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2024-06-18

浅谈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共4篇)

1.浅谈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篇一

调查报告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状况

学生姓名:保密

学号:保密

学院班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X班

前言

调查报告问卷发放、搜集,以及后期的数据整理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均为我一个人完成。

本文就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展开调查,调查对象是为孩子正在上幼儿园或者学前班的家长,调查通过填写问卷表的形式展开。调查了目前幼儿园的性质,收费高低,孩子入园途径,上下学形式,家长为孩子上幼儿园的打算,孩子在幼儿园的花费情况,家长选择幼儿园的考虑,以及学前教育的存在的一些不足和解决方法等。调查结果显示的基本现状是:学前教育普及率较低,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幼儿园数量少入园较难,幼儿园收费高缺乏有效约束。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为使我国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既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我国又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可以说,规划未来几年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一、调查设计,问卷及方法 / 12

1.问卷的编写

问卷是在老师提供的参考问卷上,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知识对部分问题进行删减后得到。问卷涵盖了幼儿园的性质,收费高低,孩子入园途径,上下学形式,家长为孩子上幼儿园的打算,孩子在幼儿园的花费情况,家长选择幼儿园的考虑,以及学前教育的存在的一些不足和解决方法等方面。调查的对象是有正在上幼儿园或者学前班的孩子的家长。2.问卷的采集及分析

本问卷为寒假走亲访友期间让符合条件的家长填写,共计10份。其中1份来自成都市区(指孩子在成都市区的幼儿园上学),一份来时重庆市区,五份来自重庆市的黔江区,3份来自黔江区的马喇镇。可以说这几个地方从不同发达程度反应了学前教育状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就读幼儿园主要以民办为主: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就读的幼儿园以民办居多,集体办次之,而在/ 12

此次统计中并未出现教育部门主办的幼儿园。主要原因是民办幼儿园数量相对较多,教育部门主办的很少,且家长考虑到幼儿园与住宅的距离,通常以就近原则选择幼儿园。2.就读幼儿园规模:

从表二结果看出,幼儿园规模在300-400的占了50%,400以上与100以下各占10%,200-300占了30%,这主要与区域发达程度和区域人口密度有关。400以上以及300-400的一般是在大城市,该幼儿园周围有住宅小区,200-300的集中在区县城市,周围通常也有住宅区或者该幼儿园位于中心城区,而100以下的在乡镇地区。3.就读幼儿园类型: / 12

从表三可以看出,全日制呈压倒性优势,说明家长们还是非常在乎孩子,关心孩子,希望下午就把孩子接回家。这主要是,现在的孩子都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帮助照看,所以大多数家庭都选择早上送孩子上学,下午把孩子接回家。通常孩子中午会在学校度过并在学校午睡。

4.孩子入园方式: / 12

在表4中交纳了赞助费而入园达到了30%,熟人帮忙而入园只占10%,报名排队而入园占20%,正常办理入园占了40%。此图从侧面反映出适龄孩子入园难的状况。因为不到一半的孩子是通过简单的正常办理而入园的,高达30%的孩子是交纳了赞助费才入园的。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适龄 儿童太多,而周边幼儿园太少,这就造成了孩子入园难,幼儿园也就有了坐地起价的成本。这是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赞助费也成了广大民众吐槽的名次。大家岁对此十分不满,但又无可奈何。5.孩子去幼儿园的方式:

从表5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清一色的全是家长接送孩子去幼儿园,这与当前社会趋势相吻合,乘坐校车的人数还较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当前的家庭结构有关,很多有小孩子的家庭都是三代同堂,孩子加上孩子的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通常是老人负责接送孩子。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家对校车的不放心。6.送孩子上幼儿园的主要原因: / 12

从表6可以看出,家长们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而选择送孩子去幼儿园。

说明家长们很理智,也与当今严酷的社会竞争相关。家长们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能更多更好的培养自己的下一代,为他们创造一个优秀的起点,以便增加孩子在将来的竞争优势。但同时我也了解到,这里面还是有一些盲目性,因为一些家长以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去学习一些特长,有点揠苗助长的嫌疑。7.所在地区学前教育普及程度: / 12

