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教学方案

2024-08-19

《乡土情结》教学方案(共9篇)

1.《乡土情结》教学方案 篇一

《乡土情结》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姚孝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中乡土情结的内涵和作者大量引用的古诗文的意思和作用。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仔细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探讨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2.通过抓关键句,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朗读、讨论、交流、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人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的感情?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人在离家时这种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新时期我们对待故乡又该是怎样一种情感和态度?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现代著名作家柯灵的散文《乡土情结》。

二、解题释义

师:请同学快速查字典,看看“情结”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情结”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师:“情结”是比喻化的说法,形象地揭示这种感情的化解不开、浓重的特点。

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想一想,本文表现的仅仅是对乡土的思念之情吗?

生:从第5节开始,文中还表现了爱国、思国之情。

师:可见,本文的题目“乡土情结”包含故土之思、故国之情的丰富内涵,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行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生: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史料来表现“乡土情结”。

师:请大家快速找出来,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的意思。、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用投影仪显示:唐代诗人王维《杂诗(其二)》、刘皂《渡桑乾》、韦庄《菩萨蛮》、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李贺《南园》及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和《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名言”,并作简要介绍评点。

师:此外,文中还大量运用了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和景物,极富文学意境和文化内涵。如酒阑灯炮、良辰美景、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鹏举鸿飞、鱼游濠水等等。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大量引用古诗文、史料?

师生讨论明确:这样做既能生动、形象、真切地揭示乡土情结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久远的特点,激发读者的联想、想像,激起情感共鸣,又能准确、简练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还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情味、丈化内涵,增加了作品的知识性、生动性、可读性。

总之,这些古诗文、史料,成了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师:文章叙古写今,旁征博引,也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文学底蕴,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作者柯灵?

在学生介招和课本注释的基础上,用投影仪补充:柯灵少年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一生喜欢读书,有深厚的丈学功底,是一位世纪文化老人。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解放前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掠影集》,建国后主要从事电影创作,代表作品有电影剧本《腐蚀》、《为了和平》、《不夜城》、《春满人间》、《秋瑾传》(根据夏衍剧本改编)等,其他代表作品有散文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等。

四、问题探究

师:下面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同座位互相交流,找出文中体现作者观点、标明文章行文思路的关键语句。

教师点拔,指导:关键旬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文章的旨趣,标示着文章的思路,显示着文章结构的特点。从阅读的角度看,不把握它,就无从正确地理解文章。一般说来,关键句常常出现在文章和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也有在段落中间出现的。关键句与非关键句,是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并不是说非关键句就不重要,更不是说可有可无。

学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本文有两句话非常关键。一是第1节最后一句

“这就是乡土情结”;二是第6节开头一句“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两句话都起到了总结上文、领起下文的过渡作用。

学生集体朗读1-2节。

师:“这就是乡土情结”一句揭示了“乡土情结”的由来,在上下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课文第1节与第2节都叙述了“乡土情结”的由来,但角度有什么不同?

师生讨论、明确:第1节侧重从外在环境角度(人“离得远了久了”,乡土情结就会产生或更强烈)揭示乡土情结的由来;第2节侧重从自身成长的角度揭示乡土情结产生的原因和乡土情结的特点。

师:在第2节中有哪几个词准确、形象地揭示了“乡土情结”的特点?

师生讨论、明确:“烙印”、“春蚕作茧”、“文身的花纹”等比喻揭示出乡土情结的.永恒的、深刻的、轻易不能化解的特点。

师:从第2节看,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师生讨论、明确:(1)父母亲族的爱;(2)家乡的山水草木;(3)悲欢离合的家史;(4)邻里

乡情。

师:在第2节中,作者说到童年的故乡生活给人影响时,说“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作者为什么这样不厌其烦地列举故乡的景和物,用“一切”、“所有”来代替好不好?

师生讨论、明确:不好。这貌似絮叨的叙述,实则满含深情,强化了童年的故乡生活对每个人影响之广、之深的特点。具体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外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总结:对文章内容赏析、评点时,一般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以及表达了什么情感,有什么深刻含义等几个方面展开。

师:再看第二句关键句“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也是,句总结上文(3-5节),引起下文(第6节)的过渡句。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说“安土重迁”是什么意思。

生:“安土重迁”是说留念乡土,不轻易迁居他地。这是中国人传统的观念,特别是过去,上年纪的老人受这种观念影响更深。

师:可见,当年三峡工程的开工兴建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党中央从大局出发,英明决策,这又是多么伟大的壮举。

师;虽然人们留念乡土,不愿轻易迁居他处,但事实上,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愿的时候和事情。请同学们快速默读3-5节,文中叙述了离家的几种情形?

师生讨论明确:①为了理想离家闯荡;②为维持生计而被迫离家;③灾难和战争使人流离失所;④遭遇放逐使人有家难回。

师:“乡土情结”每个人都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强烈。这儿所叙述的几种离家的情形,表现的是否仅仅是思乡之情?

师生讨论明确:在讲到战争和放逐时,引用古诗文和史料,表现了比思乡之情更深沉、更博大的爱国之情、故国之思,使“乡土情结”的主题得到了初步的升华。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6节。第6节开头“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一句,揭示了前文被迫离家的四种情形产生“乡土情结”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本节又重新对“乡土情结”进行探讨,从自然到人伦,从现实到神话,从历史到现实,很自然地说到近百年来无数爱国华侨飘洋过海,打拼天下;写至香港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是不是闲散之笔?

