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联合培养邀请函(精选8篇)
1.博士生联合培养邀请函 篇一
关于联合培养博士推荐信
dear prof. xxx:
xxx requested a letter of reference from me to support his application for dual culture doctoral staged training under your guidance. as his domestic supervisor, i am pleased to comply with his request.
xx joined my research center in september xxxx, and started his doctoral study under my guidance. during his undergraduate study, his terminal result is always outstanding. and he had magazine paper published on his interested academic field, while participated in some practical projects. it’s laudable as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based on these, he was unconditionally offered the only qualification in the department to study for the doctorate directly. as his interests, urban design and landscape, dovetail with my research direction, i believe that he can finish the doctoral research process with his good practice and academic research ability so i decide to be his tutor.
in the six months of research work, he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urban design, and other research of longitudinal programs, but because ust entered the first year of doctoral study, he took more time on the theory study to stabilize theoretical basis through the study of doctoral courses and review research.
in the work of longitudinal projects, he can play good role as my assistant. he coordinated and led work group, while effectively completed his project missions. and he published an academic paper taking his responsible project as study case. it proves that he is able to use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has some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ability, which, of course, all are expected to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s his tutor, i hope through the joint training under your guidance this time, he can expand his international vision, touch the academic front, and hope to build a communication bridge as this to strengthen our academic cooperating relationship.
to sum up, i recommend you xxx and hope you can accept his application.
sincerely yours
xxx
2.博士生联合培养邀请函 篇二
关键词: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构想
作为一个后起的博士生教育大国, 如何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以提高质量、促进发展是我国博士生教育的永恒主题。毫无疑问, 任何改革都应当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合理的路径选择和准确的走势判断。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也必须始终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要, 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 从特殊国情出发, 走中国特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一、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是关涉博士生培养为什么要改革以及怎么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也是在改革前和改革推进过程中必须明确的价值问题、方向问题和目标问题。
1.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必须顺应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新要求。
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 作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重要生产线的博士生教育必须增强使命感, 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变革观念, 主动承担起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积极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首先,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必须立足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有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后盾, 我们才能通过高科技的开发与应用推动生产力质的飞跃。其次,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要求,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总量、类型、结构和素质上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再次,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必须立足于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面向我国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 紧扣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 着力培养一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最后,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必须立足于应对国际竞争和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新要求。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也必须具有国际视野, 着眼于知识和科技创新的新领域,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2.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有利于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
博士生教育承担着培育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光荣使命, 毫无疑问必须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 按照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 推进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首先, 要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制度。我国博士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必须以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和特点为立足点, 既要注重全面、综合考查, 又要不拘一格, 让奇才、偏才、怪才脱颖而出。其次, 要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体制与机制。必须破除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体制障碍和机制瓶颈, 建立鼓励博士生努力学习、积极研究和大胆创新的机制, 激发博士生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充分调动博士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再次, 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相应的条件。要解决博士生的后顾之忧, 为博士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比较充裕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科学实践等条件, 将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与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 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等平台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最后, 要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必须高度关注和大力加强氛围建设, 引导和形成既严肃紧张又生动活泼、既相互竞争又团结进取、既脚踏实地又勇于创新、既关注群体又尊重个性、既统一要求又有灵活余地, 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鼓励冒尖的良好氛围。
