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

2024-08-18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共8篇)

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 篇一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

大讨论活动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阶段安排,我局成立了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迅速传达部署。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在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的前提下,对自己分管的公路工作进行了深入基层、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现就有 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公路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认识有待深化。

部分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够深入系统,自觉性不高,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相适应的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养护管理工作量快速增加,养护管理内容日益丰富,养护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养护管理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移。过去,公路管理服务主要靠计划和命令,现在公路使用者的法律意识和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加强管理服务。思想认识的不适应表现为公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待加强。

(二)工作标准有待提高。

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强,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明显改变,还存在着通行保障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

部分公路使用寿命不到设计周期,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相对公路建设而言,养护管理资金严重不足,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不能及时安排和列入计划,造成养护工作相对滞后。通行保障能力的不适应表现为公路服务发展的质量还不高。

(三)制度规定有待完善。

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强,工作进展不平衡,还存在着工作运行机制不相适应的问题。随着公路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公路管理体制、养护运行机制和干部人事制度将发生重大变化。公路发展还缺乏高层次的技术和人才支撑,科技在公路养护管理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还不足。现行的管理机制与公路网络性、功能层次性、整体性的特点不相适应,存在效率低下等机制障碍。工作运行机制的不适应表现为公路比较优势还未充分体现。

(四)工作作风有待转变。

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还存在着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强的问题。倡导科学、精细、务实的工作作风,必须坚持工作的高境界、高标准、高效率,力戒形式主义,力戒简单粗放。必须坚持“一切工作具体化”,切实把各项任务目标转化成具体工作、具体项目、具体步骤。对已明确的思路和措施必须紧抓不放,一抓到底,不达目标不罢休,不见效果不松劲。坚持盯住目标任务、进度要求抓落实;坚持通过突破重点、破解难点抓落实。危机感紧迫感不强表现为对自身所处位置和发展优势还远未认识清楚。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分析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必须找准工作着力点,大力提高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学习能力必须切实提高,班子综合素质必须增强。我们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增强工作的原则性、自觉性和预见性。重点学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好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同志讲话精神,学习好市场经济理论、法律法规、现代公路科技知识,学习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开阔新视野,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全体职工都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坚持边干边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力求思想更加解放,作风更加扎实,工作更有成效,做到学以增智、学以立德、学以致用。

(二)服务能力必须切实提高,责任观念必须增强。面对新形势,只有全面做好公路各项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公路发展环境,保障公路通行能力,提高依法治路水平,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定不移地把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强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大力推进公路工作由以建设为主向建设、养护、管理、服务并重的转变,大力推进公路发展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走质量效益型的路子。

(三)管理能力必须切实提高,整体合力必须凝聚。经过多年努力,固安公路造就了一支素质高、能打硬仗的干部职工队伍,这是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和发展优势,全 3

体职工必须倍加珍惜和爱护,并继续发扬广大。要牢固树立固安公路一盘棋的思想,加强相互间的联络沟通,搞好配合,确保思想一致、行动一致,自觉用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公路事业为重,做遵纪守法的模范,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营造风正气顺、团结和谐的工作局面。

(四)创新能力必须切实提高,公路品牌必须树好。当前,文明公路建设工作整体较好,公路品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我们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必须进一步发展公路先进文化,继续围绕公路中心工作抓文明建设,抓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创建文明行业的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坚持品牌带动战略,提升创建文明行业档次。要找准社会的共鸣点,找好工作的切入点,积极开展体现公路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提高我县公路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度。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举措

落实上级公路工作部署,按照“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要求,积极抢抓机遇,勇于迎接挑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以科学求实态度分析形势,自觉主动适应新变化,以公路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实现公路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具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深入调研。

继续深化思想认识,贯彻好上级的新要求新部署。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及省市县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领导 4 的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形势分析和明确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抓好大 讨论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深刻认识抓好大讨论活动对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和实干意识,提高化解风险、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提高抢抓机遇、善于创新的能力,进一步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科学发展的新共识,增强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认识上统一、行动上自觉、意志上坚定。

(二)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奋力破解影响公路工作面临的各项难题,坚持投入和实效相并重,加强公路养护管理。优化公路通行环境,创建文明示范国省道。坚持执法和服务相结合,加强公路路政管理。加大路政巡查,坚决制止和依法查处侵害路产路权的行为。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杜绝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增强责任观念,以更实的工作作风求发展。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公路科学发展上来,努力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打开发展新通道,迈出工作新步伐。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良好的作风推动工作开展。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准确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对看准的事情,紧抓不放,抓一件是一件,干一事成一事,使各项工作的落实真正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程到位。

(三)进一步树好行业形象。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抓好廉洁自律,做到廉洁勤政,务实为民。自觉接受监督。把增进团结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工作中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强化自我约束,珍视组织关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世界观改造,工作中严于律己,时时处处注意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领导班子成员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领导班子成员坚决不做。密切联系职工,认真听取职工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促进公路和谐。抓好固安公路精神、理念和形势政策教育,注意掌握上级的大政方针,既坚持依法办事,又坚决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积极化解公路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公路和谐。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我县公路交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 篇二

12008年工作回顾

(一)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现活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 以“健全标准体系, 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 认真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国家标准委把这次集中教育活动作为促进标准化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 50多个部门、行业, 31个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有关企业积极参与, 共同查找影响和制约标准化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 确定了7个整改主题、27个整改项目和42项整改任务。在整改工作中, 组织对62项标准化法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及时制定了《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标准制修订管理确保国家标准质量的意见》、《企业产品标准管理规定》;《标准化法》的修订、国家技术标准战略纲要、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整改工作初见成效。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大家统一了思想, 形成了发展共识, 理清了发展思路, 明确了发展方向, 为推动标准化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 积极做好奥运保障、抗震减灾和婴幼儿奶粉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工作。批准发布了《体育场馆公共安全》等一批重要标准,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相关国家标准在奥运会得到广泛应用, 开展了奥运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汇集和整理工作, 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技术保障。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科技部迅速组织开展了《水质 组胺等五种生物胺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标准研究, 保证灾区饮用水安全。国家地震局、民政部等部门组织专家起草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减灾物资储备库管理规范》等标准, 成为开展灾后重建的重要技术支撑。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应急处置中, 紧急组织制定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国家标准, 以满足检测机构和企业对原料乳和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需求, 在关键时刻发挥积极作用, 经受住了考验。

