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电视节目策划

2024-07-18

科普类电视节目策划(11篇)

1.科普类电视节目策划 篇一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解剖协会学府广场活动

解剖协会

二零一三年四月十日

一、活动背景

万州区是一个人文和谐、风景优美、拥有独特文化气息的城市。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这样一座魅力的城市里,长江孕育着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作为医学类的解剖协会有必要,也有义务为丰富万州人民的健康世界,提升大家的科技素质做出一点努力,故本协会决定在以后的长期活动中定期的进行科技宣传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精神,我三峡医专解剖协会全体会员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宣传科普知识,为老百姓解答疑难问题。

二、活动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在进步,文化在进步,生活也在进步。当所有的一切都在进步的同时,我们常常因过分专注高科技、高新产品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活中的小常识,使细菌、病毒轻而易举地进入了我们的身体。为此,我们将开展“走进社区,服务百姓”系类活动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交流平台和自我展示的舞台。此次活动受三峡学院之邀,解剖协会以“维护健康”为目的,特别举行此次活动。

三、活动名称

普及医学知识维护人类健康

四、活动时间

2013年5月5日

五、活动地点

学府广场

六、活动对象

学府广场市民

七、主办单位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解剖协会、重庆三峡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外国语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经济与管理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文学与新闻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

八、承办单位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解剖协会

九、活动流程

(一)活动前期:

(1)提前告诉会员有关本次活动的一些概况,并鼓励会员多多参加。

(2)统计要参加的会员的人数,并记下联系方式。

(3)确认会员当天是否一定会到。如不能保证一定会到的,要提前打招呼,并做好替换工作。

(二)活动过程:

(1)活动当天10点到达学校二号门口集中,负责人清点人数。若人数未到齐,立即打电话咨询原因;若人数到齐,一同步行到到学府广场和其他学院的协会一起做好准备工作。

(2)积极地向周围的市民讲解换季时最易发生的疾病、发放传单、测量血压等。

(3)对生活中常听到的流言进行科学分析,澄清谣言尤其是现在大家都关注的。

(三)活动后期:

(1)归还所用的桌子等一系列器材。

(2)检查血压计等是否有毁坏的。

(3)检查周围是否留有垃圾残留物,若有,立即清理干净。

(4)活动完后,和合作人员合影留恋。

(5)清点人数,步行回学校。

(6)总结此次活动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十、活动注意事项

1、工作人员必须统一服装、佩戴好工作证

2、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同步并且严格按照事先安排的时间进度进行;

3、活动各个阶段制定相关的备用方案,防止出现相关的问题;

4、注意安全。

十一、经费预算

矿泉水一箱(24瓶)=25元

宣传单1500张 =200元

解剖协会

2013年4月10日

2.科普类电视节目策划 篇二

所谓广告, 即指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 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 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分为商业性与非商业性两类。科普电视广告即指通过电视广告的形式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手段, 属于非商业性电视广告一类, 即公益性电视广告一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有助于启迪智慧, 激励人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目前中国在科普电视广告领域内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 尚未有形成专门的科普电视广告或科普公益广告研究的领域, 与科普广告相关研究也只零星地存在于传统的公益广告研究领域中。而在具体实践中, 成功制作并投放的科普电视广告数量较少, 公益广告的科普意识性不强。2014年上海举办了科普公益广告比赛, 常州也尝试投放了四则所谓的科普电视广告于其本地的电视台中。但是这些参赛或投放的科普电视广告均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其规格不符合电视广告投放标准, 目前中国较为主流的单则电视广告投放时长为5s、10s与15s三种, 而目前存在的科普电视广告时长基本不标准, 有的甚至长达数分钟, 根本不具备电视投放的条件。其二, 其许多参赛与投放作品科普性质不强。往往只是笼统的宣扬某一种科学生活方式, 如“保护水资源”、“垃圾应分类”等, 但没有在广告中做到充分的解释或说明。从而没有真正达到科普电视广告普及科学知识, 倡导科学方法, 激励人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目的。

2 科普电视广告的必要性论证

2.1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

根据2010年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 争取在2015年达到5%。而英、法、德、美等国于2005年就已达到14.1%、17%、18%与27.9%。可见中国的科普工作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公众的生活, 国家和公众对于科普的需求也随之越来越。利用各种有效途径促进科学传播, 提升科普工作能力,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势在必行。

2.2 传统电视科普节目的式微

相比于国外电视业对于科普节目的投入, 中国在这方面的起步并不算晚。然而, 在缓慢发展的进程中, 节目的质量及影响力却越远越弱。[1]截至2010年, 我国拥有中央级、省级、市级共计77个科教频道。从收视情况来看, 2010年我国人均每日收看电视171分钟, 而其中收看科教频道仅为5分钟。[2]与科教频道收视率降低同步出现的是科普节目质量的下降。以《走近科学》为例, 作为CCTV-10首个大型科普栏目, 被视为“中国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 也因为“过于渲染灵异气氛”而备受争议, 被观众斥之为“伪科学”。相比之下, 省市级电视台的科普节目更令人堪忧, 自制节目少, 引进多、重播多, 难以吸引受众关注。所以在科普节目之外另辟蹊径便成为当下电视科普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2.3 公益广告全方位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中国公益广告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在电视广告领域, 发展势头十分良好。但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公益广告宣传领域不协调。据调查, 传统文化与道德类、环保类、禁烟与禁酒类等几类公益广告占据了公益广告90%以上的篇幅。而其他类型的公益广告则少之又少。这种畸形的发展方式导致目前中国公益广告发展陷入了自我束缚的僵局中。而科普公益广告则正好可以给公益广告注入新的内容, 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式, 从而使公益广告从当下的发展僵局中解脱出来。

3 科普电视广告的可行性论证

3.1 科普重视程度增强, 投入加大

2012年12月科技部发布了2011年度全国科普统计结果, 数据现实该年度科普经费投入显著增加, 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总额达105.3亿元, 首次突破了百亿大关, 相比2010年度增长了5.81%, 科普专项经费达38.23亿元。2013年李源潮副主席会见卡林加科普奖获得者李象益, 指出要大力扶住中国科普工作的发展。中央的高度重视与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 都为我们探索新的科普渠道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3.2 电视仍然是重要的科普渠道