3.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参与各方行之有效的团结协作与利益共享机制,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拧成一股绳, 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博士生培养目标调整、结构改善、效益拓展和质量提升。首先,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要调动高等学校 (培养单位)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让高等学校掌握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主动权, 充分调动和发挥高等学校首创精神, 鼓励高等学校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其次,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要调动广大导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要扩大导师的自主权,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调动导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激发导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壮志豪情, 形成导师乐于教育、精于教育、乐于改革、善于改革的良好局面。再次,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考虑地方政府的需求和利益, 着力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和给予优惠政策, 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最后,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要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参与到博士生培养过程中, 为博士生培养提供实践基地、研究平台、技术支持和研究素材。
4.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有利于我国从博士生教育大国向博士生教育强国的转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我国博士生年招生规模已接近6万人, 在校博士生数仅次于美国, 已当之无愧地跨入世界博士生教育大国行列。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还不是博士生教育强国, 突出表现在:高层次人才的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外流现象突出, 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 国际竞争力较弱, 还没能掌握科技前沿领域的主动权,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少, 取得重大进展的科技成果少;高层次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尚未能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氛围等。从博士生教育大国向博士生教育强国的转变, 是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目标。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也必须着眼于推动和加快转变的进程, 尽早实现博士生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
二、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我国在学习和借鉴欧美博士生教育的基础上, 立足于中国国情, 经过20多年的探索、改革和实践, 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历史的经验表明, 这种培养模式适合我国的特殊国情, 契合我国的教育传统, 比较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但是, 这种培养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 就存在着“路径依赖”的问题。
制度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路径依赖, 它是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 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 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 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要突破已有制度不仅面临很多障碍, 而且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甚至会使改革举步维艰, 功败垂成。根据改革力度的大小和进展的方式, 人们将改革分为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毕其功于一役”, 社会震荡大, 波及范围广, 影响深远。渐进式改革通过步骤分解, 减少阻力, 容易推动, 社会震荡小, 波及范围窄, 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改革。笔者认为在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上, “路径依赖”的特征非常显著。教育是一项千秋基业, 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在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上宜选择渐进式道路, 即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稳步推进, 既减少改革的阻力和成本, 也避免导致割断历史和“一边倒”。
“一个国家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模仿、借鉴和选择, 必须以对各种模式的系统评价研究和对本国实际的分析为条件, 盲目排斥或选择一种模式是不能适应该国实际需要的。”[1]因此, 在推进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中, 不能简单照搬和模仿国外的模式, 而必须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 进行创造性的改造, 走中国式的自主创新之路, 凝聚和形成中国特色。
三、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未来走向
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继往开来、兴利除弊、推陈出新的过程, 通过对其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运行机制的校正与调整, 以达到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培育与时俱进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目的。我国博士生培养应根据我国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结合我国博士生培养的原有特点, 以及世界博士生培养的改革走势做出战略选择。
1. 日益多样化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多样化不仅是世界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的成功经验, 而且是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需求的日益扩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愿望愈加强烈, 以及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累积性发展和少数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办学经验的积累, 我国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的领域必将从现有的医学领域向教育、工程、建筑、法律、工商管理、农业、卫生、军事等行业领域拓展, 招生规模必将逐步扩大, 极有可能成为我国博士生教育的新增长点, 乃至占据半壁江山。
在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大发展的同时, 现有的以学术性为单一目标定向的科学博士学位 (美国称为“哲学博士”) 研究生教育也将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方面原因在于传统学术部门, 如高校、科研部门等, 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趋缓, 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博士毕业生获得教学或研究职位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高科技企业、研发部门、党政机关等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 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进入非学术部门, 从事经营管理或技术研发工作。因此, 我国博士生教育应该根据博士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有针对性地对博士生进行分类、精细化培养, 使他们能够胜任相应的工作要求。
2. 日益灵活性的选拔方式。
在我国现行的博士生招生选拔方式中, 考试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欧洲, 博士生无须参加入学考试, 招生过程是一个师生进行双向选择的互动过程。在美国, 博士生招生实行申请制, 需要申请人提供有关材料, 经初审后, 还需参加面试。借鉴发达国家博士生招生选拔的成功经验, 我们认为, 我国博士生招生选拔方式改革的方向将是淡化笔试成绩, 强调创新能力、科研潜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 实行更加灵活的选拔方式, 并在招生中逐渐扩大导师的选择权。首先, 考试, 尤其是统一的笔试不再是必需的环节。随着硕博连读方式、直接攻博方式、特殊优秀人才选拔方式等的健全与完善,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综合能力考核的方式进入博士生阶段。其次, 博士生招生选拔中将越来越重视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 除了成绩单、推荐信之外, 个人的学习状况、工作经历、专业背景、已取得的成果, 尤其是攻读博士学位的动机、个人的学习、研究计划等, 以及导师与申请人面谈、交流的情况, 将对导师遴选博士生起重要作用。再次, 在博士生录取考试中, 笔试的重要性将会大大降低, 复试将在博士生录取中起决定性作用。复试的内容和方式将更加灵活, 创新能力、科研潜质、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外语交流能力等将成为考核的重点。最后, 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深入, 导师在博士生录取中的发言权将越来越大, 导师意见在将来很可能成为录取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3. 日益规范的课程教学。
