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让生命精彩(晏晴)

2024-11-01

教育,让生命精彩(晏晴)(13篇)

1.教育,让生命精彩(晏晴) 篇一

七彩教育让鲜活的生命更精彩

—— 重庆市合川区高阳小学特色建设纪实

高阳小学位于美丽的江城合川区政府旁,占地面积60亩。学校始建于1953年,办学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现有职工120人,内设小教部和幼教部,其中:小学部有在校学生近2300余人;幼教部有在园幼儿600余人,系合川区委、区政府重点打造的标准化城市小学。

一、打造七彩教育,承载教育梦想

近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倾力打造 “七彩教育”特色。提出了“七彩阳光,温暖一生”的办学理念。秉承“律动高阳,彩塑童心”的校训,形成了“蕴多元、扬多彩”的校风;“淬精湛、展精彩”的校风和“求出新、比出彩”的学风。据校长王正富介绍,高阳小学打造“七彩教育”特色,就是要让学校教育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向上的精神和教育的智慧,努力在师生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淬炼七彩教师、构建七彩课程、打造七彩课堂、倡导七彩管理、培养七彩少年。进而实现一个共同愿景:走进高阳,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精彩,让老师们体会到职业的幸福和师道的尊严。走出高阳,让孩子们带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二、锻造七彩之师,体会职业幸福

印仁德副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教师是打造“七彩教育”的根本。为此,学校鼓励全体教师淬精湛、展精彩。采取有效措施打造“敬业、奉献、阳光、博学、乐教”的七彩之师,让教师们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感受师道的尊严,同

时也提升老师们职业的幸福指数。一是追随专家引领。学校或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名师进校培训指导,或组织选派教师外出学习研修以拓宽老师们的视野。二是做实校本研训。开展专题式、案例式的培训,开展“草根研究”、“微课题研究”,在实践中研究,用研究指导实践。三是组织阅读交流。号召教师挤出时间广泛阅读,做“文化人”、做“有内涵的教师”,让自觉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通过“教师基本功大赛”、“读书比赛”、“德育讲坛”、“青年人才论坛”等丰富的活动促进教师成长。四是加强团队协作。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精心打造 “阳光向上、协作竞争、共同提升”的学科专业团队。五是成立“名师工作室”。2011年,该校率先成立“名师工作室”,用名师来引领大家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改进方法、积淀文化。老师们一次次的成功让自己生活充实,倍感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幸福。目前,该校已经培养了3名重庆市级骨干教师;2名合川区名师;16名合川区骨干教师。

三、构建七彩课程,回归教育原点

据介绍,高阳小学努力让学校教育回到原点,关注每一堂课,关爱每一个孩了,以学定教,学校在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整合。把学校的各门课程整合为数学、科学、人文、艺术、德育、健康、活动七个领域,用“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构建七彩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围绕“开放、阳光、有效、卓越”的目标构建七彩课堂。在整合七彩课程的过程中,该校努力开发并坚持做好校本课程,即每周一次的高阳儿童鼓展示。每天坚持开展由武术操、广播体操、自主游戏等环节组成的40分钟“七彩大课间”。每天下午开展田径、篮球、美术、主持、礼仪、舞蹈等30余个“七彩社团”。还有让孩子们期盼的每期一个主题、每天一个

班级展示的“高阳大舞台”,更是该校七彩课程整合的一个缩影。李雪莲副校长说: “我们构建的七彩课程,就是要让学校的‘七彩教育’真正彰显孩子的个性与发自内心的愿望,在七彩课程的引领下,形成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给孩子一生带来温暖。”

四、培养七彩少年,感受一生温暖

高阳小学一切教育行为坚持从学生出发,努力培养“健康、阳光、向上、乐学、自信、优雅、担当”的七彩少年阳光,让孩子一生都感受温暖。据了解,高阳小学正在营造 “一班一品”的“七彩班级”文化,“梅花班、树根班、蜜蜂班、黄牛班、荷花班……”等不同的班级应运而生,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学校在完成规定课程的同时,主动把学生带出校门,通过小交警执勤、科技体验日、军事体验周等活动在增加阅历、拓宽视野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懂得责任与担当。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学校不再是单一的对学科成绩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每学月本着“求出新、比出彩”的原则,各班自主评选的“七彩少年”在紧张而激烈的气氛中进行,孩子们在这样的评选激励中健康成长、个性彰显、自信满满。

采访最后,王正富校长说道:“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艰辛而漫长,但我们高阳人自信满满地走在前进的道路上。让孩子和我们邂逅在高阳,共同沐浴着七彩阳光,让鲜活的生命更精彩,从高阳大舞台一直走向人生的大舞台!

2.教育,让生命精彩(晏晴) 篇二

一、赏识态度要真诚

赏识教育, 不是让老师哄学生, 也不是对学生一个行为简单而随意地敷衍, 而是要求老师要认真仔细地了解每一个后进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特长, 特别是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 更要做到心中有数。而这, 无疑也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 首先要学会读懂学生的心灵, 要本着一片真心去关心爱护学生, 多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交流。只有真正融入到学生当中, 才能够更好地走进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理解爱护后进生, 耐心地雕塑每一位学生。

二、赏识时机要适当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股永不服输的心态, 都渴望成功, 有所建树。对于后进生来说, 中学阶段更是心存远大理想、斗志昂扬的一段生命历程。但由于种种原因, 比如学习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习、动机不稳定、智力有所欠缺等因素, 使得他们成绩越来越差, 渐渐失去学习热情。老师一定要重点学生的热情之火, 对孩子们永不服输、积极进取的心态进行引导, 充分调动孩子们对于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们的聪明才智。不仅要在学习上取得进步, 而且, 要在为人处事、意志品质等方面得到更好地锤炼与塑造。赏识后进生的时机十分重要。比如说, 一个后进生取得了进步, 如果老师私下里与学生交流, 对学生进行肯定, 当然也能对学生有所触动。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学生的进步提出表扬, 那么, 其带给学生的“兴奋指数”必然会更高, 也更容易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学生今天取得了进步, 我们推迟到明后天或者更远的时间点来进行表扬, 学生就会因为没有及时得到鼓励而失望, 从而大大削弱赏识效果, 再补也效果甚微了。一般来说, 在学生取得成绩以后, 要在第一时间把这种赞扬和肯定传递给孩子, 这时候的赏识最能激发孩子的潜能, 孩子最容易从赞扬和鼓励中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

三、赏识程度要适中

俗话说, 过犹不及, 如果一个后进生比较轻松地做成了某件事情, 老师给予了不切实际且大张旗鼓的夸赞, 这种过度赏识, 可能会引发学生的骄傲自满情绪, 甚至可能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而如果赏识的力度不够, 又可能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这就需要老师在赏识时运用恰当的语言和动作。有时一句话, 一个眼神, 一个手势, 就能包含太多的言语, 而有时我们需要告诉学生, 你哪里做得很棒, 老师为你骄傲。

四、赏识氛围要营造

良好的学习氛围, 是促使学生成长进步最为重要的基石, 在一个大家齐头并进、共同努力的大环境中, 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压力, 但有压力才有动力, 在这种压力的驱动下, 后进生必然会为了进步而努力奋斗着。因此, 老师就要着力营造奋发进取、团结拼搏的良好氛围。良好氛围的形成, 也会为老师更好地开展赏识教育提供契机, 而这样的良性循环,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不过这绝非一日之功, 不仅需要老师为人师表, 有良好的素养, 在言行举止等方面做好表率作用, 同时, 更需要营造更多的氛围来赏识学生。

