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 --- 关于优化学校管理的思考讲解

2024-08-24

管理学论文 --- 关于优化学校管理的思考讲解(8篇)

1.管理学论文 --- 关于优化学校管理的思考讲解 篇一

关于医院档案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摘要】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当前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有着其独特而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和思路,对于医院档案管理和内涵建设具有现实性指导意义。

医院档案是医院在从事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药品管理、卫生行政管理以及其它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以及其它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医院工作计划和决策的可靠依据,是指导并协调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参考资料。档案管理是医院科学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是必须重视的基础性工作。当前,医疗改革日益深化,医院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新形势下的医院档案工作该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医疗服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低的原因

1.1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从事医院档案管理的人员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表现为人员配备随意,流动性大,档案管理人员多是从行政、护理、医技等部门转岗过来,而档案专业出身的人员较少,且存在着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偏低,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等问题,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悬殊较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事业发展。

1.2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

由于档案工作效益的滞后性,大多数档案工作者认为档案工作只不过是管理承办过的文件而已,不了解档案工件的内容、性质与任务,更不了解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社会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特点,认为只要立卷、归档、鉴定、保管等一系列环节完成后,基本上就“万事大吉”了。在工作中,习惯于“坐等待收”的服务方式,对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胸中无数,不善于捕捉社会新信息,难以开创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1.3对电子档案的管理缺乏应用的专业技术能力

随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电子文档应运而生,这些文档在归档过程上无论从载体形式、归档办法,还是从本质属性、来源等方面都与纸质文件有很多不同。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电子文档能否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便成为档案界一系列的新课题。这些课题是电子文件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对这些课题,大多数档案管理者无力应付。另外,档案管理者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对于电子文件整理排序技术、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等,缺乏足够的应付能力。以上各种原因严重制约了医院档案的发展,要想摆脱困境,使档案管理步入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的轨道,就要从档案管理者的能力入手。

1.4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收集效率不高,管理分散,缺乏信息资源整体性。

目前绝大多数医院都制定了较为健全的医院管理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工作职责,而涉及档案管理的制度、职责、考核标准却较少,没有统一规范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价值的文件材料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统一收集,造成档案收集效率不高,信息管理与档案管理严重脱节,失去了档案工作的完整性,医院信息资源缺乏整合性,跟不上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不利于科学管理。

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措施

2.1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档案管理行为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条理性很强的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减少档案管理的随意性,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医院要根据 《档案法》、《医院卫生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档案工作实际,逐步完善档案管理的归档、保管、借阅、移交、保密、销毁及库房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工作的每个环节的运行都有章可循,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制度的约束。并将医院各个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使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同步考核评价,同步发展。

2.2增强创新意识,强化服务观念

建立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了解到这一点,那种“做客待客”的服务方式就应及早消除了。跟随时代的步伐,档案者要建立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并积极付之行动,要在平时加强各类档案的编研工作,对档案进行系统加工整理,形成“档案超市”。主动为领导服务,主动为医教研服务。

2.3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技能,建立信息网络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作为新时代的档案管理者,必须具备超前的意识,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要学会建立各类档案数据库,提高计算机对档案信息的采集、著录、检索、传输、服务的工作力度。将档案内容分门别类输入计算机,既可以节省场地,还具有检索快捷、方便、高效等优点,使查寻档案材料费时费力的原始劳动变为在几分钟内便可解决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有直观的、多种多样、真实感强的立体效果。同时,借助于录放机、监视器、多媒体电脑技术等手段,可以使档案信息在现代化机器设备中快捷、准确、方便地再现,使档案信息的处理、传输获得前所未有的积极效果。档案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成为医院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的有力支柱。

2.管理学论文 --- 关于优化学校管理的思考讲解 篇二

一、优化高校教学资产管理的运行机制

在高校教学资产管理中, 需要优化高校教学资产管理的机制。主要就是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一个教学资产的管理部门, 成为高校管理中的一个独立的部门。但是, 就如今很多的高校的教学资产管理方面, 很多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教学资产管理部门, 并且很多的教学资产管理人员对教学资产管理的认识不够, 导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因此, 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资产管理运行机制, 并且由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专门的负责, 这样, 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资产管理的效率, 还能够确保教学资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明确责任主体

在高校的教学资产管理方面, 还需要明确责任的主体。主要就是指在管理中将责任分到个人的头上, 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在高校的教学资产管理中, 一般将教学资产管理分为3大方面进行管理, 计划管理, 经济管理和技术管理。在实际的管理中, 应该将这3大方面分到个人的头上, 有专门的负责人。设备的使用做日常静态及动态的管理, 实行归口管理。各系、室作为资产使用的具体部门, 都要设一名专职或兼职的资产管理员负责本科室、单位资产的现场使用和日常管理工作, 确保教学资产的完整和有效使用, 从而形成学校集中统一领导、资产部门归口管理、使用单位具体负责的资产管理运行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合理地利用学校资产, 切实发挥教学资产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优化高校教学资产的基础管理

所谓的教学资产的基础管理主要就是在实际的高校教学资产管理中, 教学资产的种类比较多, 并且比较繁杂, 分布广以及价值大等特点, 进而需要更加全面的管理。但是, 在实际的高校教学管理中, 存在着管理职责不到位, 教学资产利用率低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高校教学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不利于教学资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另外, 在高校的教学资产管理中, 由于一些管理人员经济意识较为薄弱, 进而对于教学资产经济管理的意识也比较薄弱, 在实际的管理中缺乏必要的经济措施, 对于一些教学设备, 办公设备存在着漏记以及账务不符的情况, 导致大量的资产流失, 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因此, 高校应该在教学资产管理中不断的发现管理中的问题, 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针对于上述所谈到的这种情况, 高校应该加强教学资产管理的基础管理。具体应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 应该强化管理者的管理意识。管理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管理意识, 才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因此, 应该加强对教学资产管理人员的教育, 做好教育宣传的工作, 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的效果。其次, 提高教学资产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培养管理者的专业素质。需要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工作, 通过进行系统的学习, 提高管理者在教学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素质。另外, 还应该对管理者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考核, 并且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 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教学资产的管理效率。再次, 需要加强检查和监督。通过定期的对高校的教学仪器以及教学设备进行检查, 并且对资产的数量进行摸底。另外, 对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 要统一编号, 建立技术档案及运行记录, 加强对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的后期管理, 解决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闲置和隐性退役的问题, 还要定期进行帐、卡、物的检查核对, 评价使用单位对这类资产的管理优劣。

四、优化高校教学资产的制度管理

在高校教学资产的管理中, 还应该加强对教学资产的制度管理。俗话说,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在对教学资产管理中, 也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制度, 维持正常的管理效率, 才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 促进教学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实际的管理中, 高校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政策, 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资产的管理规范。在规范中, 应该详细的明确管理的责任人, 管理的相关要求以及对于管理失当的相关处罚措施等等。教学资产管理规范一定要做到详细和科学, 这样, 才能够发挥规范应有的作用。另外, 高校现有的教学资产管理规范会随着学校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还不够完善, 因此, 还应该在一定时期就对规范进行补充和修订。在高校的教学资产管理中, 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出现了职责不明确的问题, 或者是一些检查制度的不合理和规范, 进而导致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 不能够按照制度进行管理。在实际的教学资产管理中, 管理人员应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 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要求等, 进一步明确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 促进教学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高校通过在教学资产管理中, 进行制度化的管理主要优势有两点, 一是, 制度化管理能够提高教学资产管理的效率, 根据制度和规范进行管理, 在管理中能够少走很多的弯路, 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二是, 能够让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 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 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于优化高校教学资产管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本文的探讨, 我们了解到, 在高校的教学资产管理中, 管理者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学校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等进行更好的教学资产管理, 使教学资产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确保学校教学更好的发展。另外, 在日后的教学资产的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还应该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对于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教学设备应该积极的引进, 并且培养教师实际的应用能力, 进而促进教学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促进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高校的发展, 高校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校引进了很多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 这些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所使用的, 因此, 需要对这些教学资产进行很好的管理。因而本文针对于优化高校教学资产的管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 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关键词:优化,高校教学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制度管理,基础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雨, 徐博会.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探析[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24) .