(三) 不断提高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在各部门、各行业、各地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新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 (1S0) 技术机构秘书处7个, 新担任ISO/IEC技术委员会、分会主席和副主席8个, 新增加43个ISO的积极成员。去年10月, 我国正式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 (1S0) 常任理事国, 实现了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历史性突破, 使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显著增强。

(四)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 完成了一大批消费品安全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任务, 有关安全要求和主要技术指标采用了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五) 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了《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 初步建立了我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体系。

(六) 加大高新技术领域制定国际标准工作力度。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 提高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七) 着力推进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批准发布240多项服务业国家标准, 启动《服务业标准化总则》等一批基础性国家标准制订工作, 为建立健全我国服务业标准体系奠定基础。

(八) 持续深入开展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管理, 部署了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56个, 国家和地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到5800个;积极推进“良好农业规范”试点工作, 与国家认监委联合安排了236个第二批试点项目,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九) 标准化工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质量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在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标准化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取得了显著进步。 截止去年年底, 国家标准总数为22931项, 其中强制性标准3111项、推荐性标准19675项、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145项,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65%;国家标准样品总数1491项。已备案行业标准39686项, 备案地方标准1442项。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有1197个。由我国自主提出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功立项的国际标准提案共164项, 已被批准为国际标准的64项。我国承担的ISO/IEC的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的秘书处31个, 担任主席和副主席22人, 参与ISO/IEC国际标准工作组的注册专家近1000人次。

这些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 得益于各部门、行业、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全国标准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团结奋斗和辛勤奉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我们还存在着一些不符合和不适应的问题。一是标准体系还不够健全, 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布局还不尽合理;二是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 《标准化法》急需修订完善;三是宏观管理和战略研究还比较薄弱, 抓战略、抓规划、抓制度建设还不够;四是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还没有形成科学的闭环管理系统, 需要进一步完善;五是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 正在按照整改落实方案, 逐项认真加以解决。

2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明确今后标准化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指导方针

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并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对标准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标准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给予高度重视, 将标准化工作逐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加以考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全国标准化工作者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 始终把握标准化工作科学发展的主动权。

(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先导。标准化工作要实现科学发展, 首先要做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清醒地认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清醒地认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不为现有的做法所束缚;清醒地认识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特征, 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具体讲, 就是标准化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三个观念。

一是树立服务的观念, 解决好标准化工作的定位问题。二是树立科学的观念, 解决好标准化工作的方式方法问题。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不断提高标准化工作的公信力。三是树立法制的观念, 解决好标准的地位问题, 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地位问题。我们要站在建设法治国家的高度, 不断提升对标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二)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

改革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 积极构建有利于标准化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不断提高服务和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此, 今后全国标准化工作必须在调结构、保质量、提速度、增效益、强管理五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调整结构。要大力加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标准化工作, 按照实施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有关要求, 抓好第二产业标准化工作, 使标准体系更好地适应当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 解决重点不突出, 布局不合理, 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二是保质量。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 切实把握好标准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采取有效措施, 解决标准水平仍然不高、标准仍然相对滞后的问题。三是提速度。要从整体上进一步缩短制修订周期, 缩短标龄, 提高标准时效性, 解决好跟得上的问题。四是增效益。要站在提升我国产品、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衡量标准的效益, 解决好标准化的有效性问题。五是强化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标准化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解决好提升工作和管理水平的问题。

3关于2009年的主要工作

2009年全国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按照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任务要求, 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 提高标准质量, 加强宏观管理, 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 要把服务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作为标准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服务于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配合“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开展, 夯实标准化基础, 提升标准化水平, 开展标准化服务, 加强标准化宣传。围绕以上要求, 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 不断健全国家标准化体系, 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一, 适应建立现代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加大农业标准化工作力度。

第二, 适应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加快消费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方面以及食品的标准制修订。

第三, 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完善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标准体系。

第四, 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

第五, 适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

第六, 适应十大重点产业领域调整与振兴的需要, 着力推进标准化工作。要完善钢铁、汽车、船舶、石化、轻工业、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标准体系工作, 加大有关产业领域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力度, 加强对有关国际标准的跟踪和研究, 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提升产业和企业竞争力。

(二) 全面加强标准化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 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性

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 不断推动标准化事业科学发展, 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履行职能, 严格规范管理, 完善体制机制, 发挥各方作用, 着力强化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 实现标准化工作的闭环管理。

第一, 不断健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加强技术委员会的建设和管理。 加强对标准立项的审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突出重点领域, 做好年度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组织和立项审查。强化国家标准制修订的质量监管, 确保制修订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要完善国家标准制修订系统的运行维护, 及时更新数据, 确保数据准确。加强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管理。加强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的跟踪和信息收集工作;提高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要加大标准宣贯工作力度。

第二, 着力加强行业标准的管理。

各部门、各行业要围绕行业发展需求, 健全行业标准体系。一要加大对行业标准的管理力度, 严格行业标准的立项、审查, 严把标准质量关, 增强标准制修订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二要按照《标准化法》的规定, 切实认真履行行业标准的备案义务。三要在摸清行业标准实施情况的基础上, 对现行强制性行业标准和推荐性行业标准分别进行全面清理, 整合行业标准体系, 切实解决行业标准之间、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重复与交叉问题。

第三, 着力加强地方标准化工作指导。

突出地方特色开展标准化工作。围绕地方政府中心工作, 突出地域特色和优势, 加快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有目标地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 同时加大相关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加强地方标准化技术机构建设,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标准化工作的支持, 积极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 互学互促, 为地方标准化工作增强生机和活力。

第四, 继续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

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 巩固和推广企业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适时对已获得标准化良好行为称号的企业开展复审和抽查工作。进一步完善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 强化企业对其制定企业标准的责任意识。积极推进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 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提高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能力。

第五, 加大标准化科研工作力度。

以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为参照依据, 开展国家标准的研制。强化标准化基础研究工作, 重点开展支撑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完善科研与标准制定紧密结合的机制, 推动科技成果特别是具有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通过技术标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第六, 抓好标准化政策法规研究。

积极探索加快标准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强对宏观管理、长远发展、综合改革、制度建设等涉及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 为标准化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抓紧做好《强制性标准管理规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与《标准化法》配套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和修订工作的前期研究, 提高我国标准化工作法制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七, 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共同推进标准化工作。

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 共同维护标准化统一管理模式。发挥各级科研机构在标准化研究方面的骨干作用提升标准科研水平。同时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信息查询服务。