老师要随时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 发现其“闪光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在一个优秀老师的眼中, 并非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很理想, 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优点, 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说在学习成绩方面、在礼节礼貌方面、在热爱劳动方面、在开拓创新方面等等。后进生也许学习成绩不理想, 但其一直在努力学习, 态度很认真, 老师应当适时地对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予以鼓励;有些后进生虽然犯了一点小错, 但是能勇于承认错误本身就值得赞扬;有些后进生球踢得很好, 老师应适时地与学生一起分析球踢得好的原因, 比如除了感兴趣外自己后天的锻炼也很重要, 同样, 学习上有了这两点学习成绩也会很棒。只要老师能够适时地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 孩子们得到赏识, 就能迸发出令人难以相信的力量, 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克服自卑、消极的心理, 培养起积极、阳光、乐观、奋发向上的性格和完美的人格, 在各自所擅长的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

3.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篇三

理念提升,完善制度

2015年9月,随着汤河口镇中心小学领导班子的进一步调整,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管理理念、管理目标也随之进一步完善与提升。经过学校领导集体反复研究、充分论证,决定以“注重人本,科学管理”为切入点,将学校办学宗旨确定为“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让学生因教育得到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让教师因教育得到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学校因教育得到发展,成为和谐优质的校园”。学校校训调整为“习惯很重要”,学校校风调整为“让读书成为习惯”,干部作风内化为“让智慧滋养人生”,教师教风提升为“有爱就有一切”,学生学风塑造为“我的学习我努力”。

一系列办学理念的提升,旨在追求汤小人“注重细节,形成习惯,养成品格,奠基人生”的办学特色。为了落实学校办学理念,使学校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本化的道路,学校干部、教师代表对各岗位教职工的工作状态、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的发展现状及教育教学质量现状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深入剖析,从便于学校办学质量提高与教师自主发展的高度,相继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了各岗岗位职责,最终出版了汤河口镇中心小学自一九四八年建校至今的第一部相对完备的学校管理工作文件汇编——《意识与规则》。

尊重教师,搭建平台

对教职工的最好尊重方式莫过于尊重他们的劳动。因此,学校注重保留教师们的工作痕迹,视教师们的工作过程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绝无仅有的财富。从2015年9月起,学校对教师的各种工作材料随时收集、随时整理,为教师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到目前为止,共分类整理、装订学校管理档案、教师业务档案、青年教师成长档案500余册,这些浸透着干部教师汗水的文字材料、影像材料就是对教师们最充分的肯定。

同时,汤河口镇中心小学还将各种教学评优、教学竞赛、教师基本功竞赛甚至包括学生的各种竞赛活动以“扬帆杯”命名。“扬帆杯”的创建,为教师们搭建了科学发展、自主发展的宽阔舞台,教师们在学科竞赛中经受了磨炼、提高了技艺。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校还组织开展“建智慧型课堂,做智慧型教师”教学研究活动。活动主题的创立,旨在通过备课过程中教师对课标的把握以及对教材的理解,评价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以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启迪教师的教学智慧。

关注习惯,立德树人

汤河口镇中心小学围绕“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德育工作目标,立足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优秀的文明素养为工作重点,注重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健康健美、乐观向上的人格的形成。

以“缅怀革命先驱,做新时代阳光少年”为主题的清明节教育、以“放飞梦想,从这里开始”为主题的开学典礼、以“最是书香能致远,让读书成为习惯”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以“大山含情,师爱有声”为主题的教师演讲竞赛,无一不彰显学校教育理念的本真与内涵。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也许孩子们尚不能完全地理解弟子规那“三字”之内涵,但是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先辈智慧与人生哲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会被孩子们所接纳、所认同,也终将会成为影响他们终生发展的主流文化。

课间小憩,流连在教室旁,和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那片学生字画“我是小小书法家”的班级文化阵地便会有意无意地充盈着你的眼帘。

闲暇小酌,漫步在楼道里,闻着茉莉花的淡淡茶香,“学会学习,争当一颗最亮的智慧小星;养好习惯,争当一颗最亮的文明小星”的班风、班训便会有形无形地萦绕在你的脑际。

走进教室,回旋于桌椅间,伴着眼底的童真、童趣,孩子们的自创小报儿《小荷儿》便会鬼使神差般地引发你无尽的遐想。

一系列德育活动的开展,让汤小人见证了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看到了每个孩子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不屈不挠精神与面对挑战时那阳光乐观、坚忍不拔的美好品格。以先进理念培养习惯,用发展目光塑造品格,在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汤小教师展示了他们高超的育人才能与过人的教育智慧。

家校合作,其乐融融

学校的教育不是孤立的,为增强学校整体工作的透明度,调动学生家长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服务,努力构建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机制,于2016年3月,汤河口镇中心小学的“学校、社区、家长三结合”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并履行委员职责。

蹉跎的岁月依然蹉跎,不变的是永恒的信念。流失的光阴依然流逝,不朽的是虔诚的执着!未来任重而道远,汤小人将充满信心,为取得更大的佳绩、赢得更高的荣誉而并肩前行!

4.运动,让生命更精彩 篇四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激活生命,重塑生命,若生命是长河奔腾澎湃,则运动是其源头,若生命是佳木秀而繁阴,则运动是其养分。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我们的体魄,使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在繁重枯燥的学习之余,运动是最好的调味剂,让我们用轻松愉快的心情,感受生活的精彩和生命的美好。

在运动竞技中,那拼搏的身影,挥洒的汗水,热烈的掌声和加油的呐喊,让我们感受到了集团的温暖和积极向上的氛围;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让我们懂得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而塑造了我们高尚健全的人格品质。

5.生命让世界精彩作文 篇五

生命让世界精彩作文

生命让世界精彩一天,我在楼下的草地上玩,我不停地走来走去,时不时捡起地上的石子往远处扔去,石子落地发出闷闷的响声。草地上一个空旷的地方,耸立着一棵小小的野花,它一点也不起眼,但和草长在一起,倒也艳丽。细长的茎攀着一朵正努力绽放的`黄色小花,那一点黄色在空旷的平地上是那么耀眼。我扔出石子朝那朵小野花砸去,花儿倾倒了一下,又马上摇摇摆摆地站了起来。当我再次拾起石子时,小花又笔挺的矗立在平地上。冥冥之中,这不起眼的小花身上,一股力量震撼着我,那就是它不屈的生命力,不管它被什么什么东西伤害,它依旧以弱小的身躯笔直地站立着,装点着那片苍白的空地。我经常和家里的小狗玩耍,我们从家里一直跑出家门游戏,当累了的时候,它就躺在地上,慢慢地露出它那大而圆的肚子。我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个小东西。突然我们手停了下来,停在了它的胸前。“扑!扑!扑!”一股跳动的热流从我的掌心一直传到我的心里。我静静地感触它的心跳,那一阵阵强有力的跳动,就是这只小狗的生命,这生命只属于小狗,安是那么地渺小,却又那么强烈。我的心怦然一震:生命竟是如此强烈,如此珍贵。顽强不屈的小野花儿用它娇小的生命点亮了空地;活跃的小狗用它渺小的生命愉悦了我的心情;平凡的我正用我的生命给我的家庭、我的学校、我的朋友添一分精彩。多么美妙的生命啊!“生命”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北湖路小学四(2)班:黄芳邻指导老师:李 萌

