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 历史一轮阶段性测试题(8-6)含解析

2024-11-17

2015届高三 历史一轮阶段性测试题(8-6)含解析(通用5篇)

1.2015届高三 历史一轮阶段性测试题(8-6)含解析 篇一

山东省潍坊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1月一轮复习模块测试(岳

麓版历史选修二)(含解析)

一、选择题

1.法国大革命伊始,资产阶级便颁布《人权宣言》。其政治意图是()。A.否定君主专制 B.反映大众利益 C.宣传启蒙思想 D.表达政治诚意

2.(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16题)洛克认为:“政府统治起源于遥远的古代,人们共同决定工作,建立国民社会,指定统治者来保护和提高他们的共同利益。个人将自己的政治权力交给他们的统治者,但保留个人生存、自由和财产的权利。任何侵犯这些权利的统治者都要被废黜。”下列对洛克这一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①表达了废黜王权的要求 ②体现了“契约政府”理论

③体现了“人民主权” ④包含了“法治”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1年宁波八校联考14题)在民国初年,各派政治势力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展开了诸多冲突。下列不属于此类冲突的是()

A.清帝退位 B.宋教仁案 C.护国运动 D.二次革命

4.(2011年1月山东潍坊市质检10题)图1是1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其中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图1 A.抗战胜利后,民众渴望和平民主

B.国共重庆谈判,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C.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D.全国规模的内战爆发,和平民主的呼声高涨 5.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实质是()。A.封建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B.资产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C.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之间的妥协 D.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之间的妥协

6.1794年初法国大革命面临的危机基本解除。这时埃贝尔派主张继续加强恐怖政策,丹东派主张实行宽容政策,罗伯斯庇尔派镇压了这两派人。对三派上述举动的判断最为合适的是()

A.埃贝尔派的主张有利于革命的深入 B.丹东派的主张有利于维护革命成果 C.罗伯斯庇尔派的做法有利于巩固革命政权 D.三派的举动都是有损于大革命的

7.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又树立资本主义原则,基本上实现了革命目的的是()。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 C.《拿破仑法典》 D.《人权宣言》 8.“因为狮子不能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一个君主必须是一个狐狸,以便认出那些陷阱,同时又是狮子,以便使豺狼恐惧。”以下与马其雅维利的主张不符合的是()。

A.聪明的君主应该运用软硬兼施的统治方法维护自己的统治 B.这是马基雅维利推崇的治国之道 C.君主应用暴力和欺骗等手段维护统治 D.君主必须具有狮子和狐狸的各种美德

9.《大抗议书》实质上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核心要求,即()。

A.废除国家的税收制度 B.废除封建税收特权 C.废除落后的君主制度 D.获得议政参政权力

10.民国初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为捍卫阶级利益,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保国会的成立推动预备立宪运动的出现 B.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C.国民党为反对袁世凯专制发动二次革命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北伐战争开始

11.来自不同性质的国家组成了“反法同盟”。组成这一同盟的根本原因是()A.拿破仑对外战争威胁各国切身利益

B.强大的法国将危及各国根本利益

C.恐惧法国大革命把革命风潮吹向相关各国 D.成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阻碍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12.《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这说明()。A.《独立宣言》是首次体现启蒙思想的国家文件 B.《人权宣言》诞生于美洲大陆

C.人类历史上首次表述人权主张的是《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就是最早的《独立宣言》 13.拿破仑颁布《拿破仑法典》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小农土地所有制 B.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立法规范

C.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D.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4.詹姆士一世曾在议会中声称国王“在人间行使类似神权那样的权力„„国王是神在人世间带着呼吸的翻版。”这说明()。

A.国王权力必须高于神权 B.他在极力贬低神的地位 C.王权完全可以脱离神权而行使 D.他在借助神权强化王权 15.《权利请愿书》和《大抗议书》都涉及的问题是()。

A.宗教自由问题

B.税收问题 C.军事问题 D.对外关系问题

二、非选择题

16.(2011年3月鹰潭市一模44题)[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年,中国近代人蒋智由作《卢骚》云:“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民约开新义,君威扫旧骄。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材料二近代自由主义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1)上轨道的民主政治;(2)农业发达;(3)日渐壮大的中产阶级;(4)众多的独立学团;(5)比较安定的社会。这些条件不要说在传统中找不到,即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依然阙如,这使得由西方移植进来自由主义不容易生产。

——韦政通《中西伟大观念的比较》

(1)分析材料一中的“世人皆欲杀”卢骚的原因。“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概括了该历史人物的影响,试举中外历史各一例说明。(6分)

(2)按照材料二的观点,判断近代的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形成大约在何时?以史实简要说明你的判断。(5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自由主义对近代中国和西方民主革命的不同影响。(4分)17.阅读下列材料

费加罗自白:“因为您是大贵族,你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您多么洋洋得意!你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除去从娘胎中出来时用过一些力气之外,您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我,湮没在无声无息的广大人群中,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学问和本领,就足够统治整个西班牙一百年还有富余,您居然想跟我来争夺果实。”

——法国启蒙剧作家博马舍《费加罗的婚礼》

请回答问题:

(1)费加罗的这段白白反映了法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2)路易十六读过剧本后惊呼:“这个剧本的上演就会产生危险,它会导致拆毁巴士底狱!”这是为什么?

1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通过内容分析可知法国资产阶级用以法律为基础的国民权利,取代了以君主个人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材料观点的能力。材料体现了人们通过契约的方式设立统治者的目的是保护个人的权力,但统治者违背或侵害个人利益时将遭到废黜。①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带①的选项。答案D。

3.A

解析:本题可从时间上来判断,1912年2月清宣统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公布实施,所以A项清帝退位与题意无关,BCD三项所述历史事件则都与《临时约法》有密切关联。

4.C

解析:分析统计图可以了解到1946年时“民主”出现频率最高,相关文章达499篇。联系所学,根据1945年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规定,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民党代表、共产党代表等38名。会议通过了政府改组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宪法草案等项协议。由于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会议通过的政协协议否定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及其内战政策,确认了有利于人民民主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否定了国民党的***、个人独裁的政治制度,否定了国民党的反人民的内战政策,迫使国民党承认党派存在的合法性和各党派的平等地位,确定了民主改革的总方向。所有这些,是符合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代表了当时人民的利益的,是人民民主势力的胜利,据此本题选C项。另外也可从时间上对AB项进行排除,A项抗战胜利、B项重庆谈判分别是在1945年8月和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5.D

解析: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起因,到迎接荷兰威廉一世登陆英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各方针对人民反抗所做的彼此妥协。

6.B

解析:雅各宾派实行果断、恐怖的政策,适应了应对内忧外患的需要,使法国大革命转危为安。,当法国大革命面临的危机基本解除,这些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显然违背资产阶级的自由、法制精神,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A项主张过于激进,不切合实际;C项措施依然恐怖,分化革命阵营;D项说法太笼统。B项主张利于巩固革命成果,稳定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是符合法国国情和资产阶级利益的。

