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教育比较论文

2024-07-31

中外大学教育比较论文(共8篇)

1.中外大学教育比较论文 篇一

中外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比较

范华亮

摘要:创业活动不仅受到自身性格、创业激情、行动力、经历经验等内在因素制约,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经济发展状况、行业及组织特征等外在环境的影响。创业是一粒种子,创业者则为播种者,创业环境则是这粒种子萌发成长的土壤。尤其中国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元结构面临转型调整,加之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新的机遇,同时复杂的创业环境也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大学生创业者应正视当前尚未成熟的创业环境,做好迎万难的心理准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环境

环境,是指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活动和实现其创业立项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国外最具影响的关于大学生创业环境构成的研究主要有,五个维度,即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社会经济条件、创业和管理技能、资金支持及非资金支持;GEM(全球创业观察)则将创业环境分为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得性、文化及社会规范等九个方面。

一、中外创业文化之比较

当今时代,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而创业文化俨然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内在动力,是依托于创业实践活动的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相符合的一种文化现象。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认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创业不仅创造众多就业岗位,更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壮大,大学生是知识经济的未来主导者,其创业文化的培育亟待解决。而发达国家的创业体系相对完备,创业成功者不胜枚举,与其成熟的创业文化密不可分,而我国创业及创业文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创业文化的培育经验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中美创业文化比较

美国大学生的主动性源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自由平等的经济环境和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这构成了美国创业文化的基础。在美国,人们从小就受到自立自强、勇于冒险的教育,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及探险,独立意识和自主创业精神的种子从孩童时代便已萌芽。反观国内,中国小农文化根深蒂固,“学学而优则仕”、“不做出头鸟”,加之计划经济时代的熏陶,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都受到压抑,导致创业意识、竞争意识、主动意识淡薄,这都不利于创业文化的形成。中美两国对成功的评价标准也早就创业文化的差异。美国社会似乎更能包容失败者,其鼓励教育成就了失败者的再次成功,人们尊重个人的选择及生活方式,而我国“成王败寇”观念深入人心,盲目追求成功,功利主义浓厚,对失败者缺乏宽容,加之人才流动受限及创业园区的行政管理模式,致使个性鲜明的企业难以存活。另外,美国的移民文化也对创业文化形成有促进作用。移民的喜爱流动、家乡观念淡薄、更重现实、不看重出身和尊重自由和隐私的社会心理,使得创业者富于创造力,没有传统观念的包袱和束缚。而国内千百年来的儒家文化根植中华儿女心理,求稳怕变、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等思想严重阻碍创业文化的生长。

2、对我国的启示

(1)创业文化从校园文化入手,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思维思想的最主要场所,而大学阶段对大学生创业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努力营造鼓励、理解的文化氛围,宣传创业文化和创业思想,鼓励大学生创新、宽容失败;培养潜在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将创造性的创业教育融于大学教育之中,改变教师已有陈旧观念和旧有僵化体制,为创业精神提供培育土壤;注重实践,举办讲座、报告会、座谈会、创业模拟,加强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的实施,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顺利对接。

(2)创业文化源于社会文化,大学生创业意识不足归根结底是社会创业意识和创业活力较弱的结果,这取决于社会的创业文化背景。我国历史上就有重农抑商的传统,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往往轻视实业而青睐官场,而经济发达国家追求财富、创造财富观念成为创业的直接动力。改变旧有观念、转变官本位的社会体制、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对创业文化的形成作用重大。美国硅谷之所以被称为创业的天堂与其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有很大关联,故提升国民素质、转变不合理的成功观念和财富观念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

二、中外创业教育的比较分析

1、国外创业教育分析

(1)美国是创业教育最早实行的国家,1947年哈佛商学院Myles Mace教授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s)被研究者奉为创业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关于全美高校本科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显示,1979年有127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1982年增加到315所,1986年为590余所,1999年为1060所,2005年则达到1800余所。近年来,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已趋完备和成熟,创业教育已在高校中普遍实施。美国目前有100多个创业教育中心,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者协会等成为联系学校和社会的各种纽带。不仅如此,美国从小学就开始实行创业教育,在小学和中学的实践课上鼓励学生在经商方面进行尝试,甚至把学校部分商业活动让学生参与经营;美国注重对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一般由具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担任,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和技术创新专家则担当兼职教师。

(2日本于1995年出台了《科学技术基本法》,促进了创业教育的衍生和发展,1998年《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的生效进一步促进学术界对产业界的技术转移,各学术研究机构纷纷设置技术转移组织(TLO)。2001年实施产业集群计划,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与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培育新产业,以创业带动地方创新水平。日本文部科学者对日本高校创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显示,2002年日本共有205所大学导入创业教育培养科目,占日本687所大学的30%左右;筑波大学2003年的调查显示,44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的系统课程、236所大学设有创业教育讲座,其中早稻田大学已经具备完整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有专门负责机构,研究生由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负责,本科生创业教育则有学校开放教育中心负责,各学校根据专业特色设置不同课程。日本创业教育分为面向本科生的创业教育、与当地政府或行业协会合作的创业培训以及面向高中生的创业教育。

(3德国的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职业院校的模拟公司。1998年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和全德雇主协会发起名为“独立精神”的倡议,呼吁营造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斯图加特欧洲大会”形成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共识,创业家式思维从中小学开始培育,师生必须更好的了解创业家的独立性,鼓励学生通过创业实例进行实习。

(4澳大利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余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召

开的1994年“亚太地区中小企业创业课程开发研讨会”和1998“小企业创业技能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研讨会”对澳大利亚的创业教育起了强大的驱动作用。澳大利亚强调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受教育者个人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较为可观和全面的评价自己以自我完善;注重启发式案例教学,知识传授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模块化课程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和自我创业设计能力。其中斯文本科技大学中技术与教育学院(TAFE)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及实用的创业技能,助学生把握机遇以成功开创小企业,而阿得莱德技术与教育学院的创业学课程完备,有6大模块,注重培养大学生新创小企业的能力。

(5韩国大学生创业热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政府的积极策动下形成的。韩国对于大学生创业问题是从国民素养与企业活力角度考量,筛选程序严格,专注于知识型创业的扶持。在创业教育方面,韩国有专门制度要求大学生到企业参加1-2个月的实习,在大学设立创业支援中心,政府则直接参与构建创业服务体系和相关金融支持。此外,韩国中小企业立法完善,如《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协同组织法》等以及有关中小企业出口、金融、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不仅体系完备,而且能解决企业具体问题,而韩国有专门针对创业企业的法规设计。