重视博士生课程教学是世界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我国博士生课程教学形同虚设、含金量不高的现象必须予以扭转。必须强化博士生课程教学环节, 提高博士生课程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含量, 转变博士生课程教学方式, 使博士生的确从中学有所获。第一, 要整合纯粹知识性内容的课程, 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方法论课程和专题研究课程, 允许博士生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校选课。第二, 在课程教学中, 要采用多位教师分专题主讲的拼盘式教学, 以交流研讨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取代传统的讲授法, 培养博士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三, 严格课程考核制度, 要求博士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和结束后提交若干篇学习心得、讨论报告和研究论文, 以检查课程学习效果。
4. 日益开放性的培养过程。
首先, 博士生培养要实现校内资源的开放, 打破专业、学科和院系壁垒, 建立教学和研究资源的共享机制, 使博士生能够在校内自由地获取知识、学习方法、聆听教导和参与研究。美国大学有一个“实验室轮转”制度, 即理工医科的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 一般要被安排在2-3个实验室轮转, 在每个实验室停留约3个月, 每个实验室实践结束后需提交一份书面报告, 并在一定范围内口头报告自己的工作[2]。实验室轮转制度是对博士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 也是博士生了解相关学科和不同导师研究专长的过程。其次, 博士生培养要注重向校外扩大开放性。一方面, 要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聘请大量有一定学术专长、技术能力或管理经验的专家担任博士生第二导师, 他们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博士生的学习和研究,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 要与校外单位和部门联合, 建立稳固的博士生科研和社会实践培养基地, 鼓励博士生参与其他部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最后, 博士生培养要进一步向国外扩大开放性。要加强博士生的国际学术交流, 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稳固的联合培养平台, 让博士生有更多的机会到国外学习学科前沿知识和先进的理论、方法, 在世界大舞台上经受锻炼。同时, 我国大学要引进更多的留学博士担任教职, 聘请外籍知名教授来校讲学, 使博士生足不出校即可领略大师风采和见识国际顶尖学术水平。
5. 日益健全的激励与淘汰机制。
我国目前的博士生奖助体系还不够健全, 奖助面不广, 力度不大。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 博士生的奖助体系会愈加完善, 优秀博士生将会获取更多资助。在健全奖助体系的同时, 还应建立博士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对他们的优秀科研成果予以奖励;对博士生从事学科前沿领域的高风险研究或重大选题提供专项资助, 鼓励博士生在未知领域大胆探索;鼓励和引导博士生参与技术开发、工程实践领域的研究。
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不高, 与缺乏严格的淘汰机制有很大关系。在美国, 博士学位的完成率比较低, 理工科一般为60%-70%, 社会科学为50%-60%, 人文学科为40%-50%, 很多博士生在课程学习、博士资格考试或学位论文阶段被淘汰。我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对博士生实行淘汰制, 持赞成态度的占55%;须慎重的25%;不赞成的20%。”[3]为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 我国在博士生阶段建立淘汰机制势在必行。从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 淘汰机制应重点建立在博士生的业务综合考试 (类似于美国的博士生资格考试) 阶段和学位论文阶段。在业务综合考试阶段, 除了对博士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广度进行全面考核外, 还要着重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和研究驾驭能力的考核, 切实淘汰掉那些专业基础不扎实、不具备独立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能力的博士生。在学位论文阶段, 要健全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制度、中期检查制度、预答辩制度、专家匿名评审制度, 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学位论文不得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确保学位授予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97.
[2]陈学飞.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43-244.
3.博士生联合培养邀请函 篇三
——王冬龄
博士展与论坛对中国书法的博士生教育进行了一次检阅。书法是近三十年来发展最}夹的专业之一,书法博士的培养已经影响到书法研究和创作的格局,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已经成长为这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希望这次展览和论坛成为一个开端,并发展成为一种机制,让年轻人有更多交流、展示的机会。书法不是一个怀旧的场合,而是一个重要的当代文化领域,我相信,青年一代对此有着最好的理解,同时也承担着未来的重任。
——邱振中
在中国当代书坛,书法博士群体已经成为创作与研究的中坚力量。从此次展览的作品看,书法博士们大多传统根基厚实,并各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书风正大且书路开阔,这与他们具有良好的综合学荞紧密相关。未来的书法家绝大部分都会具有高等院校书法教育背景,这与任教于各高校的书法博士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对中国当代书坛的发展必将起到引领作用。书法博士群体展览暨学术论坛的举办应该成为一种常态,作为书坛群英展暨高端论坛的一种很有意义的形式延续下去。由青年学者和书画家诸明月发起并具体操办,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的此次展览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必将载入21世纪中国书法史!
4.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 篇四
乙方:_________
为促进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和大中型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发展,根据企业产品开发的需要选择博士后研究课题,经协商,甲乙双方同意按照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就博士到甲方从事课题研究工作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履行下列职责:
1.负责办理博士后研究人员(简称:博士后)进、出站和博士后证书等有关手续。
2.负责安排相关专业的教授作为博士后的指导教师。
3.负责为博士后办理_________(院校)工作证、借书证,为博士后在乙方查阅资料提供方便。如博士后使用乙方的仪器设备等,其费用从博士后项目经费中列支。
4.负责博士后出站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定工作。其评定条件按_________有关规定办理。
5.负责博士后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上报工作。
6.协助督促博士后制定_________年在站研究工作计划和不定期检查博士后阶段性工作。
二、甲方履行下列职责:
1.提供博士后的研究经费和实验条件。
2.博士后在站_________年期间,甲方每年付给乙方_________元人民币作为_________博士后工作行政管理费。博士后进站后一个月内向乙方支付第一年的费用,中期考核后1个月内向乙方支付第二年的费用。如甲方因科研工作需要延长博士后在站时间,甲方向乙方支付延长期间的有关费用。
3.提供博士后公寓配套的生活设施,并协助安排在站博士后配偶及子女入托、上学和博士后的户籍管理等事宜。
4.指派相关专家作为项目指导人,并成立指导小组和指派相应的科研助手。
5.博士后在站期间,每年甲方付给乙方指导老师元人民币指导费,应在博士后进站后1个月内向乙方支付第一年的费用,在博士后中期考核完一个月内向乙方支付第二年的费用。
6.博士后根据课题工作需要提出到省内外调研、收集资料和进行实验工作,由甲方管理部门审批,尽量予以满足和支持。
三、其它
1.博士后的研究成果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法和其它有关规定公正、合理地处理其权益归属。
2.博士后研究工作由甲方提出研究项目、提供研究经费,博士后主要在甲方完成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
3.甲乙双方共同出资合作完成博士后在站研究的项目,或乙方有前期阶段性成果转让,则甲乙双方应预先明确该成果的归属和分享办法。
4.甲方博士后研究成果为职务研究成果,博士后研究人员按有关规定享受应有的权益。
5.博士后在站期间单独或合作发表的科研论文、出版著作,由甲乙双方和博士后共同署名申报成果奖励。
6.在站期间若出现博士后中途退站或不适合继续留站工作,由甲乙方商定,中止其在站工作,并停止供给博士后一切相关经费。
7.本协议执行过程中,甲乙双方如有异议且经商量无效,由_________仲裁解决。
8.本协议一式五份,甲乙双方各一份,_________省_________一份,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一份,博士后本人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5.博士生联合培养邀请函 篇五
在曼大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博士生同学,尊敬的王参赞:
大家早上好!