7.D

解析:理解几部法案颁布的背景即可。

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主张。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懂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马其雅维利主张君主应具有狮子的勇猛和狐狸的狡猾,这是从君主的统治方式出发的。故A、B、C三项符合题意,D项错误。

9.D

解析:《大抗议书》抗议什么?应根据题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10.C

解析:保国会是维新变法期间成立的,预备立宪是在20世纪初;革命团体的广为建立标志民主革命兴起而非同盟会这个革命政党的建立;国民党一大(1924年)标志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标志着大革命的兴起,而不是北伐(1926年)。

11.B

解析:参加反对法国的战争,既有资本主义的英国和荷兰,也有俄国、普鲁士、西班牙这样的封建国家。因此,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勾结在一起,完全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的。A项错,反法同盟组成于法国大革命期间。C项错在没有看到英国、荷兰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事实;D项错,俄国、普鲁士、西班牙这样的封建国家是反对发展资本主义的。12.A

解析:理解马克思的说法,首次用国家文件展现人权要求的是《独立宣言》。此后法国的《人权宣言》是在它的影响下出现的。

13.C

解析:《拿破仑法典》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AB各是其中的一个具体方面;D项与史实有误,当时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了。

14.D

解析:詹姆士一世极力推行君主专制统治,遭到资产阶级和议会的反对,为此,他在神学中寻找君主专制的依据。A、B、C三项表述是错误的,也没有贬低神和脱离神权。故D项正确。

15.B

解析:考查对比分析能力。《权利请愿书》的内容有“此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收捐税”;《大抗议书》则严厉抨击苛捐杂税。

二、非选择题

16.(1)卢梭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自由平等,损害了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2分)外国:卢梭的思想主张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为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国:卢梭的思想主张传入中国,中国的资产阶级先后掀起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武器之一。(4分,中外各答一点即可。其他表述符合史实也可。)(2)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后期)(1分)工业革命时期基本具备了材料三所提出的条件;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倡导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主义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思潮。(4分)(3)近代自由主义成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指导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失败。(4分)17.(1)社会现实:反映了特权等级的腐朽,阶级矛盾激化;启蒙思想深人人心。(2)原因:剧本体现出的要求推翻等级制度和自由、平等、人权的启蒙思想,将为革命的爆发提供思想武器。

2.2015届高三 历史一轮阶段性测试题(8-6)含解析 篇二

一、选择题

1. 18~l9世纪之交,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为这两大乐派架起桥梁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的国籍是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西班牙

2.(2011年1月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9题)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下列符合该流派风格的作品是()

3.《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是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作品“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三层诅咒----我们织,我们织!”这应属于哪一文学流派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荒诞主义

4.(2011年3月泰安市一模12题)朱铭在《中国美术史》中说:“他们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下列作品中体现他们这种“追求”的有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2011年1月辽宁锦州高二期末15题)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一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堪称“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该作品是()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大卫·科波菲尔》 D.《玩偶之家》

6.(2012年12月山东实验中学高三诊断24题)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B.共和制度的确立 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7.(2011年东北四校联考33题)某作家被评论为“史诗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据是()

A.《等待戈多》 B.《人间喜剧》

C.《战争与和平》 D.《西风颂》

8.(2012年12月南京师大附中高三阶段考18题)“米米奇妙屋”、“快乐男声”等电视节目分别受到儿童和青少年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主要说明了电视具有()

A.艺术鉴赏性

B.传播信息作用

C.娱乐功能

D.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作用 9.(2011年3月广州市一模23题)“他深受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赞颂,对自由和欢乐的渴求„„。”“他”是指()

A.巴尔扎克 B.梵高 C.毕加索 D.贝多芬 10.“电影首先是一种产业,其次才是艺术”,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电影具有高度的技术含量 B.电影受社会风气和大众时尚的影响 C.电影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D.电影具有浓厚的商业性质 11.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是 A.《战争与和平》 C.《英雄交响曲》 B.《人间喜剧》 D.《向日葵》

12.(2012年12月广东揭阳梅州联考23题)19世纪中期欧洲有个出版社想出版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为吸引读者,出版社想为小说配一些插图,插图的风格要能与小说的风格一致。以下哪幅作品的画家最符合出版社的心仪:

A.《自由引导人民》

B.《格尔尼卡》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D.《向日葵》

13.(辽宁抚顺市六校联合体2011届高三一模22题)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住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14.下列文学作品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代表的是

15.(2012年3月怀化市一模)下面两图反映的是法国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突出成就,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人文主义对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B.人们对“理性”王国的愤懑与失望

C.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矛盾激化

D.科技发展给人心带来的浮躁与迷惘

二、非选择题

16.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儒家、墨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4分)(2)秦统一中国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对哪一学派思想理论的实践?(2分)(3)哪一学派的学说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这一学派的那些思想至今仍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产生着积极影响?(4分)

17.(2011年浙江会考38题)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中外历史上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在延续本身的传统、呈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的同时,推动着全人类文化艺术的共同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书以晋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 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清)马宗霍《书林藻鉴》

(1)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的古代书法家是谁?(1分)图5所示该书法家代表作品中的字体是什么书法字体?(1分)这一字体开始盛行于哪一朝代?(1分)材料二 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宋)苏轼

(2)图6属于“士大夫画”,“士大夫画”又被称为什么画?(l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画有哪些特点?(3分)材料三

这种音乐所特有的战斗性,令人想起产生它的时代。……在他生命晚期最熟知他的申德勒说:“他主张无限制的自由与民族的独立……他渴望法国实现普选……。”……于是他接连写下《英雄交响曲》……。

——(法)罗曼·罗兰

(3)材料三中的“他”指谁?(1分)结合材料三分析指出其作品《英雄交响曲》蕴涵的时代精神。(2分)材料四

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children;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so let’s start giving。There’s a choice we’re making;We are saving our own lives;It’strue we’ll make a better day,Just you and me.