虽由于网络科普的发展, 电视科普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电视仍然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最为主要的途径之一。据调查, 2005年、2007年、2010年年电视作为我国公众科普渠道所占比例分别为91.0%、90.2%、87.5%。并且电视也是公众获取科技传播信息印象最为深刻的传播方式。电视的这种重要的科普地位, 也证明了通过电视进行科学传播的可行性, 也从侧面论证了通过电视广告的形式来进行科普的可行性。

3.3 公益广告的发展势头强劲

2012年, 公益广告投入折合20亿, 同比增长10%以上。2014年, 随着“中国梦”主题公益广告在全国的推行, 各地媒体纷纷增加公益广告播放频率与版面, 中国开始迎来了公益广告发展的又一大高潮。公益广告的迅猛发展为科普公益广告提供了资金、版面空间等基本支持, 也保证了科普公益广告能够在公益广告的发展高潮中顺利孵化。

4. 科普电视广告的形式与内容

2013年, 上海SMG广告经营中心联合上海科技馆、上海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了5集《爱科学》系列科普公益广告, 每集时长20s。以上海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周瑾、陈蓉、阿彦、陈辰等为主演, 并邀请小朋友共同参演, 以趣味小故事为叙事方式, 每一集集中介绍了蜘蛛丝、骑车、蝴蝶、天文、太空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在上海市内取得了一定的反响。

4.1 形式

目前中国主流卫视的广告市场有三中模式, 即5s、10s与15s的电视广告形式。科普电视广告但由其自身特质:其需要在短时间内解释科学现象, 说明科学知识, 所以应当选择借鉴接近于《爱科学》系列科普电视广告的15秒的电视广告形式较为适宜。

传统公益电视广告由于其每则之间的独立性, 从而没能很好地产生系列作用, 影响了其传播过程中的连锁效应, 削弱了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科普电视广告可以吸取其此项不足, 以系列的形式推出科普电视广告。每一系列着重说明一个科学主题, 例如家电科普、昆虫科普等。同时由于科普电视广告的公益广告性质, 其每天的播放频率不会太高, 所以系列科普电视广告的集数也不宜过长, 以免造成前后不连贯的现象出现。所以科普电视广告可以借鉴《爱科学》系列科普广告的形式, 以5集为一个系列进行投放。

4.2 内容

科普电视广告的主要宣传内容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其中科学知识为其传播的基础。科普电视广告的内容可以借鉴《爱科学》系列电视广告, 从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入手, 以解释日常的科学现象为起点, 引出相应的科学知识, 从而达到科学传播与普及的效果。同时, 由于科普电视广告的广告性质, 其每次播出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5秒, 所以, 每一集科普电视广告的内容应集中于一个科学现象, 集中阐述一个科学知识或科学道理。

同时由于科普电视广告的科普性质, 也就要求了其在制作过程中不能采用广告宣传中的感性诉求原则, 而应当着重使用理性诉求原则:较多采用直接陈述、引用数据、利用图表、类比等说明方法, 以客观的语气与态度说明科学知识, 较多地辅以文字与语言说明, 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科学可视化的手段来对科学知识进行阐述。

5 科普电视广告的运作流程

《爱科学》系列科普公益广告在运作发行中, 整合了上海广播电视台、复旦大学、SMG广告经营中心多方资源。在具体运作流程中, SMG广告经营中心拿出1亿元的广告时段资源, 上海市科委也首次为科普电视广告设立了专项资金, 同时上海电视台也为《爱科学》提供了具体的时段投放便利。在制作过程中, 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与SMG合作共同制作《爱科学》系列科普广告。我们可以从《爱科学》的制作投放中一窥中国科普电视广告的运营之道。

5.1 资金准备

科普电视广告的融资方式可以借鉴利用公益广告的融资方式。当下中国的公益广告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企业与社会组织赞助以及专项公益广告基金会等。同时广告公司无偿制作与电视台无偿播放也为公益广告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上便利。

公益广告资金下可以设置科普电视广告专项资金组, 用以进行科普电视广告的制作与投放等项目。同时科普电视广告自身也要主动吸引企业与科普组织的赞助, 以获取资金支持。

5.2 团队制作

在科普电视广告制作层面, 一方面要借鉴利用广告公司免费制作公益广告的前例。在科普电视广告的片尾, 给予广告公司一定的时长或版面进行公司自身宣传, 以吸引专业的广告公司进行免费科普电视广告制作。

另一方面, 由于科普电视广告自身的科普性质, 对广告制作团队的科学素养要求较高, 所以可以推广高校与专业广告公司合作的形式。高校内拥有科学知识与科学传播的背景的专业人才进行策划与科学知识准确性把关, 专业的广告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与制作。

5.3 平台投放

在平台投放层面, 科普电视广告应利用电视台公益广告免费投放的机制, 增加自身的投放频率。目前央视各大频道每天公益广告推送大约在10则左右, 其中“中国梦”主题的公益广告占据了近半壁江山, 传统美德与环境保护类也占据了相当的空间。所以根据目前中国公益广告投放现状, 科普电视广告投放的频率不应超过每频道每天2则, 每频道每周不超过10则。考虑到科普工作的重点人群及电视台的商业化效益, 科普电视广告的投放时间应避开夜间电视剧黄金档, 转而投放在午间或傍晚学生集中观看电视的时候。同时由于前文中对于科普电视广告的系列化设想, 科普电视广告应与制作方、投放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 从而保证自身投放的稳定发展。

6 科普电视广告的延伸

6.1 整合广播、户外、网络等媒体

传统公益广告由于其单一媒介作战的形式, 往往很难达到整合媒介传播的效果。近期, 由中央发起的”中国梦”主题的公益广告, 开始首次尝试整合媒体传播, 并起到了十分优秀的成果。科普电视广告可以简介“中国梦”主题公益广告, 整合广播广告、户外广告、网络视频广告等多种广告宣传途径, 以科普电视广告为主导, 发展出同一系列的不同媒体表现形式的科普广告, 从而达到系列宣传, 整合传播的效果。