这段时间非常值得纪念,因为我们不久以前庆祝了祖国68周年华诞和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前两天也刚刚送走了在完成亚丁湾护航任务之后来英国进行友好访问的我第二十六批护航编队,今天又迎来了一件大事,这就是各位博士生同学的到来。你们代表祖国,代表单位,来到了英伦,来到了美丽的曼城。“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去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能够在曼城看到各位,感到十分欣慰。因为你们是祖国培养的新一代博士生,博士的帽子要在三年或四年之后戴在你们头上。你们有基础,祖国给了你们最重要的小学、中学、大学基础知识,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你们将为祖国的腾飞、为祖国迈入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强国之列付出你们的劳动,同时和祖国一起,收获丰硕的成果。
什么叫博士?我体会到这两个字沉甸甸的。
第一个是要“博学”。曼大设立了许多专业,拥有大量的图书,众多知名教授在这里传道授业。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
家要对这些给予特别的关注。
在这里,我对大家提四个希望:
第一个,就是希望大家“守时”。什么叫守时?比方说,说好今天几点钟开会,你就应该准时到达。守时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在今后的三、四年里面,你们要刻苦学习,按计划完成学业。第三层意思,祖国给你们的时间是三到四年,希望你们按时完成学业,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一副圆满的答卷。
第二个,就是要守信。论语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其中“信”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和要求,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作为接受了多年教育的知识分子,大家要崇尚科学,坚持原则,而且要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
第三个,就是要守诚。就是要对你们的长辈、对你们的同辈、对你们的同学们、对你们在今后三四年间结交的朋友们、对在当地的华侨华人同胞们、对在当地的其他留学生,要常怀诚意之心,以诚相待。
第四个,就是要守的住寂寞,守的住乡愁。相信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其中有这么一个镜头,在唐三藏拜别唐王前往西天取经之时,唐王从地上抓起一小撮尘土,撒到了给三藏的送别酒中,望着他不解的眼神,讲了这么一句话:“宁念本乡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唐三藏此后跋山涉水,的统一,中国还要以强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民族之林,你们要珍惜美好时光,珍惜这个祖国派你们来的机遇。中国还不是一个很富裕的国家,虽然国民生产总值很高,但是人均尚低,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很多的事情还需要资金和财富来支持。而国家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拿出这笔钱,让你们来到英国这样一个教育一流、收费也一流的国家学习科学技术,来学习各行各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理念,我相信祖国对你们的希望是殷切的,也是迫切的。所以,希望你们刻苦学习。有一首歌唱到“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那时祖国一定更美。
当然,英国也是美丽的国家.英格兰北部还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曼城地区的湖区和峰区景色非常有名,英国其它地区包括伦敦、爱丁堡、苏格兰高地也到处都是风景,你们还可以在今后的三四年时间里前往欧洲大陆去游历,我觉得这些都可以增加你们的阅历。有一点你们需要明白,不是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知识,知识存在于你们从下飞机抵达英国的那一刻到你们坐飞机回国的这四年间所有的经历。
6.博士生联合培养邀请函 篇六
甲方:(流动站名称)
乙方(企业或工作站名称):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深圳大学分站 丙方(博士后研究人员):
为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企业、科研院所培养、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能力,加强博士后科研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根据《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人发〔2001〕136号)精神,甲、乙、丙就联合招收培养企业博士后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责任
1.甲方根据乙方提供的科研项目,与乙方共同物色博士后人选。经双方协商确定招收丙方后,甲方协助办理丙方的招收进站手续,委派丙方到乙方从事博士后课题研究。
⒉ 为保证博士后进站后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由甲方指定 教授与乙方 专家共同组成博士后专家指导小组,负责丙方在站期间的科研指导和定期检查考核;丙方按既定研究计划开展工作和接受检查考核;若需中途变更研究计划,应由甲乙双方专家协商确定,由甲方报广东省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备案。
⒊ 为丙方办理工作证、借书证等,开放图书馆、资料室和实验室等,为丙方开展博士后课题研究提供科研工作条件,对丙方在甲方使用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等收费标准,按甲方教职工同等待遇。⒋ 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受理丙方出站时提出的职称申请。
⒌ 协助乙方做好丙方在站期间的定期科研检查考核,办理期满出站等手续。二、乙方责任
⒈ 与甲方共同物色确定博士后对象;丙方进站时先到甲方报到,再到乙方报到,由乙方负责丙方的日常管理工作。⒉ 为丙方科研工作提供经费,经费具体数额视项目情况而定,由乙方负责经费管理;需要在甲方进行的科研工作,经双方管理部门协商同意,划拨部分经费由甲方管理。
⒊ 乙方提供丙方在站期间的工资、生活补贴、福利以及日常科研经费不低于广东省科研流动站博士后日常经费的标准,乙方为丙方提供的月基本工资应该按照乙、丙的协议执行,其它福利按乙方正式员工标准执行;为丙方交纳五险一金;丙方在站期间由乙方按不低校内标准提供住房,同时提供配套基本生活设施;乙方还要与地方人事部门协商妥善安排丙方在站期间配偶借调、子女入学入托事宜。
⒋ 为保证甲方的有效管理和专家指导,乙方每年支付甲方的管理费和甲方的专家指导费(**万元/年)。请于丙方进站后一个月内支付两年的全部管理费用,费用可通过银行转汇,单位名称:(流动站账号名称),帐号:,开户行:(请注明用途为:博士后管理费)。如博士后研究工作确需延长,乙方要按上述标准及时间提供相应经费。
