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审计局关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尝试和思考

2024-07-26

安庆市审计局关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尝试和思考(3篇)

1.安庆市审计局关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尝试和思考 篇一

河北创新财政审计方式 有效探索财政审计大格局

近年来,河北省审计厅按照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要求,不断创新和改进审计方式,加强审计资源整合,有效解决了审计力量分散、重复审计、审计报告质量以及监督层次不高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审计监督的实效。

一、改进省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方式,提高了审计报告质量,促进了审计整改落实

一是省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全部实行交叉审计,加大了审计揭示问题的力度。近几年,该厅在开展省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过程中,打破业务处室审计监管对象界限,对确定的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交叉审计,同时加强对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延伸审计,揭示问题力度明显加大,审计查处问题的金额和移送案件线索数量都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审计结束后,厅机关还组织对各个审计项目案卷评分排队,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大会点评,共同提高了审计质量。

二是审计工作报告质量逐年提高,审计整改落实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预算执行审计力度的逐渐加大,揭示问题的逐步深入,审计工作报告质量显著提高,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的充分肯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省人大还十分关注审计整改落实工作。为了使省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查出的问题得到彻底的整改和纠正,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将预算执行审计的评价写进省人大批准预算和决算的决议,并要求省政府每年11月向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反馈审计整改落实结果。

二、“上审下”与“同级审”相结合,决算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成果共享

为有效解决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政府的财政决算审计与下级审计机关开展的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内容重复的问题,节约审计资源,实现审计成果共享,该厅加强了二者的结合:一是在决算审计中充分利用预算执行审计的成果,将其作为决算审计审前调查的重要内容,规避对相同问题的重复审计,提高决算审计效率;二是决算审计注意利用预算执行审计成果,弥补审计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同时利用决算审计“上审下”的优势,集中解决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中不便实施的审计盲区,如下级党政领导机关的财政收支情况,达到全面监督的目的;三是在决算审计时注意关注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影响财政决算真实性、完整性的问题,督促被审计单位彻底整改。

三、创新审计方法,按照资金流向,进行延伸审计

近年来,各级财政逐渐加大了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专项资金的投入。为了促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到位,加强对重点财政专项资金的延伸审计。该厅在对2009年省本级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派出4个延伸审计组,分别由4名厅长助理带队,有针对性地选取8个市的15个县的部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业、环保设施建设项目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延伸审计(调查)。为使审计监督取得实效,我们将审计触角延伸到最底端,沿着财政资金使用流向,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审计(调查),共抽查了31个乡(镇)、82个村,走访农户733家,深入揭示出滞留、挤占挪用、骗取资金甚至贪污私分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向纪检、检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4起。

四、创新组织方式,统一组织开展全省地税系统审计,灵活机动开展地税审计

地税系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从2007年起,该厅尝试整合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财政审计力量,上下联动,按照“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方案、统一实施、统一汇总”的“五统一”原则,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全省地税系统审计,共审计税务部门个,延伸调查企业和单位个,深入揭示出全省地税系统在预算执行和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该厅将审计情况特别是发现的共性问题和典型问题与省地税局充分沟通,从完善体制,健全制度、机制层面,就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加强税收征管工作提出审计建议。省地税局对审计工作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审计整改工作,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促进了税收征管和财务管理水平的规范提高。

五、多种形式结合,积极推进省财政直管县决算审计

2010年至2012年9月,该厅采用上审下、交叉审等方式,完成了32个财政直管县的决算审计,共发现土地管理不规范、截留省级收入、私存私放公款、公款私存等十四类问题,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71件,都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审计结果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加强整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进一步规范,让党委政府看到了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从此对审计工作刮目相看。有的市为市局增加了编制,有的市增设了新区的审计机构,有的县不仅为县局增加了人员编制,同时从审计局内部提拔了多名审计领导干部。各市、县建立健全问责制度,从体制、机制和制度、政策等方面入手,加强整改,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012年直管县审计工作,在总结前几年经验的基础上,该厅进一步创新了组织方式。采取了省厅直接审计3个直管县,在两个市的决算审计中再各审计1个直管县,授权11个市各审计2个直管县(1个跨市交叉县,1个本市所辖县)。这种组织方式不仅使省厅直接深入了解直管县财政管理状况,而且充分调动了各市审计机关的积极性并大大增加了审计覆盖面,使审计的免疫和预警作用在基层财政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董升)

2.安庆市审计局关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尝试和思考 篇二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统筹审计资源,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从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层次整合审计项目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1]当前各地审计部门正在积极探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财政审计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完成好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对整个财政审计的质量意义重大。

