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语》读书笔记

2024-09-13

《教育小语》读书笔记(精选10篇)

1.《教育小语》读书笔记 篇一

假期,校长向我推荐了几本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萤窗小语》,作者刘墉。刘墉,画家、作家。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他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这段作者简介,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使我情不自禁的翻开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许多平常人的故事,这些如同再普通不过的石头般的小故事读起来耐人寻味,富有哲理。这些故事让人警醒,使人感动。“ 人就这么一辈子,你可以积极地把握它,也可以淡然地面对它。看不开时想想它,以求释然吧!精神颓废时想想它,以求振作吧!愤怒时想想它,以求平息吧!不满时想想它,以求感恩吧!”这是刘墉在书中所写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刘墉在书中说“人就这么一辈子”这七个字,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我认为做起来就更难了。人生短短数十载,我们难免会留下一些遗憾,因为命运不容许我们重来,我们自然没有权利后悔。那么,当我们回首人生、感叹命运的同时,不如想想如何让自己宝贵的一生减少遗憾吧!人就这一辈子,失去了就再也不能重来。如果不去珍惜,那么就会后悔,如果不去把握,那么就会错过,如果不开开心心的去过每一天,那么你就会痛苦地过完一辈子。人呢,生来就是要开心地奋斗的,人就这么一辈子,就看你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合理安排时间,掌握时间的真谛,那么人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人就这么一辈子,“让我们把握人生,抓紧人生,千万不要虚度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

人就这么一辈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一辈子,春发、夏荣、秋收、冬藏,看来像是一年四季般短暂的一辈子。

2.《教育与数学教育》读书笔记 篇二

王振红

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深,使我懂得了好多数学的道理,对我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帮助,书中谈论到很多小学数学的问题,让我学到很多。这本书有理论有实际,紧密联系这我国当前教育的实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更加使我感受到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数学教育如同数学问题一样需要探究,教育规律如同数学技巧一样让人着迷。

同时数学史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十分有效、不可或缺的工具。不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其数学方面的素质修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人格成长、发展其认知能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 使得很多学生有畏难心理,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家赖登塔尔就批评那种注重逻辑严密性、而没有丝毫历史感的教育乃是“把火热的发明变成了冷冰冰的美丽”。因此, 如何构建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数学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不容质疑的影响,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两方面都是这样。数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影响,最突出的是反映在它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三次重大的产业革命。比如,第一次产业革命的主体技术是蒸汽机、纺织机等,它们的设计涉及对运动与变化的计算,而这只有在微积分发明后才

有可能。又如,原子能的释放,首先是由于爱因士坦利用数学工具导出的著名公式揭示出质能转化的可能性。而现在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数学的参与。“神舟飞船”的历次成功飞行都离不开数学家的参与。数学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影响同样也很深刻。比如,日心说的决定性胜利是在牛顿用当时最新的数学工具——微积分和严密的数学推理从动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出发推演出太阳系的运动之后。哥白尼的学说得到证实恰是通过这样的事实:天文学家加勒根据几位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推算和预报找到了一颗新的行星——海王星。在数学的教学中,在学到相关数学知识的时候,适时的将数学知识与其在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将有助于树立学生对数学课正确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

史宁中教授在参与数学课程标准改革的过程中,对中小学数学教育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本书一直都是在围绕“如何看待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对史宁中教授进行的系列访谈及专题研究。访谈的内容非常广泛,第一部分设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如教育是什么,何谓教学,这是教育理论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部分还谈到了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问题。让我们清楚知道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自身学习欲望和能量。协调的教育,只能是引导这种欲望并且激发起能量,另外,从现代信息论的角

度考虑,行为的结果越是接近目标,则信息量越大。所以,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于个人的兴趣与学习内容的和谐,在于奋斗的激情与阶段性目标的和谐,在于个人的需要与生存环境的和谐。

第二部分谈到数学、数学本质、数学素养以及数学二教学等问题。让我知道了作为教师,在统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知道如何去计算,还需要知道之所以这样计算的道理。只有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才能心里更有底,才可能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调节教学策略。再比如统计图表,是为了更好地更直观的表达数据,这也是数据整理的一种形式。根据我们所要研究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也可以由所不同。

第三部分具体谈到我国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设计、教材的编制、甚至还谈到对某些具体数学问题的教学处理等。其内容既有宏观的理论问题,又有微观的具体的教学问题,每个问题都给人以启迪。我们清楚知道数感发展的关键期是小学低年级。因此数感的教学重点应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一学段。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要经历感悟多少,用数表示什么、建立数之间的关联、对数进行运算、形成数系概念等过程。学生学习对“多少”的感悟,需要在丰富的情境中,充分经历察觉物体集合中所包含的物体数量的多少的过程,积累感知多少的经验。这种对量的多少的觉察往往需要借助于数。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悟量的多少,促进他们数感的发展。

数感是对数的感悟,它表现为对量与数的一种直观能力,数感的建立开始更多地依靠经验的积累,到一定程度靠经验、理性的叠加,理性的叠加就形成观念。因此,数感的培养需要直观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

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多指导学生,教师本身课堂内外说话都应客观、准确、精炼、全面甚至生动,进而用自己的样板作用感染熏陶学生,也有利于在课堂上和日常接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3.创新教育读书笔记 篇三

社头中学刘志英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当前倡导创新教育蔚然成风。

思考一:创新教育的基石是什么?