6.2 参与广告大赛

中国目前较有影响力的广告大赛主要由:中国公益广告黄河奖、金犊奖、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这些公益性广告大赛或大赛中的公益广告部分, 其参赛作品主要仍然集中在前文所说的传统文化与道德类、环境保护类、禁烟与劝止酒驾类等主流公益广告类型。科普类公益广告较少或毫无涉猎。

科普电视广告, 乃至科普广告可以与这些广告大赛进行合作。在公益性广告大赛或大赛的公益广告部分中开辟专门的科普专题, 以鼓励公众参与制作科普类公益广告。从而达到在社会范围内更好地认识科普公益广告, 更好的传播科普公益广告的效果。

6.3 增加高校广告学教育内容

目前内地高校的广告学专业中均设有公益广告的课程, 但其课程主要介绍的内容仍然聚焦在公益广告的制作手法, 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等, 其所选取的案例及布置的相关作业也仍然聚焦在传统的文化道德类、环境保护类、禁烟戒酒类等几个维度, 很少涉猎到科学传播或科普领域。考虑到当下中国科普的迅猛发展, 各高校科学传播专业或课程的逐渐设置, 建议内地高校广告学专业增设科学传播与普及课程, 或在公益广告课程下增设科普公益广告专题, 从而为广告学专业的同学日后设计制作科普电视广告和其他类型的科普广告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方舒瑶, 李亦中.略论科普电视节目传播[J].现代传播, 2014 (2) .

[2]赵致真.三网融合与中国科普电视的新生[J].科普研究, 2011 (2) .

[3]巢桂芳.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J].现代广告, 2010 (2) .

[4]吕秀齐.产品广告中多些科普好[N].大众科技报, 2010 (B6) .

[5]朱景和.电视科普节目50年回顾与思考[J].当代电视, 2010 (1) .

3.谈全媒体时代科普作品之策划 篇三

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网络的技术升级和无线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我们共同进入一个被“数字化”和“互联网化”的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的“全”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这种全媒体时代的背景,给科普作品的策划出版提供了怎样的契机呢?

内容仍然为王,形成知识资源库

我国现阶段科普创作者的积极性不高,更是缺乏权威的科普作者。我国较少有一流的科学家专门从事科普工作,能够胜任科普工作的科学家人数也有限,导致好的科普作品一稿难求。但是经过一些科学家和科普出版编辑的多年努力,市场上也不乏好的科普作品,并产了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如气象出版社出版的《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防雷避险手册》及《防雷避险常识》挂图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些优秀的经典作品,在版权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将书中知识点、图片等碎片化并定期修订,形成科普知识资源库。在策划新的科普图书时,如果涉及相关知识点,可以直接调用资源库中的内容资源,形成新的图书或专题。如策划普及暴雨知识的选题,可以直接调用暴雨的形成、危害、预防措施等经典知识资源,较快形成内容权威的科普图书。

全方位策划,使科普作品形式更加多样化

科普作品原来都是以纸书、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的表现形态更加丰富多彩,从表现形式来看,除了传统出版的文字形态之外,更多的是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Flash、检索、关联等进行整合,形成图书、影像、游戏、片段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相关的内容。如对暴雨知识的普及,原来只能图文并茂地介绍暴雨的形成、危害等,不够形象不够直观,如果配以暴雨形成时水汽动态聚集影像,暴雨造成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影像,可以更直观更震撼地表达相关知识,使人印象深刻。

找准读者定位,形成交互式服务

读者定位一直以来都是图书选题策划的重要环节,细分读者定位才能准确地找到目标市场。科普图书更是要求读者定位准确,让目标读者接受相关知识更容易。科普图书的读者对象大部分都是定位在广大青少年和农民,而青少年专注于学业,与学业无关的图书较少关注;农民更多关注与农业生产相关技术的普及图书,这样导致科普图书即使准确定位在这两个群体,销量仍然不佳。因此,科普图书的读者定位可以更加广泛,拓展至都市白领、领导干部、城镇居民、企业管理者、建筑工人等等,细分读者对象,形成层次。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形成更细化的阅读服务。还以暴雨知识普及为例,针对领导干部,普及暴雨来临时决策层面的知识;针对农民,普及暴雨对农作物成长的利与弊;针对企业管理者,普及暴雨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等等。这些分层次分对象的科普知识可以通过短信定制、微博、报纸专栏推送至需要的人群,起到知识普及的作用并能学以致用。通过新技术与读者互动,能够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同时也能引起读者对作品的兴趣和需要,形成更多订阅。

利用全媒体,使科普作品的传播更加立体化

传统科普作品的传播通常通过有形实体书店或出版单位独有的渠道进行传播,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群体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例如互联网、手机。通过网络发布新书信息,及时迅速。影像、游戏、片段等其他形式的科普作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会得到广泛传播。以气象科学知识普及为例,除了图书之外,有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频道、中国气象科普网、中国气象报、数字气象科普馆等全媒体传播渠道,使科普作品的传播更加立体化。

科学普及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在新的环境下探索科普作品创作、传播的新方法、新趋势,策划出读者喜闻乐见、社会效益巨大的科普作品是科技出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系气象出版社)

4.科普图片展策划 篇四

一、活动背景

新的学期开始,同学们又回到忙碌的学习状态之中。忽略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要么新鲜有趣、要么耐人寻味、要么高深难懂……

二、活动目的在广大学生学习之余,开展这个饶有趣味的科普知识图片展览及宣传,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科技常识、接触高新科技,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向往、和创新能力。丰富大学生生活。

三、活动时间

2011-4-20——30

四、活动地点

华北水院龙子湖校区大道两旁

五、图片要求

1、可分为:高新科技、发明创造、天文、军事等方面;或者以

学科分类,等等。

2、注意搜集挑战杯作品。

3、图片必须附有简明文字解说。

4、至少搜集50张高质量图片。

六、活动流程1、4.20干事通知,并分组。

2、21-25期间干事搜集科普素材、图片,分类筛选素材。准备

张贴图片所需材料(绳子、胶带等)。

3、将收集图片存放于一个u盘,4.25晚交于宁可举处。

4、4.26干事打印搜集图片,并张贴。

5.科普宣传周策划书 篇五

2011-12-

4一、活动目标

大学生科普协会将于本学期十二月份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科普宣传周 ”活动。本次活动旨在让广大学子对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的同时,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加强自身的钻研精神,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大学生的科普理念。与此同时,借此次机会展示我机电工程学院的科研创新成果及竞赛成绩,组织同学们了解,阅读科普知识书籍,扩展知识层面,加强科学实践能力。

