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经建委发言材料(精选4篇)
1.市政协经建委发言材料 篇一
市政协2021年工作典型交流发言材料
近年来,X市政协结合实际,大力实施履职能力水平提升工程,探索创新“四双”(双联双创、双协双评)工作载体,为政协履职赋能增效,“四双”写入中共×市委全会政治决议和会议文件,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主动、部门履职、委员参与、社会关注的政协工作新格局,特别是在今年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考中生动彰显了人民政协优势和作用。×月×日,全国政协委员专题视察团就“坚定‘四个自信’,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来×市视察,全国政协副主席×动情地指出,“×人民在抗击疫情斗争中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在抗疫斗争中勇于担当值得充分肯定。”
一、双联: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细微之处
“双联”,即按照分工和界别设置,实行政协党组成员联系相关界别党员委员、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和主席会议成员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委员联系界别群众、专委会联系界别。
“双联”延伸了党组织手臂。着力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政协党组、机关党组、机关党委、党支部和党员委员活动小组“五位一体”组织体系,使政协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使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市政协成立机关党委,×名机关党员划分到×个党支部、×个党小组;以专委会和×个县(市、区)政协为依托,成立×个党员委员活动小组,×名党员委员联系×名党外委员。制定“三会一课”任务指导书,开展“×+×+×+X”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党日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委员的永恒课题,“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形成常态、见到长效。
“双联”扩大了政协声音。常态化实行“一见面一报告”,平时采取微信、电话、调研等多种形式联系,每年全会期间召开双联见面会,党员委员与党外委员面对面互动,每年终政协常委会议书面报告双联情况;常态化开展“四访两促”(主席会议成员走访常委、常委走访委员、委员走访界别群众、专委会走访界别,促服务、促履职)和“感受新成就、领悟新思想”主题活动;常态化举行“悦读政协·同心讲堂”,做到发扬民主与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如去年宣讲党的政策×多场次,走访政协委员×多人次,界别群众×多人次,征求意见建议×多条,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多件。今年“我为疫后重振和‘十四五’规划献一计”活动,委员献计×多条,全部被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采纳。
“双联”优化了履职格局。开展立足新方位、担当新使命、干出新样子“三新”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委员做到“六个一”,常委争做“六个表率”、发挥“六个作用”,以关键少数带动普遍多数,形成头雁效应。不断夯实委员“点”的基础,挖掘界别“线”的特色,发挥政协组织“面”的优势,凝聚社会各界“体”的力量,构建政协“点线面体”开放履职格局。有效整合履职资源和方式,架起了政协组织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联系的桥梁纽带,实现了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的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的全覆盖,激发了政协工作合力,在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中负得起责、承得了重、跟得上趟、干得成事。
二、“双创”:彰显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硬核风采
“双创”,即在委员中深入开展围绕中心工作、围绕本职岗位、围绕界别群众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活动,号召委员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中率先作为,为助力×高质量发展彰显委员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战场当先锋。先后制定全力助推打好三大攻坚战、发挥委员作用合力脱贫攻坚、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等实施方案,持续组织委员联系帮扶一户贫困户、为贫困群众办一件实事、为脱贫攻坚提一条好建议“三个一”活动,落实好思想、生活、技能、岗位、助学、助残“六个帮扶”措施,组织委员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文化、送医药、送温暖“五送”活动,定期召开委员“双创”经验交流会。全市共有×名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投身“双创”,建立示范基地×个,扶贫产业基地×个,投入资金×亿元,带动×名贫困户就业,×名委员被市县党委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在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中打头阵。新冠疫情发生后,×市一度来势非常迅猛、形势非常严峻,孙春兰副总理在最危险的时候到×市专题调研视察指导,省委省政府领导在大会上提出×绝不能成为第二个武汉。全市×多名委员、×多名政协机关干部积极响应、冲锋一线、勇挑重担,在社区防控、医疗救治、物资保障、复工复产、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再现了“铜锣一响,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革命传统。全市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委员联系组织和捐款捐物累计×亿多元,省政协委员、山河建设集团董事长程理财组织捐款×多万元,×名委员被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名委员被表彰为省市先进个人。在疫情防控大考和经济社会发展大考中担当作为,为坚决打赢疫后重振民生保卫战和经济发展战,全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凝心聚力,聚焦市委“四进”(进企业、进项目、进农村、进社区)攻坚行动,转战复工复产、复学复课、防汛救灾、脱贫攻坚、创文创卫第一线,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带头联系重点企业×家、重点项目×个、扶贫村×个、社区(小区)×个,科峰传动等×多家委员企业率先复工复产,生动彰显了人民政协的担当作为。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争上游。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中央对政协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坚持一年一项改革创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政协工作。界别工作、委员双创、协商议政方法、“协商在一线”委员议事室等改革创新项目被×市委列为全市重大改革专项和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
三、“双协”:更好地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双协”,即重点开展好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协商和双月专题协商,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侧重就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双月专题协商选择群众关注度高、切口小、易深入的议题进行协商。
探索形成“六式”协商议政方法。制定完善《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双月专题协商实施办法》《协商议政质量评价办法》等,探索形成开门式选题、标准式筹备、互动式协商、集中式交办、提案式办理、跟踪式问效“六式”协商议政方法,每次协商做到“八个一”,即开展一次集中调研、起草一份调研报告、形成一本发言材料、制作一部电视专题片或PPT、开好一次座谈会、形成一份建议、策划一次宣传,达到一个好的效果。×年×月×日,市政协在全国政协召开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作《××市“六式”协商议政方法的实践与思考》交流发言,得到全国政协领导和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优化完善“×+N”协商议政格局。初步形成以×次全体会议为龙头,×次常委会议、×次双月专题协商、×次民主监督、×次以专委会为依托的界别协商活动为重点,其他各类N次协商为常态的“×+N”协商议政格局。先后聚焦×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开展×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协商,紧扣农村养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开展×次双月专题协商座谈会,针对优化市区经济发展环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开展×次专项民主监督,围绕城市扬尘污染管控、振兴×等开展×次界别视察活动,首次与×新视窗同步开展网络协商议政,网民现场留言×多条,×万多网民关注。