——《四海一家》歌词

(4)这首歌曲属于当代哪一流行音乐形式?(2分)这种音乐形式的产生并风靡全球体现了世界文化怎样的现象?(2分)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解析:分析材料“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可知,该流派指批判现实主义。根据所学,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得到巩固。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很好地缓和与协调自身矛盾,日益积聚的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和复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事物与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和憧憬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于是出现了一批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并对之进行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的文学家。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将自己的作品合成了《人间喜剧》,其中包含90多部小说,作品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本题选A项。B项是英国浪漫主义作家雪莱的代表作;C项屈原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D项吴承恩的《西游记》取材于一个传统的取经故事,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属于批判现实主义。

3.B 解析:诗中描写了纺织工人血泪生活的现实,该作品应该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4.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类画家“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这是印象派画作的特点,所列选项中②④项是印象派绘画,故答案为B项。

5.B 解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痛斥了人与人之间饿冷漠无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6.A 解析:本题考察近代欧洲艺术。进行现象对比,和提取题干信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说明贵族和普通平民的差别在逐渐消失,各个等级的听众都聚合在了一起。

7.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战争与和平》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 —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战争与和平》以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8.C 解析:“米米奇妙屋”、“快乐男声”均为娱乐节目,选择C项。

9.D 解析: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是1743—1794年,把启蒙思想和法国革命精神广播欧洲的是拿破仑战争,时间是1799—1814年,拿破仑可堪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英雄。巴尔扎克(1799—1850年)是“书记员”,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其《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梵高(1853—1890年)是印象派画家,是光与色的天才。毕加索(1881—1973年)是现代主义美术的立体派大师,其代表作《格尔尼卡》是对纳粹德国法西斯战争无声的控诉。贝多芬(1770—1827年)是人类史上最杰出的音乐家,是音乐界的拿破仑。再说,引文可能是来自课本,因为里头有类似的表述。

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梵高是印象画派,毕加索是立体派,贝多芬(1770——1827)作品充满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量,如《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都以英雄为主题,表达了斗争胜利后的快乐,激发着人们的斗志,激励着人们与命运斗争。

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只有贝多芬,他的许多作品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赞颂,对自由和欢乐的渴求。

10.D 解析:“电影首先是一种产业,其次才是艺术”说明电影具有浓厚的商业性质。

11.A 12.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现代文学艺术流派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绘画;《格尔尼卡》属于现代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数以批判现实主义;;《向日葵》属于印象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13.C 解析:据教材所学,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对于欧洲来说,是疾风暴雨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的年代。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资本对工人的奴役,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统治,以及私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就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兴起,众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应运而生。浪漫主义作家表现出“文学上的自由主义”,他们渴望冲破阻碍个性解放的思想藩篱,在揭露丑恶现实的同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体现了理想主义的追寻。材料反映的现象符合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文学艺术领域的特点和现状。本题选C项。

14.D 15.B

二、非选择题

3.2015届高三 历史一轮阶段性测试题(8-6)含解析 篇三

文科综合试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军政体系 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答案】C

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本题要认真读取材料,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对转运使进行监督”,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舰舰长萨师俊在长江上游□□与日机互击阵亡。今日党政军长官均到其家吊唁。”1938年11月1日,《申报》刊发题为《华军舰长萨师俊阵亡》的短讯,出于战时保密的考量,对军舰及与日军交战地作了模糊处理。由此推断,该军舰当时应是参与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广州会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结束于1937年11月12日,时间和地点不符,排除;徐州会战时间是1938年上半年,排除;武汉会战的时间是1938年6月至10月,之后日军逆长江而上,到达长江上游,故选C;广州会战地点不符,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

3.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与印度代表团谈判的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国与国交往的重要原则。B项错误。C项为“打扫屋子再请客”,A项为“另起炉灶”。D项正确。

4.“古希腊法律制度涉及社会各领域,而其中很突出的便是在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与中国秦代的‘书同文’极为相似,古希腊也通过对语言文字使用的立法来加强文化思想的‘大一统’,从而为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思想文化专制曾盛行于东西方 B.秦朝与古希腊的阶级本质相同 C.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 D.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通过对语言文字使用的立法来……为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是说明文化立法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不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专制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秦朝与古希腊的阶级本质不同,前者是封建地主统治,后者是奴隶主阶级统治,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立法为民主政治提供条件,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故C选项正确;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也不等于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故D选项错误。故选C。

5.“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 A.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 B.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C.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D.适应了英围宪政发展的要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发挥的是桥梁的作用,并不是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排除B。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是在国王彻底丧失行政权之后,C错误。从材料可知,王国无力也无意于行使行政权,而内阁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弊端,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要求,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内阁。学生做材料题一定要依据材料,千万不可脱离材料做题。本题学生只需理解题干所述,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6.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

A.与冷战宣传的政冶需要直接相关 B.表达了苏联认为美国援助别有用心 C.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D.是苏联党内政治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两国由盟友变成对手,1947年,“冷战”正式开始。材料中苏联对《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的态度,可以说明这一做法与冷战宣传的政冶需要直接相关,A正确。苏联这一做法是冷战的需要,并不能说明苏联认为美国援助别有用心,且二战期间,英美苏都参加了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反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B错误。这一做法不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苏联党内政治斗争,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美苏冷战期间,两国分别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宣传等各个方面加强对抗。本题学生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49”年,再对材料内容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7.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投入使用。这条热线

A.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B.有利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C.改变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 D.体现出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63年”“白宫和克里姆林富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使得苏联和美国处在核战的边缘,为避免“战略迷雾”,才开通电话热线,体现了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的沟通手段,D项正确;材料强调是美苏之间沟通热线,与中苏关系无关,排除A;材料中无法体现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美苏争霸之下的沟通方式,没有改变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排除C。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的题眼是“1963年”“白宫和克里姆林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热线”发生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主要是美苏之间的沟通对话。

8.据古代《东西洋考》记载,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此局面持续到清初,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这表明清初及前代

A.中国外贸在世界居优势地位 B.清期海禁政策限制外贸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农业经济 D.东西方间以货易货交流频繁 【答案】A.........9.宋代海外贸易活跃,仅进出口货物就达400多种,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在广州、泉州等地设市舶司,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大批海外蕃客来华贸易。这说明宋代

A.突破了朝贡贸易体制 B.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C.商业是主要财政来源 D.抛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宋代海外贸易活跃的史实,这是中国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故选B;当时朝贡贸易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改变,故AD错误;因为处于封建社会的中期,所以农业税收是主要的财政来源,题干的信息不能证明商业是主要财源,故排除C。

10.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A.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 B.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 C.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 D.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汉代盐铁专营后,国家通过控制铁器的生产和销售,南方许多部落得以归附,体现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盐铁专营后财政收入提高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打击工商业发展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削藩”的信息,排除D。故选C。

11.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入现代社会。这种变化 A.推动代议制民主继续完善 B.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C.促使城市化运动迅速起步 D.引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时间可知是指工业革命之后,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矛盾的激化会反作用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继续完善,符合题意的是A项,国内产业工人阶级的壮大与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关系不大,排除B项,C项中的“起步”与史实不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在二战结束之后,排除D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2.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 B.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 C.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 D.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A曲线是自由主义,产生发展于工业革命,在经济大危机之后被凯恩斯主义(B曲线)取代,直至经济“滞涨”之后,重新得到重视,故B项正确。A项对图示解读错误,美国在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排除。美国苏联时间的实力对比与曲线关系描述(1936-1981年)错误,排除C。D项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B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第一.理解A曲线变化情况;第二理解B曲线的变化情况;然后运用所学是可知是两种经济理论。第II卷 非选择题(16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政府于广州等地先后设置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等事务。成立之初,由于其没有统一的法令,贪官污吏得以任情挟私,一般商人则往往莫知适从。1080年,宋神宗开始推行《市舶法》,在船舶出海与回航的检视、国内外海商的经营活动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如对进口货物执行“禁榷”政策,即某些舶货由政府专买专卖,不许民间交易,“禁榷”物主要是统治者生活所需的奢侈品和民间畅销利厚的香药等。同时,对出口商品实行统制,大部分时期禁止武器、粮食等出口。当然,市舶司对合法经营的海商权益也有一定的保护之责。《市舶法》制订之后又不断加以补充修改。