2、我国创业教育的不足及国外创业教育的借鉴

基于上述五创业教育分析和我国创业教育现状的把握,就创业教育的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参考建议: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价值观念,提升创业者基本素质,挖掘个人潜能,培养创造力,澳大利亚的经验值得学习。

(2)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校和社会的完美对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争取企业支持,美国经验值得借鉴。

(3)引进国际优秀教材,聘用国外有教学和创业经验的教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吸收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实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印度高校做法值得参考。

(4)大学生应成为创业教育的主动学习者,创业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实践,弥补我国创业实践活动的缺乏,瑞典的做法值得推广。

(5)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创业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保证,注重老师的创业经验,德国和印度的做法可以参考。

(6)创业教育要系统,体系要完整,从小学到大学,结合各个阶段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和培养,可以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经验。

(7)完善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着眼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确定新创企业的地位,韩国完善的中小企业法律值得我国学习。

(8)优化创业教育方案和体系,加大创业理论方面的研究力度,设置专门研究中心以支持创业教育的推进,英国的NGGE可以借鉴。

(9)改善现有校园创业服务体系,我国高校虽有创业培训学院和孵化器,但投入产出有限,加强创业信息服务网络和沟通平台,提高孵化器的运作效率,新加坡国立大学与肯特钢科技园的合作值得推崇。

(10)改变高校培养人才的传统理念,引导优秀人才创业,改变“学而优则仕”的不良择业观。

(11)注重大学生精神培养,如爱国情操、社会责任感等;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并优化校园风气,包容个性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郭丽君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 〔J 〕高教探索 ,2008 ,(1):132113

〔3〕罗良忠中国大学生创业环境与政策问题研究 〔J 〕 未来与发展 ,2007 ,(7):58-6 1 ,57

〔4〕刘芸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机制创新 〔J 〕 教育探索 ,2008 ,(12):135-136

2.中外大学教育比较论文 篇二

选择适合国情、适合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世界潮流的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已成为国内外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 选择美国、欧洲的几所一流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对其研究生的教育模式, 主要包括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管理及质量评价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结合我国现阶段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 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应对策略。

一、培养方式的比较分析

国外的机械工程研究生教育模式在相互借鉴与交流中大致形成了研究型、教学科研结合型、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型、工业实验室型等四种主要的培养方式, 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与组织管理上各有特色[2]。表1对四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综合比较[3]。

上述四种培养方式具有一定的共性, 即都注重为社会经济服务, 都强调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 都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较为成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 但又各具特色和优势。

1. 研究型培养方式。

其特点是培养目标单一式, 培养过程师徒式, 非常注重导师的作用, 是一种导师指导下的自学形式。强调研究生自主学习, 不设课程, 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进行科研和为教授当助教以及自己独立学习和钻研, 使其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获得提高。这种培养方式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精英教育是非常理想的, 尤其适合对博士生的培养, 但是并不是很适合研究生的规模发展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

2. 教学科研结合型培养方式。

其特点是培养目标多元化, 培养过程标准化、专业化。该类培养方式重视基础课程教学, 重视科研。该类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进行科学探索, 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以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为最大目标。它既强调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和理论性, 更强调其应用性和功利性[4]。

3. 教育科研生产结合型培养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大学和企业双方都意识到了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性, 政府也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方式应运而生。这种培养方式能够使研究生培养紧跟社会生产的脉搏, 使研究生培养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种培养方式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更大的功利性[5]。

目前, 美国高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采用教学科研结合型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教育通常采用教学生产科研结合型培养方式。

4. 工业试验室型的培养方式。

其特点是培养目标层次化, 培养过程灵活性和系统性相结合。工业实验室代替大学成为主要的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基地,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研究生在导师的分配和指导下或在学校内或深入企业中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硕士生教育倾向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强调专业化;博士生教育则重点突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术研究。研究生培养上由研究生院与国立、公立及民间科研机构共同进行。

此外, 在培养方式上, 目前国际上还出现了由丹麦的阿尔堡大学首创的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课题为组织形式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和网络研究生院培养方式[3]。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家的机械类专业研究生教学与研究的内容比目前我国的机械类专业要广, 表2以美国几所著名的大学为例, 简介他们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4,3]。

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不严格区分硕士生课程和博士生课程, 攻读博士学位的只要求比攻读硕士学位的多修几门课而已。课程内容趋向实用化和宽广性。譬如, 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的机械工程系规定:研究生阶段要选读一个主修领域的4 (硕士生) 至6 (博士生) 门课和两个辅修领域 (其中一个必须是外系的学科领域) 的4至6门课。譬如, 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机械工程学科设9个领域:生物工程、控制系统 (机器人) 、设计、制造、材料、动力学和动力学系统、流体科学、热科学以及固体力学。以主修热科学的学生为例, 除主修领域外, 通常以设计或材料为第一辅修, 将化工、土木以至电气电子系的课程作为第二辅修。

对比美国的机械教育, 我们看到, 境外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范围覆盖了目前国内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的机械类、能源动力类的范围。相比之下, 目前我国的机械类研究生的专业面相当窄。Akron大学机械系教授钟道藩先生认为:“国内机械系课程专业分割太细微。”他认为, “美国的机械系必修课程广泛但不深入”, 宽泛的专业设置, 为学科融合和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比如机械与流动和传热的融合、机械与信息的融合等, 在美国的机械系顺理成章, 但在我国就分属不同专业类别,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技术的创新和发展[6]。

既然境外高等学校机械工程研究生教学与研究范围如此之广, 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又是有限的, 那么如何设置有关的技术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程呢?下面我们来剖析一下美国2所大学中机械工程系的课程设置情况。图1、2为两校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分分配。无论是密西根州立大学机械系76学分的机械系课程, 还是威斯康辛大学机械系的85学分核心课程, 他们都包括了传热学与热力学的热能工程专业的基本课程[3]。

如果一个学分按20个学时估计, 则美国现在通行的120-130学分的要求相当于2400-2600学时, 这也与我国目前推行的总学分控制线基本一致, 两校的专门化课程均为12学分, 相当于240个学时, 充分体现了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中重基础、薄专业的特点。值得指出, 美国的机械专门课程实际上是某一方面 (如旋转机械) 的基本的知识, 并非十分深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机械行业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渐向机械行业渗透, 使传统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也使得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 从长远的观点看, 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 扩充机械类专业与课程设置内容, 在我国建设大机械类专业的构想应当成为努力的目标。目前国内许多高校, 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机械类研究生专业结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特色, 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多环节多模式的改革[7]。譬如机械类专业与近机类专业的融合, 加强专业之间的互补、交叉与融合;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 设置涉及面很宽的课程, 增加课程类别, 开设新课程, 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等, 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教学组织管理的比较分析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培养方式, 因此对研究生的组织管理也各具特色。