6.创阳光校园 让生命绽放精彩 篇六

“阳光”给人温暖,象征着朝气蓬勃、温暖如春、光明正大、奋发向上的品质形象,这正是我们在教育中所追求的人性中最完美、最灿烂的人格。几年来,中心学校以“给学生创造愉快体验,帮学生养成健康身心”为办法理念,努力打造愉快的教学模式,阳光的育人氛围。伴随着课改的契机,我校在注重学生智育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把美育和智育相结合,把美育与德育相融合,尽最大能力培养“阳光学生”、“阳光教师”,打造“阳光学校”。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建构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监护体系

1、确定领导小组,组建教师队伍

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心理教育目标、任务和措施,形成了全员育人的体系。心理教师、政教处、教务处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各班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协助心理健康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助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对心理教育领导者、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素质培训,培养一支身心健康、懂得心理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法的教师队伍。

2、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个别辅导。

我校设立了心理辅导室,设置了一名专职的心理教师,心理教师为心理活动室的负责人,心理教育教师严格按照规定每天定时开放,针对来访学生、班主任老师、家长所提出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

感、自我意识发展、亲子沟通、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问题开展心理咨询与个别辅导,给予引导与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出有效建议。认真做好咨询记录,针对特殊学生情况,及时与老师、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引导学生,促进了教育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得到学生、老师、家长的一致喜爱与认可。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1、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主题班会课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我校充分利用了班会课这个主要教育阵地,要求每周一次主题班会课,各班主任老师结合年级学生特点及工作重点对班会课认真组织、精心设计,并确保班会课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从而进一步提高班会课的质量,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一年级小学生出入校园,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高年级,尤其是初三年级,面临中考的压力,难免有焦虑、紧张的情绪,班主任通过开展“我的梦想会开花”等主题班会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信心,帮助学生增加正确的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正确面临中考。然后学校提供机会和舞台让班主任充分交流和展示他们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教训。

2、学科教育渗透,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在各学科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思想,有效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倡导发掘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心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目标是否达成,以突出学生情感认知的变化,让教师们以良好的师德和精神风貌影响学生心理,塑造健康人格。

3、每学期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今年我校以“六一”儿童节为契机,以学雷锋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为载体,在学生中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他们认真学习美德少年事迹。平时,在学校采取的各项活动中,对“学习雷锋 做美德少年”活动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发动,依托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站、板报、故事会、课前一分钟演讲等宣传阵地,对活动的目的、要求、意义进行了广泛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一年来,我校组织开展“一帮一”师生结对子活动。活动中,每位老师要做到“四个一”:每一周至少和学生谈一次心;每月和帮助学生总结一次;每学期必家访一次;期末每位老师写一份工作小结。

此外,我校每年举行校园文化艺体节、师生演讲大赛等活动,教育文化氛围浓厚。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发挥个人的潜能,我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活动。组织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篮球赛等,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才能专长,并将优秀作品和活动照片在校园内展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三、注重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交流

结合家长学校及每学期的家长会、开放周等活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与交流。每学年针对不同年级家长开展了不同的辅导内容,内容丰富,涵盖了新生适应问题、考试焦虑、家长和学生沟通、创建学习型家庭等等。

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阳光教室——每个班级提出各自的班级奋斗目标、口号,并加以修饰和装裱,挂于教室门口,在班级的墙壁上粘贴学生各种优秀的学科

作品,悬挂学生的心言心语,利用教室角落设计“绿化角、书香角”等。阳光办公室——利用花卉、工艺品装点办公室,使温馨的办公环境给教师以家的感觉。

2、学校图书室有专门的心理类图书资料,供全校师生查阅。校园内有专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栏。学校结合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手抄报制作比赛等,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健全自己的人格,拥有阳光的心态,全面健康的成长。

3、阳光广播——学校音乐铃声采用欢快优美的钢琴曲,课间广播里放着优美的校园歌曲供学生欣赏。各种有趣的课间游戏让学生兴趣盎然。午休时,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为大家播音。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师生的情操。

4、阳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了体育室,校园内设有篮球场地、足球场地、塑胶跑道、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利用课间操,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学校还定期组织越野赛、课间操、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比赛,让学生身心都得到了健康的成长。

五、建立人文的、发展的评价机制

(一)大力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建立“阳光少年”评价体系

1、每学期设立自强自立阳光少年、科技创新阳光少年、爱心助人阳光少年、环保护绿阳光少年、才艺特长阳光少年、身强体健阳光少年等评选。

2、实行阳光评语。把学生的评语改为班主任寄语、同学寄语、自我激励、家长寄语四部分,力求以全面、富有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激

发学生上进的信心。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长,以激励他们积极进取。

(二)对教师的评价机制

我们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更加关注教师内在的精神生长,更加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和发展。采取了自我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学生和家长评价等多种途径,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课堂观摩、案例点评等多种形式,做到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使得评价更加公正、全面,教师也更容易接受。

7.让明天的教育更精彩 篇七

去年, 刚接手一个五年级班, 我就发现班上有一位特殊的孩子。那是开学的第一节课, 为了融洽师生关系, 尽快了解每一学生, 更有效地开展班级工作, 我先把自己推荐出去, 说“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 叫刘秀珍, 和我一起来学习数学, 将来一定能够成为大名鼎鼎的数学科学家。你们想不想当科学家?”话音刚落, 教室顿时沸腾, 不一会儿安静了。紧接着, 我让每个学生当众作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王莉, 担任班长, 愿意和您一起学习数学, 想当地质科学家。”“我叫刘强, 是学校百米赛跑冠军, 想当世界冠军, 也喜欢唱歌。”轮到小霞了, 可她却红着脸, 头埋到胸前, 一声不吭, 一点也不动地坐在座位上, 一双大而无神的眼睛偶尔瞟你一眼。这时, 她的同桌站起来说:“老师, 她叫小霞, 她从来都不说话。”后来我了解到, 她属于忧郁症, 上课不到两分钟就走神, 两眼盯着天花板发呆;她性格孤僻, 从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就连上体育课、电脑课也不去。她很敏感, 对人充满敌意, 有人与她交谈时, 她总是惊恐地瞪大眼睛, 不言不语。

在了解情况的同时我进行了家访, 得知小霞的爸爸妈妈感情不和, 而且她智力也不太好。从小胆小害怕, 又怕见陌生人, 在外面从不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 总是独自一个人在墙角下玩。由于长时间不与同龄人说话交流, 造成心理上的严重孤僻闭塞, 使她天天闷闷不乐, 天长日久患上了抑郁症。我看着小霞, 陷入了沉思。滴水尚能穿石, 难道我们的爱心不能使她开口说话吗?我们的沟通就从这里开始了。

二、案例分析

智力差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智能发育不全或精神发育迟滞, 以智能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显著落后为其特点。要改善智力差的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 教育是关键。家长、教师可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原理及方法进行多方位辅导, 即多支持、鼓励、接纳、安抚, 多听听她们的想法, 并给予恰当的引导, 提高她们的认识能力, 以增加她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稳定的情绪, 进而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主要措施

针对小霞的特殊情况, 我和其他任课教师经过多次研究探讨, 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她学习的方案。如单独给她“吃小灶”, 不厌其烦地跟她交谈, 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几天下来, 有的老师失望了:“我们跟她说话就像对牛弹琴, 就是牛偶尔还能叫一声, 可她一声也不吭, 好人也被她急死了。”我苦笑了一下, 我也真想听听她说话的声音啊。为了使小霞的情况好转, 我利用业余时间, 到图书室借来有关智力有问题的儿童的资料, 上网查阅有关信息, 找心理医生, 仔细研究, 从中了解到要想使这类孩子的身心能够良性发展, 单靠普通的药物治疗是绝对做不到的, 更要在她们身上倾注常人难以做到的爱心和耐心。在日常生活中, 一些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也要关心, 如小霞的红领巾散开了我会微笑着帮她重新系上;衣服乱了, 我会帮她整理好;妈妈给她穿上了漂亮的衣服, 我会夸她真漂亮!

