部门参与度低, 城市路网的规划与公交线网拓展不同步, 公交线路可达率低。目前沈阳市的公交线路虽说覆盖面在不断扩大, 但仍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特别是老年人在出行过程中往往没有直达目的地的公交车, 这样在出行过程中就需要换乘, 无形中增加了老年人乘车的时间, 给老年人的出行增加了负担。除了公交系统之外, 沈阳市的轨道交通也还在建设当中, 需要进一步完善, 覆盖率也有待提高。此外, 还存在部分出租车为了盈利, 不愿搭载目的地较偏僻的乘客, 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乘客。

2. 乘车过程艰难。

导致老年人出行困难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候车时间长、上下车不便、安全和舒适性差等方面。鉴于老年人的身体条件和健康状况, 老年人大多不适宜在露天环境, 特别是恶劣天气环境下长时间行走或者站立, 因此车辆的准时到达、车站距目的地的距离十分重要。沈阳市一些地区公共交通覆盖率还有待提高, 即使有相应线路, 也通常需要多次换乘, 并且在交通的高峰期间异常拥挤、混乱, 使得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困难。另外, 老年人在乘坐地铁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如部分地铁站没有设置双向电梯, 电梯出现故障不能及时修理等问题, 这都导致老年人乘坐地铁出入站时遇到很多困难, 尽管有无障碍电梯的运行, 但在高峰时段或节假日期间仍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

3. 交通标识的设计存在缺陷。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各项身体机能开始衰退, 听觉、视觉、嗅觉以及色觉都大不如前。沈阳市当前的城建交通标识的设计仍存在缺陷, 这样就难免给老花眼和视力较弱的老年人出行造成困扰。例如:一些安全警示标识的颜色不够醒目, 字体偏小;交通指示牌的颜色和文字对比不鲜明, 尤其在夜晚或其他光线较暗的环境下, 使老年人更难辨识, 导致老年人的误乘或错过本应乘坐的车辆。此外, 出租车乘降点设置不够醒目, 导致老年人打车难;绿灯时间过短, 致使行动迟缓的老年人在穿越车道数较多或流量较大的交叉口时, 无法在绿灯的时间内走完全程, 从而造成一些交通意外;公共交通设施的操作使用相对较为复杂, 一些操作提示的标识说明较为繁琐, 字号太小, 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视力及认知机能的衰退, 不利于他们的使用等等。

4. 城建交通适老意识欠缺。

公交站台的高度设计没有与公交车入口的高度相结合, 公交站台的高度普遍偏低, 当公交车停下上客的时候, 很多老年人需要跨越比较大的高度才能上车, 显得比较费力, 而且有些司机和乘客会不耐烦, 无形中给老年人造成心理压力。还有一些站台虽然设计合理, 但是由于一些公交司机助老意识差, 职业素质低, 在公交车站停靠时, 没有靠近站台而随意停靠, 不但不能方便老年人上下车, 而且会造成拥挤, 给老年人乘车带来不便, 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危险。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只有梯道一种形式, 无法设置轮椅坡道, 缺乏无障碍电梯或升降平台。另外, 沈阳城建交通针对老年人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缺乏专门的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相关服务。

四、沈阳市城建交通设施适老宜老发展对策

为了沈阳市城建交通快速健康发展, 切实改善老年人的出行条件, 沈阳市城建交通设施建设和管理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 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健康水平和社会地位相应提高, 老年人的社会活跃性也会大大增强, 老年人出行目的的范围更加广泛, 出行频率增加, 对沈阳市城建交通适老宜老的要求势必与日俱增。公共交通是老年人出行的首选, 公共交通可达性程度的提高是未来沈阳市城建交通设施建设发展的关键。沈阳市公共交通的覆盖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密集的城市公交网, 四通八达的公交线路, 干净整洁的公交车环境是许多沈阳老年人心目中共同的期盼。因此, 提高沈阳市公交线路网的密度, 尤其是在老年人居住集中区域, 例如老年公寓、医院、超市等附近增加公交线路, 提高车站覆盖率和车辆的发车频率。增加公交专用线路, 充分利用有轨电车、地铁等清洁、快速的轨道交通工具十分必要。同时要在政策、法规上为公交优先提供保障, 改变通过乘坐交通工具判别一个人身份的错误观念, 鼓励老年人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 提高各种交通设施之间的协作性, 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间的人性化衔接。在一个城市的交通体系中, 各种交通方式间的衔接对老年人来说通常是最容易产生延迟的环节。由于早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原因, 沈阳市要想一步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间的无缝连接还具有相当的难度, 不能完全达到各种交通方式间的无缝连接的程度, 但应尽量实现交通方式间的人性化连接, 方便老年人换乘交通工具, 实现交通工具之间的发车、到达时间共享, 并在各主要中心交通站点实现不同交通工具的联网售票, 减少等候和延迟的情况发生。