共2页第1页 ⒌ 乙方为丙方从事博士后课题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除指派专家与甲方专家共同组成博士后专家指导小组外,还须配备一定数量的科研助手。因工作需要,甲方指导专家及管理人员应邀赴乙方指导工作的相关费用由乙方负担。⒍ 负责丙方在乙方工作期间的生活、科研等日常管理工作;做好丙方中期考核、期满出站考核和出站时举行的博士后科研工作报告会组织工作。
⒎ 协助做好丙方在甲方的职称申请评审和出站工作分配事宜。三、在站期限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期限为二年,从正式报批之日算起,即从 年 月至 年 月;确因科研工作需要,申请提前出站或延长在站时间,须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由甲方报广东省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但提前期一般不得超过3个月,延长期最长不得超过1年。丙方在站工作期间,必须遵守甲方及乙方有关规定。如丙方违反有关规定、中途退站或不适合留站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由双方终止其博士后研究工作,并按有关规定办理离站手续。
四、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问题
⒈ 博士后在站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属职务发明,研究成果知识产权原则上归属乙方所有。若该研究成果取得经济效益,乙方应根据丙方和甲方专家的贡献大小,给予一定奖励。
⒉ 甲乙双方联合申报的各类科研基金项目或资助项目,其经费的管理使用、科研成果所有权和利益分享办法按相关协议办理。
⒊ 丙方在站期间取得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等在正式刊物或媒体上发表,均应以乙方所在单位为第一作者单位。在不泄露乙方企业技术秘密且征得企业同意的前提下,甲方及丙方可公开有关论文成果,进行学术交流。4.丙方在站期间,自然科学学科博士应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或2篇JCR2区文章,或1篇JCR1区文章;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博士后在站期间,应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或2篇权威期刊文章,或1篇顶级期刊文章。此外,根据需要,完成合作导师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
五、其它
1.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丙根据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省博士后管理有关规定协商解决。2.本协议一式七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其余报相关地方人事部门备案。
甲方:(公章)
乙方: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深圳大学分站(公章)
代表(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丙方: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
代表(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博士后(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7.博士生联合培养邀请函 篇七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 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具有不同的培养要求。比如本科生的阶段, 应当主要强调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硕士生的阶段, 应当更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在博士生的阶段, 学生一般为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群体, 除了需要继续加强专业教育外, 培养其学术科研能力是最主要的目标。 (1)
环境法学作为新兴的法学二级学科, 其博士生培养相对于法学本科生、硕士生的培养, 也具有以上特点。除此之外, 它还具有明显的“实践导向”性———必须紧密结合实践, 以“环境问题的解决”作为研究目的。因此环境法博士的培养, 要兼顾“理论”与“实践”。这就决定了环境法学博士点在制定培养方案时, 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特点。
我国环境法博士生培养已有二十年, 但整体效果仍不理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历次全国法学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均排第一, 是国内较早设立环境法博士点的法学院系, 因此通过对其培养方案进行考察、反思, 将有利于提供普遍性的借鉴。
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之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每个招生年度都会出台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方案, 笔者在2010年9月入学时, 也收到了学院教务下发的《法学院2010级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内含环境法的具体方案) 。这一培养方案与笔者入学前、后年的方案相比, 在细节上或有区别, 但大体保持了稳定。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共分十一项, 它们分别是:适用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及主要培养环节学习进度要求;知识结构和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格考试;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发表;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 (2) 这十一项中, 除了“适用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学习年限”等目标性、概括性规定外, 其余项分别以强制、非强制要求两种方式, 对环境法博士生的课内、课外培养进行了规定。
根据以上培养方案的规定, 一个已正式被中国人民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录取的博士研究生, 一般来说需要在3年内完成所规定的学业任务———其中第一学年需要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第二学年之初, 在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后, 教研室会组织论文开题, 之后博士生即进入毕业论文的具体写作过程;第三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末, 环境法教研室将组织博士论文的“预答辩”工作, 博士生将根据“预答辩”中老师所指出的问题, 继续完善博士论文, 并预备第二学期5月份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如顺利通过答辩, 则将获授博士学位。