[2]刘震, 陈卓, 雷国才.科学管理科学管理、优化配置, 提高高校实验用房使用效益[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 (04) .

[3]白廷有.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探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2) .

[4]马龙.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维修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9) .

[5]李海燕.论高校后勤工作:管理、服务、队伍和发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1) .

3.管理学论文 --- 关于优化学校管理的思考讲解 篇三

关 键 词: 新升本院校;学分制;优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5-0073-03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应用至少已有30余年的历史,在教学资源比较充裕的大学其优越性已充分显现,运行体系也接近完善,而在教学资源相对稀缺的学校其运行则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新升本的院校,运行中的问题会更加突出。本文拟结合河北省内一些新升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学分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优化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一、河北省新升本院校学分制管理的现状

截止目前,河北省有近20所院校由专科办学层次升格为本科办学层次,其中时间最长的不到10年时间,时间最短的还不到1年时间,仅2013年刚升本的院校就有3所。新升本的院校当中,多数学校在专科阶段并没有实行过学分制,有的学校即使实行过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更多属于学年学分制。新升本院校在学分制运行管理经验上显得十分欠缺,在教学资源调配和使用上显得捉襟见肘,在学生选课自由度和学习效果方面还不十分理想。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分制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与学分制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够成熟。 学分制管理制度是学分制运行的基础和前提, 一些新升本院校在没有任何学分制运行管理经验的情况下, 为了尽快将学分制落实到本校的本科教学中, 往往会照搬某一学分制运行多年的院校的现成制度, 导致管理制度与学校自身的实际运行环境脱节、 制度形同虚设的结果。此外, 作为学分制运行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时间仓促也无法达到完善, 没有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没有与培养目标相切合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 而是根据学校现有条件进行设置, 导致教学内容未能得到有效更新, 教学水平和层次达不到本科教学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2. 学分制正常运行的资源需求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师资队伍规模、质量难以满足本科办学要求。新升本院校之前为了达到升本的要求, 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用于校园面积的扩大和固定资产总额的达标,而教学用房的面积与数量、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数量、实验室的数量等与教学相关的指标往往被忽视。这导致新升本院校学分制运行所必须的教室资源、多媒体资源、实验室资源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一些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无法上, 有些实验课学生无处上,排课成了许多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头疼”的问题。新升本院校的教师队伍首先表现为数量上的不足,升本与扩招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新升本院校基本上保留了原先的专科办学层次,升本后的几年时间内专科招生的规模有所压缩但幅度不大。原先的师资队伍既要迅速转变角色,实现由专科层次教师向本科层次教师的转变,又要继续担任原有专科层次的教学,这给身处其中的教师确实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生师比更加超标;二是教师难以完成角色的转变,抽不出时间进修学习,也很难有时间研究本科教学的规律和特征,难以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3. 学生自主选课、 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未能得到有效调动。由于受教学资源和师资规模等条件的限制,新升本学校不能安排较多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自主选修的课程往往十分有限,而且还可能被学校附加各种条件,其结果可能是学生选的课程并不是自己最想学的,“选课”成了“被选课”。再有,新升本院校学分制实施方案中基本上没有设置辅修专业的内容。学生入学时录的什么专业,大学四年只能学该专业,想转专业不太容易,条件十分严苛,而想辅修其他专业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学生能够自主的空间十分有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

二、 优化新升本院校学分制运行的思考与建议

1.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分制管理制度,注意对学分制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新升本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和好的管理制度,同时更要考虑本校的学科及专业特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资源分布状况等因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本校的学分制相关制度。制度出台之后,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能将制度变成摆设。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一定要及时分析原因,找出阻碍制度执行的关键因素并加以改进,如果是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则应及时修改制度。比如,许多本科院校都实行导师制,用以帮助学生科学规划学习目标,为学生选课提供参考意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指导等。导师制的实行及导师的配备可以为学分制的有效运行起到推动和保障的作用,不失为一种好的制度,新升本的院校完全可以借鉴。但给学生配备导师在教师资源相对紧张的背景下,无疑就会增加教师的负担。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应设立与导师制相对应的教师工作量认定与考核办法, 将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和效果纳入业绩考核的范围,对优秀导师给予奖励。只有各项制度都健全和协调了, 学分制的运行才会顺畅和有效。

2. 打造适合本科教学的教学团队, 促使教师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转变。(1)新升本院校需要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教师数量不足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过重, 从事进修学习和教学研究的时间不足, 教学水平提升缓慢及教学质量下降,解决办法主要是加大教师引进的力度, 用优厚的条件和舒适的环境吸引优秀的教师来校工作。(2)新升本院校要解决教师结构的问题。 新升本院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都不太合理,高职称、高学历、“出身名门”的教师比例明显偏低。为了使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是鼓励教师加强科研。改变过去专科时期只重教学不重科研的传统习惯, 尽快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层次。 教师的科研成果多了,晋升职称的问题就能按期解决了。二是鼓励教师攻读学位。教师原有的本科学位、硕士学位已不能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 时间长了低学位的教师就可能被淘汰,要提醒教师增强压力意识,积极考取和攻读博士学位。三是把好教师引进关。引进教师时优先考虑引进“985”、“211”等重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以优化学缘结构, 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而且有高级职称的企业人才以提高学校的实验教学水平。(3)激励与约束机制配套使用, 促进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 新升本院校的教师短期内仍习惯于专科阶段的教学思维,多是采用“满堂灌”和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习惯的转变需要借助外力, 学校应适当出台强制性的措施以增加教师的压力, 同时也要给教师思想的转变提供良好的环境。 如多安排教师外出培训或学习, 请知名大学的专家做教学思想观念方面的讲座, 召开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等, 以多种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再要求教师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使课堂由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 从而最终实现教师队伍的转型升级。

3. 增大选修课的范围和比例, 适时开设辅修专业。新升本院校普遍存在选修课比例偏低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室资源相对不足, 选修课相比必修课要占用更多的教室资源。 为解决此类问题,学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压缩行政用房基建方面的开支,将节余的资金用于新建教學楼、实验室和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缓解教室不足的压力。另外,新升本院校学科、专业结构相对单一,学校所能开出的选修课往往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学科,学生可能不感兴趣,但却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学校应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方式使选修学科的覆盖面更广,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再有,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在大学四年可以拿到两个专业的学位,从而增加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就业的适应面,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邹颖婷. 新升本科院校实现学分制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11(5).

[2]章艳晶. 阻滞与推进: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4.管理学论文 --- 关于优化学校管理的思考讲解 篇四

宝钢集团的成本管理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而进步,紧跟时代的脉搏,带有强烈的时代发展的烙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企业科学的成本管理发展历史。

一、宝钢成本管理的历史沿革

从公司投产至今,宝钢成本管理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综合消耗管理到责任成本管理,从责任成本管理到标准成本管理,从标准成本管理到目前的战略成本管理,每一种管理模式的变革都有鲜明的时代背景,适应了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

(一经营环境的变迁

宝钢于1978年12月23日打下第一根桩,到1985年正式投产至今,公司经营环境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第一阶段(1985年—1989年,一期生产及二期建设阶段,是一个以生产为中心的经营环境。公司确立了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行集中的管理体制,此阶段处于成本核算阶段,主要采用成本综合消耗额管理。第二阶段(1990年—1995年,二期生产及三期建设阶段,是一个以财务为中心的经营环境。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公司的经营管理逐步进入了转型阶段,确立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大力实施减员增效、主辅分离,管理重心向产品质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倾斜。此阶段处于成本节约阶段,主要采用责任成本管理。第三阶段(1996年—1999年,一、二期稳定发展及三期全面建成逐步投产阶段,是一个以价值最大化为中心的经营环境。此阶段经营管理的突出特点是:苦练内功,节支增效。此阶段处于成本控制阶段,开始采用标准成本制度。第四阶段(2000年以后,改制上市,三期全面投产阶段,此阶段处于提升成本竞争力阶段,进一步发展、完善标准成本制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和体系。