创新教育的基石是民主、和谐、探究的氛围。

一、民主的氛围

这一氛围形成的大前提是社会的教育观念。随着经济的现代化;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而小前提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的更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而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行之于教育上应改变重知识,轻能力; 重分数,轻素质;重“教”,轻“导”,改变巳习惯了的“师道尊严”思想,给学生自由发展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营造群体创新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干,在创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和谐的氛围

和谐应是现代教育的至高追求,它应涵盖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全体与部分的和谐、基础与提高的和谐、现在与未来的和谐、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等诸多的内容。

三、探究的氛围

探究,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思考

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什么?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人,它涉及到教师、学生、师生之间等各种关系,而这些关系中最主要的是确立学生的主体性。

在创新教育中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树立两大观点:

一、主体整体参与观

二、主体活动的时空观

思考之

三、创新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素质,它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

1、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造就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国外的研究者认为,智能与创造性相关糸数仅为0.25至0.30左右。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智商高的人创新能力不一定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具体地说,它包含教师教育观念上更新,教育时空观上的构建,以创新为重点的内容之一的目标观的确立,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指向的教育质量观的形成; 在教学观上,改变抓部分学生的升学为抓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重知识传授方法为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宰地位,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为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3、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造就必须有自由度的时间和空间为保证,以深厚的知识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良好的方法为纽带,在实践活动中奠定,在成功的体验中巩固。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社头中学刘志英

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又一次偶然间,我无意中打开了“行知论坛”和“教育在线”,我看到了论坛上很多老师的随笔,我用心的读了几篇,就被老师们精彩、真实的文章打动了,他们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令我佩服,他们对教育的执著与真情令我感动。在和学生的心灵沟通中,我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将自己融在学生中的快乐,在激情飞扬的文字中,我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在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我的心一次次的被感动,是教育随笔,教会我更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这样的学习与反思中,我常常在想,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师生一起成长,所以,我也一直问自己,在课堂上,我真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教育的平等与民主了吗?在课后,我注重教学的反思并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了吗?教育随笔我坚持写了吗?在这样的感思中,我不敢也不能将自己定下的目标忘却——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将是我长期而永恒的追求!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此时我又想起了叶澜教授的爱: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学习心得——加强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教育

社头中学刘志英

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紧迫性也越来越有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党中央也曾召开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专题会议。人们之所以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如此高度重视,这与当今社会人们道德素质的“世风日下”及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有紧密关系的。中学生的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思想品德课、学校德育工作和其它学科的德育渗透。思想品德课在老教学大纲中叫政治课,新课标里叫思想品德课。其实,品德与道德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都是有区别的,可毕竟相通之处居多,日常指向中,也往往把它们等同起来,因此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尤显重要。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如繁星日月,熠熠生辉。其中虽然不乏统治阶级对人民大众的愚民政策,但其忠孝节义礼智信的思想意识,随着统治阶级与主流社会所垄断的思想教化,也早已深入人心,人们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表现,均建立在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的基础上。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注意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教材中所孕含的品德教育素材之间的关系,使之自然渗透,有机融合。做到以端正学生学习动机为前提,以爱学校、爱家乡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教师在理顺知识教学的同时,要仔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教育因素,充分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性。也就是必须做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具体来说:

(一)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共存在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基础,以及促使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发展。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想品德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形成的心理个性,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而实现学生身心发展。教师要科学地运用情感的功能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中的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同样要努力追求一种感情抑扬顿挫,或奔腾似江水,或抒缓如清流的课堂教学环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要使课堂教学富有“人情味”,充满“活力”,师生之间建立纯洁的情感联系至关重要,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情感点”去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他们的成长,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以博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传授知识过程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相互渗透的。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问题,而态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学生正是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态度:传授知识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保证。

4.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篇四

书名:教育哲学通论

作者:黄济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总体来说,黄济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论》可以说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全书总共有三编,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看到第一编,而且在第一编中,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部分,作者列举了不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的观点,在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各家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包含中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韩非子显学》、《孟子》、《孔子》、《中庸》、《荀子》、《墨子》、《老子》、《杨明全书》、《周易》、《尚书》等,书中出现的一些词句比较难懂,所以花了不少时间仔细阅读。书中关于玄学、理学、天命观等比较晦涩难懂,难以理解。

虽然,没有看完这本书,但是从第一编的内容中让我明白,教育和哲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科学的教育需要哲学来指导,哲学也需要教学方面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在早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正是各种学术思想突起的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成为早期教育哲学的典范,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就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有三个大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援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援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汉书●艺文志》成为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学术和哲学史纲。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更为明确的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名家和《墨经》中的形式逻辑思想,其中有的有的已经触及到逻辑学中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教学方面,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博与约、温故而知新有论述,并且还提出了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或闻、见、知、行等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理论。

儒家教育思想的三次大的变化包括,魏晋玄学对儒学的冲击,最后出现了儒道互补,隋唐佛学对儒学的冲击,促成了宋明理学的形成,近代西学东渐,西学和中学斗争的结果促成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

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

唯心主义虽然是一朵不结果的花朵,但它在启发人们思维发展方面,较之机械唯物主义却向前跨了一大步。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性了,虽然,唯心主义和心学适合辩证唯物主义是相对的概念,但是他们两者的内部都是具有正确的成分,因此,对他们的看法不应该是才去一刀切的思想,而应该是有所损益的接收,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

梁启超把西学东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人在外强面前,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学习有关军事方面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搞政治制度上的维新运动(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上根本上感觉不足,于是有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国新文化的真正开始,科学和民主精神得到有力的弘扬)