——摘编自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克伦威尔时期英国海外扩张加剧,远洋商业利益成为政府追逐的目标。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不经英国政府允许,任何外国商船所载的任何货物或商品,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国及其所属的领土。所有进口至英国领土的货物必须由英国的船舶运输……。此后,新的《航海条例》陆续出台,不过,其内容已经从对荷兰一国的敌对过渡到对殖民地经济的严格控制,因此引起了殖民地民众的抗议。19世纪以来,《航海条例》逐渐阻碍英国经济的持续发展。1854年,《航海条例》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李明倩《英国航海法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舶法》与英国《航海条例》在内容方面的相似之处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市舶法》与英国《航海条例》实施背景的不同(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英国《航海条例》的历史影响

【答案】(1)内容相似之处:相关规定具体、详实;以国家政权力量对贸易进行干预;不断进行修改和调整;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国商船的利益。

(2)背景不同:政治上,中国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满足统治者的经济需求;吏治败坏影响了贸易的正常进行。英国是为了扩张,打击荷兰,称霸世界。

经济上,中国农耕经济发达(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并发展(3)影响:促进了英国的航海业和商业的飞速发展(或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一定的资本、市场条件;导致英荷战争的爆发;损害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从内容的具体性、国家的作用、内容的发展和作用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北美独立战争和工业革命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从材料指出的时间可知是工业革命及其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涌现出一批好读嗜书,工诗能文的杰出女性。浙江钱塘女子吴柏“未嫁而夫卒”,她在写给姐姐的一封信中说:“诵《金石录》令人心花怒放,肺肠如涤。”当父亲警告她吟诗赋词不是女性职责的时候,她回信说:“女子于此道,似有天缘。”大诗人王隼之妻孟齐,能诗善文,与其夫“倡随拈韵,雅相得也”,其女瑶湘亦能诗。李贽坚决反对“妇人不堪学道”的观点,公开招收女学生。学者吕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成《闰范》,书中主要阐述了女子的教育是所有教化的根源,接受良好教育的女子能成为贤妻良母。该书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好评,又经责妃郑氏作序,大加推崇,并重新刻板。

——摘编自马兆政《中国古代妇女名人》等

材料二 英国曾有句俗语“男人耕地,女人守锅台”。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1848年,英国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院,出现了全国妇女宪章协会。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女工占到工人总数的57.75%,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甚至出现不少丈夫找不到工作,而靠妻子养活的家庭。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女性好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女性与英国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差异 【答案】(1)原因:以万历皇帝为代表的部分统治者,对女性教育较为重视;部分知识分子对女性教育的提倡与支持;早期具有启蒙色彩思想家的影响;出版印刷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2)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得到传播;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工人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推动;英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文化素质,使更多的女性走出家门。

(3)差异:从群体看,明代只是个别现象,英国女性地位变化具有社会普遍性;从结果看,明代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发牛本质变化,英国女性积极参与政治和经济活动,社会地位得到一定提高。【解析】本题通过材料分析中英两国妇女地位的变化,考查了明朝妇女的地位和英国妇女的变化。

(1)明代女性好读原因根据材料一“该书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好评,又经责妃郑氏作序,大加推崇,并重新刻板”归纳为以万历皇帝为代表的部分统治者,对女性教育 较为重视;“李贽坚决反对……招收女学生”归纳为早期具有启蒙色彩思想家的影响;“学者吕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成《闺范》,……能成为贤妻良母”归纳为部分知识分子对女性教育的提倡与支持。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出版印刷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等角度回答。英国女性的原因根据材料二“1848年,英国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院,出现了全国妇女宪章协会。”归纳为英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文化素质,工人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推动;“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女工占到工人总数的57.75%,……而靠妻子养活的家庭”归纳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再结合所学,从民主政治的发展的角度回答。

(2)从群体和结果两个角度来阐述。从群体看,明代只是个别现象,英国女性地位变化具有社会普遍性;从结果看,明代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英国女性积极参与政治和经济活动,社会地位得到一定提高。

4.2015届高三 历史一轮阶段性测试题(8-6)含解析 篇四

2015.10.22 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必修①②;选考内容。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

符合题目要求)

1.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

程本质上体现了

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

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2.某学者说:“白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

流。”这表明

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

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 3.《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

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保证了皇权独尊

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 4.《明律·大诰》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

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此规定

A.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完备了中央监察制度

C.改进了地方行政体制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5.《(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

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材料中的“战”

A.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

B.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

C.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

6.右面是1911年法国某杂志上刊登的一幅反映辛亥革命的漫画。据漫

画中的信息可知

A.法国政府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C.作者认为中国出现了内部叛乱

D.中国的民主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7.1925年5月,《民国日报》报道说:“国民党白改组以来,主张日益鲜明;国民„„挺身加入者,已达百万以上。”此报道说明

A.国民党已经成为人民的政党

B.国民大革命得到了广泛拥护

C.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D.国民党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党

8.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双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这说明

A.国共合作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B.中国军队战斗力强于日本军队

C.舆论战是中国抗战的重要部分

D.因统计标准不同导致统计结果不同 9.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

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大表大会制尚未建立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开展

D.无产阶级占全国人口比例低

10.1964年,美国中情局一份报告称,不发达国家从美国获得技术人员,“要等上一年,甚至永远

也等不到”,从苏联获得则“需要六个月到一年”,从共产党中国获得只“需要四十五天”。据

此可知当时

A.和平共处得到广泛认同

B.美国企图以技术进行殖民

C.中苏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D.中国积极援助不发达国家 11.邓小平曾说:“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这

表明

A.国家力量决定外交政策

B.经济发展影响国家外交

C.突破外交封锁十分必要

D.外交政策应当适时调整

12.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梭伦如此改革的 动机,正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分析,梭

伦倡导的民主

A.是加强对国家的统治的手段

B.以缓和阶级矛盾为最终目的 C.主要是协调贵族之间的矛盾

D.旨在使奴隶主贵族垄断一切权力

13.西方学者认为,宪法作为最高权威高于一切,是自然法和全民意志的体现。对此,有评论指

出,事实上,资产阶级“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该评论揭示jL

A.西方的任何社会力量都不能逾越宪法

B.资产阶级意志代表全体民众的共同愿望

C.西方宪政以民主的外衣行资产阶级专政

D.普通民众并不能从宪法中享有民主权利

14.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

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重视分权制衡

C.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D.建立了责任内阁 15.《全球通史>中写道:“1917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这主要体现在

A.推翻沙皇政权

B.发表《四月提纲》

C.推翻临时政府

D.通过《和平法令》 6.有众多史学家批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管制经济思想,但是在统治者的政策实践中,却一