课堂上, 每当布置学生做练习时, 我都会走过去轻轻地问她:“会不会?”如果她点头, 我就加上一句:“等会儿举手回答好吗?”她如果没有表示, 我就重新给她细细地讲解。有时候她不举手我也热情地鼓励她:“小霞, 你来回答好吗?你一定能够回答出来。”补课时, 我也经常问她一句:“会不会?回答我好吗?”这样的话, 这样的事, 一天里不知要重复多少次, 重复多少句, 明知不会有回答, 我却执著地问呀, 问呀, 因为我的内心还抱有希望。我深信, 一次次的问话, 会带去我对她的关注, 会带去我对她深切的爱, 也会带给她奋发向上的力量和信心。就这样, 日复一日, 月复一月, 小霞没有辜负我对她的耐心和爱心———有一天上课时, 我发现她的手怯怯地举起来了, 虽然举的不高, 不那么自然, 但也足以让我欣喜若狂!我激动地请她回答, 没想到她答得竟然那么清晰、准确。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们终于沟通了!同学们沸腾起来, 教室里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孩子之间最容易沟通。为了巩固这一硕果, 我特意召开班委会, 让班干部带动队员与小霞耐心地进行交流, 增进她与人交往的愿望。我把全班队员分成12组, 每天都有一个小组采取各种方式与小霞聊天、做游戏。慢慢地, 她开始离开座位, 和同学们一起到院子里做游戏。虽然依然不说话, 但她的这一行动标志着她又向康复之路迈进了一步。

为了能更深地走进小霞的内心世界, 我与其家长达成协议, 利用课余时间为她补课, 然后把她送回家, 增加与她接触的机会, 以赢得她对我的信任。补课时, 尽管问她什么她都不作声, 但我仍坚持与她交谈。回家途中, 我会问她喜欢爸爸还是妈妈, 喜欢吃什么, 喜欢玩什么等简单问题。一开始, 她很少言语, 渐渐地, 她偶尔也回答我的问话, 后来她已经能主动地跟我交流。“有一次, 我倒退着跑, 一下子被一块砖头绊倒了。嗬, 头上一下子起了一个大包。”说到这里, 她笑嘻嘻地摸了摸头。我又惊又喜, 这是我认识她以来她说的最多的一段话!我们你一言我一语, 开开心心地说了一路。更让我想不到, 我也从来不敢奢望的事发生了。那是之后的一天早晨, 我在去学校的路上遇见小霞。正想像往常一样跟她打一声招呼 (打招呼她也不吱声, 甚至都不看你) , 忽然听到一个很小的声音:“刘老师好!”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往四周看看, 这里只有我们两个人。“刘老师好!”这一次, 我真真切切地听准了, 是小霞在向我问好呢!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在常人看来, 这是多么平常的事情, 但发生在小霞身上是多么不容易呀!之后的十多天里, 我都深深地沉浸在这份激动、喜悦和兴奋中, 我为小霞又向健康迈出了飞跃性的一步而感到高兴。

四、教育效果

8.音乐,让生命更精彩 篇八

“在指挥界,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扬一直是个话题。”

这是本书的开卷第一句话,这句话一下就吸引了我。文章的缘起,来自一部纪录片:卡拉扬晚年,某次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执棒,取得巨大成功,在和前来祝贺的夫人拥抱时,他喃喃自语:“富特文格勒又要不满意了。”这样一闪而过的一个细节,一般观众可能都不会注意,却被作者抓住了,并由此生发开去,深入剖析了卡拉扬的“心事”。文章不长,却跌宕起伏,把两人所代表的不同指挥流派,两者纠葛的来龙去脉,乃至个人行事作风等等,都作了简明生动的勾勒,展示了卡拉扬内心真实的一面。作者的敏锐,和对材料的烂熟于心,由此可见一斑。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在《伯恩斯坦的痛苦》一文中,作者又抓住了一个难得一见的镜头:伯恩斯坦头发凌乱,趴在工作台上,右手无力地前伸,手中的笔脱落,墨水滴落在几经涂划的乐谱上。由此出发,作者以富于感情的笔触,为我们解析了一个英姿勃发,极具个性的一流指挥家,如何一生钟情于创作,却始终离作曲顶尖大师差一步,徘徊于创作和指挥之间的内心纠结和隐痛。

正如大提琴家王健在为此书作的序言中所说:“我是海杰的知音,他的话我听得懂,还经常被他的话感动。”作者经常从一个镜头、一个细节、一个契机展开,再加上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叙述能力,深入浅出,使此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某种意义上说,还颇有点“可视性”。因而与一般乐评相比,就少了点隔靴搔痒,多了点亲切感人;少了点玄虚空洞,多了点真情实景。也许这就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书的上半部分主要谈交响乐,下半部分则主要谈歌剧。此书的第二个特点是贯通,可以看出作者涉猎甚广,用功颇勤。书中很少有对某一曲目条分缕析的文章,更多是依仗作者对音乐史和音乐家的熟悉,把作品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从自己的认识过程和感受出发,广征博引,触类旁通。丰富的材料在作者的糅合和比对下,展示了别样的风采,尤其是对于欣赏歌剧,起了很好的导引作用。例如,作者把1996年七十二岁高龄的男高音贝尔贡齐在大都会歌剧院的引吭高歌、2005年男高音弗洛雷兹(Juan Diego Florez)在演唱《军中女郎》中的咏叹调“快乐的一天”时,“连喷十八个高音C”等集结为歌剧中的难忘时刻;把2001年在意大利演出的《弄臣》第二幕中,由于演唱出色,吉尔达和父亲利哥莱托的二重唱,与紧接着曼图亚公爵的咏叹调“女人善变”都让人欲罢不能,连唱两遍以及2003年,法国女高音娜塔丽·德赛在演出托马(Ambroise Thomas)的《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发疯时非常投入,乃至指挥一时无法继续,索性放下指挥棒,与观众一起向她鼓掌等精彩场景,汇集为歌剧中的疯狂场面;还有歌剧中的谢幕、一曲难忘、小角色之死等等,都在他的笔下一一再现,引人入胜。对“三高”以后的男高音和卡拉斯之后的女高音,他也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除了对一干名家名剧的评述,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有相当的篇幅,对国人原创的歌剧,如《秦始皇》《赌命》《西施》《楚霸王》等作了中肯的、相当内行的评论,关于剧本和音乐的得失,往往一语中的。