建立政协协商议政成果办理转化落实常态化机制。中共×市委出台政协向“一府两院”交办协商事项办理工作规程,从×个方面明确政协交办、协商事项办理工作责任制和调研、决策、部署、实施、验收“五步工作法”。按照省政协“协商在一线”工作要求,在红安、麻城、英山、武穴、团风、黄梅×个县市以及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等×家市直单位建立×个“协商在一线”委员议事室,开展专题议政建言。市委主要领导参加政协专题议政常委会议协商,主持召开市委专题会议,研究运用委员协商建议,×多条协商建议被吸纳转化为市委决策、政府文件、部门工作措施,发展大健康产业、临空经济、现代农业地标产品等协商建议被市委五届十次全会采纳,列为×未来发展的五大产业。广大委员深切感受到,更多的“说得对”变成“说了算”“说了没白说”。
四、“双评”:切实履行凝聚共识重要职能
“双评”,即提案承办单位评提案质量优劣,提案人评承办单位办得好差,不断提高提案质量和提案办理质量。采取提案人、提案委、承办单位、党委政府督查部门、主席会议、常委会议六级把关、层层筛选的方式,从所有提案和办理单位中评选出若干优秀提案和提案办理先进单位,在全会上公开通报。
把思想政治引领融入全过程。制定完善提案“双评”办法、提高提案质量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规范评议标准、程序、成果运用等。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贯穿于提案工作全过程,落实到视察调研、协商议政、成果形成等履职工作各方面,在建言成果、思想收获上一体设计、一体落实,避免提办分离、提办脱节、提案人“夹带私货”、办理单位“敷衍了事”等现象,评出提案人的责任心和较真精神,评出办理单位的负责态度和落实劲头,评出各方的积极主动和共见共识。
突出协商式监督特色。深化提案办理协商监督,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协商监督的载体、方法和途径,积极为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新社会阶层人士在政协履职创造条件。每年通过市政协平台提交提案、协商监督、视察调研都在×件次以上,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基层代表参加协商监督都在×人次以上。开展“推进×高新区建设,打造‘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格局”等民主监督,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市委专题会议,研究运用监督意见,以实际行动带头落实制度安排。开展“提高市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增强市民获得感”等民主监督,调整优化×条市区公交线路,市民出行更方便。部门反映说:“双评”再现了“当面锣、对面鼓”协商监督互动,意见更一致,想法更接近,问题更好解决。
实现党政领导领办全覆盖。市委出台《×市市级领导领衔督办政协重点提案工作办法》,提案办理纳入市委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核和党员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考核内容,促进领办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形成提案工作新格局。市委主要领导率先领办脱贫攻坚、长江大保护等重点提案,座谈调研、现场督办、跟踪问效,发挥示范引领效应,每年市县党政领导领办政协重点提案都在×件以上,实现全覆盖。市政府创新政协提案办理模式,市长到市政协接领提案,邀请政协委员列席常务会议,参与提案办理决策,先后有×名委员×次列席,围绕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等积极建言。
新时代人民政协要肩负起“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和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使命任务,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彰显委员责任担当,更好地凝聚共识,不断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贯彻中央、省委政协工作会议和省政协会议精神,不断深化“四双”工作载体,把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贯穿始终,为奋力夺取双胜利、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强大正能量。
2.政协会议发言材料 篇二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振兴农业职业教育
——原平农校的实践与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山西省政协出题目,召开会议,专题研讨职业技术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我省转型发展的问题。
大家知道,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困难,由来已久,众所周知;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现实和深层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在如何培养以农业作为终生职业、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和技能,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与思考。
下面,我代表原平农校,汇报学校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成功实践,有益探索
忻州市原平农校,始建于1952年,位于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市——原平市,占地515亩,总建筑面积77766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风风雨雨六十载,以农而立,倚农发展,靠农强盛。“统招统分”时期,曾被誉为“忻州的黄埔军校”;2002—2007年挂靠山西农业大学(挂原平农学院牌子)招收大专生,涉农专业也曾经被农村学生看好;最近三年来,在省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厅、忻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学校在“送教下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集团化办学”等方面均走在了全省同类学校的前列,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学校也因此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
(一)实施“送教下乡”,探索职教发展新路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送教下乡”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精神,2009年开始,我校在忻州市9个县(市、区)的41个乡(镇),共招收“乡村班”学员11358人,设138个教学点,166个教学班。我们的做法是:
1、坚持“四个创新”
(1)创新办学模式,校农紧密合作。成立“送教下乡”领导组,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全面负责和监督“送教下乡”全过程。按照省教育厅四个规范文件,制定了13项规章制度,确保了“送教下乡”工作高效运转。
(2)创新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展开。“送教下乡”打破了农业职业学校原有僵化的办学体制,实行“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员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
(3)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生产实际,实行了“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集体示范、个别指导等手段,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根据培养需求,创新教育内容,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材28本,制作课件130个,印发了“学、做、考”助学手册1万余册。
(4)创新评价模式,重点突出“四考”。组成乡村干部、教师、学员和教学点负责人“四位一体”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抓好考勤、考学、考试、考核四考。三年来,共评出示范教学点26个,模范教师20个,优秀学员1050人。
2、取得五项成效
(1)提高了农民学员素质。“送教下乡”使一批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农民学员获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一项;获全省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 2个,三等奖5个。2012年3月,学员刘还爱被省职教学会授予“最具潜质创业之星”的称号。