师生讨论明确:这貌似闲散之笔既自然地照应了本丈的写作背景: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又把“乡土情结”的内涵上升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巧妙地完成了从“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写起到表现故国之思、爱国情怀的主题升华。作为“乡土情结”中最重要的一份情感,这种故国之思、爱国情怀决不会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

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最后一节,说说这段文字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师生讨论明确:本节揭示了新时代“乡土情结”的内涵:人不必为家所累,但又要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有心灵的归宿。归结全文,进一步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五、作业设计:

散文《乡土情结》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请联系自身经历,追寻童年生活的印记,以“我的章年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教后反思】

从阅读的层面上来说,阅读分为识记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从本文的实际出

发,宜侧重从理解性阅读的层面来组织教学,同时适当引导学生对散文的语言进行鉴赏评价。在施教过程中,本课着重突出以下三点:

1.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就本课教学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文章结构和内容出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相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2.学法指导渗透于教学过程。

阅读文章首先要从作者思路上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本课从抓关键句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筛选和概括文章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教给学生对散文语言进行鉴赏的常规方法,将学法指导真正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3.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本文行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量运用古诗文和史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古诗文原文,加以评析,并联系作者作简要介绍,简洁、直观、便捷,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加快了课堂的节奏。本课在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思维习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2.《乡土情结》教学方案 篇二

( 一) 乡土情结的定义

在我看来,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魂牵梦绕的地方, 不论我们在取得一些成就, 还是处在失意时, 我们不经意间想到的都是我们灵魂的故乡。每年的佳节或者重要的节日, 对于那些身在异地的我们, 背井离乡, 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触景生情和感伤情怀。浓浓的乡愁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去惦记那一片净土, 更让我们愁肠百转。即使是光阴荏苒和时间的飞快流逝, 我们都不会因为空间的辽阔和时间的悠远, 而使乡愁有所褪色,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乡土情结。

(二) 乡土情结在油画中的审美价值

油画艺术引进中国以来, 乡土情结的油画就在我国艺术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美术史的艺术风格, 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和重要意义。通过我的毕业创作来看, 画面上是三个儿童在石板边玩耍的情景, 深蓝的海水, 悠远的天空和三个透着忧郁眼神的孩子的描绘, 表现出对乡村生活的一种挚爱和对淳朴乡风的神往。在我看来, 乡土题材的淳朴似乎与原始生活难以隔离, 而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似乎乡土生活显得有些理想化, 但是浓浓的乡土情思使我专注于乡土题材

二、乡土情结油画的具体特征

(一) 客观性

在我看来, 乡土油画应该主张真实地客观地描绘现实的乡村生活, 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的描绘是乡土油画的最本质的追求。去真正的描绘现在乡村景象, 理应表现的是一种深厚的乡土情结, 对乡村生活的眷恋执著追求, 对乡村淳朴的乡风的观望和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关注。

(二) 时代性

优秀的乡土油画作品不是简单的社会农村生活的再现, 现实生活情感和现实精神追求是乡土油画艺术的基本内容。 重要的是, 它赋予描绘对象鲜明的价值判断和深入的个性思考, 表现农村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思想意识, 主张创造时代的艺术, 刻画出一种时代风貌。

(三) 思想性

乡土油画的作品更具备深刻的思想性, 我们作为油画学习的一分子, 除了具有扎实的写实能力外, 更注重自己艺术修养的培养和思想品格的修炼。在我们要进行乡村油画创作的前提下, 我们不仅要看许多关于乡村发展和变革的书籍, 体会乡村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更要注重去乡村亲身的实践, 实实在在的去感受乡村生活, 这样才能创作出感人至深的艺术佳作。它之所以区别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作品, 在于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高于现实生活的思想性, 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批判意识。

三、国内外乡土情结油画的发展溯源

( 一) 西方乡土情结油画的溯源

欧洲是油画的发源地, 关于乡土情结油画的描绘有着悠久的历史, 乡土情结油画甚至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关于乡土油画的描绘最早的油画家是勃鲁盖尔, 它被称作为农民画家, 因为他由衷地喜欢表现乡村题材, 因为他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热爱农村那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他作品中的《农民婚礼》 【见图一】是乡土油画系列的典型成功作品, 他的画风朴实, 纯美, 构图无拘无束, 笔触细腻, 画面柔和, 塑造的农民形象和乡村风景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当看到作品中的人物, 很容易让人想起家乡的一位大叔或者婶婶, 让人想起家乡的很多事情和人物故事。

图一 《农民的婚礼》 人物故事。

梵高和高更也经常表现乡土题材的油画, 比如说梵高的 《吃土豆的人》, 画面很温馨, 场面很精悍短小, 也表现了梵高对农民的敬爱和尊重。

(二) 中国乡土情结油画的追溯

油画进入中国已有近百年历史, 由于中国和外国美术环境和艺术氛围不同, 所以油画被引进中国的那一刻起, 就和乡土油画不离不弃。乡土油画艺术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 90年代就蓬勃发展, 而且涌现出很多基本功和造性能力强的画家, 产出高质量的油画作品, 他们都继承了传统油画的特点与学院风格, 成就和发展了乡土油画。 直到今天, 乡土油画依然和中国美术有着深远联系。王悦之的《弃民图》【见图二】是中国第一幅表现农民的乡土油画。

忻东旺是最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乡土油画家, 它的作品对象基本上是“农民工”。忻东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农村, 从小就热爱画画, 靠着自己的顽强的毅力和强大的奋斗精神, 一步步的艰难跋涉, 走上了绘画的道路, 并进入高等院校的教师行列。他笔下的这些可爱的农民来自偏远的农村, 他的作品《诚城》 【见图三】, 表达的是一种农民们想诚心诚意做一个城里人, 也许这是当今农民最美好的愿望, 他们想过城里人的生活, 不想被这个社会所遗弃, 不想被这个社会所瞧不起。对边缘人物的关注, 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成为他油画中的主旋律。

在今天, 随着乡土油画的被关注, 它的精神内涵也被扩展。艺术家的个性也通过乡土题材的油画得到施展, 在东西文化相互碰撞中, 艺术家们向油画深处挖掘, 是乡土油画更加呈现多元化状态。

四、乡土情结在我的绘画生涯的渗透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 乡村风气的淳朴深深地感染了我, 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一种人性温情, 每一张平凡的脸都写满了质朴的美好, 至今, 这种浓郁的乡愁情结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认知方式。而现在的我身在离家很远的城市, 过着快节奏的城市化生活方式, 冷漠的生活氛围, 完全脱离了孩童时代的天真和无忧无虑。

参考文献

[1]《美术鉴赏》张道一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美的分析》杨成寅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乡土情结》教学方案 篇三