从表7可以看出家长们对所在地区的幼儿园普及程度的看法,六成的人认为普及一般,四成的人认为普及不够,没有人认为普及广泛。这与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形势相吻合。也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的一些不足。究其原因,是国家投入不够,不论是公办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的数量,都与目前的适龄儿童人数产生冲突。所以家长们普遍认为普及程度不够。

8.您认为学前教育是否可有可无: / 12

从表8中可以看出,所有家长都认为学前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反映出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在正式进入小学以前,可以学会一些基本的知识,可以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丰富孩子的阅历。而这些都与国家的重视和宣传是分不开的。9.孩子每月缴纳的各种费用:

表9反应的幼儿园消费水平主要与区域发达程度有关,500元以下的月花费主要存在于乡镇地区,而500-700元每月主要存在于区县,700-1200元每月主要存在于省会城市这些比较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

10.本地幼儿园收费标准是否合理: / 12

被调查的所有家长都认为所在地区的幼儿园收费都偏高。造成这种窘态的原因可以用供求平衡关系来解释,即孩子需要去上幼儿园是“需”,而幼儿园是“供”,当供小于求,自然造成幼儿园费用偏高。所以家长们一致觉得收费偏高也就不足为奇了。11.家长认为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从表11中可以看出,有40%的家长认为学前教育是对孩子的启蒙教/ 12

育,还有40%的家长认为学前教育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有20%的家长认为学前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有这样的结果,主观原因是家长自己的意愿和背景所决定的,还有就是家长期望学前教育能够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带来什么好处。12.是否希望政府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从表12可见,所有家长都希望能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这样能有效规范学前教育,既保证教学质量,又杜绝了入学难的现象,国家干涉之后,关于幼儿园的各种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不仅如此,还能给家长省下一比不少的钱,因为现在的学前教育比小学初中贵多了。

三、调查结果及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学前教育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学前教育普及率低,迄今为止只有40%的3—6岁幼儿能上幼儿园或学前班;/ 12

学前教育发展城乡差距大;城市学前教育差异化现象明显,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入园难的问题切实存在。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格局中最薄弱的环节。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1.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

2.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

3.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国家应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备案程序,加强分类指导。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收费监管,坚决查处乱收费。4.加强学前教育立法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启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与现实需要的调研,并积极创造条件制定相关学前教育法案,以确保学前教育事业在法律的保障下健康发展。

四、调研的感想

第一次接触和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独自完成了对成报告的修改和完善工作。觉得对自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莫大的激励锻炼。在本次社会实践调研中,由于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努力工作,对许多事物都有了新的认识,其中也包括对自己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且,让我懂得了一样东西: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我们学习与实践的的机会。感谢学校和老师给我们开了社会实践这一门课,/ 12

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12

2.浅谈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篇二

关键词:学前教育,问题,挑战

学前教育在我国的现阶段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将对学前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一、我国学前教育问题的形成主要原因

当国家提出了“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办学体制”的政策导向后, 每一个都在积极响应, 地方政府集中力量办好每一所幼儿园。经过改制后, 有不少的幼儿园都被推向到了市场中, 出现了自负盈亏的现象, 导致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 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也在急速的下降。有一部分幼儿园遭受到停办的危机。还有部分幼儿园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 导致出现了天价幼儿园, 致使幼儿园丢失了原本的基础性、公益性以及惠民的特色。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出现了很大的下降情况。

二、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

1. 政府和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知问题。

现在各级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的地位是比较重视的, 特别是在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中所说的, 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地位, 就必须优先将基础教育发展上来。有一点非常明确地将发展学前教育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可以说,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 已经开始重视学前教育了。但是从家长的角度而言, 他们受到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 对于幼儿的教育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投入的力度很小, 还有不少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经济条件得以增强, 出外打工, 养育幼儿的问题都交给了老人, 而这将会导致出现隔代教育的问题, 老一辈用旧的思想观念教育幼儿, 势必导致幼儿出现不少的问题。还有一些家长错误的对孩子进行兴趣的培养, 使得孩子的发展不能顺利进行。如现在有不少兴趣班, “英语班”、“围棋班”、“舞蹈班”等, 这些班级都将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 产生厌烦的心理, 影响后期对于学习的喜欢[1]。