书中更有启示意义的是作者对音乐热爱与分享的理念。任海杰先生是位报社编辑,无论是职业,还是家世,完全没有一点音乐的专业背景。而且据《中国乐评人手记》一书所收录的,他的自述《音乐唤醒了我的第二次生命》所言,他是从小喜欢书法,而后喜爱文學,从事小说、散文创作,颇有收获;而与音乐,尤其是西洋音乐,早年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直到“人到中年时,是音乐,猛一下开启了我灵魂深处的一扇大门,它让我领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那么美妙,那么至情,那么丰富,那么百感交集。我仿佛重新开始了一次新的生命旅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收听上海电台的调频音乐开始,此后,就像“着了魔似地”,他没日没夜地听音乐,最多时,一天听十多个小时。他把晚上听音乐视为一天的“第二幕”,有时,听完现场音乐会,回去还要听唱片来进一步消化。他把音乐视为“生活的兴味,生存的乐趣,生命的境界”。他说:“一种全新的体验、感悟和境界似乎在召唤着我,使我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产生了想倾诉什么的愿望和冲动。”

还是王健先生在书序中说得好,任海杰“与生俱来的艺术敏感和对音乐的热爱,是他最大的发言权”。这样的感受日积月累,喷涌欲出,他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乐评的天地。不是因为职业的需要,不是为了卖弄学识,而只是热切地希望有个途径,能跟同道友朋们分享。

如果你有机会能看完这本书,相信你会悠然心会:从一个“半路出家”的乐迷,到一个有一定影响的乐评人,无论是他的爱乐经历,还是他的乐评,他都像我们身边的老朋友一样,不是那样遥不可及;他在对我们絮絮而语,他在与我们携手并行,一起走向更美妙的音乐天地。全书的最后,作者引用了德国钢琴家弗格特的一段话:“人不想变成机器,就应该亲近音乐和艺术……音乐真的能感动人,而这份感动会改变人的一生,让生命更精彩。”音乐已经改变了任海杰先生的一生,那么,是否也会改变你我的人生呢?

9.让生命绽放精彩作文400字 篇九

我喜欢画雨。多少次,我在没有色彩的白纸上画出千丝万缕的雨丝,灰蒙蒙的,牛毛细雨般的若有若无,地上的小草被它洗得干干净净,那绿显得更可爱、更诱人,如同从远处传来的悦耳的琴声,眼前的景物朦朦胧胧得让人看不清,我沉醉在那梦幻般的意境中了。

我喜欢听雨。春雨的“沙沙”声让人听着轻松舒服,夏雨的“哗哗”声让人听着富有活力。雨滴滴入盛满水的盆中,发出“叮咚、叮咚”的响声,千滴万滴的雨滴滴入水中,汇合成一曲优美的天籁之音。听雨,是多么悠然自得的事啊。

我喜欢看雨。看它那昙花一现的风采,的确像一篇文章中所写的,它像玉兰,一种透明的、可爱的玉兰,它滴入水面,开出千朵万朵晶莹的小水晶。雨滴像儿童的眼睛,是那么的纯洁;眼前呈现的一切是那么的祥和,周围很安静,感觉凉凉的,犹如一首悲凉的歌,让人回味无穷。

10.教育,让生命精彩(晏晴) 篇十

22、企业组织健身,职工体质提升。

23、运动健康,快乐成长。

24、健身,健心,贵在坚持。

25、坚持就是胜利。

26、让运动挥散汗水,让青春闪耀光芒。

27、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提高民主决策水平。

28、健康你我他,幸福千万家。

29、企业心系你我他,健康生活人人夸。

30、挥毫运动狂热,展现体育风貌。

31、新北京,新奥运,新教育,新形象。

32、全民健身我参与,健康生活我拥有。

33、健康无极限,快乐无极限。

34、我健康,我快乐。

35、企业运动人人参与,健康生活人人受益。

36、我运动,我健康;我参与,我快乐。

37、运动健身人人参与,运动快乐人人分享。

38、健身竞风流,人生更精彩。

39、职工健身手牵手,企业运动心连心。

11.肠道健康,让生命更精彩 篇十一

傅传刚教授指出,大肠是消化道最后部分,包括结肠和直肠。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究其原因,可能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结肠镜的广泛应用使结肠癌的诊断率提高,以及人类寿命延长导致大肠癌的表现率升高等因素有关。傅教授建议,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腹痛、腹泻、脓血便、大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等),有大肠癌、腺瘤型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者,以及有癌症家族史、盆腔放疗史、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应定期行结肠镜检查。

徐晓东博士通过三个真实的病例,向大家讲述了大肠息肉与大肠癌之间的关系。徐博士指出,大肠息肉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良性肿瘤,由于约70%的大肠癌是由腺瘤型息肉演变而来,故腺瘤型息肉是危险的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必须立即处理。而结肠镜是诊断、治疗大肠息肉的最“给力”的方法。

吕桂芬护士长鼓励大肠癌患者要积极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就大肠癌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讲解。

讲座结束以后,长海医院肛肠外科的十位专家参与了义诊活动,现场气氛异常热烈,咨询台前很快排起了长队。记者发现,不少读者是“有备而来”,他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病历请专家过目,听取专家的意见。还有不少读者向编辑部建议,希望《大众医学》以后多多举办此类健康讲座活动,让更多关注健康的人获益。

12.联系实际,让思想品德教育更精彩 篇十二

一、对教材相关观点的拓展和升华

科学发展观是教材的一个重点, 但教材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能力, 仅浅显地解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学生听后有一种“不知其所以然”的迷惑。教师应及时研读相关资料, 做适当的拓展和补充, 加深学生对某些理论的全面认识。最后请大家给本地政府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献计献策, 学生畅所欲言, 很多建议都有一定的价值。

二、具有新颖性、时代性

教师进行诚信教育时, 首先让学生自己畅谈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名言和举动, 如为了增强说服力, 教师讲了全国诚信道德模范———辽宁省的武秀君, 帮助逝去丈夫偿还300多万元债务的故事。学生听后深受感动, 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中, 不少同学表示:如今构建诚信社会, 有许多人在默默践行着“诚信”这一传统美德, 自己也责无旁贷。显然, 材料的震撼力远远超出了“商鞅立木”、“曾子杀猪”这些古老的故事。

三、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

在进行创新教育时, 很多学生认为创新离自身很遥远, 主要是科技人员的事。教师列举了去年《新华日报》刊登的获得2007年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两个中学生事例:一位女同学在帮母亲晾晒衣服时, 发现有的衣服领口过小晾衣架很难穿进去, 她运用磁场原理发明了“可折叠的晾衣架”。在晾衣服时, 先放下晾衣架的一侧, 等另一侧弄好再用磁铁将这一端吸起来晾晒;另一位同学发现骑自行车爬坡时很费力, 他运用杠杆原理, 在自行车的“脚踏”上大做文章。这种脚踏在上坡时“力臂”会自动向外扩张延伸, 下坡时则会自动缩进, 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讲完后, 大家都很惊讶:“原来创新无处不在啊!”教师及时组织大家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 你如何去创新?”学生谈了很多有创意的设想, 事后部分同学还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亲手进行了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贴近社会生活

关注民生, 是教材的重点, 也是近年的热点。如何去做?学生知晓的也就是取消农业税、免除学杂费等书本上的材料。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教师应首先引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一目标, 同时结合实际, 列举近两年全省改善民生的部分数据。特别指出, 全省今年免除书本费, 政府财政补贴了几十个亿, 详实的数据, 冲击着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认识到, 政府真的是以人为本,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了首位, 心中充满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和热爱之情。