二、准备工作

1.办公室

记录整个活动的进程直到活动最后,并且向有关负责人联系通知活动的精神及具体步骤;

2.宣传部

宣传部负责在活动前期的宣传工作,绘制海报以及海报张贴,让全校学生知道了解此次活动的举办和具体内容。

3.实践部、科创部

负责场地的安排布置及所展科技作品的搬运,如宣传展览的地点,如何安排人员搬运科技作品以及科技作品的安全问题

4.财务部

做好财务的工作,如关于宣传条幅,海报所需的经费,宣传值班人员的喝水经费等等

5.外务部

做好赞助的拉赞

6.其他各部协从工作

三、宣传工作

1.活动进行前几天,在校门口拉横幅,贴海报等,在食堂北门、水房同样贴海报。

2.加强对科协的宣传,宣传科协的历史成绩及作品,以吸引更多的同学

四、活动项目

.科技作品展

1.实验室以往各届学长学姐所创作的科技作品

2.展览科协近几年来的优秀作品与所获的荣誉,让更多同学了解科协,并继续支持和参与到科协组织各项活动中。

3.向广大同学展示图片,感受科技的发展的神奇伟大。

4.互动同学们对自己感兴趣好奇的科技作品可以亲自动手实践,提供机会。

五、注意事项

本次活动时间较紧,应注意活动中的安全,保护科技作品的完整安全,保护活动中使用的版面、公用设施的完好,在活动期间要注意保持活动现场的环境卫生。

主办单位:大学生科普协会策划人

备注:另附活动经费预算表

6.环保科普活动策划书 篇六

主办单位: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团委

承办组织:土木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重庆大学科普爱好者学会

一、活动主题

倡导环保绿色生活方式,以科学普及的方式,增长学生环保知识。

二、活动背景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和尖锐化。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

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重庆大学校园内也常常能看见不环保的一面,土

木青协和科普爱好者协会响应环保的号召,积极开展科普环保活动。以科学普及的方式向同学们宣传环保知识。

三、活动目的1、通过科学普及的方式宣传环保知识

2、增强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大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活动内容

1、旧物改造活动

1)将废旧物进行创意设计改造成实用物品或精美饰品

2)报名方式

短信报名邮箱报名现场报名

3)参赛者根据要求完成作品并在在四月21日上交作品

4)四月22日有现场观众投票(将丝带系在作品前)根据票数评出优秀作品并颁发奖品。

2、现场游戏知识竞答

现场由同学们自由选择题目(选择题和问答题)回答,答对的同学可获得一次抽奖机会并得到相应奖品废物分类

同学们也可以选择废物分类游戏,将提供的废物进行分类,分类正确者可以获得一次抽奖机会并得到相应奖品环保物品讲解

现场由活动负责人讲解一些环保产品的原料,作用,特点并将这些物品赠送给同学们作为纪念品。

3、广播宣传

联系重庆大学虎溪之声新推出环保方面的宣传倡导栏目

五、时间及地点

2014年3月22日星期六一食堂广场和三食堂。(报名工作)

2014年4月22日星期二一食堂广场。(现场活动)

六、活动对象:全校人员

七、前期准备1、3月17日星期一前做好宣传海报和展板。并打印份()

2、3月20日星期四前做好宣传所用的视频和废物改造产品及进行海报粘贴的申请3、3月23日进行参赛人员统计

4、、4月15日前进行场地申请、大棚申请5、4月20 日前进行相应物品的购买

6、虎溪之声负责人联系环保栏目工作并安排准备前期的广播稿

八、活动流程

1.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1)上午8点,由服务部人员到一食堂南广场进行场地的选取和布置。(借用一个棚和两张桌子)。

2)上午11点,开始进行报名工作,并将比赛相关事宜进行说明

3)下午6点,报名工作结束,现场人员对报名选手进行统计,并将名单交给相关人员

2.2014年4月22日星期二

1)上午8点,服务部人员场地的选取和布置

2)上午10点,摆放参赛作品,进行现场投票,同时进行现场活动。3)下午1点,对投票结果进行统计,按票数评出优秀作品

4)下午两点半,由服务部人员收拾活动现场,归还器材。(特别注意现场垃圾的处理)

九、后期工作

1.活动结束后,土木青协组织召开会议,对本次活动进行经验总结

2.文秘部做好相关记录

7.科普类电视节目策划 篇七

关键词:农村电视,科普节目,点滴思考

一、内容——拓宽思路服务“三农”

农村科普节目, 能不能办得叫农民朋友想看、爱看, 能不能“抓住人”, 这既是办节目的水平问题, 更是思想方法问题。

遵循服务“三农”的指导思想。农村科普节目的宗旨就是为农民服务, 为发展农业服务, 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主题就是要突出“三农”, 办出十足的“农”味。让农民真正感受到节目传播的信息、给出的内容用得上、学得会、受益大。像农民们期盼的, 电视科普节目能成为他们学知识的课堂, 解决难题的伙伴。

确立有的放矢的栏目定位。农村科普节目的针对性十分重要, 针对性不强, 定位不准, 有些知识、技术地域错位, 时空颠倒, 就会成为垃圾信息, 不仅浪费观众时间, 还会造成反感。山区的种植技术, 不一定适用于平原, 南方的许多事情不适宜北方, 因此, 在节目内容的策划、设定上, 一定要有针对性、时效性、贴近性。针对性强才能用得上, 时效性强才能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 贴近性强才是真正“说给我的”。

拓展科普节目的内容范畴。现今各地农村科普节目内容的含量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农村科普节目, 应当囊括与“三农”有关的所有科学知识、技术, 承载的内容范围应该包括与农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一切内容。诸如破迷信、树新风, 防灾防病与生理保健知识、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防盗防骗、食品安全等常识, 以及农业生产所涉及到的相关科技技术, 等等。所以, 农村科普节目在内容的选择、确定上还有待广开思路, 拓宽视野, 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绚丽多姿。