1. 以德国为代表的研究型培养方式, 对研究生的管理上, 导师有着绝对的权威, 在学校层面上反而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是德国博士生教育在组织管理上的特点。博士生的招生培养计划的制订、科研指导、论文写作、博士论文的评审等诸多事宜, 主要由导师个人负责监督、管理与组织。系一级虽设有博士学位委员会, 但因不是美国、日本研究生院那样的校级研究生管理机构, 故管理与协调职能不明显。虽然设立了德国式的研究生院, 但它只是一个跨专业、跨系的有明确科研方向和课题的研究实体, 不是大学对全校研究生的管理机构[8]。

2. 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普遍采用分系制的管理体制, 形成了制度化、分层化与等级化的特点。研究生工作也主要由系负责, 学院 (系) 设有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培养委员会, 逐渐形成了校研究生管理委员会、研究生院、系研究生教学委员会、研究生教师委员会或教学小组等自上而下的等级结构。研究生教师委员会是一个全面具体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组织机构, 具体负责指导研究生制订学习与科研计划, 安排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研讨会设计、论文写作、考试组织、论文答辩等教学事宜。导师确定后, 在上述机构的领导下, 与研究生教师委员会一起共同负责研究生培养的具体事宜。

3. 对于采用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型培养方式的学校, 教学、科研与生产的一体化必然要求大学与企业间合作管理与共同负责研究生培养事宜。通常的做法是, 大学的研究生院或培养系与企业的主管部门或研究所签订一份合作培养协议书, 正式确立起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关系, 以明确双方在培养过程中的责任、权利、义务与经费分担。合作方式不同, 合作管理形式也有所不同。当以大学为主体时, 培养事宜一般都由大学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负责, 企业协助;当以企业为主体时, 培养事宜一般都由企业有关部门负责, 大学的研究生院与教师主要在学术上予以协助与指导。

4. 日本多数机械工程专业采用工业试验室型的培养方式, 对研究生, 尤其包括机械工程学科在内的工科研究生, 在组织管理上主要采取产官学一体化的方式[9]。研究生院是负责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主要机构, 一般设在师资力量雄厚和教学设备完善的大学里, 由设在学部的研究科组成, 还有的大学不设学部只设研究生院。在管理和培养上研究生院与国立、公立及民间科研机构共同进行。

四、总体评价及对国内教育模式的启示

1. 各类教育模式都是基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 要辩证地分析其优缺点, 在借鉴过程中, 应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并注重融合和创新, 不能机械地效仿和移植。

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教育模式采用“研究型”培养方式。因其独特的学徒式教育, 人才质量较高, 尤其适合于博士生培养。这种个性化教育模式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尤其有利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然而, 它不适合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开发型的高层次人才。

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模式采用“教学科研结合型”培养方式, 使研究生教育形式化、标准化, 适应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适应了其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取向, 为社会成员不同价值取向的高层次求学需求提供了可能。同时, “教育科研生产结合型”教育模式使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 使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能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教育目标。

日本研究生教育模式借鉴吸收了德国和美国的长处, 其优越性表现为, 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质量较高。然而这种过于严格的要求, 特别是学位获得的难度, 也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尤其是规模的发展。

2. 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开发型的高层次人才是机械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注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强调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与科研是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二者的密切结合, 一方面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通过实践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扩大了科研队伍, 使学生早日接触社会工程实践, 加强科研力量。科研成果的系统总结必然会充实教学内容, 而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又必然有助于科学研究深入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要注重向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 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工程各方面的要求。麻省理工学院已建立了42个跨学科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教师和学生在这里进行尖端科学研究项目, 打破了各学科、各专业、各学院、各系的界限, 正朝着“通力合作”、“联合攻关”的方向发展, 这是培养人才、早出人才的理想途径[9]。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也是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要求。德国研究生培养中一开始就注重对学生独立科研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和培养, 如在招生上看重学生科研的兴趣和创新性, 在科研的过程中发挥学生自身独立的科研能力, 导师只要给学生提供科研的条件。美国无论在课堂学习方式上还是在科研上都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日本研究生教育实行与学位授予相分离的制度, 研究生可以在课程上毕业, 但是要想获得学位, 必须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才行。

3. 选择适合国情、适合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世界潮流的合理的机械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机械行业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渐向机械行业渗透, 使传统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也使得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随之发生了变化。

鉴于上述原因, 同时借鉴美国等高校的现行做法, 机械类研究生教育模式应该体现“按照大类设置专业, 拓宽专业口径;专业知识深度够用, 拓展宽度和新度;重视实践, 因材施教”的原则。譬如:按照机械大类设置专业, 包含机械类、能源类、交通运输、测控技术仪器类等近机类及部分经济类专业;加强机械类专业与近机类专业的融合, 加强专业之间的互补、交叉与融合;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 拓宽课程设置涉及面, 增加课程类别和新课程, 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等。

摘要:选择中外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对其研究生的教育模式 (主要包括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管理等) 进行了比较分析, 阐述了科研型、教学科研结合型、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型、工业试验室型等四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特色与优势, 并评价分析了与上述四种培养方式相对应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同时结合我国现阶段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 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机械工程,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透视与借鉴——国外著名高等学校调研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全林.国外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 2005 (01) .

[3]世行贷款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机械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R].吉林大学, 2007.

[4]许迈进.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01) .

[5]张喜梅.美国重点大学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05) .

[6]何杰, 朱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 2003 (03) .

[7]许迈进, 叶林.迈向21世纪的研究生教育——当前世界研究生教育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5) .