(二成本管理的发展历程

成本管理的思路总是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宝钢成本管理的发展也经历了四个阶段。

1.成本核算阶段(1985年—1989年

此阶段成本管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模仿核算,基本上是在学习、参照国内企业做法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核算。此阶段成本管理制度主要根据“85.9”投产时面临的环境,为适应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适合当时企业实际需要的成本管理制度。由于受到宏观、微观因素的限制,原材料采购价格、资源受到国家统配及统一定价的限制,企业在这方面基本上不能采取降本增效的措施。在固定成本方面,由于产量低,规模效益不能发挥作用,折旧、人工等固定费用也不能有效控制,为此推行了旨在降低各种消耗的《综合消耗额管理制度》。

2.成本节约阶段(1990年—1995年

此阶段成本管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节约成本。随着成本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通过“孤岛”式的微机核算成本,建立起成本节约的责任制度。此阶段成本管理制度主要实行责任成本管理。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及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单纯手工成本核算信息由于太粗放,已经无法满足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公司及时调整了成本管理方法,既要控制变动成本,同时也要控制固定成本及采购成本,所以此阶段推行了责任成本管理制度。责任成本制的实行,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推动了生产技术组织特点和责任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起了以责任制管理为中心的控制体系和以责任成本核算为中心的核算体系,做到权责分明。

3.成本控制阶段(1996年—1999年

此阶段成本管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成本控制。此期间正值东南亚经济危机,钢铁行业也在这一时期处于周期性低谷。此阶段成本管理制度主要实行标准成本管理。随着一、二期的稳定发展,各项消耗指标逐渐趋于稳定,推行标准成本管理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通过标准成本管理制度的实行,公司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与考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

4.提升成本竞争力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公司上市,此阶段成本管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提升成本竞争力,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此阶段成本管理制度是在进一步发展、完善标准成本制度的同时,以系统论为指导,以实现长期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以满足公司战略目标需要为目标,广泛吸收综合了许多成本管理的最新成果,如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管理法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二、宝钢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实例分析

宝钢如何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三个分析工具——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来进行成本管理的实践,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一宝钢战略成本管理的前提——战略目标的制定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由战略成本管理的环境所决定的,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因此,明确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正确执行和完善其战略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拥有一个基于特有战略的竞争优势,正确的战略来自于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

1.宝钢的战略发展经营环境

在机遇发展方面,未来20年是我国钢铁业发展的高峰时期和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将继续保持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增长,这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极佳的外部环境;公司所处的“长三角”地区,正加速发展成为世界级的以强大制造业为重要支撑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区位优势突出。

在面临的挑战方面,国内钢铁业迅速崛起,超大规模的国际钢铁集团及其战略联盟不断涌现,国内钢铁企业产能迅猛扩张的同业竞争和国外钢铁企业高端产品的制高点竞争将更激烈;国内钢铁业相对分散,而上下游行业的集中度又远高于钢铁业,与上下游相比,钢铁制造业将面临更为苛刻的市场压力;随着国内钢铁行业产能的迅速

扩大,国内钢铁业在矿石供应和港口运输能力方面的短缺问题将日益显现,将制约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战略布局。

2.宝钢战略目标的制定

在对公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公司制定了“成为钢铁精品的供应基地”的企业标志性目标和“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如下:(1在规模、产品结构、布局和相关产业等方面实现战略性跨越,确立在国内板材市场的主导地位;(2在技术创新、信息化管理、建设绿色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3市场营销、生产运营、采购供应、科技发展、环保节能、财务管理等领域共同构成公司的发展战略体系。

(二宝钢战略成本管理的起点——战略定位 1.以“目标集聚”为手段,实施“精品战略”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宝钢坚持精品战略,将目标聚焦在具有持续成长性的行业和高档钢材品种上,并在这些行业和产品上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和稳定的战略用户群,进一步发展了企业优势。公司以“目标聚集”为基本竞争战略,针对不同的产品市场和竞争对手,分别或综合运用低成本和差异化等手段,以取得目标市场竞争优势。

首先,在产品和用户定位方面实施目标聚集的竞争战略,稳定或拓展市场份额,确立目标市场的主导地位,提升主导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其次,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将关键性资源和能力集聚于核心技术的发展上,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艺技术、产品技术和装备技术;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在品种、质量、服务、价格等方面,实现差异化和低成本的有效结合或转换;建立面向战略用户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实行大规模定制,进一步确立低成本和差异化并举的竞争优势。最后,企业要适应未来产品需求增长的形势,通过优化工艺路线,提高技术经济指标,降低制造成本,确保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着力追求“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21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面临着减轻地球环境负荷的严峻挑战。为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公司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企业沿着绿色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1优化钢铁制造流程。在评价未来钢铁材料和钢铁工艺时,环保、能源消耗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重要因素;(2提高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吨钢水耗等各类能耗;(3控制钢铁制造过程的排放和对排放物进行再资源化、再能源化和无害化处理;(4提高钢铁产品的绿色度,与相关行业形成工业生态链并发挥社会友好功能。

(三宝钢战略成本管理的焦点——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可以从多方面揭示有关企业竞争力的成本信息。价值链分析所得出的信息对制定战略以消除成本劣势和创造成本优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宝钢在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尤其重视价值链的分析,强调从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着手建立战略价值链。

1.宝钢行业价值链分析——基于供应链成本管理(1销售环节供应链成本管理

销售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敏捷制造、深加工服务、按周交货及物流优化等措施,来实现产品使用价值最大化,降低客户使用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实现供应链整体成本最优。宝钢采取“以客户为中心,精益制造,快速敏捷响应客户需求”等销售供应链的管理措施。

①“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供应链管理

宝钢实施的是钢铁精品战略,通过钢铁产品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和客户群实施低成本或差异化的竞争手段,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宝钢将“以客户为中心”作为销售供应链管理的重点。首先,通过客户信息的价值化分析,结合产品市场细分情况和未来发展定位,在公司战略产品细分的行业如汽车、家电、造船、石油等,选择该行业的重点客户建立长期信任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战略供应链。其次,宝钢实行别具一格的产品支持服务。一方面增加了企业产品使用价值,为企业带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和快速增长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降低

了客户使用成本,实现供应链价值增值最大化。另外,宝钢积极开展与战略客户的技术合作,与战略客户共同组建了研产销一体化推进小组。既为公司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同时也降低了客户的使用成本,快速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②精益制造,快速、敏捷响应客户需求

首先,宝钢实行大规模定制以实现低成本和客户满意的双重目标;其次,公司实施按周交货,提高供应链效率;最后,公司建设第三方物流体系,仓库前延至下游客户。为降低物流成本,宝钢采用第三方物流体系,与优秀的物流企业开展更紧密的合作。

总之,公司销售供应链管理实现了两个战略目的:一是快速响应,高效地满足客户共同需求,使得产品大规模生产,实现其“低成本”的竞争战略;二是迅速满足客户个性需求,通过“差异化”实现了公司在钢铁业的“别具一格”,提升公司产品的价值。

(2采购环节供应链成本管理

采购环节是企业创造价值、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如何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降低采购成本是企业效率型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目前,宝钢采购成本约占产品销

售成本的60%,是产品成本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公司供应链采购管理以满足最终客户需求为目的,利用采购信息平台,发展与战略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减少不增值环节,如库存、质检等,降低了供应链存货成本。