上述3学年的安排可谓紧凑。在此期间, 一个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除了必须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外, 还应当修满包括公共课、方法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在内的23个课程学分并通过考核, 应当在学校承认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至少2篇的学术论文, 并应当通过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的, 将无法顺利毕业。除了这些强制性规定外, 环境法的博士生还可以进行许多自主学习安排, 比如积极争取国外联合培养机会、参与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自主申请学校研究课题、努力发表更多学术论文, 等等。
由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区分课内、课外, 区分强制、非强制, 因此博士生的最终培养质量, 一方面固然与培养方案有莫大关联, 另一方面也与博士生在培养方案“管辖”之外的个人能动性密切相关。
三、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之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目标, 是使博士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掌握本学科领域全面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具有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可以说, 这一目标囊括了政治、道德、专业素养等全面的要求。虽然尚难看出这一目标是否能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跻身世界一流法学院行列”的自身定位相符, (3) 但可否实现这一目标, 却是对培养方案进行评价的首要依据。
从整个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来看,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形式和程序均规范、完整, 对于3年的学习期而言, 它强制要求的任务量适中, 而培养内容也体现了较高的针对性, 比如要求完成的23个课程学分中, 环境法方法论、法学方法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主文献研读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前沿问题研究、能源法等专业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上给专门教授环境法专业知识提供了较大空间, 体现了将培养重点集中于环境法的“专业性”要求。如果能严格按照该培养方案完成学业任务, 那么中国人民大学的环境法博士生基本上都能达到上述培养目标。
但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方案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仍未做到“高标准、严要求”。
作为在教育部2004、2009年两次正式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均排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4) 本应是“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的, 但是从培养方案本身, 尚难看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是“高标准、严要求”的。比如除了通过论文答辩外, 博士生只需要修满学分、发表2篇论文、通过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 即可顺利毕业, 这相对于更为“高标准、严要求”的兄弟院校, 可能还是宽松的。
2. 专业课程设计有待优化。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的博士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包括环境法方法论、环境法学主文献研读、环境法学前沿、法学方法论、法学前沿等, 它们涵盖了方法、文献、前沿课几大类, 因此结构安排基本合理。但是目前这些课程的功效并不明显, 比如其中的方法课, 由学院开设的“法学方法论”主要由本院各学科教授进行“讲座”式大课教学, 而“环境法方法论”的授课体系也尚未成熟, 博士生其实很难从这些课中领会一套明晰、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此外专业文献课对基础、经典文献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 其实不利于扎实学科基础。因此, 为了提高培养针对性, 有必要优化课程设计。
3.“教学相长”的格局仍未形成。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专业承担教学任务的主要有三位老师, 其中两位博导、一位硕导。虽然教师人数少, 但却需要同时为本科、硕士、博士生开课, 此外还必须指导学生论文等等, 可谓任务繁重。但是如果教学任务过于繁重, 确实不利于老师们更游刃有余地安排教学、科研工作, 也不利于学生们更好地从老师长年的科研沉淀中充分汲取知识精华。因此确实有必要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实现“教学相长”。
4. 培养及考核机制仍流于形式。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对博士生培养进行强制要求并直接干预的有三个事项———修满课程学分、通过候选人资格考试、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其实鲜有学生因未修满学分、未通过资格考试而无法毕业, 因此这两个机制恐有“流于形式”之嫌。较有实质意义的考核机制其实是论文答辩, 但由于论文答辩已到培养“末端”环节, 万一学生无法顺利通过答辩, 那么学院即便想再加大培养力度, 也已经有些“于事无补”。因此如果学生培养质量不佳, 那么培养及考核机制流于形式可能也是部分原因。
5. 自主学习的引导机制仍然不足。
高质量的博士生培养, 固然与教师的课堂教学, 以及学校、学院的考核机制密不可分, 但在3年时间里, 毕竟仍然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方面与每个学生的自觉性有关, 但另一方面也与学习氛围有关系。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方案中, 在强制考核机制之外, 对于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引导学生们“勤学、好学”的良好学风的生成, 其实关注不够。这必然直接影响大环境中学生们的求学状态以及最终的培养质量。
以上问题如不解决, 固然可能无碍于方案“目标”之实现, 也无碍于博士生们顺利毕业, 但如果要提高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就必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
四、如何完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