[8]陈学飞.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中外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比较研究 篇三

本文通过对国外大学本科课程管理的研究,与国内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比较,从中探析了当前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本科课程课程管理

一、课程管理的内涵

课程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校对教学工作实施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行使管理职能,对教学活动各因素进行合理组合,使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从而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狭义指对课程采取的管理(经营)措施。是属于教育管理、学校管理的一部分。

二、国外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方面的研究

(一)在课程管理制度方面

美国大学和日本大学都实行以学分制和选修制为核心的本科课程管理制度。学分制作为建立学生个性化主修计划、测评教师教学状况及教学成果、配置教授和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选课与学籍管理以及学费收取制度的重要依据,是美国大学管理本科课程的主要手段。日本大学的学分制度和学分计算方法也很灵活,即使学习未满四年,也可以提前毕业或直接报考研究生。

在选修课方面,美国大学本科选修制由预选课、试听课、选课、退增课、交费等环节组成,在教学计划规定范围内,每学期选几门课,选什么样课,选哪位任课教师,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通过试听课做最终决定。日本大学学生可以根据各学科教师的指导,按照专业、兴趣爱好及将来的出来选修所喜爱的科目,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在本科课程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本科必修课程在减少,选修课程数量在不断增加。

(二)在课程管理过程方面

在课程规划方面,美国、日本等大学凡涉及全校性的本科课程规划变革,学校都会成立由大学校方领导、学校专家、教育专家和学生组成的本科课程评估委员会,对本校现行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根据课程改革思想,提出新的学校层面的课程设置方案,经学校有关机构批准予以实施。

在课程实施方面,美国大学在具体授课方式上,多采用大课教授和小课讨论的形式。日本大学更多地采用小班级规模授课方式,将学生人数控制在20名以内,便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方法上,美国大学采用较多地一个办法就是合作学习。日本大学在实践中,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研讨式的答辩为主。让学生不断动手探索,养成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彼此协作精神,同时研讨式的答辩检查督促了学生完成的实验工作。

在课程评价方面,美国大学注意定性和定量、课堂与教程、现状与未来的几个结合。另外,美国一些大学还采取非常规性的评估,如新来的教师要由同行评估或专家评估等。日本大学对课程的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外部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最终评价结果向社会和公众公开,起到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

在课程更新方面,美国和日本大学在课程更新方面,即课程设置和审批程序等方面都非常严格,但大学可以按照自己的办学方针和理念以及对各学科的不同理解设置专业课程,使大学课程出现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特点,这有助于形成大学自身的教育特色和办学特色。大学能够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做出更灵敏的反应,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压缩旧有的课程,增设新的课程、专业,注重培养创新型和急需型人才。

三、目前国内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方面的现状

(一)选修课的比重过小,课程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必修课分量过重,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知识结构单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在当今的大学课程设置上,一些学校仍然把选修课当作摆设、装点门面,而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有的把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和非限定选修,其中大量的都是限定选修,那么也就等同于必修。

(二)课程种类有限,内容含盖面狭窄

大学所开设的课程种类不够丰富、内容不够宽泛,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这也是不能真正贯彻和落实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原因之一。因为没有更多的课程设置,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多方面的兴趣只能通过自学来实现了。由于我们大学课程的设置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也就大大降低了大学教育的社会作用,同时使学生和学校有了疏离感。这种课程的设置还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据调查,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所学的课程只有不足40%的内容是自己所需要的。对于所学课程内容陈旧率的问题,被调查对象中有24.5%的学生认为比较陈旧的知识占所学知识21-40%;有27.6%的学生认为课程知识的陈旧率在40%-60%之间。尽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陈旧率有不同的看法,反映出的事实是,我国当前大学课程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同时也折射出大学生对课程的自主性选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四)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呆板,人数众多

我国多数大学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还采用传统的授教方式,即老师讲授,学生听课这种被动单一呆板的教(下转第29页)(上接第27页)学模式,使老师和学生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个体,使其教学内容很难互动起来。学生对所接触的知识也很难深入理解。又由于近几年来,高校的扩招,大班教学是高校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学生和老师一起就特定题目进行提问、回答、讨论机会几乎为零。使得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五)课程评价方面过于走形式

国内部分大学虽然开发了网上评估系统,对其所授课教师,学生可以在网上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对于评估的结果是否有专人汇总分析,同时编写学期评估报告,包括学生的评估分,教师的相对教学水平,课程及授课改进建议等反馈给教师本人,有待考察。所以课程评价方面过于走形式。同时评估方式过于单一。

四、国外大学本科课程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一)实行弹性学分制,优化选课机制

实行弹性学分制是解决课程结构不合理和课程内容狭窄的有效手段。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突破:一,学生可以跨学科、跨领域学习,同时主修或者几个科系。二,学生的职业化学习,学校力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三,开放式学习,建立学分转换制度,使学生可以在专业、院系、校际、地区之间流动成为可能。在选课机制上,是根据大学的传统特色和教师的整体专业优势和条件,设置各具特色的本科教育课程。尊重学生个体选择,培养学生个性。

(二)建立学校一级的课程委员会,统筹本科课程体系改革

大学校方要真正重视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从整体上对本科课程体系加以改革和创新,而不能只是那种修剪枝叶式的改革。为此,大学首先要加强本科课程管理的领导力建设,成立由学校领导、学科专家、教育专家组成的本科管理委员会,对学校的本科课程体系进行统筹规划,管理正规,使学校课程种类丰富,内容能跟得上现代化进程的形式,真正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三)提倡设置更多的小班教学模式

增加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教育人才,是设置更多小班教学模式的前提。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倡学校设置更多的小班讨论课程,每个班限制一定的人数,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讨论,以此加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互动,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四)本科课程体系应突出学校特色,评价体系多样灵活

大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反映其教师的价值、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的办学宗旨。建设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本科课程体系,应该是我国大学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着眼点。大学办学特色的突出标志在于培养的人才具有学校自身特色,这也是学校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具体表现。至于课程评价体系方面,应做到操作规范,反馈及时使评价体系过程呈运行状态。评课方式不单单有学生评教,还应该有教师互评、专家评教等多种方式,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改进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圻福.大学课程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31.

[2]谢宏等.日本大学学生养成教育的特点.[EB/OL].http://www.shagri.org/nkrx/go.asp?NewsID=562.2009-07-29.

[3]旋天颖.美国大学课程与专业管理及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7,(5):90-93.

4.中外大学教育比较论文 篇四

夏超1143041054 计算机学院

摘要:

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则是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创建和谐校园与避免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保障。通过对比中美两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分析了我国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中存在的不足, 探讨了在新形势下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进一步反思了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可行性建议。背 景

高校化学实验室是化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是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化学人才和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主战场。化学实验室试剂种类繁多, 许多化学药品易燃、易爆、有毒或有腐蚀性, 实验教学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更好地使化学实验室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应该作为师生进行实验的首要任务, 只有安全才能使实验室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本文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反思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 促进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中美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对比

2.1 美国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1)实验一开始就要注意安全, 实验开始前要阅读和思考每一项实验任务。