①战略合作关系是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前提

战略合作是宝钢公司和直接供应商的合作,不需要采购代理和中间环节,这样可以减少不增值环节。公司在重点物资采购项目上,选择该行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商作为战略供应商,与其建立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供应链;同时公司全面推行一揽子采购协议(BPA,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或合同,以确保采购渠道的稳定性。

②建立双向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通过建立采购信息平台,公司将生产需求、采购计划、物料供应等各方统一在相同的电子平台上,与内部研产销系统和外部供应商网络通过Internet网络实现无缝连接,进行信息及时共享。通过网络动态监控,公司可以实时查看战略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和库存,实现“即时采购”。

③进行物流优化,降低不增值作业

企业实施物料质量免检制度,对那些合作诚信度高、供应质量长期稳定、交付及时的战略供应商,给予进场物料的免检权利。该项制度的推行,使公司每年节约数千万元的物料检验成本;同时,公司推行无库存管理,有效降低供应链存货成本。

总之,宝钢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始终以“价值”管理为核心,通过价值分析,优化供应链成本模型;通过企业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不增值作业的成本支出,实现了供应链价值最大化和双赢。

2.宝钢内部价值链分析——基于作业成本管理

宝钢在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作业成本法的思想。通过选择和分析企业内部实物链和价值链各环节的成本动因,揭示作业中心的潜在问题,确定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消除不增值作业,并准确衡量作业中心的成本绩效,从而达到改善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1宝钢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基础

宝钢2004年开始在主作业生产线上选择合适的项目开展作业成本管理,并 陆续以点带面在全公司范围内推进作业成本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宝钢作业成本管理的成功实施,得益于以下几点:①宝钢标准成本制度在设计时实际已经融入了作业成本法的理念,如成本中心和预算因子的设定等;②除标准成本制度外,宝钢的其他一些管理方法,如计划值管理、价值管理、六西格玛精益运营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③有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作支持。公司

在已有的成本核算系统、销售系统、成本分析系统、各业务系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现有系统的数据为基础的作业成本计算模型。

(2宝钢应用作业成本管理的实例

宝钢在推进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并不是大张旗鼓地全面铺开,而是针对标准成本管理的薄弱环节,在案例分析、试点推进的基础上稳步、有序地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①在各部门进行作业成本法试点选择时,遵循四大原则:重要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借鉴性原则和信息技术处理原则;②侧重于生产流程管理,运用作业成本的思路,对资源在公司内部每一生产环节的消耗进行具体分析和控制,划分作业中心,实施作业消除、作业选择、作业减少和作业分享,进一步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和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的组合;③关注各部门、各工序的重点成本,如维修费用、服务费用、能源、轧辊、锌、锡、涂料、包装等,强化成本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寻找影响成本发生的主要动因,科学制定成本标准,完善标准成本管理;④根据不同业务单元价值链改进的重点不同,分别采取作业成本管理,互不相同,各有特色。如,炼铁单元的重点是加强班组之间的对标,通过提高操作水平降低生产消耗;炼钢单元的重点是细化钢种成本,为公司产品定价提供决策支持;冷轧单元的重点是加强作业流程梳理、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作业效率等。

3.宝钢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基于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企业寻求最佳实践并进行学习的流程,宝钢在学习、吸收标杆管理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标杆管理在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中的应用。

(1对标企业的选择

对标企业的选择是标杆管理的关键环节,通常企业选择在本行业内的竞争对手作为对标企业,因此,分辨竞争对手的“好坏”、选择合适的竞争对手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好的竞争对手在企业成本战略的选择、成本管理

观念、成本管理方法和组织结构上都会有其自身的特色,对企业成本管理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竞争对手可以选择行业中的领导者,也可以选择在成本竞争战略制定的某一方面有特色的企业。

(2成本对标机制

企业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对标体系,各级成本例会重点对与竞争对手的对标结果进行剖析、研究,并提出改进对策。在对标手段上,除通过与对标企业相互交流获取信息外,企业内部还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现场还开发了班组绩效报表,以更好地服务于班组间的成本绩效对标,在评审“特级班组、红旗班组”中将对标管理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促使整体提升基层成本管理水平。健全的机制促使公司成本管理者不断地自我加压,主动开展与竞争对手的成本对标,从而持续提升公司成本竞争力。

(四宝钢战略成本管理的重点——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很多企业都把战略成本动因作为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宝钢抓住质量管理这一执行性成本动因,采用目标聚集战略,从而以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1.质量成本概述(1质量成本概念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确保满足用户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方面的要求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未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而造成的损失。质量成本主要是企业内部运行而发生的成本损失,可进一步分为两类:为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各种投入性成本,如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因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各种损失,如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

(2质量成本构成要素的关系

质量成本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为进行质量成本规划、采取有效的质量保障措施和降低质量成本提供依据。①预防成本、鉴定成本与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反向变动关系。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增加或降低,有可能使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降低或增加;②预防成本与鉴定成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预防成本的增加,有可能使鉴定成本适当减少。得力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使质量故障大为减少,从而适当减少检验鉴定业务,进而

减少鉴定成本;③内部故障成本与外部故障成本之间亦存有关系。对有可能存在质量隐患的产品在产品出厂前进行返修或者报废,使内部故障成本增加,但可以减少产品出厂后的故障,从而减少相关的外部故障成本。

(3质量成本经济效益分析

质量成本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改变不同组成部分的成本会导致质量成本总额的变动,反映在曲线上,质量成本总额必然有一个最低值,这个最低值也就是特定产品的质量成本最佳值。质量成本经济效益可以用质量与投入成本关系图进行分析。

①在产品存在较大质量缺陷时,故障成本在总质量成本中占主导地位,加大预防成本的投入,能使故障成本大幅度下降,此时的质量管理应以质量改进为主;②随着产品质量达到一定程度,企业还需要预防质量投入过剩,以减少无效成本的发生,此时更应关注质量过剩问题;③只有在投入成本和损失成本之和为最小时,总质量成本达到最佳;④在达到最佳成本之后,总质量成本中鉴定成本将占主导地位,此时应着手提高检验工作效率,以降低鉴定成本。

2.宝钢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流程

从2003年开始,公司在完成了系统的准备工作后正式归集质量成本,出具质量成本报告。公司由成本管理部门全面归口管理质量成本,通过制定质量成本流程和程序,对质量成本进行预算的编制、报批及下达,同时统计跟踪实绩,进行质量成本分析工作;制造管理部门负责对各部门质量成本目标进行审核,对质量成本进行跟踪

分析,并对主要质量问题进行确认,不断揭示质量改进机会,寻求质量突破口;生产部门负责本部门质量成本目标的制定、实施、跟踪、分析及改进等工作。

3.宝钢应用质量成本管理的启示

近年来,宝钢在降低质量成本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质量成本呈持续稳定下降态势。纵观宝钢这几年质量成本管理,有以下几点成功经验:(1优化质量设计,提高操作水平,稳定和改进产品质量。宝钢在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时刻牢记“成本是设计出来的”,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是改进产品的质量设计;“成本是生产出来的”,通过提高生产操作水平,强化内部控制,稳定产品质量,从而可以减少质量降级,带来效益的增加。

(2将六西格玛精益运营与质量成本管理紧密结合。近年来,公司成功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对质量成本进行了探索性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六西格玛精益运营是以全员参与、绩效管理、用户驱动、精益工具的应用为重点,强化过程控制,推进精益生产,追求六西格玛,确保生产稳定和质量的稳步提高。六西格玛精益运营使成本、质量、产能利用、物流运输等运营绩效方面得到了持续改善,减少了由于质量过剩带来的成本损失。

(3关注隐性质量成本损失。由于工作失误或缺陷造成的成本,称为隐性成本,它通常不太被人重视,但占企业成本损失的比重却是显性成本损失的三到四倍,不容忽视。宝钢在统计质量成本时,增加了由于产品性能不符合要求而改变用途所造成的质量成本,纳入内部故障成本中的产品内部降级损失;细化了质量成本的构成项目,将质量成本与现场的质量控制指标紧密结合;通过逐步统计和发掘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缺乏协调的工序组织、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增值的高库存和补料成本、低质量异议处理速度等设计生产经营方方面面的隐性质量成本,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力。