2. 改善公共交通乘车和候车条件。

正如沈阳市即将投入使用的全国首批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 沈阳市可以普及这样的低地板车辆, 并加设配有升降装置、导板的新型车辆, 这样不仅为老年人上下车提供了方便, 减少老年人乘车时的心理压力及心理负担, 而且节约了老年人和其他乘客的时间, 提高了交通运乘的效率。此外, 公共交通车辆拥挤一直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考虑到沈阳市人口流动量大, 建议多使用大型的客运公共车辆, 减少承载量小的公共交通车辆, 这样既防止上下班高峰时段的交通拥挤, 同时, 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乘车和候车环境, 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出行兴趣。譬如在车辆中为老年人设置配有坐垫和扶手的优先座椅;增加车厢高度, 使车内的空间显得更为宽阔, 通风效果好, 增加空气流动, 减少车厢因为人多产生的压抑感, 也可以相应地将玻璃窗增高, 增加车内的空气流动;增加车站的遮盖设施和长凳等。

3. 改善城建交通标识的设计。

在设计城建交通标识时应更加注重人性化考虑:应尽量使用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标识物, 引起老年人的注意;路标应扩大文字、符号等各组成要素的间距, 清晰明了;符号要标准化, 避免标新立异, 符号设计应形象化, 避免抽象化;安全提醒类的标识应醒目, 达到可以刺激视觉的效果, 交通信号灯应考虑老年人需求, 并对设计加以改善;交通设施的操作标识应简单明了, 必要时应设专业人员为老年人进行讲解。

4. 提高城建交通设施服务人员助老意识。

政府还应出台更多相关政策保障老年人的出行, 提高城建交通设施服务人员的助老意识, 创造安全和谐的老年人生活环境。譬如, 沈阳市的《沈阳市优待优惠老年人乘车管理办法》规定年满60-69周岁老年人持关爱卡乘坐公交车享受每人每乘次0.5元的半价优惠, 大大鼓励了老年人出行, 满足了老年人希望出行费用低的需求。此外, 沈阳市各城建交通设施针对老年人的服务仍有待提高, 可以从诸多方面进行改善。例如:加强对交通设施运行的管理和监督, 健全投诉制度;在地铁站设置老年人专用购票通道, 避免老年人较长时间的排队购票或者不会使用自动售票机的情况;公交车站设置老年人专用候车区, 防止老年人上车时出现拥挤的状况;在沈阳市各主要十字路口安设自愿者服务站, 为老年人提供指路导航的服务;在地铁上设置老年人专用车厢, 安排服务人员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总之, 要想沈阳市全体社会成员都形成尊老爱老的共识, 就要大力宣传, 让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真正认识老年人, 理解老年人, 关心老年人, 从而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5. 强化老年人交通安全意识。

注意增强老年人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积极引导老年人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鼓励其走出家门,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自信心。同时利用家庭和社区对老年人进行安全教育, 让老年人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以及在交通活动中的弱者地位, 帮助他们掌握在复杂的交通条件下的行走、骑车的安全常识, 同时提高老年人预防交通事故的能力。此外, 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 如利用“新北方”等沈阳市居民耳熟能详的电视节目对老年人进行宣传教育;在公交、地铁里循环播放交通安全常识;在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的街道、路口设置安全警示牌等。这样对老年人进行宣传, 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使老年人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摘要:针对沈阳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城建交通设施在适老宜老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从沈阳市老年人口发展趋势及城建交通状况入手, 分析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建交通设施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沈阳市城建交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对策。

3.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辽阳市;人口;老龄化

1.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

从辽阳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市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1.47个百分点。

到2008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84347人,占全市总人口1827092的15.56%,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成为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重的城市之一,老龄工作形势严峻。2000年以来,我市人口老龄化进入高峰期,全市每年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老城区的文圣区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7.04%,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市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弓长岭区,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6.37%,排第三位的是白塔区,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6.08%。人口大县辽阳县老年人口达到93956人,占我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3.04%。全市人口老龄化发展仍在高峰期中,老龄事业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2.我市养老事业的现状

近年来,针对人口老龄化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养老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截止到目前,全市已有各类养老设施(包括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50所,床位2960张。与养老产业相关的二级以上医院12家、一级医院23家,乡镇卫生院6家,村卫生室122个,在开展社区建设中还建立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老年活动设施方面,建有老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图书室、阅览室等近百个。在社区、公园、街心绿地、护城河园林带开辟了20余处健身点。2001年6月启动的“星光计划”在全市实施99个项目,其中,社区综合服务设施62项,室外老年人活动广场29个,改造农村敬老院8所。全市138个社区“一站四室”总面积达到45866平方米,每个社区平均面积达到了410平方米;有20个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1978年開办的辽阳老年大学,面向社会每年举办一期,学习结业已达800多人次。这些设施和活动场所促进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我市的养老服务初步形成三大类:

2.1居家养老服务

主要是生活服务,送餐、维修、代购、派送家庭服务员;医疗保健方面的有送医送药、建立家庭病床、派送护理员、住院陪护等。我市首家——白塔区卫国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标志着规范化居家养老事业的兴起。

2.2社会养老服务

主要是在老年公寓、托老所、福利院、敬老院提供服务;在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提供的服务。2000年以来,市政府给政策个人出资兴建了占地1.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床位240张的老年公寓,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认可。辽阳市万方园养老康复中心占地2.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床位300张,将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并将提升区域养老产业的软硬件服务水平。