(三) 不断加大国际标准化工作力度, 进一步增强话语权

去年, 我国成为ISO常任理事国, 实现了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重大突破, 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升。在新的起点上, 我们要更为广泛、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使更多的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一, 继续巩固和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地位。

发挥我国作为ISO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二, 制定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发展战略。

根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有关政策, 进一步开展国际标准化重点领域的分析和研究, 着手制定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发展战略, 有重点、有步骤地提升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水平。

第三, 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和技术优势的领域进入国际标准化工作领域。

在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基础上, 积极采用适用的国际标准, 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技术合作。选择一批具有我国优势和特色领域的技术, 集中力量实现国际突破, 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 重点抓好四件大事, 夯实标准化工作科学发展的基础

第一, 加快《标准化法》的修订步伐。

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 抓紧《标准化法》修改工作。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 进一步明确四级标准的制定范围, 理顺标准管理体制, 适应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完善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运行机制, 强化闭环管理。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 特别是企业对企业标准的法律责任。

第二, 抓紧制定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发展纲要。

要细化、完善纲要草案, 进一步明确今后十年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战略任务、重点领域及战略措施。尽快报请国务院审批发布实施。

第三, 全面启动国家标准化体系工程建设。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分类原则, 分析现有标准的适用性和协调性, 研究标准化技术组织布局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明确标准制修订重点领域, 制定一系列关键技术标准。会同各部门、各行业, 用三年时间分阶段构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准体系、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标准实施监督体系、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和国际标准化工作推进体系, 整体提升我国标准化水平。

第四, 积极推进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按照“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共建共享”的原则, 通过整合和优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信息资源, 建设涵盖国家标准化资源、国际标准化资源、WTOTBT/SPS资源、标准全文资源以及标准文献服务资源的五大资源数据库及应用服务系统, 为全社会提供权威、准确、全面的标准化动态信息, 努力提高我国标准化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

4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

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队伍, 是实现标准化工作科学发展的保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 不断提高推动标准化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 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也是推动标准化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繁重的工作任务, 全体标准化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统一到中央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上来, 统一到这次会议的部署上来, 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 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 要强化“四种意识”。

一是要强化政治意识。标准化工作不仅仅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 更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作为标准化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同志, 在加强标准化相关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 更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培养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强化大局意识。标准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协调一致。我们思考问题、出台措施、协调工作, 都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 从促进标准化工作科学发展的大局出发, 加强协调配合, 做到大气、大度, 真正形成合力, 共同做好工作。三是要强化忧患意识。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 对我们标准化战线也是一个重大考验。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 增强信心, 顺势而为, 紧紧围绕国家拉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工作, 转“危”为“机”。

四是要强化廉洁意识。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树立良好作风, 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标准化工作人员要认真遵守“四不准”工作纪律, 做到警钟长鸣。

(三) 加大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

标准化工作涉及面广, 专业性强, 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一是要继续加强标准化专家队伍建设, 在国内标准化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 重点培养一批政治强、懂标准、专业精、外语通、熟悉国际规则的国际标准化高级复合型人才, 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话语权。二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标准化科研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 以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队伍为重点, 加强标准化科研队伍建设, 提升标准科研水平。三要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开展专业技术委员会培训工作, 特别是加强对新成立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培训。四是大力加强企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增强企业标准化意识, 进一步提高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转化为标准的能力, 增强市场竞争力。各部门、行业、各地标准化机构要高度重视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的教育和培养, 要积极创造条件, 加大工作力度, 改善队伍结构, 提高能力水平, 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保障标准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3.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 篇三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十三五”能源规划的重大意义

(一)做好“十三五”能源规划,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供应得到较好保障,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十三五”时期,能源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从国内看,未来我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煤炭过度开采资源环境难以承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能源储备应急体系不健全,重要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依赖进口,体制机制约束问题突出。从国际看,围绕能源资源的地缘政治博弈错综复杂,能源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利用境外资源不确定性增加,能源通道存在较大隐患,安全保障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能源形势,迫切需要超前谋划能源发展,科学编制“十三五”能源规划,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真正把能源发展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做好“十三五”能源规划,是能源行业落实转变职能要求、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廉洁政府的需要

规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新一届政府成立后,以转变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简化行政审批,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强调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国家能源局重组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决策部署,第一批取消和下放了23项行政审批事项,占原有行政审批事项的30.7%;第二批拟进一步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有18项,累计占原有行政审批事项的54.7%。同时,为确保权力与责任同步下放、放活与监管同步到位,国家能源局初步建立了规划、计划、政策、监管“四位一体”的能源管理机制,力争形成以规划为龙头的闭环管理体系。

做好“十三五”能源规划,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转变能源管理方式,强化规划引导,弱化项目审批,努力发挥规划在能源管理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审批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党中央、国务院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决策部署和反腐倡廉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三)做好“十三五”能源规划,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能源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能源供需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凸显。能源利用方式粗放,2013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是美国的2.3倍、日本的3.8倍,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和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如果延续目前这种粗放的用能方式,我国的能源供应难以支持。同时,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比重偏高,煤炭消费比重高达6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5.8个百分点;发电量中煤电比例为75%,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28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9.8%,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15%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这些矛盾,迫切要求我们超前谋划、科学编制“十三五”能源规划,切实推进能源节约,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促进能源转方式、调结构,实现能源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做好“十三五”能源规划,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各地区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民生水平等息息相关。我国能源资源大多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能源资源相对匮乏。能源局重组以来,出台了服务新疆、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川、云南等9省(区)能源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初步明确了能源资源大省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大举措。为保障国家能源供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规划引导地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节能减排,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加大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规划实施了“西电东送”12条重点输电通道,同时完善输煤、输油、输气等能源大通道,保障东、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做好“十三五”能源规划,要坚持全局谋划,优化全国能源开发布局,统筹区域供需平衡,加强能源与相关领域规划的衔接协调,使能源更好地为全国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厘清思路,进一步明确做好“十三五”能源规划的总体要求

(一)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系统性和操作性“五性统一”

一要突出前瞻性。要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深入分析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和能源发展趋势,对“十三五”能源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和超前谋划,站位要高,眼光要远,落点要实,切实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增强规划的指导性。

二要突出战略性。要贯彻落实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和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精神,围绕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和《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把会议确定的方针和战略,体现到“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的各个方面。