天道观与天人之变

3、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第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教育的政治功能不是教育的唯一功能,除政治功能外,就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言,还有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功能)、文化功能、人口控制功能、环境保护功能等等。第二、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政治与现代教育应当具有现代化的特点,科学化与民主化,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弘扬受教育的主体性等

人性论不同主张(归纳)

1、性善论: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四者就是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这些都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我觉得,孟子所列举的这个例子是非常有说服里。他曾举例说明,如果见到一个小孩匍匐讲入井,见到的人都会啦他一下,这就是要“求其放心”,恢复人的先天本性,以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境界。因而他在教育方法上,特别重视内省和主观修养的工夫。

2、性恶论: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是自然需求,人性恶的生理基础。荀子的教育思想中特别重视改造和外练

3、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为主要代表。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人性无分为善和不善,人性像流水一样,”它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和扬雄为代表。

5、性三品说: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韩愈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

我的人性论主张:我认为,我还是比较赞同性有善有恶论。所以我还是赞同世硕和扬雄所代表的性有善有恶说,孟子和荀子主张性善与性恶,是指在不同的个体上,世硕与扬雄所主张的观点是指在一个人的身上。我想,性善观点和性恶观点在不同人或者同一个人都具有这种特点。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和类似雷锋一样的人很多,他们是性善的代表,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犯罪作恶的人,他们是性恶的代表。我们也同时能在一个人中看到他的两面性,善恶共存。

我想,在教育上,特别是在德育上,教育的对象就包括这些人,而教育的作用也就是要惩恶扬善,教导品行德行不好的人为善,鼓励性本善者继续发扬为善的思想和行动。

学科分类

《六艺》的划分,出现得比较早,不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见闻知行和《中庸》学问思辨的关系评论

关于教学过程,讲的最为完整的是《中庸》中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这里,学问思辩行做了全面的论述,并比较科学地安排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几个环节,到今天仍不失其对教学与学习的指导意义。

关于博与约的关系

孟子所说:“博学而详说之,讲以反说约也。”意思是说,在广博学习和详细说的基础上,讲进一步达到简约地论说大意的地步,这是我们经常所理解的由博到约的含义。

我们对于学生的要求是:既要博览,又要专精。没有博览,专精就缺乏基础;没有专精的工夫,博览就成为书库和字纸堆,讲无所从事。

儒道互补和美学与美育的新境界

儒家典雅(杜甫),道的超脱(李白),禅的空灵(陶渊明、王维)

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应持的科学态度P17

3我们现在阅读、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该以儒学为主并博采众长,可以说儒家的教育思想史极其丰富的,也可以说是比其他各家在教育上的思想要丰富的多,所以一儒家的教育思想为主线,在串联起墨家、名家、道家的思想观念是完全正确的研究方法。

虽然那是一些传统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阅读和研究中和现实的教育实际联系起来,找到一个契合点,传统的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必然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我们对传统教育哲学的吸收应该是有所损益的,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赏识教育读书笔记 篇五

又一次拜读了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教育儿子的方法----赏识我的孩子。同时也让我对学生们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赏识我们的每一个学生。

赏识教育的第一个原则,信任。我们要从每个孩子的身上找到他们的闪光点,从心底深处去欣赏他们,孩子们会有很大的改变。这使我想起了二年级4班的刘阳龙同学,记得懂主席在一次校会上,面对全校学生曾经表扬过他,主动捡起校门口的小树枝,放到垃圾桶里。从那以后,我经常遇到刘阳龙拿着塑料袋,在校园中捡角角落落的垃圾。我也及时的对他进行表扬,从那以后美术课上他每次做完手工之后也会把桌面地面收拾的很干净。

6.《创新教育》读书笔记 篇六

关于“创新教育”这个概念我们是经常目睹耳闻而又津津乐道的,我们在教育中总是倡导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但到底什么是创新教育,其起源、发展如何,结构怎样,又该如何推进创新教育等许多深层次问题我们却不得而知。最近,我仔细读了《创新教育》,才对“创新教育”有了进一步的领悟与认识。

首先,作为一名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尤其是过去经验丰富的.、具有娴熟的知识基本功的教师,要从传统的模式中超越出来,重新认识教育的目标与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后面的所谓学以致用。教法始终如一,传授的`知识内容从一而终,将走向死亡。

在教育观念上,要从教师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主体;在理论上,将客观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削减那些难度过大和内容重复的部分,由单科分立和高度抽象变为多科整合和情境相关;在方法上由直接灌输式变为启发式、发现式和讲授式有机结合;强调内容与教法的改革,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重视学生高阶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推进我们的创新教育。教育信息化是现代创新教育所必须的。其一,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书本化教材的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少则5年,多则或更长。而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其二,教育信息化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以“翻转课堂”、“在线课程”、“微课程”为代表的新一轮教育信息化浪潮,正日新月异改变着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把信息技术的使用权控制在教师手中,实际上并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索缚。可以说,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其三,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

7.《教育魅力》读书笔记 篇七

2、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但是,必须指出,“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师因此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是极不公正的。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3、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

4、“后进学生”写“每日九问”。引导“后进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

5、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比方说,这个星期,你多次主动打扫教室,同学们就因你的存在感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又比方说,你主动帮同学修理坏了的椅子,那位同学就因班上有了你而感到了幸福!李老师希望你永远做一个能让别人感到幸福的人!P69

6、“我给你找了两位老师,让这两位老师随时提醒你别违反纪律。一位就是你自己――每个人的上进心和意志都是自己最严厉的老师;另一位呢?是你的同学――我打算给你安排一位‘帮助人’,由这位同学随时注意你的表现并提醒你改正。之所以叫‘帮助人’,就是说,这位同学是出于对你的爱护而帮助你进步的。”我(李老师)脑子里转了个弯:与其由我给他指定“帮助人”,不如让他自己给自己找“帮助人”,这样他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更强,效果可能会更好些。于是,我说: “这个‘帮助人’,由你自己在班上找。

7、离开了对学生心灵的尊重,还有什么“教育”可言?