直是以干涉主义经济政策为取向。《历代制度详说》中也指出,“白桑弘羊既开利孔之后,虽

有贤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变。”导致“因循不能变”的主要原因是

A.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C.保证了官营产品垄断市场

D.顺应了重农抑商政策需要 17.1883年,《字林沪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

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这一报道反映了

A.近代企业分布日益合理

B.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

C.兴办实业热潮迅速掀起

D.近代企业竞争渐趋激烈

18.阅读下面的中华民族T商业注册商标和外国洋商在中国的注册商标统计图,出现表中变化

的原因是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C.中国政府鼓励民族T商业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19.从1 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

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T合作,各得其所”。其次,对私营T商业

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司合营。这两个阶段

A.T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共同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

C.发展目标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

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

20.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主要由卖方市场主导;90年代以来,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

买方市场转变。进入21世纪,大量产品销往国外。这反映了

A.供求关系决定了我国T业生产的产量

B.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

C.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

D.我国总体上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21.“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

罗,而致之不可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

情不至拥于上闻矣。”材料揭示了

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

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

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

22.“随着一股股黄金热的到来,英国殖民者考虑建立海外殖民地,并在殖民地上生产在国内无

法生产的东西。”英国的这一历史活动事实上

A.以掠夺黄金作为其根本目的B.加快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

D.说明英国工业水平先进 23.“这无疑是工人国家向世界资产阶级缴纳的一种贡税。”但是,只要有助于加快恢复和发展经

济,切实改善工农的生活,巩固苏维埃政权,就不应该因为给了资本家几亿公斤石油而惋惜

不已。这种做法

A.延缓了苏俄社会经济的恢复

B.使苏俄利用货币手段恢复了经济

C.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资保障

D.使苏俄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4.“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

联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改革的旗帜下达成的举国一致的共识,预示着美国走向社

会和谐的前景。”这种“和谐”的实质是

A.国家政权实现了各阶级共同执政

B.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C.以普通民众利益取代资产阶级利益

D.资产阶级政权向无产阶级政权和平过渡

25.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jLH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

织。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

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这说明

A.经济区域集团化已名不副实

B.“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

C.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

D.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 0分)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29~3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3小题,共35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

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

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

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物质生产出现很大改观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二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农户家庭情况、农户家庭务农人员情

况、农户家庭承包地情况和农户年收入情况。通过对于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的相关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6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一:苏联解体了,大国荣耀成为过去,原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某些部分成为冷战后世

界**的新热点。冷战夺去了美国近10万青年的生命,使美国增加了8万亿美元的国防支

出;麦卡锡时代的政治迫害伤害了许多人的事业和生活;巨大的财力消耗在上世纪80年代

引发了美国严重的经济萧条。在第三世界,美苏的“代理人战争”无处不在,数以百万人因此

而丧命。

史料二:在美国,仍有一部分政治精英并没有去深刻地反思冷战的残酷与危害,他们将

遏制政策作为胜利的原因而非悲剧的起源,以“冷战胜利者”自居,认为冷战结束的原因是美

国赢得了胜利。由于这种对重大历史事实的重大误解,导致了美国的错误心态,认为自己的文明形态与制度模式将是人类的最终选择,这种心态错误又导致行为失当,最终酿成恶果。

史料三:整个上世纪90年代,美国像对待战败国一样对待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对第

三世界各国,美国主要用1 993年的“华盛顿共识”去“教育”大家,在对外援助中附加种种条

件。在巴以争端中,美国更明显地偏袒以色列。美国的错误心态以“霸权主义”的外在形态

表现出来,导致了今天的诸多困境,9·11悲剧的根子也由此种下。

请根据上述史料拟定一个关于“冷战”的主题,并运用史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评述。

(12分)28.(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帝国主义遍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个古老的社会如

中华、奥斯曼已被逼得走投无路,在几次有限的冲突之后,遂成为西方的半殖民地,西方在这

些国度享有贸易特权——逐步地,中华、奥斯曼被卷入了西方世界体系之中,成为边缘地区,在经济、政治上基本处于附庸地位。

材料二 在工业方面,主要模式是殖民地的原料和粮食与西方的工业制品交换,而西方

工业品则通过削价抢走本地许多手工行业的生意。而且,欧洲列强继续推行早期的重商主

义政策以抑制殖民地的那些可能发展的工业的发展。比如,印度的纺织品价格比英国低廉,英国就用保护关税来摧垮印度民族棉纺工业,当英国纺织品价格因工业革命的到来而更加

低廉时,却不允许印度设保护关税。

——据朱宁《工业革命:核心区欧洲与边缘区国家》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工业制品在东西方经济交往中处于优势的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西方关系发展带来的教训。(3分)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在第29~32四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

题计分。

29.(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由于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开门,翻身得解放的工农群众都希望能走进校门。然

而,当时的学校数量有限,所以希望受教育人数的无限性和国家所能提供的学校数量的有限

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刘少奇在调研的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两

种教育制度”的政策,即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而且还扼制了轻视体力劳动的不良风气。

随着入学机会的增加,学成者要求升学与上一级学校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又重新凸显,当时国家还无力解决这一继发性的矛盾,因此就导致了为了升学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

“片追”搞了没几年,就被“文化大革命”运动淹没了,“上山下乡,向工农学习”代替了片面追

求升学率。文革后高考制度的恢复,累积了十年的青年要一次性地拥入大学的门槛,所以

“片追”又一次成为学生的选择。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9分)30.(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人民主权理论的理论支柱包括主权论、契约论和权力合法论。1 6世纪法国政治

思想家布丹最先提出“主权”概念及主权至上论,随后得到格劳修斯、霍布斯等人的响应,但

他们的主权论都是强调“主权在君”。荷兰的斯宾诺莎开始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过

渡,他认为人民在订立契约时对国家只让渡了部分权利。英国的洛克从“议会主权”论入手,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最终,由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将人民主权论定格。他认为人民的个人权利是与生俱来、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的,国家由人民订立契约而形成,国

家主权必须体现人民的“公意”,即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反映社会共同体中人们的公共

利益。

-《西方民主源流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

(1)根据材料,概述16~18世纪人民主权理论的发展历程。(8分)

(2)《社会契约论>在法国大革命中被视为一部民主宪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

由。(7分)

31.(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896年,英国人惊奇地发现:“身上的衣服是德国缝制的……更让人吃惊的是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产自德国,如孩子们的玩具、童话书,厨房用品……”让英国人无法接受的是,由英国人开创的许多事业,现在的老大居然是德国人,比如在电缆行业、化学工业。德

国人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于是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 况。1 913年,它已经超过英、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材料二

在世纪之交,外交大臣比洛宣称:“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

人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争取阳光下的地盘。”

路德维希说:“从1870年到1 917年几乎有半个世纪之久,德国的中小学校和大学一直

在庆祝纪念色当的胜利,用以培育青年人获取新的胜利所需要的傲慢情绪。”