三要突出针对性。要加强对“十三五”期间能源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面临形势、总体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等问题的研究,把研究成果体现到规划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能源发展的突出矛盾,注重预防和化解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四要突出系统性。要认真做好能源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煤、电、油、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能源品种间的衔接平衡,既要优化能源系统,又要增强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切实提高能源发展质量。

五要突出可行性。一方面是目标任务要可行,每项指标都要可量化、可考核。另一方面是目标与任务应高度统一,要明确责任,强化监督实施,防止规划和执行“两张皮”,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注重战略与战术、中央与地方、长远与当前、系统性与操作性“四个结合”

一要注重战略与战术相结合。既强化战略引导,认真研判形势,准确定位“十三五”能源发展的战略方针和目标,又要做好战术策划,加强对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和重大举措的科学合理统筹安排,确保方向明、定位准、重点清、措施实。

二要注重中央与地方相结合。要加强能源规划间的衔接,地方能源规划服从国家能源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要服从能源总体规划,相关规划在发展方针、目标、重大布局、重点举措等方面要相互衔接,避免矛盾冲突。

三要注重长远与当前相结合。谋划战略规划长远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对影响制约当前能源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的研究,通过规划编制进一步梳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规划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切实推动能源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四要注重系统性和操作性相结合。规划的好与坏,归根到底要看规划能否落地、能否见效、能否实实在在地推动能源科学发展。在做好能源规划统筹、衔接、平衡的同时,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可操作性,确保每项指标都能实现任务分解,都能明确责任单位,都有具体时间进度,都能进行目标责任考核,使规划能够落实好。

三、突出重点,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十三五”能源规划重大问题科学编制

“十三五”能源规划,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节约、清洁、安全”发展方针,落实“节能优先、立足国内、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四大战略,围绕加快建立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的任务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我国能源科学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问题。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要把节约能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发展的全过程,集约高效开发能源,科学合理使用能源,大力提高能源效率,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以较少的能源消费支撑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节能高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二是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三是抓好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节能,大力推进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四是实施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行动计划,优化交通运输方式,推行先进建筑节能标准。五是推动城乡用能方式变革,制订实施“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

(二)增强国内油气供应能力

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处于中早期,非常规油气勘探刚刚起步,开发潜力巨大。一是创新勘探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探开发,大幅提高油气储采比。二是提高陆上原油产量,巩固老油田,开发新油田,加大低品位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三是组织开展页岩气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大会战”,重点突破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到2020年,页岩气和煤层气产量分别达到300亿立方米。

(三)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煤炭

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清洁高效利用煤炭资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石。一是持续提高发电用煤比重,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新建燃煤机组供电煤耗低于每千瓦时300克标煤,污染物排放接近燃气机组排放水平,现役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力争5年内供电煤耗降至每千瓦时300克标煤。二是按照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原则,加强大型煤炭、煤电基地建设,提高环保和安全准入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是制定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加快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煤改电”、“煤改气”替代改造。四是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水平。

(四)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一是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到2020年,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5亿千瓦左右。二是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重、集中送出与就地消纳相结合,在资源丰富地区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和光伏基地,在其他地区加快风能分散开发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到2020年,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亿和1亿千瓦以上,风电价格与煤电上网电价相当,光伏发电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三是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地热能利用规模达到5000万吨标煤。四是加强电源与电网统筹规划,积极发展智能电网,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

(五)安全发展核电

一是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核电建设,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3000万千瓦。二是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推进华龙1号、AP1000、CAP1400、高温气冷堆、快堆技术攻关,同时加快国内自主技术工程验证,重点建设好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重大专项示范工程。三是加强国内天然铀资源勘查开发,完善核燃料循环体系。四是积极推动核电“走出去”,提前布局、系统谋划。

(六)大力拓展能源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国家外交成果,以高访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重要双多边机制为平台,大力推进能源国际合作。一是务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延伸合作项目,拓展合作领域,带动装备制造、建造施工、服务贸易产业发展。二是巩固和完善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战略进口通道,积极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相关能源通道建设。三是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及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

(七)加强石油替代和储备应急能力建设

一是坚持“清洁高效、量水而行、科学布局、突出示范、自主创新”的原则,稳妥推进煤制油、煤制气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升级示范工程,掌握核心技术,严格控制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形成适度规模的煤基燃料替代能力。二是加强先进生物质能技术攻关和示范,重点发展新一代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超前部署微藻制油技术研发和示范。三是扩大油气储备规模,加快石油储备基地和天然气储气库建设,提高天然气应急调峰能力。四是支持企业在缺煤地区和煤炭集散地建设中转储运设施,完善煤炭应急储备体系。

(八)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油气矿业权准入、退出和流转机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二是推进电网、油气管网建设运营体制改革,推动供需双方直接交易。三是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天然气井口价格及销售价格、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由市场形成,输配电价和油气管输价格由政府定价。四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强化能源监管。

(九)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坚持自主创新,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能源重大工程为载体,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页岩气、海洋油气、可燃冰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依托国家综合能源科技研发中心,组织实施国家重大能源科技攻关工程,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三是依托海洋油气、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先进核电、大型液化天然气、煤炭清洁利用等重大能源工程,提升能源装备制造自主化水平。四是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人才培养,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加强领导,确保“十三五”能源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能源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工作任务重,政策水平要求高。我们要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密切协作,扎实推进“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

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是规范有序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保证。国家能源局已经成立了能源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国家“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方案也已经能源局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并印发。能源局要按照工作方案的安排,细化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积极主动开展规划编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参照国家的做法,制定各自的能源规划工作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和人力物力保障,配备规划队伍,落实工作经费,精心组织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二)要高度重视规划研究

深入开展研究是加强规划管理、推进科学民主决策的前提。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应重视规划研究工作,只有研究工作做得扎实,规划编制才会科学。规划编制单位要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提前开展课题研究,抓好研究质量,保证研究成果能够为规划编制提供有力支撑。规划研究支撑单位要围绕重点方向深入研究,及时跟踪国内外能源发展动态,为规划编制提供有价值的成果。能源企业也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研究,谋划企业未来,并为国家能源发展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参考。现在国家虽然不审批企业规划,但能源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编制发展规划还是极为重要、极具价值的,规划既是企业的发展愿景,也是企业落实国家规划和政策、准确把握发展方向的行动指南。

(三)要真正落实好“开门做规划”