2.3以服务超市(市老年宫)为框架的养老综合服务平台

老年消费者在这里可以购买到种类齐全的老年用品,免费获取众多养机构的相关信息,并可求医问药,咨询养生之道。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养老用品生产商、护理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在“养老超市”内推介发展。这意味着在超市内,供求双方都可以获得满足,可以通过超市提供的服务解决各种难题。

尽管我市养老事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客观上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资金来源少。辽阳养老事业主要靠政府投资,尽管每年对老龄事业的投入有所增加,但是老龄人口需求增长大于养老业建设资金投入的增长比例,造成了建设资金的缺口。因此,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入,养老业就不能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支持。近几年,虽然提出了资金来源多元化,但是来自企业和非营利单位的投入比例仍然较小。

二是缺少完整配套的发展政策。国家虽然出台了支持养老事业发展政策,但是原则性强,缺少具体的配套政策。养老产业涉及服务、流通、经营、消费各个环节,涉及民政、财政、工商、国地税、物价等部门,难以统一协调。投资者在财税、信贷等方面也很难得到相应支持。

三是规模小、层次不高。辽阳目前的养老业,主要是分散经营服务,产品单一、层次不高,多数在衣食、居住和医疗方面提供服务,针对老年人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内容比较少,而且缺少高科技的品牌产品,难以适应竞争。有的领域还没有很好开发,如老年旅游、老年保险等。

四是管理相对滞后。虽说养老业市场化运作已提到重要日程,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的市场管理基本还是旧有的运行机制,而且市场运行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

3.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正因为人口老龄化涉及许多领域,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综合考虑,协调运筹,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

3.1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

按照人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80%的医疗费用在60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经济拮据,无钱看病,有了病也只能“硬撑着”。

首先我们要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城镇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农村探索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方法。逐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其次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在逐步妥善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强调并重视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使老年福利院、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到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

3.2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

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

3.3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照料、护理等,还包括在社区兴办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咨询服务站、以及各种老年文体设施等等。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

3.4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4.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四

【发布文号】洛政文〔2009〕285号 【发布日期】2009-11-13 【生效日期】2009-11-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洛阳市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洛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

(洛政文〔2009〕28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国发〔2009〕23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豫政〔2009〕59号)要求,为加强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做好我市人口普查工作,经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洛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通知如下:

组 长:吴中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王守国(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张尚君(市统计局局长)

张水利(市人口计生委主任)

王国栋(市公安局副局长)

成 员:归宝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文俊(市纪委常委)

杜建华(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宋 彦(市教育局副调研员)

陈建超(市宗教局纪检组长)

郝春苑(市民政局调研员)

王建新(市司法局副局长)

韦建民(市财政局副局长)

李书理(市人事局纪检组长)

何惠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调研员)

张存州(市国土资源局副调研员)

马朝信(市建委副主任)

马永生(市房管局副调研员)

高 洁(市农业局纪检组长)

梁衍邦(市卫生局副局长)

秦安留(市工商局副局长)

郭焕卿(市广电局副局长)

黄献忠(市统计局副局长)

侯运通(市政府法制局副局长)

林明烟(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纪检组长)

刘守信(市外侨办副主任)

马武立(市对台办主任)

李双钢(洛阳军分区副营职参谋)

梁海滨(市武警支队副支队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统计局,黄献忠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宋晓霞、屈振清同志任常务副主任。

洛阳市人民政府

5.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五

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傅茂棠

2010年8月27日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如何做好人口普查宣传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人口普查是十分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先后进行过五次人口普查,最近一次距今已有10年时间。10年来,我市人口在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和居住等方面的变化很大。通过此次普查,取得翔实、准确的人口资料,对于我们搞准市情,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已经进入关键阶段。距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点——2010年11月1日只有2个多月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好人口普查登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时间非常紧迫。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此次普查情况更为复杂,工作难度更大:指标多达80多项,范围首次扩展到在我市常住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人口迁移流动数量大、频率高,人口居住地不稳定、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公众对自我信息的保护意识增强,普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动员全社会理解、支持人口普查工作,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关系到人口普查的进展和成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各级宣传部门、人口普查机构和新闻媒体一定要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人口普查宣传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一项重点工作,摆上重要议程,认真抓紧抓好。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

今年6月30日,市委宣传部和市人普领导小组联合出台了《衡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工作实施办法》,对人口普查的准备、登记复查、成果发布三个阶段的宣传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按照办法的总体要求,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阶段,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地抓好宣传工作。

一是区分宣传层次。要根据人口普查工作进展情况,运用多种宣传形式,在不同工作阶段和工作环节面向不同层次人群开展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宣传动员和社会发动工作。根据普查对象的居住特点、生活特点和活动特点以及人口普查的难点、普查对象关心的热点,制定严密的宣传计划,安排不同的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要加强对特殊区域和特殊群体的宣传,加强对家庭户和流动人口的宣传,实现点面结合,全员覆盖。