(2)增加了农民学员收入。通过学习,原平市中阳村安志勇自建大棚种甜瓜,神山村贾丽霞夫妇承包荒山搞养殖,年收入均超20万元。
(3)引领了区域经济发展。帮助原平市西荣华等35个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68个村推广新技术185项,共增收3000多万元。
(4)推进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帮助48个村组建了秧歌队、26个村组建了健身队、20个村组建了科普宣传小组。不定期开展“五个一活动”、“争先创优”等活动。
(5)打练了一支教学和管理队伍。通过以老带新、强化教研、学历提升、内引外聘等措施,一支爱农务农、吃苦耐劳、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教师武萍、孟祥婵在2012年全国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2011年,我校代表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内容举办了农业专项展,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好评。《中国教育报》、新华社等20家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陕西榆林农校、辽宁盘锦职校等58家兄弟院校单位前来观摩学习。
“送教下乡”的深刻体会是,“送教下乡”,服务“三农”,符合省情、市情,符合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顺应了新农村发展需求,是一条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新路。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学校教职工不计得失,自己垫资、自备车辆,勇于担当、真情奉献,深深打动了农民,感动了社会各界。
(二)推进集团化办学,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水平
2010年,我校牵头组建了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由68家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目前运行情况是:
1、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保障集团化办学运行
组建集团化办学指导委员会,经调研、论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成立了课题研究组,对职业教育进行专题研究;“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立。
2、发挥“五个平台”作用,提高集团化办学水平
借助科学研究平台,开展了“农业职业教育面向‘三农’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10个子课题研究;开展了“送教下乡”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专题研究;集团各院校组织编写了“新农村新农民系列改革示范教材”30本;发行《山西农业职教集团工作通讯》等刊物8本,为服务“三农”提供了理论依据。
借助资源共享平台,开通了教育集团网站;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制定了“送教下乡”9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共同举办了全省职业技能大赛。
借助合作交流平台,集团内院校间实行了“3+2”人才培养模式;中央部委、省内外院校领导、专家近百人次来校观摩考察;我校马骏书记曾多次到
吉林省、山东省等地作专题报告。
借助社会服务平台,以服务“三农”为主题,一手抓 “送教下乡”,一手抓面向农村、农业的各级各类培训;参加新农村规划;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借助专题活动平台,我校的“送教下乡”、“集团化办学”成果,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赢得一致好评。
(三)加强社会化培训,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学校以培养合格的基层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为根本任务和落脚点,对社会化培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1、设立机构,确立基地,为培训工作创造了条件
2009年,学校设立了培训部,并纳入正轨编制;改建了住宿部,可容纳200名学员住宿,餐厅可供1000人就餐,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2010年,学校被确立为“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山西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山西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培训基地”、“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培训基地”。
2、规范管理,完善机制,为培训工作提供了保障
建立并逐步完善“田间学校”培训模式。以生产过程为导向,根据农村调研、专家意见,制定计划、组织教学;精心安排食宿,让学员“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组建专家团队,建立网络服务平台,长期提供咨询服务;成立跟踪服务小组,到地头指导学员实践。
3、认真实践,积极探索,为培训工作注入了活力
培训工作紧扣“新、实、精、合、全、升”六个字。一是“新”:为学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读新政策、新法规、农业新信息;二是“实”:传授实用技术,加强实践指导,提高培训实效;三是“精”:精挑培训师资,精心组织教学,精细安排实习;四是“合”:校农深度合作,产学紧密结合,师生形成合力;五是“全”:培训学员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乡村文化建设等知识的渗透;六是“升”:提升学员综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4、农民富裕,村庄变样,为培训工作开创了局面
三年来,为省内外34个县市,累计完成基层农技员培训、阳光工程培训
等各类培训75期,近3万人次。中央电视台首届创业盛典“阳光创业英雄”、“全国20佳”——杨还才等农村致富带头人,便是培训硕果的最好见证。
二、困难重重,机遇难得
在加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面对发展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通过三年来的“送教下乡”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巩固成果,提高质量,继续发展和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农业发展后劲乏力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新型职业农民,而传统的轻农观念和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使务农劳动力不断减少,学生不学“农”、学农不务“农”的现象使农业类学校数量锐减,农业职业学校办学举步维艰。农村人才严重短缺,农业技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客观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职业教育的观念、体制、机制、办学模式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由于缺乏完善的机制体制,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公办职业学校办学机制不够灵活,示范学校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有待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农业产业的弱势地位没有实质性改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缺乏状况日益显现。
(3)资金投入不足,职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扶持政策。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很大,但对于公益性很强的农业职业院校,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十分有限。学校办学经费匮缺,资金渠道单一,投入不足,先进的教学设备无法购进,科学的教学手段无法应用,基础建设严重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直接影响了农业职业院校的吸引力、竞争力。
(3)师资队伍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状况与职教事业规模发展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和政策制度还不完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不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教师数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亟待