在一战爆发时,大多数人投票支持战争。而德国的战争目的早就列在一本秘密的备忘

录中:吞并布里耶矿区,削弱法国,使比利时、卢森堡和俄国统治的非俄罗斯民族都对德国俯

首称臣,并建立一个以德国为领导的欧洲关贸和经济同盟。

以上材料摘编自《大国崛起·德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崛起对国际关系的影

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

示。(8分)

32.(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在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他带兵继续坚守边陲。蒙恬又根据“用险制

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

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另外,蒙恬又派人

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

材料二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

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疆

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

脉哉?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恬为加强边防采取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司马迁对蒙恬的评价。(6分)

“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D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和君主专制的一项制度。根据材料中的“以避君讳为核心”及

其历程中的唐宋完备、清代达到顶峰,结合君主专制的发展历程可以判断,I)项正确。

2.A材料表明平民进入政府,即平民为官,这改变了世卿世禄制度,也就是选官不冉以血缘为依据,故选A

项。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表述绝对化。

3.C材料“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指的是三省六部制度,而这一制度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中

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而言,故排除A项;B项是科举制的意义;D项不符合史实。

4.D材料中“违旨”和“扰于民”信息显示,“民拿官制度”是针对一些官员的腐败行为而实行的,所以《明律》中

的规定有利于遏制官员的腐败行为,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材料主题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此方面的信息;

B项错误,材料虽体现了对官员的监察作用,但设立民拿官制度并不能说明监察体系完备。

5.B 甲午中日战争使西方列强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故选B项;A、C、I)三项与材料所限定的时间

不符。

6.D漫画把革命者画的非常高大,且直接面向清王朝的都域北京,而代清王朝的军人非常瘦小,说明革命势

力已非常强大,这是革命形势发展迅速的结果,I)项正确;材料中的刊物虽是法国的但其观点不一定能够代

表法国政府,A项;根据漫画的时间和漫画中仍有清政府的军队,说明该漫画时清政府还没有被推翻,B项错

误;漫画信息无法说明作者认为中国革命一场叛乱,C项错误。

7.B材料中的“改组”“主张鲜明”“国民„„挺身加入”等信息显示,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得到了广泛拥护

和支持,B项正确;虽然改组后的国民党的革命性得到明显加强,但国民党始终不是人民的政党;北伐战争开

始于1926年;材料反映了国民党的迅速壮大,但没有反映国民党成为国内第一大党。

8.C从表中看,日方统计数据远远低于中方统计数据,结合“报刊上登载的”判断,这是双方在利用报刊展开舆

论战,C项正确。

9.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宪法”是指1 954年宪法。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经济性质所决定

的,而1 954年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还没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故答案为B项。10.D新中国成立以来,积极对不发达国家进行力所能及的援助,材料“不发达国家,共产党中国获得只‘需要

四十五天”’揭示了这一点。故应选D项。

11.B材料表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着国家在国际事物中的作用,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2.A梭伦执政时进行了民主改革,但是从材料中的“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看,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结合诗中的比喻可知,他要用这两个机构稳定出现危机的 统治。A项正确。最终日的的表述应是维护统治,不是缓和奴隶主与奴隶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B项错误。

民主的推行要协调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不是贵族内部的矛盾,排除C项。经过改革,普通公民的确享有

了一定的参政权力,D项错误。答案选A。

13.C虽然宪法被标榜为“全民意志的体现”,但是,实际上只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A、B两项错误,C项正确。D项所述违背史实,为了维护统治,普通民众被给予一定的民主权利。答案选C。14.B杰斐逊的名言表达的意思是,由于相互猜疑,各权力部门之间就会相互监督和制衡,故B项正确。材料

与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和中央集权无关,美国也没有责任内阁,故A、C、D三项均与材料不相符。

15.D材料表明1 91 7年俄国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而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就是《和平法令》的通过,故选

D项。

16.A汉武帝时开创的盐铁专卖政策,后世“凶循不能变”,就是因为其能够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

国家实行专卖政策,抑制了大工商者垄断市场和操控物价,但也会凶政府垄断经营而危害百姓,B项错误;古

代专卖政策下的工商业产品并非都来白官营手工业,有些也来白民间手工业,C项错误;国家专卖政策虽对

民间工商业起到了抑制作用,但这并非是后世沿用的主要原凶,D项错误。

17.B在洋务运动的刺激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社会上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潮流。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 体现。故应选B项。

18.C材料反映的变化是中华民族工商业注册数量及在全部注册商标数中所占比例的增加,这体现了中国民

族工商业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曾采取一些措施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并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C项所述是其重要原凶。A项与史实不符,一战后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B项所述,总体上是对中国经

济发展不利的。D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未成为近代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答案选C。19.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阶段私营工商业的性质未发生变化,但是第二阶段即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工商业,A项正确,B项错误。C项与第一阶段相一致。从

949年到1 956年都是过渡时期,D项错误。答案选A。

20.B材料反映了我国商品由短缺到充裕的变化,这是由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和深化推动的,B项正确。供求

关系影响产量,但是从根本上讲产量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水平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得到提高的,排

除A。C项所述与题意不符。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市场供应

的充足,这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体现,但是不能说明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答案选B。21.C材料中省略号前的内容描述中国以往广而告之的方式即招贴,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新闻纸”

即报纸的产生,开辟广告栏日,解决了招贴的不足。答案选C。

22.B根据“在殖民地上生产在国内无法生产的东西”可知,在殖民地生产的产品是要满足其国内需求的,这必

然会加强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故B项正确,排除A项。英国推行的是

殖民掠夺政策,不可能对世界的平衡发展起作用,C项所述不正确。从材料中得不出D项。答案选B项。23.B根据材料中的“绐了资本家几亿公斤石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谈的将政府暂时无力开发

的行业企业租让给资本家的做法,这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利用西方资金促进国内经济恢复的体

现。答案选B。24.B材料较为明显地反映出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民众的利益,相应地,资产阶级的利益受到一

定损害,但这不能改变罗斯福新政的资产阶级性质。它只是以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利益的调

整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稳固资产阶级统治。答案选B。

25.D材料主要阐述了跨地域的区域合作组织和区域集团间交流两种现象,这些现象并没有否定经济区域集

团的存在和发展,也不能说明地域相邻的国家与地区经济合作的便利优势,只能说明世界范围内经济联系的 加强,排除A、C两项,I)项正确。B项所述是客观事实,但是在材料中没有很好地体现。答案选D。26.(1)原凶:生产T具和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赋税制度的变革;各诸侯国坚持改革。(3分)影

响: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冲击了等级分封制度);促进了文化发展(百家争鸣)。(3分)

(2)问题:农户偏老龄化;务农人数偏低;耕地资源利用率低;耕地收入薄弱。(6分)