科学、民主是做好规划工作的基本方法。为提高能源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充分发挥专业研究机构的技术、人才优势,去年能源局确定了首批16个研究咨询单位。今年年初,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了一批“十三五”能源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依托这些咨询单位、课题研究,能源局成立了能源规划咨询工作组,作为能源规划编制的专业化支撑队伍。在用好这一专业化平台、充分发挥专家智囊作用的基础上,还要创新社会参与方式,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开展好请社会各界为“十三五”能源规划建言献策的活动,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适应性。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也可借鉴国家的做法,以广开言路的方式、科学严谨的态度组织开展好地方能源规划编制工作,真正让规划编制成为一个总结经验、改进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开拓思路、统筹决策、规划未来的过程。

(四)要科学编制规划,确保规划质量

要建立适用于我国能源发展的全局优化及预测预警的模型和方法,将其应用于能源规划编制,进行模拟优化。要依托能源监测与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做好能源信息统计、国内外能源形势分析、需求预测、发展目标测算、布局优化等基础性工作。要成立“十三五”能源规划专家委员会,指导能源规划编制工作,适时对能源规划开展全面、客观的评估论证,切实提高“十三五”能源规划的科学性。

(五)要做好各级各类规划衔接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国家规划、地方规划两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三类组成的能源规划体系。在工作中,各级各类规划要互相衔接,国家能源局将通过组织召开规划工作会、书面征求意见、专题调研、下达文件等方式,对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能源开发布局、重大能源项目等规划内容进行统筹平衡,协调推进各类能源规划衔接编制工作。按照国务院审改办公开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省级能源规划需上报国家能源局审批,涉及全国布局、总量控制及跨省输送的区域能源规划也要报国家能源局审批。

(六)要抓紧时间进度

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工作总体要求,“十三五”能源规划拟用两年左右的时间编制完成。第一阶段:2014年12月底前,主要是开展前期基础工作,研究形成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第二阶段: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主要是开展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起草工作。第三阶段:2016年3月至2016年5月,主要是开展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报等工作。省级能源总体规划应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工作进度同步推进,争取2015年12月底前将省级能源总体规划报送国家能源局。

编制好“十三五”能源规划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扎实做好规划工作,尽心尽力编制出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让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十三五”能源规划,为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4.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 篇四

一、解放思想,要注重方法

搞好队伍建设是解放思想的前提。只有把德才兼备、斗志旺盛、思想解放、敢想、敢试、敢闯、敢干、有真本事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才能推动一个地区突破性地、又好又快的发展。思想解放要以是否加快发展为检验标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也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与潮流。我们应当把加快发展作为衡量思想是否解放的准绳,凡是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识、观念、行动都属思想解放的范畴,反之,思想则是不解放,就需要校正、摒弃、更新。解放思想必须以科学的原理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是解放思想的基本方法,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二、解放思想,要更新观念

破除被动应对的思想,树立主动出击抢抓机遇的观念,要快人一步,抢占先机,使一切机遇都在发展中发挥作用。破除平均对待的思想,树立优势聚集和求异的观念。用时代的眼光观察形势,充分发挥优势,集中力量把优势做大做强,走优势强乡之路,要善于标新立异,打造与众不同的亮点。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树立改革创新的观念。立足乡情,紧密联系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着力在破除影响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陈旧观念和传统习惯上下功夫,积极倡导新思想、新思路、新做法推动发展。破除封闭自守的思想,树立拿来主义的观念。克服自我封闭、自我陶醉的思想,以新观念催生新思路。善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人才推动发展。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用外部的眼光看富恒,用外部的理念包装富恒。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深入学习、研究和借鉴先进地区、先进单位的发展经验和模式,“拿”来所用,加快本地的改革开放步伐。

三、解放思想,要创新发展思路

实施以核桃和烤烟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壮大烤烟支柱产业,今年全乡种植烤烟4500亩,确保收购烟叶11600担;到2010年,实现产量13000担。壮大核桃产业,2008年全乡核桃面积已发展到57000亩,到2010年,发展到10万亩以上。壮大畜牧产业,重点抓好黑山羊、猪和黄牛等优良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提高畜牧业贡献率。培植特色产业,力争建成年产值300万元的白芸豆产业。

实施水电推动式工业化战略,推动财政增收。抓好电站建设,积极推进顺濞河二、三电站建设,抓好六五河电站的招商工作,到2010年,全乡电站装机容量达2万千瓦以上。推进矿冶工业的开发,加大探矿力度,强化宣传和招商,使金、铜、汞等矿藏逐步得到合理开发。推进建材工业发展,强化招商,力争建成产值900万元的黑色大理石产业。

5.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 篇五

深入开展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体现,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该次活动中,解放思想是先导,改革开放是动力,创新驱动是途径,科学发展是目标。

在学习中我认真坚持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对标学习,向标兵先进学习,二是坚持联系实际,从本行本部门出发,查摆解决问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从我省实际出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创造性地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和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不可或缺。解放思想是先导,改革开放是动力,创新驱动是路径,科学发展是目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河北的具体化。在今后工作中我第一,要勤于学习,时刻不忘学习,正所谓“学海无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首

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其次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要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时关注国家新的政策方针,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以及科技、管理、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在学习中要向领导学,还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刻思想,更新工作观念,掌握金融业务和工作方法,从而创新工作思路,适应新时期经济工作的需要。第二,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工作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开动脑筋,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打开工作局面。第三,要勇于实践。就是要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样才能出思路,出新思路。第四,要敢于转变。我们在工作的

6.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 篇六

心得体会

通过学校组织学习“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 讨论活动,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勤于学习

要解放思想,首先就要有思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不仅要学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第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第二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第三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重要思想及路线方针政策,时时关注国家新的政策方针,刻苦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第四在学习中不仅要向领导学习,还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刻思想,更新观念,掌握技巧,从而创新思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囫囵吞枣,没有品尝和吸收真正的滋味和营养。思考是一种能力,要开动脑筋,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需要,积极思考如何打开新的工作局面。

三、勇于实践

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切实提高工作质量,紧紧围绕“创新发展,服务优质”这个核心,大胆探究新技术的革新,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效率的前提下,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质量。二是要注重分析水平的提高,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认真分析当前办学需求,通过技术提高学校的教学发展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人因地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

四、敢于转变

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总之,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为学校的发展增砖添瓦!