(2)知道实验室中所有安全器材的存放位置和使用方法, 它们应包括: 安全洗浴器、洗眼器、急救包、灭火器和灭火毯等。

(3)进行实验要穿实验服和戴防护眼镜, 穿上鞋(不穿拖鞋)并把松散的头发系在后背。

(4)不要品尝实验药品, 口香糖、食物或饮料不应带进实验室。

(5)嗅物质的气味时, 扇动一些物质的蒸气到你的鼻孔, 不要把鼻子靠近容器的敞口。你的教师将给你演示正确的操作技术。

(6)不要直视试管进行观察, 应从侧面观察试管中的物质。不要把试管的开口端朝向自己和你周围的同学。

(7)任何实验室事故, 无论多小, 都应立刻报告教师。

(8)一但药品溅洒到你的皮肤或衣物上, 应用大量的水冲洗溅洒部位。如果溅到眼睛上必须立刻用水冲洗并持续10~ 15 min, 或直至得到医生的救助。

(9)较轻的皮肤灼伤应放在冷的流水下冲洗。

(10)离开实验室前, 务必关闭煤气和水龙头。

2.2 我国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我国高校化学专业教材中没有关于学生实验安全的规定, 全国也没有制定统一的化学实验室学生安全规则。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实验室安全规则由各高校自行规定。下面是某普

通本科院校化学实验室的学生实验室安全守则:

(1)使用电器设备时, 应特别细心, 不要用湿手、湿物接触电源, 不用时及时切断电源。

(2)使用易燃易爆药品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远离火源。使用后应将试剂瓶盖紧, 放阴凉处保存, 如遇意外事故应及时报告老师。

(3)严禁在实验室吸烟或吃饮食物, 实验结束后要洗净手。

(4)浓酸浓碱具有强烈腐蚀性, 切勿溅到皮肤和衣服上, 如不小心溅到皮肤和眼内, 应立即用水冲洗,然后用5%的碳酸钠溶液(酸腐蚀)或5% 的硼酸溶液(碱腐蚀)冲洗, 最后再用水冲洗。

(5)实验室应保持室内整齐干净, 水槽清洁。禁止将固体物投入水槽, 以免造成下水道堵塞。

(6)实验室水电使用后, 应立即关闭, 离开实验室时, 应仔细检查水、电、门窗是否关好。中美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的对比分析

中国和美国由于政治与经济、历史与文化等背景的不同, 表现在化学教育思想、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特别重视高校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对比中美两国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在制定的目的、对学生的要求、行文方式及内容等方面既有相似的一面, 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1 我国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分析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所支配。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常带有命令性和强制性, 几乎每一条都比较生硬, 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某种规定, 在实验过程中要服从教师的指挥和领导, 个别条目措词严厉, 学生在化学实验室中感到恐惧、害怕, 怕做错实验或违反某项规定, 缺少人文关怀。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害怕或不愿动手进行实验, 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创造性。从规则中反映的深层次理念看, 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实际上是建立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之上, 没有把学生放在实验安全的主体地位, 学生只是被动的实验者和被管理者, 只要服从教师的管理, 按课本完成规定的化学实验, 就达到了实验教学目的, 师生平安无事, 自然就不会出现化学实验的安全问题。这样制定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也不是偶然的, 它反映了我国高校化学教学思想观念中一种固有的重宏观轻微观、重纪律轻以人为本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

3.2 美国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分析

美国的化学实验室学生安全规则内容具体细致、简练易记、重点突出, 非常重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问题。10条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中, 大部分涉及的是具体实验操作安全方面的内容, 特别是关于实验过程中如何避免伤害和一但遇到伤害如何进行紧急处理的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美国化学实验教学有着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传统。化学实验安全规则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 进行科学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得到鼓励, 充分体现了进行化学实验的真正目的。对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反思

4.1 完善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则

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不断努力, 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使化学实验室所有操作都合乎安全法规要求。在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要做到及早防范, 有章可循、有

法可依, 保证不发生安全事故。建立化学院系责任管理网络, 从学院行政一把手到系主任、实验室主任、实验教师, 层层实行安全责任制度, 做到各个环节有人管。

4.2 体现以人为本的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核心理念

化学实验室作为实施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和有效保证, 必须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和人性化的实验环境。实验室的整体布局与环境建设规划, 通风、采光和安全通道等都要有利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营造化学实验室的人文氛围, 努力创建一个开放的、适合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和以人为本的化学实验环境。

4.3 加大投入增加化学实验室安全设备

化学实验室建设要增加经费投入, 配置一层楼装一个、保证需冲淋人员30 s内能抵达的紧急冲淋系统, 每个实验室配置2个以上洗眼器、2 个灭火器和灭火毯、急救包、沙箱、中和试剂, 每人一套实验服和防护眼镜。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消防设施、通风设施以及安全逃生通道设施的投入, 确保化学实验室空间高, 空气排放与换气系统设施好。增加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经常根据师生的反映或定期对化学实验室进行取样监测, 一旦发现有害物质超标, 马上责令整改。可燃性气体安装相应的气体泄露报警装置, 精密大型仪器室加装CO2 自动灭火系统。对X-射线等辐射源, 应该配备不同的抗辐射装备, 如铅服, 铅玻璃等。所有实验室都需要有一套防盗用的报警监控系统及防灾害的各种疏散标识等。单独建一所危险化学品仓库存放易燃易爆药品, 内有通风排气系统和防监控报警系统, 设施应具有防爆功能, 夏天仓库顶部及四周墙壁应该设有冷却水喷淋降温。每一所高校必须配置上述化学实验室常规安全设施, 师生的人身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4.4 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安全习惯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是避免师生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安全习惯应包括: 化学实验安全意识养成、正确使用仪器、规范操作、遵守安全规则、注意药品的用量控制等。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宣传阵地, 广泛开展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活动, 大力倡导安全文化, 树立安全价值观念和责任意识, 形成人人重视化学实验安全的校园文化。4.5 增加化学实验室安全课程

高校化学实验室要强制实行安全训练课程及考试制度, 实行硬性的安全教育和化学实验室准入制度。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 必须进行安全规则选修与考试, 建成安全教育网络学习系统, 设立包括一般安全、防火、逃生、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强腐蚀性等在内的多个专门教育课程, 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并通过考核作为进入化学实验室的必要条件, 考试不合格者不准进入化学实验室, 甚至不能拿到毕业证书, 必须重修合格后才准进入化学实验室。