此外,由于本次人口普查首次将在华居住的境外人员纳入普查范围,还要积极做好我市境外人员的宣传工作,争取他们理解支持,确保境外人员的人口普查顺利进行。

二是突出宣传重点。要根据普查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宣传相应的重点内容。在普查准备阶段,以宣传《统计法》、《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为主线,主要宣传普查目的意义、普查主要内容、普查对象的法律义务等;在普查高潮阶段,主要对普查入户摸底和现场登记的意义进行宣传;在普查登记复查阶段,重点宣传普查对象应当依法履行普查义务,宣传各级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积极支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合作精神,宣传普查人员克服困难坚持依法普查的工作作风;在资料开发应用阶段,主要围绕人口普查发布的成果进行宣传,重点做好对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发布和解读。要结合普查数

据大力宣传与人口相关的社会经济领域取得的变化和成就,充分发挥人口普查效益。

三是注重宣传协作。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涉及面广,既有新闻宣传,也有社会宣传和组织发动。宣传工作进度和宣传重点需要协调一致,仅靠人普办或宣传部门都难以高质量完成。各级宣传部门、人普办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积极协调各级公安、计生、民政、交通、教育、卫生、金融、通信、新闻媒体,紧密围绕人口普查的中心工作,及时做好沟通,周密组织实施。特别要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最大限度地动员各行各业通力协作、密切配合,10月份要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声势浩大的人口普查宣传热潮。

三、创新形式,确保实效

人口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是一项庞大的社会调查系统工程。全市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在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密切工作配合、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全民对人口普查的认知度和配合度,为人口普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作为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宣传部门要加强对人口普查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宣传部门要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人口普查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切实按照市委宣传部和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联合下发的《宣传办法》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好具体实施办法,并尽快作出安排部署,确保每个阶段的宣传任务落到实处。各新闻单位要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和部署,制定宣传计划,安排报道时间,组织报道力量,形成一个立体的人口普查宣传网络。

二是创新宣传形式。在人口普查宣传中,要充分借鉴和吸取历次普查宣传的经验,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提高宣传实效。既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运用新闻报道、领导访谈、专题节目、公益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人口普查宣传,又要充分运用户外广告牌、宣传画、宣传栏、手机短信等手段以及文艺表演、知识竞赛、电影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扎实有效地做好人口普查宣传工作;既要有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宣传,又要有深入细致的针对性宣传,帮助普查对象消除顾虑,引导他们如实申报普查项目;既要开展集中性宣传,又要组织经常性宣传,使人口普查宣传既有热度,又有力度,把宣传工作贯穿于人口普查的全过程。三是把握宣传导向。人口普查宣传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各级新闻媒体要自觉遵守宣传纪律,把握宣传政策,确保正确导向。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有关政策、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大力宣传人口普查的知识、方法和步骤;大力宣传各地人口普查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人口普查中的重大活动和先进典型。工作中,要虚心向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学习,努力掌握人口普查的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确保宣传报道工作的全面性、准确性。人口普查数据和成果依法由人口普查机构统一发布,要严格把关,准确报道。凡涉及普查工作的政策口径和敏感问题的公开报道口径,要按程序报批,严防不讲政治、不负责任的炒作,确保宣传工作不出任何纰漏。

6.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六

――亚夫

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是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且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在增加。数据表明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另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53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约占总人口的35%。这意味着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将对中国发展带来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对社会总消费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老年人不仅在医疗保健、食品、服装、旅游、娱乐、养老等各方面有大量需求,而且随着价值观、消费观与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老年人消费需求正在向高层次、高质量、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潜在需求将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餐饮、旅游、娱乐等消费点。

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习惯、偏好以及消费能力和方式将改变社会消费结构,形成潜在消费市场。老龄化社会催生的“银发经济”不仅有助于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有可能成为调结构促增长的新亮点,并蕴藏着新的产业机会,有助于我国经济的优化和转型。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银发经济”有巨大需求,为过剩产能的转移和新的投资机会寻求到了新的出口,这有利于改善我国现有产业结构,把人口压力转化为经济机会。要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战略,大力发展老年消费产业,特别是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家政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消费的需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较为明显

1. 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20,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9.4%。截至20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86万人,比上年净增加631万人,比增加5324万人,年均增加354.93万人。目前我国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是欧盟同年龄总人口的1.4倍。

2.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

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20提高3.4个百分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在2032年突破20%,在2049年突破30%;中国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翻倍(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0%到20%,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7%到14%)所需时间分别仅为26年和25年,而美国分别为78年和70年,俄罗斯分别为51年和49年,就连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日本也略慢于中国,分别为29年和25年。

3.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寿命不断延长。1982至199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大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速;1990至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7.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七

一、流动人口

城市化进程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犯罪的问题发生和出现, 让我们不得不以一种新的更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

城市化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兴起, 人口像城镇集中, 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数目增多, 城镇规模扩大, 城镇人口在总人口数中的比例不断提高, 这就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城市化过程 (1) 。