Xx中学

7.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 篇七

优化发展环境的举措

唐山市曹妃甸区着眼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 抓好制度的科学设计, 着力破除当前发展的掣肘, 争做全省环境建设的领头羊和先行区。

(一) 建立“四零”机制, 为企业发展“清障”

为彻底解决“涉企六乱”突出问题, 让企业安心、放心、舒心、顺心, 确保项目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坚持从“四零” (零干扰、零罚款、零收费、零过错) 入手, 逐项攻坚, 为企业发展清扫障碍。

一是“零干扰”。制发了《曹妃甸区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五项制度》, 通过严格落实企业安静生产经营日、企业轻微违规首次不罚、重大行政处罚备案、涉企收费减免、跟踪督察回访5项制度, 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为。规定每月1日至20日,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到企业检查, 确有急要的, 执法人员必须持“三证一单” (《行政执法证》、《收费许可证》、《罚没许可证》和区纪委监察局开具的《入企通知单》) 方可入企, 如无相关证件, 企业可拒绝检查, 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二是“零罚款”。全面取消了区域内交通、交警等单位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分成挂钩政策, 对19个部门34项收费和8项处罚予以取消。对取消的收费和罚款由政府“买单”, 区财政出资增加涉及部门的公用经费, 保证工作运转, 从源头上遏制了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的发生。同时, 严格限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按照行政处罚额度不超现有中线的原则, 刚性制定层级处罚标准, 推进执法标准公开、透明。

三是“零收费”。免除了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登记费、企业信息检索费、发票工本费、保存人事档案费等费用。明确了凡属于区本级财政非税收入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 能减免的减免, 不能减免一律按下限执行。同时, 积极探索推行商事制度改革, 逐步实行注册资本自主认缴等制度, 降低企业门槛, 鼓励个人投资创业, 吸引更多外地企业来区落户投资。

四是“零过错”。设立了区发展环境咨询投诉中心, 向公众提供咨询服务、接受举报投诉, 对投诉举报线索统一管理、快速受理、有诉必查、违规必究。

(二) 瞄准“五最”目标, 为项目落地“开渠”

针对审批事项多、审批部门多、审批程序多、办事环节多、前置条件多“五多”影响项目落地、企业发展问题, 该区掀起了一场打造“程序最简、流程最短、前置最少、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效能革命。

一是“程序最简”。对区本级实施的无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为依据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及监管事项, 全部予以取消。在此基础上, 将法律法规新设立以及省市下放到区本级的行政审批项目, 全部增补到现有目录, 最大限度加速项目推进步伐。

二是“流程最短”。按照“凡是不利于项目准入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原则, 集中开展“三类事项” (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和行政监管事项) 专项清理, 优化规范办事流程, 将多级审批简化为“一审一核”, 单位内部流转不超过3个环节。此外, 以行政服务中心为平台, 推行项目审批多证联办和重大项目联合办理制度, 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

三是“前置最少”。对区本级自行设置的前置条件全部取消;同时, 全面清理需由其他同级部门限制的前置条件, 实行互为前置条件审批事项同步办理制度, 着力解决审批流程长、前置多的问题。

四是“效率最高”。将审批事项全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 各单位选配精干力量在“中心”窗口设立事项审批首席代表, 并充分授权, 对能当场做出决定的事项, 由首席代表直接签批, 单位主要、主管负责同志以及相关科室不再履行审批手续。同时, 实行重大项目审批联合办理制度, 由“中心”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进行集体研究、联合审批、联合踏勘, 全面提升审批效率。

五是“服务最优”。积极推进电子审批系统建设, 建立了曹妃甸公共服务网, 打造集党政务公开、网上审批、企业服务“三位一体”综合性服务平台, 实现审批事项全天候受理、要件信息部门共享、审批结果实时反馈, 最大程度便利服务对象。同时, 实施重大项目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全程代办等制度, 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优化发展环境措施的成效

“四零五最”的实施, 使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实现了大解放, 推动发展的方法举措实现了大提升, 区域经济社会实现了大发展。“四零五最”不仅作为一张靓丽名片扩大了曹妃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更为曹妃甸的加速崛起提供了强大内动力。

(一) “四零五最”是“冲锋号”, 激发了全区上下优化发展环境的热情

落实“四零五最”, 最关键环节在于破除部门既得权力和利益格局, 这无疑是一场“自我革命”。该区成立之始, 组织召开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干部大会, 安排部署着力改善“两个环境”工作, 毅然提出了“四零五最”的目标, 这既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行动的升华, 更是新一届区委、区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 推动曹妃甸大发展、快发展、跨越发展最直白的表达。全区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要求, 自觉投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大局中来, 纷纷在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创新机制、推进工作上下工夫、求突破、上水平, 使“一切为发展服务、一切为发展让路、一切为发展放行”成为了全区干部群众的行动纲领。

(二) “四零五最”是“紧箍咒”, 约束了部门行政执法行为

为把“四零五最”落到实处, 该区先后出台了《关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的实施方案》、《关于着力打造“四零五最”品牌,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曹妃甸区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五项制度》、《关于对损害“四零五最”环境品牌的问责办法 (试行) 》等系列配套制度, 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从制度上保证了工作的推进, 促进了行政执法行为由“随意性”向“规范性”转变。严格落实限定自由裁量权制度, 按照行政处罚额度不超现有中线的原则, 以“三级三档”、“三级六档”、“三级九档”的方式分解、量化处罚标准, 进一步强化内部制衡力, 全面压缩了权力自由发挥空间, 从根本上遏制了“借机寻租”等行为的发生。此外, 为加大监督和反馈工作力度, 先后通过电话回访、问卷调查、召开质询会、企业主座谈会等形式, 对60余家企业专门就涉企执法情况进行调查和征求意见建议, 有效保障了“四零五最”的落实。

(三) “四零五最”是“加速器”, 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

行政审批效率不高, 一直是制约各地发展的主要瓶颈。该区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 在推进工作中动真的、来实的, 行政服务效率呈核聚式释放。曹妃甸工业区是曹妃甸项目建设的主阵地, 其项目审批的效率直接关系曹妃甸整体形象。工业区行政服务中心敢于先行先试、开拓新路, 创新实行入区项目全程代办制、前期事项沟通服务制、互为前置条件审批事项同步办理制、审批要件不全承诺先办制、审批项目联合办理制、服务窗口首席代表制、窗口“多证联办”制、审批项目延时服务制、审批项目流程凭单管理制和窗口单位星级服务制等10项制度, 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审批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深层次问题, 实现了审批效率的大提速。2012年下半年比上半年平均审批时限压缩了50%, 有的还压缩了80%。