2. 学前教育保育过程中“幼儿安全隐患”问题。

在学前教育中, 基本的属性是保教性, 主要要求幼儿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还要特别关心幼儿的健康方面的发展等问题。因为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体的健康关乎着各个家庭的幸福。所以, 我们必须确保幼儿的安全问题, 这是最为关键的。因此, 解决目前的学前教育中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已经提上日程了。不过近期老是发生校园的意外伤害事件。对于幼儿的安全方面的问题可以大致分成三类:第一是幼儿没有对安全意识重视起来, 幼师也没有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孩子们可能会误吃一些有危害的食品等。第二是在幼儿学习、生活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安全隐患。如一些建筑物围墙的不结实, 设备等方面的安全问题。第三是幼儿在外部环境中, 所接触的一些陌生人等, 有可能会遭遇到伤害的情况[2]。

三、学前教育面临的挑战

1. 针对学前教育教师要加强培养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的健全。

在幼儿的教育中, 接触到的第一个老师就是幼儿教师, 因此,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 是学前教育得以完善的关键。目前, 由于我国还没有非常完善的学前教师的职业前后的教育体系, 因此, 学前教育的教师学历都不是很高, 对于幼师的培养中, 也没有严格按照幼儿园园长的标准去要求, 这样的话, 教师的教育水平就很难保证了。与此同时, 由于非公办的幼儿教师在社会保险以及一些福利待遇上的缺乏, 这将导致很多政策法律方面都难以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多加以完善, 唯有这样, 才能不断加强学前教育的质量, 幼儿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

2. 由于学前教育资源在配置上不公平, 出现了“天价幼儿园”的问题。

从学前教育遭受“改制”后, 各个地方的政府都对于学前教育投入了自己的一些政策, 主要是就那些示范性的幼儿园来说, 大部分的幼儿园已经被带到了市场当中去, 出现这样的格局, 无疑是进行优质办学的一个正确的决定, 近十年来, 这种做法致使学前教育中的一些资源朝着公办的示范性幼儿园进行偏离, 这将致使学前教育资源出现了不均的分配的情况。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不断增强, 幼儿园的教育问题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很多人崇尚的“不能落后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已经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同, 他们都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优秀的、高质量的幼儿园中接受教育, 这个观点已经被很多的发达的地方的家长接受。但是针对一些家长根本无法享受到进入公办的幼儿园的资格, 因此, 只能选择民办的幼儿园中进行选择了, 针对现阶段, 我国的民办性质的幼儿园中的教学水平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和公办的幼儿园机构有着很大的差异性[3]。

3.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

现在的“入园难”、“入园率低”的现象普遍影响着我国的学前教育的发展, 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些公办、民办性质的幼儿园在其办园规模上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现象。只有少数的国办的幼儿园可以提供优质的教学设施和资源;极大部分的民办幼儿园, 存在着办园规模小, 老师的力量不是很充足, 专业素质低下等问题。这些教育格局都将导致出现很多的问题。二是由于城市和乡村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 在农村的学前教育资源方面, 严重缺乏教育资源, 在农村, 这里地广但是人稀少, 政府也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学前教育, 导致了幼儿园的设置很少, 出现了“入园难”的普遍问题。

综上所述, 加强我国学期教育的问题, 就要对于这些问题加以重视, 执着的面对这些挑战, 采取应对的策略, 不断加强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 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场所。教育要从孩子抓起, 这样才能为社会多培养一些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光荣.关于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的研究[J].华夏教师, 2016 (04) .

[2]姜文婷.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方向[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 (02.