三、宝钢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经验总结(一宝钢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果

多年来,宝钢成本管理紧紧围绕“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核心理念,建立了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成本管理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公司通过强化过程控制,工序能力改进明显,产品质量稳定性逐年提高。公司的现金盈利能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撑。在成本方面,公司的高档钢材产品成本处于全球较低水平,低成本是公司的优势之一。自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实施以来,宝钢取得了显著成效:1998年—2004年,年均成本降低率为3.5%;利润逐年大幅增长,分别为10.24、15.03、32.57、37.1、59.42、99.52、135.86亿元。

(二宝钢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启示 1.注重战略管理的灵活性

宝钢在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及方法时并未进行生搬硬套,而是首先分析企业现行成本管理制度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保留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抛弃不合

理的成本管理方法,然后从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入手,分析企业 是否适合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得到肯定答案后,再提出应用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工 具和方法, 在应用过程中注意将战略成本管理与原有成本管理制度如标准成本制 度,全面预算管理等相结合,以提升成本竞争力为目标逐步推进成本改革.这一 点正是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所忽略的问题, 在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时应从企业实 情出发,切忌生搬硬套.2.注重战略管理的创造性 宝钢在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时,重点从三种分析工具入手,在理解该理论精髓 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其加以应用.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认识和公司现代化管 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判断, 公司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 化的目标出发,准确进行了成本管理的定位: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将成本 管理的视角渗透到企业经营中的各个环节,以价值增值管理为目标,通过横向和 纵向一体化管理着力追求成本,效益的最佳和谐与长期统一,培育持续降本增效 能力.3.注重战略管理的战略性 宝钢同时注意方法的应用,如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方面应用作业成本管理, 供应链管理,标杆管理等方法有效地实现了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为形成企业成本 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应用这些成本管理方法时,宝钢注意将企业原有的 成本制度如标准成本制度等与作业成本法,标杆管理方法相结合,而不是全盘

5.关于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思考讲解 篇五

忻州市忻府区东楼初级中学校张文娟

本次国培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学习各省各地区的优秀课改经验,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精神的享受。

读了国培中的《山东:“体验式作文教学”》一文,我更感受益匪浅。针对目前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体验式作文”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开放的体验式作文教学,旨在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写作,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探索,结合山东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经验,自己对体验式作文教学有以下思考,与大家共同分享。

中学生的作文应该是率性和朴实的,应该充满着灵性,要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把他们的语言用文字表达出来,要让他们觉得写作是一种乐趣,是一件愉快的事,成为他们一种表达的需要,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作文是困难的事。

一、开放生活,挖掘潜能。由书本和课堂向生活和课外开放。

写作要有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要写作文,首先要积累素材,积累素材,仅仅靠课本和课堂是不够的,课本和课堂虽然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也能提供一些学习的对象和范例,但课本和课堂能够提供的知识毕竟有限,作文必须向生活和课外开放,充分利用广阔的生活资源,把写作放到生活的大天地里去,把书本和课堂同社会生活和课外实践集合起来, 形成一个写作的整体观念,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让写作之“渠”永保清新和鲜活。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写作,就是要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颂生活中的人,抒发生活中的情。深入生活历来就是写作的重要阶段,对于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课外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有趣的人和事,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积累下来都是写作的素材,厚积才能博发,大量的积累是成功写作必不可少的。

喜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顺应孩子的这一心里特点,常常配合时令、节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开展演讲、朗诵、成语接龙等等活动,活动之后我会让学生谈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回忆一下活动的过程,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亲生经历的,因而说起来滔滔不绝,兴趣盎然,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自然水到渠成。

带领学生走出校外,贴近生活,贴近写作对象,参观访问,带学生游山看水,也能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避免无病呻吟,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认真观摩。还可以让学生跟踪观察,预先确定写作对象,比如养一盆花,养一些蚕,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作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开放,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任,只纵不收,让学生随心所 欲,课堂上适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

开放的同时也要重视课堂上方法和思路的讲解,既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思路,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验性作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先有的体验并不就完满、深刻,它也需要不断地加以修正、成长,所以说“学习是一个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它意味着所有的学习都是重新学习。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他的工作不仅是激发、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教给学生思想,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或者修正学生的原有经验,帮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获得新的体验,让认知世界的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成长。

6.管理学论文 --- 关于优化学校管理的思考讲解 篇六

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既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 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 核心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此 前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 “按照加快形成统一开 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要求推进相关改革,建立健全防止 利益冲突制度,完善公共资源配臵、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 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 不是指某一个具体制度,而是一个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 的建立,是当前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核心问 题,具有重要意义。

狭义的利益冲突,是指发生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公 私利益冲突行为。这方面的利益冲突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 一些领导干部的家属、子女在其领导的地区、行业工作,该 领导干部就存在利用职务便利为家属、子女在职务职级晋升 和经济利益等方面给予额外关照的可能性。又比如,某些特 殊行业(如债券的管理人员,存在因为知道“内部消息” 而为自己或家人、亲友牟取私利的可能性。再比如,一些领 导干部的家属子女都在国外生活,自己一个人在国内为官

(即群众所说的“裸官” ,一旦其家属子女所在国与我国利 益发生冲突时,该官员就存在为谋求家属子女受到对方关照 而牺牲我国利益的可能性。还比如,一些国有企业领导人, 存在为自己家属、子女、亲友所办私营企业关照生意、牺牲 国有企业利益的可能性。

这里所切入的利益冲突,是从反腐倡廉建设角度分析 的,是指狭义的利益冲突。事实上,上述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在少数领导干部中 已经变为“现实”。面对大量的利益矛盾,一些领导干部利 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牟取 私利,包括牟取非法经济利益、任用私人等,与社会公共利 益构成冲突,影响很坏、危害很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 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其针对性和出

发点正在于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反对腐败的过程就是防止利益冲突的 过程。所谓反腐倡廉就是反对用公权牟取私利,保证廉洁从 政;而狭义的利益冲突,正是指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私人 利益侵害公共利益行为,其结果就是腐败。从这两者的定 义可以看出, 防止利益冲突正是反腐倡廉的关键所在。因此, “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既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 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核心 问题。

防止公权私用。防止利益冲突,实际上就是防止公权私

用。事实表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共资源配臵、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简称“三公”领域最 容易产生利益冲突, 是现实中发生腐败现象的重灾区。所以, 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 “按照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 有序现代市场体系要求推进相关改革,完善公共资源配臵、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

由于凡涉及具有公共属性的资源配臵、资产交易和产品 生产领域,包括能够交易和可以交易的环节,都存在严重利 益冲突和腐败风险,着力完善其市场运行机制,对于更有效 地预防腐败、遏制腐败易发多发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要义是必须让事关公 共利益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所谓公共资源,是指属于社会 公有公用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主要配臵方式可分为行 政配臵、特许经营和市场化配臵,可以市场化配臵的领域主 要集中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经营性土地使用 权、采矿权等;所谓公共资产,主要是指可以进入产权市场 交易的公共资产;所谓公共产品,一般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 排他性的产品,在公共产品生产上,既通过公共财政体系直 接提供,又对具有混合性质的准公共产品允许民间参与投 资,后者是完善市场机制的重点。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必 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要求, 《决定》提出完善“三公” 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其要义就是把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运作的

公共资源、公共资产和公共产品放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 场环境之中,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权力寻租的机会,逐步形 成公共权力良性运行的体制机制。