(四) “四零五最”是“催化剂”, 转变了干部作风

“四零五最”的根本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要求则是干部作风的转变。“四零五最”举措, 促使政府职能由“部门政府”向“政府部门”转变, 也加快了干部思维理念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型。例如, 取消交通、交警公路执法罚款制度的实行, 使干部执法自觉由“罚款为主”的刚性方式, 转变为“服务教育为主”的柔性方式。2013年以来, 无一起因公路执法堵塞交通的投诉, 并从根本上消除了黑车队, 营造了安全、畅通、高效的交通运输环境, 在车主中反响非常好。2013年该区又以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为契机, 以“立足高、确保好、必须快”为总基调, 广泛开展了“招商引资攻坚”活动, 并出台《唐山市曹妃甸区2013年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唐山市曹妃甸区鼓励招商引资的 (暂行) 规定》, 充分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推行了招商项目协调机制、对接机制、发布机制、盯办机制, 着力为客商提供全程服务, 在全区汇聚起服务项目、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强大合力, 形成了“人人都是窗口形象, 人人都是招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五) “四零五最”是“梧桐树”, 促进了产业聚集

栽下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曹妃甸拥有港口、燃气、电力、土地、税收、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七大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四零五最”的推进落实, 促进了发展环境的大优化, 使曹妃甸发展链条上缺失的重要一环得到了有效补充, “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创业福地”的优势逐步显现。例如, 商事注册制度, 通过实行注册资本自主认缴、企业登记注册不再验资、营业执照不现限定经营范围等政策措施, 降低了企业注册门槛, 鼓励个人投资创业, 进一步扩大了区域政策优惠和产业聚集效应, 为“顶天立地”大项目落地和“铺天盖地”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几点启示

通过打造“四零五最”品牌, 该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整体形象明显提升, 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成为曹妃甸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金字招牌”之外又一招商引资的重要亮点。从该区发展实践中, 带给我们几点有益启示:

(一) 优化发展环境必须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总开关”, 也是改善发展环境的源头活水。要实现发展环境的大优化就必须首先破除思想障碍。2012年7月曹妃甸区成立后, 站位“打造全省第一经济增长极”的高度, 置身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大盘子”中来谋求发展、推动工作。正是有了思想的大解放, 才坚定了大刀阔斧实行“四零五最”的决心和信心, 才促进了“四零五最”的深入落实, 实现了曹妃甸发展环境质的飞跃。

(二) 优化发展环境必须简政放权

政府改革核心是转变职能, 简政放权。要优化发展环境, 就必须破除部门既得权力和利益格局形成的阻力, 必须改变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现象。该区以“革自己的命、割自己的肉”的勇气,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下放审批权力、削减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 财政出资用于取消收费和罚没收入的转移支付, 切实保障了审批流程的“减负瘦身”、审批效率的“提速”。

(三) 优化发展环境必须创新机制

要使优化发展环境的措施取得实效, 就必须从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 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解。该区为打造与“全省第一经济增长极”相称的发展环境, 采取多种形式, 凝聚多方力量, 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深入调研, 针对手续过多、“吃、拿、卡、要”、“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乱评比、乱培训”等最核心的问题, 大刀阔斧实施改革攻坚, 因地制宜进行制度设计, 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工作秩序, 从根本上解决了优化发展环境的掣肘问题, 使之更好服务社会、助推发展。

(四) 优化发展环境必须狠抓落实

狠抓落实是开展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优化发展环境是“自我革命”的过程, 必须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 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 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要建立明确的目标责任体系, 采取挂账督办、工作调动、定期检查等措施, 加大推进力度, 确保高效运转;要树立“抓长期、长期抓”的思想, 建立相配套的长效工作机制, 从根本上保障发展环境优化。

(五) 优化发展环境必须落实奖惩

8.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 篇八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2007年,新疆自治区开始进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2010年,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意见的通知》为标志,新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入大规模实施阶段。自治区财政牢牢把握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主动权,积极创建新型的财政支农运行机制,集中有限财力重点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诸如“三农”基础差、农业产业链短增值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薄弱、农牧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政府农业支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努力为构建新型投融资体制和解决好财政资金引导机制与产业、金融资金动员机制两个核心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一、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

1.积极构建与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相一致的新型农业财政资金运行框架。按照市场经济和政府有效支持保护农业的要求,及时调整归并相应的财政资金分配制度,从部门预算编制环节入手,开辟源头整合渠道,对现有财政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和重新配置,将农业、林业、畜牧、农业产业化、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农民培训等45个涉农专项资金整合归并为粮食生产资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有害生物防治、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生态建设、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等八大类资金。通过预算环节归并、分配环节协商、实施环节协作,下放权力、简化拨付,加快资金拨付与执行速度,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统筹各部门参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农财工作效率,确保资金由财政部门“一个漏斗”向农民发放,不断强化财政部门支农资金统筹安排与整合使用能力。

2.积极构建自治区、地州、县市“三农”投融资运管新机制。各级各部门主动查找资金管理薄弱环节,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厘清部门职责,积极推动地县构建“三农”工作管理新机制,规范管理、规划项目、有序集中投入,做到科学规划、搭建平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合力攻坚,形成了财政支农资金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新机制,实现了在统一规划指导、统筹安排资金和统一绩效评价标准的前提下的项目对口申报与统筹安排,支农资金的分级管理与纵横联动,有效减少重复与分散投资建设并存现象;积极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形成长效机制,稳步推进自治区和地州级整合工作,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长效机制,集中解决制约农村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的瓶颈问题。

3.积极推进县域整合,引导财政资金与金融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整合。以县市涉农资金整合平台为抓手,以农田水利建设为核心,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重大专项资金为平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切实增强县(市)统筹安排涉农资金的能力,积极引导、整合财政资金与金融信贷资金、社会资金积极投入现代农业,激发产业和金融资本投入积极性,协同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

(二)取得的成效。

1.支农资金整合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各级各部门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认识不断提高,将支农资金整合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整合、抓协调,专题研究部署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基层工作思路从“跑项目、争资金”向“定规划、管项目”转变,整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普遍增强,管好用好项目资金意识显著增强,为深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提供了良好环境与条件。