一、带领学生巧绘恬静自然的乡景

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低矮的屋檐、黝黑的古井、金黄飘香的稻浪,涨红了脸的高粱……,在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里,这些恬静的简单的景致,不再只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而已成为写作中可以大量撷取的素材,甚而有时候也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在作文《我心中的__》时,许多学生一开始就把思维模式固定在一些笼统而说教的人和事中,我追问学生: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独有的触动心灵的东西有什么?学生把视野投到窗外,看到这般美的乡村,学生开始了心灵的探究,有学生这样写自己的家园:“双手推开两扇小窗,晚霞似火,青山如黛.庭院之中含羞红桃数点,含笑白梨几片。”一副恬静自然的田园山水图画,蕴藏了小作者内心浓浓的对家乡的无限的热爱之情。这样的习作来自学生的细心观察,来自于自身的丰富精神体验,学生阅读自然更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自然景致的美好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守得一隅精神家园。

二、引领学生描写善良淳厚的乡人

如果带领学生巧绘恬静自然的乡景能让学生守得一隅精神家园的话,那么引领学生描写善良淳厚的乡人就更能让学生懂得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写作欲望。有同学在作文中写自己的憨舅爷:“憨舅爷吧嗒着烟袋,不哼不吭,脸上还带者笑容,好象是听表扬呢?” 舅爷的憨态可掬,实则小作者是在赞美他的淳朴善良;有同学在作文中写自己的小学老师:“人们都叫他老肖。一身粗布衣服,时常乱蓬蓬的头发,有时甚至连袜子都是穿得一样一只,就上气不接下气的冲进教室。”则向我们刻画了生活清贫而对工作负责的乡村教师的形象。“亲不亲,故乡人”,只有让学生心存感念,常对父老乡亲怀着一棵感恩的心,才能在作文之中说真话,诉真情,让自己的作文异彩纷呈。

三、激发学生抒发至亲至爱的乡情

这里所说的乡情是风土人情,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到民间去采风”,学习此单元就是让学生去关注身边的民间文化,从传统佳节到地方特有的节日,从祖辈口中听到的典故传说到幼年唱到的童谣等。例如传统节日端午节,农村就有着独有的习俗(采艾叶、菖蒲,插在窗户上,能驱风辟邪),教师就可以以此作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因为对身边的民间文化做深入探讨,增添他们对家乡的眷恋,使他们感悟到一直生活的故土原来如此意蕴丰富。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去关注生活,关注语文,随之对现实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不再是一个漠然的态度,这样,更能提升农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丰富其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而相对城市纷繁复杂的生活,农村有着特有的风土人情的淳朴,给身处农村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曾经把家乡比做陶渊明向往的“桃花源”,邻里的和睦比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要温暖许多,朴实的农民那种勤劳、向上的本色,更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心灵受到好的熏陶。而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让学生的作文创作更如鱼得水,更能把农村独有的淳朴的乡土风情融入作文中,更能让学生守望一份真诚而单纯的精神世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有效的利用这种情感上的资源,让学生秉承对真、善、美的世界的追求,更进一步地提高作文水平。

4.乡土情结学案 篇四

命制人:

审稿人:时间:2009年9月

教学目标:

1.深入朗读体会,理解作者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

2.研究性学习,讨论文本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3.体会作者将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领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的主旨。

重点: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了解文本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难点:探讨文本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及意图。课前预习

一、题目解说:情结,指心底的情感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乡土情结指故园之思、故国之爱、故土之恋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作者介绍: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剧作家,著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剧本《腐蚀》。他以杂文针砭时弊,以散文体察世味,以剧作缩写世态。柯灵精心锤炼语言,以创作态度谨严见称。

三、写作背景: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深有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四、熟读课文,落实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识记字形。魂牵梦萦

灯阑酒灺

忐忑不安

怯生生

搭讪

悠邈

........褪色

崎岖

田塍篱角

三匝

侘傺

铩羽而归 ........门扉

怡然自得

谪居

欷歔

发轫

含辛茹苦 .......桑梓

蕞尔

翰苑

濠水

屹立

翘首 .......方兴未艾 .娇羞

啜泣

寥落

缔造

眉梢

低徊

桑乾.......河 骄傲

拾掇

廖(姓)

谛听

稍微

徘徊

乾坤 .......矫健

辍学

杀戮

根深蒂固

绮窗

休戚相关

濡染 .......

2、字词解释

魂牵梦萦:

功败垂成: 寥落:

缔造:

开宗明义:

欷歔:

根深蒂固:

发轫:

方兴未艾:

翘首: 桑梓:

休戚相关: 安土重迁:

含辛茹苦: 风雨同舟:

屹立: 侘傺:

铩羽而归:

3、填空

①“慈母手中线。”这是诗人 在《 》一诗里的句子。②男儿何不带吴钩。③“,不敢问来人。”出自 的《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这是 的名句。⑤唐代 在《 》中写到“,还乡须断肠。”

五、文章脉络

1、读第一段,什么是情结?为什么要说“乡土”是情结?。

2、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4、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5、我的读后体会:

课堂学习:

一、检测预习效果

二、处理预习案中的练习题

三、合作探究:

1、《乡土情结》中大量引用古诗文的例子很多,找出并分析大量引用古诗文的好处。

2、体会主旨,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

本文以 为线索,由“小家”到“ ”,由“离家”到“ ”,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又将这思乡之情升华为 之情,本文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园,对,对 的热爱之情。

3、我的收获:

课后拓展: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悠邈(miǎo)翘首(qiào)绮窗(qǐ)方兴未艾(ài)B.田塍(chãng)桑梓(zǐ)濡染(rú)含情脉脉(mài)

C.铩羽而归(shà)休戚相关(qī)酒阑灯灺(xiâ)慰藉(jí)D.侘傺(chà chì)欷歔(xī xū)蕞尔(zuì)低徊(huí)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此处的乡民最是安土重迁,每有事端,便早早重新寻找新的住处。B.英勇的革命党人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府,以暴易暴,大快人心。C.在哈尔滨,在佳木斯,在一面坡,都有他休戚相关的亲友。

D.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活动,一些原本不安心于师范专业的学生也树立了热爱本职工作、好为人师、献身教育的思想观念。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年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

B.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

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

D.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4.默写:

(1)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2)皓腕凝霜雪,土户 边人似月。

。(韦庄《菩萨蛮》)(3)男儿何不带吴钩。(李贺《南园》)

(4)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崔颢《长干曲》)(5)

,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5、下列各句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B、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C、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D、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放逐,像屈原、贾谊、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等。

6、仿照例句,写一个句子。

例句: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答:人一离开乡土,。

二、阅读文章,回答5—7题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还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在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却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概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7.文中划线句子“缠绵的情致”和“冷酷的现实”各指什么?