为了提高博士生培养水平, 近来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改革, (5) 比如限制招生人数、限制在职人数、更注重考生综合科研能力等。 (6) 相信这些举措将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但是为了更具针对性地应对分析指出的问题, 笔者认为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在完善培养形式的同时更注重培养质量。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除了仍未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外, 更在一些重要培养及考核机制上“流于形式”。因此, 形式规范固然需要继续坚持, 但在此前提下, 仍然需要注重培养品质。真正高质量的博士生培养, 可能并非在于是否修满学分、是否通过候选人资格考试、是否记诵了更多知识点, 而主要在于是否开拓了知识广度和深度、是否在学风做派上更为严谨和扎实、是否提高了独立思考和科研的能力, 如果答案为“否”, 那么就无异于是在“低水平重复”前阶段教育。因此, 在继续完善培养形式的同时, 应当更为注重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2.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更好地结合。
针对目前课程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改革目前法学院内的“讲座式”大课教学 (尤其是方法课) ,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其分为小班, 由多位较为固定老师分班讲授, 再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授课班级;此外环境法各专业课也可以继续优化, 方法课的授课体系应当更为成熟, 并真正能够将老师们多年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博士生, 此外环境法主文献课应注重基础、经典文献的研读, 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以及“分析、利用材料”的能力, 而非仅仅开阔视野。除了课堂教学外, 还可以考虑在专业内、兄弟院校之间开展“环境法博士生沙龙”等活动, 努力培育优良学风以带动博士生的学习质量。
3. 减轻教师负担, 提高学生科研参与度。
从各方面考虑, 如果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就有必要考虑减轻教师负担。由于笔者硕士阶段也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专业, 因此发现博士生与硕士生, 甚至与本科生的课程之间多有交叉, 因此对于一些较为灵活的课程, 比如热点前沿课, 其实可以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统一开设, 在强调博士生主导、主动的前提下, 一个班里既可以有博士生, 也可以有硕士、本科生, 思维灵活的本科生、具有专业基础的硕士生、需要追求精专的博士生之间, 完全可以互动、互助, 也可以避免因为授课重叠而给教师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但是除了前沿课之外, 基础理论课、文献课等“精专”课程, 仍然应当坚持博士小班授课, 在这些课程中, 要强调博士生的参与程度, 比如要求开展专题研讨、专题演讲等等。如此, 才可以使“教、学”都更精炼、更分层次、更灵活。
五、结语———关于完善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的启示
以上对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所做的评介, 难免不全面、不深入。但是该方案存在的优缺点, 能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法博士生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唯有继续立足于环境法学科的特性, 继续在各环境法博士点培养方案中贯彻质量要求、促进课堂与课外的结合、促进“教”与“学”的良好互动, 方可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环境法博士培养的质量。
摘要:我国环境法学博士生的培养历史已有二十年时间, 但是由于环境法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性、法学博士培养整体基础的薄弱性等原因, 导致目前我国环境法学博士的培养模式仍未尽完善。文章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学博士生培养方案及其实施的考察出发, 总结其中的经验、发现其中的问题, 并提出完善的思路, 以期能对我国环境法学博士生培养水平的提高能有所助益。
关键词:环境法,博士,培养方案,完善
参考文献
[1]郑也夫.吾国教育之病理[M].中信出版社, 2013年09月出版.
[2]莫洪宪.创新型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法学杂志, 2013年第1期;
8.博士生联合培养邀请函 篇八
关键词:供电企业;博士生;培养;机制建设
作者简介:江梁艳(1982-),女,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州电业局,工程师。(福建?福州?350001)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50-02
福州电业局自2010年起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探索制订和组织实施针对博士研究生的专项培养方案。通过依托业务部门实施轮岗培养,依托科技项目实施专家帮带,依托青年创新学会实施组织帮带,依托技术监督例会建立沟通交流渠道,真正做到集全局之力育创新人才,并通过专家评定、组织鉴定、项目成果审定对培养成效进行评估,并通过“双培养一输送机制”将高学历人才输送到合适岗位。
一、博士研究生基本情况摸底
福州电业局2010年有博士4人,专业基本为电力系统相关专业,入局时间均在2007年以后,基本情况见表1。
二、拟定细化的培养方案
1.职责分工
(1)博士生统一划转到局人资部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岗位设置为见习、实习岗。见习指入局第1年进行岗位适应性培训,实习指第2年开始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和个人专业背景,安排到集体企业、基层单位、职能部室进行交流学习。
(2)人资部负责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的绩效奖金、工资薪酬保险、劳保福利发放工作。博士生转正定级后岗级统一确定为×级,按照企业本部机构职级序列确定博士研究生学历人才薪酬待遇。博士生轮岗期间月度绩效奖金按照满分兑现,安全奖和各单项奖参照人资部标准兑现。博士生年度考核由专家评定、组织鉴定、项目成果审定三个部分组成,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兑现年度绩效奖金。
(3)培训中心、科技信息部负责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培养计划的制订、博士人力资源的科学调配和跟踪培养。
(4)业务部门负责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通过多压担子、多交任务帮助博士快速科学成长。
2.培养方案