五、不回避热点

对社会热点问题, 只要选择好角度, 说服力无与伦比。“嫦娥一号”绕月探测, 教师重点强调了“整个工程有七大系统组成;有110多个院校、300多个单位、数十万人参加了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让学生感受了教材中“成功需要合作”的道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公布, 教师联系教材向学生侧重强调了“法定节假日安排要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这一原则。“春节, 全家人团圆和美, 畅想未来, 祈愿丰收幸福;端午, 这为一位伟大爱国诗人而设立的节日, 原汁原味流传2000年而不走形, 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中秋, 让‘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流传四方……”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 让许多沉迷、崇尚“愚人节”、“感恩节”的学生从这些洋节日中解脱出来, 更加热爱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

13.让生命因阅读而精彩(读书笔记) 篇十三

让生命因阅读而精彩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说的多好啊,阅读=悦读。

在阅读中寻找那份心灵的宁静;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阅读中摒弃浮躁修炼自己;在阅读中寻求教育的真谛和方法。让自己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成熟、在阅读中走向优秀。让生命因阅读而精彩!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薛瑞萍著)

这本书,是贲友林老师对教学手记的凝炼与提升。这些文字是不折不扣的真实记录与切肤之感。全书充分展现了贲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和学生观。书的内容分成三大块:第一块是教育界几位知名专家对本书及作者的相关评说;第二块是贲老师的教学手记;第三块是后记《一路走来》。贲老师把自己的教学手记整理后分为四部分呈现:前行中的瞭望,摆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课堂。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本书的有关内容。

一、教育界几位知名专家撰文关于本书及作者谈了自己的看法,其中: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认为:贲友林的数学课堂是一个世界。……贲友林就是这样一个瞭望者、摆渡者、跨越者,他永远听从‚彼岸‛的召唤,永远寻找新的起点。此岸与彼岸的转换,让他成熟、深刻起来,也让他有一种诗意的栖居。

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阎勤认为:‚贲友林老师如果还有什么高明之处,那就是细致和敏锐。他如同一个出色的侦探专家,心细如发,目光敏锐……他的反思,经常是由细处、浅显处入手,向大处、纵深处发挥,不落俗套。这种长期锻炼才形成的个性,又使他处处留心、时时留意。所以贲老师好像天天都有素材可写,其真实的原因是他比我们多看了一眼,多想了几步。‛

特级教师,原教育部小学数学教材审查委员顾汝佐认为:贲友林老师的教学手记,情真意挚,详细地记录了当代少年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也如实记录下自己教学的成功、挫折与失败,并及时抒发了自己的改进设想。贲友林老师的教学手记,正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实反映,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源。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二、阅读感受

贲友林老师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坚持写教学手记,传达着‚我手记我心‛的写作追求。是他坚持每天都刻画不同内容的平凡,把坚持看成一种责任,所以说,他成功了,这样的成功是必然的。哲人说:机会往往光顾有准备的人。看着《此岸与彼岸》我深深的体会和感应到了一位教师的朴实,一种思想的沉着、一种行为的坚韧、一种人生的品质。他以 ‚前行中的瞭望‛、‚摆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课堂‛,无不呈现出一种朴实和凝练的‚记实+思考‛,来诠释他人生的追求,正如他自序中所言:‚反思,链接着现实与理想,关注现实,指导未来。反思,改变我的教育生活,使我成为注意自己的人,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我想,贲老师认真,不仅仅是认真,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且是在真实的思考。在切实的课堂中记录着自己思想,记录着学生的思想,记录着点点滴滴。这是他的生活,这也应该是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都是教师,我们有着同样的职业。可是他做到了,而我们却没有。这就是差距。其实我们每个教师每天也都在反思,但我们常常缺失的是:反思,没有留下文字痕迹。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解读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共有七个章节,它的导言是‚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是‚教师的心灵‛;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

读这本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看着看着,我就好像进入了情境,一切都像是自己臵身在那个课堂里;也像正在与身边教师向我娓娓道说着他心中的困惑与反思,无疑也让我产生共鸣。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能关注全体学生,对那些东张西望的个别学生,拿他们毫无办法,停下来让他们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又耽误其他学生。结果听之任之,长此以往,他们的‚开小差‛成愈演愈烈之势。影响了全班的教学效果。这恰恰是我恐惧的地方,原来是自己不能敏锐地读懂这些学生的行为,不能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没有摸清他们的所思所想。

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首先应该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就是教师应该了解自身现状,包括对自己职业特点的充分了解。应该明确,要改变教育对象,也要努力改变自己,从而产生改变自身的动机。其次教师专业思维的发展,就是教师在从事专业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由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思考将经验转化为理论能力,教师在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之后,通过实践、思考转化为经验的能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单一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教材的新内涵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

纵观国内教育家走过的道路,有三个共同点:一是熟悉本国的(甚至是外国的)教育史;二是热爱教育,并了解当前教育的需要;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希望大家能立即能行动起来,积极探讨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加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不断反思,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做一名享受教育幸福的“心灵之师”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有感一

炎炎七月,手棒《教学的勇气》一书,每次总有大汗淋漓之感。可心里的喜悦,却是另一番滋味。我知道这是《教学勇气》带着我进入到了另一个境界。不仅使我沐浴了一位大师的教诲,而且从新的视角来感悟平时教学存在的症结所在。

真正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不能让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如果是这样,学生定会感到索然无味。我也发现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课堂就是自己的舞台,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在这样的网中教学生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读了这本书感触最深的是:作者认为良好的教育不在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教学就是人与人的心灵交流,是生命本身的一件快乐的事。

我体会着在课堂上师生精彩的配合,心灵的撞击而产生的教与学双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课下来,自己都会久久回味。那时就是觉得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莫过于教师。但有时也会感到情绪的低落,感到与学生距离遥远,我知道自己爱学生,可他们为什么与我有距离?幸亏我知道这种时刻总会过去的,风雨之后总有阳光。于是乌云确实也就这样慢慢过去。看了帕尔默的话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并不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数量也并不少,快乐与痛苦并存,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着的,我释然了。而且因为帕尔默,我发现了原来我的痛苦也是来自我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看来这也是种与幸福并存的痛苦了。教育是最复杂的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阳光,教师也迫切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完满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

《教学的勇气》恰好是引领教师进行心灵之旅的导航图,帮助教师找回“失落的心灵”的导师。我会努力象帕尔默所期望的那样,真正地向世界、向生活、向同伴、向学生敞开心扉,做学生的大朋友!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坚持,坚持再坚持

读《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二

今年暑假,我最大的收获是读了帕尔默的《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天气虽然炎热,可心中却静如止水。我要感谢美国著名教师培训专家帕尔默,带着我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使我沐浴了一位大师的教诲。

是的,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教师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我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学勇气,像许多优秀教师那样,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作者告诉我们:30年来努力探索教学技巧,掌握的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我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在《教学勇气》这本书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我,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来说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我们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时常会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我们的教师仍然心灵缺失,仅仅依靠重新编制课程、停留在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巧层面上,改革永远不可能成功;如果我们不能唤醒以及激励作为优秀教学之源的“人的心灵”,教学现状永远不可能改变。教育是最复杂的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阳光,教师也迫切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完满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的勇气》恰好是引领教师进行心灵之旅的导航图,帮助教师找回“失落的心灵”的导师。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教师需要心灵之旅,这是出于教师天职的神圣!是由于我们都有渴望教育返璞归真之心!因为教育的最高理念是从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引发出学生的鲜活生命潜能。这需要教师能够成为唤醒学生内心真谛的心灵导师,而且,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他的自我意识深层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才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近日,在论坛中看到许卫兵校长在报告《超越教材的勇气和底气》中也引用了帕尔默的两句话。一是“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二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从中可以看出许校长对这本书是颇有研读,不然,也不会这么“特别关注”。