8.统观全文,指出什么叫“乡土情结”。

9.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明的语句加以概括。请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课堂预习答案

1、①“情结”是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或者深藏心底的感情。②人之所以将人对故乡的感情 说成“情结”,是为了突出这种情感的特点,它是永恒的、深刻的,轻易不能化解的。

2、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

3、答案: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4、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这道题很有意思,首先学生要能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节”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节关系的几点交叉:一是与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答案所给出的一三两点实际上就是一点,即深化主题,扩展内涵,结尾照应全文,这是一般思乡散文的特点,学生应能容易答出,只不过可能将两点合二为一。

课堂学习答案

1、、①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是本文文笔优美的一个表现。②引用的古诗文在内容上恰倒好处地为情感主旨的表现起到了服务的作用,是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本文以故国之思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 ”,由“离家”到“归家”,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又将这思乡之情升华为爱国之情,本文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园、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课后拓展答案

1.D(A.翘qiáo首

B.含情脉脉mî

C.铩shā

慰藉jiâ)

2.C(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以暴易暴: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表示统治者改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方式依然不变。休戚相关:欢乐、忧愁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3.C 4.(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2)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3)收取关山五十州。(4)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5)良辰美景奈何天。

5、D(表列举,其余分别表明喻,表暗喻,表暗喻)

6、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天使,思念故渊的池鱼。

7.“缠绵的情致”是指无论生死都念念不忘叶落归根的思乡之情,“冷酷的现实”指人们迫于生计或其他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

8.乡土情结指集结在心里,不会因时间空间变化而消退的、对故乡的深厚感情。9.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5.《乡土情结》 活动单 篇五

第1课时,共1课时 活动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2.学习从文本中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练习。

3.掌握课文所运用的古诗文,了解他们的含义并体会作者引用的意图。活动方案

一、课前活动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影视艺术家。

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 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乡土情结》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经典》,是柯灵先生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一篇散文。

2.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字音

魂牵梦萦()桑梓()蕞()尔 灯灺()怯()生生 搭讪()田塍()悠邈()杀戮()铩()羽而归 三匝()侘傺()谪()居 欷歔()翘()首 发轫()濠()水 褪色()安土重()迁

缔()造 谛()听 衣()绣夜行 衣()锦还乡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3.成语点击 功败垂成: 开宗明义: 安土重迁: 根深蒂固: 方兴未艾:

二、课堂活动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划出主旨句、关键句,并根据对话栏中编者的话,梳理文本的思路。)

2.在交流的基础上,完成以下文本研习

(1)文章开篇用了王维的一首诗入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开头的一般作用:引起下文;点明主旨;为后文作铺垫;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高考链接: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2)读第2节,找出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28字以内)

(筛选信息并概括答题步骤:第一步:整体阅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第二步:审读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句;第四步:整合答案。)

读第三段思考人们为何要离开家乡?有哪几种情况?(概括内容要点)

从第四段看人们在离乡之后可能会遇到哪些情呢?

(3)第五、六段中的人背井离乡是什么原因? 他们有乡土情结吗?

3.三读课文,选出一两句能给你感触的句子,并说说你的感受。

试题链接:柯灵在《乡土情结》中这样写道:

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请你以“人一旦回归乡土”开头,另择喻体,仿照形式,写一组排比句。

人一旦回归乡土,就成了。

三、课后活动

1.划出文中引用的诗句,读一读,再想一想把它们删去效果好不好;

2.小组合作找出原诗并鉴赏。

《我心归去》活动单参考答案

一、课前活动

3.功败垂成:事情失败在就要成功的时候。

垂,接近。

开宗明义:本为《孝经》第一篇篇名,它说明全书的主旨,后用来表示说话、写文章一开头就说主要意思。开,阐述。宗,主旨。明,说明。义,意思。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重,不轻率。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方兴未艾: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二、课堂活动

1.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第二部分(2-6):写乡土情结的由来

及升华。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 小家 到

大家,将乡土情结升华为 爱国主义 的思想感情。

2、在交流的基础上,完成以下文本研习

(1)引出下文乡土情结这一主题并点明题旨。点题。诗句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使文章更富有文化气息,有韵律之美。激发读者兴趣。

(2)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闯世界(浪漫主义)

谋生存(现实主义)

多数人失意 有的侘傺无聊;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倦于奔竞;有的淡薄名利、归隐田园;有的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少数人衣锦还乡

(3)灾难(含战争)放逐

谋生异域

改变命运

6.乡土情结语文教案 篇六

1.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文章抒情色彩的方法。

教学设想

1.文章引用的古诗文较多,教师要适当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2.重点要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学习时可借助对话栏来引导学生去把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思考:

本文抒发的“故园之思”与前几课的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作者不仅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更写出了为了保家卫国而舍弃故园之思的高贵品质。

二、作者简介

7.《乡土情结》教学方案 篇七

著名文学家柯灵先生曾写道:“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一方魂牵梦绕土地。良辰美景奈何天, 洛阳秋风, 巴山夜雨, 都会情不自禁惦念它。”又如建筑美学评论家秦红岭也曾说过“充分表达自身民族的建筑文化观念, 要求其独特性得到尊重和认可, 是一种最基本的最强烈的心理需求。”新中式风的兴起, 是中国建筑向未来发展的必然道路。只有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上加入中国元素, 融入自身独到的思考, 满足今人对传统空间的神往, 才能使中国建筑走向世界, 才能打造真正的“中国的现代建筑”。