二、形式——寓教于乐喜闻乐见

农村科普节目要充分考虑受众对象的文化素养, 心理需求和审美取向, 要想方设法把纯科学的内容与文学、文化艺术恰当地融合在一起, 做到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增强法制意识、公共意识, 以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风格上体现新农村特色, 突出“农”味。频道的名称、节目的标题、栏目的音乐以及片头片尾的图像等等, 都要显现出鲜明的农村特色, 应给人一种乡土味十足的亲切感, 一种回到了农家院的温馨感。主持人的形象、着装, 既要体现新农村青年人的时尚范儿, 又要给人一种邻家小弟、小妹的亲和形象。总之, 一切形式、手段都应突出新农村风情, 展示新农村风貌, 叫农民看了就会感受到这就是我们, 这就是我们的家。

手法上追求多元化。宣传亲情、好人的内容, 应尽量拍成故事, 讲述得真实感人, 亲切动人。日常应用的科普常识, 尽可能用生活化的方式表达, 叫人学得会, 用得上。在节目的处理手法上可以借鉴文艺类节目、社会类节目的一些艺术技巧, 使之形式灵活多变, 花样翻新。在语言方面可运用农民乐于接受的, 既通俗幽默又不失大雅的诙谐风趣的语言, 使节目更贴近农民, 更接地气, 努力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技术上发挥高科技优势, 展现新、活、美。科普节目应尽量避免“一人讲课大家听, 一讲就是十分钟”的单调现象, 可根据讲述的内容适当穿插相关的图像、资料, 还可以用适量的字幕, 既可以调节画面的单一, 又为观众提出了要点。总之, 要根据农民的心理喜好, 调动一切高科技手段把画面做新颖, 把节目做生动, 做出情趣。

三、质量——联手共办打造品牌

无可替代的作用及新时期赋予的使命, 决定了各级电视台必须把农村科普节目办成像央视的《致富经》、《科技苑》, 吉林电视台的《乡村四季》那样有良好形象的品牌节目。要办出良好口碑的农村科普节目, 必须构建起强有力的骨干队伍。

建立一支知农、懂农、为农的采编队伍。办好农村节目, 采编人员除了具备较高的电视专业素质外, 更主要的是热爱农村, 熟悉农民, 具有一颗甘愿为农民代言、为“三农”服务的火热的心。能够长期深入农村, 交农民朋友, 成为农业专家, 练就深谙农村、农业的“乡下通”本事。

构建热衷农村科普事业的专家团队。农村科普节目离不开各学科专家的支撑。必须有一批热爱科普, 支持科普、热心从事科普事业的专家参与节目。有的电视台与当地“老科协”联手, 编辑记者与离退休的老专家们一起下农村, 进畜舍、入大棚, 边指导农民生产, 边录制科普节目, 深得农民观众的赞誉。

8.科普类电视节目策划 篇八

关键词:媒介生态;电视科普栏目;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80-02

一、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发展处境

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1]。电视科普栏目作为电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与其他子系统相互竞争和相互利用中存在和发展。电视媒体依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总体而言,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环境并不令人乐观,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失衡现象。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播放渠道相对狭窄

从科教频道上看,自2001年央视开播科教频道后,全国有26家地方电视台陆续开办了科教频道,但到2007年仅剩下11家,而2009年,仅有八九家。而到目前为止,省级卫视拥有单纯科教频道的仅剩北京、天津、重庆、安徽4家,其余省级卫视的科教频道或与其他频道合并,或虽然称为科教频道,但所播出的栏目中只有少许引进的科教栏目,如《探索》、《传奇》、《环宇地理》等,其余时段充斥电视剧、新闻栏目、生活旅游节目、动画片等,严格意义上的科普栏目则少之又少。一些卫视如山西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几乎没有科教栏目。而在各地方卫视的科普节目亦存在渐减渐灭的趋势。如湖南卫视,过去曾有一档名为《好奇大调查》的科普栏目,聚焦一些和生活有关的科普问题,这档栏目已经停播。此外,云南卫视此前有《经典人文地理》、《自然密码》两档科普栏目,青海卫视也有一档名为《成长实验室》的科普节目,但这些栏目现大多不复存在。

(二)原创栏目稀少

目前央视CCTV-10科教频道绝大多数栏目为自制,但严格意义上的科普栏目只有《走进科学》、《科技之光》、《我爱发明》和《原来如此》,像《探索发现》、《地理中国》等栏目一定程度上只能界定为文史类教育栏目,其余栏目如《健康之路》《自然传奇》《百家讲坛》则或多或少包含有科技性信息。而省级科教频道的中自制节目占的比例相当低,几乎所有的省级科教频道都引进过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的节目,重播率较高。而省级卫视的自制科普节目基本为介绍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内容雷同程度高,同时节目理念滞后,表现样式乏善可陈,多采用新闻化的表述,趣味性不足。像央视的《走进科学》栏目,虽然一些节目在科学性上遭到质疑,但是故事化的表述,悬念迭起的设置,人本位的视角以及主持人的适当穿插,成功赢得了受众的青睐。

(三)制作人员和经费缺乏

目前各地方电台的专业制作团队没有形成,人员流动性大,难以成为制作高品质科教栏目的有效力量,同时由于电视台在管理节目的政策方面也没有向科教节目偏移,对科教节目的评估也与其他节目的评估方式等同。在收视率作为节目评估标准下,科教栏目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相抗衡。同时由于多数电视台没有专门的科教节目经费,科教节目的经费紧张也导致了科教节目资源的匮乏。

二、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发展契机

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媒介生态因子(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的相对之间平衡的结构状态)和环境因素(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与媒介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两方面[2]。从科普栏目的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来看,电视科普栏目并不缺乏潜在的受众群体,这点从《走进科学》被网友评为十大最受欢迎的电视栏目可见一斑。相关政策法律也不缺乏支持。而知识经济时代也急需电视科普来推动国民科学素养提升。