看来,要想真正弄明白《教学勇气》的真谛,或许是一个长期的坚持阅读的过程,路途虽然艰辛,不过,我还是会一步步朝前走,哪怕一点点„„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那个“苹果”

----《还有一个苹果》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为《还有一个苹果》的文章。文章虽然短小,但是文章的主人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挥之不去。不禁让我想起了海明威的一句话:“没有谁能够真正地打败你,除非你自己先倒下。”

文章讲述的大意是:一场突然而至的沙暴,让一个独自穿行大漠的旅者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装干粮和水的背包也不见了。翻遍了所有的衣袋,他只找到一个泛青的苹果。他攥着那个苹果,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里寻找着出路,饥饿、干渴、疲惫一起涌上来,已数不清摔了多少个跟头,只是每一次他都挣扎着爬起来,踉跄着一点一点地往前挪,他心中不停地默念着:“我还有一个苹果,我还有一个苹果.........”三天以后,他终于走出了大漠。那个他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苹果,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他还宝贝似的擎在手中,久久地凝视着。

在敬佩旅行者之余,我不禁惊叹:这样一个泛青的看似微不足道的苹果,竟然有如此神力!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形。

一年前,我从一所镇中心小学来到一所偏远的“村小”(一所城不城,村不村的),心里很是失落。以前的所有梦想,顿时化为乌有。整天过着“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加之,带的这个班的学生极其不听话,男生将近是女生的2倍,不好管理的狠。就别提班干部了,他们能管住自己的话,就算阿弥陀佛了。学生在全市教学统考中,排名比较靠后,领导心中的埋怨不说,我心中的委曲不知向谁去说?

这下子,一个难题摆在我的面前,我侅何去何从?打算放弃,还是坚持?这个头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茶不思饭不想。一次无意间听广播,听到全国十佳班主任老师袁凤勤介绍说自己一直带乱班,这样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我慢慢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适应了。只好打起精神来,想着各种招儿来治理班级。特地从淘宝上买回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修订本),从中“取经”,汲取营养„„

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败,会身陷某些意料之外的困境,这时,不要轻易地对自己说什么都没有了。其实人生如沙漠,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那个“苹果”。

自己对自己说:“我失败了,放弃吧。”那么你真的会躺下起不来。如果你说:“我还能坚持。”那么你果真就会有接着走下去的力量。人可以自己打败自己,也可以自己成全自己。

只要我们心中装有一盏不灭的明灯,有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努力去找,总会找到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那“一个苹果”。只要一直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行。”就一定能冲破困难走向成功!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与爱约定 诗意人生

——一位乡村教师的教育生活

《教书,不简单》这本书出自一位有着六年教龄的年轻编辑曾纪洲,这本书几乎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一口气把它读完,而且还想再读„„对于我们这些扎根乡村的教师来说,感到如同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一切都是那样亲切,一切都是那样自然,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做作,曾老师的教育智慧润泽了孩子的人生,饱含着对学生的挚爱,读着读着,有些篇章是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从一名房地产公司的营销策划到一所乡村小学的代课老师的蜕变,缘由为同学的一个电话“还记得我家吗?我暂时在我们这儿的村小代课,这里还缺老师,你来么?” 当时的他异常兴奋,说不上是什么原因,就像自己对此期待已久,几乎是未经考虑就答应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情愫,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合上书本的那一瞬,一个面带微笑、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充满激情、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曾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生活永远都有美好的一面,对别人眼中的苦闷,既然无力改变,那就换个思路,欣然接受吧。”

乡村的田野风光是值得曾老师留恋的。或许若干年之后,这风光漪旎的小坌村一定会引起曾老师的无尽美好回忆。“站在同学门前的田埂上,看着远处连绵的群山,依山腰而建的村落,竹林环绕;近处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我不由得深呼吸,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一幅幅画面的工笔描写,仿佛没有身临其境的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绚烂的映山红,黄白芬芳的金银花,热烈奔放的朱顶红,恬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静幽香的八月桂,花中君子的剑兰与墨兰,迎霜傲放的菊,典雅精致、或雅白或金黄或暗紫的雏菊„„”拥有了这份闲情逸致,就找到了生活中的美。让人挥之不去的,还有留在记忆深处的各种各样的野果。或许这里的风景算不上唯美,但至少有它们本该有的野趣。足以让我们留恋不舍,不舍的是这里的一草一木。花木无情,人却有情。

生活中,曾老师成了学生心目中无话不说的“大朋友”。外出游玩的孩子王,村里出入的丐帮帮主„„让你绝对猜不出他是一位乡村老师,十有八九是一个“老顽童”;一会儿下河玩水,一会儿上树,一会儿嘴上嚼草„„仿佛电影中的画面一样定格于各个场景,一个个镜头都会留下百分百的回头率。曾老师深信“只有真实的自己才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因为真诚缘于真实。真诚才是打动身边所有的人的致胜法宝”。曾老师也是一个心细如麻的人,发现学生的“衣领歪了,帮他们理平”„„看似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的动作,倾注了曾老师对学生的别样的关爱。正因为如此,曾老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和学生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

课堂上,曾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倾听者。“做人永远比学习来得重要。”他不仅教给了学生的知识,也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从小学会了以一颗感恩之心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者。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曾老师让学生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糗事。“约法三章”,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点点滴滴的小事儿,或许我们也曾经历过,或许我们也曾放纵过,可最后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于是乎,一些不平话、牢骚话,就会不由自主地蹦出来。看了曾老师的“这些话不该说”,我们的心中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班级管理中,曾老师可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者。“一个有绝招的老师,流露着率性的教育智慧。”遭遇挑战中折射出的教育机智:替众人开脱,揪出并孤立为首者。“当老师而不是班主任会有太多的遗憾”,一句话让人值得深思。为何现在的老师都避而远之,为何没有“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的气概?曾老师非同一般,高招、妙招迭出,就是对“疯子”母亲也有说不完的故事。

肖川先生说:“没有理想,就没有企盼和期待,也没有明天;没有信念,就没有勇气和毅力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的无数险阻和艰难;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没有情趣和艺术,生命之花就得不到醇美的滋养,理想、信念、智慧与真情,就缺少了最有力、最动人的表达方式。”这一切的所有,我们都可以从曾老师的文字中找到清晰的影子。

曾老师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体验乡村孩子的生活,互换角色使他们紧紧地生活在一起,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走进一个学生的心里只需要多点的关爱和鼓励。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教会他们诚实守信。对老师的怀疑和一种权威,在曾老师的引导下是信任与尊重。乡村学生的纯真和朴质深深打动着曾老师的心,他们建立的深厚的感情。

阅读此书就像一个个小故事的再现,都是新鲜的,都是充满韵味的,教给我们教书育人的小哲学,做人的大道理。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不允许失败的公开课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有感一

最近,听一同事提起大夏书系,于是,百度一下,发现大夏出的书真不少,并且贴近老师的日常生活,真是本本精华……于是从淘宝店网购一本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认真拜读之后,我对怎样当老师又有了进一步的

这本书如同一名教育战线上的 ‚老兵‛对一名‚新兵‛的娓娓述说,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给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很多让我迷茫很久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产生去阅读更多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积极愿望。

如今新课改中的‚公开课‛教学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线人员,经常处于实验阶段。校级研讨课、区级教研课、市级大比武……虽然花样繁多,可每个人都是乐此不疲地应对着。每个人都想追求尽善尽美的课堂。有的老师为了获得良好的公开教学效果,甚至提前作好铺垫——课前演练一遍又一遍。课上,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对答如流,顺顺利利地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老师开心地笑了,学生也言不由衷地笑了……