8、一个人要改正缺点,不光要看他口头上的承诺,更重要的是言行一致。

9、童心可鉴,泪眼作证――有了一批又一批心心相印的学生,我便成了情感富翁和精神巨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者,还有比自己人格的丰碑铸在学生心目中更崇高的荣誉吗?

10、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11、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12、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魅力就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吸引力。当学生对教育者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甚至崇拜之情时,我们的教育已经露出希望的曙光。

13、教育离不开谈心,而让学生觉得“够哥儿们”的谈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艺术有时就是谈心的艺术。

14、学习上“每天十问”: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可以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唯有坚持,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15、真理总是朴素的。教育科学有时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再设法让学生坚持下去以形成习惯。

16、把考试当练习,把练习当考试。

17、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18、教师因自己传授的思想遭到学生反感而十分伤心,学生因自己关心的问题得不到老师的解答而万分苦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感到离不开对方,然而现在都失去了对方!

8.教育专著读书笔记 篇八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

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通过假期静心读书使我受益不浅,并体会到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大师对话。这句话我以前没有深入理解过,最近我的理解更加深刻。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后,我深深地感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和以前一样,我只看到名师的辉煌,知道名师是那么出名,可是却很少去关注他们怎么成为名师的?很少去关注他们对某一方面的用心。现在我有点明白了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想想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天壤之别也不足为奇。

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我仿佛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灯塔——苏霍姆林斯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师一生的教育工作始终以爱为主线,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为此做为班主任的我深受启发,也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读完此文我的感悟:做班主任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避免过多的说教,寓教育于无形,潜移默化,极大地利用教育智慧,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信任,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9.教育类读书笔记 篇九

从杨瑞清先生那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和同学一起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升迁”为的团县委副书记,却硬是“辞官”回到五里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从这句话中,我深深体会到杨瑞清先生对农村教育的执着与热爱。

探寻杨瑞清先生的成长历程,我深刻地感觉到,行知小学的成功之路,使我看到了坚忍不拔的信念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三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我们每个老师在刚迈出校门时,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渐去渐远,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教学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杨瑞清的成功,在于他对教育的美好追求,在于他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面对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挫折也不曾放弃,在困难前面,他选择了迎难而上,一种对教育的忠诚不渝地坚持。

在书中,杨瑞清始终把赏识教育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作为教育一个重要原则。在他的言谈中时时会出现两个词:舒展和自信。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一生的生命状态,要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幸福的感受能力。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让自己这一辈子幸福起来。他还在书中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仅爱孩子,还要爱孩子的家长,爱社区的老百姓,爱国家,爱人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爱同学、爱父母、爱老师、爱社会,让每个生命都成为“爱的源泉”。

杨瑞清先生在演讲中发出了这样的名言:农村教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他还把教师的成长归结为20字成长准则: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当杨先生把一所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五里小学办成蜚声国内、誉满国外的知名学校后,明确地提出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10.《教育漫话》读书笔记 篇十

(一)生平介绍

洛克于1632年出生于英国,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1646年在威斯敏斯特学校接受了传统古典文学基础训练。1652年洛克到牛津大学学习,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担任过牛津大学的希腊语和哲学老师,并从事医学研究。1666年洛克遇到了莎夫茨伯里伯爵,并成为伯爵的好友兼助手,开始了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人类理解论》的创作。1675年洛克离开英国到法国住了三年,结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后来又回到伯爵身边担任秘书。1682年随莎夫茨伯里伯爵逃往荷兰,完成了包括《教育漫话》、《人类理解论》在内的多部重要著作。1688年洛克返回伦敦,之后完成大量的论文著作。晚年的洛克精力投注在《人类理解论》这部书上。洛克终身未娶,在1704年溘然长逝。

(二)主要思想

1、哲学思想

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洛克提出“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洛克开创的经验主义被后来的乔治·贝克莱以及大卫·休谟等人继续发展,成为欧洲的两大主流哲学思想之一。但是他的思想中也有唯心的部分,比如他在此书中提到“上帝在人的精神上印上各种特性”,他认为“那些特性稍微改变一点点是可以的,但是很难把他们完全改成相反的样子”。洛克的哲学思想并没有一贯性,但影响深远。

2、教育思想

洛克主张“绅士教育”,即论述刚夺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子弟的教育,使之既有贵族的风度,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并且反对当时英国的学校教育,主张从幼年起进行家庭绅士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还包括“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二、《教育漫话》概述

洛克帮助葛拉克教育子女所写的书信,经友人请求改为论文形式,1693年发表,这就是《教育漫话》。

此书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现。《教育漫话》中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是在概括并总结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英国业已形成的绅士教育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适合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对绅士培养的要求,因此,《教育漫话》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育的作用问题上,洛克于《教育漫话》中坚决反对封建贵族倡导的遗传决定论,提出了著名的 “ 白板说 ”,对教育在培育人才、强盛国家中的作用寄予厚望,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洛克没有认识到教育与环境、遗传之间的辩证关系,更没有认识到教育要受到经济和政治的制约,具有教育万能论的理论倾向,这显然又是错误的。