完善 “三公” 领域市场运行机制, 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转变经 济管理职能,在建立“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 不懈努力,一些地方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对 某些领域公共资源探索市场配臵机制;更多国有产权进入市 场转让,以市场行为和制度执行代替行政审批,使国有资产 在企业改制、结构调整中保值增值;垄断行业改革逐渐深化, 公共产品生产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取 得初步进展。但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地区市场配 臵公共资源的法规和运行、收益、监督机制不健全,公共资 源被低估贱卖;国企重组改制、国有产权流动主要靠行政审 批,未全部进场交易;一些公共产品生产管理权与经营权不 分, 运行效率低下, 有些 “三公” 领域成为腐败易发多发区。《决定》重申“按照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 系要求推进相关改革” ,强调完善“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 制,就是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创新公共产品资 源的生产、交易和配臵方式,营造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环 境。

完善“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可以把有效预防腐败

体系建设关口前移并不断加以巩固。按照《决定》的要求, 完善“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的着力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从公共资源配臵看,在政府投资领域须合理界定投资范围, 健全项目决策机制,规范资金管理,在通过特许经营、投资 补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方面,增强竞争的公平性透明性,在 企业投资领域,政府要切实转变管理职能,严格执行核准制 和备案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从公共资产交易看,要明 确交易市场监管主体,完善交易制度支撑体系,推进交易市 场整合,加强市场中介机构监管,通过扩大产权交易制度覆 盖面, 继续扩展国有资产进场交易范围。从公共产品生产看, 要加快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准公共品生产引入市场竞争 机制,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生产模式多样化,同时进一步 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加快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公共部门行政 执法,使公共产品生产供给处于全程监督之下。通过制度创 新,切实把涉及“三公”领域预防腐败关口前移,不断筑牢 防止利益冲突、反腐倡廉的制度防线。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如果说“三公”领域是当前防止利益冲突的重点领域, 那么,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就是防止利益冲突、有 效预防腐败的关键环节。因为狭义的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正 是权力寻租、公权私用。

四中全会《决定》强调, “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

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 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 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这可以说是防止利益冲突的治本 之策。

防止利益冲突、反腐倡廉的实践表明,失去制约和监督 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从近年来查处的大案要案看,涉案 单位都存在监督缺位或监督流于形式的问题。有些违法犯罪 分子收受贿赂长达数年,而组织上和有关部门却长期未能发 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带病提拔”、“跑官要官”的问题,也 反映出在监督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加强上级党委和纪委、同 级党委和同级纪委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对人财物管理使 用、关键岗位的监督,依然是健全和完善监督制度的难点, 也是防止利益冲突、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课题。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利益冲突,保证人民赋予的 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首先必须加强对决策权的监 督。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腐败是最严重的腐败。要 按照四中全会《决定》的规定,体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和 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凡是重大决 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 问题,必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这“三重一大”制度,凡 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应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 督。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和部门也确实存在权力过分集

中的问题,有的部门集“导演”、“演员”和“评委”于一身, 给自己定规矩、给别人出政策、执行监督一肩挑等现象仍然 存在。通过适当分解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 使决策职能、执行职能、监督职能由不同部门相对独立行使,加强群众对 重大决策的监督,是保证权力依法运行、最大限度地防止权 力滥用和利益冲突的根本措施。

制约权力,必须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四中全会《决定》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提出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 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党 内监督制度,并强调地方党委常委会要把廉政勤政、选人用 人等方面工作作为向全委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推行党政领导 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和改进巡 视工作,健全巡视工作领导机制,选好配强巡视干部,完善 巡视程序和方式,提高巡视成效。这些都是加强党内监督、防止利益冲突的重要制度建设。

制约权力,必须增强监督合力。体现党内监督与党外监 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要求, 《决定》提出 “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健全对驻在部门领 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的制度” , “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 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 项目审计” ,对党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审计监督提出了 明确要求,同时也明确了对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监督 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 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 用,增强监督的整体合力。

制约权力,必须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十六届四中 全会提出要依法实行问责制。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 会、四中全会都反复强调要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推进 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重 要内容,贯彻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的基本要求。权力是履行责任的重要条件,责任是行使权力 的必然要求,任何权力都是与相应的责任相联系,没有脱离 责任的权力。党政领导干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给 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 响的,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是防止利益冲突的重要举 措。

推进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创新。

建立健全制度是防止利益冲突最有力的武器。完善公共 资源配臵、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 也好,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也好,都

需要建立健全 制度。推进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创新,也是加快推进惩治和 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益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防止利益冲突就是防止利用 公权牟取私利、私利侵害公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在国家存

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公权必须存在的条件下,防止利 益冲突的途径无非是三条:一是科学规范权力及行使权力的 行为;二是提高用权者的素质;三是严肃惩处利用公权牟取 私利、私利侵害公利的行为。这三条途径,都有赖于建立健 全制度,即便是提高用权者的素质,也需要把教育与制度约 束有机结合起来。可见,制度创新是治本诸策的重中之重。推进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创新,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 本途径。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领域、热点部位、关键环节,往 往是利益冲突、腐败现象容易滋生蔓延的地方。惩治和预防 腐败,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 盾的逐步解决。抓住了权力运行中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 节,就找准了产生腐败的关键部位,就明确了治理腐败的重 点和目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既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又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和创 新,不断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有效机制。

防止利益冲突是一个长期任务,必须不断推进制度创 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从政环境的变化, 使利益冲突不断产生新的复杂动因和不断出现新的表现形 式,因而健全和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工 作。

防止利益冲突,首先需要明确公与私的利益边界,对领

导干部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追求哪些利益正当、追求哪 些利益不正当,做出具体明晰的界定,使领导干部能够始终 依循一个合理的利益规则,避免因利益越界而损公肥私。这 方面的研究,定性容易解决,定量和动态把握比较难,需要 使研究视野穷尽利益冲突的各种可能。

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经常性管理和监督,切实避免出 现管理和监督空档?如何克服党内好人主义倾向,改变干部 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状况?如何突破“一把

手”监督 难的问题,促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在防止利益冲突方面发 挥示范表率作用?如何从根本上扭转重事后惩处、轻事前防 范的局面,加强利益冲突的预防和源头治理,防止利益冲突 的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落实防止利益冲突的新举措

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

《决定》提出, “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这是总结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经验、针对一个时期群 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效防止利益冲突,作出的重要决 策。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 《关于党员领导干 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加强党内监 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需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 项制度,特别强调要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 入报告内容。这一规定回应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完善财产申 报、加强干部管理监督的呼声和期待。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是领导干部廉洁 自律和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近年来查办案件情况看,一 些领导干部多占住房、以房谋私问题突出;有些地方党政干 部投资入股小煤矿产生大量腐败问题,严重影响公正执法; 还有的领导干部利用配偶子女从业谋取不当利益。这些问题 群众反映十分强烈,有的引发重大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给党 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最近,中央批准颁布新的 《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着重规定 了领导干部报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的具体办 法。按照《规定》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住房、投资、配偶子 女从业等方面的管理和自律,有利于贯彻为民、务实、清廉 的要求,规范从政行为。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的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获外国国籍或获得国(境)外 永久居留权,统称为移居国(境)外,是我国法律允许的。值得关注的是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而本人仍在

党政 机关和公共机构任职的公职人员,在某些领域已构成明显利 益冲突,有的不适宜其从事的工作,有的涉嫌违法犯罪,可

能或已经危及国家利益,亟需引起高度重视。从近期查处案 件看,少数公职人员利用职权出卖国家利益,为配偶子女定 居国谋利益从而获得私利;有的人将非法财产逐步转移出 境,涉嫌洗钱犯罪;有的人将国有财产擅自移到本人或家人 境外户头,以便择机出逃;更有甚者充当间谍,为国(境)外敌对势力收集刺探输送情报。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需要准确划定管理目标群体和相应政策界限。公职人员的配 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行为方式和涉及因素较为复杂,应根据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国家安全、防止利益冲突、有效 预防腐败的原则,借鉴国际上公职人员管理共性,从我国实 际出发,对需要加强管理的目标群体及政策做出准确而清晰 的界定。首先,管理的主体应是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国有 独资、控股或参股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人事主管部门,负 责对其管理的公职人员进行逐人申报统计,每年将变更情况 汇总报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其次,管理目标群体应是 在上述机构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的公职人员,在其配偶或子女 移居国(境)外的规定期限内,须向干部主管部门书面报告 规定的全部情况。再有,管理政策配套不仅要全面掌握公职 人员及其移居国(境)外配偶子女的私人财产及其流动情况,而且在公职人员从业及工作岗位限制、出国和护照签证办