3.浅谈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篇三

[关键词]经济体制转型;幼儿园滑坡;体制改革;幼儿教育社会化;政府职能

正在制定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引发了对学前教育的空前关注。一时间“改革搞乱了学前教育”等标题赫然出现在报端,甚至成为目前较为主流的声音。鉴于此种混乱,笔者想在这里谈谈个人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几点不大成熟的看法,以期能够引发大家更为冷静和理智的思考。

一、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的基本估计

(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60年的发展成就

首先,应当肯定我国学前教育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园儿童1000多万,90年代达到2000多万,翻了一番。目前纳入官方统计数据的幼儿园有12万所。入园率超过40%。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间,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引发了幼儿教育的巨大社会需求,同时也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机遇和空间。学前教育这些年来取得的成效是不容置疑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民办园积极发展,多元化办学格局正在形成,很好地服务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出了从我国国情出发——穷国办大教育的积极经验。

其次,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做历史的分析。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影响,最早是在城市发展起来的,以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需求,这一条从城市到城镇再到乡村的发展道路基本上是符合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规律的。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但是对学前教育确立的发展思路和办法策略总体上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国情条件,例如提出农村发展学前班、城市“提倡和鼓励发展家庭托儿所”等。

再次,应当同样肯定的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国家提出“幼儿教育社会化”,转变以往国家包办的思路也是基本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在肯定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确实也很严重,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出现了新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这主要是当下一些城市或地区伴随近十年学前教育的滑坡而出现的问题;二是多元化办学遭遇生存危机,如“黑园”遭取缔,学前班被取消。这表明行政管制在增强;三是学前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两级分化现象。目前,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同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又面临着重点转向农村以及弱势人群的挑战。这种种问题的出现是否真的表明是“改革搞乱了我国学前教育”呢?学前教育下一步应遵循怎样的发展路径呢?

对以上问题背后的原因加以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思考和探寻我国幼儿教育究竟向何处去的问题。幼儿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在此,笔者以为特别需要就幼儿园滑坡等问题从体制方面加以分析。

幼儿教育滑坡现象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经济体制转型势必影响学前教育,带来发展中的阵痛。由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竞争、用工制度的调整,以及一定数量企业的衰亡,作为其后勤福利事业的幼儿园不复存在,其实是属于体制转型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是很正常的。

另一方面,问题的存在表明政府的应对策略不良,同时暴露出政府在事业发展观和管理职能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形势的分析不足,依然延续长期以来的城市本位和正规化导向,发展幼儿教育追求“标准化”和所谓的“优质教育”,出现了发展思路的偏差。这实际上是突出了政绩,其结果则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走向功利,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按照公众需要和民意发展教育。行政方面频繁开展级类验收评估,不仅干扰了幼儿园正常工作,而且造成了浮躁的社会心态。误导了人们的观念,以为高价就意味着优质。豪华幼儿园出现在中国不是偶然的。当下城市出现新的入园难、入园贵现象,问题的根源与行政管理没有能够正确定位政府的职能与角色,导致政府缺位、越位及错位等有着一定的关联。政府的管理职能也存在着“管理=管制+限制”的误区。

近十余年来,虽然国家确立了实行市场经济的国策,但是政府的行政力量却空前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管制力度加大,而不是放权,政府在职能定位上没有能够做出相应的变革与调整。事实上,中央早在1985年就提出要“改革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教育体制”,但迄今这一目标并未实现。幼儿教育滑坡背后确有不正常因素,需要认真反思:一是上世纪90年代末幼儿教育职能归口后,教育部门的管理职能窄化,限于垂直业务管理而非统筹协调综合管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力,致使一些事业部门也纷纷停办幼儿园。北京市幼儿园体制改革本是想要力图遏止园所关闭的风潮,但效果并不理想。二是教育主管部门主动放弃权责。如近两年全国数地风行“取消学前班”,往往简单地以学前班“小学化”的名义,而并没有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以促使其改进,同时亦未能够对当前社会需要以及变化的新情况作认真的调查分析,主观决断,简单化地取消了事。而城市学前班之所以存在是由于社会需求的存在,客观上适应了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带来的新的教育需求。不可否认,取消学前班事件背后是部门权责利益之争。教育部门内部依然是各自为政,而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在发挥作用。城市改造中还出现了相对平价的街道园大量消失的现象,部分行政官员甚至认为“街道园应当退出历史舞台”,而没有主动协调积极争取,从而造成幼儿教育资源的无谓流失。政府整齐划一的办学观念和职能转变滞后使幼儿教育遭受了严重损失。

可见,不是改革搞乱了教育,而是阻止改革的因素致使幼儿教育宏观管理出现了失误,由此也就迫切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特别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教育体制。