在教育的途径问题上,出于对当时英国学校中重视古代语文,轻视实际知识,重视形式,轻视内容,重视知识灌输,轻视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的古典人文主义的不满,洛克认为绅士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来进行,而断然否定学校教育。洛克的这一思想虽然有其客观原因,但它的确反映了自中世纪以来,英国贵族重视家庭教育而忽视学校教育的阶级偏见。但是,其中也包含有洛克重视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正确思想。

在绅士教育内容上,洛克全面提出了一个以实用科目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意在满足资产阶级事业家处理公私事务,开拓海外,充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潮流对教育的迫切要求。洛克认为绅士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品质:健康的体魄、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因此提出了一个包容体育、德育、智育在内的教育体系。在体育方面,洛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当时那种把人的身体视作囚禁灵魂的囹圄,因而无视身体健康,反对体力锻炼的经院主义教育统治之下,他的体育思想无异于石破惊天,成为第一个提出了精密的体育理论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德育方面,洛克强调道德教育要及早实践,对儿童要及早管教,强调以道德教育统领其它各育,强调德育的生活化和道德规范的践履,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和由外在他律向儿童内在自律的转化,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智育方面,洛克重视通过学问和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思惟能力。强调智育的实际效用,反对空疏无用坐谈玄远的经院教育思想,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注意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充分表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人的尊重。

三、《教育漫话》摘抄及分析

(一)体育

1、“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有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是洛克的经典名言。由于洛克在医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又有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比较熟悉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以,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表述的这些体育思想虽有失当之处,但总的说来是正确的,有很多可供借鉴的东西。洛克认为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是能够忍耐劳苦。要有幸福的人生,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的教育思想中健康教育摆在了第一位。无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对健康加强重视,把健康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是在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实施的,这样不仅是对孩子的保护和关爱,更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发展以身体发育为最主要的方面,教师应该注意教学环境的安全,儿童的作息,饮食的卫生等等。

2、“我敢说,平常的人之所以有好有坏,之所以或有用或无用,十有八九都是教育造成的。人与人之间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

这是洛克的“白板论”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白板,作为教育者得父母教师决定了他们的形状和颜色。他极力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完全否定教育与环境、遗传之间的辩证关系,更没有认识到教育要受到经济和政治的制约,具有教育万能论的理论倾向,这显然又是错误的。但是这也着重的提醒了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禀赋不可改变,但是后天的努力可以使人变得丰富而充实,是值得肯定的。

3、“有小的时候得到的印象,哪怕极其微小、几乎察觉不到,都会对一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洛克把儿童比作河流的源泉,水性柔和,稍用一点人力就可能如同“蝴蝶效应”一样,使其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因此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儿童长久深远健全的发展。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洗不掉的。所以教育者在教育儿童的时候一定要秉持这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他们的未来打下正确的基础。

4、“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不可过暖。”

“每天用冷水洗孩子的叫,鞋子不可太厚,要透得进水,让孩子的脚经常得到锻炼,以至最后能像穷苦的孩子一样,即使赤脚走路,也不易伤风,不会发生什么害处。”

洛克提出的寒冷锻炼法,是一种科学的养育方法。这样可以使儿童从小经受自然环境的考验,不至于轻易感冒伤风等。在当今社会很多家庭对孩子过度保护,是孩子的自保护能力变得虚弱,也失去的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无法体会到真实环境带给他们的感受。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接受锻炼,不宜过暖。并且应该让孩子多感受大自然,得到应有的体会,不至于成为禁不起风雨的温室里的花朵。

5、“女孩子的衣服松紧应适合,让女孩子的体态按‘自然’认为最好的去发展。”

洛克主张儿童的身体发育不要以物理的方式去限制它,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发展方式。当今社会太多的女生不满自己的体型,进行极端的不科学的减肥,使得身体受到损害。还有紧身衣物的过度穿着,也应该适可而止,不然也会对女生生理产生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教会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不要盲目追风。

6、“睡眠是儿童可以充分享受的,只有睡眠才能增进儿童生长与健康。”

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一定要保证每天的睡眠长度和睡眠规律,最好是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表。用充足的睡眠来保证机体的正常消化和生长,促进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是幼儿阶段的主要任务。并且儿童睡眠的环境,冬季不宜过暖,夏季不宜过凉,否则孩子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就容易因为温差过大而感冒。

7、“早晨通常是念书的时候,吃得太饱是一种不良的准备。”

洛克在反对娇生惯养的另一体现为饥饿教育。一方面儿童自身对饱与饿的概念不是十分明显,他们在遇到喜欢的食物时会毫无克制的吃下去,因此需要家长和老师来掌握供给食物的量,这也是对孩子身体健康关爱的表现。另一方面培养儿童的节制意识,不只是从物质上,更是从精神上的节制。

8、“习惯却是一件关系重大的大事情啊。”

在幼儿教育中,最注重的不是只是的灌输和教学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儿童的行为在早期,是可以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工作习惯,是以后学习乃至一生事业的重要根基,因此无论是现在作为受教育者还是以后作为教育者,都应该注重习惯的培养,因为儿童的模仿性极强,教师与家长的良好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榜样。