流动人口的问题在世界各地, 各个历史时期都是存在的。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 尤其是在近几年在经济、文化、政治都在高速发展的中国, 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能否解决这一个问题将会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 解决这一个问题在现代有着不同的丰富的价值和内涵。

人们为了能过获得更好的收入、社会保障、医疗条件、教育条件, 而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 来到更大的城市来工作和居住是流动人口形成的原因。

随着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 它不但为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流动人口大多数来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 他们愿意承担城市中原有劳动力所不愿做的重劳力, 为城市的城市化和经济, 文化等很多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 对城市的社会秩序起到了消极作用, 由于流动人口大量的进入城市, 城市的抢劫, 盗窃等暴力犯罪率快速上升, 并且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的特点更加加重了管理的难度。除此之外流动人口的到来也带来了农业的生产水品下降, 由于农村中的大量劳动力涌进城市, 农村中的劳动力大量流失, 导致了大量农田的荒芜, 农副产品的产量下降, 从而扰乱了现有的相对的稳定的市场经济。

二、流动人口的犯罪

由于种种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 它为城市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 并且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它也给城市的治安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和困难性也日益映入人们眼帘, 想要快速治理流动人口犯罪的问题, 对于流动人口犯罪特点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流动人口犯罪具有哪些特点呢?

流动人口具有流窜性的特点, 流动人口由于本身的属性就具有流动的特点。一部分的流动人口怀着碰运气的心理, 游荡于街头巷尾, 寻找犯罪的目标和时机。同时, 流动人口大多数的居住位置大多是在城市的边缘, 这是治安管理的真空地带, 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犯罪的客观条件, 这就更加增大了他们犯罪的欲望, 从而引发了犯罪行为。沈阳市流动人口的流窜性体现的尤为明显, 沈阳市的流动人口犯罪从统计数字上看, 南站、太原街、北市和西塔4个地区的流动人口案犯就高达601人, 所占比例为流动人口案犯总人数的45.2%从城乡结合部来看, 和平区长白地区的流动人口案犯达11人, 所占比例为流动人口案犯总人数的8.5%。因为在城乡结合部, 有大量的中、小型私营、集体企业, 为外地来和平区人员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形成了以城乡结合部为中心的若干个流动人口聚居地。

流动人口犯罪具有团伙性的特点, 城市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 往往靠亲戚朋友介绍流入城市, 从而形成了诸多如盗窃团伙、抢劫团伙等种种的犯罪团伙。从沈阳市的流动人口的结构来看, 在1327名案犯中, 共涉及23个省、自治区, 其中案犯人数在20人以上的有9个省和自治区, 人数共计599人, 占案犯总人数的45.1%, 在和平区犯罪的辽宁省内, 主要涉及的抚顺、铁岭、锦州、阜新、朝阳、本溪一、丹东、鞍山, 人数共计528人, 占案犯总人数的39。7%。这种劳动人口来源的密集性也大大促进了犯罪的团伙性。

流动人口具有利欲性的特点, 流动人口来到城市中打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一部分流动人口会为了赚钱而从事一些道德和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其中, 钱、财、物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袭击目标, 流动人口多以小偷小摸、顺手牵羊式的盗窃以及冲动性抢劫、抢夺和斗殴伤害为主要形式。如沈阳市于2012年春节前后所发生的工厂原材料被盗一案所表明的一样, 该案件发生在沈阳市李相、深井子派出所的管辖区域内, 报案人表明近一段时间连续发生了多起工厂原料被盗案件。经过缜密侦查, 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江苏籍来沈阳打工的梁某等人身上, 经调查梁某是因为要回家过年, 苦于一年的收入颇少, 于是于年末的时候盗窃原料加工场, 获取钱财而后再回家。

流动人口具有低龄化的趋势, 流动人口本身就以青壮年人居多, 他们当中又有许多未成年人。这批本应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适龄青少年往往成为童工, 从事报酬低、工作条件差和工作时间长的劳动, 这些青少年在强烈的物欲或其它欲望的刺激下, 加之本身自我控制能力差, 易感情用事, 特别是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丧失理智, 不计后果, 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

三、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原因

(一) 个人原因

流动人口的素质与文化水平相比于城市原著居民是偏低的, 辨别是非和自控的能力也比较差, 除此之外流动人口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法制教育, 对法律的了解很少, 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 不懂用法律保护自己, 甚至已经触犯了法律, 自己还不知道。在遇到正常的权益受损害后往往不知道怎么样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经济上的弱势状态是青年农民工犯罪的重要原因, 青年农民作为农村中的年轻群体, 抱着追求自身发展和利益最大化的梦想流向了城市, 看到别人的生活品和自己的经济状况的巨大落差使其内心失衡, 极易产生一些攻击性、报复性和其他反社会心理, 最终借助非法手段谋取个人经济利益成为选择, 经济弱势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

精神上遭受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进城人员由于个人的文化水平、受教育情况与城里人相比使处于弱势的, 并且在城市中从事一些重体力活动容易让城市中的一些人瞧不起。高强度的工作、微薄的收入、不平等的待遇这一切都促使了一个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 社会原因