提升,急需大力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给农业农村带来了千载难逢、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给农业职业教育创造了发展契机,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农业职业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合力推进 振兴可待
振兴农业职业教育,仅靠教育部门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怎样振兴农业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完善管理机制,成立农业职业教育指导组
根据农业行业的特点以及我省农村、农民的现实情况,我们建议成立由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农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农业职业教育指导组,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研究、拟定农业职业教育中长期规划,不定期召开农业职业教育工作会,组织和指导地方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并就全面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
(二)依靠政策扶持,制定农业职业教育振兴计划
农业职业教育现在仍处于弱势,弱势教育急需要强势政策支撑。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农业职业教育振兴计划,对于推进我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初步设想是:
1、建设特色学校
由省、市财政支持设立“农业职业教育专项发展基金”,用于补贴农业职业教育的建设和运行。至少在当地建成一所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办学模式新的农业职业学校,以起到引领、骨干和示范作用。
2、打造名师队伍
建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并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在实施国家、省级职业学校 6
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时,向农业职业院校倾斜;采取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农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农业职业学校师资队伍。
3、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农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优化“送教下乡”运行机制,完善“校农合作,产学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4、优化外部环境
制定涉农专业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对从事农业产业的毕业生,在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农业职业资格证制度,设立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门槛,规定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才有承包经营权,并在金融和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三)加大宣传力度,合力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坚持有利于农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舆论导向,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重点宣传那些对当地经济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基层农技人员的先进事迹,并且尽可能地改善、提高他们的待遇。营造一个全社会尊重农业人才的氛围,以增强从事农业科技人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社会声誉,提高农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各位委员、各位专家,振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扶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我们苦练内功、紧密合作、加强交流,尽快使农业职业学校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农业现代化的引路人、新型农民培育的主阵地。我坚信,借十八大强劲东风,凭我们不懈地努力,农业职业教育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3.市政协三届五次常委会议发言材料 篇三
“三转三化”实打实 结对帮扶“一对一”
省政协常委 张子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力量是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泰化集团发展不忘初心,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倾全力参与社会扶贫。通过实施“三转三化”精准扶贫和“一对一”结对帮扶,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受贫困群众欢迎与好评。
一、“三转三化”扶持贫困村,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
(一)投资创办“泰瑞农林牧场”.康家岭村是一个由4个自然村组成的贫困村,全村共106户、221口人,耕地2000余亩,林地1.7万亩,“四荒”地2.2万亩。该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人均纯收入仅为2023元。,为使康家岭村尽快脱贫,我们认为,扶贫不能只是给钱给物和救助,关键在于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除贫根,要因地制宜,变“输血”为“造血”、变“漫灌”为“滴灌”,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据此,集团在该村投资兴建了“泰瑞农林牧场”,实施“三转三化”帮扶新模式,实现了企业、村组、农户三满意。
(二)着力实施“三转” .一是流转土地搞产业扶贫。康家岭村人少地多,土地撂荒现象较为普遍。企业通过租赁方式,将农民手里的土地流转到企业,以每年每亩600―800元和100―150元不等的租金租赁耕地、荒地,租期为30―50年,租金一次性先支付五年,余者以后逐步支付,政策性种粮补助归农民所有。这样,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得到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益,企业也拥有了实施产业扶贫、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土地,实现了农民、企业双赢。二是转移劳动力进企业。集团优先聘用流转土地的贫困群众85人到企业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工作,人均月工资1500―2400元,实现了流转土地的贫困群众“不失地”、“不失业”,并在得到土地租金的基础上,增加了稳定的工资性收入。三是推动传统农业转型。根据康家岭地处山区、无霜期短的特点,集团投资建设了以种植、养殖、加工、林果等四大产业为主的绿色循环生态农林牧基地,初步实现了传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一步提升了其脱贫达小康的“造血”功能。
(三)全面推进“三化”.一是农业生产企业化。农场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定岗、定责、定产,提高了土地的效益和农场的效率;外部采用“订单”方式,与未出租土地的农民订合同,为他们垫资购置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对产品实行保底价收购,最大限度降低农民生产的市场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二是农民生活城镇化。集团投资为康家岭改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新建红白理事会、公共澡堂等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安置适龄儿童免费到泰化学校上学,以优惠的价格为村民出售住房,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了农民生活城镇化的步伐。三是村企联建一体化。结合产业扶贫,为有利于村企联动,经党委组织部门批准,泰化集团党委新成立了泰康农林牧党总支,下设康家岭村党支部和泰瑞农场党支部。村企联建后,党组织在社会力量扶贫和农村自身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和组织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又保障了农场的健康发展。
二、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实行“一对一”帮扶