(二)德育

1、“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今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在《教育漫话》中,洛克用了大量的篇幅叙述德育方面的内容,可见他在绅士教育中的地位是第一的。洛克认为德行是绅士之所以为绅士的标志,在健全的体魄基础上,应该有健全的精神发展,而这集中表现为完美的德行。第一部分体育是人发展的基础的话,第二部分德育就是绅士教育的基础。身体的健康固然重要,精神健康更是一个人健全的必要条件。因此,绅士教育乃至当今的素质教育,都必须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2、“一切道德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在于:一个人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虽则欲望是在指向另外一个方向。”

这是洛克德育思想的两条主线之一,训练儿童以理性克制欲望。在洛克看来,天赋的道德观念并不存在,只要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和幸福的行为即为善,反之则为恶。但是,人类有一种耽于眼前声色之乐的天性,这往往会导致放纵自我,流于贪婪,人欲横行,不思进取,忘记了长远的快乐和幸福,而这是为绅士的品格所不容的。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就必须开始于对儿童的各种嗜欲的抵制,就必须及早培养儿童的理性精神和自我克制能力。我对这个观点看法,一方面确实是一种训练儿童理性思维,使之适应社会,成长成熟的方法;另一方面认为,这样做打压了儿童淳朴无邪的天性,以大人的思想过早的强加与儿童的身上,使他们失去童年阶段该有的快乐,又是一种偏执的教育方法。因此我认为,在克制欲望上,只要不是对儿童的骄纵和放肆,都可以顺应儿童的天性,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

洛克认为一个绅士的第二种美德就是良好的礼仪。通晓事故,进退得当、举止文雅、娴于礼仪、气质温和等,这是一个有教养的绅士所必不可少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品质。无论是在资产阶级的英国还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礼仪是立足社会的一张名片。从小训练儿童有良好的礼仪,这也是习惯训练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不要学习迂腐的礼节,应该让儿童从小做到大方优雅。

4、“有礼貌的人较之有用处的人更能得到别人的欢迎。”

洛克指出,那些违反礼仪要求,言行粗野,对别人无端轻蔑视、揶揄、非难甚或故意刁难等等,都是没有礼貌的,都是与 “ 最能使人喜爱的社交德行 ” 毫不相容的。所以,洛克把礼仪看得比学问比知识重要得多,他甚至认为,对于未来的绅士来说,首要的品德就是礼仪,这是决定一个人有无价值的关键所在。沿用至今,也仍有“礼多人不怪”的俗语,也就说明应该把礼仪的训练提升到教育教学的层次上来,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发扬开来。

5、“我觉得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当然在于克制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而使这种能力容易地、熟练地发挥,则靠及早实践。”

这是洛克的“及早实践说”,要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仅靠死记硬背规则的办法,往往收效甚微,因此,不要直接给孩子说教立规则,这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儿童来说是收效甚微的。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规则等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因为这种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以道德沿用到知识,不要教条主义,应该要把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让儿童在动手中,牢记礼仪与知识。

6、“我们人类在各种年龄阶段有各种不同的欲望,这不是我们的错处;我们的错处是在不能使得我们的欲望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

这是洛克的“及早管教”。洛克认为对儿童不能采取放纵不管的溺爱态度,溺爱只会使儿童骄横纵欲,为所欲为,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因此在儿童心智未开,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且可塑性很大时,家长和教师应该加以管教,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幼时养成儿童服从父母教师意志的习惯,那么长大后自我克制能力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管教儿童的关键在于使儿童懂得规矩,克制欲望。按照洛克对于人类天性的理解,欲望本身并不是恶的,但是,欲望一旦挣脱合理要求的规矩,欲望就变成罪恶。克制欲望,并不是使儿童消除一切欲望,而是在于使其摒弃不合乎理性的要求。因此在管教儿童时,一方面,作为家长和教师决不可因儿童哭泣求闹而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应该将他们当儿童来看待,儿童终究是儿童,对于他们合理的要求是应该让他们满足的。管教必须坚持宽严适度的原则。对儿童要求过严,事无巨细,使儿童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儿童必然会精神抑郁,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形成懦怯的性格,这样就背离了“管教使之适应社会”的目的。

7、“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

“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

这是洛克教育思想中的“榜样教育法”,父母和教师必须重视榜样的重大教育作用。作为儿童的直接教育者,父母和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儿童的伴侣的影响和作用,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儿童如果常常和一些好伴侣在一起,定会受到好的影响,从而为教师的教育起一种辅助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关注儿童的偶像、朋友,让他们学会正确的交友,正确的选择榜样。

8、“儿童的过误有时候不能不加以斥责,因而斥责不独应当出之以严肃的、不任情的词句,并且应当背着别人私地里去执行······而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于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于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受到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洛克认为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以理说服。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培养有独立人格的绅士而不是奴隶,因此,决不可以用权力或命令去强行制服儿童。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无论什么应守的德行,应戒的过失,他们可以用理说服。对儿童进行说理时,要态度温和,举止镇定,不可气势汹汹,大声喝斥、不可大肆宣扬。说理要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应用词明白,简单易懂,切忌长篇大论的说教和富有哲学意味的辩难。说理还可以与一些规则的提出相结合,以使儿童有章可循,但所订规则不宜过多,且应重在使规则成为人的行为习惯。说理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在孩子的自尊心,说理的目的只应该在于说服孩子使之改正,不应该是磨灭孩子的自尊,所以在说理的场合和方法上应该是多方面思量的,尊重孩子,才能有效的教育孩子。

9、“我们想使儿童变成聪明的、贤良、磊落的人,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使不合适的。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和到了极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尔有用。反之,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取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地避免。”