在当前的形势下,要搞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应认真分析研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容,及时转变思维方式,正确把握财政审计的发展方向,从审计计划、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审计成果利用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创新,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1 以政府投资预算为依据,科学编制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计划

现行的计划编制做法,一般是根据审计机关调查掌握的以前年度已完项目情况来制定本年度的工作计划。这些项目审计发现的问题,不但已经既成事实,而且反映的都是几年前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无法为分析评价审计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提供客观依据。同时,由于这种工作计划是以各个项目为主线,受建设项目进度的制约,审计机关容易陷入经常性、事务性的被动局面中,而忽视那些当年正在建设的,社会反响较大的项目。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下,就要求我们应根据年初通过的本级财政投资预算计划、各部门投资预算细化情况,来编制当年的投资审计工作计划。

1.1 加强沟通、科学研究、突出重点

在年度财政预算通过后,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掌握市本级财政投资预算计划、部门投资预算细化、下级政府投资预算安排情况。对收集到的情况进行整理归类,召开专题调研,将关系国计民生、环境资源保护、占当年财政预算比重较大、群众关注的项目列为投资审计的重点。

1.2 区分特点、明确要求、形式多样

应根据财政投资项目的不同特点,明确审计工作目标,科学安排审计工作计划。对有关扩大内需等使用中央财政资金的项目应安排专项审计调查,为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为切实落实国家维护民生的政策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对一些重点工程,应安排前置审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为财政资金高效安全使用发挥审计的“免疫”作用;对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项目,应安排跟踪审计,及时发布审计信息,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对下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向必要时,应选择重点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为同级审报告充实数据。

总之,为及时掌握财政收支情况、全面真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应以政府财政投资预算为依据,科学编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计划,重点关注国计民生项目。

2 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积极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

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的评价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社会环境效益。投资审计绩效评价是财政审计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绩效审计的根本目标是总结经验,揭示问题,为改进投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服务;开展投资绩效审计可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面转型。

2.1 科学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为解决绩效审计中确定评价指标难的问题,我们在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时,可以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进行绩效评价。即:采用审计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的业务规范、建设单位的内部制度、监理单位的监理规范及与项目有关的法律、规范等规章制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审计项目的财务收支数据、业务运营数据,结合实地勘测、现场调查情况,两者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审计的绩效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由于评价标准和评价数据均来源于项目单位和项目本身,易于被评价对象接受。

2.2 严谨的选择绩效审计项目

绩效审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审计资源的有限,审计机关不可能对所有的投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这就必然涉及到一个绩效审计项目选择的问题。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在选择和确定绩效审计项目时,必须遵循增值性、重要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绩效审计工作应围绕政府工作重点进行,选择那些受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项目或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事项去开展绩效审计,只有这样,才会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审计结果才能受到重视,审计成果才能发挥作用。

在选择项目时,必须评估项目存在绩效低下的可能性程度。只有项目由于内部控制不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较多问题等原因,存在绩效低下的可能性,才具有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具体而言,对那些可能发生严重损失浪费、效率低下、制度不完善、控制薄弱的项目要优先选择开展绩效审计。应特别注意争取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信任是决定绩效审计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确定项目后,应特别注重审前调查,重大审计项目必要时可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如通过网络发布审计信息、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针对审前调查掌握的情况及时修正调整审计方案。

2.3 合理评价审计项目的绩效

合理评价审计项目的绩效是绩效审计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掌握项目的各种数据。在进行投资绩效审计时,除我们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工程造价审计外,通常还必须搜集和分析项目运营的业务数据。搜集业务数据的方法通常采用现场勘测、问卷调查、询问专家及座谈征求意见等方法。对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必须仔细甄别、严格筛选、科学分析。

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主要从法规的执行情况、内部管理的控制情况,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时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不夸大其辞,不泛泛而谈。评价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对符合合同要求但高于市场平均价格的项目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类似工程造价、建设情况及建成后的项目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反映工程造价虚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对项目的经济性进行评价时,可以通过计算资金的时间价值,来进行筹融资效益分析。

总之,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价,揭露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挥霍浪费财政资金等问题,从而为分析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客观依据。

3 以财政资金安全性为切入点,全面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问责审计

所谓的问责审计,是指作为政府专门监督部门的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检查,就其责任履行情况作出评价,存在的违纪违规行为进行报告、纠正或制裁,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此来加强、改进被审计单位的责任。长期以来,审计机关仅局限于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实行问责审计,在其他审计领域,审计问责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前不久,中央通过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2],明确了审计问责的地位,因此在投资审计推行问责审计是必要也是可行的。