27.主题:冷战没有胜利者。(2分,从“冷战”的消极影响归纳,言之成理即可)评述:该观点具有合理性:冷战促

进了苏联解体;冷战中的热战导致美国及相关国家人员的大量伤亡;冷战消耗了巨大的财力,引发经济困

难;冷战曾导致美国国内民主受到严重破坏;冷战后,原来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宗教等矛盾显现,及盲日学习

西方民主,导致地区动荡;基于对冷战结束原因的错误认识,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美国自身及

相关国家和地区受到伤害。(10分)

28.(1)推动欧洲列强加快殖民扩张步伐、扩大殖民范围,使世界动荡不安;推动了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体

系的形成等。(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政府政策的支持;生产力水平高;国际舞台上的强权地位;经济结构的优势;利用廉价的原料等。(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3)-国的发展不应以损害他国利益为代价,应树立共同发展的观念;国际社会应抵制强权,本着自主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交往等。(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9.(1)存在的问题:受教育人数多,但教育资源不足;教育体制不完善;政治运动阻碍教育发展;教育目标过于

片面。(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原凶:社会性质转变.教育面向广大工农群众;近代中国落后,教育资源匮乏;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困难;政

府缺乏教育经验;民主法治有待完善。(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0.(1)历程:“主权”概念的提出;主权所属主体的讨论,即“在君”还是“在民”;“议会主权论”确立“主权在民”思

想,卢梭《社会契约论》定格“主权在民”论。(8分)

(2)理由:卢梭主张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自由平等;而作为法国大革命成果颁布的《人权宣言》正是实践了卢

梭所倡导的人民主权和民权平等思想,充分体现了卢梭对法国大革命的作用。(7分)

31.(1)原凶:德国的统一;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4分)影响:德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促使其要

求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导致德国与掌握世界霸权的英国之间矛盾尖锐。(3分)

(2)原因:统治者企图以战争手段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德意志的军国主义传统;浓厚的民族主义氛围;等

等。(6分)启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与和平观。(2分,其他答案言

之成理亦可)

32.(1)措施:驻守军队,武力反击;修筑要塞,连接长城;推广郡县制,建立行政机构;修筑驰道,改善交通;调配

人力,垦殖固边。(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评述:司马迁认为蒙恬修筑长城,加重人民负担,忽视民生。司马迁看到了统一之初,民力有限,但忽略

5.2015届高三 历史一轮阶段性测试题(8-6)含解析 篇五

(四)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六经》是我国重要的儒家文化经典。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史”,郝经主张“六经皆道”,马一浮认为“六经皆艺”,钱钟书则认为“六经皆诗”。这表明他们

A.认为六经孕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B.争夺经典诠释权以控制主流思想

C.治学研究存在重思想轻学术偏见

D.均视六经为学术研究的大经大法 25.史学家获取史料的方式多种多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这说明他获取史料的一个重要方式是

A.文献查阅

B.实地调查

C.道听途说

D.考古发掘

26.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126万贯。这说明

A.茶业生产规模化与商业化

B.交子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

C.商业发展推动国家政策调整

D.商业税成为重要的财政来源

27.宋代以前,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由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

A.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B.火药用于军事促进筑城技术的改变

C.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D.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2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广使用“国历”。参与此运动的人感慨地说:

“为提倡公历,(我们)宣传演讲,可是结果到了旧历年关,他们虽然受了经济的限制,但仍拼命挣扎,以享受其新年的乐趣。”这说明

A.社会缺乏民主共和的观念

B.近代国人素质普遍较低

C.习俗进步依赖于经济发展

D.传统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29.抗战前,中国许多重要的设施、桥梁、道路等处莫名出现了大量日本口服药“仁丹”广告,后来发现该广告主要通过胡子的画法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左右胡尖上翘表示此路畅通无阻,八字胡左尖下弯表示左道不通,右道通。这表明

A.日本重视商业广告宣传作用

B.中国技术落后导致交通不畅

C.中国药品市场受到日本冲击

D.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己久

30.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时期连续十年间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对图中“C-D”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大跃进”运动促使农业产值提升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C.国企改革推动了轻重工业比例协调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明显成效

31.2018年海南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刚刚又一次成功举办了亚洲博鳌论坛。今年春节期间,大量游客滞留海南,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热度持续提升,这表明

A.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B.中国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C.中国人用更开放的思维拥抱世界

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

32.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认为交易“不需要任何特殊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但如果交易物有缺陷则必须宣明,否则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了罗马法

A.强调商业道德

B.尊重社会契约

C.提倡自由贸易

D.遵循市场机制

33.法国启蒙思想家写作的大多是历史、小说、喜剧、讽刺文学和有关宗教、道德和政治问题的小册子,而不是正规的哲学论文。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批判教会并宣传理性思想

B.避免天主教会的迫害

C.实现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D.更多致力于启迪民众

34.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立宪政体的国家,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政体逐步完善,例如187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投票法案》,将口头表决改为秘密投票。这部法案表明英国

A.扩大选民投票范围

B.确立人民主权地位

C.保护选民投票自由

D.实现全民普选制度

35.对于冷战原因的分析,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也有学者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此分析准确的是

A.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B.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C.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中的利益之争

D.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第Ⅱ卷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重视法制建设,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诸如《商税》等新的法规,同时也承认客户(佃农)的租佃、置产及人身自由等权利。宋代对“盗贼”的刑罚有所加重,但贵族、官僚则享有法律上的特权。宋代,凡告周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凡上奏案件、宗室罪案等,皆由皇帝决断,已判决的罪犯,皇帝可以“赦宥”。宋代司法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改革和补充,使之日臻成熟,从而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顶峰。

一一摘编自王云海《宋代司法制度》

材料二1 905年起,沈家本等人修订、编纂了《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刑事诉讼律草案》等。新刑律采用西方近代刑法典的体例,取消了适用刑罚上的等级制度。

民国初年,伍廷芳提出“视一国之文明与否,需视其司法能独立与否,并其执法廉明与否”。他草拟的“宪纲大旨”包括保护基本人权等内容。在实践中,他坚决反对上海当局不通过法律程序随意捕捉人犯的行径,并推动中国第一次实行陪审团参与审判。他致力于普及现代法律观念,塑造司法新形象,并希望收回外国人在华的法律特权……尽管近代司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军事、政党干预司法,司法腐败等现象依然十 分突出。

一一摘编自贾孔会《中国近代司法改革刍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原因。(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司法理念与制度建设的变化并予以评价。(13分)42.