奖励和惩罚是洛克教育儿童的又一种方法。这一方法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奖惩能否各得其宜。奖励是必要的,但应重在精神奖励而非物质刺激。尊重、称誉、赞扬是一种很好的奖励,而那种用儿童心爱的东西,甘美的食物和漂亮的服饰来奖励儿童的做法,只会使儿童养成追逐物欲、奢侈、贪婪等心理品质,因而是错误的。在诸种奖励中,荣誉感是一种最有力量的奖励方式。儿童对称誉和赞扬是很敏感的,对儿童好的行为及时当众给以赞扬,就会使儿童更会尊重自己、约束自己,自觉地保持荣誉。惩罚之于儿童,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因而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惩罚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往往会使儿童养成一种奴隶式的性格,不利于使儿童成为聪明、贤良和光明磊落的人。但是,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犯有 顽梗或反抗过失的儿童,又必须予以惩罚,使儿童知道自己“不该犯错,并且融化在真挚的悲悔里面”。

10、“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洗礼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如果你能使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你就使他们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原则,这个原则就会永远发生作用,使他们走上正轨。”

这句话也仍是在阐述奖罚问题,但是从奖罚升华到了一种心理的养成。儿童应该培养一种知荣辱的良好心理,一个“宠辱不惊”的儿童绝对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因此在培养儿童的时候,应该用适当的奖罚去刺激他们,让孩子增加进步和改错的动力,树立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符合年龄心理状态的孩子。这样在对孩子教育的其他方面也能够有所促进,让他们知道对错,对事有原则性,而不是随性所欲,恣意妄为。孩子的天性是应该让他们释放,但是也应该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的人,特别是当今的独生子女过度宠溺的现象严重,教师和家长更应该注意孩子规矩和道德的培养,不然就会让爱误导成一种罪。

(三)智育

1、“ 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 ”

洛克认为学问是同样需要掌握的品质,虽然没有德育地位重要。因此在培养儿童良好的德行时候,也要看重知识的学习。把儿童培养成为身体健康、德行完好、知识丰富,就是洛克绅士教育的目标。学问的 “ 辅助 ” 作用表现在学问和知识有助于发展理性,增长处理事务的能力,使儿童的聪明、智慧和才干本领都得到发展。所以智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借以发展儿童的各方面的能力,智育必须同实用性相结合,教师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在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洛克对智育功能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智育既应有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有助于绅士品格的形成,还要有助于对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知识的掌握,因此,洛克提出了一个范围广泛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包括:阅读、书写、绘画、外语、作文、神学、算术、几何、地理、天文、历史、伦理学、法律、逻辑、修辞学、年代学、自然哲学、速记、舞蹈、音乐、击剑、骑马、画图、园艺、细木工、薰香、油饰、雕刻、铁铜银工、刻板、琢磨、商业计算,出国旅行等。卢梭的知识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教育,这对于当今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也是适用的,但是孩子只学习的时候还是应该做到“术业有专攻”,其他方面的知识只要有常识性的涉猎就够了,过度的强求去学习复杂的知识反而会适得其反。

2、“我们教育儿童的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的。”

在教学方法上,洛克主张,教学必须注意启发儿童的求知欲望,重视发展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教师不仅应向学生讲明学习的重要意义,而且也应在教学中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时喜欢变换、喜欢自由的,喜欢游戏,所以我们不应该吧书本和别的种种我要他们去学的食物当做一种人物强加给他们,应该用类似游戏的方法使儿童对读书饶有兴趣,产生轻快感和愉快感。另外,教材也应尽可能地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将学习寓于兴趣之中,这样,儿童才会把求学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从而自己去要求学习。同时应该注意,儿童的好好动性,应该引导是之用在有益的事情上面。

3、“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热望,因此应加以鼓励,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令人欣慰的迹象而且因为知识自然为他们提供的扫除天生愚昧的优良工具。如果缺乏这种急切的求知欲,无知就会将他们变成呆滞无用的动物。”

洛克认为应该重视儿童提出的问题切不可制止、羞辱和讥笑,而是要从精神上奖励他们的创意,并且对儿童的好奇的问题不可忽视,甚至还应格外注意,以确信他们从未得到虚妄的、困惑难解的答复。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愿望,有了好奇心,儿童自然会渴望知识,主动去寻求真理,因此,对于儿童的好奇心,教师应予以引导鼓励。为了培养儿童的好奇心,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认真回答他们所提出的一切问题;必须当着儿童所敬仰的人的面赞扬他们求知的欲望;对问题的回答必须是真实的,全都应是不可侵犯的真理。更多的时候可以带领孩子去发现真理,进一步的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这比直接的知识灌输更加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4、“假如他的天性存在缺陷,以致精神沮丧,自然而然地淡漠慵懒,耽于梦想,那么,这种没出息的性情是不容易对付的······对于冷漠的、扭曲的性情,问题就在如何培植并且增进其远见与欲望。”

洛克认为要注意培养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一旦办到了这一点,他就可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速前进了。很多情况下儿童的注意力分散是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儿童并不是对所有的事情淡漠,只是对生涩难懂的东西没有兴趣。为了达到集中和保持儿童注意力的目的,要尽可能选一些有趣的故事,或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寓教于乐。另外,教师应该使学生尽量懂得所学内容的用处,以便使儿童对学习能乐而为之,不要强力的灌输。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教学上,那教学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5、“应该从心理所已具有的知识入手,进而探求那些与它相邻相关的知识,这样推演下去,使它从事物的最简单、最单纯的可分部分去达到它的目的······性情就可以开发,思想就可以进展。”