(一)广泛宣传,动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今年市、区扶贫攻坚推进会议后,集团立即召开党委会议对贯彻落实大会精神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在集团中层以上干部中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随即集团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动员会议,会后大家争先恐后,踊跃报名,场景动人。在申请报名的基础上,集团确定了72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开展结对帮扶。
(二)发布结对帮扶公告,确定帮扶对象。经与地方党委政府商定,在公开双向选择的基础上,集团组织专人深入申请报名的267户贫困户进行了认真调查核实,最后确定在信义镇的27个村,将政府认定的生活艰难、以农为生、勤恳劳动的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结对帮扶对象,并与他们签订《帮扶协议书》,开展帮扶活动。
(三)制定帮扶措施,因人而异一户一策。帮扶干部根据贫困户的不同状况及实际意愿,按照因户施策的要求,制定具体帮扶计划和措施,建立帮扶档案,并认真落实。重点从种、养、加、林四个方面着手实施产业扶贫,为从事种植业的贫困户,提供所需的种子、有机肥、地膜、大棚等生产资料,或实行订单农业模式,签订种植合同;为有养殖需求的贫困户,提供柴鸡、猪崽、种羊;为有发展林果业需求的贫困户,提供树苗;为有一技之长、愿意从事小型作坊生产的贫困户,提供设施设备或启动资金。给予贫困户支助的生产资料资金在个人承担部分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帮助解决。
(四)明确帮扶干部责任,签订帮扶责任书。为保证帮扶措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集团公司与每位帮扶干部签订《帮扶责任书》。明确一包三年,三年内帮扶对象不变,帮扶干部不变,不脱贫不脱钩、不撤兵,必须实现扶贫脱困目标。集团公司把帮扶工作纳入公司对干部年终考核目标,半年一小结,年终有总结,三年大总结。对工作成效突出的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对走过场、不见效的给予批评、教育和问责。
三、扶贫帮困取得的成效
在帮扶康家岭村方面,使该村实现了脱贫解困,并促进了企业转型发展。一是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率和规模化、企业化生产水平。由农林牧场牵头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各种优质高效农作物,栽植经济林,养殖生猪、鸡、羊、牛等,提升了该村持续发展后劲。二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民获得了土地出租费、农场劳务工资、政府政策性补助三项稳定收入。20,康家岭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80元,比20翻了一番。三是精准“滴灌”式扶贫使贫困农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通过“三转三化”精准扶贫,最大限度地调动挖掘了农民脱贫的潜能,由过去的吃救济等补贴变为靠土地、靠劳动、靠技能来增收,有了颜面,有了尊严。
在结对帮扶方面,提供的第一批扶贫农资羊、鸡、猪、化肥、地膜已全部到位,支助72户贫困户正在信心百倍地发展各自的致富产业,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脱贫攻坚是我市“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我们泰化集团要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勇于承担这一社会责任,把其牢牢抓在手上、抗在肩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打好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72户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提高到3500元以上,为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新贡献。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带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市政协常委 田清震
发展生产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为确保我市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如期实现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吕梁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产业基础。目前我市虽已形成红枣、核桃、小杂粮和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但实实在在讲,这些产业真正的“特色”、“优势”和效益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那么,针对“十三五”扶贫攻坚期间应重点发展哪些特色优势产业,如何推进产业扶贫,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发展重点,着力打造特色优势扶贫产业
“十三五”期间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大力推进,重点发展壮大以下优势特色产业。
(一)红枣、核桃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沿黄四县和吕梁山东西两麓。“十三五”期间,要以品种改良、高接嫁优、增加投入、改善管理、稳定面积、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为重点,改造原有红枣、核桃林带。
(二)杂粮产业。全市杂粮种植面积200多万亩,享有“杂粮王国”美誉。“十三五”期间,要以谷子、大豆、高粱、莜麦和荞麦为重点,全面提高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以提高品质和效益为重点,打造全国一流品牌。
(三)马铃薯产业。以岚县马铃薯为代表,品质优良,食口性好,市场前景广阔。要充分利用国家提出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扶持的优势,重点打造岚县、临县、方山以绿色标准为主的马铃薯产业带,辐射带动周边各县马铃薯产业的提档升级,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四)中药材产业。中药材作为我市的新型产业,“十三五”期间,要以引进良种,推广生产技术,提质增效为重点,在方山、交口和中阳等县山区稳步推进,健康发展。
(五)畜牧养殖业。畜牧养殖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要充分利用关帝山区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优势,发展肉牛养殖;立足沿黄地区土地资源优势,以兴县、临县、石楼为重点,推进绒山羊养殖规模化发展;以文水、汾阳、孝义为重点发展鸡、鸭等禽类养殖;以汾阳、孝义、中阳等县市为重点发展生猪养殖。
(六)休闲观光农业。近年来,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一种新型业态,发展势头迅猛,经济效益明显。“十三五”期间,要围绕城市经济圈,结合当地旅游资源优势,以发展采摘、体验、农家乐、休闲娱乐为重点,逐步完善设施,健全功能,提升服务,规范经营,稳步推进。
二、准确把握路径,以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精准脱贫
(一)加快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狠抓规模化生产基地、绿色精品园区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以中部丘陵区和北部冷凉区为重点,规划建设谷子、豆类、莜荞麦等三大优势绿色、有机杂粮生产基地,大力实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推动“三品一标”认证,提高杂粮产业效益。以岚县、方山、兴县、临县四县高寒冷凉区为重点,建设马铃薯脱毒种薯和绿色商品薯生产基地。以实施“千园万场”规模健康养殖工程为契机,推广草畜配套、生态循环、品种改良等关键技术,集中打造优质商品猪、特色肉羊、中高端肉牛和禽蛋四大养殖基地。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每个产业都要培育几个起点高、规模大、与产业结合度紧密,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辐射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
(三)打造特色产品品牌。要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统一服务功能,打造吕梁农产品品牌。每个产业的龙头企业,都要积极参加各地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大力宣传特色农产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争创“名牌产品”、“驰名商标”,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强竞争力。
(四)拓宽市场营销渠道。要依托现有各类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连锁超市,切实抓好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积极对接电商企业,着力构建便捷的现代农村物流和服务网络。