2 传统徽派建筑特点概述

2.1 徽派建筑代表村落及发展演变

徽派建筑最主要的代表村落有宏村和西递两个村落。宏村村落特点在于布局上呈少有水牛形, 水系贯通家家户户门前, 如同画卷。而西递村落有着“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 建筑布局相对较为紧凑, 宗祠较多, 给人古朴自然的印象与体验。

而徽派建筑的演变与发展和人文和地理环境两大因素有关。从人文角度, 由于中原人的迁入和外来文化的植入, 演变经历干栏建筑———四合院形式———天井与马头墙结合的形式。从地理环境角度, 建筑形式的演变取决于当地气候潮湿, 且多山脉、以及通风风采光需求等自然条件。经过因素二者综合才逐步演变成今日我们看到的建筑形象。

2.2 徽派建筑村落形式及空间特点

徽派建筑的形式特点决定了人们对皖南民居的第一印象, 大致包含粉墙、黛瓦、马头墙、层楼叠院, 飞檐, 木雕, 石雕元素。而这些元素也是当今设计师着力改造的设计要点。而建筑的空间由内向性强弱进行分级也可大致分为:天井与庭院空间、街巷空间以及园林式的景观空间。这种空间层次的逐级演进则对建筑师把握空间的起承转合, 收放变化提供了指导意义。

2.3 传统徽派建筑与现代之对比分析

(1) 传统徽派建筑:明清时代及民国初年时期建造, 具有中国封建社会背景, 多为村落的居民, 说明与古代村落的聚居和宗祠制度有关, 传统的石材、木材, 形成瓦片、木雕、石雕等各种不同的构件, 丰富的细节和精美的装饰, 充分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与雕刻艺术等的精美与技巧.

(2) 现代徽派建筑: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大量生产建造, 同时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 现代都市的各类人群。业主、观众、消费者, 即各类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人群, 大量的现代材料如玻璃、钢、混凝土替代原有材料, 并采用了新的建筑结构型式, 在古代建筑的基础上采用减法, 简洁但又不失传统元素, 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

3 新中式建筑演绎手法之纵向解析

下面则将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上海九间堂以及苏州博物馆为案例介绍, 当代艺术作品是如何因借徽派建筑传统, 进行现代演绎的。

3.1 对徽派建筑的形式演绎

(1) 对屋顶形式的演化: (1) 去掉装饰, 保留几何形体, 改变屋顶形状。例如第五园将徽派建筑双坡屋顶形状简化, 并采用不对称处理, 以及体块的增加、削减等现代主义手法, 将屋顶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2) 将屋顶形象提炼成建筑符号。例如苏州博物馆的入口大门, 则是提取中国传统重檐屋顶元素, 使得屋顶形象在游客心中形成一种符号语言。

(2) 对墙体特点的保留: (1) 保留粉墙黛瓦的建筑意向。采用白色粉刷、黑色金属压边以及灰色的勒脚来直接还原徽派建筑的形象特点。 (2) 对马头墙进行改造。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作用是防火。第五园和九间堂中墙体做成类似马头墙, 实则是为了强调水平线条, 显示外墙和屋顶的包围关系。

(3) 门窗及雕饰的再现:简化门头, 开窗增多。传统徽派建筑门头有石雕、砖雕, 门为木质。而由于有天井采光的原因开窗很少。而第五园则保留了类似门头的入口设计, 并删繁就简。对于窗这是为了采光的需求而增多, 使得建筑的现代感增强。

3.2 对徽派建筑的空间演绎

(1) 演绎“村落空间”。万科第五园社区规划由中央景观带分隔成两部分, 好似由两个村落组成。

(2) 演绎“院落空间”。在第五园中, 院落成为室内外空间交融的汇集点, 许多景观在这里得意体现。

(3) 演绎“街巷空间”。九间堂和第五园均有类似小尺度的空间, 幽深、曲折的街巷使的空间有开有合, 人行走其中具有趣味和愉悦感。

(4) 演绎“园林式空间”。在苏州博物馆中, 传统园林中水为虚、建筑为实的虚实空间、步移景异的流动式空间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 新中式风格建筑案例横向对比分析

横向对比三个作品, 则可以品评设计上的得与失:三个作品都具有的优点是在形式上通过对建筑各个构件的比例, 大小, 形状的巧妙演化, 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徽派建筑元素传统。但反观之, 当代新中式建筑不免大同小异, 易于流于形式, 过于程式化、符号化, 而缺少对徽派建筑精髓的提炼, 意境的提升。如若不解决此问题, 未来的新中式建筑的创新与发展将受到限制。

5 新中式建筑未来改进及发展策略

5.1 设计立意———抽丝剥茧, 巧于因借, 而非仿古

我们在现代的设计实践中, 首先要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什么, 传统古建筑之所以为人称道的理念和设计目标是什么, 然后抽丝剥茧, 把这些内化的思想剖析出来, 运用于现代的设计。正如万科第五园, 找不到一片瓦, 却感受中国传统坡顶的魅力;又如苏州博物馆, 看不见传统园林中的曲线元素, 桥、水、岸均是直线, 却依旧体味到园林曲径通幽的空间感受。可以说, 只有这样才是迈开巧于因借这第一步。

5.2 创作手法———参照有度, 立足传统却适当创新

真正落实到建筑创作手法上, 建筑师应该学习:面对徽派建筑诸多传统元素, 究竟应该参照哪些方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参照徽派建筑的外部宏观特征, 参照徽派建筑的空间尺度, 参照徽派建筑的细部设计。

5.3 聚焦社会———体味生活与建筑的关系, 做到“里”大于“表”, 而非流于形式

当今的社会风气浮躁, 人们疲于奔波, 这更需求我们的建筑是能够解决一定社会问题的———让当代人在建筑内部空间中, 远离都市喧嚣, 平定身心, 符合中国人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 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这就避免了流于外在的形式, 比刻意的强化粉墙黛瓦, 竹林环绕之类的手法要高明许多。