(12分)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是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必争话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

(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在教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帝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6分)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3年10月,美、英、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为三国首脑的会晤做准备。会议准备就成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发表一个《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除美、英、苏三国外,还应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但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对此持冷淡态度,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则认为,中国外长没有参加会议,会议的宣言自然是三国宣言,不能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赫尔强调:

“为了维护联合国家统一的精神,把中国包括在内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将在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国排除在外,则对联合国家的统一将产生极为有害的心理效应”;而且“我国政府认为,如果在宣言问题上由关、英、苏三国将中国摒弃,那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在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最后,英国和苏联方面同意。10月30日,中、美、英、苏四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该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四大国一致赞成战后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摘编自《傅秉常日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坚持将中国作为原始签字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签订的影响。

(9分)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杜佑自幼读书勤奋,经传之外,尤其重视历史典籍的学习,十八岁开始从政,从县丞起步,后来担任地方刺史、淮南节度使乃至宰相,虽位极将相,而好学不倦。杜佑少时亲眼看到过开元、天宝的盛世,眼界开阔。但他一生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因此,他专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本。从766到801年,杜佑历经36年著成专叙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典》。《通典>综合历代史志中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分门别类,竞委穷源,以收会通之效,为史书编纂开辟了新的途径。杜佑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他的注文大致可分为释音义、拳故典、补史事、明互见、考史料五类。他对于前史所载,从不轻于置信。或参稽载籍,或博访通人,认真地加以考订。杜佑这种治学的精神和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佑撰写《通典》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杜佑编纂《通典》对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7分)

长春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质量监测

(四)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答案及解析

24.【命题立意】本题考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 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材料可知,学者们关于《六经》的不同说法,反映了他们学术 研究的不同视角或重点,但不是“偏见”,更不是争夺学术霸权,也不是以《六

经》为依据和基础去进行研究,故B、C、D选项错误。综合他们的论断,《六经》既是“史”、“道”,也是“艺”、“诗”,故A选项的“文化”符合题意。【参考答案】A 25.【命题立意】本题考察史学研究素养,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材料“南游江、淮……北涉汶、泗……”表明,即可知司马迁 注重实地考察。【参考答案】B 26.【命题立意】考查我国唐宋时期社会发展有关知识,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 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随着茶叶行业的、发展,政府行为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故C项正确。【参考答案】C 27.【命题立意】本题以城市建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试题解析】题干反映了宋朝至明朝城墙建设的趋势是日益坚固以提高防御

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火药用于军事”正确。A项“民族矛盾”、“中原”在题干中不能体现。C项宋朝不是“封建社会晚期”,“浮华”在题干中不能体现。D项不符合题干内容。【参考答案】B 28.【命题立意】本题以民国初期历法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对近代社会变化的正 确认识,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材料说明,民国政府推行公历,但民众仍然倾向于“旧历年关”,说明了传统习俗或文化的深远影响,D项正确。A项“民主共和”、B项“素质普遍较低”、C项“依赖”等在材料中都不能体现。【参考答案】D 29.【命题立意】本题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间谍活动为切入点,考查日本侵华 战争,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抗战前”和药品广告不宣传药品本身,而侧重于道路是 否畅通,可知是日本在为侵华战争做准备。A、B、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参考答案】D 30.【命题立意】本题以新中国某时期的生产概况为切入点,考查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的有关知识,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图表中工农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可知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而可知C—D阶段应该是国民经济的调整。

【参考答案】B 31.【命题立意】本题以海南省的巨大发展为切入点,考查改革开放的深化,以 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材料“成功举办了亚洲博鳌论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热情持续提升”着重反映了国家和国人在理念和意识方面,更加面向世界、更加开放。

【参考答案】C 32.【命题立意】本题以罗马法关于交易的有关内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和 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材料重点是“如果交易物有缺陷则必须宣明”,强调的是市场行为 的诚信原则。

【参考答案】A 33.【命题立意】本题以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作品特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分析 和理解能力。

【试题解析】历史、小说、喜剧、讽刺文学和有关宗教、道德和政治问题的小

册子,能为普通百姓接受,因此这种做法的目的是更多地致力于启迪民众。D 正确。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材料中这种做法的目的。【参考答案】D 3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能力考查学 生调动运用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试题解析】将口头表决改为秘密投票,选民更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民的投票自由权得到切实保护。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投票方式的变化,其他三项与这一变化无关,排除A、B、D项。

【参考答案】C 35.【命题立意】本题对冷战原因的不同认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试题解析】材料退出俄国十月革命后,故强调意识形态,“美国一直坚持的门

户开放的原则……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实质是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故C正确。其它均不全面。【参考答案】C

41.【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司法制度的变迁,考查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 和趋势,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 论证问题能力。

【试题解析】第一小题第一个设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逐点梳理即

可。第一小题第二个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逐点作答。第二小题第一个设问:“变化”可以理解为不同,主要通过对比和归纳材料二而得出;“变化”包括理念和制度(实践)两个方面,应该归类、整合作答。第二小题第二个设问:评价注意应该包括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而且二者应该有主次之分。具体答案在材料中比较明显。【参考答案】(1)特点:重视经济立法;维护等级秩序;体现儒家思想。(6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的影响;在继承以往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发展。(6分)(2)变化:①制度:重视程序;突出司法公平。

②理念:司法独立;维护国家独立(反对治外法权)。(8分)

评价:①积极性:顺应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②局限性:受中国近代社会状况制约,效果有限。(5分)

42.【命题立意】本题以近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考查国际贸易的趋 势和相应的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等有关知识,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能力。

【试题解析】本题的论题可从多个角度提炼。宏观方面,贸易自由化是贸易政

策的趋势;微观方面,贸易政策与相应社会条件相互影响。国际贸易政策本身,在逐渐走向法制和国际合作。具体阐释部分,注意史论结合、简洁明确。结论部分,一般可以在内容的宽度、深度或理论性等方面进行提升或总结。

【参考答案】

示例1 信息:贸易政策影响经济发展。

阐述: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贸易自由主义,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各国和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二战后,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结论: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现代国际贸易的趋势和主流。示例2

信息:近现代的贸易政策趋向于国际化和规范化(法制化)。

阐述:16—20世纪前期,国家贸易政策由各国分别制定,过于注重本国利益,缺乏协调性,容易激化贸易矛盾。20世纪中期以来,关贸总协定加强了各国贸易政策的协调,趋向于国际化。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之后,世界贸易体系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45.【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古代乡村治理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梳理并对比不同阶段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即可概括发展趋势,但要注意是高度概括而不是简单罗列;“原因”,对应“趋势”,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横切面考虑各因素。

【参考答案】

(1)趋势:制度化、体系化;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4分)原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保障赋税征收。

(5分)

(2)原因:古代乡里制的经验;西方政治思想和管理体制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

46.【命题立意】本题以二战国际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国际关系等有关知识,以及 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能力。【试题解析】从材料的叙述以及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国际关系,具体可以从同 时代的国内外状况入手。

【参考答案】

(1)原因:维护国际合作;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维持美国优势,抗衡苏联。(6分)

(2)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促进了联合国的建立;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9分)

47.【命题立意】本题以唐代杜佑编撰《通典》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 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能力。

【试题解析】综合人物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结合材料对史学家杜佑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1)背景:个人因素(勤奋、好学、志向远大等);从政经历的积淀;安史 之乱促使他探究社会治理(制度);借鉴前朝史学的成果。(8分)

上一篇:医疗损害起诉状下一篇:名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