(五)支持发展中介组织。发动广大农民创办或加入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中介组织,鼓励农民经纪人进入农副产品流通领域,成为农产品供求双方的桥梁和纽带。动员城市的流通企业到农村创办中介组织,服务精准扶贫。鼓励民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参与农村扶贫中介组织建设,带动农村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
三、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措施落实到位
一要抓组织领导。市政府要切实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充实人员队伍,保证工作经费,明确目标和工作重点,全面做好协调指导工作。
二要抓产业规划布局。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精准对接,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把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一切可利用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发展要素集聚起来。
三要抓资金扶持。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调整和优化各种项目资金使用结构,逐年提高农业产业投入比例。落实项目资金整合工作,集中扶持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增加扶贫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规模,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金融渠道解决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投入问题。
四要抓信息服务。整合政府、企业、媒体等资源,立足互联网、电子商务及新媒体的功能,帮助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建好网络平台,培训网络技术人员,用新的销售理念和销售模式营销特色产品。
五要抓技术培训。明确培训重点,转变培训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媒体视频、现场指导、结对帮带等形式,使农民看得懂、学得会、能操作;以点带面,推广相关技术。
六要抓示范带动。抓好典型示范,选择可复制的示范村、示范户,让典型引路,带动产业发展。
总之,要举全市之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片经济、脱贫一方百姓”的目标。
因地制宜创新完善政策
着力推进易地搬迁扶贫
市政协委员 张金平
在脱贫攻坚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我于今年2月接受使命来到区扶贫办任主任一职,成为一名脱贫攻坚的排头兵,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扶贫岗位上冲锋陷阵5个多月来,我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讲政治,又要熟业务;既要讲战略,又要善战术;既要有点的突破,又要有面的协同;既要只争朝夕,又要缜密推进。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更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作为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牢牢抓在手上。值此机会,现就我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总体进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常委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离石区易地扶贫搬迁的做法及进展情况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关政策与要求,离石区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领导组,明确了区乡两级、各职能部门的职能职责;成立了承接项目实施主体,开设了财政扶贫共管账户;制定了《离石区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细则》、《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和《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计划》,坚持从小到大、先易后难的原则,明确了全区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65户、7709人的目标任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全区户籍300人以下、常住人口不足150人的143个自然村及6个采煤沉陷村实施应搬尽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搬迁范围,将户籍400人、常住人口不足150人、且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4个行政村纳入搬迁范围。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搬迁安置方式、对象和人数。即:城区集中安置1351户、2856人,占搬迁总数的37%;中心集镇、乡村旅游区集中安置747户、1773人,占23%;行政村就近安置500户、1127人,占14.6%;五保集中供养34户、50人,占0.7%.全区分散安置533户、1903人,占24.7%.
在安置工作中,我区根据实际,采取分类施策:城区集中安置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发展架构与城市发展人口密度,结合盘活存量房产与就近方便安置相结合的原则,确定红眼川、田家会及大小东川城中安置集中于东城区,坪头、西属巴就近安置于新城区。经调研,我区建房手续齐全,且符合面积要求的城区库存房有2118户、13.2万平米,基本能够满足城中集中安置需求。中心村、中心集镇集中建房,必须充分考虑产业资源禀赋,结合我区特色农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乡村旅游开发园区等进行集中安置,在大小东川确定了10个安置点。五保供养安置,在信义、吴城、坪头、枣林已建5个敬老院,能够满足五保集中供养需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区做了一些前期筹备安置工作,但与其他县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迎头赶上。但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制约瓶颈,亟待统一思想,加以解决。一是易地搬迁建房面积是刚性约束指标,但结合去库存城区集中安置,符合1户2人安置面积25平米的楼房很少,不能满足需求。二是土地审批手续办理时间较长,严重制约工程进度,而省市督促力度又大,给所涉部门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和难度。三是确需同步搬迁指标少,给乡村核定同步搬迁人数带来较大困难,易引发矛盾纠纷,同时也为自然村整体搬出、整体复垦带来一定影响。四是由于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很强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招投标、监理、评审等中介费用较大,如不配套工作经费会严重影响工作进度,甚至会造成基层挪用项目款的情况发生。
三、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上级对城区集中安置的现有库存房面积可按照上浮5-10%的幅度执行,以便于购房操作。
二是建议上级出台补充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易地搬迁建房用地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可采取边占边建边办手续的办法推进。
三是建议上级出台补充政策,重新按实际确需同步搬迁的人数核定指标,适当提高同步搬迁比例,使季节性居住农村的农户实现安居乐业,同时整体搬迁亦有利于土地的开发利用。
四是各级财政给予配套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管理费,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严防易地搬迁项目资金被截留挪用为工作经费。
发展乡村旅游 助推精准扶贫
离石区信义镇书记 任利星
近三年来,信义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掘和利用本镇独特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来推进,通过全镇上下不懈努力,乡村旅游业己经成为信义镇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增强造血功能的特色乡村旅游脱贫之路。
一、基本情况
信义是离石区国土面积最大的乡镇,共434平方公里,全镇辖27个行政村、80个自然村,5807户、15854人(劳力7086人),其中贫困村 24个,插花贫困村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651户、4392人,贫困发生率为26.7%,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86元。
二、主要做法