7.管理学论文 --- 关于优化学校管理的思考讲解 篇七

一、优化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随着国家拉动内需等有关宏观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落实, 民营企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 以人力资源为主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民营企业要想在优胜劣汰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十分必要。

(一) 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

企业的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配置固然重要, 但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的发展不再单纯依靠有形资源, 还要依赖于能对有效知识进行积累和利用的人力资源, 因此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 是当前企业合理配置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提高企业效率的关键。

(二)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不断创新的原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 民营企业的竞争是企业内部实力的竞争, 而人力资源是企业内部实力的集中体现, 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民营企业只有不断优化内部人力资源, 企业创新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动力。

(三)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人力资源推动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和维系, 在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已成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支撑着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不断优化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做大做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迫切要求。

二、如东县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 截至2011年底, 如东县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620家,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0家, 28家民营企业创建市以上技术中心企业, 19家企业成为省级科技型企业。2011年, 全县10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税统销售129.26亿元, 占规模工业的36.6%;105家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企业实现税统销售68.6亿元, 占规模工业的19.5%。随着如东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队伍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素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结构不断优化, 平均学历初中以上, 高学历、高科技员工占比不断上升, 中级以上科技人才占职工总数近20%。用工平均年龄逐年下降。但是,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

(一) 人力资源不足

企业发展与劳动力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招工难、留住工人更难, 成为制约企业竞相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 如东县素以劳动力廉价、员工素质高、人力资源充足为优势吸引外商, 目前这方面的优势明显减弱。一方面, 如东县优质的教育将大批本地的优秀人才培养输出, 毕业回本县就业的人员不多;另一方面, 由于劳动力市场培育滞后, 民营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尚未健全, 难以吸引外地劳动力来如就业, 本地劳动力又无法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供求失衡造成了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 企业用工成本已高于珠三角和浙江, 不少民营企业因劳动力缺乏, 设备开工不足, 运转率不高。

(二) 人力结构性矛盾突出

大多数民营企业人才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 管理层人数比重偏高, 缺乏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带头人、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部分在外毕业生回流就业, 暂时改善了如东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结构, 但一旦经济复苏, 部分毕业生即有可能外出就业, 民营企业科技型人力资源队伍缺乏稳定性。队伍建设滞后, 员工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对企业发展构成了明显的障碍, 支撑民营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不足。

(三) 管理手段传统滞后

当前如东县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多为家族式管理, 人力资源培训、人才管理及激励机制严重缺失。一方面, 不少民营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培训缺乏认识, 尽管企业持续壮大, 但多数民营企业管理者认为培训产生效益不快, 只会提高成本, 不愿在培训上花费较多的财力、物力及人力。另一方面, 民营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怕为他人做嫁衣的心理, 怕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及人力所培训出的员工, 一旦不被自己所用, 则可能被竞争对手挖走, 损失惨重。此外, 一些民营企业缺乏完善的人才管理及激励机制, 导致企业人才作用难以发挥, 业绩突出的人才不能得到及时奖励和晋升, 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 甚至有的会选择离开, 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受损, 直接影响企业绩效。

三、优化如东县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政府要在全社会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着力实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联动战略。

1.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要从体制创新入手, 构建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一要组织实施百名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二要以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为目标, 开展职业经理资质评价试点, 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三要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管理, 建立健全覆盖全国, 服务如东的技术人才信息网。四要采取人才柔性引进和刚性引进的双轨制, 大力实施技术移民、项目移民和资本移民策略, 为创新型人才开设“绿色通道”, 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做好借智发展的文章。

2.出台政策鼓励引导民营企业重视员工教育培训。

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 出台有关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定期开展员工培训,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不断拓展劳动力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切实加强以培养高级技工为重点的职业培训教育。进一步办好如东职中, 与苏南发达地区联合办学, 组织实施千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工程, 开创专业人才培育、使用与管理新局面。

3.完善奖励办法引导企业重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以县为主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把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奖励纳入政府预算保障的重点, 引导民营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要定期组织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评选活动, 对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予以重奖, 鼓励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开展创新项目研究开发。

4.实施重点民营企业高端人才培养工程。

加强民营企业重点行业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和引进行业科技领军人物。如东县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规划提出, 全县60家重点民营企业到2015年末要拥有高级管理人才2100人, 占民营企业员工总数30%。为此, 如东要在加大对中天集团、强生集团、九九久科技、快达农化、巴大饲料、宇迪光学、通用机械、泰禾化工、亚振家俱、大东公司等高端人才培养的同时, 将实施范围进一步拓宽, 要在全县规模民营企业中全面开展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工程, 不断拓展民营企业高端人才队伍, 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二) 企业营造重视人力资源成长的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民营企业要围绕这一目标, 不断优化企业人才成长环境, 促进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1.重视人才。

民营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 关键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企业家队伍和掌握最新科学知识的科技人才队伍。没有一流的人才就难以建设一流企业, 难以研制、生产、销售一流的产品。因此, 民营企业要更加重视在企业内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实实在在关心企业员工, 为人才成长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

2.招引人才。

民营企业要发展, 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大胆地、不拘一格地引进和培训相关专业人才。一要积极与当地人力资源与保障部门联系, 通过省、市、县每年举办的人力资源市场和网络平台招聘企业急需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二要从社会在职人员中招聘各类企业需要的人才;三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采用“借脑”、“借智”等方法吸引人才。

3.用好人才。

民营企业要像重视企业经营一样, 重视企业用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要放手使用各类人才, 充分调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地挖掘人才的潜能, 把人才使用与人才成长周期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企业发展与人才自身发展相协调。要坚持有为有位相统一的原则, 开辟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多种渠道, 对各类人才要用当其时, 用当其壮, 更要用其所长。要建好三支队伍, 打造企业中坚力量。一是建立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二是培养和造就现代企业管理人员队伍, 特别是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后备人才;三是建立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有高级技能的技术人才队伍。

4.留住人才。

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民营企业要运用灵活的考核、晋升、奖惩等机制。在员工晋升方面, 引入竞争机制, 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业绩考评方面,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尽可能做到量化、细化;在奖惩激励方面, 赏罚分明, 将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氛围。用民主的管理体制、灵活的用人机制、公平的分配体系和融洽的人际关系来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氛围, 吸引和集聚关键人才, 培育和融合骨干人才。提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物质条件。制定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奖惩制度, 用待遇留人。适度提高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 在工资福利待遇中体现贡献的大小和人才的价值;改善住房条件, 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适当给予应有的待遇, 为专业人才激发灵感提供良好的环境等。民营企业领导者要善于和人才交朋友, 要定期召开企业员工座谈会, 适时与员工沟通交流, 倾听他们对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在生活上给予关心, 工作上给予支持, 学习上给予机会, 成长过程中给予关注, 使企业成为聚集人才的大家庭。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 塑造企业精神、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与完善, 要适应民营企业竞争发展的要求,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致力构建有利于调动民营企业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民营企业不能一刀切, 不能一劳永逸, 要适时优化, 不断完善, 共同参与。

总之, 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建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吸引并留住人力资源, 管好员工, 用好员工, 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本质的内容, 是民营企业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民营企业只有通过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打造过硬的人力资源队伍, 提升企业“软实力”,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有坚实的基础, 实现企业发展的新跨越才有更大的希望。

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关键所在。当前, 如东县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人力资源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手段传统落后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一方面政府应搭建人力资源引管平台, 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出台政策鼓励引导民营企业重视员工教育培训, 完善奖励办法引导企业重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重点民营企业高端人才培养工程;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围绕这一目标, 不断优化企业人才成长环境,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真正重视人才、招引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最终实现提升企业软实力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

参考文献

[1]向智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滞后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管理, 2012 (7) .