3.1 选择受社会关注的热点工程推行问责审计

通过审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拨付情况,切实加强审计监督,严格防止人为地滞留、挤占、截留、挪用专项资金,对违反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制止并向有关部门报告,追究相关责任方责任,有效维护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3.2 在单项工程造价结算审计中推行问责审计

在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结算审计中,除审核工程造价外,需对项目在招投标、合同签订过程的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对建设过程中签证不实、随便变更设计的情况,区分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的责任并界定相关责任人。

对因内部管理不严格,造成资料失真、造价虚高,导致国有资金损失浪费的,不仅要追究建设单位的管理责任,而且还要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现场签证人员、监理人员的失职行为,并依法作出相关处罚。

通过在投资审计中推行问责审计,可以为财政审计客观评价财政资金的安全性提供大量素材。

4 以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为目的,努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成果利用水平

审计成果利用是提升审计公信力,有效扩大审计工作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现结合财政大格局审计,对于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成果利用水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4.1 科学评价投资项目绩效,充实投资审计报告内容

通常的投资审计报告只反映被审项目的项目管理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工程造价情况。

由于不涉及项目的绩效情况,报告中只是罗列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对应问题所提出意见和建议就不具有宏观性、全局性,不能引起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以至于屡查屡犯。在审计报告中,加入对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通过揭示资金使用中存在的效益低下问题,可以防止国家财政资金被闲置浪费,督促有关部门用好资源。同时可以促进政府提高效能、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对促进财政体制改革和完善财政预算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4.2 完善单项工程造价结算审计文书制度

对单项工程进行造价结算审计时,除出具造价核定书说明工程造价情况,同时应针对该项工程在招投标、合同签订、建设施工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出具审计结果报告。在审计结果报告中不仅要指出违法违规行为的事实,而且要说明造成该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处理、处罚建议或整改意见,以达到帮助项目管理单位提高建设管理水平的目的。

4.3 针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撰写专题报告

在固定投资审计工作中,应及时汇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对投资建设领域普遍存在、屡屡发生的违规行为,积极开展专项调研,深刻剖析,从体制、决策层面找原因,从规范财政资金预算安排、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角度出发,提出能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在形成调研成果后,应撰写专题报告,及时向政府汇报,力争通过审计,不但能纠正已经发生的问题,而且能建立一项新的制度,从而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

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只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财政资金的使用为审计对象,以财政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为审计重点,以促进财政分配体制改革、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为审计目标,推行常规审计与绩效审计、问责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服务中推进审计创新、在服务中体现审计价值”。

摘要:当前各地审计部门正在积极探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财政审计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审计计划、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审计成果利用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创新,以推进财政审计大格局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

关键词:财政审计,大格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参考文献

[1]刘鑫华.改变审计管理模式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问题探讨[EB/OL]http://www.audit.gov.cn/n1057/n1072/n1747922/1900524.htm,2009-11-10.

3.安庆市审计局关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尝试和思考 篇三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在充分整合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建立系统内部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围绕政府预算管理,扩大审计的覆盖面,从宏观性、建设性和整体性的层次上整合审计成果,最终通过出具高质量的“两个报告”来表现审计监督职能的工作体系。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首先,要树立资金的“全覆盖”理念。对于财政性资金,必须纳入审计监督的视野,尽可能做到全覆盖,确保“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其次,要树立资源的“全整合”理念。在业务上,要坚持把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专项审计有机结合起来,不论是确定审计项目,还是延伸审计范围,都要结合“大财政”的概念来安排;在人力上,根据审计项目的需要,合理配备审计人员,发挥特长、专长,以实现人力资源最佳配置;在信息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技能上,相互交流,实现技能资源互补。再次,要树立“全程跟踪审计”理念。对于重要的财政经济活动、重大的财政资金支出,尽可能做到提前介入,实现对财政性资金筹集、分配、拨付、管理、使用的全过程跟踪监督,体现既关注事前,又关注事中、事后,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做到严把关口。

二、基层审计机关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面临的问题

从目前基层审计机关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现状来看,一些突出问题已成为阻碍审计大格局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还需要加以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一)审计机关内部统一协调不够。由于审计机关内部有业绩考核等机制,导致了形式上财政审计大格局项目是一个整体,实际上执行的各个部门因为有着各自的业绩需求,在人力和时间等方面有限的情况下,都在努力完成自己的审计目标,机关内部的工作协调性较差,使本来很有限的审计力量不能有效整合,难以发挥整体效应。