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距的不断加大,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 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特殊的历史阶段, 决定了我国当前农村与城市之间, 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所以流动人口中几乎全部是那些由于经济压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农民 (2) , 城乡巨大的经济反差, 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并且会诱发犯罪。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趁机侵入, 造成许多人价值观念出现混乱, 甚至对我国现行的社会关系及规范产生否定倾向。流动人口再进城之后有很多的想法都是刚刚接触, 他们处于多元的文化包围之中。文化冲突导致他们的行为失去了原有规范的束缚, 评价善恶的标准也失去了统一的尺度, 当他们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发生冲突时, 违法犯罪便不可避免。 (3)

四、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

(一) 积极调整社会政策,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政策是指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社会秩序, 令社会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可控的环境下, 能够让社会现代化达到预期的目标, 所采取的最重要的方法。结合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现象的实际情况, 要做到有效预防和治理, 就必须积极调整与流动人口的利益息息相关的诸如户籍管理政策、社会管理政策等, 使之拉近城乡距离、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的距离, 减小差别。就如沈阳市于11年出台的政策:“沈阳市公安局将设立农民工居住证办理绿色通道, 用工单位申报流动人口居住登记, 属地派出所3日内登门集中办理, 对农民工到暂住地派出所申报居住登记, 手续、信息采录完备的, 3个工作日内办结。同时, 向农民工公开派出所长和社区民警的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 对涉及农民工的合理诉求, 第一时间处理。

(二)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使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流动人口中占主要部分的是农村人口, 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使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是防控流动人口犯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从两个方面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经济。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做好这两方面的发展, 对于流动人口问题来说是很好的防控。沈阳市于十二五期间依据《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精神所制定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结构优化工程。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大力发展工厂化、精品农业, 结合中低产田改造, 继续发展设施和高效特色农业, 加快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等重要任务, 是沈阳市在农村经济方面为流动人口问题解决所做出努力的重要体现。

(三)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强化管理措施

一是建立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在外来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 应建立城市中各个有关部门都参与进来的管理机构。同时, 在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地, 建立一个完整的层层有人抓, 级级有人管的管理网络。

二是建立外来流动人口管理责任制。按照“点面结合”的管理原则, 强化用工单位对于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责任, 签订治安责任书, 并按责任书上所规定的严格履行各自的职责, 承担义务;只有形成纵横交错完整的治安责任制体系, 才能使外来流动人口真正有人抓, 有人管, 达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发生的目的。三是要突出管理重点, 提高动态管理水平, 排查统计流动人口中的重点对象, 列入重点人口管理, 着重管好那些无正当职业, 无固定住所、行踪不定、交往人员复杂、经济来源不明及有前科劣迹流动人口, 列入重点管理视线, 加强布控。

就如沈阳市的各个有关部门从本地的治安形势入手, 深入研究调查研究, 将中小型的旅店、出租房和文化娱乐场所作为工作的重点, 不间断的组织清查, 对可疑人员逐人通报协查, 仅2011年一年就破案3000多起, 查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4100多人, 并抓获一批逃犯。

(四) 全面提高流动人口的综合素质

要想有效遏制流动人口犯罪, 提高流动人口的综合素质是关键。当前, 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用工单位要采取各种易于被接受的形式, 根据不同对象, 有重点、分层次、分步骤地加强教育, 真正把提高流动人口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4) 一是要提高流动人口的思想素质。首先应对流动人口进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 使得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党提倡的, 什么是党反对的;还要对他们进行法制宣传, 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提高他们的法制水平, 使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二是要努力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的文化水平。针对农村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不高的特点, 政府有关部门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成人高校、夜校等方式来提高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

五、结语

流动人口是随着改革开放到来而出现的新现象, 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是也是由于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 而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治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 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 人口规模仅排在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之后, 居全国大城市中的第四位。流动人口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只有解决了流动人口的相关问题, 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创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环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 城市中的流动人口的数量快速增加, 伴随着这个现象, 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也日趋严重。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 一方面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劳动力, 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推动;另一方面, 由于流动人口所实施的犯罪数量却呈上升趋势并且急剧增加, 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 现已成为城市犯罪的中最难以解决的顽疾。而沈阳市作为东三省乃至中国的老工业基地,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涌入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因此对于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研究也最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犯罪的概念、形成原因、构成要素、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从而得出可以控制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对策

注释

1王智民.当代中国流动人口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

2麻国安.中国的流动人口与犯罪[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8.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八

为进一步推进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濮阳市华龙区人口计生委、计生协针对外出人员多、流入人口上门见面难、按需服务难等情况,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流动人口“温馨服务伴你行”活动。活动共发放“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温馨服务提示卡”2万余份。提示卡详细介绍了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流程、计生免费服务内容等。流动人口如果在生产、生活、生育方面有困惑,需要帮助时,可以随时拨打所在辖区的服务电话。此项活动切实解决了服务对象作息时间不定、居住场所不定、个体需求存在差异等问题,为流动人口提供了更加便捷、优质的计生服务。 (赵威)