这本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病根‛。‚由于种种原因,公开课逐渐演变成一门不允许失败的‚艺术‛。为了避免‚失败‛,不少上公开课的老师备课时都经过了反复打磨,教学设计不允许轻易改变,使得课堂基本上处于比较‚安全‛的掌控中,也就是说,没有变化是这些课堂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但有时恰恰是因为缺少了变化,课堂就缺少了只有真正的挑战才能带来的真正的精彩。苏霍姆林斯基曾非常准确地指出: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料,而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娇嫩的心灵的儿童。‛

一节精彩迭出的课,其实更重要的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时刻关注学生,学生对新知的接受情况,对难点的突破之处,能根据学生在课上的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重难点,把学生‚需要‛的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给学生‛,而不是强加给他们……

这让我们深刻感受着:一节成功的课,它的诞生只能是在课堂上,在课堂的实施之中,在不确定的变化和调整之中。因此,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计划。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生成性发展。的确,顺利的一节课的背后是什么,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它一直触动着我的灵魂深处,细细品读,耐人寻味。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走进学生,做学生的大朋友 ――读《教育的55个细节》有感

合上这本书,55个细节如影片一样清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老师在潜移默化中是如何教育学生,传授学生知识,如何与人处世。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位老师对学生有一颗爱心,对自己的工作总是充满激情和信心,跟学生在一起打交道,我觉得他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学生既怕他又从心眼里喜欢他,因为他总能给学生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快乐。

跟孩子打交道是一件耗费精力的工作,无论你经验多么丰富,也总会担心,甚至害怕出现一丁点失误。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世间责任最重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孩子。但我从这位老师与孩子的相处中,看到了老师的睿智,灵活性。他总能用一颗童心去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我发现有些老师,包括家长,为了赢得孩子的好感,对待他们过份溺爱,过于宽松,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位老师有一套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了一种组织概念和明确细致的规则,同时让学生感到安全、舒适。看来,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学习。

制定严格的纪律会为你赢得尊重,然而,还是会有些孩子不喜欢你。要想让学生喜欢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位老师他却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每年的暑假期间,在没有见到新学生以前,他会给他们写信,并总是随信寄去很多照片,开学的第一天,他用幻灯片向学生作自我介绍,以及曾经游玩过的地方,还介绍一些自己童年时的趣事,他目的是让学生尽快的与他建立起联系。他另外的一个好办法是想方设法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他提醒我们,当学生们知道你想让他们喜欢你时,你等于授之于柄,结果孩子们会利用这一点而无所顾忌。要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不喜欢你,或不给你面子,你对此毫不在意。你不能过分要求孩子,那样你就无法真正去爱他们,如果你无法爱他们,也就不能严格要求他们。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告诉孩子我们需要他们如何表现和行事的时候,必须要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能够分清是非。孩子们想知道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着他们,关心着他们,在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去达到你的要求之前,他们知道你也愿意付出努力,一旦你这样做了,你跟孩子们的相处会更容易,更愉快和更有意义。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要充满激情,用快乐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并且尽可能的为孩子们创造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意义的生活,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让他们享受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一看作者,原来就是网上曾评价的“另类校长”――郑杰老师。“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多么朴实的语言啊!或许正是这样的朴实,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

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生涩的理论,但郑杰校长就像一个未曾谋面却有默契的朋友,用自己朴素的文字告诉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去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一个快乐的老师。

我想从中找出对我启发最大的一些话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薄弱和不足。每次单元测试后,班上总是有那么三几个人要另开炉灶。不然,他们就没法赶上其他同学。书上说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真的挺难的。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俗话说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与这句话雷同的是: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三好五好学生,不用你对他们指指点点,他们总是能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的学困生,他们一旦出了一丁点小小的问题,我们总是习惯“夸大处理”。轻的是批评、写检查、罚扫地,重的是喊家长到学校„„然后再对其大讲道理。

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简直是隔靴搔痒,并不能从本质上触及他们的灵魂,反而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生就像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在他们身上多花些时间。只有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三条“铁律”促有效教学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是大夏书系中有关有效教学的一本。一看是大夏书,就有一种迫不及待的需求,于是便一头扎进去。十讲太多,且谈谈第六讲中‚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当前,有效性问题已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铁律之一: ‚先学后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学生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

这条规律的潜在意义在于:不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也不论学生是怎样地依靠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教学论专家江山野《教师的学生观和学生的两重性》)

余教授认为,先学之学具有超前性、独立性、异步性的特性,而后教之教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开放性的特性。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遵循了‚先学后教‛这一教学规律。

铁律之二:‚先教后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先教后学,但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慢慢地摆脱对教师教的依赖。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这条规律的潜在意义在于: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从教学的角度将,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从实践上讲,学法指导的主要带你包括:1.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2.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3.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相结合等。

铁律之三:‚温故知新‛,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是教育心理学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最伟大的贡献,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告诉我们:有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如果我们把学习者头脑比做一片港湾,新知识比做一条轮船,那么所谓的适当观念就是固定和‚拴住‛轮船的‚锚桩‛,我们称之为认知停靠点。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来‚新‛?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就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有旧知重新组合或转化而成。没有旧知识作为依托的新知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从大的角度讲,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循序渐进,学会了前进,以实现掌握学习;从小的角度讲,每节课的教学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真正的直接的认知停靠点,尽快完成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奥苏伯尔建议我们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学生能懂得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比要学习的新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材料更一般、更概括,并且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也密切联系。它们充当着学习者由已知通向未来的‚认知桥梁‛,起着沟通的作用。)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看完了《有效教学十讲》我受益匪浅。在教学的过程,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别人可利用的教学风格并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形成一套自己的特色。同时我还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系统学习,争取在学科教研方面有所发展,在专业发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个人的教育教研的水平。(本篇摘录的较多)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爱心永驻教师心中

——《教有所思》读后感

忙里偷闲,从课外抽一点一滴的时间读起从凤凰中“淘”的书——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

读这本书,就像一位重逢很久的好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独特看法。他在百忙之中有所思,也有得,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更加难得的是,他能把这些所思所想拿出来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

李镇西老师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正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多么的坦诚的话语啊!

书中有一篇专门谈童心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摘录如下: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

“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 “ 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这不是真正的教育。”

由此,我真切地感悟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既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完成一些形式主义的档案资料。有时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规定的作业任务,有些不冷静的老师心中就会滋生出一些极端的思想。有时竟用粗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来对待学生,有时还把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读完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屁股如坐针毡。现在,我才真正弄明白这句话的深意: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我感觉的。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是讲求彼此尊重,对小学生也是如此。

我班上有一名智障儿童,上学的积极性蛮积极的,可就是不动手写一个字,(以前成绩不像这样糟糕,一次车祸才酿成这样的后果。)天天坐在位置上听“天书”,偶尔也会“配合”一下。记得一次大课间活动时的“口号操”(我自己这样认为),他还是比较主动的,做得有声有色,声音宏亮而有力。我忍不住表扬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了两句:“XXX,你真棒!口号蛮有穿透力的!”一句看似平常不过的话语,对他来说却是一股莫大的鼓励,从此以后,他的口号更加响亮了,时时引起旁边学生的关注„„

上一篇:眼睛的故事初二作文下一篇:城建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