(一)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为旅游脱贫谋划蓝图路径
以来,镇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从战略高度谋划产业扶贫支撑点,结合信义镇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和环城高速、吕梁机场带来的区位优势,综合分析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确立了把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作为特色优势扶贫产业的总体思路,即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落实“精准扶贫、率先脱贫”要求,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精心打造“大美信义、醉美乡村”旅游品牌。
按照“规划统筹旅游,旅游撬动产业,产业助推脱贫”的总体构想,聘请太原市惠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制订了《信义镇旅游脱贫发展规划》,规划“以挖掘信义人文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村落民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以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双赢为遵循”,作为全镇实施旅游脱贫的纲领性文件来贯彻落实。
(二)基础先行,服务配套,为旅游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旅游脱贫发展规划,我们采取“政府牵龙头,龙头带农户”的模式,积极创优企业发展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开发建设,严格实行“一个景区(景点)建设、一套班子服务、一名领导主抓、一个部门帮包、一套方案扶持”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和精准帮扶贫困户扫清了障碍。目前千年旅游公司和泰化集团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正在有序推进。通过龙头企业旅游景区开发,辐射和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贫困人口创业增收提供了商机。
尤其是2015年以来,我们超前谋划、大胆探索、抢抓机遇,争取到“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乡镇。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与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按照“既要乡村美丽,更要农民获益”的要求,整合统筹使用各类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建设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先后投资1200余万元,在永红、归化、王村、小神头4个村先行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基础实施改善、生态造林绿化、文明新风培育、新型业态创新五大工程建设,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景象雏形初现。
“美丽乡村”建设为我们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部分贫困户已经通过土地流转、房屋资产入股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等旅游产业当中。目前,全镇贫困户开设农家宾馆 5 个、农家乐 15 个、烧烤摊点5个、采摘大棚 14 个,带动贫困人口就业150人,呈现出“回乡置业、争相创业、门口兴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找准症结,主动出击,为旅游脱贫建良策开良方
作为服务型政府,我们不仅要搭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平台,更要组织唱好这台大戏。这场大戏的主角就是全镇的父老乡亲,特别是渴望增收致富的贫困户。镇党委、政府坚信,要想治穷病,必先挖穷根。针对贫困户中存在的甘于贫穷、得过且过思想和谋求致富能力缺失问题,我们打出教育培训、示范引领组合拳,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一方面,选树种植采摘大户柳兆龙、电商进村示范户马江宁等典型,进行宣传教育;另一方面组织贫困户开展丝网花工艺、乡村旅游、电商线上交易等技能培训,增强他们致富能力。同时,为提升产品附加值,我们抢先注册了“信义小镇”品牌,并进行精心设计包装,传授了农产品初加工技术。各项举措的综合推进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旅游产业与扶贫工作脱节、贫困户无法搭车增收、贫困人员利益分配占比较低等问题,为旅游脱贫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四)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为旅游脱贫开拓更大市场
只有产业没有市场,旅游脱贫将难以为继。为此,我们聘请知名策划公司,进行专门策划,有效提升了信义在全市的知名度和曝光度。通过政府助推,严村亲子体验游、归化红色文化游、永红休闲采摘游、千年民俗游、王村古文化游、小神头夜生活游方兴未艾,集乡村休闲、观光采摘、农家体验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旅游已成为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贫困户围绕旅游业的收益也随着信义的旅游热而水涨船高。
在狠下“内功”的同时,我们深知形象和品牌对旅游产业的重要性。通过新闻媒体、微信、网站等多种途径,在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上动脑筋、下功夫,全方位提升信义旅游品牌。五一黄金季节成功举办了“大美信义、醉美乡村”旅游文化节,连续两年举办“走进信义、相约永红”采摘暨美丽乡村摄影节,成功将信义打造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首席旅游地。通过活动的.策划和宣传,为群众推销杏25万斤,农家饭套餐3万份,促进城市居民在信义消费180万元,间接为贫困户带来蔬菜、瓜果等销售收入70万元。
三、今后工作设想
信义旅游脱贫刚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按照整体规划,旅游脱贫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以观光避暑为主的美丽乡村游,已完成;第二阶段是以体验经济为主的休闲亲子游,正在实施;第三阶段是以运动休闲为主的户外拓展游,与吴城合作联动,打通信义和吴城地理上的障碍,上马山地自行车赛场、机动车越野赛场,策划马拉松赛、自行车竞速赛,将信义的半日游打造为信义、吴城二日游。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招商引资和吸纳民资,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扩大贫困户参与度,使他们尽快实现脱贫达小康,过上更加殷实的好日子。
信义的旅游脱贫虽然进展顺利、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在此,我也真诚希望各位领导、各位常委多来信义、多关注信义、多为信义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把信义乡村旅游景区打造成吕梁市区的“后花园”,成为全省乡村休闲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发展乡村旅游 助推精准扶贫
离石区信义镇书记 任利星
近三年来,信义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掘和利用本镇独特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来推进,通过全镇上下不懈努力,乡村旅游业己经成为信义镇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增强造血功能的特色乡村旅游脱贫之路。
一、基本情况
信义是离石区国土面积最大的乡镇,共434平方公里,全镇辖27个行政村、80个自然村,5807户、15854人(劳力7086人),其中贫困村 24个,插花贫困村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651户、4392人,贫困发生率为26.7%,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86元。
二、主要做法
(一)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为旅游脱贫谋划蓝图路径
20以来,镇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从战略高度谋划产业扶贫支撑点,结合信义镇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和环城高速、吕梁机场带来的区位优势,综合分析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确立了把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作为特色优势扶贫产业的总体思路,即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落实“精准扶贫、率先脱贫”要求,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精心打造“大美信义、醉美乡村”旅游品牌。