(二)财政审计的内容不完整、范围不全面,给财政资金审计实行全覆盖造成了难度。根据现行预算执行审计体制,基层审计机关只审计了占财政收入主体税收收入的一部分,一些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的部门、单位不在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范围内。如国税局征收的增值税是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地方附加税费征收的计税基础,但国税局不属于县级审计机关审计的范围,加上部分增值税和营业税纳税人属于民营企业,不属于审计对象,从企业入手调查受审计职权的限制。银行、邮政、电信、移动、电力等中央企业,其流转税及附加是地方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企业同样不属于地方审计机关审计范围。同时,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时间相对集中,一般在七月份左右向政府和人大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六月份之前很难达到预定的审计覆盖面,审计报告难以反映各部门预算单位的整体预算执行情况。

(三)审计工作缺乏相对“独立性”。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反过来要监督政府自身,其结果的客观性要大打折扣。对财政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在处理和上报时要考虑政府的意见,往往最后送到人大手中的工作报告,经过层层筛选,避重就轻,使得人大根本无法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对查出的问题也不能完全依法作出处理,致使许多问题是屡查屡犯,特别是地方政府本身在本级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整改和纠正,发挥不出应有的审计效果。

(四)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与财政审计要求不相适应。近几年,财政体制和管理模式、信息化水平变更速度很快,每一年都要出台很多相应的新规章、新软件、新做法。联网审计、管理审计、审计全覆盖等,都向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审计人员需不断加大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开阔知识视野,更新现有知识结构,以更高的审计能力和更全面的审计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然而,由于行政体制改革,压缩机关编制,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已成为制约审计手段创新和突破的瓶颈。

(五)支撑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审计人员难以对项目做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审计风险增大,审计质量难以提高。另外,目前审计力量和审计人员素质还比较有限,面对跟踪审计繁重的工作任务、详细的审计内容、长期的审计过程,审计风险也必然增大。

三、基层审计机关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建议

(一)树立全员大财政审计意识,加强大财政审计的计划管理,实现财政审计“一盘棋”。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审计机关在年初制订审计项目计划时,要围绕财政审计的目标、内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在审前准备阶段就要有财政审计“一盘棋”的定位,对部门预算执行、专项资金、基建投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等众多审计小组的每一个审计项目都要纳入财政审计内容统筹安排,确立财政审计的“龙头”地位,将所有的审计成果并入财政审计的综合报告。审计机关必须建立财政审计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沟通工作机制,将纳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总体方案的各审计项目,在年初一次性均衡地落实到各审计业务部门组织实施。各审计小组在完成自身审计目标的同时,要从财政审计的角度对正在实施的项目进行定位,从宏观上研究各预算单位的违纪违规对财政管理的危害,实现财政审计“一盘棋”。

(二)与时俱进,创新财政审计方法和途径。随着“金财工程”和“秦税工程”的实施,财税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审计专网等手段,积极探索计算机审计和联网审计。“预算跟踪”和“联网核查”使被审计单位的资金管理流程随时进入审计监督视野,将审计由事后监督变为常规性的跟踪监督检查。同时,审计内部应搭建一个访问便捷、交流通畅的信息化平台,保证各个审计组能够随时随地共享其他成员的审计资料和审计经验,方便审计人员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拓宽审计思路。

(三)健全和完善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有法可依,必须建立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以及与此相衔接的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为跟踪审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工作到位而不越位,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和提前介入的过程中,要慎重选择全程介入的重点和范围,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职业谨慎,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

(四)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审计人员要树立新的审计理念,着力强化绩效审计的能力,要加强工程造价、评估等专业培训,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为绩效审计提供技术支撑:二是要强化计算机运用能力,对实行电算化的被审计单位,全力推行AO软件应用,实现审计手段上层次、上水平;三是要强化审计创新的能力,要加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政策等方面知识培训,促进审计人员知识更新,提高财政审计能力。

(五)问责监管,提升财政审计成果综合利用水平。财政审计要以维护财政经济安全,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审计揭露财政管理中存在的不真实、不合法、不规范等问题,提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相关单位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形成回访制度,责成被审计单位对问题进行整改,对审计建议抓好落实;同时要争取多方支持,营造良好审计氛围。通过上报财政审计结果等形式,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审计环境,既提升了审计的执行力,又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信息和可靠依据,当好政府参谋,充分发挥审计部门在宏观调控中的杠杆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上一篇:书院街道中心小学升旗仪式程序下一篇:滕王阁序典故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