2.促进支农部门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财政部门“多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仅2012年区本级财政整合的八大类财政支农资金就达24亿元,同比增幅近20%,并带动区、地(州)、县(市)整合投入逾百亿元。在同一项目区建立了统一、协调、互补的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机制,规划项目区域布局、阳光运作、规范管理和工程标准化建设以及项目法人、合同、招投标、审批、追责和资金监管、绩效评价等一系列规范的制度体系快速建立,“政府领导、财政牵头、部门联动、责任清晰、科学规划、兼顾特色、监管有效”的支农资金整合的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持续深化。自治区财政和农口主管部门从项目管理、审批等微观繁复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加强资金监管、基层调研和研究制定支农政策措施。县级资金整合、统筹使用和项目决策的自主权显著增强,整合积极性不断提高,基层政府从“争资金、跑项目”中解放出来,能够专注项目管理实施,更好地服务“三农”。“越位”和“缺位”现象明显减少,实现了规划、资金、项目、效益四者有机结合,支农资金分配更加公平、公正,引导效应不断放大,支农资金集聚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与完善。

3.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整合资金、集中投入,集中解决了一部分制约农村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的瓶颈问题,办成了过去很多想办但办不了的事。粮食棉花、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基地、特色林果业、农业高效节水等项目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高;引导、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援疆资金向粮食主产区、优势特色产业带、生态功能区、连片特困地区高效聚集,做大做强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布局更加多样合理、局部区域集中、农业科技水平明显增强,比较优势更加明显,新疆农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伊犁州、巴州、昌吉州等地一批集生产经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迅速成长壮大,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4.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资金整合带动项目区农牧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服务体系和信息化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基层执政能力迅速提升,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农牧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显著增强;农业劳动强度有效降低,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收入明显提高;践行“文化引领”,打造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结合、文化展示与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少数民族风情园区,形成了“一个项目、多个市场,一种投资、多种回报”的农牧民增收新格局,加快了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凸显。

二、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建议

(一)创新发展理念,实现从“建农业”到“管农业”、“建管分离”的转变。

1.明确政府出资人法人地位。设立农业发展管理局负责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负责“三农”政策研究、政策制定与咨询,以归并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部门,减少管理环节,合并功能相同涉农部门,归并理顺管理体系,收并涉农部门农业财权,集中财政资金分配权,彻底解决预算编制不完整,预算执行分割、分散等问题。

2.深化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改革。改变现有分块管理模式、机制和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按照“适应市场、责权利一致、减少交叉、加强协调服务”的原则,着手建立“三农”发展规划、资源、资金有机结合创新支农体系及管理体制,将财政支农建设性资金纳入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范畴统筹整合安排,创新财政支农经营性资金(指在基本公共服务和行政运行领域外,财政安排用于支持“三农”事业发展、提供准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经营性投资,主要包括财政安排用于农村交通、水利、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类重大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投入方式,通过股权投资方式集中投入,并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和现代农业发展重点产业、项目和先导性企业,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杠杆和激励作用,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职能定位,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渠道与方式。

1.着力塑造整合的公平竞争环境。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政府以价格和政策资源为核心,针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市场失灵、农业科技的外部效应、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农产品价格的蛛网市场特征等重点问题,进行必要、集中和有效干预。

2.加强纵向与横向协调配合。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资金安排、监督管理等方面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彻底消除项目审批权限过高导致的项目针对性不强、投入指标和资金到位晚等不利于县域支农资金整合的弊端,改变基层向上争取资金为通过各级财政预算安排拨付,分级负责,项目在哪级选定,哪级负责项目成败、资金安全有效。财政部门着力研究提出支农资金投入的重点区域和项目,做好政府的决策参谋,加强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与各涉农部门沟通协调,共同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自治区财政负责支农资金宏观管理,承担宏观管理责任,地(州)、县(市)财政负责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具体管理,承担资金安全有效责任。涉农部门负责制定项目规划、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协助财政部门做好项目资金监管。深化联席会议机制建设,共同参与协调支农项目考察、评估、论证、立项与整合资金的统筹、分解、拨付和监督工作。

3.实现资金项目管理集中化、专业化、程序化与科学化。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两权分离,财政部门集中各层次、渠道、类型财政支农资金,设置专户,统一管理,依据农业行政决策部门确立的支农项目及其投资计划,按照统筹整合、专款专用原则,统一拨付财政支农资金,并对财政支农资金运行进行全程跟踪检查。业务部门选项、初期论证、申请立项,组织项目实施,建立项目实施质量终身责任制,明确项目建设各环节责任人及其责任范围,扭转“重建设轻管理”思想、避免短期行为。完善财政支农项目决策审批机制,建立独立于财政部门、业务部门之外的财政支农项目评审中心与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科学、严格评估拟受资、已受资项目,并向财政支农项目决策、审批部门提供财政支农项目支出规模及时间次序意见,由后者按照规划为先、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整合安排原则科学决策后,呈报政府部门备案、督导。

(三)加快制度创新,培育县乡政府支农能力。

1.形成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县乡自我良性调节机制。重新界定县乡政府职能范围,消除县乡政府财政困难、减少负债、确保良性运转,返还经济权力于市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涉农微观经济活动的介入;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调整、约束县乡财政、政府农业和农村发展等事务管理部门与支农资金使用者之间关系,实现财政支农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和透明化,发挥县级政府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组织、调控、服务职能,增强县乡政府对“三农”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与服务能力。

2.有效构建县域支农资金整合模式。县级党委、政府要重点解决整合动力机制问题,确立共同目标及其内容,制定行动议程,建立制度化议事决策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召开支农资金整合行政高层、部门联席会议,协商域内“三农”发展问题并达成共识,不断深化组织、管理、协调、信息交流、研究分析等经常性机制建设,尽快形成党政牵头、跨部门合作、运作规范、协调有力、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支农资金整合管理体制。

3.以发展规划引导支农资金整合,选定主导产业、重点项目,集中投入。根据县域“三农”发展战略目标和当地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科学编制县域“三农”发展中长期规划,从源头防治支农资金分散交叉,改变部门分割、封闭局面,以主导产业与重点建设项目为切入点,综合系统分析研究项目实施过程全部经济活动,理清规划、项目、资金内涵与逻辑关系、优化组合,重点打造财政支农资金的农田水利资金整合平台、农村扶贫发展资金整合平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整合平台、生态治理保护资金等整合平台,真正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

上一篇:微信成功的营销案例分析下一篇: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