二、基于对学前教育的独特性质与功能的认识思考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遵循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律,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学前教育具有保教合一性、福利性、公益性与社会服务性、补偿性,属于综合性事业,与普通学校教育有别。学前教育的独特性还表现为它与家庭的紧密联系,同时它还是社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一些人对学前教育过度强调其教育性,甚至将其混同于一般制度化的机构教育,这种看法在实践中是有害的,不利于遵循学前教育的规律促进这一事业的发展,进而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二)学前教育发展应走“社会化”之路,并注

重非正规形式

学前教育在我国属于非义务教育。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中也仅仅是个别国家把学前教育的一部分(如招收5~6岁儿童的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而不是全部,而且大都是由社会兴办而非政府包办。上述学前教育的功能特点也决定了学前教育应走“社会化”之路,注重非正规形式,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国外承担学前教育任务的大多是民间兴办的小型化、家庭式机构,其不拘一格从机构的名称上就可见一斑。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为适应经济体制转型确立了“幼儿教育社会化”的发展思路,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政策在实施中出现了严重背离。据了解,目前实践中存在着大量以低收入家庭儿童为招生对象的各种形式的非正规教育机构,被称作“黑园”,这就是一种在整齐划一的办学思路下或站在正规幼儿园视角下形成的、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其实,早在老解放区时期,以及建国后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非正规教育都大量存在,并且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大量遍地开花的非正规教育的存在——有的地区“黑园”数量几乎与注册的正规园相当——而不被承认,本身就是很奇怪的现象。简单化地予以取缔只是将民间力量排斥在外的愚蠢做法。

学前教育的资源和供给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市场和民间能够对其供需做出及时的反应,能够做政府所不可能做和做不了的事,因为民间具有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这些潜在的资源需要认识其价值和加以挖掘,托幼服务无疑也是一条就业的渠道。与此同时,当下有一种比较强势的呼声——“学前教育应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这似乎意味着:公办=公平=公益=公共产品……其实,这几个概念是不能划等号的。体制内教育特别是公办园近年大多已然演变为特权阶层的专利,“条子生”占有了公共资源,坊间“有权人的孩子上公立园”的说法正是现实的生动写照,与民间兴办的机构服务于低端人群的非正规教育恰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公办园提供的教育服务也往往不再是低价的、平民化的。

进人21世纪,我国走向市场经济不可逆转,在此社会大背景下,学前教育不可能再回到计划经济由国家包办,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三)对“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思考

温总理最近提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句话让人感到亲切而温暖,“优质教育”的提法也强化了人们的期待。但是,什么是“优质教育”?满意不满意,谁说了算?笔者以为不应是专家、学者,更不应是政府及其官员的自诩,而应当是当事人,是人民、民众、公众,他们是教育发展的主体,有做出选择和判断的权利与能力,公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趋向是一致的。他们对教育有发言权和选择权,而不需要什么救世主。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不意味着政府直接办教育。本届政府提出问政于民和放权于民,该是回归“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本来含义的时候了。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是平民化的教育、平民办的教育,而不是政府一厢情愿地“赐予”或安排的所谓“优质教育”。政府的包办、包揽只能养成依附性的臣民和集体的无能,不可能造就具有自主性的公民。

打工子弟学校和当下的一些所谓“黑园”的存在就是明证,这类为官方所漠视与歧视的民间自救行为,能够为流动儿童提供起码的教育。这股民间力量的兴起至少预示了社会发展的希望。

三、学前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对政府之有为与无为的思考

(一)实行跨部门管理,增强综合协调功能

在办教育的问题上,政府同样需要回答一个“为什么”——是为了维护公众受教育的权益还是政绩?要对当前城市入园贵和新形势下入园难、农村及城乡交界地区的大量所谓“黑园”现象,以及部门评优工作等认真反思,从而明确教育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要正确认识“有为”与“无为”,明了该管的与不该管的,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