偃师市计生协认真贯彻洛阳市计生协工作会议精神

5月23日,偃师市计生协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洛阳市计划生育协会2011年工作会议精神,各乡镇专职副会长、秘书长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组织观看了中国计生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专题片,传达学习了洛阳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刘炳华的讲话精神和洛阳市计生协秘书长王远业有关的工作报告,要求各乡镇以开展“双争”活动为契机,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开创计生工作新局面。 (刘枫丽)

灵宝市朱阳镇计生协“四个一” 活动做好康检访视服务

灵宝市朱阳镇计生协7月份开展了“四个一”活动,促进了康检访视工作的深入有效进行。“四个一”活动内容为:组织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一次政策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育龄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开展一次入户清查,摸清已婚育龄妇女底数,提高育龄妇女管理服务率;对“四术”对象开展一次全面回访,及时了解其手术后的康复情况;做好一项调查,对留守计生户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制定帮扶计划,为解决新学期留守计生户子女入学困难打好基础。( 杜向玲)

汝南县罗店乡计生协全力打造“五有”协会

近年来,汝南县罗店乡计生协以服务育龄群众为宗旨,以生育关怀行动为载体,积极创造条件,全力打造“五有”协会,使协会充分发挥宣传、服务、监督、交流的职能。一是有会员活动场所。二是有致富帮扶项目。乡、村计生协因地制宜,引进手工麦草画、工艺画瓶、奶牛养殖等科技致富项目,同时在资金、技术和项目上优先帮扶独生子女户、双女户,使500多户计生贫困家庭走上了致富路。三是有管理监督制度,用高标准服务管理取信于民。四是有文艺宣传队伍。五是有文体活动器材。 (阮红全)

陕县硖石乡计生办“四随访”服务入民心

今年以来,陕县硖石乡计生办开展的“四随访”服务,受到了育龄群众的好评。一是新婚期随访服务,对暂时不计划生育的夫妻,引导其科学避孕,并免费提供避孕药具。二是孕产期随访服务。组织技术人员对持证怀孕妇女定期上门体检、传授生殖保健知识,让孕妇享受全方位服务。三是术后随访服务,及时了解妇女术后的恢复情况,告知其注意事项,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四是避孕药具使用情况跟踪随访服务,对长期使用药具避孕的夫妻实行定期随访。 (李朝淦 王桂兰)

泌阳县建立“节育并发症长效补助”机制

7月1日,泌阳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计划生育节育并发症长效补助”机制》的文件通知,规定在把节育手术并发症对象纳入新农合报销和民政大病救助的基础上,实行财政分类定额补助,病情较严重的,每年补助3650元,直至亡故为止。(程瑞军 张志敏)鹤壁市计生协常务副会长董国良

深入县区督导计划生育系列保险工作

为贯彻落实鹤壁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关于建立完善新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的通知》精神,提升计划生育家庭抗御意外伤害的能力,督促全市计划生育系列保险工作全面展开,6月14日至16日,鹤壁市计生协常务副会长董国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鹤壁分公司副总经理李永宏和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淇县、山城区等县区进行计划生育系列保险工作督导。

董国良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认识到位,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开展计划生育系列保险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二是强化措施,稳步推进,将“计划生育保险”列入目标考核内容; 三是开展工作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惠民政策带来的好处;四是要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参保对象的满意度。 (郭利平)

镇平县枣园镇计生服务进农家

9.我国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九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是宝贵的一手资料,从中揭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根据国际通行的判断标准,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从我国第六次普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8.87%,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更确切地说,我国早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龄化加剧。

三、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原因:

目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主要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出生率的下降引起的。

四、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方法:

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的医疗和养老体系,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仍旧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并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过渡到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

2、建立和健全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和法规是我国司法部门将要面对的问题。另外,我们也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宣传,重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

3、重视“银发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4、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医疗保障中,不仅要有身体保障,还应有精神保障。

10.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篇十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时,标志着该地区或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1999年中国政府宣 布正式进入老龄社会。而贫困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结构并不是依靠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的生活水平提高而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反,却是依赖强 制性的人口政策降低人口生育率和人口死亡率从而使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日趋增大。这是一种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方式,我国只用了 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要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这并不能正确反映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 关系。截至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0.67个百分点,而其中大概有8500万人生活在农村。因此,贫困老龄化问题主要发生在人口众多的农村,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世界上仅次于日本排列第二,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又是城镇居民人口老龄化 速度的几倍。人口老龄化,尤其是贫困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国家政策制定等都将产生重 大影响,同时,由于人口贫困老龄化产生的农村养老问题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 度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贫困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根据笔者的调查,路边村2005年总人口达到2560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620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4.3%,总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时的2397人增长了6.8%,年均增长1.1%,高于全国人口的年均增长率0.63%[⑧],60岁以上人口数与2000年的556人相比增 长了11.5%,高于全国0.76%的增长水平。