4.6 具体个人建议

学校可以把安全管理重点放在化工类实验室和化学药品管理上,将校内实验室安全重点一级安全重点部位校领导每3个月检查一次, 学校安全管理部门每个月检查一次;二级安全重点部位由所在的学院每个月检查一次,学校安全管理部门每两个月检查一次;三级安全重点部位由所在的学院每个月检查一次, 学校安全管理部门每两个月抽查一次。每次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纠正;或给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室发治理通知书, 限期整改, 治理完成后请安全管理部门检查验收。每次安全检查认真做好记录, 参加检查人员签字并写出书面报告上交安全职能部门存档。为提高安全检查的质量, 防止检查走过场, 聘请9位教师成立校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专家组, 使学校安全检查由行政管理与专家管理相结合, 依靠专家的业务特长, 对每次化学危险品实验的用药量、药品库存量、实验应具备的防护条件、操作人员的防护措施等技术环节进行核定, 确保化学危险品实验的安全。对每次检查发现的问题, 学校还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 落实治理措施、责任单位和人员限期整改。

在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同时, 学校每年都要召开安全工作总结大会, 并拿出数万元用于奖励安全先进单位和个人, 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人员给予罚款或通报批评。实行安全管理一票否决制, 即当年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的单位和责任人不得参加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通过总结表彰活动促进大家做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此外, 学校要通过广播、闭路电视、校刊校报、宣传橱窗进行安全宣传, 建立校园安全生产网站, 下发安全手册, 组织安全知识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 营造校园安全氛围, 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 熟悉和掌握紧急情况下的自护、自救常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广泛、深入、扎实的宣传教育, 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 使全体师生员工逐步实现“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从而形成“安全从我做起, 我为安全护航”的校园安全大环境。结 语

5.中外大学教育比较论文 篇五

2005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秘书比较

试卷

(课程代码052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人类秘书工作产生和发展于

A.社会认知

B.社会心理

C.社会科学

D.社会实践 2.“士”作为新型的秘书性人员,始见于

A.西周王朝

B.春秋战国

C.秦王朝

D.汉王朝

3.根据发掘出的泥板文书推断,古希腊原始公社时期

A.已有字母文字

B.已有线形文字

C.已有象形文字

D.已有方块文字 4.《预言书》产生于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希腊

D.古罗马

5.欧洲中世纪封建国王的文书档案

A.比教会文书档案丰富

B.不如教会文书档案丰富

C.与教会文书档案相当

D.不如封建领主文书档案丰富

6.欧洲中世纪城市中的公证人员的前身是古罗马共和国的【

A.王室成员

B.宗教人士

C.个人书记

D.工商人士

7.在“唐三省”中负责草拟皇命文书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秘书令

8.中国古代公文统一用纸作载体始于

A.东汉

B.三国

C.西晋

D.东晋

9.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秘书性工作之大成的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清朝

10.中外秘书多维思维的参谋活动是

A.与领导者意见不一的体现

B.与领导功利不同的体现

C.与领导目标一致的全面性思考

D.谋求参谋权威性的体现

11.西方国家的国务秘书是

A.普通秘书人员

B.公务秘书人员

C.高级公务秘书

D.国家高级官员 12.秘书在决策形成中参与的环节是

A.决断

B.表决

C.谋划

D.把关

13.文书归档的正确步骤是

①案卷移交归档

②编制案卷的系统化存放号

③办理移交手续

④案卷移交前检查验收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14.与西方公文语言相比,中国公文语言特别强调

A.委婉、幽默,有感情色彩

B.亲切、风趣,以求得好感

C.独特、新颖,富有感染力

D.准确、简明、庄重和规范

15.西方国家承担会前文字材料起草、印制任务的是

A.主办机关的秘书

B.下属机构的秘书

C.文字材料提供者 D.主办机关的秘书与下属机构的秘书 16.秘书在交际礼仪活动中,安排席次时确定的主桌位置是

A.主人与主宾所在的桌

B.主宾所在的桌

C.主人所在的桌

D.房间正中间的桌 17.各级各类管理组织的决策、指挥、控制中心是

A.领导

B.秘书

C.机关

D.政府

18.我国在秘书人际交往中,重点强调的是

全国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秘书比较试题

A.人际交往

B.工作作风

C.工作仪表

D.工作态度

19.机关为民众办事方便,应将各部门的结构图公布于机关大门的【

A.隐蔽处

B.明显处

C.左侧

D.右侧

20.西方大多数女性一生的职业生涯呈现出的时间特征是

A.M型

B.W型

C.U型

D.Z型

21.领导人的人际关系属于秘书工作环境中的【

A.宏观环境

B.中观环境

C.社会环境

D.微观环境

22.形成“秘书-文官-中高级官员”一体化干部培养模式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23.西方对秘书人员的速记要求是每分钟记录

A.50—60字 B.70—80字

C.90-100字

D.110—150字

24.从中美两国秘书的基本内涵看,我国秘书更偏重于

A.综合性公务服务

B.个体性私人服务

C.起行政助理作用D.对领导人个人负责 25.英国常务秘书的职权相当于我国的【

A.政府秘书人员

B.办公室科员

C.政府秘书长

D.办公室主任科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6.中外秘书抓住体现参谋效果的机遇,必须善于

A.发现管理需要的机遇

B.利用管理需要的机遇

C.投领导所好找机遇

D.从偏差问题找机遇

E.从领导关注的热点找机遇

27.影响秘书发挥参谋能量的主要因素有

A.秘书的学历资历

B.领导信任的程度

C.秘书信息智能量

D.秘书参谋的主动性

E.领导的学历资历

28.清朝初年与西欧同时期圈地运动的相近之处是都

A.剥夺了农民利益

B.刺激了畜牧业发展

C.破坏了传统农业

D.刺激了毛纺业发展

E.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29.封建社会欧洲教会活动中的秘书工作特点主要有

A.范围涉及社会各领域

B.以教会名义办文办会

C.主体都是基督教徒

D.范围限制在教会内

E.文件档案内容丰富

30.我国接待工作一般可分为

A.来宾接待

B,工作接待

C.视访接待

D.上访接待

E.信访接待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秘书

32.系统研究方法 33.英国枢密院 34.疏附衙 35.公文的拟办

四.间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中外领导人专职秘书在文稿撰拟方面的差异。37.简述中外秘书会后催促执行工作的异同。38.简述中外秘书工作环境政治因素影响的差异。39.西方秘书素质标准有哪些特点?