政府应代表公众和国家意志而不是本部门的利益,履行对教育的职责,其作用更多在于保障每一位儿童的权益——特别是弱势儿童的受教育权益和发展权益,以维护社会公平。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责任不等于直接举办幼儿园,而是创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政策和制度。就学前教育而言,因其多功能和综合性,应实施跨部门综合管理,而不能仅限于教育单一部门的垂直管理。需要将相关的多方面的行政力量整合起来,如民政、妇联、工商、教育、卫生等部门,基层社区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一些地方的实践表明,实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当然,各地方政府可以积极实践,进行制度创新,寻求适宜有效的办法,不必一刀切。

(二)政府职能定位是涉及学前教育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及民间力量之平衡的问题

建国初期,中国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全面学习苏联,政府成为全能政府,包揽一切,将私营资本全部没收,归为国有。实践证明,这不利于经济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扼杀了社会的内在活力、动力,导致了普遍贫困。只有改革开放才是出路。

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下,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业,学前教育的发展自然也由国家包揽,尽管采取的办法,如“谁的孩子谁管”(及“人民教育人民办”的策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基本可行的。当今,社会发展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社会发展的趋向变为“小政府、大社会”,政府不再是包办一切的全能政府,而应限制政府权力,培育民间社会,以便促进竞争和增强社会事业的效益。然而,近十余年,政府的权力不仅没有受到限制,反而在膨胀,不仅与社会发展趋向相背离,甚至成为改革的阻力。在市场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与公民社会的背景下,幼儿教育面临解决流动儿童教育和发展农村幼教的艰巨任务,改革原有体制和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势在必行。这里需要思考有关“放权”与“尽责”的关系问题。政府有责任加大对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社会事业的投资,同时要创设有利于社会事业发展和兴旺繁荣的政策制度,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参与,最大限度地扩大学前教育的受益范围。

(三)关于政府如何转变职能和进行制度创新的具体建议

一是要基于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背景考虑政府的职能,限制自身权力,转变行政指令方式,放权于民、放权于市场,要鼓励多种方式举办学前教育,而不仅是资金渠道多元化。要让学前教育百花齐放,管理上必须作出调整,改变标准化的单一管理方式,增强激励、扶持与服务职能,避免政府办教育缺乏灵活性和竞争而导致的一刀切、统整划一及低效等现象。

二是政府要实施对学前教育的有效管理必须澄清观念。首先需要转变对民间或市场的态度与看法。长期以来受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官与民、公与私成为对立的两个极端:大家似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只有公有的、政府办的才是好的,民办的、私营的则为趋利的、邪恶的。如今凡被认可的城市注册民办幼儿园为什么多为贵族化的、高价的幼儿园,政府在此惯性思维下的行政导向显然难辞其咎。事实上,民间存在着大量非营利组织,是兴办教育的积极力量,中国也有民间办学的传统,应加以发扬。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前教育要有大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政绩,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认识差距还很大,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府迫切要做的是变管制限制为放宽政策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和提供服务。自下而上的非正规教育可以作为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现实途径,同时有助于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

三是在学前教育发展问题上政府还是大有可为的,除了加大投资,特别需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对民办教育应当区分盈利与否,研究适宜和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从而鼓励和扶持非盈利性的平民化的学前教育,保证更多儿童受教育权益。对民间兴办的平民化的学前教育可以通过发放教育券或委托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

四是学前教育的师资属于全职教师,过于强调幼儿教师职业专业化并不适宜。一方面学前教育因其独特性决定了其师资属于全职教师,同时家长也是师资的重要来源,非正规教育正是以就地取材、“能者为师”为特点的;另一方面,目前将学前教育师资完全纳入公办的事业编制也不现实。发达国家幼儿教师中也有相当部分无专业学历,而是通过培训提升职业能力的,其培训往往也不是一次性的,不同资格的教师可以通过资格递进得到晋升,同时教师资格可以在不同园所和地区通用。借鉴别国的这些做法,研究制定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师资来源、培训制度和管理办法是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对非正规学前教育,政府在管理上更应采取积极的、灵活的方式。如在提供免费的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并可以将之作为吸纳大学生和农民工创业和就业的途径。

4.浅谈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篇四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体制;管理体制;问题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33-01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微观方面,另一个是宏观的层面。微观层面特指的是学前的教育机构进行的内部自我管理;宏观层面指的是国家的教育行政机构对学前教育的管理,这是在教育的体制机制上来说的。但不管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这种管理体制机制都对学前教育的发展重要的职能。比如领导职能、组织协调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就当前我国的学前教学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作出具体的分析。