5.4 融于环境———引入地域主义, 结合自然, 创作符合当地文化特点的建筑

环境在这里指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而结合自然环境和当地地域性特色, 则是使新中式建筑能不断分支与前进的源动力。在如今新中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坡顶山墙、黑白色彩谱系等代表特征夺人眼球的同时, 也造成了新中式建筑形式的固化和千篇一律。只有将地域主义引入新中式风格建筑, 才能使不同地区的建筑既有徽派建筑传统的精髓, 又不失每个地区当地的文化传统。

5.5 技术更替———善用新材料、新技术, 生态化设计等新型设计方法

意大利建筑师奈尔维说过“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没有二者的完美结合, 就没有成功的现代建筑。由此可见, 即便要再现传统意象, 也不能脱离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与发展。具体我归结为两点措施:寻找新型替代建筑材料, 融合新技术于设计实践。

6 结语———新中式建筑筑境的提升

通过以上浅析, 新中式建筑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以明晰, 而建筑筑境的生成则是最高的层次, 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可供今人探求: (1) 天人合一的理念, 即建筑与人、自然融为一体。做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才不是一个孤立的设计, 一个流于外化和形式的设计; (2) 对立统一的境界。即收放有度、虚实相生的设计观。

总而言之, 现代建筑仍离不开传统, 离不开人们心中的乡土情结。只有设计师总结历史与过去, 对比今时之得失, 才能更好的因袭传统、更好的与时代和社会接轨、更好的营造独具匠心的“中国的现代建筑”, 将中国人的所达到的筑境和思想汇入世界建筑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

摘要:本文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上海九间堂以及苏州博物馆为研究载体, 概述其现代演绎手法与设计得失, 并重点解析未来现代徽派建筑的改进与发展策略, 为类似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中式风,徽派建筑,现代演绎

参考文献

[1]袁烽.建成与未建成.时代建筑, 2005 (1) .

[2]苗蕾.徽派建筑元素在上海九间堂别墅群中的运用.赤峰学院学报, 2013 (9) .

8.乡土过去时与游子情结 篇八

在人们的文学想象中,乡土该是千百年来流淌在大江大河、高山密林间的风情与韵律,是回归家园的不息念想,是悠然见南山的旷达怀抱,但在由小说集《漫水》构成的文学世界中,乡土故事虽仍保持着山清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面貌,有着一股灵秀之气,不乏淳朴、粗笨的古风痕迹,但已不复长幼有序、人伦敦厚、随遇而安的样态,而是充斥了被扭曲、被玷污的种种可笑,这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破碎与伤痛,也算是我们向过去告别的代价吧。

但中篇小说《漫水》仍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本真、更纯粹的乡间。这部作品的突出特点之一仍然是游子心中永远的乡愁,是对乡间逝去的美好的深情依恋,读着余公公、慧娘娘,有余、铁炮人等的故事,我们看到作品对沈从文以来湖南乡土小说文脉的承继与延续。即使是在那个不由自主地做出荒唐事情的年代里,乡村人们相互扶持,力图靠自己的双手赢得美好生活的热望,人们在压抑中显现出来的人情人性,那是完全压制不了。小说写过一段有余捉蛐蛐,说是:“一年有三个月听见蛐蛐叫,人要是活到七八十岁,二十来年都在听蛐蛐叫。听了二十来年蛐蛐叫,一世就过去了。望见过蛐蛐的,又没有几个人。不是望不见,望见了,等于没望见。人活在世上有那么多大事,哪有心思在乎蛐蛐呢?”这套蛐蛐经,是哲理吗?是哲理,惆怅吗?同样是撞击人心的惆怅。无论是余公公,还是慧娘娘,这些美好的普通人,虽卑微却高贵,他们在疯狂的年代里虽然无从把握自己的命运,但仍然能够坚决而又尽责地完成人生的使命,其实这当中透露出人性不可或缺的大勇气、大庄严。在每一次社会大的动荡中,乡村总是在经受着考验,在无常的历史变迁中,在自然或人为的灾难中,乡村的文明,乡村的风情,无不在发生着令人忧虑和叹惋的变化,这种变化莫非也是人类乡土社会的普遍命运?

“艺术使我们从有限的主观性中解脱出来,把常常因为近视和狭隘而对之伤悼的我们的生活变为我们的知识对象,因而也是我们的幸福对象。”一位外国哲人如是说。让我能够稍微得到宽慰或者为之一振的,或许是,所有的一切不是都会过去的吗?无论多么荒诞、多么不可思议,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烟消云散。是的,小说集《漫水》的魅力得益于成功塑造了一个个让人难忘的乡间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作家寄予了传统农耕文明的诗意与温情,他原谅他们身上存在的毛病,他认可他们的某些愚钝、懒散、粗鄙,但他试图写出他们行为的原因,他想表达乡村伦理在历史进程中遭遇裂变的痛苦,揭示在现代文明挤压下普通人内心所发生的挣扎的样态,以及在扭曲中无望挣扎的痛苦。魅力也许总是出现在具有极大落差的艺术情境里的吧。比如在《也算爱情》里,王跃文塑造了一位被扭曲得无以复加的女工作队长吴丹心,情欲的挣扎,与现实面具的挣扎,始终燃烧着自己也燃烧着工作队文书李解放,并最终毁灭了他们的一切。在这些挣扎中,牢牢牵引着读者神经的,是那些饥渴男女间的人性勃发,是封闭年代里生命力的暗中绽放,有关人的天性、有关青年男女的性吸引,以及那些美好的让人沉醉的片段——所有这一切毕竟是黑暗年代里的光亮,微弱但却照射着乡间、照射着作家的记忆。因此,在王跃文的笔下,乡土的男男女女,不管社会氛围有多么紧张,他们仍葆有自己的天性,这也促使作家相信,不管怎样,乡村作为中国社会的后方是永远可靠的,在文化上,在心理上都是如此。