[2]李瑞芳.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科学之友, 2011 (19) .

8.关于优化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探讨 篇八

[关键词]高校 学籍管理 教学质量 学分制 二级管理

[作者简介]唐红妹(1967- ),女,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浙江 湖州 313000)

[中图分类号]G642.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60-02

学籍管理是指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对学生实施培养过程的管理,它包括新生入学各种信息的电子注册和档案的处理,在校期间学籍异动的处理,学生成绩的审核、统计与分析,毕业生电子图像信息采集和毕业资格、学位资格的审核及证书的发放,毕业生各种信息的电子注册等。

我们应端正学籍管理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将学籍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它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的重要功能。如果说学校是一个企业的话,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在市场经济里讲究的是品牌,我们的品牌如何,就要看质量如何,学校能否生存下去,就要看我们的管理水平,只有科学规范的学籍管理,才能确保我们的办学目标。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学籍管理制度,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学籍管理制度必须适应教学质量提高的需要

学籍管理制度的功能是对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规范、控制、激励和调节,以稳定教学秩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完成学业制定基本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具有规范性和促进性。学籍管理制度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1.学籍管理制度是稳定学校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在此基础上,学校认真执行管理制度,对各个环节都按照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2.学籍管理制度是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力。通过学籍管理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和自我发展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3.学籍管理制度是树立良好教风、规范教师教书育人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通过学籍管理制度制定一些教学质量评估与奖励制度,并建立约束检查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二、高校现行学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籍管理制度的许多条款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的,未能体现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1.从管理层面看。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特别是学校实行学分制后,使学籍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就我校而言,既有本科学生的学籍管理,也有专科学生的学籍管理,并且各类学生的学籍管理各不相同,如果学籍管理工作还是由教务处统一处理,则教务处需要承担的学籍管理工作就日趋繁重,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并且,一些领导干部对学籍管理不够重视,没有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制定出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合理的管理人才结构和稳定队伍。同时,一些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流动频繁,致使学籍管理的真正作用难以体现。

2.从管理队伍层面看。学籍管理队伍与新形势、新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学籍管理从人工操作向计算机信息化操作过渡,而学籍管理人员却不能跟上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在高校学籍管理人员队伍中,部分人员是出于安置引入人才家属的目的调入的,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和管理素质;部分管理人员没有经过岗前专业培训,仅靠自身实践及学习摸索很难迅速达到岗位的要求。

3.从师生认识层面看。一些教师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籍管理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视学籍管理为教学管理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学生只把自己作为学籍管理中的一个被动对象;有的学生直到临毕业才发现自己尚有缺考或不及格的课程;个别教师在学生求情、纠缠之下更改考试成绩,这些都将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有必要不断优化学籍管理制度。

三、新形势下优化高校学籍管理的措施

(一)实行完全学分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分制是用学分反映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并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手段。它把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基本标准。实行学分制就是打破过去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赋予学生较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权,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在学分制教学计划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及学习方式等。

1.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首先,将所有课程分成几个平行的学科群,以便学生参考,将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新生入学时就发给他们。在教学计划中,要详细说明各个专业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所设置的课程,以及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编印专业介绍、必修课选课指南及选修课程介绍。选修指南必须包括课程名称、教学时数、所得学分、考试方式、课程内容和特点、开课时间以及学习这门课需要哪些基础课、为哪些课打基础、将来工作的应用等。专业负责人每学期以开办讲座及咨询的形式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及课程,并重视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其次,加强对学生选课原则的应用。选课原则具体表现在: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确定学习进程时,应遵循先基础、后专业的循序渐进原则,按照课程进程计划进行科学选课。二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同一专业对必修课有统一的要求,选修课程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更大的选课自由。三是选课应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学生在选习主修领域一定数量课程的同时,必须在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选习一定数量的普通教育课程,而对某一学术方向有较大兴趣、爱好的学生,可加大对该方向相近内容课程的选课比例。最后,学生自主选课应与教师指导选课相结合。

2.实行目标管理,淡化年级、班级界限。以专业规定的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标准,即考试合格就可以取得学分,达到规定的总学分即可毕业;取消升、留、退等制度;凡考试不合格者可以进行重修,但修学的年限实行弹性控制。这样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毕业,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延缓毕业,学习主动权和学习时间控制在学生手中。

3.加强校际的横向联系,使学分互认。这一措施在国外早已实施,并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使学分跨出校门,使学生能够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推行学生学籍的二级管理,促进学校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管理技术的进步使学籍管理进一步走向综合化,形成更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和系统。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处于大众化阶段,从学籍管理的角度分析,呈现出专业设置多样化、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的特点,因此,学籍管理绝不是教务处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为保证学籍管理的质量,提高学籍管理效率,充分发挥下属学院的直接管理作用,可以在下属学院建立学籍管理的二级管理体制,下属学院指派教学秘书专门负责处理本学院学生的学籍和成绩。

1.建立网络化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高效、公正、准确、科学的学籍管理,最基本的条件是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将科学、高效、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引入学籍管理工作中,依靠校园网建立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专业变更、学籍异动、奖惩情况等信息汇集在一起,建立学生学籍管理数据库;借助校园网实现学籍管理网络化,学生可通过网络直接查询学籍信息、考试成绩、课程表等,随时了解自身情况;也可加强教学单位间的信息交换,便于各级领导和部门掌握情况,以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

2.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学籍管理队伍是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学籍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工作的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行学籍管理的二级管理制度,特别要加强下属学院一级学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学校可结合需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促使他们学习新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了解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研究新形势下学籍管理特点,从而不仅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还具有一定的计划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把握学籍管理为育人服务的方向,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适应能力。

3.教务处要统一学籍处理的尺度。教务处作为学籍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学籍管理日程和管理规章,对学籍管理整个过程起监督、平衡、协调、决策作用。各下属学院是学籍管理的基础单位,承担学籍管理的具体实施、检查、参谋和提供信息工作,按既定日程和要求完成管理工作。教务处应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通报学籍处理的情况和问题,协调工作。

(三)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起灵活、激励作用的学籍管理制度表现在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其才华,同时对不合格的学生实行淘汰。这种优胜劣汰制度,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促进学风的好转,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实行弹性学制。本科生在校一般为四年,可以允许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允许学生分阶段在3~6年内完成学业,取得学历。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多选多学课程,提前修满规定学分,取得毕业资格;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少选、少学课程,在学习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也可毕业;对于富有创业精神和才能的学生,允许他们停学创业,经本人申请,学院批准,可办理停学手续,学籍保留两年。

2.扩大学生对学校、专业的选择权。学籍管理在学生转学、转专业方面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可以让优秀的专科生通过选拔、推荐进入本科学习;让优秀的“三本”学生通过推荐、考试进入“二本”学习;通过组织考试让非重点高校学生转入重点高校学习;给部分确有特长或有特殊困难需要转专业才能完成学业的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通过转专业,让这些学生转入自己感兴趣或更适合自己成才的专业,使其个性与特长得以发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3.实行免听、免修、重修制度。学生通过自学,确已掌握某门课程的内容,并且该课程的选修课程成绩优秀,通过学校组织的该课程免修考试后可获准免修,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学分;成绩优秀、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申请部分课程免听;对于已选修但未能参加考试、考试不及格、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允许其重修本门课程。

总之,学籍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一种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并获得良好高等教育的手段。面对新形势,我们要认真研究新情况,不断优化学籍管理制度,使之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匹配,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红玉.提高高校学籍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6).

[2]余碧春.对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2003(2).

上一篇:2018考研指导:苏大法学考研专业课复习技法下一篇:体育活动:小小宇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