一、教育部门权责不清,管理主体意识不强

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主要是地方教育部门负责,各个有关部门分级协作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很容易就造成了权利、义务不分,职责限定不明的情况,比如:在中央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东部教育的投入力度很大,而西部教育的设施投资力度就明显不足,导致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差,软件配置也落后;在区域的地方上,城乡之间的教育投入也不成比例,为了迅速见成效,往往将经费投入到县城内外的学校,而边远乡镇的投入则显得极为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幼儿教育的发展。这都和政府管理权责不清,管理主体意识不强有关。而且,政府的管理中,存在着和市场的关系没有理清等问题。什么事情该由市场做,什么事情由政府组织没有搞清楚。因而就容易出现权力和职责的错位。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依然存在

在学前教育的一期项目实施后,全国的公办幼儿园增加到近2万所,但这一比例只占到总体比例的百分之三十,仍有很多的适龄儿童难以得到入院机会。在城市地区,公办幼儿园比例很少,而且入园很难,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难以享受到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机会。在农村地区,学前幼儿园的建设更是严重不足,有的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园率仅达到百分之三十。现在,国家的政策正在对二胎政策进行“松绑”,可想而知,如果,这些问题不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学期教育“入园难”的问题会更加突出。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不合理,“入园贵”现象依然突出。虽然近些年对教育有着很大的投入,但是难以在一时之久就弥补以往的所有欠账,教育的投入保障不足,体制机制建设不合理问题很突出。

在许多的省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并没有明确的资金指标,只是笼统的一提而过,这种现象是不负责的。与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学前教学家长负担依然很重。而且,国家政府对有能力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城乡集资创办学前教育缺乏政策性指引和资金帮扶。这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入园难”问题的产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自从学前教育对民办开方门槛以来,民办教育就得到了长效的发展。相比之下,公办学前教育的比例在总量上不断萎缩,政府对公办园的开拓上也是停滞不前,大有将学前教育完全交位给民办园之意。

三、编制待遇难以落实,农村教师缺口大

教师的编制问题,一直在公办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农村,教师工资低,社会保障落后,编制问题难以有效落实,很多教师都是临时招募的,这对教师的职称和培训待遇是非常不公平的,应该尽量做到学前教育的同工同酬,增加农村教师的收入保障,减低教师岗位的流动性,留住优秀的农村教师,为农村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留住人才。在公办教师的职称待遇和民办教师的职称待遇上可以做到相互的融合,对缺口较大的贫困区域,可以增加一些特岗教师的招聘和有一定服务年限的教师岗位,促进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

四、教育管理体制滞后,制约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管理试行都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制度,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权力责任义务不明确,各级政府之间也有相互推诿的嫌疑。而原有的公办学前教育,则越来越市场化,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公办教育的头衔谋求经济利益,在社会上招收高价生、转校生,这些都严重违背的学前教育的创办宗旨,使得教学质量和学风、校风下滑。而且,“地方负责”中“地方”常常指的的乡村自己解决学前教育的问题,而不是市、县、乡的统一管理。这样做,就使得学前教育的管理重心下放的过低,教育的资金保障难以落实。

总的来说,在我国发展学前教育现状中,制度管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没有做到统筹兼顾的发展。在教师的编制、培训和上升渠道上没有做到良好的保障。很多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政府的权责意识,主体意识没有做到有效的发挥。在地方的管理体制机制中,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始终是民办园,而这种个人出资建园的直接影响就是所有的资金渠道都是通过收费来达到,因此,家长的负担可想而知。在政府管理的改革中,成效不明显,缺乏对城乡集资建园、企业建园、事业单位建园的有效支持,更加缺乏对乡镇幼儿教育的大力支撑。基层教师队伍缺口严重,薪资待遇低,编制问题得不到解决,专业培训得不到加强这些都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 赵菊敏.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研究状况综述[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五届优秀课题成果展论文集[C];2013年

[2] 廖 莉.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现状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年07期

上一篇:500字检讨下一篇:中学阅览室工作计划