由此可见,农村贫困老龄化的速度要高于城市,这样一高一低,才使全国60岁以上人口的增长速度维持在 0.63%左右。到2012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处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将进入60岁的人群范围,届时,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1.2亿。而农村是中国人 口在生育高峰期的主力军,由于受到“人多力量大”等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以手工劳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村,能够养育更多的子女以增加家庭的劳动力数量从而 谋求更多的“工分”成为人们在人口生育方面的主要追求,“二老加三四个子女”的家庭模式成为普遍的家庭人口结构。在笔者所调查的十几户家庭里,受访老人的 兄弟姐妹平均在三个左右,且这些兄弟姐妹要么已经年迈60或者即将迈进入60高龄,有的甚至有五兄妹之多。足以可见,农村在推动中国人口老龄化方面所发挥 的重大作用。但是,中国农村农民的生活现状并没有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得到明显的改善,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龄人,他们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获得的好处 也仅仅局限于基本的温饱问题的解决。由于中国的农业经济并没有得到像工业经济一样深刻的改革,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无论从技术革新、制度改革还是收入增长方面来说,农村经济都不及工业经济的成效显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 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对农村的经济制度改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难上加难。如此,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就不会像 发达国家的老年人一样衣食无忧,贫困老龄化成为现实。此外,虽然医疗条件和医学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只对城镇居民的老年人才是福音,因为他们可以 靠退休工资、或医疗保险、或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儿女的经济支持来享受先进的医学治疗,而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因而也只能“望医兴叹”。这对控制农村人口的死亡率的作用不及对城镇人口死亡率的显著。在笔者所调查的村子,80岁以上老人为61人,约占6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8%[⑨],低 于全国12%的水平,这可以说明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并没有为提高该地区人口寿命起到预期的作用。

2.农村的贫困老龄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总的来说,中国的贫困老龄化是在中国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人口政策所造成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有着不同的成因。在发达国家,一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生产社会化、商品化和人口再生产现代化的出现而产生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强了社会福利保 障能力,因而生育率持续下降,而现代科技的进步,医疗条件大为改善,死亡率锐减,人口寿命延长,导致人口年龄结构逐步老化。人口的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是正相 关的。而在中国,人口生育率的降低是长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在1999年中国政府宣布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在70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也只有中 国、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四个国家的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而当时日本的人均GDP为35567美元,美国为34047美元[⑩],这种收 入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悬殊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年,中国的城市化、商业化和工业化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各个不同城市的面貌可以说都焕然一新,这从近年来房地 产市场价格的飞涨就可以得到证实,但根据笔者之前在农村生活的所见所闻与此次调查的对比,笔者发现,农村生活面貌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村舍依旧维持着七 年以前的样子,只是多了些许新楼房,而这种房屋的翻新并不占大多数。此外,由于当地经济条件有限,该村道路多年失修而泥泞不堪、坑坑洼洼,这与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标准相差甚远。而在笔者调查的所有农户中,仅有三户家庭能够达到人均1000美元的水平,但仍然达不到2005年的全国人均2000美元的水平,而且在这些收入相对较好的家庭,其收入主要是家庭中的儿子儿媳在广东打工获得,并不是依靠农业生产所得。尽管大部分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都在广东务工,但 各个家庭的务工收入却有着很大的差距。如在笔者所调查的农户里,务工年收入最高的可达30万,最低的不到2万元,[11]该村外出务工人员约有900人,占人口总数的31.2%,年龄大多在18岁至50岁之间,其中18至40岁之间的人口约占80%,因此留在家中的就只剩一些小孩和老人,由于缺乏农业生产 的劳动力,加上近几年农资产品价格高涨而粮食价格又偏低,农民失去了种粮的积极性,也就出现了当地由“双季稻”改种“一季稻”的状况。这不能不算是当地劳 动力流失的人口结构造成的,而与此同时也是适应了人口流动发展的结果。

3.人口老龄化和对杜会和经济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老龄问题也日渐突出,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障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关闭,离退体职工不能及时、足额领到养老金,造成生活水平下降;二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部分老人负担过重,子女“吃老”、“刮老,现象较严重,部分老人缺乏照料,相当多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三是困扰国家经济发展,甚至影响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有人预测到2030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将达到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到182195.2亿元。这个庞大的数字会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扰。四是导致劳动力不足。目前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在若干年后也将步入老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些建议

1.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要解决老年人普遍反映的看小病问题,必须在城镇或者农村,建立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医院门诊和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可以用最少的资源,以最灵活的方 式,向一定区域内的最大多数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卫生服务。将社区医疗服务与居家养老相结合,并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招募文化素质较高的社区医疗服务人 员。建立高龄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为本地高龄老年人开展巡诊、送医、送药上门服务。

2.开发老龄资源,发展老龄产业

据有关学者预测,陕西省在今后七年中老年人口比重还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趋势,持续增长的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将很旺盛。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龄产业将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吸 引力的朝阳产业,发展老龄产业大有可为。应当抓住老年人口的增多和预期寿命延长的机会,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源不断向老年人需要的饮食业、保健业、旅游 业、医药业、教育业和各种服务业转移以促使老龄产业的发展。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老年人力资源是整体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可以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可以加强对老年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四)结语:

人口老龄化将带来越严重的问题,我们只有重视这一问题,从建立合理的年龄结构开始,才能最终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并使我国朝着更合理,更健全,更快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方向前进。

上一篇:工程部的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五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