环境因素并不是制约电视科普栏目的主要因素,然而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的经费来源、内容资源、人才资源、渠道资源却都存在问题。电视科普栏目的外部环境的支持没有转化为内部资源的优势,而内部资源问题在互动中逐渐放大,经费缺乏导致人才缺失,人才缺失导致内容缺乏、内容缺乏进一步压缩渠道,渠道压缩影响收视率,导致了资源链条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说,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失衡是媒介生态因子间的失衡。在当今市场化的媒介环境下,单纯依靠外部政令和资金扶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视科普栏目边缘化的问题。这需要通过改善电视科普栏目滞后的媒介互动关系,整合和利用相关媒介资源,实现自身资源链条的良性循环。而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电视媒介在与网络新媒介的不断互动过程中,自身的生态系统发生着新的变化,这为科普栏目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内容融合

随着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越来越多的电视内容依靠网络媒体进行播放,这促使网络电视台的建成,据其统计,除国家级网络电视台CNTV、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外,已有安徽、黑龙江、湖南、浙江、江苏、上海、四川、湖北、深圳、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网络电视台建成并运营。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受众可以通过可通过小型便携式多媒体终端、移动互联网设备、平板电脑、笔记本、台式电脑、手机等终端收看。

(二)技术融合

技术的融合也改变着电视的形态,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的出现,极大了扩充了节目的容量,也在逐渐改变着电视传播的传统方式,使收看权转移到观众的受众。基本业务这块的电视节目主要由保留广告的传统频道所组成,即利用频道资源播放电视节目;一块是扩展业务和增值业务,即利用丰富的传输资源,按照节目类型细分不同的频道,如游戏竞技、旅游休闲、保健养生等,观众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购买和观看相关节目。

数字化、网络化导致巨量频道资源的释放,原来建立在频道稀缺,高度集中基础上的运作体系会无法适用,而与之相配套的内容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也需重新调整[3]。

三、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构建

所谓“生态位”,奥都姆将之定义为:“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则决定了该生物的形态、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4]。而对于媒介而言,媒介生态位决定了媒介的功能、属性和其他特征。媒介生态位从时空上分为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电视媒介所占据的是时间生态位中的频道生态位。从营养生态位来看。受众资源与广告资源是传媒的基础生态位,而不同媒介通过自己的特有功能争取基础生态位中的分层资源,可以说媒介间的竞争也是生态位的竞争。

(一)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四位”策略

生态定位是关乎电视科普栏目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策略,必须遵循科学、严谨和准确的原则。媒介的生态定位基于对信息、广告、渠道、受众、人才等资源的综合考虑,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相关资源匮乏,在生态定位上只适宜采取泛化的生态定位(generalization niche),即生态位较为宽广、模糊,以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将科普概念泛化或模糊化,以获取更多的受众资源,是现阶段电视科普栏目正常的发展策略。而随着相应资源的充足,电视科教栏目应该逐渐采取特化生态位(specialization niche),针对特定群体的科普需求制作高品质的科教栏目,逐渐提高受众的栏目忠诚度,形成稳定收视群体,维系稳定收视率。

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错位既指电视科普栏目与其他电视栏目之间的错位,也包括电视科教栏目群落中不同栏目的错位,这种错位体现在栏目的时段的选择、频道选择以及受众定位上。国家四级办电视的体制,使各频道保有一定规模的固定受众,频道间在一定程度上“井水不犯河水”也避免了生态位的趋同,为各频道实现空间生态位错位竞争提供了客观条件[5]。

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认为:在网络时代,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和销售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往往可以和那些品种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6]。根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2012年中国网民已达到5.38亿,而移动互联网的网民则达到3.88亿,网络媒介拥有庞大的受众资源和宽广的传播渠道,对于电视科教栏目而言,向网络平台“嫁接”是边缘化困境突破的重要策略。

网络媒介是社会个人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科普的主要渠道,通过简单的设备拍摄和录制科普节目,这些节目尽管在制作上不专业,但内容上贴合地气,了解特定群体的科普需求,从而受到受众的关注。这些科普资源对于现存电视科普节目资源不足是很大的补充,生态补位既是对一些网络素材的进行深入挖掘、同时也是利用网络进行科普的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人才资源,弥补电视科普栏目的专业化人员不足的现状。

(二)基于生态“四位”科普栏目的螺旋发展

电视科教栏目的生态定位、错位、借位和补位并不是相互独立策略,而是一个互动的循环策略模型。在一个策略向下一个策略过渡过程也是资源链条重塑的过程,每一个策略过渡都是某一核心要素的获取,生态定位到生态借位的过程中,是受众要素的获取;从生态错位到生态借位是渠道要素获取的过程;从生态借位到生态补位是内容资源的获取过程。在生态补位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网络内容资源通过技术支撑转化为电视科普栏目可用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电视科普栏目的技术、受众、渠道、内容资源实现获取和整合,电视科普栏目群落得到发展,在基于新的资源获取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生态定位向补位的过程。过程表现为一种螺旋扩算的过程,在螺旋扩算的过程中,各资源维度的量级也在不断地增加,最终实现电视科普栏目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启武.广播生态与节目创新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34.

[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

[3]左曙光.数字电视对媒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21.

[4]尚玉昌,蔡晓明.普通生态学(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83.

[5]成昆鹏.国内电视科教频道生态环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22.

9.科普大使选拔大赛策划书 篇九

策划承办单位:医学院科技兴趣协会

嘉宾:

评委:

活动对象:08级临床、预防、麻醉、美容

预赛时间、地点:待定

决赛时间、地点:待定

竞赛内容:病理、病理生理、生理、解剖、免疫、生化、微生物、生活常识、急救知识

活动准备:一、外联部:联系礼仪小姐和新闻网络工作站

二、宣传部:负责海报

三、学术部:1.选手报名

2.制作竞赛题目幻灯片

3.准备观众互动题目及礼品

4.联系主持人

5.申请教室并准备活动中所需物品

6.发放嘉宾请柬

7.联系培训的老师、评委

活动前:学术部负责选手开会,熟悉活动流程,全体科协干部负责布置场地

活动流程:

预赛:笔试

决赛:

A环节:抢分题(勇往直前)

每组选手有6道题,分为选择、判断、填空三个类别,每类题2道,选择、判断每题20分,填空每题30分,主持人读题后,选手开始答题,答对加分,并可以选择继续答题;答错不扣分,但选手无权继续答题。选手可向亲友团求助1次,答对答错,规则同上。