《漫水》里充满着在那不正常年代里的一些离谱的生活景象,修水利、挣工分、赛诗、批林批孔,政治话语的拥有者们戴着面具,跟着报纸、广播开展工作,无奈地看着老百姓与他们捉迷藏。在这些情境中,作家尽最大力量提供了另外的一些美的、让人会心的“散金碎玉”。他让读者轻易地看到人性在忽视人性的时代里并没有完全泯灭,看到愚弄人的人终究会被愚弄,看到自以为聪明的人,实际上会发现自己有一种跟不上趟的尴尬。因为,既然所有的一切都被颠倒了,聪明与愚钝也会颠倒,既然一切都被蒙上了尘埃或者涂上了油彩,那真相也将披着外套出现。

不过,乡土的传统,乡土的思维,乡土的文化如万古江河,会一直在大地和人的血液中流淌,并为作家提供着不竭的营养——“木匠看凳脚,瓦匠看瓦角”,“嘴巴长在人家身上,不怕。手脚长在自己身上,最要紧!人正不怕影子歪。”“得坨牛黄,满山猪羊”,“得坨狗宝,娶大娶小”,这些俗语表面上看记录着作家对自己深爱的乡土的眷恋,实际上是对乡间思维的迷恋。这些作品的语言纯乡土的,意象更具有地老天荒的乡土智慧,让人感到作家之于乡土,身在其中,又置身事外,既有坚定的祝福,同时不乏沉痛的反思批判。王跃文笔下的乡土叙事是有根的,接续着久远的空灵的传统,在思想内涵和语言意象等诸方面,既有对中国现代文学乡土小说传统的传承,也寻找到了不少新的有所创建的突破。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

9.乡土情结的诗意表达 篇九

摘 要:周长圆的朗诵诗歌创作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存在,诗集不仅是他浓烈的乡土情结的密切表达,也体现着诗人对于家乡山水、人民的历史思索;诗歌表现手法独特,意象新奇丰富,充满浓郁的诗味。

关键词:周长圆 乡土情结 浓郁诗味

“朗诵诗”是专为诗歌朗诵活动或者一种文艺节目所撰写的一种新诗文体,按赵心宪先生的说法,它以满足听众当下社会心理需要为主要创作目标,以群众性听觉艺术接受需要的空间为传播方式,具有大众化和民族化语言表演形式的特征,是语言表现的视觉艺术与语言表演的听觉艺术在诗美形式上的完美整合。[1]今天,陕西诗人周长圆通过其诗集《朗诵安康》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美丽的收获。

本世纪初,作为诗人的周长圆就走进了大家的视野。2001年,他先后在《诗刊》上发表了数首西部题材的长诗;2003年出版《周长圆诗选》并荣获中国作协诗刊社“优秀诗集暨诗歌贡献奖”;2011年,他再次重磅出击,带来了文气磅礴、风格多样的《朗诵安康》诗集。《朗诵安康》带给大家的都是惊喜,我们惊喜于诗歌中所表达出的一个诗人对家乡的赤子之心,我们惊喜于其宏大主题下依然浓郁的诗味。

一、浓烈的乡土情结与厚重历史文化的统一

鲁迅曾经说:“乡土是我们的物质家园,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2]乡土是任何人都摆脱不了的精神纠缠,也是人类永远的文化情结。诗歌,作为一个民族生命体验与心中祈愿的表达艺术,无不自然、深切地从本原意义上联系着自己的“乡土”,以至形成独具内涵的“乡土情结”。陕西安康诗人周长圆“朗诵诗”的魅力当然也首先与其浓郁的乡土情结和民间情怀密不可分。他生活于秦巴山区,那里的山山水水都在他的生命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由此,家乡的一草一木、乡土的经验、民间的想象、对家乡生命的体恤就成了支撑他诗歌创作的基石。

周长圆首先把笔触延伸到了汉江、秦岭、安康等地域的各个角落,对秦巴山区展开了热情的讴歌,汉水、秦巴山、油菜花装扮的汉阴、太极文化流传的旬阳、被民歌声缭绕的紫阳等尽收笔下,从来没有哪个诗人像他一样如此准确、真切地传达出如此独特的西部经验。“铺开西部这张报纸/我看见长江与黄河这两条/醒目的标题下面/在这两页鸿篇正文之间/汉水则是征婚广告/被羞涩地夹在报纸中缝(《汉水》)”,独特的描述展示的是诗人对于自己家乡的热爱。在《我是安康的女儿》中,诗人浓烈的乡土情结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他再次热忱歌唱自己的家乡,“我爱安康的春天/春天里的汉江春心荡漾/一江两岸藏着生命的秘密/野鸭大雁以及温润的南风/他们从大海归来,溯流而上/还有从南方动身的油菜花/从东到西,从山间到盆地/为我的家乡铺开/一副辽阔的版画/300万安康儿女/在这一副版画中茁壮成长”,对自己家乡的毫不吝啬的热情讴歌,表达的正是诗人对于这片乡土的赤子之情。也正因为诗歌涉及到家乡的山山水水,从而使之呈现出一种广阔的空间感,以及宏伟的气势和粗犷的美学品格。

除了对秦巴地域自然山水的热情讴歌,周长圆还把自己怜悯的目光,投向了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秦巴人民。他写了《农民章志强》,“农民村支书章志强/这一辈子注定走不出我们省/更见不到他的中央/一条沟就是他的国度/一个家就是他的首都/农村支书章志强/只有回到遥远的百忍沟/他才是一颗直起腰身的树/这令我的内心无法平静而又悲伤”,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而诗人对于家乡亲人的怜悯情感也深沉感人。他又写了《南方南方》,表达对于家乡外出打工的女孩子的漂泊命运的关注和怜悯,“他们去了南方 他们不扎根/他们不结果/他们只在自己的身上/开放四朵花/一朵寄给父母/一朵寄给弟妹/一朵寄给哥哥和他的新娘/还有一朵/自己贴身藏下/直到枯黄”,如泣如诉,让我们充满辛酸,还有什么感情比这对家乡亲人更深沉更真挚的呢?