40.简要比较中日秘书理论研究的异同。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中外秘书管理协调的相近之处。

42.根据中西方近现代秘书工作的比较,谈谈你对中国秘书工作发展趋势的认识。

全国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秘书比较试题

6.中外大学教育比较论文 篇六

一、简答(每小题15分,总计60分)

1.简述中国古代蒙养教材的种类及编写特点

答:蒙养教材的种类主要包括识字、诗文、名物、历史、道德教学的课本。其编写特点是:

(1)寓思想教育和其它各种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增长知识。(2)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3)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4)重视汉字的特点。

2.简述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答:朱熹一生勤学博览,根据自身体会,总结出许多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后人整理归纳成为六条:

a.循序渐进

b.虚心涵洆

c.熟读精思

d.切已体察

e.着紧用力

f.居敬持志

3.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教育观点

答:要素主义是西方主要的教育哲学流派之一。其认为人类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文化遗产中有着共同不变的文化要素,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传授给青年一代,使之掌握坚实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要素主义注重维护社会文化遗产的主张集中体现在它的课程上,具体反映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要素主义的课程理论促进了课程思想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局限。在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末,要素主义教育失去了占优势的地位。

4.评述《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答:《国防教育法》的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国防教育法》在第三条中对国防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国防观念是指人们对国防的认识和态度;国防知识是指有关国防的基本理论、常识;军事技能训练包括学习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知识和个人防护器材的使用,人民防空知识和战场救护知识常识,开展射击、投弹、刺杀等军事训练活动,以及越野、跳伞、滑翔、航海、驾驶等军事体育运动。因此,国防教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学科,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说,凡是与国防有关的理论、知识、精神等,都是国防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从完整性和系统性两个方面来讲,国防教育主要包括:

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常识、国防精神、此外,国防法制、国防科技、国防经济、国防外交与形势、国防体育等也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防教育的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目的是使公民“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二、论述(每小题20分,总计40分)

1.试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答:孔子注重道德教育以“仁爱”、“复礼”、“君子”为他道德思想的三个支撑点即以“仁”为道德情感和道德原则以“礼”为道德行为规范以“君子”为现实世界中的道德人格形成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着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源。

第一,“礼”的教育。“礼”是交往和生活当中的礼节仪式,既包括政治制度,又包括道德规范,其核心是“正心”,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把“礼”看作维护封建社会制度安定的重要手段。但他在“礼”的形式中,又灌注了“仁”的精神,从而使“礼”虽然主观上是维护封建等级制,但也有科学的一面。如“礼”包含人们在交往中要讲礼貌的意思,要有自我修养,要求人们从自我做起,有了错误,要自觉地进行道德检查和训练,必要时也要坐下来内省、学习一番。今天我们有必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礼”的教育,培养年轻一代遵纪守法,讲文明讲礼貌,做“四有”新人。

第二,“义”的教育。“义”的核心是“适宜”。凡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力求做到适当、适度,不可固执不变。孔子教育君子为人处事应时刻以“义”为尺度,以“适宜”来衡量。“义”能引导人们趋向正路,遏止人们误入歧途,完全合乎孔子“中庸”哲学的要求。

从政治角度看,“义”强调折衷调和,对维护旧事物有保守的作用,束缚了人们的进取心;但从道德角度看,它指出了人与人相处的一种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妥协、谅解、友好、和睦也是人与人友好相处的一种方式。

孔子思想在当时反映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和时代潮流,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有其合理的因素。我们学习研究它,是为了更好地区分糟粕和精华,从而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试论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答: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产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灵魂。在20世纪20年代杜威教育思想影响了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教学方法上的革新,引发并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运动。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这是从教育的纵向说的;而从生活的横向来说,则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教育所有的社会成员,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必须把生长作为一切成员的理想标准。第二,在做中学。杜威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探究。

第三,教育的目的在过程之中,而不是在过程之外。活动的自身便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样的活动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变幻无穷的,有意义的。反之,如果目的在过程之外,即目的是外部强加的,那么活动自身便不能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样的活动便不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激发智慧,是盲目的、机械的、有害的。

第四,杜威的课程主张。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一书中说:“现在课程最大的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其原因是:

1)儿童生活与成人经验中数种目的的不同;

2)分类的科目是历来科学研究的成果,不合乎儿童的经验;

3)儿童的世界狭小而偏于个人,课程所示的世界则遥远而不切己;

4)儿童的生活连贯而一致,课程则分门别类;

5)儿童生活为切实的、感情的,课程分类标准则为抽象的、逻辑的。”根据儿童中心的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课程主张:(1)儿童和课程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儿童是起点,课程是终点,只要把教材引入儿童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能把两者连接起来,使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2)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6)杜威提出编制课程要解决的四个主要问题:(1)怎样做才能使学校与家庭、社区的生活关系密切?(2)怎样做才能使历史、文艺、科学的教材对儿童生活本身有真的价值?(3)如何使读写算等正式学科的教学在平日获得的经验之上实施,并同其他学科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4)如何适当地注意个别儿童的能力和需要?他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使教学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思维训练的过程,成为学习方法的过程。二是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在活动中展开课程。

7.中外高校德育教育比较 篇七

(一) 亚洲地区大学的德育实践教学

由于我国也是亚洲国家, 和亚洲的其他国家在文化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在此我就举三个亚洲国家的大学所实施的德育教育。

第一, 韩国。韩剧在我国是老少皆宜, 在韩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韩国人的礼仪和修养。原本中国是礼仪之邦, 可是, 在我国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无法和韩国相比了。韩国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是和韩国的德育教育无法分开的。下面我们就看看韩国在德育教育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韩国大学和中国在课程设置上是一样的, 都采取了专门德育课的方式。而且, 德育内容还渗透到其他的专业课程中。除此之外, 韩国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例如, 班级环境整洁, 校园组织合理,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 韩国也注重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新加坡。新加坡这个国家给我们最重要的印象是干净。仅是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新加坡国民的素质。新加坡国民的素质与这个国家的德育教育是无法分离的。新加坡的德育教育重要途径有二, 一是课堂教学。二是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方式也是开设正规的道德课。同时, 把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不同的专业课程中, 这样的方式使得大学的德育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活动, 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这个实践活动还要计入成绩。实践活动包括很多方面, 主要是学校组织校内实践与学生积极参加的校外实践活动。总之, 新加坡不放过任何一个对公民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

(二) 欧洲地区大学的德育实践教学

欧洲地区有很多个国家都有德育教育的内容, 在这里我仅就德育教育做的不叫好的国家, 也是我们大家把这个国家的公民称之为绅士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英国。一提到英国人我们的印象就是彬彬有礼的绅士。看到这些绅士的行为我们也会不自觉的要想, 这些绅士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去探讨一下英国的德育教育。英国德育的途径是课堂教学、道德练习、学生指导和环境的熏陶。在这些途径中课堂教学和其他国家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是不同的。它采取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提供给学生素材, 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判断的标准是社会的道德观念。

道德练习, 是学校经常设计一些场所让学生去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德育的内容, 从而达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至于学生指导和环境熏陶, 让学生去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 而环境熏陶主要是校园环境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英国大学的德育管理也独具特色, 和其他国家明显的不同, 主要是通过规章制度的方式去规范学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牛津大学的1984年出版的《学监备忘录》。同时, 在英国的导师除了管理学习问题, 还会有专门的教师管理学生品德、社交方面的问题。英国大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主要是用绅士的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除此之外, 还要求学生具有现代的道德观念。总之, 英国的德育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也有很多是我们要学习的。

(三) 美洲地区大学的德育实践教学

美洲地区大学的德育教育开展的也是很好的, 但是, 我们不能一一的列举, 在此, 我们就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来进行探讨。这个国家就是美国。美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是最好的。美国取得的这些成绩也是和这个国家的德育教育, 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分不开的。我们看看美国大学是如何进行德育教育的?