B环节:抢答题(你争我夺)

此环节均为选择题,共15题,主持人读题完毕后,选手按下抢答器进行抢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每题20分

C环节:观众互动(大家乐)

D环节:动手实践(具体内容待定)

E环节:风险题(勇者无敌)

此环节分高、中、低三档题,每组选手选择做题,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

备注:

以上各环节每题答题时间均限时一分钟。若出现平分,则继续E环节,答对加分,答错扣分‘

活动奖励:

一等奖获“科普大使”称号,其他获得“科普志愿者”称号

一、二、三等奖均可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经费预算:

证书30元 聘书10元 海报10元 奖品80元 矿泉水30元

气球、彩带30元 打印、复印20元 实验材料20元

总计230元

医学院科技兴趣协会学术部

10.科普知识竞赛整个流程策划 篇十

一、活动立意

为了普及科普知识,了解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掌握全球最前沿科学知识和我国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发掘同学们的科技创新潜力和培养同学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我校材料学院举办“科普知识竞赛”,以充分锻炼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帮助同学们了解科普知识的意义,增强同学们对科普知识和技术的认识,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质,也增强各院系间的交流学习。

二、组织机构

三、活动宣传

为了扩大该活动的影响,充分调动全校学生的积极性,在校本部和西校区进行宣传,通知如下:

(1)定做宣传条幅,挂于校本部和西校区的醒目位置

条幅内容

1“科普知识竞赛”将隆重举行(材料学院宣)2“绿色校园,绿色生活”

3“学习·交流·竞技·创新”

(2)通知与活动海报张贴于各幢宿舍楼或醒目位置

四、参赛对象:兰州理工大学在校本科生。

五、参赛形式

本次比赛形式为现场科技知识竞答。每个院系各选派一支代表队参加比赛,学生由各院系学生自由组合。各代表队每队4人,进行竞答的人员为相关参赛队伍其中两名。

六、活动流程:

1.赛前制作由材料学院下发文件至各院系,再由各院系分别下发文件组织参赛队,选派一支参赛队并上报材料学院,参赛队制作对自己队伍介绍的ppt图片。

2.上交时间:

3.开幕式:

(1)入场时,大屏幕滚动播放各参赛队的参赛作品及各院系的简介并配音乐

(2)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和领导

(3)对本次大赛的意义做简单介绍

(4)请老师致贺词

(5)由老师宣布大赛开始

(6)各队入场比赛

七、比赛过程

1、知识竞答

每个参赛组选择两位代表,就坐在看台上进行科普知识竞答。

队伍初始分数100分。

公布题目时,工作人员要在屏幕上展示题目,以及相关题目的一些图片等,以增进会场气氛。

第一阶段为必答题。14队同时回答15道问题,包括10道选择,5道填空,每题10分。

主持人公布题目时间为10秒,每题20s思考时间,时间到后各队提交答案,主持人公布答案,记录分数。(预计用时15分钟)

第二阶段为抢答题,设定为18题,分数设为10分,题目设定为,选择,填空。答错或不答扣该题的10分,答对加10分。

主持人利用10秒读完问题后3.2.1倒计时并由主持人说“开始抢答”,当读到“答”字时,进行抢答。抢到问题后在10s内回答出问题。如果没有参赛队员回答,可以让观众回答这个问题回答完后公布答案,统计分数(预计用时30分钟)。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结束后增加一个观众抢答节目,题目设定为8题(第一阶段4道,第二阶段4道),可以赠送小的纪念品(预计用时5分钟)。

第三阶段为互问互答,题目设定为简答题。分数设定根据题目的难度进行设定,分别为20、40、60三个分数段。

提问者根据题目分值,按照队伍的意愿从提供的题库中选题。可以选择提问对象(参赛队伍只有一次被提问的机会),答题者思考时间30s。

如果参赛者抽到题后愿意自己答,打错要在该队伍已获得的总分中扣除该题目分值的一半;答对则加所选题目全部分值(若参赛者给予的答案不全时,评委酌情给分)。

如果参赛者要求别的参赛队伍答题,答题队伍答对题目,答题队伍加相应的分数,抽题队伍加答题队伍获得分数的一半分数。如果答题队伍答错题目,抽题队伍和答题队伍同时在他们已获得的总分中扣除该题目分值的一半。(预计用时42分钟)。

2、比赛闭幕

最后工作人员完成分数统计,公布成绩,公布所有队伍的总成绩以及名次。

领导致辞,公布参赛队伍获奖情况,评点比赛,颁奖。主持人致闭幕辞。活动圆满结束。(预计用时20分钟)。

八、比赛现场

1、准备照相机,抓拍各参赛队比赛镜头,记录分享这一瞬间

2、各队将参赛作品带入现场展示

3、比赛总共一场,总共有十四个队伍现场进行知识竞答。

4、参赛需要的设备:

(1)抢答器 14台

(2)倒计时显示程序

(3)麦克风 4支

(4)答题板 14块

(5)签字笔 若干支

5.闭幕式:

(1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

(2为获胜队颁发奖品和证书

(3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

八、报名时间

1.比赛地点

2.比赛时间

九、奖励办法

本次大赛设一、二、三奖,优秀奖和参与奖。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四名,参与奖四名。

十、报名

11.科普类电视节目策划 篇十一

2015年2月, 科技部发布201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 全年全国380个科技馆参观人数共计3734.2万人次[1], 共举办科普讲座8728次, 吸引358万人次参加[2]。该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科技馆科普讲座的参与人数占总参观人数的近十分之一, 平均每馆举办科普讲座23次, 平均每次参与公众410人。科普讲座在科技馆行业仍据一席之地。多年以来, 讲座早已作为“学习型社会中一种有效的社会教育方式, 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欢迎”[3]。它作为一种传播形式, 较之“口耳相传”或书本传播突显出信息量大、交流性强、受众面广、成本低等优势, 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备受推崇。近年, 不少科技馆 (特别是大型科技馆) 正将讲座类活动推向常态化、系列化和品牌化发展, 如中国科技馆“科学讲坛”、“中科馆大讲堂”和广东科学中心“小谷围科学讲坛”等。科普讲座早已成为科技馆最常见的科普教育形式之一。然而, 随着通信和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 公众获取信息的机会和方式大大增多, 严重冲击了科普讲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必要从现代传播学的视野, 结合科技馆的特殊性, 从作为传播基本要素的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方面, 重新审视科普讲座的策划思路和要领, 以促其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 提升科学传播效果。