从诗歌的表面而言,周长圆诗歌歌颂了汉水、安康,表达了对于家乡亲人的怜悯和喜欢,而就诗歌的深层蕴含来说,诗人对秦巴山水的吟唱也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感情体验层次。诗人除了对家乡单纯地吟唱,同样也有着深沉的历史思索,“我打开记忆的盒子/走进时间的深处与我的童年对望/也是乡村的老家如同一只干瘪的蚂蝗/叮在祖国的毛细血管上……如今旬阳的乡村/在我的目光中开始上升/如一个准备远行的人,正在走出陕南的屋顶(《擦亮旬阳》)”,诗人一边回望曾经的贫穷和落后的乡土,一边展示今天的崛起。但是,无论怎样,对于自己的乡土,诗人始终是不离不弃,“西康线上我仅仅是个过客/我将回到/长有先祖的骨头的土地/夺一条路 不为出逃(《在西康线上》)”。同时对自己的家乡充满历史的期望,“北风吹过秦岭/长安长大不易/汉江两岸是鱼米之乡/白居易为什么不到陕南来……北风吹过秦岭/秦岭如果能够晕头转向多好/让汉江流进唐朝/让我与李白小酌”。

二、宏大的主题与浓郁的诗味

就像诗人在《朗诵安康》后序中说的那样:“我的朗诵诗大多是应邀之作,电视台、院校、军营、企业、也有政府和个人,找到你了,交代一二,限你拿稿子出来,有时真是勉为其难,实在无法成篇。”可能这也是今天所有朗诵诗歌作者面临的共同难题,纯正的诗歌写作举步维艰,沦落为小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而诗歌如果离现实政治等太近,又容易沦为政治的传声筒,永恒的诗歌应提防被一时的政治之火所灼烧,以至于艺术标准被政治标准所压迫、所取缔,丧失了其本身诗性特质。但从周长圆的诗歌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别出心裁、选取合理的表现视角,运用新奇贴切的意象,从而使诗歌显得不落俗套,主题宏大,结合现实但又充满了浓郁的诗味。

首先,尽管诗人大部分的创作都是一些宏大的政治主题,但诗人却能够“大处着眼,小处切入”,精心选取“长袖善舞”的表现视角,从而使自己的诗歌自然具有一种独特性和个人风格。诗人常选用的表现手法有:剖析法,即把与诗歌主题密切相关的若干侧面剖析出来,最后总结升华主题。诗人的《紫阳民歌》就是围绕与紫阳民歌有关的历史、传说、情趣文化等展开,以“紫阳城野史”“我向你打听蒿草的下落”“晒山”等几个侧面加以剖析,最后以“紫阳没有边界/一个人一辈子/也走不出紫阳的一首歌”,对于紫阳民歌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宣传,同时由于剖析法的合理使用而能够不落窠臼。其次是反差法,把一些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造成较为悬殊的艺术效果,从而引人关注或思考。如“我们省有三个农民/陕北一个/关中一个/陕南一个//陕南的一个/土地让给了果树/儿子外出打工女儿远走他乡/一条汉江慷慨地借给了北方……陕北的一个/头缠白帕/羊皮短袄上/别一朵蓝花花/舞一条长鞭/赶牛羊和落日回家/东方刚刚泛红/他肩披褡裢开始起程/乘一首高亢的歌/像一朵天上的白云”,通过陕南陕北反差极大的对比描写,不仅写出丰富的民俗特色,而且把陕南对于这个国家、民族的慷慨付出表达得很深刻。

其二是诗人善用新奇贴切的意象来表达特殊的情感。诗人对自己的家乡十分熟悉,各种事物随手拈来,几乎皆可入诗,且非常的贴切,如“一只蝴蝶用两翅/和大片的`松林一起/抬起了安康盆地的天空(《在西康线上》)”,蝴蝶、松林、天空,三个意象,由近及远,生动新奇,把当时美景尽收眼底。又如“弯腰的稻谷手提金色花环/高挑的玉米方阵/这些勒紧胸脯的绿衣少女/黄瓜南瓜豆荚拉出长线/蜜蜂的电工在花间窃窃私语/本地的蝴蝶舞蹈/外来的燕子杂耍/三只豌豆雀飞去/又过来两只布谷鸟/轮到雄鸡独唱/牛羊开始了和声/萤火虫挥舞荧光棒/给唱民歌的青蛙捧场(《庄稼居住的地方》)”,通过稻谷、玉米地、黄瓜南瓜、蜜蜂、蝴蝶、燕子、豌豆雀、布谷鸟、萤火虫、青蛙等繁多的意象,把生活中身边的美写得独特、鲜活、亲切而又充满浓郁的诗味。

其三是诗人对于笔下的土地、人物注入了真挚充沛的感情,回环往复。诗缘于情,贵乎真,对于大部分与社会现实政治结合较紧密的“朗诵诗”来说,热情有余而冷静不足,甚至有的诗歌大讲假话、大话、空话,这不仅会损害诗歌的诗性特质,而且浪费读者的精力。由于周长圆对自己笔下土地、人物的熟悉和热爱,从而使得他的诗歌感情充沛,如泣如诉,诗味浓郁。如“你说你一辈子挪不开大巴山这个窝/我还是依你/我让你头枕青山脚踏稻田/到了明年 大片的水田/你的子孙们 每插一株秧苗/就会给你叩一次头/他们一边劳动/一边祭奠 多好(《掩埋父亲》)”,对于父亲的一往深情,令人动容。在纪念安康特大洪水赈灾晚会上的诗歌《生命至上》,“来吧!向七月的秦岭/要回我们被压弯的脊梁/来吧!向七月的大巴山/要回我们遮风挡雨的屏障/来吧!向七月的大地/要回我们被冲毁的住房/来吧!向七月的天空/要回我们被折断的翅膀”,紧扣当时社会现实,通过“来吧!向七月的……”句式回环往复,感情充沛激昂,展示了诗人扎实的写作功底。

注释:

[1]赵心宪:《“朗诵诗”的文体形式及诗学阐释――抗战诗歌朗诵运动的诗学反思之二》,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

[2]张洪明:《构建文化的通天塔――谈中国文化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的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2期,第12-16页。

上一篇:弟子规心得体会感想下一篇:系列书籍装帧设计试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