按照“规划统筹旅游,旅游撬动产业,产业助推脱贫”的总体构想,聘请太原市惠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制订了《信义镇旅游脱贫发展规划》,规划“以挖掘信义人文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村落民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以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双赢为遵循”,作为全镇实施旅游脱贫的纲领性文件来贯彻落实。
(二)基础先行,服务配套,为旅游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旅游脱贫发展规划,我们采取“政府牵龙头,龙头带农户”的模式,积极创优企业发展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开发建设,严格实行“一个景区(景点)建设、一套班子服务、一名领导主抓、一个部门帮包、一套方案扶持”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和精准帮扶贫困户扫清了障碍。目前千年旅游公司和泰化集团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正在有序推进。通过龙头企业旅游景区开发,辐射和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贫困人口创业增收提供了商机。
尤其是2015年以来,我们超前谋划、大胆探索、抢抓机遇,争取到“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乡镇。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与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按照“既要乡村美丽,更要农民获益”的要求,整合统筹使用各类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建设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先后投资1200余万元,在永红、归化、王村、小神头4个村先行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基础实施改善、生态造林绿化、文明新风培育、新型业态创新五大工程建设,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景象雏形初现。
“美丽乡村”建设为我们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部分贫困户已经通过土地流转、房屋资产入股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等旅游产业当中。目前,全镇贫困户开设农家宾馆 5 个、农家乐 15 个、烧烤摊点5个、采摘大棚 14 个,带动贫困人口就业150人,呈现出“回乡置业、争相创业、门口兴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找准症结,主动出击,为旅游脱贫建良策开良方
作为服务型政府,我们不仅要搭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平台,更要组织唱好这台大戏。这场大戏的主角就是全镇的父老乡亲,特别是渴望增收致富的贫困户。镇党委、政府坚信,要想治穷病,必先挖穷根。针对贫困户中存在的甘于贫穷、得过且过思想和谋求致富能力缺失问题,我们打出教育培训、示范引领组合拳,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一方面,选树种植采摘大户柳兆龙、电商进村示范户马江宁等典型,进行宣传教育;另一方面组织贫困户开展丝网花工艺、乡村旅游、电商线上交易等技能培训,增强他们致富能力。同时,为提升产品附加值,我们抢先注册了“信义小镇”品牌,并进行精心设计包装,传授了农产品初加工技术。各项举措的综合推进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旅游产业与扶贫工作脱节、贫困户无法搭车增收、贫困人员利益分配占比较低等问题,为旅游脱贫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四)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为旅游脱贫开拓更大市场
只有产业没有市场,旅游脱贫将难以为继。为此,我们聘请知名策划公司,进行专门策划,有效提升了信义在全市的知名度和曝光度。通过政府助推,严村亲子体验游、归化红色文化游、永红休闲采摘游、千年民俗游、王村古文化游、小神头夜生活游方兴未艾,集乡村休闲、观光采摘、农家体验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旅游已成为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贫困户围绕旅游业的收益也随着信义的旅游热而水涨船高。
在狠下“内功”的同时,我们深知形象和品牌对旅游产业的重要性。通过新闻媒体、微信、网站等多种途径,在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上动脑筋、下功夫,全方位提升信义旅游品牌。五一黄金季节成功举办了“大美信义、醉美乡村”旅游文化节,连续两年举办“走进信义、相约永红”采摘暨美丽乡村摄影节,成功将信义打造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首席旅游地。通过活动的策划和宣传,为群众推销杏25万斤,农家饭套餐3万份,促进城市居民在信义消费180万元,间接为贫困户带来蔬菜、瓜果等销售收入70万元。
三、今后工作设想
信义旅游脱贫刚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按照整体规划,旅游脱贫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以观光避暑为主的美丽乡村游,已完成;第二阶段是以体验经济为主的休闲亲子游,正在实施;第三阶段是以运动休闲为主的户外拓展游,与吴城合作联动,打通信义和吴城地理上的障碍,上马山地自行车赛场、机动车越野赛场,策划马拉松赛、自行车竞速赛,将信义的半日游打造为信义、吴城二日游。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招商引资和吸纳民资,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扩大贫困户参与度,使他们尽快实现脱贫达小康,过上更加殷实的好日子。
4.建委主任任职发言 篇四
尊敬的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今天市人大常委会任命我为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首先要衷心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与支持。XX目前正处于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时期,城乡建设任务非常繁重,我深知这个职位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将把今天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倾全力做好工作,以良好的业绩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重托与期望。
一是恪尽职守,勤奋工作。我一定带领一班人,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文明城市为目标,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为发展经济和市民工作生活创造一流环境。
二是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工作岗位调整,对我来说是个新的课题。我决心俯下身子当学生,向书本学习,向同志们学习,尤其是加强城建方面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迅速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坚持开拓创新,对标全国一流城市,研究他们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努力达到或赶超这些城市的水平。
三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我一定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高效服务,行使好“审批权”和“管理权”,该办的不但要办,而且要办好;该管的不但要管,而且要管严。城建工作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我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最大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
四是严于律已,清正廉明。我一定珍惜组织和人民对自己的信
任,始终以对组织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从严要求自己,以清廉正直的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真诚的希望各位主任、委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并监督我和建委的工作!
【市政协经建委发言材料】推荐阅读:
市政监理汇报材料08-16
市政金杯奖汇报材料07-29
市政处领导班子考察材料06-22
市政府廉政工作会议讲话发言稿例文06-28
市政和一建市政考试总结08-14
政协工作会议发言材料08-06
市政-浅谈市政工程建设监理现状与监理经验08-07
市政提纲08-05
市政施工工程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