1 传播主体:谁来传播

传播主体是科学传播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主讲人是讲座中的传播主体, 是影响讲座效果的关键因素。说“百家讲坛”成就了易中天、于丹等人, 毋宁说是后者成就了前者。

科技馆科普讲座在主讲人选择方面至少应考虑以下三方面:一是学识的科学性、专业性, 这主要是对主讲人在专业背景的要求, 是最基本的考虑条件。二是语言的通俗性、生动性, 这是对主讲人语言使用技巧方面的要求, 讲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形式, 讲座语言既不是典型的书面语, 也不是典型的口语, 要求语言表达上专业性与通俗性做到完美结合。三是情感、气质的亲和力、感染力, 这主要考虑的是对主讲人形象风度方面的要求, 要求能很好地与听众互动交流, 营造良好的合作互动、达成共识的氛围, 精神饱满, 能很好地综合运用姿态、动作、手势及神情等方式表达对话题不同的解读。值得一提的是, 名人主讲通常能在“名人效应”下吸引更多公众, 不少人会抱着目睹大师风采而来, 正好顺应科学传播中的受众心理需求, 因此选择名人担任主讲人不失为一种投资即见效、提高品牌影响力的措施。但是, 主讲人邀请也要结合实际从资源、途径及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 特别是地方中小型科技馆邀请名人担任主讲人有很大难度, 便应着重从科学性、专业性及演讲技巧等方面入手考虑。

2 传播对象:向谁传播

任何科学传播都必须关注自身的传播对象, 否则就是无的放矢。作为一种科学传播形式, 讲座这种以“讲授式”为主的活动更突显对象性的特征, 科技馆科普讲座必须重视受众需求的分析与研究, 否则便易导致俗称的“对牛弹琴”。

随着科技馆事业的发展和影响力的增强, 关注科技馆和参与科技馆科普活动的公众越来越多, 人群类型也越来越庞杂, 各个年龄段、各类行业和职业的人群都有涉及, 因而科普讲座策划之前应加强受众调研, 虽达不到对每期听众均提出明确的年龄段限定, 但听众重点人群应有所倾向, 尤其对于听众对不同科学话题的关注程度, 应做调研分析, 这与后文所述选题策划密切相连, 即充分了解听众对不同科学话题的需求, 有利于更好地为受众“量身定做”策划出受欢迎的科普讲座选题。如据中国科技馆“科学讲坛”对于2014年听众选题需求的调研显示, 听众关注的选题依次是动物学、航天天文、公共安全、信息技术, 而对科技史、科学人物、农业技术等选题需求则较小, 在今后选题策划中应有所侧重。当然, 科普策划需要了解公众, 但并非一味遵循“需求导向”而过分依赖公众的兴趣喜好, 因为科学传播本身应具有导向性、先行性, 应考虑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3 传播内容:传播什么

传播内容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 是科学传播的重要要素。传播内容体现为科普讲座的选题策划, 选题是关系讲座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好的主题是保证讲座成功的第一步。

作为在“体验科学、启迪创新”的公共科普场所举办的活动, 科技馆科普讲座的选题首先便应体现科学性, 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二是选题要有时代性, 体现科技发展对社会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 特别是结合社会重大事件和广为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提高应急反应速度, 反映出高度的时代特征。三是主题与听众之间的适切性, 讲座的对象面向的是大众, 而不是少数群体, 选题要考虑普通公众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面向大众并非意味着层次的降低, 而是满足更多听众的需求, 提高科普覆盖面。四是科技内容的限定性, 这是科技馆特殊性所决定的, 如举办外语培训或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讲座 (目前有不少实例) , 就已超出科技馆科普讲座的范畴, 表面上似乎丰富了科技馆教育的内容, 实则削弱了科技馆应有的教育特点和功能。

4 传播媒介:如何传播

传播媒介是承载和传播科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 是连接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通道”, 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传播媒介体现在科普讲座上便是如何通过讲座的过程或者说讲座本身的形式创新更好地进行传播科学。

传播方式和途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的总体效果, 传统讲座遭到信息时代冲击后, 其弊端也渐渐突出, 必须从讲座自身形式的创新上找突破点。一是引入“对话”“访谈”, 特别针对跨学科或争议性较大的主题, 可以邀请两位或多位主讲人, 增强对话和互动交流, 拓展听众视域。二是融入更多辅助形式, 在保证以演讲为主要形式的前提下, 综合运用科技展品的展示、科学实验的表演、科技产品的展示及科普影片的播放等形式, 共同服务于讲座主题的解读, 这也是科技馆开展科普讲座的优势和特色。三是做好后续传播资源搭建, 讲座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现场受益听众总是有限的, 科技馆科普讲座资源也应该通过多种“通道”扩大受益群体, 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线下与线上实现同步, 可以采用多媒体数据、视频点播等网络传播手段将讲座资源推广到有关科普网络, 可以通过制作成有关图书、录像、光盘等科普资源的载体, 通过流动科技馆、科普下乡等活动形式将科普资源带给更多公众, 将一次性的现场活动与持续性的科普资源相结合, 实现科普效果最大化。

总之, 作为一种传统的科学传播活动形式, 科技馆科普讲座只有结合科技馆自身特点, 着力从科学传播本身的基本要素方面把握策划要领, 才能更好在传承中做出创新, 让“老”的科普形式同样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要:科普讲座是科技馆最常见的科普教育形式之一, 其发展空间近年却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 结合科技馆的特殊性, 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方面重新审视科技馆科普讲座, 分析和提出相关策划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科技馆,科学传播,科普讲座,策划

参考文献

[1]黄东流, 曹燕, 佟贺丰.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基础——2013年全国科普统计数据解读[N].科技日报, 2015-2-6 (8) .

[2]佟贺丰, 黄东流.中国的科技馆建设与运营情况分析[N].科技日报, 2015-2-6 (8) .

上一篇:尽管什么还是什么造句下一篇:综治专职副主任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