结合企业工作需要,由人资部牵头开展“四依托”培养方案,具体而言就是依托业务部门实施轮岗培养(人资部、培训中心负责),依托科技项目实施专家帮带(科技信息部负责),依托青年创新学会实施组织帮带(团委负责),依托技术监督例会建立沟通交流渠道(生技部负责),真正做到集全局之力育创新人才。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轮岗培养。按照集体企业-基层单位-职能部室的轮岗培养思路,拟先期安排宋××、吴××、黄××、池××到不同的集体企业实习,之后根据专业对口和重点突出原则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加快熟悉业务流程,加速提升业务技能,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在主要业务部门的交流学习任务,熟悉具体业务,积累实践经验,成长为“博学众长,术有专攻”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最后再安排到职能部室实习,熟悉全局业务蓝图,锻炼组织沟通协调能力,轮岗培养计划表详见表2。
(2)专家帮带。充分利用我局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省公司513专家和局专业技术带头人的丰富人力资源,借鉴“首席带新人”的方式,参考博士专业方向和学习意愿,轮岗期间建立起相对固定的专业方向师徒团队,具体可由一位专家帮带一位或多位博士,或一个博士拜师一位或多位专家,建立起多对多的耦合式帮带模式。帮带专家作为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负责人,明确帮带目标和任务,在帮带期间着力培养博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专家帮带计划表详见表3。
(3)组织帮带。依托局团委青年创新学会实施组织帮带,深入实施“双培养一输送”,下功夫把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非党员同志培养成党员,把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有意识地把博士研究生学历党员骨干输送到重要岗位。具体帮带支部将根据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局工作需要进行科学确认。帮带支部组织要关心和关怀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负责在帮带期间将博士研究生着力培养成为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政治合格、品德高尚、素质优秀的专业技术骨干。组织帮带计划表详见表4。
(4)项目挂钩。安排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参与实施我局智能电网重点技术工程,独立承担或积极参与科技项目或技术专题的前期技术研究和重点技术攻关,依靠博士研究生专业技术知识为重点技术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协助解决我局安全生产、电网建设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技术难题,通过项目的全过程参与提交经得起考验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助推企业和电网发展。项目挂钩计划表详见表5。
(5)交流机制。建立博士研究生的交流和沟通平台,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拓展我局技术专家人才资源库。一是依托技术监督例会,使博士能够深入了解我局安全生产、电网建设、经营管理和优质服务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和瓶颈,从而有的放矢开展技术研究工作。二是通过青年创新学会和培训中心的专题技术讲座和前沿技术课堂为博士建立沟通交流的畅通渠道,发挥博士既博且专的电网知识,使得每个博士均成为我局优秀的兼职讲师。三是充分利用博士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的人力资源,积极跟踪国内外电网发展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方向,并结合我局生产、经营和管理实际,提出创新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兼具的关键技术课题,积极开展前期研究,实施技术和项目储备,为我局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博士生授课计划表详见表6。
3.保证机制建设
(1)建立见习期年度考绩档案。对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轮岗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跟踪考核考评,并将其记入员工考绩档案。
(2)专家评定。由博士研究生的帮带部门和帮带专家根据在帮带过程中对所带博士的了解,出具综合考评意见,写入博士考核鉴定表。专家评定列入博士生年度考核内容。
(3)组织鉴定。通过民主测评和考核谈话,对博士研究生学历人才的品格、特长、能力进行全面考察,分析主要优点和不足,组织针对博士生的民主测评,并将相关结论写入博士组织鉴定材料。
(4)项目成果审定。通过成果展示、介绍、面试答辩的方式,由科信部组织专业评审委员会从建章立制参与程度和应用效果、重点项目参与程度和应用效果、科技项目参与程度和获奖级别、教学任务和全局性科技论坛或科技讲座举办情况、论文专著出版情况等五个方面对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价值进行的定量打分和定性评价,填写成果评审量化标准表。
(5)考核结果运用。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或完成重要技术攻关的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给予重奖。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对年度考核优秀者优先考虑纳入技术通道或是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
4.其他问题
(1)电网前沿科技信息的获取问题。申请专项经费购买与电网科技成果相关的四个专辑数据库的资料浏览和下载权限。
(2)博士专用办公场所及阅览室问题。将原学习实践办办公场所改造成博士专用学习交流场所,并订阅电工核心期刊充实学习资料库。
5.培养成效
经过2年的培养,4名博士研究生中均被纳入局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的分层培养人才库并全部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相关鉴定考核,通过企业“双培养一输送”(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党员骨干输送到重要岗位培养锻炼)机制,其中2名被输送至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本部及所属单位,另外2名被输送至企业中层副职岗位。
【博士生联合培养邀请函】推荐阅读:
博士培养协议书06-18
北京理工大学招收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书06-15
博士生自我批评07-01
北京大学博士生待遇09-08
北京大学博士生服务团07-27
英文博士论文06-20
第六期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征文通知10-21
法律专业博士论文09-12
博士的毕业感言10-05
优秀博士论文下载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