教学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定,教学要由易到难,从简及繁,循序渐进,盈科而进。对于儿童教学要从简易明白之处着手,一次教的分量不宜过多,对于年龄很小的幼儿尤应如此。要等儿童完全掌握了所教的材料,才可以再教新的内容。不要过分的去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在儿童阶段应该让孩子大量的涉猎多元的文化和知识,培养一种学习的习惯和兴趣。在儿童求知欲强烈的基础上,教学由简到繁发展,是儿童快乐的学习,拒绝逼迫。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父母为孩子报名各种课外兴趣班,如心算、外语这些,不符合普通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的强制性学习,只会让孩子的知识结构扭曲,事倍功半。尊重儿童的自己的选择,给他们创造学习的环境,让孩子自由主动的我学习才是智育的正确手段。

6、“因为娱乐并不是懒惰,娱乐是换种工作,吧疲倦了的部分舒畅一下的意思。······忍不住闲暇时候的沉重压迫,忍不住一点事情不做的难受,同时他们又从来没有学习过任何值得赞美的手艺,去使得自己得到消遣,浴室只好去找着种种愚蠢的或者不良的方法,去消磨他们的时间。”

洛克认为怠惰的、懒洋洋的、一天到晚做梦过日子的脾气是最不可放任的,是最不能容许青年人的。这是一个生病的、不健康的人的状况,此外无论什么年岁或境况的人都不应有。实际上,娱乐一方面使疲倦了的身体或大脑部分得到舒展,同时还应做出一些除了目前的快乐与安逸以外还有好处的事情。洛克建议青年人最好学习一门手艺,作为消遣,因为在这些娱乐上面,健康和进步是可以合二为一的。所以我们不仅英爱关注孩子是不是会学习,还要关注他们是不是学了休息和娱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培养他们善于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寻求快乐和满足。

三、《教育漫话》之于中国现代教育

洛克作为承前启后的17世纪的思想家,在吸收前人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的丰富养料的基础上,从他的哲学观、政治观和教育观出发,结合他自己丰富的医学健康知识和家庭教育经验,在所谓的绅士教育及事业家的培养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所谓的绅士、事业家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人的形象的缩影,用现在时髦的话语来表述,绅士教育也就是探讨如何培养一个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在洛克《教育漫话》中,德行和礼仪是一个绅士所有品质中占首要地位的,是通向幸福之路的前提。德行是内在的涵养,礼仪则是德行的外显。英国在几百年前就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可见,德育对于一个人的前途和幸福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可以回头看看当前我国学生的德育状况,虽然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德育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当前在某些学校里面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得还比较牢固,有些学校还错误地认为教学工作上去了,学校的德育也就无可指责了。如果任由这种对德育的轻视和错误的认识泛滥的话,必将对学生本人发展及国家长期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这是值得我们努力去反思和改进的。因此,我们应该像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及的,在儿童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要对他们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并且教育的方法要符合儿童的年龄实际和儿童的理解力。洛克认为,德行培养的原则或基础在于父母运用理性去教育子女,使之行为习惯尽早符合理性的支配。对子女任性、不合理的行为也不加以纠正,他们就会养成刚愎倔强、恣意妄为的坏习惯,长大成人后再试图抹掉这些“杂草”就为时已晚了。在孩子年幼时培养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以后所有美德均在这个基础之上养成。

在洛克那里,德行和礼仪是最重要的,学问相对居于次要的地位,但也不可忽视,否则,儿童长大成人后只会是一无是处的废物。他认为,智慧是指一个人在世上处理其个人事务时精明强干并富于远见,因此,有必要引导儿童学习各种他将来应对生活和事业所必需的种种知识和技能。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发展到现在,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的培养,且方法死板。应该学习洛克在教学方法上的建议,教师的态度应该和蔼,使学生容易接受教导;应该引导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之热爱学习;应该从最简单的开始教,耐心地帮助儿童克服学习中不断遇到的困难。牢记使命,为教育撑起一片蓝天。

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身为儿童天使的父母及教师对孩子们的身体养护更加在意、更加科学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现在我们有条件请家庭保姆,或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幼儿园交给保育员、老师去管,但是否想到他们显然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翻开《教育漫话》,从洛克论述儿童健康时提出的关于衣着、饮食、睡眠到身体保健,我们看到的洛克对儿童的观察是多么仔细、考虑的是多么周详。所以现代的儿童教育不要以为只花些钱把这些事交给保姆和教师就可以代替父母自己的职责,要多花些心思在孩子身上,孩子是渴望与父母交流的。在新的时代和剧烈的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领域都暴露出许多严重的、不容忽视的新的问题。在现代意义上重新解读洛克这部家庭教育性质的有关人的培养的名著,从中吸收可贵的思想养料,对于教师及其他所有为人父母者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真正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最不应该忽视的是自身对孩子言传身教的教育。

儿童的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父母、教师、学校的角色定位及其承担的责任,关注儿童的成长,为之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并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共同履行我们这些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天使”肩负的使命。

当然在《教育漫话》中,洛克也存在着错误的思想。他完全否认学校的教育,把人的好坏都归功于教育,重男轻女的教养思想,忽视穷人和下层阶级平等受教育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洛克的教育思想不能与时俱进的地方。在学习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应该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教育漫话》中的教育思想至于中国现代教育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地方,但应该有利弊的明确的取舍。

上一篇: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措施下一篇:技术科副科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