首先, 美国大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为核心的。对大学生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环境影响的方式来进行的。这个课堂教学在美国有两种形式, 一种形式是正式的课堂教学, 这种方式就是学校向学生灌输道德观念和国家的价值观念。另一种方式就是在其他的课程中渗透着德育课程的内容。这个其他的课程是指除德育课程以外的任何课程。

其次, 美国大学很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对大学的健康人格的培养是通过心理教育体现出来的。心理教育的方式有很多, 主要是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辅导等。通过这些心理教育的方式, 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品格。不但如此, 还培养大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教育的途径主要就是心理咨询。这个心理咨询可以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可以减少很多大学生犯罪问题。心理问题对人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能把心理疾病解决好了, 对树立健康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高校德育教育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在这个意见中提出的“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在这个意见中提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指导要求。同时, 在2008年9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这个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基于这些政策, 我国的高等院校结合本校的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政策内容, 逐步把实践教学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各高校的领导很重视也很支持。其次, 各高校的教学部门能够是教学部门能够精心的组织实施。再次, 学校的行政部门主要是教务部门和各个教学单位都能够认真的制定实践教学的方案和计划, 并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能够统一实施。从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我国的高校中蓬勃的开展起来。这个开展包括理论上的研究也实践中的操作。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到我国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到目前为止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涵义的理解主要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 即狭义的实践教学与广义的实践教学。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现在很多专家和学者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涵义、作用和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教学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但是, 我国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主要还是理论方面的, 关于实践方面的内容也有研究, 只是还很浅。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而且在实践教学的实施上也是很少的。

参考文献

[1]张森年.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J].清华大学学报, 2006, 21 (增2) :136.

[2]朱振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职业大学报, 2006, 15 (5) :16.

8.中外大学教育比较论文 篇八

【关键词】中外军事院校 人文教育 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23-01

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在各国的军事教育当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文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塑造,而在军事院校当中进行人文教育,更加具有影响国防安全和国家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在新军事变革浪潮逐渐席卷全球的背景之下,对比我国同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间的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思想,能够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观点。

一、中外军事院校人文教育理念的共同点

中外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理念当中具有的共同之处,是在进行中外军事院校人文教育教育理念比较的过程当中,应当首要考虑的内容。由于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相同的内在规律,把握这种内在规律,能够为军事院校人文教育观念的不断改进提供一种总体性的指导。

首先,中外军事院校普遍将一种更加开放的眼光植入自己的人文教育工作当中,并以全球视角审视世界环境。我国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当中,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局势的关注,已经逐渐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美国和西欧的军事院校甚至将全球化的视野作为自身的一种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军官已经成为这些西方国家军事院校的重要内在追求。中外的这种人文教育理念,实际上正是各国军事理论界,在面对高科技背景之下的新军事变革对各国军队提出的挑战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其次,各国的军事院校都十分注重通过人文教育这一手段,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传播给这些即将成为军官的学生。在美国的军事院校当中,普遍重视在人文教育当中传播一种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理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承担社会赋予的各种责任。这与美国社会当中一贯宣传的自由和法制的观念是完全吻合的。在西方国家的其他军事院校当中,也十分强调这种价值观念的传播。而在我国,由于人民军队有别于外军的性质和组织结构,我国的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当中,则更加突出地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中央的大政方针作为对学员的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反映出,军队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支柱,服务于特定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并没有改变,同时也提醒我国的军事院校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当更加旗帜鲜明的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提供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的军事指挥人员。

然后,各国军事院校都十分强调将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与军事业务的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观念。无论是我国的军事院校还是外军的军事教育机构,都倾向于将人文教育和军事业务教育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实际上是在防止以往的人文教育同生活实践脱节,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最终导致流于形式的问题的产生。由于人文教育所负担的功能相对于单纯的军事业务教育而言更加复杂,需要引起学生一种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并要达到将所教授的内容最终转化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方式的内在目标。这种通过客观物质性活动形成主观能动性成果的活动,只有通过同学生的切身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起到塑造学生世界观的目标。

二、中外军事院校人文教育理念的主要差别

在中外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过程当中,教学理念也存在着十分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于内容选取、教学形式方面。

首先,在人文教育的内容选取方面,我国军队院校为培养出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国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的军事人才,特别注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党的指导思想、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当代军人的历史使命等课程,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整体而言,更加强调对学员的价值观和思想进行直接的塑造,并鼓励学院勇敢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这种教育理念更加强调激发学员的内在荣誉感,并鼓励学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看待问题的一套系统性方法。而美国的军事院校则普遍倾向于引导学员调动自身的积极性,鼓励以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看待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可以说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一种规范性引导,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引导和教育形成对学院的人生观的影响,并产生一种内在动力。而外军的军事院校人文教育则更加倾向于调动学员个人的创造性,使学员能够以一种自发的和多样化的姿态走进军营。

其次,在教学形式上,中外军事院校也具有巨大的差异。在这一方面,我国军事院校采取的形式更加多样,更加侧重于能够营造出一种集体氛围,这同我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外军在组织大范围的集体活动,以达到进行思想教育目标的方面明显落后于我军,同时外军更加倾向于使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走出校园,同社会进行更加广泛的接触,以保证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加健全的心智进行军事活动。在此方面,我军并不认同,封闭化的军事院校生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军事院校办学的主要特色。

三、结语

中外在军事院校人文教育方面具有着十分广泛的共通之处,这促使着我军在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但与此同时,我国军事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也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践,根据我国的客观实际制定相应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国全.对新时期军事院校教育理论创新的理性思考[J].科学与管理,2010 (1)

[2]郝北京,魏恒.分析部队学院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科技博览,2010(32)

[3]盛红生.英国军事院校教育的启示意义[J].未来与发展,2009 (1)

作者简介:

上一篇:创先争优活动倡议书下一篇:“四有”教师学习体会:放飞梦想做人民满意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